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2024-09-19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共12篇)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篇1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解决问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要求高效落实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要求,具体办法如下。

一、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计算意义,激发计算意识

计算意识是指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自觉地感知数量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获取数学信息,并将大量的数学信息进行感知筛选,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的特征进行“处理活动”,从中提取问题并能自觉地把问题与计算联系起来。这种“处理活动”是从计算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心理趋势。这种计算意识的产生是随着问题的发现而自主生成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计算教学并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或能力,它应该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意识,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数量间的关系去思考,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计算意识。

二、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应用意识,培养计算能力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要重视口算,在三个学段都要加强估算。这样的要求,既保留了口算在传统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于估算的作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对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有关要求,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大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坚持口算能力的培养。根据标准有关要求,教材在计算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删除了“繁、难、偏、异”的计算内容,更多地设置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计算内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有着广泛的口算空间,可以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数学的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已经重视到估算,例如,在准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大概的结果是多少,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估算意识,掌握了估算方法,对数字越来越敏感。有的学生可以迅速根据估算结果来检验计算的准确性。教师在实际教学实施中,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意识之外,还应注意口算、估算方法的指导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口算、估测的过程方法进行交流,然后再实际验算、校正。对于口算、估算的策略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口算、估算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凭空去算、去估。如化整法、数位估算法、循规估算法、联系实际估算法等。口算与估算离不开生活实际问题的范畴。

(3)加强笔算能力的培养。笔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笔算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算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建立算理与算法的沟通,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计算的过程。

三、在算理理解中,沟通不同算法的联系

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纵观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计算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体验,重视算理的理解。例如,一年级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教师是如此处理算理与算法的:首先利用情境引出36+23=()算式之后,教师启发学生还有什么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便呈现出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分拆组合、列竖式这四种计算方法。这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来沟通算理与算法的联系:拨计数器是怎么拨的?先拨十位3个十,个位6个一,再拨十位2个十,个位3个一。为什么这样拨?引导学生归结到“数位相同可以相加”;摆小棒,同样要学生理解整捆和整捆相加,单根与单根相加,它的数学意义也是相同数位相加;口算分拆组合,为什么这样算?数学意义仍然是相同数位相加。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充分感悟到:无论是拨、摆、算,他们所采用的原则都是“相同数位相加”,这是学生理解竖式的书写形式的重要机关。前面三种计算方法,其实正是列竖式计算的计算规则的孕伏,三种计算方法都蕴含着同一个思路: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正因如此,推导出列竖式计算应该是按照相同数位对齐的书写格式来列出算式。这个竖式的格式,其实也就是上面三种或更多种计算方法的简洁的表达形式。这个道理是必须让学生弄明白的。理解了这个道理,学生也就掌握了这种抽象的竖式计算方法,并更乐于接受这种计算表达形式。可见,重视算理与沟通算法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计算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已经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爱上计算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为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篇2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说到“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教会”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

今天,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了,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 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 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就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反思无非是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等。

再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 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 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浅谈课后反思的几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 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 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机课教学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 教育 教学 方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6 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所设立的课程系统中,计算机这一门学科是整个课程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新课程理念设立的目标来看,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动手操作这一技能,而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与基本的技能是动手操作教育的内容,将培养学生的才能与其自身的智商教育为核心。计算机教育者在教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应该改变用传统教学方法传授学生计算机技能,应该从实际出发,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导,让学生的自身动手能力得到强化,解决现实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1 计算机教学在当下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看,我国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教育者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法较为的单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互动很少。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课堂上老师自己讲解自己的,根本不理会学生到底听懂了多少,学到了多少,根本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自己在课堂上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在课上却没有学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计算机教育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们自身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背离了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在传授学生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太重视知识的系统化。计算机教育者往往在计算机课程的传授过程中,习惯性的在开头讲解计算的发展史,然后就是计算机经历这么多后的具体用途,在讲解计算机上的一些复杂的编程语言和怎样使用计算机上一些应用软件时,容易让学生们对计算机产生畏惧感,因为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觉得计算机原来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无端的放大了自己对计算机的错误认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与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跟不上节奏,不适合有效的传授计算机内容给学生。

一部分计算机教育者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不重视实践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发挥的作用,计算机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是以演示法这种形式出现,老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就在底下跟着老师做,从表面上学生跟着老师做了,但是实质上却根本没有学会,计算机教育者没有从计算机教学的实际出发,盲目的传授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主体位置,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自主的构建相关知识。

2 建立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机教学的新方法

(1)计算机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计算机时,给他们讲解一些能更好更快的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传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的一些捷径,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自主的研究在计算机领域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发挥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开发,调动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2)计算机教育者在传授学生相关的计算机技能的时候,要减少自己在讲课过程中重复的一些计算机知识,加强关于计算机知识领域之间的协调与调整,做到避免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复,在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过程存在的疑问,計算机教育者要适时的替学生解答,并帮助学生分析不懂的知识。

(3)计算机教育者在进行演讲计算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对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4)随着教育这项事业朝着职业转变的发展方向,对于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计算机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传授学生们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功效,让学生充分的掌握计算机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的人才,满足于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3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创造力

随着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和对于计算机信息收集能力的提高,在发展学生在计算机这一方面,对于文本的编辑、数据的处理以及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另一方面的意识,例如:对网络信息的规范化处理与操作,分清网络的利与弊,充分的掌握网络安全等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让学生加强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大部分学生都具备好学好问、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计算机教育者在传授他们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教学,引导学生们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探索,让学生们自主的学习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在传教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挖掘学生们对计算机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自然的享受这一过程。

4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计算机教育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完成自身学习目标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互相帮助。计算机教育者应找寻合适的学习任务,好好思考怎样开展有效的活动,为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提供对彼此的互相帮助、扶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结果的过程中去,达到自我引导这一学习目的。

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应当增加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尊重、友好,更好解决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纠纷,让学生们在彼此的帮助下共同发展。计算机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挖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与熟练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调整与自我监督。在学生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在计算机课堂中大胆的将现实中真实的问题带入,让学生们自由的发挥聪明才智去解决,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经验与实践作出反思,与他们一起探究新知,并且鼓励与指导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5 构建计算机教学在网络中的资源,给学生提供资源的平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实际出发,加强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之外的知识扩展。通过将教学资源,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题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电子资源等等,传入网络中免费提供给学生们下载,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学习与研究。通过这种将教学资源传入网络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找学习计算机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想象力都有着提高。

就目前来看,计算机这门学科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计算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计算机课本上面,要在实践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认真的实践,总结出自己在计算机教学这一领域的经验,适时的创新,只有把眼光放眼全局,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这一学科的兴趣,让计算机教育更好更快的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雁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关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 2010 (10).

[2] 朱怀峰.在新课程理念下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J].学园 2011 (12).

[3] 钱昌裕.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方法[J].中华少年:教学版 2011 (9).

[4] 卢传.新课程中计算机教学初探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 (12).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篇4

1 对创造性教学理念的解读

创造性具有新颖性和有用性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教学理念, 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创造性教学, 要注重教育的的新颖性和有用性, 要积极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教学要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目的, 应用一些已知信息, 能够获得新颖独特的收获, 通过教育创新要培养学生以自我经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得到发展。这就是创造性教育理念的特征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2 创造性教学理念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

创造性教学理念下高职计算机教学要获得创新发展, 需要不仅进行改革创新, 无论是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所创新, 要切实通过改革创新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 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 要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

目前,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高职计算机教学体系是在模仿一般高校的基础上设立起来的, 不适合计算机水平较差的高职学生, 另外, 教学体系的理论性强, 实践性不足, 严重影响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加之, 在计算机领域中, 各种新技术, 新型软件不断出现, 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日新月异, 这些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内容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体系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因此, 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体系工作紧迫。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教学体系的改革要能够分阶段地进行。第一阶段面要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工作需要结合起来, 增加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第二阶段要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 通过改革使学生掌握采购, 配置安装电脑相关硬件以及安装电脑需要的软件程序等内容, 第三阶段为电脑应用课程课改, 通过改革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改革中, 要重视各门课程的优化组合,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相互配合,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 为学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教学资源, 以促进学生更好学习, 更好发展。

2.2 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以理论讲解的方式为主, 即使有实践活动内容, 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例也不多, 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的发展。新形势下, 在创造性理念上进行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具体而言, 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第一, 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就必须依赖于实践教学, 因此,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要重视实践教学。在高职计算机课程安排上, 要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和上机操作实践相同, 通过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变理论边实践, 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是计算机应用的创造力。第二, 要突出合作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实际操作过程基本都是以一人一台计算机的方式开展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果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很多问题永远成为问题, 学生计算机水平很难提高。因此,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要突出合作教学环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 设置学生需要的计算机任务。然后, 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教学,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的的合作合作习惯, 对于学生有效学习计算机知识, 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促进学生计算机学习中问题的解决, 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创造性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2.3 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创造性理念下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 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手段创新, 通过教学手段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计算机, 有效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的方式是很多的, 比如, 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自己, 有效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利用对比教学, 利用实践教学等等,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情况, 积极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就可以有效推动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比如, 在Word的文档排版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问题可以这样设置, 如何使Word看上去更美观?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 分析讨论进行操作实践, 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要能够以创造性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 能够在创造性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创新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通过创新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提高学生的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 分析了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如何在创造性教学理念的引导下, 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提出了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 对于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理念,计算机教学,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职业, 2011 (3)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5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行为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决定教育成败的最后领域,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成为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思想,核心是改变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发展履行各自角色所就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那么,如何才能扮好各自的角色,如何使教学过程从老师的“外部”指导转化成为学生“内部”的能动经历,是新课程理念下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人重要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是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此转换,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师生在课堂教中的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受的共鸣。情感将会滋润认识活动,它将像润滑济那样,会使机器加速运转。我们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等心理特点不予重视,一进教室,仍以教师为中心,应试为目的展开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低下,所以部分学生上课不感兴趣,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实际上,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人小的社会环境,要使这种环境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教学和谐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爱护、关心学生出发,在学生各自的知识水平上帮助学生树 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达到身心健康发展。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要求教师用丰富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学思想,用足够的知识储备支撑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一种教育。首当其冲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课程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等。这样,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在是一个执行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已的想法、主张、见解,自已的策略。这些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但是,它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人和人则不同,这就看每个人内存的相关理论是多还是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是否有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自已的知识储备雄厚,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才会有底气。对于学生来说,则会被深深的吸引、佩服、认可、崇拜老师学起来,可能会轻松愉快,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外,还要正确认识“讲”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讲与问,讲与读,讲与练的关系,从而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堂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两者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篇6

一、计算教学是技能掌握更是习惯养成

高年级阶段的计算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该既包括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还包括计算习惯的养成。这需要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1.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从《数学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第二学段”的目标中可以得知,高年级的“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共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反比例和探索规律”五个部分的内容。这些具体的要求即是对学生在此阶段的计算能力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去着眼。

2.计算习惯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目标。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经常抱怨,很多学生题目不是不会做,他们要么是简单的加减错误,要么就是抄错了数字,错误非常低级。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学生从接触计算练习开始便没有养成起码的习惯。比如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应该着重从注意力的角度出发,养成准确性和端正书写的习惯。而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则应该强调计算过程的有序性和条理性训练。如果这些基础没有掌握,那么即使什么方法都掌握了,到具体计算起来还有可能漏洞百出。应该说,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更多应该形成的是分析和反思习惯。分析能力,即学生在计算前要注重从题目的类型出发,进行适当的归类;计算时要能够时刻关注平时老师强调的哪些易错点;计算后要反思错误的原因等等。只有将能力和习惯都真正训练到位,计算教学的目标才算真正达成。

二、计算教学同样需要兴趣的激发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同样如此。计算水平的提高需要智力因素的作用,但同样需要非智力因素的辅助。这其中,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计算学习的即时兴趣来自教学形式的多样。即时兴趣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有法,从数学课堂的情境设置开始,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初步认识负数》的课堂导入,可以喊学生到黑板记录水果市场进货出货,也可以要求学生谈谈如何表示本地一年十二个月的气温,还可以让学生记一本收支账等等。学生参与活动中,兴趣自然很浓;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如争先竞赛、正确率评比、奖励小称号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兴趣;在计算后的验算中,可以让学生扮演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或当“啄木鸟”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计算学习的永久兴趣来自学习成果的应用。怎样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计算学习的兴趣,除了日常的活动经常化外,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果的应用。比如把数学学习的成果应用到生活中,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后,让学生统计一下班级中同学一周上网时间情

况,从时长和上网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定的建议;比如把计算练习的成绩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等等。学生的兴趣便会在经常的关注中日渐培养。

三、计算教学是多种计算的综合训练

进入高年级后,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的能力,口算能力可以适当放一放,只需要把笔算练好了,口算水平的提升是自然的事。其实,这与新课程的理念又一次产生了冲突。

1.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但是由于教材编写过程中,口算往往仅仅局限于一个辅助的练习。同时,从三年级阶段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的时候就开始强化笔算练习的要求,使学生和教师都习惯于笔算的练习,所以口算教学的要求一度被忽视,这种倾向必须要重视。

2.计算体系的差异。口算训练和笔算训练最终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口算着重于心算,强调通过训练达成熟练,笔算更重于过程,往往偏重于计算的程序。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两者都需要成为计算的重点。

当然,高年级的计算教学也绝不能把视角局限于口算和笔算,尤其是联系到应用题、空间图形训练等,这些实际上都是计算教学的延伸。

四、计算教学是尊重多维主体的过程

由于高年级的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了相当的提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思考方法或计算方法与教师所讲和书本所讲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教学的尊重多维主体的特性便需要被再次重提。

1.在对比中肯定。教师备课,自然有自我的思考;教材示范,自然源自专家、优秀教师的经验;学生差异,自然立足个体的思考。对于教师而言,只要三者能够达成“殊途同归”,即通过对比,发现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计算的法则是合理的,都应该进行共同的肯定,这是前提。

2.在肯定中对比。肯定仅仅是开始,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对比,发现彼此的异同,进而得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计算方法。尊重学生和尊重教材、尊重自己备课的方法同样重要,教师的作用本来就在于引导。引导发现不同点,引导分辨方法的优劣,引导发现彼此的不足,这才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尝试 篇7

一、认真揣摩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爱好,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生物教学。

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

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 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 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作出的战略性规划。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就是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 教师营造问题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有胆量敢于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从问题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生物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 像“克隆技术”“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在讲到这些内容时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好奇心, 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遗传工程都运用到哪些领域;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等等。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翻阅资料、展开讨论, 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追问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 即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 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 这样追查下去, 学生就会产生“这个家族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能快速切入基因突变的知识。 (3) 激发学生的矛盾心。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 因此, 黄豆种子在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 有机物减少了。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有机物减少了, 而豆芽的重量为什么又增加了呢?”讨论这一问题, 就可知晓种子萌发过程中, 吸水量多于有机物的分解量, 因此, 其重量反而增加了。

(二) 教师在学习中注重引导,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

1. 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 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 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例如, 在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时,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而是对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进行回顾分析,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一次, 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具有一套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保证了每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一定形态和数目的染色体;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 其有性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其结果使得性细胞染色体数减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经过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恢复到原来的数目。这说明染色体在生物的传宗接代过程中, 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因此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的作用。从细胞的角度来看, 染色体即为遗传的物质基础。接着, 再从分子水平上对染色体进行研究, 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其中的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就完成了新旧概念的改造, 原来认为的遗传物质———染色体, 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2. 在解决问题时, 不死套公式, 而是融会贯通, 善于多渠道, 用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解自由组合规律时, 为了让学生搞清其实质, 我围绕等位基因互相分离,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这个实质, 出了多种类型的练习题, 根据亲代基因型推出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根据子代同一对相对性状的表现比, 直接推出亲代基因型等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用多渠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在解决以上问题时, 我发现有的同学当题目中出现不同于书本上的遗传比例时, 不知所措或解题方法繁琐, 我便告诉学生应学会化繁为简, 逐一研究局部的问题, 最后再把局部问题的结果综合在一起,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像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看似复杂, 但只要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是独立分配的, 就可以把复杂的遗传现象分解为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来研究, 即用分离规律来研究。把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问题研究清楚后, 把它们综合起来, 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

3. 在创造活动中, 不因循守旧, 不墨守成规, 要有创新意识, 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例如, 高中生物实验, 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 需要培养洋葱根尖。以前, 都是教师培养出来供学生用, 现在我要求洋葱根尖由学生自己培养, 希望他们除了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培养外, 也可选用其他的材料或方法培养。一段时间后, 我吃惊地发现根尖培养出来了。学生培养的根尖, 有的是用洋葱水养成的, 有的是洋葱沙培成的, 也有少数用蚕豆沙培养出来的。后来又进一步发现沙培的洋葱, 当根尖用完后, 继续把洋葱放在湿沙中培养, 长出的根又可用来做“观察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如此一来,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又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效果

新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探索 篇8

一、巧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一些包含数学知识的游戏、图片和故事等, 再加上多媒体教学方式, 来巧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让学生融入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例如, 在进行“鸡兔同笼”的学习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多媒体课件, 找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在课件中有很多小鸡和兔子在草地上上来回地跑, 学生们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很多脚, 还能听到小鸡们与小兔们的对话。在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学主题了:“一只小鸡几只脚啊, 一只兔子几只脚呢?”这样, 先让学生明确小鸡是有2只脚, 兔子是4只脚。然后进一步问学生:“画面里的小鸡和兔子总共是50只, 但有108只脚, 那么小鸡和兔子的数量各是多少呢?”这样一来, 学生对这个问题, 都非常感兴趣, 积极投入到讨论与计算中去。这样学生有了兴趣, 就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重点, 凸显有效教学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 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 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 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 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 (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 , 老师要大胆放手, 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涂一涂, 说一说, 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 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 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 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 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运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三、组织有效练习, 提升学生学习实效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节数学课中, 练习是否有效率、是否有效果, 将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 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 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 还要考虑学习的前后联系和影响, 把握练习的质和量,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倍的认识”一课, 一位教师立足于当节课学习和后续学习发展,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请你设计一个方案, 把8个圆片摆成两行, 用“____ 是 ____ 的几倍”说一句话。学生在操作中得出了五种答案。这个层次的练习检测了学生对“倍”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也为今后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知识作了铺垫。第二层:继续设置思维障碍, 看图用“倍”来说一句话。 (图为第一行:○○○第二行:○○○○○) 学生分别用“谁比谁的几 倍多○○○几”和“谁比谁的几倍少几”说话。在这个层次练习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倍”的含义, 能从多种角度用“倍”来介绍两行图的关系, 这其实就是以后要学习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 (少) 几的知识。第三层次:用图或者是算式表示6的3倍。学生分别用图形、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表示了6的3倍。这位教师组织的三个层次的练习,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和学科特点, 用图和算式来分析和表述提供的信息, 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数学图形、符号等的意识。既立足于基础概念的理解, 又有适当提升, 使学生在同化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的同时, 为后续学习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运用有效课堂评价, 树立学习信心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得出, 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 在这个基础上, 再坚持鼓励为主, 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 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鼓励, 这样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 让评价真正发挥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篇9

关键词:综合音乐感,练耳软件,多要素,多感官,多角色感

在如今的高校视唱练耳课堂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的做法已然成为一种风潮。新科技的运用固然丰富了教学手段, 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审美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听唱水平, 但现代电脑技术却存在着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因材施教、教师参与性差等特征, 不具备真人演奏的张力和即兴感。因此, 我们在合理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教师主体的支配力和主导地位, 必须将其作用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革新相结合。比起培养学生无伴奏听觉为主要方法的柯达伊教学法, 和以体态律动、即兴创造能力为突破口的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美国综合音乐教学法因其将音乐学习的各方面看成是有机关联的系统体系而越来越得到更广泛重视。“综合音乐感”观念的贯彻, 能为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的尝试提供正确的审美教育理念, 更具当下意义。

一、综合音乐感的含义

比起其他20世纪流行的音乐教法, “综合音乐感”成型更晚, 约产生于上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与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现代教学法从某种音乐要素的掌握入手, 更适用于幼儿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不同,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从当代美国大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在各大专院校中普及, 并逐步推广到其他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这种音乐教法力求培养学生七个方面的素质:“乐音 (包括力度、音高、音色等) 、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织体, (1) 并通过十六个周期的纵向训练, 分别对儿童力度、曲式、音高、节奏、音色这五个方面进行训练”, 以达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 它将对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按照“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 有计划即兴创作、加强巩固概念” (2) 的顺序一步步进行, 将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有机系统;视音乐的各种要素为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双主体、多角色的思维形态下, 探讨主客关系。

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当代视唱练耳计算机教学环境下的运用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广泛流行, 不但让通才教育的概念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也让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 其所倡导的多感官、多主体的音乐理解过程, 也为当代多媒体技术下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目前艺术类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中, 《练耳大师》 (Earmaster) 软件被广泛采用。作为一款来自丹麦的课程软件, 其体现出的交融性、互动性原则, 是对综合音乐感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

1. 多要素的共结

“综合音乐感”教法对于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依照《曼海顿维尔教育大纲》进行。“大纲”中提出了根据学生程度的深浅, 在上文提到的十六个周期中, 对学生的音高、节奏、曲式、力度、音色五种基本要素进行“螺旋型上升”的培养。这种多要素共同结合的横向教学方式, 在如今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环境中依然适用。

《练耳大师》中对音的识别先从音程大小间的比较开始, 让学生对音程的宽窄有初步的认识, 之后再通过对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性质及音高听辨、各种度数的原位与转位音程、和弦的听辨和听写, 由浅入深, 让学生通过掌握音程、和弦的效果和色彩入手, 逐步迈过音乐音高、音色关 (3) 。在具体操作环节上, 由于School版增加了教师修改试题的功能,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程度, 有针对性地在同度至两个八度之间设定听辩材料的音域, 让学生从中清晰比较各种音程、和弦的效果和音色变化。在对高年级的和声进行训练中, 有意识地扩大音值, 放慢播放速度, 以及适当设置分解和弦, 可让学生更仔细分辨和声横向进行中的高度和色彩变换。对节奏、力度与曲式等要素的训练, 软件可从简单的节奏型练习入手, 在掌握基本节奏型的基础上, 逐步进入节奏模打、节奏对比和节奏改错环节。在此过程中, 对于节奏、力度要素的训练和在8-12小节节奏中贯彻的简单曲式原则被学生潜移默化地接纳。旋律的模唱和听写是对各种要素的综合训练。在各种对音乐要素有针对性的练习中, 音乐中的音高起伏、节奏节拍的律动中的强弱和快慢对比、乐句的划分乃至音乐的表情功能表达, 都被有意识、有统筹地综合训练。学生对于各种音乐要素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发展。

2. 多感官的综合

计算机练耳软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让原本学生在谱面上作答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交互性特征显著提高。学生在听辨练习中即听即奏, 他们必须百分之百集中精力, 才能有效接收声音, 并用模仿奏出的形式将音乐表现出来。在视听和模写的过程中, 学生的耳、眼、手等多感官被同时高效调动起来。模仿节奏和旋律模唱的过程, 学生的口, 即语音系统也被调动。这种多通道的学习过程, 绝不是独立运用的, 就像我们讲话时总会辅以肢体的配合和眼神的交流。交互式练耳软件的运用, 能最大限度完成视、听、唱、触等多感官的相互沟通和有效转化。学生耳朵听到的音乐通过大脑转换, 可快速形成演唱的意识, 从而形成口中的模唱。通过键盘和鼠标书写的乐谱也会立刻在头脑中形成内心听觉, 并通过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样, 学生在运用练耳软件调动听觉、触觉或歌唱的过程中音调的起伏, 也会与内心情绪起伏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当这种对感官的调动过程越积极、丰富, 几种感官的作用力越协调一致, 所能达到的训练作用就越有效, 激起的审美欲望也愈发强烈 (4) 。

3. 双主体的多角色感

面向专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的练耳大师“Ear Master School”版本, 比起通用的“PRO”版本, 增加了教师辅助教学的功能。这大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对于课程的共同参与感。在“综合音乐感”教学理念中, 那种单纯以学生为主体或教师为主导者的教育观念被彻底摒弃,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活动都扮演着开发者的角色, 而非谁主导谁, 谁主谁次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同存共创, 一起发现自我对知识、技能的创新性认知, 甚至对对方的创造性教学或学习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根据这种理念, “School版”提供了对多用户同时管理的支持, 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改课程内容, 设定课程的回答方式等 (5) 。这不但有效保证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过程的控制力, 保证了多媒体软件授课的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也让教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同时, 教师在引导学

谈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

白晓剑邓千流 (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油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画教学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为实现高师油画教学目标提供了平台阵地和现实途径。

关键词:高师油画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的构建

the second class of oil painting teaching is building for the realization of oi

近百年来, 中国油画得到空前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专业院校和高师院校油画教育教学发展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高师油画教学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混淆不清、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高师油画教学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 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条件, 积极构建高师油画教学第二课堂, 努力实现高师油画教学与中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一、高师油画教学及其第二课堂

1.高师油画教学的目标

油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油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与专业院校强调“专业性”和油画“人才”培养不同, 应突出其“师范性”和“教育”功能, 也就是说,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资。

2.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 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进行的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指为了实现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开展, 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有效的学习形式和训练方法, 组织有效的学习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模式。

生学习的过程中, 作为“导演”和“创作者”的地位也能凸现出来, 最大程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也能通过对软件的运用过程中彰显。原本机械化的教师演奏、学生模仿或纸面记录的方式被彻底改变。学生用演奏虚拟钢琴的方式, 将软件所播放试题的答案复奏下来。在此过程中, 学生既是一个听辨者, 又同时兼具表演者甚至再创作者的角色。作答的程序, 其实是在技能训练中掌握了知识, 于联系的过程参悟了方法, 真正做到了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原来的灌输式教学, 彻底变成了主动学习的过程。练耳大师软件, 对“综合音乐感”理念的贯彻, 归根结底体现在让教师与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多角色氛围中, 正如国外研究者所云:“每一个角色都同处于一个综合体中, 扮演一个角色时实际所强调的却是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6)

“综合音乐感”教法在世界各地成功被采纳和运行的几十年时间里, 其综合训练各种音乐要素, 调动多感觉器官, 创设多角色感的理念始终被贯彻。即使时间跨入21世纪的今天, 这种“综合音乐感”的理念不但没有因为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二、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及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1.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

(1) 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 专业基础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全国高校扩大招生, 美术专业成为“热门专业”, 不少学生因各方面原因“半路出家”, 甚至出现文化不行就“改行”学习美术专业的思想误区, 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专业素养普遍低浅, 专业基础良莠不齐的现状。

(2) 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检索和调研发现, 高师美术教育油画课程与专业院校油画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在内容上都设置了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人体和油画创作等科目。在课时分配上, 也基本与专业院校相同, 这就导致了教学目标混淆。同时, 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受前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改革和发展, 一直以来偏重技法, 忽视理论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因此, 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 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

(3) 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不合理。

特殊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 油画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其具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因教学改革的滞后和全校教学安排的需要, 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如前两节为油画专业课, 后两节是公共课, 以及专业训练场所拥挤等情况。这种过于分散的课时安排, 不符合油画教学的规律;过于拥挤的油画教室也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训练的需要, 从而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4) 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方式单一。

高师油画教学仍普遍局限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 通常采用示范和口述相结合, 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法和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和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长期以来, 这种缺乏个性引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导致学生思想平庸,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严重散失, 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方法单一, 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口头。

(5) 学生闭关自守, 远离生活和实践。

而丢失, 反被不断演进, 被赋予了新技术环境下的崭新内涵。因此, 我们如何在视唱练耳软件化教学的环境下, 不断加深对“综合音乐感”的理解, 完成经典教学法与新技术的对接, 无疑是一项与时俱进的课题。

参考文献

①马淑慧.《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 《音乐艺术》, 1985年02期, 第43页。

②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 第142页。

③侯宝民.《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软件应用初探》,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5年10月, 第76页。

④禄晓平.《论儿童综合音乐感的培养》, 《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年03期, 第165页。

⑤王飞.《谈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教育》, 2007年第10期, 第45页。

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篇10

一、古诗教学课前导入的艺术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学生爱好古诗的开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必须采用新颖的导入方法,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导入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顺利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奠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多媒体出示一副嵌名联:山谷中静 大海上平

师:这是我的学生为我写的一副嵌名联,老师的名字就藏在这副对联里面,你们谁来猜一猜?

生谷平、顾静平、谷静……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老师的名字就叫谷静。我的学生还给自己喜欢的球星写了一副嵌名联,你们猜猜是哪位球星?

多媒体出示第二副嵌名联:三朵梅花 五个西瓜

生(异口同声地):梅西。

师:我国古代的对联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去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小学阶段学习古诗,只需要解决诵读和领悟诗文大意的问题即可,而平仄、对韵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认知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嵌名联的方式导入本课,就不是很妥当,学生很难被超出自己认知能力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做了如下改动:

多媒体出示有关送别诗的前半句,教师有感情地引读,学生通过回忆接读后半句。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海内存知己,。

……

改动后的意义在于,老师通过课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回顾了以往学习或积累过的古诗词,并通过老师情绪饱满的引读感受到了这几句诗共同的感情基调,让送别诗中淡淡的忧伤铺陈于学生心底,为本节课的学习从情绪上定下了一个基调。

二、古诗教学适时拓展开掘的艺术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没有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大学生学习古诗的量。好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情诗意,加强积累。

这里的拓展有对诗歌中人物的理解性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对诗中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

三、古诗教学有效迁移沉淀的艺术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终生受益的。学法指导首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对教师的示范过程就有两点要求:一是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二是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

【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秋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秋思》的诗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生:一开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

生:我们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了这首诗中呈现的画面。

生:还联系了其他诗人的诗句来理解这首诗。

师:我们可以把今天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成“四步读诗法”:(1)读出古诗味。(2)说懂古诗意。(3)读出诗中情。(4)想象诗中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再来学一首诗。

(多媒体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学生依照“四步读诗法”自主学习这首诗。)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简要回顾,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清晰而深刻。但要将知识转化成本领,还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内化为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美术教学 篇11

我们知道美术教育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呢?

首先,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制作。“欣赏.评述”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质。“综合.探索”,加强了学生美术创造与其它学科领域的联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研究,运用综合知识技能制作的能力。可以说,新课程赋予了很多体验性学习,能让学生结合教材选择适当方法创造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所以教师要改变陈旧观念,改进原来的课程结构,改变美术教材模式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积极探索研究,创设合理有效甚至高效的愉悦的美术课堂。

高效的课堂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精心地准备,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之间多维互动,充分调动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地准备还包括教师准备充分的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丰富多彩的知识资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设置、活动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如年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更适合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动手动脑,达到“学为主动”,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投入美术教育活动中,从而提高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高效的课堂还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认知不一、年龄不一、能力不一,所以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合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多的给学生以自由,让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发现创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评价,不否定,多鼓励,善表扬,促发展。

其次,观念的更新无疑会带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创新,尤其美术教学,因为美术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智慧和才能。比如,在“应用.设计”学习领域,教师就必须要自己先有所创造,掌握课程内容后,善于组织课程结构,根据教学实际,挖掘身边应有的素材利用某种表现形式或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或善于巧妙运用,创造出让学生既叹为观止又感觉很近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艺术就在身边,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改进或自制各种教学用具。因为教师颇具个人匠心和感情而制作的各种教学用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好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一样,应该是贴近人关爱人的,应该是能不断启发学生想象、感受、判断等意识,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创新。所以教师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从导课到讲授新课到课堂活动到课堂评价,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设疑探究,根据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启发兴趣鼓励创新。整节课有亮点,有节奏。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既学有所得又学有所乐。例如导课这一环节,方法得当设计巧妙,就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无论是温故导课还是激情导课、设疑导课或是创设情境导课等总之一定既引发题意又能调动学习注意力和思维积极性。

现代多媒体的使用,使得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所以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要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切勿形成“黑板搬家”(将讲稿或板书内容制成幻灯片从头到尾播放)。高质量运用教学软件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修改、完善,创造性地使用。例如工艺设计课,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把制作的程序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方便快捷清晰,学生在观看时既学技法又有兴趣。

其三,教法得当,教学手段现代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教学控制能力,能驾驭课堂教学的节奏,灵活处理课堂上的一些个案。比如探究性学习,教学手段变为主体参与的手段之后,学生自我管理与控制的要求相对增加,教师的干预程度会降低,学生容易持续逗留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上。让他们观看录像他们的思维会“跑题”,这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调解和引导,保证自主学习正确的方向。还有当教师讲授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时,必须有“价值中立”的意识,以不推销自己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责任,还要求教师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的状态,时刻悉心聆听学生问题,根据学生发言迅速判断并应对,不要纠结不清,影响课堂进度。另外教师对学生主动学习情绪也要适当调控。当有的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作品一个又一个的要展示时,不妨采取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参展的形式,以有效地调控课堂时间,烘托气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艺术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时代同步又敢于超越梦想。我想他们定会通过美术学习发挥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在自己的舞台上舞出最美的篇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篇12

一、解放课堂,建构净化学生心灵的空间

朱永新教授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实在应该好好地体味这一句话,更应积极地行动起来,解放我们的课堂,用爱心去守护童心,让课堂成为净化心灵的家园。对此,我上了《秋天的怀念》这一堂课后有更深切的体会。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情深意浓的文章。学生学完此文后,早已被文中那位“为了孩子,宁愿付出自己一切”的母亲所深深打动。这时学生的情绪感染了我,我及时抓住学生情感的共鸣点。要求学生说一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由于有亲身的体验,学生的心灵火种被点燃。话匣子打开了:“妈妈每天早晨,都早早起床,为我做饭,催我起床,妈妈太辛苦。”“有一天,我生病了,妈妈着急万分,对我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学生说完后,我又要求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让妈妈高兴,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再写一篇作文,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学生对母爱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今后也能在生活中自觉地孝敬母亲,为母亲排忧解难。

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才能与学生达到心灵互动、情感共舞的教学新境界,才能欣赏到心灵礼花的绚丽,才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启发质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产生的疑问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担心提出的问题是否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会不会引起同学的讥笑,前怕狼,后怕虎,因而有疑而不敢问,没有质疑的勇气。对此,老师要多加鼓励,增加学生质疑的自信心,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善于设置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把质疑问难贯穿教学的过程。

(1)课前预习质疑。每篇课文教学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细读课文,考虑哪些地方不明白有疑问,把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学生刚练习质疑时,往往思路不清,提出的问题与课文重点关系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正确质疑,力求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的质量。

(2)课中深入质疑。在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质疑。在学生对问题质疑的时候,我们就要仔细听取,认真分析,进行梳理、归类,再质疑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关注生成,引导学生发现课堂的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上,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从传统的“教学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和生成性。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正在她认真引导学生动情朗读感受邱少云的伟大形象之时,一个学生满脸疑惑:火燃烧这么久,邱少云身上的炸药和子弹怎么没爆炸呢?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窦老师及时启发学生再看插图、再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学生在潜心会文与读图中更加感受到邱少云的伟大。这不曾预设的精彩正是窦老师敏于发现动态生成所呈现出来的。

四、结合练说,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上一篇:非正规金融机构下一篇:新形势税务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