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引流论文

2024-07-27

对口引流论文(精选5篇)

对口引流论文 篇1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的25%, 是肛肠外科临床较难处理的疾病之一[1], 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肛瘘不能自愈, 必须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存在问题是根治率低, 复发率高, 常伴有肛失禁, 移位, 畸形狭窄, 黏膜外翻等后遗症[2]。本文对肛瘘实施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后肛瘘患者60例, 男性48例, 女性12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58岁, 平均年龄 (30.67±9.54) 岁;病程最短半月, 最长14年, 平均 (3.32±1.22) 年。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肛周流脓、疼痛、瘙痒入院, 6例患者伴寒战高热。肛门视诊时可见单个或多个外口, 外口数目越多, 距肛门越远, 肛瘘越复杂;通过直肠触诊、探针检查、肛门镜、美兰注入瘘管染色及碘油造影发现, 内口1个28例, 内口2个18例, 内口≥3个l4例;外口1个35例, 2个15例, 超过2个1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17例, 低位复杂性肛瘘13例, 高位单纯性肛瘘15例, 高位复杂性肛瘘1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及准备:

肛瘘患者术前的妥善处理和积极的术前准备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先决条件[3], 对于一般化脓性肛瘘患者, 在急性炎症发作期积极抗感染治疗, 待炎症吸收、局部组织肿胀消退后, 方进行手术;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后方能手术。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8h禁饮禁食, 并为患者灌肠;术前4h为患者做皮肤准备。

1.2.2 手术方法:

患者一般取俯卧位, 在腰麻下常规用新洁尔灭酊棉球消毒, 肛周皮肤及肛门。铺术巾, 先用肛指检查, 再用探针自外口探查, 找准内口, 包括齿线上高位内口、齿线部内口、齿线以下的内口。沿探针用电刀切开外口及瘘管, 切开齿线部内口、齿线以下的内口, 切除、清除腐败的组织, 剥离管壁至正常组织。针对齿线以上的内口及齿线以上的脓腔、采用传统的橡皮筋挂线、外侧部切口呈放射状, 内部用橡皮筋从齿线以上内口或齿线以上的脓腔穿出。紧线。针对弯形瘘管, 采用线管引流, 间隔约2cm处肛缘作一放射状切口, 保留皮桥、用橡皮筋于皮桥下拖线引流, 彻底切除、清除皮桥下及周围腐败的组织及管壁。

1.2.3 术后处理:

给予患者常规对症支持抗感染治疗, 正确处理创面, 术后每日用消炎止痛的重要熏洗坐浴20min, 及时清除不良肉芽组织和残余窦道, 对于过早愈合的假道及伤口内翻进行及时处理, 充分引流然后用龙珠软膏及消炎止痛栓换药, 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若无继发感染等, 7~14d拆线。术后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1.3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显效:创面愈合, 流脓、肿痛消失, 仅肛周潮湿、瘙痒;有效:创面未愈, 流脓、肿痛、瘙痒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2 结果

60例肛瘘患者1次手术治愈51例, 2次手术治愈9例, 治愈率达100%;住院时间最短18d, 最长34d, 平均住 (25.16±6.10) d。随访18个月~4年, 平均 (2.98±1.08) 年, 原发部位无复发, 无及肛门失禁、移位、严重畸形、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

3 结论

肛瘘是源于肛腺的化脓性感染, 临床常见, 多发于男性青壮年, 波及肛门周围组织或器官, 在肛管或直肠部位形成病理性通道, 肛瘘大多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 有原发性内口、瘘管以及继发性外口三部分所组成[4], 原发性的内口绝大多数位于肛管齿状线处的肛窦内, 多为一个, 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管周围皮肤上, 往往不止一个。肛瘘在临床上常以经久不愈或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 并可触及或探入管道通向直肠[5]。有脓肿形成时常伴有明显疼痛, 同时还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

肛瘘外口处反复流脓血、粪汁样液等分泌物, 反复发作, 不能自愈, 只有手术才能治愈[6], 肛瘘的手术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或切除, 必要时亦应将瘘管周围的炎性组织一起切除, 使其形成一个上宽下窄敞开的创面, 使创面从基底开始向上生长, 避免瘘管再次形成[7]。临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式多样, 大致有挂线术、切开术和切除术[8], 若术中切断肛尾韧带、肛管直肠环, 可出现肛门前移、肛门失禁和肛门直肠畸形等问题, 若不切断肛尾韧带和肛管直肠环而采用桥式或管道搔刮术, 则常因引流不畅或病灶清除不彻底而复发[9]。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挂线所产生的压力和收缩力, 使得瘘道所在的肛门括约肌组织因结扎力缓慢坏死离断, 产生慢性切开的效应, 与此同时挂线部位下方及两侧的组织不断纤维化、粘连, 使得肛门括约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完整性, 愈合后不影响肛门的功能, 有利于防止肛门失禁[10], 本文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果显示1次手术治愈51例, 2次9例, 治愈率达100%;住院时间最短18d, 最长34d, 平均住 (25.16±6.10) d。随访18个月~4年, 平均 (2.98±1.08) 年, 原发部位无复发, 无及肛门失禁、移位、严重畸形、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

综上所述, 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治疗肛瘘临床效果显著、安全, 并且能有效地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术后复发率, 且术后并发症少, 不影响肛门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使用中需要注意[11,12]:手术成败的关键, 在于正确地找到内口, 并将其切开或切除, 在手术进行前必须准确地判断感染性瘘管在肛管直肠周围组织中的走向, 进行准确的三维定位, 才能准确的确定适宜的手术方法;对于临床上占80%的瘘管通过肛直环下1/3的低位单纯性肛瘘, 瘘管的皮下部分可以随意切开一般不会影响肛门的功能, 但是肛门括约肌浅部和深部须切断时, 应注意沿括约肌纤维方向呈直角切断;一次手术不可以同时切断两处, 若手术中需切除大部分或全部肛管直肠环时, 必须采取分期挂线手术, 即分期紧线疗法;必须保证创口引流通畅和清洁, 术后创口引流不畅, 可致创面及支管愈合缓慢或经久不愈, 因此手术时主管道切口要足够大, 与肛管呈放射状, 支管及死腔要充分扩创, 有窦道者一定要作对口引流, 术后换药要冲洗并牵转橡皮筋, 以利污物排出, 防止感染物质滞留;手术后伤口处置和换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处置换药时应随时清除不良肉牙组织和残余窦道, 及时处理过早愈合的假道形成和伤口内翻, 以保持良好引流, 缩短疗程, 保证伤口尽早痊愈。

摘要:目的 观察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 探讨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60例肛瘘患者实施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结果 60例肛瘘患者1次手术治愈51例, 2次手术治愈9例, 治愈率达100%;住院时间最短18d, 最长34d, 平均 (25.16±6.10) d;随访18个月4年, 平均 (2.98±1.08) 年, 原发部位无复发, 无肛门失禁、移位、严重畸形、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结论 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治疗肛瘘临床效果显著, 降低术后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使用中需要注意:正确找到内口;手术不可以同时切断两处;保证创口引流通畅和清洁;加强手术后伤口处置和换药。

关键词:切开对口引流挂线疗法,肛瘘,临床效果,注意事项

对口引流论文 篇2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移管挂线;胶管对口引流;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69-01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者,包括高位坐骨直肠窝瘘、骨盆直肠窝瘘等,其中以高位马蹄型肛瘘最具代表性。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其根治率低、复发率高,并且疗程长、痛苦大和后遗症多,所以被认为是肛肠科疑难疾病。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科运用了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对口引流术,2008年10月到2011年5月我们采用该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2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纳入标准 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年龄在20岁到65岁之间,并排除各种并发症及禁忌症。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肛肠科收治2008年10月到2011年5月符合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的入院患者,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3岁到67岁,平均45岁,病程2周到21年,平均5年。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入院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术前做好肠道准备,备皮。 1.3.2治疗 采用“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对口引流术”。骶麻或腰麻后,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术野皮肤及肛管直肠内,用亚甲蓝实验及挤压实验和探针探查等方法确定主瘘管及支管的走向及内口的位置,主管与支管的关系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探针自瘘管外口探入瘘道,若外口距肛缘小于2厘米,直接切开肛管及肛缘皮肤,钝性分离正常组织,清除瘘管及疤痕腐肉,用圆头探针引导橡皮筋于外口处穿入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下缘从内口穿出橡皮筋并用粗线无张力固定,即挂虚线,使高位变为低位,无论多个瘘管同法处理,低位瘘管挂虚线处理。若外口距肛缘大于2厘米,可在肛缘边缘作一新外口,使外口内移,切开肛管及肛缘皮肤,用圆头探针引导橡皮筋置于新外口处穿入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下缘从内口穿出橡皮筋并用粗线无张力固定挂虚线,无论多个瘘管同法处理,在原外口作一切口,分离正常组织,剥离清除全部瘘道、支管,分离时可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外括约肌浅部,其余括约肌一并保留,原外口与新外口间放置双橡皮筋挂浮线,如支管较长或弯曲者,在支管两端或弯曲处予以开窗,使瘘管变直,清除瘘道及腐肉,并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其下置双橡皮筋挂浮线。高位瘘道则剥离瘘管及疤痕组织,高位盲腔清除腐肉,分离時注意保留肛门括约肌,予以旷置,置胶管引流并固定,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稀释液冲洗伤口及深部瘘道和盲腔,术毕,塔形纱布包扎。术后每日胶管冲洗,并渐退渐小引流管,至旷置的瘘道、盲腔及空腔愈合。

1.4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用中药坐浴,清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稀释液冲洗伤口及通过引流管冲洗深部瘘道、盲腔及空腔,并用络合碘棉球对伤口及肛周进行消毒处理,换药时将所挂橡皮筋在腔隙内转动以防扭曲或粘连等,并以九华膏纱条填入肛管直肠及各创腔内,起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作用及保护切口,充分引流。原外口与新外口之间对口引流橡皮筋,视间隙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可逐步拆除。低位挂虚线的目的在于抑制低位切口生长,待高位旷置的瘘道、盲腔、空腔愈合或即将愈合后拆除虚线再切开低位瘘管或低张力紧线,其实大部分所挂虚线已脱落,低位瘘管已挂开。高位置管引流、渐退渐小引流管保证了引流的通畅,同时也避免了假性愈合,减少了复发的几率。术后可适当应用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剂等,以控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6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肛瘘的疗效评定标准[1],拟定标准①临床治愈:创面愈合,症状消失。②显效:创面愈合,流脓、肿痛消失,仅肛周潮湿、瘙痒。③有效:创面未愈,流脓、肿痛、瘙痒改善。④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⑤远期治愈:随诊半年以上,原部位未见复发,无肛门失禁者。

2.2 治疗结果

2.2.1 总疗效治疗显愈率为95% .

2.2.2 住院时间及创面痊愈时间为23±5.7天,创面痊愈时间为26±6.2天,传统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愈合时间较长,后遗症较多,很容易导致肛周潮湿、瘙痒、流脓、伤口瘢痕生成等,甚至引起肛门狭窄、肛门畸形、盆底肌松弛、肛门完全或不完全性失禁。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是造成复杂性肛瘘术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采用“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对口引流术”保留了大部分的肛门括约肌,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较少,故术后肛门功能良好[2]。“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有效地缩小了手术创伤范围,缩短创口愈合时间。

3 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常见的肛肠外科难治性疾病,手术疗法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唯一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疗法可划分为括约肌切断与保留两类术式。国内外肛肠科专家正朝着一种组织损伤少、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保护肛门功能及减少复发的理念迈进。 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操作难度大,如处理不慎,常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肛门狭窄、肛门畸形、肛门完全或不完全性失禁,并且容易形成假性愈合、复发或迁延不愈,有时还需要分期手术,这些均给患者的身心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术式以中医微创、移管、低位挂线高位置管引流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中采取移管低挂高位置管引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损伤肛门括约肌[3],维护了肛门主体结构,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伤口愈合时间短、后遗症少等优点,其有效性优于传统的切开挂线引流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3

[2] 安阿玥主编.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3.

对口引流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复杂性肛瘘40例,

男28人次, 女12人次, 年龄14~68岁, 平均36岁。疗距肛缘5cm以上24例, 最远为13cm。本组患者均有肛周脓肿病史, 其中在外院手术1次者10人次, 2次以上者3人次, 其余为脓肿自溃后形成。男28人次, 女12人次, 年龄14~68岁, 平均36岁。

1.2 诊断及治愈标准

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 (直肠环, 管腔较大或走向复杂者; (2) 将肛门按截石位12至6、3至9点纵横划分为4个象限, 不论其内口之高低, 肛瘘硬结面积跨占1个或多个象限者。治愈标准:创面愈合佳, 肛门功能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

1.3 操作方法

术前备皮, 清洁肠道, 清洗肛门。患毒铺巾, 局部浸润麻醉并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 以直肠指诊、探针、美蓝注射等方法先查清内口, 主管道及支管道的走向、数目和位置。术者以右手持球头探针自外口沿瘘道走向缓慢向肛内探入, 左手食指在肛内原定内口外引导, 通过主管道内至内口探出, 以该探针为标志, 在与内口相对应的肛门后正中肛缘开窗作一放射状人造外口, 长约2cm, 用另一探针由人造外口探入主管道, 与标志探针相会合, 于同一内口外探出, 齿线以下的主管道予以切开呈V型, 齿线以上的管道则于球头探针尾部系一橡皮筋, 于内口拉出肛外, 松紧适宜后结扎。以支管外口为中心, 作一与肛门呈放射状切口, 切除外口增生组织, 使外口扩大, 用止血钳将支管道破坏, 刮匙搔扒, 清除支管内的坏死组织, 使主支管间引流通畅, 然后用胶条将主、支管间引流通畅, 然后用胶条将主、支管间切口作宽松结扎, 3日后拆除引流条。切口多采用放射状切口, 不宜采用弧形切口。修剪切口、皮缘, 以利引流, 止血、消毒、包扎, 术毕。术前备皮, 清洁肠道, 清洗肛门。

2 结果

本组40例病人全部治愈, 治愈率100%。治愈天数19~45d, 平均28.1d。随访半年到6a, 无任何肛门功能损伤及复发。

3 讨论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 在我国约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 国外约占58%~25%。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病变位置高, 管道多弯曲复杂, 常有支管、深部死腔, 在治疗上难度较大, 常被列为外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若手术方法选择不当, 不仅可以引起肛门失禁、肛门畸形, 甚至会造成肛瘘久治不愈之痛苦。

肛瘘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寻找和处理内口, 在使用探针寻找内口时必须操作轻柔, 避免粗暴, 以防造成人为假道或假内口。主支管切口与肛门呈放射状, 同皮肤纹理走向相应, 术后瘢痕最小, 可避免肛门畸形。对支管内坏死组织要破坏、搔扒、清除, 使支管外口与主管外口间, 形成对口引流, 保持引流通畅, 利于支管愈合, 避免过多损伤肛周组织。选择与内口相对应的肛缘切开主管, 人造外口, 避免对括约肌的斜形切断, 从而减少了对括约肌的损伤。彻底清除支管、死腔, 使所有支管死腔有足够的空间与主管道切口创口相遇, 保持引流通畅, 有利于坏死组织及感染物质的顺利排出。

充分掌握挂线原则与紧线时间。挂线太紧, 则脱落快, 达不到慢性切割作用, 不利于创面愈合, 且易产生肛门失禁;挂线太松, 则切割力弱, 影响疗效。对位置较高的肛瘘, 可延迟紧线时间, 利用挂线的慢性切割, 持续引流, 炎症范围相对缩小, 创腔缩小后再多次、少量紧线, 橡皮筋以支管已愈合, 无创腔情况下脱落为佳, 最好在15~25d脱落。本组40例紧线1次后挂线脱落32例, 紧线2次者6例, 紧线3次者2例。

术后换药应注意: (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换药前先用甲硝唑液冲洗创面, 减轻患者痛苦; (2) 换药时只要把创面上分泌物及粪便吸去即可, 切勿用力擦, 否则会擦去肉芽组织表面之纤维保护膜, 而造成出血; (3) 密切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保持创面引流通畅, 放置引流物时, 要把引流物平整嵌入创面基底部及脓肿最深入, 不要过多、过紧, 以保证肉芽组织从基底部开始生长。

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由于肛门位置特殊, 肛门部的感染化脓性疾患, 一般不大可能让患者禁便,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是最好的方法。全身用药7~10d, 局部用庆大霉素4万~8万单位浸润药条放入创口内, 直达病灶, 全身与局部用药效果良好。

摘要:为了探讨切口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效果, 我们对40例复杂性肛瘘采用切口挂线对口引流术, 结果 显示, 40例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100%, 随访半年到6年, 无任何肛门功能损伤及复发。结果 表明, 该疗法有效的提高了治愈率, 减少了复发并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及肛周皮肤的完整性, 减轻了痛苦, 缩短了疗程, 均一次性手术治愈。

对口引流论文 篇4

关键词:肛瘘,分段,开窗,旷置,引流

复杂性肛瘘是一种肛肠科的常见疾病, 由于其治疗困难、复发率高、后遗症多, 在临床上一直受到肛肠科医师关注。传统低切高挂术术后并发症较多, 本研究采用分段开窗旷置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复杂性肛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制订复杂性肛瘘标准, 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0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 (44.5±3.9) 岁;病程4~33个月, 平均病程 (21.6±4.5) 个月;肛瘘位置:高位33例, 低位17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 (43.9±3.1) 岁;病程5~30个月, 平均病程 (22.1±4.1) 个月;肛瘘位置:高位30例, 低位20例。排除克罗恩病 (Crohn’s) 肛瘘、结核性肛瘘、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肛瘘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分段开窗旷置对口引流治疗, 常规消毒肛周, 铺无菌孔巾, 进行肛内消毒。肛门松弛后, 将美蓝注入, 观察内口位置。将探针自外口探入, 将主管道及支管道确定;将其切开后首先进入肛门处主管道;将带橡皮筋的探针探入, 于内口引挂线, 瘘管内外口之间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 将橡皮筋拉紧, 用止血钳在贴挂线组织处将橡皮筋夹住, 于止血钳下方采用粗丝线拉紧橡皮筋, 将多余部分减去。挂开内口、肛管直肠环、肛门部残余主管, 在肛门镜辅助下用电刀将感染的肛隐窝灼除, 为使引流通畅仔细修剪创面;切除外口周皮肤、瘢痕、皮下脂肪等;将腐败组织用刮勺搔刮, 用尼龙引流管置输液, 瘘管段给予冲洗;创面检查后如无出血, 塞入肛内九华膏纱条, 采用无菌敷料覆盖, 用胶布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低切高挂术, 即用橡皮挂线括约肌以上部分, 切开引流外括肌深部以下的主管及支管, 伤口开放, 同观察组一样均采用常规术后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肛瘘疗效标准判定依据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 痊愈:肛瘘愈合, 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改善;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有明显改善。有效率= (痊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 肛门失禁和肛门移位的评价:

对患者治疗后的肛门失禁和肛门移位的评价采用客观量化标准, 评分标准参照Browning和Parks的肛门功能评估方法[2]。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经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两组肛门失禁和肛门移位的比较:

经比较, 术后观察组的肛门失禁和肛门移位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术后平均随访1年, 对照组复发5例, 复发率为12.2% (5/41) ;观察组复发率为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肛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肛周软组织感染性疾病, 临床治疗较困难。尤其是复杂性肛瘘, 瘘管位置高、走行规律差、主支管并存, 治疗起来更加困难。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不畅、流脓、瘙痒、疼痛、发热头痛, 高位肛瘘如果较大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 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3]。手术治疗是复杂性肛瘘的必行措施, 早期的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原发病灶和保护肛门功能, 传统的手术治疗忽略了肛门恢复情况及术后复发, 术后容易发生肛门移位、肛门失禁等并发症[4], 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 探讨新的手术方式是肛肠科临床研究的热点, 新的手术要求不仅能将病灶彻底清除, 引流通畅, 并且又能根治瘘管。传统手术由于愈合时间较长、术后疼痛剧烈, 持续时间长等;不能够彻底清除病灶;手术中切割与基底生长不能达到同步, 基底向外生长较缓慢, 恢复慢、易复发。开窗旷置对口引流[5]切开扩创引流肛管直肠环以下的瘘管及内口, 感染灶彻底被消除, 骚刮旷置引流肛管直肠环以上的继发性内口及瘘管, 再次感染得到了避免, 减少了复发的概率。本研究显示,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术后观察组的肛门失禁和肛门移位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0.01) 。术后平均随访1年, 对照组复发5例, 复发率为12.2% (5/41) ;观察组复发率为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因此, 观察组术后疗效显著,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术中因注意为了避免对肛门括约肌组织造成过多损伤和减少术中出血, 尽量保护机体中抗菌能力差的疏松结缔组织, 术中不应该切除瘘管, 而应切开瘘管, 并注意在切开垂直肌纤维时不要将两处或一段外括约肌同时切开[6]。另外在彻底清创的同时, 要将塞源拔除, 保持引流创面的通畅, 同时术中避免损伤肛周直肠及其他组织, 保持其正常解剖结构, 术中挂线引流可以利于术后换药, 较易出现肉芽组织由内向外的生长, 切开或挂线内口, 将感染源清除, 使得肛管直肠环得到了保护,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姜春英, 管仲安.肛肠病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57-73.

[2]王晨, 长峰.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J].浙江临床医学, 2011, 13 (12) :1369-1370.

[3]叶敏馥.肛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 2014, 23 (3) :189-191.

[4]宇明.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 (2) :163-165.

[5]洪承武.主管改道切开支管开窗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1) :575-576.

[6]缪俊.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5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 19 (6) :703-704.

对口引流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 内口位置均在齿线以上,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8例, 其中男41例, 女27例, 年龄15~67岁, 平均年龄 (42.5±5.6) 岁;病程1个月~17年, 平均病程 (4.6±0.6) 年。对照组68例, 其中男39例, 女29例, 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 (43.7±5.9) 岁;病程2个月~15年, 平均病程 (4.3±0.7)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切开挂线结合对口引流法治疗, 患者体位选取适宜后, 采用肛周局部或腰俞麻醉。进行指法扩肛, 将主管道内口位置查明, 辨别清楚管道的走行、分布、位置、数目及其瘘道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等。在食指引导下, 自最近主内口的外口采用圆头银质探针沿瘘道走向, 通过主管道后探出于齿线处主内口, 在与内口相对应的肛旁部位沿探针另作引流切口, 要求与肛门呈放射状。将内外口间皮肤、皮下组织和瘘管顺探针剪开, 将内口感染的肛窦组织进行搔刮清除, 仔细修剪创口, 使其呈“V”形。如果感染未穿透肠壁, 只要采用彻底扩创引流, 将低位内口和腔内坏死组织清洁, 高位脓腔搔刮后填塞引流条。如果检查到瘘道存在于外括约肌浅层以上, 将外括约肌浅层以下切开, 用橡皮筋引流挂线外括约肌浅层及以上的瘘管两端间。只能一处紧线, 剩余部分皆采用浮线。支管外口与引流切口之间进行对口引流, 呈松驰挂线, 将其中的坏死组织清除, 置入橡皮筋。肛外如果没有外口, 可在内口相对红肿最明显处进行切口, 将炎性硬块或条索状物切开, 直达到窦道脓腔。若内口不明显, 可自外口用银质探针探入, 探至齿线可疑内口处, 作一穿破肛隐窝的人造内口。从外口沿探针将瘘管壁逐层切开, 适当将创面修剪, 使得创面无张力。对照组采用传统低切高挂术。术后控制排便24~48 h, 进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疼痛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肛瘘疗效标准判定依据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 痊愈:肛瘘愈合, 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改善;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有明显改善。有效率= (痊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的比较:经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8%,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1%,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VAS评分为 (1.25±0.38) 分, 观察组为 (0.72±0.14) 分;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术后肛门潮湿、肛门失禁、肛门畸形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肛管直肠瘘是常见的一种肛门直肠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单纯性肛瘘较为简单, 但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目前研究发现, 非手术治疗可以抑制疾病进展、显著控制感染、缓解症状, 但不能治愈, 术后复发率较高。随着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 常规的药物治疗已逐渐被手术取代了, 目前证实手术疗法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3]。因此, 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传统手术因过分追求对瘘管道的广泛彻底切除导致损伤了肛门括约肌功能结构, 牵拉了括约肌, 易于在术后形成肛门关闭不全,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切开挂线法不予切开挂线部分以外的瘘管, 减少了肛周组织的过多损伤, 符合微创切口的理念[4]。结合对口引流可使治疗时间缩短、减少术后并发症。采用对口挂浮线引流主支管间, 如果存在较长的主管, 亦可在瘘口与内口间主管道的适当位置开窗, 不予切开瘘口与开窗, 予挂浮线引流[5]。手术中应注意准确的寻找内口位置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关键, 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 肛门外括约肌以外、以上才能找到瘘管, 直肠较高位置才能找到内口, 且瘘管穿入盆腔, 或有多个瘘管时, 常规挂线术难度很大, 理想效果不能达到, 瘘管切开也不现实[6]。因此采用本术式时, 在切口内口的同时还能留置挂线位置, 为保证有效的引流通畅切口应呈放射状, 能及时的清除出去坏死组织;同时此方式还能保护括约肌, 使其不受损伤, 有效的恢复术后肛门生理功能[7]。另外应消除病变的根源, 将感染的肛隐窝、肛腺导管及存在其周围炎性组织彻底剥离清除, 可将肛瘘的复发明显降低。此外, 术中处理瘘管管腔也很重要, 通过将主、支管完整剥离, 彻底清除感染组织, 去除复发的隐患, 有利于形成新鲜创面,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8]。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在手术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并且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光哲, 凌光烈, 杨凌洪, 等.切开旷置术结合垫压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10) :1360-1361.

[2]姜春英, 管仲安.肛肠病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57-61, 72-73.

[3]宇明.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 (2) :163-165.

[4]孙秀英, 于艳丽.改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35 (5) :793-794.

[5]翟金荣.切开挂线加对口引流治疗复杂性肛瘘56例[J].山东医药, 2013, 53 (4) :96, 102.

[6]何永恒, 徐焱尧, 谭正洋, 等.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12) :1270.

[7]徐迅, 王春梅, 王金.切挂支管药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4) :421.

上一篇:注塑成型发展现状研究下一篇:高清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