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能力

2024-10-04

讲台能力(精选10篇)

讲台能力 篇1

给学生一个深度发挥的舞台, 让他们创造一片天空。这是我在小说与戏剧教学中的深刻体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小说与戏剧的兴趣, 让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 并能走进这扇艺术之门, 在小说与戏剧的教学中我强调用兴趣激发能力, 让讲台成为舞台。

一、让兴趣与能力并行

我们回顾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单元。其中不少篇章, 它们不仅具备文本, 更有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有相应的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表现的“读本”, 而《雷雨》、《茶馆》等更是有着生动的舞台表演。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 我们便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 纠正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水过鸭背”式的阅读方式, 让他们在积极的探讨与评论中, 不断地深入语言文字的意蕴, 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 体会其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此时大家的热情并不高, 只是常规式的分析。可是当我们一起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应片断时, 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 一种强烈的评论欲望在课堂中充斥着。当看到林黛玉出场时, 学生们开始用书中的描绘与之进行对比, 有的学生认为演员选得好, 尤其“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在演员身上有很好的体现;也有学生认为这个“林黛玉”并不好, 虽然长得漂亮, 但是太弱了;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林黛玉, 因为她总是多愁善感, 不够开朗等等,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林黛玉了。而当王熙凤出场时, 大家在嬉笑的同时也在体会着这个人物的特点。对她夸张的“忽笑忽哭”, 大家也在批评她的假惺惺的同时认识到人物的虚伪……学生们各抒己见, 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了对剧中人物的了解, 也更加深入地解读了小说中的语言。

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对于小说中的语言、情感、人物等问题并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以给学生讲明白的, 可是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 并且在他们有了一种角色意识之后, 很多问题都变得简化了, 学生们在一种激烈自主的氛围中增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让讲台成为舞台

在前面对比教学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充当起编剧和导演, 将课文改成课本剧, 并且分小组排演。比如: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为了把剧本改好, 小组内进行了任务分配。找背景资料、不断地琢磨人物的性格特征、编写人物台词, 大家都做得尽心尽力。虽然对外国文学不是非常熟悉, 但是学生们学会了先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以便更好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在改剧本的过程中, 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在悄悄地从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找感觉, 很是像模像样。几乎所有的过程学生们都是独立完成的, 我在其中只是偶尔充当一下他们的“资料库”。在最后的汇演中, 学生们俨然就是一个导演了, 开始评论各组的表演:A组的别里科夫太重感情, 不符合课文中的别里科夫的性格, 他应该是很死板的人;B组的华连卡不能够太顺从, 课本表现的是一个开朗, 开放的人……在大家进行各种评论后, 我们把优秀课本剧评选出来, 我也对大家的表演作出中肯的评价。

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们的演出已经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可以说, 这种让讲台成为舞台的方式带领着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使他们学会了怎样去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人物, 学会了去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还培养和提高了多种能力。

三、让学生走进艺术

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时, 将剧本中优美的句子熟记在心, 还可以深入体会到句子的语境, 进而感悟生活中的美与丑, 善与恶, 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还能提高审美能力。譬如, 演《守财奴》时, 葛朗台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演《〈宽容〉序言》时, 激发了学生对扼杀新思想的守旧者的愤怒, 对勇于创新、大胆怀疑的先驱者的敬仰;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时, 罗密欧那富有诗味的语言, 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他对朱丽叶的那份炽热感情, 看到了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积极的解读与参与, 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产生艺术冲动、吸纳艺术信息、进入艺术状态、获得艺术体验、形成艺术意识、发展艺术能力, 在审美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由模仿走向创造, 由审美走向创美, 这是普通教学方式不易达到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 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后, 我体会到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中的小说文本和戏剧文本, 更应该让学生在参与中去审视它们、解读它们。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 用兴趣激发能力, 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语文艺术天地。

把讲台让给学生 篇2

一、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高效课堂教师重在教会学生学习。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编写的导学案进行预习,熟悉课本内容。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学、群学,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同伴、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说、去提问,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将变成一个小小的讲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尽情地“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展示交流,相互促进

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跟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交流。展示中,展示的学生站的位置,都将变成可以移动的讲台,这是一个真正属于学生的讲台。此时的教师,变成了课堂的观察员。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发言、补充、交流,教师能占用的时间仅有几分钟。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几十个春秋将退出历史舞台。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讲台上播种、施肥,将会结出更丰硕、更甜、更美的果实。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教师鼓励学生课前通过收集资料、网络查找等方式,丰富课外知识,并在课堂上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畅所欲言。在拓展延伸环节,课堂气氛活跃,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教师的充分信任,放手给学生,学生才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巩固提升。

四、总结评价,共同提升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有听取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学生在相互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提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发展。

总之,挥鞭三尺讲台,抛撒青春汗水。讲台、黑板、粉笔、教鞭和教科书,曾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亲密“战友”。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教师将退下三尺讲台,给学生创设一个平台,培养各种能力,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讲台能力 篇3

笔者在最近两年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有些许的想法和做法。

一、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10~15分钟, 讲授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1. 想法产生的背景

本轮新课改的第一年, 教材已打破了原有的框架, 教起来不再那么得心应手, 甚至对某些领域完全陌生, 如《必修三》中的“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追寻生命的起源”等都是与物理学、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些内容学生已学过, 于是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呢?”

2. 具体操作

(1) 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 并鼓励学生从《必修三》中自由选择课文。如有冲突, 请大家谦让些, 由科代表负责调解;

(2) 引入竞争机制, 对学生的表现打分, 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3) 要求授课学生在寒假期间必须认真准备, 并交老师审核备课稿和课件;

(4) 老师要全过程地指导每位学生。

3. 效果

(1) 因备课时间安排在寒假期间, 从而避免了与开学后作业增多现象的矛盾冲突, 不会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

(2) “小老师”为了上好课, 势必会进行一番精心的准备, 如翻看辅导书、上网查资料、自觉深入钻研教材, 从而有助于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拓宽自身的视野。这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小老师”上课时, 学生有新鲜感, 大部分表现出一定的热情,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能轻松自主地学习。

(4) 基本上每位同学都十分珍视自己上台“亮相”的机会, 为了给同学和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获得较高的分数, 总是认真准备, 所以多数同学的讲课都比较成功。他们会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包含着对他辛勤付出的感谢, 包含着对他能力的赞赏, 包含着对一位成功者的钦佩, 也包含着对成功的向往。同时, 在一部分同学的心里, 滋生了成为成功者的希望。这才是学习的快乐!

(5)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全班几十名学生,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站在讲台上的同学能将所知的内容有声有色地说出来, 并虚心倾听其余同学的发言, 这样对每个同学来说是一种相互取长补短的交流机会, 无形中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6) 学生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开朗而有的却腼腆, 有的学习好而有的则较差,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 可带领他们走出自卑的困境。

(7) 在老师给讲课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可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在讲课前要先给老师说一遍, 老师会给出一些建议, 然后进行修改, 最后才给大家讲。可见, 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 甚至有“加负”的趋势———既要自己先备好课, 还要指导学生。

(2)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参差不齐的, 即使课前准备充分, 上阵时也难免会手忙脚乱、语无伦次, 导致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得延长教学时间等。

(3) 学生授课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书上的要求复述一遍, 再配上几张多媒体图片。台上学生讲的, 台下学生都能懂, 自己看看书也就可以了。有一种流于形式的感觉。

(4) 毕竟是学生, 讲的内容总会存在一些不足, 老师要在本节课剩余时间重新讲过, 又感觉有种重复作业、浪费时间的感觉。

二、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涉及的任意一个人物进行讲解, 时间限制在3~5分钟

1. 想法微变的背景

(1) 在前一阶段的尝试中, 深切感受到让学生讲一节课难度比较大, 课前辅导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2) 本轮新课改的第二年, 虽然对教材有些熟悉了, 但笔者承担了跨年级教学, 备课量增加, 更加没有时间来全程指导学生, 但又不甘心放弃对“让学生走上讲台”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

(3) 看过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顾忠华老师的《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文章后, 对其中提到的"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洞察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受启发”。于是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既可以减轻老师的指导负担,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具体操作

(1) 还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 从《必修三》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介绍, 并引入打分机制;

(2) 要求每位学生在讲课前都必须认真准备, 并交老师审核讲稿, 可不做课件;

(3) 讲述人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 还要绘声绘色地讲一个相关的故事, 并谈感受;

(4) 讲述时要求脱稿, 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因为有些课文涉及的人物不止一个, 也就是说一堂课并不一定是一个学生讲述) 。

3. 效果

(1) 精心准备自不用说。为了能找到一个感动每个人的历史人物故事, 学校图书馆里已许久无人问津的一些人物传记被掸掉了上面的灰尘。通过广泛的搜集资料, 培养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拓宽了知识面。

(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每一节历史课的开始都让学生充满期待, 那应该算是良好的开始吧。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的人物介绍都要精彩, 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3) 雷鸣般地掌声, 欢乐的笑声, 若有所悟的惊讶, 会不时地从我们的教室里传出。

(4) 脱稿让有些学生的眼睛不知道该看向哪里, 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挑战。

(5) 老师对学生的课前辅导只需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一眼讲稿, 适当剪裁就可以搞定。剩下的任务就看学生自己的背功和临场发挥了。

(6) 《必修三》是一部“思想文化史”, 不是以人物为主, 学生的人物介绍是书上所没有的, 所以内容不会重复, 反倒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在课堂开始的渲染下,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热情的状态。

(7) 学生讲的一些内容, 老师也有不知道的, 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

4. 存在的问题

(1) 有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生认为历史是副科, 在准备过程中敷衍了事, 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很是费一番心思和口舌。

(2) 部分学生声音太小, 台下的学生听不清楚,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效果。

三、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 讲述历史故事, 内容不限

1. 想法产生的背景

高三的总复习实在是枯燥乏味, 为了不“炒冷饭”, 除了避免对已学内容的重复再现, 深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外, 为什么不能让高考生在上课的时候讲故事呢?历史故事很多呀!这样也许可以把高考复习变为一份可口“蛋炒饭”。

2. 具体操作

(1) 选择的历史故事要生动, 讲述时要脱稿;

(2) 最好能交待一下所讲故事的历史背景。

3. 效果

可调节课堂气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能力等。

4. 存在的问题

有个别同学存在抵触情绪, 认为“都要高考了, 还搞这些没用的!”

四、让学生在课堂小结时填充板书并进行语言概括

1. 想法产生的原因

俄国谢切塔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田荷珍教授也有句名言:“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讲授过程是对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补充完善或重新构建过程。”事实上, 当堂课的内容应该当堂完成, 当堂课的问题应该当堂解决。因此, 我采用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上讲台写的方法。

2. 具体操作

(1) 讲完一节课后, 留给学生一个好看的实用的板书 (板书要注意布局得体, 结构合理, 提纲挈领, 合乎逻辑, 条理清楚等) ;

(2) 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

(3) 课堂小结时, 保留板书的题目和主线, 擦掉板书上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 最后让学生填写空白部分, 并要求学生讲解或解释自己填写的板书内容, 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要点。

3. 效果

实践证明, 这种让学生上讲台填写的方法, 能增强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和紧迫感, 学生在识记知识、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时, 恰好是在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刚刚理解的基础上, 怀着强烈的要记住的积极愿望, 此时, 注意力特别集中, 记忆效率高。

综上所述, 学生走上讲台,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自信心, 锻炼能力, 给教学活动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

所以说, 讲台并不为老师所独尊!

摘要:新一轮课改再次重申“还学生主体地位”。笔者通过两年来的尝试, 对“让学生走上讲台”这一教学模式不断探究, 有一些收获, 也有一些不解的困惑。

关键词:讲台,学生,老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

[2]刘宗绪.《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3]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

“讲台”与“讲桌” 篇4

“讲台”通常指的是教室前边高出地面的供老师站在上边讲课用的台子,那么它可不可以指老师讲课用的桌子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凭语感觉得是可以的。比如,考试结束后,老师说“请大家把试卷交上来,放在讲台上”,这时肯定指放在老师面前的桌子上,而不会放在他脚下的台子上。但另一方面,笔者又认为表示这个意思,也可以用另一个表义更清楚的词语“讲桌”。

自己琢磨了一会儿,似乎很难定夺,于是决定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该书“讲台”下只有一个义项:“在教室或会场的一端建造的高出地面的台子,供人在上面讲课或讲演。”(我们记为义项①)而以“讲”起头的词语中也没有收录“讲桌”这样一个词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应用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等,情况都是一样。

难道是我们的语感不正确,“讲台”不能表示“讲课或演讲用的桌子”(我们记为义项②)这样的意思吗?抑或是自己受了方言的影响,把方言中的“讲桌”这个词用到了普通话中?网上搜索的结果告诉了我们答案。利用“百度”找到了与“讲台”相关的网页约368万个,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很多生产多媒体设备的厂家直接就把“多媒体平台”叫做“多媒体讲台”。而查询“讲桌”,只找到相关网页12.5万个。其中也有厂家把“多媒体平台”叫做“多媒体讲桌”。不过,相比而言,用“多媒体讲台”的居多。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讲桌”35例,都表示②义;“讲台”约1049例,确定表示②义的约61例。此外,也有一些“讲台”是表①义还是②义,并不明确。下面请看一些“讲桌”与“讲台”的实际用例:

(1)会议室里只设讲桌不设坐椅,干部对村民讲话一律站着。(《人民日报》1996)

(2)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老舍《四世同堂》)

(3)在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国都饭店的一问会议室里,殷文龙端坐在摆着两面绣有国航“凤凰”标志小旗的讲台前,面对着各家外国航空公司的代表。(《人民日报》1994)

(4)她用黑板擦敲敲讲台,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刘心武《我可不怕十三岁》)

(5)10时59分(北京时间24日22时59分),江主席在联合国礼宾官的陪同下,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到了讲台前。(《人民日报》1995)

(6)在讲台的附近放着一尊已故陶尔斐斯的半身像。(翻译作品《从乞丐到元首》)

(1)、(2)中的“讲桌”显然指的是“讲课或演讲用的桌子”。(3)中的“讲台”明确表示②义,指的是“演讲用的桌子”,不会被误解为①义,因为例句中的“讲台”上“摆着两面绣有国航‘凤凰标志小旗”;(4)中她用黑板擦敲的“讲台”更明显是指“老师讲课用的桌子”。至于(5)、(6)中的“讲台”表义则是模糊的,既可以理解为①义,也可以理解为②义。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既收录了“讲台”,又收录了“讲桌”,不过他们只记录了“讲台”的①义,而漏掉了②义。《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新版)把“讲台”译为platform,把“讲桌”译为lectern,同样遗漏了“讲台”指“演讲或讲课用的桌子”这个义项。相比较而言,北京语言大学、(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合编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对于“讲台”的释义则比较全面:“(1)教室或会场前头的台子,供教师或发言人在上面对大家讲话。(2)放在教室或会场前面正中供教师或讲话人用的桌子。一般较高。适合站在后面讲话。”但遗憾的是这本辞书没有收录“讲桌”一词。

“讲台”随着使用的增多,意义也发生了泛化,可,以泛指“讲演讨论的场所”,与“讲坛”同义。例如:

(7)敌人的法庭,成为她宣传革命道理的讲台。(《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8)联合国不是富国的讲台,任何以钱买权的主张都是与联合国宪章精神背道而驰的,也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人民日报》1993)

综上所述,“讲台”与“讲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并存的。“讲台”既可以指称“教室或会场前头的台子,供教师或发言人在上面对大家讲话”,也可以指称“放在教室或会场前面正中供教师或讲话人用的桌子”,还可以泛指“讲演讨论的场所”;“讲桌”只能表示中间的这个意义。它们现在的发展还基本处于一种均势之中,希望相关的工具书能根据语言实际,进一步完善词语收录和释义。

人在讲台 篇5

师德, 是教师工作的精髓, 可以用“师爱为魂,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 它是师德的核心, 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 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渴望学生能聚集在我的周围, 我们一起努力;我渴望我能融入学生之中, 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问, 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上述目的, 偶尔有一次, 我的课代表向我诉苦:老师, 你提问时为什么总是哪壶不开提那壶, 害得我好几次在同学面前丢脸了!

我一怔:这里面可能有点文章, 课堂有我, 更应该需要有学生啊!我静静地盯着天花板, 回想我的老师们是如何向我们提问的, 并且大致作了一个归类。我想这可能有点借鉴作用, 都是师生关系嘛。

通过提问来发现问题, 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有一次学“左手定则”, 老师在学完定则文字内容后, 画出几个图挨次提问, 前面很顺当, 但最右一个让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反复伸手, 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下面还有许多同学把手心朝来朝去, 同样地着急!看来实在不行了, 老师才笑着问大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 它还受安培力吗?”我的天呀, 是没有安培力的呀, 哪还来安培力的方向?难怪这左手无论如何也伸不到正确的方位去了。但这个办法最好是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否则问题没有找出, 却把大家给搞懵了, 下面的教学更加难以实施。

作为一种提醒手段, 有点针灸的味道。上课时间长了, 或者天气热了, 或者其它种种原因, 可能使有的同学走神, 明智的老师不作直白的批评, 而是冷不丁提问某个同学, 使他的神智猛地回归课堂, 并入集体的队伍。这种方式闹厉害时, 可能使站起来的那位浑然不知该回答点什么, 因为他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 惹得一教室的人都笑起来。

改变教学方式, 调节课堂氛围。老师老讲, 学生老听, 难免会有疲乏的感觉出来, 所以老师会在适当的时机用提问来调节一下, 让学生动起来, 按时下的话来说就是“互动”吧。我也觉得不能小看这互动, 同样的话, 同样的意思, 有时从老师嘴巴里说出来, 稀松平常, 但要从学生的口中出来, 效果就会不一样。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问方式, 一定会让大家笑起来, 但我感觉对我面前这一帮学生, 它还是有用的, 因为它比较切合实际情况, 如果尝试成功, 我将会有一批真正的我的学生, 我们大家一起再向新的目标前进。

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 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很大程度上,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毫无经验的我, 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 学习他们教书之法, 秉承他们的育人之德。三年下来, 原本青涩的我似乎长大了不少。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 我更希望与学生们建立朋友般的关系。学习上有问题, 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敲开我办公室的门, 生活上有迷茫, 也可以向我倾诉。

大胆让出讲台 篇6

然而, 以“善讲”出了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王春易走下了讲台。“讲”曾使他们获得无数殊荣, 为什么以讲得精彩而著称的“大师”突然不讲了呢?

因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它远比让学生获得高分数重要得多。

因为, 当你把知识讲得越清楚、越明白的时候, 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会越弱, 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 并且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落空。

因为, 不管“善讲”的老师在课堂上多么机智, 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有活力, 显得多么有主体性, 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老师表演的道具。

李镇西、王春易从“讲”到“不讲”的嬗变, 使他们的生命又一次绽放出了光彩。

当然, 把讲台让给学生, 改变教学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 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 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 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中去。这一点, 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来说尤其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 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但是, 当学生走上讲台, 他们得到的是更多的训练和自信,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合作能力得到增强。让学生当老师,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 让他们自主去获取知识、亲身实践, 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由此, 学生不仅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习成绩也得到提高, 觉得学习生活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我在这几年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中, 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走上讲台, 总是希望看到每一个眼神都是柔顺的, 每一张脸上都写着“听从”。为人师的严肃充塞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恨铁不成钢”的怒意时不时地在心底翻涌, 多少个不羁的思绪在瞬间被抹杀了, 多少次会心的恶作剧“胎死腹中”———讲台上是一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老师的脸, 这张脸时刻在提醒:不许犯错误。

学生走上讲台, 会顿生一种重生的轻快感, 思索进入了一个从未驰骋过的天地, 被解放了的孩子们身上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课堂。学生的每一根神经都活跃起 来, 每一个细胞都张开了, 不停地吸收, 不停地释放。

教师走上讲台, 挖空心思, 口若悬河, 灌输知识, 发出权威的结论;学生正襟危坐, 心飞室外, 想什么?需要什么? 在做什么? 为师者全然不知。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的讲上, 那必然是死路一条。

首先, 不论什么能力, 都不是教师讲会的, 也不是学生听会的。站在游泳池边大讲游泳之道而不让学生下水的游泳教练, 早就被人看作疯子了。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其次, 讲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 长此以往, 他们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现在, 各种传媒、各个阶层都在大谈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是“讲”不出来的。学生不亲历学习的过程, 不去探究知识的发生, 不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大脑一片茫然, 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 讲台之设, 使教师与学生成了对立的统一, 其实不如说是统一的对立。“我讲你听”“我讲你就要听”“我讲你必须听, 不管好坏都得听”, 教师与学生怎能不对立, 又怎能统一?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之中, 与他们真正地交流, 做他们学习上的伙伴、朋友、引导者、领路人, 真正地和学生一起学习, 一同探索, 共同研究, 共同进步, 那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那才是真正的和谐统一, 学生和教师才能其乐融融。这样的学习, 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 也不仅是学习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从为人师者身上得到一种高尚的、纯洁的东西。有了这份敬佩, 学生一生都不会孤独, 这是信念, 是力量, 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暖融融的感觉, 会激励学生去继续学习, 终身学习。

许多老师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大胆、大声表达,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就不举手发言了, 说话也小声了。”其实, 每个孩子对语言都有天然的强烈兴趣。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不想说、不想读, 也不想写呢? 我认为这个现象是“果”, 不是“因”, 是我们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套思想和方法结出的恶果。教师长期霸占讲台, 讲得口干舌燥了, 也不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 读自己想读的, 写自己想写的, 他们自然就不再想说、想读、想写了。

教师大胆让出讲台, 坦然走下台, 不只是身体走下了讲台, 心更要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之中。没有师者的架子, 没有板着的脸孔, 没有权威的答案, 没有生厌的题海。这堂课是师生彼此分享, 共同探究, 交流情感, 碰撞观念, 逐渐统一认识, 从而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共同体中, 师生互动, 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轻轻松松, 和而不同, 这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的效果。

师生携手上讲台 篇7

面对这种做法,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谨慎地论证,大胆地实践。然而,有些人质疑:“当学生走上讲台时,教师该做什么?”当课堂教与学的传统模式被颠覆后,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无原则地给学生舞台是更大的不负责任。为了让学生学得更精彩,作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和对话者的教师需要做得更多,更深入。

讲台不应该是教师独霸之地。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感悟,最终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那么,学生在怎样的学习状态下学习并不重要。《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生动地记录了一次孔子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此时的教师———孔子,与学生融为了一体,而他的角色就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断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又及时帮助学生深化理解问题,教与学完全处在一种“研讨”的氛围中。正是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演化出了现代的一种教育理论: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教是为了不教。这也较好地阐释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从现代教育来看,课堂教学已然成为主流。求知的人叫“学生”,学习的场所叫“学校”,而那所供大家学习的房子却被称为“教室”,似乎在提醒大家,进课堂来就成了接受教育的人,如此,学校也该更名为“教校”了。以教为主的课堂活动实在是个误区,其实,我们现在倡导、鼓励学生上讲台,不是让学生像教师那样去讲、去教,而是在努力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学习的感受与感悟,在合作的氛围中与大家交流。教师应以示范者和欣赏者的身份,耐心引导,认真帮扶,容忍失误,宽容粗浅,肯定些许感悟,欣赏点滴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大胆迈出步子。抛砖引玉也好,一孔之见也罢,杂乱无章无碍,条分缕析无妨,只要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他们能自主、合作地学习、展示,这就符合了教学的初衷。

讲台既然是大家交流学习的地方,那么谁在讲台上,就是无关紧要的了。关键是讲者要清晰表达,听者不仅要认真倾听,更要大胆点评,而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靠边站”,更不是禁口束手,而是要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在充分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画龙点睛般地讲述自己的见解,可以成一家之言与学生商榷,可以是新颖的疑问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可以成为真知灼见,引领学生进入更深的思维殿堂。

让学生走上讲台 篇8

环视了一下同学们,她接着说:“我的想法是将这个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把它们两个的内角和相加,得出的结果就是这个五边形的内角和了。”

“这是我的想法,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补充?”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我认为,还可以将这个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就是540度了。

“我同意你的补充,谢谢。”

……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这是一节四年级数学课上来自学生的课前分享。这也是我在数学课堂中尝试的一种学生互动分享、展示、交流的方式。

向英语课堂学习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高年级“你最喜欢的课堂”评选中,全学校约有76%的学生选择了英语课堂。早听闻英语课堂有着精彩的游戏、丰富的活动和教师激情的投入,但76%的统计结果还是让我略显吃惊。英语课堂魅力何在?渐渐地我开始走进英语课堂,关注英语课堂,学习英语课堂上的一些做法。

由于对于英文的生疏,我更多的是关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组织形式和教学艺术。观摩了多节课后,我发现在英语课堂的开端有一个共同的环节——学生展示。询问,学生说:“按照老师安排好的顺序,每天都会有一名同学做课前展示,我们也非常喜欢这个环节,马上就轮到我展示了。”

课前展示,数学课堂能不能也设计与安排这样一个时间段?

我预想在我们数学课堂中也开辟一个这样的时间段,并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们。课后,就有多位在数学方面基础较为扎实的同学主动找到我,提出让自己第一个进行展示。

看来我的想法与学生已经形成了共鸣。经过多日思考,最终将这个时间段定名为“课前分享”,我认为:展示是个人秀,分享是一种品质。

一次和家长的通话

为了能够让学生将课前分享做得更好,我借助家长的力量来辅助学生完成内容准备。

学生坤性格较为内向,但平日里的数学思维相对很活跃。明天的课前分享到他了,我把“漂流本”(记录每一名学生分享内容的小笔记本)交给他。快放学了,他竟主动找到我,与我探讨自己选取的题目,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呀。激动之余,我认真读了读他选取的问题,题目源于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原文:同学们站成一个方队做体操,小明的前后左右各有4人,这个方队共有多少人?他说:“我觉得这个题目困难的地方是,一般情况同学会直接把前后左右的人加在一起,忽略“方队”“小明”这两个关键词,导致错误,所以我就与大家分享这个题目吧。”我点了点头,应允了。

晚饭后,坤主动打来电话进一步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我建议他可以利用图形来说明自己的思路,这样同学们听起来就很直观了。

他放下电话回了房间,坤的妈妈接过电话,激动地说:“李老师,你这个办法真好,这还是坤第一次这么认真钻研一个问题,反复思考,并已经征求过我好几次意见了,谢谢您。”

“不客气,这就说明我们的孩子是有学习动力的,只是我们平时并没有关注到他的需求。”

“是呀。”

我说:“明天是坤进行课前分享,他已经选好了题目并有了非常好的思路和想法,一会儿他会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讲给您听,希望您能给他提出一些建议,更多的是给予肯定。”

“好的,我会认真听他讲的。”

第二天,“漂流本”上这样记录着坤的妈妈给出的评价:坤解题思路清晰,书写认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思维再严谨些。希望明天的分享环节,坤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多多锻炼自己。

记录每一名同学走上讲台的瞬间

表现欲,获得肯定,是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的“小算盘”,尤其是能向家长炫耀自己在课堂上的优良表现,美滋滋的。

所以,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如愿呢?

元旦,学校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迎新晚会,孩子们都争着与“孙悟空”合影,乐此不疲。是呀,我可以将课堂的瞬间“定格”下来,作为学生炫耀的“证据”。于是,有了用手机为分享人拍照的做法,当我拿出手机拍照的那一刻,课堂的氛围让我倍感惊讶,分享同学精神焕发,声音都变得更加洪亮了,更重要的是倾听的同学是那样的专注、认真、活跃与主动。

这样,每一天的上课之余我就多了一份有意思的工作,看一看所有同学上课的状态,挑一挑分享者精彩的瞬间,并将其发送到班级的交流平台。

一次,有两名同学送作业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一个问我:“老师,明天到谁分享了,什么时候能到我呢?”还未等我开口解释,另一个插话了:“你没看到班级的群里老师发的照片吗?今天是小斌,明天应该到小晟了,我们得到下周去了。”“好吧。”孩子们的简短对话中,流露着等待的失落,但也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课前分享的期待。

日复一日,每天我会如约用手机记录下孩子走上讲台的瞬间。照片中,有他们解读题目时在黑板上圈圈画画的身影,有他们提问时两人或多人的面对面的交流,有他们讲解时肢体语言的自然舞动,也有倾听同学那迷人的坐姿和专注的神情……

分享:真正让学生走上了讲台

作为教师,我们认认真真。为上好每一节课,我们提前备课,一字一句地斟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预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推敲,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教师都如此,那么让学生真正走上讲台也必须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基于这样的思考:前一天,会安排学生选题和“备课”,理清自己的讲解思路,完善自己的解题过程,与家长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征求意见;课前分享,引导学生多与倾听的同学们互问、互动,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课后,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自己在整个分享过程中的感悟。

[展示者的分享感悟]

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这样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之前一直不敢上台,可是现在我觉得站在台上与大家分享题目时就有一种无比的荣誉。谢谢老师给了我自信,我今后一定会在数学上更上一层楼的,老师您放心吧!

[同学评价]

你的解题思路很清晰,表达能力也很好,也能和大家在一起交流。但你的方法有点单一,应该用多种方法与大家分享,期待你的下一次展示,加油!

我想,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师体验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老师们备课时的辛苦;有了一次这样充实的“备课”和分享,也能建立起学生学习数学、展示自我的自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走上讲台。

我爱这讲台 篇9

没错,我爱这讲台。记得在大学时,我的恩师对我们说过这么一番话: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一生清贫。一直以来,我铭记在心。扪心自问,当老师的,甘于平凡,甘于清贫,有何不可?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与见解,反正我就信受奉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羡慕吧。

真的,我爱这讲台。都说老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春蚕,蜡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老师的影响力不可估量。不过,别忘了,老师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过现实的生活。别总是把老师看得太“高不可攀”,试着放低姿态,用善意的眼光和真诚的态度对待老师,这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敬。而当老师的我们,也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让幸福的爱丝伴随学生的成长,让幸福的烛光温暖学生幼小的心房,让幸福的思想指引学生的未来。我对学生说过,老师选择了这个职业,心甘情愿,而老师最大的心愿,也是不变的初衷,就是成就每一个学生幸福的人生;也许这句话很难应验,得到将来才有可能实现,但是,至少老师现在可以给予你们一些幸福的思想,让你们快乐地成长!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不怕,我无悔,矢志不移,坚持到底。

莫名,我爱这讲台。当上老师,是一种缘分,和学生结为师生关系,也是缘分,我很惜缘的,因为这太妙不可言了。有人问我,没想过改行吗?当老师很辛苦的,尤其像你这样的乡村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工资不高,待遇一般,有时吃力不讨好,甚至还得忍气吞声,太委屈自己了,何必又何苦呢?我付之一笑。其实,在教育这座大厦面前,我只是一块小小的砖块,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出生在乡下,回到故乡任教,实属缘分,虽谈不上“衣锦还乡”,但也算是“游子归来”吧。教书已逾四年了,感触良多,付出不少,收获也很多。我坚信,学生是可以教得好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读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 “天生他材必有用”;没有令人厌恶的“差生”,只有缺乏关爱的学生……爱心伴学生成长,何乐而不为呢?去年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学生,后来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辍学了。很遗憾,我没能挽留住他。今年教师节,我们在Q聊时,他竟然对我并希望通过我向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道歉,“对不起!老师,我错了。当初,我对您们做了许多对不起的事;也感谢您们对我的教导与关怀。祝老师们节日快乐!”这使我相当意外,因为他从未向我们说过如此亲切的话。我感到很欣慰。想想那时对他十分的信任,点点滴滴的帮助没有白费,相信他会变好的,会回头的。这是我在教师节中收到的最惊喜的一份礼物!

……

把讲台“让”给学生 篇10

一、让出讲台, 天地更宽

特级教师钱守旺的20个教学主张中谈到了“让出讲台天地更宽”, 让我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 更加深有体会。三年级下学期, 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教学其实是很枯燥的, 表面上看每一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算法, 写出准确的步骤, 然后学生演练的过程, 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都不想做计算题。那么, 如何将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一堂生动的课呢?

要像钱老师所说的那样, 把黑板让出来, 把讲台让出来, 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如在除法教学中, 学习了第一个课时之后,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笔算除法的步骤。后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被除数中间有零、末尾有零以及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一”的内容, 为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新课开始前, 我把例题写在黑板上, 让一部分学生来黑板上“表演”, 学生们很积极, 很多学生因为不能上黑板来“表演”, 都会和我生气, 而我为安慰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只好采取轮流上黑板做题的方式。

我先让他们自己试着做一做没有学过的新知识, 在学生做完后, 我到学生中巡视, 发现答案五花八门, 看来新知识的确“新”。我就和学生一起分析板演中学生出错的地方, 一起订正。讲完之后, 学生们恍然大悟。此时, 我又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时机, 让他们回顾自己刚才为什么算错的原因, 他们个个都说得头头是道。紧接着, 我又在黑板上继续写一个和例题很相近的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把巡视时出错的学生叫到黑板上做, 学生也很乐意接受。专心听讲的学生, 会及时的发现自己第一次做错的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有学生没专心听课, 那么我不仅很容易发现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状况, 而且又多了一次全班同学和他一起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我还发现学生们对找错当“啄木鸟”这个角色乐此不疲, 学生参与度高。通过学生上黑板演示, 通过学生一起和上讲台上做题的同学共同纠错的过程, 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把讲台、黑板和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 他们的天地会更加宽广。

二、让出讲台, 提供舞台

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 走上讲台亲自实践, 这比教师独自在台上“卖力的讲”效果要好得多。如在三年级数学广角的教学中, 涉及了“排序”的问题, 这也是高中数学中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个雏形,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 我先让两个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大家站成一行, 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2种排法。接下来, 又让第3名同学上讲台, 3名同学亲自实践, 发现有6种排法。

这时, 我问台上的同学是如何很快的排出6种方法的。学生很清楚的阐述了每位同学每次顺序往前挪动一个位置, 从左到右编号为1、2、3号, 在固定了1号位置之后, 排在2、3号的同学交换位置。从而1号位置固定产生2种排法。3名同学一共可以有6种排法。这时, 我让学生们说说4名同学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待同学们猜想之后, 我又让第4名同学上台, 这时台下的小观众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上讲台, 个个激动的举起小手。这一节课, 学生们的参与度极高, 课堂效果不言而喻。除了“排序”方法, 我们还可以创设简单的情境, 通过几名同学相互握手、通电话、照相等方法, 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活动化模式下一篇:趣味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