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知识

2024-07-18

工艺知识(精选10篇)

工艺知识 篇1

摘要:服装缝制工艺是实现各项设计和裁片组合的具体实施阶段, 主要是研究服装缝制成型工艺的加工线路和操作技术。由于服装的品种繁多、结构各异、款型多变、档次不等, 因此工艺要求不同, 它直接关系到缝制效率和缝制质量。这就要求缝制者必须具备服装缝制工艺的系统技术知识和掌握各种服装缝制工艺的操作技能。

关键词:服装,缝制,基础知识

一、服装缝制工艺的基本依据和要素

1.服装款式图与外形概述

服装款式图是以线条来描绘服装款式的外形, 对服装造型结构、工艺的外观细节, 在画面上都要反映。它直观、简明、突出服装工艺特征, 是指导服装工艺的依据。一般包括正视图和背视图, 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侧视图和局部图, 所以它的直观和简明远比文字和语言表达准确得多。在服装生产过程中, 技术文件上一定要附以服装款式图作为指导生产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形象说明。

服装外形概述是针对款式外形特征所进行的文字简要说明, 以帮助缝制者对款式图的理解。所以在缝制前一定要先对款式图进行仔细观察, 参照外形概述了解所缝制服装的工艺特征、基本方法, 再根据款式图和外形概述所描绘的服装, 来组织工艺方案、选择工艺方法、独立进行缝制。

2.服装规格

服装规格是由服装成品规格和部分部位与部件的小规格所组成的。服装成品规格是服装主要部位的规格, 如上装有衣长、胸围、领围、肩宽、袖长、袖口等;下装有裤 (裙) 长、腰围、臀围、上裆、脚口等。服装小规格是指开袋的袋口大、嵌线宽、贴袋的袋口大、袋口深、腰头宽、袖头长、缉止口宽等一系列数据。这些都是缝制者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装各部件的组合装配尺寸吻合, 使各部位尺寸符合成品规格。

3.服装质量要求

服装缝制的质量要求主要是对规格质量、外观质量、缝纫质量、熨烫质量等几个方面提出的要求。在具体的质量标准细则中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 在服装缝制过程中必须按照质量标准进行。

4.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就是服装缝制过程中所经过的一道道程序。工艺流程必须依据服装的款式结构、方便操作、减少重复劳动等要求进行安排。工艺流程的安排是否合理对产品加工质量和效率起重要作用。

5.操作技术

服装缝制过程是在一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的控制下进行的。在服装缝制基础工艺中, 手缝工艺、机缝工艺和熨烫工艺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 任何一件服装的缝制都是基础工艺各种技法的综合运用。只有用规范的技术指

湖南周雪梅

导服装缝制, 用熟练的操作技术进行缝制, 服装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6.服装缝制设备

服装生产中运用最广泛的缝纫设备是普通型工业缝纫机。但现今在普通型号的基础上又开发衍生出许多满足专门工艺加工要求的缝纫机。这些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高, 生产效率高, 缝制质量好, 而且劳动强度相对较低。有许多专用机还应用电脑控制, 使操作更为快捷方便, 如自动开袋机、自动上袖机、上拉链机、上腰机等等。在熨烫设备中也开发了各种类型的专用吸风烫台和熨烫机, 以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取代了大部分复杂繁重的手工作业, 如裤腰裤腿熨烫机、领圈立体熨烫机、衬衫翻领机、圆领机和装有各种熨模的真空抽湿吹风烫台等。

二、服装缝制工艺的组合方式

(一) 裁片的组合方式

任何一件服装都是由形状各异的裁片组成的。如上衣一般由前后衣片、袖片、领片等主要部件和一些零部件组成, 有的还分面、里、衬等, 它们之间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装配缝合, 最终缝制成衣。

1. 部件自身的组合。前、后衣片开刀部位的组合;各种镶拼部位的组合等。

2. 主要部件的组合。前、后衣片的组合;两片袖的大小袖片的组合;袖与衣片的组合等。

3. 零部件与主要部件的组合。

领与衣片的组合;袋与衣片的组合;袖衩与袖片的组合;袖头与袖片的组合;扣襻与衣片的组合等。

4. 衬与部件的组合。

大身衬与前衣片的组合;领衬与领片的组合;袖头衬与袖头的组合等。

5. 里与面的组合。

领里与领面的组合;袖头里与袖头面的组合;里与面在袖口、底边、门里襟止口、领圈等部位的组合等。

(二) 缝纫的组合方式

服装裁片的组合是靠缝纫工艺来完成的, 裁片缝合的方式很多, 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缝型来完成, 但是在缝合过程中并不能简单的将衣片缝在一起, 而要考虑到根据特定的工艺要求进行缝纫组合, 才能使缝制的部位达到预期的效果。

1. 平缝组合。

平缝组合是缝纫工艺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组合形式, 是指由长短完全一致的上下两层或多层衣片按规定的缝型要求缝合后, 衣片两端仍保持长短一致, 中间无上下层松紧不一致或无起涟现象, 是缝合平整的缝纫工艺。

2. 吃势组合。

吃势又称曲势、层势。吃势是指将衣片某部位稍作收缩, 形成胖形, 产生窝势。为符合人体和适应人体活动规律的需要, 使制成的服装有更好的立体效果, 就需要在组合缝制过程中借助吃势组合的工艺来实现。吃势组合与平缝组合要求相反, 它是将原来长短不齐的两层衣片, 在缝合过程中, 短的一片稍拉紧, 长的一片稍放松, 使长的一片有所收缩, 经过缝合后平齐一致。

上衣的装袖、合肩缝工序就是运用吃势组合进行缝纫的。吃势量的多少根据服装部位、造型的不同需要和面料质地的松紧、厚薄等来决定。如装袖部位, 同样的圆袖造型面料厚的比薄的吃势要大。如果吃势量大, 光靠缝合过程中完全吃拢是比较困难的, 可以采用抽线收拢吃势后整理均匀再进行缝合。吃势组合要注意放吃势的位置要正确, 而且要注意吃势均匀, 不能有细褶似的重叠。服装左右对称部位的吃势也要对称。

3. 里外匀组合。

里外匀是指缝合的两层衣片, 外层衣片比里层衣片均匀的长或宽出一些, 形成止口处里层衣片略缩进的状态。里外匀组合也是服装缝制中的重要组合形式之一。配置的外层衣片比里层衣片要均匀的长或宽出一些, 在缝合双层衣片的部件时, 一定要面料较宽松, 夹里较紧, 在缝到转角部位时, 夹里更要拉紧一些, 使缝合后的两层衣片相贴成自然卷曲状态, 翻出止口后, 止口不能反吐、外露, 也就是从止口正面看, 只能看到上层正面的衣片, 看不到下层夹里和衣缝。服装质量要求中规定, 所有的服装止口部位都要做出里外匀。

4. 归拔组合。

归拔组合是指在服装缝制过程中, 利用归拔熨烫工艺对衣片进行符合人体造型的塑型后再缝纫组合。在毛呢类高档服装缝制中, 经常用到归拔组合。

5. 省裥组合。

省裥的设置主要是解决人体的胸腰、臀腰之差和满足人体活动规律的需要, 并兼有美化服装造型的一种组合方式。

为解决人体腰臀之差, 在裤片、裙片的腰口处收省或打裥, 使腰口尺寸与腰头尺寸吻合后组合。裤、裙打裥的形式多样, 主要起到增强美观的作用。为了手肘关节活动的方便, 有的一片袖在肘部袖底收省, 大多数一片袖在袖口也常用抽细裥或打折裥的方式与袖头组合。在收省、打裥时要注意按规定的位置和量进行, 使组合完全吻合, 抽细裥还要注意裥面均匀。

工艺知识 篇2

2,工序的划分原则:

先粗后精、先面后孔、先主后次、先基准后其他 工序的划分方法:

按零件装夹定位方式划分工序; 按加工部位划分工序; 按粗、精加工划分工序; 按所用刀具划分工序。

3,对于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系加工,特别要注意孔的加工顺序的安排,在精镗孔系时,一定要注意各孔的定位方向一致,即采用单向趋近定位点的方法,以避免传动系统反向间隙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4,端面铣刀,在刀具的圆周表面和端面都有切削刃,端部的切削刃为副切削刃,面铣刀多制造成套式镶齿结构,刀齿材料为高速钢或硬质合金,高速面铣刀按国标规定,直径为80-250mm,螺旋角=10°,刀齿数Z=10-26,面前广泛采用的可转位式面铣刀是将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同机械夹紧元件固定在刀体上,当刀片的一个切削刃用钝后,直接在机床上将刀片转位或更新刀片,因此,这种铣刀在提高产品质量及加工效率,操作使用方便性,降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5,立铣刀,是数控机床上用的最多的一种铣刀。在刀具的圆周表面和端面上都有切削刃,圆周表面上的螺旋切削刃为主切削刃,端面切削刃为副切削刃,普通立铣刀端面中心处无切削刃,所以不能做轴向进给,为能加工较深的沟槽,并保证有足够的备磨量,立铣刀的轴向长度一般比较长。

6,键槽铣刀,有两个刀齿,圆柱面和端面都有切削刃,端面切削刃延长至中心,能够沿轴向和径向进给。重磨刀具时只磨削端面切削刃,因此重磨后刀具直径不变。

7,组合镗刀,可以在一次走刀过程中完成多个工步的加工,大大提高了镗削的加工效率:组合孔粗/精加工,两级扩孔加,精镗、倒角及锪面。

8,双刃镗,两个切削刃,具有相同的切深,可获得最高的金属去除率,径向铣削力相互抵消;

单刃镗,一个切削刃,进给量减半,可获得最大容铁空间,用于切屑量大且不易排出的场合,经过精密调整,可作精镗使用;

阶梯镗,刀座下加装垫片,并调节两个不同的刀尖直径,形成高低两个切削刃,进给量减半,可获得最大的总切深。

9,工序图上尺寸数据应符合编程方便的原则,应以统一基准或者直接给出坐标尺寸。

10,零件上最好有合适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孔,若没有,要设置工艺孔作为定位基准孔,(如在毛坯上增加工艺凸台,或在后续工序要铣去的余量上设置工艺孔)如无法制出工艺孔时,最起码也要用经过精加工的表面作为统一基准。

11,工件在机床上装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找正装夹,划线找正装夹和夹具装夹。

12,过定位还常常与夹紧力的作用方向有关,长销小平面组合定位的情况,若夹紧力作用在工件右端面而指向定位小平面,则属于过定位。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定位平面接触面积虽小,但呈环形,相当于较大的平面,若夹紧力的方向作用于定位孔的径向(如采用可涨芯轴)则不存在过定位。此时,即使采用较大平面也无妨。

13,刀具磨损最常用的检测与监控方法是记录每把刀具的实际切削时间,并与道具的使用寿命相比较,当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数值后,发出信号进行换刀,换刀通常安排在某一个工步(或某一次走刀)完成后进行。

14,误差敏感方向:影响加工精度最大的方向(即通过刀刃的加工表面的法向)

15,在分度转位刀架上安装刀具加工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分度转位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如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P155》为立式转塔车床的转塔刀架,其转位误差必然会引起刀尖在工件加工误差敏感方向的位移,对工件的尺寸精度产生影响。16,基准重合,在对加工表面位置尺寸和位置关系有决定影响的工序中,特别是当位置公差要求很严时,一般不应违反这一原则,否则将由于存在基准不重合误差,而增大加工难度。

基准统一,由于其他表面大多是以同一精基准安装后加工的,避免了因基准转换而产生的误差,易于保证各表面的位置精度,此外,采用基准统一,可以减少夹具的类型及数量,从而减少零件的制造成本,在自动化生产中,减少工件的搬动和翻转次数。

17,先基准后其他不但是指在加工工艺路线的开头要先把基准面加工出来,而且也指在精加工阶段开始时,应先对基准面进行精加工,以提高定位精度,然后再安排其他表面的精加工。

18,轴类零件采用双固定顶尖定位加工,可避开主轴回转精度对加工精度的直接影响,这在精密磨削加工中经常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件顶尖的形状误差成为影响被加工工件形状精度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对其及时地进行修整。

工艺知识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3-01

《涂料工艺学》课程是本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課,是研究涂料制造原理和涂装技术的学科,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科研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1]。《涂料工艺学》方面教材较多,各具特色。我们选择的是鲁钢老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2]作为教材。该教材将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有机结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涂料的基础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初学者能很容易掌握涂料基本组分的特点及涂装技术和设备。

从本专业课程系统看,《涂料工艺学》和《高分子化学》紧密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学习的基础。《涂料工艺学》中涉及到主要成膜物质都是高分子物质,在讲解相关主要成膜物质合成及其结构特点时,将《高分子化学》有关合成知识与《涂料工艺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可使教学方式从“填鸭式”变成“启发式”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得,从有效利用《高分子化学》知识来帮助解释《涂料工艺学》有关概念的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几点《涂料工艺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酚醛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2节中讲到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结构特点。关于酚醛树脂的合成原理及合成过程,教材中对此做了说明,但不太详细。例如酚醛树脂的合成用酸催化且酚过量,为什么形成的是线形缩聚物?用碱催化且且醛过量时,为什么得到的是体型缩聚物?这一点《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没有提及,很多学生表示对这个问题不了解。这个问题可以用高分子化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高分子化学中体型缩聚这部分提到当有3或3以上官能度单体参与聚合,则将有可能成为体型缩聚。合成酚醛树脂属于2-3官能度体系,苯酚的官能度为3,甲醛的官能度为2,因此本体系有可能形成交联聚合物。当体系中苯酚过量时,反应生成的羟甲基会和甲醛发生反应,而不是羟甲基之间发生反应,因此不能形成体型聚合物。当体系中甲醛过量时,反应生成的羟甲基之间会进一步发生反应,形成体型缩聚物。 如果学生在理解原理的情况下掌握知识,学习显然会更加有效。

二、环氧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3节中讲到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双酚A与环氧氯丙烷的配比不同时,其生成物结构也就不同。对于环氧树脂的合成过程教材中讲的并不详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先回顾在高分子化学中双酚A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新学的知识。

首先在碱催化条件下,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先缩合成低分子中间体。然后,双酚A的羟基使中间体的环氧端基开环,而后环氧氯丙烷的氯与羟端基反应,脱HCl,重新形成环氧端基,如此不断开环闭环,逐步聚合成分子量递增的环氧树脂。在这个反应中环氧氯丙烷是过量的。如果双酚A过量则得不到双酚A环氧树脂。

三、醇酸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4节中讲到由醇解法制备醇酸树脂,需要先用油与甘油进行醇解,形成甘油的不完全脂肪酸酯,在与苯酐酯化制备醇酸树脂。而油与甘油反应生成甘油不完全脂肪酸酯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先进行这个反应,教材上并没有说明,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联系高分子化学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油与甘油作用,会发生脂肪酸再分配,生成甘油一酸酯和甘油二酸酯。生成的甘油一酸酯是为了将甘油的一个羟基进行封端,最终甘油一酸酯会继续和邻苯二甲酸酐发生反应,生成线形结构的醇酸树脂,而不是体型结构的树脂。联系前面我们讲到的高分子化学缩聚反应知识,可以清楚的将醇酸树脂的合成过程解释清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领悟相关知识都是最可取的方法。在《涂料工艺学》课程中很多反应时高分子聚合反应,其反应机理是以高分子化学反应为基础。因此,在《涂料工艺学》教学中,和前面的高分子化学知识多联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滕俊江.王 键.安哲等.《涂料化学及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广州化工, 2011(14), 161-163

基于知识的热处理工艺设计技术 篇4

关键词:工艺知识,热处理,工艺设计,典型工艺,规则推理

0 引言

热处理过程是一高温、瞬态过程,工件在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变化难以直接监控,因而利用计算机进行工艺参数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热处理工艺设计涉及众多工艺知识,人工进行工艺设计工作量大,设计效率极低。企业运用CAPP进行工艺编制后,效率有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工艺的专业性强,工艺人员在编制工艺规程时需要很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这对工艺员要求较高且不利于新工艺员开展工作;对于工艺参数的确定,需要手动查阅各种手册、规范,或是根据以往经验得到模糊值,无法保证参数的一致性且无法避免输入错误和计算失误,从而降低了工艺文件的标准性和规范性,造成工艺规程质量不高,零件达标率低;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工艺知识和经验没有被总结归纳,因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工作有一定重复性,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热处理技术已发展多年,积累了大量成熟的工艺经验。无论是领域内的工艺专家系统还是行业间的工艺标准规范,都为工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与机加、装配工艺设计相比,热处理工艺参数设计过程具有较好的结构性。运用基于知识和推理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技术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2,3],是提高热处理工艺设计质量和效率、解决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基于知识的热处理工艺设计技术进行研究。

1 热处理工艺设计框架

由于企业制造的方向单一,会有大量相似零件重复设计生产,很多情况下新工艺规程完全可以用过去的代替,还可以根据过去的结果对新工艺规程做出适当修改,优化工艺参数,提高零件质量。利用过去经验知识,结合典型工艺的特征,针对这种典型零件的工艺设计本文提出应用属性相似性度量技术于基于典型工艺推理的设计方法中;对于非典型零件,工艺参数知识比较规则且获取较易,通过自动生成工艺参数可以使知识被充分利用,同时标准化、规范化工艺文件,避免人为失误,节省手动查阅资料的时间,有效提高零件设计效率和质量。从而,本文提出规则推理的工艺设计方法。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基本满足各个类型零件的需求,工艺设计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对于要进行热处理工艺的零件,先要判断典型工艺库中是否存在该类典型工艺,继而得出采用哪种途径解决问题。给热处理工艺文件赋予工艺特征(如工艺类型、零件类型、加工材料和硬度等)后,利用典型工艺的工艺设计方法就是基于该特征,在典型工艺库中有效快速的检索出一些适用于当前问题的工艺实例,再通过算法从中得出最匹配的工艺。参数完全一致则直接复用该实例,如某参数有差异则可通过规则推理的方式修改当前实例,最终解决新问题,同时把修改后的实例入库。为了能够快速检索到相关实例,除了要重点研究典型工艺的表示方法外,需要对属性相似性和重要度的计算进行研究。

规则推理方法是指根据规则知识的表示,输入当前问题的条件,由系统在知识规则库中检索符合条件的规则进行推理,在冲突消解后从中得出最优解,视情况可对规则进行直接应用或修改,从而得到自动生成工艺参数的具有标准性和规范性的工艺文件,高质高效的完成工艺设计,并把修改后的规则入库方便复用。为了规则能够顺利被应用,需要挖掘适用于该规则的表示方法,并给出消解冲突的方法。

2 语义网络与产生式混合表示方法

由于典型工艺具有良好的对象性、继承性及从属关系,根据人工智能中面向对象的表示法和语义网络表示法的概念及特点,采用两者结合的面向对象的语义网络表示法有效表达该工艺知识;知识规则库中的知识描述的是针对特定的工艺条件进行的合理工艺方法处理,由于前后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应用产生式知识表示法。为了满足热处理工艺知识的表达则需使用这种混合式的方式表达。

在语义网络的表示中加入了面向对象的元素,使得表达更贴近人的思维,并利用面向对象的消息传递机制,使得对象之间可以传递“消息”,从而使语义网络赋予动态的表达。下面是典型工艺知识为例,如图2所示。

热处理典型工艺作为一个类,有其属性和方法,轴类零件作为热处理典型工艺中的一个对象,继承了其节点的所有属性,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些自有属性。当有判断零件长度这个属性值得消息传来时,调用相应的方法可以找到具体的轴类零件对象。这种灵活的处理机制使得对每个对象都能得以快速查找以及方法的调用。

产生式的基本形式IF P THEN Q,P是产生式的前提,也称条件;Q是一组结论或操作,也称为产生式的后件,它指出当前提P满足时,应该推出的结论或应该执行的动作。热处理工艺规则描述了“在某种工艺条件下可采用的某种工艺方法”。

利用知识规则进行工艺参数设计时,根据整个工艺规程中所用的加工材料类型选择出需要采用的标准规范,再借助材料硬度要求和采用的工艺类型确定出具体的工艺参数(如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等),由此得出设计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主要由以下因素控制:1)加工材料;2)标准规范;3)硬度要求;4)工艺类型。因此,工艺规则可表达为:

工艺条件:=(<加工材料>,<标准规范>,<硬度要求>,<工艺类型>)T

工艺方法:=(<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介质>,<冷却方法>,<冷却温度>)T

根据这些判据,得出知识规则库中的知识如下表达:

R1:IF材料牌号=1Cr21Ni5Ti AND热处理标准协议=HY2-94 AND工艺类型=淬火THEN带工艺参数(淬火温度950~1100℃、时间1h、冷却剂水)的工艺文件

R2:IF材料牌号=4130 AND热处理标准协议=辽新5-0019-2003 AND工艺类型=正火THEN带工艺参数(正火温度870±10℃、时间1h、冷却剂油)的工艺文件

R3:IF材料牌号=4130 AND热处理标准协议=辽新5-0020-2003 AND工艺类型=回火THEN带工艺参数(正火温度485±5℃(≥900 F0)、时间0.5h、冷却剂空)的工艺文件

3 知识推理技术

3.1 典型工艺匹配的相似性算法

典型工艺设计方法与基于实例的推理(CBR)技术类似,即通过访问和借鉴知识库中过去类似问题(源实例)的求解方案来获得当前问题(目标实例)的解[4]。在知识难以表达但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领域,有较大的优势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系统采用最临近法计算特征属性局部相似度。局部相似度指的是两个实例的同一属性的不同取值之间的相似度,记为j(μj,σij),且j(μj,σij)(0,1)(1表示完全匹配,0表示不匹配),其中σij表示本系统工艺实例库中第i个实例的第j个特征,其中i=1,2,3,…,m,j=1,2,3,…,n,(设本系统工艺实例库中共有m个实例,每个实例有n个特征属性);μj表示新实例的第j个特征属性。

在实际的问题求解领域中,属性域是不同的,因此对应的局部相似度的计算公式也不同。在热处理典型工艺的参数确定中,实例主要特征的取值如表1所示。

第一类:属性是语义型离散型,其对应的相似度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类:属性是实数型区间型,其对应的相似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α、β为σij属性的范围区间。

在计算实例的相似度时,某些属性的局部相似度对整体相似度有影响。因此,在计算整体相似度时,会赋予属性的局部相似度一定的权重ω,使结果更符合实际需要。

由相关领域专家两两比较各个目标——实例特征或信息实体的相对重要性,得到矩阵为

式中,ζij=1/ζij,ζij=1。

其中的元素ζij表示第i个目标与第j个目标比较的相对重要性。第i行第j个特征的相对重要程度为

则可由第i行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第i个匹配因子的权重公式为

式中,权重ω具有性质:。。

整体相似度加权后的复合相似度公式为

式中,μ为新工艺实例或目标实例;σi为实例库中的第i个实例;μj为新实例也就是目标实例的第j个属性;σij为实例库中的第i个实例的第j个属性;n为新工艺实例问题描述部分的属性数;ωj为第j个属性的局部相似度权重;λi为第i个实例与新实例属性个数不同的对应系数。

3.2 规则推理方法

针对热处理工艺知识规则在选用时可能出现冲突,本文的产生式规则的形式为:P→Q,CF。前提P既可以是一个简单条件,也可以是用AND或OR将多个简单条件连接起来构成的复合条件;Q表示若干结论或动作;CF称作知识的可信度因子。上述规则的含义是“如果前提P在某种程度上被满足,则可以以一定可信度推出结论Q(或执行工作Q),规则的可信度为CF”[5]。

由于热处理工艺是决定零件性能的重要途径,依据零件性能达标率可以初步确定该条规则的可信度CF(e),为了规则的可信度更加精准,在该可信度中加入规则的利用率CF(f),通过加权平均最终得出该规则的可信度CF。

本文在推理时由已知条件得到一定的规则,因为热处理工艺规则的前提往往不只一个,一个规则结论也可能由多个原因引起,所以本文采用宽度优先的搜索策略,即在同一深度上,把各个规则前提全部考察后,再进行下一深度的搜索,最后采用领域问题特点排序的冲突消解策略,结合热处理工艺特点,在规则属性表中设定每条规则的可信度,当推理发生冲突时,首先根据可信度确定规则启用顺序。

3.3 实例分析

实例的检索特征可以描述为:Ci={工艺类型、零件类型、加工材料、硬度}

在面向对象的语义网络表示的典型工艺中,实例分类明确且语义清晰,消息传递机制完善,则通过输入实例特征可在众多实例中快速检索到与目标实例相近的几个实例,如表2所示。

表中:σ1!σ3为从实例库中的一组相关实例;μ为待解决的新问题;实例相似性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公式(1)、(2)计算出新问题属性和库中各个实例属性的相似度;

2)建立类似公式(3)的矩阵;

3)由公式(4)判断出属性的重要程度,再由公式(5)计算各个特征的权重;

4)最后由公式(6)计算出新问题μ和各个实例之间的相似度。

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出众多实例中和新问题最相似的实例,直接利用其作为新问题的解,也可以通过规则推理的方式再进行参数预测及自动生成。具体步骤如下:

1)输入加工材料的材料牌号、热处理标准协议号和工艺类型等作为求解问题的初始条件;

2)在热处理工艺知识规则库中的规则,用上述条件与数据库中的值比较,如果规则的前提条件和数据库中的值匹配,则该条规则被激活,从而获得某个结论,同时把结论存入数据库中备用。如果没有匹配的规则,要求给出新的工艺文件自己填写参数,并提出规则存入数据库中备用。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既解决了典型工艺库中实例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单纯依靠规则推理难以实现自学习的问题。

4 结束语

本文充分发挥过去经验和标准规范等工艺知识的作用,采用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方法,利用基于典型工艺的设计方法和规则推理的混合设计方法开发了热处理工艺设计系统,并在企业中顺利运行,充分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伟民,陈乃录,胡明娟,潘健生.热处理智能技术[J].热处理,2004,19(1):1-5.

[2]相克俊,刘战强,艾兴.基于混合推理的高速切削数据库系统的建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3,12(3):420-426.

[3]高军,赵国群,修大鹏,张承瑞.冷挤压工艺设计系统模糊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10,17:115-118.

[4]刘晓冰,刘彩燕,马跃,蒙秋男.基于分层实例推理的混合型行业工艺设计系统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7,11(7):941-946.

注塑工艺基础知识 篇5

上一周期完了——闭模——填充——保压——回胶——冷却——开模——脱模——开始下一周期

在填充保压降段,模腔压力随时间推移而上升,填充满型腔之后压力将保持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状态,以补充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胶量不足,另外此压力可以防止由于注射的降低而产生的胶体倒流现象,这就是保压阶段,保压完了之后模腔压力逐渐下降,并随时间推移理论上可以降到零,但实际并不为零,所以脱模之后制品内部内存内应力,因而有的产品需经过后处理,清除残存应力。所谓应力,就是来傅高子链或者链段自由运动的力,即弯曲变形,应力开裂,缩孔等。

二、注塑过程的主要参数

1、注塑胶料温度,熔体温度对熔体的流动性能起主要作用,由于塑胶没有具体的熔点,所谓熔点是一个熔融状态下的温度段,塑胶分子链的结构与组成不同,因而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同,刚性分子链受温度影响较明显,如PC、PPS等,而柔性分子链如:PA、PP、PE等流动性通过改变温度并不明显,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材料来调校合理的注塑温度。

2、注塑速度是熔体在炮筒内(亦为螺杆的推进速度)的速度(MM/S)注射速度决定产品外观、尺寸、收缩性,流动状况分布等,一般为先慢——快——后慢,即先用一个较的速度是熔体更过主流道,分流道,进浇口,以达到平衡射胶的目的,然后快速充模方式填充满整个模腔,再以较慢速度补充收缩和逆流引起的胶料不足现象,直到浇口冻结,这样可以克服烧焦,气纹,缩水等品质不良产生。

3、注塑压力是熔体克服前进所需的阻力,直接影响产品的尺寸,重量和变形等,不同的塑胶产品所需注塑压力不同,对于象PA、PP等材料,增加压力会使其流动性显著改善,注射压力大小决定产品的密度,即外观光泽性。

4、模具温度,有些塑胶料由于结晶化温度高,结晶速度慢,需要较高模温,有些由于控制尺寸和变形,或者脱模的需要,要较高的温度或较低温度,如PC一般要求60度以上,而PPS为了达到较好的外观和改善流动性,模温有时需要160度以上,因而模具温度对改善产品的外观、变形、尺寸,胶模方面有不可抵估的作用。

三,注塑专业参数含义说明 注射量

注射量是指注塑机螺杆在注塑时,向模具内所注射的熔体量.注射量=螺杆推进容积*ρ*C ρ为注塑物料密度

C 对结晶型聚合物为0.85,对非结晶型聚合物为0.93 注塑机不可用来加工小于注射量1/10或超过注射量70%的制品 2计量行程(预塑行程)每次注射程序终止后,螺杆处在料桶的最前端,当预塑程序到达时,螺杆开始旋转,物料被送到螺杆头部,螺杆在物料的反作用下后退,碰到限位开关为止,此过程为计量过程.注射量的大小与计量行程的精度有关,太小,注射量不够,太大,使料桶前部每次注射后余料太大,使熔体温度不均或过热分解.预塑后计量实中的熔体其纵向温度和径向温度都有温差,螺杆转数,预塑背压和料桶温度都将对熔体温度和温差有较大影响.3防延量

防延量是指螺杆计量到位后﹐又直线地倒退一距离﹐使计量室的比容变大﹐内压下降﹐防止流体从计量室中流出﹒

防流延还有一目的是注射喷嘴不退后进行预塑时﹐降低喷嘴流道系统压力﹐降低内应力﹐并在开模时容易抽出料把﹐防延量大会使计量室中挟杂有气泡﹐对粘度大的物料可不设防延量

以上各参数通过合理调校可以得到符合品质要求的产品,如尺寸可以通过注塑压力,模温、注塑速度,背压来达到。

四,怎样调较注塑工艺参数 • 温度的控制

热电偶也广泛应用作温度控制系统的感应器。在控制仪器上,设定需要的温度,而感应器的显示将与设定点上产生的温度相比较。在这最简单的系统中,当温度到达设定点时,就会关闭,温度下降后电源又重新开启。这种系统称为开闭控制,因为它不是开就是关。

• 温度

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在注塑中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进行这些测量是相对地简单,但多数注塑机都没有足够的温度采点或线路。

在多数注塑机上,温度是由热电偶感应的。一个热电偶基本上由两条不同的电线尾部相接而组成的。如果一端比另一端热,将产生一个微小的电讯;越是加热,讯号越强。

• 熔胶温度

熔胶温度是很重要的,所用的射料缸温度只是指导性。熔胶温度可在射嘴处量度或使用空气喷射法来量度。射料缸的温度设定取决于熔胶温度、螺杆转速、背压、射料量和注塑周期。

您如果没有加工某一特定级别塑料的经验,请从最低的设定开始。为了便于控制,射料缸分了区,但不是所有都设定为相同温度。如果运作时间长或在高温下操作,请将第一区的温度设定为较低的数值,这将防止塑料过早熔化和分流。注塑开始前,确保液压油、料斗封闭器、模具和射料缸都处于正确温度下。

• 注塑压力

这是引起塑料流动的压力,可以用在射嘴或液压线上的传感器来测量。它没有固定的数值,而模具填充越困难,注塑压力也增大,注塑线压力和注塑压力是有直接关系。

• 第一阶段压力和第二阶段压力

在注塑周期的填充阶段中,可能需要采用高射压,以维持注塑速度于要求水平。模具经填充后便不再需要高压力。不过在注塑一些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如PA及POM)时,由于压力骤变,会使结构恶化,所以有时无须使用次阶段压力。

• 锁模压力

为了对抗注射压力,必须使用锁模压力,不要自动地选择可供使用的最大数值,而要考虑投影面积,计算一个适合的数值。注塑件的投影面积,是从锁模力的应用方向看到的最大面积。对大多数注塑情况来说,它约为每平方英寸2吨,或每平方米31兆牛顿。然而这只是个低数值,而且应当作为一个很粗略的经验值,因为,一旦注塑件有任何的深度,那么侧壁便必须考虑。

• 背压

这是螺杆后退前所须要产生及超越的压力,采用高背压虽有利于色料散布均匀及塑料熔化,但却同时延长了中螺杆回位时间,减低填充塑料所含纤维的长度,并增加了注塑机的应力;故背压越低越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注塑机注塑压力(最高定额)的20%。

• 注塑速度

这是指螺杆作为冲头时,模具的填充速度。注塑薄壁制品时,必须采用高射速,以便于熔胶未凝固时完全填充模具,生产较为光滑的表面。填充时使用一系列程序化的射速,避免产生喷射或困气等缺陷。注射可在开环式或闭环式控制系统下进行。

• 射嘴压力

工艺知识 篇6

1“本体”的概述以及模型构建

本文所述的“基于本体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表示”中的本体, 在此处是指所建立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领域本体。它是整个体系结构中的基础性模块, 为其他模块提供着依据和参考。本体模型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 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针对领域本体而言, 其模型构建可分三个阶段, 即本体分析阶段、本体构建阶段以及本体评估阶段。

利用本体模型对机械加工工艺知识进行表示, 其中本体描述语言的选用极为重要。与传统的知识表述法相比, 本体表述语有着其独有的优势, 那就是描述的“无二义性”。本体模型能够将机械加工工艺知识中的各种概念以及知识关系准确的、形象化的表示出来, 其所采用的精确语言、句法和语义, 使得领域本体内的各种知识概念、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 可以有效的减少问题处理时出现的错误或是误解。目前, 虽然本体表示语言有很多, 比如XML、OML、OWL、XOL、SHOE、RDF、OEL等, 但是最为实用的当属面向语义网的WEB本体语言OWL。

2 基于本体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模型建构

2.1 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分类

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可按照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分为工艺层知识、工序层知识、工步层知识三类。其中, 工艺层知识包括工艺方法的选择、毛坯设计、工艺路线、模具设计;工序层知识包括工艺检测、加工机床的选择、工步设计以及工件装夹方式的选择;工步层知识主要有切削用量、量检具使用、加工余量确定、刀具选择等。如图1所示。

2.2 机械加工工艺知识领域的概念、关系、属性的获取

本体模型中的概念主要是指功能、概念、策略、任务、过程、行为等。若以“类”来表示的话, 概念体系在任何领域中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结构。根据图2中所示对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的概念、关系和属性进行分析。比如对于工艺层中的机械加工方法, 可分为磨削、车削、镗削、钻削和铣削等;模具可分为铣夹具、车夹具以及钻夹具等。本体的属性描述可分为功能属性、数据属性、基本属性以及对象属性等。夹具的属性有夹具设计者、夹具编号、夹紧方式、名称等;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继承、并列等, 比如内孔车刀、外圆车刀与车刀之间属于继承关系, 而外圆车刀与内孔车刀之间属于并列关系。

2.3 基于本体表示语言OWL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本体编码

(1) 切削加工概念的表示

上文的编码所表示的意义是指“钻削”和“车削”属于“切削加工”中的两个子类, 其中sub Class是指“类公理”, 对两个概念的继承关系进行了描述。

(2) 对象属性的表示

上述编码表示对象属性“车削模具”、“车削设备”、“车削工具”的定义域为“车削”, 其值域范围分别是“车夹具”、“车床”以及“车刀”。

3 结束语

总之, 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对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将其明确的表示出来, 才能对机械加工工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分享和利用, 才有利于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机械工业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关键。机械加工工艺是指利用机械对毛坯进行加工处理, 改变其尺寸、性质、形状等, 最后形成合格的零件。以此类推, 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就是对这个加工过程中的技术进行书面描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对工艺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是提升加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基于本体的机械加工工艺知识表示做了较为简略的研究。

关键词:本体,机械加工,工艺知识,表示,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1]宋海峰.技工学校《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研究[J].湖南农机, 2013, (7) :215-215, 217

论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7

关键词:传统民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问题,对策

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既是一项繁杂的法律命题, 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命题, 我国关于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保护条例历经了二十多年的论证与制定, 但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与复杂因素。

一、传统民族手工艺概述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有别于以现代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 是一种相对于现代手工艺而言的形态和概念。现代手工艺只有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才能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发展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手工艺。但是由于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成本高、工序复杂以及民间手工艺者稀缺, 致使传统民族手工艺在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情况下, 逐渐在人们的观念中被抹去, 以至于部分手工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实物资料遭到损毁或流失境外。[1]面对如此优秀的传统民族手工艺, 正确的作法应当是不遗余力的加以保护, 并适当的给予开发和利用。对民族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 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同时还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另外, 灿烂的民族手工艺还能让世界其他国家更加了解本国悠久的历史, 促进地方旅游的发展和经济贸易往来。

传统民族手工艺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特点, 但其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才是其区别于其他民间文艺样式的一个根本点。费孝通先生在分析乡土社会的传统信息传播体系时说:“乡土社会中, 不但文字是多余的, 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其意在提醒我们注意传统社会中交流手段的多元化, 而人际之间交流的多元化则会外化为民间文化的多样性。由此可以看出, 传统手工艺也具有活态性特征, “口传心授”是其文化的主要传播与沿承方式, 这种传播机制同时也决定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载体必须是人。传统手工艺也具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与民族性。“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谚语无不投射出农业社会地理气候等地缘因素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而文化基于人类社会之上便也就具有了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

二、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现状

从历史层面上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 并且会同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召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从立法层面上来看, 我国关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的立法保护主要散见于《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1997年颁布实施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2006年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上述法律与条例的陆续出台实施, 体现了我国在传统民族手工艺方面的立法工作在逐步加强, 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但同时, 也体现出我国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出台的相关法规对手工艺的保护大多局限于物化样态, 在与手工艺相关的传统知识与手艺、稀缺遗产与资源、多样的艺术形态、文化环境和生存空间方面的保护相对空缺, 亟待完善。例如, 我国东北部少数民族赫哲族在历史上以“鱼皮”部落闻名于世, 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传承鱼皮文化的民族。而近些年来, 鱼皮革受到世界各大品牌的重视, 同时也有一些与赫哲族传统鱼皮技艺类似的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例如肖体平的“高原裂腹鱼、草鱼鱼皮的鞣制方法” (专利号00123406) , 但目前赫哲族尚无一位民间手工艺对其制作的手工艺品申请到专利保护。

三、传统民族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

从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保护现状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出,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对其在法律方面的保护力度也在日益加强。但目前我国传统民族手工艺仍处在一个令人担忧的困境。传统民族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面临着重重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权利主体方面

首先, 在现有司法程序中, 往往会因为无法确定具体的权利人, 而导致权益归属的模糊性。因而传统手工艺知识资源权利人有时难以确认的实际,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执法的效果, 其唯一性有可能导致相关的权益人被忽略, 或者可能导致权益主体的泛滥, 从而无法真正落实对权利人的保护初衷, 因此对权利主体的确认是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的首要难题。再者, 传统手工艺是历史累积的知识成果, 是由成百上千的工匠智慧凝结的产物。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后, 其创作的原始主体难以找到, 这使得法律很难确定其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2]最后, 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技术的拥有者法律意识淡薄, 传统民族手工艺基于农业社会而形成, 而目前在一些传统民族手工艺丰富的地区经济往往不发达, 这决定了权利主体在对知识产权法认识方面的不足, 更别谈对其自身权益的维护。

(二) 权利客体方面

传统民族手工艺具有鲜明的活态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其特殊的“口传心授”的传播机制要求文化的传播主体必须是人。在目前看来, 传统民族手工艺的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的问题, 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的衰退, 甚至失传。而其自身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又决定了传统民族手工艺呈现出与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似的点多面广且分散的分布特色。而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当地文化、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传统民族手工艺不容易被保护、利用和传承。

(三) 法律法规的方面

我国于2006年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但是迄今为止, 我国尚未真正出台对传统民族手工艺加以知识产权方面保护的专门性法律, 对于传统民族手工艺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另一方面传统民族手工艺者不清楚当地是否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 可看出我国对相关法律的宣传与执行力度不够, 现有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四) 对知识产权法认知方面

传统手工艺进入流通领域后, 生产者往往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肆意剽窃他人民族手工艺使其为己所用, 从中谋取个人利益, 侵犯了他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专利权, 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市场风气。而大众消费者没有在辨别市场上存在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真伪的前提下随意消费, 导致不良风气肆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对知识产权法认识不足的表现。

四、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一) 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立法保护

传统民族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我国加入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公约》, 并于2011年3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 使得传统民族手工艺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发展, 但我国有关传统手工艺的法规与条例较为零乱与松散,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 完善我国对民族手工艺的立法, 构建出台针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的专门性法律, 使零散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是目前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立法保护的当务之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民间传统手工艺定义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expressionsoffolklore) 中的一种形式, 肯定了传统民族手工艺作为一知识产品的特殊性, 也说明了其不能完全归入知识产权体系。因此, 传统手工艺的特别保护法就可以作为我国立法工作的下一着手点。除此之外, 立法工作者可以适当参考借鉴外国在此方面的立法, 例如, 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与《文化财产保护法》和法国的《景观保护法》与《考古发掘法》等。其中某些法律文件并非针对传统民族手工艺, 但也足以支持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与保护了。

(二) 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司法保护

在当今法制社会下, 立法体制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对司法的准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1997年5月发布的实施了近15年之久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效力较低, 效果不显著, 对于此条例的贯彻执行更注重传统工艺的文化保护而非产权保护。[3]因此, 国家有必要在完善立法体系的基础之上, 加强司法力度, 提高司法准确性, 以解决该条例中没有解决、但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保证对民族手工艺法律保护的良性运行。

(三) 提高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法保护意识

我国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挖掘和保护意识起步较晚, 民众对于传统民族手工艺知识产权法方面的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 提高民众对传统民族手工艺的知识产权法保护意识, 更应着重加强对传统民族手工艺者的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薄弱的情况下, 通过建立第三方机构来处理传统手工艺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可以说是很好的方法。[4]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英国为提倡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设立的“英国艺术委员会”, 组建“民族手工艺保护协会”以解决中华民族手工艺外流所产生的继承与保护问题, 从另一方面上加强法律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廖晓春, 许平.中国民间工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2]雷平秀.浅析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3]郑颖捷.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法律保护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6)

工艺知识 篇8

机械产品的装配规划是机械产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统计,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大约1/3左右的人力及产品生产制造总工时的40%-60%被用于产品的装配过程, 装配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50%左右, 因此提高装配规划的效率和品质成为了装配规划的研究重点[1]。

传统的装配规划忽视了对以往成熟产品装配规划经验的借鉴, 同时, 装配规划过程中需要确定紧固连接件的工具、检测装配精度的量具以及一些标准的装配操作规范, 这些工作需要查阅机械设计手册或是行业规范, 但查阅过程繁琐、时间耗费大, 而且易出现人为错误。近年来, 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经验知识的应用, 知识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到了装配规划的研究中, H.K.Tonshoff[2]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自动装配序列规划方法、X.F.Zha[3]等建立了一个集成的基于知识的装配序列规划和评价系统。KAPSS、Jiannan Zhou[4]等开发了装配规划的原型系统, 其基于知识的装配规划系统主要以基于产品装配特征[4]的规则类知识为依据并结合算法进行装配规划, 体现了规划的智能性和高效性, 但由于规则类知识少且不易表达, 导致规划方案往往不能满足现实要求, 缺少实际的装配生产指导意义。本文将提出面向装配规划的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对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进行收集、表达和存储, 形成了装配实例知识库、装配资源使用知识库和基本装配工艺知识库。通过知识库的积累并结合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可以为装配规划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指导。

1 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

装配规划的主要工作包括产品装配单元划分、产品装配工序确定和产品装配资源选择三部分内容, 完成这三方面装配规划工作所需的知识构成了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的组成部分。装配单元确定知识是对产品进行套件、组件和部件等装配单元确定, 选择装配单元基准件, 从而进行分层分级装配的知识;装配工序确定知识是确定零部件装配顺序、确定工序内容、制定装配操作规范的知识;装配资源分配知识是确定各工序所需的工具和量具的知识。由于装配工序中很多装配操作是标准的, 普遍适用的, 因此将标准的装配操作知识单独提出, 构成基本工艺知识, 为装配操作规范的制定提供辅助。

1.1 装配单元确定知识

装配单元[6]是由多个零件或部件通过配合、连接等关系组成的一个不可自发分离的子结构, 而且这个子结构不影响原装配体中其余零件的装配。配合关系是装配特征之间的配合方式, 如平面配合、柱面配合和锥面配合等, 而装配特征[5]是零件表面上参与装配活动的区域, 主要由形状特征、材料特征、运动关系和位置关系组成。连接关系是用于定位和传递零件之间的几何约束的结构。若干相同类型的连接件同其所连接的普通零件以及相应的附件所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连接组件。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装配单元主要取决于装配基准、配合关系和连接方法三方面。

1.2 装配工序确定知识

装配工艺过程[7]是装配人员按照产品的装配顺序, 通过一定的装配操作, 按照指定的装配路径并在保证装配精度要求的情况下高效率、高品质的完成产品装配的过程。装配顺序是装配工序中各零部件进行装配的次序, 是产品装配的重要依据。如果装配顺序选取不恰当, 将致使装配操作不断重复, 造成装配一次成功率降低并极大的浪费装配资源, 延长产品的开发周期, 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装配操作是指将零部件组合在一起而进行的清洗、定位、连接、调整、修配、检验等操作。

装配工序划分是将装配工艺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以保证装配生产的平衡, 提高生产效率。

由上可见, 装配工序确定主要取决于装配顺序、装配操作、装配夹具、装配路径四个方面。

1.3 装配资源使用知识

机械产品装配规划中使用的装配资源主要由工具、夹具和量具组成。工具的选择主要根据螺纹紧固件的类型及其公称直径和装配现场拥有的工具资源确定。量具的选择主要根据装配精度要求及装配现场拥有的量具资源确定。由于机械产品的装配过程中使用的夹具基本上因产品不同而不同, 很少能重用, 因此本文中将夹具认定为与具体产品零部件相关的属性, 而不将其包括在装配资源中。

1.4 基本装配工艺知识

基本装配工艺知识是指一些标准操作规范, 这些操作规范不会因为产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而只与具体的装配操作相关。这些装配操作规范包括清洗、防松和胶接。

清洗是为保证装配品质及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待装配的零部件进行的操作。对于不同的零部件材料采取不同的清洗方法即选择不同的清洗参数。

螺纹连接在冲击、振动和变载荷作用下可能自松,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产品使用环境及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松方式。

胶接是工艺简便, 不需要复杂的工艺设备的连接操作, 但是合适的胶接剂组分、固化压力、固化时间、固化温度的选择对胶接品质至关重要。

2 基于本体的装配工艺知识表达

知识表达的方法多种多样, 使用较多的知识表示方法[8]主要有:谓词逻辑表示法, 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法等。本体作为构建描述领域知识模型的方法论[9], 它对领域内的概念模型进行了明确说明, 而且可以支持粒度小、语义复杂的概念模型创建, 这些特点正适合表达有不同细节需求的装配工艺知识。基于本体的表示方法对知识表示语言中的建构和约束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 可以保证支持本体的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同时, 作为本体描述语言的OWL[10]可以方便的映射到数据库, 为本体的存储提供了方便。因此本文将采用基于本体的知识表达方法来构建装配工艺知识。

基于本体概念的装配工艺知识构成图如图1所示, 由装配单元、装配工序、装配资源和基本装配工艺四个本体组成, 每个本体又划分为若干粒度不同的下级本体。

a) 装配单元知识本体

使用零件和连接组件这两种最基本组成单元来描述其构成, 任何装配单元都是通过连接组件将零件连接起来形成不可自发分离的装配结构, 装配单元的特征由零件的特征形成, 零件的形状特征和材料特征是零件独立的特征, 它只与零件本身有关, 而零件的运动关系、位置关系和装配精度是零件之间的特征, 它由多个零件共同决定。零件特征构成了装配单元的结构特点, 也是装配工序规划的出发点。

b) 装配工序知识本体

由装配顺序、装配操作、装配路径描述, 装配顺序确定装配单元中零件或连接组件的装配秩序, 装配操作决定将两个零件装配在一起进行的各种操作如先定位再连接, 装配路径确定装配操作的方向。对于装配工序中所需使用的装配资源将单独在装配工装中进行描述。

c) 装配资源知识本体

装配资源知识本体由装配工具和装配量具组成, 装配工具是紧固连接件时需要使用的资源, 装配量具是保证零件装配精度时使用的资源。

d) 基本装配工艺知识本体

基本装配工艺知识本体是标准操作规范的描述, 对于某类型机械产品的装配, 主要考虑防松、清洗、胶接三类常用基本工艺。防松工艺主要用于螺纹连接件, 即在有螺纹连接件而且有防松要求时就需要相应的防松操作规范。清洗工艺主要用于零件或连接组件装配前操作, 具体清洗工艺的选择要取决于零件类型和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程度。胶接基本工艺的选择要根据被连接件材料、连接要求及环境决定。

3 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

3.1 系统架构

本文建立的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对装配实例知识、装配资源使用知识和基本装配工艺知识进行管理, 建立了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库, 以提供给用户进行知识重用, 其中装配实例知识由装配单元确定知识和装配工序确定知识描述。以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库为基础, 该系统提供了装配实例检索、装配资源检索、基本装配工艺检索和装配工艺知识录入界面, 实现了用户对相应知识的管理。装配实例知识的管理将产品的装配过程进行管理, 以供工艺规划人员规划相似产品时进行查询、学习和借鉴, 提高装配规划效率;装配资源使用知识的管理将螺纹连接件或装配精度对应的装配资源进行管理, 便于工艺规划人员快速查询, 得到符合实际的需要使用的装配资源。基本装配工艺知识管理对防松、清洗、胶接工艺知识进行管理, 为工艺规划人员提供标准的装配操作规范。

3.2 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应用

以台钻Z4006-A主轴箱部件装配工艺规划为例说明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于主轴箱部件, 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辅助规划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辅助装配工序确定;二是确定需要使用何种装配资源;三是确定标准操作规范。

在规划台钻Z4006-A主轴箱部件装配过程前先学习以往相似产品装配过程, 可以通过装配实例知识检索得到如下相似装配实例, 通过学习借鉴来辅助Z4006-A装配工序确定, 如图3 (a) 。台钻Z4006-A主轴箱部件中采用了M5×25的开槽沉头螺钉连接刻度板和主轴箱, 因此需要确定紧固该螺栓的工具, 可以通过装配工具检索辅助确定装配工具资源使用, 如图3 (b) 。主轴箱部件中垫块的装配有平行度为0.1 mm的精度要求, 因此要确定测量其装配精度要求的量具, 可以通过装配检索辅助确定装配量具资源使用, 如图3 (c) 。由于主要轴箱部件使用过程中存在振动, 因此需要对起连接作用的开槽沉头螺钉进行防松, 通过防松工艺检索确定合适的防松标准操作规范, 如图3 (d) 。

通过利用系统提供的装配工艺知识, 并结合三维装配过程规划软件, 最终实现台钻Z4006A从装配工序规划到装配资源使用再到基本装配工艺应用的辅助规划, 形成装配技术要求等文字信息和三维装配过程动画为一体的装配工艺文件, 图4所示为主轴箱部件的装配工艺指导界面。

4 结论

装配工艺知识在装配规划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需要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使这些知识得到重用。基于本体概念构建了装配工艺知识体系, 形成了包含装配单元、装配工序、装配资源和基本装配工艺等知识为主体的装配工艺知识库, 开发了面向装配规划需求的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结合台钻Z4006A的装配规划为例, 说明了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中各主要知识模块的使用, 为快速形成装配工艺指导文件提供有力支撑。将来的工作需要对装配工艺知识库进行扩充, 形成更多的知识容量;另外, 如何在三维装配规划中实现知识的主动推动, 更好的为三维装配提供知识服务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摘要:分析了机械产品装配规划所需知识, 利用本体方法建立了装配工艺知识本体。并构建装配工艺知识, 建立了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库。以知识库为基础并结合用户界面, 建立了面向装配规划的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应用实例说明并验证了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其有效性。该知识管理系统可为快速形成装配工艺指导文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机械产品,装配规划,工艺,本体,知识库,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姜华, 周济, 张新访, 等.基于配合特征的机械装配自动化规划[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996, 9 (3) .

[2]TONSHOFF H K, MENZEL E, PARK H S.A Knowledge-Based System for Automated Assembly Planning[J].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1992, 41 (1) :1-2.

[3]ZHA X F, LIM S Y E, FORK S C, Integrated Knowledge-based assembly sequence plann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1998, 1 (14) :1.

[4]ZHOU Jiannan, An integration of tim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ergonomic knowledge into the generation of assembly planning[D], University of Utah, 2001.

[5]郑轶, 宁汝新, 王恒, 等.基于装配特征本体表达的虚拟产品建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2 (12) .

[6]薛鹏, 李原, 彭培林.基于实例的飞机装配单元划分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 (19) .

[7]张开富, 李原, 邵毅, 等.一种集成装配过程信息的装配建模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2 (2) .

[8]张科杰, 袁国华, 彭颖红.知识表示及其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机械设计, 2004, 21 (06) .

[9]唐富年, 唐荣年.HEBELER John, FISHER Matthew, BLACE Ryan et al.Web3.0与Semantic Web编程 (2010年6月第1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6:115-148.

工艺知识 篇9

关键词:机制工艺,任务驱动,知识迁移,能力提高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充分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是任务驱动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任务分析中的知识迁移

任务驱动法教学必须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汲取知识的动机,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操作的依据和原因, 要学生站在工艺设计和工艺管理的高度去学习掌握,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的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知识点, 在知识迁移的一问一答中构建完整的实用的知识体系。如分析“怎样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任务时, 学生很兴奋:表面质量就是表面粗糙度。教师首先肯定学生说法, 接着话锋一转, 问:同学们如果是第一次车外圆, 刀头断了不知还在继续车削, 会发生什么现象?生答:车过的表面出现过亮表面。又问:是表面粗糙度好的体现吗?答:不是, 粗糙度很差。问:除此之外, 如果后一刀加工时, 不重视会发生什么事情?生答:再次车到发亮的地方刀容易断。问:为什么?学生:这区域变硬了不易切削。让学生明白表面质量不仅仅是表面粗糙度, 还有残余应力存在。此时教师从刀头断后车刀变钝, 刀对工件的挤压多于切削分析, 再请学生回忆《工程力学》中有关挤压的内容, 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塑性变形。再引申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加工硬化现象, 正常切削时, 工件表面在力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因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加工硬化。从而让学生将加工表面质量所包含的知识学透, 完成任务要从这几方面考虑。

二、能力训练中的知识迁移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教学知识点“直接减少误差法”, 是生产实际中解决工艺问题, 提高加工精度最常见的方法。有效掌握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 笔者设计细长轴的加工情景, 通过任务驱动, 对加工方案进行分析, 达到教学目的。师 (指着黑板上配图) 问:细长轴在伸出端很长的情况下, 用三爪卡盘夹紧后车外圆, 会怎样?生说:这样不行。师:为什么不行?生:工件这样装夹, 刚性不够, 车的圆柱会带锥度。师:好!怎么办?生:加后顶尖。师:好!但车削后圆柱出现了两头细中间粗, 仍不符合要求。怎么办?生:细长类轴的刚度不够, 加跟刀架, 消除因径向分力存在而产生的误差。师:同学们车工工艺学得不错。 (老师进一步引导) 这消除的是切削力径向分力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可是车后仍发现工件存在二头细中间粗的精度误差。怎么办?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前提下, 老师从切削分力的分解开始启发, 请学生注意轴向分力和三爪卡盘夹紧力之间形成的受力系统, 构成的是一对平衡压力。再简单请学生回忆《工程力学》压杆的失稳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出这变形产生的原因是压杆的失稳。在教学的知识迁移中, 涉及到从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工程力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中, 引导学生选用知识,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抽象知识引导时的知识迁移

任务的完成应该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 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 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通过完成任务的整个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机械制造工艺学》要解决工艺设计中的许多为什么, 在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很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常识进行知识迁移, 将抽象的理论接近形象化。完成“怎样消除机加工时的残余应力”任务时, 残余应力指什么?若有会产生什么结果?怎样消除?笔者拿学生常见的馒头, 代替机械材料进行分析。师:在冷馒头上按一个指印, 手按下去有阻力吗?生:有。师:馒头产生了应力, 且留下了凹坑。一天后, 馒头上的凹坑大小会变吗?生:当然变浅。师:说明了馒头上存在残余应力, 随时间的推移残余应力慢慢消失, 凹坑变浅。如果将馒头回笼重蒸一下, 这凹坑会消失吗?生:会。教师话锋一转, 及时引导学生:金属材料受力也会有残余应力, 虽然肉眼看不见, 但随时间的推移, 残余应力会慢慢消失, 会使工件整体的形状改变而影响精度。这是材料存在残余应力的特点。从上述例子中, 我们已经一起分析了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生: (诧异) 。师:馒头上的凹坑是怎样消失的?生:回笼蒸。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学的去应力方法呢?生:退火。师: (及时总结) 金属材料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存一段时间就能消除残余应力。《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就是以这个原理去应力, 既使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残余应力概念, 又掌握了去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方法,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工艺技能时的知识迁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着手, 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在讨论中发现问题, 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在完成“细长轴加工工艺”任务时, 师:细长轴是这次加工的条件, 状态能否改变?生:不可能。请学生回忆《工程力学》课程的压杆受力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能改变的只有压杆的状态。怎样变, 能去掉轴向分力吗?据《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知识, 甲生:不能。这轴向分力是主切削力, 没有它无法切削。乙生:加工中能否反向进给?丙生:可以。这样从切削处到三爪卡盘夹紧处形成的是拉杆, 问题解决了。师:切削处到后顶尖之间呢?乙生:还是压杆。怎么办?让学生知道一个方案设计要考虑全面。不能只顾眼前, 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这样。师:压杆什么时候变弯?是压杆都会弯吗?甲生:压杆的一端能退让就不会弯。乙生:把顶尖换成弹性顶尖, 加工受力后顶尖产生微量退让, 压杆不会弯曲。 (总结) 在去除压杆的失稳后, 加工的圆柱就不会因这原因产生二头小中间粗的误差。在反向进给的条件下, 为了增加细长轴的刚度, 我们还可以从切削刀具的角度考虑, 增大车刀的主偏角, 来增加轴向分力, 促使学生工艺技能知识的应用和提高。

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着手, 步步为营, 进行不同的任务驱动, 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知识间的迁移, 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架起从加工环节的加工者, 向工艺设计环节设计者及生产环节的生产工艺管理者跨跃的桥梁, 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工艺知识 篇10

关键词:手工艺品,知识产权,品牌

0 引言

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国际社会认可, 它所包含的经济价值也被不断挖掘,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度高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工艺文化产品, 不仅为当地文化底蕴增色不少, 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受到很高的关注度, 但市场并不乐观, 甚至一度萎缩, 其营销面临着市场困境。

1 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营销现存的品牌问题

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本身保存了较为浓厚的“农耕经济”的痕迹, 出现了与工业文明脱节的现象[1]。

1.1 生产商或传承人分散孤立, 形不成品牌集群效应

我国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名录, 建立了相应的行业协会等公共或社群组织, 虽然在政府层面, 有了统一的管理和保护基础, 但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所涉及的传承人和制造商并未形成规模, 较为分散独立。以户县农民画为例, 虽然全县多在经营农民画, 但未形成产业链, 不能实现产业化。农民个人创作销售的现状带来的是单幅成本较高和画作的“白菜价”而产生的“零利润”这样的尴尬局面, 而对于大订单, 个人又难以完成而促成了青黄不接的困境。“规模效应”的缺失和产品的雷同使各生产商或传承人难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口碑。

1.2 旅游市场的过度开发导致产品的千篇一律, 形不成品牌特色

在较多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推广中, 卖方将其手工艺品努力发展为旅游附属品或打上相应的标签, 而不顾及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本身的故事性和文化性。这种行为降低了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 使其逐渐发展为旅游产品的附属品, 而难以形成独特的卖点, 一旦其脱离旅游景点, 便难以实现经济价值。中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产品趋向雷同, 千篇一律的手工艺品呈现在游客面前, 难以刺激其消费欲望。

1.3 没有有效的营销策略, 形不成品牌形象

营销是推销者为了使顾客青睐于他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切决定和采取的行动, 而推销仅仅是当顾客为了得到某个产品或服务而与推销者用钱币交易时才发生[2]。由于销售主体的形式多样, 出现了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推销、定价差异较大且议价空间大、包装多样、销售地点多样等问题, 使消费者不分真伪, 对该产品产生怀疑和排斥心理。从产品本身的包装、质量、雷同性, 到定价策略的差异, 再到分销、促销的纷杂, 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混乱, 使销售目标难以实现, 降低了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本身的品牌形象。

2 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品牌策略———知识产权营销

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社群或个人的代代传承, 发展至今, 早已脱离了简单的手工艺品的范畴, 而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护, 并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 其已成为一种民族财富, 而具有了“文化公权性”, 使其品牌运营具有了特殊性。

2.1 品牌塑造

品牌塑造的第一步是品牌创立, 首先便面临着传统手工美术作品的权利归属问题, 因为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具有“公共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权利归属和权利主体目前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为了避免权利纠纷, 树立良好的品牌基础, 可以借鉴引入有行业协会参与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PIPP (公共组织—中间组织—私人部门的合作模式, Public—Intermediary—Private Partnerships) 经营模式。在该种经营模式中, 企业是得到相应授权才能够使用并经营该项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制作销售业务, 所以企业也有义务为行业协会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资金支持和授权地理标志使用费等。同时, 应当积极配合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相关活动和工作的开展, 从而实现三方的共赢。陕西省目前便存在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陕西省皮影协会、三秦农妇织绣手工艺协会、陕西省神木剪纸协会等省、市、县协会, 应当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并将保护、保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这种三方合作的经营模式, 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 并减少了财政支出。而行业协会的中间作用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也为传承人参与企业生产和技艺的传承提供了稳定可靠地组织保障。

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经营者拥有了合法的授权, 而不仅仅是注册商标, 还包括了地理标志的使用和已然存在的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政治威信和行业协会的技能权威。另外企业生产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并自主享有基于产品的所有权利 (关于单件作品的版权, 依据企业和艺人的职务作品权利归属可以协议确定) 。在经营者拥有了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之后, 定位于民间这一广大群体, 充分利用公共政策和当地文化[3], 其中政府的威信和行业协会的权威也为企业形象的树立提供了政治和专业技艺的保障和无形的品牌宣传, 有利于降低品牌运作成本。

2.2 品牌维护

品牌的维护既包括自身的维护使用, 也包括对于侵权行为的积极维权, 即积极维护和消极维护两方面的内容。积极维护:主要是指提升法律意识, 积极作为, 建立全方位的商标和商业标识的内容, 包括实物包装对于品牌的使用和品牌的网络建设。首先应当做好品牌管理工作, 注意商标的注册以及时效性, 管理好商标使用的全过程, 进行品牌教育, 提升职工品牌意识。其次, 积极建设网络域名, 预防域名的恶意“抢注”行为。再次, 做好在全国范围的宣传工作, 争取驰名商标的认定。消极维护:主要针对商标假冒、仿冒, 不正当竞争等不法行为的维权行为, 打击不法生产商。充分发挥PIPP经营模式的作用, 行业协会与企业经营者一起打击地理标志的不当使用和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特定标志的使用。由于知识产权诉讼的高成本, 应当充分利用工商管理部门的职权打击小商小贩的不法行为, 治理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市场混乱的问题。

2.3 品牌使用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恰当的进行品牌效益的挖掘, 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高附加值, 能够为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商机。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因为其本身具备着作品的法律定位, 基于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着演绎权的潜在价值, 良好的品牌效应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能够吸引汇编、改编人前来问津, 单件或成套产品商业形象的授权使用, 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比如将兵马俑形象制作卡通玩具, 或将凤翔泥塑或剪纸、皮影形象用于动画片人物形象等。而对于企业自身, 恰当的使用品牌策略, 能够使产品的市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但是对于小件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 顾客对于品牌的关注度并不高, 所以品牌的统分策略意义不大, 而品牌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大客户的建立、防止被侵权和企业社会形象的塑造而成为地区的代表性产品, 另外便是对高档传统手工艺品品牌的树立, 为了节约成本实施统一的品牌策略更为经济。当然, 品牌的培育并不是一件独立的工作, 必须与市场营销手段结合使用。在产品策略中突出传统性的保留, 同时实现产品设计与时代元素的融汇, 利用PIPP经营模式, 充分利用品牌价值。进而, 在价格策略中, 注重合理定价, 打造游憩商业区和文化街区, 增进场所感[4], 在促销中以体验式营销的方式和公共关系营销的形式进行推广, 以会议礼品、形象代表等形式突出地域代表性。最大限度的以营销策略促进利益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知识产权营销时, 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从而实现社会公益与私益主体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艳.客家民间手工艺品的没落与救赎[N].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8 (4) .

[2]叶敏等译, 詹姆斯·伯克, 巴里·雷斯尼克著.旅游产品的营销与推销 (第二版) [M].电子工业出版社:36.

[3]邹统钎等.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132.

上一篇:讲台下一篇:海外品牌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