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线对口引流

2024-10-21

挂线对口引流(共8篇)

挂线对口引流 篇1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的25%, 是肛肠外科临床较难处理的疾病之一[1], 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肛瘘不能自愈, 必须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存在问题是根治率低, 复发率高, 常伴有肛失禁, 移位, 畸形狭窄, 黏膜外翻等后遗症[2]。本文对肛瘘实施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后肛瘘患者60例, 男性48例, 女性12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58岁, 平均年龄 (30.67±9.54) 岁;病程最短半月, 最长14年, 平均 (3.32±1.22) 年。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肛周流脓、疼痛、瘙痒入院, 6例患者伴寒战高热。肛门视诊时可见单个或多个外口, 外口数目越多, 距肛门越远, 肛瘘越复杂;通过直肠触诊、探针检查、肛门镜、美兰注入瘘管染色及碘油造影发现, 内口1个28例, 内口2个18例, 内口≥3个l4例;外口1个35例, 2个15例, 超过2个1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17例, 低位复杂性肛瘘13例, 高位单纯性肛瘘15例, 高位复杂性肛瘘1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及准备:

肛瘘患者术前的妥善处理和积极的术前准备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先决条件[3], 对于一般化脓性肛瘘患者, 在急性炎症发作期积极抗感染治疗, 待炎症吸收、局部组织肿胀消退后, 方进行手术;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后方能手术。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8h禁饮禁食, 并为患者灌肠;术前4h为患者做皮肤准备。

1.2.2 手术方法:

患者一般取俯卧位, 在腰麻下常规用新洁尔灭酊棉球消毒, 肛周皮肤及肛门。铺术巾, 先用肛指检查, 再用探针自外口探查, 找准内口, 包括齿线上高位内口、齿线部内口、齿线以下的内口。沿探针用电刀切开外口及瘘管, 切开齿线部内口、齿线以下的内口, 切除、清除腐败的组织, 剥离管壁至正常组织。针对齿线以上的内口及齿线以上的脓腔、采用传统的橡皮筋挂线、外侧部切口呈放射状, 内部用橡皮筋从齿线以上内口或齿线以上的脓腔穿出。紧线。针对弯形瘘管, 采用线管引流, 间隔约2cm处肛缘作一放射状切口, 保留皮桥、用橡皮筋于皮桥下拖线引流, 彻底切除、清除皮桥下及周围腐败的组织及管壁。

1.2.3 术后处理:

给予患者常规对症支持抗感染治疗, 正确处理创面, 术后每日用消炎止痛的重要熏洗坐浴20min, 及时清除不良肉芽组织和残余窦道, 对于过早愈合的假道及伤口内翻进行及时处理, 充分引流然后用龙珠软膏及消炎止痛栓换药, 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若无继发感染等, 7~14d拆线。术后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1.3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显效:创面愈合, 流脓、肿痛消失, 仅肛周潮湿、瘙痒;有效:创面未愈, 流脓、肿痛、瘙痒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2 结果

60例肛瘘患者1次手术治愈51例, 2次手术治愈9例, 治愈率达100%;住院时间最短18d, 最长34d, 平均住 (25.16±6.10) d。随访18个月~4年, 平均 (2.98±1.08) 年, 原发部位无复发, 无及肛门失禁、移位、严重畸形、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

3 结论

肛瘘是源于肛腺的化脓性感染, 临床常见, 多发于男性青壮年, 波及肛门周围组织或器官, 在肛管或直肠部位形成病理性通道, 肛瘘大多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 有原发性内口、瘘管以及继发性外口三部分所组成[4], 原发性的内口绝大多数位于肛管齿状线处的肛窦内, 多为一个, 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管周围皮肤上, 往往不止一个。肛瘘在临床上常以经久不愈或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 并可触及或探入管道通向直肠[5]。有脓肿形成时常伴有明显疼痛, 同时还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

肛瘘外口处反复流脓血、粪汁样液等分泌物, 反复发作, 不能自愈, 只有手术才能治愈[6], 肛瘘的手术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或切除, 必要时亦应将瘘管周围的炎性组织一起切除, 使其形成一个上宽下窄敞开的创面, 使创面从基底开始向上生长, 避免瘘管再次形成[7]。临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式多样, 大致有挂线术、切开术和切除术[8], 若术中切断肛尾韧带、肛管直肠环, 可出现肛门前移、肛门失禁和肛门直肠畸形等问题, 若不切断肛尾韧带和肛管直肠环而采用桥式或管道搔刮术, 则常因引流不畅或病灶清除不彻底而复发[9]。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挂线所产生的压力和收缩力, 使得瘘道所在的肛门括约肌组织因结扎力缓慢坏死离断, 产生慢性切开的效应, 与此同时挂线部位下方及两侧的组织不断纤维化、粘连, 使得肛门括约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完整性, 愈合后不影响肛门的功能, 有利于防止肛门失禁[10], 本文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果显示1次手术治愈51例, 2次9例, 治愈率达100%;住院时间最短18d, 最长34d, 平均住 (25.16±6.10) d。随访18个月~4年, 平均 (2.98±1.08) 年, 原发部位无复发, 无及肛门失禁、移位、严重畸形、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

综上所述, 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治疗肛瘘临床效果显著、安全, 并且能有效地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术后复发率, 且术后并发症少, 不影响肛门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使用中需要注意[11,12]:手术成败的关键, 在于正确地找到内口, 并将其切开或切除, 在手术进行前必须准确地判断感染性瘘管在肛管直肠周围组织中的走向, 进行准确的三维定位, 才能准确的确定适宜的手术方法;对于临床上占80%的瘘管通过肛直环下1/3的低位单纯性肛瘘, 瘘管的皮下部分可以随意切开一般不会影响肛门的功能, 但是肛门括约肌浅部和深部须切断时, 应注意沿括约肌纤维方向呈直角切断;一次手术不可以同时切断两处, 若手术中需切除大部分或全部肛管直肠环时, 必须采取分期挂线手术, 即分期紧线疗法;必须保证创口引流通畅和清洁, 术后创口引流不畅, 可致创面及支管愈合缓慢或经久不愈, 因此手术时主管道切口要足够大, 与肛管呈放射状, 支管及死腔要充分扩创, 有窦道者一定要作对口引流, 术后换药要冲洗并牵转橡皮筋, 以利污物排出, 防止感染物质滞留;手术后伤口处置和换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处置换药时应随时清除不良肉牙组织和残余窦道, 及时处理过早愈合的假道形成和伤口内翻, 以保持良好引流, 缩短疗程, 保证伤口尽早痊愈。

摘要:目的 观察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 探讨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60例肛瘘患者实施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结果 60例肛瘘患者1次手术治愈51例, 2次手术治愈9例, 治愈率达100%;住院时间最短18d, 最长34d, 平均 (25.16±6.10) d;随访18个月4年, 平均 (2.98±1.08) 年, 原发部位无复发, 无肛门失禁、移位、严重畸形、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结论 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治疗肛瘘临床效果显著, 降低术后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使用中需要注意:正确找到内口;手术不可以同时切断两处;保证创口引流通畅和清洁;加强手术后伤口处置和换药。

关键词: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肛瘘,临床效果,注意事项

挂线对口引流 篇2

【关键词】高位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2-01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以管直肠环为标志,瘘管经过此线以上为高位肛瘘[1],目前高位肛瘘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挂线疗法是治疗高位肛瘘的一项广泛应用的技术,笔者自2010年9月——2013年5月间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治疗39例高位肛瘘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39例高位肛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高位肛瘘的相关诊断标准,术前通过指诊、探针及瘘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排除直肠癌、严重心、肝、肺、肾功能异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6.8±2.5)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病程(2.8±0.7)年。

1.2治疗方法术前2d嘱患者进食流质食物,术前1d晚上给予清洁灌肠。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于肛瘘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确定内口位置,使用探针从瘘管外口探查管道的行径、有无支管以及主管和支管的关系,以便选择合适的引流口。用探针切开瘘管,直至肛门缘,同时切除周围的炎性结缔组织,用匙搔刮切开的管道和腔穴,清除腐朽组织,然后切开内口以下肛管皮肤、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部,修复创面。在探针头部结扎一粗丝线,再在粗丝末端结扎一橡皮筋,然后退出探针,将橡皮筋留在管道内,并拉紧橡皮筋,以有效止血。以4号丝线间断全层缝合伤口皮肤至肛缘约0.5cm处,挂线处以明胶海绵压迫,用无菌纱条填塞切口,丁字带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使用抗生素,引流部分每隔3d换药一次,直至创面愈合。

1.3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李辉[2]的标准对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病灶彻底清除,创面愈合;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病灶基本清除;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病灶存在或后遗肛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本组39例高位肛瘘患者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创面评价愈合时间为(14.8±2.6)d。术后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患者发生尿潴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

3讨论

高位肛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手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方法是采取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

本研究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治疗39例高位肛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创面愈合时间有所缩短,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治疗总有效率为92.3%。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可修剪切口和间断全层缝合可使组织对合优良,创口保持平整,避免了术后肉芽过度增生,瘢痕增多所形成的肛门变形,且手术创面较小,从而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和水肿等并发症[3]。引流挂线利用了挂线疗法中引流的机理,通过在瘘管中置入引流线,使瘘管得到引流,从而达到促进肛瘘愈合的作用[4]。

术中对保留皮肤浅表切口能够保证内口引流通畅,对切口皮下组织间断缝合,能够促进切口的愈合,也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术中使用的橡皮筋其紧缩力产生边切开边愈合的作用,挂线在对括约肌组织产生慢性机械性勒割的同时,其断端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能够很好的隔绝传染源。实施高位瘘道挂线前必须作好内口的正确定位,在内口处与近侧切口间组织全层剖开或部分切开后挂线,挂线后修剪留作开放引流的黏膜残端[5],此外还应有效处理内口及其周围感染的肛隐窝及肛腺组织,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低位切開高位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临床疗效好,术后创面愈合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继辉,赵峰.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42例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141.

[2]李辉,范学顺,王晏美,等.高位肛瘘的术式选择与比较[J].中国医刊,2011,46(2):63-64.

[3]廖治先,颜景颖,龚文敬.高位挂线低位切开减底缝合引流术治疗高位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1):37-38.

[4]钱海华,曾莉.低位切开结合引流挂线治疗高位肛瘘55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428-430.

挂线对口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复杂性肛瘘40例,

男28人次, 女12人次, 年龄14~68岁, 平均36岁。疗距肛缘5cm以上24例, 最远为13cm。本组患者均有肛周脓肿病史, 其中在外院手术1次者10人次, 2次以上者3人次, 其余为脓肿自溃后形成。男28人次, 女12人次, 年龄14~68岁, 平均36岁。

1.2 诊断及治愈标准

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 (直肠环, 管腔较大或走向复杂者; (2) 将肛门按截石位12至6、3至9点纵横划分为4个象限, 不论其内口之高低, 肛瘘硬结面积跨占1个或多个象限者。治愈标准:创面愈合佳, 肛门功能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

1.3 操作方法

术前备皮, 清洁肠道, 清洗肛门。患毒铺巾, 局部浸润麻醉并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 以直肠指诊、探针、美蓝注射等方法先查清内口, 主管道及支管道的走向、数目和位置。术者以右手持球头探针自外口沿瘘道走向缓慢向肛内探入, 左手食指在肛内原定内口外引导, 通过主管道内至内口探出, 以该探针为标志, 在与内口相对应的肛门后正中肛缘开窗作一放射状人造外口, 长约2cm, 用另一探针由人造外口探入主管道, 与标志探针相会合, 于同一内口外探出, 齿线以下的主管道予以切开呈V型, 齿线以上的管道则于球头探针尾部系一橡皮筋, 于内口拉出肛外, 松紧适宜后结扎。以支管外口为中心, 作一与肛门呈放射状切口, 切除外口增生组织, 使外口扩大, 用止血钳将支管道破坏, 刮匙搔扒, 清除支管内的坏死组织, 使主支管间引流通畅, 然后用胶条将主、支管间引流通畅, 然后用胶条将主、支管间切口作宽松结扎, 3日后拆除引流条。切口多采用放射状切口, 不宜采用弧形切口。修剪切口、皮缘, 以利引流, 止血、消毒、包扎, 术毕。术前备皮, 清洁肠道, 清洗肛门。

2 结果

本组40例病人全部治愈, 治愈率100%。治愈天数19~45d, 平均28.1d。随访半年到6a, 无任何肛门功能损伤及复发。

3 讨论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 在我国约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 国外约占58%~25%。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病变位置高, 管道多弯曲复杂, 常有支管、深部死腔, 在治疗上难度较大, 常被列为外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若手术方法选择不当, 不仅可以引起肛门失禁、肛门畸形, 甚至会造成肛瘘久治不愈之痛苦。

肛瘘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寻找和处理内口, 在使用探针寻找内口时必须操作轻柔, 避免粗暴, 以防造成人为假道或假内口。主支管切口与肛门呈放射状, 同皮肤纹理走向相应, 术后瘢痕最小, 可避免肛门畸形。对支管内坏死组织要破坏、搔扒、清除, 使支管外口与主管外口间, 形成对口引流, 保持引流通畅, 利于支管愈合, 避免过多损伤肛周组织。选择与内口相对应的肛缘切开主管, 人造外口, 避免对括约肌的斜形切断, 从而减少了对括约肌的损伤。彻底清除支管、死腔, 使所有支管死腔有足够的空间与主管道切口创口相遇, 保持引流通畅, 有利于坏死组织及感染物质的顺利排出。

充分掌握挂线原则与紧线时间。挂线太紧, 则脱落快, 达不到慢性切割作用, 不利于创面愈合, 且易产生肛门失禁;挂线太松, 则切割力弱, 影响疗效。对位置较高的肛瘘, 可延迟紧线时间, 利用挂线的慢性切割, 持续引流, 炎症范围相对缩小, 创腔缩小后再多次、少量紧线, 橡皮筋以支管已愈合, 无创腔情况下脱落为佳, 最好在15~25d脱落。本组40例紧线1次后挂线脱落32例, 紧线2次者6例, 紧线3次者2例。

术后换药应注意: (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换药前先用甲硝唑液冲洗创面, 减轻患者痛苦; (2) 换药时只要把创面上分泌物及粪便吸去即可, 切勿用力擦, 否则会擦去肉芽组织表面之纤维保护膜, 而造成出血; (3) 密切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保持创面引流通畅, 放置引流物时, 要把引流物平整嵌入创面基底部及脓肿最深入, 不要过多、过紧, 以保证肉芽组织从基底部开始生长。

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由于肛门位置特殊, 肛门部的感染化脓性疾患, 一般不大可能让患者禁便,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是最好的方法。全身用药7~10d, 局部用庆大霉素4万~8万单位浸润药条放入创口内, 直达病灶, 全身与局部用药效果良好。

摘要:为了探讨切口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 我们对40例复杂性肛瘘采用切口挂线对口引流术, 结果 显示, 40例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100%, 随访半年到6年, 无任何肛门功能损伤及复发。结果 表明, 该疗法有效的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复发并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及肛周皮肤的完整性, 减轻了痛苦, 缩短了疗程, 均一次性手术治愈。

挂线对口引流 篇4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术,挂浮线,不紧线对口引流术

我肛肠科对10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切开挂线配合挂浮线不紧线对口引流术,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复发,保正肛门正常功能,减少痛苦,缩短疗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1983年3月李润庭编著《肛门直肠病学》肛瘘诊断标准[1]。本院肛肠科自1990年来收治高位复杂性肛瘘100例,男51例,占51%。女49例,占49%。年龄15~70岁,病程3个月~40年,外口2个者35例,2个以上者37例。外口距肛缘5.0cm以上者70例。本组100例包括马蹄型肛瘘者39例。

1.2 手术方法

(1)患者骶麻见效后,取膀胱截石位。然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双氧水棉球清洁肛管[3]。(2)仔细查清瘘道内外口、走行、主道及支道数目及位置。(3)齿线以下的主道予以切开呈“V”字型,齿线以上波及括约肌深层和耻骨直肠肌的管道或齿线以上的高位肌间管道则于球头探针尾部系一橡胶条,于内口拉出肛外,松紧应以提起2.0cm为度后结扎[3]。(4)以外口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切除外口周围增生的瘢痕结缔组织,使外口扩大以利引流,切口长度应小于主管道外口支道,搔刮支道基底坏死组织,彻底冲洗、消毒后挂以丝线为浮线,不紧线,以利引流。约1~2周后剪除。

应值得注意的是:马蹄型肛瘘的外口虽在肛门两侧,但内口多于膀胱截石位6时位或12时位肛窦附近,故应在主管道转变部位将瘘管造外口,并予挂线。前位马蹄型肛瘘注意防止损伤尿道及阴道。视无活动出血后,置九华痔疮栓1枚,止血粉和油纱条填塞,外盖无菌敷料,丁字带加压固定,术终。

2 疗效

本组患者100例中,有96例35d内创腔肉芽增生健康,爬皮良好,开放创面修复完整,内外口完全闭合。1例中途擅自离院,2个月后创口未愈,肛瘘内外口未闭合,仍有分泌物存在,2例3个月内再次形成脓肿而复发。

3 讨论

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是最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1]。肛瘘手术的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寻找和处理内口。主瘘道切口应与肛门呈放射状,术后瘢痕小,避免肛门畸形、移位、失禁等后遗症。对于支道应搔刮、消毒,挂以浮线(丝线)不紧线,每日提线,按压以利引流。约1~2周后,视引流物排净及管道基本闭锁而剪除浮线。掌握挂线原则与紧线时间,挂线太紧,则脱落快,达不到慢性切割作用,不利于创面愈合,且易产生肛门失禁或肛门移位;挂线太松,则切割作用弱,影响疗效。对于位置较高的肛瘘,紧线时间延后,这样有利于慢性切割,持续引流。待创腔范围缩小后,再多次少量紧线。首次紧线时间在8~14d左右,如胶条松动,起不到切割作用,仍不要紧线过多、过紧。应以支道已愈合无创腔的情况下,胶条脱落为最佳时期,应是2~3周左右。

手术后换药工作的注意事项:(1)每次排便后用自制硝矾洗剂坐浴,严格无菌操作,庆大霉素及甲硝唑交替冲洗创面;(2)保持引流通畅,放置引流物时,要把引流物平整的嵌入创面基底部,不要过多、过紧,以保证肉芽组织从基底部生长,以防厌氧菌感染或假性愈合;(3)换药时只要把创面上分泌物及异物吸去即可,不可用力擦,否则会擦去肉芽组织表面之纤维保护膜,影响创面愈合[4]。

本实验组胶条脱落时间为2~3周,紧线一次后脱落者48例,紧线2次脱落者27例,3次脱落者25例。对于支道挂浮线不紧线撤线的时间多为1~2周。本手术方法治愈率占100%,时间短、复发率低,为患者减少了许多痛苦,瘢痕组织小,未见有肛门失禁、畸形、移位等临床后遗症,肛门功能良好。

参考文献

[1]李润庭.肛门直肠病学[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9.

[3]李春雨.一次性切开挂线法治疗肛门后位巴蹄型脓肿86例体会[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1998,3:92.

挂线对口引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 年龄28 d~3岁, 病程5 d~2年。均为低位肛瘘, 其中9例有1个外口, 1例有2个外口。外口距肛缘0.5 cm~2 cm, 内口均位于相对应的肛窦处。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 全麻。以银质圆头探针从肛瘘的外口轻轻地经肛瘘管通入内口, 用7号丝线一端结扎在探针外端近球部处, 另一端系在单股橡皮筋上, 由内口拖出, 将内外口之间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 切口不应过大, 尽可能减少对管壁及肛缘皮肤的损伤。然后拉紧橡皮筋, 用止血钳夹住, 于止血钳下方用7号丝线结扎, 适当延长切口, 修剪皮瓣以利于引流。术中渗血明显者给予缝扎止血, 仔细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 予九华膏纳肛, 塔形纱布包扎固定。术后应用抗生素3 d, 便后用高锰酸钾冲洗肛门, 每日1~2次, 用凡士林油纱换药至创口愈合, 术后第5~9天挂线自动脱落。

2 结果

11例患儿全部治愈, 创面愈合时间12 d~21 d, 平均16.6 d.所有患儿术后肛门无畸形, 无复发。

3讨论

挂线对口引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 各31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1例;年龄25岁~60岁, 平均年龄 (45.3±8.6) 岁;病程4 d~13 d, 平均 (7.2±2.6) d。研究组:男21例, 女10例;年龄24岁~58岁, 平均年龄 (44.2±7.9) 岁;病程3 d~12 d, 平均 (7.3±2.6) d。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简易的麻醉, 同时采取截石位或侧卧位, 并对患者会阴部进行常规消毒。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术。弧形切口位于波动最明显的脓肿中央处, 并与脓腔保持距离, 将脓液排出, 之后按顺序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对脓腔处进行处理。术中若出现脓腔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通的情况, 应于距离肛缘2.5 cm左右两侧远离坐骨结节处, 自前往后均做一个切口, 且切口为弧形, 并保证3个切口于底部互通, 同时保持两侧切口下端与后位切口间皮桥长度>2.0 cm。接着使用球头探针顺着切口底部慢慢向肛内查探, 并于肛外放置探针前端, 切口顺着脓腔之间的组织和探针切开的内口延长至肛窦上方, 从而对基底坏死组织进行清除, 并将切口修剪成梭形, 确保引流通畅。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采用2%利多卡因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1930) 15 m L进行垂直穿刺骶骨麻醉, 并要求患者处于侧卧位, 保持患者脓肿位于下方或后方, 使用碘伏对肛周皮肤消毒, 之后使用稀碘伏棉球对肛管内进行消毒, 并于肛门内放置喇叭肛门镜,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的肛门腺及肛隐窝溢脓, 若存在即为内口。放射状梭形切口位于脓肿波动最为显著处, 以肛门为中心, 切口长度应不短于脓肿长度, 手指对脓腔部位进行探查, 将脓腔内纤维分隔彻底分开, 之后用刮匙对坏死组织进行刮除。将一根手指放置于肛门内进行引导, 另一根手指内口探查的起点位于脓腔内原发灶部位, 或于两示指薄弱处制造出一个内口, 使之保持与外切口之间的皮肤为放射性切开, 并将系在球头探针上的橡皮筋连接7-0丝线, 之后引出探针及丝线, 并将橡皮筋收紧, 若遇到肛管直肠环则不需收得太紧, 避免引发肛门失禁, 同时要进行双重结扎。采用钳夹后7-0丝线对内口两侧进行结扎, 并彻底止血, 使用双氧水+甲硝唑注射液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1226) 对脓腔进行处理, 用凡士林油纱条对脓腔进行填塞压迫止血, 于外部用敷料固定。

1.3 评价指标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 临床症状消除, 脓肿破溃愈合为痊愈;临床症状改善, 脓肿破溃减小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致病菌侵袭后, 造成直肠黏膜、肛管及周围组织出现化脓感染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脓肿为主要的临床表现[3]。若不进行及时处理, 患者脓肿将会自行破溃, 或于切开引流后出现肛瘘, 肛管直肠疾病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排除积脓后缩小脓腔, 改善管道纤维化, 再行二次手术后治愈是切开引流法治疗目的[4]。

在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进行切开引流挂线,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为切开引流挂线术对患者肛周脓肿特点及位置进行分析[5], 并将切口放置在合理的位置, 使切口对患者肛门外观、功能及预后不造成影响;此外, 对患者肛周脓肿的原发感染病灶进行正确寻找, 对复发率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切开引流挂线术可有效避免肛门失禁或出血情况, 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综上所述, 对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进行切开引流挂线术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提高康复效率,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 各31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引流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对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实施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挂线,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增华, 陈杰.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7) :100-101.

[2]陈俊龙.切开引流加挂线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5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 31 (10) :946.

[3]顾明.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比较[J].中国校医, 2014, 28 (9) :692、694.

[4]孙旭, 郭旭, 王建峰, 等.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66-67.

挂线对口引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2例患有肛周脓肿疾病的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男性25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 (2.5±0.8) 岁, 平均发病时间 (2.4±0.5) 个月;治疗组男性24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 (2.7±0.9) 岁, 平均发病时间 (2.3±0.6) 个月。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患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1) 患儿年龄在0~5岁之间; (2) 患儿病情确诊为肛周脓肿; (3)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肛肠科疾病的可能; (4) 发病时间在半年以内。

1.3 病例排除标准

(1) 患儿年龄超过5岁; (2) 患儿病情没有确诊为肛周脓肿; (3) 合并患有其他肛肠科疾病; (4) 发病时间超过半年。

1.4 治疗方法

采用临床常规方案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采用脓肿切开挂线引流法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取膀胱截石位, 实施骶管麻醉, 首先对肛周脓肿的实际范围及大小进行判断, 从外对肛周肿块进行观察, 配合食指探入到肛内对脓肿进行触摸, 对脓肿涉及范围进行初步的判断, 其次通过手术方式对原发内口进行探查, 内口多数情况下发于齿线部位, 指检可以扪及到有硬结、压痛感存在, 肛门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肛隐窝处是否有红肿凹陷存在, 挤压后是否会有脓液溢出, 均可以对内口的具体位置进行初步确定。根据脓肿的实际范围及内口的具体位置作好相应的标志, 于肛周位置实施放射状切开处理, 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 并对脓腔实施钝性分离处理, 充分排脓处理后, 以探针从切口处进一步探入, 找到内口后, 在内口与切口间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 使肛管直肠环及深部肌肉充分显露, 如果内口位于直肠环以下, 或跨越括约肌肉相对较少, 可以实施直接切开引流处理;反之则应该以丝线将橡皮筋在探针尾部进行固定, 拖出探针后将橡皮筋挂完全在肛内环上, 实施结扎处理, 对切口进行修剪以利于引流操作, 以甲硝唑对脓腔进行冲洗, 放置油纱实施包扎[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儿的肛周皮肤表现恢复正常时间、肛周脓肿疾病治疗效果、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不良反应率、治疗后复发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肛周红肿、疼痛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肛周皮肤外观表现正常, 没有对肛门功能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肛周红肿、疼痛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 肛周皮肤外观有显著改善, 肛门功能略受到影响;无效:肛门红肿、疼痛等症状没有减轻, 肛周皮肤外观仍然存在明显异常表现, 肛门功能受到严重不良影响[2]。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肛周脓肿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2.2 肛周皮肤表现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儿经常规方法治疗后 (9.41±2.18) d肛周皮肤表现恢复正常, 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13.20±2.31) d;治疗组患儿经脓肿切开挂线引流法治疗后 (6.33±1.59) d肛周皮肤表现恢复正常, 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9.07±2.10) d。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率

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方法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达到24.4%;治疗组患儿在脓肿切开挂线引流法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 比例达到4.9%。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复发人数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有12例患儿的肛周脓肿病情再次复发,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3例患儿的肛周脓肿病情再次复发。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对接受脓肿切开挂线引流法治疗的病例进行选择, 对手术治疗的实际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该法对坐骨直肠窝脓肿和肛管后脓肿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骨盆直肠窝脓肿和直肠后间隙脓肿患者在实施该项手术治疗后, 病情容易再次复发, 另外对于一些体质虚弱, 全身情况相对较的差, 或脓肿浸润块的大小超过5 cm的患者,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该分二次手术进行治疗为宜[3]。

参考文献

[1]曹吉勋.中西结合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201例.肛肠杂志, 2011, 12 (16) :194.

[2]廖荫元.切开挂线引流治疗肛周脓肿104例临床观察.肛肠杂志, 2012, 14 (5) :131.

挂线对口引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80例肛周脓肿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男58例, 女22例, 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32.8岁;病程4~18 d。脓肿类型:高位马蹄型脓肿14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25例, 直肠黏膜下脓肿8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3例。局部检查:大部分症状较明显, 肛门表面观部分有异常变化, 肛周病灶表面皮肤有深压痛, 少数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者患侧肛周皮肤有红肿、压痛、皮肤温度升高。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温度增高, 患侧肠壁饱满, 有压痛, 部分有波动感, 脉快, 发热持续不退, 体温可达40 ℃上下, 全身症状明显, 白细胞增高。

1.2 治疗方法。麻醉方法:尽量采用骶管麻醉或连硬外麻醉, 良好的麻醉可以充分显露病灶,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患者采用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指法扩肛, 如肛外红肿明显, 一般于红肿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 高位脓肿感染灶大多位于6时位肛窦处, 因此切口尽量偏向6时位, 准确寻找内口并正确处理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为便于内口的准确寻找可在切开排脓前仔细触摸可疑肛窦处有无凹陷或硬结, 可在肛镜观察下用手轻轻按压包块或直肠壁观察有无溢脓处, 因为此时脓腔内压力较高脓液容易溢出, 切开排脓后由于脓腔压力解除反而不利于内口的观察, 溢脓处既是内口的位置。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直肠壁有浸润所以肛隐窝处有无红肿很难分辨清楚。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之后当到达肌层时, 尽量用止血钳钝性分离以免肌肉损失过多, 充分排脓后, 以食指探查脓腔走行及钝性分离脓腔纤维隔以利于充分引流切忌暴力。如肛外红肿不明显, 术者可结合肛内指珍将食指伸入肛内做引导, 在患侧肛外距肛缘2.5 cm处用长针头穿刺抽脓定位, 于穿刺针指示部位行放射状切口, 充分排脓后, 以食指探查脓腔走行及钝性分离脓腔间隔以利于引流, 用甲硝唑注射液、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如果肛周脓肿在双侧出现, 则这两个脓腔重是通过浅或深部肛门后间隙相通。对于双侧脓肿, 肛腺隐窝具有一个指向指向肛门后间隙的深陷处, 脓肿可扩散到两侧坐骨直肠窝。因此找到找到齿状线处的内口及潜在的肛门后深部间隙中的瘘道十分重要, 压迫齿状线对发现内口有帮助。作一与肛缘2.0 cm的后中线切口, 进入肛门后间隙。沿切口钝性分离切两侧脓腔, 行对口引流。两侧切口之间脓腔相通, 表面留有皮桥以防止术后肛门变形。于脓腔最高点的最薄弱处齿状线上2~3 cm处穿出橡皮筋, 通过肛门口拉出肛外, 收紧结扎。若脓腔较深, 一定要放置胶管引流外接引流袋, 以备术后冲洗、引流。查无活动性出血, 用凡士林纱条填塞脓腔。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适量的头孢哌酮钠或左氧氟沙星7 d。每日排便后用清热解毒的肛肠熏洗剂温水坐浴15 min, 之后常规换药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填塞主灶创腔, 支管外口填塞纱条,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胶管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一次, 1周左右拔出引流管, 若脓腔较深, 可分两次逐渐拔出引流管, 换药直至创面愈合。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治疗诊断疗效标准》执行。治愈: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病灶彻底清除, 创面愈合;好转: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病灶基本消除;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病灶存在或后遗肛瘘。

2.2 疗效:77例 (占96.2%) 一次治愈, 住院时间7~25 d, 平均6 d。愈后肛门外仅留有梭形或条形瘢痕面, 肛门外观整齐。随访2~3年, 无复发。后遗肛瘘3例 (占3.8%) , 其中两例患者有2型糖尿病, 4~6个月后再次感染复发, 形成肛瘘, 二次手术治愈。

3 讨论

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传统方法是先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 使其手术后形成肛瘘, 再二期行肛瘘手术[1,2]。一般3~6个月肛瘘形成后, 再次行肛瘘切除或挂线治疗。这不但给患者增加二次手术的痛苦, 还使疗程大为延长。若一次性切开肛周脓肿内口及过多肛门括约肌, 虽然可以一期根治, 但可能会切断肛管直肠环, 易导致术后肛门功能不全[3]。我们采用部分切开挂线或主灶切开对口引流加挂线, 较深脓腔置管引流等方法一期根治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 一期手术治愈、治疗时间大为缩短,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术中注意事项:肛门直肠周围的血管神经很丰富, 手术切开皮肤后, 就改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肛门括约肌, 提肛肌和肛尾韧带等, 以免损伤肌纤维, 影响肛门功能, 同时避免损失较大的血管神经。高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时, 手指伸入直肠, 引导止血钳插入脓腔, 以免刺伤直肠壁。肛缘近处的脓肿, 必须做纵形切开, 禁忌横切, 以免在肛缘形成环形瘢痕, 影响排便, 切口长度以保持引流通畅为度。后位蹄铁型脓肿多行后位放射状切口、两侧对口引流取梭形切口, 且使三口相通, 最好挂浮线以利引流通畅, 保留皮桥宽度不应<2.0 cm, 以免术后肛门外观变形。正确寻找并处理内口是手术成败的关键[4,5]。可采用压迫排脓法、双合诊法、肛门镜检查、探针检查、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等。

掌握好挂线松紧度与紧线时间:挂线原则是病变范围越大, 脓腔越深, 发病时间越短, 挂线应较松, 反之宜紧[6,7,8,9]。如发现挂线太松, 应于术后适时紧线, 一般在术后2周进行。如果收线过紧, 脱线过早, 不但患者痛苦, 也会造成括约肌断裂回缩, 肛门失禁。本组病例脱线时间13~21 d, 平均16.6 d。故橡皮筋脱落最佳时间为15~20 d。

重视术后换药及引流管的处理:术后每日至少换药冲洗一次, 如两次换药之间患者再次排便应及时换药, 换药时应使创面引流通畅, 不留死腔[10]。高位脓肿术后换药因暴露不好, 加之个别患者疼痛较重, 配合不好, 有时换药不是很到位, 应充分利用好胶管引流、冲洗作用, 使脓腔内保持清洁, 以利于创面愈合。引流的纱条要适度, 不宜填塞过紧, 防止厌氧菌感染。

该术式不损伤肛门括约肌, 具有一期手术根治的优点, 缩短了疗程, 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该方法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 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2-133.

[2]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6:724.

[3]郁俊文, 刘旭元.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120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12 (12) :20.

[4]常亮.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102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12 (12) :69.

[5]郭红平.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29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7 (7) :72.

[6]马进生.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72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4 (4) :49.

[7]刘恩贤.肛周脓肿的治疗现状[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10 (10) :71.

[8]郭胜添.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98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10 (10) :77.

[9]林先强, 高献明.切开挂线对口浮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1, 9 (9) :71.

上一篇:稳定性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综合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