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实施

2024-07-18

课程改革与实施(共12篇)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1

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 如何以高质量的教学迎接挑战, 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体育教学的成败, 关键在课堂。我就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以抛砖引玉, 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及运动教学, 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 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位学生而言, 是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 身体的发展。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 对疲劳的抵抗力; (2) 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 提高工作劳动的效率,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3) 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 提高智力素质; (4) 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 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 能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形成良好个性。

二、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一些弊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 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过去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 因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教师心中茫然, 学生亦然, 场地器材条件差, 加之天气等原因, 体育课如一盘散沙。过去考什么练什么, 对于教材规定的十二项必修教材则抛在一边, 无选修课与素质练习课, 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 学生学得少、练得也不多。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策略

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学生跟着教师转, 教师跟着教材转, 教师教无兴趣, 学生学无乐趣。新课改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 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2. 淡化学科界线, 谋求学科整合, 开发利用体育教育资源。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各学科不可分割。把体育教育延伸到美术、音乐、书法、语文、数学、科技等学科中去更好地激活体育的教育资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 自己的优势、劣势。有的学生缺乏活动的主动性, 但艺术感好, 能用画笔画出他们心目中最快乐的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说不出活动的所以然, 可能用文章记一下次难忘的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能用他美妙的歌喉唱出他对活动的感受;有的学生能挥毫泼墨用满腔热情抒发出对体育活动的热爱。要通过一些活动, 把各学科教师发动起来, 为体育教育各尽其能。

3.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 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和谐发展。

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 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 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 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运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来增强体质, 愉悦心情, 进而掌握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基础, 并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只有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目的,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注重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拓宽教育思路, 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调剂情绪, 娱乐身心、锻炼意志、促进交往、增进友谊。

4. 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衔接, 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家庭和社区是小学生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场所,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 三者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家庭和社区可以弥补学校体育教育在时间上的不足, 同时为体育教育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器材, 在健身的同时还可以联络与家人及邻居的感情;学校可以为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 引导学生改掉业余时间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 保证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 准确示范, 精辟讲解。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 以了解所学动作的结构、要领的方法。示范的成功与否,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 他们都渴望能观摩到老师精彩的动作示范。因为正确的动作示范会深深吸引学生的练习欲, 刺激其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加快掌握动作技术。动作示范不仅仅要注意多方位, 示范前, 还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结构和要求, 要考虑学生观察动作的角度, 讲究动作示范的各个“面”。精辟的动作要领讲解示范, 学生听起来易懂、易记, 也抓住了练习的重点,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尽管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阻力, 但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将不可逆转。体育课程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是全面培养青少年身心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我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标志。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小学体育教学实习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为指导, 始终坚持求实的态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 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 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摘要:体育课程对全面培养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体育教学的目标出发, 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 提出了几点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敬群.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3.

[2]王子虎.浅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改革.办公自动化, 2009.11.

[3]刘银芳.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 2010.6 (上旬刊) .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2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李臣之

[摘要]研究课程实施,对于有效指导课程实践、完善课程理论、设计新课程方案、推广课程实施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多取向于:将方案赋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就是教学,实质上,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目标实现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关键词]课程实施实施取向课程实施的本质

课程实施(curriculumimplementation)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从课程论角度,可以将课程实施视为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教学论意义上的课程实施,则至少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课程实施都是实现课程理想的必要途径。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对课程改革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研究仍然是尚待开发的`“西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本文拟就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和课程实施的本质做些探讨。

一、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二、课程实施的本质

一、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

国外课程研究者普遍认同:要想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起步虽晚,也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台湾学者指出,研究课程实施有助于发现课程计划在行动时产生了何种改变、了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为何失败、为了避免受到忽视或与其他概念混淆、有助于了解学习结果和各种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大陆也有学者研究课程实施的作用,一般集中在:利于了解实施课程方案引起了课程实践的何种变化、了解课程改革失效的原因、解释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决定因素。这些研究对领略课程实施的意义很有启发,就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整体而论,研究课程实施至少有下述四方面的意义值得注意。

(一)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课程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直接测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过程,诸如实施程度、范围、水平、效益、影响因素等,发现课程实施中的实在问题。事实上,课程设计者与政策决定似乎容易忽视,“人们在实际中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是一个关键性变量”。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课程变革方案付诸实施后并不象方案设计者所预想的那样乐观,改革失败的组要原因在于实施。美国课程专家比彻姆曾告诫我们,“许多课程虽已规划,但几乎没有系统地实施,……一旦课程已编出,就堆积在布满灰尘的书架上或归档在教师书桌右手抽屉的底层。与此同时,教师由回到课程规划以前所用过的相同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拟订课程规划除了对规划者有些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效益外,简直是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国外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一项变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将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分解为12种具体行为,用测量工具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方案实施的量非常之低,只有16%,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富兰也曾提醒人们,课程设计者依据课程编制原理和课程改革需要所研制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也许课程设计者的预期的东西根本没有实施。可见,如果没有对课程实施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也难以对课程实践进行适时、恰当和有效的指导。换言之,不研究课程实施,“摸着石头过河”,即使能够“过河”,很可能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综观课程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众多"不尽人

[1] [2] [3]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3

关键词:《广告实务》;课程改革;设计;实施

0 前言

《广告实务》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所掌握的媒体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之上,增强其广告调查、策划、文案、广告制作等能力。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告实务》课程改革也随之成为了艺术设计专业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1 《广告与实务》课程改革的方案设计

1.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该课程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构成。其理论着重让学生理解各个行业在广告实务方面的操作原理和流程,实务部分则通过校外实践的形式展现,一般会联系到服饰广告实务、餐饮广告实务等方面的实务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与实地调查,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广告实战之中。其中,理论方面主要对广告实务的基础性原理及操作进行整体把握,内含广告调研、广告定位、广告操作方式、监测广告效果、广告媒体的组合方案等。服饰广告实务主要对实体服装店进行调查,如对店面的装修设计、服饰陈列、广告特点、经营或服务理念、促销方式等进行掌握,或参与一些品牌服装的博览会和发布会,根据所要搜集的内容对服装专卖店进行选择性考察。

1.2 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

实验课程要避免单纯地课堂讲授法,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各个模块的教师应注重监督实验过程,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予以指导,在实验教学方面,需进行以下改变。其一,实验室教学主要为演示体验性实验。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达到情境再现的效果,学生按组进行演示,并使每个人充分加入到演示当中。实验期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迸发出出更多有新意的建议,增强实验的创意性。其二,与实验基地协作,加大创意设计型实验。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需要学生将设计理论和应用型课程作为基础,利用设计原理设计出各种类型的广告,并在理论与规律的指引下形成新的点子。当遭遇瓶颈时需要及时解决,以实现广告传播的目标。

1.3 人员安排与学时的调整

实验课程由原来1位教师完成变成由4位教师分别完成授课和实训任务。此外也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学时,广告实务课程由48学时增加至50学时,理论课由原先的32学时缩短为12学时,实验课有原先的16学时增加至38学时。

1.4 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开放性考核,摒弃原先以撰写实验报告来进行考核的方式,改革后分成以下四种考核形式:实地调研报告、实际销售成果、团队模拟竞标、策划推广方案。每个广告实务环节均依据上述4个方面进行评分,计算4项的综合分数,也就是各个广告实务部分的分数,各部分最高分为25分,因此4部分累计后,总分为100分。此考核形式不仅体现了广告实务这门课程的性质,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使其出勤率与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该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则是考试难度偏大,师生均要承受较大的压力。

2 课程改革的实施

2.1 改革前的准备

课程组织成员要切实完成课程设计与实施工作。首先是所有成员共同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确定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同时确定每位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实践场地的布置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另外要保证校外实践的每个部分都能够有效开展,并与教务处以及学院进行协调,落实课时的安排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反馈工作。

2.2 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可口可乐为例)

(1)准备环节。首先教师安排题目,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应掌握该品牌的一手资料。[1]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该品牌价格区间、广告的形象代言人、主題、消费者的年龄范围、销售情况等。运用访谈法与观察法进行观察与记录。其次是收集和整理资料,着手撰写调查报告和文案。登录品牌的官网,对该品牌的特色与定位进行初步了解,有效运用官网上的资料,从而加深对品牌发展过程、定位等信息的掌握。如可口可乐的目标消费群定位在年轻人群体,以白领、学生或其他职业者,当然也不排除老年人,但年轻化是其主要趋势,其销量每天约为18亿瓶。在广告宣传方面,可口可乐多选择明星代言,并将品牌与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如2016里约奥运会)相结合,从而扩大宣传氛围,增强其影响力。并根据市场的特点,在广告创意中充分融入中国元素,如“舞龙篇”“泥娃娃阿福贺年”等,从广告语的变化中也能够捕捉到其定位的转变。

(2)撰写与策划。其一,为品牌官网中的“品牌故事”栏目撰写一个品牌故事。要求以该品牌的身份来写,且故事应满足品牌的个性,体现品牌的品质。其二,根据实地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并将其作为推广策划案的借鉴。其三,设计并撰写品牌网络推广方案。该方案应包含推广目的、创意亮点、营销背景、营销策略、营销效果、实施过程、媒体表现、市场反馈。方案目标确定后,应将其作为中心,设计出详细的营销策略。在选择网络媒体与时间的确定上应具体化,并确定目标受众。其四,在方案设计中融入广告。确定开展推广工作时,该网络广告的播放时间、广告的大小、网页的位置、广告链接等。其五,进行方案设计时应重视对新媒体的应用。在设计环节应考虑到品牌的定位与独特之处,[2]适度融合当下的时尚元素与热点话题,综合应用多方媒介,实施具有一定深度的传播营销。品牌故事被称为最好的软广告,以可口可乐为例,造早在1893年可口可乐的创始人便称可口可乐独特的风味源于其中的“7X”物质,随后又补充到“7X是永远的秘密”,而正因其公众性与神秘性使可口可乐成为百年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博得了不计其数的忠实消费者。可见品牌故事是稳定市场定位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在无限遐想中认识到品牌的独特之处,从而真正使品牌摆脱平庸。

(3)提交作品与考核环节。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交,在提交之前应设计策划案的封面。附件包括实体店的调研报告、网络广告、品牌故事文案。另外要进行模拟竞标。学生提交作品之后,应对调查方案和方案设计开展全面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撰写推广提案,评委组则由各组代表和教师或外聘教师构成。评委对学生的提案进行评分,并将此次得分作为实践项目的最终成绩。运用实地调查、撰写策划方案、上交提案的形式进行考核,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表达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3 结语

《广告与实务》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并采用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等手段达到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的目的。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不断向行业水准靠拢。此外将教学体系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化与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孙玮.广告专业实验教学创新研究[J].才智,2013(28):91.

[2]杨漾,赵辉.情境化教学的布局、执行及控制——以《广告实务》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1(10):255-256.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4

一、什么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行动文件。实施计划是在理解与把握《课标》和《实施方案》精神的基础上, 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的分析;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制定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等, 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的教学文件。

二、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制定各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内容的标准, 为地方与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各地按照《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根据《课标》与《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产物, 有利于国家课程政策的正确执行, 并能对学校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起到直接的指导性作用。

(一) 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本质上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就是将国家意志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真正从实际出发的实施计划有利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结合学校体育文化资源和学生基础制定具有个性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行动计划为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创造性执行《课标》、《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 也是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的过程。

(三)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有效性与适应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同时综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适应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标》、《实施方案》进行科学地再创造以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过程。

三、如何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一)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要求

1.个性化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应在实现《课标》提出的学习目标过程上,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生发展的实际与需求, 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等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实现统一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

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时, 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学生的实际, 以及地理、气候等, 建构本校的实施计划。

3.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中, 既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也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与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实施所作的规划与设计, 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具体指导与标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在认真阅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1.科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必须从学校发展现状出发, 增强课程实施计划的可行性。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分析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方面, 是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影响, 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在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和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时, 应更好地满足学生以及社会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第二方面, 分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等。这些分析能够对学校的内部环境形成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 加强学校健康课程计划的现实基础。

2.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反映学校对课程的认识程度, 引领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 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既要体现《课标》的精神, 同时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形成既科学又可行的课程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中, 必须明确阐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 以凸显学校的独特价值, 增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方向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表达。

3.制定校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时, 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 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全面达成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学生等情况有所侧重。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根据《课标》的目标与内容 (标准) 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可分解性。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必须分解成具体的目标才能得以付诸实施。从纵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从横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具体的细化策略见前文。

(2) 可实现性。所谓可实现性, 一方面是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校所能提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实现目标与创设条件的契合;另外一方面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一定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的。

4.建构合理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纵向结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有机衔接与统一;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同计划的横向结构——各种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

5.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明确提出对本校体育教师实施课程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 使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据可依、有案可稽, 以增强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性, 促进教师之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上的协调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建议一般应包括:目标的确定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6.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是实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学”和体育教师的“教”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应包含对学生体能的评定、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评定、体育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以及健康行为的评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为此, 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结果,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四、制定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步骤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或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负责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与完善等工作。课程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组织主要由主管校长、教务和教研部门负责人、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研组核心成员等组成。课程指导委员会也可以邀请校外的课程专家参与, 利用课程专家丰富的课程理论认识提升学校课程计划的科学性。

(二) 学生需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了制定出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求, 又适应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 要全面地搜集有关学校可利用教育资源和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信息, 尤其要加强对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对比性分析, 寻求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三) 拟定实施计划

在深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精神与全面了解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具体撰写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四) 征求意见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草拟后, 要广泛征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体育教研员、家长的意见, 尤其是学生的意见, 集思广益, 利用众人的智慧不断完善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

(五) 修改实施计划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梳理出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合理意见, 进行修改, 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六) 审核并正式颁布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 一般先由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职能由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承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 对学校呈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并及时将审核的结果反馈到学校。在经过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正式颁布并实施。

(七) 实施并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本身却是相对静态的, 即使实施计划制定得再具体, 也不可能考虑到动态实施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 只有通过对实施情况不断追踪, 不断调整实施计划, 才能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不断完善。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5

李义(2014年9月)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

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此我就此进行了点滴探索。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与构想 篇6

转变观念

首先要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作为学校一把手,必须毫不犹豫、旗帜鲜明地倡导改革。然后要让领导班子成员解放思想,去掉顾虑,积极支持并投身到改革当中去。我校准备分批次让领导班成员,特别是抓教学的领导去参加新课改的研讨会,去课改成功的学校参观考察。最近,我校准备派教务主任、一年级的抓级领导去参加“走进沈阳二十二中课改研讨会”。领导班子的观念真正转变了,课改的实施推进才可能有动力。

选准突破口、大胆实验

我校准备从高一开始进行试点。在今年文理分科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两个实验班,一文一理,从班主任到老师的配备,都是基于新课程的理念配备的。首先,这些老师是业务骨干,在教材和基本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游刃有余。其次,这些教师有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和改革的心态。另外,这些教师相对有较好的亲和力,比较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这两个班成立后,我们准备或者说已经在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召开任课老师座谈会和交流会,坚定任课教师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讨论制定改革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向学生演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演讲外地成功的典型,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充分配合。在这两个班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把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给教室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目前已经添置了书柜,准备在教室内设置图书室,在班内放置仪器柜和实验演示台,准备把必要的演示和实验仪器放到教室里。另外,我们准备在开展实验的班级装备多媒体和最新式的互动式教学电子黑板,在教学设施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首先,我们准备走进当地的成功学校。我们已经开了一次动员会,准备让全体一年级教师分期分批到我县的城关镇中学去听课、去调研、去学习,同时邀请他们的领导和教师给我们做辅导报告,传授经验。另外,走进外地课改成功的学校,我们实验班的几位任课老师,前不久已经到衡水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听课观摩,全面学习衡水的管理、教学、新课改的经验。近期我们会把实验班的教师派到浙江余杭高中、山东临沂一中去考察学习、观摩研究,同时也准备请一些课改专家、有实践经验、课改成功的老师到学校交流。

改变评价方法,设立激励机制,加快课程改革的进程

首先要从评价方法上进行研究,真正建立一套适合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的评价方法。比如说进行课改的班级,教学进度可能与其他班不一致,所以月考和期中考试可能不让实验班参加统考,等一学期、一学年再去统一评判,以检验课改的成果。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思考是:实验班不但在最终结果上要成功,在阶段的测试上也要成功,否则改革就走不远。但是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追求高效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所以学校在测评的思路和方法上要有相对成熟的方案。另外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理念是人人进步、分类成才,所以在考查课改的成果时,主要考核指标应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上和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成功上面,对此我们正在思考和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准备起步,或者说我们已经起步。困难不会少,挫折也会存在,但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必将鼓足勇气、坚定前行、不断探索,以追求最终的胜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探讨与实施 篇7

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应打破旧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多而杂, 教材内容陈旧, 实践内容少,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的现状, 以适应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为目标,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应从建筑工程测量的具体应用出发, 以测定、测设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核心, 将新仪器、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测量教学中, 阐述其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 强调按技术用途和工程类型来综合运用技术。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以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为对象, 学生围绕该项目, 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 通过实践体验、消化吸收、探索创新获得具体知识, 形成专门技能并获得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 因此项目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载体。

该课程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式”学习为导向, 根据制订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形成几个教学步骤: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原理分析与理解;测量方法;工程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将几个教学步骤进行项目细化, 由浅入深, 在知识和技能上形成连贯的体系。

一般来说项目活动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它只是教学中一个不应缺少的部分。为了最大范围地让学生涉足各种各样的实际工程项目, 每个项目的规模不要很大, 知识点不要面面俱到, 而是应该有明显的主题或突出的重点。针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开发了以下项目:高程测量, 角度测量, 距离测量, 建筑施工测量, 新仪器新技术应用。

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再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 对每个模块分别设置教师工作页、学生工作页和教学评价页。

在教师工作页和学生工作页中分别列出各个知识点和达到的程度, 实际教学中进行对比。然后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 量化积分。在评价过程中着重从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最后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确定项目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项目教学法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备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 从而挖掘现有师资队伍的潜力,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缓解实习指导教师的不足。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法进行教学, 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 是挑战也是动力, 它将激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关心科技发展新动态, 使自己具有与项目法教学相应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不但要对所任教课程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而且对相关学科知识也必须掌握, 能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 培养其协作精神和质量意识, 确保项目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云江, 赵西安.建筑工程测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2) .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8

1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办学的需要, 学校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开发课程。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专业核心课程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的教学目标, 能力、知识、素质结构进行论证, 不断调整, 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要, 充分体现出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 以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的实际生产过程为教学行动导向,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课程教学。

2 教学内容设计

2.1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1) 课程能力目标紧随实际岗位需求。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 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课程的职业

(2) 课程组织体现工作过程。

依据课程能力目标, 在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前提下, 以现代电子企业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全过程为主线, 按其流程划分项目, 用两个载体囊括整个课程内容, 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多个子项目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 选取不同项目载体,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完成项目任务。

(3) 课程内容紧随行业发展。

以培养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人员为目标, 分析该岗位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知识, 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注意吸收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加入智能全自动充电器等先进技术知识, 紧随电子行业发展趋势。

(4) 素质培养注重职业综合。

注重人文与专业的结合, 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 在通识教育中也渗透专业教育, 重视做人做事的教育, 把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 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将项目计划书、总结报告、组装调试报告、维修检测报告等文档的撰写也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力争全方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2.2 教学内容的选取

该课程选取了HE6105型示波器和快达DZ-2-48型智能全自动充电器两个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 将课程分为示波器整机装配、示波器检测与调试、示波器故障分析与维修、智能全自动充电器的安装调试与维修四个部分, 前三个部分围绕HE6105型示波器展开教学, 第四部分利用学生在前三部分中学习的组装调试与维修技术借助智能型全自动充电器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在项目一中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特殊元器件的检测与焊接, 制作单根导线和排线, 后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导线的损坏都能自己维修与维护, 整机装配主要是给学生一台完整的示波器按照要求装配, HE6105型示波器是一台用于学生教学的单踪模拟示波器, 电路是由九块板子组成, 依靠导线连接, 虽然在精度上不能与现在的数字示波器相比, 但是对于这种项目式的教学比较方便, 模块之间依靠排线连接, 通过拆装学生不仅学习了装配的知识, 同时也清楚了示波器内部信号的走向;项目二中掌握示波器各部分电路中电压和波形的检测, 用所学的原理分析检测数据是否正确, 并且学习示波器的调试方法;项目三中主要是使用学生在电子元器件焊接与工艺课程上所焊接的电源电路板、垂直放大电路板、同步信号产生电路板以及扫描信号产生及放大电路板, 把这些板子分块装入示波器内部进行调试与排故, 排故的内容一部分是根据学生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故障现象进行分析与讲解, 另外一部分是老师统一设置典型故障, 学生练习排故;项目四中主要是学生独立完成智能充电器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不仅可以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巩固, 而且因为之前的示波器是模拟的, 可以利用智能充电器对数字方面进行补充与提升。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查阅资料, 分组讨论, 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真实产品的安装、检测、调试与维修的任务执行能力, 使学生在团队合作、职业意识、安全意识方面得到提高。

3.1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强调实践性。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该课程以项目导向方法为主, 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 项目导向法。

教师将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完成工作。其工作过程一般包括: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验成果和评估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中,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精心选择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 把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项目中去, 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 既掌握了知识, 锻炼了技能, 同时又学会了撰写项目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和总结报告等, 职业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2) 问题引导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好奇心, 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 学生接受水平, 教师设计不同的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或讨论, 然后通过提问或自愿回答检验自学效果,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给出较合理的答案, 并且要求学生课后再次进行归纳总结, 以作业形式上交。

(3) 实物教学法。

以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过程中常用的工具、材料、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电子设备等实物为内容, 具体讲解他们的作用、检测、加工和使用方法, 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掌握。

(4) 分组教学法。

对于较复杂项目, 将全班同学进行合理分组, 一般3~4人一组, 要求每组分工明确, 每位组员根据自身优势扮演不同角色, 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条件下,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

(5) 网络教学法。

组织课程组老师建立在线课程, 学生可以提前认识课程学习目的, 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自主学习等;同时, 通过先进的网络媒体等技术, 改变了以往只在课堂教学、交流, 只有书籍查询资料的传统教学手段。

3.2 教学评价

该课程的考核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式的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内容分为11次考核, 分别是导线加工与整机装配、主机系统的检测、垂直系统检测与调试、同步电路检测与调试、扫描信号发生器及放大电路检测与调试、整机系统检测与调试、电源电路板调试与排故、垂直系统板调试与排故、同步电路板调试与排故、扫描信号发生器产生及放大电路板调试与排故、智能充电器安装调试与维修。这11个项目的考核采用如表2, 考核时不仅考核学生的完成任务和操作技能, 而且还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态度、操作规范等, 并且设置了一个加分项, 加分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够主动帮助别人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从考核表中看出, 每个项目的考核分为自评占30%、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40%, 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去正确评价。

4 教学效果

该课程的改革已经实施了四届学生,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评价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也可以学到团队合作、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利用真实电子产品进行教学, 能够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进入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岗位时能够更快胜任, 同学们希望在该课程的维修部分增加课时, 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学习排故, 在排故中能过真正学习到维修的方法与技能。

5 结语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对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改革, 通过项目式的教学与考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该课程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 为学生今后在岗位上更好服务社会提供保障。

摘要:电子产品组装调试与维修课程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分析进行改革的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 以真实电子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通过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培养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获得学生、同行与企业的一致认可。

关键词:电子产品,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参考文献

[1]何杰.基于电子产品组装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2) :93-96.

《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评介 篇9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清风扑面——走进田野”。作者在这一部分从整体上对田野课程进行了阐述。首先,作者明确了田野课程的基本理念:真实、参与、现场、开阔、清新。其次,作者从幼儿、教师、课程三方面追溯了田野课程理念的根基,也就是阐述了田野课程的幼儿观、教师观、课程观:1.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主动的学习者、天生的创造者,应在教育引导下主动发展;2.教师是幼儿平等的对话者、幼儿学习情境与学习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成长的促进者,同时,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社区人员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成为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实践者,并不断地实施、研究、开发、利用田野课程;3.田野课程以自然主义教育精神为基础,以在园本课程实践中形成的田野理念为指导,以幼儿经验的联系和延续为基本线索,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基本形式,以教学、游戏、实习场、情境脉络、现实生活等交叉融合的活动为途径,努力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最后,作者以图表的形式十分清晰地罗列出田野课程的总体框架结构,包括课程总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几部分。

第二部分“编制一个现代故事——田野课程的开发”。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田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价值判断与取舍,即课程审议过程、不同组织形式的课程内容如何选择以及技术路线的安排等。首先,作者强调幼儿的“古老故事”价值千金,幼儿的已有经验赋予课程开发生生不息的动力,因此,“以学定教”是田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其次,课程的价值判断与取舍十分重要,他关系到未来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型教研活动的开展模式,也是田野课程成果的亮点之一——课程的审议。再次,作者分主题、领域、游戏与生活三大活动内容来阐述活动的形成与展开。最后,作者归纳出课程开发过程的操作线路:背景分析—需求分析—确定目标—选择适宜的开发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开发内容。同时,强调动态性与对话性,将田野课程开发看作是一个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三部分“形成一个个人的故事——田野课程的实施”。这一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作者用例析的方式详细阐释了“教与学”的问题、田野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幼儿的典型活动形式、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程评价方式等。首先,作者明确了田野课程理念下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教,是发生在现场与情境中的教与学,是课程建设者之间的交互学习与合作学习过程。其次,作者深入浅出地例析系统活动、项目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亲子活动等田野课程的五大实施途径,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是这本著作的第二大亮点。再次,作者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学习活动,有调查活动、烹饪活动、种植园地活动、区域活动、表演活动等,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幼儿掌握自主规划、记录的技巧与能力。随后,作者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阐述了田野课程中教师的观察、记录、反思的内容、方法和意义。最后,作者介绍了田野课程多元、真实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幼儿、教师、家长;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档案、现场、信息、座谈、调查问卷等;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幼儿发展目标、教师教学能力、家长参与程度与效果等。

第四部分“育禾得需长流水——田野课程的培训与学习”。作者阐述了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与方式:为问题而学,为有效的工作而学,为幸福的生活而学。第五部分“面向园墙外的对话——田野课程中的家庭与社区”。主要讲述家长及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促进幼儿发展的合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促进教育走向社会化,实现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

“真趣”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10

一、创设“童真”乡土环境

“童真”是指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 是真善美最本源的状态。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学习和活动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我们所关注的是幼儿真实的学习需求和本真的认知心理。“童趣”是指童年的乐趣, 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学习和活动都能使幼儿充满浓厚兴趣, 体验无限乐趣和情趣。幼儿教育关系到儿童心理、生理素质的养成, 关系到儿童的全面发展, 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养成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教育要创设幼儿园“真趣”环境, 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幼儿园。走进幼儿园, 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根据季节的变化, 在种植园内, 教师与幼儿共同种植农作物, 例如, 稻子、花生、瓜果、莲藕、萝卜等, 幼儿一天天看着它们长大, 在观察中, 探索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乐在其中, 收获劳动的快乐和喜悦。培养幼儿健康乐观、品性淳良、求真爱美的品质, 这既是家乡千年农耕稻作文化遗留下来的美好品性, 将来也符合幸福绸都建设者的目标。融入师生的“真、趣、爱”, 打造幼儿园环境, 激励师生固我本真, 务实求真, 说真话, 干真事, 激发幼儿兴趣, 有情趣, 多乐趣, 过有趣生活;形成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爱自己、爱他人的品质。正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教育方法。”大自然隐藏着丰富的资源, 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向幼儿展现形象生动的内容, 是幼儿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载体, 树立博大的教育资源观, 让孩子体验精彩的乡土世界, 感受农耕的艰辛魅力, 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情感。

二、开展“真趣”乡土游戏

幼儿期是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 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把握住机会, 关注细节, 捕捉教育契机, 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创设趣味十足的游戏, 提供给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 充分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教师要努力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 引导幼儿参与有益的智力活动, 为幼儿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增长见识, 在活动中孕育出大智慧,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幼儿在丰富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促进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 是一本活的教材,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着各种自然景观, 一年四季各有千秋:春天, 绿草茵茵、山花烂漫, 孩子们放飞着自制的风筝;夏天, 瓜果飘香、山清水秀, 孩子们到田间捕捉美丽的蝴蝶;秋天,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 孩子们在田间采摘收获;冬天, 白雪皑皑、景色迷人, 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闹追逐。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 菜地里留下孩子们稚嫩的脚印。丑陋的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花蝴蝶, 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满山遍野的野菜、闪闪发光的萤火虫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是最棒的科学教育教科书, 木棍、竹竿和稻草是游戏活动最好的道具, 青竹为马, 木棒为抢, 抽陀螺、跳皮筋、打弹珠、丢沙包, 其乐无穷。让孩子们回归乡土、回归本真,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乡土材料互动, 通过游戏活动,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幼儿的创造性, 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通过循序渐进的游戏, 锻炼幼儿灵活敏锐的感觉、敏捷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品质。

三、进行“童真童趣”艺术实践

结合本地资源, 为幼儿提供创造机会, 发展想象力。我们的家乡风景秀雅、经济发达、人杰地灵,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把家乡丰富的民俗文化、美丽的自然资源融进幼儿的学习中,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利用各种自然材料, 凸显乡土气息。例如, 教师、幼儿、家长用各种材料制作的作品, 有扇子制作的色彩斑斓的大树和孔雀;用稻草制作的孔雀、蝴蝶、小狗、恐龙;用豆子制作的小鱼、山羊;用稻粒制作的小蜜蜂;用竹子制作的自行车;用瓜果制作的小鸟;用农作物、野花野草等自然材料布置环境, 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经济的自然材料, 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宝贝。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动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习性, 以绘画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动物的特性,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 山川小溪都在幼儿的笔下, 展现出勃勃生机。幼儿教师布置乡土艺术长廊, 展示幼儿的乡土美术作品。设置“编织坊”“竹坊”“泥坊”“木坊”等手工作坊。这些不仅练习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 通过“乡土生活”和“艺术实践”两大主要途径, 让幼儿接触乡土结构, 感受乡土经验, 积淀乡土意识, 并通过艺术手段去体悟、表现、融入和热爱, 开拓幼儿活动空间, 满足幼儿需求, 在玩中求发展, 孩子们获得知识, 增长见识, 培养幼儿优秀的个性品质,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成长。

摘要:开发与实施乡土资源, 让幼儿在探索、体验、游戏、表达、展示等多样性乡土课程活动中, 培养童真, 激发童趣。从创设“童真”乡土环境;开展“真趣”乡土游戏;进行“童真童趣”艺术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真趣”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乡土游戏,乡土环境,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11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感悟

新课程实施至今虽然只有一个学期。设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基本实现,但在教学中也体会颇深,以下是几点感悟,希望能在我们今后的课程实施中作为借鉴。

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几点收获

1.1学生对新形式的体育课充满期待和热情

通过选项式的上课,学生能学到较为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本学期我校高一学生完成了田径教学模块的学习。有近80%的人达到良好,只有3%的人因身体关系和某些特殊原因没能达到及格要求,但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2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方式

如今我在课堂中谈及考试或测验更多的是让学生超越自己,学生也改变了原来学习只为考试,盲目学习的现象,学期初采用的班级内“友伴式”分组结合学习的方式也初见成效,如今每个小组都有组长负责,组员们在学习中能够互助互进,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习有了效率,气氛也活跃了。

1.3新课程的模块教学促动我进步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这促使我们必须更深一层去了解教材。探讨教法。一个内容,几个模块的教学过程,只有更深更透彻的了解教材才能吸引学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示范动作是学生的第一教科书,优美的示范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4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讨,共同进步

在提高教师能力这方面我们学校一贯重视,不仅注重新教师的培养,每年组织师徒结队活动,也要求每个教研组开展有本组特色的教研活动。

2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疑问

2.1学生的差异使选项难于确定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中考的好处在于加强体质,而一届一届的学生在技能方面的下降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能感觉到的。如今的选项教学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而选,可是有的学生9年的体育课下来,让他自己选择时,却无从下手,尤其是女同学几乎是体育盲,还谈什么兴趣?什么选项?我们的体育课如何解决这种“代沟”需要思考?

2.2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与学校师资的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是主体,享有选择学习模块的最大权力,离开这一点选项学习就是失败,但若均按新课程所提倡的按学生和兴趣分项教学。那么学校所面临的教师短缺,比如我们体育原来45人一班一名教师,如今5个班合成4个选修班,有4名教师教。就多了一个人的工作量,由于各选修班人数差别大,尤其是大众喜爱的篮球班男生五六十人。女生四十来人,如果按旧的计算方法我们将面临工作超量却要工分不足,这些矛盾学校如何解决?

2.3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的限制

新课程的开设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提高,如我们想开设健美操需要室内场地和多媒体设施。以我校的规模较小根本无法提供。即使学生兴趣高选择的人多也难于实现。国家教育部门是否考虑过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学校领导会甘心投入这笔资金吗?如我们学校只有两块篮球场地,现在只有高一年级开设选项教学还可以勉强维持,今后三个年级同时开设篮球选修那么场地将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最大障碍。

2.4教师知识的更新问题

目前新课程的学科培训只限于一部分老师,而且理论性较强,没有实际经验,那么如何使全体老师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的知识,做到互相借鉴,共同提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近几年人员流动较多,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我们的大部分力量。从几年来到我校实习的体育院系学生和新教师情况来看。他们这些未来体育教育的新生力量对新课程都毫不了解,等到他们工作后怎么衔接?谁来为他们补上这一课。高校师范类的教育要不要顺应时代,跟上改革的脚步?新教师的过渡期如何缩短?值得考虑?

3小结

课程改革与实施 篇12

要解决这个问题, 每位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意义、课程改革与实践, 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其原因有三:第一, 基于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作为课程标准背景下实施教学的教师, 多数未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 容易出现似懂非懂、做起来无从下手的情况, 从而影响到课程标准的实施。第二, 基于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 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 使教师失去了长久以来习惯的束缚和依靠, 如同刚走出“井田制”的农民, 感到自由并茫然。课程标准在教学上给教师留有自由的空间, 使教师有了更大的选择权, 但也给教师提出新的问题, 需要教师通过自主专业发展来解决。第三, 由于受传统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容易忽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忽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的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容易成为一纸空文, 被束之高阁, 或成为空中楼阁, 可望而不可及。课程改革也可能沦落到“纸上谈兵”的境地。因此, 各高职医学院校急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基于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改革。同时要求教师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积极思考, 勇于实践, 不断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不断完善课程内涵建设。

由于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特点性质、地位不同, 因此,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改革实践过程中, 各院校的做法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以药理学教学为例, 介绍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改革,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 推动药理学课程建设。

1 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剖析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 在对药理学课程的剖析中, 主要针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解构及教学内容分析等展开研究工作。课程定位主要是明确药理学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及课程起点、教学延伸等问题。例如, 在临床医学专业 (专科) 培养目标中, 药理学课程主要为学生将来从事多发病与常见病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对接, 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药理学课程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作为教学起点, 同时作为专业课程 (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 的铺垫, 是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主要部分,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构, 笔者将课程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3部分[1], 并确定能力目标是临床医学专业 (专科) 药理学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2 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2.1 药理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设计的内容包含教学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所有的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理念应基于以下几点: (1) 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与评估体系; (2)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3) 以执业资格考试、岗位需求及后续课程开发为依据重组教学内容; (4) 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5) 突出以能力目标、为核心任务的教学特色。

2.2 药理学课程实施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理念, 笔者首先将药理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实验实训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3部分, 尝试在3个不同模块中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2.2.1 理论知识模块

由于药理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 理论教学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 如何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突出以能力目标为核心的教学特色, 既是药理学课程实施的重点, 也是难点。我们主要从教学模式、教法方法及教学环节3个层面实施教学改革, 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 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过程分为激发参与阶段、引导探索阶段、鼓励创新阶段, 在每个阶段通过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 形成既有教法主线, 又有学法主线的双主体、双主线教学模式。下面是以“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章节为例, 介绍双主体、双主线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活动 (见图1) 。

应该说, 双主体、双主线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从过去单一关注知识点的传授, 转变为同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加强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大胆借鉴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知识讲述中引入病例教学法, 将药理学章节的重点与难点有机融入少数典型病例中, 通过对病例中药物应用问题的分析、讨论, 使学生始终在专业情境中学习、思考、求证, 也为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此外, 我们还注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实现能力目标, 如在教学总结环节, 鼓励学生用知识树等形式概述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后布置一些提高能力的作业, 如收集药物说明书、办药物专栏、撰写药物小论文等,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

2.2.2 实验实训模块

在实验实训模块, 我校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打破学科界限, 将药理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成一门新课程——机能实验实训课程。通过使用校本教材, 将各相关实验内容整合, 通过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动态评估, 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2.3 社会实践模块

由于我校药理学课程开设时间在第一学年下半学期, 为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和应用知识, 我们将课堂教学与暑期见习相结合, 开展药理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药理学课程的社会实践包括3个阶段: (1) 在校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主要包括举办讲座、义诊、板报、小论文、病例讨论等。 (2) 暑期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诊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见习, 收集若干药物处方复印件。 (3) 返校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在返校后写出见习总结, 回答学生见习中的疑问, 和学生共同讨论收集的处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既为学生药理学课程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式, 为能力目标实施找到了新的平台, 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完成从基础医学教育到临床医学教育的有效对接[2]。

3 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评价

对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评价, 是药理学课程改革中的难点。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大纲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校对药理学这样的基础课程采取的是静态评估方法 (如结业考试等) , 但课程标准的性质决定了药理学课程的评估体系应以动态评估为主, 适当结合静态评估。目前尚无此类研究的相关报道。有人提出借鉴基础教育的方法, 利用学习过程记录袋+考核的形式对药理学课程进行评估, 其可行性论证与点面研究工作在逐步进行中。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评价的另一难题是关于第三方评价的问题。究竟由谁来评估药理学课程, 目前的争论较大。由于药理学为基础课程, 如果简单地按照专业课程的评估方式———由社会及用人单位进行评估, 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我们所在教学团队主张由毕业1~3年的学生评价, 较为客观合理。目前该项工作也在逐步开展中。

通过对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实施的研究, 我们认为, 课程标准实施及课程改革, 最终还是要由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来解决, 那些“局外人” (包括专业研究人员、行政管理者、上级部门领导等) 是很难对教学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的。教师能体察教学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 能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各种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 有其他人难以替代 (也是不能替代) 的作用。因此,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 将教学目标具体化, 并将其分解和重构成各层次、各阶段的要求或期望, 并对自己的课程和教学做出整体规划, 对学生学业成绩及表现作出一致解释。这种解释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协商, 以形成共识[3]。因此,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是教师的专业责任, 他们对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环境、教学行动等的反思和研讨, 是促使他们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

摘要:随着各高职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逐步完成, 作为课程标准中的主体之一的教师, 如何理解课程标准的本质及与教学大纲之间的差异, 如何研究与学习课程标准, 如何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研究, 是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通过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药理学课程教学与改革,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药理学,教学改革,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4) :30-34.

[2]任亮, 康红钰, 王雁梅, 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6) :124-126.

上一篇:电力营销窗口下一篇: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