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对口支援

2024-10-20

城乡对口支援(通用9篇)

城乡对口支援 篇1

联合义诊 (照片转自相关网站) 。

贵州省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的方针, 加大对县、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 创新工作方法, 大力实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让基层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 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

一、强龙头、抓骨干

首先, 强化省人民医院等省级龙头医院和市州骨干医院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推广适宜医疗技术, 加强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 促进全省区域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其次, 以开展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 努力提升市州和县级医院规范化及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目前, 在省级龙头医院和市州骨干医院建立了9个临床重点专科、28个质量控制中心, 有21家省、市 (州) 级医院和1家县级医院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三甲”初审。第三, 充分发挥城市大中型医院人才、技术、管理、设备优势, 确定21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5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级医院, 辐射和带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 确定120个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中服务能力较弱的300所乡镇卫生院, 形成逐级支援、对口支援、梯次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格局。

二、建机制、抓落实

为确保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成效, 贵州省卫生厅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考核表彰办法等有关文件, 严格落实城市三级医院临床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之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工作制度。明确对下基层人员实施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三个不变”和优先晋升职称、优先聘用职务、优先选派进修、优先提拔重用的“四个优先”等政策措施, 解除下基层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 注重加大督促力度, 对不按照分配名额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或未完成规定任务的医院, 实行一票否决, 取消医院等级评审资格;对下派基层的医务人员不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或因敷衍塞责造成不良影响的, 依据具体情况给予暂停执业、低职低聘、不得注册、不得晋升上一级职称等处罚, 从制度上保障了对口帮扶下基层人员“下得去、守得住、干得好”。

三、抓机遇、借外援

针对全省卫生基础薄弱、三甲综合医院较少、优质卫生资源短缺等情况, 抢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 积极主动地落实好东部发达省份城市医院对贵州省级医院的对口支援。确定了浙江省43家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甲综合医院一对一帮扶支援贵州省43家边、远贫困县级医院。通过第一轮帮扶。浙、黔两省的省际对口支援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支援成果十分显著。2012年7月, 两省卫生厅签订了第二轮对口帮扶框架协议, 确定了浙江省41家三级医院仍以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帮助贵州省第一轮未能得到帮扶的41家县级医院, 受援医院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四、找不足、突重点

支援医院主动帮助受援医院分析制约发展的瓶颈, 查找薄弱环节, 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确立了强管理、传技术、带人才、扶学科、援建远程会诊系统五项重点, 带动和提升医院整体能力和水平。一是派驻技术骨干担任受援医院院长、院长助理或学科带头人, 理顺管理体制, 优化服务流程。二是通过手术示教、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临床途径和方式,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传、帮、带。三是选择基础较好的骨干医师, 派送到三级综合医院进修学习, 注重培养县域内学科带头人。同时, 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看病难及农村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较高、急救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 积极帮助打造县域特色专科95项, 着重扶持县级医院的产科、儿科、急诊科建设, 援建76家县级医院远程会诊平台, 提升了县级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县级医院病人转出率逐步降低, 其中余庆县人民医院病人转出率降至5%, 大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

通过实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贵州省75家受援县级医院通过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其中。兴义市人民医院和遵义县人民医院分别通过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的初审。同时,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工作实践, 拓宽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视野, 提高了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能力, 群众就近看病人数大幅提升,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大为提高。2012年1~10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达1437万人次, 乡镇卫生院总诊疗达1340万人次, 村卫生室总诊疗达1956万人次, 比2011年同期分别增加18%、21%和36%。

城乡对口支援 篇2

安徽省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

支援人员工作鉴定表

姓名 专业

派出单位

派出时间

工作时间起 止

安徽省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

支援人员工作鉴定表 篇三: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情况个人自我鉴定

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情况个人自我鉴定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本人圆满完成在马鞍山市雨山区平湖街道西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期一年对口医疗服务的任务。在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见病、多发病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和卫生服务站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交换了对于这些常见疾病的诊治心得,并亲身感受了医疗卫生的现状,收获、体会颇多。

以有限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尽量给予病人满意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注重随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增加群众的健康知识及防病、治病的意识。将一些国内外领域学科新进展带到基层;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交流业务心得。将病历书写、查房制度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切实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们从基层医务工作者身上学到了如何与患者更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者的依从性更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他们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年中,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服务态度及医疗水平给予了肯定,受到了当地基层医务工作者及院领导的一致好评。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及教训,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在相互学习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城乡对口支援 篇3

1 我院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五种模式

1.1 集团化医疗模式

集团化医疗模式是指以协议或资产为纽带,由数个医疗机构整合而成的医疗群体。有利于扩大服务范围、形成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率[4]。目前南京市主要有两种集团化医疗模式,一种是以鼓楼医院集团为代表的横向组合模式。鼓楼医院集团成立于1996年,由三级医院联合组建,是国内首家医院集团[5]。该模式是资源整合的第一阶段[6],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但是本世纪初期以来逐步走向衰落。另一种是以南京市第一医院集团为代表的纵向组合模式。南京市第一医院集团成立于2005年,以我院为核心,成员包括市红十字医院、玄武医院、秦淮医院等16家二级医院。该模式是由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医院自愿组成的纵向松散型医疗联合体,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组建单位原体制、隶属关系,名称不变;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内外关系;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集团章程;坚持例会制度,实行技术、科研、教学和培训的全面合作。该模式从医疗服务的供应链方面进行优势互补,通过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检查、检验数据共享,解决条块分割、资源统筹配置困难、居民就医无序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正处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动阶段。

1.2 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

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有松散型、紧密型及托管型。松散型主要以学科专业(技术)优势为纽带[7],对合作科室提供不定期的专业技术指导及管理支持;紧密型则签订正式医疗协议,每周派专家到合作科室进行查房、门诊、手术等;托管型是在正式协议基础上、产权不变的情况下,接管合作科室的经营管理权,独立开展经济核算权并承担风险。该模式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托管型能够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统一行政管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经济利益,对于患者合理分流也较为有益。实践中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定人负责、按时参与分中心工作;二是科主任高度重视,及时沟通,不断密切合作关系;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病员,提高坐诊专家的积极性。我院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培植特色、重点扶持、固强扶弱、竞争发展”的发展战略,心血管病、急诊与监护、骨科、肿瘤科、普外科、内分泌、康复医学、核医学和影像医学等专科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这些品牌专科先后在解放军第一〇五医院、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医院等单位设立60个医疗分中心,扩大了对口支援的辐射面,达到了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的预期目的。

1.3 定点医院指导模式

目前很多地区都在探索家庭医生首诊、按需转诊的服务模式,但是患者却普遍对社区医生缺乏信任感,社区卫生服务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8]。我院发挥大型医院的定点指导作用,义务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例如2008年,我院对浦口区永宁、星甸、石桥等六个镇和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点指导,从技术和管理层面进行帮扶;2009年,与白下区所有一级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白下区的蓝旗、石门坎、月牙湖、光华路、中华路5家社区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成为我院的定点指导医院。目前我院定点指导2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安排医生到定点单位进行临床教学查房、门诊、会诊并指导开展诊疗工作;对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和培训;无法确诊或救治的危重、疑难病人,派出专家前往会诊并实行逐级转诊。

1.4 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

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是指在保持被托管医院隶属关系、独立法人组织、资产归属等各类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托管者接过其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支配权,实现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9]。我院自2007年起派出由业务副院长率领的6名医疗及管理骨干进驻浦口区中心医院实行规范化管理,增挂“南京市第一医院浦口分院”牌子,统一品牌和管理模式,统一培训该院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关科室分别对口支援相应科室,定期安排专家门诊、专家查房、专家手术,定期举办临床技能培训班,开设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南大、社科院等高校管理专家授课。该院全部中层干部至我院进行三个月的进修培训,参与各类查房、办公会、业务讨论、学术讲座;在此基础上,30余名学科带头人及临床、医技业务骨干分两批赴我院免费进修学习。该院专病专治服务模式已逐步形成,护理和影像等质控评比多次获南京市第一名,业务收入增幅居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首位。

1.5 人员跨院轮转模式

人员跨院轮转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支援方专家到受援方指导工作。包括门诊咨询、手术示范等,以提高当地诊疗水平,使受援方所在地的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大医院的高水平服务。二是受援方骨干医师接受支援方培训。(1)开办研究生课程班。利用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便利条件,开办临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全部来自二级医疗机构。进修班由医科大学按教学大纲统一安排、选派授课老师,并由我院统一管理。学员毕业后通过考试可授予医学硕士学位。目前首批43名学员、第二批35名学员均已顺利毕业。(2)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先后为秦淮区、雨花台区、白下区、建邺区免费培训200多名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急救、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消化道疾病、普内科等常见病和多见病的诊断及处理。(3)合办省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我院每年主办50多个省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其中半数项目交由集团内的二级医院承办,方便基层医务人员就近学习,同时也扩大了基层医院的影响力。

2 我院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体会

通过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我院探索出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进行医疗资源整合的有效模式,延伸了优质医疗服务范围,为新医改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我院在五种模式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了现存的各类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

2.1 卫生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

对口支援工作应该由同一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纵向上不宜层层加码,横向上其他党政部门也不宜多头安排[10]。目前有两种状况需注意。一是管理层次紊乱。我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要接受多个管理层面的多级行政指令和指导,卫生部、省卫生厅、市政府、市卫生局均给出人才培养、医疗扶持、医院建设、专科发展等各类对口支援任务,缺乏统筹调度配置,有重复安排和设置之处,资源紧张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二是支援地点散乱。我院支援的医院有:新疆甘孜医院、乌鲁木齐友谊医院、西藏墨竹工卡县医院、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四川马边医院、重庆万州区人民医院、陕西临潼区人民医院等,地点涉及全国中、西、北部各个地区,距离较远且布点较多,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帮扶和支援效率提升。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试点示范单位,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及军地医疗联合体的规模优势,对解放军第四十一医院及驻地晋冀蒙64家市县(旗)卫生机构进行灵活的专业化对口支援,形成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为民服务新模式[11],值得其他医院借鉴。

2.2 要坚持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有利于激发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的积极性,保证双方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目前对口支援的考核仍集中在到岗出勤情况、开展讲座数量、开展技术数量等表面评估上,没有对实际成效进行指标性评价[12]。建立新的绩效考评体系应纳入财政补偿性投入或多方费用分摊机制,否则会因丧失了支援方的积极性而难以达到既定效果。二是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以大医院为依托、以管理、人才、技术、设备、信息为纽带的集团化医疗模式、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定点指导医院模式和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有利于转诊机制的建立。例如我院专门设立双向转诊办公室和服务处,对上转的危重抢救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医疗集团内实现双向转诊患者5 000余例,其中心血管病分中心每年上转患者1 000余例。

2.3 对口支援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是支援方要化压力为动力。在完成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时,还要与国内、国际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持续引进和提供优良的医疗技术及优质的卫生服务,保持区域性疑难杂症诊治中心的地位。二是受援方要化动力为压力。在引进技术和接受业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在“软实力”方面多下工夫,把建设重点转移到规范化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应当出台医务人员在对口支援的基层医院注册的具体政策,以探索有序的多点执业,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也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四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我院与基层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目前60%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能够在区域内的基层医院得到预防、控制和治疗,探索出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五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需进一步完善。亟待建立统一的连接市、县(市)区、乡和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采取的集团化医疗模式、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定点医院指导模式、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和人员跨院轮转模式等五种模式,结合我院实践具体介绍了这五种模式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实施成效,并提出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横纵两个维度的统筹规划,对口支援双方要在学科考评和双向转诊上坚持互惠互利原则,以及对口支援工作在增强驱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健全分级诊治和完善卫生信息网络等方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观点。

城乡对口支援 篇4

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一是不断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充分协商,及时调整对口支援关系,下发工作实施方案,签订项目责任书和协议书,明确了支援内容和预期目标。三是根据受援医院需求,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骨干医师培训、特色专科建设、医疗核心制度修订完善训等工作。四是修订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建立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长效机制。

乐陵市卫计局信息员:张娜

城乡对口支援 篇5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 (区、市) 的417个县 (市、区) , 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 被《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列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就达132596平方公里, 包含51个县 (市、区) 、1271个乡镇、14565个行政村, 总人口1986.7万人。 (1) 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评估, 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2) 灾后恢复重建不仅需要迅速恢复重建城区住房, 还面临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恢复重建、生态恢复重建和灾区群众精神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已经受到巨大灾难打击和破坏的灾区政府和群众自身难以支撑。2008年6月11日, 国务院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3) 以下简称《方案》。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省区市和中央主要负责人会议。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是会议的主要议题。强调要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 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根据地震受灾情况和损失大小评估, 确定四川省18个县市为极重灾区, 并具体明确了对口支援的省市。对口支援的支援方与受援方结对的安排, 主要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

对口支援主要共有7项工作任务。 (4) 直接确定为建设和修复任务的有4项, 与建设和修复任务密切相关的事项有2项。对口支援任务的重心放在支援省市帮助受灾地区建设和修复房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这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急迫解决的灾区群众安置、生产生活恢复和社会秩序稳定等问题完全一致。这也为对口支援在初始阶段应当发挥的功能做出了清晰的定位。

《方案》对开展对口支援在宏观上提出了32字的总体要求, 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依据规划、有序推进, 统一政策、统筹安排, 善始善终、搞好衔接。这一总体要求涵盖了从组织领导层面到具体实施环节。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 《方案》明确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二是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 (5) 这是对对口支援提出的硬性指标, 也是确保对口支援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刚性要求。

二、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的运行与演变——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

中央作出对口支援安排部署后, 支援省市迅速召开动员大会, 组建工作机构, 确定支援项目, 并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启动后, 优先恢复重建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和城乡基础设施工程等, 确定支援项目以及投入资金数额。以四川省为例, 截止2009年6月底, 18个省市共确定对口支援重建项目2376个, 总投资额584.81亿元;其中, 已开工对口支援项目1530个, 占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的64.39%;已建成对口支援项目354个, 占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总数的14.9%。在确定的援建项目中, 城乡住房建设项目133个, 城镇体系建设项目310个, 农村建设项目262个,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042个,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8个,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项目61个, 市场服务体系项目27个, 防灾减灾项目25个, 生态修复项目9个, 精神家园项目1个, 其它建设项目98个。 (6)

援建项目的实施采用的是两种方式:①交钥匙工程。由对口支援方全额拨付建设资金, 并负责全部建设项目设计、前期准备、施工、监理, 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整体移交给受灾地方管理使用。这种支援模式以支援省市为实施主体, 除建设资金外, 还需要更多使用支援方资源, 并由支援方实施工程建设管理。②交支票工程。仅由支援方提供建设资金, 主要依靠接受支援地方负责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这种支援模式以接受支援地方为主负责工程建设管理, 但支援方也参与全过程监督, 着重对建设资金的使用和质量进行监督。

对口支援具体采取哪种模式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而言, 交钥匙工程模式支援方有较大的主动性, 能够更好地满足支援方的意愿, 也有利于发挥支援方工程建设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因而较大或者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多采用交钥匙工程模式。交支票工程模式能够满足受援方的意愿, 受援方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由于受援方在工程建设管理上本身具有较多欠缺, 加之因受灾自身资源受到较大约束, 因而较小的或者较分散的一般性工程则采用交支票工程模式。

除上述两种“硬件”对口支援模式外, 支援方还按照《方案》的要求开展智力支援等“软件”对口支援。支援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以干代训”等办法, 为灾区输送培养包括医疗卫生、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及城乡规划等方面大量急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如重庆市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智力帮扶, 提出了“造血代输血”、“以带教替顶岗”智力支援模式, 为崇州市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

从对口支援的行为模式不难看出, 对口支援的实施是以各支援方人力、财力、智力的单向付出为实质内容。

对口支援实施一年后, 伴随一大批城乡住房、医院、学校等民生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成并投入使用, 各支援方按照《方案》确定的“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 逐步展开对受援方产业恢复提升的扶持。由于受灾地区农业产业比重较大, 并且产业化程度不高, 受地震影响破坏巨大, 产业扶持方式首先从为受支援地方打通农产品销路开始。其次, 在有一定工业基础或者发展工业条件较好的受灾地区, 支援方普遍采用建立工业园区的方式扶持受援方工业恢复发展。

在积极推进产业扶持的基础上, 一些对口支援省市率先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对口合作模式。江苏省结合江苏产业梯度转移趋势, 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加强江苏与四川省绵竹市产业合作和沟通, 建立长期互利共赢合作模式。2009年10月14日, 苏·绵产业合作洽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德阳举行。当天, 111家江苏企业带来118亿元投资协议。仪式当天3家江苏企业投资项目正式破土动工。6天后又有总投资59.5亿元的13个项目集中开工。 (7) 2009年6月10日, 江苏省苏州市与四川省绵竹市签订《经济援建和合作发展协议书》, 约定设立苏州-绵竹产业发展促进会,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为纽带, 以企业为目标, 开展多种形式经济合作, 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山东省坚持援建和援助相结合, 既完成3年援建任务, 又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山东省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已与绵阳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山东省威海市政府与四川省绵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强产业合作的框架协议》。德州市政府与绵阳市政府签订了《经济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余对口支援方也正在与受援方协商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至此, 对口支援行为模式已悄然转变, 这一转变的路径就是:项目援建和智力支持——产业扶持——对口合作。

三、对口支援行为模式演变与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

一年多来,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跟踪调查, 发现对口支援的行为模式从起初的对口支援已经悄然转变为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在此对对口支援行为模式转变中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

第一, 对口支援的行为逻辑是先按照《方案》执行, 参与对口支援的地方政府必须要按照《方案》的规定完成对口支援的任务。因为按照中国现行的制度环境, 地方政府是两大政治委托人 (中央政府和地方公众) 的代理人。 (8) 因此, 地方政府应当完成中央政府部署的任务。对口支援方应首先完成基本的恢复民生的住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建。而对口支援行为模式的转变也符合《方案》要求。因为《方案》首先确定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其次, 《方案》把“按市场化运作方式, 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 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具体任务之一。同时, 《方案》还对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确定其他内容做出授权。对口支援中支援方的做法完全符合其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的角色, 其行为符合《方案》的规定。

第二, 地方政府不仅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还是地方公众利益的代理人, 因此支援方政府在时机成熟时往往还要谋求自身利益。我国对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在宪法上予以了规定。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管理其行政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分权化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成为拥有独立的财力和财权, 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目标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 而不再是传统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一个纵向依赖的行政组织。同时, 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变迁, 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地方政府自主性能力因此得到了显著的增强。⑨而这种自主性的增强与宪法规定的“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相一致。在对口支援中, 无偿的对口支援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无助于支援方的公众利益, 因此支援方在对口支援完成了基本的援建任务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希望在对口支援灾区, 完成对口援建任务的同时也能谋求一定的利益。受这样的利益驱动, 单纯的对口支援就逐步演变为了对口合作。支援方和受援方之间由于存在优势互补的情况, 这种需求有可能诱致支援方根据自身利益偏好采取自主行动而寻求与受援方进一步的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在地方分权、财政分灶后, 逐步强化地方政府自主权, 形成地方政府极大的利益追求。“地方分权、财政分成和晋升竞争推动的激烈的地区经济竞争把地方官员置于类似于市场中的企业的境地”。 (9) 既然处于市场的处境, 运用市场的方式适当变通中央政府的政治任务也就成为现实结构中的必然选择了。何况这一选择并不与中央政府启动的对口支援原则和任务的要求相悖。

第三, 在单纯的对口支援中, 对口支援是支援方的单方付出, 因此《方案》明确规定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市作为支援方, 且支援的额度为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 连续支援3年。这种无偿性的支援反映在对口支援的实践中, 主要表现为项目援建和智力支持——产业扶持这两个阶段, 通过这两个环节, 尤其是第一个环节, 完成了受灾地区的基本民生问题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但是对于受灾区域的后期发展, 尤其是未来无偿的对口支援3年时间结束之后, 灾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则必须要通过对口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口合作则是双方基于地位平等, 互惠互利,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行为选择, 它以有偿替代无偿, 因为符合市场规则而具有长期可行性。由此可见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的转变中, 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支援方不再仅仅是个执行行政命令的角色, 有了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受援方更是从一个被动的角色转化为主动的角色, 可以充分与支援方协商, 讨价还价。在这种行为模式的转变中, 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彰显出来。

第四, 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 形式上与中央政府部署有所偏离。在建立法制社会和法治政府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往往会考虑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在行为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因此地方政府之间就会寻求一种合法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而这种合法的方式就是合同。因此, 地方政府之间在进行某种经济合作时, 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方式, 签订对口合作合同。

综上, 地方政府在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 既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又是地方公众的代理人。基于前者的身份, 它需要完全按照中央政府制定的《方案》完全任务;基于后者的身份, 支援方地方政府在完成中央任务的同时还期望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付出, 他希望付出得到回报。而这种动力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宪法上的地位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事权和财权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形式而言, 对口支援按照《方案》的规定而执行, 而对口合作由于在《方案》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借用私法常用的合同方式为其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就成了对口合作经常的选择, 这让合作双方有了可遵守的依据。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对口支援行为模式的演变进行了跟踪, 并对这种行为模式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的角度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特大地震,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地方政府

注释

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国务院国发[2008]31号发布) 。

2 资料来源:2008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5.12”汶川地震灾情情况新闻发布会。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9]53号) 。

4 参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第三条规定。

5 2009年5月12日, 在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仪式上, 胡锦涛总书记宣布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相应确定对口支援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6 引自《四川省对口支援办公室关于2009年上半年18个省 (市) 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川对援办[2009]29号。

7 引自《四川日报》2009年11月2日, 记者陈碧红。

8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视角,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6期。

以自生能力理论审视高校对口支援 篇6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 作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 与20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形势上, 西部受援高校与国有企业相似, 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竞争形势;在需求上, 西部受援高校同样急需提升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途径上, 都力争实现由“外部输血”式向“内部造血”式发展。自生能力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生长性的理论, 强调人们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实现竞争优势的问题, 即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主体“造血”能力的建设, 因此适合引入到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研究中来。

一、以自生能力理论审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

自生能力理论源自于经济研究领域,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他认为自生能力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暗含前提, “自生能力 (Viability) 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管理, 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 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 因为它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已经做了最好的选择, 实现了最大化”[1]。

自生能力理论的前提是企业具备规范的经营管理。在这一前提下, “企业是否具备自生能力还要考虑企业所在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所使用的技术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否一致”[2], 即取决于三个因素: (1) 企业所在的产业是否与国家社会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相一致; (2)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3) 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自生能力理论为我国高校对口支援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从自生能力三要素的视角来看, 西部受援高校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 首先其所处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比东部相比要差, 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具有更多的经济、文化、人口资源优势。其次, 如果把一所高校看作一个企业, 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其培养的学生或人才。西部受援高校所培养的学生, 在就业竞争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方面, 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总体上并不占据优势。第三, 如果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视为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 因东部地区高校的国际性程度较高, 容易接触比较前沿的科研领域, 西部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大多数都无法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因此, 总体而言, 很长一段时间西部受援高校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需要东部地区高校予以支援。但是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东部支援高校如果整体移植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环境中, 并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受援高校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已经融合并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 因此西部受援高校仍然具备一定的自生能力。

二、提升受援高校自生能力是对口支援内在要求

分析对口支援有关文件精神, 笔者发现对口支援的工作目标分为两个层面:外在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内在的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众所周知,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采取的重要举措, “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 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3]。因此, 加紧发展西部高校, 培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进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对口支援重要的外在目标。

西部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是对口支援工作的另一目标。总体来看, 无论是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科研能力, 还是学生教育质量, 西部受援高校都无法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提并论。西部受援高校参与国际交流的整体层次也相对较低。因此, 国家采取政策的倾斜和照顾、差别化支持措施, 如通过实施对口支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不断提升西部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重大计划项目等支持西部高校发展等, 让西部高校有“四个显著提升”[4], 争取到2020年西部高等教育总体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加快西部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成为对口支援的内在目标。对口支援的外在目标和内在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外在目标的实现能够为西部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氛围和社会资源, 而内在目标的实现能够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持。

加快西部高校自身发展是对口支援的内在目标, 关键和核心是西部高校的自生能力建设。笔者认为, 高校自生能力是指一所大学在没有国家政策保护、其他高校或社会团体的特殊支持, 在开放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和众多高校的竞争中, 能够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其表现为“能够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够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在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行业具备发言权和重要影响力, 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如前所述, 以自生能力审视大学的生存发展, 主要考虑三大要素:大学是否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融合并形成比较优势、大学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大学是否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这三大要素即是大学自生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 即一所大学与外部环境的融合能力、生产能力和自我推动能力。融合能力决定了大学是否能够与生存环境互动形成比较优势;生产能力决定了大学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得到社会认可、是否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自我推动能力是一所大学的“发动机”, 决定了大学新陈代谢、自我助推、自我加油的能力。

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 既需要内部的力量, 更需要外部的力量。内部的力量源自于受援高校自我革新,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科学研究的新动力、队伍建设的新路径以及硬件建设的新资源等。外部的力量则是政府给予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 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的教材课程资源输送、人才培养的帮助、师资队伍建设的带动、科研团队的培养和管理方式的更新等。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与外部的力量支持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自生能力的最终目标是摆脱对外部力量的倚靠, 另一方面, 外部力量的支持又是提升自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受援高校受到地理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的限制, 单纯依靠内部力量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外部力量的大力推动成为提升自生能力的必需。这种外部力量, 集中表现为新世纪以来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高等教育领域集中表现为教育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因此, 提升西部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是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必然的、内在要求。

三、对口支援提升受援高校自生能力的实践分析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至今, 高校对口支援已开展十多年, 先后推出过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民族院校等专门项目, 发布过多次援藏、援疆的工作通知、意见或方案, 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下面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东部高校为例, 分析如何通过对口支援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 探讨对口支援工作可以挖掘的空间和领域。

(一) 努力提升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促进学科建设与当地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比较优势

学科建设和规划不仅对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受援高校成功办学的基础和关键。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建设, 主要意味着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能够与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在受援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能够从当地的经济社会中汲取资源, 吸取学科建设的力量,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壮大;反过来, 相关学科也能反哺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对口支援工作中, 支援高校帮助受援高校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特色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 取得了不少经验。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支持西南科技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校支持西藏藏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支持新疆财经大学等。

对口支援工作经过2001至2011年底的10年间, 受援高校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由6个增加到115个,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由102个增加到592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由73个增加到632个,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由773个增加到2229个[5]。尽管受援高校学科建设所取得成绩不尽是由支援高校帮助的结果, 但是不少学科能够成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与支援高校的帮扶是分不开的。

(二) 努力提升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以更高的水平培养能够满足当地需求的人才

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 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 居于“生产一线”的主体即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另一方面, “生产”的方式即教学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 能够因材施教, 培养质量和数量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据统计, 支援高校在2001年6至2011年底的10年间共选派1440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到受援高校任职任教。如西南交通大学连续选派2位优秀专家担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选派10位专家到新疆大学对口学院任职, 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选派25名教授到西藏藏医学院和新疆医科大学任教, 清华大学组织4批教授团到青海大学支教[5], 中国人民大学选派一批教师到新疆财经大学任教, 并为受援高校联系聘任一批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 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关领域的总共20多位知名学者。这些任职任教的教师, 把东部高校甚至是国际上较为先进教学方法带到受援高校, 传播深厚的学校精神理念, 带动并凝聚受援高校的教师队伍, 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提高了受援高校的教学水平。

为了让受援高校学生直接接受东部地区相对较先进的教学, 支援高校帮助受援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天地网项目”, 使宁夏大学30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校4000多门次的网络课程。复旦大学启动实施了与云南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本科计划, 2010年、2011年复旦大学接收云南大学9个专业135名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5]。

通过对口支援, 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受援高校10年间为西部地区培养了近百万“留得住、下得去、用的上”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证。

(三) 努力提升受援高校的“自我推动能力”:提升受援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提高西部高校的科研水平

大力提升受援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对培养受援高校“自我推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教育部和支援高校以各种形式创造条件, 让西部高校教师获得更多的进修深造机会, 在东部支援高校的学术氛围中锻炼并提升科研能力。

教育部和东部支援高校重视受援高校教师的进修和提升。仅“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就投入了5520万元, 资助近3000名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10年来, 受援高校共选派了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 如:北京师范大学制定了单独招生办法, 每年为西北师范大学定向培养10余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设立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 10年间共为石河子大学定向培养56名博士研究生;2011年, 西南大学招收15名毕节学院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接受79位受援高校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9位教师到校进修,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专设新疆财经大学新闻学教师硕士学位培养班, 接收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经过十年的培养工作, 西部受援高校的教师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1391人增加到5393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6201人增加到14275人, 5受援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在东部高校的支援下, 西部受援高校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科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据统计, 受援高校教师与支援高校教师合作承担了3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在宁夏沙漠化防治、中国西南山区和内蒙古草原农牧业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以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的合作为例, 两校联合开展“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牛肉配套技术研究”, 被列入科技部“西部开发”科研行动项目;青海大学在清华大学支持下,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5]。西藏民族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支持下, 连续两次成功举办“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极大地提升了西藏民族学院新闻学的科研影响力。在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下, 一些受援高校的“自我推动能力”得到体现, 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受援高校中的贵州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已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四、思考与建议

经过10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西部受援高校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 自生能力得到培养。具体表现在支援高校结合受援高校实际情况, 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配合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形成了一批与西部支柱产业联系紧密、西部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形成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了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提高受援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 引进或聘请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 提升了受援高校“自我推动能力”。

自生能力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理论, 引入到对口支援工作中, 不仅有助于我们分析受援高校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中与东部高校相比存在的发展劣势, 同时也有助于分析受援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中培养自生能力。经过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对口支援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1.继续加大提升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分析西部高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形势, 支援高校指导、帮助受援高校密切结合当地实际, 加强调查研究, 明确当地经济社会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谋求西部高校与当地社会互惠共赢的发展路径, 形成比较优势。

2.继续加大提升西部高校的生产能力。不断探索支援高校和西部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不但要把西部的学生交流到东部、把东部的教师委派到西部, 而且要从社会发展的层面分析西部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西部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这样的人才等, 进而创新西部高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和途径。

3.继续加大提升受援高校的自我推动能力。不断探索西部高校师教师伍水平提升的新途径, 形成教师队伍外部引进和内部生长的双重模式;不断探索西部高校科研队伍水平提升的新方法, 不仅加强与东部高校的联合科研、形成带动效应, 还要在探索中形成充分满足实际需求的科研方式, 在优先占据西部科研资源和领域的前提下, 形成科研对象丰富、科研水平先进、科研成果突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J].中国经济快讯, 2002 (34) .

[2]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 2002 (12) .

[3]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Z].教高[2001]2号, 2001.

[4]毛瑁.10年,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夯实“四个显著提升”[N].中国教育报, 2011-07-14 (高教版) .

对口支援与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研究 篇7

1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历史成就

三峡工程既是一个跨越十几年的世界级巨型工程,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百万人口的大移民工程[2]。为了能使百万移民安居乐业走向富裕,199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指出:三峡工程库区移民不止是四川、湖北两省的任务,也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广泛支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口支援移民工作,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由此开始。18年来,库区沿着“对口支援——库区开放——库区发展”的工作路线,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1 各省市的对口支援,为库区开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口援建之前,三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益事业滞后,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自1992年以来,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经济合作类项目到位资金450亿元,无偿援助社会公益类项目资金30亿元[3]。近18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和兄弟省市“输血式”地投资库区交通、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社会公益设施,为库区的开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4]。

在交通方面和通信方面,国家民航总局对口援建了万州机场[5],交通部筹资建成了巴东港客运站、涪陵港客运站及白涛化肥码头[6],山东省和沈阳市对口援建了重庆市忠县的长江大桥[7],广东省对口帮扶重庆市巫山县打通了巫山至湖北的陆上通道,广东省投入近4000万元帮助重庆市巫山县开通了第一部程控电话,各个省市的对口支援促进了三峡库区基础设施的支撑体系,库区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打破长期以来制约库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广东省环保局为巫山县环保局提供230万元资金,江苏省环保厅对口支援云阳县环保局146.8万元,上海市环保局对口支援万州环保局195.3万元,深圳市环保局对口支援重庆市环保局和江津市环保局141万元[8],援助资金的投入使得三峡库区周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26座、垃圾处理场19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能力达到72%,城市垃圾处理能力达到90%,有利地改善了库区的生态环境。

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广东省对口援建了重庆市巫山县42所希望小学和42间卫生所,福建省对口援建了重庆市万州区29所希望小学,山东省援建了重庆市忠县和宜昌市夷陵区9所希望小学,北京市对口支援湖北省巴东县,救助1015名失学儿童,河南省投资1547万元支援重庆市巴南区建设了希望小学、疾病控制中心、医院、文化广播站等,全国各地无偿援助和援建的学校、医院、图书馆、福利院、科技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设施,使得库区移民的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1.2 大批名优企业及名牌产品的进入与嫁接,促进了库区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工业方面,浙江科华、山东如意、青岛双星、青岛海尔、广东雷士、杭州娃哈哈、北京汇源等国内名优企业纷纷落户三峡库区,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租赁和承包等多种方式与库区企业合作,扶持并提携了三峡库区设备落后或技术落伍的企业,带动了库区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9],成功地创出了三峡库区企业调整结构、对口支援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双赢”模式。千里库区成了名符其实的“名牌走廊”、“工业长廊”,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农业方面,全国各地对口支援围绕三峡库区柑橘、畜牧、水产养殖和旅游四大产业做足文章,一批农业名优特产也“请”进了三峡库区,不仅为丰富的三峡物产增添了“新贵”,也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目前库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秭归、兴山、奉节等为中心的优质柑橘产业带,以涪陵、万州为中心的榨菜产业带,以开县、万州等为重点的优质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石柱黄连、丰都青蒿、忠县红豆衫等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带,西洋参、长江脐橙、朋娜脐橙、文旦柚、南江黄羊、西门达尔奶牛、吉林红参、藏红花、美国落地皇种鸽、梅花鹿、良种葛苗、龙眼、银杏、雷竹、香桂树等数百名贵花卉苗木及珍稀动植物纷纷落户三峡库区[10]。这些产业带不仅在调整库区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推动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1.3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新机制的建立,激发了库区进一步开放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对口支援力量的介入,为库区注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信息、新的机制,加速了库区原有相对封闭保守的思想体系的解体,促进了库区的改革开放,使库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机制体制的优化上,对口支援对三峡库区的促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才培训与交流。库区欠发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发展理念上的落后。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市对库区进行人才培训,派干部交流挂职,接纳劳务输出等,促进了库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变革。让库区的干部、企业经营者、教师、医生、农村致富带头人走出库区接受培训,一直是各对口支援省份关注的重点。近18年来,全国对口支援省市积极帮助三峡库区移民开展智力扶持,进行就业培训1.2万多人次,接受移民劳务输出和合作13万多人次。通过培训、交流和外出就业,库区干部群众逐渐拥有了先进的市场理念、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思路更清晰,措施更有效,为库区发展奠定了思想准备[11]。

(2)新机制体制的冲击。名优企业落户库区后采取新的机制体制,形成了对原有员工观念意识的冲击,在冲击、震荡、愤怒、迷茫中逐渐冷静、认同、接受、适应,从而改变不合理的思想观念。以对口支援的典范——杭州娃哈哈集团涪陵公司为例,涪陵公司落户库区后,着力于经营机制的创新和转换:在观念转换上,他们充分发挥党支部、共青团、妇委会等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教育,积极引导职工的思想向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企业观念转变,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在管理体制上,改革涪陵长期运用的“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启用杭州娃哈哈集团的“事业部”管理体制,设经理一名,总经办主任一名,职能部门若干,党、工、青、妇按规定设置,防止令出多门;在分配制度上,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作量多少、责任大小、质量好坏和难易程度确定岗位,优岗优级优工资,竞争上岗,分配向生产一线、向贡献大的倾斜,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在人事制度上,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作用,大胆培养、选拔和使用当地干部,每年对干部进行两次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坚决免除。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建立,极大地增强了中层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财务、质量、现场、设备、岗位管理等规章制度,用规章来规范人,用制度来约束人;在技术改造上,加大对职工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培训,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此推动公司的生产经营不断跃上新台阶[12]。

(3)库区干部群众观念的调整。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库区党政积极引导,干部群众主动思考,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的讨论,逐步调整了旧的思想观念,培育了新的思想意识。如重庆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沿海省市先进理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做法,针对库区少数干部群众思想保守、开放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强、患得患失等问题,倡导“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明确提出“六破六立”,即:破除保守思想,树立开放意识;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树立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意识;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破除衙门习气,树立服务意识;破除部门利益至上思想,树立全局意识;破除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懒散作风,树立争创一流、多做贡献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思想[13]。

2 对口支援拉动三峡库区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

2.1对口支援是一项各方积极努力长期推动的系统工程

对口支援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强力推动下援助双方共同的行动,受援地的发展对援助双方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对口支援持续良性运行的动力与保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效应尤其要从早期的政治效应逐步转向经济效应并惠及双方。对口支援既需要援助方的“带”和“推”,也需要受助方的“动”和“进”。既与援助方的实力、意识、援助方式等因素相关,也涉及到受助方基础条件、发展空间、援助项目在受助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可融性及长远影响。既需要援助方的主观认同、积极推进,也需要受助方的有效协调、积极对接等(图1)。

对口支援是区域、行业乃至部门间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有效形式,是不同区域或行业通过结对形成支援关系使双方区位或行业的最大优势得到有效发挥的积极活动,具有支援性与互补性、稳定性与全面性的特点。对口支援是历史赋予经济发达地区的光荣任务,是一种政治责任和义务,要求支援一方多讲风格、多做贡献,体现支援性。同时,支援是互利的,体现经济发展规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规律,更体现价值规律,通过支援,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对口双方合作范围可以涉及经济、技术、公益事业、劳务支援和资助,也可以进行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的合作。

2.2中央的重视与积极调控是搞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的根本前提

中央对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的高度重视及对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发展的积极调控,是保障三峡工程顺利进行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取得的成绩,是中央积极调控的结果。

(1)正是中央的动员与安排,才出现全国各地各部门对三峡库区发展的积极支持的热情。1992年的《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1993年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及以1994年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意见的报告》等文件的发出与落实,使全国各地各部门真切地认识到“三峡工程是一个关乎中国的大工程”、“三峡库区发展是关乎中国大发展的大事情”,在这种形势下,各地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有效地以各种方式参加到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中。

(2)正是中央的积极调控,才有了破解百万移民这个世界难题的明确思路。1999年5月,中央提出“两个调整”的方针,即农村移民安置从“就地后靠、以土为本”调整为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淹没工矿企业从“原样复制搬迁”调整为以结构调整为主,关停破产淘汰一批,资产重组发展壮大一批,对口支援嫁接盘活一批[14]。从此,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走出先前的困惑,进入到新的轨道,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空间与机会。

2.3援助单位的大局意识是对口支援早期成功的坚强保障

对口支援是一项公益工程,是党和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关怀,是援助单位的无私奉献。在对口支援的早期运行阶段,援助单位更多的是支援、帮助,而少有或没有回报。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近18年里,援助单位讲政治、顾大局,视支援三峡移民为己任,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过程中,有些省、市、自治区本身还有大量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需要支持,期间也发生一些自然灾害,但他们一边组织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一边组织力量支援三峡库区移民,然而他们却树立起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仍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克服困难,无怨无悔地支援三峡,这些对口支援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

2.4援建项目的双赢与多赢是对口支援持续进行的恒久动力

对口支援是公益工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当经济工程来做,或者应借鉴经济工程的一些思路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总体实力还不强,对口支援还难以完全靠中央政府来实施与完成,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身发展任务还相当重的情况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推进对口支援,会更有动力,会更持久。在各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力地促进着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较好地拓展着援助单位自身的发展空间,形成共赢和多赢的局面,较好地激励了援助双方继续合作、共同推进。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库区援建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同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结合国务院批准制定两个《规划》、一个《纲要》(《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和《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把三峡库区建成新型生态经济区,为今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进一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援建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库区经济、推进库区新兴产业崛起和产业结构优化,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突出“双方近期支持和长远合作相结合,项目开发与人才培养想结合,重点突破与联动发展相结合,移民迁建安置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对口支援与共同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在各地和部门及企业之间宽领域、深层次、多形式地推进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持久开展和优化运行。

3 进一步推进和优化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

3.1 重新明确库区工作重心

近18年的对口支援,顺利地推进了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迁安置,有效地帮助了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为库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期移民工程完工后,三峡移民已经搬迁过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显示,三峡移民迁建工程已经完成80%[15],库区移民工作主体已基本完成。至此,库区工作的重心已经由“以移民搬迁为主”进入到“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新阶段[16]。在新的历史阶段,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的政治任务已经转换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上,三峡移民“逐步致富”成为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实行战略转移。为此,需要更加充分地认识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对口支援工作的创新。

3.2 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与服务意识

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央十分关心的大问题。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强化机遇意识,紧紧抓住中央“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及“西部大开发”、“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重心”等政策机遇,积极协调,主动配合,争取国家对库区的更大关心和中央各部委对库区更大的投入,以库区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为突破口,实现库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库区迎接新一轮对口支援和库区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支撑。

同时,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乃至全体居民,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好客意识,从对口支援援助单位考察前的准备、考察中的服务、考察后的跟踪各个环节,作好服务,体现温情;要积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包括投资者的经营环境、投资后的生活环境等,为投资者创造一种务实高效的发展环境、一种敢闯敢干的创业环境、一种宽容鼓劲的和谐环境;要努力培育重商亲商敬商扶商文化,使投资者在三峡库区不仅能赚钱,还能享受到愉悦。

3.3 以市场和发展为重心引导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要实现长效持续以及援助方与受助方的共赢与多赢,关键是要有发展的机会和市场的空间。因此,在今后的对口支援工作中,三峡库区要切实以“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指针,引导对口支援的项目选择、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才积累等。在凸显“发展机会”与“市场空间”上,三峡库区要特别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凸显三峡库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驰名中外的旅游资源而提供的“发展机会”。三峡库区地史漫长悠久,地层、岩石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70多种,其中,铁矿石、磷矿石、煤炭、岩盐、天然气的储藏量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是三峡库区的“五大宝藏”。三峡库区河流众多,水量充足,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长江三峡库区的水能理论蕴藏量在4000万KW以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高达3500万KW。三峡库区不仅水能资源丰富,而且分布既普遍又相对集中,这为三峡库区水能资源的开发,建设大中小型各类水电站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具有丰富、奇特、神秘,地域特色鲜明,品位与知名度高,垄断性强,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等特点,具备旅游业发展的雄厚资源基础和优越开发条件[17]。

(2)适时转换“劳动力充足廉价优势”的观念,形成“人口多市场大的优势”概念。三峡库区目前人多地少,劳动力工资不高,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投资有吸引力,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低成本战略”已经淡出,“劳动力价格低廉”也不再是中国发展的优势。随着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库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库区大量的人口加上日益提高的购买力将形成巨大的市场,这才是吸引外来投资、推进对口支援的长久优势和恒久动力。

4 强化结构优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1)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着力于产业集聚的推进发展。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致力于以“特色农业、旅游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制造业、服务业”等为重点(渝府发[2004]99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和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部门结构与空间地域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形成和提升三峡库区核心竞争力。

(2)围绕产业集聚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拘一格地吸引对口支援和外来投资。在投资主体上,只要能够满足三峡库区的特殊要求,不论投资主体是谁,都可以进驻三峡库区;在支援内容上,不局限在资金和项目上,还应该在人才、信息等各个方面下工夫,并大力实施"人才支援"战略;在支援方式上,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固定帮扶方式,让支援者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发展;在援助联系机制上,不是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库区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

城乡对口支援 篇8

1 对受援医院基线调查

1.1 受援医院基本情况

景洪市人民医院是当地一所综合性二级乙等医院,占地23310平方米。全院现有在岗职工423人,内设24个临床、医技、职能科室,附设景洪市“999”医疗急救中心、下设4个卫生服务站,现有住院床位200张、急诊留观床19张,2009年年收入为7501.35万元,年门诊量25.71万人次,年住院7880人次,年手术3484台,病床使用率104.66%。目前正在建盖一幢建筑面积15955平方米的住院大楼。该院为景洪市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已全部托管该市13所卫生院,形成了以市医院为中心、托管卫生院为分院、各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点的医疗卫生救治网络。

该院2008年和2009年主要医疗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相对2008年,2009年该院门诊、急诊留观及病房工作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别是病床使用率的上升,平均住院天数减少,表明医院的病房工作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从患者来源来看,增加的患者主要是医保以外的新农合患者。

该院2009年医疗收支情况如表4和表5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2008年,2009年该院医疗业务收入增长率为26.12%,医院创收能力明显提高。但医疗业务支出增长率达29.45%,医院的利润空间有所下降,说明成本费用的控制不理想。

研究者一般认为,分析门诊及住院收入的比重可以了解医院收入的构成变化状况,对医院进行资源合理的配置以及医院的医疗布局具有积极的意义[1]。通过对表5的分析,发现该院门诊收入及增幅明显低于病房收入及增幅。从收入的结构来看,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2009年增量明显高于2008年。从已有研究来看,药品收入所占比重越大,利润空间将越小[2]。该院的收支情况有待改善。

目前,该院共有在职职工423人,其中卫技人员361人,高级职称18人(正高4人,副高14人)、中级职称71人,大专以上学历226人(本科108人),占到职工总数的53%,少数民族职工占54%。临床医技执业医师共146名,其中55名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约占38%。该院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均未实行二级分科,如外二科包括了泌尿外科和骨科,内一科包括了心内科、呼吸内科等。

1.2 受援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受援医院的基线调查,我们发现,该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学科带头人紧缺,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2)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低,学习氛围欠佳。(3)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流程操作欠规范。(4)新建住院部大楼资金困难,医疗设备陈旧。

2 受援医院与其他相当规模医院的基线调查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受援医院的情况,我们将受援医院与当地其他相当规模的两家医院进行了比较研究。景洪市是西双版纳自治州的首府,西双版纳州人口约100万,景洪市人口约40万。在景洪市区嘎兰路3公里范围内共有3家规模较大的医院,分别是A医院、B医院以及景洪市人民医院,见表6。

2.1 当地疾病谱的概况(见表7)

从表7可知,疾病谱前6位的出院患者数中,三家医院各占了2个病种的第一名,A医院在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占据优势,且其他4个病种均排名第二位,实力最强;B医院在良恶性肿瘤及创伤骨折诊治方面占据优势;而景洪市人民医院在产科分娩及尿石症诊治方面占优势,但总体实力最差。

2.2 优势科室的医教研实力分析

景洪市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在当地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同时也是医院的重点学科,其诊治的尿石症患者在当地位居首位,表8是对受援医院与其他两家相当规模医院的泌尿外科进行比较。

从表8可知,三家医院的医疗技术各有所长,实力相当,尽管患者数及获奖该医院有优势,但床位数、医务人员及医疗设备该医院均无优势,根据实际患者量及综合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将该学科确定为近阶段的重点学科。但泌尿外科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快速脱颖而出,成为州重点学科,必须加强学科建议及人才梯队建设。

2.3 错位竞争,和谐发展

“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竞争”[3]是每家医院的生存之道,例如上海市十大综合性医院在医疗诊治特色方面都各具特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当地医院也已经初步形成竞争的格局,把重点科室“做强、做大、做精”是打造“名院、名科、名家”的战略选择需要,经过详细的基线调查,全面了解当地的医疗市场格局,制定符合我院和受援医院实际情况,切合当地疾病谱特点,有利于医院“错位竞争,和谐发展”的援建目标和策略部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 支援建设的目标策略制定及实施探讨

3.1 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对口支援,创造条件,将景洪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一所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3.1.1 学科建设。

支持创建1个州或市重点学科(领先学科):泌尿外科;支持创建2个院重点学科:骨科、内分泌科;支持创建2个医院特色专业:糖尿病诊治专科、白内障诊治专科。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疾病谱特点和医院实际,对内科、外科实行两级临床专业科室分科;加强完善急诊科、皮肤科、麻醉科等科室建设;支持新建感染科、ICU重症监护病房;支持并扶持超声诊断、放射科(普放、CT)。

3.1.2 医疗收治。

支持该院从目前的200张床位扩增为450张床位,每年业务量保持递增,并支持其适宜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3.1.3 科研教学。

支持医院成为医学院校的实习基地,支持争取获得市或州科研项目1~2项。

3.1.4 医院管理。

支持完善行政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如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科研教育、后勤管理、护理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

3.2 具体实施方案

3.2.1 在学科建设方面。

对于州或市重点学科,我院将每年至少一批次派驻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参加建设,并将每年免费接收该学科临床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对院重点学科,我院将不少于3批次派驻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参加建设,并免费接收院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对院特色专业不少于2批次(每批次6个月)派驻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参加建设,并免费接收特色专业的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对新建科室根据需要派驻医疗骨干支持科室建设;派驻医护人员开展临床诊疗、教学培训、重点学科建设的技术援助活动;根据需求,不定期派出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危重病例抢救等。

3.2.2 在医院收治方面。

支持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健康宣教、科普宣传;帮助支持提高注册医师资质比例;开展远程会诊系统,及时解决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每月一次开展典型病例的远程讨论会;指导突发卫生性事件发生时的救治,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救治水平。

3.2.3在科研教育方面。

根据需要指导科研课题的选题、标书书写、申报等工作;积极鼓励支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合作开展较高级别的科研课题1项;根据需求开展I、II类继续教育学分的教育项目,建立远程教育体系。

3.2.4在医院管理方面。

根据需要接收景洪市人民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前来我院参观学习或短期挂职;根据需求每批支援团队中派驻一名职能部门负责人支援建设(短期1~2个月左右)。

3.3 援建目标完成的保障需要

3.3.1 两地政府及政策的保障。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加强和规范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管理工作,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财政局均联合发文,要求上海市19家医疗单位切实做好对云南县级医院的支援,上海市卫生局与云南省卫生厅高度重视,于2011年3月8日携双方负责人签订了支援协议,给予政策保障。除了云南省卫生厅,当地景洪市人民政府、景洪市卫生局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在我院派出专家团到景洪做详细的基线调查后,政府分管副市长、卫生局局长、医院院长率队来我院考察、详细了解、认真商讨支援目标、策略和目标、策略和步骤。因为支援还还牵涉双方人员的互派,双方领导对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做了周到细致的安排。

3.3.2 支援医院的保障。

这是一项贯穿医院医疗、教育、科研、管理的医院经营全部的、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实力无可置疑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但是实际上一家二级乙等医院的现状是我们不了解的,我们存在不少分歧,尤其是全体职工理念差异可能是最大的障碍,为了尽快求同存异,推进各项支援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由人事处、医务处、科教处、发展部负责人为组员的对口支援工作小组,发展部负责人同时兼任联络员,主要负责与景洪市人民医院的联系沟通、与上海市卫生局医管处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汇报、请示等等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一系列工作,以确保该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3.3.3 受援医院的保障。

援滇工作的成功将实质性地提高该院的医教研综合实力,是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全体干部应该义不容辞地灌输给医院全体职工这一理念。医院应该进一步进行深化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如空缺岗位人员公示招聘制度、全体员工工作绩效评估制度、逐级岗位新任制度等,支持员工公平竞争,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提高医疗服务量及自身业务水平,采用“能上能下”的管理制度,部分临床科室、医技部门负责人每年有一定的更新率,以保持全体员工旺盛的战斗力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学科带头人更应该抓住机遇,不计得失,外引内培人才,坚决把学科建设放第一位。

4 小结

本次基线调查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别是对方医院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全力协调配合下,对受援医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我们制定了三年援滇初步计划。相信计划的实践中一定会有不断修正,但是诚如何梦乔院长所言,“著名学科建设是医院生存的关键,特色专业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一个区域性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是有其基本规律的,一所医院在一定区域内长期的竞争力[4],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以优质、高效、低耗的综合服务实力为人民健康服务,稳定地超过对手,吸引更多的医疗消费者,占有更大的医疗市场的能力,景洪市人民医院发展任重而道远,我院一定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为早日完成卫生部制定的支援目标而恪尽职守。

参考文献

[1]林国香.医药卫生改革与医院财务管理[J].管理管理论坛,2008,10(25):12-16.

[2]王屺亭.诊疗收费改革的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3(28):15-18.

[3]杨正夫.公共卫生机构社会资本及其功能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6(24):567-569.

城乡对口支援 篇9

关键词:对口支援,县级医院,三级医院

东西部卫生资源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以城市群众为服务主体的东部三甲医院和以农民群众为服务主体的西部二甲医院也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缩短东西部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 是当前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 [1-3] 。按照卫生部《关于东西部地区医院省际对口支援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以及江苏省卫生厅的组织安排, 我院于2010年初与陕西泾阳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在对口支援中, 我院紧密结合受援医院实际水平, 以切实促进和提高受援医院的诊疗水平、管理水平、服务能力为目标, 推动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1具体实施情况

1.1充分组织调研, 细化对口支援实施方案

医院专门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先后组织院级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20余人, 对陕西泾阳县医院进行实地走访与考察, 对其人力、资金、 技术、设备等卫生资源基本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 为对口支援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充分调研、交流的基础上, 医院确定了“整体提升、重点突出”的对口支援方向:“整体提升”涉及医院科室精细化管理、临床技术技能、科研创新工作、后勤保障管理等;“重点突出”侧重重点科室培育, 力争在医院全面提升过程中打造精品学科, 创造区域优势。结合该院实际及当地病人需求, 明确了包括ICU管理和技术、耳鼻喉科 (鼻窦内窥镜手术) 、眼科 (白内障超乳或小切口等) 、骨科 (骨关节镜或髋、膝关节置换) 、心脏介入 (乙方负责技术准入前提下) 、消化内科内镜下手术在内的多项技术支援项目, 并实行目标化管理。

1.2优选技术骨干, 促受援医院把握技术前沿

按照两家医院对口支援目标要求, 医院精心动员组建了由中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援陕医疗队, 同时要求医疗队把最需要建设的领域放在首位, 把最需要开展的技术放在首位。医疗队到位后, 立即熟悉科室业务总体发展情况, 结合当地病种特点提出科室发展方向及主攻技术项目, 将“技术移植”与 “内涵引导”相结合, 注重培养新人, 以实现科室自主可持续发展。3年对口支援期间, 援陕医疗队完成新技术项目已达48项。

1.3带教形式多样, 实现受援学科整体进步

在实施重要技术支援工作以外, 援陕医疗队将大量精力与时间都放在提高受援科室医疗服务水平方面, 并通过教学查房、危重患者讨论与救治、科内与院内学术讲座、 临床带教、门急诊与会诊等多种形式展现, 协助受援科室找准学科建设方向, 实现泾阳县医院优势科室持续发展。

同时, 针对受援医院要求, 医疗队对新开设特色专科 (重症医学科、风湿疼痛科) 进行重点培育, 使得业务技术水平、年接诊患者总数、业务收入总额等指标均数倍提高。受援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成为陕西省县级医院重症医学建设示范, 该科室6位医护人员赴锡进修学习, 医院4位重症医学医师驻陕援助, 经两家医院的共同努力, 受援医院重症医学科已经成为陕西省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的模板。2011年, 泾阳县医院受陕西省卫生厅邀请走上讲台, 向全省介绍县级医院ICU建设经验。

1.4创“手拉手”计划, 培育优质专科领军人物

医院与泾阳县医院联合开展对口支援 “手拉手”计划, 优选受援医院5位培养对象, 与无锡二院专家按“全程导师制”模式 “一对一”结对培养, 两地二阶段培养中重点侧重开展适宜技术、科研项目成果孵育以及管理技能培训。为保证“手拉手”活动实施效果, 医院专设奖励办法, 全面鼓励培养对象积极向上;截至2012年, “手拉手”培养对象已顺利完成3项市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 完成核心/统计源科技论文8篇, 实施新技术项目达14项, 5位培养对象中4位担任科室主任职务, 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1.5实施精细化管理培训, 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医院专门设立了受援医院管理干部短期进修学习班, 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中, 既有科学管理的PDCA循环理论知识, 也有结合受援医院新大楼建设的病房搬迁预案拟定,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为接受培训的管理干部提供了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专业培训, 这种更加贴近于“实战”而又不缺乏系统拔高的教学特色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3年中该班已成功培训21位中层干部学员, 接受护理人员培训20余人次, 其中15位护士回院后走上护理管理岗位。

医院还于2011上半年特邀陕西泾阳县医院参加我院承办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培训班”, 会议期间陕西泾阳县医院一行15位院科两级领导对国内外医院管理专家精彩授课颇为感叹, 对参会汲取的更多成功经验赞不绝口。2012年8月, 咸阳市卫生局邀请医院主要领导为咸阳市辖区市县医院200余名管理干部做“医院精细化管理”讲学。

1.6构建远程医疗系统, 用信息手段助推技术帮扶

为充分利用卫生优势, 提高对口支援陕西工作效率, 医院结合两地的实际度身打造了科学合理的远程会诊系统方案, 为受援医院建立了该县的首个远程会诊中心, 实现了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影像会诊、在线检查及远程交流等快捷功能。通过对4例疑难患者的远程会诊, 两家医院之间的医疗协作手段更加丰富, 受援县医院疑难患者将不再需要转诊就可以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 切实利用信息手段促进技术帮扶, 成为当地又一重要惠民工程。

2对口支援成效

3年对口支援期间, 援陕医疗队完成教学查房达458次, 完成危重患者讨论与会诊达484次, 门诊及急诊量达2561人次;在受援医院共举办96次学术讲座, 累计业务培训人次达2904人次;开展手术173台次, 示教手术达到83次;完成新技术项目已达48项; 共接受18个科室共56人来锡进修培养。

2011年7月, 陕西省卫生厅医政处领导对苏陕两省对口支援点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对我院对口支援计划落到实处给予了高度评价;2011年8月, 咸阳市卫生局通知全市所有对口支援单位主管院长及医疗队队长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会议, 要求学习无锡二院支援泾阳县医院做法;2011年9月, 陕西省卫生厅在太白县召开的对口支援总结大会上, 对无锡二院“重点突出”的对口支援工作方式提出高度赞扬, 称之为无锡二院对口支援的“泾阳模式”, 创造了陕西省对口支援工作的新局面;2012年, 援陕医疗队一同志荣获“江苏省城乡对口支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体会

3.1双方医院重视是对口支援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

从目前来看, 对口支援西部医院是卫生部、卫生厅按照医改要求做出的举措, 具体的支援医院、受援医院也是上级部门指派, 且目前还缺少具体可测量的对口支援评价指标体系[4,5], 从这个角度讲, 医院领导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医院领导先后5次赴陕交流, 职能科室负责人先后9次到陕沟通、督查对口支援情况;咸阳市卫生局领导及受援医院领导也多次到我院实地考察, 泾阳县医院也在醒目位置宣传我院援陕专家的技术水平、专业特点, 宣传我院的专科特色, 双方的互动为对口支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医院还先后向陕西泾阳县医院无偿捐赠90万元设备及款项用于受援医院专科建设。

3.2规范管理是确保质量构建互信的基础

为保证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实施, 医院对医疗队派驻受援医院提出了“安全、有为、服从、有序”的工作口号, 要求医疗队驻地工作期间安全开展医疗对口支援工作, 做到驻陕工作有所作为, 服从对口支援大局, 按照两家医院总体安排梯次有序推进医疗工作深入。同时, 对医疗队管理摒弃了以前对口支援松散管理的缺陷, 以“制度优先”思路, 制定了一套符合驻陕工作实际情况的医疗队管理机制, 其中包括“援陕医疗工作手术审批制度”、“援陕医疗工作组特殊类型手术术前讨论制度”、“援陕医疗工作组周会制度”、“援陕医疗工作组工作生活汇报制度”、“援陕医疗工作组生活管理办法”、“援陕医疗工作人员轮替公寓物品交接制度”等。这些制度为具体规范医疗队行为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也为受援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鲜活的示范模板。

3.3务求实效是对口支援卓有成效的核心

无锡二院在对泾阳县医院的对口支援中, 不但无偿捐赠当地急需的医疗设备, 而且派出多名政治过硬的技术骨干驻陕实施医疗技术援助, 多项技术与典型病例救治已经填补了当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部分技术甚至已经超过某些省内三级医院水平。3年期间, 受援医院眼科、重症医学科、五官科、 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呼吸内科、风湿科、皮肤科、影像科、风湿疼痛科、超声科及护理管理等18个科室共56人完成了进修培养, 为泾阳县医院优势科室区域竞争力快速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3.4人文关怀是对口支援可持续的保障

为保障驻地专家安心工作, 如期完成对口支援任务, 在援陕医疗队驻陕工作期间, 医院特意组织慰问援陕医疗队家属, 充分保障医疗队留驻当地期间安心工作、安心生活。在一对一骨干进修培养机制下, 为保障受援医院进修人员尽快消除地域、饮食、 文化差异等影响, 医院每周指定医院行政人员主动了解进修生活状况, 并积极快捷地解决受援医院进修人员在锡生活期间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受援医院也在公寓安装了无线网络, 提供适合援陕医疗队口味的饮食。这些工作尽管微不足道, 但对于在整个对口支援工作中做出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来说, 却是对口支援可持续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云.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建构路径比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29 (4) :244-250.

[2]许栋, 王国栋, 张明, 等.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现状及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4) :10-13.

[3]杨国忠, 许超, 刘聪敏, 等.有限理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扩散的演化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4) :113-118.

[4]张邹, 张笑天.依靠制度力量推动社区首诊-珠海市社区首诊制实施情况与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 2012, 10 (1) :53-54.

上一篇:商务英语广告翻译论文下一篇:农村普通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