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

2024-07-18

讲台(共12篇)

讲台 篇1

提起“三尺讲台”, 脑海中不禁浮现“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属于老师的舞台”等修饰语。“讲台”总是与老师联系在一起, 而台下坐着的则总是规规矩矩的、等着回答老师提问的学生。能不能也让学生走上讲台, 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笔者在最近两年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有些许的想法和做法。

一、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10~15分钟, 讲授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1. 想法产生的背景

本轮新课改的第一年, 教材已打破了原有的框架, 教起来不再那么得心应手, 甚至对某些领域完全陌生, 如《必修三》中的“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追寻生命的起源”等都是与物理学、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些内容学生已学过, 于是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呢?”

2. 具体操作

(1) 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 并鼓励学生从《必修三》中自由选择课文。如有冲突, 请大家谦让些, 由科代表负责调解;

(2) 引入竞争机制, 对学生的表现打分, 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3) 要求授课学生在寒假期间必须认真准备, 并交老师审核备课稿和课件;

(4) 老师要全过程地指导每位学生。

3. 效果

(1) 因备课时间安排在寒假期间, 从而避免了与开学后作业增多现象的矛盾冲突, 不会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

(2) “小老师”为了上好课, 势必会进行一番精心的准备, 如翻看辅导书、上网查资料、自觉深入钻研教材, 从而有助于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拓宽自身的视野。这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小老师”上课时, 学生有新鲜感, 大部分表现出一定的热情,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能轻松自主地学习。

(4) 基本上每位同学都十分珍视自己上台“亮相”的机会, 为了给同学和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获得较高的分数, 总是认真准备, 所以多数同学的讲课都比较成功。他们会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包含着对他辛勤付出的感谢, 包含着对他能力的赞赏, 包含着对一位成功者的钦佩, 也包含着对成功的向往。同时, 在一部分同学的心里, 滋生了成为成功者的希望。这才是学习的快乐!

(5)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全班几十名学生,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站在讲台上的同学能将所知的内容有声有色地说出来, 并虚心倾听其余同学的发言, 这样对每个同学来说是一种相互取长补短的交流机会, 无形中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6) 学生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开朗而有的却腼腆, 有的学习好而有的则较差,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 可带领他们走出自卑的困境。

(7) 在老师给讲课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可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在讲课前要先给老师说一遍, 老师会给出一些建议, 然后进行修改, 最后才给大家讲。可见, 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 甚至有“加负”的趋势———既要自己先备好课, 还要指导学生。

(2)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参差不齐的, 即使课前准备充分, 上阵时也难免会手忙脚乱、语无伦次, 导致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得延长教学时间等。

(3) 学生授课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书上的要求复述一遍, 再配上几张多媒体图片。台上学生讲的, 台下学生都能懂, 自己看看书也就可以了。有一种流于形式的感觉。

(4) 毕竟是学生, 讲的内容总会存在一些不足, 老师要在本节课剩余时间重新讲过, 又感觉有种重复作业、浪费时间的感觉。

二、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涉及的任意一个人物进行讲解, 时间限制在3~5分钟

1. 想法微变的背景

(1) 在前一阶段的尝试中, 深切感受到让学生讲一节课难度比较大, 课前辅导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2) 本轮新课改的第二年, 虽然对教材有些熟悉了, 但笔者承担了跨年级教学, 备课量增加, 更加没有时间来全程指导学生, 但又不甘心放弃对“让学生走上讲台”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

(3) 看过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顾忠华老师的《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文章后, 对其中提到的"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洞察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受启发”。于是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既可以减轻老师的指导负担,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具体操作

(1) 还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 从《必修三》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介绍, 并引入打分机制;

(2) 要求每位学生在讲课前都必须认真准备, 并交老师审核讲稿, 可不做课件;

(3) 讲述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 还要绘声绘色地讲一个相关的故事, 并谈感受;

(4) 讲述时要求脱稿, 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因为有些课文涉及的人物不止一个, 也就是说一堂课并不一定是一个学生讲述) 。

3. 效果

(1) 精心准备自不用说。为了能找到一个感动每个人的历史人物故事, 学校图书馆里已许久无人问津的一些人物传记被掸掉了上面的灰尘。通过广泛的搜集资料, 培养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拓宽了知识面。

(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每一节历史课的开始都让学生充满期待, 那应该算是良好的开始吧。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的人物介绍都要精彩, 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3) 雷鸣般地掌声, 欢乐的笑声, 若有所悟的惊讶, 会不时地从我们的教室里传出。

(4) 脱稿让有些学生的眼睛不知道该看向哪里, 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挑战。

(5) 老师对学生的课前辅导只需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一眼讲稿, 适当剪裁就可以搞定。剩下的任务就看学生自己的背功和临场发挥了。

(6) 《必修三》是一部“思想文化史”, 不是以人物为主, 学生的人物介绍是书上所没有的, 所以内容不会重复, 反倒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在课堂开始的渲染下,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热情的状态。

(7) 学生讲的一些内容, 老师也有不知道的, 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

4. 存在的问题

(1) 有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生认为历史是副科, 在准备过程中敷衍了事, 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很是费一番心思和口舌。

(2) 部分学生声音太小, 台下的学生听不清楚,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效果。

三、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 讲述历史故事, 内容不限

1. 想法产生的背景

高三的总复习实在是枯燥乏味, 为了不“炒冷饭”, 除了避免对已学内容的重复再现, 深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外, 为什么不能让高考生在上课的时候讲故事呢?历史故事很多呀!这样也许可以把高考复习变为一份可口“蛋炒饭”。

2. 具体操作

(1) 选择的历史故事要生动, 讲述时要脱稿;

(2) 最好能交待一下所讲故事的历史背景。

3. 效果

可调节课堂气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能力等。

4. 存在的问题

有个别同学存在抵触情绪, 认为“都要高考了, 还搞这些没用的!”

四、让学生在课堂小结时填充板书并进行语言概括

1. 想法产生的原因

俄国谢切塔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田荷珍教授也有句名言:“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讲授过程是对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补充完善或重新构建过程。”事实上, 当堂课的内容应该当堂完成, 当堂课的问题应该当堂解决。因此, 我采用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上讲台写的方法。

2. 具体操作

(1) 讲完一节课后, 留给学生一个好看的实用的板书 (板书要注意布局得体, 结构合理, 提纲挈领, 合乎逻辑, 条理清楚等) ;

(2) 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

(3) 课堂小结时, 保留板书的题目和主线, 擦掉板书上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 最后让学生填写空白部分, 并要求学生讲解或解释自己填写的板书内容, 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要点。

3. 效果

实践证明, 这种让学生上讲台填写的方法, 能增强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和紧迫感, 学生在识记知识、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时, 恰好是在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刚刚理解的基础上, 怀着强烈的要记住的积极愿望, 此时, 注意力特别集中, 记忆效率高。

综上所述, 学生走上讲台,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信心, 锻炼能力, 给教学活动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

所以说, 讲台并不为老师所独尊!

摘要:新一轮课改再次重申“还学生主体地位”。笔者通过两年来的尝试, 对“让学生走上讲台”这一教学模式不断探究, 有一些收获, 也有一些不解的困惑。

关键词:讲台,学生,老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

[2]刘宗绪.《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3]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

[4]聂幼犁.《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

讲台 篇2

怀着沉重的心情推开了教室的门,昏暗的灯光像一名胆怯的孩子,时而探头探脑地伸进教室,时而缩手缩脚又退了回去。我径直走到那张白讲台前,轻轻拭去表面灰尘,张露出它雪白的身躯,我深情地抚摸着它,抚摸着那流逝的岁月。

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您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室,走上了那张崭新的白讲台。您望着我们嘴角不经意间扬起一弧淡淡的微笑,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几颗洁白的牙齿。您说,您姓张,你们可以叫我小张老师,我们相遇,本就是一种缘分,您决定,给我们每人发一颗糖,以示纪念……

记得平时您那声情并茂的课堂,您站在白讲台上,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您的课堂,从不沉闷死板,教课更像是教一门艺术,引领我们探索自然的奥妙,拜访学富五车的文坛大师,或是领会生活中那平淡无奇却蕴藏着一份小小感动的人情世态……

更忘不了您的宽容,有一次为了好玩,我从三楼打了一瓶水,泼洒到了楼下同学的衣服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您报告,等着看我的好戏。我来到您面前,本以为会狠狠地挨上一顿批评,然后写上一份检讨。谁知您坐在那张白讲台旁,心平气和地给我讲这件事情的错误,并告诉我人都会犯错,记住就好下,下不为例!

您陪伴我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光阴似箭,转眼就到了离别的时候,那日闷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压抑的让我们喘不过气,您站在那张白讲台上,双眼通红,沉默不语。岁月的齿轮已经在您光滑、白皙的脸旁磨上道道细痕,原本您乌黑亮丽的秀发,却参杂着不少银丝。那张曾经崭新靓丽的白讲台,那张见证了您上了无数精彩课堂的白讲台,也经不过时间的冲刷,伴随您慢慢老去,您强忍着悲痛,留下一个令我难忘的眼神,那眼神饱含着对我们的不舍与期待。画面定格在了这一刻,然后瞬间破碎。

暮然回首,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下了空荡荡的教室,临走之前,我最后望了一眼那张白讲台,然后默然离去。

“走下讲台”讲课 篇3

所谓“走下讲台”讲课,主要指改变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的“填鸭式”教学,代之以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知识的新式教学。“走下讲台”更符合知识和教学的本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而教师不是神,并不是所有方面都比学生强,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面前没有先后之分,学高皆可以为师,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唱“独角戏”。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用良好的心态“走下讲台”,用平等、博爱的心去包容学生,做到在教学和知识面前的平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知识上要“走下讲台”。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学生一样以一个求知者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避免教师教学上的拔苗助长和学生学习上的囫囵吞枣,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教师要从教学方式上“走下讲台”。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多给学生自主动手、动口的机会,增加他们对知识的体验。有时不但需要教师“走下讲台”,在知识面前与学生平等,而且有时还需要故意让学生显得比教师强,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讲台不是教师永久的舞台,让我们都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多和学生交流,走下讲台俯下身子来与他们对话,做他们的朋友吧!(作者单位:进贤县第二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曾宪瑛

讲台 篇4

走上讲台, 是能力, 是技巧, 是教师。

只要你拥有了教师资格, 你就可以走上讲台, 去扮演你的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于是, 教师就充分地充当了“工程师”的角色。学生是雕琢的对象, 由我们来任意地“雕琢”, 万一“雕琢”得不尽如人意, 就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慨。不可否认, 教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教师本身也是负责任的, 工作也是辛苦而劳累的。在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 近些年来, 我国的素质教育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面临的阻力也仍不小, 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没有完全清除。甚至有人说,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受传统教法的影响, 受教学大纲的约束, 受中考指挥棒的引导, 课改前的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参, 以教师为主角进行教学, 教学的目的围绕中考展开和强化。教师在编选教案时会紧密结合教参来进行, 接触试卷后总爱用“是否符合中考精神”来评价。

这种教学固然可以培养出几个临场应试高手, 但长期以来“繁、难、旧”的教材 (学) 已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会解高难度的语法句, 却说不清某个广告的失败或精妙之处;能不差分毫地将问答题的答案默出来, 却无法用流利的语言阐述他对某课外语段的理解和感悟;能出色地按教师所设计的写作模式填作文, 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申请书……

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来说, 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 改革考试制度是关键, 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是导向机制, 优化教材和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 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根本。因为所有教育实践, 最终都要依靠教师来完成。从教育内部来看, 尽快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

二、走下讲台

(一) 走下讲台, 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 还必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而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读书, 学会作文, 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智慧和美好的人性, 并使之升华, 跟大千世界建立起多层次的联系。教师不需要去照搬教参和各种资料,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 在有限的课时内, 有选择地教点什么, 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正确的读书方法, 并促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师教点什么, 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学生需要点什么。这不仅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 更是为了贯彻因材施教,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的教学环境,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它们潜在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首要的就是师生间的平等, 这呼唤着我们走下讲台, 放下教参, 关注生活, 用生活来指导学生学习, 把教师摆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放下教参, 走下讲台, 需要的是勇气。作为课改的先驱, 我们要有不怕被学生考倒、问倒的勇气, 离开那使我们信心倍增而学生永远也猜不出答案的教参, 勇敢地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来, 和学生一起思考, 一起学习,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 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和学生靠得更近。

(二) 走下讲台, 更有利于师生交流

一切知识的掌握, 都是学生对知识的载体进行深刻的思考后的结果。师生间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古语曾云:“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可见, 适当的指点交流, 对学习本身,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 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明确教什么、学什么, 然后交流感受, 质疑解难, 使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语文实践, 逐步养成阅读、思维、观察、想象、书写、表达等最基本的智力技能。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这种交流必须是真诚的平等的充满信任的。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现和研究疑难, 敢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 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吸取有益的东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锻炼思维, 提高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是至关重要的, 这绝不是教学参考之类的东西可以解决的。新课程要求的探讨、研究、合作学习, 也绝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所能够实现的。

(三) 走下讲台, 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文化素养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 教师已不是知识唯一的提供者。教师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同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此外, 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 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知识, 更要有智慧。从知识向智慧转化, 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就必须有很高的素养。要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世界的公民, 必须培养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让孩子做好准备以面对未来的技术世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的素质、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1.提高文化知识水平, 把教学工作建立在高度的科学水平上。教师若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都不全面、不深刻, 怎么去引导学生呢?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的迅猛发展, 对学校课程产生了富于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使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受到冲击, 也使一些特殊的技巧、繁杂的运算显得多余, 而像统计思想、概率思想等又变得更为重要。现在我们的计算机普及和应用水平尚属于初级阶段, 教师应该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 走下讲台, 让我们摒弃教学方法

摒弃教学方法, 并非是不要方法。

纵观语文教学改革, 多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因而改来改去, 教学的实质变化不大。方法是为实质服务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 需要不同的方法。决定教法的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而对内容的理解、目标的把握, 要靠教师的素质。我听过一些老教师的课, 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 却处处显得十分精要;也听过一些能手的课, 投影、录音、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等, 五花八门, 看似气氛热烈, 但细想一下, 一节课到底要教会学生点什么, 不得而知。教学方法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方法的教师。教师素质高, 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驾驭自如;教师素质低, 什么样的教法也都无济于事。我们应该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多下工夫, 首要的是提高读书作文的能力。多读点书, 以增长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愫;通读几遍教材, 用自己的“心”去读, 以正确把握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读一点教育和教学理论, 结合自己的教学得失, 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教材的教学方法;经常写文章, 练练笔, 提高写作技巧。作文不是为发表, 而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

(五) 走下讲台, 加强备课和教研

1.加强备课和教后的总结。在进行新教材教学时, 我们备课组加强了教前的备课和教后的总结, 在继承语文教学好的传统基础上, 进行大胆的课改尝试。自己的教案中如何体现课改思想, 教学设计有没有兼顾每一位学生, 是否整合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 教学实施中给了学生多少参与空间, 师生的互动完成得怎样, 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运用,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业布置是否注意到课内延伸和课外迁移, 教学评价有没有做到多元化……对于没接触到的课文要认真备课,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碰到保留下来的传统课文, 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比如超级传统课文《社戏》被编选进了民俗单元, 以往的大谈历史背景, 大批封建教育黑暗的教学思路就应该转移到感受月下美景、台下仙境、归途野趣, 体会江南水乡淳朴民风和乡情上来了。

课后注重总结。可总结本课的得失、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的气氛等等。我们总结经验, 我们吸取教训。今天的总结, 是为了明天有更好发展。

2.注重教育科研。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技术的挑战, 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 而应该成为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只有经常地开展研究工作, 逐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才能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现象, 掌握教育规律。广大教师接触的教育实际最广泛, 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是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

(六) 走下讲台, 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 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 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 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 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所以,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 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讲台作文700字 篇5

为了方便老师上课,讲台被几块砖头抬高了“身价”,本来不矮的讲台此时变得更加高大威猛了。然而,不知哪位同学或老师为了找工具顶着被风吹开的门或是捶钉子而悄然拿走了讲台的“鞋子”,从此再也没有找到那块砖头的下落,讲台成了“三脚猫”。那天,斯文的英语老师在上课,她倚在讲台的肩膀上,讲台一侧慢慢下沉,我心里一惊:糟糕,要倒塌了!真想伸手去顶住,幸亏老师反应及时,阻止了“悲剧”的发生。这也告诉了我:无论是人还是物,不脚踏实地,肯定是靠不住的!

光阴难返,音容难再。讲台默默无闻地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青春讲台的表面,我似乎看到了它的过去……那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讲台前排的一位学生,看着讲台文思泉涌,然后挥笔在讲台可爱的胖脸上写下了一首小诗扬长而去。讲台啊讲台,我可爱的讲台,你成了我们的“留言板”,你的头顶布满白花花的粉笔灰,时光摧毁了你的容颜,你却孕育了一茬茬青年学子。我不禁想高歌一曲:“你还有多少泪,你还有多少梦,让苍天知道你不认输……”

春来秋去,花开花落,一季又一季,很多人离开了学校,送走了青春时代,可讲台还是以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装饰着一届又一届学生青春的梦。曾经,有多多少羞涩的学生上讲台前自我介绍的时候,紧张得恨不得钻到讲台里去;曾经,有过多少老师为了正式走到讲台前授课而自豪不已,讲台承载了太多人的梦!岁月风霜,他身上的痕迹慢慢褪却,他脸上的“皱纹”慢慢增长,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黑色的……正是这些“皱纹”丰富的色彩,赋予了讲台的新生,它将永远年轻,永远激励着学子们要奋发向上。

“失守”三尺讲台 篇6

或许是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或许是教育的方法不对,或许是一时糊涂,或许是迫不得已……总之教师的教育生涯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事实上,当教师十几年、几十年,不可能没有工作的失误,正如人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一样。但是,教师的有些失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总结,以减少遗憾。同时又要把教训告诉同行,提醒别人少走弯路,做真正的教育者。

本期话题:关注教师生涯中的遗憾

曾经梦寐以求,终于如愿以偿,有了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

想当年,是老师一次次的嘘寒问暖,让远离家乡求学的我倍感教师的人格魅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虚其名。我怀着无限的崇敬和憧憬,成为了千万教师中的一员。第一堂课经久不息的掌声至今依旧让我刻骨铭心;教师节那天鲜花簇拥的讲台,让我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全班同学那句“老师,您辛苦了”一次次温暖着我的心,这是只有教师才会拥有的快乐与幸福。

然而如今的我,却一度陷入深深的困惑:还有曾经的甜蜜吗?还能守住三尺讲台吗?我还是那个和蔼的、受同学喜爱的老师吗?

刚毕业那年,凭着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在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眼神中,我送走了第一届学生。抑或劳累过度,总之,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疲劳,新学期不久,我病倒了……

痊愈后,学校没有了我的一席之地(课已经安排完毕),我成了一名“待命”教师。正好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有事请假,我便接任他成了一名临时班主任。繁杂的班务,还是令我有些吃不消。这时的我,突然“如梦初醒”:所带班级也只是临时的,何必那么卖力?

于是,我放任了班级管理,班风一度走向滑坡。我一直在“熬”,期待着那位老师的归来。而最后,校长在校会上宣布:请假的那位老师调到了别的单位,由我正式接任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职务。一时间,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悲哀:这个班还有“药”可救吗?

我开始准备“拼命”,可离毕业仅有三个月的时间,已经无力回天了。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那个曾经任我驰骋的舞台已经失去了鲜花和掌声。我现在还能努力把这个班“挽救”回来吗?学生的唉声叹气告诉我:不!

在小学毕业的各项综合考评中,我班坐上了“红交椅”,我也第一次在校会上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评,在自责和无奈中送走了第二届学生。

也许是我的表现太令学校领导失望了,新学期班主任的名单上,我的名字被抹去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在与校长促膝长谈之后,我的名字终于被写在了“班主任名单”的最后一个。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如释重负。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班主任。

她——我三尺讲台的拥护者、最忠实的观众。每次在我讲课最无助的时候,是她的妙答帮我“突出重围”,是她的存在,使得那三尺讲台充满了生机活力。然而,我却又失去了……

那是一次语文小测试。刚走进教室,我就“闻到”了一股火药味。同学们的脸上都没有了往日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焦虑与不安。我不停地鼓励他们:放松些,不要紧张!即将走向“战场”的他们对于我的话充耳不闻,依然愁眉苦脸。我正准备发试卷,一张天真可爱的笑脸映入了我的眼帘,看不出她有丝毫的紧张,我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考试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我也不停地扫视着每一个同学。一个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她不停地晃动着修正液。也许是……她正前面的同学转头看了看她。莫非是她……我一个箭步走到她桌前,神情严肃地望着她。

下了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她显得莫名其妙。

我还没发话,她就问我了:“老师,您找我……”

我头也没抬,仍在埋头整理刚收上来的试卷。

过了好久,我才抬头看着愕然的她,生气地说:“老师一直认为你做事很认真,也很负责任。你怎么给别人看试卷呢?你以为这是帮助她吗?其实是害了她……”

我清楚地看到泪珠在她眼圈里滚动着,硬是没掉下来。她也迟疑了一下,正要解释,我就极不耐烦地说:“行了,回去反省一下吧!”

从那天起,她再也没有举过手,我的舞台失去了最后一个观众,每次只能唱“独角戏”。没有人关注的表演,即使我再卖力,还有什么用,只能是灰心、丧气……

今天,明天,后天,我不知道又会失去什么。

大胆让出讲台 篇7

然而, 以“善讲”出了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王春易走下了讲台。“讲”曾使他们获得无数殊荣, 为什么以讲得精彩而著称的“大师”突然不讲了呢?

因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它远比让学生获得高分数重要得多。

因为, 当你把知识讲得越清楚、越明白的时候, 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会越弱, 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 并且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落空。

因为, 不管“善讲”的老师在课堂上多么机智, 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有活力, 显得多么有主体性, 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老师表演的道具。

李镇西、王春易从“讲”到“不讲”的嬗变, 使他们的生命又一次绽放出了光彩。

当然, 把讲台让给学生, 改变教学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 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 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 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中去。这一点, 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来说尤其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 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但是, 当学生走上讲台, 他们得到的是更多的训练和自信,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合作能力得到增强。让学生当老师,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 让他们自主去获取知识、亲身实践, 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由此, 学生不仅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习成绩也得到提高, 觉得学习生活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我在这几年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中, 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走上讲台, 总是希望看到每一个眼神都是柔顺的, 每一张脸上都写着“听从”。为人师的严肃充塞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恨铁不成钢”的怒意时不时地在心底翻涌, 多少个不羁的思绪在瞬间被抹杀了, 多少次会心的恶作剧“胎死腹中”———讲台上是一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老师的脸, 这张脸时刻在提醒:不许犯错误。

学生走上讲台, 会顿生一种重生的轻快感, 思索进入了一个从未驰骋过的天地, 被解放了的孩子们身上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课堂。学生的每一根神经都活跃起 来, 每一个细胞都张开了, 不停地吸收, 不停地释放。

教师走上讲台, 挖空心思, 口若悬河, 灌输知识, 发出权威的结论;学生正襟危坐, 心飞室外, 想什么?需要什么? 在做什么? 为师者全然不知。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的讲上, 那必然是死路一条。

首先, 不论什么能力, 都不是教师讲会的, 也不是学生听会的。站在游泳池边大讲游泳之道而不让学生下水的游泳教练, 早就被人看作疯子了。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其次, 讲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 长此以往, 他们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现在, 各种传媒、各个阶层都在大谈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是“讲”不出来的。学生不亲历学习的过程, 不去探究知识的发生, 不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大脑一片茫然, 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 讲台之设, 使教师与学生成了对立的统一, 其实不如说是统一的对立。“我讲你听”“我讲你就要听”“我讲你必须听, 不管好坏都得听”, 教师与学生怎能不对立, 又怎能统一?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之中, 与他们真正地交流, 做他们学习上的伙伴、朋友、引导者、领路人, 真正地和学生一起学习, 一同探索, 共同研究, 共同进步, 那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那才是真正的和谐统一, 学生和教师才能其乐融融。这样的学习, 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 也不仅是学习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从为人师者身上得到一种高尚的、纯洁的东西。有了这份敬佩, 学生一生都不会孤独, 这是信念, 是力量, 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暖融融的感觉, 会激励学生去继续学习, 终身学习。

许多老师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大胆、大声表达,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就不举手发言了, 说话也小声了。”其实, 每个孩子对语言都有天然的强烈兴趣。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不想说、不想读, 也不想写呢? 我认为这个现象是“果”, 不是“因”, 是我们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套思想和方法结出的恶果。教师长期霸占讲台, 讲得口干舌燥了, 也不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 读自己想读的, 写自己想写的, 他们自然就不再想说、想读、想写了。

教师大胆让出讲台, 坦然走下台, 不只是身体走下了讲台, 心更要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之中。没有师者的架子, 没有板着的脸孔, 没有权威的答案, 没有生厌的题海。这堂课是师生彼此分享, 共同探究, 交流情感, 碰撞观念, 逐渐统一认识, 从而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共同体中, 师生互动, 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轻轻松松, 和而不同, 这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的效果。

追求,站稳讲台 篇8

我有了一个讲台

我上世纪70 年代出生, 作为一个农村男孩, 我有我的调皮, 也有乡村孩子的那份质朴和执着。在参加高考时, 我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 因为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走进大学的人, 我想让更多的小弟小妹将来也能走出来。三年大学如期毕业, 1990 年6 月离开母校南京教育学院, 并于当年8 月分配到当时六合县四合乡四合中学 (我曾经的初中母校) 工作。

至此, 我有了一个讲台。

在学校里我就明白,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的道理。站在每天属于我的45 分钟的讲台前, 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给学生, 事实上,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很有限。因此, 学习, 是我教学生之外自己要做的必修课, 不仅指知识层面, 更包含思想提升和专业学习。2007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了一名党员;2009年被评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六合区“学科带头人”。这十几年里, 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努力做好孩子的人生的领路人, 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市先进集体称号, 也多次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在教学上, 我认真钻研, 努力学习,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不断通过“写→学习→再写→…”,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让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幸福。个人有数十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主持研究过多个市级规划课题及个人课题;教学上也多次被评为“区级学科教学先进个人”, 也收获了“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这些点滴的收获不断激励我, 增添我的信心, 让我把讲台站得更稳。

也许是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也许是自己需要有更大的考验, 工作14 年后担任学校政教主任, 2010 年被任命为副校长, 分管教育教学、德育、安全、教科研等工作。这期间, 我始终克己奉公, 舍小家, 顾大家, 穿好行政工作和学科教学“两只鞋”, 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

上班的路上有着朝露的沁润, 下班的途中伴着月色而行, 远望家中幼子倚门相待, 瞬间全无累意, 第二天整装再发。累, 却快乐着, 我也成了新手, 因为我的讲台变长了、变宽了, 面对的不仅是教学任务和学生发展, 还需带着我的同仁们一道前行, 肩上扛着学校发展使命和家乡父老重托。面对变大的讲台, 我唯有在时间上多一些付出, 问题上多一些思考, 行动上多些创新, 因为这是我的工作, 是我的讲台, 我得把它站稳了。

我有了新讲台

2012 年9 月, 我接到调令, 调至六合区仕金学校主持全面工作。离开了工作22 年的地方, 融入一个全新的人、物、境之中。

至此, 我有了一个新讲台。

这所学校依山而建, 是九年一贯制学校, 还包含幼儿园, 孩子在这里要待上12 年。我明白, 人生能有几个12 年, 而这12 年更是这些孩子的黄金年。我的任务是让学校的孩子在这12 年中快乐、有意义地度过, 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走向未来;让这所学校40 多名教师快乐工作, 帮助他们找到教师的成就感和人生的归属感。

我首先要做的是活动育人。活动即活力, 活动也是彰显一个学校德育特色的主要形式, 好的学校既要是一所探索求知的学园, 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乐园。我力求让这些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他们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一切教育及活动, 有条件要组织, 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组织。通过集体晨会、国旗下讲话、班级晨会、班队活动、板报、校报《湖光山色》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营造良好氛围, 创设优美育人环境;还利用晨练普及太极拳运动, 开展“一二·九”合唱、“庆三八, 话感恩”征文比赛、“庆祝教师节”师生篮球赛、“团结拼搏, 共创佳绩”广播操比赛、学校冬季三项运动、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 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也真正做到还校园于学生, 让他们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同时, 我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使他们在若干年后对这段光阴能葆有一段美丽而幸福的记忆。

有付出就有回报:我校学生参加“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获得省二等奖、市二等奖, 参加六合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成绩优异并获“区体育道德风尚奖”, “一二·九”合唱获六合区一等奖、青春啦啦操比赛获六合区二等奖等等。针对学校教学段长、同年级班少的情况, 我组织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实情, 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优势, 创造性地提出开展“大教研组”“大公开课”“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中学老师走进小学课堂, 小学老师听中学老师的课, 不同学科的老师互相学习, 将中小学各个年级、各个学科有效衔接, 彻底打通学科之间、中小学之间的壁垒。近两年来,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 2014、2015 年学校都获得了六合区教育质量优秀奖 (一等奖) 。

其次是致力于自我提升。一个优秀的教师, 同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匆忙的脚步中, 我坚持每天腾出时间坐下来, 读一些教育书籍, 用写“读后随笔”来积淀。同时还积极撰写教育心得、教科研论文, 主持的市级个人课题及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的研究》顺利结题, 2012 年还参与了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 《初级中学自我发展力提升的课例群研究》的研究, 同时主持学校的市级规划课题《以故事引领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培训是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良机, 我先后参加了省级农村校长研修班、南京市特级后备高级研修班、南京市国际视野名师高级研修班、南京市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等学习及培训。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的成长, 首先是专业能力的成长, 利用培训学习的机会和大师面对面地交流, 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 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同行分享, 达到共同进步。撰写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解药, 就在毒药的旁边》等文章与全区青年教师交流, 也多次在市区做关于“初中物理教学”及“家庭教育”的讲座。我始终坚信:一个人走路只能走的快一些, 一群人走路才能走的更远一些。

讲台, 我得站稳

回首自己的教师之路, 一次次从新手成为老手, 在数次的蜕变之中感觉到了教师职业的艰辛, 更品尝了教师职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在层层加深,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更是社会进步的摇篮, 我们影响的不仅是一校之生, 更是一国之力。

常说“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我也将到“知天命”之年, 但真的未知“天命几何”。2015 年夏, 我又有了一个新讲台, 调至金牛湖初级中学担任校长。我不知道明天会是怎么样, 也不知道尘世如何变化, 可我知道我有一个讲台, 我的讲台下有很多学生, 他们需要从我的课堂上得到人生密码;我的讲台里还有很多别人的讲台, 他们需要从我的讲台里实现人生的梦想。

让学生走上讲台 篇9

环视了一下同学们,她接着说:“我的想法是将这个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把它们两个的内角和相加,得出的结果就是这个五边形的内角和了。”

“这是我的想法,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补充?”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我认为,还可以将这个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就是540度了。

“我同意你的补充,谢谢。”

……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这是一节四年级数学课上来自学生的课前分享。这也是我在数学课堂中尝试的一种学生互动分享、展示、交流的方式。

向英语课堂学习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高年级“你最喜欢的课堂”评选中,全学校约有76%的学生选择了英语课堂。早听闻英语课堂有着精彩的游戏、丰富的活动和教师激情的投入,但76%的统计结果还是让我略显吃惊。英语课堂魅力何在?渐渐地我开始走进英语课堂,关注英语课堂,学习英语课堂上的一些做法。

由于对于英文的生疏,我更多的是关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组织形式和教学艺术。观摩了多节课后,我发现在英语课堂的开端有一个共同的环节——学生展示。询问,学生说:“按照老师安排好的顺序,每天都会有一名同学做课前展示,我们也非常喜欢这个环节,马上就轮到我展示了。”

课前展示,数学课堂能不能也设计与安排这样一个时间段?

我预想在我们数学课堂中也开辟一个这样的时间段,并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们。课后,就有多位在数学方面基础较为扎实的同学主动找到我,提出让自己第一个进行展示。

看来我的想法与学生已经形成了共鸣。经过多日思考,最终将这个时间段定名为“课前分享”,我认为:展示是个人秀,分享是一种品质。

一次和家长的通话

为了能够让学生将课前分享做得更好,我借助家长的力量来辅助学生完成内容准备。

学生坤性格较为内向,但平日里的数学思维相对很活跃。明天的课前分享到他了,我把“漂流本”(记录每一名学生分享内容的小笔记本)交给他。快放学了,他竟主动找到我,与我探讨自己选取的题目,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呀。激动之余,我认真读了读他选取的问题,题目源于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原文:同学们站成一个方队做体操,小明的前后左右各有4人,这个方队共有多少人?他说:“我觉得这个题目困难的地方是,一般情况同学会直接把前后左右的人加在一起,忽略“方队”“小明”这两个关键词,导致错误,所以我就与大家分享这个题目吧。”我点了点头,应允了。

晚饭后,坤主动打来电话进一步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我建议他可以利用图形来说明自己的思路,这样同学们听起来就很直观了。

他放下电话回了房间,坤的妈妈接过电话,激动地说:“李老师,你这个办法真好,这还是坤第一次这么认真钻研一个问题,反复思考,并已经征求过我好几次意见了,谢谢您。”

“不客气,这就说明我们的孩子是有学习动力的,只是我们平时并没有关注到他的需求。”

“是呀。”

我说:“明天是坤进行课前分享,他已经选好了题目并有了非常好的思路和想法,一会儿他会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讲给您听,希望您能给他提出一些建议,更多的是给予肯定。”

“好的,我会认真听他讲的。”

第二天,“漂流本”上这样记录着坤的妈妈给出的评价:坤解题思路清晰,书写认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思维再严谨些。希望明天的分享环节,坤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多多锻炼自己。

记录每一名同学走上讲台的瞬间

表现欲,获得肯定,是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的“小算盘”,尤其是能向家长炫耀自己在课堂上的优良表现,美滋滋的。

所以,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如愿呢?

元旦,学校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迎新晚会,孩子们都争着与“孙悟空”合影,乐此不疲。是呀,我可以将课堂的瞬间“定格”下来,作为学生炫耀的“证据”。于是,有了用手机为分享人拍照的做法,当我拿出手机拍照的那一刻,课堂的氛围让我倍感惊讶,分享同学精神焕发,声音都变得更加洪亮了,更重要的是倾听的同学是那样的专注、认真、活跃与主动。

这样,每一天的上课之余我就多了一份有意思的工作,看一看所有同学上课的状态,挑一挑分享者精彩的瞬间,并将其发送到班级的交流平台。

一次,有两名同学送作业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一个问我:“老师,明天到谁分享了,什么时候能到我呢?”还未等我开口解释,另一个插话了:“你没看到班级的群里老师发的照片吗?今天是小斌,明天应该到小晟了,我们得到下周去了。”“好吧。”孩子们的简短对话中,流露着等待的失落,但也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课前分享的期待。

日复一日,每天我会如约用手机记录下孩子走上讲台的瞬间。照片中,有他们解读题目时在黑板上圈圈画画的身影,有他们提问时两人或多人的面对面的交流,有他们讲解时肢体语言的自然舞动,也有倾听同学那迷人的坐姿和专注的神情……

分享:真正让学生走上了讲台

作为教师,我们认认真真。为上好每一节课,我们提前备课,一字一句地斟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预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推敲,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教师都如此,那么让学生真正走上讲台也必须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基于这样的思考:前一天,会安排学生选题和“备课”,理清自己的讲解思路,完善自己的解题过程,与家长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征求意见;课前分享,引导学生多与倾听的同学们互问、互动,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课后,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自己在整个分享过程中的感悟。

[展示者的分享感悟]

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这样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之前一直不敢上台,可是现在我觉得站在台上与大家分享题目时就有一种无比的荣誉。谢谢老师给了我自信,我今后一定会在数学上更上一层楼的,老师您放心吧!

[同学评价]

你的解题思路很清晰,表达能力也很好,也能和大家在一起交流。但你的方法有点单一,应该用多种方法与大家分享,期待你的下一次展示,加油!

我想,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师体验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老师们备课时的辛苦;有了一次这样充实的“备课”和分享,也能建立起学生学习数学、展示自我的自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走上讲台。

讲台上的名家 篇10

(一) 他一进教室, 学生必须起立致礼;下课后, 他先离去, 学生再走。

(二) 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 上课检查若背不出, 不许坐, 要一直站到下课。 (三) 能受得住约束的听课, 受不了的可趁早退堂——如此做法, 现在的大学教师一般不会这么做, 中学教师一点也不敢这么做。可他要求虽严, 但古文烂熟于胸, 英文又呱呱叫, 加上诙谐幽默, 一般是没有学生退堂的。讲到得意处, 他会忽然唱段小曲, 或者从长袍里掏出几颗花生糖果大嚼, 令人忍俊不禁。

周作人:通常是坐在讲台上, 低头伏案照本宣科, 声音细小, 即使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听不大清楚。

让学生走上讲台 篇11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当中,呈现出的教学局面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的教学局面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接收知识,没有对接收到知识加以理解和思考,不仅知识没有牢固地掌握住;而且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大为下降。为了改变这种教学局面,教师应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了寻找一种新教学方式,本文先简述一下目前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并对此总结一下本人的数学教学新尝试。

结合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有:

1.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严谨,需要学生以适当的方式探寻认知其过程,而我们的学生只认识结论,忽视了这一点。

2.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动机认识不深。

3.部分学生回家很少主动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晚上回家两手空空无所事是,家长也不过问。

4.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欺骗家长的行为,在校哄老师,到家哄家长。

5.我们部分学生在课前(家里)不预习,学过的知识不及时复习,学一点忘一点,不能形成系统性,一切教学工作贵在落实。

6.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课本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等栏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则包办直接给结论答案,感觉如果让学生探索,课堂45分钟时间不够,课堂紀律无法保障。

综上所述,我为此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尝试方法——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

假如我们教师自己讲优点,系统性、权威性,学生则像欣赏同一首歌一样感觉很好,但不足之处,学生只是听课,很少主动探索。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是引领者,所谓授之于鱼而不如授之于渔。我们是接生婆,是帮助别人接生,不是生孩者。任何知识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探究,变为自己的动力才是永恒的。为此我们反其前面行为让学生讲课,因为讲与做有本质的区别。学生讲课优点:有的学生对数学活动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的学习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的动机与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爱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

如何让学生讲好课呢?我的做法如下:宣传鼓励。

1.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分组并制定或选一些胆大的,数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划定讲解范围之后,学生须负责探索或查资料与同学或教师探讨,弄清大致即来龙去脉(自习时进行)。

2.上课前教师应说明本节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再让学生将所预习的任务浏览一遍。

3.本节内容顺序让学生(每组代表)先后上讲台,各组代表上讲台讲课时可根据内容对下面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被提问的学生应认真对待密切配合,下面听讲学生应注意听讲,做好笔记。

4.让全班学生给各组代表找优点,漏洞让学生补充,教师应认真点评,因为学生讲解难免有不足,教师及时补充讲解,让学生再次领悟并给出等级。

5.学生代表讲课时,教师应站在后面关注学生讲解,维持秩序,学生认真听讲,因此“教师”是自己身边的人,产生好奇,求知欲望加强,善于给对方找知识上的漏洞,能专心听讲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这种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了对数学课一贯填鸭、注入式的教法,这也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

6.课后学生除完成当天作业外,教师应布置家庭作业,每组选组长,第二天早晨检查,每个组长应准备一份本组成员名单列表统计每次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映给任课教师。

7.教师每上完一章应有专题讲座,系统总结本章知识,梳理归类(引导学生做)。

8.上完每一章应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查漏补缺。

9.成立教学兴趣小组,让学生经常相互探索数学,好学生带动后进生,教师也应关注后进生,以平等交流,善对每一个学生,时而提问未曾关注的学生。

10.结合具体情况,科学进行课堂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科学地、艺术地进行评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新知识讲解中,对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你很会动脑筋”“精彩极了”等表扬,对思维迟钝不爱发言的学生则采取“不要怕,答错无关紧要”“回答正确,掌声鼓励“等词语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又如,在巩固练习时,对回答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你的作业真漂亮”等评语,对练习出错的学生,则说“再来一次,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如果这样进行评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重视自己,对自己期望很大,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要想将数学的教学质量真正地提高上来,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当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不再将他们当作知识的储备容器,而是让他们做数学学习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讲台不是教师的专利 篇12

数学源于生活, 且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贴近生活。然而, 现实并非如此。还有部分教师 (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 , 以讲台为天地, 站在台上指手画脚, 把自己当成师傅, 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讲完以后, 请几个学生起来作答, 他们把问题解决了, 这时候教师似乎就相信全班学生都会了。作业时, 多数学生不会做, 教者又站在讲台上板着面孔说:“这几道例题我一二三、再二三地讲, 你们居然还不会, 真是……”。像这样的事例不是少数, 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难道全是学生的问题吗?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依我所见, 这就是所谓“师徒关系”或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接受能力不相同, 这是人人知晓的。教师不能只看到表面或某种“假象”, 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课堂上相机把讲台交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杂问题简单化

生1:15+10+8=33 (多余全班人数3人) , 说明这3人两种球都喜欢。因此, 15-3=12 (人) 为所求答案。

生2:两个图形交叉, 重叠部分就是两种球都喜欢的人数。 (边说边用手在空中比划) 。

此时,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因为, 他们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如果教师让他们上讲台去, 准会说得头头是道。

二、简单问题趣味化

利用有趣的物品或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几个月前, 我听了一节数学课。这节课真是一堂注重合作、关注学困的高效课堂。虽然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当时的情境却深深地烙在我脑海中, 至今仍记忆犹新。教学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课前, 教师让学生以4人为小组围坐, 讲台上准备了4套相同的卡片, 每套9张, 卡片上面分别写着:1、2、3、4、5、6、7、8、9。课堂上,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当教学完例1后, 老师让孩子们做游戏。请自愿做游戏的小组走上讲台,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个个跃跃欲试。游戏规则:每个同学拿好自己的卡片, 以小组为单位, 台下选一个人在4---36之间随便说一个数字, 15秒以内, 台上的每个同学各抽出一张卡片, 其数字之和等于刚才报的数。孩子们兴致勃勃动起来了, 热烈地讨论着, 紧张地思考着……

报数的人分别报了16、21、35, 表演者只对了一个。教师并没因学生做错而生气, 相反, 他微笑着说:“看来大家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接着, 他让同学们再次分工合作, 老师巡视以后, 鼓励道:“遇到障碍的, 要找出难点, 力争自己克服”。几分钟后, 大家激情满怀的要上台演示, 老师满足了大家的要求, 其正确率相当高。老师让大家介绍方法, 孩子们积极性很高, 都想展示自己的高见。

组1:我们组是用接近4的倍数除以4来抽卡片的。如23, 就用24÷4=6, 前3个人抽6, 最后一个人抽5;再如17, 就用16÷4=4, 前3个人抽4, 最后一个人抽5。

组2:我们是大组平均分成2个小组, 再根据所报数的具体情况而定, 报的数是2的倍数, 就直接除以2, 如22, 就用22÷2=11, 然后根据小组长的安排, 谁抽小数或大数, 两个小组的和要等于11;报的数不是2的倍数, 先减去1, 利用它们的差除以2, 再上面的方法抽卡片。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 还有其他一些小组举着手。老师看到这种情况时说:“我知道还有部分同学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请大家把这些想法带到课外和同学们讨论。”

三、数学知识课外延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内, 多数时间是在课外。让自主学习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不仅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 而且在具体可感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合作氛围中, 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技能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 五年级的数学老师课后出了一道思考题:“三三数之剩二, 五五数之剩三, 七七数之剩二, 其最小数几何?”

第二天早上, 黑板上用表格的形式求出了此题。表格如下:

上一篇:课程改革与实施下一篇:工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