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

2024-06-01

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精选8篇)

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 篇1

为什么做律师,做什么样的律师,如何做心中所想的律师?这应该是困扰每个年轻律师职业选择与规划道路上的一个永恒命题。每一个年轻律师在步入律师行业或者执业之初,应该都有思考过该问题。

其实,律师执业理念的讨论并非一个全新的话题,它伴随着律师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律师到底是忠于法律还是忠于客户?是为了追求正义还是追求当事人利益?在二者并不能有机统一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选择?

《律师法》规定,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从这一角度来看,律师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律师各项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其实也体现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律师作为维护正义的使者,应该是法律的化身,是锄强扶弱的中坚力量。但是从我国当前各地律师执业的普遍状况来看,律师服务为人民的理念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许多人从事律师执业或者向往律师职业,并不是因为律师职业在维护正义,人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主要是因为这一职业所可能带来的丰厚收入。那么,当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发生冲突,在金钱和职业道德之间,哪一个会被选择?

目前社会,对律师的评价,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人们曾这么形容律师,“他拥有狮子般的勇敢,狐狸样的狡黠,外交官式的纵横捭阖,演说天才的雄辩技巧,心理学家的暗示煽情”,这一切的溢美之词,都来源于社会中人们的赞美与肯定。而柏拉图是这么评论律师:“有一种人把这种披着正义外衣的恶劣技艺本身以及使用的辩护作为一种商品,无论是谁只用出钱就能买得到。”因为不同的角度以及接触的不一样的律师,让不同的人对律师有各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么,对同笔者一样的刚步入律师行业的年轻律师来说,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应该就是走出律师职业道路的第一步,这将决定以后整个职业生涯的方向。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观点。

一、严格遵守法律,维护当事人利益。

(一) 对当事人负责,维护其最大利益

律师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并收取律师费。作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事人解决纠纷,并收取相应对价的律师费,就要做到对当事人负责。“律师承办的一个案件,或许是1%,但对当事人来讲,却是100%。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这么一个案件,尤其是纠纷案件。因此,律师应使出其全力,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维护当事人利益

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是律师的天职,但如果把这作为律师

行为的最高准则,甚至不惜牺牲正义,无止境的为追求委托人的利益而僭越法律,却为大众所不能容忍。作为律师而言,法律是其为当事人服务时所持有的唯一工具,律师唯有法律可以依赖。因此,当当事人利益与法律正义出现矛盾时,在法律范围内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才是律师执业的根本准则。

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律师是法律工作者,运用法律知识为当事人提供服务

二、树立正确的收费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也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律师执业理念谈到“金钱”是真正的面对现实。

年轻律师执业初期最先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这就不得不谈律师收费问题了。很多客户在面对律师服务费的报价时总认为收费过高,那么律师成本有哪些呢?

我们可以计算“法律服务高成本”:其一是律师的培训成本:法学院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外加上司法考试一年,实习律师一年,在律师所磕磕碰碰再两三年,粗略计算没有花上个十年以上还无法得到中国社会认同的“律师”头衔,估计一下这期间的时间成本、费用成本,也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二是律师使用成本:每当一个勤勉尽责的律师接受委托那一刻起,律师的`眼睛、耳朵、四肢、头脑乃至心跳都

属于委托的当事人,他必须将有限时间内的所有资源以及智慧运用起来为当事人服务。律师在接受委托开始,生命已经为当事人而燃烧。如果生命是无价的,那律师收取的律师费是否又相对合理呢?

那么超出律师收费标准收费又是否合理呢?律师量化自己的劳动输出收取律师费并无不当,但现实中也存在律师收取费用是涵盖一些其他的灰色收费,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律师职业的客观评价。

因此,律师执业理念应直面“金钱”,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方式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用优质的法律服务收取相应合理的律师费。

三、律师应具备社会责任感

作为律师,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承担其社会责任,在维护法制衡平、消弭矛盾中实现其社会价值,一直是业内外探讨的课题。

随着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群众的法律意识日渐增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然而现实生活中,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种类繁多、人员混杂,高昂的收费标准,令低收入群体望而却步。“律师应当均衡承担其在法治社会的功能,为各个社会主体提供法律服务,尤其是要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律师既要赚钱,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北京市律协会长张学兵说。

对每一位律师来说,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与法律援助中心对接,为需要律师的困难人群提供民事代理或刑事辩护,还是自行进入社区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帮助,都能为无法获得专业法律服务的人带去帮助,为他们解决烦恼。

律师的社会责任具有十分具体和明确的内涵。它不仅要通过刑事辩护、民商代理等活动来体现法律的公正,而且要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运用法律,维护公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以彰显律师作为法律工作者的社会价值。

四、律师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律师执业理念的必不可少的一点,律师必须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并必须严守自身职业道德的底线。

律师职业道德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律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包括信仰法律、人格独立、程序公正、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优秀的职业道德则要从以下方面去追求:磨炼正直高尚、诚实守信的品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断努力、孜孜以求,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言行规范、讲究礼仪,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国家法治建设,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律师都应该具备的,而优秀的职业道德则是有志于成为优秀律师的人所应当追求的。作为社会工作者,律师自身行为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因此,律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也有赖

于从各个方面来推动和维护。这包括:加强自律,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化他律,处理好律师执业过程中的各种外部关系;健全制度,加强对律师职业行为的引导和规制,等等。

作为年轻律师,在执业初始,能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勤于学习,提高素养,严格遵守执业纪律,才能在律师行业有更好更稳固的发展。

五、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一般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敬仰的态度,是对自愿接受法律统治的一种信仰的姿态,一种大众对于法律的忠诚,是对法律之下生活的德性的一种确信,表明人们愿意热忱地投入到捍卫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斗争中,并把参与这种斗争视为自己的一个庄严的使命和责任。人们从对法律的服从和信仰中获得了心灵的归属感和家园之感。律师的法律信仰外延应当包括律师对法所表现出的忠诚意识、神圣崇尚、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是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也就是法律信仰能使律师对法律的忠诚和遵从矢志不渝、终生不变,进而成为律师执业的精神支柱和实现律师价值的精神支点,并贯穿整个执业全过程。具体体现在: 1)思想上,具有独立的律师人格,摒弃软骨症、侏儒症和依赖性,只忠诚和崇尚法律,不畏强权、不淫富贵、仗

义执言、坚持真理;2)业务上,无论诉讼抑或非诉讼,应当“法”字当先,“律”字开路,超越案件表象和外部包括当事人认识上的干扰,从程序到实体,用法律统帅案件全过程;3)文化上,独特的律师文化氛围,从外在到内心,散发着法律的灵气和灵感。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境界,但这应当是律师奋斗的目标。

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 篇2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作为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方针以来, 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被正式提出后, 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与此同时, 竞争日益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中那些入行时间短、经验少、人脉稀薄的青年律师却倍感生存、发展的艰难。

何谓青年律师, 律师助理、实习律师、刚执业不久的年轻律师, 执业经历尚浅、执业经验缺乏、执业技能不高、执业素养亟待提高的年轻律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年龄, 35周岁以下的律师, 这个年龄段符合大多数人对青年的定义, 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律师在律师行业中资历较浅、从业经验偏少;二是从业时间, 不够10年经验的从业律师都可以纳入到青年律师。青年律师经过大学本科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法学教育, 然后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仅仅是在律师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均无法达到律师执业的基本要求, 将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实践应用, 如果仅仅靠青年律师自己摸索, 那将会是一段非常艰辛而漫长的历程, 甚至望不到尽头。笔者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想, 粗浅地谈谈青年律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希望对广大青年律师和发展中的律所有所启发。

一、青年律师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一) 收入低, 生存压力大

青年律师刚刚进入社会或刚刚踏入律师行业, 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生存。据粗略统计, 山东省很多律师事务所对青年律师是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 有些律所提供底薪, 但也是非常少的, 如烟台地区最高也不超过2000元, 除去房租、交通费、电话费等基本费用, 往往是入不敷出的, 还需要家里“救济”, 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无法“断奶”的尴尬境地。有的家里, 能够提供支持的还好, 青年律师便继续迷茫的坚持着;有的家里, 稍有反面声音或者自己不好意思再向家里伸手的, 往往大多情况下便放弃律师行业, 或奔赴公检法, 或另寻其他职位, 因此大多数青年律师在执业之初便无法坚定信心, 迫于生活压力, 执业半途而废的青年律师比比皆是。

(二) 案源少, 竞争压力大

大家公认的“二八现象”也未能跳出律师这个行业。20%的律师占有80%的律师业务, 而80%的律师却在20%的案源中激烈争夺。大部分的青年律师在执业之初都不得不进入这20%的市场份额中进行搏杀, 结果可想而知, 这种境况下青年律师是很难安身立命, 养家糊口的, 在这节点上, 青年律师是无法建立律师职业的自豪感, 青年律师的不断流失便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三) 执业经验缺乏, 专业定位困难

由于现行的法学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务的操作, 使得很多青年律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 但是如何将理论转换成实践, 便成了很多青年律师执业之初最为头痛的大事。要想做好、做强、做大业务, 必须要有专业的定位, 正是缺乏办案经验, 青年律师无法积累丰富的经验, 于是在面临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建筑、公司改制、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时, 都比较迷惘, 无法准确选择自己的专业定位。

(四) 培养机制不科学, 导致青年律师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律师事务所采取的都是“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其大大限制了青年律师的有效发展。也因存在“同行是冤家”的不良历史传统, 有些律师因顾虑自己培养的律师, 他日变成对手, 而不愿意招青年律师为徒, 即便招了青年律师, 要么“放羊式”的管理, 要么在教青年律师的过程中, 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其技能的精华留一手。这种状况普遍存在, 大大延缓了青年律师的发展。

而“放羊式”的管理又使得青年律师缺乏归属感, 向心力不足, 容易使青年律师在职期间出现跳槽、转行等现象, 甚至部分青年律师在跳槽后几个人联合成立律师事务所, 从而使得青年律师在最需要发展的时候, 却频繁的在辗转反侧, 浪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五) 青年律师自身素养亟待提高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 盛世不以英雄主义作为生存之本, 于是难免会有浮躁、功利的背景。青年律师往往因为能力的不足和经验的缺乏, 从而导致工作目标不明, 工作态度散漫, 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现象。在中国, 司法考试一直被称作第一难考, 然而为什么还会有如此之多的人依旧乐此不疲争先恐后进入律师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许多人认为律师职业收入颇高, 将律师行业视作高收入行业, 对律师收入的过高估量促使大批人争先恐后进入律师行业。这部分人选择律师行业的原因并非是对律师职业的热爱, 只是在一味地追求高收入, 过分看重经济地位, 因此在他们进入律师行业后, 一旦意识到律师行业存在的问题, 同时收入与其预期的收入相差甚远时, 便开始对律师职业产生反感, 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是否正确。青年律师在这种缺乏目标的状态下是不能很好地成长的。

二、敢问路在何方, 勇于坚持梦想, 期待破茧成蝶

中国律师制度已恢复重建30多年, 青年律师队伍也迅猛发展壮大, 他们在实践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基础法律服务工作, 同时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历史使命, 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与未来法制息息相关, 然而现实社会中青年律师发展面临如此之多的问题, 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社会又该如何把控?相关部门又该如何布措呢?

(一) 律师事务所应加大资本投入, 保障青年律师的基本生活与基本培训

发展是硬道理, 但生存是发展的前提。首先要保障青年律师的基本生活收入, 才能让青年律师踏实的钻研实务技能和法律问题研究。青年律师的发展和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只有律师事务所得以顺利发展, 才能保证律师的自我发展。可以说, 青年律师要想获得成功, 除了需要付出艰辛以外, 离不开律师事务所的重要支持。如果青年律师在工作中脱离了事务所的支持, 只是靠自身经验, 通常难以有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专业能力。而对于律师事务所也是同样的道理, 事务所要想获得长远发展, 就必须依靠青年律师的成长。所以, 律师事务所在运行过程中, 应重视对青年律师培养机制的建立, 有条件的还应完善奖励机制, 才能促成青年律师的发展和律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如资助青年律师定期参加各种专业的培训和交流、鼓励青年律师在职攻读学位、鼓励出版和发表研究成果并给予一定奖励等等。

(二) 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打造优秀青年律师

据悉, 在英国, 办案律师肩负着青年律师的“传、帮、带”责任, 他们与青年律师之间是工作协作关系, 也是师生关系, 而不像中国这样纯粹的师徒关系。如英国从中世纪开始, 就把培养律师的责任交由“律师学院” (而不是大学) 独自担任。在律师学院讲课的也并非是教授, 而是高级出庭律师或法官, 授课的内容侧重于法律的实际运用, 对入学者有严格的身份条件和经济等级的限制;同时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基础上, 也严格教授礼仪举止和上等人的行为方式。

培养青年律师是每一位资深老律师应尽的责任, 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不仅是对律师行业力量的储备, 更有助于老律师实现自身的职业转型和发展。放眼现阶段, 单打独斗的律师们所接的业务基本都是低端业务, 要争取得到更多的高端业务, 光靠一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形成自己的团队势在必行。青年律师在克服了执业技能、办案经验、业务水平等困难, 在激烈的竞争中慢慢成长起来, 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将是不可估量的。培养优秀青年律师, 是整个律师行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 是未来法制建设的奠基石。

(三) 青年律师应端正执业态度, 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首先, 一个端正的态度是一切做事的开始, 俗话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是急功近利还是毕生追求, 其结果往往会是大相径庭的, 所以青年律师在执业之初一定要有一个端正的执业态度, 切记浮躁、走捷径、急功近利。

其次, 青年律师要有自己的执业规划。执业头3-5年的时间里, 青年律师往往处于刚出道状态, 此时应重视自身职业技能的掌握, 在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 以进一步提升个人实力。处于此阶段的青年律师不应过分看重经济收入, 克服浮躁心态, 以平和谦卑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案子, 努力积累经验, 提升自己的办案能力, 执业的5-10年间再着重于经营和管理好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人脉和资源, 那么从昔日小律师破茧成蝶成长为大律师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 要坚持自己的法律信仰, 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律师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而存在的, 这就要求律师具备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作为青年律师, 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 要善于积累经验, 提升自身表达能力, 重视写作能力的提升, 培养自身较强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 青年律师应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注重细节, 举止文明, 谈吐优雅, 综合素养均需一一具备。

总之, 青年律师的执业之路崎岖而坎坷, 但只要心怀梦想与激情, 耐得住寂寞与艰辛, 相信梦想终将实现, 让我们期待长风破浪会有时。

摘要:时下, 在整个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律师行业作为社会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其发展关系着整个法制建设的进程, 而当前, 青年律师作为律师行业的主力军, 发展的困境不断凸显, 青年律师的现状令人堪忧, 无生活保障, 无案源, 经验匮乏是制约其的发展的主要原因, 如何克服现有的弊端, 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 是很多青年律师关心和关注的, 也是整个律师行业所关心和关注, 并力图尝试改变的。

关键词:青年律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中.律师学[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2004.

[2]王鹏程, 万春梅.论律师事务所对青年律师人才的培养[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09:43-46.

论如何提高律师执业的基本素养 篇3

关键词:律师;执业;职业素养;成功

律师执业的基本素养主要是由职业理念、职业技能和职业案源三个方面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这三方面的素养要求逐渐在升高,律师的执业素养的最低限只有不断地提升才能在律师界立足,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我国律师在这三方面都有所欠缺,例如缺乏法律检索能力等,因此提升律师的职业素养的亟待解决的,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叙述,希望对律师和社会人员有帮助。

一、我国律师职业能力现状

随着我国建设法治国发展目标的提出,高校法学教育的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中有300多所的高校开设法学专业,学习律师专业的学生有七万多,律师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律师人才不断升高。从学校毕业,进入律师行业的实习律师,具有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基本法律知识能力,四年的法学本科教育,学生系统学习了法律专业知识,对我国法律体系有较为深入了解。在学习期间,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毕业论文方向,使得毕业生在某个法学领域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同时,实习律师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筛选,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说,基本具备了从事律师行业的法律知识的储备;二是缺乏法律检索能力,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缺陷,主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实践课程的课时少,有的学校甚至是没有,还有就是法律图书馆作用因为硬件设备欠缺未充分发挥,毕业实习流于形式,不重视实习,因此律师行业对刚入行的实习律师来讲是全新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法律检索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专门学习,并通过法律实践来验证的。对实习律师而言,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当面对接手的案件时,不知从何着手。

二、提高律师执业的基本素养的措施

1.提高律师职业理念的措施

态度将决定一切。律师需要自己更加努力打拼,不能盲目的努力,要树立自己正确的发展观念。在决定做律师时要确定好目标,在工作中朝着目标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提高律师执业理念,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勇于面对困难,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肯定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资历浅的律师会遇到案源偏少、业务经验不足、经济收入微薄等问题,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该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只有在经历过各种的难题以后才会积累到更多的经验;二是要热衷于律师事业,从律师职业的特点可以看出一个律师成长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我,这段时都比较长,如果不是因为兴趣而选律师的,那么这样的律师很难做到持之以恒,职业生涯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有对律师行业充满热情和喜爱的人才能在律师界得到很好的发展,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律师的职业操守在《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中已有详细规定,其核心就是诚信和敬业,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不二选择,诚信更是律师为人之本,立业之基,敬业的前提是爱业,要把律师事业作为一项崇高的职业而为之奋斗,兢兢业业,勤勉尽责。只有具备真诚、可靠、勤奋、敬业等良好的品行,才能迈进律师事业的成功门槛;四是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好的习惯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放纵自己,好习惯对于律师是很重要的;五是要培养独立的法律思维,敬畏法律是律师的天职,法眼看世界,从法律的视角去透视世间百态,养成与职业特性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出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2.提高律师职业技能的方式

刚进入职场的新手律师业务量少,锻炼机会很少,因此提高律师职业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见的方式有如下几个:一是提高律师接待当事人的技能,这是律师工作中很重要的环节,因为这是展现自己基本素养的方式,也是能否获取当事人的信任得关键步骤,因此在此阶段律师需要选择有关接待场所、准备接待材料、注意执业礼仪是否得当等,并且认真聆听当事人提出的问题,给予其详略得当的回答,当然要防止吹嘘蒙骗等有损律师职业形象的伎俩;二是重视法律文书写作的技能提高,律师文书的写作既要重视文书的格式,又要重视其中内容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需要勤加练习,揣摩优秀法律文书;三是提高规划案件及诉讼策略的技能,主要进行整理设计、搜集、调查、准备证据材料,查找与案件相关的法律规定等,对案件进行详细且有序的整理,理清案件发展方向,将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四是提高出庭的技能,经常参加旁听,适当的作些记录,认真的听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的发言,在开庭以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各个环节,提升能力。

3.职业案源的拓展

青年律师要想生存得好,发展得快,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案源。取得收入需要案源,锻炼实战需要案源,经验和能力也都需要在办案中积累和提高。一方面是选择律师事务所,在讲求成效和借势的今天,青年律师必须跟上时代对我们的要求,青年律师要学会选择律师事务所,要学会充分融入团队和发挥团队的优势。向律师事务所里优秀的前辈学习,也经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进入快速成长的轨道,与团队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是重视宣传推广,律师要学会在律师事务所营销战略中发挥自己的力量,要珍惜和把握每一次工作機会,真正投入到团队建设中,不去过分地计较个人得失,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带给我们的便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还要有良好的律师执业素养,例如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治理资料的方式,总结处理案件的能力,也要学习律师专业以外的知识,例如经济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等,这样才能处理更多的案件,因此律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在律师界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森主编.《律师职业道德与执业基本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页.

[2]柳宪章.《律师执业基本素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修订版,第16页.

[3]柳宪章.律师执业的基本素养:法律检索[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9,02:50-65.

法治中国对律师执业的影响 篇4

摘要 随着法治中国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核心,律师作为法律职业人也获得了更优良的执业环境。因此,当下的律师应当从整个行业出发,认真践行法治理念,在执业过程中向当事人传达法治中国的重要意义,把法治的概念传播到社会中,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关键字 法治 司法体制改革 律师行业

中共十八届三中协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随后几年,法治中国成为国家执政的核心要素,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成为工作重点,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以及全面贯彻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战略目标成为政府执政的主要要求和根本目标。

一、法治中国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法治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它的含义进行了解读。因此,充 分体会到“法治中国”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成为了职业律师的基本要求。

法治中国的内涵主要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这三个概念。“依法治国”主要是对公权力机关的约束,具体包括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必须由法律授予,受法律制约,面对争议,必须通过由法律建立的独立于公权力机关以外的司法机关裁决。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证法治中国长久稳定的发展。“依法执政”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要求。具体是指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法律规定的方式领导国家政权。“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由法律的授权而行使,法律没有规定的不可违,从而保障执政的权威性。依法行政作为法治中国的内涵之一,主要是规范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公权力天然有着摆脱控制的倾向,如果不在法律中限定公权力的获取和使用,那么私权利被压缩和迫害是必然发生的结果。因此,依法行政是构建法治中国的重要一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证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实施;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核心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依法执政的帮助;依法行政的发展也推动者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前进。总之,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保证三者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最终实现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这三者共同组成了法治中国的外延。法治国家主要是指空间上的国家,具体是指国家中的领土和人民主权。法治政府是国家依法行使公权力的重要体现。只有科学、健康的法治国家才能出现法治社会,因此,法治社会也是国家进入法治时代的重要标志。一个高度文明的法治社会也会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的必要条件。

二、法治中国背景下的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执政的理念之一,但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来,司法体 质改革则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国家的战略要求。结合法治中国的理念,司法体制改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司法体制改革的标准在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新概念。面对这一要求,我国现在的司法体制是明显不达标的。要知道,法律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公平正义,如果法律没有公平正义,整个社会就会丧失对执政机关的信心。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完成,有法可依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三者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阻碍。因此,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建设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树立司法的权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这个目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点是建设公正的司法制度,司法公正是司法改革的主要要求,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司法公正。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司法公正首先要求司法独立,即司法机关实行直属领导,统一管理,行使司法权时应当遵从法律法规,而非地方政府,从而维护法律的尊严。第二点是效率,正所谓“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从现在来看,虽然我国程序法中规定了各类案件审结的期限,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再审后才能得到执行,这些程序仍然冗长繁琐,很多当事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我们可以发现基层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已经能够把握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把当事人双方没有什么争议,诉讼标的额较小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或者小额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做到案结事了。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司法制度改革的成果之一。最后一点,司法制度的改革应当树立法治的权威。近些年来,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这是司法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法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体现在法院“执行难“上,面对一份生效判判决,如果执行义务人怠于履行自己的义务,权利人往往无法迅速获得赔偿,此时法院的执行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也无法帮助权利人获得相应的赔偿,这就会导致当事人认为法院的判决不过是一纸空文,没有执行力,从而使司法公信力下降。总之,公正、高效、权威这三者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只有达到这三个目标,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得以实现。

要想完成司法体制改革,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把司法机关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看,要想保证司法机关的公平正义,就要做到司法独立,所谓司法独立就是指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收任何机关、团体、个人的干涉;检察院作为一个整体独立行使检查、监督权,下级检察院只受上级检查院的领导,与地方各级政府保持距离。其次,将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管理制度与其他公务员区分开来,从我国《公务员》法来看,司法人员与其他公务员的招收、管理制度并无太大区别,但近几年随着司法体制的完善,我们应当意识到司法人员的特殊性,把法官、检察官的管理模式去行政化,实行自己特殊的管理方法。最后,实行司法公开,把制度透明化,推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对庭审资料全程录音录像,将判决文书网络化,把监督权落实到位,让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接受公众监督,只有把权力放在阳光下才能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才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三、法治建设与律师的关系

要想实现“法治中国”这一概念的实现,必须经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的 长期不懈努力。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依法治国的推进过程中,律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进程的标志。面对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律师也获得了更好的执业环境,更多的执业空间。从实践来看,律师工作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律师职业文化的不断形成,律师行业队伍的不断扩大,律师作为人民群众私权利的捍卫者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有着一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法律知识为社会服务的优秀律师,将会充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稳定建设。

律师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律师,就不能说这个社会是个法治社会。当社会中的个人面对法律困惑时能够想到找到一位合适的律师来伸张正义,才说明这个社会的法治文明建设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另外,法治国家的建设也离不开律师的帮助,律师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如何,反应了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发达程度,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制度都不能完全约束住公权力的扩张,而律师作为独立于公权力之外的法律职业人,自然肩负起保证法律公平正义的使命。律师行业的发展,也从侧方面反应出司法体制改革是否落实到位。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司法制度无法保障律师敢说真话,这个司法制度还怎么能保证法律的公正性。法治中国的实现,不仅仅需要政府执法机关的清正廉洁,也需要律师专业的法律知识对其进行监督。面对“法律之上”这一要求,公权力机关需要承认自身的不足,不能把自己放在群众的对立面,而是应当把大度的把自身的缺点展现出来,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而律师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指正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将批评建议权的行使落到实处。

在我看来,随着律师地位和权利的不断完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就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这不仅仅是帮助一个人解决问题,而是将维权风气借由个案传播到社会之中,使得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具有依法维权的观念,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这种社会风气的实现不能光靠司法机关的努力,也需要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全力维护每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帮助法治国家的建设。

四、结语

律师执业总结 篇5

作为一名执业不久的律师,我认真学习并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诚信、尽责执业,忠实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业使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认真完成律师事务所指派的各项任务,无任何投诉记录。现就2016的执业情况,总结如下: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和执业行为规范

本人在执业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服从律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在诉讼活动中严格遵守法庭纪律,尊重法官,按时提交法律文件、按时出庭。在办案过程中从未做过以不正当手段妨害司法公正的行为;不伪造证据或怂恿、诱导、威胁委托人、证人提供虚假证据,不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违反规定传递信件,钱物或与案情有关的信息;与同行之间,本人能够积极团结、互相帮助,不做诋毁同行声誉的事。

总之在执业纪律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为自己遵章守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依法、诚信、尽责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本人做到了尽心尽职地根据法律规定完成委托事项,最大限度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对委托事项可能产生的风险能够如实告知委托人,从不故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不恰当的或虚假的承诺。对委托人提供的保密信息能够严格保密,不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参加社会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本人积极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参与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多起,同时积极参加法制宣传、提供法律帮助等公益活动,在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参加社会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方面表现突出。本人积极地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妇女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并为其主持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民事侵权等方面的调解等工作。

四、遵守律师协会章程、履行会员义务,遵守本所章程及管理制度

本人严格遵守律师协会章程,认真执行律师协会决议;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遵守律师行业规范和准则;虚心认真地接受律师协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积极承担律师协会委托的工作,履行律师协会规定的法律援助义务;自觉地维护律师职业荣誉,维护会员间的团结。

本人一直严格遵守着本所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兢兢业业,没有一起违规案例。

另外,在上一,本人改变以往传统等当事人上门咨询,律师解答的咨询解答方式,通过网络将自己推向公众视野,网站注册律师资料,积极参与律师互动、公益法律咨询、法律论坛等平台交流,为全国各地的咨询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当然也因此获得了不少经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

1、工作视野不够开阔;

2、工作细节考虑不周,工作方法有待提高;

3、组织、沟通能力上还有欠缺。

总之,为社会、为公众服务是律师的永恒工作主题。今后要积极查找自己在执业理念、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办案过程中自觉恪守“忠于法律、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公平竞争、严格自律”的原则。努力实现每经办、处理一起法律事务均取得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再接再厉,进一步钻研法律业务,磨炼自己的办案能力,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法律服务。

实习律师执业总结 篇6

姓名:

实习单位:

总结时间:2014年月日

一年的实习期已过,时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快的是自己将完成由实习生到执业律师的角色转换,慢的是一年来经历了诸多艰辛与痛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与锻炼,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已由最初的无所适从变成有条不絮,对于想象中的律师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经过一年的实习,我成长了很多。在此,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韩涛律师对我的帮助和教导,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执业能力逐步提高,为我从一名实习律师到有能力独立执业给予了极大的帮助。非常感谢所里能给我机会,给我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让我开始自己理想的第一步。非常感谢同事们的帮助,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执业能力正逐步提高。一年的实习生涯已经结束,在即将拿到律师执业证、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执业律师、开始自己的执业生涯之际,我感慨万分。律师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大量层出不穷的法律法规需要我们的法律知识不断更新,当事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而作为律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回答去解决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在最开始有当事人来咨询指导老师的时候,我就把当事人的问题拿来问自己,如果当事人问到我,我的回答是什么,经常我会回答不上来。为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状态,我借阅了不同领域的法律书籍,从劳动案件、合同案件、交通事故案件…我都一本一本地认真研读再结合自己实习中所碰到的案件来运用。随着我接触的案件不断增多,我也慢慢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律原理去回答当事人的咨询。当有朋友或是陌生人来电咨询我法律问题,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出现别人把我问得我哑口无言的尴尬场面,就算是在做面对面的法律咨询的时候,我有时也可以自信满满地有条不紊地帮当事人分析案

情解决问题。在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当事人的时候,我还算沉着冷静。但有时在面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当事人,当事人问的问题又比较棘手的时候,那份沉着冷静有时也是装出来的。这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想赢得别人认可的同时也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

一年来,在河南银基律师事务所实习,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在韩涛律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律师实习,基本完成了《河南省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实习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工作任务。参与当事人咨询接持活动,阅卷并撰写法律文书,跟随指导律师出席庭审活动,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论文,参加培训和法律调研,从理论知识学习、执业能力、职业道德、执业态度、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各方面有很多收获和启示,现总结如下:

理论知识学习方面,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虽然经过几年的法学教育的培养,但是法学体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且领域宽广。现在的法学知识相对于整个体系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尤其是实践操作所用与学校教育的内容有着天壤之别,经过一年的实习操作,正好较好的弥补了学校教育中所缺乏的具体实践知识的缺口,此外,理论学习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必要的,只有掌握了更加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用于具体案件中,替当事人排忧解难,比如,碰到当事人咨询,但因自己法律水平不够,无法解答,岂不尴尬?同时要注重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拥有扎实的法律功底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将自身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具体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的话,就犹如海市蜃楼,雾里看花。明显的感觉就是碰到某一个案件,法律事实并不复杂,但是仍然不知如何下手。

执业能力方面,在过去一年的实习期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谈判能力,辩论能力,协调能力等。专业素质必备,综合素质地位同样举足轻重,有时甚至对案件起决定性作用。大凡成功的律

师,其过人之处并不仅仅因为他扎实的专业素质,还有让人折服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魅力。我认为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多参加具体的案件处理,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谈判能力,在具体的庭审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辩论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而且这些综合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完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法律工作者,经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学会了在受理案件后的实际操作程序,了解案件情况,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必须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力争做到于法有据。因为在处理具体的案件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法律依据,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同时我积极协助指导律师填写卷宗、对卷宗进行编码以及整理卷宗;拟订各种法律文书,然后请指导老师审查并给予指导;我还跟着魏律师或者其他律师到工商局等部门调查取证,跟着魏律师参与了诉讼案件的调查、开庭以及和当事人谈判等。空闲时间也经常向律师拿一些案例学习,以吸取经验。通过上述具体工作,使我对律师工作有了深切的了解。河南银基律师事务所也很注重培养我们实习律师的素质和能力,每周周三我们所都会安排讲座或者培训,也对我们实习律师的业务能力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这些学习与培训都是许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能力强的律师的经验之谈,不仅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也使我们的执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职业道德方面,经过一年的实习,我熟知并领会了最基本的律师职业道德与准则。我知道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律师,应该时刻谨记律师职业道德与准则。诚信做人,认真做事,与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全心全意为当事人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我还深刻的认识到,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律师,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不仅要不断学习业务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学习与之相关联的各学科知识。执业态度方面,一年来,跟随所里各个律师办理业务,勤奋和认

真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这给我感受很深,我想这是一个律师应有的执业态度,在这一点上我要检讨自己的惰性和准备不足,这反映自己对律师工作的认识和从事律师职业仍显准备不足。律师不仅不是一个轻松休闲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挑战、需要付出艰辛的工作,独立、勤奋和认真是一个律师必须具备的执业态度。人固有惰性和依赖心理,但为了所从事的职业和自我实现,必须克服这种惰性和依赖,以自我实现成为习惯,而不是惰性和依赖。

人际交往方面,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优秀律师的重要素质。所以,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自己要尽可能多向其他擅长于交际的同事们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在与人的交往中更加自信。人际交往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做起,得体表现自己,做到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实现自己。我特别注意处理好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努力把工作处理的让当事人满意。避免让其对律师产生意见,增加不信任感。如今律师工作面临很大压力的一方面是来自于自己的当事人,由于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维权意识越来越强,部分当事人因为对律师的工作不够满意,也有部分律师的个人原因导致当事人的利益受到第二次损害的案例,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当事人对律师产生抵触情绪,有可能会向律协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更有甚者向法院起诉律师要求赔偿损失。据我了解,律协每年都会收到几十起当事人投诉律师的事例,也有一些律师工作尽心尽力,但是忽略了与当事人的沟通,及时向当事人汇报工作进展,以致当事人对律师产生误解,认为律师只收钱不办事,也影响了律师行业在当事人心目中的形象。

执业规划方面,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深深觉得诉讼业务才是律师业务的基础,也是非诉业务的基础,诉讼更能准确的理解法律、运用法律,规避风险。在接下来的执业中,自己应当加强诉讼业务的锻炼,主动参与诉讼业务,以期更加全面的发展。在专业化方面,自己

在实习期所从事的业务基本属于民商事领域,在今后的执业过程中应当适当地拓展专业面,以扩大视野和见识,但重点仍然应当放在民商事领域。

实习期已经届满,在未来执业的日子里,没有了指导老师的呵护,更多地需要自己去摸索、决策,我更应该用实习期中的这种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精神去工作,同时要加强专业学习,因为我深信,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律师,扎实的法学功底及高超的执业技能两者缺一不可,既然今后时间更充裕,就更要加强法学功底的学习,珍惜律协及所里给我们的那么多的培训、讲座的学习机会。从事律师职业的道路是坎坷的,前途却是光明的。我坚信我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

指导老师:

实习律师:

浅议律师执业风险与防范 篇7

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所谓律师执业风险, 是指律师可能承担的因其执业行为而引发的一切法律责任或后果。这种执业风险既包括因律师自身行为的不当而产生的刑事、民事责任方面的风险, 也包括因律师的特殊地位、特殊职责所导致的自身权益受侵的风险。整体而言, 律师执业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 刑事责任风险。

刑事辩护业务是律师的传统业务, 也是律师业务的永恒主题。但近几年来, 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执业风险问题成为阻碍律师刑辩工作开展的最大难题。据北京市律协的一份资料显示, 2000年北京市执业律师5, 495人, 全年办理刑事案件4, 300件, 人均办理刑事案件只有0.78件, 而1990年人均办理刑事案件为2.64件, 这与近年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 因办案而触犯法律的绝大部分是办理刑事案件的律师。许多律师甚至“谈刑色变”。据统计, 自1996年以来, 全国已经有300多名律师因刑事辩护被司法机关以各种原由“绳之以法”。《刑法》第306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律师特别是辩护律师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著名律师田文昌曾感慨:“在中国现阶段做刑辩律师是最难的, 比什么时候都难, 比哪个国家都难。”

辩护律师在执业中, 招致罪名主要来自两个环节:一是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后,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改变供述, 律师被怀疑为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二是律师调查取证过程中, 如果律师收集的证据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收集的证据不一致, 律师就有可能被怀疑为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做伪证。

(二) 民事责任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律师在以法治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 相应的风险也就越来越高。律师在办理民商事案件业务过程中, 基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 可能会因为对事实的真实情况调查不清, 对案件性质判断失误, 给委托人提供不实信息, 而使当事人利益受损。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疏忽而使重要证据遗失、举证错误、延误诉讼期限而使委托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些都有可能会引发当事人以此提出赔偿要求, 致使律师承担民事责任。北京嘉华律师事务所作为河北三河燕化公司的法律顾问, 因律师工作失误, 导致燕化公司1亿资金被骗, 最终在2004年被人民法院判处赔偿燕化公司800万元损失, 并返还100万元律师费的律师赔偿案件, 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昂贵的赔偿, 也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律师执业风险问题的关注。

(三) 人身伤害风险。

尽管我国的普法工作已开展了多年, 但社会公众的法律观念仍存在淡薄现象。表现为法律意识不强, 对律师的作用和功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当事人委托律师, 总希望通过律师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甚至由此而获利, 当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者自己的权益未能得到保护时, 基于认识的狭隘性往往不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相反却片面地将责任归咎于律师。由于对律师工作的不理解, 律师的参与还容易引起对方当事人的不满, 产生报复心理。震惊全国的山西马海旺律师被对方当事人抠去眼睛的人身侵权案件, 就是典型的迁怒于律师而引发的侵犯律师人身权利的案件。

二、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法律方面的原因。

尽管我国《律师法》明确规定, 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但从几部具体的与律师执业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来看, 并没有凸显出对律师执业的有效保护, 反之是更多的限制和约束, 甚至是歧视性的规定。

如《律师法》对律师执业的授权性规定仅有几条, 大多数条款是对律师义务、禁止性行为的规定。另外, 尽管《律师法》也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是保护律师合法权益的机构, 但至于如何保护缺乏明确规定。致使律师合法权益的保护最终还得依赖于执法部门, 而实践中律师的执业风险大多产生在与执法部门共同处理事务的过程中, 让引发风险的部门来维护风险承担者的合法权益, 这大大降低了律师合法权益维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与律师执业关联性较强的《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 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 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规定把本来应是所有诉讼主体都应共同遵守的义务, 反过来仅对辩护人尤其辩护律师这一主体加以特别强调, 本身就彰显了对律师执业的不信任, 把律师置于执业风险的边缘。

我国《刑法》第306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 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该规定明显带有对律师执业的偏见, 从而在立法上就设置了律师执业风险潜在的空间, 在实践中更容易产生律师执业风险的陷阱。

(二) 社会方面的原因。

律师尤其是辩护律师, 由于职能原因使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与司法机关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对立性, 职权的发挥有一定的冲突性。当辩护律师与司法人员的观点不一致时, 容易引起司法人员对律师工作的不满, 潜意识里认为律师是与自己作对, 一些职业素养较低的司法人员甚至会基于此对律师进行打击报复。况且《刑法》第30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 又使得司法人员借机对律师进行打击报复时不乏法律依据。因此,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尤其是担任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辩护人行使辩护职能时, 执业风险加大。

执法人员尚且如此, 普通公众对律师工作存在不正确认识便不难理解。有些当事人甚至认为律师的任务就是“拿钱办事, 替人消灾”, 工作方式就是“拉关系, 走后门”, 而不知律师的工作权限也有一定的范围。其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但也仅仅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就像法律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样, 律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也会无能为力。但当事人对律师的工作性质不能进行正确认识时, 往往会对律师抱以过多要求, 对律师工作所能产生的效益期望过高。因此, 当自身权益无法得到维护或者期望利益无法得以实现时, 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认为律师没有认真履行职责, 转而将责任推卸给律师或者迁怒于律师, 从而增加律师遭受人身侵权伤害的风险。

(三) 律师自身的原因。

毋庸置疑, 在律师这个大群体中, 大多数律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的尊严, 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不可否认的是, 在律师这个职业群体中, 确实存在着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实践中, 由于个别律师工作经验不足, 业务素质不高, 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因为自身工作失误给委托人造成利益受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律师, 由于缺乏较高的执业素养, 在承办案件过程中, 为了迎合当事人的要求弃执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于不顾, 隐瞒事实真相, 歪曲事实, 曲解法律, 规避程序, 从而以身试法, 最终受到法律的追究。显然, 律师在办案过程中放松警惕, 缺乏办案经验及敏锐的思维判断力, 出现工作失误,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或知法犯法, 触犯法律甚至是刑法, 都是律师执业风险产生不可避免的原因。

三、律师执业风险的防范

律师执业风险与律师职业相伴而生, 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律师执业风险的发生。

(一) 完善相关法律, 保护律师合法权益。

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规定。所谓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 是指律师以辩护人身份参加刑事诉讼的过程中, 因履行职责而发表的有关案件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1990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20条有关“律师对于其书面或口头辩护时所发表的有关言论或作为职责任务出现于某一法院、法庭或其他法律或行政当局之前所发表的有关言论, 应享有民事和刑事豁免权”的规定, 被认为是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在国际上的法律依据。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都有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的相关规定。我国2007年修订后的《律师法》在第37条第2款明确规定, 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 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该规定被认为是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在我国法律上的首次确立, 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 对我国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 《刑事诉讼法》第38条和《刑法》第306条的规定却严重影响了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真正贯彻落实。

作为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律师参与诉讼难免会对司法机关的公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 但其在执业过程中所有的行为和主张都只不过是请求权的一种表现, 根本无法与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司法机关的权力抗衡, 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明显处于弱势。由于没有律师刑事豁免权制度在根本上的保障, 律师因办理刑事案件而受到刑事责任追究的现象屡屡发生, 极大地降低了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积极性。如果律师在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与控诉方展开合法对抗的过程中, 没有被沦为被追诉者的担忧, 就会调动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诉讼程序的公正, 进而逐步实现法律实体的公正。

因此, 为了给律师参与诉讼营造和谐的法律环境, 降低律师的执业风险, 同时也为了与《律师法》中规定的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内容的衔接, 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相关规定, 将《刑事诉讼法》第38条修改为:“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刑事辩护豁免权, 其因履行职责而发表的有关案件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 其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但是, 发表的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除此之外, 为了与《律师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一致, 建议取消《刑法》第306条专门针对律师规定的罪名。

(二) 加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 减少和规避律师执业风险。

法律禁止律师以个人名义进行执业, 律师必须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提供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作为对律师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的单位, 建立健全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 加大对律师执业的有效管理、监督和引导, 是减少和避免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律师事务所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

1、加强执业风险认识教育, 提高风险分辨能力。

律师事务所在对律师工作的日常管理中, 要强调执业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对具有潜在执业风险的案件来源和类型要及时进行归纳, 对已经发生执业风险的案件要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受理案件之前或之后, 对产生律师执业风险的可能性及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和相应的防范措施要具体分析评估和判断, 从而增加对风险的事先防范及事后的教训吸取意识。

2、加强对律师执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教育和监督。

律师事务所应当重视对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 加强对律师执业活动中违纪和违反执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比如, 建立律师违纪投诉制度, 及时发现律师在办理案件中的违纪问题, 对律师轻微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对严重的超出律师事务所处理权限的违纪案件, 可移交司法行政机关处理, 尽量使律师执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防止事态扩大。

3、规范律师事务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案件受理登记制度、收费审查制度、卷宗档案管理制度、证据交接保管制度、案件质量回访制度、重大疑难案件分析讨论制度等, 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律师执业风险的降低和避免。

律师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职业, 对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律师事务所在对律师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同时, 还要为律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机会和平台, 积极组织律师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 帮助律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

(三) 律师自身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执业能力和业务素养。

律师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 律师对法律知识的熟悉程度及办案技巧决定了律师执业水平的高低。一般情况下, 律师对专业知识越精通, 经验越丰富, 执业能力就越强, 执业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就越低。因此,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总结经验, 还要不断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 逐步提高执业水平, 增强办案能力, 从而减少执业风险的发生。

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是律师执业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也是减少和预防律师执业风险的有效手段。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要基于高度的责任感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着善意代理人的心态参与诉讼活动, 坚持诚实守信的同时又能甄别是非曲直, 准确把握法律许可的界限, 做到维权而不触法, 依法维权。另外, 在代理案件的过程中要做到与委托人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使其明白作为律师的职责和权限, 拒绝当事人不当要求的同时, 又要使其相信作为律师的尽职, 从而避免与委托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减少执业风险。

摘要:律师本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个职业, 但作为帮助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法律工作者, 其自身合法权益却屡遭侵害, 使律师执业面临很大的风险。本文结合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 着重从律师执业风险的类型、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律师执业风险防范等方面对律师执业风险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以期找到避免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对策, 从而为律师执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实现司法程序及法律实体的公正。

关键词:律师,执业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雷绍玲, 陆俊松主编.律师事务[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8.

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 篇8

[关键词] 律师 人身权利 侵害 保障

一.“安检门”事件引发律师集体维权

自今年6月份以来,深圳各级法院发生多起“安检门”事件,即律师进入法院办公区之前不仅要例行X光机对随身物品的检验之外,还要被迫接受保安用探测仪等设备进行的“贴身检查”。一时间这一做法引起广大律师的不满,认为此举有违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5月24日颁布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中对律师只“进行有效证件查验和登记”的相关规定,从而群起捍卫尊严,维护权益……

终于,深圳市中院于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市法院办公和审判场所安全检查工作的若干意见》取消了对于律师的身体检查,才使得持续了两个月的“安检门”风波逐渐平息。其实,这只是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遭受肆意侵犯的“冰山一角”,诸如受到辱骂、殴打甚至被陷害入狱等更为严重的侵权事件屡见不鲜。难怪对律师职业会有这样一句描述:“律师,神圣之门又是地狱之门”[1]。众所周知,律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他们自身的权利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又凭什么、该怎样去实现对委托人的保护呢?所以,加强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的保障势在必行。

二.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的特殊性

人身权利通常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如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基本的社会保障等”。[2]律师首先是一位普通公民,在此基础上具有律师的特定身份,所以当然的享有上述权利且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然而,由于律师执业的特点使得在其执业过程中的人身权利也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时的人身权利往往是和其执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各项活动紧密相连的,和各种执业(职业)权利一起构成了律师权利的主要内容。因此,受到侵害的来源、客体及结果也与一般条件下的人身权利不同。笔者在下文首先就对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特点进行粗浅的分析。

三.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受侵害之特点分析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执业即是(律师、医生、会计和某些中介服务机构的人员等)进行业务活动。据此,律师的执业过程就是其接受委托后从事各项相关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从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到案件终审判决直至执行为止。笔者以据发生的主要业务活动的不同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审前准备阶段;其二,审理阶段;其三,判决及执行阶段。各个阶段中,律师人身权利受侵害的特点各不相同,现逐一进行分析:

1.审前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于律师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其中主要的业务活动都是围绕着委托人进行的包括会见相关的当事人、调查取证等等。由于此时律师代表的是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所以其人身权利的侵害主要来源于利益受到消极影响的相对方当事人,如对方当事人的侮辱、诽谤等。由于此时案件的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所以律师受到的侵害往往只是人格方面的权利如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2.审理阶段

进入到此阶段后,律师会进行大量的司法活动,包括阅卷、进一步搜集证据以及出庭等。因此就不可避免的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以及相关的行政部门发生频繁的接触。那么此时其所代表的利益就极有可能与这些代表国家公权力机关的利益相冲突,为了能缓和这种紧张的关系,更好的实现委托人的权益,律师往往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了相对较低的位置。所以,其人格尊严受到侵犯的几率增加;在刑事辩护中,甚至其人身自由权、生命权都会受到非法的侵害。《中国律师》引用司法部官员的话,说:“我国现在每年有一百多名律师因为代理诉讼而被羁押、逮捕。”[3]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的律师最终都被宣告无罪。

这个阶段是律师执业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所以也是其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最严重的阶段,往往会危及到律师的财产、人身甚至生命的安全。

3.判决及执行阶段

此时,案件结果基本确定,整个执业过程接近尾声。律师可能受到的侵害则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服判决的当事人(委托人或相对方)的报复;二是案件所引起社会舆论的压力。

综上,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的侵害主要来自于当事人、公、检、法、行政机关以及社会这六个方面;可能被侵害的权利客体几乎包括了生命在内的各项人身权利,因此,必须依据其特定探寻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四.国外律师人身权利保障的相关制度

为了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侵害律师的人身权利,世界上其他国家依靠以下措施保障律师的人身权利,包括律师享有刑事辩护豁免权、拒绝作证权、拒绝扣押权,严格限制对律师办公室和住宅的搜查等。[4]这些措施与制度无疑使律师的人身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从而确保其能够全心投入到执业过程中,利于律师执业价值的体现。

五.我国律师人身权利保障的现状与构想

1.现状

由于我国律师业起步较晚,尚处在成长阶段,因此律师人身权利保障的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立法的不足、救济措施的缺乏以及相应案件的管理机构未成体系。所以往往导致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律师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2.构想

尽管新《律师法》第3条规定了“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但是,这样笼统的规定对于实务中难以预料的人身权利侵害而言是明显不够的。所以,首先应当从立法层面考虑制定专门具体的条文对不同的侵权行为予以惩罚,甚至可以规定相应的刑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加以制裁。

其次,加强对司法程序公正的监督,加大对公、检、法及相关行政部门滥用公权力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律师在各项司法活动中的人格尊严及平等的权利。

第三,完善相应的救济制度,建立健全律师人身权利专门保障机构,对有关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的案件进行相对集中的处理。制定合理的赔偿办法以弥补律师因执业而受到的人身,财产等伤害。

最后,在上述外部措施健全的基础上,还要从律师行业内部着手来加强对自身人身权利的保障。一方面要赋予行业协会更多维权的合法途径以是使其能更好的履行保护律师合法权益的职责;另一方面应当督促其强加行业自律,提高律师素质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期能够呼唤社会的力量给与律师人身权利保障以无形的支持。

六.结语

律师作为委托人的代言人,维护其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律师的人身权利可以视为公民(法人)的权利,因此对它们的保障就是对公民(法人)权利的维护;同时,律师职业的最终价值在于其伸张正义,保障司法公正并促进法治进程,只有在其人身权利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是这一价值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实现“法治天下”。所以,要必要把律师执业过程中人身权利的保障机制的完善作为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陈宜:《律师执业环境十年回顾》,载http://www.lawyering—cupl.cn.。

[2] 陈启超:《 律师、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载http://www.southlawyer.net,转引自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 朱永华:《辩护律师的人身权保障研究》,载《法治与社会》2008年第2期(上)。

[4] 徐莹:《试论辩护律师的人身权保障》,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30卷第6期。

[5] 曲涛:《大陆法系律师权利保障制度初探——以法国和德国为例》,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 王师:《论如何保护律师在司法活动中的人身权利》,载《理论界》2007年第11期。

[7] 刘文英:《律师执业权利的法律思考》,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1卷第6期。

[8] 蔡庆发:《律师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上一篇:演艺合同书下一篇:大爱蕴和谐 精细铸平安.doc安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