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程评价

2024-08-22

阅读课程评价(共8篇)

阅读课程评价 篇1

解读阅读评价 改善阅读教学教师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关于阅读评价的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对阅读教学的评价。

一是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一般要求是: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语调和速度。这又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正确朗读,读得流利,有感情朗读。虽然这三方面是由低到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应该从学生开始学习朗读的时候就较为全面的要求。

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这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是否拥有丰富、广泛的词汇量。

2、是否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位。

3、能否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

4、能否筛选关键词句和理解主要意思。

5、能否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

6、能否回忆重要细节。

7、能否把握文章结构。

8、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读物进行准确、完整的概括。

9、能否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10、能否记住已读的主要文字材料。

三是对阅读欣赏能力的评价,这是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不象评价阅读理解能力那样,有正确、量化的依据。欣赏是对作品的整体说的,包括内容和形式,它是读者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和联想,所以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重在评价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即评价他们通过想象是否正确把握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丰富地再现了作者创造的形象。

正如《解读》中所提到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建议实际是为改善课堂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阅读材料和阅读欣赏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在课堂上,要从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包括重音处理,语调、语速的变化等。

总之,让读充分走进语文课堂,用读表现理解和欣赏,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境界,因为“没有朗读的课堂不是语文课堂”。

阅读课程评价 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课程,形成性评价

0 引言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评价体系大体上还停留在客观测试阶段, 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倡导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相去甚远, 更达不到现代教育中“表现评估”与“多元模式”评价的要求。

1 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传统的评价目的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记住了有关课程的内容, 其最主要的形式是让学生参加期末考试, 考试形式以客观题测试为主。学生的个人需要和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1 定义简单

多年来, 评价一直被狭义地定义为考试。事实上, 正如邹慧民、蔡植瑜等学者指出的那样, 课程评价应该是指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如认可度、效果和效率等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改进教学。

1.2 方式单一

在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师评定学生阅读成绩的主要依据一般是期末考试, 几乎没有重视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但正如Genesee等指出的那样, 学期末, 当学生想提高阅读能力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 期末考试尽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 但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1.3 主体单一

阅读课的老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 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传统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 而不是过程,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与监控的能力。

2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1967年, 美国教育评论专家斯克里芬 (Scriven) 在《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通过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诊断教育方法, 提供反馈信息, 以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分等或鉴定, 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须的特殊的学习上。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师生相互及时地反馈信息, 更好地控制教与学, 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地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评价的反馈机制, 使评价不仅成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形成适合于教育对象的重要教学手段, 而且成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途径。

施良方等学者认为, 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过程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 是为了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少数优秀的学生, 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 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3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笔者选取本校2012级英语专业两个班的8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一个学期 (20周) 的教学实验, 来探讨现行的评价体系是否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补充和完善。

本实验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进行教学评价。其主要形式是详细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批阅学生的读书报告、观察学生的学习反思、检查词汇的积累及进行阶段抽测等。上课内容除了王守仁等编写的《泛读教程》第一册外, 教师还布置了十本英语经典长篇小说, 要求学生至少写一篇阅读报告。教师在学期初将阅读报告的格式及内容公布到学生的集体邮箱。另外, 教师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 每周在生活中找出10个单词和词组, 学会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并记录在词汇积累本上, 教师分阶段进行抽查和检测。

3.1 实验前的问卷调查

学期初, 教师针对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的感兴趣程度及对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55%的学生认为阅读课有趣, 但也有19%的学生讨厌上阅读课, 认为课程单调乏味, 易使人疲劳。而对考试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方式, 60%的学生认为评价方式单一, 存在片面性和投机性。

同时, 教师还选用了教材中的某几篇快速阅读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为时10分钟的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速度平均为每分85个单词左右, 阅读题的答题正确率仅为40%。而大纲要求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180个单词, 理解准确率达到70%及以上, 能准确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见, 学生的阅读能力距离大纲要求甚远。

3.2 制定教和学的目标与计划

学期初, 教师在对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文献进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 经过和6名阅读组长的共同探讨, 制定出了以下目标与计划:把学生分14个小组, 每组6人 (1名组长和5名同学) , 分组的时候参考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成绩,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同时告诉了学生, 这门课的期末成绩的评定方式以平时的各种评价为依据, 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和课堂表现 (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信心和毅力、专注程度等) 、课堂答疑环节问题的提出 (考察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的解答以及课堂讨论时的口头表达、词汇检查、阶段抽测、长篇小说的读书报告等。

3.3 实验过程:阅读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平时学习

阅读课的教学课时是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在课堂上, 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材中的阅读量并做课后的对应阅读理解题, 然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大家在阅读课程中发现的疑难。这一过程中, 学生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提问, 二是互相答疑, 三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都是先在小组中讨论, 然后每次课轮流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很多次在讨论中发言的机会。每次的发言后, 教师都会要求同学们共同讨论评定等级, 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接着对于教材中的各种词汇练习进行10分钟的词汇检查。这部分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上课时, 教师随机抽出10个词汇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 比如听写、英语释义、写同义词或反义词、造句等, 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牢记新的词汇。每次的检查都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小组互评, 按照预先设定的等级标准给出等级。教师最后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评定, 恰当地肯定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过程和取得的成绩。

每个月对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词汇进行抽测。方法是收集所有学生的词汇积累本, 随机抽取某同学的词汇, 让这位同学做小老师, 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然后由同学们给该同学评定等级。

整个学期中, 学生还要在教师提供的十部长篇阅读书目中选择至少两部进行课外阅读, 并撰写至少一篇读书报告。读书报告中教师明确提出了各部分的组成和内容, 以及相关的格式等要求, 这对于学生将来写毕业论文有直接的好处。教师再仔细批阅学生的读书报告, 并给出相应的等级。

教师根据学期中的所有记录,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阅读报告、词汇检查、阶段抽测等进行评价, 并随时将结果公布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 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学期末的成绩就以此为基础也由学生和教师协商确定并按百分制折合后计入总成绩。结果发现, 两个教学班的学生阅读成绩普遍都很高, 平均分都达到了88分。学生的学习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3.4 实验后的问卷调查

整个学期 (20周) 的实验结束时, 教师又对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的感兴趣程度及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 86%的受试喜欢上阅读课; (2) 79%的认为和老师共同制定目标与计划是有必要的; (3) 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参与评定平时的学习成绩; (4) 73%的学生认为自评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 (5) 68%的学生认为小组互评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这表明学生对实行形成性评价的效果总体上很满意, 普遍认为形成性评价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希望教师把这种做法坚持下去, 以后上阅读课会更有兴趣, 更积极。

由于在学期初就已制定详细的计划, 所以期末的成绩评定实施起来非常顺利。

由此可见, 形成性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也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相比学期初, 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希望在接下来的几个学期中还能坚持进行这样的评价改革, 让学生真正受益, 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进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 问题及思考

尽管从理论上讲, 形成性评价具有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 如:注重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 但它也有以下局限性:

4.1 信度不高

不同的教师评价标准可能不同;学生自评和互评时的标准也不容易统一;即使同一教师在不同时间由于各种因素如情绪、精力、与学生的亲疏等的变化, 对学生的评价也会不一样。

4.2 费时费力

由于现在班级人数较多, 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给所有学生各种机会表现自我, 要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有时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尽善尽美。

5 结论

阅读课程评价 篇3

关键词:应用类文本;说明文;杂文;阅读教学

一、应用类文本中的科技文阅读教学

科技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模式建构应遵循开放、有序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基石,向纵深拓展,尽量整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科学品位,促使他们了解科技在人类发展历史、当前及未来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与文化在深层次的互补关系。

1.以文本为基石,进行阅读理解,向纵深拓展,完成知识的构建

阅读说明文应以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为重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着眼于把握文本整体的内容,梳理关键信息。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就得让学生领会结构、理清思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一是要从认识上明确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辨别与筛选的自觉性;二是要通过阅读实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的重要信息,在这个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适当引入拓展性文本(其中可以包括校本资源中的文本),增强学生对这类文本阅读的体验。

2.以知识为起点,进一步思考鉴赏,整合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能力的建构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地介绍文体知识,让学生纠缠于无用的术语,而应指导学生提升筛选重要信息、分析结构、概括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文本,拓展知识,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学生也就是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融会了知识,构建了自我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文意,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自觉筛选关键句的的能力。

3.启发学生创新发现,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和科学品位

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获得阅读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更要多多体会其中的人文色彩和科学精神。这对学生的阅读来说,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深层次上的追求,这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必定会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面的阅读习惯,同时能提升他们的文化和科学品位。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应把眼光放在文本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上,让学生真正体会高中语文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事物,甚至包括阅读文本。这样,高中语文课程就能与其他课程产生必然的联系,也就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了。例如: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并建构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后,应挖掘文本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了解荔枝在社会生产、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在文中表现出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就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新内涵。

二、应用类文本中的杂文(文化随笔)阅读教学

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运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针砭时弊,阐发作者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从内容上看,能敏锐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形式上看,形象生动,幽默犀利,言简意赅;从效果上看,富有战斗力,启迪良知,振聋发聩。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名校丰厚的校本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名校百年中著名杂文和文化随笔,体会名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借此促进自己的成长,并增强学校自豪感。

1.感受语言,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着重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引—读—问—思”。“引”,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阅读体验。“读”,课前预习式阅读或朗读某些语段。“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文本提出问题。“思”,让学生以四人为单位互相解决对方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做引导性提问。如在教学王蒙的《善良》时,提供下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有一段,例如“文化大革命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吗?凶恶不是已经披尽了迷彩服了吗?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在深入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勇于质疑

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环节“问—思—议”。“问”,让学生在深入而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对文本的质疑性问题。“思”,交流并提交其中一个无法解决或者认为是文章关键的问题。“议”,根据学生的问题,确定切入口和共同的课堂研习内容,组织课堂讨论。

3.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针对杂文这一独特的体裁,情感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杂文的教学中,应该有限度地给学生以愤怒、不满的情绪,更多应该指导学生看到文章中对未来充满光明、希望的部分,留下一颗光明的种子。此外,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勇气。

参考文献:

凌志.与感性文本的理性对话——杂文教学漫谈[J].中学语文,2007(21):25-26.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篇4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教案 【考点解读】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等,散文、小说中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都属文学作品形象的范畴。 2.文学作品的语言。 不同的表达文体,语言也相对不同。小说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多用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等,细描、白描或侧面、正面描写。环境描写则是对景物、环境的刻画,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环境。 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等。 诗歌语言:含蓄、丰富、形象。借助描绘、比喻、拟人、类比、夸张、想像等手法去让人领悟。 散文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也常用。 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行文结构:领起、总结、过渡、铺垫、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在阅读文章后,能准确把握文意的基本内容、感情倾向和思想观点。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形象的.具体描绘来揭示作品主题。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中所叙写的文学形象,正确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同时,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也由于作家的思想、性格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旨趣,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 (2)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 联想和想像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两种思想规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准确地评价、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   【考点详解】 一、遣词用字 【命题方式】 文章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 【答题模式】 这个字(词)有“……”的意思,作者用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其内涵,分析其在语句中的结构位置及语法成分,准确理解字(词)义。 (2)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尤其要注意字词在文中运用效果上的“四性”:①形象性。在描写、叙事中,一些词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 ②感情性。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等。③精确性。词语在概念表达上的精确恰切,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中心词的严密规范等。④结构性。词语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作用。   二、语句赏析 【命题方式】 请赏析文章中的“……”这句话。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技法解密】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衬、对比、夸张、设问、反问等。 (2)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准确鲜明,富有表现力等。 (3)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对偶句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 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以及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等。此外,还可以借助如顿号、分号、句号等表明语句结构的标点符号。 (4)组织答案时要根据内容和题干要求分条陈述,分层分点作答,切忌答案的遗漏和重复交叉。   三、观点评价 【命题方式】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或: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模式】 语句含意+情感因素(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冷静或热情等)。 【技法解密】 (1)从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 (2)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就位置而言,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性文章一般在叙事状物中(后),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 (3)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认为、以为、感到”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的句子,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四、文章主旨 【命题方式】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或:本文的主旨是不是“……”?为什么? 【答题模式】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手法、内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观点、感情)。或:不是。因为“……”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方面,并非全文主旨。本文的主旨是“……”。 【技法解密】 (1)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2)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 (3)把握作者主要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在筛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归纳。   五、景物特点、人物形象 【命题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景物特点(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景物或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 【技法解密】 (1)景物形象要从把握形象特征、情感蕴涵及领会形象内涵、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 (2)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其次要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及形象意义等。   六、层次安排 【命题方式】 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或: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 材料上以“……”为中心,内容上由“……”到“……”逐层深入,按照“……”顺序展开。 【技法解密】 (1)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也就是首先概括每一段的基本内容或找出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使其成“点”;然后据此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作者的逻辑思路,使其整体贯通成为“线”;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思维的阶段性变化,把握文章结构,最终成“段”。 (2)分析首尾,注意过渡和照应,材料上详略主次的安排,思路上行文线索的贯串以及相关的写作顺序。 (3)运用过渡词语,如“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运用结构类术语,如“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形散神聚、先抑后扬”等。   七、句、段作用 【命题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形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技法解密】 形式上:(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内容上:先回答其在整个句段中的作用,再回答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八、选材组材 【命题方式】 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答题模式】 这些话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技法解密】 (1)运用相关、相似联想,注意被问对象的位置。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面,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更利于人们接受,或为下文作铺垫,或烘托写作重点。如果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面,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运用相对联想,对写作重点或反衬、对比,或突出、强调。   九、修辞手法 【命题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技法解密】 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分述如下: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或反衬):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十、表现手法 【命题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技法解密】 (1)常见表现手法:想像、烘托、讽刺、渲染、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等。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十一、表达方式 【命题方式】 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技法解密】 要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

 

阅读课程评价 篇5

课程评价建议

第二节 课程评价建议

一、关于发展性评价观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评价和课程本身发展的评价,这里讨论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反思以往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

针对评价中的问题,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评价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学业下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

通用技术课程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视为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发展性评价要体现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最能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容易考核的内容;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和纸笔测验等结合起来;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

二、对“评价原则”的具体说明

在对学生进行通用技术课学习的评价时,要遵循的原则: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智能方面存在差异。在技术学习方面,不同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往往表现为不同于他人的技术素质、生活经历、爱好、长处和不足等,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学习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技术实践中,由于目的设定的合理性和技术手段完善性等因素的困扰,不可能保证每一次活动都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技术活动不等于没有价值。有的学生的技术作品,独立地看其技术目的性是合理的,技术方案也是可行的,手段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却有可能暂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这一技术活动中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一些技能、方法、经验和对技术的独特体验等。只关注技术学习的结论,会导致学生求平庸而不思创新、图结果而轻视思维过程,对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

题或困难绕道而行,久而久之,技术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被摒弃在了评价的视野之外。过程性评价,一是应把评价融入技术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设计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为教学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二是在确定评价方式和制定评价量规时,应有意识地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成为展示技术活动的经历的过程。

强调过程评价不是否定结果评价,片面地倾向某一方面,都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方案或作品感到不满意,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他修改或重试,直至满意。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业的评价要力避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9个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设计过程”主题,评价项目侧重于能否合理确定设计对象,能否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表达设计意图,能否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等,而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的“服装与文化”主题中,评价的项目侧重于对服装的基本要素的了解和对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服装款式、服装色彩等等。对于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同时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由于技术学习的丰富性,使得单纯的阶段性评价(如期末测试)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鲜活的、最有意义和最现实的状态。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技术活动的日常评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日常评价要求教师运用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所谓质性评价,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达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目的,质性评价中包含了对量化的研究。第二,对日常评价的结果要及时作好记录,形成良好的评价个案资料积累的习惯,避免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状况出现。

三、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要改变仅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同学、家长以及校外相关机构等参与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这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技术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第二,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家长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调动家长参与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运用技术

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校外相关机构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评价,增加了从实践出发,检验学生学习技术的实际水平的评价角度,使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中,仍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家长和校外技术场地指导人员,依据技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参与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以往多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及作品的评析、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技术活动报告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模块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和范围。在评价方式的选择时,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书面测试: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原理和知识,利用书面测试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在书面测试的试题内容上应有所改变,应不同于刻板生硬的测试题,采用较为灵活的试题形式,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评价结果可以百分数出现,也可以以等级的形式出现。方案及作品的评析:学生的通用技术课程作业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以方案或作品的形式出现。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有的作业可以采取先由学生互评,给作业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再交由教师评定,教师一是从作业本身的创意、合理性、简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对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容、标准等的把握程度,同时写出评语,确定等级。

访谈: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有一定深度的考评形式,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书信交流或电话沟通或网上交谈,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其目的是以与学生沟通、答疑、解惑为主,它不同于其他评价方式,进行一次就可确定一个成绩,而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多次讨论和对话,共同作好访谈内容的记录,作为学生技术活动档案的重要信息之一。

技术活动报告:是过程记录的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作品的图片、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的方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等等,记录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均可记入。教师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与某位学生交谈的记录,每一位学生每份作业的评定,学生在各阶段的评价成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等。其他评价主体也可参与技术活动报告的记录,这些记录构成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活动性信息。

不论何种评价方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确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方式。

四、对“评价的内容”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也称说明性知识,是指事实性的信息,即“是什么”的知识,该类知识是描述性的,能够被叙述出来;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

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其特征是难以可言传。通用技术课程中,既有陈述性的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水平,而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所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实际的操作步骤、方法和规定等。技能考查则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考评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

技术课程中知识类内容的评价一般采用书面测试、课后访谈等方式进行,技能方面的评价多采用方案及作品的分析、技术报告等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可能截然分开,很多技能的评价中就包含了知识的成分。技术课教师应依照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本校学生的基础水平,提出不同技能所对应的评价要求。

例 关于“技术设计的交流”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

会使用常用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

会绘制技术草图

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

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

会识读简单的效果图

会识读线路图

会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

会采用技术图表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技术模型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计算机演示文稿或网页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对某一项的评价还应有具体要求,如“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是指学生能读懂简单的加工图纸、部件的加工要求等,能看明白图中标出的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从局部剖面看懂部件的内部结构和特殊加工要求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评价还是技能的评价,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应出现缺乏真实性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需要了解的是学生信息的筛选、知识的运用、思考的性质、方法的形成、方案的确定、模型的制作等技术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技术活动的过程的体验等。

例 “自动注水式电热水器的水位控制方案的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会运用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进行方案的设计

影响水位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列出被控参数、控制参数

检测水位的传感装置需要有什么功能

确定一种设计方案,指出它的特点

画出设计方案的若干草图

会使用适当的装置和材料(模拟)实现设计意图

可以选择哪些水位检测装置

你所选择的装置有什么独到之处

注水管、注水开关等的选择有什么独到之处

水位的上下限如何选择

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是否事先做过试验

试验、调试中的偏差如何处理

会对本设计的方案和实施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客观评价

本系统的设计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科知识

设计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

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中的哪一点创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例是从这一简单控制装置设计所要经历的方案设计、方案实现和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中,列出了一些需要分析、比较的问题作为过程和方法评价的“点”,为教师提供评价的参考,并非都是按照这些条目来做,因为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同一技术学习内容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或有所侧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并非一般性的过程呈现。技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两难问题,过程与方法评鄣牧榛昃褪强贾ぱ诖碚饫嗉际跷侍馐彼泶锍龅乃嘉牧槠淼那ㄒ疲榈奶嵘椒ǖ娜诤希椎娜ê猓杓频拇匆猓寄艿耐黄频鹊龋枰淌脱餐蹲健⒓锹己屯诰蛘庑┥凉獾恪?br>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

对学生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首先,评价要使学生保持对技术的亲近感、新鲜感、持久的兴趣和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创新;第二,评价要让学生懂得技术活动不总是圈定在冷冰冰的技能传授和功能实现的范围,技术世界除物质性以外,更有其精神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第三,评价要树立学生对技术应有的态度和品质,技术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发展的,正如学术意味着争鸣,技术也意味着探索,多一份对技术的执著,就多一份创造的可能。

对技术活动的价值观的评价过程,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文化的过程。技术文化是技术的精神家园,学生对“技术是文化”、“技术中的文化”和“技术与文化”等的理解,不是凭借陈述性知识所能表述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活动的体验中,在对其技术实践的评价(他评与自评)中逐步生成的。它体现在技术的人性化关照,技术的美学表达,技术的生态意识,技术的伦理意识,技术的批判意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均体现了对技术文化的关注。

在对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可操作性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对其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对难以提出评价指标的内容,则可模糊一些,由评价者依据经验、在一定的资料支持下进行质性描述,避免轻易量化、固化一种不成熟的模式,以防片面的评价而挫伤学生对技术的热情。

例 关于“城市人行天桥的构造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生活中你是否会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诸如人行天桥之类的建筑

面对一座人行天桥,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哪些知识、原理或资料

能否想起给你印象较深的人行天桥是哪一座,它的特点是什么

从物质的角度看,这座天桥满足了什么功能

你是否喜欢与人交流对这座人行天桥的看法

如果有人与你持有不同看法,你如何对待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还应满足人的什么需要

天桥的上下行道路是否方便行人负重、推车等行动

天桥是否方便人们在特殊天气中的行动

天桥的是否方便特殊人群(幼儿、老人、残疾人等)的行动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的具有哪些文化特征

天桥是否符合一般人的审美标准

天桥具有哪类建筑风格

天桥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和谐的格调

天桥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

这座天桥与其他人行天桥不同之处有哪些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座人行天桥

你认为这座天桥的设计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装饰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绿化

你对人行天桥的设计构思有什么独到之处

阅读课程评价 篇6

题型阐释

感悟评价,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思考与质疑。

感悟评价类试题,大都是开放性简答题,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等。精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2008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

解析:第一问是把握诗句基本内容,它只要求写出诗人当时的耳闻目见即可。第二问是要求考生说出对诗句的自我感悟,这就要深挖其内在意蕴,并思考一下人们将它应用到现实生活的用意。这首诗的颔联是历来被传诵不绝的哲理名句,它的哲理意蕴与其现实意义密切相关。

答案示例: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例2 阅读《陋室铭》,回答后面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2008年重庆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考查的是鉴赏评价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要求抓住已知的条件联系全文,谈时切入角度要准。

答案: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例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①东施:越国的丑女。②西施:越国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颦:皱眉。⑤里:乡里。【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

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选自《庄子·秋水》)

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走路。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

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2008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已经指明了答题方向“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这个失败的原因便是我们要提建议的靶子。可以依据文本,先把失败的原因总结概括出来,然后针对这个原因有条理地提出建议即可。

答案: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

答题方略

要解答感悟评价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阅读选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善于捕捉信息。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章、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

4.组织语言表述。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千万别拖泥带水,啰啰唆唆。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4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008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

方略:对于这类“启示”题,应从文章的某个角度某个方面生发开来谈感受。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定,如文中的人或事,某一个细节,某一句名言,哲理性的话等等。总之,所作的答案应植根于文章。其实,这就是平时写的读后感,只不过篇幅特别短小而已,所以一定要言简意赅,不要展开论述。

答案: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能力演练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完成下面的题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地说一说。

2.请你用批注的方式谈谈你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关尹子教射箭

列子学射,中矣,请①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②知子之所以③中者乎?”对曰:“弗④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⑤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⑥国与身亦皆如之。”(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请:请教,问。②子:第二人称代词,“您”。③所以:表示“„„的原因”。④弗:不。⑤守:遵守。⑥为:治理。

【助读】这则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关尹子这位严师的形象。而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探索钻研,这是他能学好射箭的根本原因。

1.列子虽然射中了靶心,关尹子却不承认他学会了射箭。为什么?

2.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感悟评价答案

(一)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2.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课外阅读,应引入评价机制 篇7

我们曾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过调查,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阅读量少, 二是急功近利, 三是偏食现象, 四是缺乏方法。问题的关键是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体验活动变成了封闭、枯燥的功利性训练和教师、家长的指令性活动。

引入课外阅读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和激励, 通过评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 并让学习者在感受进步中获得信心。在小学高年级开展这项活动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在高年级学生识字已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 教师有必要把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

确定阅读内容

《走进文学》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选材。

向小学生推荐书目,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程标准规定了70篇背诵篇目, 新大纲还推荐了各种中西名著, 我们把这些书目作为重点推荐书目。针对五年级学生大多娇生惯养, 在学习上没有吃苦精神的现象, 我们选定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针对有的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平淡、缺乏真情实感和创新精神的现象, 我们向他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和《哈里·波特》……这样, 选学生之所需, 他们就会乐意认真研读。

编排。阅读内容提示以“教师心语”的形式, 向学生介绍推荐书目的简介。如选编《窗边的小豆豆》时, 我们的心语提示是这样的:今天老师为同学们推荐的这本书, 就是写一个名叫小豆豆的真实故事。因为特别淘气, 小豆豆被原来的学校退学了, 妈妈带他来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过去她在别人眼里是个“怪怪”的坏孩子, 可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却说她是个好孩子, 即使她总是弄破衣服, 甚至把粪坑里的东西都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 也没人责怪她。小豆豆非常喜欢这个充满了快乐和惊喜的新学校。同学们, 在这所学校里, 还会出现什么离奇的故事呢?快快走进豆豆的快乐乐园吧!显然, 用这样的提示语引导孩子阅读, 亲切自然, 富有童趣和睿智。

选文。选文即选取最能体现作者意图的精华片段。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介绍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毅力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为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 我们在介绍内容提要的基础上给学生的选文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日记, 这真实再现了保尔·柯察金在病中的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 很多学生都争着背诵保尔·柯察金的至理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说, 这样的选文最让学生记忆犹新, 最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作家名片。介绍作家的生平、代表作等, 有利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的写作特点。

阅读延伸。以200字左右的短文提示作品的写作思路, 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如《窗边的小豆豆》中写道:巴学园改变了彻子的一生的命运, 而《窗边的小豆豆》改变的却是许多人的一生。成千上万的人喜欢它, 被它那朴素温暖的故事所感动, 如果你读后也喜欢这本书, 那就把它推荐给你的同学、朋友, 甚至是你的父母、老师。我想, 所有的大人也都会喜欢这本书, 而你们会感激读过这本书的大人们!老师衷心希望, 你们每个人都能有像小豆豆一样真正完美的成长历程:保持着爱的信念, 勇敢前进, 成为那个真正的有着优良品质和独特个性的你!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结合课文学习,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都是注意贴近儿童生活, 适合小学生兴趣的。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 我便写出书目, 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赤壁之战》, 就介绍《三国演义》;学习中外名家的文章, 如老舍、巴金等作品时, 就介绍作者和其写作的系列作品, 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结合自编的校本教材,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生是最爱听故事的。我们利用文学欣赏课, 给学生讲故事或让其自由欣赏名著, 进而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 学生读书的兴趣上来了, 课外阅读就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有时还让孩子登台讲述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作品中的故事, 这样, 很多同学都产生了想多读书的愿望, 学校一时出现了“读书热”。学生在课下交流图书、交换读书收获的现象蔚然成风。

开展多种活动, 拓展阅读时空。

保证课外阅读的篇幅, 广开阅读渠道。除了让学生借读校阅览室的图书外, 还要发动学生捐好书办班级图书角, 或让学生互借图书阅读, 培养学生经常看书报的习惯。教师在与家长的接触中, 向家长推荐优秀读物, 开辟家庭图书角或专用书屋, 使学生在闲暇时可以与书为伴, 以书为趣。

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我们把阅读任务作为作业留给学生。平时也尽量压缩手写作业的比例, 使学生完成阅读作业的时间得到保证。确定每周五的班会为“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交流所阅读到的知识, 包括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其他同学, 做到资源共享, 激发他们更自觉地阅读。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我们抓住学生乐于展示的特点, 在活动中注重交流。如:制作“读书卡”, 内容包括:班级、姓名、日期、作者、书名、主要内容、我喜欢的词句、我的感想及不明白的问题……

另外, 我们广泛开展编“课外阅读小报”活动。栏目包括“新书架”“精彩片断欣赏”“人物介绍”等, 一张张风格迥异的“小报”展览上墙, 再加以评选, 学生兴趣盎然。

引入评价机制, 开展课外阅读考级。

课外阅读的考级暂定为二级, 学生达到相应的阅读量即可参加阅读考级。考级前, 学生必须上交课外阅读记录本 (记录课外阅读量) 、读书卡, 审核后达到要求的方可参加课外阅读考级。

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必须以年级推荐的书目为主。考级的内容都在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中。学生通过学校的课外阅读考试后, 将获得课外阅读考级证书。

课外阅读考级每学期举行一次, 可以越级考, 由年级统一安排考试。

课外阅读考级的情况将记入学生的档案及学生的成绩报告单。

例如:课外阅读一级, 题目很简单, 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如:哈里波特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考试及格就发给学校制作的课外阅读等级证。我们给学生推荐了30种课外阅读书目, 没有阅读完必读书目的学生是不能参加课外阅读考级的。等级考试不是目的, 学生参与阅读的过程是最重要的。

实现师生转变, 建立评价体系

教师的变化。

教师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作用。教师理念的转变引起了教学行为的变化。课前准备已不在仅局限于教材、教参, 而是多方查阅资料, 从作者生平到写作背景, 从相关知识到各种史料传说, 凡是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的材料, 总是尽力获取。教师上课时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渗透相关的课外知识, 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材料, 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课前预习时结合课文内容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给学生提出查阅相关资料的要求, 并告诉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课后组织学生阅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章。把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检测融入各种考查、考试中, 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提高。

学生的变化。

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尝到了阅读的乐趣, 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阅读习惯逐步养成。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每学期的读书笔记都能达到一万字以上。

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再限于儿歌、童话、故事、科普作品还有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在阅读中, 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再停留于“故事情节”上, 不再满足于“看书”, 而是开始了真正的“读书”。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物命运, 思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 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 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 阅读的目的性增强, 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一级:

1.完成本年级《校本课程》推荐精读篇目。

2.在本年级课外阅读书面测试中, 成绩为中。

3.背诵优秀诗文10篇 (含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4.能高质量地完成读书卡2张或课外阅读小报1张。

5.每周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 不少于1小时。

6.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活动中, 表现为良。

二级:

1.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完成本年级《校本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2.在本年级课外阅读书面测试中, 成绩为良。

3.背诵优秀诗文10篇 (含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4.能高质量地完成读书卡4张或课外阅读小报2张。

5.每周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 不少于1小时。

6.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活动中, 表现为优。

三级:

1.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完成本年级《校本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2.在本年级课外阅读书面测试中, 成绩为优。

3.背诵优秀诗文15篇 (含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4.能高质量地完成读书卡6张或课外阅读小报3张。

5.每周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 不少于2小时。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与阅读评价策略 篇8

一、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能力,初步培养英语意群阅读的能力

“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即使是初始的英语学习阶段,也有读的要求。三年级上学期学生所掌握的词汇与句子非常有限,对读的要求比较低,最重要的是认读词语和朗读句子、对话和简单故事,并在图片或其它提示下读懂与课文水平相当的对话或故事,涉及的话题仅包括:简单日常问候用语、身体部位、文具、颜色、交通工具、数字(一至十五)。随着词汇量和学习时长的增加,三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要求从原来简单的“读出学过的词语”,提高到要“能根据简单拼读规律读出简单单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单词的简单拼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读”的初步能力;其次是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这与上学期的要求有了很大的飞跃。 “意群”(又称预制的语块chunks)指的是在英语交际中表达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的完整的意义。研究表明预制语块对于一种新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翟风杰,2010)。周志民(2009)对“意群”(sense group) 的定义为:几个相邻的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都紧密联系的表示同类意思的一组词语。意群是由单词组成的表意单位,是介于单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层次。它可以由一个单词、词组或短语组成,也可以由一个从句,或一定的语法结构组成,也可以按语义来划分,如Who’s / the man with a cap?由此可见,意群对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理解句子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意群阅读法”,是指以意群而不是以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英语意群的朗读、阅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所学知识更加整体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受益于“意群阅读”,掌握“意群阅读”的方法,增强准确而快速地传递、接受、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对句子、对话、文章的整体有效的理解能力。

二、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英语阅读的能力

纵观我们广州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从课文到听、做、说、唱、玩、演、视听等练习或活动在内的所有要求及指令都是英语表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解释和演示教材里的要求和做法,但离开学校和老师之后,学生就只能靠自己。据此,四年级上学期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能积极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指令的能力,才可以积极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训练和阅读培养,为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和日后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打扫清障碍。广州市《英语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要求“能读懂简单的生词不超过2%(可猜测词义的不算在内)与课文水平相当的对话、故事和短文并能理解大意”,并不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的,旨在要求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点挑战性,使文章具有小小的信息差但又不至于产生过多的生词障碍,借此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体验语言学习的成功感。四年级上学期的读的技能中还要求“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进行阅读”,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解决英语学习难题,获得英语学习成功感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如词典等来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方面的阅读技能和技巧,但同时要防止学生过分依赖工具书而妨碍其思考、猜测的能力。对比四年级上学期的英语读的要求,四年级下学期读的要求则多了“能根据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和r-音节中的拼读规律,读出单词”。从这个要求不难看出,语言知识的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教读字词句篇,而是要体现语音知识的掌握,尤其在课堂词语教学中要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策略设计中也要相应考虑到,毕竟拼读是读词的基础,而读词是读句、读篇的基础。

三、注意小初阅读衔接,渗透略读、跳读、猜测等阅读技巧指导

《英语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五、六年级英语阅读要求的表述基本和四年级的相同,这表示五、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延续前面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并根据教材和学习话题的螺旋式上升设计而采取有梯度的阅读教学策略,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多更广泛地进行英语阅读,应用英语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获取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而7年级即初中一年级的阅读表述,就和小学阶段的有所不同,如7年级第一学期(7A)对读的技能要求为:“1. 获取信息的能力:细节理解、文章整体理解;2. 阅读技巧的运用:预测书信内容、利用图片信息、寻找主题句、阅读方法(略读、分段细读、跳读)、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找出叙事文体中五个W和一个H。”要求更高更细致了。了解7年级的阅读要求可以更好地使中小学教学进行衔接,减轻学生由小学进入到中学学习可能产生的阅读焦虑情绪或阅读学习困难。为此,小学六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也应该开始渗透7年级的阅读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结合小学阶段教材出现的书信、日记、记叙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不同特征,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获取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信息,初步尝试一些阅读的技巧,如通过对文章整体的扫读或略读,了解文章所属的话题类型,进而尝试跳读文章,带着问题找出相关信息,通过上文的阅读,推测或推算出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在阅读故事后预测故事的发展,进而引起学生续写故事的兴趣。

上一篇:劳动节短信祝福语下一篇:事业会计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