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工艺

2024-07-15

校对工艺(共6篇)

校对工艺 篇1

1 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原理及工艺

1.1 线路校对原理

将讯响器的一根连接线与被测线路一端相连, 另一根连接线与车体相连;在被测试配线的另一端使用短接线将配线导体部分与车体相连, 利用车体串接被测配线和讯响器, 形成回路。配线正确讯响器发出清脆声音, 如被测回路带电阻, 讯响器发出低沉声音。试验原理见图1。

1.2 线路校对工艺分析

以新加坡地铁车辆为例, 对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艺进行分析。线路校对试验小组由3人组成, 车辆两端各有一人, 使用对讲机联络, 利用讯响器和短接线完成配线回路的线路校对。试验负责人与带有讯响器的测试人员同在一端, 共同确认线路的导通关系, 并负责记录试验结果。

线路校对是在车辆线路施作完成后进行, 因而带来新问题。如一些电气连接器的位置已经固定, 无法观察其内部金属针的情况, 金属针的好坏及压接位置是否正确不能确认, 线路校对存在大量质量隐患。因此, 线路校对前需将测试的连接器、插头等设备拆卸, 待线路校对结束后重新安装, 问题虽然得到解决, 但工作效率低。通过工艺分析及现场调研, 找出了影响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

(1) 部分设备接口端隐蔽, 不易进行线路校对, 容易划伤接口。

(2) 线路校对作业空间相对狭小。电气设备之间、被测设备与车体之间在特定部位的空间相对较小, 或被测设备位置与结构不利于观察连接器的针号, 给线路校对带来困难。

(3) 线路校对方法传统。采用传统原理及方法进行线路校对, 需要将车辆的部分电气设备拆卸后再进行线路校对, 额外增加了工作量和作业时间。

2 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艺改进

2.1 设备接口端工艺改进

在新加坡地铁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过程中, 需要对车辆上的WAGO插头、DB9接口和水晶插头等连接器进行校对, 如果直接使用讯响器对设备接口进行校对, 增加了线路校对的难度, 容易出现划伤接口的现象, 造成设备接口磨损, 影响线路校对效率和质量。根据施工状况进行分析, 制作了线路校对多用接口插头工装, 连接器校对时, 能确认线路是否导通, 对设备接口起到防护作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狭小空间作业工艺改进

新加坡地铁车辆门控器的连接器位置隐蔽, 连接器上的针号偏小, 在底座上不易分辨, 线路校对时, 手不容易伸进去和不容易看清针号, 讯响器碰针时很不方便, 容易碰到连接器的外壳 (连接器外壳接地) , 校线作业耗时多。根据车辆状况, 制作了线路校对过渡工装, 过渡工装带针号连接器的一端与门控器的针号相对应, 另一端与门控器的连接器相连, 线路校对时按针号校对即可, 狭小空间作业工艺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保证了线路校对的准确率。

2.3 传统线路校对方法工艺改进

新加坡地铁车辆车厢内有14个扬声器, 其中一位侧4个、二位侧4个、中间6个。扬声器回路在导通试验前完成接线, 并安装到位。为进行配线校对, 传统线路校对方法是拆卸扬声器及相关配件, 圆形扬声器需拆卸信息显示器, 方形扬声器需拆卸幅流风机罩板。每节车厢扬声器配线试验时间为2 h (包括拆装、线路校对确认等工作) , 工作量大。一节车厢的扬声器与扬声器间的配线3根, 扬声器与控制装置间的连接线3根, 扬声器回路配线共42根;扬声器采用4颗螺钉固定, 需拆卸螺钉56颗 (4编组列车) 。

受车厢内装结构限制, 无法直接观察到扬声器的接线点。经现场试验, 采用万用表测试电阻的方法对连接线进行检验, 不需要拆卸扬声器。通过试验测试, 扬声器电阻值为220~230 Ω。列车的扬声器为两个回路控制, 每个回路为7个扬声器并联, 其电阻值为 (220~230 Ω) /7=31.4~33.0 Ω。如果并联扬声器数量不够, 测量电阻值偏大。通过M1车进行试验验证, 对语音播放器的24芯连接器1—2针进行测试, 电阻值为32.6 Ω, 测试4—5针, 电阻值为32.8 Ω, 说明接线状态良好。通过M2-2车进行试验验证, 发现1—2针间电阻值为无穷大, 4—5针间电阻值为115 Ω;依据扬声器回路走线, 判断中间排第1个及第6个圆形扬声器未接线, 接线后重新测试, 1—2针间电阻值为32.4 Ω, 4—5针间电阻值为32.8 Ω, 符合理论计算值。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制作线路校对多用接口插头工装, 对连接器进行校对, 解决了因设备接口端隐蔽造成的线路校对困难问题。新加坡地铁车辆每节车厢6个门, 门控器需进行线路校对, 制作的过渡工装解决了线路校对操作空间狭小问题,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了产品质量;采用测量配线回路电阻值的方法检测扬声器的连接线, 将检测的电阻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较传统线路校对方法节省了时间, 提高线路校对效率和质量。

建议加强对新的制作工装培训, 检测人员应熟练掌握及应用;对线路校对作业流程及改进工艺进行固化、完善, 提高线路校对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都, 孙宁, 关凤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线的建设及其功能[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3 (1) :1-4.

[2]许景良.机车接插件自动校线仪[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3, 26 (6) :39-40.

[3]吴经, 铁德伟.一种全新的现场校线方法[J].河南电力, 2012 (2) :56-57.

[4]田爽, 闫晨光.自制两用16线校线器[J].科技信息, 2009 (4) :394, 396.

校对工艺 篇2

1 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艺原理及工艺分析

我们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的校对原理。首先, 要求工作人员准备一台讯响器, 并且将要测试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线路的一端与讯响器的连接线链接到一起, 同时将讯响器的另一个连接线与轨道交通车辆的车体相链接。其次, 将被测试轨道交通车辆的配线的另一端用一根结实导线与整个车体相连,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串体连接, 这样车辆与讯响器就形成了一个回路。接着我们开始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如果我们使用的讯响器能够发出清脆的声音, 那么我们所接的配线正确, 如果接的配线不正确, 讯响器发出的声音会很低沉, 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重新接配线路。

我们再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艺。在分析校对工艺中, 我们以西安地铁为例展开探讨与研究。在城轨车辆电气设备校对工作开始后, 每三个工作人员为一组, 同时在城轨车辆的两端各分配一名工作人员, 来将讯响器与车体之间连接, 其中, 主要测试的技术人员要在讯响器的一段, 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来记录相关的测试数据。在对城轨车辆测试以后才能展开一系列的校对工作, 这样, 我们才能逐一排查出城轨车辆在运行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果遇到一些固定的电气连接器, 无法观察和摸索电气系统内部的金属针时, 我们要将装好的测试器拆卸, 等线路校对完毕后再进行安装, 但是采用这种方法会降低工作效率, 同时工作质量也不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总结出影响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作效率的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有些固定设备的结构相对隐蔽, 不能快速的进行线路连接, 且容易破坏线路连接处。第二, 线路连接作业空间较小, 讯响器、车体、测试设备的特定部位空间较小, 给线路连接带来困难。第三, 城轨车辆电气设备校对工艺相对落后, 额外增加了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降低了校对工作效率。

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艺的改进策略

笔者结合当今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方向以及自身多年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线路校对工作经验, 提出了以下几点工艺改进策略, 希望可以给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帮助。我们来探讨和研究轨道交通电气设备接口端工艺的改进与提升。我们知道, 对轨道交通车辆的插头、db89接口、水晶插头等校对是必做工作之一, 因此在校对工作中采用讯响器对各插头、接口进行校对中, 不仅工作有难度, 而且还很容易对插头、接口造成不必要的磨损, 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设备的安全质量。所以, 我们可以在展开校对工作时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多功能插头、接口, (如图二所示) 进行对电气设备线路的测试校对, 这样不仅对现有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 而且还提高了校对工作的效率。

狭小空间作业工艺改进。地铁车辆门控器的连接器位置隐蔽, 连接器上的针号偏小, 在底座上不易分辨。线路校对时, 手不容易伸进去和不容易看清针号, 讯响器碰针时很不方便, 容易碰到连接器的外壳 (连接器外壳接地) , 校线作业耗时多。根据车辆状况, 制作了线路校对过渡工装, 过渡工装带针号连接器的一端与门控器的针号相对应, 另一端与门控器的连接器相连, 线路校对时按针号校对即可。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私家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城市道路交通越来越拥堵, 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身心健康。综上所述,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作相对系统且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 熟练掌握最先进的校对工艺, 并且能够熟练操作, 来完善校对工作流程, 保证校对工作质量、工作效率, 保证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摘要:在新时代, 各大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量, 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广大市民的出行压力, 还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提到公共交通, 我们就可以想到城市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城轨车辆,电气设备,线路,校对工艺

参考文献

[1]王都, 孙宁, 关凤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线的建设及其功能[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3, (01) :1-4.

[2]许景良.机车接插件自动校线仪[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03, 26 (06) :39-40.

校对工作中软件校对的优缺点 篇3

我国隋唐时代官方翻译佛经, 在誊抄过程中, 实行“初校、再校、三校”, 最后由“主持”详阅, 这就是我国校雠史上最早的“三校一读”。“三校”即三个校次, 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现代的“三校一读”, 校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 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以本校为主, 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

人机结合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创新, 是现代校对方法的发展。提出“人机结合”是因为:计算机校对软件是采用基于分词和词间接续关系的方法编制的, 查检常见错别字、专用名词错误及成语错误, 效果相当好, 速度极快, 辨识力很高, 是校对的得力工具;但是, 汉语校对是一项高度智能化的工作, 它不仅依赖于各种知识, 而且依赖于校对者对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 完全脱离人的计算机校对几乎是不可能的。计算机校对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处理可以形式化的问题, 而文字的形式符号是一个有限的形式系统, 自然语言更不可能彻底形式化, 它所采用的语言模型不可能同汉语语言完全吻合, 所以, 校对软件查错能力是有限的, 误报、漏报一般都在50%左右。综上所述, 人机结合, 优势互补, 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目前比较成功的校对有黑马校对系统、工智校对通、远景编校系统,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校对软件。

1三种校对软件

⑴黑马校对软件。该软件可以精确校对各种中文、英文拼写、标点、数字、科技计量、重句、异形词、领导人姓名职务、领导人排序、政治性问题、目录、标题和图例公式序号等各种类型的错误, 代表着校对软件当前发展的最高水平。该软件内含6个全新的校对界面, 适用范围广。黑马校对系统分为单机、多机、杂志社、医学等不同版本, 成为校对软件的领头羊。黑马校对与多种文字处理、排版软件形成了很好的互益荚系。目前黑马已拥有高倍信息压缩、快速检索、汉字高精度快速切分、最优汉语依存分析等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并积累了近干亿汉字的各类原始语言材料, 以及达3000万条之巨的汉语知识库, 此项堪称超大海量语料库, 为国内外最大规模。

⑵工智校对通。工智校对通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系统, 适用于新闻、出版、机关企事业办公、数据中心等各部门和个人写作者。它可对已输人计算机的汉语文章自动查错, 并提供修改建议和修改手段, 方便用户修改;能自动识别中西人名地名, 在屏幕上标示出来, 供用户核对;有成语语义分类词典供在线检索和提取, 有词库维护、自学习、打印校对结果等多种辅助功能。

⑶远景中文校对系统。它运用计算机语言原理和人工智能方法, 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 以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目标, 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人优势互补, 对录入或扫描到计算机中的电子文档进行高效而快速地查错与改错, 目的是使经过它校对的文字符合国家对出版物的文字规范要求。

2校对软件的优缺点

不管哪种校对软件, 一般是依据我国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成语词典》和国家最新公布的标准以及语言文字规范编写而成的。在快速、准确校对汉字词语方面都有着人类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 它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工作能力的发挥完全取决于人们事前输入的资料, 其死板性决定了计算机校对软件存在的缺陷。

⑴优点。一是速度快。现行的计算机校对软件在对文稿进行快速校对时, 每期杂志 (每期总字数在l0万字左右) 的校对时间约l-3分钟。每秒校对的字数在1000字以上。可谓“一目十行”, 速度非常快。二是范围广。现行的计算机校对软件不仅可以校对汉语, 而且还可以校对外语;不仅可以校对语言文字, 而且可以校对数学符号;不仅可以校对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 而且可以校对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三是效率高。计算机校对软件在对常见错误进行校对时, 查错率很高。特别是对词语搭配、汉语成语、错别字的校对查错概率更高。

⑵缺点。一是误报率高。校对软件毕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 它的纠错能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们事先录入的资料信息, 如果输入的资料信息不全或者存在错误, 其纠错能力必定受到影响。二是不能准确校是非。校对软件与人类的大脑毕竟是不同的。校对软件是人们通过编程软件制作的, 不具有人类的思维。其在校对文字、专业术语、量和单位、专业名词和标点符号等方面还可以, 但在校对敏感问题, 诸如政治、宗教、保密、地图等方面是非问题上则存在明显的不足。三是具有局限性。除了不能准确校是非的局限性外, 校对软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 如校对软件在检查图片、表格, 期刊封面、扉页、版权页, 文字注释、出处、参考文献, 作者名、单位名称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摘要:本文主要从校对工作的方法上阐述校对工作人机结合的发展趋势, 及其优缺点。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电子原稿大量出现, 使出版单位利用计算机进行校对文稿成为可能。因此, 深入研究和选用适合的校对软件对提高编校工作效率和出版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对软件,优缺点

参考文献

[1]杨新刚.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5 (110-112) .[1]杨新刚.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5 (110-112) .

[2]黑马校对V12F.0版, www.bjhm.com.cn/software/bjxt/bjxt_1.htm.[2]黑马校对V12F.0版, www.bjhm.com.cn/software/bjxt/bjxt_1.htm.

[3]张莹.关于进一步提高校对工作质量的思考, 考试周刊, 2010, 36.[3]张莹.关于进一步提高校对工作质量的思考, 考试周刊, 2010, 36.

校对科长在校对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篇4

一、当好“传导器”, 发挥传帮带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图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图书质量把关的最后环节, 校对科长面对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 应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积极培养校对人员, 迅速提高校对人员的综合素质, 积极把好图书质量关。

1.要将丰富的校对知识及技能传授给大家。

在我国古代, 不是学富五车者, 不敢问津校对这一行当。从刘向父子到“乾嘉学派”, 凡以“校”名世者, 都和学问二字分不开。可见, 校对人员应是一个各方面都有所了解的杂家。校对科长应充分发挥自己学识、技能、经验的优势, 对校对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小到标点符号的用法, 大到政治性问题的把握;专业性强的问题应该去核对哪类专业书及如何使用这些专业书;对校对中发现的一些错误应如何向编辑提出建议等。

2.要用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带动大家。

校对工作是件极严谨、极细致、极认真的工作, 不容许有一点粗心大意。1997年《杂文报》曾出现一个别字, “本期美编”错为“本期美骗”, 一不小心, 编辑变成了“骗子”。校对科长不仅自己要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而且也要培养大家在工作中多思、善疑、勤查、慎改, 做到改必有据。鲁迅曾经指出“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 校对被摆在与创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 才能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份书稿, 不放过每一个差错。

3.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影响大家。

校对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加强责任心。有责任心的校对不仅能以原稿为准, 还能脑眼并用, 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找出原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疏漏, 做到既校异同又校是非。校对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甘为他人做嫁衣, 爱岗敬业, 如此才能把好质量关, 获得对自身职业认同的满足感。

二、当好“减震器”, 发挥编校衔接作用

当前出版周期不断缩短, 编辑还要承担市场调查、选题策划、组稿等工作, 压力愈来愈大。许多编辑对图书文字加工重视不够, 甚至基本省略了文字加工, 全身心投入图书策划。有时为了赶时间, 将作者的电子文档排版后就直接进入校对程序, 这样一来, 使校对承担了许多职责范围外的工作。再加上部分编辑认为校对水平低, 发现不了错误, 或在处理校对建议时, 要么完全否定, 正确的建议被忽视;要么完全依赖, 错误的建议被采纳。而部分校对人员认为编辑对原稿加工不够, 没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觉得自己是在费心费力替编辑“编”稿, 产生排斥、抵触心理。这样, 编辑和校对势必产生矛盾。这时校对科长就要发挥减震器作用, 在编辑和校对之间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减少工作中的摩擦, 加强编校协作, 共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一是要依据《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等规章制度, 分清校对和编辑的责任, 以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校对人员的职责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即校异同;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 使书稿趋于完善, 即校是非。按《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规定, 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政治性错误、事实性错误、知识性错误, “本应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予以消灭, 而不应让校对员承担责任”;常见错别字, 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用法错误属二者共同负责;异同差错属校对负责。如果校对提出建议而编辑未处理者, 则属编辑的责任。在校对工作中, 校对科长若发现编辑不加工直接排版后就进入校对程序的, 或书稿未进行三审就进入校对程序的, 应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 将书稿退回或重新加工, 或等三审结束, 书稿“齐、清、定”后再进行校对, 否则势必会忽略一些本该由校对负责的地方, 最终导致不合格品的产生。

二是要加强编校协作,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编辑和校对各有各的技术、专长, 只是分工不同, 目标都是相同的, 所以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通力合作。校对提出质疑和建议, 是校对人员的职责, 也体现出对编辑的尊重以及对书稿质量的负责。编辑也要尊重校对人员, 对校对建议采取欢迎、感谢的态度, 认真处理、虚心采纳正确建议。如果不予采纳, 也应诚恳向校对人员解释, 使校对人员知其所以然, 增加知识面。这样, 编辑和校对才能共同提高, 实现编校互补。校对科长要善于在其中协调关系, 教育大家和睦相处, 少一分埋怨多一分理解, 少一分计较多一分宽容, 少一分指责多一分指导,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工作氛围。

三是要理解编辑, 延伸校对内容。在编辑工作重心转向策划, 发稿量增加的情况下, 编辑加工粗糙, 原稿差错增多是难以避免的, 校对科长要教育校对人员理解编辑, 真心实意查漏补缺。要树立“对读者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后代负责”的校对理念, 逐步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过渡, 不仅仅局限于发现录排错误, 机械地改正明显的错别字及标点符号等, 还要对发现的政治性、知识性、事实性差错及语法逻辑差错提出修改建议。更要在工作中注意积累, 熟悉并掌握各类差错出错规律, 并注意扩大知识面,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以过硬的能力提升书稿质量。

三、当好“灭火器”, 发挥稳定队伍作用

随着出版社改革的深化, 校对人员多实行招聘制, 实行的工资制度也多为计件工资制, 有时还尽量压缩人员, 出书量的增加使校对人员的工作负荷越来越大, 加上因制度原因导致的工作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 使校对队伍很不稳定。此时, 校对科长就要从工作大局出发, 当好灭火器, 理顺校对情绪, 充分调动校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稳定队伍。

1.勇于承担责任。在校对新人从业不久、经验不足的情况下, 出现漏校、错校等情况不可避免。如果编辑抓住错误不放来追究校对人员的责任, 校对科长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 一方面, 校对科长对编辑应该不卑不亢, 承认工作中出现失误, 向编辑说明情况, 请他们体谅新手;另一方面, 校对科长要把编辑的批评性语言装进心里, 做闷葫芦, 保护校对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但是, 要私下向校对人员明确指出今后工作中需加以改进的地方。只有如此, 校对主管才能获得校对人员的信任。校对科长勇于承担责任, 可以减轻校对人员的压力, 从而减少犯错的机会, 并产生良性效应。

2.及时反映校对人员心声。由于对校对工作存在片面看法, 在某些出版社还存在校对人员薪酬不尽合理的地方, 校对人员的辛苦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对于校对人员的工作热情是一个打击。在苦苦固守校对质量这一片领地时, 校对人员有时还要接受付出与所得不对等的待遇。校对科长应该认真听取校对人员的心声, 并对兄弟出版社校对人员待遇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总结汇总后及时上报, 将比较合理的意见呈送给领导, 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 并协助领导拟订一些有关校对人员的激励政策, 用待遇留人, 用诚心留人, 用温暖留人, 使校对人员有一种归属感, 唤起他们对校对职业的自我认同, 使他们身心投入, 爱校乐校。

3.经常与校对人员交流谈心, 了解真实的想法, 使大家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要培养他们耐得寂寞、埋头苦干的意志品格, 以苦为乐, 自觉地抵制外部的干扰, 保持积极的态度。还要使其认识到在单位具体管理中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 解决这些问题牵涉面较多, 尚需一定时日, 还需要调整心态去适应现实。校对科长在要求他们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的同时, 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生活中的困难, 为他们排忧解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总之, 校对科长在校对管理中, 要注意培养校对人员的职业志趣, 激发校对人员的成就感, 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培养高级校对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校对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质量的好坏。随着出版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校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校对科长应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编校衔接作用、稳定队伍作用, 为校对人员自我发展、为培养高级校对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校对科长,管理,传帮带,编校衔接,稳定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校对的学问:四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校对工作应秉承“工匠精神” 篇5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敬业的精神。还有人将“工匠精神”总结为,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执着专注,爱岗敬业、水平高超等。不管怎么解读和阐释,在我看来,“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我们校对工作的有关要求高度契合,而在个人层面,校对人员在工作态度、校对理念和职业素养上兼具“工匠精神”则尤为重要。

一、工作态度上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所谓工作态度,就是指一个人在思想上对待工作的认知程度。具体来说,一个对待工作态度积极的人,其表现为对待工作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热爱本职,视工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基础。相反,一个对待工作态度消极的人,其表现为工作上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不积极不主动,不能及时完成甚至不能胜任所分担的工作。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认真才能走向卓越。无数事例也表明,各行各业的楷模无不是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优秀人士。

而对于校对人员来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则是最起码的要求。笔者是天津日报社的专业校对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对新闻校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工作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决定着校对人员的校对质量。而报纸一旦出现差错,小则影响读者的阅读、误读报纸信息、误导我国传统文字;大则就会犯严重错误,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党报的声誉和宣传效果。作为一张报纸复印前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校对人员的任何一个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比如前不久某报标题将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写错,就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这里尤需注意的是,新闻校对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差错,要持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虽然报纸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校对软件也有了应用,但校对工作是一种细微而复杂的工作,电脑代替不了人脑,校对工作是要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详细审读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当遇到时间紧、字数多的稿件时,不能有急躁心理,要稳住心神,认真校对。“欲速则不达”,对于校对来说,这是一条铁律。校对人员就算尽了九分力、消灭了九分差错,如果还是欠了一分力、遗漏了一处差错,仍将是永久的遗憾。所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于校对人员来说是至为重要和必要的。而且,培养好校对人员这种工作态度,也有利于其提高个人素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整个校对团队的执行力、凝聚力和美誉度。

二、校对理念上要与时俱进、转型升级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强调持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在品种、工艺、流程等方面寻求改进和提升。所以,“工匠精神”与时俱进、服务至上的理念是获得成功的源泉。在已经形成的新常态下,如何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面对的。只有转变思想、把握规律、与时俱进,以积极迎接挑战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将“工匠精神”植于心践于行,才能立于创新发展的高端。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化已成为传统新闻媒体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新常态,报纸采编、出版也进入了网络化,这对新闻校对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校对已延续了100多年,基本任务是保证排版与原稿完全相符,一无讹错,二无衍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校异同”。报纸采编、出版网络化后,传统意义的“原稿”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校是非”就提升为了校对工作的主要功能。发挥校对工作补充和完善编辑工作的特殊作用,发现并改正“原稿”潜在的错误,负起协助编辑“把各种差错消灭在报纸出版之前”的责任,这就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对人员必须与时俱进、转型升级,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现代校对理念,在新形势和新常态下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

此外,校对人员还要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差错和疑点,并对每一处改动尽量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与编辑进行良性互动,赢得信任、赢得尊重、赢得口碑,从而打出属于自己的“校对品牌”。

三、职业素养上要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匠心独运”的说法,“匠”是基础,体现的是基本功和专业程度;“心”是提升,体现的是规律认知和特色创新,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独具匠心”的境界。优秀的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他们顺应新时代新需求,享受产品在自己手里升华的过程。优秀的工匠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为生命、视任务如作品、视口碑如人品,忠于自己的事业,不断追求卓越。

如果我们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比作埋头拉车,把与时俱进的校对理念比作抬头看路的话,那么培养自己高超的职业素养就是强健体魄,这样才能使车行得稳、走得远。提高职业素养就需要校对人员不断付出努力,当校对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肯定,而且享受这个过程中时,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校对员。

首先,要培养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兴趣、认真负责的态度来从事自己主导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个人品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所以,校对人员要把校对工作视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不斤斤计较机会成本,不这山望着那山高,全心全意投入到校对职业中,积极主动并从中体会快乐,才能做好校对工作。其次,要提高专业水平。由于新闻校对人员每天接触的稿件内容门类众多,这就要求新闻校对人员要成为一个“杂家”,政治、民生、经济、文体等都要有所涉猎。所以,校对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外,知识面也要广,而且要不断学习、储存、更新,学习可以说是校对人员毕生的“功课”。校对人员要提升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学思践悟,久久为功。最后,要掌握校对方法。笔者从事新闻校对26年,按照“校是非”的要求总结归纳了一些“心得”,自我感觉还挺适用,那就是在统一(领导人讲话、政策法律法规、关键词等)、规范(字词、标点符号、数字、格式等)、语法(成分缺失、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逻辑四方面下功夫,既把它作为平时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清单”,一项一项学习并掌握;在校对稿件时,又把它作为查找各种差错的“探头”,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这样不仅能堵住各种差错,而且能提升稿件质量,从而将一个完美的“产品”奉献给读者。

新闻隐性差错的校对研究 篇6

关键词:新闻差错,隐性差错,校对

1 前言

随着时代和报刊行业的发展, 报刊中各种各样的差错也逐渐增多;报刊中的新闻差错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专家们针对这些差错, 把它们分为比较容易辨识的“显性差错”和辨识难度较大的“隐性差错”。由于隐性差错较难发现, 所以修改的难度也较大。隐性错误在新闻稿件中比较常见, 又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最容易忽略、最难把握、最常出左的地方[1]。所以, 报刊新闻校对时也重视这类差错的类别及出现的原因, 提高对这类差错危害性的认识, 从而减少这类差错的出现, 才能有效提高报刊新闻的质量。

2 校对新闻报道差错水平的重要性

2.1 传播正确信息的保障

校对新闻稿件比校对一般的稿件显得更为重要, 原因就是新闻的报道对社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作用;错误的新闻报道能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具体就表现新闻媒体的两大重要作用。首先, 新闻稿件能传播信息, 报刊新闻的报道内容就是社会上最近发生具有较大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的客观事件, 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客观性。同时, 新闻稿件是公开发表在报刊及大众传媒上的。现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闻媒体提供权威、客观、真实、全面的新闻的报道让人们对世界、国家及身边的大小事情都有了了解、认知;同时, 一些政治理念、决策及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等社会管理的基本信息也是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这个桥梁传递给公众的;最后, 新闻媒体也能有效宣传报道转达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呼声。新闻是在媒体和报刊上是天天更新变化, 广大群众也是天天关注报刊媒体的各种新闻。所以, 新闻传播信息的这一基本社会作用就越来越明显了。假设新闻报道的信息出现了错误, 那么影响的就是一大群人对这一信息的正确认识。所以, 校对新闻是减少新闻差错的有效途径, 是新闻传播正确信息的保障。

2.2 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的保障

新闻报道除了传播社会的信息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舆论导向作用。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 就是运用舆论的手段作用于人们的意识, 使他们的意向和行为符合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和方针及规章。舆论导向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评价当前社会舆论;其二, 引导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最后就为某一社会事实制造恰当的舆论氛围。事实表明, 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是正向的舆论, 而负向舆论会对社会发展有着破坏和阻滞作用。可以说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社会具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是社会文化环境组成的重要部分。所以, 坚持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国媒体极其重要的责任。从更深的层面上讲, 新闻舆论向导如果出现偏差, 一些恶性的事件将直接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作风, 一些错误的舆论导使得人们不能认识到恶性事件的危险性, 反而效仿违法乱纪分子的行为时, 则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荡, 从而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和诱发犯罪违法行为, 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

3 提高新闻隐性差错校对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校对人员不能只满足与讲究尊重原稿、对原稿负责, 即通常所说的“校异同”, 而应转向对读者负责, 上升至“校是非”[2]。也就是要减少对新闻隐性差错的校对。要想避免新闻隐性差错, 首先的前提是要提高对新闻隐性差错的认识。

3.1 提高对新闻隐性差错的认识

针对新闻媒体的主要作用, 可以把新闻差错分为三种:事实性差错, 文字表达差错和思想上的错差。事实性差错, 可分为显性事实性差错和隐性事实性差错。显性事实性差错, 如果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明显地有错误, 一般人在正常情况下就能发现的就是显性事实性差错。例如把写错某些领导的名字、职务、排序, 常识性内容明显有误, 普遍的地名写错, 一篇文章前后有矛盾, 题目与文章内容不符等等。隐性事实性差错, 一般是指差错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不熟悉该事件的人很难发现, 由于不易发现与识别而让编辑校对很容易就忽视的差错。事实性隐性差错是现今新闻隐性差错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情况。解决好新闻事实性隐性差错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解决了新闻的隐性差错。事实性隐性差错一般可以分为完全虚假的新闻、部分虚假新闻, 即报道新闻在细节、数字上不符合实际;舆论监督失误等三个方面。

3.2 分析新闻隐性差错出现的原因

造成新闻频频出现差错额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报刊为了利益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当前, 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 报刊也通过新增大量的娱乐新闻、娱乐节目等来扩大自己的销售额, 另外, 在硬性新闻的传播上开始向软新闻扩展, 政治、经济等社会时政新闻的新闻播报的内容被压和忽视。而是报刊记者的专业素养不过关。现今报社对记者的考核是量化的方式, 有的记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在没有不全面不深入的采访时, 甚至有的记者不到现场, 就开始动笔写了。更严重的现象是有记者以写小说的方式来写新闻。

3.3 提高新闻校对人员的素质

校对人员发现和纠正隐性差错对提高报纸出版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3]。隐性事实性差错的识别与发现, 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校对人员运用综合、推理、判断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发现和解决。这就要求新闻稿件校对人员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同时要不断学习,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认识,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锻炼一下两个方面的专业校对能力。

3.3.1 提升对隐性差错的辨识能力

要想提升对隐性差错额辨识能力, 就要善于在容易出现差错的内容上留多个心眼。最常出现隐性差错的地方有以下几个。第一, 事件报道不符合常态;第二报道重大发明、重大发现的地方。第三, 关于名人死亡、婚恋及官司等问题的地方。第四, 高难度采访的报道。有些新闻, 采访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完成采写的。这类新闻中, 有绝好的新闻, 但也极容易容易产生假新闻。校勘者在遇到这类新闻时, 也要注意其真实性。第五, 舆论监督稿件要多方思考。首先是保证其真实性, 包括事件主体、新闻要素、细节、判断等是否真实。其次留意有没有偏听偏信, 是否都采访到事情涉及到的双方或多方;有没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最后还要注意新闻事件报道是否建立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

3.3.2 掌握核实新闻事实的方法

核实新闻事实是否真实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 善于利用网上搜索。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实性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但是其内容非常丰富, 很多内容在网上都能查到, 并得到核实。其二, 通过电话核实。当校对人员对新闻报道的事件有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时, 可以打电话到事发地或事发单位, 有时就能得到直接的核实, 即使得不到核实, 也可在进一步得到核实的路径和线索。其三, 善于运用相关的资料。通过查阅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 可以确认事件的报道的相关评价是否正确。总而言之, 要想识别和发现隐性事实性差错, 校对人员要注重知识积累, 对任何事情及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其次, 还要注重判断推理的能力的培养, 很多问题在逻辑思维推理过程中可以发现;最后, 校对人员也要敢于质疑, 多查多问, 多方求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只要报刊和校对人员能够清楚认识到新闻隐性差错表现的种类和出现的原因, 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 校对人员也要努力提高隐性新闻所需要素质, 在校对时及时发现错误, 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隐性错误, 并且能明显提高期刊编校的质量, 发挥好报刊新闻应有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强.期刊编辑的“关口”意识和隐性差错浅析[J].新闻窗, 2012, (05) :70.

[2]郑鑫.浅析新闻隐性差错的校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6) :216.

上一篇:城镇化理论下一篇:过去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