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改革(共12篇)
化学新课程改革 篇1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 教学过程注重情景的创设,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化学事故是最好的教学情境, 也是极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化学事故的教学和教育价值,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鲜活的化学知识, 而且可以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也成了关乎新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多阅读书报、杂志、多浏览网络是积累化学事故资源的重要途径。诸如三氯生、苏丹红、SARS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液氯泄漏事件、液氨泄漏事件、各种食物中毒事件、水污染事件、瓦斯爆炸、井喷事件、各种毒品、女儿国的成因、郑州假鸡蛋、三鹿毒奶粉、奥运化学、嫦娥一号等等很多都与化学有关的新闻或素材。只要经常留心、有意识地搜集, 整理成卡片, 就能在教学中直接或间接采用。
多对生活中的现象多做深入地思考, 多用化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或事件, 做一个具有化学视角的有心人。
教师要对所搜集到的化学事件资源最好制作成卡片勤整理、归类, 把杂乱无章的信息条理化、系统化。按事件索引、按元素索引、按章节索引等归类贮存, 到时候才能快速提取、使用。我在硫的转化的教学中, 搜集、整理并成功运用了温泉浴、火山爆发、吊白块、乐山大佛受酸雨侵蚀的图片、工业制硫酸史、龙口毒粉丝等STS教育素材。
利用化学事故资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采取专题追踪的方式, 通过对社会上化学事件的全面研究和追踪, 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探索方法和探索精神、更能理解化学学科价值,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氯气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专题追踪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两则新闻材料作为专题:《黑龙江依兰氯气泄漏事件抢险现场目击记》;《重庆氯气泄漏事件追踪》。
这两则新闻激起了学生脑海中的千重浪: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自来水厂用氯气干什么?为什么小小的钢瓶盛装了那么多氯气?钢瓶为什么能盛装氯气?为什么发生了爆炸?高压水枪喷出的水帘为什么可以消除氯气?火碱为什么能消除氯气?液氯和氯气是一种物质吗?液氯怎样变成氯气的?氯气怎样变成液氯?路旁的树上的绿叶为啥变成枯黄?氯气既然有毒, 干吗还制造氯气?氯气有毒, 能否毒死动物或人?氯气是如何制备出来的?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从这两则新闻, 你能得到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得到了氯气的哪些化学性质?除此之外, 氯气还有哪些性质?你运用了哪些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得到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你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氯气的性质的?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泄漏现场的普通百姓, 你怎样来逃生自救?如果你是现场的抢险总指挥, 你怎样对消防人员提出指导意见?如果你是工程师技术人员, 或者工厂保管员或操作工, 你该怎样保存氯气, 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你是罐车司机, 你怎样防止事故的发生?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 能够体会到化学科学的学科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利用新闻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起于疑, 探起于思, 知起于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问题和探究中产生。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不仅自觉、主动、积极地自主获得了有关氯气的经过讨论, 交流和研讨获得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 再通过如下的一系列实验探究,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探究和求知的乐趣,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思考的快乐, 初步培养了化学学科素养, 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为将来的决策奠定了化学学科意识的基础。
总之:利用化学事故资源, 教师必须要有化学意识, 善于用化学的眼光审视社会和生活, 充分挖掘化学事故资源的学科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 从而把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化学新课程改革 篇2
化学新课程改革呼唤“网络教学”
佛山市南海区金沙中学化学组 巨爱侠
摘要:要使化学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本文阐述了网络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可以凸现化学课改的先进理念,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网络教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便积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并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由于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由此带来了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改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等诸多便利。目前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应用网络教学不断深化和推动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成为业内人士面临的崭新的课题。网络与网络教学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的持久性与共享性,是零距离,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型的实用工具。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直接工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区域网(如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如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分头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在此同时进行系统整合、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之间能够体现真正的合作发展。网络教学实例剖析
南海区桂城中学黄晓斌老师关于《苯 芳香烃》的化学网络教学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课前,老师先根据教材内容,在网络课件上设计好了九个小专题,分别是:“课程简介”、“学习目标”、“学习指导”、“网上探究”、“交流园地”、“学习资源”、“随堂检测”、“扩展学习”、“相关链接”。使九个专题逐级晋升,环环相扣,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个性出发,照顾到了各层次的学生。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浏览网站中的“课件使用”和“学习目标”,明确课件的使用和学习任务。接下来,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要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还需要探讨哪些问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并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进行归纳性总结,形成不同的探讨子目标。例如,苯分子的发现,苯分子式的确定等等。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网上探究”栏目,学生根据目标,在网上收集有用的材料自己学习理解。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交流园地”栏目,老师、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既学到了正确的知识,又体验了获得知识过程的喜悦。老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做到了既能放开学习,又不迷失学习方向,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作用。
下一环节,即引导学生转入“随堂检测”,学生通过做网上提供的自测题,通过人-机对话,自我评价、巩固、完善知识,消化知识。对于捷足先登者,老师指导他们进入“扩展学习”和“相关链接”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既拓展他们的视野,又进行了知识的延伸。网络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制订 3.1促使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统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直接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习伙伴、辅导员、研究者和学习者,学生有着自主学习的权利。有人这样说:“在学习网络里,每个学习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同时是其他学习者的老师。或者说,在网络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索者,又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
3.2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而网络教学就能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结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学习方式也从线性转向非线性。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充足的信息,学生通过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设计的网页,以及通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及接受老师的个别辅导,来学习、巩固、自我评价反馈消化知识。这充分确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网络教学由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学生与电脑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由于网络讨论组的实现使这一交互得以广泛的应用)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可以实现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中的电脑平台,学生之间交流知识、互帮互学,有利于学生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进行协作学习,这克服了大班教学的种种局限。网络里,教师在BBS上和学生处在更加平等的地位,教师也可以同时与更多学生(如果教师的速度足够快,可以同时与十几个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可以让
用心 爱心 专心
118号为您服务
精品论文荟萃
参 考 文 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2、钟志贤。21世纪学习理论[J]教师博览。(2000.4)
3、陈颖健、[日]日比野省
三、跨世纪的思维方式[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用心 爱心 专心号为您服务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 篇3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新”指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2.“实”指素育落的“实”: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是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3.“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礎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后,第三章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体会:使用新教材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这样做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对习题有用的知识可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和延伸。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强化,提醒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如:高二册第一章氨铵盐,一节中NH3的实验室制法有关NH3收集方法新教材作了调整,以讨论题的形式提出了放置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的棉花应该用什么溶液来浸湿?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互评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注意精心设计习题课:学生能力的提高,需习题的解体训练,而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大纲只给3.5课时,可以说教学任务量很重,为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
三、分析“3+理综合”高考,定位新课改环境下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首先应明确综合题≠难题:综合能力测试难度在于学科间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不在深度而在广度。基于这点,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双基训练,夯实基础。注意多角度看问题,切禁搞偏、难、怪题。
理、化、生综合,化学起纽带作用:各种理科综合题目中,不是生化综合就是理化综合,这是因为化学知识容易与物理、生物知识发生渗透交叉,因而化学教师应在坚守好化学这块阵地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建立与基它各学科的联系,将知识重组、整合、让学生在知识交融、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重视学科的边缘知识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忽视或轻视学科边缘知识,而课改环境下的3+理综合,出题的热点以及学科间的交叉点往往是这些学科边缘知识,并且新教材引入的与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社会的联系部分,也是新教材有别于旧教材的精彩之处,为此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注视。
四、化学学科课改中遇到的几个困难:
1.培训不对号:教师均没参加过系统的新教材培训
2.教参不及时:高一两个月后教参才到
3.习题不配套:市场上出售的新课改的学科辅导资料都是老板删删减减根本不配套
4.课时不足量:估计会考前复习时间会很紧张,尤其是文科班的课时更为紧张
总的来说:新课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一次变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一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师生角色转变的同时,也大胆地让学生参加到对新教材的评价中来,参加到对老师教法、改革的评价中来,尽管他们的评价有时还显得很幼稚,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欣赏、审美能力,而且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化学新课程改革点滴谈 篇4
一、重视第一节课, 发挥学科优势, 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学生总是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步入化学世界, 他们憧憬未来、渴求知识, 希望从中窥见自然界的奥秘。教师应把握时机, 利用学生这股激情, 激发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 第一堂课我指导学生演示了两个化学小“魔术”:“清水变牛奶”和“水中生火”, 把学生引入了奇妙的化学世界。然后, 告诉学生这其中都蕴涵着化学知识, 只要他们认真学习, 将会了解化学世界之奥妙。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问题为载体, 积极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 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 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开放创新, 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 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 善于与他们交流和合作, 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景、讲究语言艺术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 指导探究
例如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 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 在三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 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 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 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讲究语言艺术, 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 难易适度、新颖而令人感兴趣的教材, 激动人心而生动形象的趣事, 以及多种器官参加的认识对象, 都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去努力便能轻易记住。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能注意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形象比喻及直观实验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形象性, 使之带上感情色彩, 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灵活处理考试结果与作业评价, 尊重学生、自主开放
1、灵活处理考试结果, 尊重学生
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 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 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 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不用百分制量化、表示评价结果, 不排名次, 而是用“你真棒”“学得不错”“加把劲”等短语表示评价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始终看作一个有多种需要的鲜活的个体, 让他们成为试卷的主人, 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 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放在自律和他律的评价环境当中, 使之产生内在要求进步的愿望, 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 促进其发展。
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的一员, 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 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2、作业评价:自主开放
在批改作业时, 我们习惯用对号和错号来判断正误, 采用百分制量分, 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 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我发现在判作业时多用评语能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语文作业形式多样, 批改时写一两句简单的评语, 如“写得漂亮”“你很聪明, 尽力学习一定会赶上别人”“你的书写有了很大进步, 我很高兴”, “如果你需要帮助, 请来找我!”“我相信, 下次你的作业会更好。努力吧!”比简单的ABCD要有效得多, 尤其在作文的批改中我摸索出一条新路, 批改作文时写好恰当的评语, 再留给学生一个写评语的空间, 学生在作业本发回来以后, 对照评语, 给出自己的评语。这样, 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之中。
化学新课程改革 篇5
许克敏
231600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在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1、课程体系的变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包括“化学1”和“化学2”两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六个模块。新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容量要比以前大得多,如何处理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价值取向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到来、国际经济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酝酿和展开的,它重视人的价值和发展需要,强调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明确要求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 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评价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一好百好,不关注学生的情感。这种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团结协作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积极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即使再精心设
计,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很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内容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2、在科学探究体验中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知识探索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探究性问题以及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以及讨论活动,解决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程理念认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生成性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无法预料的,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
4、关注个体差异,评价多元化和多样化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是针对传统的课程评价中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提出来的。它强调评价应该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动态过程,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它强调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起辅助作用;它主张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尊重学生个体与个体差异,注重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过程,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参考文献
化学新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学习改变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20-01
新课程改革是近二十年来最大一次课程改革。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和课程时间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突破与创新。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化学、学习方式如何转变呢?
1改变对化学的看法
笔者所在地区是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成绩便不再算入中考总成绩中了。许多学生都认为不应该在化学学科上浪费时间,要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中考有计算成绩的科目中。有些学生甚至还把初中化学列入了“次要科目”的范围,初中化学已经在学生的心目中丧失了它的一席之地。这样对待初中化学无疑是饮鸩止渴,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居然连最简单的元素符号都写不出来。
在进入高中后,化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此时,学生们才想起要努力学习化学。但是,由于初中没有学好化学,此时很多学生就认为化学很“难”,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课程,许多同学感觉吃不消,就直接放弃了化学。
所以,想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改变对化学的看法,从初中就开始重视化学,否则,到最后只能自食苦果。
2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要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程。
2.1预习的习惯
在当前的课堂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的学生还是不多的。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且大致找出预习内容中的难易点。当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听讲。这样,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教学内容,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减轻师生的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2.2复习的习惯
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来说,学生及时地复习能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强化吸收,利于学生对其他新知识的掌握。
2.3使用课外资料的习惯
学生要有计划地使用参考书,并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或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在查阅资料时,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并形成借助课外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3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习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能力的培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学生实验是更好的掌握知识,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阵地。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而易见,新时期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与开放化学作业 篇7
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 历来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但是课外作业的布置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然是教师布置—学生作答—教师批改, 而且流于形式, 学生始终没有跳出以教师为圆心、以规定问题的标准答案为半径的轨道。这些单一的传统作业方式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符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课改理念, 而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 发展学生个性”的开放式多元化作业。
二、开放作业的特征
曾有人精辟地形容, 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打基础, 课下练功夫;课内牛筋骨, 课外长肌肉”, 足见课外作业之重要性。孔子说过,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作业是学生巩固复习、加深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矫正、反思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开放式作业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巩固为主, 以教师布置为辅的, 把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作业模式。开放式作业与传统作业相对而言, 具有体现主体性、拓展创新性、形式开放性和突出探究性等基本特征, 更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目标。
三、开放作业的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2. 注重学生作业方式的开放,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给学生一点语言阐述的时间, 在复述中巩固;给学生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 在质疑中突破;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优化中发展;给学生一个实验探究的机会, 在实践中提高。
四、开放作业的方式
学习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对问题的解决是开放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 开放作业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 复述式作业。
复述化学用语等识记内容, 如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等。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 学会巧记, 在理解中记忆, 而不是死记硬背。化学知识是零碎的, 但又是有规律的, 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共性和特性, 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某一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等。学生在回答这种作业时, 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 这就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对话式作业。
对话式作业是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 可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 小组合作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与老师对话,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给老师指毛病、谈建议、提要求, 交流学习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释放自我, 拉近师生距离, 形成合力, 实现教学相长。但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多, 深度不够, 质疑的问题以课后思考题和堂上讨论题居多, 另外, 与老师对话时, 学生似乎也有所顾忌, 询问的大多只是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和训练, 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应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达到化学以人为本、学为所用的目的。
3. 自主式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 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内容可多可少, 但必须自行设计。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欢做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喜悦, 激发做作业的内驱力;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不同的自我要求;做你能够胜任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成功, 让作业成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分子、原子、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微观世界比较模糊, 对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 去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有了自己的亲身参与, 深奥难懂的一些理论问题就会在同学们的自我探讨中迎刃而解。
4. 实践式作业。
学校与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 举行课外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竞赛指导活动) 、社会调查 (测定酸雨的pH值、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与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造成后果的调查、吸烟的害处、废旧电池的回收等) 、参观学习 (参观造纸厂、硫酸厂、化肥厂、制药厂等) 。新课程标准中对这方面提出了许多调查探究的要求, 如: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周围生活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调查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 废旧电池的回收途径和处理方法;调查所在城镇或农村工厂的情况,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分析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 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 存在哪些问题, 应如何解决等。这些课题是教师设计开放式作业时可参考的资料。此外,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的探究实验, 如自制汽水、白纸显字实验、鸡蛋雕花、自制喷泉、制作水果电池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五、开放作业的意义
开放式作业, 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改变了单一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和大比例的作业容量等, 使学科之间相互交汇融合, 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环境的目的。开放式作业, 让学生从书本上跳出来, 从题海中跳出来, 走向社会, 走近生活, 刺激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掌握, 又发展了学生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 增进了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开放后的作业, 学生普遍感到新奇、轻松和兴趣, 做作业也认真多了。
化学新课程改革 篇8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改
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之一, 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化学学科的基础和主体是实验,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的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化学新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 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提供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科学, 离开了实验, 化学就失去了灵魂, 现行的考试制度, 主要是考学生笔试能力。因此, 学校和广大教师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 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同样能得高分, 于是就把很大部分的时间用在理论学习上, 学生失去许多动手机会, 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窒息学生的思维能力、摧残学生学习的热情。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 激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 特别是演示实验, 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 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反应物的性质和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性质和状态, 联系前面学习的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和装置, 自行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收集方法。这样我们不仅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 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刚接触化学, 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是有必要的。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 (1) “捉迷藏”; (2) “魔棒点灯”; (3) 自制“饮料”、“矿泉水”、“牛奶”、“果子露”、“七喜”; (4) “巧点蜡烛”; (5) “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接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 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三、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理论教学应与环保知识相结合, 结合日常生活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应用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性, 如果不深入实践, 那么许多技术和观念可能显得抽象和不容易理解, 也不容易让学生记住。为此, 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育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还需要密切结合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例如, 塑料在城市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快餐盒等, 但是塑料已成为城市“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国家已经严令禁止再进行塑料快餐盒的生产。此时, 教师就应该紧密结合该事例, 向学生讲授利用纸或者淀粉制造快餐盒的技术, 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自觉培养绿色化学意识。对学生的考评也应联系实际情况, 摆脱传统单一的考核模式, 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具体来讲, 就是要实现从课本知识的考核转向综合素质测试。如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实验能力、思维活跃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的多元评价。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新思维的化学人才, 而不是“顺从型”的“知识容器型”学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防止“填鸭式”, 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提出不同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渗透体现时代精神, 贴近社会, 贴近生产, 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四、变验证性实脸为探究性实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 现在新课程要求社会即课堂, 化学实验是以科学探究方式出现,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 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 发展学习的兴趣, 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我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 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 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 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 它能否像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 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 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 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 (1) 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与氧化铜完全反应? (2) 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 (3) 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 (4) 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 设计装置, 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 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 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作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 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 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 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通过探究活动, 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重探究过程, 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特点, 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 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 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 是思维方法, 是科学品质的培养。在实验教学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 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 激发兴趣、扩宽知识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 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 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 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 有的学生思维深刻, 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 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 相互配合, 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并积极转变角色, 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 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 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 人人都动手, 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 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 有的有单孔橡皮塞, 有的有双孔橡皮塞, 等等, 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多种多样, 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同学介绍装的优点, 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心里由衷感到高兴,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国化学会主办.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1) .
化学新课程导入例谈 篇10
一小实验导入新课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用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实验导入新课当为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 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做几个小实验, 如白纸现字、点火烧出蛇、一触即发等。这些简单的实验, 能很容易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顺势引导他们观察、思考, 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化学实验中的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 在讲授“铁及其化合物”前, 用三氯化铁溶液画一朵玫瑰花, 晾干后玫瑰花呈淡黄色, 上课时, 用喷雾器将硫氰化钾溶液喷到玫瑰花上, 黄玫瑰立刻魔术般地变成红玫瑰, 在学生的一片惊叹声中, 教师板书“铁及其化合物”, 开始新课教学, 这样一来, 整堂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注意力集中。当讲到“铁的化合物检验方法”时, 学生恍然大悟, 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抓复习导入新课
无论哪个学科, 其先后的知识点都会有很强的连贯性和延伸性, 教师可在检查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的最大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因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导入, 对新知识的畏难心理也就不会产生了, 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 又有了知识基础, 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讲“氯气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由复习提问“氯气的性质”内容开始, 再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它的制取上来。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该方法运用得当, 既复习巩固了前面的知识, 又降低了新课的学习难度, 课堂效率能够大大提高。
三讲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是他们那个年龄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如果能够把需要讲授的内容适当故事化, 也容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金属材料”这一课时, 可以通过讲两个故事引入: (1) 1912年, 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在去南极的途中, 因为天气寒冷, 可是用于取暖的柴油已经漏光了, 探险队员全部被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 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成了灰。 (2) 1867年冬天, 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 一夜之间不翼而飞, 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讲完后, 让学生猜猜其中的原因。在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告诉他们, 这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金属而导致的, 从而引出课题。
讲故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学习佳境。
四新闻导入新课
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在课堂上适时地引用生活材料对于化学的教学而言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 氯气一课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搬上课堂, 可以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方。将新闻材料2004年“重庆开原化工总厂特大氯气泄漏事故”与“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京沪高速淮安段的液氯泄漏事故”通过视频材料加以搜索整理就可以让学生直接从录像剪辑中观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对动物、人体危害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活生生的案例给学生带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 要比课堂上单凭教师的说教甚至是“危言耸听”要好得多。如“神舟六号”成功飞天, 可与过氧化钠做供氧剂相联系;煤矿瓦斯爆炸事件可与有机气体的性质相联系;在与“非典”、甲型H1N1流感抗争时, 可传授消毒剂原理等;讲解“乙烯和烯烃”时, 可以通过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要恰到好处。这里说的恰到好处应该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是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思路清晰, 三是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无定法, 教师采取何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新的知识殿堂, 其实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开始课堂教学的较短时间内, 能否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运用简练的语言、板书或事例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要讲的新课上来, 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摘要:新课导入得法, 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扣住学生的心弦, 激励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探求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化学思维分析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师生相结合
一、前言
分析化学是一门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状态进行系统测量与表征的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了解课程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结合目前的化学领域发展现状和教学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又要介绍仪器的基本结构、测试原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各種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而且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为化学的知识点很琐碎,同时也需要老师的新颖来点化,从而触动学生的大脑思维。
二、理论课难点解析
虽然新课程下初三化学难度及知识点有所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理论课教学的难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分子式及俗名的记忆和辨识
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因为初次接触化学,对化学式、分子式等的记忆不熟悉,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良师,物质的名称往往学生难以掌握,有时还可能会把物质之间的名称弄混,这些是我们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值得注意的。例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二氧化碳与干冰俗名学名经常混淆,苏大和小苏打分不清楚;对于复杂的化学式不会读,这些问题都是困扰学生的难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多加强调,以便帮助学生记忆。
(二)溶解性的有关问题
如果再溶解性的教学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对溶解性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此类问题就应给多讲解多分析,让学生熟悉掌握、融会贯通,学生们在做题时更加应该细心注意,还应该善于分析,联想。
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教学方案,实行层次教学模式,有选择、有重点性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往往还要结合仪器重点分析介绍,从而诱导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分析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去学习、探索,带来的效果是任何一种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重视教学,强化学生实践
学习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抄写黑板上的那些条条框框了,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化学的学习就是做题,认为教学课时本来就少,而且还要拿出时间作为最后的中考复习,但是却忘却了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有百益二无一害的。
新课程下化学课的教学任务是艰巨的,不单单是老师,学生的任务也是非常艰难的,因此,老师们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教学,重点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仪器分析,可以利用报废解剖后的仪器讲解结构原理,这种方式的教学才更加形象而又直观,这样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单通道输入知识信息的格局,起到了教师“举一反三”的功效。
五、授课方法的创新
老师们应该根据授课内容综合利用各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内容的创新和思想创新往往是通过教法创新来突出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师上每堂课时都要考虑的,要注意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以讲为主的授课方法,在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的创造开发能力,在自学过程中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定式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个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式,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力求求异求新。所以在讲解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法中注意巧设问题,巧设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需要师生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篇12
一不能固守“以实验为载体引出新知识”, 以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再到相关化学知识的总结和获取,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教师在一节新课的设计时, 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以实验为先导, 用实验引出理论,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加深理解,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从教学实际看, 这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
在上新课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 因而学生对课堂上要做的演示实验的结果及要说明的问题已有所了解, 用实验引出的理论其实学生早已知道。这样实验教学已成了纯验证性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收效甚微。
针对此, 笔者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 下面的学生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 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 注意力特别集中, 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所以与其固守着“用实验为手段引出新知识”的教条, 不如主动弱化, 而将学生引入其中, 使他们由旁观者转变成实践者, 这样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也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有选择地做
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验内容除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之外, 还有一本选修6《实验化学》。这些实验中主要可分为验证性的实验和探究性的实验。
验证性的分组实验通常情况下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 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类实验可以考虑选做, 保留一些诸如实验基本操作、中和滴定等培养操作技能的实验, 而对那些现象不明显的性质实验和制取实验可以少做或不做。
“科学探究”中的探究性实验, 由于受教学时间所限, 所以学生的分组实验做得非常少。其实与验证性实验相反, 探究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要重视探究性实验, 教师可以将前面做验证性实验的时间用来做探究性实验或设计成研究性学习课题,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
三适当的想象实验是必要的
由于实验条件、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做到每个感兴趣的问题都用实验来验证, 那就要利用想象力, 来做想象实验。想象实验和以前的纯口头实验不同, 它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的基础上的。如在学习浓H2SO4和C反应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反应产物。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他教学任务尚需完成, 因而此实验只好使学生通过想象而完成。要求学生说明相应的原理, 并能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或其草图。实践证明, 这样的纸上谈兵比实际动手的效果还好。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想象实验不能全盘否定。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营造想象实验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
综上所述, 对于实验教学, 笔者认为, 改变演示实验模式, 淡化验证性实验, 突出探究性实验, 同时重视想象实验。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合作精神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勤加思索, 精心准备, 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很多时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应试中甚至出现了“做实验, 不如讲实验”的谬论, 针对此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提出“改变演示实验模式、淡化验证性实验、突出探究性实验同时重视想象实验”的观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想象实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化学新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05-18
新课程化学教学随想06-06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07-23
化学新课程改革点滴谈08-13
新课程下化学思维分析06-20
新课程化学教育研究07-06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10-16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06-21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08-11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