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医用设备

2024-06-13

大型医用设备(精选9篇)

大型医用设备 篇1

医用设备作为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不仅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保障, 也是参与医疗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教学医院多为综合性三级医院, 担负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多重任务, 对各硬件设施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尤其是对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更是占据较大比重。

大型医用设备的购置往往涉及大额投资, 代表着某种关键性的战略动向。鉴于此类设备的特殊性, 如果只是盲目引进, 必然会导致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1]。为了保证医疗经费和医疗设备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 大型医用设备购置成为不可轻视的重要工作。

1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

大型医用设备被称为医用高技术设备、贵重医用设备等。原卫生部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颁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2]规定:大型医用设备主要包括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 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

大型医用设备的品种目录由原卫生部定期公布, 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是指资金投入量大、运行成本高、使用技术复杂、对卫生费用增长影响大的设备, 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乙类品种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只有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 才能购置相应的大型医用设备。

2 大型医用设备的购前评估

医院购置设备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 要统筹兼顾。特别对于教学医院选购的大型医用设备, 不仅要满足临床一线需要, 还要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3]。

2.1 使用科室对购置设备的评估

科室作为设备的使用者, 提出申请引进大型医用设备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服务病人, 有利于开展新技术, 有利于科室建设, 有利于提高效益。我院科室评估购置设备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 使用科室在厂商不参与的基础上, 组织相关人员对其他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实地考察, 综合评价其先进设备的使用情况。其次, 科室集体讨论其考察报告并分析自身科室现存的差距, 同时听取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意见, 明确科室发展目标。特别是对于教学医院的实验室建设, 首先要认真了解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 所承担的课题, 以及科技成果、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分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必需的仪器设备。此外, 还要再广泛听取各成员的意见。科室主任作为科室第一责任人, 要综合、汇总各成员的意见及其会议讨论的情况, 并在强化民主意识、大局意识、廉洁意识的前提下提交购置设备的申请。

对于大型医用设备, 申请科室必须组织本科室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专家及相关技术人员对所需设备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分析, 并认真填写《单价十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论证表》, 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设备预算金额: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获得较准确的数值。

(2) 本单位现有同类仪器设备数量, 每台的功能、利用情况以及其使用率和完好率。

(3) 说明设备申购理由及在本单位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用途。

(4) 针对申购的仪器设备要进行充分的经济效益分析:①预计使用年限;②计划每月使用小时数、样品数、人次数;③收费标准;④年经济收入;⑤估计年支出费用 (材料、配件、维护) ;⑥计划启用日期, 估计投资回收期。

(5) 医院物价办公室确认是否存在此设备相应的收费项目, 以及其收费编码, 收费标准。

(6) 配套条件:①房屋、水电等条件;②有无零配件、消耗品来源, 能否满足要求;③有无排污放射等问题, 以及解决措施;④有无特殊要求, 例如购买MRI大型医用设备就必须要求磁体间作磁屏蔽。

(7) 使用科室人员配备及其能力状况, 能否保证该仪器设备在临床的使用正常运行。

(8) 科室论证人员签字: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前必须有不少于3名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的专家签字。

2.2 设备评估

我院一直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配备各种仪器设备。使用科室根据需求提交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申请, 但不能作为最后的决策人。当今, 医院设备处采购工作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对当今医用设备的最新动态要有充分的了解, 并做好对医用设备的评估工作。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大型医用设备依靠进口, 信息不对称问题则相对严重。因此采购人员要不断学习, 增强自身医学、工程、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其主要途径:通过同行交流、互联网查询、参加各种展销会以及参加各学科年会等方式学习相关知识, 收集相关资料, 并在厂商不参与的基础上, 对已在使用其设备 (拟购设备) 的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中要注意综合评价所考察设备的技术性能、功能特点、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用效益、厂家售后服务质量及价格等情况, 并会同临床专家意见形成正式的书面设备论证报告, 以供领导决策参考。由设备处所形成的设备论证报告以及医院领导集体研究决策纪要要同时上报我市卫生计生委审批, 并要在取得我市卫生计生委或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该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才能进入采购程序。

3 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应遵循的原则及其体会

医院的采购管理是采购职能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合理配置医院各种资源, 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 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4]。作为教学医院, 我院一直从仪器设备的安全可靠、整机有效、性价比和售后保障等方面, 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择产品。

3.1 产品安全可靠性

加强医用设备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医院开展医、教、研和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基础, 也是实现医院最优化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5]。特别是大型医用设备在保障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安全可靠性,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和切身利益。设备处作为医院职能管理部门, 在采购中应严格核对各种产品的资质信息, 即查验医用设备实物本身, 从而初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所需资质主要包括: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表、安全性能认证;②销售代理公司的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税务登记证、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及资格证明、法人委托书等相关证件以及特殊仪器 (计量器具) 相关证书;③厂方授予的产品代理授权书等。

资质证件的审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设备处采购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审核资质证件, 因这项工作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 为此必须慎重而细致。通常应是先登陆国家或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核查其产品注册证的真实性和具体信息[6], 特别要注意其颁发时间、有效期等, 还要详细审核其代理商经营医疗器械的具体范围。此外, 某些大型医用设备的特殊性, 还需要提供额外资质证明。例如MRI、CT等, 此类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要有使用前的质量检定, 医用X线诊断设备等也是国家规定的必须要经过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3C) 认证的产品。3C认证是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也是最基础、安全的一种认证。

3.2 整机有效性

整机有效性是用于衡量设备诊治临床能力的综合尺度, 是判断设备能否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最大能力。主要由工厂设计人员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测试或通过最终的临床实际结果来验证。如CT的图像分辨率等, 这些参数都是购置与否该医用设备的重要依据。

由于医用设备的整机性能的技术指标很重要, 因此要对其要进行认真分析, 否则, 如某一方面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或出现误差, 都可能会导致诊断错误、治疗失当, 给病人造成心理、肉体和经济上的损失。因此, 设备处在购置设备时对此要予以充分重视, 并要通过调查、分析已经投放市场同类设备的使用状况, 以及通过实地考察的对比报告从而得出最终准确的判断。由于大型医用设备是高科技产品, 多为进口设备, 设备的整机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机器是否是原装整机进口。所以在购其设备时需要商家以书面的形式承诺该机是否为整机原装进口, 同时也要提供整机海关报关单, 这些承诺和相应的主要指标均要在合同上注明, 并作为设备验收、调试和索赔时的依据, 同时也可防止购入非法入境水货、国外二手货或者国内组装的设备。

3.3 设备的性价比

医院医用设备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其医疗水平的先进性。设备的先进性具有相对性, 各生产厂家的产品都有其突出特点。某产品可能在整体上或某个方面占优势, 但同样会存在某些不足;设备的先进性还具有时间性, 因为医学不断发展, 技术不断更新, 因此其先进性有局限的时间性和范围性。目前医院都逐步在实现数字化, 而大型医用设备大都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因此许多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均考虑到为将来设备的增容和与其他设备兼容留有必要空间及各种接口, 选择这样充分考虑了设备“升级”可能性的机型产品, 才能使所购置的设备在技术的先进性上保持时间相对更长, 我院在购买大型医用设备时则着重强调其能与医院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 及HIS系统的无缝连接。

在购买大型医用设备时一定要坚持性价比最高的原则, 不能单纯追求某一项或几项参数的高指标, 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在其论证时就要仔细进行对比研究。例如我院在配置数字成影血管造影X线机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时, 在充分考虑了其性价比后分别购入了3家品牌公司的产品, 这样不但节约了国家经费, 引入了竞争, 保障了售后服务, 也为我院以后购入同类设备提供了更加翔实的技术参考。作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我院在实现设备的先进性, 在承担更广泛、更精确的医疗服务的同时, 也要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 优先考虑基本设备, 适当引进大型高精尖设备, 立足国产装备, 引进必需的国外新装备, 避免盲目追求大型洋装备, 实现医用设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3.4 设备的维修保障

维修保障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服务响应时间长短、能否及时提供备用机和更换配件等。由于大型医用设备多是进口设备, 技术含量高, 其维修靠医院设备处自身的技术力量则很难完成, 为此生产厂商家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就成为维修工作保障的关键。因此, 选择设备时应充分考虑所购置设备厂商的技术实力、售后服务和信誉度。此外, 临时性的应急服务收费较高, 因此应通过签订较长期限的保修合同来降低维修费用。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中的继续投入大 (如更换零配件等) [7], 如果服务响应时间过长, 就会直接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 影响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购置设备所属备件和其消耗品有无保证, 使用、维修的资料和工具是否齐全, 也是医院设备处购置设备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内容。我院通常要求其生产厂家5年的设备质保, 以防止其频繁更换代理商而缺乏有效的维修保障。

总之, 医用设备作为医院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医院开展临床诊断、治疗、科研和教学等各项业务活动的必备条件。科学管理医用设备, 是医院追求效率, 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特别是教学医院, 为了满足医教研工作的需要, 都要大量投入购置新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采购则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医院设备引进的主要关口。当前的医院大型设备采购管理是传统采购管理应对竞争环境变化所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目前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虽然在购置过程中几个环节增加了工作的强度, 延长了工作周期, 但只有这样, 即在设备购置前充分论证的前提下, 遵循科学的购置原则, 才能使医院的采购工作占据主动性, 实现科学、有效的投资, 从而促使医院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最终服务病人, 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秦大庆, 郭海娟.浅谈大型医疗设备投资的效益评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6) :62-63.

[2]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S].2004-12-31.

[3]熊梦辉, 夏红林.教学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08, 21 (8) :32.

[4]陈雅静, 邓宾, 曹慧.论医院的采购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4) :66-67.

[5]亢德洪, 方洪兴.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1) :95-97.

[6]章辉.浅议医疗设备招标采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9) :73-74.

[7]向琳, 关兵, 刘杉.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12) :82-84.

大型医用设备 篇2

一、申请材料

1.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 2.关于购置射波刀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4.申请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相应的技术人员资格证(包括执业医师证、专业技术职称证、上岗资质证明等复印件)

5.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6.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二、医疗机构上财务报表

三、购置资金来源证明

1.购置资金来源证明 2.省卫计委文件 3.市卫计委文件 4.区卫计委文件

5.医院关于购置射波刀请示的红头文件 6.关于同意医院配置大型以用设备的批复

四、设备安装计划和机房基础设施条件准备情况

1.射波刀位置图,安装计划及说明 2.科室制度

大型医用设备 篇3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 我国的医疗设备管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卫生系统也不断进行了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这充分说明了医院加强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当前, 各级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都是通过设备科或类似科室来完成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检定、调配等相关工作。如今, 各大医院虽然在大型医疗设备方面投入甚多, 但在后续管理方面还做的很不够, 譬如在设备管理方面缺乏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 部分医院管理按常规资产管理, 却忽视了医疗设备使用的频繁性;部分医院按库存物资管理, 却忽视了医疗设备使用的消耗性;部分医院按日常办公固定资产管理, 却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精确性与特殊性。或者在购置时缺乏科学论证, 大型医疗设备动辄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 错误的决策造成巨大损失, 造成设备使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当前, 不少医院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严重缺乏, 部分医院设备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目前开设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不仅数量少, 而且培养课程设置偏重工程技术, 管理知识严重不足。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待遇不高, 大量流失到医疗设备厂商。管理手段落后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鉴于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加强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 考虑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 譬如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概念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关键方法在于其科学性与效益性。而当前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正是这样的思路之体现。该方法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 是科学管理理论在医疗设备管理的一个分支。通过相关工作, 可以较好地发挥出医院设备的效用, 有利于医院诊治工作的开展。设备管理一体化从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着手, 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和运行成本, 同时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保障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传统的设备管理片面强调技术, 有互相脱节各自为政的弊端。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将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 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一次革命。

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包含三个层次的概念:首先是研究每台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特点和运动规律, 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使设备处在最有效的工作状态。这是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再次是研究使用科室之间、全院设备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协调全院的设备调配, 增加设备的成套性, 发挥设备之间的协同作用, 挖掘设备潜力, 提高使用率。最后要把设备管理规划放在医院整体规划中, 使得医疗设备适应医院当前现状。

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任务是制定符合医院的长远发展的医疗设备购置计划;选购设备和商务谈判时维护医院的利益;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和零配件的补充;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根据运行成本的变化情况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提高经济性;根据医院现状建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建立健全医疗设备财务手续;通过进修、离职轮训、在职培训等培训医疗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医疗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做好淘汰报废和更新换代工作, 以保证效益。

三、加强大型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一) 完善组织机构

根据我国大中型医院目前的实际情况, 医院的主管院长一般负责领导医疗设备管理科室, 其下属机构包括负责器械和设备的计划、采购、仓储、发放、核算及在用设备管理的供应管理部门和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的维修部门。这种技术和管理相分离的组织形式是传统的设备管理理念所造成的。从传统管理理论看来, 这种医疗设备管理的组织形式层次分明, 职责明确, 便于管理。但是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 临床使用科室和设备管理部门两个部门之间责任划分不明确, 经常产生工作上的矛盾。由于收益和医疗设备状态的好坏缺乏直接关系, 造成管理及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且一旦设备出现问题, 往往管理及维修人员对设备性能和使用情况并不熟悉, 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影响设备的经济性, 对医院的口碑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需要打破这种组织形式。

结合发达国家经验, 医疗设备的一体化管理要求把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结合到一起, 设立由主管院长领导的医学工程部, 它的地位与临床部门相同。医学工程部的组织架构包括临床应用科、管理供应科、工程技术科三个职能部门。其中临床应用科配备专业的医学工程人员负责放射科、电生理科等临床科室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 并为医生提供准确、详尽、可靠的诊治信息;管理供应科确保设备一体化管理落实到位, 在设备管理与采购职能的基础上还负责监督指导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医院所有设备的维护管理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则由技术工程科来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医学工程部采用这种树形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1) 有利于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工作, 有效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2) 有利于设备一体化管理的推行; (3) 有利于明确医疗设备的管理责任; (4) 有利于医疗设备管理在全院地位的提高; (5) 工作人员的效益与工作绩效相关联, 有利于医学工程人员绩效考核的实施。

虽然组织架构的变动因为种种原因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但是医学工程部的组织形式满足了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的需要, 是医院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二) 强化科学管理, 实施医疗设备管理一体化的具体做法

1. 考虑全周期的管理效果

医疗设备管理一体化按照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括购置管理、使用管理和维修管理。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是医院总体计划的一项子计划, 在编制时要特别注意人力、财力、时间的综合平衡。医疗设备计划的编制包括长期设备计划、年度设备计划、低值易耗品及医用材料和临时计划的编制。在编制设备长期计划前, 调查国内外医疗器械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动态, 对医院病人情况作深入了解, 要对将来几年医院发展的趋势和财务状况作一个科学的预测, 还需召集全院专家对长期计划的方案进行评价。年度设备计划由各临床科室申报, 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对计划进行汇总列出优先次序, 再交给医院领导集体讨论确定。低值易耗品及医用材料的计划编制的制定要考虑在计划期内医院的规模是否会发生变化, 在遇到紧急购置要求时, 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制定临时计划予以解决。

2. 重点解决使用效果的问题

设备使用管理是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中时间最长, 任务最多的管理活动, 主要包括设备验收入库和日常使用管理。这一时期的主要管理内容包括在用设备台数、类型、金额、分布科室和消耗情况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 在此基础上对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以供医院领导参考。对全院医疗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和考核, 健全并完善各类医疗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 并为大型医疗设备制定操作规程, 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并把设备管理情况定期向医院主管领导上报。确保设备运行有合适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 负责编写设备技术资料档案。另外, 相关管理部门应引入专门的资产管理系统来进行医疗设备的管理, 对其在用状态、调配情况、数量、检修检定情况进行定期记录。

3.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是关键

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中为了适应医疗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需要, 必须配备具备相当电子、机械理论知识的仪修专业人员, 负责修理精密仪器。医学工程部中维修工程技术人员的编制可以按照医院医疗设备总值或者医院床位数来计算。为了满足不同工作的需要,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总的要求是要有不同职称、不同层次的编制梯队。医疗设备的维修资料在维修工作中必不可少, 需要制定保管工作制度, 将其登记分类、编号并由专人管理;随机维修资料应及时复制副本。有的医院为了配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T等各种高档医疗设备的引进, 为专门负责这些设备的使用、日常管理、维护维修等工作而设置专业医学工程人员。而且将这些医学工程人员的经济利益与设备的运行状况考核相挂钩, 使得他们工作积极性很高。对于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维护技巧他们也非常熟悉, 设备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排除, 设备的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

在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过程中, 除组织机构要明确相关职责权限外, 还必须按内部控制的要求, 做好相关部门的监管。首先, 财务部 (科、室) 要做好医疗设备的采购预算等相关工作。要督促相关管理部门 (如医技科、器械科、医学工程部等) 及使用科室承担医疗设备的使用、保管责任, 定期盘点, 对于盘点结果及时报医院管理层知晓并处理。其次, 内部审计科室要做好医疗设备的采买、使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 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对于公立医院而言, 还要考虑相关购置计划必须符合医院整体的财政部门预算。对于购置行为, 要按公开招投标、政府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

四、结语

随着医疗改革的全面推进, 我国各项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正逐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医疗设备管理是新兴学科, 其管理理论还不够完善, 在各级医院中还主要是依靠经验管理。本文使用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对如何做好当前形势下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管理进行了阐述, 强调对医疗设备的选购、安装、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基础,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摘要:医疗设备是医院的重要资产。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对于医院资产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果都不容乐观。对大型医用设备资产实施“一体化管理”, 不仅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每台设备的运行成本、盈利能力、经济寿命, 还能获得医院设备的保有状况、使用状况和技术状况等技术管理的内容和全院设备的资金占用及回收情况等财务信息。因为医疗设备的信息更全面, 对存在的问题认识更深入, 解决起来就更彻底。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更加符合我国医院正规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是医疗设备管理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医院,大型医疗设备,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殷衡基, 叶慧.计量法在医院中的实施与反思[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3, (6) .

大型医用设备 篇4

卫规财发[2004]474号

颁布日期:20041231 实施日期:20050301 颁布单位: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财政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则 配置规划 配置审批 使用管理 监督管理 附则

为进一步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制定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见附件),现印发各地,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二00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控制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维护患者权益, 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转发的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大型医用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

第三条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调整和公布。

第四条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分为甲、乙两类。资金投入量大、运行成本高、使用技术复杂、对卫生费用增长影响大的为甲类大型医用设备(以下简称甲类),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管理品目中的其他大型医用设备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以下简称乙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有关分类情况见附件。

第五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充分兼顾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设备使用率。

第六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许可证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

第七条 医疗机构要加强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严格操作规范,保证设备使用安全、有效。

第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性质的医疗机构。

第二章 配置规划

第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编制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规划和提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

第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中介组织对大型医用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和适宜性进行专业技术论证,定期发布阶梯配置入选机型,指导配置工作。

第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大型医用设备临床使用情况,结合技术发展和我国国情适时公布淘汰机型。

第三章 配置审批

第十三条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依据配置规划,经过专家论证,按管理权限分级审批。

第十四条 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程序是:

一、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由医疗机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三、医疗机构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方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批复。

第十六条 申请材料及主要内容

一、新增大型医用设备

1、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申请机构基本情况;拟申请设备名称、规格和主要配件;相关辅助配套设备名称、数量和使用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情况;

2、可行性论证报告、需求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申请配置的主要理由;所申请设备的技术发展前景;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预期使用率;人员取得岗位资质情况;购置经费来源以及经济分析等。

二、更新大型医用设备

1、设备的更新理由、购置时间;

2、申请更新设备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复印件;

3、使用情况:包括每年的检查治疗人次,开机天数,故障停机天数;

4、对更新设备的处理意见和拟装备设备的档次。

第十七条 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具有国家颁发的生产或进口注册证;必须按国家规定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政府拨款资助的设备采购必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八条 对未经批准配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不得安排资金。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情况。

第二十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大型医用设备审批情况。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包括医生、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要接受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

第二十二条 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三条 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项目,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列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的作价办法,指导地方的作价行为。具体定价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

第二十四条 严禁医疗机构购置进口二手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其他医疗机构更新替换下来的大型医用设备,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配置审批。

第二十五条 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同级相关部门监管;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同级相关部门监管。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和操作规范情况以及应用质量的安全、有效、防护进行监督和评审;对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取得资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县以上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时的收费价格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拨款资助的大型医用设备购置的资金、投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要及时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大型医用设备的批准部门报告大型医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应用事件。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超规划、越权审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主要负责人、经办人通报批评,并有权撤消其批准决定。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责令其停止使用、封存设备。处理情况应通过媒体公布。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所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相应收入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淘汰机型和不合格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封存该设备,吊销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有权没收其获取的相应检查治疗收入,并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聘用不具备资质人员操作、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封存其大型医用设备,并吊销《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颁布后,医疗机构需重新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按管理权限办理配置许可证。在本办法生效以前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但因本地区配置总量限制仍不能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发给《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具有《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其相应设备的诊疗收入按营利性机构纳税,该设备到期报废不得更新。

第三十六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行政部门参照本办法实施归口管理,其配置规划和审批情况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印制。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

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卫生部令第43号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大型医用设备 篇5

关键词:医用设备,管理,完善,价格,政策

在前系列两文中已得出结论:2004年的价格调整并未对医疗机构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也并未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方面此次的价格调整缺乏科学性, 另一方面缺乏配套措施的跟进, 所以收效甚微, 以下是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及价格政策的思考。

1 完善监管职能, 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1.1 制定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规划, 严格把关购置审批程序

目前大型医用设备呈现出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确定区域内的配置总量, 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实行严格准入制度,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严格控制医疗机构规模, 防止其走向扩张-收费创收-再扩张恶性循环的道路。针对其提出的购置申请, 要作需求量、可行性和本量利三方面的论证分析, 达到避免盲目投资, 杜绝医疗资源过度浪费的目的。

另外, 针对一些医疗机构更新医用设备频繁, 而另一些机构则因资金的压力无钱购置的现象, 建议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实时监测, 不定期在本区域内进行回顾性检查, 对闲置不用或不符合配置规划及相关规定而装备的设备, 调剂到装备水平低的地区。同时, 要建立多层次的审批监督机制, 严把审批过程中的人情关, 杜绝“一支笔”现象, 避免政府的监管失灵。

1.2 改革现有医疗机构的指标考核体系, 抑制其购置欲望[1]

由于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情况成为其等级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不切断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便无法消退医疗机构的购置热情。这就要求改革对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 弱化硬件设施的影响, 强化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服务态度及医院的环境、价格等因素的作用, 要加大宣传, 让所有医疗机构意识到并不是拥有了先进的大型医用设备, 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2 转变定价模式, 科学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

2.1 以标准成本为定价依据, 逐步调低价格

根据发改委、卫生部在《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指导意见》的精神, 要按照“弥补合理成本、不盈利”的原则, 在明确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规划, 合理配置的前提下, 提出以两个步骤转变定价模式, 合理分级定价, 科学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办法。

建议有关部门在第一阶段以现有的社会平均技术水平、有效管理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 并以此测出来的成本为标准成本, 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价, 且列入政府补偿范围的不能作为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内容, 在定价时要统一进行扣除 (目前政府对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财政补贴平均占到其设备价值的四分之一) , 即按其标准成本的75%计算。在第二阶段, 完全不考虑固定成本, 只需按照标准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定价。如果制定价格时无需考虑这部分, 成本将不再高, 才能切实降低患者的检查治疗费用, 从而减轻其经济负担。这就要求政府担负起责任, 统一为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2.2 合理分级定价, 充分发挥价格的需求调节作用

从住院量来看, 医疗机构高级别的要远多于低级别的。有必要利用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来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价格档次, 以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建议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 为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管理中“等级差价”政策的实施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接着考虑在区域之间、医院级别之间适当拉开距离, 各地在设定具体比例时还应在综合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和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 给予灵活调整。

3 加强配套改革措施, 降低大型医用设备对医疗机构的补偿功能

3.1 完善政府财政补偿机制

目前, 在对医疗机构的基建项目和大型设备购置上实行部分补偿政策, 其补偿份额带有很大的能动性, 在当前缺乏项目成本核算依据的情况下, 由医院自筹部分一旦计入成本, 极易增加核算及审核的难度, 重复计算、成本虚高、医疗机构间同类项目成本过于离散等问题不可避免, 以此为依据进行价格管理亦面临巨大挑战。因此, 建议政府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全额补偿, 即对医疗机构符合配置规划和相关要求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全额买单, 这样在定价时排除了固定成本项目, 只需考虑变动成本, 能大幅度降低价格, 甚至处于“低廉”境地, 医疗机构在配置上必然慎之又慎, 否则, 价格决定利润, 利润决定行为, 若只是简单地单方面下调大型医疗设备收费, 必然迫使医院另辟蹊径, 并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3.2 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项目的收费价格

挂号费、诊疗费、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偏低, 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技术价值和职业风险得不到应有体现, 必然促使医务人员调整“创收”的重心, 转向价格明显高于成本的医技诊疗项目, 从而导致大型医疗设备过度使用。有必要提高这些反映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 建议结合医疗技术服务的技术含量风险、知识密集性、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等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实际技术劳务价值进行有效评估, 考虑各地实际经济状况, 参照当地职工平均收入情况, 注意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比价关系, 建立校正参数;医技诊疗项目的价格应在重新界定财政补偿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复核, 对不合理的成本, 如重复计算部分给予剔除, 方可实施正式调整;考虑现有财政补偿情况, 建议价格的调整幅度控制在10%~20%左右, 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中各医疗服务项目收入收入的结构进行规范和监管, 要求医疗机构总收入构成中, 挂号费、诊疗费、护理收入、手术收入合计应控制30%左右, 化验、检查收入合计最高不超过30%, 以期在新价格政策执行前, 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机构盲目上设备, 重复检查和做不必要的检查等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督促医疗机构自觉关注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3 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

3.3.1 制定大型医用设备的适用技术规范

大型医用设备极容易被过多地做检查和治疗。因此, 有必要明确其适应症范围, 规定只有在出现了实施检查的必要症兆或需进一步证实相关普通检查的结论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以此来提高其使用效率。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专家、技术骨干编制“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明确各类检查适用范围和适用指证, 成为具有权威性的治疗指南。这样, 同一病种患者从入院、检查、手术、治疗到治愈出院就可以实行统一规范的诊疗方案, 作用便是可以为医院合理使用大型设备和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费用提供科学依据[2]。与此同时, 要加大对“疾病临床诊疗指南”的宣传力度, 通过讲座或培训的形式加强医务人员对其的理解与赞同;建立对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评价制度, 以此作为考评医务人员职称及晋升的重要条件和依据。

3.3.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大型医用设备利用中的诱导需求行为不仅造成了对设备高需求的假象, 不利于进行优化设备配置的决策, 更严重的是浪费了社会卫生资源, 加剧了卫生费用的上涨, 毁坏了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因此, 必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对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医德医风规范和医院相关制度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以推动良好诊疗风气的树立, 增强其自觉抵制不良诊疗行为的能力, 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3.3 强化医保中心的第三方监督作用

本课题发现, 在各项住院费用结构中, 医保患者的检查费及其占整个住院费用的比重远高于非医保患者, 说明医保对象对检查服务的过度利用更加明显, 当然也不排除和医务人员的诱导需求共同起作用。建议有必要从需方控制和供方控制两方面采取措施[3]。需方控制即对医保患者的费用进行控制, 合理调整个人自付比例, 提高其费用意识, 抑制医保资金的浪费。对于供方即定点医疗机构, 实行按病种付费为基础的多种付费相结合的付费方式。要发挥医保中心的监督职能, 当务之急是加强医保部门队伍建设, 建议组建一支由医保和医院管理人员、医疗专家和卫生经济学专家组成的监督管理队伍, 定期对各医院医保患者就医时的检查治疗项目, 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清查、核对和管理, 本院管理人员和医疗专家不参与本院医保患者费用清查工作, 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过度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治疗的医疗机构给予发布警告、回收不合理检查所得收入、严重者撤销其医保定点单位的资格等处罚, 以规范医疗机构的检查治疗行为。

4 实现资源与数据的共享, 探索“专管共用”

无经济能力购买大型医用设备的医疗机构做不了相应的检查, 而另一些设备较齐全的医疗机构却只承认自己的检查结果。两种情况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其根源在于没有实现大型医用设备的共享。共享包括不仅可以为其他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单项的设备检查与治疗的服务, 也认可非本医疗机构出具的报告单。实现大型医用设备资源与数据的共享, 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 完善大型医用设备执业医师认证制度。通过完善大型医用设备执业医师认证制度来确保通过认证的医师都具有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第二, 由卫生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购买THIS影像系统, 无偿配备给拥有大型医疗设备的公立医院。在患者自愿购买存储介质的情况下, 将每次检查获得所有影像数据全都记录在存储介质价质中。

另外, 在时机成熟时要逐步探索大型医疗设备“专管共用”, 可考虑将大型医疗设备从医疗机构的资产中分离出来, 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医院只负责设备的日常零星维修和小额材料损耗以及相关的人员、水电成本等物耗, 这些成本通过相关的收费得以补偿。在确定大型医疗设备存放医院时, 要以技术力量强、条件交通方便、地区幅射度佳的医院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 本区域内的其他医院的患者都在存放医院进行检查, 得出的检查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在全国通用。

参考文献

[1]蒋日平.对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 2003, 1 (6) :31-32.

[2]匡莉, 张心明等.广东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调查和相关政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 (27) :36-38.

大型医用设备 篇6

关键词: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氧源设备,供氧方式,中心供氧系统

近年来, 作为医疗机构中心供氧系统的氧源设备,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其他类型氧源设备相比,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原理及发展

(一) 工作原理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沸石分子筛在不同压力下对氮的吸附容量不同, 加压时对氮的吸附容量增加, 而减压时则对氮的吸附容量会减少, 利用这种特性, 在充填沸石分子筛的吸附塔内, 形成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快速循环过程, 便可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 然后再滤除氧气中的有害物质, 从而获取高纯度氧气 (浓度范围在90%~96%之间) 。

(二) 结构与用途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由制氧机、空压机、冷干机、稳压罐、控制系统等组成, 主要配套用于医疗机构的中心供氧系统, 作为医用氧气源, 或是为高压氧舱提供氧气源。

(三) 发展情况

变压吸附 (PSA) 制氧技术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德国和美国便将PSA技术用于空气分离。1985年, 美国研制的第一台小型制氧机的问世标志着PSA技术医用化的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产工艺从双塔变压吸附发展到多塔变压吸附, 既可以获得更高纯度的气体, 又可提高氧气回收率, 还能减小压缩机功率、降低能耗。装置的发展包括大型化、微型化及高纯度3个方向。大型装置主要是为了应对医疗机构未来用氧量的增长、满足大型医院高峰时对用氧量的需求。

这一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一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标准

(一) 国外标准

1990年, 美国国家药典开始收录利用分子筛变压吸附法生产的医用氧气 (氧浓度为90%~96%) , 并将其命名为“93%氧”;2006年版 (USP30) 美国国家药典亦将其收录在内。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允许分子筛制氧设备在医疗机构中的使用并颁布了相关标准。

(二) 国内标准

我国医药行业标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YY/T0298-1998) 对利用PSA技术制取的纯度为93%的医用氧进行了规定;2012年颁布了《用于医用气体管道系统的氧气浓缩器供气系统》 (YY/T 0316) 。

标准对氧、水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态酸和碱、臭氧及其他气态氧化物、固体物质粒径的含量均做出了规定, 例如, 氧浓度≥90%, 其水分≤0.07g/m3, 二氧化碳≤0.01% (V/V) 。

利用满足标准要求的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氧气, 符合我国及国际上的相关规定。

三、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管理

(一) 美国及欧盟

对于大型分子筛制氧设备, 欧盟将其按医疗器械管理。美国将其作为制药机械管理, 须符合c GMP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要求;该设备制取的氧气按药品管理, 须符合美国药典的要求。

(二) 中国

我国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列入二类医疗器械, 属于手术室急救设备范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注册数据显示, 生产作为医疗机构供氧源的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企业发展迅速, 而使用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医院也在不断增加。

(三) 不良事件情况

在我国已有的监管记录中, 尚未发现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安全性事故和不良事件。在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 均未发现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不良事件。

四、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临床应用

英国、加拿大以及美国的科研机构研究表明, 利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93%医用氧与传统的医用氧瓶或液氧相比, 在临床使用上的效果并无不同, 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应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医疗机构通过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氧气通往医院的各个科室, 如门诊急救室、抢救室、普通病房、病区抢救室、ICU、CCU、无菌手术室等。按照临床使用特点, 可将其分为麻醉机、呼吸机以及ICU用氧, 高压氧舱用氧和普通病房用氧。

五、3种氧源的特点

医院医用氧气的供应方式有氧气瓶、液氧与制氧机3种, 其供氧方式各有特点。

(一) 安全性

1. 氧气质量、工艺与物理化学变化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采用纯物理吸附, 空气经过多级净化后进行分离, 去除水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态酸和碱、臭氧及烃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产出的氧气在浓度达到标准后再经过滤、消毒, 然后输入中心供氧管网, 保证了质量。

液氧, 需按照《医用氧气》国家标准和《中国药典》规定的含量, 如果氧含量低于99.5%, 将对人体造成危害。

2. 运行压力

大型分子筛制氧设备在低压状态下运行, 与1:800汽化比的液态氧和高压钢瓶氧相比, 在气压方面要安全得多。

3. 消防隐患

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取的氧气是气态高浓度氧, 而液氧的使用如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则可以避免危险事故, 但是如果违规使用, 会出现液氧泄漏、燃烧、爆炸的事故。

4. 供应保障

大型分子筛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 无需运输, 仅消耗电能, 设备随时开机随时出氧, 连续供氧, 同时还设有备用机, 与需要运输的液氧和钢瓶氧相比, 在供应方面更有保障。

国内大型医院用氧量巨大, 送氧间隔天数缩短, 全国各地地形、气候差异很大, 这些因素使得液氧的供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钢瓶氧也需要运输, 且灌装医用氧的钢瓶, 每3年须进行一次检验, 要进行清洗、加热、烘干和抽空等工序;操作人员每年要进行体检, 排除患有传染病等情况;如果医用氧的充装、钢瓶处理过程没有严格按规程实施, 原本要作为医用氧使用的钢瓶氧会沦为工业氧。

(二) 方便性

分子筛制氧设备开机后, 30分钟后便可产生合格氧气。生产流程是全自动的, 原料为空气, 非常方便;不受氧气涨价、运输等市场因素影响, 避免造成缺氧的情况, 保证供氧及时。

(三) 经济性

分子筛制氧设备使用寿命长, 3~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低, 在氧气使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每年花费的费用低于液态氧。

六、结束语

大型医用分子筛制氧机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 只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专业用氧、定期对设备进行自检和维护, 加强分子筛制氧设备使用的管理, 患者用氧的安全、有效就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蓝翁驰, 许伟.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标准及应用现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2 (5) .

[2]赵奇侠.医用分子筛制取氧气在临床使用的监管问题[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11) .

大型医用设备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大型医用设备,监管,实践探究

为了确保大型医用设备的合理有效的使用, 应加强对设备的监管, 严格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的规范与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管中, 使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更加具有规范性与合理性, 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权益。

1 物联网技术的含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与延伸, 其基础与核心仍是互联网, 但是其用户端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 物联网技术通过识别技术、智能感知等通信感知技术, 将人、物、控制器、传感器等联在一起, 进而实现远程管理控制以及信息化与智能化[1]。物联网的含义最初是在1999年提出的, 即按照约定的协议, 通过一系列信息传感设备, 利用互联网将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连接起来, 对物品进行智能化的监管与追踪等。

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方案设计

2.1 物联网技术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系统架构

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应用物联网技术, 根据大型医用设备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的在线监管信息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2 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监管的内容及实现方式

(1) 设备基本信息。安装RFID电子标签, 在RFID电子标签中写入每个设备相对应的数字串符, 这些数字串符是用来进行电子身份识别的, 同时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系统中存储与该数字串符匹配的信息。 (2) 设备强制检定信息。一些医用放射源如DSA、CT、部分SPECT设备等, 这些设备需要定期地进行检定,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管系统中, 可以将这些强制检定设备的检定信息进行收集并及时地提示医疗机构, 以便于能够定时及时地接受强制检定。 (3) 设备工作量信息。通过非接触式辅助映射传感器获取设备的使用状态以及各项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 以此来了解设备的使用效率。 (4) 设备操作人员信息。核发RFID操作证件, 当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操作时, 则以刷卡方式, 结合着设备现场RFID身份识别系统进行身份识别, 操作证信息与持证人员信息匹配便可进行操作, 同时采集传输设备操作人员的信息, 并通过电子屏幕将信息公示, 达到社会监督的效果[2]。

2.3 物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

为当地试点CT设备安装电子标签、传输终端等, 设备机房安装RFID读卡器, 为医务人员配发RFID工作证,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系统中, 通过该系统采集所有的信息, 远程且实时的监控与管理设备的应用情况、运行状况、人员的操作情况等。

3 物联网技术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意义与局限性

3.1 物联网技术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现实意义

3.1.1 使监管效率得到提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监管系统能够及时动态的采集所有信息, 若出现无资质人员操作、临近检定期限或者设备离线等现象, 该系统则会提示预警信息, 相关的管理部门便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来消除存在的那些安全隐患。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卫生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 使监管机构在不影响医疗机构诊疗活动的基础上详细地掌握大型医用设备的运行及应用状况, 确保了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3.1.2 补充并延伸了监管模式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实现了对设备的智能化监管, 改变了传统监管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对现场监管模式的一种创新与补充, 拓宽了信息收集与监管的渠道, 使得卫生监管机构更加科学高效地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监管, 缓解了卫生监管资源紧张与大型医用设备不断增加两者间的矛盾, 更加有利于大型医用设备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1.3 丰富了服务形式与内容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的平台, 同时也为其搭建了一个与卫生监督机构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 医院管理者可以通过在线监管系统中的医院管理客户端查看设备的使用情况并接受、分析、处理各种预警信息, 而在线监管系统中所设置的公共服务客户端起到了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提供便利的作用, 可以通过显示屏动态地显示大型医用设备相关的各种信息, 使患者在候诊区及时详细地了解设备的相关情况, 参与到大型医用设备监管的工作中去[3]。

3.2 应用的局限性

物联网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 医疗机构的大型医用设备一些非物质属性以及环境状态的监管内容, 难以进行采集与分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型医用设备的监管工作。同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环境下, 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信息的安全性遭到破坏, 便会对医疗机构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 信息的传递的安全性有待提高。此外, 医务人员的依从性也直接影响了信息的采集情况, 而刷卡操作缺乏严格有效的制度进行制约, 这对于监管的效果以及信息的采集质量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4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 在实时远程以及连续的监控管理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优势与价值, 丰富了卫生监管机构监管的方式及手段, 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但不能忽略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备监管中存在的局限性, 应进一步创新及加强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 提高设备质量安全管理的指标, 更深入地挖掘与利用信息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唐燕, 杨兰馥, 张军, 等.物联网技术在大型医用设备监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10 (4) :361-363.

[2]泮凡, 胡伟标.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5, 12 (7) :46-49.

大型医用设备 篇8

我国近年来集中采购医疗器械的总额呈直线上升趋势。2003年国家卫生部集中采购总金额为8亿元,2004年达到22亿元,2005年达到30亿元。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政府采购初步计划总计约134亿元[2]。如此大量的采购资金的管理和采购计划的实施迫切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统一和规范,从理论上进行提高和完善。

1 我国大型医用设备招标采购的现状和特点

2007年6月国家卫生部印发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行政和国有企业举办的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均应参加以公开招标为主要方式的医疗器械的集中采购。2008年又下发了《卫生部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工作制度(暂行)》,进一步明确了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程序。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大型医用设备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充分发挥了政府采购和集团采购的优势,加大了统一筹措的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医疗设备采购管理由个体行为变为集体行为,由单一负责变为多方负责;由来源狭窄的随意性选择变为来源宽广的规范性选择,有利于公平竞争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增加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使其更客观、更公平、更合理,有效地节约了经费开支。

2 我国大型医用设备招标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疗设备实行的集中采购,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由最终用户或近用户层(主要指用户主管部门)直接实施的低层次的相对集中采购。与发达国家的集中采购政策相比,这种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以系统、部门和层级为单位各自为战的分散采购,集中统一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层次,机构臃肿重叠、管理多头、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难以适应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新形势[2]。

2.1 最低价中标与保证高品质之间的矛盾

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的大型医疗设备质量达不到自己期望的要求,有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影响治疗的效果。如果采用最低价中标,在评分的时候将质量的分数放在次要位置,设备的质量势必会受影响,而医疗设备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首先要保证商品的质量,其次才是价格。价格的高低与设备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很多时候医疗设备的采购不得不更多地考虑质量,这与政府采购奉行的最低价中标产生了矛盾。各地集中采购机构对医疗设备采购人有倾向性、指定品牌的问题影响了采购的效率和质量,市场竞争不充分也可能是导致倾向性的原因之一。

2.2 招投标文件编制不规范影响了采购效率

目前厂商在制作投标文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招标文件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急于制作投标文件,使得投标产品的性能和配置偏离招标文件的要求;对用户来说存在的问题有:招标文件中对所购置产品的技术规格和要求不够明确,造成各厂商投标产品在价格和配置上相差悬殊;技术规格设置不合理,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条款,使得投标厂商不足三家或只有一家应标;对欲购买的产品,有意或无意中漏出标底,造成投标价格偏高,难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中意的产品等。招标公司在抽取评标专家和制定评标办法,确定各项分值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2.3 配件和售后服务费用的转嫁易造成不良影响

大部分的公司为了占领市场,在招标时,表面上降低了价格,但把攫取最大利润的手段转移到了售后的维修上,不断提高配件的价格和工时费,再加上技术和配件的封锁,迫使用户与其签订维修合同。据国内几家大公司的有关人员透露,公司利润的80%是由维修服务挣得的,在零配件的供应上,把配件进价乘数倍乃至10几倍卖给用户,还要收取高额的工时费。绝大部分的销售商,对设备只进行一年的保修,其真正的目的是:在保修期过后,运用技术、配件的垄断,迫使用户向他买保修,签定不平等的合同,剥夺用户的合法权益和权力,从而追逐更大的利润。最终损害的是病人的利益,加重病人的负担,导致医患矛盾,引发一定的纠纷,这不能不引起卫生主管部门和用户的高度注意[7]。

美国医院的做法是生产商与医疗保健机构在维修费用方面共同承担风险。大部分厂家可以在设备的生命周期内确定维修费用,如果实际的维修费用超过预计,医疗机构和制造商将共同承担这些费用。

3 完善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政策建议

3.1 在发挥批量优势的同时,兼顾购置单位的特殊要求

针对医疗设备具有复杂、多样和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突出强调共性,并针对有些单位的特异性需求,通过完善评价标准,力争对个性需求做到评价准确、科学和完全;同时要加强采购单位、组织单位、招标机构的沟通联系,在关键、原则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具体意见上达成共识。对于那些评标因素很难量化的项目,如在部分技术性能方面,尤其是品牌、耐用性和部分特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设备质量和性能的优劣),尽量在评标过程中适当体现出来。

为加强招标采购评审的科学性,保证引进设备的质量,建议可安排参与过大型医疗设备检测的专家参加评审,将测试结果纳入评标体系中,为评审提供科学数据。此举可有效提高招标评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采购单位把住引进设备的质量关,会得到采购单位和厂商的认可。

3.2 引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竞争采购的配套和补充作用

竞争采购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型医用设备采购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和策略之一。美国采办管理就是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利用各种指标方式选定承包商,进而与承包商签订各种层次、类别的合同。

要确保竞争采购健康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⑴分类分层实施不同程度的有序竞争根据大型设备采购特点,可将其分为有限竞争类和竞争类两种。(1)有限竞争类,是指那些专业性较强,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供货的大型医用设备,可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在合格的供应商名录内开展竞争。(2)竞争类,是指在市场上供应较充足的医疗设备,可直接面向国内外市场进行采购,采取公开招标、询价、网上采购等方式进行。

⑵实行公平、公正和有限度的公开向社会公开采购需求、供应商准入资格审查与评标标准、招标程序和公布中标与合同授予结果、申诉途径等,并通过制定相互衔接配套的采购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采购行为,确保集中采购从业人员以公正的态度进行采购,对有资格的供应商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使各厂家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价格上下功夫,进行充分竞争。

⑶在竞争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应在竞争的基础上与有实力的供应商合作,将竞争机制与评价、激励、监督机制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用监督来保证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促进采购人员、供应商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益。

3.3 加强集中采购的配套政策研究

⑴建立统一规范的集中采购配套制度规定集中采购的合法地位、基本原则、采购范围、管理机构和职责、采购运行方式等,并制定集中采购目录管理制度、供应商资格认证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采购预算与资金管理制度、采购业务规范、采购监督制度等,对集中采购业务及有关各方进行统一规范。

⑵健全集中采购组织科学设置集中采购机构,合理调整职能分工。

⑶统一采购需求配置标准如美国政府采购像电脑、汽车等,由联邦总务署制定统一配置标准[4]。我国在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中,应借鉴这种做法,对某些总需求量大、通用型强的采购项目,如CT、MRI、超声诊断仪等,应规范其配置标准。

3.4 构建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现代采购信息网络体系[3,5]

现代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使商品交易过程实现电子化,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从电子商务在集中采购中的应用程度、信息化采购环境的完善程度和采购信息成本的节约程度三个方面来考量,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电子商务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电子商务阶段,主要实现信息流的网络化,即进行网上发布采购信息和网上收集供应商信息,实现非网上支付型电子采购;(2)中级电子商务阶段,实现采购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网络化,即实现网上支付型电子商务,实现信息化采购业务链管理;(3)高级电子商务阶段,实现集中采购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开展协同电子商务,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结合、采购与供应商内部ERP结合。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突破原有的供应链上各个组织的边界,可以帮助医院用户直接从制造商或政府采购平台上获取信息和直接交易,减少交易环节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实现采购交易的透明化管理。

3.5 完善以政府采购为主导,行业采购为辅的行业采购模式,加强专业机构对当前市场的主流产品的测评工作

由于招投标双方存在信息掌握严重不对称的问题,需要首先由政府进行医用设备评估和选型,其目就是给集中采购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包括:遏制一些刚刚在国外获得注册的尖端大型医疗设备,在没有经过效能评估的情况下就被引入国内用于临床,实际上是在进行试验的不良势头;指导医疗机构配置适宜、必要的医用设备,根据医疗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多少以及科研型、临床实用型的不同,推荐不同的设备,实行技术上的管理;实行行政和价格上的管理,不以使用设备的档次,而是以医疗机构的分级来确定收费标准,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集中招标采购的,必须是医学装备协会推荐机型之内的。其次要有专业的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定期对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作出独立的、客观的技术评测,为广大客户提供一个可观的全面的评测报告。应平时主动注重收集各类信息,可以利用本单位或本行业的相关专家对该类设备技术和市场行情进行比较全面地掌握和分析,帮助客户进行准确地判断和选择。

在招标采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或专家在采购决策中的作用,建立专家论证、专家咨询和专家评审制度,完善决策评估和评价办法,建立相对独立的决策评价机构,促进采购决策和招标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实践证明,集中采购制度确实可以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但是完善的集中采购制度不单纯是指制度设计自身的优化,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采购手段的先进化、采购各个要素的优化,还需要引导采购能力的合理配置,提升采购运行的有序度,改善采购环境的公平性和协调性,这样才能促进集中采购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从而建立统一管理、分工明确、有效监督、顺畅高效的我国医疗设备采购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怡勇,谢峻.军队医疗设备集中招标采购的实践与特点[J].医疗卫生装备,2001(5):50.

[2]刘静,尚辉.浅议医疗设备招标中的几个重点环节[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4):12.

[3]刘新平.医用高值耗材价格虚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09(6):71-73.

[4]李鸣,毛景立,等.装备采购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27-29.

[5]陈以桢,高惠君.美国、欧盟医疗器械法规概况及我国法规的对比[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32(3):218.

[6]陶琳.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6):1-4.

大型医用设备 篇9

大型医用设备是一类重要的卫生资源,是解决医疗卫生领域民生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利用管理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矛盾与发展同在”的形势,这些必须引起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1 外部政策环境的变迁

1.1 新医改政策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均提出,公立医院大型设备购置由政府“买单”。因此,政府必然从严控制设备配置,实施更加严格、更为科学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发挥卫生资源综合效益。

1.2 医保制度的推进和医保覆盖率的提升

新的医保制度的推行和医保覆盖率的提升,必然会释放长期受高昂医疗费用压抑的那部分群众的医疗需求,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实惠和便利,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患者对应用医疗设备检查的治疗服务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这与政府对设备的严控政策存在矛盾。

1.3 医保异地结算,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的推行

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机制的建立,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将使保险关系能够较顺利地转移,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利。患者流动性的增强将给大型医用设备的科学配置带来不确定因素,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1.4“看病贵”问题依然严重,大型设备的管理层面临的社会压力很大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社会意见很大。由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高,部分医院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贵”问题。科技含量高的医疗器械设备,由于价格昂贵、维修费用高昂,加之回扣等问题,总费用极其庞大,医院和社会都承受很大压力。

2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面临的难题

2.1 卫生部“阶梯配置政策”,准入标准更严格

卫生部发布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阶梯配置指导意见(2009-2011年)》(卫办规财发[2009]182号)明确要求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机型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服务量、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等因素按阶梯逐级有序对应配置。因此,大型医用设备医疗机构配置准入条件将进一步提高,准入标准变得更加严格。

2.2 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性大增,设备配置量测算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和外出看病就医变得更加便利,人口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患者可以更加自由和便利地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就诊,大型医用设备面向的服务人群和区域的不确定性加大。而以往我们的设备配置都是建立在区域服务人口相对固定、患者一般就近选择医院就诊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随着人口的加速流动,卫生行政部门预测大型医用设备区域配置数量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3 大型医用设备采购“重洋轻中”,存在身份歧视

现如今,医疗机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中,国外品牌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三级医疗机构中,国外进口大型医用设备几乎垄断了全部市场。加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的产业化、国产化进程较为缓慢,只有少数几个知名厂家,医疗机构在采购大型医用设备中普遍“重洋轻中”,存在明显的“身份”歧视。

2.4 大型医用设备的共建共享机制创建难

目前,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考虑,医疗机构的大型设备均归一家机构所有并独立使用。医院各自为阵,相互竞争。医疗机构对建立大型医用设备共建共享机制不感兴趣,缺乏实施动力[1],加之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还缺乏各方面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细则[2],没有成熟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建立检治中心也可能会使就医程序复杂,不利于危重、急诊病人。医疗机构对建立区域性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中心不理解[3,4]。

3 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的困境

3.1 过度医疗,滥用设备的趋势日益严重

患者在医院接受检查治疗是一个被动消费的过程,在经济利益趋动下,个别医院鼓励医生多开检查单,导致不少可以通过常规物理检查诊断的病理现象,非要仪器诊断,加重了患者负担。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过多,超出合理检查治疗的资源需求,医院则通过过度检查治疗将配置成本转嫁给患者,自己无需承担不合理资源配置的成本代价。

3.2 部分设备超负荷运转,“人歇机不歇”,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医疗机构由于门急诊量大,一方面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缓解就医难、看病难的矛盾,另一方面为了尽快收回购置和维修大型设备的成本,就采取了“人歇机器不歇”的办法,人和机器都处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设备利用的强度明显增强,有的设备甚至超负荷运转,从而出现利用过度的情况。这样不但会影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会对设备的性能造成损害,缩减设备的使用年限,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3.3 部分医疗机构的设备使用率严重偏低

有研究表明,全国各类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率均未达到理想效率的水平,总体上处于“吃不饱”状态[5,6]。从部分地区所做的设备使用效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CT和MRI大型医用设备的总体利用效率严重偏低,还存在较大的潜力,资源浪费显而易见[7,8]。

3.4 存在诱导需求和道德损害现象,难以计算出大型医疗设备的真实需求量

由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利用中存在着诱导需求的现象以及道德损害问题[9],所以在研究居民对大型医用设备需求时,需要将这部分不必要的需求剔除,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需求量。而事实上,真正剔除这部分不必要的需求非常困难,无法以人群真实需求为依据配置设备资源,致使难以计算出大型医疗设备的真实需求量,难以准确地为各地市配置合理的数量。另外,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大型医用检查设备之间在疾病谱上存在交叉变动,某种疾病往往可以利用多种检查设备来确诊,也影响了估算大型医疗设备的真实需求量。

4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

4.1 设备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竞相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国家为了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规范设备的使用管理,避免重复配置、配置过度,特别制订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以期使大型医用设备管理逐步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4.2 对违规装备的处罚力度日趋严厉,但各地宽严有别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处理的意见》(卫办规财发[2008]220号)政策的出台,显示我国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杜绝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现象、维护安全稳定的医疗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的决心。但在各省级卫生管理部门的层面,目前发现的问题是,各地对违规装备的处罚宽严有别,缺乏统一的标准。

4.3 配置规划面临增量控制与实际需求增大之间的压力

据了解,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规划年内(2011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增量配置控制在总增长率10.0%左右(即年均增长率约3.0%左右[2]。而实际的大型医用设备年均增长率远高于这个水平,客观自然增长率与规划增长率之间形成了较大矛盾,从直观上判断,规划时所遇到的设备增量控制压力无疑是很大的。

如何在新的形势与挑战下做好大型医用设备的宏观配置与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管理层和决策者需重视和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科学测算,实现总量控制目标,从源头上遏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混乱状态;严格准入,实现地区和机构的均衡配置,抑制资源浪费,避免重复配置;配置适度前瞻,以应对随医保覆盖率上升后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和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性及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创新机制,建立设备共享的平台,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深入监督,强化日常管理,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防范过度依赖仪器的趋势;从严处罚,加大打击违规配置和使用大型设备行为的力度,减少医疗诱导需求;强化保障机制,解决规划执行和落实难的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利用管理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挑战,如外部政策环境的变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面临的难题、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管理的困境、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等问题,以期引起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层对此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大型医用设备,设备配置,医疗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自林.切实把卫生规划财务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赵自林司长在全国卫生规划财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J].卫生经济研究,2006,(1):4-5.

[2]匡莉,张心明,张文燕,等.广东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调查和相关政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36-38.

[3]朱平华,王前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经济,2010,(4):33-36.

[4]张晋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0):631-632.

[5]雷海潮,毛阿燕.全国大型医用设备技术效率分析[J].医疗装备,2002,(1):17-20.

[6]朱平华,李晓鹏.广西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现状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112-113.

[7]毛阿燕,雷海潮.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及管理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4):3-7.

[8]尤良.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9,(9):41-42.

上一篇: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下一篇: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