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思考

2024-07-26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思考(共12篇)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思考 篇1

高中段化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高中生提供化学课堂, 为学生打下坚定的化学基础, 完成化学教育课程。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指出, 课堂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了解科学物质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

一、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初步成效

1.全国新课程标准已下达, 其在各学校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实施, 普遍加强了教学的研究, 其中包括进行集体备课, 突破了传统的备课思维, 教师不用再为每一次考试准备相应的方案, 每一位教师根据班里面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备课内容进行各自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发现问题和规律, 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总结出的好的现象进行专业化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校外教育, 不定期组织教师的出外培训, 只有是教师亲身体验到问题, 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传授方式, 并且是教师更加轻松自如地表达出来;定期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配套材料。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学的教材也会不断变化, 每一个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学生接受的教学配套材料, 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及时讨论并做好笔记, 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

2.提高了教学的资源意识。新课程实施以后, 新教材的出现使原本就习惯于教学内容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材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 乐于尝试用新的教材, 注意对比新的教材与老教材有什么新增内容, 进行收集应用。我以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经历简单说明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留有十分钟的学生自由领悟和问问题的时间, 有一次有个同学拿着高二, 高三的两本教科书来问我, 提出为什么一个化学规律在数字上会出现不同, 之后我做了笔记, 并查看了资料和其他的化学教师探讨了一下, 才发现不同的版本确实存在差别。之后, 我大力表扬了这个同学。这本应该是我们一个教师去发现的问题自己教的一个学生发现, 自己心里很满足, 并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适合化学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1.为化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

化学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情境, 把教学内容真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对于化学教学, 可以做些演示实验, 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故事, 介绍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史实, 提供实物、图片、模型、影像等辅助材料等, 这些都可以对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帮助。

2.介绍化学科学经济方面的应用和与生活中的联系, 扩展学生视野

化学本身就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门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科学物质的认知程度, 增加人们对化学物质的安全防范意识, 还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常识, 生活中存在的化学,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常识并结合实际, 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 灵活运用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以实验为教学基础,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在做化学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 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其次, 做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 帮助学生认识科学, 估计学生对科学的探究, 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和了解的化学知识, 鼓励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己设计实验, 做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工作。

三、创造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确立, 更多的为教学思想添加了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与教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使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 才能加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的发展, 不断的培养出科学人才,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信息力量的提升,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学的工具, 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配备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并且教师也能应用一些软件制作化学教学, 是教师更加简单方便的传授教学课程。另外, 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学生学习化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自己需要的化学信息, 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自己细化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更加方便的沟通遇见的化学问题, 对不了解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视频来清晰直观的学习掌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搜索化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把信息技术灵活应用于问题情境的创造和实施策略, 完成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改变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目标, 以及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

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编制教学方案

新课程实施以后, 学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也加强了, 教师面对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同学, 这些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作出适应全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塑造每一位同学都能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领悟能力和需求, 还要根据课堂标准和教材, 分别设定社和全班同学和个别同学学习的目标。

其实, 对于每个人来说, 看到一个一个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爱好和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讨论小组, 组织讨论活动, 每个人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之处, 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克服学生对知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化学教育是培养科学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学科。作为化学教师,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加贤, 蒋小钢.“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化学教育, 2009, (03) .

[2]杨颖.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徐惠.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5.

[4]王祖浩, 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思考 篇2

城北学校 樊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前两天我接到张老师的通知,要求我准备一个类似于讲座的的材料,说实话心里很是诚恐诚惶,不知该从哪方面说起,说些理论方面的内容吧,自知自己的底蕴和水平还上升不到那个高度,思考再三我想还是站在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上,尽量和大家交流一些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内容吧。所以今天我在台上讲的不是讲座,也不敢称之为讲座,只是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培训后学到一些新理念、新想法、新思考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探讨,若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原谅和包涵,提出宝贵意见。

我不能像专家那样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给大家送去丰富的营养大餐,但我希望大家在这听讲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因此,开讲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怎样才能快乐。《快乐的十八种技巧》:1.要有目标和追求。狮子奋蹄直追,那是因为前面有美味的佳肴。2.经常保持微笑。再丑陋的动物,他的微笑也是美的,微笑是我们最好的通行证,我们应该学会时常问自己:今天我微笑了吗?3.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交流沟通,能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尤其和别人分享快乐,会给别人带去同等的快乐。4.乐于助人。这不仅要求学生要这样做,我们成人也应该这样做,举手之劳的小事,若能给他人带去方便,多好!5.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容貌和年龄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颗 年轻的心。6.学会与各种人愉快相处。很多时候,接纳别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7.保持幽默感。幽默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艺术。8.要能处乱不惊。时常保持冷静的头脑,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9.学会宽恕别人。遇事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10.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友人间的互帮互助,会让生活的道路充满温情。11.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12.享受你的天伦之乐。家是最温馨的港湾,所以,不要忽略你的家人。13.保持高度的自信。14.尊重弱者。只有敬畏生命,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生活。15.偶尔放纵一下自己。任由意识信马游缰,但不能经常。16.有空也要充充电,灌灌水。因为,学习,永远不会落后。17.有空来家中坐坐。在家中聚友,温情更浓。

18、不要迷财。贪婪和欲望是个无底洞,会把人折磨死的。

希望刚才的这些内容能带给大家一些快乐,更希望大家能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启发。所以,我想给今天的交流定个位,那就是:(我的交流初衷):也许我不能给你有用的方法,但希望在你平静的心田扔下一两块石头,溅起一点点涟漪!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前两天教育局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了学习新课标的培训,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理念。(幻灯)今年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修订后的新课标,我感觉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的体现了 替学生着想。下面我从新课标和旧课标对照的几个例子中加以说明。

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1、2年级的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和练习默读,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

同时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新课改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旧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体现了新课标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旧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这样就摆脱了教参、让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此学习起来积极性也会提高。

再比如,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旧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旧课标重在让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话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很大。从这几处修订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修订之处还有很多,我希望通过这几个例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潜下心来认真细致地研读新课标,为我们的教学点亮航行的指路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回头看看我们总是在进行着这样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幻灯)那么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是:(幻灯)找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多读书,特别是要读一些专业理论方面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一些报刊杂志,用理论作支撑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同时要站在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上教出小学语文的“语文味”。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小学语文不仅姓语,还姓小。”什么意思呢?(幻灯)“小学” 就决定语文教学具有儿童性,我们应该走进童心。走进童心,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走进童心,就是要做儿童世界的使者,融入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生活;走进童心,就是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让文本生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幻灯)。接下来我从四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一、心中有“课标”(幻灯)

二、心中有“文本”(幻灯)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就应该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勾词句、作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要教育学生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动别人。在文本面前,教师既是读者,又是教者。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要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又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考虑编者的编排意图,还要照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阅读个性。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

三、心中有“学生”。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 想方法基础”的事实。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记得有一次我送课下乡给一个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上一篇关于超市的识字课文时,诸如“商品”、“毛巾”、“牙膏”等一些词语他们还能理解,但是“超市”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他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样的商店能自己进去拿东西再出来付钱。他们所知的商店就是学校附近一个小卖部,他们递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就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递给他们。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城市孩子看来根本就不用讲的词语。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有了这四方面的理论支撑接下来我想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大家交流一下。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培训我觉得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要这几方面考虑。(幻灯)我通过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大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幻灯)说了这么多也就是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是要思考这节课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学到什么?怎么引导学生学?记得去年我初讲《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那天正好遇上教育局的刘书记来听课,评课时我清楚的记得他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这节课如果我作为一个学生去听的话,我觉得我除了知道花园里巨人回来前一年四季美丽的风景和巨人回来后花园里冰天雪地的景色外,其他的我什么也没学到。过后我思考再三我觉得说得确实有道理,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切中了要害——我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搞清楚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也就是说目标的不明确导 致了教学的随意性,造成了课堂的低效。之后我又在原有的基础上遵循着“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应该学到什么”的理念进行修改,后来还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确定好教学目标后下一步工作就要写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该是环环相扣,合乎逻辑。我们提倡

1、教学要有个性,教学设计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

2、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习惯去查找一些网上的教学设计,博取众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为我所用。俗话不是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但是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生搬硬套,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学生的学情进行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要必须加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和创作,内化成自己的,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有”东施效颦“的尴尬。同时我还会多下载几个课件,有时从课件上就能反映出整个教学流程,备课时从下载的课件上往往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做课件时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去制作,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刚才我所说的这些也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要善于借鉴,因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和一个精美的课件,是一个老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我们要学会从中学习和借鉴。(幻灯)

3、备课时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一定要多翻阅,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居里夫人提炼镭的的片段时(幻灯)没有想到竟然有一位学生问道工业废渣还需要搞吗?备课时因为我翻阅了不少关于相关资料,当时我就给同学解释了废渣的来源情况 后,(居里夫妇买不起可能含镭的原矿,推想废渣里可能会含镭,他们就订购成吨的废渣,奥地利政府得知后就捐给她们一吨工业废渣,她们只出运输费用,这样才搞到了提炼镭的材料,这样一补充资料学生就会感到工业废渣来得不容易,从而更能够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

4、巧提问,抓得准,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含金量,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提问;问题要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切入点,问如《草船借箭》就可以就文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解决了这个问题整篇文章就搞清楚了。

5、多预设,不慌乱。例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上课前我很有信心能把这篇文章的情感之弦拨动起来,心想学生肯定会对小雷利失去亲爱的爸爸而悲痛,甚至可能会哭。可是我再没有去往下想,结果上课时一个同学哭了,同学们也跟着哭了。我当时有些不知所措,只是安慰性地说了一句:孩子你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孩子。课后评课专家指导时说:孩子你和雷利的爸爸毫无血缘关系,你都哭了,可想小雷利当时有多悲痛了。经专家一指点我想在教学中如果自己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就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6、要穿梭,走来回。要想引导孩子们读懂文本,就要在文本中耐心穿梭,走个来回。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评价的良苦用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问学生父亲评价孩子的诗“糟糕透了”,难道他不知道会伤孩子的心吗?别急让我们再回到小巴迪家的餐厅看看,我一边说一边随机出示幻灯片,巴迪看到父亲后得意洋洋的表情,巴 迪用漂亮的花体字认真誊写,用彩笔勾画好看的花边,母亲过激的夸奖。这一系列的情景让父亲想到我也想母亲那样表扬他,孩子会怎样?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孩子们谈到巴迪会骄傲、会飘飘然、会不再努力,停止不前。这样在文本中穿梭,孩子们水到渠成下理解了父亲近乎冷酷的批评也是源自于对孩子的负责和爱。

7、空白点,激想象。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飞蛾求生”这个片段(幻灯)让学生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时,我抓住飞蛾求生时的心里设计一个问题(1)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正在和死神挣扎,你会在心里说什么来鼓舞自己呢?学生说:我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我要坚强,我要奋力挣扎,我会战胜的。.等等空白点的挖掘不仅使学生深化理解了文本,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

8、过渡语,精而简。高效课堂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过渡语必须干净利索,精简凝练,有时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同时要注意把教学环节衔接第浑然一体。

9、善取舍、抓重点。教学设计要做到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不能面面俱到,让重点辐射到非重点。努力做到“三讲”,“三不讲”。

10、基本点,贯过程。一堂课要体现基本知识的学习点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点,要使这两个基本点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讲授、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堂课看上去讲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我认为一个聪明的执教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要传授哪些知识,要训练哪些能力,尤其是后者。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就是低效 的。我们看《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和落实。(幻灯)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的设计确实凸显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有朗朗读书声的环节,有品词析句的浓浓情感体验,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这些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的环节设计好后,最后我再和大家交流一下课堂教学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1、课堂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只有预习充分,课堂上学生才会和文本和作者和编者、和教者进行有效对话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大都不会预习,所以教师一定要俯下身来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必要指导。

2、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教师也要做好准备,不仅是做好备课准备,还有上课情感状态的准备。语文是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教师有了情才能去感染学生,只有自己走进去了,才会带着学生走进去。

3、课堂上要营造学生敢想、想说、敢说的平等的民主氛围,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分析和理解和不停地提问。

4、新课标要求的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5、语文课朗读是重头戏,课堂上要变着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套用专家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七读八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去积累,去运用,让 一节语文课结束了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故事。

6、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注意多元评价,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如:真会读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真是一个好的读书方法,这样的评价语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从评价语中自然地学会了一种读书方法。

以上内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和培训后真实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恳请大家原谅、提出宝贵意见。最后我想把这两句话送给大家:

1、任何事,用心坚持了就会有精彩。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思考;有效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中这样说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使命感。”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具体的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设置合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

在初中階段,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初中历史八年级(北师大版)《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的一些基本概况,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给学生带来一套中山服,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看中山服上的口袋、扣子等特点。用中山服引导课堂教学的模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课本上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讲到三民主义的时候,联系中山服,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延伸:“中山服袖子上的三颗扣子分别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四个口袋分别代表礼义廉耻;五颗扣子分别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宪法”。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完成本课的学习。这种设置教学情境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有效理解,提升了学习水平。

二、引进“微课”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录制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一一解说,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讲初中历史七年级(北师大版)《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并且思考每项具体措施的影响。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解说,即“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并给学生展示出关于这些内容的动态图画,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宏观的印象,促进学生的理解。这种“微课”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组织“同等生”小组,提升学生合作水平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很早就被推崇,但是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合作效果。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给各个小组分别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平等健康

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历史九年级(北师大版)《俄国向何处去》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即学习水平较高的小组和学习水平较低的小组。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即“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条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需要掌握那些基本知识点外,还需要理解“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评价和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途径等。”把学生分成同等生小组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在初中历史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翠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考试与评价,2016.

新课程下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思考 篇4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门个性化选择的行为, 初中的阅读教学就应以学生自主去阅读的方式为重点。通过下面几个方式可以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几点参考:

(一) 让学生自主分析

站在大多初中生的角度而言, 在阅读的课堂中, 无非是对文章的字句朗读或是默读, 学生缺乏对文章情景的具体感受, 而是照本宣科, 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缺乏对文章理解相应的生活阅历, 对于文章中的一些情景描述没有具体画面的感受, 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感受, 这样的感受是缺乏切肤之感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课阅读中,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和老师的讲解之后, 大多学生也只能知道白话文的翻译, 作者相关信息, 以及文中描述的表面情景。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以及居室中所反映出作者的生活品格等,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分析而固定自己的分析。

因此在学生的阅读中, 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 并不能完全理会所有的文章中的情景, 因此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 而不是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教材的讲解上, 教材的讲解目的是为了学生对词汇、句式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是为了学生的阅读能够顺利进行而实施的措施, 也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方向性的引导。因此教师不应过多的分析去代替学生分析, 要提高学生对文中情景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去自主分析文中情景, 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关键所在。

(二)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质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问题, 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对知识的传授有细致而又正确的引导能力, 而且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素质, 这是成为优秀导师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能够在课堂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通过学习中, 不仅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动力, 同时从内心热爱教师, 喜欢上老师的课, 这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很大助益。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 不仅要求学生配合教学, 也要求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师生都完成相关有效的提升, 才能为阅读教学开展做良好铺垫。

在课堂阅读教学工作开展中, 要注重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作用, 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能力、意识、人格等方面为目标, 通过教师自身优秀的教学水平地发挥, 创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境。阅读是一种选择的个性化行为,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本着学生自主去阅读的理念, 教师发挥正确的引导性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去理解读物中的情境、乐趣和审美等。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通过多读、多用的方式来加强。初中生在理解教师对词汇、句式的意思讲解的时候, 大多都存有表面理解的现象, 这种理解并不等于真正层面上的理解, 这种理解现象的产生也可能导致学生在写作中无法有效对理解的知识运用, 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多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体的过程可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认真朗诵, 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语句, 可以在课堂上抽查学生对其语句的解释。并且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让学生通过周记、日记的形式来累积对写作能力的锻炼, 这样的方式也是传统教学的一种优势所在。当然在运用传统教学的方式时, 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新的方式, 比如让学生通过网络的平台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 在刊物的推荐引导上, 选择健康、积极的读物来推荐给学生, 推荐刊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要能让学生产生足够的阅读兴趣。所谓“读书破万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通过多读、多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思考 篇5

一、困惑: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求7~9年级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如果这些是针对课改前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弊端而言,无疑是有道理的。但6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对语文知识教学反其道而行之——考试回避、老师绕道、学生放弃。一是课标制订者把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简化为附录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只剩下词的分类、语法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常见修辞格五项。这种表述固然打破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却给一线教师造成了语文知识可有可无的错觉。二是课标中只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课程目标,既没有什么是精读、略读等陈述性知识,更没有如何精读、略读的程序性知识;既没有什么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陈述性知识,也没有如何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程序性知识,更没有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相关知识。课程标准的不明确性,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三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规定,客观上造成了不考不教、不教不学的窘境。

2、从教材看,各版本的编者按课标要求尽量淡化语文知识,但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又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渗入一点必不可少的知识。如人教版在有些课文之后以“补白小方框”的形式介绍一点语文知识,碍于“刻意追求”之嫌和版面所限,只能在内容上作肤浅介绍,缺少深度辨析,缺少实践链接,在形式杀上也只能是分散的零碎的应景式的。另一方面,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但教材文本是以主题单元编写,而不是依据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需要,所以文本与知识的脱节,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加之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文本、如何使文本与知识相结合,恰到好处的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更是难乎其难。因此说,教材为语文知识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思考

1、有必要建立语文知识教学体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追求”,不等于不要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只是不要“刻意追求”,不要夸大语文知识的理论(概念)教学,这才是对新课标语文知识教学的正确认识。结合7-9年级人教版教材和教学实践,笔者建议形成如下体系:

●语法修辞知识体系 七年级上册

汉字、语汇知识:检字法、词义与语境、词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 修辞知识:比喻、拟人 七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副、介、连、助、语气、叹)

修辞知识:排比、反复 八年级上册

语法知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

修辞知识:对偶、设问 八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主谓句与非主谓句、句子成分、句子的主干、长单句的分析

修辞知识:反问、夸张 九年级上册

语法知识: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复句与关联词语、二重复句的分析

修辞知识:汉语常用修辞格(以表格方式加以归纳作附录)九年级下册

语法知识:结构要完整、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句式要单

一、表达要合事理。

●听说读写知识体系

七年级:朗读方法及要求

八年级:听话说话、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阅读方法(背诵、猜读、浏览、精读、复述)、写作(缩写、改写、扩写、续写、自传和小传)

九年级:议论文阅读、诗歌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戏剧阅读、实用文体写作(演讲稿、调查报告、总结)●书法与书写知识体系

七年级:硬笔楷书、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八年级: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欣赏草体书法

2、有必要拓展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毫无疑问,上述这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初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认为“不考”便“不教”的做法,忽视语文知识对阅读、写作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如解决“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个难点,也离不开词的知识指导,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等,这些语汇知识对于体味、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再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复杂句子的主干,理清“枝叶”,弄清各种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修饰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掌握分析句子的方法,看句子结构是不是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是不是恰当,句子的语序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前后矛盾、不合事理等。为此,语文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标规定的内容,而应以此为突破口,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对课标与教材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开发,在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求上进行适当扩充延伸。

3、有必要改革语文知识教学实践。⑴ 在课后练习中挖掘语文知识。新课标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呈现语文知识,如汉字、语汇和语法知识主要采用补白短文的形式,分散安排在课文后的空白处或者在课后练习中。如课文《春》的比喻手法运用很突出,课文后面设计有这样一道练习: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这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课文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对这样的练习,我们要善于从中挖掘提炼相关知识,使学生既掌握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又紧密结合课文实例,了解这种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⑵ 在文本阅读中强化语文知识。新教材的选文突出了人文性的特色,但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脱离语言而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或多或少的独具其语言魅力,对此进行妥善处理、合理安排,有助于我们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补。不同体裁的文本,相对应的就有不同内容的语文知识;而语文知识的合理强化又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⑶ 在复习教学中提升语文知识。由于语法、修辞练习分散安排在课文后面,知识零散,语言知识要转变为一种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如果只是把这些短文读一遍,或做一两个练习就完事,这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有必要在具体教学中安排时间加以梳理,以便形成体系,并提升在文章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实际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思考 篇6

关键词:和谐; 两条线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75-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实现高效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实现素质教育。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就高中政治教师怎样调整来适应教改形势,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的政治课首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表现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但辩证思维仍处于形成期。一堂有趣的课堂更能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吸引他们的眼球。教师要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我在讲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时,引用中国南海问题的背景,让他们知道财政的重要性,充足的财政可以实现国家职能。

其次,利用教学评价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提倡赏识性教学。学生的平时发言既是其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也是其学习过程评价确定的依据之一。为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对发言精彩的同学发给奖励加分,使发言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同时,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二、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的提问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的理念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三贴近”原则,所以提问也要做到“三贴近”,才能更有针对性,要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提问和思考,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究出答案,调动学生的多元化思考,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

对于复习,我一般都是放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和考前,所谓温故而知新,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做前一节课的提问和复习,对于新旧知识起到了衔接的作用,也巩固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而考前的复习,显得更加重要。其中主要的复习方法就是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学会逻辑推理,如讲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候,谈到只有扩大支出,才能增加需求,需求增加物价才可能上涨,企业有利可图才可能生产扩大,生产扩大才可能增加就业,就业增加才能增加收入,收入增加才能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提高才能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发展才能增加财政收入,进而再扩大支出,形成良性循环。然后用新闻热点进行解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如我在讲劳动者的权利的时候,每个权利都记了一两条新闻热点,如讲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时,借用“非法中介”向下岗职工收取培训费,从而牟取非法利润为例,讲述接受培训本是劳动者的权利,即便培训也不应该由自己出钱,应该由用人单位负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维权教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效果也很好。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说知识传授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一条暗线,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调动,而且有助于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的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有着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可以更好地包容,增进理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传统课堂中,给人以严肃古板的印象,不能贴近学生,但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与学生保持距离,也要学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学习。

1.了解学生

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彼此信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能凭空地去迎合学生,否则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如:学生滋生出的许多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指正,以至造成难以扭转的局势。

2.相信学生

信任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得到尊重,会大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师生合作,课题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其实每个学生内在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鼓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时反馈

游戏的规则是有着及时的应答,从而调动玩家的积极性,而教学也是一样,及时的反馈也会给参与者带来动力。如果间隔时间太长的反馈,会减弱参与者的求知热情。教学中的教师及时反馈,不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也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如对平时考试和测验的及时批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看到自己的成绩,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总之,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效的保证,所以,教师不但应有专精的知识,更要学会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用爱心去和学生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青年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从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给自己充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

参考文献:

[1]http://image.jingpinke.om/textbooks/contentuuid=dbbb0db5-

bac4-45cf-ab56-feb08e0b3d5a&objectId=oid:f6c324eb-0fb6-4db5

-8a51-79f7ce8e8760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686309.htmlan=0&si=7

关于新课程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思考 篇7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师者发令,学者顺从,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充分注意到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学习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得到了学习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觉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新课程教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8

一、确立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理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以转变教育观念;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 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 并从中体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下, 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 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 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 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 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合作学习不失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 更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 也就改变了纯理论的讲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单方面的讲解, 学生机械的接受、生硬的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而让课堂变得有活力和生气。

二、增加趣味性和时事性的历史教学

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中学历史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 增加历史史料的趣味性。对于中学历史教材,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教材是很枯燥的, 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代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 比如,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 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补充一些历史事件, 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 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 增加了内容的连贯性。其次, 与时事相联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 我们可以在现在找到历史的影子, 比如“香港问题”, 我们要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的“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 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 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三、创造互动式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往往是将编剧、导演、主演等角色集于一身, 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却是“群众演员”, 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担任“主演”, 而仅仅作为“导演”, 变“填鸭式”的简单灌输为“引导”, 把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潜在的禀赋可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是, 这种互动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 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 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 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应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构建开放性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老师依靠的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 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倦, 更谈不上激情与创新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来说, 凡富有兴趣的东西, 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然也多能引起人们的思维和联想, 学生有了兴趣, 想学、愿学, 再加上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

1. 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 具有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 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知识, 要饱含感情, 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使学生为之动容,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内心的共鸣。要使学生情感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美丑与善恶而爱憎分明, 情绪上随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波动。置身于这种历史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发。

2.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 充分发掘当地历史资源并有机地和课程结合起来, 重新构建新的、独特的课程综合资源, 提升教材层次。这样更加符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规律,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课程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只依靠课本仅有的内容, 那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调动, 其主体地位就难以保证, “以学生为本”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今, 科技的现代化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直观性等特点, 深受师生的喜爱。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画面, 精心编制的录音录像剪辑, 取代了教师冗长琐碎的陈述。多媒体技术中的超级链接, 随时可去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知识, 从而让教学真正冲出课堂, 走向开放。利用实物投影仪对出土文物以及各类图表进行投影, 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

新课程背景下戏剧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9

语文课程既然负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世界先进文化的特殊使命,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对小说、戏剧、影视的阅读兴趣、欣赏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作为课程理念和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兴趣,以及由此养成的良好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但在高中阶段要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高中毕业以后也要继续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汲取思想艺术营养,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培养欣赏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的兴趣与能力,不但是高中生阶段性学习的需要,而且对其未来和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正因如此,当进入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备课组针对以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小说戏剧常是这样一个固定流程: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一说情节线索,必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分段分层;讲人物分析,必是“快速罗列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文字然后提炼出人物性格特征;谈环境描写,必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讲艺术特色,必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夸张和讽刺手法或语言风格,等等。讲得又多又细,条分缕析,一篇经典小说的阅读审美也就大功告成。一篇课文这样教学生会有语文知识上的收获,但篇篇如此就会形成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教学,且不说审美疲劳,教师的教学悬念没有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了,阅读和发现的快乐就荡然无存。甚至有时学生还没来得及充分熟悉文本,走马观花,大致了解情节,就针对以上流程依赖过去的模式“贴标签”、“扣帽子”,完全脱离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关注。

备课组经过多次研讨,达成一个小说戏剧教学的总原则:不必面面俱到,每篇突破一点,力求拓展一面,以此指导我们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结构。

一、抓住学生的疑难点、兴趣点切入文本。

在执教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哈姆雷特》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举动为何迟迟未行?”这个问题与教材节选部分并无联系,但为了保护同学可贵的思考精神,我马上将阅读《哈姆雷特》全剧的任务布置下去,宣布在一周后师生共同研讨该问题。

一周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这一问题。有同学说哈姆雷特生性优柔寡断,还有同学认为他缺乏行动力量,更有同学指出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对死亡做了深深的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感知和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课堂上教师问这问那,讲这讲那,势必使学生与作品产生隔膜,学生缺乏“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就会成为“外加”负担,磨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即使最感人的文章,教师讲析到第三课时,学生也已觉索然无味了。所以我们要在各篇教学中明确分析重点,做到一篇一个重点,几篇一个体系,学习鉴赏方法,把握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引导鼓励学生紧密结合小说、戏剧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作出令人信服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欣赏批评。如果我们在授课中能达到解决学生自读时没读懂、没想到、没发现的层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重点的分析就会成为课堂的“亮点”,以及学生学完之后最有收获的地方。

二、要聚焦一点,挖掘提升。

围绕哈姆雷特对死亡深刻思考的观点,我引导学生注意哈姆雷特生活的中世纪这一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禁锢的桎梏束缚人类灵魂的时代,哈姆雷特和当时的所有人一样,相信灵魂的不朽。他有深刻的天堂地狱观,摆脱不了宗教的旨意:“永在之主,为什么禁止自杀,制定了那森严戒律?”“如果我下手,正在他洗清了灵魂,明天有资格有准备的时候,这仇算报了吗?”因此每当需要他行动的时候,他就犹豫、彷徨,举起利剑又垂落到地上。背负着信仰带来的精神苦难,陷入如此深的困惑,哈姆雷特不停地审问自己,追问自己复仇后将受到怎样的天罚或天宠。当我引导学生深思人物命运时,学生沉浸在“小人物大时代”的深刻感悟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以前,我们搜集教学资料,对课本里的小说、戏剧基本都找到了相应的影视版,本想通过影视作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深刻理解小说、戏剧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学小说、戏剧前,学生期待影视剧的播放不去阅读文本,看过影视剧后,又自认为已经把握了作品,更不会去研究文本。这就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肯自己去阅读,不肯自己去思考作品的内涵,去思考作者想作品表达什么,自己又读出了什么,形成了一种阅读的惰性,不利于真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新课标对阅读鉴赏,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特别强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品”,而让学生根植于文本,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得到更深刻的体验、感悟。比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增加切身体会;大胆想象,改写续写情节;补写戏剧潜台词,把握人物性格(话剧《雷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重点,我们采用补写潜台词的方法来解读人物心理与思想性格,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产生争鸣。教师也可以有所选择,因势利导地播放影视片断,设置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从作者和导演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甚至把改编和原作进行对比。《哈姆雷特》教学完毕之后,我们一起欣赏1996年重拍的电影,比较感受改编者为适应新时期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对原著所作的改动。

四、鼓励学生学写剧评及短剧,培养创作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学写剧评与短剧。学生初写剧评难度较大,要注意引导,如评论戏剧人物,让学生注意结合故事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感受,提出对戏剧人物喜爱或憎恶的理由。如有的学生的练笔《我眼中的周朴园》、《繁漪的命运》等,写得就很不错,基本形成了剧评的雏形。通过练笔,学生懂得了如何欣赏戏剧作品,懂得如何评价戏剧人物,慢慢提高对戏剧文学的鉴赏品位。还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校园生活中带戏剧性的故事,把它编成校园剧,排练表演,这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有的学生就创作了“随便浪费粮食可耻”、“随地吐痰,引病烧身”等主题的校园短剧,风趣幽默,且富有教育意义。

当然,教无定法,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叶老早就谆谆教诲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归根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各种文章为主要材料来实施教育教学的,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的,当然,在这一具体的过程中,在自然而然中,也会润物无声地实施人文情感教育。总之,走出当前小说、戏剧教学的困境,最关键的是不求全骛深,不搞繁琐分析,寻找契机,巧妙引入,适度运用,让学生不以旁观者的心态去读小说,力求读出人物,读出作者,读出自我,读出人生,读出人类,发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充分实现小说、戏剧鉴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艺术。

摘要:为了改变传统戏剧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作者在戏剧教学中以激趣为前提, 以解疑为切口, 深入开掘, 培养个性化解读,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品位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

对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教学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

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教师的各种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注重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艰辛探索与努力,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三维目标逐步得以落实。习作教学也呈现出多样的教学模式,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过高,束缚较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重大的改革,九年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以较高的目标要求去指导和评价习作,不能自觉树立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理念。从低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作文要有一定的结构,要有一定的重点,不能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乐于表达,自由表达”的目标,使习作的起步教学成为空中楼阁,极大挫伤了儿童的习作兴趣。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作文教学弊端,做到:第一、鼓励自由表达。鼓励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减少束缚,减低难度,使学生易于动笔。语文教师要学会“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第二、要珍视独特感受。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才会有个性化的写作。第三、要强调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第四、要淡化文体意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有意识淡化文体意识,只有在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能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二、对想象作文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新课程强调想象作文在小学习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把想象能力的训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想象作文的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想象新奇,也喜欢看想象类的童话,科幻作品。让他们写想象作文也可以发挥自由表达的优势。但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想象作文是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不认同学生的想象作文。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难道我们可以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胡说八道吗?

对想象作文,我们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爱好,既然他们喜欢这些东西,我们何不以此为契机,把想象作文的写作当作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的一种手段,当作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一种手段,对于想象作文,我们看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习”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依托图像、依托课文、依托词语、依托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依托资料、音响和实物等进行想象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何乐而不为?

三、作文评价方式死板,激励机制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

儿童习作的评价从属于语文教学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评价时指出: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在作文评价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评价方式死板单一,激励手段贫乏。就城区学校而言,教师对每学期的8篇学生习作全批全改,由于班额过大,批改难免粗糙,评价更是单调死板,评语千篇一律。在评价激励方面也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在习作的评改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习作中的词句进行精批细改,使得学生失去了自改错词病句的机会,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我们能否把学生习作中的错词病句勾画出来,返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请教,进而加以修改呢?当然,学生自己修改后的内容必须加以检查,教师对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面批时一定要做具体指导。

为保证批改的时效性,应注意强调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激励性原则。小学生的习作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形式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第二、全面性原则。既要重视学生在习作中表现的写作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状况,又要对本人习作水平进行纵向比较。第三、启发性原则。批改评价要尊重学生,多就少改,注意启发,让学生自己完善。不顾学生心理和习作水平,自说自话的“精批细改”应该抛弃,对习作中的创见,要赞扬;异见,要尊重;误见,要宽容。第四、目的性原则。批改评价要讲求实效,不要包罗万象,要有针对性。第五、量力性原则。要从学生习作能力的客观水平出发,估计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不能用成人的水准去要求他们。要注意学生的水平差异,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篇11

一、更新教学观念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人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说法已经过时,既然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能起促进作用,即促进学生的潜能由潜在状态生长为能力,认为教师规范学生的学就势必造成对学生的束缚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与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相反,会使自主学习因有了正确方向指导和规范而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二、改革学习方式时,要认识到“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中化学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景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要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现行课程存在的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把接受学习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而且更严重的是,机械性接受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学校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众所周知,高中化学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化学教师的难题。例如: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摩一些模拟动画,就能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思考 篇12

一、如今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

根据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教导观察可知,大多数学校对幼儿音乐的教学力度存在不足, 并且对音乐教育理解定位不是很精准,给予音乐的课程不是很多,跟传统重点学科相比较明显不受重视甚至是忽略。当然,这也有一些学校的师资条件较差的因素在内。 但就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形势来说,幼儿音乐教学还没有彻底地开发出它所应有的功能, 也并未认真地对待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性、重要性,甚至因为对幼儿音乐的不够重视没有给幼儿园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 在类似情形下,幼儿自身的音乐天赋得不到完全的发展,或者彻底埋没在传统教育浪潮中,这是与我们以学生良好的成长发展为宗旨所违背的。 如果只是单一地把音乐课程当作引领幼儿玩耍的课程,那么就是对幼儿的音乐艺术发展培养不负责任的表现。

1.幼儿音乐教学的停滞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老师先唱一遍让幼儿听一下,然后老师一句一句地教的方式,这样会使幼儿对固定模式产生反感,容易给他们造成听觉疲劳,不能长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缺失。 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了非常久远的时间,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学的方式、内容等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动,所以以后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灵活多样的,以期能够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因此,现在的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方式不正确所导致的。

2.幼儿园音乐教学方式的探究不彻底

归根结底,音乐教学方式只是教育模式中的一个分支,就现在目前国内来讲还没有对幼儿音乐教学有一个系统化的模式规划。 在现有的音乐教学环境下,很多音乐教学的研究人员和教师产生了自主的、个性化的意见分歧以及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这样会让新教师产生困惑,不清楚哪一个教学方式更好、更适合自己,只能希望更多的新教师能够与前辈教师多交流、 多探讨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新思考

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里改革理念的提议, 不只是要求发扬创新本质的片面需求,还要深刻探究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大范围地宣扬学生的艺术素质教学。 素质教学是幼儿阶段音乐教学改革的基本和主体,所以只能不停地发展幼儿的新思想、新思考,这样才可以达到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素质教学的目标, 同时也能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1.以图片、叙述和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

幼儿园音乐欣赏,既需要老师感染幼儿,还需要用心地去体验音乐本身所表达的魅力,感悟音乐表达的情感。能够给学员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熏陶学员的情感,给予他们欢乐的学习心情。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过程里,前期的课堂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为他们打造出轻松完美的音乐气氛, 用这些来指引学员进入音乐教学的创新中,让他们从此以后喜欢上音乐,愿意与音乐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从而懂得音乐是多么的美妙。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跟着音乐唱、跟着音乐动,这对学生的心智开发、身体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2.以乐器的方法来帮助幼儿的学习

乐器对于幼儿来说是新颖的、神奇的,教师完全可以用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好奇心,这样会使孩子能够更加快速地接受音乐,从而理解音乐,喜欢上音乐,也能让幼儿既增长见识,又开阔视觉,激发幼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教学具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特点,以多种教学模式的相结合、印证来探究出最合理最好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在施教的过程里,要以不断的创新为理念,以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音乐教学质量,让幼儿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摘要:音乐包括多种欢乐和感情,进行音乐学习以后学生才能基本认识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对音乐背景人文理念的理解,进而才能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现在,对于幼儿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研究还处于思考与探索的层面,始终没有很好的系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幼儿园音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上一篇:农药管理下一篇:实训教学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