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布及发生规律论文

2024-07-03

土壤分布及发生规律论文(精选5篇)

土壤分布及发生规律论文 篇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的不断发展,土壤中的一些土传病害逐渐呈上升趋势,根结线虫病日趋加重,严重影响着蔬菜的生产和发展。世界各地许多蔬菜种植区因受根结线虫病危害,产量大幅度下降,其中黄瓜、番茄受害较重。据河南、山东、云南等地区报道[1][2][3],因该病危害,温室大棚一般减产20%—30%,重者可达60%—70%,甚至毁棚,特别以老菜区发生为重。根据对新乡市牧野乡的调查,全乡蔬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保护地占菜地总面积的70%以上,复种指数增加,使得病情迅速加重。根据对保护地黄瓜和番茄的调查,连作1—2年的病情指数为0—2.5, 3年的病情指数为5—10, 4—5年的病情指数为30—50, 6年以上病情指数可达60—70,甚至更高[1]。据报道,北方菜区的根结线虫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为主[1],同时常加重一些土传真菌、细菌等病害的发生。如根结线虫能加重番茄青枯病的发生[5],根结线虫也是黄瓜枯萎病发生严重的原因[6]。在生产中尚缺对根结线虫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因而全面了解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发生规律对科学指导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新乡市牧野乡朱屯村蔬菜基地,该基地主要以保护地蔬菜为主,种植时间长,复种指数高,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线虫棚发生率达100%。种植结构单一,几乎全为黄瓜—番茄一种轮作方式。供试蔬菜品种为番茄和黄瓜,番茄品种为京棚,定植时间为2004年1月26日,前茬为黄瓜;黄瓜品种为律优2号,定植时间为2004年2月1日,前茬为番茄。栽培方式均为塑料大棚,管理同大田,土质均为砂壤土。

1.2 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

1.2.1 番茄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

1.2.1. 1 垂直分布

从番茄结果初期(4月21日)到结果盛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垂直方向设0—5cm、5—10cm、10—15cm、15—20cm四个层次作处理,用取样器随机五点取样,把相同层次的土样充分混匀,分别装入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用Baerman漏斗法分离土样中的线虫。将定量60cm3的土样用三层纱布包好放入盛有清水的漏斗中,加水后放置24小时。打开弹簧夹移取底部约5ml的水样至离心管中。在1500r/min的离心机中离心2—3min,然后弃上清液定容至1ml(每毫升20滴),重复三次。将定容好的线虫溶液摇匀后取两滴分别放在载玻片上,用17毫米×17毫米盖玻片轻轻盖好,放在10×物镜下随机观察线虫的数量,每个玻片观察10个视野,根据视野半径,盖玻片面积,平均视野内的线虫条数,以及土壤溶积,折算出每立方厘米土壤内的线虫数量。

1.2.1. 2 水平分布

从番茄结果初期(4月21日)到结果盛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水平方向(以植株为中心)设0—10cm、10—20cm、20—30cm三个水平作处理。分离方法及数据记录同1.2.1.1。

1.2.2 黄瓜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

1.2.2. 1 垂直分布

从黄瓜结果初期(4月14日)到结果末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垂直方向设0—5cm、5—10cm、10—15cm、15—20cm四个层次作处理。分离方法及数据记录同1.2.1.1。

1.2.2. 2 水平分布

从黄瓜结果初期(4月14日)到结果末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水平方向(以植株为中心)设0—10cm、10—20cm、20—30cm三个水平作处理。分离方法及数据记录同1.2.1.1。

1.3 发生规律

1.3.1 番茄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从番茄结果初期(4月21日)到结果盛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以采土日期为横坐标,以垂直方向0—5cm、5—10cm、10—15cm、15—20cm四个处理线虫数量为纵坐标,绘出四个垂直处理的曲线图。

1.3.2 黄瓜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从黄瓜结果初期(4月14日)到结果末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以采土日期为横坐标,以垂直方向0—5cm、5—10cm、10—15cm、15—20cm四个处理线虫数量为纵坐标,绘出四个垂直处理的曲线图。

2. 结果分析

2.1 番茄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

2.1.1 垂直分布

开花盛期(4月21日)、结果期(5月5日)、结果盛期(5月26日)三个时期不同层次的土壤线虫数量分别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0—5cm土层线虫数量最多,达92.23条/cm3,其次依次为5—10cm44.16条/cm3、10—15cm30.59条/cm3、15—20cm22.08条/cm3,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线虫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0—5cm土层与10—15cm、15—20cm两土层线虫数量在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其它土层之间线虫数量在5%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四个土层线虫数量在1%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线虫数量最多的土层依然是0—5cm土层,数量为66.10条/cm3,最低的也仍是15—20cm土层,数量为40.98条/cm3,也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线虫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它在5%与1%两个水平上各土层线虫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表3也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线虫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0—5cm土层与10—15cm、15—20cm两土层及5—10cm土层与10—15cm、15—20cm两土层的线虫数量在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0—5cm土层与10—15cm土层线虫数量的在1%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

2.1.2 水平分布

开花盛期(4月21日)、结果期(5月5日)、结果盛期(5月26日)三个时期不同水平分布的土壤线虫数量分别见表4、表5、表6。从表4、表5、表6可以看出三个处理之间各个时期线虫数量相当,变化不大。各层次线虫数量在5%与1%两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黄瓜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分析

2.2.1 垂直分布

结果初期(4月14日)、结果盛期(5月5日)、结果末期(5月26日)三个时期不同层次的土壤线虫数量分别见表7、表8、表9。从表7可以看出0—5cm土层线虫数量最多,为23.03条/cm3,也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线虫数量减少的趋势,0—5cm土层、5—10cm土层的线虫数量分别与10—15cm土层、15—20cm土层的线虫数量在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除15—20cm土层稍多一点外,其它各层也都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从表9可以看出线虫最多的土层是0—5cm,为19.32条/cm3,最少的两个土层为10—15cm、15—20cm,分别为10.35条/cm3和12.42条/cm3。各土层线虫数量也基本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加深线虫数量减少的趋势。但三个表在5%与1%两水平上各土层线虫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2.2.2 水平分布

结果初期(4月14日)、结果盛期(5月5日)、结果末期(5月26日)三个时期不同水平分布的土壤线虫数量分别见表10、表11、表12。从表10、表11、表12可以看出三个处理之间各个时期线虫数量相当,变化不大。各层次线虫数量在5%与1%两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3 发生规律

2.3.1 番茄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从番茄结果初期(4月21日)到结果盛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以采土日期为横坐标,以垂直方向四个处理线虫数量为纵坐标,绘出曲线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在四个垂直处理中,以0—5cm土层内线虫数量最多,变化最大,其次为10—15cm土层。而15—20cm、20—30cm两个土层线虫数量少且变化不大。可见线虫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线虫数量逐渐减少。4月21日和5月26日是线虫显著性差异大的两个高峰。5月5日出现一个四个土层之间显著性差异不大的高峰,原因是4月低5月初温度骤降造成线虫卵不能按期发育所致。两个显著性差异大的高峰之间的天数是线虫发育一代所需的天数。

2.3.2 黄瓜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

从黄瓜结果初期(4月14日)到结果末期(6月2日),每七天取一次土样,以采土日期为横坐标,以垂直方向四个处理线虫数量为纵坐标,绘出曲线图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黄瓜线虫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时(结果初期4月14日)仍以0—5cm土层线虫数量最多,也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少。随后线虫数量随着黄瓜生育期逐渐减少至四个土层之间在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

3.1 保护地蔬菜的根结线虫以南方根结线虫为害为主,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均表现出以表层0—5cm中的线虫数量最多,然后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递减。

3.2 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数量同时期内在土壤的中水平分布没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线虫的传播主要靠农事操作或其它媒介传播,它在土壤中的移动非常微小,每天仅2mm。据报道,线虫在一年内的最大移动距离为100cm。

3.3 每种蔬菜在不同的蔬菜的生育期内的生育高峰不一样,出现高峰的次数也不一样。番茄根结线虫有两个高峰:开花盛期(4月21日)和结果盛期(5月26日)。而黄瓜根结线虫只有一个,即在黄瓜结果初期(4月14日)。生育高峰过后,根结线虫开始转移到蔬菜根部,不仅自身为害,而且传播土传病害。因而可以为合理科学防治根结线虫提供关键的防治时期。

3.4 本试验为保护地蔬菜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指导农业防治。在用药剂防治根结线虫时,应尽可能把药剂用在0—10cm的土层中,还可以根据不同蔬菜根结线虫的生育高峰期种植速生菜诱集线虫,以避开生育高峰期线虫侵染蔬菜。

3.5 常年单一栽培方式,复种指数高,经常重茬连作的地块,特别是老菜区发生根结线虫比较严重。因此应经常轮换种植习性不同的蔬菜,如此可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的发生。

3.6 此次试验主要局限于在新乡一个地区,具体其它地区、其它土质中的根结线虫分布发生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鸣韬.北方蔬菜根结线虫病加重的原因及控制对策.河南农业科学, 2001, (01) :23.

[2]刘君.温室大棚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河北农业科技, 2001, (01) :26.

[3]刘鸣韬.豫北地区黄瓜根结线虫病个体扩展动态与病原鉴定.北方园艺, 1999, (01) :47-48.

[4]廖月华, 黄文生.蔬菜根结线虫对番茄青枯病发生的影响.江西植保, 1995.6, 第18卷, (2) :25.

[5]黄文生, 徐鞠晖, 何寿斌.蔬菜根结线虫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研究.江西植保, 1995.12, 第18卷, (4) :17-18.

土壤分布及发生规律论文 篇2

1 漯河市园林绿地杂草种类

2009年3月~2012年4月在漯河市的森林公园、沙澧公园、邮电花园、烟厂花园、中银广场、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黄河路、嵩山路等单位园林绿地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标本采集鉴定和文献资料查询[1、3], 结果表明漯河市园林绿地常见杂草约有27科、114种。它们广泛分布在城市各个园林绿地中, 分别在不同的季节对园林绿地形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2 园林杂草发生发展规律

2.1 季节不同, 杂草分布不同

2.1.1 冬春季杂草。

该类杂草多为一年生杂草和越冬杂草, 以阔叶杂草为主, 其他种类的杂草相对较少。大部分杂草为种子繁殖, 少数为根茎繁殖。一般于上一年10~11月份或当年3~4月份大量出苗, 该类杂草生育期较短, 多数杂草4~5月份便开花、结实并逐渐衰亡。常见种类有婆婆纳、宝盖草、播娘篙、荠菜、猪殃殃、大巢菜、刺儿菜、野燕麦、早熟禾、牛繁缕、苦荬菜、泥糊菜、蒲公英等。其中, 苦荬菜、婆婆纳、野燕麦、荠菜、牛繁缕、早熟禾等发生数量多, 危害较大。

2.1.2 夏秋季杂草。

在一年中, 杂草危害以夏季最为严重。该类杂草包括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 出苗时期为3~6月份, 7~8月份的雨季大量生长, 9~10月份结实衰亡。常见的种类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狗牙根、酢浆草、马蹄金、香附子、空心莲子草、小飞蓬、一年蓬、鳢肠、大蓟、茜草、野苋菜、斑地锦、白茅、扁蓄、葎草、画眉草、小藜、打碗花、马齿苋、车前草、稗草、千金子等。夏秋季杂草发生数量多, 危害较大的主要有:马唐、狗牙根、酢浆草、马蹄金、牛筋草、斑地锦、香附子、小飞蓬等。

2.2 园林类型不同, 杂草分布不同

2.2.1 禾本科草坪。

如马尼拉、天堂草草坪等, 新建草坪中各种杂草均可出现, 但通过人工除草和机械修剪等管理措施, 一年生和直立型杂草逐渐减少, 转以多年生和匍匐型杂草为主。主要杂草有:马唐、牛筋草、酢浆草、马蹄金、狗牙根、斑地锦、香附子、婆婆纳、斑地锦、宝盖草、野燕麦、白茅等。

2.2.2 阔叶草坪。

如麦冬、红花酢酱草、马蹄金草坪等, 该类草坪杂草主要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狗牙根、酢浆草、斑地锦、大巢菜、小飞蓬、泥胡菜、苦荬菜、车前、香附子、白茅、空心莲子草、打碗花、马齿苋、稗草、千金子等。阔叶草坪中不仅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并重, 且直立型与匍匐型生长的杂草并重。

2.2.3 灌木类。

该类灌木、绿篱、色块以直立型和藤蔓型生长的杂草和多年生杂草为主, 有猪殃殃、茜草、葎草、乌蔹苺、泥胡菜、刺儿菜、打碗花、田旋花、播娘篙、大蓟、狗尾草、马唐、野苋菜、牛膝、节节草、枸杞等。该类杂草地上部分虽易被人工及机械修剪去除, 但其要么匍匐茎发达, 要么地下根茎繁多, 萌发及生长速度很快, 蔓延能力强, 较难防除。

2.2.4 乔木类。

该类林地、疏林地、林带以直立型和藤蔓型生长的杂草和多年生且比较耐阴杂草为主, 常见有葎草、乌蔹苺、牛膝、狗尾草、刺儿菜、茜草、蛇莓、鸭跖草、狗牙根、空心莲子草、马唐、灰绿藜、野苋菜、野燕麦、荠菜、稗草、商陆、节节草、枸杞等。

3 小结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 漯河市城市园林绿地杂草约有27科、114种, 菊科和禾本科杂草种类最多。杂草的发生、生长具有优势杂草明显、季节性强、生长期短等特性。季节不同, 杂草对园林绿地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冬春季以阔叶杂草为主, 夏秋季杂草发生种类多且发生量大, 危害程度最为严重。杂草的分布与园林绿地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分布范围广且数量较多的杂草主要有:马唐、酢浆草、马蹄金、狗牙根、牛筋草、婆婆纳、小飞蓬、苦荬菜、斑地锦等, 对园林绿地危害严重。普遍发生且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主要有:香附子、酢浆草、狗牙根、野燕麦和白茅等, 该类杂草生态适应性较强、繁殖能力强大、生长发育速度快的特点。

园林杂草的防除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也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组织专业人员从基础工作开始, 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 对本地园林绿地杂草种群进行调查, 明确园林杂草主要群落和重要杂草的发生消长规律, 搞清楚在本地气候条件下, 不同类型杂草发生特点, 对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进行研究, 为园林绿地杂草的科学系统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强胜.杂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丁宝章.河南农田杂草志集[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土壤分布及发生规律论文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样

供试土样采自湘东幕阜山-罗霄山接壤地带浏阳大围山 (28°21'-28°26'N, 114°2'-114°12'E) , 大围山地处亚热带, 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山地土壤类型主要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土壤垂直分布明显, 海拔600 m以下为山地花岗岩红壤, 600-800 m为山地花岗岩黄红壤, 800-1100 m为山地花岗岩黄壤, 1100-1300 m山地花岗岩黄棕壤, 1300 m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本研究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并结合植被类型共选取9 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 按土壤发生学划分原则采集各土壤剖面样品共计31 个, 除去枯枝落叶及根系、石块后, 研磨、过1目和100 目筛, 分析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及铜锌指标含量, 其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测定方法

<0.001 mm的土壤黏粒含量采用吸管法测定[5];土壤p H值采用1∶1 水浸电位法测定[5];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5];土壤中全铜、锌含量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化, ICP发射光谱法定量测定[5];土壤中铜锌有效态含量测定采用0.1mol/L盐酸浸提, ICP发射光谱法定量测定[5]。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量铜和有效铜的含量及分布

土壤中全量铜的含量为20.7-47.8 mg/kg, 平均值为34.5 mg/kg, A层含量为20.7-39.4 mg/kg, 平均值为29.2 mg/kg (表2) , 高于全国土壤全量铜的平均含量水平 (22.0 mg/kg) [6], 这可能与供试土壤是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有关, 已有资料表明[7], 土壤中的铜主要来源于母质中的铁镁质矿物、花岗岩中的黄铜矿等, 但也有资料表明,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全铜含量低于全国土壤平均含量[1,8]。各层次间全铜的含量变化大都较小, 分布相对均匀, 这反映了铜不易移动的特性。尽管如此, 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风化、淋溶、淀积等作用, 在各个剖面中的含量仍存在差异。9 个剖面中有8 个剖面A层中铜的含量均较B层或AB层低, 表现出淋溶淀积特征, 与剖面中<0.001 mm粘粒含量的分布特征相一致。只有03 号剖面有微弱的表层富集现象。此外, 铜是植物必需元素, 一般易在含有机质较高的A层积累, 但含有机质较低的B层或AB层的全铜含量较高 (表2) , 表明在湿度、雨量大的山地土壤中, 剖面土壤中铜随粘粒的淋溶作用大于有机质的积累, 气候因素对土壤中铜的迁移累积影响往往大于生物因素, 这与廖金凤[9]、杜俊平等[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不同海拔高度下A层中全铜含量似有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 与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增高呈一定正相关 (r=0.5305, n=9) , 此时生物因素对土壤中铜的累积影响可能大于气候因素。

土壤中有效铜的含量为0.35-3.25 mg/kg, 平均值为1.80 mg/kg, A层中平均含量为1.85 mg/kg, 高于全国土壤有效铜含量平均值1.61 mg/kg, 除山地灌丛草甸土外 (06-09 号剖面) , 其他土壤有效铜含量均低于临界值2.0 mg/kg[6]。对各剖面土层有效铜平均含量计算结果表明, 较低海拔 (1249 m以下) 有效铜平均含量 (1.24 mg/kg) 均低于2.0 mg/kg, 而较高海拔 (1359 m以上) 有效铜平均含量 (2.48 mg/kg) 均高于2.0 mg/kg, 这可能与随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而增强了土壤铜的有效性有关, 与安玉亭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供试9 个土壤剖面中的有效铜含量随剖面变化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A层中有效铜大于B或AB层的趋势 (如04、05、06、08 号剖面) , 显示出有效铜的表聚现象, 这可能与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 有效铜被吸附或络合在土壤有机质中的缘故;而其余剖面却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淀积特征。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有效铜含量分析结果表明, A层中有效铜及各剖面土壤中有效铜平均含量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趋势, 可能与土壤有机质随海拔升高而含量增高有关, 但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表现不显著, 与关雪晴等[12]研究的土壤有效铜含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相反。

2.2 全锌和有效锌的含量及分布

土壤全锌含量变幅为61.3-141.3 mg/kg, 平均值为104.4 mg/kg, A层土壤全锌平均值为97.2 mg/kg (表2) , 接近全国土壤全锌平均含量水平 (100.0 mg/kg) [6], 与廖金凤[13]对海南省五指山花岗岩发育土壤的研究结果相似, 可能是花岗岩中含有较多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风化后释放锌的缘故[14]。9 个剖面中有7 个剖面中A层全锌的含量小于B层或AB层, 表现出明显的淋溶淀积特征, 这与表1 中不同剖面中<0.001 mm粘粒含量的分布特征相一致, 但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表现不显著。这也与廖金凤[9]、杜俊平等[10]对海南地带性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湿润地区锌的含量大多有向下层迁移的趋势。对不同海拔下A层中全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 随海拔升高, A层中全锌含量呈增加趋势, 与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增高趋势相似, 此时生物因素对土壤中锌的累积影响可能大于气候因素, 与宫彦章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

土壤有效锌含量为0.18-7.66 mg/kg, 平均值为3.31 mg/kg, A层中平均含量为4.82 mg/kg, 除01 号剖面外, 其他剖面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值0.84 mg/kg, 也远远高于土壤有效锌临界值 (1.5 mg/kg) [6]。这与俞元春等[16]研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黄壤至红壤等酸性土壤中有效Zn含量均在临界值以上报道相一致。各剖面有效锌的含量大多是A层大于AB或B层, 与有机质的含量变化一致,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土壤有机质对金属微量元素的库效应, 即有机质对有效锌的络合或吸附作用, 这与安玉亭等[11]、曾曙才等[17]和黄艺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有效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 A层中有效锌及各剖面土壤中有效锌平均含量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可能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高有关, 但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表现不显著。

3 结论

总体来看, 与全国土壤和临界值相比, 浏阳大围山山地土壤全铜和有效铜均高于全国值, 除山地灌丛草甸土有效铜高于临界值外其他土壤均低于临界值;全锌虽接近全国值, 但有效锌却明显高于全国值, 除山地花岗岩红壤有效锌低于临界值外其他土壤均高于临界值。大围山海拔较高, 其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较为优越, 特别是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 为各类林木及名优特果林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基地。早已有研究证实, 微量元素 (特别是锌) 对果树体内的生理代谢、激素调节和膜系统结构与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20], 可极大提高和改善果实的品质。因此根据本文研究结果, 在大围山开发种植各类名优特水果中, 在山地花岗岩红壤带以上可优先考虑种植一些对锌敏感的如柑橘、桃子、葡萄、梨子、山核桃等果树。

摘要:以湖南浏阳大围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5种类型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按土壤发生学划分土壤层次采集剖面土样, 分析测定了土壤中铜、锌总量及其有效态含量, 研究山地土壤及剖面层次中铜、锌含量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围山山地土壤中, 全铜平均含量为34.5 mg/kg, 其中A层29.2 mg/kg, 各剖面层次间全铜含量变化较小, 分布相对均匀;而全锌平均含量为104.4 mg/kg, 其中A层土壤97.2 mg/kg, 小于B层或AB层全锌的含量。A层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为1.85 mg/kg和4.82 mg/kg, 多数土壤有效铜低于临界值 (2.0 mg/kg) , 而有效锌高于临界值 (1.5 mg/kg) 。有效铜含量随剖面变化出现表聚或淀积特征, 而有效锌含量大多以A层大于AB层或B层。土壤有效铜、锌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总体来看, 浏阳大围山多数山地土壤锌较丰富, 而铜较缺乏。

土壤分布及发生规律论文 篇4

Hu T, Li W F, Nie Y W, Xiang C G.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and selenium-rich crop in Zhangjiajie[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 (6) :821-824.

硒是地球上极其稀少而又分散的微量元素之一, 其在地壳中的克拉克值仅为0.05 mg/kg[1]。在自然环境下, 硒是一种非常活泼, 易于迁移, 既易分散又会在某种条件下高度富集的微量元素, 它在环境中分布不均匀, 仅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富硒地质体[2]。硒不仅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微量元素, 也是人体必需的16种微量元素之一。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缺硒, 我国有72%的县是低硒或缺硒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硒在拮抗重金属、抗氧化、防癌、抗癌以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和延缓衰老具有重要意义[3,4,5]。全球高硒地区均分布在不同地质时期的黑色页岩上, 据有关调查, 德国、波兰、英国、法国、荷兰等国黑色页岩面积达6.00×105km2[6]。而我国自云南孟洪, 经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 直达杭州湾的黑色页岩带, 也是一个潜在的可利用区[7]。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0′-111°20′, 北纬28°52′-29°48′, 是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 北邻鄂西山地, 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 系湘鄂渝黔四省交界之地, 且同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 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含硒地球化学环境及土壤地理因素[8]。湖北恩施是目前世界上硒含量最高的地区, 恩施鱼塘坝地区采集的碳质硅质岩样品中硒含量高达6 000-8 000mg/kg[9,10,11]。为了全面了解张家界市土壤硒含量状况, 以及更好的开发富硒农产品, 本研究对张家界市境内系统采集的土壤样品硒含量进行分析, 研究张家界市土壤的富硒程度, 供利用富硒土地合理开发生物资源及大宗农产品,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为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1 样品采集及处理

1.1 样品的采集

根据张家界市土壤分布及实地勘探, 以乡镇为基础确定采样点位置及合理的样点密度, 采样布点时避开局部污染地区、岩石裸露地区、垃圾堆放地区及沟渠和新进搬运堆积土地区。用不锈钢铲采取土壤样品, 取样深度0-20 cm, 土壤风干后拣去杂物及植物根系, 在玛瑙研钵中研磨过20目和100目尼龙筛制成分析样品, 储存于塑料瓶中待用。图1为各乡镇主要采样点分布情况。

在测得富硒的土壤上采用S型法采集植物样品, 洗净、烘干、磨碎、过筛后储存于自封袋中备用。

1.2 测定方法

采用NY/T 1104-2006方法测定土壤样品, 经硝酸-高氯酸消化样品[12];采用GB/T 5009.93-2003方法测定植物样品, 经硝酸-过氧化氢消化, 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总硒含量[13]。

1.3 分布图绘制

根据396个采样点测定的土壤硒数值、采样点经纬度, 结合张家界市土壤类型分布特征,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 利用Arc GIS软件划分出张家界市土壤中硒含量分布图。

1.4 质量控制

采用平行样品及标准参比物进行质量控制, 要求标准样品符合规定误差要求, 每次样品中按照样品中含量和标准品含量1∶1的比例插入标准物质, 用标准物质的标准量来衡量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内检样品合格率不少于90%。

2 结果与分析

2.1 张家界市土壤中硒含量分析

研究表明, 调查区域内采集的32个乡镇土壤样品含硒量在0.00-5.60 mg/kg之间, 平均值0.38 mg/kg。李家熙等[14]给出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的硒质量分数范围, 即土壤硒含量大于0.40 mg/kg为高硒, 含量在0.20-0.40 mg/kg为中硒, 在0.10-0.20 mg/kg为低硒, 而小于0.10 mg/kg为极低硒。中国土壤平均硒质量分数在0.29 mg/kg[15], 与中国土壤背景值相比, 张家界市土壤中硒平均值是中国土壤硒平均值的1.80倍。由表1可见, 张家界市32个乡镇的大部分土壤样品属于硒含量适中地区, 拥有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整个地区大部分土壤含硒正常, 其中, 位于张家界市西北桑植县的五道水、细砂坪、河口、陈家河、廖家村等乡镇一带, 永定的新桥、天门山、大坪、沅古坪、王家坪一带, 其大面积的土壤硒含量在0.40mg/kg以上, 局部地区超过5.00 mg/kg, 属典型的富硒地带, 同时, 武陵源天子山乡和中湖乡的部分土壤含硒量也在0.40 mg/kg以上, 属于富硒土壤。

注:表中土壤总硒含量最小值0.00表示土壤中总硒含量小于0.005mg/kg。下同。

依据变异系数大小粗略分级规律[16], 硒元素在各地区中的变异系数为较强变异, 变异系数范围为89.45%-223.92%。由于张家界市耕地土壤类型较为复杂, 硒煤含量丰富, 但分布不均匀, 可能是造成各乡镇硒含量变异系数大的原因之一。

2.2 张家界市不同土壤类型中硒含量

张家界市主要土壤母质有石灰岩, 红土母质, 板页岩风化物, 砂岩风化物;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黄壤, 水稻土, 红壤, 黄棕壤, 紫色土等。不同母质的土壤类型中硒含量差异很大, 按土壤类型统计张家界市土壤中总硒含量 (表2) , 其中黑色石灰土中硒含量相对较高, 最高值达96.05 mg/kg, 属于超富硒土壤;比较各土壤类型中硒含量平均值, 其中黑色石灰土>高山草甸土>石灰性黄壤>肥熟旱耕人为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水稻土。

2.3 张家界市土壤中硒分布

张家界市土壤中硒的分布呈点状、块状零星分布, 不呈连续分布 (图2) 。该地区大部分土壤硒含量正常, 其中, 位于张家界市西北桑植县大部分地区, 西南永定区一带, 大部分土壤中硒含量在0.40 mg/kg以上, 局部地区超过5.00 mg/kg, 属于典型的富硒地带。同时, 武陵源天子山乡和中湖乡的部分土壤中硒含量也在0.40 mg/kg以上, 归属于富硒土壤。

2.4 张家界市富硒土壤上植物硒含量

2.4.1 富硒土壤上不同植物中硒含量分析

张家界市新桥乡、中湖、天门山、仙人溪、王家坪、红土坪、沅古坪、三岔、沙塔坪等乡镇土壤有效硒含量较为丰富, 生长的油菜、大蒜、花生、红薯、茶叶、蔬菜等农作物均为富硒植物。由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硒的富集能力差异很大[5], 其中十字花科植物对硒的富集能力最强, 其次为豆科植物, 谷类最低。以干物重含硒量 (mg/kg) 排序, 根茎和鳞茎类植物>叶菜类植物>籽菜类植物>蔬果类植物>果树类植物[18]。表3中油菜中硒含量 (1.37 mg/kg) 最高, 其次是大蒜 (1.26 mg/kg) , 柑橘中含量最低, 仅为0.04 mg/kg。

注:该图根据张家界市土壤硒含量普查资料汇编[17], 图中白色区域包括土壤硒含量测定值在0.20 mg/kg以下及部分通过勘测判断为不适合农林作物生长 (如水流、裸露岩石等地点) 以及污染较严重地区。

参照标准:DB 6124.01-2010富硒食品中硒含量分类标准[19]。

2.4.2 植物在不同富硒土壤中硒含量分析

同种植物在不同硒水平的土壤上具有不同的富硒能力, 从表4可以看出, 硒水平高的条件下植物中硒含量较高, 仙人溪土壤中硒含量最高为1.04 mg/kg条件下, 红薯中硒含量达到0.44 mg/kg;黄家铺土壤中硒含量最高为0.56 mg/kg条件下, 黄豆中硒含量达到0.30 mg/kg;江垭镇土壤中硒含量最高为0.84 mg/kg条件下, 萝卜中硒含量达到0.59 mg/kg。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 土壤总硒含量与生长在其上的红薯、黄豆、萝卜中总硒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红薯=1.059 7x-0.184 2、y黄豆=0.867 9x-0.158 8、y萝卜=0.618 7x-0.032 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97、0.95, 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因此一般情况下, 同种植物生长在土壤总硒含量较高的环境下, 植物中的硒含量相对较高。

3 讨论

从张家界土壤硒含量统计数据发现, 张家界土壤硒资源分布面积较大, 土壤硒含量适中, 高于全国土壤硒含量背景值0.21 mg/kg[20], 这与张永康等[8]研究的湘西地区土壤含量分布结果一致。从土壤硒资源分布图的局部上看, 在张家界也存在极高硒土壤, 而且呈现间断的带状分布, 即使在硒含量较高的张家界也存在有低硒和极低硒土壤, 分布同样呈现出不均匀状况。这与张家界地区的土壤类型关系密切, 郦逸根等[21]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中, 石灰岩土壤中硒含量最高, 黄壤和红壤次之, 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富硒岩石和煤系地层中。

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张家界市富硒土壤上的植物基本达到富硒标准, 植物中硒含量与富硒土壤中硒含量存在正相关, 因此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发展富硒植物是有效可行的。基于张家界市富硒土壤资源分布的分散性, 发展富硒农作物产业将遇到一定障碍。若想全面开发张家界富硒资源, 发展富硒产品, 需要进一步对张家界种植土壤及富硒植物种类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筛选。

4 结论

土壤分布及发生规律论文 篇5

松褐天牛主要危害马尾松, 其次危害黑松、雪松、落叶松、油松、华山松, 大量侵入引起成片松树枯死, 还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 即将松材线虫由罹病树中携带出来, 通过补充营养或产卵时造成的创口又将其侵染到新的寄主松树上, 引起松材线虫病自然传播, 造成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概况

根据松林资源分布情况, 合理设置了5个松褐天牛监测区, 分别是:邢集镇林场基本情况 (监测区1) ;兰店雷寨林场基本情况 (监测区2) ;明港镇南山基本情况 (监测区3) ;高粱店乡高湾基本情况 (监测区4) ;查山乡林场基本情况 (监测区5) , 各监测区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 材料

2.2.1 引诱剂

第一代松褐天牛引诱剂FJ-MA-02,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

2.2.2 诱捕器

由悬挂圈、漏斗盖、十字档板、诱芯、集虫板、集虫器组成, 悬挂圈固定在漏斗盖顶部, 十字档板固定在漏斗盖和集虫板之间, 十字档板中空, 内置诱芯;集虫器位于集虫板下方, 与集虫板活动连接, 十字档板由两片互相卡合的长形板组成, 长形板四角设有两小片固定脚, 上部固定脚伸出漏斗盖, 下部固定脚伸出集虫板, 两固定脚弯折后分别与漏斗盖、集虫板固定。

2.3 方法

每监测区随机并相对集中悬挂松褐天牛诱捕器5个, 每个诱捕器间的距离为100m左右, 每个诱捕器约监测0.5hm2。为充分发挥引诱剂的作用, 可定期移动诱捕器 (如20~30d移动1次) 。挂设诱捕器时, 用铁丝将诱捕器捆绑于树干或悬挂在树枝上, 高度以集虫罐基部相当于树木高 (1.3 m) 为宜。把诱捕器引诱剂添加到释放器中, 即可诱捕松褐天牛成虫。

调查时间2010~2012年从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开始到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结束。根据河南省信阳市松褐天牛的年生活史 (表2) , 每年的4月20日至8月底开始调查。

注:+成虫;·卵;—幼虫;○蛹; (一) 越冬幼虫

3 结果与分析

每7d左右检查一次, 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的数量, 2010~2012年共计诱捕松褐天牛近698头 (表3) , 挂诱捕器45个。通过3年的诱捕观察对比, 初步掌握了豫南地区松褐天牛的羽化初期、盛期及分布情况。从记录来看5月18日至6月9日为松褐天牛羽化盛期 (图1) 。

(1) 从近3年松褐天牛诱捕数量分析, 2010年5个监测点诱捕到松褐天牛61头;2011年5个监测点诱捕到松褐天牛143头;2012年5个监测点诱捕到松褐天牛494头。根据松褐天牛连续3年的监测, 松褐天牛呈逐年递增, 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同时对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2) 从松褐天牛监测区林种组成进行分析, 火炬松林地诱捕的松褐天牛多, 2011、2012年明港镇南山诱捕点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较多, 2012年诱261头占全部50%以上, 而马尾松林地诱捕的松褐天牛较少。松树纯林和松栎混交林相比纯林诱捕松褐天牛数量高于混交林。

(3) 从松褐天牛监测区交通位置进行分析, 查山乡林场监测区、明港镇南山监测区、兰店雷寨林场监测区交通比较便利, 车流量比较大, 特别是明港镇南山监测区紧邻107国道, 兰店雷寨林场监测区位于335省道旁边, 其他监测区位置较偏。通过3年的诱捕观察对比, 交通比较便利, 车流量比较大的林地, 诱捕的松褐天牛较多, 而交通不便的监测区没有诱捕到松褐天牛, 表明了交通便利和人为因素也是传播松褐天牛的途径之一。

(4) 从松褐天牛监测区林地地形进行分析, 高粱店乡高湾监测区和邢集镇林场监测区, 海拔较高, 坡度较大, 没有诱捕到松褐天牛。海拔低、坡度缓的监测区诱捕的松褐天牛较多。

摘要:分别用引诱剂和悬挂诱捕器的方法, 对松褐天牛进行了诱捕, 调查了松褐天牛在豫南地区发生分布情况, 掌握了松褐天牛的发生规律, 为保护豫南地区松林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措施。

关键词:松褐天牛,诱捕,发生规律,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1]黄金水, 何学友, 杨希, 等.FJ-MA-02引诱剂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及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 2005, 32 (3) :6~10.

[2]吴丽芳.松材线虫病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1 (10) .

上一篇:篮球运动在中国发展下一篇:怎样提高奶牛的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