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模式

2024-10-04

活动化模式(共12篇)

活动化模式 篇1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英语活动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活动课是指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 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 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和根据, 试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就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谈谈初中英语教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活动课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正是看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课堂活动, 导致学生只是学到书面知识, 而失去最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学习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活动课来实现, 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教学为主的状况, 这种要求是很难实现的。 为此,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尝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活动课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活动课的设置本身就是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动起来, 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所以,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积极主动地学习, 生动活泼地探索, 积极热情地交往, 在充分的学习交流活动和交往中实现学生的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 可见, 在初中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实现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就需要大量的活动课作为依托。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合作探究, 进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探究, 学会交流合作。 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 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活动课内容, 以活动为基本方法, 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活动课教学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更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的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说到教学的活动化,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科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 把活动课看成是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许多学校都设有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自行开展研究活动, 但是这种在课外组织的以兴趣小组形式组织起来的学习活动具有范围窄、影响面小、学生的活动过于随意性的特点, 并不利于对全体学生的实施活动化教学。所以, 我们这里所指出的初中英语的活动化教学并不是指课外的学生活动, 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下形成的活动化课堂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 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 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 在“动”中学, 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于这样的定位和认识, 我们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探索活动化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活动点, 激活英语课堂。

英语课的活动化必须寻找合适的动点, 才能让学生动起来。 好的动点能够给课堂营造活动化的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为此, 英语教师要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为学生搭建活动的舞台。 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动点”。 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放飞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 紧接着, 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主题, 设计活动方案, 开展探究活动, 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在英语活动课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的活力。

所有的事情都是开始难, 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我们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 多动脑筋, 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 活动中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每节课, 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 将英语知识作为桌面, 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 极大吸引学生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发很多疑问,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 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课前收集大量英语录相片, 穿插在相关课堂教学中, 为英语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目标, 提供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更是实现初中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活动课上, 经过广大初中英语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 能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不仅获得知识, 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活动化模式 篇2

《英语课程标准》新理念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情境中导入感知文本,以听音阅读解疑获取信息,以实践操练学习语言,以参与、合作运用、体验交流。

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语境中去运用英语,在这个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进一步去掌握语言的运用,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小学阶段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任务型语言语篇教学。语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既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完整理解语篇意义。学生的深度思考及自主学习只能在完整的篇章中获得。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技能水平。

那么语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呢?

1、复习启动

2、任务呈现

3、任务准备/课文教学 A、课文导入 B、课文呈现 C、关键语句整体学习D、核心词汇初步学习E、难句初步感知 F、课文巩固

4、运用实践与任务完成

5、本课小结与作业布置 ●即我们常说的五步教学法 ●

1、Warming up ●

2、Presentation ●

3、Practice ●

4、Production/consolidation/ extension ●

5、Summary and homework 任务呈现即对课文呈现之前给予提示,铺垫,从而进入课文或者话题。需要注意的是

1、我们引入课题时要巧妙,要自然。如I don’t like meat 一课, 老师直接捂肚子“I’m hungry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简单明了,一看就能够猜出来。再如we laughed a lot 一课以一首歌曲引入,直接进入过去式语法归纳,简洁明了。

2、明确教学目标,并且以文本的方式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语

言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我觉得这是必要的。

任务准备即课文教学。

有效的语篇教学三环节包括1.感知语篇(导入课文设大情景→谈

论话题→理解生词→操练句型2.理解语篇(学习课文可通过任务型教学 3.巩固运用(练习不是操练生词、句型,可以通过提问、复述等提问问题

其中谈论话题应该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分层次对课文提出宏观和微观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语篇。如三年级“Tomorrow is Friday”一可,教师先提出宏观目标”How many people?(easy 接着提出微观目标:完成表格。进入课文深从层次学习,简单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巩固运用中的操练不应是单一的,应该是有效的:关注目标指向,使操练活动有的放矢。关注活动层次,使操练活动螺旋上升。关注思维价值,使操练活动富有趣味。关注信息含量,使操练活动体现意义。如三年级的活动课练习采取猜猜看得形式,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方式,在今后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借鉴这种活动方式,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效。

又如五年级一课,小品视频的大胆进入虽然乍看有些耽误课堂时间,但是仔细想想正是老师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真正的情景,同学们才能真正的laughed a lot.再有后来的两篇文章展示《It’s my funny day》,”My little son’s letter”为后来的写作给予很好的范本,让同学知道如何去写,写些什么,真正做到操作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语篇教学的任务其实是贯穿整个课堂中,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准确教学目标,时刻关注操练的有效、层次、目的,仔细揣摩,反复研究,付诸实践于课堂,反思总结,形成有效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得打造有效的课堂。

探究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活动化;感性体验;猜想;讨论;实践;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87-01

活动化数学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以开展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益智,从而全面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活动化数学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所以教学中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设计由20只小动物从不同方法,以不同的形式集合在一起组成的教学情景(一行5只,共4行)问第15只小动物是什么?第17只呢?19只呢?这样学生的答案不仅标新立异,而且丰富多彩。有的会说第15只是鸡,我是从上往下一一列举的;有的会说第15只是猫,我是从下往上一一列举的,有的会说第15只是狗,我是从左往右一一列举的……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了“11-20各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猜想作为培养学生独创能力的得力手段,他指出:“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期间伴随着联想、顿悟……”。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了一份材料:在□里填写什么数能被2整除?①12□②1□③□21,学生通过填写数观察后发现:①个位填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②十位上填什么数都不能被2整除,③百位上填什么数也都不能被2整除。这时,我问学生:你能从上面的发现中猜想能被2整除的数与什么有关呢?有的说与个位有关;有的说个位是0、2、4、6、8的数……大胆的猜想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当学生经过充分的感性体验,自己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后,教师就要将班组、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小组研讨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研讨问题、辩论问题,让哽咽多的人说说:“我是这样想的”,“我有不同的看法”……充分让每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能得以最佳发挥。

四、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对于从生活中引发的新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因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的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差异,但全体同学都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然后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取出最佳方法。

五、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任何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思维。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具体思维活动既有相通的共识,也有各自的差异,而数学教学活动正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置,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自己的“思维场”,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优质思维“产品”生成的可能性。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下面一幅图:

△△△△

△△△△

△△△△

我说,有位小朋友摆了这样一幅图,你认为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横着看,他摆的是3个4,竖着看,他摆的是4个3,将两竖行看作一份是2个6……,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我们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什么是不变的?学生稍作商量后回答:几个△的数的和是12是不变的。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把凸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课堂气氛高潮迭起。endprint

摘 要:文章以活动化数学教学的概念展开论述,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五方面(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进行论证,最终证明:坚持活动化数学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活动化;感性体验;猜想;讨论;实践;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87-01

活动化数学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以开展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益智,从而全面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活动化数学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所以教学中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设计由20只小动物从不同方法,以不同的形式集合在一起组成的教学情景(一行5只,共4行)问第15只小动物是什么?第17只呢?19只呢?这样学生的答案不仅标新立异,而且丰富多彩。有的会说第15只是鸡,我是从上往下一一列举的;有的会说第15只是猫,我是从下往上一一列举的,有的会说第15只是狗,我是从左往右一一列举的……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了“11-20各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猜想作为培养学生独创能力的得力手段,他指出:“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期间伴随着联想、顿悟……”。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了一份材料:在□里填写什么数能被2整除?①12□②1□③□21,学生通过填写数观察后发现:①个位填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②十位上填什么数都不能被2整除,③百位上填什么数也都不能被2整除。这时,我问学生:你能从上面的发现中猜想能被2整除的数与什么有关呢?有的说与个位有关;有的说个位是0、2、4、6、8的数……大胆的猜想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当学生经过充分的感性体验,自己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后,教师就要将班组、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小组研讨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研讨问题、辩论问题,让哽咽多的人说说:“我是这样想的”,“我有不同的看法”……充分让每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能得以最佳发挥。

四、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对于从生活中引发的新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因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的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差异,但全体同学都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然后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取出最佳方法。

五、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任何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思维。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具体思维活动既有相通的共识,也有各自的差异,而数学教学活动正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置,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自己的“思维场”,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优质思维“产品”生成的可能性。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下面一幅图:

△△△△

△△△△

△△△△

我说,有位小朋友摆了这样一幅图,你认为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横着看,他摆的是3个4,竖着看,他摆的是4个3,将两竖行看作一份是2个6……,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我们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什么是不变的?学生稍作商量后回答:几个△的数的和是12是不变的。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把凸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课堂气氛高潮迭起。endprint

摘 要:文章以活动化数学教学的概念展开论述,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五方面(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进行论证,最终证明:坚持活动化数学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活动化;感性体验;猜想;讨论;实践;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87-01

活动化数学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以开展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益智,从而全面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活动化数学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所以教学中要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设计由20只小动物从不同方法,以不同的形式集合在一起组成的教学情景(一行5只,共4行)问第15只小动物是什么?第17只呢?19只呢?这样学生的答案不仅标新立异,而且丰富多彩。有的会说第15只是鸡,我是从上往下一一列举的;有的会说第15只是猫,我是从下往上一一列举的,有的会说第15只是狗,我是从左往右一一列举的……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了“11-20各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猜想作为培养学生独创能力的得力手段,他指出:“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期间伴随着联想、顿悟……”。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了一份材料:在□里填写什么数能被2整除?①12□②1□③□21,学生通过填写数观察后发现:①个位填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②十位上填什么数都不能被2整除,③百位上填什么数也都不能被2整除。这时,我问学生:你能从上面的发现中猜想能被2整除的数与什么有关呢?有的说与个位有关;有的说个位是0、2、4、6、8的数……大胆的猜想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当学生经过充分的感性体验,自己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后,教师就要将班组、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小组研讨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研讨问题、辩论问题,让哽咽多的人说说:“我是这样想的”,“我有不同的看法”……充分让每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能得以最佳发挥。

四、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对于从生活中引发的新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因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的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差异,但全体同学都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然后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取出最佳方法。

五、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任何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思维。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具体思维活动既有相通的共识,也有各自的差异,而数学教学活动正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置,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自己的“思维场”,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优质思维“产品”生成的可能性。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下面一幅图:

△△△△

△△△△

△△△△

活动化模式 篇4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 (1) 大部分高中物理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教学, 但是方法和仪器与书本基本相同; (2) 对于实验室缺少的仪器, 教师较少改用其他仪器代替, 如使用简易器材或日常物品来进行实验, 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脱节; (3) 在物理教学课堂上, 还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 除了书本要求的分组实验, 其他实验几乎都是自己演示; (4) 学生对课外自主探究实验等实践有很高的热情和渴望, 但是教学中却没能给学生这个机会, 8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课外实验、科技小制作等活动, 学生对实验探索的积极性得不到利用和提高。

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施模式

模式1自主探究式

提出研究课题—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学生根据实验探索解决问题。

该模式把实验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变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模仿为学生自主去探索,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 让学生用自己的“做”来实现最终的“想”。这一模式较适合验证性实验, 比如《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 学生以2~3人小组为单位, 教师强调物理实验一定要关注四点: (1) 实验原理; (2) 实验步骤; (3) 数据处理; (4) 误差分析。然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之后, 讨论这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如何记录数据。教师要求各小组报告讨论结果, 之后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学生实验过程, 教师把思考题板书在黑板: (1) 这个实验的误差主要原因在哪里?如何减小误差? (2) 实验步骤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 实验过程需要注意什么? (4) 若实验中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 你能完成本实验吗? (5) 有没有别的实验方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该模式优点是:学生自主的时间、空间充裕,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从课堂活动过程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都要自己设法获取。教师给出的思考题, 学生讨论很积极, 并且大部分小组都能解决。

模式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式

提出问题—引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方案—分组实验定性研究—分析数据论证假设—课堂小结。

这一教学模式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 要求学生在不看教材的情况下进行猜想、设计方案、选择方案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影响物体加速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引出猜想:你认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物体的质量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设计方案:要求每小组的学生设计出验证自己想法的实验方案。

选择方案:汇总小组的方案进行选择, 选择出最佳方案后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定性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分析数据论证假设:从1N的意义进行理论分析, 总结出三者关系。

学生尽管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有限, 但设计方案、选择方案的过程, 是每一位学生经历不断思考的过程, 学生学会了当面对多个选择的时候要如何去正确抉择。这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很多, 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本模式的优点:主体性强, 变学生被动观察演示实验为主动探索实验, 能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模式3课外体验实验式

布置任务—体验实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数据—分析小结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数据解释现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在课外进行实验、测量、收集数据, 期望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研究的积极性与实验探索热情。

以《超重和失重》为例:

布置任务:要求周日同学们到药店的体重计体验下蹲和起立时示数情况, 带上老师提供的台秤到有升降机的场所进行体验。

体验实验:周日, 学生带上仪器进行测量与体验。

收集数据: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数据收集起来,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发现问题:在体重计上, 人下蹲和起立的过程指针不稳定;在升降机中, 台秤示数有变化。学生发现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可能原因。

分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总结超重失重的规律。

应用数据解释: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

本模式的优点:学生课外测量、体验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学习物理兴趣获得加强。主体性强,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必须小组合作才能收集到数据, 至少一个人体验、一个人读数、一个人记录数据, 三人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把实验做好。

模式4“质疑发现”式

实验现象—提出质疑—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发现新的规律。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易仪器或日常用品进行实验, 给学生以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物理的亲切感, 同时激发起学生在课外也能用日常用品进行物理实验探索的热情。

以《探究开口铝环运动原因》为例:

实验现象:强磁铁快速地靠近开口的B环, 学生惊奇地观察到B环也移动。

提出质疑:开口的B环在变化的磁场中也能产生感应电流?会不会是别的东西使B环动起来的?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明明说得很清楚, 必须是闭合的通路, 难道书本也有错?

提出猜想:A环带动、风吹动、气流动。

设计实验方案:取走A换塑料环、隔空实验、用木棒代替磁棒等方案。

逐一实验排除猜想, 发现新规律:涡流。

学生还提出建议:改进教材的实验装置。把横截面积较大的铝环换成用绝缘的细铜丝绕成的闭合环和开口环。这样, 实验现象既符合楞次定律又消除了涡流的影响, 可有效排除学生的各种猜测, 使这道题更具有科学性。

该模式优点: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各种可能的猜想, 并能用简易仪器及生活用品进行实验验证, 能有效培养学生质疑和求证精神。

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设计注意事项

高中物理课堂活动化教学设计, 必须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 以教学活动为途径, 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 教学活动化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

(1) 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要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切活动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脑子活动, 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 活动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亢奋的心理状态。

(3) 活动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 设计的问题要有效,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访谈, 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篇5

从广义上讲,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导,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同时它具有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是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简化表达形式,使得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理论具体化,又使得教学实践概括化和集约化,从而保证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实践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理论。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根据小班化教学的条件和需要,从一般意识上讲,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优效性。小班化教学模式所特有的效力。由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从众多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实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优选后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成的,并将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策略,能对教学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优效性是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生命所在,如果一种教学模式不是优效,就会被淘汰,如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食而不化。就必须要在小班教学中丧失市场。

2、参照性。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处方性的,可为教师作出指示,提供策略。但它不是某一门学科教学的经验汇编。各学科教学可以将教学模式作为学活动的指南,结合学科特点参照运用。

3、可操作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具备便于操作的形式,而不是空洞的思辩形式,也就是说,便于人们理解、把握和运用是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4、开放性。小班化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人们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认识的逐步加强,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正,使之得到了较完整的发展。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类型

(一)情景教学模式

1、优势体现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小班特有的时空优势,创设、形象、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情境。思维就是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的。”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种能唤醒或启迪思考的情境,这一情境为学生的多方面思考与想象明晰起来,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向纵发展,或提出以前没有想到的观点等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而得到了锻炼,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萌发。

2、操作策略

(1)以生活展现情境

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生活的场景是非常广阔的,把学生带到生活去,就需要教师事先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依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2)以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以演示一特定情绪,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3)以图画再现情境

画图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4)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等,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它不需要语言为中介,而且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感。使人心驰神往。这样音乐就可以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5)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在情境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同学对课文角色的模仿。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渗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课文,这就是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真切感,加深了学生本人的内心体验。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小班教学中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1、主要优势

(1)在教学互动中,增强了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非认识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常重视教学中师生情感交融所创造的和谐的心理气氛。他们认为这种心理气氛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而这个和谐的心理气氛,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师生间情感上的亲疏和教学感染力的大小虽然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但师生间的情感交融会促使儿童的认知要求上升为一种情感需求,减少学生发展认知能力,扩大知识领域时出现的摇摆和反复,从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在教学互动中,调节了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班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调整师生关系,调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教学互动中,加强儿童与情境的交互影响,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提出的见解或办法比较新颖,不论是否有人提出过,对学生本人来说是第一次提出的,就可认为是创造性的表现,可称为是一种创见,因为他并不是抄袭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语言得来的,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来强化人与情境的交互激励作用,来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2、操作策略

(1)积极参与策略,小班课堂中让学生借助于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产生交互影响作用的方式,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成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落脚点。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使全体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A、全员参加。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小组教学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其他同学和差生的责任感。小组教学间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教学不存在着权威和压力。学生可以自己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小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意识。因此,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视情况决定什么时候进行小组教学,为了能够富有成效地进行小组教学,教师除了必须认真计划之外,座位排列则是重要的前提之一。

B、全程参与。按照互动式教学的序列结构,教师应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全过程。

C、差异参与。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的有约束力的班级教学与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适应多种发展程序的“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是让学生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参与”。“差异参与”一般可用两种形式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2)情感交融策略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日本心理学家菊池章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那些学习原来就较好的学生而言,智力发展会更快一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会有显著提高。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顶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以从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三个方面来进行。

(3)人际合作策略

要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精神和能力,人际合作是教学互动的又一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的环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与群体的合作,是教学环境互决定的重要因素,没有人际合作,没有师生的密切配合,教学只能成为一种单向的行为,根本称不上“教学互动了”。

人际合作包括语言合作、环境合作、个群合作三个方面。(4)教学相辅策略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讲解,没有学生听讲,就不会有效果。只有教法与学法取得一致,相互适应,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教是为了学”才能真正实现。要使教和学在方法上取得一致,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适应,这个适应,也应该是在教学互动中完成的。

(三)尝试教学模式

所谓尝试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小班特有的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练习,自己初步去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学生在尝试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民主的,学生会把教师的激励和自身的大胆尝试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去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形成“处处有成功,人人能成功”的学习态度,这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主要优势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尝试教学摆脱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的束缚,从设置疑点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开始的,以疑引思,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疑难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2)有效地掌握知识

尝试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直接把学习的责任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大胆尝试,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启发,有利于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有效的掌握知识

2、操作策略

(1)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学习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内容编成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而不是直接把教材本身作为出发点,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迫切性(2)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

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经常重新组织教材,特别注意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以旧引新;在训练中则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一题多变,前后呼应。每堂课都要保证各个层次之间以及课与课之间均有细致的序列关系,循序渐进,促使教师、教材、学生协调一致。(3)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信息在不断交流,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分解出有用的信息和无关信息,才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信息,实现预期目标。

(四)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模式”,即在班级集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基础不同学生的学习,人人有兴趣,人人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为实现面向全体师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思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1、主要优势

(1)分层教学符合人的发展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心理学称之为“个别差异”。这种差别表现在兴趣、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发展的水平与速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也存在差异,分层教学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能取得的教学效果。(2)分层教学的精髓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的教育教学,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3)分层教学符合教学的可接受原则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于学校的环境条件,因此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相当的学习条件。”分层教学同样把学生是否接受理想教育作为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主张照顾学生的个别特点,给予有针对性帮助,使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

(1)分层确定学生组别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还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以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例,有智力因素差的,有非智力因素差的,这样细分,便于对症下药,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座谈,也可采用面试、笔试对学生进行测试,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并掌握他们的智能差别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社会影响等的差异,根据这些,建立“分类”档案和“分户”档案,“分类”档案旨在研究各类学生,“分户”档案旨在研究每个学生。(2)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目标,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统一。(3)分层设计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要求面向中等生,发展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大面积提高质量,并给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分层设计教学方法,而不是毫无区别地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对基础好的学生采用优生尝试新知,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差的学生采取差生配置补偿,主要是解决旧知识为新知识搭桥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通过事先了解,设计出配置性题目,进行诊断练习,对检查出的缺陷进行补偿,扫清新授课的障碍。(4)分层设计作业练习

作业和练习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选做一组。在每次作业的评分上,也可以作一些改革。(5)定期进行层次调整

活动化模式 篇6

关键词:工具;主体;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56-03

一、问题的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概念理解

“互联网+教育”不同于“教育+互联网”。在“教育+互联网”的模式中,互联网是工具。教育者将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来实现教育目标。而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中,互联网是主体,教育者将受到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各类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

“教育+互联网”转型为“互联网+教育”需要有个过渡。“教育+互联网”虽然属于低级别的应用层次,但是在目前阶段,也是为教师们能够广泛而且熟练采用的。“互联网+教育”是新生事物,是前沿教育科研成果,层次高,要求也高。它的局限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各类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数量上还不够多,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二是涉及的教育变革力度大,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说,积累的经验还不足。

所以,转型需要平稳过渡。我们的过渡策略是揉合“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将其“工具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形成为“工具-主体”模式。所谓“工具-主体”模式,就是这样一个标准样式,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当作提高教育工作效率的工具,二是又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载体(重点是载体)视作“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各类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诱导教师自觉地改变教育观念,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最初的应用实践探索是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

二、“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中的应用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研究》是我们于2014年申报立项的杭州市规划课题之一,前后经过三四年的实践与研究,采用了“工具-主体”模式,获得了研究工作及实践工作双丰收。整个成果以开阔的视野与创新的角度,获得了杭州市内外众多教育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很高的评价,他们热情很高,纷纷采用,推广力度空前。

1.“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流程中的应用

我们对学校社团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确立“让广大中学生乐在社团、学在社团、成长在社团”的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管理”、“自主参与”、“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三大原则,将管理过程分为筹备、立项、推进和总结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分为设立类别、社团申报、申报评审、管理过程、结果评价五个环节。

上述管理流程基本上体现了互联网工具性的管理特点。社团类别的标准公布,社团申报的过程,申报评审的第一阶段“匿名通讯评审”,管理过程中的绝大多数环节的操作(除专家评审外),结果评价的各种方法,都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完成的;但是同时,也体现了互联网主体性的管理特点。比如,评审第一阶段因为采用了“匿名通讯评审”的网络方式,为了解决由于评委人数多而容易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由于评委认知不同而容易出现“偏离正轨”的现象等问题,保证评审结果公正性、公平性,既要制定统一的、明确的、细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坚持量化与质性评价的结合原则,还要有适度的公开性,增设权威专家的终审权。

我们认为,诸如“匿名通讯评审”的网络方式,就是一个“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在使用这个科技产品的时候,我们既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作用,也要重视弥补互联网技术的不足或缺陷,从而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创造出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程序。这也是理念上的一个必然转变。

2.“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机制中的应用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科学化管理机制,过程有效激励机制,全面评价机制,高效的网络平台。

“工具-主体”模式在其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比如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这一项目,诸如收集、整理多方意见建议等许多“制定”方面的工作可以借助网络或其他信息技术来完成,体现“互联网+教育”的工具性特点;而诸如审核、查询、申诉、答辩等许多“实施”“监督”方面的工作,则必须要强化“互联网+教育”的主体性特点,视之为“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自觉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采取新的策略方法。

比如“加强内外交流和联系”获取“信息激励”,作为工具,互联网技术应用是很重要的工作渠道。但是,我们同样要关注与分析这种工具性很强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比如什么时间应用,应用多少时间,提供怎样的硬件条件……如此一来,“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又得到了充分的碰撞。

不管是“全过程性”评价,还是“全员参与”评价,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应用与主体性体现都是必需的。尤其是评价进行时的环节,网络(包括其他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必不可少,作为“主体”也不容忽视,我们必须将之视作“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创造出适应互联网“工具-主体”模式下的管理策略。

“工具-主体”模式在其中的体现,同样反映了理念更新的重要性。网络平台既是管理工具,更是教育主体,因为它包含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策略的运用,渗透了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在落实、执行层面的配套上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手段。

3.“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保障体系由以下四方面内容构成:加强扶持,加大物资投入;加强培训,注重责任人培养;加强指导,提高活动层次;加强交流,搭建沟通平台。

在这个完整的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保障体系中,互联网“工具-主体”模式的应用还是重头戏。“加强扶持,加大物资投入”的着眼点是“社团自主、有序、规范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公正、公平、公开”是必须的;“加强培训,注重责任人培养”,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可借助互联网进行网络培训,也可将面对面培训工作及时发布或公示;“加强指导,提高活动层次”,其中“专业指导”“专项经费”,更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交流,搭建沟通平台”,目的是“提升的开放性和创新感”,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社团活动需要多少物质条件,该不该提供,怎么提供,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这个工具来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定,也需要管理者以它们是“由互联网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蕴涵教育内容的科技产品”来进行具体的操作方案设计。

三、“工具-主体”模式的推广

“工具-主体”模式在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化管理中的成功应用,激发了我们在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中予以积极推广的热情。

1.校园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图1)

通过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对多种显示设备集中统一管理,利用软件实现多种屏幕集中统一管理控制,提高宣传工作效率。

在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门厅及师生餐厅安装多个信息发布点,发布学校通知、公告、新闻、课程安排时间表、好人好事、寝室检查、学习政策等信息,也宣传学生与教师的美术优秀作品等。同时,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我们也相应地做出了具体的操作策略调整。其产生的效果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信息的认可度和可看性;加强了信息及时性、准确性,扩大了信息覆盖面;提高了学校的执行力和综合素质。

2.校园教学数字化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图2)

通过校园教学数字化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搜集、整合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教师自制电子备课资源、课件资源、题目资源、案例资源、科研成果资源、教师学习资源、电子图书资料等。比如我们使用“极课”模式学科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采用标准化答题卡、扫描录入数据的途径,将学生作业、单元测验、考试等过程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中产生的大量教学数据有效地保存下来,为教学提供多角度的诊断,使过程性评价简捷化,促进教学;通过云计算自动生成错题本,辅助以网络自动推送,可以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支撑个性化教学、差异性教学。同时完善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使其高效、安全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其中,使师生改进教与学成了该平台最大的功能。

3.校园移动学习平台

我们通过校园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应用平台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整合式教学平台。

教师使用校园移动学习终端与教学应用平台备课,整合各式教材与素材格式,校内的教研组教师能互助合作,累积利用性高的教材内容,成为校本教材。教师打开教师端移动学习终端,与学生端的移动学习终端通过校园无线网络连接,在课堂上就能用备课内容实施数字化教学、实时形成阶段性评价、手写答题与互动、总结性评量的测验、互动式活动等。通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累积学生各式不同的学习历程信息,形成系统平台服务器重要的教学应用数据。课后,教师由这些信息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进度外,增加亲师沟通的依据,提供更个人化、适性化、贴近学习需求的学习应用。

4.美术作品网上展示平台

“艺文兼修”是我校的办学特色,美术专业是我校的品牌课程。学校提供用户权限控制来保证学生作品的安全和完整。通过展示平台对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作品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统一展示界面。平台支持多种用户管理,平时学习阶段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添加、修改、更新、上传、下载、分类管理,考核与评价阶段可以由画室指导教师批量导入学生的阶段成果。网上展示平台提供展示访问接口,可以由校园智能显示终端或美术展厅触摸式一体机进行访问,不仅让学生自己对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平台的评价系统来了解他人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提高鉴赏水平。

运用大屏液晶触摸一体机的触控技术,结合美术网上展示平台全面、细致的展示我校美术展厅和作品收藏室中的各种美术作品及美术收藏,内容丰富、详实,囊括了学校各类美术作品的信息,为参观者全面展示所需了解的作品细部特征及作者的相关介绍等。同时利用触摸一体机的多媒体功能在我校的美术展厅中给学生介绍和讲授美术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实地并细致的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5.学生走班学习与课务管理平台

该平台立足于探索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校园教学走班情况的信息采集与课务安排。教师使用系统完成教学班信息查询和成绩管理;学生使用系统完成选课和成绩查询等操作,各类选课相关数据输出。教务处开放学期内选修课程,学生登录系统,根据个人教学计划进行网上选课,系统自动判断选课是否成功,并给予提示,选课后由选课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筛选,并打印输出教师课表、学生个人课表、场地课表、教学班点名册等。正常开课后通过新型智慧刷卡终端控制门锁的开关,同时提取教师与学生的刷卡数据并与我校的教务系统实现数据交换的整合与集成。学生必修走班的课表,教师及学生信息能够自动从学校的教务软件中抽取数据,每个教师和学生通过门禁刷卡机直接刷卡签到点名,无需再去电脑系统或者网页上点击鼠标确认。签到过程结束后,教师登录网页查看本节必修走班或选修走班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到课情况。未及时刷卡签到的学生分为迟到、旷课、请假等几种情况,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此平台的使用提升了选修课考勤、门禁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师生教学、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水平,推动了校本网络资源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工具-主体”模式作为“教育+互联网”转型为“互联网+教育”的过渡标准样式,在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有其独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扎实稳妥地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

活动化模式 篇7

一、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特征

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是一种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 以完成英语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的行为参与、思维活动、口语交际为特征, 把英语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文字活化为话语, 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 把教学过程活化为交际,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自主构建知识, 主动发展自己对英语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 内容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 学生的生活色彩斑斓。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涉猎学生所喜爱的内容, 把它定格、内化为英语活动课程内容的资源, 尽情开发、利用, 吸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贴近生活、自然、真实的英语交际情境中体会语言, 掌握语言的应用。

2. 目标的综合性

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的综合性特征是活动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 也是英语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 实施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 就要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 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 从而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习得英语, 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3. 形式的多样性

英语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 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 自主地参与, 充分地体验, 自由地表达, 实现自悟—领悟英语语言学习的技巧与乐趣。

4. 过程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互动、开放、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意识、参与情趣等都需要教师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做适时适度的调整, 让学生在动态参与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激发言说的冲动, 习得语言, 从而增强语言知识和交际才能。

二、英语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化

(1) 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构建积极活动环境。情感对学生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的动力作用。因此, 教师应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积极构建和谐、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 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使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挖掘潜能、扩展知识, 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 在复习颜色类单词时, 我设计了“魔术大转盘” (Magic Round) 活动。在大转盘上贴满表示各种颜色的单词, 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 邀请在座的另一名学生猜“What colour?”并让其回答:“It's red./...”这时小老师飞快地旋转大转盘, 其他学生整齐、高声地说:“It's red.It's red.It's red...”当大转盘的指针停下来并指向“red”时, 全班鼓掌庆贺。这样就避免了传统问答复习的枯燥和紧张气氛, 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而且使知识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2) 以活动主题为线索, 选取合理活动内容。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初中英语课程内容主要是以主题为线索来展开的。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知识结构、课程资源、文化氛围等现实情形, 合理选取丰富多彩、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活动内容, 引发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交流、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 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运用新的语言的能力。

例如, 教学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时, 我出示本镇地图的课件, 让学生按照要求分别寻找一个地点进行实际交流。新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纷纷参与进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寻找本镇地名的感受, 自然会引发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地交流, 在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把课堂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达到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3) 以交际对话为手段, 优化活动过程设计。要让英语活动科学、有效, 教师要从英语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 以交际对话为手段, 使学生能以接近母语的方式参与有意义的交际,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和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在活动中实现习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 在学习7B Unit 5 Brave Young Man时,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 以电视台主持人和故事主人公这两个角色编一段小对话, 然后以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故事主人公的形式上台表演, 最后评出最佳电视台主持人。新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纷纷参与进来。两人的对话既可围绕提纲, 也可自由发挥;其他同学在看两人表演时, 既练习了英语听力, 又能从对话中受到启发, 及时修改、调整自己的对话设计。

(4)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构筑开放活动方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既要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设计出可行、多样、开放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自主、开放地去创造、去实践, 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例如, 学习9A Unit 1 Star signs“Reading A What is your star signs”时, 建议学生利用化装晚会上的一些要求来扮演自己喜欢的星座角色, 以营造“I like the star signs because...”式的开放自由表达情境。同时, 要求学生围绕What do I know about the story about star signs和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star signs来进行自由表达交流, 以此来深化文本阅读的效果。

2. 英语课外活动课程化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传播知识的第一渠道, 那么课堂教学以外的信息渠道就可以称为第二渠道。两个渠道并重, 才能构筑学生学习的广阔知识背景。”因此, 把英语课外活动列入英语课程, 有计划地开发、选用优秀教材, 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活动课进度表和活动主题, 准备分组活动方案, 让学生的课堂所学与课外活动实现无缝对接, 打造课内外有机交融的绿色通道, 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 使学生处于一个更加开放和更加多样的英语学习背景之中,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运用语言、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他们在任务中感知文化、接触世界, 促进英语语言学习的内化与转化, 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

(1) 活动课程交际化, 落实交际目标。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因此, 英语活动课程应把“交际化”作为基本和首要目标。应将学科课程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目标及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 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活动, 不仅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习得主要的语法、词汇, 而且可以得到口语与交际能力的强化训练。

(2) 活动课程真实化, 激发主动学习。英语活动课程的真实性, 主要包括材料的真实性、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生理解的真实性和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四个方面。只有把课程的语言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才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 吸引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交际活动之中。

美丽小镇的旅游化模式研究 篇8

2014年我国人均GDP水平提升至7485美元,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从经济和时间方面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旅游从少数的有闲阶层逐步扩大到普通大众,旅游需求逐步旺盛。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旅游核心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亲近自然,体验文化,追求健康等旅游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很多美丽的旅游型小镇正适应了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小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少了城市的喧哗,相比农村地区又有着较好的基础设施。我国有很多小镇,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乡情民风浓郁,是人们放松和愉悦身心的好地方。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旅游小镇,有助于培育新的旅游市场,开拓新的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二、文献回顾

(一)美丽小镇特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中,指出:美丽宜居小镇是指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建制镇,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风景美、街区美和生态美是小镇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内改变较难,而这三点集中体现了小镇的特点:美丽、特色和绿色。所以本文认为美丽小镇的标准应集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二)美丽小镇发展旅游的意义及其旅游化

我国城镇化战略被广泛关注,在今后如何避免“大城人口拥挤、小镇经济凋零”的非建设性格局,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担忧,建设美丽小镇便是解决方式之一,美丽小镇美丽、特色和绿色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已不能顺应美丽小镇的发展。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城镇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美丽小镇发展可以以旅游业为引擎。

本文参照李柏文的旅游小镇的定义,指旅游资源丰富,具备一定接待能力,旅游业在城镇经济发展中至少占有重要地位或是支柱性产业,是城镇对外认知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小镇,美丽小镇的旅游化过程就是把小镇作为旅游吸引物来打造,旅游化过程是与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游客需求、营销技能等有关旅游化与小镇发展的良性互动的过程。

(三)美丽小镇的旅游化模式

本文在赵庆海、张仁开、李柏文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美丽小镇旅游化的模式分为以下三类:行业依托型、资源导向型和以旅游地产为核心的旅游化模式。

1、博鳌小镇——行业依托型的旅游化模式

行业依托型的旅游化模式是指小镇依靠某一行业旅游发展迅速起飞,主导行业的培育使得小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知名度提升。以行业依托为核心驱动力代表有横店影视旅游小镇、博鳌会展小镇等,下面以博鳌小镇为例对行业依托型的旅游化模式进行分析。

(1)天时:借会展业起飞

博鳌小镇旅游业的起飞,与“亚洲论坛”的永久落户不可分割。博鳌小镇依托会展业的发展,为小镇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会展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会展业的深入发展。

(2)地利:一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博鳌一流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博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保护几近完美,人文景观资源也很有特色,这些都为博鳌小镇开启旅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人和:延续文脉和创造个性文化

文脉是历史的延续,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宝藏,是社会文明的源头。博鳌小镇充分挖掘这些宝藏,进行博鳌乡村文化调查,深入挖掘当地民俗、特色以及风情,经过进一步地发展与整合,发展出其独特的个性文化。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

为推进小镇旅游业发展,博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规划,对当地居民的房屋改造等进行指导。在承接国际大型会议的同时,对博鳌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并根据会议游客的需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2、束河古镇:资源导向型的旅游化模式

资源导向型的小镇是指小镇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资源型旅游小镇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旅游节点的作用,是区域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逐步成为知名的旅游地,下面对束河古镇的旅游化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1)先天资本——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束河古镇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

(2)后期开发——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丽江市对束河古镇的定位是: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把保护古镇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旅游小镇,追求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使束河古镇成为展现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又一新亮点,进一步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

在对小镇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规划先行,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科学保护和特色建设的角度,对束河古镇进行综合改造和旅游建设。

(3)模式创新——企业开发与居民建设相结合

束河古镇由昆明鼎业投资集团对古镇进行整体保护和开发建设,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企业投资,从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了古镇保护资金、综合整治和整体保护规划等问题。通过建立民间旅游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发“庭院旅游”,带动了广大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兼顾了当地居民的利益,促进他们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当地居民作为活着的文化载体,使小镇建设具有了文化内涵和灵魂。

3、以旅游地产为核心的旅游化模式

旅游地产是依托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的,有别于传统住宅项目,是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置业项目。一些小镇依托与大城市靠近的地缘优势,以及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以旅游地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从而带动小镇休闲、度假、会议、购物等产业的发展。

旅游地产是随着休闲度假式旅游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往往兼有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的功能。目前,我国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包括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旅游住宅地产,以旅游地产为核心的小镇有上海泰晤士小镇、深圳华侨城等。

泰晤士小镇是上海“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三城九镇”计划中围绕上海开发的卫星城镇中的一座,被规划为英式风格的新城,而泰晤士小镇是该城的核心。小镇位于上海松江新城西部,绿化率达到了60%,拥有将近30万平米的大湖面,下面以上海泰晤士镇为例对以旅游地产核心的小镇进行分析。

(1)设计特色鲜明:中外文化交融,历史未来结合

以“中外文化交融,历史未来结合”为规划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泰晤士小镇以连续的多功能步行街以及湖畔英式广场为主轴线,集合学校、文化休闲会所、超市、教堂等各类配套设施,同时容纳独栋别墅、联排别墅和多层公寓,构建富有英式格调的风情。与商业中心相拥,具有居住、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

(2)注入文化内涵:以“艺术小镇、风情小镇”为导向

以文化为内核,小镇十分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打造,着重加强对神话松江美术馆和城市规划馆这两个载体的内容建设和运营管理,打造“艺术小镇”。

(3)多业态融入:发展影视产业和时尚产业

松江是上海传统影视的发源地,有胜强影视基地和车墩影视基地,小镇依托松江的影视产业资源,充分利用其优美的环境切入影视行业,吸引了《唐山大地震》、《剩女的代价》等影视作品拍摄。此外,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时尚谷”紧邻小镇,泰晤士镇也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进行深层次的时尚互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小镇也积极向影视公司和时尚设计公司进行招商,进一步推动多业态融入。

三、美丽小镇旅游化模式选择研究

美丽小镇的旅游化模式的选择是历史、文化、资源、政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多方利益博弈的最终妥协与选择,是在其内在发展的惯性与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共同形成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行业依托型的小镇旅游化模式需要有行业力量的推动;资源导向型的小镇旅游化模式需要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做支撑,以旅游地产为核心的小镇旅游化模式则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周边地区发达的经济为保障。

总之,小镇的旅游化模式需要根据小镇的资源优势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化道路。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网格,城市管理

1 城市网格化管理概念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是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 通过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创建新的城市管理体制, 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等新方法而形成的城市管理运行的新架构。它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 将管理辖区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 通过加强对单元格中部件和事件的巡查, 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2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

2.1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思想, 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 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 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 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 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如图1所示:

2.2 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 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 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 运用地理编码技术, 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 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 使城市部件有序、精确定位。

2.3 城市事件管理法

事件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 需要市政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事件大类分类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事件管理法则是指将上述各类事件纳入管理范围, 并按照不同的事件明确责任单位和处置时限的管理方法。

2.4 无线数据采集

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相应功能的信息采集器——装有“城管通”软件的手持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 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相关信息报送到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 同时接受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和领导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移动传输网络和LBS系统、短信网关、GRPS大客户平台相连接;手机终端用户通过移动GPRS网络以专用APN号接入GRPS大客户平台, 连接至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进行各类数据传输 (如:现场照片、地图数据浏览、录音信息、表单等) , 以及实现现场位置定位、短信收发、语音呼叫等功能。无线多媒体信息采集系统将采集的数据高速传输至数字化城市管理后台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协同处理。

2.5“两个轴心”监督和管理的分离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 需要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 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和指挥中心, 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 将城市管理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 实现问题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管理状况综合评价等功能。

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 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反馈问题处理结果。

3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关键技术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 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 即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 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 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 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 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3.1“3S”技术集成

“3S” (GIS、RS、GPS) 技术是现代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GIS是对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 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技术支撑;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各种信息, 及时对GIS数据进行更新。“3S”技术集成是指将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这3种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实现空间数据的实时采集、管理和更新。“3S”技术及其集成是“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的关键。

3.2 构件与构件库技术

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 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构件库是把一组功能和结构有联系的一组构件组织在一起形成的有机地系统, 可以对组件进行查询、管理、编辑等, 类似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有许多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的子系统, 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 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构件和构件库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3.3 中间件技术

所谓中间件就是位于平台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具有标准的协议与接口的通用服务, 它是一个通用的软件层, 利用该软件层提供的API, 可以开发出具有良好通信能力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 用于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协调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作业调度、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无障碍通信。

3.4 地理编码技术

地理编码是基于空间定位技术的一种编码方法, 它提供了一种把描述成地址的地理位置信息转换成可以被用于系统的地理坐标的方式。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置坐标的关联, 建立起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 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通过对自然语言地址信息的语义分析、词法分析, 自动和标准地址库匹配, 确定出精确的地理坐标。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用到许多不同部门和类型的数据, 地理编码技术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移动GIS技术

移动GIS系统主要由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信息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 简称LBS) 和移动终端4个部分组成。移动GIS作为一种服务系统, 当用户与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交互时,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这个模型会动态地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

4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2004年, 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城市管理思想, 采用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 依托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 结合东城区城市管理实际需要, 细化城市管理单元, 理顺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了东城区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2005年7月, 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小组, 确立了上海、南京等10个城市为先期试点, 并于2006年3月, 将天津、重庆等17个城市作为第二期推广城市。为了更好地在全国推广城市管理新模式, 建设部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 制订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4个技术标准和规范, 并于2005年5月通过建设部审核并正式公布, 于2005年8月1日执行。

5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明确定义, 并深入研究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构成和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该管理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Foster I., Kesselman C..The grid: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3]郑士源, 徐辉.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3) .

[4]张超, 吴丹.城市网格化管理[J].城建档案, 2006 (7) .

[5]龚键雅, 杜道生.当代地理信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电视“影像化”叙事模式之反思 篇10

影像化叙事以文字为媒介, 是文学叙事的一种手法。电影和电视惯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蒙太奇结构、场景的迅速切换、空间造型意识、视听效果的意向呈现和大篇幅的人物对白等等, 可以称之为影像化叙事模式。影像化叙事是目前文学影像化最显著和最直接的文本表现形态, 因为它可以给观众最为直观的效果, 把观众脑海中非视觉性的东西统统视像化, 而且站在观众的角度看, 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这一文化形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认知和了解世界的方式, 拓宽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视野, 所以影像化的叙事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接受文学作品最佳的方式, 影视趣味和影视审美的做法也已经深入到作家与导演的思维中。

现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已经很少有人看小说了, 但是看电视却是人们一贯的习惯, 正如作家海岩所说:我们已经从阅读时代进入了电视时代, 电视影像化叙事模式具有简约含蓄又充满视觉效果的叙事特点。

2. 电视“影像化”因素的叙事学分析

2.1 纪实主义影像风格

这种影像风格出现在电影发明的初期, 目的就是记录, 也就是将人们能够看见的世界记录、重放。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这种形式的电影可以留住过去, 可以反复观看。

2.2 表现主义影像风格

现代影像观念认为影视画面是可以制造甚至创造的, 而不仅仅是记录, 我们称之为画面造型, 即运用画面的构成要素来制造甚至创造画面和影像作品, 表达大众的意愿。而此时人为创造的画面和声音不再是对客观世界如实的记录, 而是一种抽象的提取和表达, 表达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和社会大众想要看到的内容。

2.3 古典主义影像风格

古典主义影像偏重理性, 注意形式的完美, 重视叙事线条的清晰和严整。古典主义影像风格以此精神为内涵, 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 庄重单纯的形式, 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 强调严谨的外表, 贬低色彩与表象的表现, 追求影视构图的均衡与完整, 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追求一种宏大的影像构思方式和庄重的风格与气魄。

3. 电视“影像化”叙事模式的启示

3.1 注重影像表达三层次

影像在独立存在的形式下, 通常会用于表达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影像的知觉层面, 也就是常说的技术实现层面, 因为电影电视等媒体和小说不一样, 其需要有一定的拍摄技术, 这一层面是一切叙事表达的前提。第二层次便是叙事层面, 也就是将影像通过一定的逻辑安排进而完成叙事, 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三层次即为隐喻层面, 也就是在除了要表达的完整故事之外, 影像还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和精神, 也是影像表达的最高层面。

我们在拍摄电影电视的过程中, 是通过创造性的摄影机去捕捉和表现, 所以摄影机不只是一件物体, 更是一种蕴含情感的心灵启发物, 它不仅要进行影视影像的叙事, 更要为他所构造的影视影像注入情感和思想, 不能使电视剧成为一件死物。所以, 摄影机除了创造和堆积光鲜的影像之外, 更要将这些影像融入有机的生命体系, 让观者充分感受到这些光影元素经过各种组合碰撞所迸发出的生命之能以及情感和理性之美。这便是影视影像叙事的灵魂所在, 影像化叙事只有同时拥有了这三个层面, 才能散发出艺术的韵味和美感。

3.2 把握灵韵诉求

本雅明于1936年在其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首次提出灵韵一词, 在他这里指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独一无二的膜拜价值和一种距离感。在其后续作品中本雅明进一步指出, 毫无创造性的机械性复制为艺术的灵韵敲响了丧钟。

接下来, 罗兰﹒巴特于1980年在其作品《明室》一书中, 对摄影图片进行一系列多角度的美学分析, 并首次提出了光韵说。

3.3 影像叙事灵韵呈现

3.3.1 像貌与像眼说

一般情况下, 影像叙事是由单镜头和镜头段落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在运用的过程中都应该努力寻找“像貌”和“像眼”, 并将这两个基本元素并置以重新构建影像的意义和灵韵。

⑴像貌

像貌是影像的基础叙事部分, 因为像貌决定了或者说构成了镜头与镜头段落所要叙述的基本氛围和信息的综合。

⑵像眼

像眼是在整个影视艺术作品中真正能够震撼到我们的东西, 是在影像叙事的基础上能够真正凸显出来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整个影视作品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

每一个镜头或镜头段落可以只有一个像眼, 也可以同时具有多个像眼, 这些像眼必须以一定的逻辑结构编排在像貌中, 并与像貌紧紧融合以形成一个具有灵韵的整体的影像。由上所述, 虽然像貌是构成影像灵韵的基础, 但是像眼却是影像灵韵的关键所在, 两者互相衬托, 相互融合, 像貌是铺垫, 在此基础上像眼才可以彰显, 而像貌也因此具有了存在的意义, 在一个完美的影像化作品中, 两者必须同时并存, 缺一不可。

3.3.2 延展性叙事段落

延展性叙事是指影像叙事在某一个较为特殊的叙事点上所必须的横向和纵向的扩展, 延展性叙事会使原叙事点的意义在横向和纵向的扩展中得到强化和升华。通过这种延展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影像段落, 该段落不仅强化和升华了原叙事点的作用, 而且也加强了叙事, 所以其成为整部作品叙事的重要部分。

就一般影像作品而言, 影像的叙事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基础叙事。即依据最基本的语法规则, 完成文学作品所规定的基本叙事和对人物的刻画。

⑵重点叙事。即在基础叙事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技巧, 重点强调和精心刻画的叙事手法。重点叙事一般用于阐述主题, 发掘作品人物的内心特征、展示人与人矛盾冲突以及抒发强烈感情等场合。所以这里的重点叙事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延展性叙事, 因为所有艺术作品中的延展性影像段落基本上都是通过重点叙事表现出来, 反过来, 重点叙事往往也是借助延展性叙事策略去完成和展现。

一般情况下, 延展性叙事手法有三种典型类型:延展性对白段落、延展性动作段落、延展性情绪段落。为了更好地进行重点叙事和延展性叙事, 这三种手法一般是交叉运用, 互相补充, 从而使影像叙事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3.3.3 影像叙事品格

在一件影视作品的形成过程中, 创作者必须将自己的思想之路转换成艺术语言, 而且由于电视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特殊性, 所以创作者最终表达出来的东西是非私人性的, 必须接受社会公众和群体的抨击与赞赏, 也就是说每一件影视作品都必须具有公开的普遍意义, 面对影视作品, 公众希望看到的是艺术家为之创造的一条通往审美境界的独特道路, 而不仅仅是创造者对个人感情缺乏文化操守的一味的宣泄。所以作为影视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影视影像叙事语言, 则更是如此。艺术家或者说创作者必须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且富有内涵的影像叙事语言, 努力创作出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审美特色的影像叙事作品。

⑴影像叙事文化品格

该要素是影像叙事品格诸多要素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因为一件完美的影像作品必须以迎合社会大众为首要条件, 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创作的, 任何影像作品都具有非私人性, 其一旦被创造出来, 便不再具有私人属性, 而是可以被社会大众拥有、欣赏的文化产品, 所以, 文化品格是一件影像作品最基本的要素或底线。

⑵影像叙事创新品格

艺术不光是一种描述或反映, 更是一种创新, 前面提到, 纪实主义影像风格只是一味地表达和重现现实生活, 毫无创造性, 所以一年多以后, 便没有继续存在的市场了。包括影像叙事等等艺术形式必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这种创新表现为语言形式的创新和创作观点的创新, 即形式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 两种创新形式互相带动、互为补充。

⑶影像叙事诗意品格

这种影像叙事品格是影像叙事的最高层次, 是建立在以上两种叙事品格的基础上的, 是一种对主题的升华和提炼, 正如高尔基所说:建构艺术之美其实是在建构人类的未来, 社会大众通过欣赏影视作品, 不仅可以了解世界, 更能得到心理的慰藉, 感受到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常说:有一百个读者, 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简单讲就是影视作品必须反映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深意, 让欣赏者可以见贤思齐。

4. 结论

影像作品可以通过触动欣赏者的内心来构建美好的未来, 这就要求影视作品自己首先必须是美的, 必须具有上述影像叙事诗意品格, 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意境和品位, 电视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如今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 其必须将各种影视艺术和手段融合起来, 具有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浑然合一的艺术特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像化叙事的特征及界定, 然后进行了电视“影像化”因素的叙事学分析, 介绍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表现主义等三种不同的影像风格, 最后重点分析了影视叙事艺术对电视“影像化”叙事模式的启示。

关键词:影像化叙事,纪实主义,灵韵诉求,影像叙事品格

参考文献

[1] .张军华.电视叙事与影像化说书人模式[J].《当代传播》.2007年05期

[2] .罗钱军.影像化叙事:“小说戏剧化”理论的现实彰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有机的定制化模式 篇11

直到全球纯粹有机农产品小树有机配送连锁(下简称小树有机)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市场的盲区。

今年5月,郑州树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柴艳平(小树有机创始人)便开始筹备小树有机社区体验中心的工作,把有机食品当成了她做事业的重心。

柴艳平有个两岁半的女儿,为了让女儿吃得安全放心,她曾不止一次跑往各大商超寻找有机食品,来来回回地折腾,浪费时间不说,效果也并不理想。于是她想,为什么不做一家有机食品的社区体验中心呢?

一个大胆的想法,让柴艳平发现行业内的空白。

虽然河南省内也不乏有机产品,但是,并没有一个涵盖全面的有机产品销售点,这也跟有机产品的价位不无关系。不管是果蔬还是禽肉,有机食品在培育过程中的无污染、不施农药化肥等高成本投入,不可避免地抬高了有机食品的价格。

此外,有机农产品,尤其是果蔬肉蛋等,难以保存,短期内,若是出不了货,只能扔掉处理。在这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有机产品在销售领域难免陷入困局,没有人愿意来占领这块空白。

但是,柴艳平却并不这么认为,她看到了有机农产品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尤其是对土地环境的保护,这样的好事,绝对是可以长期发展的。

前期的开拓市场,没少让柴艳平费工夫,但是不管多大的困难,她都不愿意放弃,“因为你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份跟健康有关的工作,明白了这些,吃多大苦都无所谓了。”坚定的信念,大胆的尝试,换来了普遍的认可和关注。

在很多人替小树有机捏了一把汗的时候,第4家社区体验中心却在悄悄地筹备中,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小树有机社区体验中心已经开了3家。

尽管是食品领域的“高帅富”,有机食品的市场占有额并没有想象中得那么可观,这跟“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让“高帅富”走进百姓的生活中,柴艳平也有她自己的小算盘。

点开小树有机的官网,顾客很容易就从网页上发现小树有机的组合套餐,涵盖肉菜蛋奶杂粮以及水果等,针对不同的人群的商务送礼、员工福利和家庭营养等需要,提供了不同的套餐方案,采取网上订购和免费配送相结合的模式,将小树有机时令产品送往消费者家中。

河南省豫商联合会副会长孙学敏说,“这样不仅节省了顾客寻找有机产品的时间,而且,他们还有专门的营养学专家提供每日的膳食食谱,避免了食物相克的现象。”

这也是小树有机的“定制化”道路,这种定制化的模式为小树有机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专 家 点 评

孙学敏 河南省豫商联合会副会长

小树有机以整合全球纯粹有机农产品为起点,实现定制化套餐配送,在行业而言是一场突破,转变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更好的规模化、品牌化和效益化,可以说树青农业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高中语文过程化教学模式探究 篇12

一、因材施教实事求是

过程化教学模式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关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案。例如:对于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倡他们自主学习,让他们自由探索语文的内在魅力;对于综合水平中等的学生,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对于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位置的同学,教师就要以这部分同学为核心,让好同学带动这些同学一起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过程化教学模式,注重同一层次中学生的不同性格,实事求是,让过程化教学起到最大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从而及时给予调整,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

二、进行评价互相帮助

过程化教学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过程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并且是绝对式的评价。与传统、落后和自己比的评价方式相比,当今的评价方式显得更适合学生、更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减轻横向比较的心理落差。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这篇文章,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读错了一个字,教师就要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对学生之前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表扬,然后提出他的问题,让他知道其中的小瑕疵,最后还要补充总体的朗读还是值得表扬,定一个好的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找到成功的喜悦。除了教师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指出不足,减少学生走神的机会,让整个班级良性互动,从而共同进步。

三、作业分层学生获益

尽管是一个班的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高有低的结果。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认清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作业设计,对每一位学生都采用一样的作业内容,这显然不利于班级的集体发展。如若在班级布置一样的作业,对于尖子生来说太简单,甚至不需要回家完成,在下课的时候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写的时候很吃力,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写的快,就造成了抄作业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差异为出发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

四、自主探究加强合作

在教师的引领下讨论。每节语文课,教师应该挑选合适的问题发放到每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例如:当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先示范着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气、情感进行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讨论就朗读过程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讨论这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更快速地完成背诵任务,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计划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讨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而不是全部依靠教师。

五、尝试尝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过程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方面将学生分成三个等级。等级一是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基础扎实对语文有深刻见解的学生;等级二是对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但是发展潜力很大;等级三是基础十分薄弱、学习过程显得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这种分类方式,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模式。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给出不同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尺度和方式。其次,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尖子生在作业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而基础薄弱的学生注重加强他们的基础。

上一篇:现代风险下一篇:讲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