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面板

2024-10-21

汽车面板(精选7篇)

汽车面板 篇1

一、引言

贴现现金流量(Discount Cash Flow,DCF)方法是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最为广泛采用的估值方法。贴现现金流量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企业的价值(Enterprise Value,EV)取决与企业未来所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FCF)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WACC)。基于DCF的企业价值估值模型为:。理论上,WACCt可以较为容易地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确定。根据上述DCF估值模型可知,FCFt(未来各期自由现金流量)是决定企业价值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较为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是应用DCF估值模型进行企业价值估计的必要基础。基于对DCF估值模型的理解,本文拟构建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有益于企业价值估值。

二、文献回顾

(一)经营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经营现金流量预测模型。Dechow等(1998)构建了一个关于收益、现金流量以及应计项目的相互关系模型(DKW模型)。该模型以公司收益及历史现金流量为输入变量能够较好地预测未来经营现金流量。DKW模型假设销售收入服从随机漫步过程,而销售成本、存货以及应收应付项与销售收入呈比例关系,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关于现金流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回归分析即可实现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Barth等(2001)在上述DKW模型的基础上将总应计项目数据细化到每一具体应计项目,改进了经营现金流量预测模型(BNC模型),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戴耀华等(2007)以国内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对DKW模型和BNC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经验证据表明BNC模型对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具有相对更强的解释力。张国清(2007)在研究现金流量披露与否及其披露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预测水平时,证明了多变量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显著强于单变量预测模型,且与其它模型比,BNC模型有更好地预测表现。国内关于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研究主要侧重应用数学模型、统计模型或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拟合并对未来经营现金流量加以预测。宋新波等(2006)基于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指标、变现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而不是历史经营现金流量本身来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未来经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朱冬根等(2005)根据成长性企业的特点将龚柏兹成长曲线模型应用于现金流量预测。迟国泰等(2006)在指数平滑法和Va R方法基础上,以现金流量波动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EWMA-Va R的企业整体现金流量预测模型。

(二)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

相比较而言,针对经营现金流预测模型的研究比较深入。尤其是DKW模型和BCN模型以计量经济学方法根据经营现金流量的财务本质为基础,显著增强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而针对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Rappaport(1998)建立了一个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Rappaport模型),通过对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有效所得税率、边际固定资本投资和边际营运资本投资等五个变量进行恰当的估计,对未来一年的自由现金流量进行预测。王化成等(2005)构建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对公司价值评估中涉及的自由现金流量进行时序预测。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中,Rappaport模型基于对解释变量预测的估计而计算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但模型并没有给出解释变量预测值的估计方法或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则纯粹从预测技术角度进行研究,忽略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财务本质。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借鉴DKW模型与BNC模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立足自由现金流量的财务本质,以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并构建出一个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并通过对汽车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来检验所构建的预测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简化

自由现金流量不同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能从公司财务报表直接得到。因此要预测自由现金流量就需要明确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从中找出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会计项目。当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分解成各相应的会计项目,并考虑相互之间的运算关系,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会计项目的时间序列特性,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预测下一期的自由现金流量。需要指出的是,实务中自由现金流量所包含的要素相当广泛,与持续经营业务相关的现金流出和流入项目都属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范围。其中有些项目,如递延所得税、无形资产摊销等的变化量通常较小,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预测的意义较弱,通常不包括在有关自由现金流量预测研究的范围之内。因此,本文假定研究对象处于成熟稳定阶段,具有十年以上历史,经营管理水平正常,因而具有可预测性,并将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简化为: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同时对其中的变量确定进行了如下简化,以便观察哪些财务变量对自由现金流量预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1)税后净营业利润只考虑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未考虑净利息支出;(2)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不考虑公司递延所得税和各种摊销;(3)资本支出只包括公司对厂房、机器设备等持续经营性资产的现金投入,以固定资产增加额近似替代;(4)简化营运资本变化,仅考虑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等项目。

(二)FCF计算

计算FCF的过程如下:(1)计算扣除调整税的净营业利润(NOPLAT)。NOPLATt=EBITt(1-T)=(Revt-Co G-SGAtt-Deprt)(1-T)。其中EBIT为息税前收益;Rev(Revenue)为主营业务收入;Co G(Cost of goods)为主营业务成本;Depr(Depreciation)为折旧;T为所得税率;SGA(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为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2)计算营运资本变化额(△OWCt)。△OWCt=△ARt+△INVt-△APt=(ARt-ARt-1)+(INVt-INVt-1)-(APt-APt-1)。其中AR(Accounts Receivable)为应收账款;AP(Accounts Payable)为应付账款;INV(Inventory)为存货。(3)计算资本支出(CEt)。资本支出在06年之前的公司财务报告中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净值的变化加上当期折旧,CEt=△NFXt=NFXt-NFXt-1+Deprt=(FXt-Deprt)-(FXt-1-Deprt-1)+Deprt=△FXt+Deprt-1。其中FX(Fixed Assets)为固定资产。(4)计算自由现金流量(FCFt)。FCFt=NOPLAT+Deprt-△OWC-△CE=(Revt-COGt-SGAt)(1-T)-(△ARt+△INVt-△APt)-△FX+(1-T)Deprt-Deprt-1

(三)构建FCF预测模型

根据FCF计算第四步得到的自由现金流量计算公式可知,FCF受到当期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管理费用、存货、应付账款变化、应收账款变化、固定资产变化、以及折旧的共同影响。对于一个经营管理相对稳定的一般公司而言,销货成本以及销售管理费用通常表现为当期销售收入的一个稳定的比例,假设这一比例为,那么上述计算公式可改写为:

FCFt=(1-α)(1-T)Revt-(△APt+△INVt-△APt)-△FXt+(1-T)Deprt-Deprt-1

同样道理,当期应收账款的变化由期初应收账款和期末应收账款决定。仍可以合理假设在销售政策稳定的情况下,本期应收账款的增加通常也与当期销售收入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比例关系。假设这一比例为β,那么:Revt=β-1·△APt代入上式,得:

FCFt=[β-1(1-α)(1-T)-1]△APt-△INVt+△APt-△FXt+(1-T)Deprt-Deprt-1

该式表明在给定的假定前提下自由现金流量由本期应收账款的变化、存货变化、应付账款变化、固定资产变化所决定。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公司而言,短期内这几项参数具有较为稳定的时间序列特性。因此可以假设:△APt=δ1·△APt-1,△INVt=δ2·△INVt-1,△APt=δ3·△APt-1,△FXt=δ4·△FXt-1,Deprt=δ5·Deprt-1,Deprt-1=δ6·Deprt-2,进一步得到t+1期自由现金流量FCFt+1:

FCFt+1=[β-1(1-α)(1-T)-1]·δ1·△ARt-δ2·△INVt+δ3·△APt-δ4·△FXt-1+(1-T)·δ5·Deprt-1-δ6·Deprt-1

至此,在给定一系列假定前提下,即可构建滞后一期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

FCFt=β1+△ARt-1+β2·△INVt-1+β3·△APt-1+β4·△FXt-1+β5·Deprt-1+β6·Deprt-2+εt

其中:β1=[β-1(1-α)(1-T)-1]δ1,β2=-δ2,β3=δ3,β4=-δ4,β5=(1-T)·δ5,β6=-δ6

(四)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对所构建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本文选取1996~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中汽车制造企业共16家。为了计算其历史现金流量,收集了这16家公司上市以来的年报数据,包括年度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本文首先根据自由现金流量模型计算出当期自由现金流量。同时将当期的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固定资产、折旧与当期自由现金流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组面板数据并以此作为对预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数据基础。然后根据计量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在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独立变量和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自是否具有平稳性。(表1)是Eviews 6.0对模型中各时间序列进行面板数据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折旧时间序列有单位根外(DEPRECIATE(-1)与DEPRECIATE(-2)仅样本观察值个数不同,实为同一序列),其余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要对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就必须对时间序列DEPRECIATE(-1)和DEPRECIATE(-2)进行协整分析。如果两者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将这两个时间序列一并作为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一起进行回归分析就是可行的,因为两者某个线性组合具有平稳性。(表2)是Eviews 6.0对时间序列DEPRECIATE(-1)和DEPRECIATE(-2)进行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结果显著拒绝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两者具有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按照构建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在EViews6.0中设定FCF为独立变量,解释变量有:d(receivable(-1))、d(payable(-1))、d(fixasset(-1))、d(inventory(-1))、depreciate(-1)、depreciate(-2)。考虑到同行业共性和行业发展的波动性,在选择回归估计方法时选取Period SUR似乎不相关回归以反映行业发展的时期异方差性和各界面之间的同期相关性。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回归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整体以及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都很高,调整后的模型适配度R2为81.19%,证明所构建的预测模型以及所选取的解释变量对于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

(三)回归系数符号分析

预测模型以滞后一期或滞后两期的财务变量预测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根据各变量变化对自由现金流量变化的影响,对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作出简要分析。本文假设企业正常运转,只从事主业经营,信用政策稳定。因此,影响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因素主要是市场变化、资本支出、信用政策等。其中最根本的是市场变化,决定了收入的变化、信用政策的松紧、资本支出的规模,进而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市场变化可以从财务量的变化中体现出来,而市场变化通常具有内在的惯性。因而可以通过观察历史财务数据的变化判断市场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判断自由现金流量的变动方向。1996年至2006年,我国汽车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其中2001年至2003年前后出现过井喷式增长,随后增长有所回落。根据这一市场变化特点,以静态分析方法分析各回归系数的符号,试图说明各解释变量与独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1)应收账款变化回归系数β1。销售高速增长时期,应收账款变化绝对量的增加主要由于销售收入增长所致。而在销售增长减缓阶段,企业为了一定的销售收入增长会放宽信用政策,因此应收账款变化绝对量也会出现增长。在样本时间范围由于市场的快速增长而出现应收账款变化绝对量的增长,会导致自由现金流量的相对减少。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滞后一期应收账款的增加量的变化与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β1符号为负。(2)存货变化回归系数β2。库存是企业可以主动调节和控制的财务变量。滞后一期的库存增量的提高反映企业面临销售不畅而积压存货或者预期下一期销售快速增长而增加存货以扩大下一期销售。前一种情况下,企业将削减下一期产量并放松信用政策积极扩大销售以削减库存。后一种情况下库存因销售快速增长而减少。因此,下一期的库存变化会有所下降,与下一期的自由现金流量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β2符号为正。(3)应付账款回归系数β3。在上游供货商信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滞后一期应付账款增加预示着下一期将要偿还更多的应付账款,即下一期应付账款会减少,给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滞后一期应付账款的增加对于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β3符号预期为负。(4)固定资产原值变化回归系数β4。滞后一期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动等于滞后两期的折旧额。当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动扩大也就是滞后两期的折旧额增加且折旧政策和其他条件不变时,滞后一期和下一期的折旧额必将减少,从而减少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因此固定资产原值变化与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β4的符号为负号。(5)滞后一期折旧回归系数β5。折旧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在保持稳定的折旧政策情况下,折旧的多少取决于固定资产原值,而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化由固定资产投资决定。滞后一期折旧增加表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当期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除了当期增加折旧之外,其残值还将在下一期被提取折旧,从而增加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因此滞后一期的折旧额与下一期的自由现金流量成正相关关系。另外,模型本身表明滞后一期折旧的系数为(1-T)δ5,其中T为实际税率,小于1,δ5为滞后一期折旧与滞后两期折旧之比,大于0。因此滞后一期折旧的回归系数β5的符号为正。(6)滞后两期回归系数β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滞后两期的折旧额增加将减小滞后一期固定资产原值,因为在滞后两期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一部分需要补偿当期折旧。当滞后一期的固定资产原值减少,则滞后一期折旧会减少,同时下一期的折旧额也会下降,从而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随之减少。因此滞后两期的折旧额与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模型本身亦表明滞后两期折旧的系数-δ6,其中δ6为滞后二期折旧与滞后一期折旧之比,因为折旧额一定为正数所以-δ6为负数。显然,回归系数β6必为负号。

五、结论

(一)研究结论

综合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本文所构建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反映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财务本质,同时得到了实证分析与检验,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这一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同任何模型一样,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也是基于一些给定的前提假设:销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当期销售收入的一个稳定的比例;本期应收账款的增加通常也与本期销售收入保持一个稳定的比例关系;应收账款变化、存货变化、应付账款变化、固定资产变化具有较为稳定的时间序列特性,相邻两期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上述假设条件是否成立直接影响到本文所构建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由于模型在汽车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方面具有很好的显著性和较强的解释力,得出以下结论:(1)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滞后两期的财务变量包含有对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所必需的有用信息。这就要求历史数据的时间跨度以避免信息损失,增强预测能力。(2)模型的解释变量表明,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与滞后一期的应收账款变化、存货变化、应付账款变化、总资产变化、折旧额以及之后两期的折旧额密切相关,分别与预测期的自由现金流量呈现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关系。这对预测自由现金流量变动方向有积极作用。(3)与总量预测不同,模型将自由现金流量根据其本质进行分解并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分别具有增量预测信息。这有助于根据详实的历史数据对下一期自由现金流量进行符合其本质属性的较为准确的预测。

(二)研究局限

当然,本文所构建的自由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及其实证检验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1)对于含有实际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而言,时间跨度有一定的要求,理论上越多越好。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跨度为1996~2006年,跨度稍小。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上市公司存续的时间还不够长,导致数据时间跨度不够。(2)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因此存在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重大变更,从而导致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性遭到破坏,影响到模型的适配度,削弱了模型的预测能力。(3)实证检验所选用的数据是汽车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样本容量有限,因而模型的说服力收到限制。该模型是否反映自由现金流量具有跨行业跨时期普遍性质,则需要大样本、宽时间跨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4)本文选取的数据是季度数据,而一、三季度财务报告是未经过独立审计的财务报告,数据质量会影响到模型的表现。如果数据频率为半年可能更有利于通过模型发现问题的本质。但这需要数据的时间跨度尽可能长。(5)模型解释变量为自由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要素,在这个分解层面上模型是显著有效的。那么,进一步分解这些解释变量是否会有助于提高自由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以及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财务意义上的确定性的相关关系从而影响到解释变量的确定,这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耀华、杨淑娥、张强:《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模型解释力研究》,《生产力研究》2006年。[1]戴耀华、杨淑娥、张强:《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模型解释力研究》,《生产力研究》2006年。

[2]张国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预测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7年第1期。[2]张国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预测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7年第1期。

[3]迟国泰、吴珊珊、许文:《基于EWMA-VaR的企业整体现金流量预测模型》,《预测》2006年第2期。[3]迟国泰、吴珊珊、许文:《基于EWMA-VaR的企业整体现金流量预测模型》,《预测》2006年第2期。

[4]王化成、尹美群:《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公司价值评估中自由现金流量的时序预测》,《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9期。[4]王化成、尹美群:《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公司价值评估中自由现金流量的时序预测》,《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9期。

[5]Rappaport, A. 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5]Rappaport, A. 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

[6]Patiricia M. Dechow, S.P. Kothari, Ross L. Watts.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6]Patiricia M. Dechow, S.P. Kothari, Ross L. Watts.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汽车面板 篇2

1 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装机容量49.5MW, 属中型Ⅲ等工程, 工程主要任务是发电。该水电站枢纽工程大坝为混合坝型, 由右岸混凝土砂砾石面板坝与左岸混凝土重力坝组成。混凝土面板坝总长970m, 最大坝高37.6m, 坝顶高程1320.6m。水库正常蓄水位1316m, 总库容0.506 亿m3, 其中调节库容为700 万m3。

2 裂缝处理的施工方法

针对高程为1290 到1317.6 米面板, 如果它所出现的混凝土裂缝宽度已经超过了0.2 毫米, 通常要采用的是双层处理的方式。首先是要对裂缝内部使用水溶性聚氨酯进行化学灌浆, 之后再对其表面涂抹弹性聚氨酯涂层材料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然后再再裂缝表面的位置进行封闭式的处理。如果板的高度没有超过1290 米或者是出现了趾板混凝土裂缝现象, 一定要使用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化学灌浆处理, 一种是表面封闭处理。

3 施工材料与设备分析

3.1 水溶性聚氨酯

从实践来看, 这种施工材料主要构成成份是异氰酸酯、以及水性聚醚等物质, 而且二者经加工合成后形成灌浆材料;上述材料一遇到水就会分散、乳化, 然后凝胶固结, 因此与混凝土之间会产生非常强大的黏结力, 从而起到止水、补强等作用。同时, 该施工材料可在多数水中实现固化, 而且固结体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和抗渗性。

3.2 封口材料

该材料的配合比例应当控制在以下氛围之内, 即水泥:丙乳:砂:水分别是1∶0.3∶2。施工中用到的砂应当用2.5mm孔径的筛子进行筛检, 而且水泥一般采用的是42.5 型号的普硅水泥。

4 施工质量管理

4.1 裂缝化学灌浆施工工序

通常情况下, 混凝土裂缝灌浆施工中主要包括骑缝和斜孔。而在该工程当中, 布孔的方式采用的是斜孔, 斜孔布置方式中孔之间的间距通常和孔缝的通常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布孔的过程中, 其间距应该控制在15 到25 厘米之间。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垂直距离负荷施工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 垂直距离至少应该是混凝土厚度的三分之一。在钻孔施工彻底结束之后, 应该及时的将孔中的碎末清洗干净, 同时还要做好钻孔的清洁和疏通工作, 在施工中通常采用的是带压的喷壶和空压机洗孔, 这样可以实现非常好的施工效果。

4.1.1 封孔修正施工工艺。4.1.1.1 清孔施工。施工中, 如果浆液固化已经完全结束之后, 要将裂缝表面的止水针头缓慢的取出, 使用专业的清理工具把孔壁四周存在的浆液迅速的处理干净, 其具体的深度也应该予以严格的控制, 通常不能小于5 厘米。4.1.1.2 配制封孔材料。按照设计的相关要求称取适量的材料, 不同的材料要分别摆放。把水和丙乳按照恰当的比例混合起来, 同时还要保证材料的均匀程度。4.1.1.3 封孔修整。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将已经调配好的材料填入到孔缝当中,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其填充的密实程度。在压实4 个小时之后就会终凝, 这个时候需要施工人员对其进行喷水养护, 养护的时间必须要在一周以上。

4.1.2 检测。在检测工作中要注意的有两点, 一个是裂缝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同时还要切实的保证浆液饱满密实。其次就是在压水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压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之后才能对吸水量进行详细的检查。

4.2 裂缝结构的表面封闭操作施工

4.2.1 清洗与打磨作业。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裂缝的处理标准和要求对裂缝的位置进行设置和处理, 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多个裂缝的位置都是比较接近的, 就可以将这些裂缝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对待。首先是对灌浆材料是环氧树脂的裂缝应该用抛光机进行适当的打磨处理, 其打磨的深度应该控制在1 毫米左右, 土层还要用切割机进行适当的处理, 和四周的混凝土表层应该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过渡地带, 用毛刷和吹风机等对其进行清洁的处理, 然后再用丙酮对其进行深度的清洁。其次是对灌浆材料是水溶性聚氨酯的裂缝应该用腻子刀将渗出的浆液进行清理, 之后再用抛光机对其进行打磨和抛光。

4.2.2 界面剂的涂刷。本工程施工过程中, 所采用的主要是环氧树脂类界面剂, 其操作速度应根据该材料的实际凝结时间、裂缝位置的涂刷速度来确定, 界面剂涂刷厚度控制在0.1~0.2mm, 要求涂刷均匀。界面剂涂刷后待其表面不黏手却未完全固化为宜, 此时可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

4.2.3 封闭材料的配制。根据施工速度及材料的凝结时间由专人按要求的比例准确称量, 并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

4.2.4 涂刷封闭材料对混凝土面板裂缝涂刷处理:单一裂缝时, 涂料覆盖裂缝及左右各外延伸10cm;多条裂缝之间的距离如果较小, 则要求涂料涂刷均匀平整无气孔, 涂刷厚度为1.0mm。

4.2.5 封闭涂料施工检查。实行全过程质量检查, 主要检查涂刷厚度和黏结强度, 每涂刷200m进行一次检查并由现场监理监督执行。 (1) 在附近同等环境条件下选取1.0m左右进行刮涂, 15d后强度达到要求最终强度的70%以上后可进行黏结强度检测。 (2) 在1.0m的检测区域内, 选取3 个位置进行黏结强度检测, 每处用专用刀切透涂层至混凝土面, 切缝形状为直径为5mm圆形。 (3) 将标准钢块 (直径为5mm圆形) 用专用胶黏贴在测试位置, 24h后采用黏结强度测试仪进行检测。 (4) 黏结强度测试结果以平均值R表示。黏结强度测试结果以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R=P/A

式中:R为黏结强度, MPa;P为试样破坏时的荷载, N;A为钢标准块黏结面积。

5 处理效果

该水电站混凝土面板裂缝经过上述工序处理后效果较好, 封堵材料与混凝土形成很好的黏结, 肉眼观察无明显裂缝, 经处理后的裂缝混凝土整体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6 结论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砂砾石混凝土面板坝面板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这一环节因为混凝土的存在使得其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裂缝现象, 这一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就很有可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质量隐患, 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保证工程功能的充分实现。

摘要:砂砾石混凝土面板施工是一个对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程项目, 它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水利工程的运行质量和运行安全。在混凝土面板裂缝处理的过程中, 采取此项措施来保证材料选购的规范性, 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 同时还要注意养护工作的质量, 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面板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对砂砾石混凝土面板坝面板裂缝的处理,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砂砾石,混凝土,面板,坝板裂缝,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邵明贵, 何忠富, 王立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处理技术[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 (3) .

汽车面板 篇3

某面板坝最大坝高71.8m,坝顶长878m,砼面板最大斜长115.6m,面板总面积7.543×104m3。坝顶处面板厚度为30cm,自坝顶向底部的面板厚度计算式为T=0.3+0.003H (m) 。全部面板划分为71块,其中河床部位57块的每块宽度为14m,两岸部位置14块的每块宽度为7m。面板砼设计强度为R2830MPa, D300, S8。面板立筋布置于板厚中间,为双向配置钢筋,周边缝和板间缝部位布设上、下层加强筋,全部面板共设钢筋450t。面板垂直缝间设有两道止水,即W型铜止水片和丁型橡胶止水带。

面板砼采用无轨滑模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按照板块划分,施工自有良好运输道路的左岸向右岸依板块跳仓浇筑。

2 施工技术

2.1 无轨滑模模具

该工程自行设计,制作的无轨滑模模具,根据砼面板板宽,分为14m、7m板宽两种。滑模设施主要包括滑动模板、侧模板、各种专用运输台车、砼运输机具和提升运输机具等。其中滑动模板和侧模为主要设计、制做项目。滑动模板在结构上,为节约材料轻巧,采用析架式骨架结构,由中63.5×5钢管焊制,每棍析架高0.61m,长15m (14m板宽面板) ,析架间中心距0.4m,共4榻精架,各榻析架间采用连系杆连接,滑模面板采用10mm厚钢板,与骨架焊接连接。呈水平状态的工作平台利用50×5等规格角钢与骨架连接形成。滑动模板面板尺寸为宽×长=1.6m×15m。14m板宽滑动摸板本身自重为4.032t,在同类模具中,属结构重量较轻者。施工过程中,为克服流态砼产生的浮力,利用钢材或钢筋进行配重。滑动模板结构见图1。

为减少侧模变形,保证砼面板板块的外形尺寸,侧模采用50×5角钢焊成框架内贴5cm厚木板的钢木混合结构。同时,为确保其侧向稳定,背面设有角钢焊制的三角架支撑,并与打入垫层内的插筋连接固定。考虑施工方便,侧模以2m长为一节,在现场拼接接长,并随着接长变换高度。每套倒模均可拆卸运至其它待施工板块周转使用。

滑模模板由布设在坝面上的2台5t卷扬机牵引。卷扬机由埋入坝体堆石内的简易地锚固定。

2.2 关键施工工艺

2.2.1 周边缝处理

为保证趾板与面板能较好地结合,周边缝部位采用了沥青砂垫层。为施工沥青砂垫层,首先,挖除该部位的碎石垫层,然后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沥青砂垫层的施工。一种方法是现场拌制后直接灌注,一种方法是以预先制成沥青砂预制块,现场安装预制块后,再在各块间隙处灌热沥青。

2.2.2 板间缝施工

板间缝处均用水泥砂浆找平垫层表面,然后在砂浆垫层上用低标号沥青贴PVC垫片,再在其上安装板间缝“W”型止水铜片。止水铜片采用卷材,利用自制的止水铜片成型机现场压制。

2.2.3 侧模支立

先施工固定测模三角架插筋,然后采用坝坡运输台车运输侧模至安装现场,自下而上逐节拼接。并且每块面板的侧模均一次支立到顶。

2.2.4 钢筋绑扎

利用设置在坝顶面的卷扬机牵引台车运输制作成型的钢筋至工作面,操作人员现场安装。

2.2.5 吊装滑动模板

采用设置在坝面上的45t汽车起重机将滑动模板从已浇筑结束的板块吊至待浇筑施工板块顶部,用卷扬机从顶部沿侧模放至底部就位。

2.2.6 安装溜槽

溜槽为3mm厚钢板压制的“U”型槽,槽宽60cm,每节长lm,一各节之IbJ采用挂勾连接并与钢筋网连接固定。根据滑模对砼强度需要,14m板宽设三道溜槽,7m板宽设二道溜槽。

2.2.7 面板砼浇筑

混凝土运输由6m3混凝土搅拌车从大坝下游混凝土拌和站取料运输至坝顶面,经溜槽入仓。

为适应滑模施工需要,砼采用薄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为25~30cm,人工摆动溜槽,将砼均匀撤布在仓内。振捣器选用软轴振捣器,振捣时间根据砼泛浆程度决定。

面板模体提升前,首先清除模板前沿超填混凝土,以减少提升阻力。模体的提升应本着勤动少提的原则进行,每浇完一层提升一次,每次提升高度为30cm左右。

提升时保持模体两端匀速平稳上升,控制最大提升速度不超过3m/h。提升速度随砼的坍落度,砼凝固状态和气温等情况进行调整。

2.2.8 砼面层保护

对脱模后的面板砼表面,应及时进行人工修整,压平和抹面。滑模提升后,新浇的砼面露出,为防止砼初凝前表面水量散失过大,在滑模抹灰平台后拖一块宽度同面板宽的塑料布遮盖砼表面。砼达到初凝后,及时覆盖草帘,并连续洒水养护。

3 面板砼的防裂措施

砼面板堆石坝施工实践中,面板砼施工期裂缝是经常发生的质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裂缝问题,不仅会影响面板坝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危及坝体安全。分析面板砼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温度变化引起的拉应力,拉应变超过砼自身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所致。由于坝体填筑质量不高导致坝体不均匀沉陷变形,也是产生面板砼裂缝的常见原因。解决和防止坝体不均匀沉陷变形产生面板裂缝的措施就是加强坝体填筑的质量控制,提高坝体填筑密实度。对于防止温度变化产生裂缝的途径,综合有关文献资料,是提高砼自身的抗裂能力及减小导致裂缝的破坏力两个方面。这些措施反映到面板砼的施工技术上,主要为以下措施。

3.1 选择合适的砼配合比

选择合适的砼配合比,提高砼自身的抗裂性能是保证砼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砼防裂、抗裂的重要前题。

3.2 选择有利的砼浇筑时间

选择有利的砼浇筑时间对防止或减小温度及干缩裂缝是十分有效的。砼的浇筑应避开高温季节,对于北方寒冷地区还应避开负温季节。一般在月平均气温5~22℃的低温或常温时段浇筑为宜,还宜选择空气湿度较高,甚至是阴雨连绵的季节,以便有利于防止干缩裂缝。例如福建万安溪面板坝,依据当地气象条件,安排在2月、3月和11月下旬、12月浇筑面板,月平均气温12.7~16.7℃,气温适宜,湿度较高,且时常阴雨,自然养护条件较好。而该面板坝则选择温度适宜的5月、6月、7月上旬和10月,浇筑面板,温度较为适宜,但由于北方少雨干燥,只好加强洒水养护多以保持湿度。

3.3 采取适当的温控措施

尽管砼面板厚度较薄,有利于矽水化热的消散,但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却非常敏感,所以有必要采取简便的温控措施,如高温时的遮阳或加冰拌和,低温时的加热水拌和及对骨料预热等。

3.4 及时的养护和防护

面板的养护和防护主要有保温,保湿、防风等方面,对于寒冷地方还要特别注意防寒潮和防冻。

3.4.1 保温

面板表面保护是防止温度裂缝有效而重要的措施之一。外界气温骤降,寒潮袭击,表面保护拆除及连续高温日晒后的降温等情况,都会使面板表面温度急速降低,产生很大拉应力而导致面板裂缝。表面保护的作用就在于降低面板表面的热交换系数,降低表面温度的冲击应力。寒冷地区的面板砼尤应注意表面保温工作。

3.4.2 保湿

面板长期潮湿养护对减轻收缩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潮湿养护,一直持续到水库蓄水,对防止面板裂缝十分有利。在砼滑升浇筑出模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砼初凝后,揭除薄膜并覆盖草袋,利用长流水养护至蓄水,对防止裂缝的产生十分有效。

3结束语

砼面板施工工艺中,已普遍采用了无轨滑模施工技术。工程实践证明,对于北方严寒地区,采取一定辅助措施可以解决面板滑模中由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等原因产生的砼表面裂缝问题。

参考文献

[1]华坤健.面板砼施工中的技术改进措施[J].水利水电技术, 2004 (11) .

[2]陈玉暖等.万安溪砼面板堆石坝设计及其特点[J].水力发电, 2004 (9) .

汽车面板 篇4

来台湾液晶面板制造商的消息称, 受到欧洲笔记本面板市场 (全球份额30%) 需求下降, 客户取消液晶面板订单影响, LG 2010年4月份的笔记本面板出货量猛降100万片, 不过其为苹果iPad供应的9.7寸面板出货量增长迅速。

LG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制造商, 3月份出货510万片液晶面板, 韩国三星和LG分别出货400万和300万片, 奇美180万片。

除LG外, 奇美四月份的笔记本面板出货量更是下滑160万片, 三星、友达都和上个月持平为400万片和300万片。

不过LG四月份为苹果iPad供应的9.7寸液晶面板增长迅速超过了70万片, 之前二三月份分别是47万和30万。三星也在四月份开始为苹果供应iPad面板, 不过出货量只有5 000片。

铝塑贴面板 篇5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东莞华尔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江阴利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市吉鑫祥装饰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吉祥塑铝制品有限公司、上海吉祥科技 (集团) 有限公司、常州双欧板业有限公司、联合金属科技 (杭州) 有限公司、山东吉祥装饰建材有限公司、山东乐化铝塑制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荃、马丽萍、刘婷婷、徐晓鹏、刘玉军、赵春芝、刘翼、郑雪颖。

铝塑贴面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铝塑贴面板 (以下简称贴面板) 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规格尺寸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随行文件。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以粘贴形式应用的、双面铝及铝合金箔 (以下简称铝箔) 厚度小于0.20mm的装饰用铝塑贴面板, 不适用于外墙装饰工程用的铝塑贴面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准 (GB/T 191-2008, ISO 780:1997, MOD)

GB/T 1040.1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总则 (GB/T 1040.1-2006, ISO 527-1:1993, IDT)

GB/T 1040.2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GB/T 1040.2-2006, ISO 527-2:1993, IDT)

GB/T 1740漆膜耐湿热测定法

GB/T 1766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 1771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 (GB/T 1771-2007, ISO 7253:1996, IDT)

GB/T 2790胶粘剂180°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刚性材料 (GB/T 2790-1995, ISO 8510-2:1990, IDT)

GB/T 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 2918-1998, ISO 291:1997, IDT)

GB/T 3198铝及铝合金箔

GB/T 4957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厚度测量涡流方法 (GB/T 4957-2003, ISO 2360:1982, IDT)

GB/T 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6739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 (GB/T 6739-2006, ISO 15184:1998, IDT)

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

GB 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9286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9286-1998, ISO 2409:1992, IDT)

GB/T 9754色漆和清漆不含金属颜料的色漆漆膜之20°、60°和80°镜面光泽的测定 (GB/T 9754-2007, ISO 2813:1994, IDT)

GB/T 9780建筑涂料涂层耐沾污性试验方法

GB/T 11942彩色建筑材料色度测量方法

GB/T 16259-2008彩色建筑材料人工气候加速颜色老化试验方法

GB/T 22412-2008普通装饰用铝塑复合板

3 术语和定义

GB/T 22412-2008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铝塑贴面板aluminium-plastic veneer

是指在普通装饰装修工程中以粘贴形式应用为主, 采用连续热复合工艺生产的, 以塑料为芯层, 双面复合铝箔且铝箔厚度小于0.20mm, 并在产品表面覆以装饰性和保护性的涂层作为装饰面的三层复合板材。

4 分类、规格尺寸和标记

4.1 分类

按燃烧性能分:

普通型, 代号为G;

阻燃型, 代号为FR。

4.2 规格尺寸

贴面板的常见规格尺寸如下:

长度:2440mm、3200mm。

宽度:1220mm、1250mm。

厚度:1mm、2mm、3mm。

注:贴面板的规格尺寸也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4.3 标记

4.3.1 标记方法

按贴面板的产品名称、燃烧性能、规格尺寸、铝箔厚度, 以及标准编号顺序进行标记。

4.3.2 标记示例

规格为2440mm×1220mm×3mm、铝箔厚度为0.12mm的普通型贴面板, 其标记为:

示例:铝塑贴面板G 2440×1220×3 0.12 JG/T××××-××××

5 要求

5.1 外观质量

贴面板外观应整洁, 非装饰面无影响产品使用的损伤, 装饰面外观质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5.2 尺寸允许偏差

5.2.1 铝箔的平均厚度不应小于其名义厚度, 局部厚度偏差应符合GB/T 3198的规定。

5.2.2 贴面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的要求, 特殊规格的尺寸允许偏差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5.3 性能

贴面板的性能应符合表3的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外观质量

试验前, 试样应在室温下放置24h。

目测试验应在非阳光直射的自然光条件下进行。

将三张整板按同一生产方向并排侧立拼成一面, 板与水平面夹角为70°±10°, 距拼成的板面中心3m处目测。

对目测到的各种缺陷, 使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直尺测量其最大尺寸, 该最大尺寸不应超过表1中缺陷规定的上限。抽取和摆放试样者不参与试验。

当对目测色差结果有争议时, 按GB/T 11942的方法进行色差试验, 试验中应保持试样生产方向的一致性。

6.2 尺寸允许偏差

6.2.1 铝箔厚度

将从试样上取下的铝箔作为试件。试件的裁取按表4的规定进行。用最小分度值为0.001mm的厚度测量器具测量铝箔的厚度 (不应包含涂层、粘接层等的厚度) 。测量应在足够多的地方进行, 在每块试件上至少要测量四角和中心五个部位。以全部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和全部测量值与名义值之间的极限值误差作为检验结果。

6.2.2 长度 (宽度)

长度在板宽的两边, 宽度在板长的两边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测量。取3张整板进行试验, 以长度 (宽度) 的全部测量值与标称值之间的极限值误差作为检验结果。

6.2.3 厚度

用最小分度值为0.01mm的厚度测量器具, 测量从板边向内至少20mm处的厚度, 这些测量点至少应包括四角部位和四边中点部位在内的多处的厚度。取3张整板进行试验, 以全部测量值与标称值之间的极限值误差作为检验结果。

6.2.4 对角线差

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测量并计算同一张板上两对角线长度之差值, 取3张整板进行试验, 以测得的全部差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检验结果。

6.2.5 边直度

将板平放于水平台上, 用1000mm长的钢直尺的侧边与板边相靠, 再用塞尺测量板的边沿与钢直尺的侧边之间的最大间隙。取3张整板进行试验, 以各边全部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检验结果。

6.2.6 翘曲度

将板凹面向上平放于水平台上, 用1000mm长的钢直尺侧立于板上面, 再用一最小分度值为0.5mm的直尺测量钢直尺与板之间的最大缝隙高度。取三张整板进行试验, 以全部测量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检验结果。

6.3 性能

6.3.1 试验环境

试验前, 试件应在GB/T 2918规定的标准环境即温度23℃±2℃、相对湿度50%±5%的条件下放置24h, 除特殊规定外, 试验也应在该条件下进行。

6.3.2 试件制备

试件的制备应考虑到产品性能在正反面和纵、横方向上要求具有一致性。试件的制取位置应在距产品边部50mm以里的区域内, 试件的尺寸及数量见表4。

6.3.3 涂层厚度

按照GB/T 4957的规定进行试验。涂层测厚仪的调校应使用除去涂层的试件进行。应在试件上足够多的地方进行试验, 在每块试件上至少要测量四角和中心五个部位。以全部测量值的最小值和算术平均值作为检验结果。

6.3.4 涂层光泽度偏差

按照GB/T 9754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应在足够多的地方进行, 但在每块试件上至少要测量四角和中心五个位置。试验中应保持试件生产方向的一致性。以全部测量值中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5 涂层硬度

按照GB/T 6739的规定进行, 试验后试件表面涂层应无划伤和犁沟。取全部测量值中的最小值作为试验结果。

6.3.6 涂层附着力

按GB/T 9286的规定进行划格法试验, 涂层划格间距为1mm, 将宽度25mm, 粘结力 (10±1) N/25mm的胶带覆盖在划格的涂层上, 赶去胶带下的空气, 迅速垂直拉开胶带, 按GB/T 9286评级, 以全部测量值中的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7 涂层耐酸性、耐油性

将内径不小于50mm的玻璃管的一端置于试件涂层表面, 用不被所用化学试剂侵蚀且不腐蚀试件的密封材料将该端与涂层表面之间密封固定好, 把化学试剂倒入管内, 使试剂液面高度为20mm±5mm。盖住管上端, 使化学试剂不受挥发和空气的影响。静置到规定的时间后取下试件并用水冲去表面的化学试剂, 目测试验处涂层有无变色、凸起、起泡、粉化等异常的外观变化。

化学试剂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2%的盐酸溶液和20#机油, 浸渍时间为24h。以全部试件中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8 涂层耐碱性

用符合GB 8076要求的基准水泥和氢氧化钙按相同质量比混合后, 加上适量水配成较为粘稠的混合体, 涂在试件涂层表面。涂成50mm×25mm大小, 约13mm厚的覆盖层。放置24h后, 去掉覆盖层, 并用湿布擦去残灰。去不掉的残灰可用10%盐酸溶液去掉, 干燥后目测试验处涂层有无变色、凸起、起泡、粉化等异常的外观变化。以全部试件中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9 涂层耐溶剂性

用一柔性擦头裹4层医用纱布, 吸饱二甲苯溶剂后在试件涂层表面同一地方以1000g±10g的压力来回擦拭100次, 目测擦拭处有无露底 (即显露内层涂层或铝材) 现象。擦拭行程约100mm, 频率为100次/min, 擦头与试件的接触面积为2cm2, 擦拭过程中应使纱布保持二甲苯浸润。以全部试件中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1 0 涂层耐沾污性

按照GB/T 9780的规定进行。取全部试件测试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验结果。

6.3.1 1 涂层耐人工候老化性

老化时间为600h, 累积总辐射能为1200MJ/m2, 黑板温度为55℃±3℃, 相对湿度为65%±5%。其余按GB/T 16259-2008中A法的规定进行。

试验后试件不得有开胶现象。按GB/T 11942、GB/T 9754和GB/T 1766测量试件相同位置相同方向涂层老化前后的色差、失光等级及其它老化性能。色差和失光等级以所有试件测试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验结果, 其它老化性能以所有试件中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1 2 涂层耐盐雾性

耐盐雾时间为720h, 按GB/T 1771的规定进行盐雾试验。试验后试件不得有开胶现象。按GB/T 1740的评级方法进行评级。以全部试件中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1 3 耐温差性

将试件在-20℃±2℃下恒温至少2h, 取出立即放入80℃±2℃下恒温至少2h, 此为一个循环, 共进行20次循环。样品在试验箱中的放置应有一定间距。试验结束后, 目测试件有无开胶、鼓泡、剥落、涂层开裂、变色等外观上的异常变化, 以全部试件中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1 4 耐热水性

将试件浸没在98℃±2℃蒸馏水中恒温2h, 试验中应避免试验过程中试件相互接触和窜动。取出让试件自然冷却至室温, 试件取出时应注意保护涂层不受损伤。目测试件有无开胶、鼓泡、剥落、开裂及涂层变色等外观上的异常变化, 距离试件边缘不超过5mm内的铝材与芯材的开胶可忽略不计。以全部试件中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1 5 剥离强度

按GB/T 2790的规定进行, 以六个试件为一组, 分别测量正面纵向、正面横向、背面纵向、背面横向各组试件中每个试件的平均剥离强度和最小剥离强度。分别以各组试件的平均剥离强度的算术平均值和最小剥离强度的最小值作为该组的检验结果。

6.3.16拉伸强度

按照GB/T 1040.1和GB/T 1040.2的规定进行拉伸试验。试件应为如图1所示的1B型的哑铃型试样, 试验机加载速度为20mm/min, 其余按GB/T 1040.1和GB/T 1040.2的规定进行。以全部试件测试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验结果。

L3——总长度, ≥150mm;L1——窄平行部分的长度, (60.0±0.5) mm;L2——宽平行部分间的距离, (106~120) mm b2——端部宽度, (20.0±0.2) mm b1——窄部分宽度, (10.0±0.2) mm L0——原始标距, (50.0±0.5) mm r——过度弧半径, r=[ (L2-L1) 2+ (b2-b1) 2]/4 (b2-b1)

6.3.17弯曲试验

将试件紧裹半径为250mm的刚性圆柱体表面进行弯曲, 或用三辊机将试样加工成半径为250mm的弧形, 测定试件有无开裂。以三个试件为一组, 分别对正面纵向、正面横向、反面纵向、反面横向各组试件进行弯曲试验, 以全部试件的性能最差值作为检验结果。

6.3.18燃烧性能

按GB 8624-2006的规定进行。

7 检验规则

产品检验包括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两种。

7.1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均应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验项目见表5。

7.2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见表5。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必须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验定型鉴定;

b) 正常生产时, 每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c) 产品的原材料、工艺有较大变化, 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d) 产品停产半年以上, 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7.3 组批与抽样规则

7.3.1 组批

以连续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颜色的产品3000m2为一批, 不足3000m2的按一批计算。

7.3.2 抽样

出厂检验从同一检验批中随机抽取3张板进行。型式检验从出厂检验合格批中随机抽取3张板进行, 若为阻燃型则抽取6张板。

7.4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标准的指标要求时, 判定该批产品合格。若有不合格项, 可再从该批产品中抽取双倍样品对不符合项进行一次复查, 复查结果全部达到标准要求时判定该批产品合格, 否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随行文件

8.1 标志

8.1.1 每张产品均应标明产品标记、颜色、生产方向、厂名厂址、商标、批号、产品外观质量等级、生产日期、执行标准及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8.1.2 产品包装标志应符合GB/T 191及GB/T 6388的规定。在包装的明显部位应有如下标志:

a) 公司名称;

b) 产品名称;

c) 生产批号;

d) 内装数量;

e) 产品规格;

f) 执行标准。

8.2 包装

8.2.1 产品装饰面应覆有保护膜, 保护膜不应对产品表面产生任何腐蚀、污染等不良影响。

8.2.2 包装箱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以保证堆垛、搬运及运输过程中不会损坏, 应避免产品在箱中移动。

8.2.3 包装箱内应有产品合格证及装箱单。

8.2.3. 1 合格证上应有如下内容:

a) 公司名称;

b) 产品名称;

c) 生产批号;

d) 执行标准;

e) 产品外观质量等级;

f) 检验部门或人员代号;

8.2.3. 2 装箱单应有如下内容:

a) 公司名称;

b) 产品名称、颜色;

c) 产品标记;

d) 生产批号;

e) 产品数量;

f) 包装日期。

8.3 运输

运输和搬运时应轻拿轻放, 严禁摔扔, 防止产品损伤。

8.4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处, 避免高温及日晒雨淋, 应按品种、规格、颜色分别堆放, 并防止表面划伤。

8.5 随行文件

车用液晶面板设计技巧 篇6

肩负路径导航、行车支持、游戏娱乐发展的车用液晶显示器, 伴随着汽车导航仪的普及推广, 在汽车严苛环境条件下, 目前正进行重大的应用变革, 最近甚至跨越汽车导航仪, 成为汽车仪表的警示与行车辅助用显示器。

汽车厂商的可靠性与品质要求严苛, 根本不是一般家电、电脑、数子产品等消费性产品可以比较, 它涉及高可靠性液晶显示器的开发、品质管理系统、日常的生产活动, 必须建立汽车专用的操作系统。

要求特性

耐环境性

车用液晶显示器最基本的要求特性就是耐环境性, 表1是车用液晶显示器的可靠性试验规范。因为汽车厂商的不同, 要求条件更严苛的耐环境试验, 例如高温+95℃、低温-40℃、高温高湿65℃、湿度90%、试验时间2000境试验要求的特性。小时等特性, 面临这种情况厂商利用随机抽样样品进行试验, 确认使用上完全符合耐环

以上是有关可靠性的试验事项, 实际上液晶显示器也是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使用, 因此要求各种电气、机械、光学特性同样必须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动作, 然而所有特性在如此温度范围内不易获得平衡, 包含低温时的光学特性、高温时的自我发热、对可靠性的极限, 目前性能上还无法完全满足汽车厂商的要求。

与其他用途截然不同的车用液晶显示器特性首推画面亮度, 主要原因是车用液晶显示器在室外强烈阳光下, 要求很高的影像画面可视性, 一般移动电话可以在室内或是室外强烈阳光下使用, 移动电话改变方向或是利用手、身体都可以遮盖阳光, 然而固定在车内的液晶显示器却无法任意改变方向, 因此要求画面亮度必须超过阳光。

类似汽车导航仪的触控面板粘贴在表面上, 触控面板会造成穿透率下降, 此外触控面板的表面会反射外部光线, 导致液晶显示器的可视性降低。虽然日本Sharp公司将触控感测器制作在薄膜电晶体周围, 试图以此改善触控面板的光线穿透率与反射问题, 不过这样会使生产工艺与成本变得更复杂、昂贵。车用液晶显示器的亮度通常都很高, 某些液晶显示器内置 (In-panel) 穿透率低于50%的保护压克力板, 高级车系还配合整体设计, 引擎未启动时液晶显示器画面呈全黑状, 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高亮度的液晶显示器。

一般液晶显示器将450~500cd/m2的亮度当作标准值, 某些情况下要求450~500cd/m2以上, 甚至超过1000cd/m2以上的规格, 主要原因是液晶显示器的穿透率有一定极限, 因此必须大幅提高背光照明模块的亮度。

车用液晶显示器与移动电话、NB、PC相比, 另外一个差异是亮度的角度特性, 因为车用液晶显示器的配光特性非常特殊。移动电话、NB、PC与其他个人用电子产品大多将显示画面当作正面使用, 只要维持正面亮度作为商品就没有问题, 不过车用的场合液晶显示器大多固定在仪表板侧边, 从驾驶员与助手席大约30度的角度观赏画面, 因此汽车用与移动电话用途的配光特性截然不同, 不过这些特性可以通过背光模块构成元件的光学膜片组合获得。

图1是汽车用与移动电话用液晶显示器的配光特性, 图中的 (1) 与 (2) 分别是车用晶显示器的配光特性实例, (4) 是移动电话用液晶显示器配光特性实例。

移动电话的液晶显示器本身亮度很低, 不过它利用光学膜片使光线收敛在正面方向, 即使相同光源正面也可以变得非常明亮。 (3) 是利用与移动电话相同的光学膜片, 构成的车用液晶显示器光源结构。

由此可知采用与移动电话相同光学膜片结构的场合, 即使光源与一般车用相同, 正面亮度大约是1.4倍, 不过30度角的亮度却降低40%。综合以上现象, 车用液晶显示器若与移动电话比较, 即使相同画面面积, 光源要求的亮度则需是:

正面亮度的比大约2倍×配光特性构成的比大约1.4倍=2.8倍 (1)

此处以7英寸车用液晶显示器与2.75英寸移动电话用液晶显示器为例, 上述2.8倍需要再乘上两者画面显示范围的面积比大约8.6倍, 接着再依此单纯计算车用液晶显示器的光源大约需要24倍, 换句话说车用背光照明模块的消费电力、发热、成本, 都比便携式产品大非常多。

CCFL与LED亮度的站立特性

以上介绍的配光特性是常温、稳定状态下的特性。车用液晶显示器背光照明模块的光源主要使用冷阴极灯管 (CCFL) , 低温时特别是点灯后数分~数十分亮度才提升, 例如-2 0℃点灯开始的亮度是常温稳定状态的10~20%左右, 如图2, 因此冷阴极灯管方式的液晶显示器, 低亮度一直被视为重大课题。

至目前为止液晶面板厂商曾经针对背光照明模块进行各种对策, 例如降低冷阴极灯管的气体压力、电流调节器 (Boost) 等, 不过一般认为根本解决对策是背光照明模块LED化。

其实移动电话背光照明模块的光源从开始就使用LED, 车用背光照明模块却迟迟未使用LED光源, 主要原因分别如下:

·受到亮度、配光特性、画面大小总和的影响, 车用液晶显示器要求的功耗非常大, 加上以往LED的发光效率很低, 因此LED的消费电力一直都比冷阴极灯管方式高;

·在车用的温度条件下为确保可靠性, 每个LED的最大容许电流、温度必须大幅降低, 亦即高温时施加的最大电流值降必须至常温的60%~71%, 亮度降低的部分则增加LED的使用数量以维持亮度;

·恶性循环的结果, 造成LED背光照明模块的成本暴增。

最近几年L E D的发光效率大幅提升, 2005年LED的功耗终于达到与冷阴极灯管相同水准, 开始被当作车用背光照明模块的光源使用。

背光照明模块的LED化, 首先解除低温时的亮度特性课题, 此外变成环保负担物质的水银也完全被除, 尤其是全球各大汽车公司一直将环保行动的融入、参与视为重要的课题。

基于LED背光照明模块的成本限制, 目前汽车导航仪与低价机型还未普及化, 不过随着LED的发光效率提升与高可靠性的落实, 今后背光照明模块是必将全部LED化。

反应速度

最近大型液晶电视的反应速度经常成为话题的焦点, 主要原因是大型液晶电视对运动等快速移动的画面容易发生残影画质, 不过这个问题只是单纯室温下的现象。

车用液晶显示器争论的是-20℃与-30℃时的反应速度, 如图3所示液晶低温时粘度会增加, 反应速度急剧降低。此外车用液晶显示器的画面尺英寸比液晶电视小, 而且不要求大型液晶电视的高画质化, 因此常温时无法成为讨论的对象。

低温时的反应速度一旦低于150ms, 例如电影中汽车突然碾过脚踏车时, 就无法清楚识认该场景, 某些场合还会发生液晶显示器显示的指针等行车资料模糊, 无法辨识等危险状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 要求液晶材料温度特性范围非常宽广, 车用液晶材料使用-40℃以下凝固温度的材料, 不过液晶一旦接近该凝固温度时粘度会急剧增加, 因此液晶材料必须低粘度化, 同时使夹着液晶材料的两片玻璃基板间隙变窄, 因为窄液晶间隙对液晶的反应速度有很大帮助, 不过以窄液晶间隙控制方式生产液晶显示器, 对良率也会发生一定的影响。

液晶显示器的反应速度随着液晶显示模式有很大差异, 以往车用液晶显示器以TN液晶为主流, TN液晶的低温反应速度非常好, 容易实现低成本化, 相较之下后述追求高画质的ASV (Advanced Super View) 液晶, 黑白之间的反应速度媲美TN液晶, 不过黑与灰色等中间色阶的反应速度却很迟缓, 解决对策例如追加过驱动 (Overshoot drive) 电路, 就可以克服色阶之间的差异, 如图4。

其他液晶显示器厂商高画质面板使用的IPS (In Plane Switching) 液晶, 并无类似ASV液晶中间色阶迟缓问题, 而且任何色阶都没有明显差异, 不过液晶整体在低温时还称不上高速反应, 一般认为IPS液晶未来势必采用与ASV液晶加上过驱动技术, 才能够有效改善液晶显示器的反应速度。

车用LCD的发展动向

高画质化

汽车导航开始普及并逐渐成为日常商品, 普及机型除了维持原本的特性之外, 成本反变成重要因素。高级机型却持续高画质化发展, 主要原因第一是家用液晶电视不断进行高画质进化, 造成高级汽车持有者也希望追求高画质的车用显示器, 第二是高画质的根本手段是提高影像的对比度使黑色画面更黑, 即使夜间显示黑色画面, 背光模块的光线也不会漏光, 可以完全融入周围环境与设计, 如图5所示。

所谓对比特性是以“白色亮度”/“黑色亮度”的百分比方式计算, 换句话说尽量使对比度的数值变大, 可以使黑色显示的影像无限制接近黑色。国外液晶显示器业者曾经在2007年发表2500:1的全球最高对比度车用液晶显示器, 业者为实现高对比度除了采用ASV液晶之外, 同时还大幅抑制彩色滤光膜片与偏光膜片中变成漏光原因的光散乱现象, 才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影像对比度。

高对比度以外的高画质化要因素, 视色范围的宽广化也很重要, 特别是车用液晶显示器, 大多高置在驾驶者与助手席中间的中央控制台, 从左右大约30度角观赏画面。此外考虑座位的前与后身体左右的移动, 设计上大多以左右45度锁定显示画面的画质 (或对比) , 因此高对比与视范围的扩大, 同样都是高画质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色再现范围的扩大也很重要, 家用液晶电视为追求高精细鲜艳的影像画面, 不断提升NTSC比即色再现范围, 其实车用液晶显示器也有同样的发展趋势, 例如高级车系使用的车用液晶显示器, 已经从以往50%左右的NTSC比, 逐渐向65%、75%进化, 一般认为今后NTSC比还会持续提升。

这些高画质化技术通常都与面板穿透率有关, 例如高画质化会使面板的穿透率降低, 如果维持相同面板亮度, 相对的必须提高背光照明模块的亮度, 不过如此一来却会引发发热增加、系统厚度与边缘宽度变大、成本上升等一连串问题。

冷阴极灯管背光照明模块对于相同外形实现高亮度有其极限, 相比较之下LED背光照明模块发光效率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因此液晶显示器厂商普遍认为LED背光照明模块今后的发展很值得期待。

大型化的动向

以上介绍的内容大多集中在汽车导航的液晶显示器, 最近几年汽车厂商提案, 利用液晶显示器取代传统机械式驾驶信息指针仪表。过去某些车型曾经使用液晶、真空萤光管等元件作为数字驾驶信息显示, 这类显示器主要特征不论颜色、显示内容都是固定的, 而且都是单一功能, 目前汽车厂商的提案是更换成全彩高画质液晶显示器, 使用上可以随时依照实际需求自由切换显示内容, 提供驾驶员必要的各种信息。

上述的具体方法是在仪表板内嵌8英寸左右的TFT液晶显示器, 就可以显示与传统机械指仪表相同的影像, 夜间若切换成红外线摄影机, 还可以辨识黑暗场所的动物与行人, 其实这种可以切换成夜间影像模式、具备多功能内嵌面板 (In-Panel) 的液晶显示器, 已在2005年被某些汽车厂商采用, 未来将出现的各式内嵌液晶面板的显示画面, 如图6所示包含引擎转速、车速、水/油等行车资讯与导航仪、各种警告显示、车辆状态, 或是利用前后四周摄影机构成的电子后视镜 (B a c k Mirror) 影像, 或是利用无线网路传送的资讯、TV、DVD、线上游戏、电影等应用画面等, 因此某些车厂采用画面尺英寸大于12英寸以上的全彩高画质液晶显示器。

只不过汽车厂商私下认为, 提供的信息如此繁杂, 尤其是某些信息要求驾驶员在行车途中瞬间进行判断, 然而随着显示方法的不同, 反而会使驾驶员更混乱, 因此车厂认为显示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规划。此外法规上自由性的规范非常多, 因此汽车厂商几乎已经陷入不得不更加慎重检讨的窘境, 不过整体而言未来汽车的仪表板肯定会朝高画质全彩液晶显示器发展。

车用液晶显示器专用液晶显示器

半穿透型高画质全彩液晶显示器

前文曾提到车用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必须超越环境光线, 不过半穿透型高画质全彩液晶显示器的各像素, 同时有穿透电极与反射电极, 如图7所示, 反射电极部位的液晶间隙 (Cell Gap) 只有穿透电极的一半, 穿透与反射两电极形成多间隙 (Multi Gap) 结构, 利用这种特殊构造组合穿透与反射的光学特性, 就可以改善显示画面亮度不足的困扰。

半穿透型高画质全彩液晶显示器的反射电极部分光线穿透率会降低, 其结果造成背光照明模块的画面亮度降低, 不过外部光线一旦变亮, 利用外部光线的入射, 反射电极部位的亮度会提升, 因此半穿透型液晶显示器在任何外部光线环境下, 都可以维持一定的画面分辨率。

图8是半穿透型高画质全彩液晶显示器与传统穿透型液晶显示器, 在相同外部光线下的辨识性比较结果, 由图可知照度变强时, 传统穿透型液晶显示器的画面亮度稍为提升, 主要原因是偏光板表面等多余的反射光, 实际上对影像毫无帮助, 相较之下半穿透型高画质全彩液晶显示器无外部光线时, 画面亮度只有穿透型液晶显示器的一半, 在6万照度 (lx) 的外部光线下, 画面亮度超过2500cd/m2。

双重显示

驾驶者需要导航画面资料, 助手席的乘客希望观赏电视的需求越来越高涨, 可以同时满足这样需求就是所谓的双重显示 (Dual View) 高画质全彩液晶显示器。

基本上这种液晶显示器是将视差障碍设置在面板画素内, 再分别嵌入不同画面影像, 观视者只能分别从左、右单侧面视角读取液晶显示器的画面影像, 如此一来就可以同满足驾驶者与助手席的乘客观赏液晶显示器画面的需求。

结语

本文介绍车用液晶显示器的开发技巧与未来发展动向。汽车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电子化革新运动, 可以即时提供驾驶者即时必要的各种行车资讯, 以及利用无线网路传送技术, 提供乘客TV、DVD、线上游戏、电影等服务的车用液晶显示器, 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插座面板注射模设计 篇7

图1所示为插座板盖零件图。该塑料制品的整体外形呈T型形状, 作为电源插座的配件, 与底座部分装配后进行使用。该插座面板的长宽均为70mm, 厚度为3.52mm。产品底部带有四处倒扣的凸起。根据该产品的使用特点要求产品在成型后外表面无凹陷、无气泡、无缩孔、不发生变色和翘曲变形以及不产生熔接痕等缺陷。

综合以上产品的形状特征和使用要求, 故产品的材质采用PVC (聚氯乙烯) ;模具设计时采用斜顶机构来完成扣位的成型和抽芯, 同时顶出产品。由于塑件成型时冷却过程中会产生收缩, 产品有可能会紧箍在凸模或成型型芯上, 增加脱模难度。为了便于制品从模具中顺利脱模, 防止由于脱模力过大而顶坏塑件, 在与脱模方向平行的塑件的内外表面上应设计合理的脱模斜度。考虑以上因素, 该产品在设计中内外表面均采用1°的脱模斜度。

2 模具结构的设计

根据插座面板的结构特点以及生产批量和使用条件的要求, 所设计的模具结构采用了一模四腔的平衡式布置形式、侧浇口进料、斜顶机构顶出的结构形式, 模具装配图如图2所示。

2.1 分型面设计

塑料制品在模具中成型后, 要将其从模具中取出来, 通常塑料制品从模具的动模和定模的接触面处取出。模具上用来取出制品和浇注系统产生的冷凝料的可分离的接触表面 (常设计在动模和定模的接触处) 称为分型面。由于该塑件属于薄壁浅型腔类制品, 根据分型面选取设计原则, 插座面板上分型面的选取只能是沿着塑件的边缘且在塑件的最大截面处, 分型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模具的分型面设计位置与塑件的分型面位置选择保持一致, 也选择在塑件的最大截面并沿塑件的边缘处。

1.导套2.导柱3.斜顶杆4.顶杆5.定位环6.定模镶件7.动模镶件8.螺钉9.定模座板10.浇口套11.A板12.B板13.斜顶滑座14.顶杆固定板15.C板16.顶板17.动模座板18.复位杆

2.2 型腔与流道的布置

考虑到塑件上有两两对称的四处侧扣, 如图1中C、D两处位置所示, 结构尺寸如图4所示。结合模具设计的特点和保证生产效率的需要, 因此该模具中采了一模四腔的结构设计。结合制品的形状特点和尺寸大小, 同时考虑平衡式和非平衡式进料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对模具和制品的影响, 模具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平衡式的进料方式, 分流道的截面形式则采用了圆形截面。该模具中的主、次分流道截面尺寸分别设计为准5mm、准4mm, 浇口采用了侧浇口这种标准的浇口形式 (如图2所示) 。

2.3 脱模机构与冷却系统的设计

模具中的脱模机构在设计时常使用顶杆顶出机构, 由于插座面板上有两两对称的四处侧扣, 为了方便产品的顶出, 结合产品的结构特征, 该模具中采用了斜顶的顶出结构形式来推出塑件 (如图2所示) 。同时, 为了让浇注系统中的凝料方便地从模具中脱出, 保证模具工作过程正常进行, 模具在分流道上也设置了2根顶杆, 用来增强顶出力, 使凝料和制件一起从模具中脱落。

根据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 该模具在动模部分和定模部分均采用了循环式冷却形式的冷却系统 (如图2所示) 。

2.4 斜顶机构的设计

塑件上有四处倒扣结构如图4所示, 为了方便脱模, 同时在推出过程中不损坏制件, 注塑时容易封住塑料熔体, 倒扣处的设计如图2所示。

斜顶机构是利用斜顶杆在开模时一方面进行侧向的抽芯动作, 另一方面同时顶出制件。这类侧向分型抽芯机构的特点是结构紧凑, 动作安全可靠, 加工制造方便。

2.5 模架的选择及排气结构

考虑模具的加工制造成本, 该模具采用了龙记标准模架, 其型号为CI 2525-A50-B50-C80。模架中的定模板和动模板采用了开框结构设计。模具的型腔部分采用了定模型腔镶件和动模镶件、型芯等零件组成, 以便于成型零件的加工制造和使用磨损后的维修。模具的排气结构考虑型腔的容积空间大小, 并考虑模具的成型零件的设计方案, 该模具采用了分型面间隙及推杆与镶件间的间隙、成型零件间的间隙来进行排气。间隙的大小控制在0.03mm以内, 以不超过塑料的溢边值为限。

3 模具的工作过程

模具的总体结构如图2模具装配图所示。当塑料制品在模具型腔中充分冷却后, 在注射机开模机构的作用下, 模具由A板11与B板12之间打开, 动模部分同时后退, 浇注系统凝料同时从主流道中脱出, 随动模一起与塑件往后运动, 当移动一定距离后, 注射机的顶出系统作用于顶板16, 带动斜顶杆3、顶杆4以及顶杆固定板14向前运动, 斜顶杆3在进行侧向分型抽芯的同时, 又顶动制件, 将制件及浇注系统中的凝料从模具顶出来, 完成模具的脱模过程。

模具合模时, 注射机的顶辊复位, 模具上的顶杆固定板14在复位杆18的复位作用下, 回到成型位置, 同时, 斜顶杆3也回复到成型位置, 动、定模在注射机合模机构的作用下进行锁模, 模具处于完全闭合状态回到成型位置, 进入到下一个工作循环。

4 结语

合理地确定分型面和型腔数, 便于模具中设计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模具结构紧凑, 模具便于加工制造。经检测, 该模具结构合理, 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塑料模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新时期课程改革下一篇:归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