肛瘘挂线术

2024-06-04

肛瘘挂线术(精选7篇)

肛瘘挂线术 篇1

摘要:目的 对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 以期探寻一种较为合理、安全且可行的手术方案。方法 选取45例高位肛瘘者且给予切开缝合挂线术, 同时对手术效果和肛门功能及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观察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总有效率97.78%, 其中单纯高位肛瘘平均治疗时间 (20.00±2.00) d、高位复杂型肛瘘平均治疗时间 (35.00±3.00) d;疼痛评分 (VAS) :更换敷料或肛门检查时 (6.00±1.00) 分、首次排便时 (5.10±0.85) 分、平常疼痛最剧烈时 (3.30±1.05) 分, 肛门功能 (0.92±0.60) 分。结论 切开缝合挂线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位肛瘘,切开缝合挂线术,效果

高位肛瘘由于病变位置高、管道多弯曲复杂以及多伴随有支管及其深部死腔等特点[1], 因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2], 所以为彻底清除瘘管组织且又能保留肛管直肠环正常括约肌功能等, 我们本次运用切开缝合挂线术对45例高位肛瘘者进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随机选取45例高位肛瘘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肛瘘学》[3]诊断标准, 同时对存在以下状况者予以排除:①肛门形态和功能异常者;②因结核、克罗恩病等所引起的特异性肛肠疾病者;③合并有直肠癌或直肠息肉等直肠肛门疾病者;④心、脑、肝、肾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疾患者;⑤难以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45例高位肛瘘者男40例, 女5例, 年龄22~75岁, 平均 (38.00±1.50) 岁, 发病时间4个月~3年、平均 (1.00±0.50) 年, 其中单纯高位肛瘘者37例 (82.22%) , 高位复杂型肛瘘者8例 (17.78%) 。

1.2 观察方法

回顾性观察与分析45例高位肛瘘者临床资料, 同时由专人对本次研究对象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等相关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对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1.3 切开缝合挂线术

本次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缝合挂线术, 即①自外口顺着探针对瘘管进行切开直至肛门缘;②对切开的管道和腔穴进行搔刮且对管壁的坏死组织进行处理;③将探针由瘘外口沿着瘘管自内口弯出;④对瘘道所在的肛管皮肤、内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实施切开处理, 然后对感染的肛窦和肛门腺利用刮匙进行处理且对创面实施修整;⑤利用丝线对探针头部进行结扎且在丝线末端利用橡皮筋进行结扎, 然后将探针自管道拉出, 而橡皮筋滞留于管道内且利用止血钳对橡皮筋末端进行钳夹、拉紧, 同时利用止血钳在橡皮筋靠近括约肌部位进行钳夹, 然后利用丝线在钳下将橡皮筋实施结扎处理; (6) 对创面进行冲洗、消毒且利用丝线将远端部分创口进行全层间断缝合消除死腔。

1.4 效果评估标准

本次手术效果评估标准参考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且经修订统一的肛瘘效果标准进行评定, 即 (1) 临床痊愈:患者术后5~7d间断拆线且肛瘘完全愈合、无分泌物和肛门失禁或狭窄等; (2) 基本痊愈:术后5~7d间断拆线且肛瘘基本愈合、但部分创面裂开需术后处理后伤口逐渐愈合且无肛门失禁或狭窄等; (3) 无效:拆线后肛瘘未愈。肛门功能评估标准参考Wexner Score[4]评分法;而疼痛程度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5], 其中不痛:0分, 轻度疼痛:1~3分, 中度疼痛:4~6分, 重度疼痛:7~10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 其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 对于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P<0.05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5例高位肛瘘者切开缝合挂线术效果

见表1。45例高位肛瘘者总有效44例, 占97.78%;其中单纯高位肛瘘平均治疗时间 (20.00±2.00) d, 高位复杂型肛瘘平均治疗时间 (35.00±3.00) d;45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例 (%)

2.2 45例高位肛瘘者术后疼痛和肛门功能评分见

更换敷料或肛门检查时 (6.00±1.00) 分、首次排便时 (5.10±0.85) 分、平常疼痛最剧烈时 (3.30±1.05) 分, 肛门功能 (0.92±0.60) 分。

3 结论

高位肛瘘由于瘘管是位于外括约肌深层和耻骨直肠肌以上, 鉴于此种解剖特点, 高位肛瘘往往难以自愈[6], 因此手术治疗成为解决此类肛瘘的有效手段, 目前该手术方案主要包括肛瘘切除术、肛瘘切除缝合术、高位肛瘘外切内挂术和挂线术等, 但术中存在:一旦保留括约肌功能则势必要增加肛瘘复发率, 然而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或是增加括约肌损伤程度等, 又会升高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治疗颇为棘手[7]。

为了进一步达到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我们本次运用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 从以上结果可看出本次手术方法总有效率达97.78%且无严重并发症, 同时采取切开缝合挂线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低且肛门功能保持良好, 因此上述数据共同提示本次手术效果显著且可行, 因为切开缝合挂线术是综合保留括约肌手术和传统挂线法, 此种方法能够较为彻底的清除管道使新肉芽组织填充而保留了括约肌手术优点, 另外挂线法通过保留括约肌的完整性而降低了完全性肛门失禁和肛门直肠移位变形概率;同时二者的结合可较为充分的暴露瘘管、进行创面的全层缝合、利于降低直肠内容物对创面的污染概率和程度且可恢复肛门外观的正常形态等。但对于切开缝合挂线术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内口的探寻:由于内口多为肛窦炎症所引起肛腺感染致使肛瘘发生, 因此探明内口且对其进行有效清除方能阻断感染源、避免肛瘘复发等; (2) 充分掌握与明确瘘管管腔及其走向; (3) 由于高位肛瘘的管腔延展范围较广且涉及肌肉数量较多, 因此在手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括约肌损伤程度和术后的恢复情况等, 遵循治疗的原则、而不应单纯的注重彻底性。

总而言之, 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效果显著且可行, 因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雷超, 王业皇.挂线疗法对高位肛瘘的治疗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17 (2) :125.

[2]张守东.112例高位肛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4) :38.

[3]赵自星.实用肛瘘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3:16.

[4]Jorge J M, Wexner S D.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fecal incontinence[J].DisColon Rectum, 1993, 36:77.

[5]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

[6]闫有林, 冯伯利, 程诗洲.手术治疗168例肛瘘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3) :1144.

[7]孙彦辉.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治进展[C].上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2006.

肛瘘挂线术 篇2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 收治83例诊断为马蹄形肛瘘的住院患者。年龄24~76岁, 男56例, 女27例。肛瘘类型:低位马蹄行肛瘘38例, 其中前位马蹄形肛瘘6例, 后位马蹄形肛瘘32例;高位马蹄形肛瘘45例, 其中前位马蹄形肛瘘9例, 后位马蹄形肛瘘36例。合并痔疮16例, 肛乳头肥大6例, 肛列2例。有1次手术史者35例, 2次手术史者27例, 3次以上手术者7例。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采用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马蹄形肛瘘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平均年龄36~64岁。对照组为同期切开挂线术治疗病人45例, 男29例, 女16例。平均年龄37~61岁。2组各项临床指标相似, 2组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术前肠道准备、麻醉方法2组相同

1.2.1 对照组

应用探针自不同外口分别插入, 逐步切开各条瘘管, 直到前正中或后正中主管道会合, 于会合处主管道口插入探针进入主管道仔细探查内口并从内口引出, 将像皮筋系在探针上,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 交叉拉紧橡皮筋两端, 以止血钳紧贴肛管皮肤钳夹橡皮筋, 剪除多余橡皮筋及丝线。最后剪除切口边缘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使疮面敞开刮除瘘管壁的肉芽组织。创面用碘伏纱布填塞引流。

1.2.2 治疗组

采用探针探查瘘管及内口, 仅于前正中或后正中主管道切开瘘管, 人为做一外口,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切开分离达主管道, 对主管道及内口炎性组织予以清除后, 在内外括约肌间隙处的切口与内口之间作挂线处理。在内外括约肌间隙处的切口与人为外口之间的主瘘管只挂浮线, 术后冲洗引流。人为外口以外的其余瘘道不予其他特殊处理。手术后坚持每天严格换药, 防止假性愈合等并发症。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肛门功能评价标准按芬兰学者Hiltunen的标准:正常:肛门对大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肠气、溪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内裤;肛门完全失禁:对成行大便不能控制。

2.2 结果

对照组复发4例, 其中2例为创面过深假性愈合引起, 1例为内口未找到。治疗组复发2例, 1例为假性愈合, 1例为未找到内口。

3 讨论

马蹄行肛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贯通肛门括约肌的肛瘘, 可有许多支管向周围蔓延。马蹄形肛瘘传统手术采用切开挂线术。由于马蹄行肛瘘切口大而长、靠近肛缘组织, 切除组织过多、过广, 创缘塌陷, 愈合后瘢痕收缩发生不同程度的肛门变形。另外, 手术时切断肛尾韧带或切除尾骨后, 改变了直肠与肛管的角度。由于创口大而深, 创口生长较缓慢。虽然临床上肛瘘手术已很少出现因括约肌直接切开引起的肛门失禁, 但因过分追求广泛彻底切开切除瘘管道至肛门括约肌等功能结构受损伤, 术后遗留特大创面出现大量的瘢痕增生, 使括约肌受牵拉, 肛门畸形等发生率很高。改良切开挂线术在内口的处理上继承了上述处理原则。

3.1 优点

(1) 在挂线部分以外的瘘管不予以切开, 避免了切断肛门的一些重要组织结构, 减少了创面, 手术简单化。 (2) 肛瘘治疗中消除瘘管和保存肛门节制功能同样重要。应用探针探查肛瘘及内口, 仅于前正中或后正中主管道切开瘘管, 作一人为外口, 采用经内外括约肌间隙入路处理主瘘管及内口, 在内外括约肌间隙处的切口与人为外口之间的主瘘管只挂浮线, 对括约肌损伤轻, 最大限度地维持肛门节制功能, 同时经括约肌入路便于处理主瘘管及内口, 保证肛瘘根治的彻底性。

3.2 体会

(1) 处理内口是关键应用探针探查瘘道及内口时要轻柔、细致、耐心, 忌粗暴, 以防假内口形成。切除不同方向感染的肛门腺导管和微窦道, 否则会有复发的可能。 (2) 于靠近内口的前正中或后正中处切开作人为外口时, 该人为外口不要太小, 确保术后引流通畅, 只有引流通畅, 其纤维组织管道才会逐渐吸收软化而愈合。 (3) 旷置的其余瘘管单行搔刮、冲洗, 目的是清除其中的坏死组织及分泌物, 对于瘘管基底的结缔组织不予剔除, 可防止感染向周围组织扩散。 (4) 挂线橡皮筋拉紧的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瘘管位置较高, 橡皮圈所包绕的肛管直肠环组织较多, 则橡皮筋不宜环勒过紧, 可待术后换药时分次紧线, 以免切开肌肉太快, 肌肉组织回缩引起肛门失禁。同时应掌握好去除浮线的最佳时间, 且应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处理。 (5) 每日换药应检查创口有无黏连, 保持引流通畅, 保证伤口愈合由深到浅、由里及外, 防止伤缘皮肤过早桥形愈合而形成假性愈合导致长期不愈或复发。

总之, 采用改良切开挂线术优点是对组织的损伤较小, 简化了手术操作。手术后由于患者创面较小, 痛苦就较轻, 恢复也较快, 痊愈时间短, 愈后瘢痕少, 肛门局部外形保持较好, 而且尽可能地保持了括约肌的解剖学的完整, 最大程度地维持了肛门节制功能。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切开挂线术, 是治疗马蹄形肛瘘的好方法, 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春雨.临床外科杂志, 1995.

肛瘘挂线术 篇3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引流,挂线疗法,微创

高位复杂性肛瘘 (anal fistula) 又称难治性肛瘘, 瘘管在肛管直肠环以上及外括约肌深层处, 约占全部肛瘘的5%~10%[1]。瘘管多由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 常有支管、深部死腔, 若治疗不当容易导致瘢痕狭窄、黏膜外翻、肛门畸形、迁延不愈等, 甚至造成肛门失禁[2]。目前, 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多采用主灶切开加胶管引流术、传统挂线术的方法[3], 但往往存在治愈率较低、易复发、易出现肛门狭窄和失禁等严重后遗症。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在有效引流、切开时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基础上, 探讨了小切口、多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复发, 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及其功能,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肛周脓肿病史, 均符合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4]:①肛瘘内口超过肛管直肠环, 管腔较大或走向复杂;②将肛门按截石位12至6、3至9点纵横划分为4个象限, 不论其内口高低, 且肛瘘硬结面积跨占1个或多个象限。排除凝血系统障碍疾病、排除瘢痕体质患者, 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不全的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组各28例。观察组中, 男20例, 女8例;年龄 (18~62) 岁, 平均 (34.5±5.5) 岁;病程1.5~30个月, 平均 (12.5±5.3) 个月;外口距肛缘5.0~13.2cm, 平均 (9.3±2.0) cm。对照组中, 男18例, 女10例;年龄 (16~65) 岁, 平均 (35.0±5.8) 岁;病程1.0~31个月, 平均 (12.1±5.1) 个月;外口距肛缘5.5~13.6cm, 平均 (9.5±2.2) cm。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病变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值>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 血糖, 出凝血时间, 乙肝表面抗原等;常规备皮;术前禁食8 h, 禁饮4 h;术晨尽量排空大便, 800 ml肥皂水清洁灌肠;术前1 d预防性口服肠道抗菌素。低位骶管麻醉, 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 铺巾。清洁肛管及直肠下端, 以美兰染色及指诊、肛镜, 探针探查等方法, 准确查明瘘管走向、内口位置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

1.2.1 观察组

采用小切口、多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将探针由瘘管的主外口探入, 以探针为标记在与内口相应方向的肛缘作放射状梭形小切口, 长度≤4cm, 切口内缘距肛缘>3cm, 以避开肛门括约肌, 暴露管腔。根据瘘管走行方向、长度酌情增加切口, 切口间贯通, 冲洗管道, 以引流通畅为度;彻底处理内口, 清除原发感染的肛腺和肛窦, 结扎其两侧黏膜, 将肛缘小切口与内口间至瘘管组织挂无张力丝线束。修剪内口, 呈“V”形, 以便引流通畅, 清洗管腔, 置引流纱条, 外敷无菌压垫敷料。术后进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自行排尿, 必要时予留置导尿;控制排便24h, 排便后恢复普通饮食;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3~5d预防感染, 对症处理术后不适症状。

1.2.2 对照组

采用切开缝合引流术。从外口探入探针, 沿瘘管走行切开管壁, 暴露瘘管后清除管壁及坏死组织, 修剪创面。修剪皮缘, 冲洗创面;缝合或部分缝合创面, 注意不留死腔。处理内口, 仔细止血;外垫无菌敷料。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与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疼痛程度, 创面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个月, 观察有无复发或其他相关症状。

1.4 评价标准

1.4.1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5]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患者术后8h疼痛进行评分。评分时用10cm 直尺, 一端为0, 代表无痛, 另一端为10, 代表最剧烈的疼痛。由患者估计疼痛程度, 标在线上相应位置, 以表示疼痛的程度指数。

1.4.2 肛门功能评价

参照芬兰学者Hihunem的标准评价。①正常:肛门对大便、肠液、肠气控制均正常;②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稀便不能完全控制, 或污染内裤;③肛门完全失禁:肛门对成形大便无法控制。

1.4.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肛瘘疗效标准制定。①痊愈:术后瘘管内外口完全闭合、创面愈合, 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肛门功能良好、无压痛和分泌物;②好转:瘘管内外口基本关闭、创面愈合可, 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 肛门仍压痛并有少量分泌物;③无效:瘘管内口或外口未闭合, 创面未愈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肛门压痛明显且有大量分泌物。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临床疗效

除对照组1例患者因窦道较深作二次切开外, 两组其余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 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除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值>0.05) 外,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或P值<0.0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 观察组术后肛门功能正常者100%, 对照组正常者92.86%、部分失禁者7.14%, 无统计学差异 (P值>0.05) 。依据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组痊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92.86%、7.14%, 对照组分别为78.57%、2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64, P值<0.05) ;两组患者治愈好转率均为100%。

2.2 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或程度比较如表3所示,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继发感染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值>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水肿、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两组均未见肛门移位、畸形、狭窄、粘膜外翻等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对照组1例继发感染患者经提前拆线敞开引流后愈合, 两组肛门水肿、继发性出血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于住院期间治愈。

2.3 随访结果

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均恢复良好, 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1例, 但两组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 P值>0.05) 。

3 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一般有多条瘘管, 弯曲复杂, 且多位于肛门括约肌深部以上, 常伴有支管深部死腔, 因治疗难度大, 故又称之为难治性肛瘘, 若治疗或处置不当, 容易出现:肛门移位、变形, 肛门失禁, 肛腺分泌液体外溢, 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等并发症或后遗症, 且容易复发。迄今为止,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治疗。

自1878年Chiar发现肛门腺, Eisenharmmer和Parks等[6]阐明肛门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后, 彻底清除原发病感染灶成为治疗的共识, 其关键在于准确寻找到和正确处理内口及管道, 但内口与外口常不在对应位置, 探针检查、触诊和望诊常难以准确触及管道走行方向, 常需要运用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美兰试验等[7]多种综合方法确定。传统的手术方法, 如切开缝合引流术、挂线疗法等往往具有一定的弊端[8], 如对病灶去除的不彻底、临床疗效差, 手术创伤大、疼痛时间长, 容易出现术后瘢痕、肛门变形、移位等并发症, 且容易复发。

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传统手术方式的基础上, 将传统术式的优点进行结合, 实施小切口、多切口引流与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主要具有如下特点[9,10]:①放射状多切口引流通畅, 有效减轻了瘘管压力;②小切口减少了对肛周组织的创伤, 特别是减轻了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避免了瘢痕形成导致的术后肛门疼痛, 排便困难;③适时的紧线与恰当的挂线使挂线组织因缺血而逐渐坏死, 无需将纤维化组织全部剔除。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 小切口、多切口引流与挂线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痊愈率达92.86%, 治愈好转率为100%, 且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术后肛门水肿、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与文献[7,8,9]水平是基本一致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均恢复良好, 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患者复发1例, 但两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研究样本小有关。结合临床实践, 笔者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应包括:①正确寻找和处理内口;②清除全部瘘管;③保持创口引流畅通;④合理处置肛门括约肌, 减少了对括约肌的损伤;⑤挂线松紧适合, 充分掌握挂线原则与紧线时间;⑥严格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 可见在小切口多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中, 挂线术有效处理了感染组织, 多切口有效引流, 小切口避免了广泛切开, 有效保护了肛门括约肌, 因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愈率高, 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可能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一种比较优化的术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Lee TG, Park SS, Lee SJ.Treatment of a recurrent rec-tourethral fistula by using transanal rectal flap advancement and fibrin glue:a case report[J].J Korean Soc Coloproctol, 2012, 28 (3) :165-169.

[2]张光哲, 凌光烈, 杨凌洪, 等.切开旷置术结合垫压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10) :1360-1361.

[3]舒洪权, 颜景颖, 黄梅, 等.中药内服外用配合低位切开缝合高位挂线治疗复杂性高位肛瘘[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3 (2) :171-173.

[4]丁义江.丁氏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0.

[5]邓燕青, 张春芳, 李晓丹, 等.视觉模拟版IPSS评分表的应用评价[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1, 32 (10) :691-694.

[6]Piper HG, Trussler A, Schindel D.Gracilis transposition flap for repair of an acquired rectovaginal fistula in a pediat-ric patient[J].J Pediatr Surg, 2011, 46 (8) :e37-41.

[7]Wilhelm A.A new technique for sphincter-preserving anal fistula repair using a novel radial emitting laser probe[J].Tech Coloproctol, 2011, 15 (4) :445-449.

[8]王伟建, 马天星, 于秀芝, 等.断管截根加外口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5) :60-61.

[9]李一兵, 郭文涛, 曾智辉, 等.高位复杂性肛瘘微创根治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 (5) :378.

肛瘘挂线术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复杂性肛瘘患者80例, 诊断均符合《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24~70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方法: (1) 对照组:用球头探针从肛瘘外口沿着主管道向里探查, 自内扣拉出肛外, 将肛门括约肌浅部和下部的低位瘘管行放射状切开, 把外口的组织瘢痕组织及坏死组织一并切除, 对高位瘘管可通过探针挂入橡皮筋及结扎, 同时将支管一并切除, 创口引流并加压包扎。 (2) 观察组:以球头探针探查来确定内口部位, 于瘘管上部括约肌间沟行长约2.0 cm弧形切口, 将括约肌间沟分离, 充分暴露瘘管, 用3-0可吸收线将瘘管缝扎, 切除远端瘘管, 清除外侧瘘管内的坏死组织, 用3-0可吸收线缝合括约肌处缺损和括约肌间沟创口, 而后引流并加压包扎。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相关标准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2]: (1) 痊愈:患者体征及症状消失, 创口得到完全愈合; (2) 有效:临床体征及症状得到改善, 创口未完全愈合; (3) 未愈:患者体征及症状未发生改善, 创口有分泌物溢出, 创口未愈合。总有效=痊愈+有效。肛周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3]:0分:0~2级;2分:3~5级;4分:6~8级;6分:9~10级。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本文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 痊愈率分别72.50%和92.50%,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肛周疼痛评分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肛瘘是临床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 占肛肠疾病的1.67%~3.6%。患者临床表现为瘘口破溃、流脓, 肛周灼热不适, 于排便时可出现瘙痒、疼痛等。其治疗目的为切除感染的病灶和上皮化的瘘管, 同时尽量减少手术对肛门功能的损伤[4]。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准确寻找和处理肛瘘的内口, 清除瘘管、保持术后引流通畅和保护肛门的生理功能。由于复杂性肛瘘病变部位较高, 瘘管复杂弯曲及支管深部易出现死腔, 手术过程中如处理措施不当, 可引起肛门狭窄、肛门缺损畸形、肛门失禁等诸多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切开挂线术是以往临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常用术式, 但因手术创伤大, 挂线疼痛剧烈, 术后愈合时间长, 对直肠功能的保护不甚理想。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近年来治疗肛瘘的一种新术式, 其不损伤肛门括约肌, 可通过结扎并切断括约肌间的瘘管, 闭合瘘管内口下部的肛腺组织, 清除瘘管内感染组织, 使肛门局部解剖生理结构得以恢复, 与切开挂线术相比,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具有以下优势[5]: (1) 将肛门括约肌得以完全保留; (2) 手术创伤小, 对肛周组织损伤较小, 疗程短; (3) 手术操作简单, 治疗费用较低; (4) 对患者术后肛瘘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无影响。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92.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且观察组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肛周疼痛评分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与朱飞等研究结果相符。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本院开展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式治疗患者时间较短, 手术操作方面没有切开挂线术娴熟有关。

综上所述, LIFT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复杂性肛瘘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肛周疼痛评分较低 (P<0.05) 。结论:LIFT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及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关键词:肛瘘,切开挂线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参考文献

[1]刘光普, 唐学贵.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现状[J].临床医学, 2012, 32 (4) :115-117.

[2]杜培欣, 汪庆明.改良LIFT术治疗肛瘘的临床观察 (附30例临床报告) [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7 (5) :45-47.

[3]张园伟, 楼继军.不同手术方式对高位单纯性肛瘘的应用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9 (4) :655-656.

[4]周青, 王艳花, 陈玉根.切割挂线在高位肛瘘使用中的不足与定向挂线的提出[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17 (6) :397-398.

肛瘘挂线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高位复杂肛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经衡水会议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1]确诊,且对该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炎性肠病性肛瘘;合并肿瘤;合并心、肾、肝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结核感染肛瘘、肛周湿疹等。根据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6.5±6.3)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3±1.2)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6.3±6.3)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2±1.3)个月。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给予常规肠道准备,并给予肛周神经阻滞麻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切开旷置术联合垫压法治疗。研究组:取截石位,肛周神经阻滞麻醉后,扩肛并消毒肛周,将探针沿外口伸入瘘管对瘘管走向、内口位置及有无支管进行探查。弧形切开皮肤,外口切开,沿肛瘘走行剔除瘘管,保留瘘道面正常皮肤组织:在肛缘外口近处开一切口,从近端切口将原发内口及齿线感染灶切除,对肛管直肠环-齿线上方的瘘管给予潜行切除,直至管腔顶部,通过刮匙刮除增生内芽组织及腐烂组织,旷置瘘管。探查出血点、修前创缘、创面置入敷料,之后置引流管,并给予加压包扎固定。对照组:麻醉方法及手术体位与研究组相同。瘘管探查成功后,从外口探入探针,并从内口探出,交齿线至瘘管表面组织切开,清除内口及感染灶。探针诱导下,将橡皮筋由外口切口-人造内口或肛管直肠环内口穿出;拉紧后给予丝线结扎固定。其他处理方法同研究组。术后换药:两组均采用碘伏对术区进行消毒,并以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康复新换药。此外,研究组肉芽组织新鲜且创面无渗出后,每次换药时对旷置管腔的皮肤面给予棉块加压,以胶布固定,直到管腔粘连恢复。

1.3 观察方法

①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7 d时发热、渗出、疼痛的评分情况,具体评分标准[2]如下。发热评分:未见发热计0分,37.1~38.0℃计1分,38.1~39.0℃计2分,39.1~41.0℃计3分;渗出:少于3层计0分;3~6层计1分;7~10层计2分;10层以上计3分;疼痛评分:不明显计0分,轻度疼痛计1分,中度疼痛计2分,重度疼痛计3分。②观察两组后遗症情况。③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7 d时发热、渗出、疼痛的评分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当天、术后7 d时发热、渗出、疼痛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ΔP<0.05。

2.2 两组后遗症情况

两组均未见肛门狭窄及不全性肛门失禁出现。

2.3 两组复发率对比

随访6个月后,两组均复发2例(44.44%),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生率约占肛门直肠类疾病的1.7%~3.6%[3,4]。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瘘治疗中的难点,手术治疗时若想避免复发,需要将肛门括约肌切断,显著提高了肛门失禁的发生率[5]。虽然传统切开挂线术可以有效解决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失禁的问题,但渗出量大、疼痛等不良症状十分明显;此外,由于生长与切割不同步,使得基底向外生长十分困难,继而导致切口愈合过慢。

切开旷置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对瘘管与肛瘘外口及主管内端与内口部分未给予完全切开,而是通过旷置的方法,尽可能的保留肛周正常组织,降低术中的损伤程度[6,7];同时旷置术切开了内口与肛缘间的瘘管,并将感染灶切除,便于扩创引流,显著降低了复发概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无挂细切割降低了术后的疼痛感,术后换药时应密切观察引流的通畅情况,促使肉芽从基底向外生长,预防假性愈合。此外,当术区创面新的肉芽组织生长且渗液减少时配合瘘管表面垫压可以保障组织间的粘连程度,帮助旷置管腔恢复。有学者对5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应用了切开旷置与垫'压法联合治疗,收效显著,旷置与垫压组患者疼痛、渗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切开挂组[8]。该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术后当天、术后7 d时发热、渗出、疼痛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肛门狭窄及不全性肛门失禁出现;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可见,相较于传统切开挂线术,切开旷置术联合垫压法可以有效改善高位复杂肛瘘患者术后发热、渗出等情况,降低疼痛阈值,减轻患者的痛苦,适于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肛瘘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2,31(36):43-44.

[2]姚爱华.复杂肛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29):73-74.

[3]万廷军.旷置加切开挂线治疗肛瘘的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6):63,65.

[4]陈怒戈,李忠海,罗家烈,等.高位肛瘘微创术式与传统术式对肛门损伤的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21):49-51.

[5]甘泉,陈超,熊靓,等.切挂选择缝合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对照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1):67-68.

[6]吴至久,唐学贵,杜丽娟,等.切开挂线对口引流对高位后马蹄形肛瘘肛门功能保护作用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4):242-244.

[7]贾莉,王建平.两种术式治疗高位后马蹄形肛瘘的效果比较叽.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113-114.

肛瘘挂线术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肛门狭窄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 女10例, 年龄45~62岁, 平均 (51.3±9.2) 岁, 病程 (1.23±0.28) 年, 其中先天不足10例, 外伤引起8例, 炎症7例;观察组男14例, 女11例, 年龄42~63岁, 平均 (52.1±8.9) 岁, 病程 (1.31±0.24) 年, 其中先天不足9例, 外伤引起9例, 炎症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诱发病因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手术前的准备包括进行手术前的器械准备, 术中所用皮肤的提前准备, 患者在执行手术前12小时需要禁止进食, 保持胃肠的空置。手术前2天给予服用氟瓜酸胶囊。术中采取侧卧的体位, 局部麻醉处理[3]。对于肛门狭窄处进行两侧瘢痕组织进行切除操作。其中观察组采取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取切开扩张术进行治疗, 在手术完成之后采取适当的抗生素药物进行处理切口, 以控制感染情况的发生。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实际效果, 并且分析在手术之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的差异, 采取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评价指标:具体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 按照1995年中管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肛门直肠狭窄疗效标准》来进行执行[4]。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 19.0软件数据包对于两组收集的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计量资料采取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可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者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后, 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在手术之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愈合时间 (18.76±4.65) 天, 出血时间 (11.78±4.56) 天, 疼痛时间 (13.87±4.56) 天;观察组愈合时间 (14.28±4.245) 天, 出血时间 (8.46±4.64) 天, 疼痛时间 (10.24±4.16) 天。

讨论

引起肛门变窄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般而言, 有外伤导致和先天性不足2种为主, 其中由于医源性和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肛门狭窄大概占80%[5], 剩余的多见于肿瘤性浸润或者先天性畸形所造成。在特征上, 多见用手指伸入困难, 偶有摸到环形的环状硬物或者管状硬物。在排便之后, 通常在肛门位置残留有粪便的残留物。在临床上往往采取肛门切开的手术方式进行处理。

手术主要以扩大肛管为目标, 保守性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抗菌和消炎为主要的手段。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主要有肛管的切开扩张、V形皮瓣成形等内容, 切开挂线手术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一种手术方式[6]。它利用橡皮筋的伸缩拉力将肛门狭窄处的瘢痕组织慢慢地切割开, 对于肛门的括约肌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促使创口缓慢愈合, 并且在创面上不会留下太大的痕迹, 其次由于橡皮筋的伸缩拉力切割存在一定的缓和性, 因此带给患者的切割疼痛感明显减少, 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正常排便和肛管收缩的次数。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愈合时间 (18.76±4.65) 天, 出血时间 (11.78±4.56) 天, 疼痛时间 (13.87±4.56) 天;观察组愈合时间 (14.28±4.245) 天, 出血时间 (8.46±4.64) 天, 疼痛时间 (10.24±4.16) 天。两者在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后, 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术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上针对肛门狭窄患者, 采取切开挂线术比采用切开扩张术具有更好的疗效, 适应证较广泛, 如高位的狭窄、直肠下端的狭窄、环状肛管瘢痕狭窄、管状及浅状的肛管狭窄以及低位肛提肌下的肛门畸形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创面损伤小, 相对出血量较少, 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同时不容易产生炎性反应;适合各年龄段的患者, 更适合对疼痛忍耐性差的老、幼患者, 术后复发率低并且无后遗症;有利于术后的迅速排便及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因此值得在实际中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采取切开挂线术治疗肛门狭窄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肛门狭窄患者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取切开扩张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实际效果, 并且分析术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的差异。结果:两者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其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术后患者在每天排便数量、时间、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出血时间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临床上针对肛门狭窄患者, 采取切开挂线术比采用切开扩张术具有更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切开挂线术,肛门狭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焦英伟, 夏航校, 孙真权.开窗对口引流术治疗马蹄形肛瘘90例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0, (5) :307-308.

[2] 丁培霖, 唐武, 王建东.切开挂线旷置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56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2) :6-8.

[3] 陈运初.切开挂线术治疗16例肛门狭窄临床报道[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9) :109.

[4] 徐贵安.20例复杂性肛瘘诊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2) :277-278.

[5] 丁培东, 祝乾清.三七粉对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之术中术后失血量影响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2) :243.

肛瘘挂线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 各31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1例;年龄25岁~60岁, 平均年龄 (45.3±8.6) 岁;病程4 d~13 d, 平均 (7.2±2.6) d。研究组:男21例, 女10例;年龄24岁~58岁, 平均年龄 (44.2±7.9) 岁;病程3 d~12 d, 平均 (7.3±2.6) d。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简易的麻醉, 同时采取截石位或侧卧位, 并对患者会阴部进行常规消毒。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术。弧形切口位于波动最明显的脓肿中央处, 并与脓腔保持距离, 将脓液排出, 之后按顺序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对脓腔处进行处理。术中若出现脓腔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通的情况, 应于距离肛缘2.5 cm左右两侧远离坐骨结节处, 自前往后均做一个切口, 且切口为弧形, 并保证3个切口于底部互通, 同时保持两侧切口下端与后位切口间皮桥长度>2.0 cm。接着使用球头探针顺着切口底部慢慢向肛内查探, 并于肛外放置探针前端, 切口顺着脓腔之间的组织和探针切开的内口延长至肛窦上方, 从而对基底坏死组织进行清除, 并将切口修剪成梭形, 确保引流通畅。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采用2%利多卡因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1930) 15 m L进行垂直穿刺骶骨麻醉, 并要求患者处于侧卧位, 保持患者脓肿位于下方或后方, 使用碘伏对肛周皮肤消毒, 之后使用稀碘伏棉球对肛管内进行消毒, 并于肛门内放置喇叭肛门镜,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的肛门腺及肛隐窝溢脓, 若存在即为内口。放射状梭形切口位于脓肿波动最为显著处, 以肛门为中心, 切口长度应不短于脓肿长度, 手指对脓腔部位进行探查, 将脓腔内纤维分隔彻底分开, 之后用刮匙对坏死组织进行刮除。将一根手指放置于肛门内进行引导, 另一根手指内口探查的起点位于脓腔内原发灶部位, 或于两示指薄弱处制造出一个内口, 使之保持与外切口之间的皮肤为放射性切开, 并将系在球头探针上的橡皮筋连接7-0丝线, 之后引出探针及丝线, 并将橡皮筋收紧, 若遇到肛管直肠环则不需收得太紧, 避免引发肛门失禁, 同时要进行双重结扎。采用钳夹后7-0丝线对内口两侧进行结扎, 并彻底止血, 使用双氧水+甲硝唑注射液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1226) 对脓腔进行处理, 用凡士林油纱条对脓腔进行填塞压迫止血, 于外部用敷料固定。

1.3 评价指标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 临床症状消除, 脓肿破溃愈合为痊愈;临床症状改善, 脓肿破溃减小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致病菌侵袭后, 造成直肠黏膜、肛管及周围组织出现化脓感染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脓肿为主要的临床表现[3]。若不进行及时处理, 患者脓肿将会自行破溃, 或于切开引流后出现肛瘘, 肛管直肠疾病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排除积脓后缩小脓腔, 改善管道纤维化, 再行二次手术后治愈是切开引流法治疗目的[4]。

在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进行切开引流挂线,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为切开引流挂线术对患者肛周脓肿特点及位置进行分析[5], 并将切口放置在合理的位置, 使切口对患者肛门外观、功能及预后不造成影响;此外, 对患者肛周脓肿的原发感染病灶进行正确寻找, 对复发率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切开引流挂线术可有效避免肛门失禁或出血情况, 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综上所述, 对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进行切开引流挂线术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提高康复效率,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 各31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引流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对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挂线,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增华, 陈杰.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7) :100-101.

[2]陈俊龙.切开引流加挂线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5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 31 (10) :946.

[3]顾明.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比较[J].中国校医, 2014, 28 (9) :692、694.

[4]孙旭, 郭旭, 王建峰, 等.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66-67.

【肛瘘挂线术】推荐阅读:

肛瘘手术06-28

肛瘘切除术05-16

低位单纯性肛瘘07-15

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体会论文07-11

上一篇:铁路线路工技师下一篇:回归教育的起点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