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课堂模式

2024-08-12

小班化课堂模式(精选12篇)

小班化课堂模式 篇1

一、小班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 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小班化教学, 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控制班级的人数, 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比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目的是创设优质的教学质量的一种班级授课制。其途径是尽可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定义可知, 小班化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相对性及动态性。对这两个特征可以这样理解, “小班”的班额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根据社会的发展, 地域的不同, 班额是不断变化的。比如上海市在推进小班化教育过程中, 由以前的32人, 演变为目前的24人。由此可见, 它如婴儿一般, 发展的速度可谓惊人。这也符合哲学上的理论: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目前对于班级规模并没有唯一的数字界定, 何种规模最有利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目前教师普遍认为班级人数最好是20~24人, 30人应当作为班级规模的“上限”。同时, 普遍坚持学生平均成绩的提高和班级规模的缩小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学生成绩要想提高, 班级规模必须缩小。这就要求在班级规模缩小的同时, 仍需改变教室空间格局, 因为教学环境如何设计并创新, 是一个关键点。有很多学校改变传统的“殃田型”, 而采用“周边型”。

(二) 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历史背景

小班化教学最初是由班级授课制一步步演变发展而来。班级授课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因为只有批量式培养人才,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班级授课制这一概念是由夸美纽斯率先提出的, 其《大教学论》大致对班级授课制的轮廓进行了描绘。赫尔巴特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 对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 使其基本定型。最终使班级授课制体系化的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而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初见于京师同文馆, 《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使其在全国普及。我们追溯历史, 思考班级授课制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存活如此之久?其根本原因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 班级授课制恰恰维护了中央集权。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固定、班级固定、教材固定、学生固定, 等等, 极大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 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良完善, 有一定必要性。

(三) 我国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1. 教育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 只要是我国的合法公民, 不管处在什么背景之下, 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概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公民平等享有入学条件、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平等享有评价结果等权利。这里的公共教育资源, 是指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提供给公民的教育资源。这恰恰与小班化教学要求相一致, 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应当受到教师的公平对待, 教师应当照顾每个人的差异, 在共性中寻找差异。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从观念上转变,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从而有效培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为创造性的发挥打下基础。

2. 教育个性化理论。

从哲学中得知, 能动性, 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 按照客观规律, 有效改造世界的一种活动方式。罗杰斯提出了有名的“个人中心疗法”。罗杰斯认为, 治疗师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同样, 将此理论应用到课堂中, 教师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他们的尊严和价值, 创造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正好也是小班化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顾名思义, 建构是指建设、构建。建构主义强调了学生是整个建构活动的主体, 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下, 借助外在条件的帮助, 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一种过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有名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教学观。下文着重对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探析。 (1) 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在自己经验背景之下建构起来的, 因此每个人的建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世界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 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替, 永远没有绝对标准答案之说。举个例子, 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们,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辉煌, 有的学生说是春秋战国时期, 因为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意味着我国学术文化上的辉煌。有的学生说是唐代, 因为出现了开元盛世,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2) 学生观和学习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情境中, 结合认知加工策略, 完成特定的任务。同时要求教师灵活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时刻牢记“最近发展区”概念的重要性, 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架”, 形象理解就是教师给学生一个木梯, 学生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对新知识积极选择、改造、加工的过程。这与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内容相一致, 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二、小班化背景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

“有效”, 在新华字典中即有效果, 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教学”包括两个部分,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阐释为在社会背景之下,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提升各方面能力的一种过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教师遵循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 在一定时间段内, 提高教学效率, 尽可能多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能力的教学效果;而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 从意识上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 因为他们是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教学课前准备———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学课前准备是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处理问题的一种行为。具体指教师在筹划一节课时需要准备教学方案。

1. 了解学生情况。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只有做到对学生各方面都很了解, 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那就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总体教学目标, 再结合个人差异, 给学生们布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结合“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实现有意义学习。我们在学《守株待兔》这课时, 可以让好奇心强、外向的甲扮演农夫, 让表现力强的乙扮演小兔子之类的, 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小班教学中尽可能地成长。

2. 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很关键的。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应当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不应照搬书本知识, 死灌给学生, 而是讲究策略, 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 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充分理解现有新知识。

(二)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行为, 一般包括两个部分: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这两者的关系显而易见, 学生只有在一个有序的教学环境中,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小班化教学恰巧可以提供有序的纪律课堂。下文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

1. 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情况大致分为三类: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观。首先, 尊重学生人格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任何年龄层次的学生, 都存在自尊心, 我们应当尊重他们, 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 应该和他们交朋友, 做他们的知己和倾诉的对象。其次,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学会欣赏学生, 不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发扬光大。

2. 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营造的情感氛围,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并养成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的一种能力。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 必须把教育和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 既要让学生们掌握间接知识, 也要让儿童适应社会, 从而更好地生活。

3. 加大学生参与度, 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不断提供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建立合作竞争式的分组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中, 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共同探求新知识,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是小班化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 教学评价策略

狭义的教学评价策略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所作出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行为。教学评价有好几个维度, 我们着重探讨教学评价的两个维度: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评价更加侧重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评价。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没有提高, 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知识背后的技能是否获得, 情感有无得到提升等。

摘要:小班化教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又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首位, 而小班化教学恰巧可以满足条件, 笔者对小班化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有了一定的思考, 提出了小班化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有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庆蕾.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分析及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论坛, 2012, (3) .

[2]范松仁.我国小班化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0) .

小班化课堂模式 篇2

小班化教学被称之为“精品教育”,在中国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在当今深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农村中学生源的减少,实行小班化课堂教学迫在眉睫,而小班化也已成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关注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目标的需要。它既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能突破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合作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与评价,使之服务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是我们课改的目标,努力的航向,其中我们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成为我校提高小班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举措。

一、尝试“小班化教学”、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小班化教育”即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小数额班级中,发挥其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变革教学形式,使学生得到充实、和谐、乐观的优质教育。

教育因素复杂多变,城乡差别危及教育。我校地处离县城不远的高山山区,随着许多农民家庭移居县城,大部分学生进城读书,导致我校学生人数的急剧下降。学校要生存,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为了把自身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实行“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学校决定开展“小班化教育”的课堂变革,每班人数控制在30~40以内。教育教学宗旨:以 学生为本,立足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小班教学虽有诸多优势,可它毕竟仍属于班级授课制。目前像我们一样许多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群体制没有变化,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与习惯势力仍然左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倘若要把初中小班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特有的新模式和新教法需要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成功。我校经过小班课堂教学一年的实践,推出了“齐参与、细探索、强合作、全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小班课堂教学特色。

二、实施“小班化教学”、树立“以人为本”

小班化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它的实质看,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一个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作为小班化教学的一位教师、组织者,在教学中尤其做好以下几方面。

1、做学生的观察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小班班额人数不多,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压力减轻了。反之,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教师不可缺少的关注对象。课堂中,不断寻找每个生命体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寻找最佳的教育切入点与时机,让学生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开启智慧,启迪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喜欢老师、更喜欢学习。

2、做学生的支持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对于一个儿童来说,阳光比冬风更有力量。所以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请不要再吝惜赞扬,请多发现、多关注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这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在这平等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孩 2 子更能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在这里,每一个自由的生命体都在全面地、灵动地、富有个性地成长着。

3、做学生的协作者,让师生获得更多的交流、互动。无论课上、课下,我们都喜欢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不断地研究与反思这些生命体,以保证给他们发展最好的活力,协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不言而喻,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时,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当然这些都是与教师的精心组持和正确引导分不开的。

三、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小班课堂教学呢?就是要研究如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的运行状态。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内容的设计也主要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方法的适切度,教学实施效果有效度以及教师基本功的成熟反映程度;它集中反映的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程度与教学组织能力,且特别重视的是双基知识的突现及学科知识点的落实。而新课程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是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新理念。

一年来,我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在教学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逐渐摸索适合我校小班化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将个人关于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感悟及体验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学校共同渡过的时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3 只有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它是师生生命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小班教学追寻“适合独特的每一个”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在这一点,我根据小班化教学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全班分成了六个小组,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创新式教学。现以初中生物学——《细胞分裂与分化》为例阐述 一下上述理念的具体实施。

传统的教学方法均是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给学生串讲归纳,很难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我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小班化优势,进行分组实验探讨。我首先给每组提供了相同和不同的实验材料:猪皮、人血、肌肉、骨、洋葱表皮、树叶、清水等。首先请学生回顾已有相关知识,依据物质性质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介绍各组实验方案及结论。通过各小组自我介绍,再小组之间相互评判各自的优劣。教师总结各组情况,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与异性。此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实验方案,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引导,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地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通过该教学设计,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同类物质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多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几率大了;学生被关注的程度高了;学生参与的程度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强了,真正实现 “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总而言之,在小班课堂教学方式的推进中,教师的作用是从“演员”地位到 “导演”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迷津指点者,甚至成为学习中的拐杖而为之所用。

四、彰显小班特色、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学生没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不能开展自主的数学活动,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师生“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体,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双向交流和互动。师生互动的基本想法,就是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的相应活动,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双方以自己的已有经验,相互传递着某种信息、某种思想,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在互动中师生相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既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改善教师的教学。的确,在传统大班条件下,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动起来,难度很大。而在小班条件下,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变成了现实,比如:以前上课时,以教师讲授为主,难免有些学生会养成不动脑,坐享其成的习惯,甚至会产生依赖;现在上课,提前在学案中提出问题串,学生讨论,互相谈想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交流的环境中学生不但不依赖了,反而发言更积极了,反应慢的学生有人手把手教了。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教师要通过情境设置、生活化教学、分层设问与提问、分层评价等环节的精心设计,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及时消除学生“不动”的盲 5 区、使之成为轻松活跃的课堂。

教师为此,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敢动、想动、能动。体现 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诱导、对“过程”的关注,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更新教育手段、转变评价观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维;它使课堂变得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发网上资源,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及运用。

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独立思考并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 6 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所谓的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对班级人数的合理控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境,例如: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班级授课方式。主要的授课方式是尽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下,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少,使得教师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到班级里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班化教学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在课堂学习中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然而当今学校的课堂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依然存在,许多教师不能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有效教学任务和目标;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训练,过多关注教材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及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价方法等。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小班化教学探索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班化教学下的具体措施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细化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前预习及反馈。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模块,第一个模块为课前预习模块,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内容,了解课程基本信息,回顾之前所学知识,以及根据课本内容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以作业的方式在课前由课代表收集在上课前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仔细批阅,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养成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从而在上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听讲。

(二)创设问题情境。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解决能够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达到使学生由内而外理解知识的目的,最好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学习,达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效果。

(三)小组讨论与开放研究。接下来进入教学的第二个模块,课堂教学模块,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对问题情境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之间对观点看法进行交流,各小组可以在课堂允许条件下通过各种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答疑。学生互相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问老师,由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提示,得到解决。小组内部先要就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的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交流观点,并对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出合理的理由。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找出线索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经过小组讨论,各小组对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这个过程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顺藤摸瓜总结出问题解决的规律,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升华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获得过程进行充分感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五)教学评价与课后延伸。最后进入教学评估模块,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采取师生互相点评、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的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知识掌握情况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教学态度、课堂氛围及教师责任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师生之间可以加深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综合评价提出改进措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课程结束后依然应该有适量的应用题训练,以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在作业的布置方面,应根据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特点,针对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用,使得知识掌握较深的同学知识加以巩固,知识掌握水平较差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有利于班级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以上就是小班化教育课堂的整体教学流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三个教学模块五个教学环节的逐步深入,针对课程教学大纲的每一项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研究,集中解决,教学过程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分析及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该模式将“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将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青.小班化教学的人性根源——对中美小班化教学中存在 的“物的逻辑”的批判.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 期.

[2] 朱君.“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当代教育科 学,2013年19期.

小班化课堂模式 篇4

三点是指基本特 点:先学后教,师徒互助,训练达标。六节是指基本环节(要素):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师徒互助、教师点拨、系统训练、小结检测。共进是基本目标,始终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训练达到当堂清,从而使师徒(所有学生都列成“师”或“徒”)共同进步。

二、模式结构

基本结构:展示目标、自 主学习、师徒 互助、教师点拨、系统训练、小结检测。

特别说明:以上六个环节为基本环 节,也是基本 要素,小结检测必须是最后一个环节,前五个环节可根据学科内容灵活安排,可变换顺序,也可反复使用。

三、模式操作要领

1.展示目标

目标表述语言 要简洁、要求 要明确。目标 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思考,每节课宜两至三条,可口述也可书面展示。展示时间根据具体学科情况灵活处理。

2.自主学习

课前教者要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一般发给 学案,用学案形式落实前置性学习任务。课上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内容、要求、时间。自主 学习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以备师徒互助时提出来讨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巡视,适时进行答疑或学法指导。

3.师徒互助

师徒搭配:所有学生都要加入“师徒”的队伍,可学生组合,可教师指定,可由班主任根据学习成绩统配,师徒名单要公布。师徒同桌,两个人为基本单位,根据各人特长,不同学科,师徒关系会有变化。所以要定期调整,一般一个月一次。前后桌两组师徒4人为备用学习小组,师徒两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拿到4人小组讨论。

互助形式:可讨论,可互查,可互测等。

互助内容:主要是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真正体现“兵”教“兵”。

互助要求:教学全程都要把师徒互助放在重要环节上,让徒多“表现”,让师多“指挥”。每节课至少有三到四次表现。整个师徒互助环节,教师要做到认 真巡视,掌握学情,为点拨做好准备。同桌师徒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求助于前后小组师徒,前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求助于全班其他师徒。师傅要从课内管到课外,包干到底。

营造师徒互助氛围:课上及时表扬,班级每周 公布优秀师徒(黑板报上有专栏),学校每学期要表彰优秀师徒两次。

4.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点拨:一是释疑解难,二是突出重点,引领提高。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明白的不重复。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教师讲授(含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连续讲授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具体时间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5.系统训练

根据目标设置有代表性、有梯度(易、中、难三类)的系列训练,要从一节课的全程思考,可分散训练,可集中训练,根据学科内容需要确定。训练形式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精心设计。

6.小结检测

每节课必须有一点时间当堂小结复习或当堂检测。当堂检测题量不要大,要扣住目标出题,通过师徒当堂批改,当堂报出成绩。检测可口头,可书面,也可课前准备讲义,可当堂写在测验纸上。

四、依据

1.理论依据

目标教学理论,该理论的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2.实践依据

我校课模的创建还参考了两个成功范例,一是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二是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的课堂模式(互助和谐课堂)。

3.校情依据

小班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校创建的共进课堂模式适应了小班化教学的需要,小班化由于学生数较少,在分组学习上我们强调两人小组师徒为主,两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到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这样做?基于两点思考:一是两人小组学习学生参与率高,可以说是100%,而四人小组就要大打折扣了;二是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应以个体为主,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求助于别人。

摘要:对“三点六节”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结构、操作要领、依据进行介绍,要做好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师徒互助、教师点拨、系统训练、小结检测。

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5

随着《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深入,我们建构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大家共勉,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交流内化,巩固扩展->反思回顾——梳理归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应提供便于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活动。操作要点:

(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或以悬念激趣,或以问题探究,或以提问上堂课的学习内容,或出题检测以往知识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起到铺垫搭桥作用,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

(2)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教学气氛要民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好朋友。

(3)设计材料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牵强,要能激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新知的心态。提供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利于学生探索发现。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自主探索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运用“活动单”、小黑板、多

第一、第二发言人为本组中的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优先发言权。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的周期后,角色可以轮换,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角色都了解,使他们明白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3)注重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是一个组织者,相当于教师的助手。它肩负着联络教师和学生,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学习的任务,同时还有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成员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最后达成共识,因此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养,使他们不仅有当组长的热情,而且要有当组长的能力。小组长也要定期轮换,以防止组内“小权威”的“一言堂”。小组长的选拔可以采用民主推荐和教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民主推荐”能保证他的群众性“教师考察”能保证他的权威性。

(4)精心指导,培养学生合作技巧。A、学会倾听。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听教师要求,听同伴意见,听的要专心,不随意打断或插嘴。B、学会表达。在倾听同伴发言的基础上,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C、学会质疑。合作过程中,先由一生(小组中的学困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遇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讨论达成共识。D、学会信息的记录、整理。记录员要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及时掌握小组活动的情况,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为全班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3、全班展示交流环节

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碰撞激发,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研讨。

操作要点:

练习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中形成的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结构。

四、反思回顾,梳理归纳。

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操作要点:

(1)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2)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或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习情况如何。

(3)师生用精炼的语言共同概括新知。

(4)由学生对个体、小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评价时以情感、技能发展为主线。评价对象以学习小组为主,学生个性为辅。

参考文献:

小班化课堂模式 篇6

【关键词】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采用小班教学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参与时间,而且,在任务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学习英语的进程有了专业化与科学化的方向指引,对于学生整体英语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下面,笔者将对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践行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创设仿真化任务情景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教师创设仿真化任务情境符合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英语。在进行小班化任务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通过对真实英语语境的构建,让学生置身于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唤醒学生内心对于语言的本能性认知,让学生在完成听英语、讲英语等任务的实战性过程中,抛开内心对于英语的程序化认知限制,看到英语最简单的语言属性,这对于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在学习《School life》时,老师可以在班上举办一场座谈会,让班上的同学依次用英语表述“My School life”,其中需要包括“my imagine school life”、“the actual school life”,表述时长没有限制,但是座谈会过程中必须使用英语完成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完全的英语语境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习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任务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灵感具有积极作用。

二、开展针对性任务活动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开展小班化任务教学过程中,小班化是确定的存在,老师只需要思考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如何设置教学任务,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即可。当前素质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学活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设计遵循的设计原则。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任务活动,来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不同技能。比如,在学习《Advertising》时,老师可以举办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对“advertising”的“advantages”与“disadvantages”进行辩论,学生将课文所学知识运用到辩论中。在辩论时,学生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生的发言,学习其中的精髓,并找到其中存在的破绽进行再次辩论攻击,在彼此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学到新的语法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应该注意,应该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会使得英语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让学生沉迷于变幻多样的教学形式中,从而忽略了英语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三、进行多元化成果评价

新课改重点指出教师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素质化教育背景对于老师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要求,老师应该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讲究评价的个体性与主体性,也就是需要老师将班上的不同个体都当作评价主体,为每位学生提供最贴切的教学评价。在推行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更加易于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也会有详细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参考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殊性,给予合理的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比如,在进行完有关《Advertising》的辩论后,学生有关广告的优点与缺点的表述肯定存在表述不当的地方,老师可以采取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间针对辩论过程中表现好的方面以及存在语法错误、单词读音错误的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将错误进行改进,实现深度学习。这种评价方式将评价环节演变成二次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增加,也有助于友好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的建立。

小班化任务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推行过程中,应该明确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主”。在这个教学原则的指引下,才能够使得教学任务的制定能够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真正需要,也可以将任务设置与学生的兴趣实现有机融合,将英语课堂打造成轻松愉悦的语言学习课堂,摆脱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实现学生整体英语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庄露芳.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18)

[2]樊轶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06)

小班化课堂模式 篇7

近年来, 外语教学小班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其优势也不言而喻。那么, 如何在英语阅读课堂发挥并发展这种优势呢?我们认为, 利用学生经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进行评判性阅读教学是发挥这种优势的有效途径。新的教学观念提出: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参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就应该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 [1]重视能力培养的过程。新课标还特别提出了“两能”的概念, 即“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评判性阅读教学为发展这两种能力提供了平台与途径。

评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 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 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 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 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 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 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 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评判性阅读不是记忆所读的内容, 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寻找各种假设, 进行分析综合, 明确作者要传达的要点。概括而言, 评判性阅读指读者在对文本蕴含的信息认知、理解、记忆与接受时, 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筛选和评价的阅读方式。评判性阅读较常用的策略包括:预览、注释、概述、分析、提问、猜测和评价等。[2]这种教学既能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也适合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评判性阅读课堂的主要特点

1.关注学习策略的培养过程, 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 重视学生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2.通过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 进行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3]

3.关注语言与思维的结合, 特别是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4.关注学习风格, 进行多元输入与输出。

5.关注课堂生成、拓展与研究以及评价主体多元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评判性阅读课堂的基本流程

根据语篇分析法, 阅读理解的程度由浅入深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 、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和评判性理解与欣赏性理解 (evaluative comprehension) 。表层理解只是通过文章字面的表达了解基本的意思, 即understanding through reading on the lines;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通过作者的字面表达明白其言外之意, 即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评判性理解与欣赏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就文章内涵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即reading beyond the lines。

我们可以依据阅读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的特点, 把第一层次的理解放在自主学习阶段, 在探讨阶段重点挖掘第二、三层次的话题。

(一) 自主学习

1. 目标与任务

(1)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内容背景与形式背景。

(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 培养评判性阅读的基础策略, 即预览/预测、注释、概述、提问。

2. 主要活动

自主学习活动可放在课内或课外, 主要任务涉及段落大意、篇章大意、关键信息整理。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教师能梳理出课文的关键信息, 对课堂即将讨论的核心话题进行设计, 并让学生提取文本的相关信息, 让学生提出在语言文字、信息、观点等方面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指导的训练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文本的核心人、物, 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有主线索的梳理。

积极的背景知识、基于阅读主题的自我提问以及阅读时的目的性将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变主动, 成为有思想的、积极的、持续的阅读者。由Ogle博士于2008年提出的KWL表格[4] (见表1) 利用简单的三维表格, 帮助学习者在阅读活动前整理自己的背景知识、预期达到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形成对自己阅读过程的统筹管理。我们尤其可以利用表格的W栏来搜集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

(二) 分享与探讨

1. 主要目标与任务

(1) 检核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督促自主学习, 促进自主学习策略的形成。

(2) 着重培养分析、推断、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

(3)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生成新任务。

2. 活动流程与活动设计要点

(1) 预习任务的核查

一是解决语言方面的疑难;二是对阅读技能的培养与巩固, 让学生在有困难的技能方面做一些think aloud的思维再现活动。比如, 段落大意和篇章大意是如何归纳出来的?而在人、物的核心信息方面, 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进行复述, 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进步感, 激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2) 文本的深层剖析

对于文本的深层剖析, 我们采用语篇分析法, 进行基于人、物核心信息的评判性阅读问题探讨。从语篇分析理论的角度来说, 一篇逻辑性很强的文章, 其内容是紧紧围绕某一中心人、事或物展开的。我们可以依据作者选取的相关事实, 理出一条梳理课文的线索, 从而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 教师可以着重整理出这些显性的信息,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设计问题。本阶段的问题设计应当依据预习阶段的核心信息,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信息储备基础上,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分析、推断的评判性阅读能力。如可以提问:Who is the intended reader?What message is the author trying to convey?

我们还可以分析语篇的文体, 讨论作者写得如何。可以把以下几个问题作为文体分析的常规问题:How does the writer organize the text, choose the information and employ vocabulary in order to convey his/her ideas?Is he/she successful?If you were the writer, how would you do it or even improve it?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会在阅读时不仅关注信息, 还能主动地关注文体、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篇欣赏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过程中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而设想如果学生是作者, 会如何去构思并写作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文体有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该阶段是进行评判性阅读教学的核心阶段, 教师更要关注这些学生是基于何种事实得出相应的结论, 培养学生基于事实得出结论的评判性思维习惯。

(3) 分享与生成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 生成新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推荐1~2个学生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话题, 然后在全班汇总并挑选出1~2个最具价值的探讨话题, 进行课内讨论。如果现有的信息和事实不够, 可进行课后的拓展。最具价值话题的评选标准可以通过和学生协商, 如“话题应与文本中的核心人、物密切相关, 是基于文本信息之上的独特思考, 能在各类信息资源中找到相关信息, 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有学生认为他/她的话题很有价值, 但没有被选上, 那么可以鼓励他/她在课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下一堂课中进行汇报。

课堂教学的技巧不仅在于能充分预见课堂教学的细节, 更在于能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 对课前的预设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以便更有效地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5]生成的策略有: (1) 在多元解读中生成; (2) 在学生质疑中生成; (3) 在错误利用中生成; (4) 在“意外”捕捉中生成。这个阶段的设计就是利用了第二条生成策略, 这个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欲望, 让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给课堂以生成的资源。[6]小班化的环境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 学生更能畅所欲言, 而且因为学生人数少, 该活动也不会过于费时。

(4) 反思与联想

教师可以采用“making connections”或“make a change”为该环节的活动主题, 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 力求让学生有真实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需求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以前相关的人、物、观点, 学生的个人经历、情感和价值观, 以及现实生活”等对文本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价值判断,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该活动环节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是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 巩固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是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但是, 很多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只关注了词汇、句型, 而忽略了思维的参与, 所以很多活动从初中到高中感觉没有区别, 学生也渐渐地对此类活动有了审美疲劳。我们认为, 对于思维水平较高的高中生来说, 在语言运用环节应当加入思维的要求, 特别是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的要求, 把巩固与应用活动设计成基于语言的思维体操, 要求有新颖的语言运用与信息使用, 用思维带动语言。可以多采用写作、演讲、辩论类活动, 因为与日常交谈相比, 它们能体现更多的思考和更高的思维能力。

(四) 拓展与研究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进一步地多元输入与输出, 使学生在词汇、信息和思维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主要的活动有:1.相关话题的阅读、视频等材料的分享;2.基于学生兴趣或疑惑的项目化探究活动。相关的阅读、视频材料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供, 材料中应该有相关信息、相关主题下的词汇, 特别是高级词汇。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以口头展示、实物展示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

四、结束语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判性阅读课堂旨在充分利用小班环境, 提升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阅读学习主动性、策略意识和评判思维能力。通过以分享、探究为主的活动,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进行思维的碰撞, 达到语言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35.

[2]贵丽萍.评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试题与研究 (教学论坛) , 2010 (9) :10-11.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 译.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25.

[4]OGLE D.KWL: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J].The Read-ing Teacher, 2008 (39) :564-570.

[5]葛炳芳.英语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7 (6) :10-13.

小班化课堂模式 篇8

一、语文小班化教学模式所发挥的作用

1. 让学生享受被关注的快乐。

“关注, 关爱每个学生”这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我们教育的价值观, 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做到的。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想被注意的欲望, 小班化教学模式由于人数少, 老师与学生之间接触增多, 交往频繁, 久而久之, 教师会对每个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程度以及具有的能力非常了解, 这样方便教师制定出合理的, 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教师用自己的真心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被关注的喜悦, 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心智成长的快乐, 更加轻松快乐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享受到被关注的快乐。

2. 让学生感受参与的快乐。

课堂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他们的思维才会被激活, 兴趣才会被调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极大满足,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利用成功的快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在其中。例如: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中, 对于生僻字有时要讲解挺长时间, 大班教学中大家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只做笔记不发表看法, 会使教学气氛感觉到非常沉闷, 教师在讲解半天后, 学生的收效依然甚微;在小班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 完成生僻字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之间游走, 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对于表现一般的小组进行鼓励以及指导,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快乐。

3. 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指出:一个自信最终的确立与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要有一个紧迫的环境, 其次要有一个“化险为夷, 度过危机”的过程。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与学生间合作无形增多了, 两两合作, 小组合作、链式合作、全班合作等都使学生间的默契大大提高了, 也产生了学生间那种相对紧张, 适度竞争、比较的情绪。由于合作机制的实施, 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 学生自觉性增强, 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实践中获取, 他们大胆设想、大胆表现, 与同伴合作, 同老师论证。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看法, 个性得到了发展, 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最终促进了学生最优化的发展。

二、如何进行语文小班化教学

1. 激发兴趣, 优化环境。

小班化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让教师进一步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通过对他们喜欢的节目, 歌曲以及刊物进行了解, 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让孩子认识到教师与他们都有过共同的生活经历。这样一方面会让师生之间互相了解, 产生默契, 另一方面学生也愿意将自己的爱好告诉给教师, 教师在将这些爱好考虑进教学方式中, 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述人物事迹时, 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典型人物进行介绍, 同学们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对歌星比较感兴趣, 讲述的人物就包括孙燕姿, 孙楠等人;有的同学对漫画比较感兴趣, 话题中就包括柯南等人。教师在听取学生讲述的人物后, 可以叫他们说出各个人物之间的共同点, 从而加深对人物叙述的描写。教师只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契机进行挖掘, 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 培养主动发展意识。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 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 例如课堂知识竞赛、课堂辩论赛等等, 让同学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 自觉得加入到学习氛围中去。在课下时间, 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语文学习小组以及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开朗, 还可以挖掘出其他特长来。小班化教育模式由于人数较少, 开展实践活动更加方便, 教师对学生的动态也可以把握的更加清楚, 更加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会对学生的主动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灵活吸收及运用。

综上所述, 高中语文采用小班化模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在小班环境中, 可以更加轻松快乐的学习到更多知识,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最后在高考中金榜题名。

参考文献

[1]徐朝晖.对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4 (02) .

小班化教学“问题导学”模式探析 篇9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的同时, 对上层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 对于高效化、个性化、现代化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符合时代的要求, 反映了教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体现出教育的本意。

一、问题导学式小班化教学模式特色

问题导学式的小班化教学, 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教师教案中主问题作为引导, 以合作教学为方法, 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点。

问题导学式小班化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起点, 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起到引导和点拨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成果, 促成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式的学习过程, 我们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 以学习教材和老师教案为载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目的。在教材和问题的导引下, 通过搜集、分析并判断信息、并在与小组的合作与讨论的人际协作对话情境中, 逐渐形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进而获得知识, 使得学生“学会”。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既能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 了解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 同时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 从而达到“会学”。与此同时, 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交往的快乐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喜悦, 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实现“乐学”。【1】小班化的自主学习更能调动处于主体性地位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层层递进中逐步实现在学习能力上的整体性发展。从“终身教育”的视角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然成为其今后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 只有掌握了独立思考、计划、评价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 才能把这种意识和能力扩展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

2、教师主问题引导为线索。

教师设计的主问题是指, 在教师实施教学之前, 通过对所授课程的理解和深入研读, 针对本学科和班级的实际情况, 教师给出的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 (以提问的形式给出) , 揭示其重点、难点和质疑点。教师主问题以教案的形式给出, 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主问题的引导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预习环节, 学生按照主问题提纲进行提问、回答、组织预习;二是小组解决问题环节, 小组成员在总结预习成果的基础上对成员进行帮扶, 对问题进行探索,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问题脉络, 实现问题的解决;三是问题展示环节, 各小组在解决自身小组问题之后, 在班级进行展示和点评, 从而使学生能基于主问题这一载体, 在学习过程中清晰的把握知识的整体脉络。达到共享教学成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能力。

3、合作教学为方法。

问题导学实施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班级合作和教师参与合作完成的。在小组合作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互相帮扶学习, 为同一学习目标——“解答问题”而奋斗,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班级合作阶段通过班级展示的形式对小组学习的成果进行点评, 既对小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检验, 又多知识的强化、重难点的突出、知识整体脉络的归纳以及学生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参与合作, 有利于更加的亲密师生关系, 对学生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早规避, 有利于及时点拨问题并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从而使得教学过程得以更好的把控, 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建构起和谐的教学氛围。

4、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小班化教学中, 我们力图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在学生发展性教学体系中, 学生探究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问题导学模式的小班化教学从“是什么问题”, “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逐步建构自身知识认知、知识发现和知识辨析能力, 从而彰显其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人本的角度确保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得以实施。

二、多维反馈检验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较大的收获, 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除抓住课堂的教学环节外, 教学反馈是老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小班化教学问题导学模式从多个维度保障了反馈的及时、有效。

反馈主体多元化, 小班化教学问题导学模式的反馈主体包括学生个体反馈、小组反馈和班级反馈, 多主体反馈丰富了反馈来源, 使得教师对教学整体效果的把控更为有效;反馈方式多样化, 在反馈的方式选择上, 学生可以向小组中个别成员进行反馈, 获取帮扶, 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获取团队支持, 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从而获得引导, 还可以在班级展示阶段对问题进行拓展, 大家共同解决, 使得反馈的效果扩大化;反馈内容个性化, 小班化教学的特点使得学生个体反馈成为可能, 有利于教师对个性化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进一步实践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反馈时间合理化, 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 反馈的时间也不一样, 包括课前对前面已学知识点进行简单检测, 课中对预习、展示的知识进行反馈, 课后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反馈, 每日对近几天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反馈检测, 每周对一周来所学知识的综合反馈检测, 每学月对各学科安排进行一次综合检测, 小班化教学问题引导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利用反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参考文献

浅析初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模式 篇10

一、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小班化教学毕竟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实行起来还会感到有些不适应, 任何新事物的发生和利用, 都会与传统的观念产生碰撞,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必定会带给教师强烈的冲击, 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该从初中生物的教学空间、教学课题、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规划策略等方面出发, 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 去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此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时期, 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举止, 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 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让每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例如, 在教学有关人体构造的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组, 实行“分层教学”, 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进行交流, 学生和自己同等级的成员在一起, 会感到一种“归属感”和“亲近感”。

二、初中生物“小班化”教学的作用

1.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成就了学生的自我。以往“大班化”的课堂上, 学生想要表现, 却苦于没有机会, 教师想要了解每一位时间, 却苦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而“小班化”的教学就不同了, 小班化教学课堂只有二十人左右, 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表现机会, 也能够得到充足的锻炼, 这就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生物课是初中才开设的课程, 刚刚接触到生物课的学习时, 很多学生还很不适应, 存有众多的疑惑, 对生物这门新课程有着各种各样的遐想, 这就需要教师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对于他们的疑问给予必要的解答。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这也需要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 通过真实的体验获取生物知识, 实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 恰恰能够满足初中生物教学的需求, 因为班级人数少, 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动手做实验的实践操作机会, 从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以致用。“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班级人数少, 正因为人数少, 才能够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 而每一位学生也能够拥有充足的学习资源, 与教师的接触也就更多了, 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就加强了, 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多了, 也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成就“自我”。

2.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初中生物的授课方式还是以实验为主, 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模式下, 生物实验通常都是由教师演示, 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因为实验器材是有限的, 而且由于班级人太多, 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实验器材的安全, 学校很少开放实验室。而“小班化”教学就不同了, 在这种模式之下, 教师可以将二十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每组四人, 前往实验室进行实验, 这样的话, 实验室的课堂秩序也有了保证, 而教师也有了机会和五个小组进行交流, 如果小组数太多的话, 教师根本顾不过来, 整个课堂也毫无秩序, 杂乱无章, 严重影响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着实地提高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 还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全班学生拧成一股绳,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有助于班级的团结和稳定。

3.小班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小班化教学严格控制了班级人数, 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以往的课堂上, 教师一人要面对全班四五十名学生, 而且一位教师通常会带两到三个班级, 这样一来, 相当于一名生物教师要教导一百多名学生, 教师肯定没有那么多精力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对于有些学生, 难免会疏忽一点。如果学生自己不主动、不积极, 那么就很可能被教师所忽略掉。而小班化教学一个班仅仅二十名学生, 教师就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学生, 了解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因为教师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 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进行小班化教学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我们绝不能够仅仅地满足于教材上的基本知识, 还应该教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 勇于探索更多的生物知识。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来。在课堂上, 也要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 而探究活动能否有序地进行, 就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 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特别是动手操作这一块, 教师要向学生做标准化的示范, 书面语言要准确,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初中的学生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的好奇, 喜欢实践动手, 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条条框框。初中生物对于他们而言, 刚好是一门新学科, 而且生物现象千奇百怪, 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之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在面对某一生物现象时,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什么想法就要说出来, 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探索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娜.谈初中生物学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J].中小学教育, 2012, (04) .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 小班化教学模式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供应源泉。因此,要充分发挥义务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农村全面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小学班级授课制度,提高课堂效果,为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

二、小班化教学模式

小班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班级教学原则开展课堂教育,从课堂教育环境、教师教学理念、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扩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提高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程度,构建了民主、融洽、高效的教学课堂。在我国农村小学教学中运用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农村学生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发展差异,实现农村教育公平性发展[2],形成良好的农村小学教育形式,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三、当前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实施全面改革,小班化教学模式逐步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得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从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课堂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成果来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农村小学实施小班教学模式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的完善造成严重阻碍。当前农村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小班授课理念区域表面化

小班授课制在农村小学中的实施存在教学理念区域表面化的问题。小班授课,并不是单纯地将传统的大型班级划分成多个小型班级进行授课,而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转变,逐步形成个性、公平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环境的变革,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达到学生创新发展的目的。但从当前我国农村实施小班授课制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小班授课理念的理解程度依旧只停留在概念表层,缺少对理念的实际探究,导致小班化教学模式逐步趋于表面化发展,实际的课堂教育依旧坚持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对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小班授课制的课堂活跃度低

当前我国逐步加强对农村建设人才的供应。但由于部分农村处于偏远地区,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较慢,教师长期缺少新鲜的知识理论更新,容易造成管理方式和教学管理策略的滞后。虽然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了小班化教学,但农村教师依旧坚持“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缺少趣味性,导致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例如:我国农村某地区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实施[3],将原本一年级每班50人的班级,重新规划为每班30人,从形式上实现了小班化教学,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旧坚持“课堂中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做好笔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化不大,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偏低。

(三)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禁锢

小班化教学是通过缩减班级人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农村小学中开展小班化教学时,教师一方面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应试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矛盾,在思想上容易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禁锢,使教师对小班教学概念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扭曲,造成两种教育理念的混淆,对农村小学教学的改革顺利转型造成了严重阻碍,使教师对小班授课课堂形式的理解逐步趋于体制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优化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进一步落实教育改革,笔者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一)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理解小班化教学理念

教师在日常备课中应当对小班授课理念进行深层次理解,深入把握小班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小班授课的特征积极做好小班授课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地融入。例如:由于小班化教学中人数较少[4],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教学课堂问题进行讨论时,可以根据这一特征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也可以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对小班化教学中的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把握,将小班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中,深化对小班化教学理念的理解,解决现阶段农村小学小班教学中教学理念融合不深入的问题。

(二)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开展小班教学

小班授课制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也需要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农村小学教师要注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把握,设计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成长规律的小班授课方式,科学应用广阔的思维空间,实施启发式教学,为农村小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例如:某农村教师科学地根据小班授课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特征[5],在课堂中积极运用鼓励式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班级参与程度,应用新鲜事物作为引导,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打破了传统小学课堂沉闷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新农村教育建设。教师也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授课管理的整体管理体制,科学运用小班授课开展教学。例如:我国部分农村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数量较少[6],为了科学运用当地的师资力量,可以将小班授课制与混龄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实现层次性教学。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小班授课在农村小学义务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合理应用小班教学特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要优化小班教学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小班教学中,班级人数相对减少,教师能够将精力充分分配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做好沟通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教师要积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做好班级管理规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而又充满个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同步发展。例如:某农村积极开展小班授课教学[7],教师不仅能够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结论

小班化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广阔而又充满个性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创新发展潜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授课环境,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唐伟凤.农村小学小规模班级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5.

[2]熊颖锦.农村小规模班级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王帅.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4]陈月霞.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6]苗雪刚.美国全科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浅议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2

小班化教学, 由于人数少, 学生的注意力能更集中在教学活动上,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较容易被带动起来。但如果教师不善于营造课堂气氛, 或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 课堂教学就很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 对于小班化教学, 教师一定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 是对现象的普遍化和公式化, 所以教师要尽量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让他们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并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

例如, 在学习“绝对值”内容时, 教师应结合已经学过的数轴知识, 在联系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零上1度比零上3度冷, 那么零下1度和零下3度哪一个更冷些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零下3度比较冷。”追问其原因, 学生就不知道了。教师可以把温度计的刻度转化成数轴, 让学生观察温度在零下和零上时, 其温度值所在的位置距离零度的距离都是实在存在的, 所谓“零上”“零下”只不过是人们给出的一个界限罢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绝对值”存在的必要性, 就是为了比较负数的大小而服务的。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引入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就简单了。再如, 在学习“相似多边形”内容时, 教师可利用俄罗斯套娃、同款鞋子的不同码数、同张照片的不同尺寸等生活实例, 让学生快速地建立起对形状相同但尺寸不同的图形的感性认识, 然后再自然过渡到相似多边形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把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加工成数学上的专业表述:“各角分别相等, 各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作相似多边形。”以问题情境和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既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又凸显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

小班化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观察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 从而有效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做到寓教于乐。只有教师教得有声有色, 学生才能学得有滋有味, 从而打造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堂。

二、以合作培养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而小班化教学为“少教多学”提供了环境优势。因为在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学生的数量少了, 单个学生所享受到的教学资源就相应地变多了, 教师对每名学生都能关注到, 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也都能耐心地解答。这对于因材施教、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都是一个不小的推动。

由于人数少, 教师可以把班级桌椅根据学习小组的划分情况而拼接在一起, 以方便小组内成员的讨论, 教师也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各小组及其组内成员的协作情况。但学习小组并不是随意划分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把不同梯度、不同性格的学生分配到一组中, 这样才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缩小差距、提高班级整体素质的作用。初中数学中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较多, 因而不适合教师单方面的讲解示范, 而要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一同讨论、探究、体验, 以更好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其中最有效果, 学生也最喜欢的方式就是做游戏。

小班化教学给这种实验或游戏活动提供了教学平台, 这在以往的大班教学中是不可能操作的。上课时, 由各小组组长把任务分配给每名成员, 要让人人都有事情做, 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在“概率”内容的教学中就涉及很多实验, 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这些实验或游戏之中, 这样他们才能真切地认识到什么是“频率”, 什么是“概率”。教师可以较经典的转盘和摸奖游戏展开教学, 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找到更容易转到大奖的方法, 总结出概率是有大有小的, 并体会到概率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学生在这一活动中,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自信心也得到了迅速的增强。另外, 合作答题、活动竞赛和动手制作等也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小班化教学可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班级凝聚力。例如, 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并探讨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最快捷方法。学生把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就会发现对折剪纸的方法正是利用了“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两边重合”的性质, 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讨论兴趣和学习动力。

不同水平的小组成员通过交流与协作解决了问题, 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所以, 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中看到自己的长处、短处和潜力, 在小班化教学环境中享受平等、宽松、和谐的优质教育, 使学生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以作业体现人性, 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好方式,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新课程理论下, 初中数学作业应摆脱题海战术的枷锁, 只有为学生量身定做、创新设计作业, 才能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

教师要把学生从繁重的传统数学作业中解救出来, 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作业模式, 帮助他们克服不爱做作业的消极心理, 树立自信心, 使反馈的教学信息更加有效。例如, 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基础, 教师可以从教材和练习册中精选出一些习题, 编成有梯度的作业题:基础知识掌握类———针对学困生;基本技能提升类———针对中等生;基本思想运用与拓展类———针对优等生。最后在小组内部交换批改,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作业情况, 并与自己的作业情况相对比, 从中自我反省、取长补短;也可以让不同水平的两个学生选择同样的作业“套餐”,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 最终统一作业答案。这样, 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帮互助、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逐渐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 实现班级水平的整体提升。

另外, 还可以“合作命题”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布置作业, 利用课间互相批改, 各自订正错题, 最后交给教师存档, 并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评价的一个参考。虽然有可能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包庇、只出简单题目等情况, 但这是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审题、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良好尝试, 对于提高他们做作业的兴趣有很大帮助。总之, 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作业的模式, 让学生不再因做作业而头疼。

四、以评价彰显个性, 培养素质全面人才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只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 而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的优势, 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观察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能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因此,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一定不能少了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支持。

除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等卷面成绩外, 教师还应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 对学生做出合理评价, 因为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并不只是通过学生解出一两道题就能看出来的。如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能力、对教师意见的反应、平时的作业情况等都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依据。如在合作学习中以小组评分的形式对小组的整体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 打破了以前因个人能力有限而可能无法完成任务的尴尬局面。引入“提高分”和“基础分”的新积分方式, 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感, 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增加知识储备, 强化知识理解。评价的客体也应多样化, 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各小组互评等都是十分可取的办法。最后, 教师还要把学生的这些评语整理归档成“学生成长档案”, 在期末时发放到学生手中,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培养出各有所长的学生, 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改变和进步给予及时表扬, 比如经过一个月的小组合作学习后, 有的学生变得积极、活泼、爱发言了, 即使他的成绩还没有明显提升, 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表扬, 最好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 这样不仅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也给全班学生树立了榜样, 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形式。

五、结语

小班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善了教学中的课业繁重、缺乏交流空间与时间的问题, 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新兴教育理念的展现。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体验到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收获丰富的知识和多样化的技能, 体验成功的快乐。

摘要:小班化教学以其好掌控、易互动等优势在一部分学校中已经取代了传统大班制教学的地位。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能够从情境创设、互动合作、作业设计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宣勇如.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班化”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13) .

[2]刘娜.优化小班化教学, 成就优质教育——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漫谈[J].考试周刊, 2012 (9) .

[3]段永梅.初中小班化数学分层教学教师行为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8) .

上一篇:基层卫生规范化管理下一篇:消化系统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