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洗引流

2024-10-21

灌洗引流(精选7篇)

灌洗引流 篇1

2008年2月至2009年8月对我院创伤病区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利用院内自行研制的伤科黄水, 结合灌洗负压引流进行临床治疗, 观察发现可明显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临床治愈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期间共收治120例, 男76例, 女44例。年龄20~50岁, 平均37岁。均符合全国高校教材《外科学 (第6版) 》和《实用骨科学》有关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 方法及分组

所有病例术前局部穿刺或经瘘管取脓性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并常规行病灶清除术, 彻底清除死骨和炎性肉芽组织。术中用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冲洗, 彻底止血。常规于开窗病段骨髓腔内或死骨清除病灶内放置冲洗管 (直径0.3~0.5cm硅胶管) 和引流管 (直径0.6~0.8cm有侧孔硅胶管) 。并常规于病灶周围软组织内放置1~2根有侧孔 (直径0.6~0.8cm) 硅胶引流管另戳孔引出, 严密缝合深筋膜及皮肤以防漏气或术后漏夜。石膏托外固定患肢, 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瓶。将1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 Ⅰ组 (伤科黄水治疗组) 每日予2500ml伤科黄水快速灌洗, 约100滴/分。Ⅱ组 (抗生素治疗组) 每日予庆大霉素24万U溶于2500ml生理盐水中快速灌洗, 约100滴/分, 并且密切留意保持引流管通畅。两组均予全身营养支持、功能锻炼, 并观察全身及患处是否出现组织过敏反应以及刺激反应。当患者体温正常, 引流液不混浊、无炎性碎屑引出, 停止冲洗后24h引流液小于50ml, 局部伤口无红肿热痛等征象, 体温正常2周以上, 复查CT或X线片、引流液细菌培养、血象、血沉正常后予以拔管。拔管次序先拔冲洗管, 24h后拔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前查血常规、血沉、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CT或X线, 术后第1、7、14、28天复查血常规、血沉、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 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细菌培养转阴例数。术后第1、14、28天复查CT或X线。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至2年, 观察长期疗效。

1.3疗效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3 6疗骨髓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7) 》。 (1) 临床治愈:肢体外形与功能正常, 恢复原工作, 无疼痛, 瘢痕柔软, 与周围组织无黏连, X线检查示骨质病灶已修复或稳定, 随访半年无复发。 (2) 显效:肢体外形基本正常, 功能良好, 能完成一般工作, 无疼痛, 创口基本稳定, X线检查示骨质病灶稳定, 随访半年无复发。 (3) 有效:肢体轻度畸形, 功能部分障碍, 能完成一般工作, 劳累时或有疼痛, 创口基本稳定, X线检查示病灶稳定。 (4) 无效: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均较显著, 工作时需要特殊照顾, 时有疼痛, 创口不稳定或遗有窦道或溃疡, X线检查示病灶不稳定。

1.4 结果

住院时间1.5~5个月, 平均3个月。Ⅰ组60例中临床治愈25例 (41.7%) , 显效14例 (23.3%) , 有效15例 (25.0%) , 无效6例 (10.0%) 。Ⅱ组60例临床治愈12 (20.0%) , 显效13例 (21.7%) , 有效20例 (33.3%) , 无效15例 (25.0%) 。Ⅰ组效果好于Ⅱ组, 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0, P<0.05) 。

2 讨论

慢性骨髓炎是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长骨骨干, 其病程缠绵, 易反复发作, 长期不愈。由于其炎变和腐蚀, 形成大量死骨, 清除后可遗留残腔, 且骨面血运差, 局部深浅层软组织全部瘢痕化, 潜在感染的危险性高, 病情到后期有截肢的可能。在传统的治疗中, 是骨科的难题之一。因此, 积极治疗慢性骨髓炎将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亦是当今骨科研究的热点。

目前, 国内外对慢性骨髓炎的常规治疗方法是病灶清除后应用抗生素溶液进行冲洗, 但冲洗时间长 (一般需2~4周) [1], 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后容易复发。其主要缺点有: (1) 由于抗生素的渗透力弱, 很难渗入死腔和周围纤维瘢痕组织内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2) 细菌长期接触抗生素后可发生变异, 产生耐药性;所以冲洗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引流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据此再多次更换抗生素。 (3) 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 毒副作用也较常见, 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等。 (4) 病人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有研究报道用碘附进行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取得良好效果[2], 但碘附极有可能对局部组织产生刺激、吸收, 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且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要慎用或禁用。还有报道现采用中药制剂进行灌洗, 取得较好疗效[3,4], 但药物作用机制却不明确。慢性骨髓炎致病菌最常见为葡萄球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本研究提示, 我院采用伤科黄水配合灌洗负压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 既有效清除了病灶, 又通过灌洗引流, 局部高浓度抗菌、抑菌, 持续消除病灶残余炎性物及渗出, 促进窦道、创口肉芽生长, 有利于创面愈合, 有效地控制慢性骨髓炎的发展, 缩短病程, 降低病残率, 使肢体功能有效恢复。

伤科黄水是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药湿敷洗涤剂, 由紫草、栀子、黄连、薄荷、明矾等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作用, 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积瘀肿痛, 以及风毒内侵, 红肿热痛。见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或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早期, 以及骨折、脱位等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早期治疗。经研究发现伤科黄水的药理作用有[5]: (1) 抗感染; (2) 抗炎; (3) 促进局部软组织增生; (4) 镇痛; (5) 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有较好的改善; (6) 体外抗菌; (7) 促进创面愈合。毒理研究发现: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接触伤科黄水未见产生急性毒性反应和皮肤刺激反应, 以及重复接触未见产生过敏反应;伤科黄水长期毒性试验, 未见试验动物有异常反应。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伤科黄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小鼠皮肤化脓性感染有明显治疗作用, 对常见的创伤感染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作用较强, 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76-978.

[2]吴同申, 孔祥清, 张磊, 等.碘附灌洗治疗慢性骨髓炎[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5, 28 (1) :37-38.

[3]张斌.中药灌洗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 2000, 7 (1) :555.

[4]康文贵, 伍小伟, 康慰.黄柏液结合分型治疗慢性骨髓炎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 10 (12) :24-26.

[5]钟广玲, 陈志维.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26-128.

灌洗引流 篇2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镜,灌洗,引流

近几年来,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 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等优势, 为SAP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2007年2月~2009年9月, 我们开展了早期在腹腔镜下进行腹腔灌洗引流 (LPLD) 治疗SAP,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全国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1], 2005年2月~2009年9月我院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和腹腔镜治疗组 (腹腔镜组) 。常规组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28~73岁, 平均46岁。腹腔镜组20例, 男11例, 女9例, 年龄31~75岁, 平均48岁。两组病例均在发病后1~48 h入院, 入院时出现上腹部剧烈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 腹膜刺激征阳性,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淀粉酶31例超过正常, 腹腔穿刺液淀粉酶29例明显升高。CT及B超检查均提示胰腺体积增大, 胰腺实质不均, 胰周大量积液, 部分患者胰腺实质出现质地不均、液化和蜂窝状低密度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予以有效外科监护治疗, 常规组患者给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生长抑素 (醋酸奥曲肽) 、质子泵抑制剂 (PPI) 、防治感染、补充水和电解质、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腹腔镜组也给予上述基础治疗, CT、B超检查及腹腔穿刺明确腹腔内液体较多并进行腹内压测定, 具体测定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的规定进行, 如果腹腔内压 (IAP) ≥25cmH20时, 即行腹腔镜手术。术中患者取仰卧位, 头侧抬高30°, 术者位于其右侧, 腹腔镜经脐部切口进入腹腔, 在腹腔镜直视下分别于剑突下2~4cm, 左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cm置入穿刺套管, 术者左手持无损伤钳将胃牵向上, 助手持无损伤肠钳将横结肠牵向下, 术者右手持电刀或剪, 经无血管区进入大小网膜囊, 沿胃大弯断离胃结肠韧带, 充分显露小网膜囊, 吸除囊内积液, 沿胰腺纵轴剪或切开胰腺被膜。网膜囊内置入两根引流管, 作术后灌洗引流。肝下及盆腔分别再置入一根引流管, 调整引流管位置, 妥善固定。灌洗液用生理盐水, 可加入庆大霉素24~32万U、甲硝唑注射液500ml, 灌注量为1000~2000ml/次, 1次/4h, 保留30~60min, 改变体位, 打开引流管, 根据病情延长灌洗间隔时间, 灌洗天数一般为5~10d, 后根据病情与引流情况逐个拔管。灌注液温度以患者腹部无明显凉热感为度。灌洗液可根据病情加入药物: (1) 为防止纤维蛋白阻塞引流管与保持引流通畅, 灌洗液中可加入肝素5~10mg/L; (2) 疼痛可加入2%利多卡因10mg/L; (3)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应选用易透过血胰屏障的药物, 直接作用于胰周及腹腔, 减少感染。拔管指征: (1) 生命体征稳定, 症状缓解; (2) 血尿淀粉酶和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检查恢复正常; (3) 吸出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4) 无坏死物质流出; (5) 复查CT示病灶缩小和局限, 停止灌洗, 当无引流液或引流液<10ml/d, 连续3d。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分次拔除引流管, 最后拔除盆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有三项内容: (1) 观察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 (2)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两组间数据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见表1。

注: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

腹腔镜组:胰腺及周围组织坏死3例, 胰腺脓肿1例, 胰腺假性囊肿1例, 无中转手术;常规组:胰腺及周围组织坏死10例, 胰腺脓肿7例, 胰腺假性囊肿5例, 11例中转手术, 腹腔镜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05。

3 讨论

SAP是一种病情凶险, 并发症较多的急腹症, 临床死亡率可高达10~30%。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手术并不能降低SAP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一般认为, 后期伴胰腺或胰周感染为外科手术的主要适应证[2], 故SAP患者早期仍主张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SAP早期, 胰腺组织充血、水肿, 多伴有胰周、小网膜囊及腹膜腔的积液, 部分患者积液量大。

LPLD方法简单, 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术者就具备完成该手术的技术能力。关键技术在于腹腔镜下切开胃结肠韧带、探查胰腺, 此时术者与助手应有良好的配合, 使胃结肠韧带有一定张力, 以便电凝切开。尽量避开韧带内血管, 如遇出血, 应准确上钛夹止血, 避免长时间电凝引起胃肠道的损伤。超声刀切开胃结肠韧带简便、迅速、出血少。SAP的急性反应期腹腔粘连轻, 腹腔积液未局限, 腹腔镜手术主要是要解决大量有害渗出液的引流问题, 因此手术不应过多的骚扰胰腺, 手术应尽量简单, 缩短手术时间, 能达到通畅有效的引流效果即可。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手术及麻醉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

总之, 在SAP治疗策略上呈现出巨创向微创过渡, 内外科手段交织的趋势。传统开腹手术受到腹腔镜手术和内镜手术的挑战。腹腔镜手术既是诊断措施, 又是很好的治疗措施, 显示其微创优势。Dilip Parekh, MD报道腹腔镜治疗SAP是一个很好的选择[3], 随着大量临床病例的积累, 腹腔镜技术一定能广泛用于胰腺外科。

参考文献

[1]张圣道, 雷若庆.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国消化内镜, 2007, 1 (10) :34.

[2]杨维良, 张新晨, 张浩民, 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方法的演变及评价[J].胰腺病学, 2006, 6 (2) :114~115.

灌洗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中男21例, 女15例, 年龄17~76岁, 平均46.2岁。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有:外伤性大小肠破裂、肝破裂13例;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伴腹膜炎4例;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致肠坏死破裂5例;急性中重症胰腺炎9例;肝脓肿及巨大脓肿溃破脓液溢入腹腔3例;阑尾炎穿孔伴腹膜炎2例。本组患者发病后就诊入院时间在4~5d, 且全身中毒症状、弥慢性腹膜炎体征明显, 体温38.6~39.8℃, 有20%~30%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性休克表现。

1.2 手术方法

(1) 在腹腔手术探查中, 先处理病灶, 清除腹腔内脓液及坏死组织、食物残渣等。根据病灶部位留置0.3~0.5cm内径的硅胶管作为冲洗管1~2根。

(2) 采用内径0.5~1.0cm的硅胶管4~5根分别置于病灶处、左右结肠旁沟、盆腔中作为引流管。其中中重症胰腺炎病例则应在胰体尾下缘各置一根引流管;肝脓肿病例则在脓腔中置引流管并体外行低负压吸引;在肝脓肿未溃破者左结肠旁沟可不置引流管。所有引流管均从左右下腹两侧引出体外。手术完毕后在腹腔内灌注冲洗液1500~2000mL, 为术后灌洗引流做好充分准备。

1.3 灌洗方法

我科采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作为灌洗液, 并分成若干组, 内加先锋Ⅵ2g, 糜蛋白酶5mg, 庆大霉素4万u, 甲硝唑200mL, 微量肝素, 0.5%普鲁卡因20mL, 用时配制, 以免药物失效或变性。术后每日灌洗液入量2000~3000mL, 先快后慢, 3~4d后入量减少到1000~1500mL, 并根据不同的病情病因在灌洗的时间上也有所不同。一般巨大肝脓肿、中重症胰腺炎灌洗多在8~15d, 其他病例一般根据冲洗引流液的色泽及辅检结果而定, 平均在4d左右。

1.4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中, 有2例年老体弱, 切口愈合欠佳, 继发感染。其他病例均达到了满意效果, 预后良好, 且在随访中未发现患者有明显后遗症发生。

2 讨论

腹腔灌洗引流术又称治疗性持续性腹腔灌洗引流术, 它在医学上并不是一项新的治疗方法, 但近年来重新得到重视, 并逐渐加以改进。从单纯的生理盐水灌洗发展到目前的灌洗液中配以抗生素、微量肝素、糜蛋白酶等。

2.1 适应证选择

目前对于灌洗引流的适应证尚无统一定论。有资料表明:对积脓和积液较多, 有严重腹膜炎、复杂的腹部创伤或有漏发生时可采用此方法。我院对病例选择采取以下标准:

(1) 腹腔内脓液或其他消化液>500mL;且腹腔内广泛污染严重, 并考虑到单纯清洗或引流达不到目的;

(2) 腹腔内有大量食物残渣、粪性液等;

(3) 中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肝脓肿积液在300mL以上且脓液稠而不易引流;

(4) 严重腹腔内多器官损伤、破裂, 术后可疑发生肠瘘、胆胰瘘者;

(5) 结肠坏死、穿孔、破裂术后患者等。另有资料表明严重中毒症状和并发多器官衰竭也可采用此法, 并不受年龄限制。

2.2 优点

腹膜对于水分子的清除能力很大, 但对于细胞分子及微生物清除则很慢。如果大量毒素和细菌不及时清除, 吸收后可导致严重的循环衰竭而死亡。术后抗生素疗法有时往往也难以奏效。

采用腹腔灌洗引流的目的在于:

(1) 能有效冲淡毒素, 减少细菌的浓度, 以利机体防御机制的发挥;

(2) 采用内部抗生素治疗能维持腹腔内抗生素的最佳浓度;

(3) 通过灌洗引流可使腹膜难以吸收的异物清除, 并破坏小房小隔样象限性脓肿;

(4) 腹腔灌洗引流且有像治疗尿毒症患者所采取的腹膜透析作用, 通过灌洗可透析出大多数毒素和细菌。也可通过调整灌洗液的离子浓度和渗透压维持正常血清生化或纠正代谢紊乱, 有助于内环境的稳定。

2.3 灌洗液配制原则

对于灌洗液的配制是根据病因来决定的, 原则上使用能在局部对无论是G+或G-菌及厌氧菌感染均能奏效的广谱抗生素, 并同时针对腹腔中脓液及坏死组织、血凝块等变性蛋白质能溶解变稀易排出。故在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加用糜蛋白酶、微量肝素等, 更有助于促进创面净化、肉芽组织新生及脓腔愈合。并且糜蛋白酶对未变性蛋白质无作用, 不损伤血管组织或损伤极微。在肝脓肿灌洗引流方面, 糜蛋白酶的使用提高了治愈率, 脓腔愈合快。我院采取这一方法, 使患者达到了满意的治疗。但对凝血功能不正常及严重肝功能不良者, 糜蛋白酶及肝素不能使用。

2.4 置管与冲洗时间

置管的多少、位置无统一规定。而是根据病因及发病的部位、腹腔污染的程度来决定。我们认为:肝脓肿仅在脓腔中置冲洗引流管各一根, 如有破溃则在右结肠旁沟及盆腔各置一根, 且脓腔中引流管采取低负压吸引为妥。胃肠及中重症胰腺炎则在左右结肠旁沟、盆腔及病灶处置管, 采取多根引流管, 一根冲洗管的办法。且引流管内径在0.5~1.0cm左右, 这样能保证引流通畅及部分腹腔内坏死蛋白、血凝块等引出体外。根据病情不同, 冲洗时间也有所不同。总原则是:观察引流液外观透明、清亮、无沉淀物、脓苔及坏死组织;引流液在镜检时未见细菌、脓球等;出量大于入量;患者全身情况明显改善, 体温、血象恢复正常等。然后停止灌洗保留引流管1~2d后拔管。我院就本组病例来看最长的灌洗15d最短的3d。

2.5 注意事项

灌洗引流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1 月-2015 年5 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 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8:12, 年龄38~56 岁, 平均 (47.27±3.73) 岁;试验组男女比例16:14, 年龄39~58 岁, 平均 (47.32±3.83) 岁。对比两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对比。

方法:两组患者均以早期禁食、胃肠降压、抗生素、鼻饲生大黄浸液、应用生长抑素、制酸、止痛、维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常规消毒与麻醉后, 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开腹并进行逐层分离, 对患者的小网膜腔进行灌洗引流, 对坏死的组织进行切除;试验组采用B超引导下腹腔置管灌洗引流进行治疗, 采用B超探查患者全腹部, 以腹水最深点作为穿刺点, 采用深静脉套管针常规在腹腔进行穿刺并置管, 将2000 m L腹透液灌注进去, 再次采用B超探查患者全腹部, 在患者左右下腹分别进行定点, 局部麻醉后, 分别做小切口, 在B超引导下置入可调控的钝头套针导液管, 将腹腔内积液引流, 再使用灌注的腹透液 (8 000 m L/d) 进行循环腹腔灌洗引流。B超复查并监测患者腹腔内积液及引流状况, 在B超引导下,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器官恢复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 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器官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目前, 临床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开腹手术治疗虽能清除患者腹腔内坏死组织, 抽吸出多余的积液, 但手术带来的创伤会打破机体的防御功能, 增加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情况出现, 且术后患者各器官恢复时间较长, 器官功能容易受到损害, 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腹腔灌洗引流术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了新途径。B超引导下的腹腔置管灌洗引流能有效帮助患者稀释及抽除体内含有的炎症、胰酶、毒素及病原菌积液, 减少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 减轻病变组织的炎性反应[2], 减轻毒素及病原菌等积液对腹膜的刺激性, 避免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腹腔灌洗引流还能降低腹腔内的压力, 有效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且术后患者各器官恢复时间较短, 能保护器官功能[3], 利于患者的预后。除此之外, 引导下腹腔置管灌洗还具有便于观察引流情况, B超引导方便, 可进行床边操作, 重复性高等优势, 以腹腔透析液作为灌洗液还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达到保护肾脏功能的效果。从本次观察结果中得出, 采用B超引导下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比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高出16.67%;试验组术后器官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且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 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腹腔灌洗引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能快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保护患者的器官功能, 减轻患者的痛苦,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灌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 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 试验组给予B超引导下腹腔置管灌洗治疗,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器官恢复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器官恢复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腹腔灌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少, 安全、可靠。

关键词:腹腔灌洗引流,重症,胰腺炎

参考文献

[1]黄永亨, 区奕猛, 马兴标, 等.4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114-115.

[2]胡晓秋, 刘真.腹腔灌洗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1) :23-24.

灌洗引流 篇5

关键词:闭式灌洗引流,胸腰椎,切口感染,护理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是脊柱外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功能恢复, 治疗非常棘手。随着脊柱内固定的广泛应用, 处理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变得越来越重要。正确处理术后感染对于获得脊柱融合和功能恢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术后深部切口感染, 目前尚无明确的处理方案, 我科于2007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闭式灌洗引流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9例, 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9例, 其中由基层医院转入4例, 我科手术后发生5例。9例中, 男5例, 女4例;年龄18~64 (41.2±4.6) 岁。腰椎管狭窄症2例, 胸腰椎骨折3例, 腰椎滑脱2例, 脊柱侧弯畸形矫形术1例, 胸椎结核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清创前首先取切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同时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培养结果出来后, 依据药敏结果重新调整抗生素。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清创和对口置管冲洗引流术, 即清创后, 于切口一端放置冲洗管, 另一端放置引流管, 放置完毕关闭切口。术后以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毒素8万U持续冲洗。同时辅以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血沉和C ̄反应蛋白。

2 结果

9例患者平均1~3d换药1次, 抗感染时间 (8.9±2.2) d, 创口愈合时间 (12.6±3.4) d;所有患者均未行内固定取出, 切口二期愈合, 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随访0.5~3年, 平均 (12±3.2) 个月, 无感染复发患者, X线检查未发现骨质破坏及内固定松动。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根据病史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个体化护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讲解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术后的置管及冲洗时间,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感, 缓解紧张情绪, 增加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获得患者的配合, 以达到增进护患关系、确保治疗的成功的目的。

3.2 疼痛的护理

并发术后感染的患者, 疼痛感明显, 此时护士应深入病房, 关心患者, 观察其表情、精神状态, 了解其自我感觉和睡眠质量、日常活动等情况;用视觉量表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 并将结果报道医生, 必要时给予镇痛剂。与患者多交流, 倾听他们的诉说, 给予心理上的安慰, 使其精神放松, 或鼓励其多听旋律舒缓的轻音乐, 帮助其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3.3 保持切口有效冲洗

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 持续闭式灌洗引流即开始工作。配置冲洗液:用30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48万U。冲洗装置为一次性密闭式输液管道, 引流管接负压胃肠减压器。冲洗时用间断快速冲洗法, 每2h快速冲洗1次, 约1min, 如此冲洗效果更佳;间隔时间内维持常规滴速。冲洗至引流液澄清, 局部炎症消退, 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3~5d以上, 排出液细菌培养阴性, 则可停止冲洗。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 如24h引流液<5ml, 则可拔除冲洗引流管。

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冲洗引流管通畅, 防止引流管折叠、堵塞、扭曲、脱出等事故发生。同时要观察、记录冲洗液的颜色、性状, 灌注量与引流量是否相符。若发现管周及切口渗液, 应立即停止冲洗, 查明原因并给予处理。

3.4 功能锻炼

术后如患者神志清楚, 护士可立即指导患者行双下肢直腿交替抬高运动, 踝关节、足趾关节功能锻炼, 3次/h, 10min/次, 以预防血栓行成及神经根粘连。行扩胸运动, 深呼吸, 有效咳嗽, 以防止肺部感染。

3.5 做好生活护理

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富含粗纤维及钙的食物, 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 也可以促进肠蠕动, 防止便秘的产生。患者长期卧床及体温升高, 极易出汗, 应勤擦浴, 勤更换衣服及被褥, 给予轴样翻身, 以防压疮的产生及伤口的污染。

4 讨论

严密观察病情, 早期发现切口感染。定期测量患者体温, 观察患者全身状况, 关注切口渗液情况, 尤其要切口周围是否有红肿, 触之是否有压痛, 双下肢神经症状有无改善等等。若术后体温持续>38.5℃, 切口渗液严重, 应高度警惕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可能, 并及时报告当班医师, 有必要应及时采集分泌物送检, 早期明确诊断。

保持闭式灌洗引流通畅是促进切口愈合的关键。在感染早期阶段, 细菌与感染组织及分泌物之间的粘附不牢固, 持续用力冲洗可使其移动、脱落, 并排出。因此, 保持切口持续冲洗引流通畅, 对切口的愈合至关重要。若冲洗过程中出现滴入或引流不畅, 可先调整患者体位, 排除管壁受压可能;如果仍不能改善, 应考虑是否有凝血块、脱落坏死组织或粘稠脓液等堵塞管道。如发生上述情况, 可用无菌生理盐水低压灌注冲洗后再抽吸, 或用20ml注射器接引流管抽吸, 直至引流通畅。冲洗液滴入速度直接影响冲洗效果。间断快速冲洗有利于冲洗液在创腔内扩散, 防止死腔形成。闭式灌洗引流的时间一般为1~2w, 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和化验结果确定拔管指征。

正确的护理增进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姝南.经皮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7 (21) :1897.

[2]戴雅琴, 贾勤, 朱红英.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早期伤口深部感染的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 2009, 24 (8) :694.

[3]田耘, 陈仲强, 周方, 等.脊柱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处理[J].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4) :230.

[4]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538.

灌洗引流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 女2例, 年龄14~65岁。交通事故伤17例, 坠落伤6例。受伤至来诊时间30min~4h。诊断为腹壁挫伤3例, 腹腔脏器损伤20例 (其中手术治疗18例, 保守治疗2例) 。手术证实:脾破裂8例、肝破裂3例、小肠破裂4例、膀胱破裂1例、肠系膜裂伤1例。

1.2 操作方法

消毒局麻后, 在腹中线脐下1cm作一0.5cm切口, 切开腹壁全层, 将一细塑料管紧贴腹膜尽量置入腹腔低位, 作为引流管, 连接引流袋, 缝合切口并固定引流管。如引流管无液体流出, 则在腹中线脐上1cm用套管针穿刺, 留置内套管于腹腔作为灌洗管, 连接输液器, 向腹腔灌注生理盐水500~1000mL, 观察引流液性质, 必要时进行化验室检查, 如仍不能明确, 则以1mL/min的速度向腹腔注入生理盐水。动态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每1~2小时进行引流液化验室检查, 并与上一次结果对比。

2 讨论

2.1 引流液的分析。腹腔灌洗的阳性标准为: (1) 肉眼血性液 (25mL血可染红1000mL灌洗液) ; (2) 有胆汁或肠内容物; (3) RBC计数超过100000/mm3; (4) WBC计数超过500/mm3; (5) 淀粉酶高于100索氏单位; (6) 镜检染色涂片找到细菌。诊断性腹腔灌洗是一项很敏感的检查, 假阴性结果少, 但有10%以上的阳性者经剖腹证明其实并不需要手术, 因此不宜把灌洗阳性作为剖腹的绝对指征[1]。尤其是腰椎、骨盆骨折病人, 并发的腹膜后血肿可能渗入腹腔。我们认为此类病人剖腹探查的指征为: (1) 肉眼可见有胃肠内容物、胆汁、尿液;WBC计数超过500/mm3;淀粉酶高于100索氏单位;镜检发现大量细菌。 (2) 经连续观察肉眼血性液颜色进行性加深;连续检验RBC计数均超过100000/mm3且进行性增高。

2.2 腰椎、骨盆骨折以及并发的腹膜后血肿可以引起休克、腹痛、腹胀、肠蠕动减弱, 因此闭台性腹部损伤合并腰椎、骨盆骨折的病人, 初步体检常不能明确是否存在腹腔内损伤。而且此类病人往往因为病情危重、不宜搬动、检查时的体位限制、腹膜后血肿的干扰等因素, 影响了超声、CT、X线、腹穿等辅助检查的应用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持续双管腹腔灌洗引流是对传统腹腔灌洗术的改进, 通过腹腔持续灌洗引流, 对引流液进行连续观察、检验、对比, 可以尽早发现腹腔脏器损伤, 并对腹部损伤情况进行动态观察, 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察。

参考文献

灌洗引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5例急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急性骨髓炎7例, 男5例, 女性2例;年龄3~8岁, 均为血源性, 股骨远端4例, 胫骨近端3例。慢性骨髓炎18例, 男14例, 女4例, 年龄26~5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 工程事故7例;大腿中下段4例, 小腿中上段5例, 小腿中下段9例;缺损面积:最小6 cm×2 cm, 最大18 cm×16 cm;其中骨外露, 软组织缺损15例, 合并血管肌腱神经损伤2例。均为开放性损伤6~8 h内手术后形成慢性骨髓炎经久不愈。25例均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 铜绿假单孢菌9例, 溶血性链球菌5例。

1.2 材料

(1) VSD敷料系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公司生产的一种合成敷料, 成分为聚乙烯醇, 抗张力强, 无刺激性, 有良好的透水性、可塑性和生物相容性。VSD敷料有两种规格, 一种是150 mm×100 mm×10 mm, 内插2条多孔引流管;另一种是150 mm×50 mm×10 mm内插1条多孔引流管, 引流管为多侧孔硬质硅塑引流管, 直径为8 mm。粘贴薄膜为英国施乐辉半透膜, 生物相容性好, 对皮肤无刺激性, 同时防水盒防止细菌侵入。VSD装置采用病房中心负压引流装置, 维持20~60 k Pa的负压。 (2) 康复新液使用内蒙古京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0 ml/支。

1.3 方法

(1) 术前术后根据培养常规使用或调整抗生素。 (2) 急性骨髓炎急诊骨皮质开窗引流脓液并取脓液培养。 (3) 慢性骨髓炎行规范的病灶清除术, 骨缺损较多的病例加用石膏托外固定。 (4) 根据创面的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敷料, 将修剪好的VSD材料紧贴创面, 边缘间断缝合几针固定。清洁干燥周围皮肤, 使生物膜密闭牢固, 粘贴时薄膜的覆盖范围要至少4~6 cm的健康皮肤。连接引流管和负压封闭引流瓶, 确保吸引畅通。 (5) 将100 ml康复新液加入无菌的输液瓶, 通过输液管及VSD引流管灌入, 停留10 min, 后连接负压, 调整负压为20~60 k Pa, 吸清液体并保持负压。术后第1天每4小时灌洗一次, 第2天每8小时灌洗一次, 第3天开始每12小时灌洗一次灌洗。一般引流7~9 d, 若渗出减少新鲜肉芽生长满意则拆线换药, 行二期手术如直接缝合, 减张缝合, 植皮或皮瓣修复。若渗出多新鲜肉芽生长少, 再次行VSD联合康复新液间断灌洗治疗。

2 结果

25例患者中21例行1次负压引流, 3例行2次, 1例行3次, 平均引流1.2次。其中2例患者因引流管堵塞需重做负压引流。全部患者的创面愈合, 外形及功能均满意。术后随访3~20个月, 伤口闭合未发现创口不愈合或感染复发。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机械、交通、建筑等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加, 骨髓炎的发病率亦随之升高。骨和关节发生感染, 轻则延长病程, 重则引致灾难性后果。急慢性骨髓炎在抗生素的研究使用极其发达, 各种手术广泛应用的今天, 治疗仍面临诸多困难。原因在于: (1) 感染难控制, 耐药菌多, 患者免疫力低; (2) 骨和皮肤缺损难修复, 易出现骨不连, 需反复手术; (3)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病减少, 降低了临床医生的重视, 未能得到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 遗留严重的并发症; (4) 病程迁延, 费用高昂, 丧失工作能力, 甚至丧常常引致失治疗信心[1]。对骨髓炎的确定性治疗, 是一个复杂而涉及广泛的课题, 是骨科医生面临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骨髓炎的治疗较复杂, 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 如抗生素应用、病灶清除术或开窗引流术、骨缺损或骨不连的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放射、介入治疗等。手术是骨髓炎治疗最重要手段之一。急性骨髓炎手术目的在于开窗清创减压引流。而慢性骨髓炎则更复杂, 需做彻底的病灶清除, 更要获得及维持有活性软组织以覆盖创面[2]。而彻底的清创常常带来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二期术前创面床的处理可以缩短疗程, 提高二期手术成功率。

近年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的研究应用备受重视。VSD通过对软组织的机械性和生物学效应, 可以刺激血管增长,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细胞和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组织创面愈合。李金清等[3]对5例慢性创面患者给予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120 mm Hg压力) 15 d, 分别于吸引前和吸引后24 h, 3、5、7、10、15 d收集创面渗出液。另以10例乳腺癌切除术后第3天的创面渗液为急性创面对照。用Zymography法测明胶酶活性, 并用薄层分析仪试验结果。发现VSD可以调节创面中活性明胶酶的活性, 达到加速创面愈合的目的。VSD负压导致聚氨酯海绵泡沫对组织细胞的牵张应力刺激, 引致细胞增殖和血管发生[4], 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稳定创面内环境, 减轻组织水肿, 引流渗出物, 收缩创面等机制渐得到肯定。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急慢性骨髓炎治疗的优势明显: (1) 半透膜的封闭将开放创面变为闭合创面, 阻止外来细菌入侵, 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2) 负压持续吸引使创面渗出物及时被清理保证创面清洁, 去除细菌培养基, 减少毒性产物的重吸收。 (3) 能达到全创面引流, 为主动引流提供动力,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 刺激组织新生。 (4) 促进创面愈合, 抑制创面的继发性坏死。 (5) 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保持7~10 d, 不需更换敷料, 减轻了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6) 增强和改善创面愈合的能力。Tan等[5]分别采用VSD和传统的开放创面处理技术治疗成人骨髓炎35例和33例, 对照后认为VSD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加快创面细菌清除, 避免二次皮瓣移植手术有积极意义。

但VSD固有的缺点也很明显, Moris等[6]研究, 认为VSD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可以使创面处于缺氧状态, 给予负压治疗的创面中氧分压会降低, 且随着负压值的增大而加重。Patel等[7]研究, 发现缺氧在创面早期有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 但血管生成的过程和组织的修复过程都要消耗大量的氧, 并依赖充足的供氧。创面被薄膜密封, 可以阻止外来细菌入侵, 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但VSD同时使创面始终处于干燥和缺氧状态, 导致肉芽组织生长相对放缓[8], 厌氧菌滋生, 我们联合使用康复新液间断灌洗来加强治疗效果, 改善VSD创面缺氧影响肉芽组织生长的弊病。

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 是一种特殊的多元醇类化合物。经药理学研究证实它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 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淋巴细胞及血清溶菌酶的活性, 使体内SOD值回升, 调节机体的生理平衡。抗炎、消除炎性水肿:可抑制组织氨所致小鼠皮内色素渗出和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能显著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血管新生, 加速坏死组织脱落, 迅速修复各类溃疡及创伤创面。舒崇湘等[9]研究认为, 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 含量下降是创面难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 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 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在国内广泛应用于外伤溃疡、瘘管、肺结核、烧伤、压疮, 疗效显著, 副作用极少。康复新液能明显促进急慢性骨髓炎术后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血管新生, 从而提高创面的抵抗能力。但过于频繁地灌洗康复新液会明显降低负压封闭引流的效果, 一般每8小时使用效果较好, 但术后第1天引流物黏稠量大, 或有较多坏死组织混合, 较易堵塞引流管, 所以使用每4小时灌洗更合理。

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和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康复新液间断灌洗在急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作用突出, 主要优点: (1) 既彻底引流了病灶残留的分泌物, 间断灌洗又可以有效防止引流管堵塞; (2) 保持创面相对湿润, 避免创面缺氧, 保持泡沫海绵的弹性和通透性, 延长放置时间; (3) 有利于局部感染的控制, 同时又提高局部创面的抗感染能力, 加速创面组织的修复, 为二期手术作充分的准备。笔者所在医院近年用该方法治疗治疗25例急慢性骨髓炎, 创面均能如期愈合, 随访3~20个月, 无复发, 有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 痛苦小, 材料易得, 技术难度低等优点, 值得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康复新液间断灌洗在急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与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5例急慢性骨髓炎患者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21例行1次负压引流, 3例行2次, 1例行3次, 平均引流1.2次。其中2例患者因引流管堵塞需重做负压引流。全部患者的创面愈合, 外形及功能均满意。术后随访3~20个月, 伤口闭合未发现创口不愈合或感染复发。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康复新液间断灌洗治疗急慢性骨髓炎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及复发率低、效果良好等优点, 值得应用。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康复新液,急慢性骨髓炎,间断灌洗

参考文献

[1]王兴义.我国骨髓炎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4) :316-318.

[2]Streubel P N, Stinner D J, Obremskey W T.Use of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in orthopaedic trauma[J].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2, 20 (9) :564-574.

[3]李金清, 陈邵宗, 李学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加速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4) :520-521.

[4]Orgill D P, Manders E K, Sumpio B E, et al.The action of vacuum assisted elosure:more to learn[J].Surgery, 2009, 1 (13) :40-51.

[5]Tan Y, Wang X, Li H, et al.The clinical effieacy of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osteomyelitis[J].Areh Orthop Trauma Surg, 2011, 131 (2) :255-259.

[6]Moris T, Orly B, Moni L, et al.Application of regulated oxygen-enriched negative pressure-assisted wound therapy in combating anaerobic infections[J].Eur J Plast Surg, 2010, 34 (5) :351-358.

[7]Patel V, Chivukala I, Roy S, et al.Oxygen:from the benefits of inducing VEGF expression to managing the risk of hyperbaric stress[J].Antioxid Redox Signal, 2005, 7 (9-10) :1377-1387.

[8]王彦峰, 陶世明, 陈务民, 等.应用医用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复杂感染创面[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7, 14 (5) :312.

上一篇:协议签订下一篇:审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