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阶段总结

2024-08-25

小班化阶段总结(精选7篇)

小班化阶段总结 篇1

《小班化教学的策略与研究》阶段性总结

——张清香

小班化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通过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将新课改理念与小班化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达到一定的效果,并作如下总结: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班化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如“元、角、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所规定的商品的价格。再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急待地想进入“超市”。在那里,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像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尽情游戏,主动参与其中,遇到问题再也不会去逃避,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这样好玩的数学课,怎么会学不会呢?这样的小班教学与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相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直接指导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率也大大提高。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交流:

这一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围坐讨论时,我常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学生有不同意见,我会大大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我会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等等。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而且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总是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同样一种教法,在小班化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

三、注重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交流、讨论。在上课时,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的学习形式。教学时老师的言行举动都要以小组为前提,这样,小组中的个体活动自然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关注,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使数学教学更具人文色彩。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既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静心听取别人的想法,来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要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避免流于形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教与学,人与环境的最佳组合。

四、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如果班级人数较多,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但在小班化教学中,这种方法能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注重发挥小组评价作用,“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我多采用“小组评价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来探究“长、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操作。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人人参与,每个组都想出了证明的方法。其次,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结论给予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做出,也可以是学生个体或组与组之间的评论,互相做出评价。经过研讨概括出了长、正方形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总结出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证明方法。再次,让学生进行评价的体验和验证,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运用评价的结果,在证实其真实性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理解或掌握,培养了其创新的能力。

小班化教育营建了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在这里,一切都由学生自己进行,他们也都各自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激情。没有扭扭捏捏,没有一问三不知。有的,是主动,是积极,是热情,是投入,更是全面的收获

小班化阶段总结 篇2

湖南省古丈县岩头寨九年制学校 杨 艳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首先,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有不同的影响。与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在教学效率和教学规模上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在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实际中是将这些组织方式综合起来运用,有时也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个性的形成、情感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不同的学科教学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教授不同的知识、技能,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此外,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课堂师生交往方式、交往氛围、交往风格,这就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发展。最后,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风格有一定影响。教师对教学组织的方式有决定权,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或全班、或小组、或个别教学的方式。我们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把这种思想僵化,不要完全受制于此,而要敢于突破,灵活地运用并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构成要素

形式的形成往往是多种要素汇聚组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如此。构成教学组织形式的要素有:①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互动以及具体的互动形式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样态,其中,某种互动的方式与机制一旦稳定下来,形成某种教学制度或教学传统,这时,与之相应的制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便会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组织形式构成的“人”的要素,这是最基本要素,也是其实践样态的决定性影响因素。②教学时间单位和教学空间单位。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置身于时空之外,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总是需要将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切分为长短各有其时、大小各有其地的时间单位和空间单位,不同时间单位与不同空间单位的组合形成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物质环境,也使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出了不同的活动面貌,其中,时间单位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外显环节与活动程序,空间单位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呈现方式与动态结构。因此,教学时间单位和教学空间单位也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要素。③其他各种教学要素。除了前述四种基本要素以外,教学方法、手段、工具等其他教学要素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产生影响。如网络教学、广播电视教学、函授教学、设计教学等。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学的几种组织形式

教学单位的规模和师生交往的程度是划分教学组织形式时通常参照的两项指标。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教学、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等)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等);总的来说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综合教学三类。其中,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基本可以划分为个别化教学一类;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导生制可划分为集体教学一类;特朗普制则是属于综合教学类。而协同教学则是着眼于教师资源组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对学生的规模化培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在固定的班级进行,班级内部各个成员年龄相同或相近,学习内容相同,发展程度接近,各成员通过教学互动形成稳定、严密、有序的集体。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这无疑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健康人格的养成上,集体成员的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彼此切磋,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谐共处互利双赢的合作意识、灵活实用的交往能力。课堂教学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也表现出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课堂教学在教材、评价标准、教学进度等诸多方面都要作出统筹安排,过于强调集中施教、同步学习和评价的标准化,这就很难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由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基本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因材施教”只能变成一种幻想,一句空话。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的集中传授相对应,接受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依赖心理;此外,课堂教学多注重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空间小,实践机会少,因而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易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 1.全班上课

这是现代学校中最普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全班学生一起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施教,学生同步学习,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基本上也是相同的,便于教师采用讲解、谈话、示范、讨论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于教师的讲授这一主要信息来源,可以进行多边多向的交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它不利于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开展自我学习,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及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此外,全班上课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这种形式上的束缚常常会使教学活动显得缺乏活力。2.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是指在班级内部以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指导下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有效合作来达成教学目标。班级依然保留,小组学习活动基于全班上课。小组是临时性的,各个小组主要为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而组建。小组规模不固定。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为师生之间尤其是生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提供必要的人际支持。但这种组织形式对教师的素质和数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成功运作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有些特殊性的学习任务还需要为学习小组提供教师团队的支持。3.班内个别教学

这是在课堂情境中,围绕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通过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展开的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更适合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能力倾向等个体因素得到了教师较为全面的关注,因此,学生个体都拥有特定的学习范围、学习材料、评价标准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进度。这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二)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上,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势必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负面影响。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人们又设计了辅助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1.课外教学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我国当前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别。课堂教学适合于实施学科课程,课外教学适合于实施活动课程。“随着活动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之后,课外教学已从游离于正式课程之外的形式进入教学组织形式,其内涵有了质的变化。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教学有两大特征: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课外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课外教学必须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主体活动时间和空间,在活动的设计、组织、评价等各个环节,学生也始终是自主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这无疑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主体活动丰富多彩。课外教学为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它便于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获得鲜活的生活经验,重组已有的知识,这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意义。

课外教学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校级活动;各种形式的活动统筹安排,有机组合,使课外教学形成了主题多元、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其他现场(纪念馆、博物馆、风景区等等)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自然情境或者社会生产、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得全新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可以化抽象的书本知识为形象的现场展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实施现场教学,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应注意找准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节点。脱离课堂教学,另行一套现场教学,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上的脱节,更容易打乱正规的教学管理秩序,这对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经验是不利的。

2.应事前做好充分的统筹规划。例如参与活动的教学班、教学场地、现场教学人员、书本既有相关知识和经验、注意事项、安全措施等等,都要精密安排。3.应注意调控现场教学次数。现场教学不宜过多过频,在活动的时间上也要根据教学之需精打细算,毕竟它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

(三)复式教学

这是一种在经济和文化教育落后地区较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师资不足、教室短缺和教学设备匮乏的地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里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

三、当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一)班级规模由大趋小——教学单位的合理化

班级规模是指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班级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应办学理念、办学物质条件、生源等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1.班级规模的大小与办学理念密切相关

过去,在社会本位教育观或学科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下,以较大班级规模、一师多生地开展教学活动,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既节约教育资源又可高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办法,但在这种教学状态中,除了少数学习上的优秀生得到教师的“偏爱”以外,大多数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状态往往被忽视了,教学质量与效益也因此打了折扣;今天,伴随着教育的现代化、民主化、个性化、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课程与教学在面向学生全体的同时,务必保证对个体差异的充分关注和对个人潜能的充分开发,从而尽最大可能的实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才算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在这一办学理念的观照下,课堂教学小班化几乎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课程与教学诉求。

2.班级规模的大小与学校办学物质条件尤其是教学用建筑面积息息相关

一般而言,学校的教学用建筑面积越充裕,那么在生源接近的学校中,人均可占有的单位教学物质空间越大,该学校实现小班化教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难免会出现“人多地少”,众多学生在狭小的教学物质空间中拥挤不堪的不良状况。

3.班级规模的大小与生源密切相关

在学生来源相对充足地区,班级规模有增大的可能。

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解决因班级规模过大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努力方向。以美国为例,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部分州就开展了“小班化实验”。至1999年,联邦政府正式启动“缩小班级规模计划”,明确规定要减少班级规模,将各年级的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每班23人减少至18人,重点是小学1-3年级:一年级减少到17人,二年级减少到不超过18人,三年级减少为18人左右。[6]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小学班级规模过大已经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城镇重点小学,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了我国学校管理规程中规定的每班45人的标准,而且还有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区正在积极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实验的重点是减少班级人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增加师生交往比率,营造和谐课堂环境和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北京实验班控制在20-30人,上海实验班控制在25-30人。[7]

(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短长,因此,要想使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必须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加以有机整合、综合使用。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特朗普教授就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取代固定划一的课时, 由优秀教师担任大班上课,所占时间比例一般为40%,;由一般教师担任小班上课,时间比例占20%,;学生独立研究占40%。可以说特朗普制注重大集体、小集体、个人自学相结合,又兼顾学生集体和教师集体的组织, 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

教学组织形式。如今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已然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努力的新方向。

1.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层)教学的有机结合 2.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座位排列的丰富多样——教学交往的强化和深化

座位排列形式和学生座位位置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活动参与度、学业成绩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制约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互动形式、人际互动效果,并对信息交流的方式、范围、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座位排列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课程与教学观。长期以来,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一直采取“秧田式”;近年来,随着教学交往诉求的不断增加,教学交往正由理论走向实践,逐步得到显化、强化与深化,各种座位排列形式也随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1.秧田式座位排列 2.圆形座位排列

具体形式有教师置于圆内型、教师置于圆外型、半圆型、同心圆型等。要求班级规模不超过20-25名学生。

3.马蹄形座位排列

要求班级规模一般不超过20-25名学生,也称“U”形座位排列;如果超过25人,那么可以采用双马蹄形。4.弧形座位排列

每排呈弧形,最前排可以坐2-3名活动的主要参与学生,而全班级其他排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同学身上。

5.模块形座位排列

这种排列适合于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

五、当前农村义务制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而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最现实、最根本的环节,因此,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要从实际出发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要受到社会生产需求和科技生产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具体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因此,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具体情况。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科学文化基

础都比较薄弱,地区、城乡、民族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所具备的教育条件和提出的教育要求也应该各不相同。我们在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时,对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尤其是班级授课制这一组织形式,决不能轻易否定,也决不要奉若神明。在确保教学质量不会降低而能提高质量与效果的新教学组织形式尚未找到之前,决不能仓促行事,而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地创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地实验总结,慎重地、有次序地进行改革和推广。

(二)班级规模小型化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参与程度等方面。过小的班级规模又是极不经济的,班级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受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

(三)空间安排多样化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空间安排形式时,一方面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空间设置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而不要搞成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秧田式。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自己控制课堂的能力。教师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组合方式。除了考虑空间安排的多样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考虑空间安排的动态性,要经常变动学生的座位位置,间隔一段时间后对全班座位进行左中右、前中后的轮换。安排座位时,还要适当顾及男女性别、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搭配,考虑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交往的全面性,进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注重个别化教学

现代个别化教学则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发达、教育普及的基础上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教学等给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和步调,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时空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吸收班级教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它并不是要取消或完全替代班级教学,而是尊重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和个性等方面差异性的一种努力探索,其实质是试图实现 “个别化”、“个性化”与“集体化”的互补,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划

一、呆板和僵死的严重缺陷。

(五)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综合化

当前小学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丰富化发展的局面。

小班化教学培训总结 篇3

2015年10月9日到13日,在华师开展了小班化教学的培训活动,在培训中,八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小班化教学,以及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现状。让我了解到小班化教育是以促进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技术、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了小班化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交流:

这一点平时在大班教学时,也经常用到,但在小班试用更觉得得心应手。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围坐讨论时,我常坐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有时走到讨论得不太热烈的小组中间插上几句。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应加以赞许;学生指出错误,我会积极采纳,并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等等。时间一久,学生就觉得自己处于平等的氛围中而无须做作,而且能够自发地尝试自我实现。同时,小班的老师要上好课,也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在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时,总是先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同样一种教法,在小班化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

二、注重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交流、讨论。在上课时,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的学习形式。教学时老师的言行举动都要以小组为前提,这样,小组中的个体活动自然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关注,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使教学更具人文色彩。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既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静心听取别人的想法,来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要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重过程而不重结果,避免流于形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教与学,人与环境的最佳组合。

三、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如果班级人数较多,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但在小班化教学中,这种方法能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孙政辉小班化总结 篇4

工作

孙政辉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哈尔滨 150001)

摘要 本文是在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一年来,基于自身的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对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小结。主要从建设班级文化、确定班级理念、制定班级制度、推进交流合作、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枢纽工作等五个方面来总结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 班主任 学生 发展

从1997年9月开始在上海、北京、南京等经济与教育较发达的城市就已经实施了小班化教育的实验,但所进行的实践研究多以小学、初中为试点学校,随后有一些地区在高中阶段也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尝试。但目前在黑龙江省以优质学校作为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唯有我校。

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实践与教学研究,使我们明确了小班化教育的三个核心内容: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1.小班是指班额较小,通常限制在30人以下。

2.小班教育是指教育活动在组织方式上较原来的大班教育有所不同,其特点为:拓展了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密度、强度、效度,增加了师生间的人际交流交往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学生个体的教育资源享受和教学关爱。3.小班化教育是指在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班额不能达到理论上的小班额,(但是也都控制在43人以下)所以,我们更强调的是小班化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实施“小班化教育”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充分提高个人潜力”的教育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班级管理实践。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我的小班化班主任工作做一个经验总结。一.经过实践我觉得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建设“小班化”的班级文化。1.更新教育观念的班主任文化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即真正以提高全体公民素质为核心目标,为21世纪的人才需求培养基础素质。更新班主任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和谐发展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二是认知领域。小班相对而言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班主任在“小班化管理”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应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强调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强调消灭教育死角,实施更精致的管理———可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进行教育。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学生的思想和品德方面的成长,与社会、家庭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小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反映的是班主任“以人为本、全面关心人的发展”的人文思想。2.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

在环境设置上力求要有特色,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教室的环境设计是以适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教室变的不仅仅是教室,让教室成为学习场所、生活的场所,优化教室的空间,给每一个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教室中设为单人单座,当然针对不同的课堂需要也会变为围圈式或小组式等等不固定,还有课堂讨论时学生是可以随时下地活动自由组合的。这样首先在形式上和心理上让学生感觉到与大班教育的不同,同时更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观察、关注。利用好班级的每个角落,设立图书角、卫生角、学习角、展示角、涂鸦角等。这样本着“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将教室变为学生心驰神往的学习园、智慧园、理想园。二.要确定好班级理念。

对于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各用人部门的反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无论什么岗位,无论职务高低,都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而后者显然已成为公民从业的普遍性要求。事实说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要求,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条件。所以班级制定了“五学会、两让”的班级理念,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13班成为人人羡慕的班级!” 并确立近期目标为建设一个学风浓厚,团结向上,共同进步的班级。班训: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成果!班风:竞争、互助、共同进步!利用每周的班团会活动使班级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样即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制定好激发自我教育的班级制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班化班级制度的建设,是体现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更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德育自觉性,增强德育判断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定为班级制度。

①由于班额的减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为了提高每位同学的管理能力,班级每日设有一名值日班长,全班轮流。要求值日班长对本日的班级所有事务加以管理,并写好“值日班长日志”。期末将其作为对学生成长的定性评价依据。

②为每位学生建立日常操行评定表格,记录每日操行状况。根据班级日常规则如有违规扣除相应分数,表现优秀符合加分项目者加相应分数。每月汇总公布,学期末依据分数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定量的评价。

③为了使更多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班级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每学期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人员要从新竞聘上岗,使每一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能,任务明确到位从而打造一支精明强干的班级干部队伍。这种班级制度的制定目的之一是为了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有一个记录,对学生的评价有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既定性又定量的较为科学的评价。目的之二是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制订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和评价制度完整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育、自律的自觉性。制定班级制度和评价体系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班主任每天通过“值日班长日志”了解班级的情况,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对每个人出现的情况都要及时的了解并及时的解决,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在萌芽之中。在班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坚持: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照章办事,责任分明;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变学生由受检的对象为管理的主体、教育的资源,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四.推进交流合作,班级生活小组化。

杨振宁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那么,学生的这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分组协作。

这种小组化的学习生活形式在实施之前要和学生及家长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基本上都不是小班化教育,很多学生一开始可能会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方式。所以,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并接受这种形式。

另外在分组之前要讲清楚如何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什么。小组化的学习生活如何进行,既要完成组内的合作又要有组间的交流。这样既有小的合作体系又有大的班级合作体系,并且通过小组间的比较来激励这种学习生活方式的进行。

(1)建立学生小组时,要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在人员“质”的方面,按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来搭配,由高、中、低三类学生组成,使优等生可以带动后进生,在学习生活上共同进步。

(2)选定小组长。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指导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不同活动的小组长可以是不同的。

(3)培养小组协作意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并不是不熟悉小组的形式,而是不熟悉小组如何运作。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在班级活动中通过采用各种合作交流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

小组人数不能过多,4-5人即可。例如我班有42人分为10组。班级制作10个宣传栏,用于展示每组的学习和生活的成果。每学期期末对每个小组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秀小组。“小组化管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这样无形之中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五.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枢纽。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现代的孩子是在父辈未曾经历过的社会中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经料想到世界会变成今天这样。两代人的差异在增大,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班主任正可以利用小班的优势,有更多的机会和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使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传递给家长,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比如家长会就可以分批分次的单独召开。

爱因斯坦曾援引劳厄的话:“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都忘记了,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 在小班化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更新,致力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班级生活的育人功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在小班化的进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成长,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学校小班化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一、暑期培训,争当弄潮儿

暑热未退,我校既已开展了小班化教师培训工作。依托张胜龙校长的行知品牌发展战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将培训的主题定义为“提升”,提升小班化教研组建设,提升小班化德育水平,提升小班化课堂教学质量。多方联系,我们邀请了特级教师王德庆老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吕莉老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滕之先老师,分别就以上三个主题与行知中学全体教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他们有高度,理论知识信手拈来;他们有深度,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有实践,举身边的例子条分缕析。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金玉良言,让行知中学的教师对小班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精准的理解,也对实际问题有了更多的应对策略。这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小班化实验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讲座交流,碰撞思维活

应南京市教研室邀请,我校谭志刚老师、段正虎老师,分别就“小班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小班化数学复习策略”开设了讲座。两位老师结合我校已有的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学习理解成果,与与会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他们谈到了为什么出发,出发到哪里,怎么到达,怎样养成习惯,如何交流展示,能不能到达等一系列问题,从目的到手段,从理论到实践,谈曾经的困惑,谈现在的收获,谈教师的付出,谈学生的拼搏,展现的是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成长于有所为,有所得的愉悦之中。在互动环节,你问我答,既有行知经验的传递,也有他山之玉的借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回来后将自己的所思所得进行了推广,为行知的小班化实验增添了更多的动力。

三、专家引领,定位高大上

我校依托市、区教科所,密切联系、虚心请教小班化实践领域的多名专家,并邀请他们来我校实际考察指导。省教科院王彦明博士高度肯定了行知中学的举措和成绩。他指出学校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后,要想进一步发展,不能零敲碎打,得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这个规划应该包含现实基础、顶层设计、建设目标、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他结合江苏各地已有的经验,对此条分缕析一一介绍,令我们豁然开朗,信心满怀。区教育局张守兵处长高度关心我校的小班教学工作,他多次深入教学一线,随机听取我校的滕宏莲老师、张宋兵老师的数学课,谭志刚老师的语文课等。课后,张处长立即与授课教师和陪同领导面对面地交流,对我校小班教学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中肯地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些白璧微瑕,勉励行知中学小班实验不断进取,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改革有力,质量稳步进

本学期为进一步推动小班化实验深度发展,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期伊始,我们简化《行知中学小班化优课标准》,细化条目,侧重可操作性。随后张胜龙校长、王德顺副校长开展了持续一个学期的推门听课活动,涵盖所有学科不同课型,对于优点大张旗鼓地进行推广,对于缺点亦是直言不讳,并持续听课,直到整改为止。这有力地规范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小班化教学理念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在教育局组织下,我校张胜龙校长、谭志刚主任外出至洋思中学听课。在聆听了4场讲座、11节课堂教学和实地调研考察后,他们进行了深度的交流,结合我校实情,提出了我校小班化教学改革的设想。经过校委会和教师座谈会之后,行知中学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再次拉开了大幕。调整午休,立足于天天清;规范周作业,立足于周周清;简化学校德育常规,立足于学生自治教育;优化学习常规,立足于学习力的提升;图书进班,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书法正气,立足于国学传承;创新作业记录本,立足于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等等。基于这些教学改革,行知小班化实验虽然远未达到系统创新,但也由形式走向了内容,因而可操作,更切实,更有效。

五、活动创新,才艺多元现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美术社团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在茆华锋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校开展了首届学生书画展;橄榄球社团获得省体院的支持,填补我校体育特长空白,形成了特色。学校合唱队在赵松静老师、张春良老师的指导下荣获区二等奖。读书社团在语文组全体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获得省市奖项,并在南京市推广。辅之以迎新年书画比赛、拔河、跳长绳比赛、学生运动会等,行知中学小班化实验正走向“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更高境界。

六、奖项众多,教师真精彩

小班教师的发展绝不仅止于理论学习及舞文弄墨,更在于教学实践的运用与展示。本学期我们大力宣传、鼓励老师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为了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均衡高速发展,我们还动员学校力量,打造团队合作,拓展教科研的宽度、长度与深度。我校谭志刚老师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被省级刊物推荐为封二人物,并参与《中考指导书》、《名家讲作文》、《汉字南京》、《经典诵读》的编写工作。赛课,我校谭志刚老师代表江苏省荣获“人教杯”全国二等奖,参加南京市语文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燕红林老师荣获南京市小班化赛课一等奖;尹富磊荣获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傅圆老师荣获英语小班化课堂教学竞赛区级二等奖。基本功比赛,张华老师荣获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教学设计比赛市三等奖,傅圆老师荣获英语教师基本功比赛区三等奖。在国家、省、市、区各级论文、案例评比中,我校本学期共有41篇获奖,其中张华老师、谭志刚老师、燕红林老师、尹富磊老师发表论文7篇。课题结题三项,其中燕红林老师获市三等奖,傅圆老师获区级一等奖。

小班化阶段总结 篇6

欢城一中

张兆辉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及有关班级人数的调整、小组合作的开展、师生有效的交往几个内容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班化教学;有效性

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理念是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尤为突出,在这里,我想就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目前初中数学实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惑:1.班级人数应该怎样调整,一个班多少人才是最合理的;2.小组合作的形式、方法,怎样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3.师生交往的特点,怎样把教师与学生有效的结合起来。

本文就这三方面的问题作一些肤浅的研究。

二、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的问题一(班级人数的调整)

问题情景:小班化教学中,一个班级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班的教学的有效性。人数过多,有部分学生肯定会因为听不到教师上课的声音而影响学习;人数过少,假如班级里只有10位同学,课堂的气氛就不会很积极,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不会很好,这样以来,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肯定不明显。那么多少人数才是最理想的呢?为了这一问题于是设计了同样的两堂课。

班级1:人数40人,内容代数式(七年级数学第四章第4.2节),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都听的非常认真,个别学生对于新的问题勇于提出来,积极性较强,从课后的作业情况来看,将近95℅的学生都已经把代数式的内容掌握了。

班级2:人数60人,内容代数式(七年级数学第四章第4.2节),在上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集中精神认真听课,但也有部分学生在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积极性教强,但从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只有80℅的学生已经掌握了。

从以上的数据表明,班级1的教学效果较明显,人数在40人左右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的问题二(小组合作的开展)

问题情景: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对于某些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但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合作只是一种形式,学生真正做的很少。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合作起来一起解难题呢?

案例

《整式》教学片段: 列代数式:

(1)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面积是

(2)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并且这条边上的高是h,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3)一个数为m,则这个数的相反数是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完成这三个填空题。约1分钟后,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师:XXX同学,你能告诉我们答案吗? 生:a2;1ah ;m。2师:正确。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代数式,看看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约1分钟后,陆续有几个学生已经想好了,并举起了手。师:我们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看。

生:都是数与字母相乘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师:对,还有没有其它的相同之处了吗? 学生们继续观察,时间3分钟过去了„„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运算的角度、分子分母的特点考虑一下呢?老师也说过当一个的力量不够时,可以借助全班的力量。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约1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

生:没有加减的运算,没有字母开方的运算;分母中不含有字母。

师:很好,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我们找到了这三大特点。(师生一起归纳把三大特点写在黑板上)根据这三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把含有这三大特点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找到了其它两大特点,比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来的更加快速。这说明有效的合作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的问题三(师生有效的交往)

问题情景:在小班化教学中,师生交往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班级人数不多,那么怎样利用师生有效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教师应该对学生有问必答吗?还是应该以引导的方式去让学生自己发现呢?就这一问题展开一次问卷调查:

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了解你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情况,无需填写班级与姓名,但请务必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1.你的数学成绩在班级里属于:A.优秀 B.中等 C.不太好

2.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喜欢:A.做不出,直接不做 B.做不出,请教同学 C.做不出,请教老师

3.平时经常会到办公室问老师吗?A.经常 B.有时会 C.几乎没有

4.在请教老师的时候,你希望老师怎样讲解难题:A.直接答案 B.按照老师的思路讲解

C.根据学生特点,以引导学生为主,最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出来

通过调查表明,遇到难题时,学习中上的学生会主动询问老师,并且都选择以引导学生自己解答的好;而学习比较差的学生遇到难题时询问老师的就很少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向好的学生或直接向老师询问,尤其是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只有通过师生合理、有效的交往才能更加促进学习各方面的发展。

从小班额走向小班化教育 篇7

---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起始于2006年秋。当时,近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里仅有240名学生,学校面临着生源的饥荒和办学的困境。小班化教育改革由此开始……。具体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1、理念:发展“每一个”。小班化教育是“基于每一个”的教育,是培养无差生的教育。为此,该校把小班化教育理念定位为“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目标是“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每学年为每个孩子制定一次《学生发展规划书》,涉及到孩子身、心、智、特等各方面的发展,学年末按《规划书》分项考核,重点看孩子发展目标达成情况。每个孩子拥有一个成长档案盒,学年末装订成册,记录成长和成功的足迹。每班设有“星级创建栏”,对每个孩子成长情况实施激励性过程评价。同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方面均实施了“基于每一个”的变革,小班化教育从外延走向内涵发展。

2、文化:精彩“每一个”。小班背景下的文化建设精致温馨、个性飞扬、自主创新,处处彰显着“每一个”的精彩。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显性特色。走进洪绪镇中心小学的校

园,高悬楼顶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时刻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温馨、快乐;校训“让读书充盈生命”,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注入不竭动力;运动场的主题背景“生命因运动而精彩”,让每个孩子与运动结下不解之缘;3000平方米的绿地花园、雕塑花架等,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和美丽。教学楼墙壁彩绘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让人惊诧,彰显了孩子们惊人的创作天赋。走进小班教室,自由组合的课桌凳、清新雅致的个性橱柜、自主创作的文化墙、个性飞扬的班风班训、“面向每一个”的星级评价栏、睿智灵动的“四角”建设(图书角、运动角、科技角、生物角)……每个小班环境都有孩子们的“私留地”和“合耕田”,不论精彩还是寻常,都是由学生自由设计、自主创作、自己布臵,处处彰显着小班化教育独有的文化特色。

3、课堂:张扬“每一个”。小班化课堂因自主而个性,因合作而精彩,因评价而激情。四年的实践,该校创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四六”模式。“四”即“四个百分百”:100%关注,100%互动,100%展示,100%发展,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六”即“六个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碰撞—评价提升—当堂检测。展示碰撞是“四六”模式的核心。一般以4-6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围坐不同形状,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围绕探究问题,交流意见,碰

撞思想,提升对知识点的认识度。这一过程,合作互动,人人参与,课堂处处绽放着智慧之光。评价提升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对知识点概括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评价上,可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每节课评出星级小组,点燃小组的争先激情。也可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只要有不同见解就可发言。该校还规定,每堂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两次发言展示的机会,这一规定已内化成师生的课堂习惯。

4、课程:适应“每一个”。小班化教育因班额小而更容易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步入“第二学业”---个性特长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拓展学习领域,开发校本课程。该校规定,每个孩子至少拥有一项特长,根据学生的申报,学校分类创建了多门校本课程。如“阅读课程”,学校把“让读书充盈生命”作为校训,意在倡导师生终生读书。新建了阅读长廊“生命之旅”,分六个学段给孩子们制定了六年的阅读目标,镶嵌在阅读长廊里,时时提醒每个学段的孩子们读什么书、读多少书、读到什么目标。学校还把图书室搬到了教学楼的走廊里,建成“趣读书吧”。每个小班都有自己的“图书超市”,图书都是孩子自己的,每个孩子贡献一本书,可以读到几十本书。再如“乒乓文化”,开发了《乒乓艺术》校本资源,学校建有18副乒乓球台(每

班一个),从一年级开始就设有乒乓球训练课,每个年级组建一个球队,每个学期举行一次乒乓球晋级赛,参与者达到全校总人数的50%以上。还有“诗文诵读”、“彩绘艺术”、“剪纸艺术”等等。

5、机制:激活“每一个”。初试小班化教育,老师们有激情而无恒心,有干劲而无方法。代三年级数学的一位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起初按六人一小组摆成的“丁”字形课桌凳,没过几天她又调回了“秧田式”。理由是学生面对说话太方便,有的学生趴到桌子上说话,太乱,影响成绩。这只是其中一例,深层次的问题更多。针对此,该校先后几次带领干部教师赴南京、上海、徐州等地的小班化教育学校考察学习,多次聘请省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专家作专题报告,经历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理论研讨、政策制定,引领教师转变观念,走进小班化。《洪绪镇小班化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该校的纲领性文件,在小班理念、小班文化、小班课堂、课程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均具详细的引领和规定。例如课堂教学,根据“四六”模式,学校设有专门的备课表,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碰撞”等过程,并自我统计“四个百分百”的达成度。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看“四六”模式的运用和有效性。同时,为让小班理念植根于教师,学校每周二举行“小班化教学课堂开放日”活

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班化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每学期举行一次小班化教育论坛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小班化教育名师评选,不断让教师深化小班理念,适应小班教育,与小班教育一同成长,让小班教育充满生机。

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是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小班走向小班化,是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虽然,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还没有惊人的业绩,但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孩子们变了,老师们变了,学校变了。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海泉在视察我校时,由衷的说:“没想到小班化教育有如此之魅力”。2009年我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荣获山东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农村推行小班化教育任重而道远,很多方面还须深度思考。例如,在小班环境下,如何全面实现“关注每一个”?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如何实施多元评价?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发展小班化教育,我们寄予热切厚望!

精 美校园 精细管理 精品教育 精英人才

二0一0年九月

洪绪镇中心小学

小班化“四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推广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1、转变观念。让老师彻底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多学少教,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形式。

2、内化模式。把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内化成教师的常态教学,人人达标。

3、培养能力。把时间、空间、能力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合作探究、自我展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成绩。通过研究推广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践行“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理念,从差生着手,从最后一名抓起,让班级成绩整体提高。

5、培养名师。培养一批践行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的优秀教师,并向全市推广。

二、研究内容

“四”即 “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展。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目标。

“六”即“六步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当堂检测。

三、条件保障

1、领导小组

组 长:崔正茂 副组长:杨 忠

成 员:徐 永 吕 锋 张庚新 张文杰

张 严

2、资源保障

学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设备添臵、资料购买、研究活动、成果汇集、名师推广等。

四、方法步骤

整个活动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策划启动阶段,9月10-13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研讨阶段,9月14-30日)。确立两位实验教师(语文张严,数学张文杰),举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研讨以及初步实验。通过两位实验教师的实际操作,以及校骨干教师的共同研讨,完善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较为科学和成熟的、便于操作的教学基本流程。

第三阶段:(示范推广阶段,10月1-30日)。两位实验教师(语文张严,数学张文杰)在学校举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示范课,全体教师通过观摩以及教学流程理论的学习,初步掌握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运用,并在各学科运用。

第四阶段:(深化达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进一步落实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实行教师全员达标。学校对各课程教师进行听课验收,查验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掌握及运用情况。对于不达标教师实行“多次辅导,多次验收”的原则,确保全员达标。学校将把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的课堂运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对达标后教师采取不定期推门听课,随时抽验教师教案及课堂教学情况,对不按照“四六”教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将其情况记录通报,并把达标和课堂使用情况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实绩量化 的依据计入考核。对本学期不能达标的教师,课堂教学记最低分。

附:小班化教学“四六”模式流程

洪绪镇中心小学 小班化“四六”课堂教学模式

基 本 流 程

一、“四六”模式的内涵

“四”即 “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发展。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目标。

“六”即“六步学习环节”: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当堂检测。

二、“六步学习环节”基本流程

(一)明晰目标(4分钟)

A、引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方法步骤: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课时安排分解,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意义:

a、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b、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注意事项:

a、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各个课时的分目标要与总目标对应衔接,切实做到既不能拨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

b、学习目标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c、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或拿开小黑板。

本环节的关键是目标准确,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

B、出示自学指导

1、方法步骤:教师明确学习的步骤及要求,通过课前

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3、意义:

a、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b、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4、注意事项:

a、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

b、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理解(或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看注释,看例题,做实验等,发现疑难问题做记号(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

c、明确自学后的要求。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本环节,教师要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解决,提示的学习方法要明确,操作性强。

(二)自主学习(7分钟)

1、方法步骤: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2、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3、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4、注意事项:

a、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的自学。

b、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c、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三)合作探究(7分钟)

1、方法步骤: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2、目的: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学习成果。

3、意义: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4、注意事项:

a、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适时指导。

b、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宜过多,1~2次为宜,次数太多,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每次讨论也只能蜻蜓点水、留于形式。

c、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

(四)展示交流(10分钟)

1、方法步骤: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自学获得的知识进行展示,根据回答的情况和学习的目标,教师及时组织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

2、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深刻了。

4、注意事项:

a、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参与,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只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b、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

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等。

c、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识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识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打出或写在黑板一侧,供评价提升环节使用。

(五)评价提升(4分钟)

1、方法步骤:

a、学生对比展示同学的回答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展示的同学相同。

b、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c、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d、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应用。

2、目的:

a、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b、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

误训练,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4、注意事项:

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a、明确评价与提升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b、明确评价与提升的方式。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讨论,最后老师再引导、再补充。

c、明确评价与提升的目的。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提升,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六)当堂检测(8分钟)

1、方法步骤: a、布臵课堂作业;

b、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c、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

2、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3、意义:

a、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b、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4、注意事项:

a、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b、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

c、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d、独立按时完成,教师不指导,学生不得抄袭。e、要限定时间,下课铃响就得交,把平时作业当考试对待。

上一篇:华电软件测试实验报告下一篇:描绘心中的人生之路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