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课程改革

2024-10-21

新时期课程改革(精选12篇)

新时期课程改革 篇1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因此, 继续深化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促进其课程体系日渐完善, 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 新时期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的特色及其改革趋势

1.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的特色

(1) 实用性。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征。课程的理论知识严格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的原则, 和工作实际联系密切。坚持以任务为核心开展项目教学活动, 建立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在落实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2) 以职业能力为本。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色就是以职业能力为本, 着重提高学生的医护技能, 提升学生对病情动态变化的观察、分析及应变处理能力。课程内容坚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总要求, 引入职业资格标准, 实现了课程、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 凸显了职业能力的核心地位。

1.2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思想, 更新办学理念, 加快课程改革。笔者认为,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为:一是制订多样化的课程目标, 协调好就业、升学之间的关系, 既满足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又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二是依据职业能力模块, 对课程进行合理组合, 设置模块化课程,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三是制订灵活的课程计划。市场瞬息万变, 行业变化日新月异, 要增大选修课比例, 避免片面的专业教育, 处理好通才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四是社会化的课程编制。邀请医药卫生企业负责人、医院专家、一线医药卫生从业人员等参与课程编制, 促使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不断增强[1]。

2 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和不足

2.1 课程改革的经验

近年来,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初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 明确以职业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增加实践课数量、课时, 减少理论课数量、课时;在教学方法上,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中职教育中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增强了业务技能;在教学内容上,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设立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课程管理上, 不少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组织相关教师积极编写教材, 极大地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 很多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实际调研, 初步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 及时依据市场反馈来调整教学大纲、课程结构等, 不断增强课程的时效性、针对性, 初步形成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机制, 并且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课程改革的目的。

2.2 课程改革的不足

(1) 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然而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却在逐渐下降。虽然有高等教育扩招影响的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等卫生职业院校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机制不健全, 导致中职生实践能力较弱, 不能满足医药卫生行业的用人要求, 造成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陷入困局, 从而加剧了课程改革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2) 创新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不足, 主要表现为:部分学校犯“拿来主义”错误, 照搬其他院校的改革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方式, 不考虑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一些学校拼接其他院校的改革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方式, 造成课程改革逻辑性不强、不成体系。在这一过程中, 很多优秀成果被人为抛弃, 使得课程改革失去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部分中等卫生职业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有力调控, 忽视对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跟踪监督, 轻视课程改革的后续评价, 使课程改革局限于表面, 实效性不高;一些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不愿对课程改革进行投资, 认为课程改革可有可无, 导致了课程改革因缺乏实地调研, 所以只能“闭门造车”;很多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不能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能力不重视。

(3) 课程内容较为落后。目前, 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理论灌输的教学理念, 课程内容陈旧, 远远不能适应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医药卫生行业。

3 深化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课程改革关系着中等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大局, 关系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对于促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必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 探索建立科学化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路径[2]。

3.1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目标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深化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课程目标的先进与落后决定着课程组织、实施、评价的好坏, 因此, 确立新的课程目标刻不容缓。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充分考虑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 即基础知识不扎实、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 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目标。依据学校实际, 以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和课程总要求为立足点, 针对当前课程中的不足, 制订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如在掌握医药卫生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强化专业技能,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2 着力优化课程结构

(1) 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目前, 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 或者是初中毕业后到中职院校学一技之长的往届生, 可以说文化基础较差、学一技之长以生存是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共同点。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不合理, 造成学生基础课未学精, 专业技能也掌握得马马虎虎。因此, 应适当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的数量和课时, 增加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 促使课程结构不断完善。

(2) 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院校截然不同, 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理论课的数量、课时, 增加实践课的数量、课时, 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证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3) 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当前, 很多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纪律观念缺失, 经常逃课, 沉迷于网络。要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使其道德素养内化为自觉行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生活, 避免空谈理论, 培养一批既懂专业教育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

3.3 构建分层式课程教学模式

(1) 针对学习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在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中,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 一些学生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 部分学生只想学一技之长以利于就业。因此, 要对学生进行分类, 实施分层教学。对于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学生, 要增加基础理论课的数量和课时,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利于其升学;对于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 应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的数量和课时, 增加实践课的数量和课时, 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可在第一年进行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的通才教育, 在后两年开展专业课教育。

(2) 针对课程设置, 实施分层教学。要对学生加强引导, 着力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 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课程由必修、选修、社会活动、实践课构成, 适当增加选修课特别是实践课的数量和课时, 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探索学生跨年级、专业选修的有效路径, 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 针对日常教学、业余进修,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成绩优异、迫切需要就业的学生, 学校要组织其在日常教学之外进修。强化与医药企业、医院的合作, 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积极举办相关讲座、开办培训班, 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自考课程, 获得自考学历证书。通过这些实习和培训, 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有评价方式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 唯一的评估标准是考试分数, 这就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因此,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对于深化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更加侧重过程评价, 能全面考核实践能力, 如笔试、面试、实践测验等。 (2) 注重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使学生职业技能不断提升。 (3) 构建能力本位的考评机制, 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在课程质量评价中, 重视对思维、实践、综合能力的评价, 能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 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尽快完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办法, 如学生评价制、自评制等,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将课程评价与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挂钩, 优化评价内容, 如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强化课程实施等。探索建立企业、医院评价机制, 强化学校和医药卫生企业、医院的合作, 以确保课程改革符合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国忠, 秦红兵, 侍杏华.新医改视阈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67-69.

[2]王光文.关于卫生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36) :16 -18.

新时期课程改革 篇2

2012年10月16日 10:59:36

来源:《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

实行改革开放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冉冉升起。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每深化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前进一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加快一步。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中完善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七大得出的重要结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改革开放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推动了党和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我们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伟大的创造。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和人民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我们去回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我们党清醒认识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和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从农村改革入手,大胆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新情况,党和人民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各种难题,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奇迹”,还交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中国答卷”,书写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坚定不移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伟大革命,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既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完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为经济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应当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成为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扩大开放的政策,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稳妥驾驭复杂局面,团结带领人民在扩大开放中抢抓机遇,在深化改革中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稳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应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挑战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妥善处理复杂矛盾中发育生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出党和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在实现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世界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应当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更加有力地攻坚克难,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的基本取向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矛盾问题复杂多变的冲击和考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排除干扰、把准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越来越充分暴露出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面对矛盾问题、风险考验,越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与我们对时代脉搏、中国国情、人民愿望的把握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密切相关。由于我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蓝图必然是逐步清晰起来的,改革开放的措施必然是逐步完善的。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改革发展,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坚持总体谋划、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有的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或由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要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平与效率、增长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精神与物质等重大关系。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境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以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以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OntheCurricularReform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inNewTimes

RANYan-en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nChinaisundergoingashiftfromquantityexpansiontoqualityimprovement.Physicaleducation,asanimportantcourse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isalsoconfrontedwithmanynewproblems.Howtofurtheroptimizingcoursepatternsandimproveteachingmethodstomeetthenewchangesinreformofhighereducationaretheproblemsthatcallforimmediatesolution.

【Keyword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reformofphysicaleducationcourse

2006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模式转变,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高校教学改革日益得到重视。

一、大学体育课程的意义

大学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当代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不仅需要大学生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其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前提,是具备足够的体育运动。大学生体育锻炼可以使其增强免疫力,使其生活更舒适、更精彩。而体育课程则是大学生体育健身的重要平台。在运动场上,大家可以不拘礼节地尽情展示真实的自我,赢得真正的友谊,除了健体外,还可培养健康的心理。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拥有开朗、活泼、纯真的性格。采用人文教育方法教授体育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这样的授课,可以教会他们运动精神,教会他们平时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读懂体育课程的真正意义。

二、大学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大学体育课是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而存在,承担固定的身体素质测试、固定体育项目的考试任务。同时,很多高校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开设有选修课程,但分数要求和固定的达标项目基本不变。就学生自身来说,完全厌恶体育运动的年轻人是少之又少的,然而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体育课却往往成了学生们的一块心病,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大二结束时就如获大赦。作为由小学至大学都在不间断接受教育的课程之一,体育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中学体育成绩直接与中、高考分数挂钩,以及大学体育成绩关乎各种测评、指标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的奖学金、优秀学生等各项荣誉的评定,体育课设置的意义就早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为了某种利益和“不得不”的无奈,使其原来强健体魄的功能却反而成为了其附属意义,大学体育课存在的这种弊端,也不免成为中国公共体育教育的悲哀。如果说少年时代的体育课有着培养小孩子的运动热情、促进小孩子身体发育的功能,那么,到了大学时代,学生的身体已基本发育完全,而且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运动类型、运动时间进行自主锻炼和身心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硬性规定大学生必须接受某种运动项目,而与身体素质的锻炼扯不上多大关系,而是因为和各种荣誉挂钩,才强制其达标的行为,就未免有失公平了。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优化,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三、新时代下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一)改革思路与方向

1.素质教育

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应对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来确定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习主体观、行为实践观、习惯养成观、学生差异观、潜能开发观、师生合作观和评价过程观。体育教学不仅应使受教育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强健体魄、善度余暇,还能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这一教育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场上的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就是社会的缩影,是学会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存、做人的问题。同时,通过体育竞争、取得优胜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任何成功的人都必须具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善于调节控制自我的优秀品质,其本质是学会如何做事的问题。采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内容上是非常丰富的,能无形中带给学生一种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

2.健康是第一要素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作为教育主管部门采取这样可操作的有力措施是职责。反之,等从大学“出炉”的“产品”普遍因为身体的原因而不能正常地生活、工作,那就是其失职。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其实,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名称的变化多多少少也反映出了管理者的观念变化,即“体质健康”被响亮地提了出来。从各个测试项目来看,体质健康标准更侧重人的身体机能等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给了被测试者一个了解自己身体的机会。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会让你更关注自己的身体,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至少,应该在校园里度过一个健康的青春阶段。更长远但也更实际的是,通过大学阶段的体育锻炼,形成一个良好的健身习惯,为自己的将来保留一个好身体。观念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行动改变,一个行动的改变可能就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以学生健康第一为首要目标。

3.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全过程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因此,高校体育必须转变观念,以终身体育为改革的教育主线,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强化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使学校体育具有“快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特点。应强调从终身的视角来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在考虑未来多种目标的前提下追求近期与远期效益的最佳组合,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真正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深远意义。

(二)改革内容与方法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校体育要奏响迎接新时代的进行曲,关键在于教育观的转变。以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自然也给高校体育课程带来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式”方法向“引导式”方法的转变。在体育科学高度发展,知识量激增的时代,不可能把所有的体育项目,体育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基本原理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着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教学模式上,从教育规模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在信息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将被彻底打破,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将被空前激发。在教育手段上,现代教学技术将渗透到高校体育教育的各個领域和阶段,多媒体、网络化为体育教学手段的改革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交互式、自助式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功能上,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提高高校体育效益。在教育动机上,将一次性的学校体育转变为终身体育。这在时间上要求体育与人生相整合,贯穿于人一生的过程;空间上体育要与生活相整合,穿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环节中。

2.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的安排要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材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全体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应多开设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生理、心理特点,将适用的竞技体育内容和健身、养生保健、娱乐等现代体育内容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考虑学生走上社会后与全民健身接轨,使其具有全面性、多样性、选择性。如近几年流行的轮滑课、游泳课等,就深受学生的欢迎。

教材内容的规则在使用方面,应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而定。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区别对待需要掌握基础内容的大多数同学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少数同学,真正解决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素质差、能力低的学生“吃不消”的矛盾。对不同体质和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规则标准,使学生对练习内容产生兴趣,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学有所获。

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他们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构筑体育人才高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艰巨任务。在新时代下如何以高尚的品行和对体育科学的探索精神影响学生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忠诚教育事业拥有不断优化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为此,体育师资应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下的教学需求。

四、小结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在贯彻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三个基本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内容的求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努力使高校体育课程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时期课程改革 篇4

一、电子专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新时期下, 课程改革是对教育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 也是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加强院校工作内涵建设工作, 必须大力展开课程改革工作。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内容实用化。

实行课程改革, 去除没有实际作用的过时课程, 添加新教学模式下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新课程;调整课程比重安排, 优化教学资源, 加强重点学科的教学力度, 使学生能够多学到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二) 教学风格特色化。

通过改革,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可以举办多种丰富有趣的技能大赛, 并注意比赛结束后加强总结经验, 以实现教学风格的创新。

(三) 教学手段现代化。

改革过程必须要丰富教材器具, 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让同学们切身体会现代化的应用电子技术。

(四) 人才培养多元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涉猎领域非常广泛的专业,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发展自己的实践技能,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改革目标。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 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1.在重新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教学体系的改革。有效调整师资力量的配置, 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在教师管理上应该做出合理调整, 以符合当代对教育事业的高标准、高要求。主要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不断整合师资力量, 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制度和奖惩制度, 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责任意识, 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标准的有力依据。另外, 高职院校应该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体系改革经验,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在更新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焕然一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将这门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来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实践之上,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从而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在进行教学比例划分时, 应该将《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控制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等主要课程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与实践结合的具体操作上, 并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 在熟练基本操作的基础上, 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 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改革。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接轨。教材尽量选择最新版的专业用书, 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深入发展的。在课程安排上, 应该以实用课程为主, 对于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应该予以适当删减, 使学生在无聊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将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学习需要深入思考的知识上去。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高职院校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选择进入企业, 为企业服务。在具体操作中, 应该根据学生各年级的实际水平, 来分配其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逐渐递增的过程中, 所做的电子产品难度也从简单到复杂, 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理论知识, 使所学知识能够系统化、规范化, 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条理清晰, 思维缜密。在假期, 为学生安排种类丰富的顶岗实习活动, 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还能帮助学生更加集中、深刻的理解以往学过的知识, 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 对于一些目前已经在企业车间中使用但是还没有被教科书收录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生产理念, 学生可以先睹为快, 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激励学生在更深领域钻研所学专业的知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不仅是教学方面的, 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成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并不是空话, 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比较经典的关于道德题材的电影等, 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在提高职业素养的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举行一些各种形式的电子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挑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经过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 对各种困难的一一克服, 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忍耐力, 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三、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问题虽然已经是迫在眉睫,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改革的各个目标和任务, 还面临着许多难度很大的实际工作, 可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改革过程中, 要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 高职院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协调工作和沟通工作, 将各项准备工作细分, 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配合, 才能真正将这项工作做好。例如,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既然需要与企业实行合作, 就需要做好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 加强企业与学校在应用电子技术方面的交流, 以顺利展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

四、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使我国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能够更上一步, 与国际化接轨, 从而为现代企业更好的服务, 我们应该鼓励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相关的课程改革工作,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专业人才稀缺、技术水平不过关的与社会发展相矛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辉.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患, 2007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小虎, 刘化君, 朱晓春等.电气信患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4].李桂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黄宇航.高职院校实习教学改革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新时期大学伦理教育改革初探 篇5

新时期大学伦理教育改革初探

新时期大学的伦理教育产生了诸多问题.大学要从伦理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包括提高教师人格素质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以真正实现大学伦理教育的目标.

作 者:阎世笙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零陵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年,卷(期):24(4)分类号:B82关键词:市场经济 大学 伦理教育

新时期技工教育改革探析 篇6

关键词:服务;就业;技能

1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办学体制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办学体制。同一专业采取不同学制,教育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也可分阶段进行学习。同时,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便于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有特色和品牌专业的学生。

其次是改革创新培养目标和模式。注重学生价值观的改造、意志品质的锤炼和文化修养的提升,这是技工教育上层次,有后劲的重要保证。能力为本位,从三个层次来培养:第一,培养基本能力;第二,培养专业能力;第三,培养发展能力。素质为重点,要以职业素质为重点,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技能为着力点,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技术骨干。不仅要培养就业者,更要培养创业者。

2 以技能为中心,改革教学体制

作为技工学校本身,首先应挖掘自身潜力,从教学体制改革入手。技工学校教育要以技能的形成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教学体制改革要从修改教学计划,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着手。每个学校要在国家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制长短修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按照“目标明确,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根据实际构建必修文化课、必修专业课和必修实训课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体系的标准,考核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实训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技工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一定要有足够的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实训场地,特别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学生在每个阶段学完相关课程后,老师都要布置实训课题,要求学生要亲手操作或制作,有条件的要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比例。

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坚持走工学结学之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技工学校不仅要安排好学生的校内实训,而且要做好校外实习工作,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作风的主要途径,是使学生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学生在校内的实训环节完成后,必须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了加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及时同企业联系,安排实习工作,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企业也要抽出专人来协调做好上述工作,建立学校校外实习管理机构——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指导师傅——实习学生的管理体系。要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提高操作技能,又能通过师傅的指导,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使学生和企业双方受益。

3 以服务为宗旨,改革管理体制

(1)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服务学生”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及时、周到、高效、热情地服务,才是管理的本意。学校所有人员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来安排,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适应性。

(2)建立全员育人的格局。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重点要建立保障机制,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教学质量的保障都必须依靠管理队伍的计划和实施。要遵循技工教育的特点,挑选“思想正、作风硬、会管理”的人员进入管理岗位,要严格管理队伍职责,加强过程管理。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双师型”队伍是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要大力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分批做好教师业务进修和技能训练工作,要设立教学质量奖、教学改革奖和教书育人奖,同时要加大品牌教师的培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三是要加强后勤保障队伍的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管吃喝拉撒睡就行了的传统做法,要切实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提高服务意识,努力改造学校的生活环境,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同时,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场地的建设。

新时期如何上好高校体育课程 篇7

1.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分层分类开展教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在扩招之后, 学生的来源、自身的兴趣、发展取向差异都越来越大。而面对这种差异, 教师往往都是认为要通过教学使这些差异消失, 达到有教无类的效果。实际上, 正所谓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只有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教育, 才能真正使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因此, 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剃度, 使困难学生能接受, 能消化, 使优秀学生能“吃饱”, 并能不断地超前发展;第二,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体育课程来说, 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先天体育背景都差异很大。因此, 教师需要对那些身体条件学困生只要有进步, 要及时鼓励,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护好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 切记把他们同优生相比, 这样会损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2.调整授课思路,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前, 我们很多教师都是把体育课程看成是教师的“一言堂”, 典型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而且, 包括学校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 也只注重评“教”, 更多的还是教的形式和成绩。至于教的到底怎么样, 学生反响如何, 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些一般都不能具体的反应。实际上, 新时期, 学生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需要更好的彰显自我, 体现自我。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授课思路,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对于此, 蔡林森也有一个“5828”论断。他说, 一般传统的课堂, 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 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 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 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具体到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 其实有很多种方法都可以为教师所采用,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学案导学法、师生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等等。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选择适宜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不断的丰富起来, 学生也才能愿意学起来。

3.采用鼓励教学法,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信心。兴趣可激发一个人自觉积极地去参与运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起点。曾经有人说过, 上课, 要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期望。任何一位同学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学生们也想在第一节课中给老师一个好印象, 他们也会积极发言、提问、展示特长来表现他们自己,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在第一节课中, 学生哪怕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成绩, 我们都应该真诚的赞美他们、鼓励他们。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你的课。而实际上, 很多教师却并不重视这件事, 总认为严师出高徒, 对待学生一定要严厉。而且总是说, 你们表现好的我就不说了, 就说表现不好的。其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对这门课程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如何上好体育课, 是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那么上好体育课, 也一直都是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但是, 真正想上好体育课, 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 只能是结合教学实际, 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使体育课程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富.上海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现状及实施效果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02) .

[2]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史文清, 董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及改进[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7 (01) .

新时期工程教育改革探究 篇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工程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由简单的技术操作向更加多元的素质转变,工程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一种需求。在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工程教育背景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而关于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目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由宏观到微观全方面地关注工程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1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程教育体系混乱,目标定为模糊

在中国的教育中,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混为一谈,教育内容中实践性、技术性的知识不断被削减,理论性、学术性的知识不断被增加,知识体系的偏向,使得工程教育与实践不断偏离。同时,工程教育存在于不同的教育层次中,国内大专层次、二本院校、一本以及重点院校培养模式大体相同,工程教育在理论研读和实践知识实现综合,内容杂多,但专业性不强。工程教育模式既不能满足高端研究性人才的理论素养要求,又不能满足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知识需求,使得工程教育领域的各种人才都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缺乏完善的培养结构和调控机制,无论是科研还是应用型知识都没有充分地与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虽然阅读了丰富的理论书籍,发表了数量客观的文章,但是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却很低。

1.2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新时代下我国工程教育的背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一,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调整,其二,我国教育正在朝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而我国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存在滞后性的倾向,课程体系内容长期固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出专业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打破学科壁垒,实践课的内容和理论课存在矛盾,很多学生在实践中的内容并没有与理论内容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不知道在理论中和实践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同时,工程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不仅需要严格的专业内容的知识,而且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少。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难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而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跨学科知识的高技术、综合性人才。

1.3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单一

工程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缺乏工程教育实践经验和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上不敢有太强的灵活性,只能依靠教材内容和自己在学校期间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解读,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变化。虽然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不断引导着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并投入到教育模式的研究中,但是在教学中很少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解读,然后通过详细系统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加关注的是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足够丰富,讲解是否清晰,能不能够让学生理解,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关注课堂互动的多元性和课堂内容对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引导性。

2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因素

2.1新教育理念实践性不够

新课程理念在教育中的推广已经有10多个年头,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的整体思想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教学中也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实践中看到,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仍存在一些偏区。一是,新课程改革存在形式化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内,教师给于讨论的内容,在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指导,在时间结束后,没有分享和讨论,而是由教师对内容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有话语权,但是在思维上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仍然是对内容的机械接收。二是,新课程模式在教学中非常规化状态。新课程改革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只是在学校进行公开教学或者比赛时,才会进行新课程模式展示,在常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

2.2师资力量亟待优化

工程教育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但是目前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能够满足高实践性和强综合性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拥有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由于高校对教学没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而论文发表数量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甚至一些教师还同时担任着一些行政职务,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自己,来研究新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学校建立新课程改革小组,督促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新的教学方式,促进新理念的渗透。

3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

3.1优化教育目标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各层次院校的市场定位是存在差异的,教育目标也需要根据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有效的指导。高等专科院校的人才是要服务基层的工程建设,学生除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工程知识外,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根据理论化的设计进行实地的操作,加强工程进度。普通二本院校的市场定位是一些基层管理人员,能够组织工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这就需要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这也需要在目标中有所体现。重点院校的市场定位是工程教育的研究性人才,这些人员需要不断研读本国以及外国的一些前沿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理论。

3.2加强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各院校教育目标的调整,各级相似的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调整,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明确的课程体系,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维度进行完善。公共课程主要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文化、语言等社会学科的知识,但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本专业密切联系,树立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需要不断进行市场调研,增加课程的时代性和课程性,实践课程需要增加课时数,增加与企业的结合,形成广泛而专业的实践课程,从而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3.3改革教育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逐渐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参与和自主搜集资料的学习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理念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开始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其次,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教师由直接讲解转化为间接指导,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学习等学习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再次,改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借助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借助同伴共同的知识基础促进个体的成长。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目标模糊,课程体系雷同而滞后,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主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使工程教育改革出现瓶颈。人才的多元素质要求,急需深化课程改革,关注教育过程。在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层次院校的市场定位,设计明确的教育目标;加强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形成系统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70.

[2]邱学青,李正,吴应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5-14,45.

[3]陈以一,李晔,陈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1-5,19.

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篇9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必须要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 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新时期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1. 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正如前文所述, 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 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和均衡发展, 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的全新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对我国各阶段全部教育模式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 体育教育当然概莫能外。相比于其他教育课程和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以及培养个体人格等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更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推动自身教育模式的改革。

2. 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 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外, 还要具有适应高强度工作和劳动的良好身体机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推动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从本质上符合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要求。

3. 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符合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进入新时期以来,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发生了深刻改变, 从单纯追求竞技体育成绩的 “体育大国”向倡导全民参与的 “体育强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普及体育专业知识和树立终身运动理念等一系列功能。因此, 新时期大力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符合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本质要求。

二、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1. 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很多调查结论和研究成果显示, 与国外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 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总体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水平全面落后, 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目标。因此, 新时期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通过实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 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3. 培养学生科学的运动习惯。在传统的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 教师因教学专业水平不强、忽视对学生运动习惯和方式的科学指导而导致的意外事故层出不穷。通过实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科学运动, 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日常科学锻炼和运动的习惯, 以此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4. 树立终身运动理念。终身运动是全世界体育教育普遍倡导和推崇的观念, 也是我国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应当实现的目标之一。通过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 始终保持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 收获持久的快乐, 最终实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国民体质的目标。

三、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当前, 国内各教育阶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从根本上来说, 我国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虽然体育课程已经列入了中高考考核内容之中, 并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 但是与文化课程相比, 体育教育的比重显然较低, 学生为了取得相应的分数, 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机械地进行考核内容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身体机能的全方位锻炼。此外, 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分数, 不惜牺牲体育课程的授课时间和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 体育课程 “可串可占”成为常态。

2.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当前, 很多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教育基础或教育背景, 或者难以定期接受系统的业务培训, 授课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3.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体育教育是完整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包括多种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从现阶段国内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来看,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大部分教学内容严重缺失。

四、推动我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1. 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了有效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必须要全面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将体育课程切实纳入中高考考核内容之中, 倡导日常考核与临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考核结果全面体现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各学校要确保体育教育课程的授课时间, 转变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

2.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 确保体育教师定期接受业务培养。另一方面广泛引进社会优秀专业人才或优秀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

3. 完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要在现有体育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全面完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 将培养学生完善人格、良好意志品质、运动兴趣、科学运动方式及终身运动理念等列入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摘要: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应当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 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基础上, 还要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科学的运动方式及终身运动理念等目标。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育,素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小勇.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 (6) .

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刍议 篇10

一、高校钢琴课程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钢琴课程教学都拘泥于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图通过大量的成体系的同质化的曲目练习培养学生的技能,相应的也会有比较程式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缺乏钢琴教学应有的灵活性、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个体性等内在特质。

高校钢琴教学目前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演奏甚至演唱能力,系统强化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形式、内容及文化等的感知和理解,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通过钢琴这一载体表达音乐中的内在意蕴,同时也在积极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时代精神相契合,努力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创作,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论音乐、表演和其他涉及钢琴教学的专业,钢琴的重要地位一般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认同,比如可以通过钢琴教学强化学生对乐谱、节奏、音节等的熟练掌握和娴熟把握。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演奏技能和艺术修养等是否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强化甚至提高,这是当前钢琴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难以达到的基本目标。而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钢琴教学应在丰富学生音乐视域的基础上,以努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为前提,培育专业能力本领过硬和创新思维突出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相较于其他学科专业教学,钢琴教学内容繁杂,作品繁多,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导致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产生了极大偏差,学生的期待与教师的期望之间难以实现有效沟通和契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开掘和引导。

二、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过去一个时期,高校钢琴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均有所创新,并且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较大的改善作用,但大学生群体变化特征、个体差异和观念体系等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比如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更趋个性的学生特质以及过度溺爱造成独生子女的诸多脱离群体组织的行为和诉求等,也对钢琴教学造成了巨大压力和困惑。

在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前,学生接受的基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传统观念教学,加上各种程式化的严重制约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观念、内容及课程设置等,使得钢琴教学和其他专业或课程一样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总是以最终考试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制定教学内容及其计划等,学生因天然惰性因素和其他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其对于学习也严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考试较之于知识更加重要,基本的学习都处于敷衍之中,创新根本无从谈。

长期以来,惯有的思维对于艺术门类和学科具有天然的偏见,其中对高校钢琴教学等的重视程度也较低,教学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形式的要求、内容的同质等,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效果等均存在巨大差距。纵观整个高等教育甚或一所设有艺术门类的高校,音乐类教学科目在大学之前都只停留在应试所需的一般了解和考级、命题演奏等,系统、专业的钢琴教育根本不存在,进入大学后钢琴教学课时安排也较少,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他一些音乐、舞蹈、器乐等专业的学生,对钢琴演奏也多是尽可能安排很少时间甚至无视其存在。

三、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对策与路径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理所当然包括艺术门类的教学改革,必将促进高校钢琴教学进行深刻的创新与变化。

首先,应积极转变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单一指向的教授、灌输、讲解、示范及要求等逐渐转向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打破教师固有的教学主导地位,充分尊重和推动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特别是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灵活空间,积极培育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和创新力。

其次,要正视艺术门类学习对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强化钢琴教学在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至关重要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单纯的演奏能力水平的培养,还要创设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和生命体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就是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其相应的设备设施等,加大条件建设投入力度。通过数码钢琴教学模式的引入,突破原有固化的钢琴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能够即兴创作和演奏,对于不同水平功底基础的学生,要以集体协作的群体效应快速实现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尤其是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和基础薄弱学生的额外辅导及强化。

最后,扩大教学内容的范畴,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不同的情景切入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国家、地区、地域、历史、文化、艺术家等作品的切身感受和开阔想象,同时鼓励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命感悟和生活体验等,创作属于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作品。

总之,高校钢琴教学逐渐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创新、探索及自我提高大有裨益,也必将丰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涵,对于其他学科或课程的改革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总体转型,面向四个全面发展新形势和两个百年的目标,包括钢琴教学在内的艺术门类总体形式将迎来更加深入的变革与创新。本文力图立足新时期整个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针对钢琴教学的课程实践,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改革对策建议。

新时期推进新闻改革结出的硕果 篇11

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同台竞技,形成整体合力,是这次宣传取得成功的一个基点

过去重大典型报道的宣传,似乎都是主流媒体的事,且各媒体大多是用新华社的通稿,统一口径,统一声音,一稿通天下。而这次对任长霞的报道,30多家媒体记者云集登封,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龙头老大”,也有南方周末、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市场化都市报,既有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有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等新兴网站。另外,省、市两级媒体的数家报纸、电视台及网站也在其中,不仅规模空前,同时也调动了特色各异、生动活泼的多种新闻形式,这就为宣传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同题采访和作文,无疑也给各路记者及所属媒体增加了巨大压力,促使记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头扎进采访中,深入挖掘报道素材,认真提炼新闻主题,并在追求自己的特色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6月3日,《人民日报》充满激情地在一版发了导读,用整版篇幅报道任长霞的感人事迹。第二天,又把任长霞两年前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畅谈人生追求的实录,在一版头题予以重放,并刊发了几乎一个整版的网友留言。在重大典型报道中首次如此大规模地进行报、网的互动,这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可谓“破天荒”。

新华社在写作上也有独到的创新。《警察任长霞》运用戏曲、电影手法,“如雷、如火、如水、如霞”,用诗一样的言语讲述任长霞的故事。新华社还发挥特长,连续、滚动播发的40多条相关新闻,环环相扣,追求厚重和深刻,并采写了“任长霞生命的最后36小时”等多篇独家新闻。

过去,从来没有听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哪个典型人物时,会播放主人公所唱的歌,而这次却播放了任长霞所唱的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新闻联播》里任长霞这个唱段,不仅感动了无数观众,也首次实现了严肃新闻节目里文艺宣传形式和新闻宣传形式的有机结合;中央电视台4个栏目一起上,连续6天不间断播出一个先进典型,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金牌栏目《面对面》过去镜头都是对着主人公,这次则对准了老百姓。

《南方周末》、《新京报》则发挥都市报特长,单从标题就可窥一斑:“任长霞传奇”、“14万百姓泪别长霞”……他们则更多地把角度对准了人民群众的反应,并保持了其独特细腻的叙事风格,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在这场空前的新闻大战中,地方媒体也不示弱:《河南日报》几乎调动了所有的新闻资源,通讯、评论、图片、网络、所属报刊一起上。7天采访归来,继长篇通讯《公安局长的榜样任长霞》、评论《高怀清抱励后人》发表后,各地、各行各业开展学习的情况反映以专栏的形式紧紧跟上。随后,又组织策划了以4个整版的规模,分别报道了同窗眼中的任长霞、战友眼中的任长霞、亲人眼中的任长霞和百姓眼中的任长霞,以大半个版报道了网民反应,并在一版开辟《向任长霞学习》专栏,组织撰写了系列评论。河南报业网则开通网上专题,收录所有的有关任长霞的报道,设置留言板。所属《大河报》、《河南法制报》均在重要位置连续刊发任长霞事迹相关报道。这种全方位、多角度,几乎以铺天盖地之势对重大人物典型进行的报道,在省级党报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记者们没忘记集体智慧的火花能产生更亮的光芒。于是在采访中就有了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的联合,《焦点访谈》和《中原焦点》的共同“聚焦”,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中国网、中青网5家网站的合作,中国网的苗燕和解放军报的洪文军互让共用一台电脑……于是就有了《啄木鸟》杂志编撰的《任长霞》一书6天时间就出版发行。传统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广播媒体、新兴网络媒体又成了一家人。

正是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的同步采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以及都市报的加盟,使得这次新闻报道异彩纷呈,给全国人民提供了一道新闻大餐、情感盛宴。另外,这种“整合”式的报道,无论是从报道内容、规模,还是报道形式、方法,都有所创新,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结论:在各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宣传报道光靠几家媒体来孤军作战,光靠一两篇报道已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必须所有媒体发挥个性,各展所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才能使新闻宣传报道既有主调又有和声,既有领唱又有伴唱,让主旋律在多种合唱的伴奏中凸显出来、高亢起来。

网络媒体的首次直接参与,并凭借其自身的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生动性、易保存性、易检索性和多媒体性等,在宣传任长霞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这次宣传取得成功的一个亮点

我们知道,传统媒体中,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做得再大再集中,其信息承载量仍然有限。而海量,是网络信息储存的最大特点。网络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有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网络的超链接,能方便快捷地汇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很多读者在看了报纸、电视后,仍感到意犹未尽,就从网络上搜索信息。

以新华网为例。6月2日,新华网首页头条位置刊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链接专题,并配发“任长霞,何许人也?”的情况介绍和网民热评。同时刊发组图“生活中的任长霞”,配发《任长霞丈夫诗一首》和《网民献诗献花》。6月3日,新华网根据网民的谈论焦点,在首页刊发特别制作的大头条《登封十几万群众自发送别任长霞说明了什么》,并配发了《媒体、网民忆长霞》、《寻访长霞足迹记者接受心灵洗礼》等专题文章和网民评论。6月7日推出大型新闻调查《我心中的任长霞》。其给读者提供的信息量,超过多家平面媒体的总和。

从6月3日起到6月5日中午12时,央视国际关于任长霞专题的访问量总计15万人次。任长霞专题发布的当天,新华网的访问量就增加了3万多人次。中国网的《莺舞长空、风采长霞》专题报道的点击率达到93万人次。中青网的网上任长霞纪念馆吸引70多万人次参观。

一位业内人士说,网友的反应太强烈了,这在平常是不多见的。可以说,任长霞激起的网上旺盛人气,在中国互联网上是少见的。网上大量的任长霞事迹的感人情节,让网民过足了瘾,他们纷纷发表新闻跟帖、评论和献诗献花:“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英雄,一位让人感动亲切的英雄,一位老百姓自己的英雄”、“长霞,你别走。我总在想,苍天何在,为什么让这样一个人间天使早早地离开人间!”、“让长霞精神照亮我们的心灵。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双向道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读者很容易就参与了网络的互动,真情、质朴的话语扑面而来。有的跟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媒体不但使读者对新闻即时反馈有了渠道,同时也拥有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平台。对任长霞事迹不同的解读,评判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读者的意见能快速整合成社会舆论,像“长霞催人好好‘想一想’,好好想一想党和人民的重托,想一想共产党人肩负的责任,想一想应有怎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想正确了,就能激励和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书写共产党人的壮丽篇章。”这时的网络读者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所提问题引发的思考,其在新闻事件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新华网为了更好地引导网民,积极组织专题点评《人民的好卫士》、《网民:我们要的不只是一个任长霞》、《从“任长霞不是最好的”说开去》、《不能容忍对任长霞的诋毁和调侃!》等。择优发表《读任长霞,我为什么泪水潸然?》、《做一个好官并不难》、《两个公安局长何以有天壤之别?》、《让英雄“早些”走近我们》等评论文章,对任长霞的崇高精神进行引导和概括,把长霞精神的学习引向更深层次,引起了读者的思考,使论坛持续“高温不退”,网上点击率高达47%。

另外,网络报道形式的多样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比如中青网开办了任长霞事迹纪念馆,推荐网民谈话,增添网民留言,设置网上鲜花、献歌以寄托哀思等多种形式,并把任长霞的影音资料归类上网,方便读者与媒体的互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还实现了报网联动,把网民的许多感人至深的留言、跟帖、评论等发了出来,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

结论:重大典型宣传,网上宣传声势之大前所未有,表现形式之丰富前所未有,网民反响之强烈前所未有。在已有近一億网民的中国,互联网将来必将成为一个宣传主流阵地。所以,新闻宣传要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必须要转变宣传报道思维方式,主动占领互联网这个新兴阵地。

落实“三贴近”,摈弃“高大全”,以真实的事迹、生动的细节、感人的情节,展示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英雄,是这次宣传取得成功的一个着力点

伟大的变革时代,必将产生代表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作为站在时代潮头的记录者,理应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时代人物,弘扬时代精神。然而,我们的重大典型宣传过去或多或少地有脸谱化、概念化倾向,缺乏个性和生动,无法引起群众的共鸣。任长霞的宣传报道,因为记者采访深入,掌握的材料丰富,不拔高、不矫饰,用质朴无华的文笔,用大量感人的事例,生动具体的细节,原汁原味地塑造了一个新时代公安干警的形象,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娓娓道来,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可亲可敬,所以打动了无数的人。

重大典型宣传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受到群众的欢迎,记者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打动别人,必须自己首先倾注真情。包括笔者在内,这次参加采访的记者都到了任长霞同志生前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都与任长霞同志帮助过的受害人、上访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并自发吊唁了英烈,向英雄敬献花圈花篮,向英雄的亲人、抚养的孤女、贫困群众捐款捐物。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任长霞同志发自肺腑的拥护和热爱。这是一次体验感动、传播感动的过程。

记者首先被感动了,才有报道中众多感人的细节和情节:

写任长霞对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情:看完申诉材料,任长霞把手伸到陈秀英(上访者)蓬乱的头发里,当摸到尚未痊愈的巨大伤口时,任长霞大声“咦”了一声:“人呢?”

“跑了!一年多了,没人管!”

“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抓回来!”听到这句话,陈秀英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写任长霞的机智多谋:任长霞不动声色,拿出孙(嫌犯)在现场丢失的一个指甲剪,不慌不忙地剪起了指甲。随着“咔嘣”、“咔嘣”的声响,孙某头上冒出了冷汗,心理防线终于崩溃!

表现任长霞的儿女情长:好久没回家的任长霞匆匆赶来,挨父亲坐下。吃着吃着,竟扑簌簌地落起泪来。她哭着对母亲说:“不是女儿不孝,实在是有那么多的事搁在那儿,等着我去办哪!”

任长霞个性化言语的表现,读来也催人泪下:“也许在常人眼里,我只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公安局长,但我首先是个女人。在我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涌动着几乎所有女孩子都有的那种亲情和母爱,只是我无法把它给我的家人。”

要避免片面化、抽象化,不能随意拔高。要写出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英雄来。正因为记者们事先都为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所以,任长霞穿着警服的艺术照,侦破大案后高兴得翻跟头,案件陷入僵局时要烟抽,乃至初入警时因个头矮差点被拒之门外等细节,甚至任长霞对家人的几近苛刻,都被记者纳入视线。许多读者认为任长霞的事迹真实可信,太感动人。一位网民在给采访记者的信中写道:说实在的,多少年来,我已不大相信记者的眼睛了。但当这个普通的公安局长被老百姓真情相送的时候,当一个个百姓泪满衣衫的时候,我情感的波澜被你们打动!盈盈的泪水在心里涌动的时候,我终于不得不再次凝聚在你们的字里行间中,不得不陷入你们的情绪中,你用什么感动了我:永恒的彩霞,永远的正义!

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一、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论滞后

当前,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体育又不在高考范围之内, 因此,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错误现象, 致使体育教学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中处于薄弱地位, 甚至有的学校不开体育课, 即使开了, 在体育教学中也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 教师只注重教与练, 注重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而忽视学与练, 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只强调增强学生体质, 而不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与自我锻炼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手段单一, 方法陈旧

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和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近年来, 在教学改革上虽然有所完善,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教学方法上, 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全权负责, 学生没有独立性与自主性, 致使学生最终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 毕业走向社会后, 难以适应社会。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相适应, 实行差异性教学, 但现在的体育教学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3. 学生的体育情感得不到培养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沛的学习精力。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学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 捕获教学内容, 领略各种技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繁重的学习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家长的热切期盼, 严重地压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消极被动。

二、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1.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意识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 在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 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既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的毅力, 又要在教学中渗透体育的新科技与新文化。只有做到上述要求, 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 而忽视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 才能使高中学生将来适应大学的教育或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 才能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 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更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技能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情况, 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 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如:在教学跑与跳时, 让学生懂得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原理, 向学生介绍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及人体形态结构, 在讲的过程中, 进行示范, 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 便能在跑跳的过程中采用最合理的姿势和科学的用力方法,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要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与运动技术、技能, 从而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又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晨练上, 绝大多数学校一直都采用集体早操或集体跑步的做法, 内容与形式陈旧, 无法激起学生晨练的欲望。因此, 作为学校, 应在晨练上进行改革, 打破原有的“整齐划一”的做法, 而应以寝室为单位, 规定距离与各种路线,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路线、速度和距离, 进行有氧跑练习,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晨练的欲望, 又增强了体质。

总之, 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中, 作为高中体育教师, 要正确领悟新时期的严峻挑战, 抓住机遇,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实现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培养教育人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耀元.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若干建议[J].体育师友, 2010 (2) .

上一篇:小剂量131碘论文下一篇:汽车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