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2024-05-20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共9篇)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1

一、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发展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的新情况是金融市场日益同实际生产与贸易脱钩,投机性及流动性之大,因而不稳定性逐步提高是显著的特点。每天国际外汇交易量,1997年为1.4万亿美元,其中只有14%同实际贸易与投资有关。外汇交易额,1982年是世界贸易的17倍,1989年是28倍,1992年是33倍。这意味绝大多数交易都是投机。

未来几年内,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将受危机严重侵袭呢?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其一是市场垄断性高和政府过度投入,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均属向市场经济制度进化的转型经济,其特点是政府积极介入。因此,这些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显著的行政性及由此引发的高度垄断性,致使银行独立性大大减弱。其二是市场透明度低和有效性差。低透明度是新兴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一方面由于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技术水平的限制所引起的信息收集和传播不畅通,另一方面也由于政府干预经济导致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失去作用,国内外投资者对信息处于缺乏状态。更深一层的看,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普遍存在而带来的一系列有碍金融稳定运行的风险因素和隐患。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

二、其他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分析及借鉴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蔓延,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国外银行到国内开设分支机构,并大幅度放宽业务范围,加强国内外机构的融合和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史上频繁出现的经济动荡,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问题日趋凸显。

我们从中吸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具体借鉴方式有:

1. 加强金融监管以防范金融投机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中金融监管部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监管部门的不当措施往往使投机者有机可乘。如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金融监管出现失误。泰国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不仅使流入的短期资金过多,而且大量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助长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金融监管主要是监管银行的管理制度和资金的运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严重漏洞。必须限制向回报率较差或容易造成呆账的行业提供贷款,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为了防止那种换汤不换药的行政干预,须在各分区设立专门的“监管职业公司”或“坏账处理公司”,以完成历史使命之后转制为“监管公司”,如同股份公司内部设立董事会与监视会的意义所在,并与市场行为同步。

2. 建立多层次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资本市场是整个金融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从具体做法上看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货币市场。货币市场为整个金融体系提供基准利率,这种基准利率是各种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而且货币市场可以提供短期流动性,它是比银行贷款更为廉价的短期融资渠道,可以使短期资金盈余者获得合理的回报。第二,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股票市场为广大投资者和公司提供投、融资渠道,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完善股票市场法制建设,建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逐步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

3. 适时适度开放资本市场

1995年,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2000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使泰国股市、汇市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

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开放实践来看,开放模式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全面开放模式。即允许境外投资者自由进出该国资本市场,不受投资比例和范围限制。第二,有限制的直接开放模式。即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购买境内资本市场上的证券、发放中长期贷款,但对证券投资的范围和比例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第三,间接开放模式。这主要是针对证券市场而言,具体来说就是不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购买该国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但允许其通过购买由该国在国际市场发行的投资于本国证券市场的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该国资本市场。

由于中国已经加入WTO,因此,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必须加快。为了减少资本市场开放后的金融风险,应采取有限制的直接开放的模式和间接开放的模式相结合的办法,渐进地开放资本市场,然后再加大开放力度,最终实现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

三、金融开放新时期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改革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改革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往往在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改革就显得更加重要。

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民生领域改革提高消费能力

经济增长主要依存于消费,因此扩大国内消费应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如果民生领域问题严重,收入分配距离拉大、看病贵等问题不断增多,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协调性,也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所以应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社会待遇水平,使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2.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和新的消费领域

若要保证经济在危机中能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将经济的发展视角放得更为宽泛一些。

第一,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以手机为例,由于手机价格的下降,普通的农民也具备购买能力,而且最近关于家电下乡的政策使得农民购买手机还有13%的补贴,然而中国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农村还不到30%。因此,在农村积极开拓市场,不仅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更有利于对国内经济水平的推动。第二,积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例如3G网络的发展,以及手机报、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等,这正是由于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市场。2008年,中国移动在移动音乐上面,收入达到163亿元。

3. 将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紧密结合

改革就是要不断地向前推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更不能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去衡量。每年集中几个方面,改革就会不断地向前推进从而逐步完善。例如,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几乎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初步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的改革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全体人民,全体社会一起动员起来参与的。因此,我们坚持的改革应当具备普及性,并且要每年都着手几个重点,这样将当前的形式和未来的经济走势都兼顾到,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在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停滞不前,还是破浪前行,备受海内外关注。针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世界经济局面,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出了适时的针对中国自身金融体制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金融开放,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Kindleberger.C.P.Financial Crisis[J].The New Palgrave Dicti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1992:120.

[2]孟啸宇.亚洲金融危机的回顾反思与经验总结[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3]方春子,彭世灿.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之我见[J].事业财会,1999(,61):6-8.

[4]费小平,梁燕.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5,(8):21-22.

[5]李东荣.浅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的成因和防范[J].2003,(5):56-57.

[6]杨德权,刘旸.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诱因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6,(11):141-142.

[7]王宇.钉住制度如何酿成泰国金融危机[J].价值工程,2007,(10):24-25.

[8]马根发.开放资本市场与国家金融安全[J].经济问题,2005,(9):56-57.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2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即邓小平南巡谈话。谈话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人们思想中存在的疑虑,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观点,并着眼于中国特色的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产生了思路,出现了新突破,这些理论和观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后的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以朴实的言论和睿智的预测,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行。由此可见,没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就无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可能形成。

对于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国际国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邓小平同志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9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在这一阶段,主要成就是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邓小平在1979年同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谈话第一次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之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来应当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第三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2年lO月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断,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从而摆脱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局部的、单项的领域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展开,空间上由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到全面开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城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在这三十年中,城市经济、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的发展方向日趋合理化。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深入推进,都是一次城市经济的活力巨大的释放。我国经济生活领域的制度变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效地配置了社会资源,推动了经济迅猛发展。以2008年为例,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0067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8年的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至2008年的22640元。

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然而,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改革中也伴生着很多负面问题,如:分配不公、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官员腐败、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等。中央领导同志不止一次指出:当前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本身的功能性缺陷造成的约束机制软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这些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极大地遏制了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扭曲市场经济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对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将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同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同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量的要求;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质的要求。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要既有量的优势,也要注重质的提高。在量和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国宪法总纲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本主义尾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十六大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再到十七大的“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公有制经济终于走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台,由制度外转变为制度内。1999年和2004年,两次宪法修正案,都以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一些重要领域包括垄断行业,已逐步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是从整体上看,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和障碍。当前非公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着行业垄断的问题,即“玻璃门”现象还存在。二是融资难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融资,这就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由于在金融支持上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导致更容易遭受投资周期的冲击。目前,发展非公经济,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一是解决准人上的不平等,创造各类市场主

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打破一切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二是解决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革除一切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三是解决价格、税收、融资方面的差别待遇,改变一切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四是清除舆论环境上的歧视,冲破一切妨碍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通过以上四点,解决公平准入问题和改善融资条件,从而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平等保护物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享有相同的权利、遵循相同的规则、承担相同的责任。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特别是像保护国家、集体的物权那样平等保护私人物权,有助于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是是上世纪具有伟大意义的一次革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这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一、理论成果

(一)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首要的问题,就是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丰富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也为其他国家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经验总结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再到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价值,并且一直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更高层次推进。

(二)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

邓小平等领导人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江泽民同志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党情,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胡锦涛同志结合国内外最新情況和中国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三)要有全球视野

和平与发展是当下两大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每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国际局势,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全球大环境,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用前进的眼光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目前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目前面临的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难题,能否用马克思理论来指导这些问题的解决,考验着马克思主义学说。所以,要将马克思与当前中国现状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常宗耀,张一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08.11

[2]陈登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04年3月

[3]陈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启示[J].华章,12年12月

作者简介

吕露(1989———)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4

关键词:语文,国语,中国,日本,改革

1904年, 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 单独设科中国文字, 是为语文前身。随后百余年里至少有三次激烈的理念冲撞, 那就是:文白之争;“语”“文”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光“语文”二字定名就几经风雨。从“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到“国文”“国语”最后到20世纪50年代, 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统而概之, 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并一直沿用至今。

1 中国“语文”与日本“国语”

叶老的“语文”统称, 肯定了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并重“。语”为声音, 是发言权与倾听的诉求, “文”为文字、文学、文化, 是书面权与阅读的诉求。可以说, 叶老发明的“语文”在主观上成功搁置了语言工具与人文思想孰轻孰重的关系困扰。可问题在于, 在听和阅读比较宽松的现代社会里, 谁来“语”, 谁能“文”?

可以看到, “语文”的曾用名“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无一不是偏正结构。其前置词, 作为限制性的修饰, 虽暗示了施动者的存在, 又不完全等同于主谓结构式的强权。因之, 叶老发明的并列结构的“语文”, 在客观上悄然湮灭了主体的存在, 即谁在“语文”。

再来看曾经使用过、日本仍然使用着的“国语”。

在日本, 从汉字废止论、假名文字论·罗马字论到国字改良运动、言文一致运动, 再到新国文运动, 最后到上田万年的“语言·国家·民族”三位一体的广泛主张, “国语”的诞生同样饱经沧桑“。国语”的称呼使用, 同样隐蔽了某些东西。

“国语”一词最初用来消解汉文、和语的对立, 用李妍淑[1] (1996) 的话来说, 它的起源浓缩了明治政府的国家·帝国意志, 是一个包含暴力的政治装置和束缚现代日本精神的文化装置[2]。日本国语教育学会 (2011) 则说, “国语”是一个展现了国家与语言二者密切关系的概念。换言之, 在日本学界的解释里, “国语=国家语言”是个内含偏正的并列结构。这里至少包含了两层关系: (1) 作为偏正结构, “国家的语言”既表现了国家为最高主体, 同时又隐晦了具体国民“语”的诉求; (2) 作为并列结构, “国家和语言”则明确彰显了语言的政治性和权力性。

2 日本“国语”历史意义与“国语”教育中的缺失

对于日本“国语”的上述第一层关系, 它的背景是:明治维新后, 在自由民权发展中刹不住车的日本,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契机, 成功将国民意识转变为国家意识, 政府绑架了国民。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日本国民, 承认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梦想, 即共同幻想。至此, 从“汉文·和语”到“国语”得以华丽变身。可见, 日本的“国语=国家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不生产异梦者的威权环境, 共同幻想的观念“国家语言”, 不可否认正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帮凶。

而在现代化多元化的社会里, 类似“国家语言”企图用垄断与威权来统括与解释, 是不能持续长久的。日本的“国语”当今一般被解读为“母国语”或“国民语”。前者用“国语=母国语=日本语”概念整合对内国语、对外日本语的性质, 自然包含了对冲绳人、阿伊努人以及为数不少的世界各地的外籍人的差别待遇。尽管对内基础仍是“同一”的, 但这种用“母国的”解构“国家的”, 理论上扬弃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抽象地位, 增添了具体的人文关怀。而后者“国民”话语, 在经济发达进而要求民权发达的逻辑是更是不证自明的。

日本国语教育学会 (2001) 在另一本字典里呼吁:站在“人类与语言”“人类生活与语言生活”等考察立场, ……, 以全局·统一·发展的观点, 来诠释人类、语言、生活的错综关系, 这样的国语教育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凡呼吁强调的, 都是紧迫缺失的。

3 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愿景

上述可见, “国语”教育已经摆脱了“国家”“国民”的陷阱, 进入的是“人类·语言·生活”的视野。而“语文”还停留在主体模糊不清, 或主体故意遮蔽的状态。

以高中语文教育为例。新课改实行以来, 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 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泛善可陈的语文高考区分度, 两者畸形并存, 催生出了社会整体对语文的轻视。从古至今, 语文是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一门艺术。艺术是基于现实又对现实有超越性的前瞻, 是对现实不合理部分的暴露与解构。因之, 语文不仅是技术操练与心灵鸡汤或阳春白雪、更是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将语文置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让语文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 暴露了社会对“语文”缺乏本质性理解, 或者是, 理解“语文”的人做了集体噤声。

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则在“夹缝中”奉行“全力灌输”“频繁的大剂量高强度”训练, 以至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更加失去兴趣。换言之, 作为社会成员教师被潜移默化、被歪曲而不能自觉, 被社会强加“三分灌输七分严管”的教师将其反施加于学生, 完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话语权表达。学生能看、能听、能感受。当他观察到强加给他的与现实真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是不可能在心里支持强权的教师的。

因之, 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 基于对艺术的充分理解, 在教技术的同时, 鼓励不同的声音、共同探讨“美”的崇高“。语文”既然没有主体, 那么一起来“语”一起来“文”!只有一起能“语”能“文”, 才有可能让现阶段隐藏在“语文”里的暴力性主体, 暴露出它的脆弱性。因为暴力的即脆弱的。

4 结语

美好的理想状态只是一个愿景, 要实现,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语”一词隐晦了话语权是“国家”还是“国民”, “语文”一词则干脆拒绝体现“语”和“文”的主体。无论日本的“国语”还是中国的“语文”, 类同于世界的各种“主义”, 与名字无关, 重要的是它在历史上以及现在的行动所指。

参考文献

[1] (日) 李妍淑.国语思想:现代日本的语言意识[M].岩波书店, 1996.

[2] (日) 日本国语教育学会编.国语教育综合事典[M].朝仓书店, 2011.

[3] (日) 日本国语教育学会编.国语教育辞典[M].朝仓书店, 2001.

[4]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新时期电子档案归档的难点和重点 篇5

一、选择适合的电子档案归档方法

1.电子档案归档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各单位、各部门都已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平台, 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种情况, 实现档案的网络传输。但在当前档案的归档工作中, 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档案在进行归档的过程中, 一旦出现程序代码错乱, 造成电脑的死机等, 就无法对程序进行更改, 造成原有卷号的空白。因此,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归档工作时, 能够选用专门的业务软件, 按照一定的要求、标准对档案归档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设定, 从而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归档时能够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进行流水作业, 从而保证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实现计算机与管理人员的联合归档

为了更好地适用时代发展趋势, 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 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 计算机系统也更加注重集中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更加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为此, 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加强与信息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协作, 通过建立能够统筹本单位的网络平台, 将电子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使信息管理系统成为电子档案的汇集点, 然后调取计算机水平高超的档案管理人员, 从而档案的归档工作, 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哪种形式的归档, 必须要按照档案馆的要求对其文件形成进行设定, 从而使其形成统一的标准, 从而便于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归档。而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文件以后, 需要将其存入硬盘之中, 不要擅自在网上进行下载, 从而保证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

二、建立健全的电子档案归档制度

纸质档案管理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 并且在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后, 骨干队伍基本已经形成, 工作基础较为扎实, 可以将其作为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或者监督人员。在进行电子档案归档的过程中, 需要档案馆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从而形成一支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档案管理队伍, 并通过建立健全的电子档案归档制度, 解决电子档案归档工作的难题。为此, 需要相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意识。档案管理人员当中, 很多都是从事多年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 仍保留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 随着档案资源的丰富以及内容的增加, 使其工作负担加重, 不仅会造成其工作效率的低下, 还会影响其工作的心情。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强这部分人员的互联网思维, 增强他们对电子归档的认识, 从而促使其能够积极学习相关的技术, 促使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二, 建立细致、明确的制度要求。健全的电子档案归档制度是档案管理人员有序开展工作的理论依据, 管理制度的条目越明确, 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就越明确, 那么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 就会保证其工作的效率, 减少不必要麻烦的出现;第三, 贯彻落实档案归档制度。只有真正将制度落实, 才能保证电子档案归档的高效、有序开展, 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监管机制等措施, 加强档案归档人员对制度的落实, 从而保证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提高档案归档人员的职业素养

1.加强领导的重视

领导对于提升档案归档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增强领导对档案归档工作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可以为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支持, 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档案归档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而改变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对档案归档工作水平的提升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档案归档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需要增强领导对档案归档工作的认识, 对档案归档工作发挥的作用进行明确, 从而减少档案归档工作的阻碍, 实现其工作水平的提升。

2.提升档案归档人员的素质

档案归档人员的职业素养, 对于电子档案归档的工作效率有直接影响, 为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需要相关部门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培训:第一, 转变工作理念。社会的进步, 人们越来越注重工作的效率, 传统的工作理念会对当前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需要加强其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理念, 促使其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二, 丰富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 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其工作方法也需要随之改变, 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需要对专业知识薄弱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从而使其工作能力能够符合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第三, 促使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电子档案与计算机密切相关, 因此要是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对计算机有正确的认识与把握, 从而保证其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电子档案归档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的进步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工作理念等也发生了转变, 需要其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利用互联网计算, 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 提升档案管理归档工作效率的提升, 弥补传统档案管理归档工作的不足, 实现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传统的档案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电子档案的出现, 虽然为档案管理带来很多的便利, 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但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更广等因素, 使其在归档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新时期电子档案在归档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电子档案,难点,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越仲.烟台市城市建设电子档案归档与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8) :2000.

[2]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J].档案学研究, 2013, (2) :33-36.

[3]廖英华.城建档案馆网站功能扩展是建设工程电子档案归档平台建设的有效途径[J].城建档案, 2014, (8) :41-43.

浅谈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重点 篇6

改革和创新是当今语文教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东西, 但是说着容易做着难。笔者在多年实际教学中, 总结了一些小经验, 自觉在教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让学生走进自然感悟, 增加生命体验和创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大胆创新, 突破传统, 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机会去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群体活动等年龄特点, 刚好可以结合语文活动课去灵活运用。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也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让学生敏感的心灵在与大自然的碰撞中捕捉写作的灵感, 从而写出立意深刻的作文来。

2. 结合社会现象, 让学生去体验感受。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不仅是国家对每个成年公民的要求, 更要让小学生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开始学习。以近期全国发生的重大道德事件为例, 这对于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道德观, 让他们在今后写作和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文素材的积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 走进心灵, 品味和提炼作文素材。

由于小学教育的特点限制, 多数时候教学还是要在教室的传统课堂上展开。因此, 教师只能在长期引导教育的基础上, 佐以其他手段, 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让他们逐渐提升思想认识层面。作为语文教师,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不妨提醒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成长环境, 近期发生的事儿做出解读, 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分析和评价, 将这些用自己的笔尖和思想表达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目前, 小学生, 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与此同时,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 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因此, 对于他们的感情朗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更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

1. 教师要注重范读。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 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笔者认为,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 应该多做示范, 少安排齐读, 多安排个别读、分角色读、边思考边读等。同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口语的节奏、停顿习惯把握课文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 指导学生根据口语习惯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 还要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 才能把一篇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

2.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动力。

当学生掌握了朗读的基本功, 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跳出文章, 从更高的视角, 再一次审视文章, 激励、推动学生综合应用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尝试进行美读, 让文章中体现出的美在欣赏中闪光。在对文章进行美读训练时, 教师一定不要忽视引导学生对美的欣赏, 欣赏文章华美的辞藻、优美的意境、精美的文句、欣赏文中的智慧与灵秀。让学生在理解中欣赏美, 同时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欣赏自己。让朗读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 学生就会乐在其中。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才能为今后的朗读打基础, 才能更有激情地读好课文。

三、语文教学要植根生活的土壤

语文教材中援引的文章都是中国多年来文化积淀的结晶, 他们都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感悟。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与现实生活全面结合, 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更好地理解课文要表达和传播的思想内涵。如在教授古诗词时, 《石壕吏》、《新安吏》等故事诠释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而且距离我们洛阳又非常近, 可以更加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告诉学生《石壕吏》的发生地点在今三门峡市陕县, 原属古代洛阳县的管辖范围, 《新安吏》更是发生在洛阳市新安县的故事。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也了解了洛阳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强大的政治环境。还可以解读作者的心理, 让学生品味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心理意境, 以及了解杜甫这个人的性格、人品, 最终因为不愿意趋炎附势, 饿死在一条破船上, 与李白“千金散去还复来”那样的为人处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学生对杜甫这类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更充满敬仰和爱戴。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 由于小学生自身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他们今后行为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跟小学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重要关联。语文学科作为任何课程都要用到的基础课程, 更应当在传承和沿袭多年来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 不断突破和创新,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程,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王宗海.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董云.让学生写出有思想的作文[J].魅力中国.2010 (3) .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7

1.1 稽查主体的现状

首先,稽查主体比较单一。以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稽查为例,稽查人员除了要对资金的拨付、资金的使用情况、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本等进行稽查,还要对退耕还林的效益及后续的产业发展进行评价,如果财会人员缺乏工程预算、施工、效益评估、工程决算、设备采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稽查技巧,即使通过实地勘察也很难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稽查,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其次,稽查主体的资源比较有限。现阶段虽然国家级和省级林业部门资金稽查机构和队伍比较健全,但地市和县级林业部门却还有很多没有设立独立的稽查机构,难以大范围全面开展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稽查工作。此外,很多时候稽查人员需要到实地进行一定时间段的勘察,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等进行实地勘察,但现阶段受到资源(如稽查机构的资金比较有限)的影响,要想完成实地勘察还存在一定难度。

1.2 稽查客体的现状

第一,林业重点工程立项阶段的问题。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在初步设计没有批复、项目资金尚未到款等情况下就开始建设;项目设计时不够科学和合理,建设方案存在诸多漏洞;对项目建设计划、投资规模及建设地点等条款进行擅自变更。第二,林业重点工程实施阶段的问题。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随意的挤占、滞留、套取和挪用,使项目建设资金用于非工程建设内容(如员工的福利待遇、单位购买公务车等);项目工程没有按照预期进度进行,进展比较缓慢;配套资金到位情况不佳,影响了工程项目的后续开展;工程质量把控不严格,建设中不按标准施工而导致施工质量较差等现象比比皆是。第三,林业重点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问题。工程验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进行,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工程验收过程中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工程投入使用后存在质量方面的隐患;对财政资金投入产出的成效没有进行真实反映,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1.3 稽查方法的现状

笔者认为,现阶段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稽查工作人员多采用参与式或就地稽查的方法,其中参与式稽查会使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稽查过程变为无原则和持续时间较长的谈判,削弱稽查工作人员的职能;而就地稽查虽然可以使稽查工作人员更加全面掌握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但不利于稽查工作人员对疑问的随时讨论,而且查证过程过于透明化。二是目前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稽查主要是通过对账户余额的追踪测试来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如果被稽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管理层舞弊时,此种稽查思路就很难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稽查过程中,重要稽查步骤的实施不到位,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和账实的比较。四是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结束后,稽查工作人员没有将发现的问题详细描述在稽查报告中,导致稽查流于形式。五是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结束后,不是稽查工作人员认为只要提交了稽查报告就可以了,并没有针对稽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也没有督促稽查结果的落实。

1.4 稽查成本的现状

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工作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被稽查部门和单位也逐渐掌握了资金稽查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这导致反稽查的操作日益增多(如被稽查部门和单位在稽查前,对账务进行相应的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稽查资金使用单位是无法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问题进行全面掌握的,需要对工程承接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追查,而这无疑会增加稽查的成本和稽查的时间。

2 新时期强化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的建议

2.1 提高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人员的结构。近年来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使用由真实性和合法性逐渐向效益性转变,在这种背景下,稽查人员中仅仅包括财会人员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加入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如工作质量监管人员),方能使得到的稽查结果更能反映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除了组织稽查人员学习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重点,还要有目的地组织基础人员到基层调研,使他们充分了解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参与到林业重点工程的计划管理中。

2.2 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确保项目资金的高效和合理使用

一方面,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的内部审计作用。项目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本单位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中项目资金的流转状况实施检查和监督,以了解项目资金的使用状况;可以通过对项目实施单位会计部门所提供的有关项目核算资料的分析和核查,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与项目资金使用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的外部审计作用。对于外部审计而言,应该发挥各级政府审计部门的作用,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监督,促使项目资金合法、合规、合理和高效地使用;同时,政府审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通过与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地下拨到项目实施单位,督促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地到位,查处项目资金使用中的各种违规行为,促使项目经营者采取各种措施用足、用好资金,做好项目信贷资金的还贷工作。

2.3 针对稽查方法,借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第一,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稽查小组要从整体上了解各项工程使用和管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情况,评价各项工程资金使用的整体风险。通过了解并评价各个项目在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结合对项目整体风险的评估,确定实施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稽查方法。

第二,实施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稽查方法。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如果稽查小组认为被稽查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合理且执行是有效的,那么稽查小组确定稽查的范围可以缩小,程序简化且时间缩短,重点测试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如果稽查小组认为被稽查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不合理且执行不够有效的,那么意味着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着极大的错报风险,则稽查范围要扩大,程序烦琐且时间较长,对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进行测试后,主要以实质性测试为主。

3 结论

近年来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如建设单位将项目资金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林业重点工程的良性发展,为此研究如何强化林业重点工程的资金稽查工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宗明.浅谈如何加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J].时代金融,2015(1).

[2]方常胜.浅谈如何加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J].绿色财会,2012(11).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8

12 月16 日,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扶贫办日前联合召开全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指出,新时期金融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增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要健全贫困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新时期中国改革重点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

新时期背景下, 医院人事制度不断加深改革,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怎样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是当下人事档案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正确面对的课题。总之,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以给医院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的信息, 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点分析

(一)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当前阶段,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有些工作人员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之前, 在其他的科学工作岗位上工作过, 专业不对口。另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繁琐, 有些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 工作积极性不高, 就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 阻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因而, 要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医院要组织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学习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还要对他们加强培训力度, 使他们在行为和思想上都热衷于自己的工作。

想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首先, 要提高档案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档案知识严格要求, 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标。同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严格要求。医院可以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周期性业务学习, 并进行业务考核, 激励相关人员多学习, 适应新时期下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然后, 要增强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形成政治责任精神, 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为医院更好地发展不断地努力。最后, 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对实际的工作有很直接的影响, 为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理论, 还要具备医学知识。

(二) 加强法制建设。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档案实施办法》和《档案法》的学习, 大力宣传普法教育活动, 增强档案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理念, 提高依法治档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医院院刊等方式, 加大对档案法规的宣传, 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法制教育培训, 并设立奖罚制度, 对违背法制的行为严格处罚, 真正实现教育全院的目标。

(三) 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执行动态监管。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全面反映人的成长历程的途径。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对档案实体进行保管维护和简单地整理, 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对材料的收集缺少及时性和主动性, 忽视了档案管理的动态性。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要执行动态监管, 档案的内容要充分展示每个工作人员的医德医风和个人特点, 比如病患满意度、人的信用度等, 同时也要体现出医院的医疗水平, 比如科研成果和技术专长。通过补充时代发展和个人特色的新内容, 比如:本人学历材料、党团材料、工资情况以及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的对比等。

(四) 转变服务理念, 拓展管理相关人员服务领域。形成档案工作时效理念、服务理念以及价值理念, 拓展相关人员的服务领域, 为医院的发展不断努力。服务理念就是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医院人事工作的需求, 主动应用人事档案, 注重研究怎样提高人事档案对医院发展服务和建设的效益, 转变由传统被动的接待方式到主动来发掘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方向, 不断开拓新的档案利用途径, 比如, 通过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档案信息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参阅, 来编写论述性、综述性的文献, 这些文献是医院在实际工作中的探索、分析以及总结的结果, 对医院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推动和借鉴作用。时效理念就是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 要准确、及时地给使用者提供档案, 提升医院竞争服务力。价值理念就是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视人事档案的重要性, 尤其人才是最强大的潜在生产力, 如果发挥作用, 就可以给医院甚至社会创造出更好的效益。

二、结语

总之, 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要积极转变档案管理观念, 重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完善相关的法制规定,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转变服务观念, 不断拓宽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的服务领域, 形成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使用档案资源, 发挥其在医院的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琼.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1 (5) :189.

[2]赵题题.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8) :83-84.

上一篇:劳动争议治理下一篇:职业素质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