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2024-05-13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共9篇)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1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考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建立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学生评价: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师评价:

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参考题

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案要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案要点:

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3.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2

一、现行的课程组织模式分析

(一) 分科课程。现阶段, 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依旧沿用着传统较为单一的分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或者是每门学科在逻辑体系方面的完整性。这种分科课程不仅能够将教学的逻辑性, 以及连续性充分体现出来, 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洁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获取, 并且能够将基础课程的专业性、结构性与学术性充分体现出来, 从而为培养学科尖端人才, 以及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外, 也能够为教学组织与评价提供有力保障, 促进高职教学水平的显著提升, 但是这种模式通常都会忽略学生的认知需求、生活经验, 以及步入社会后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限制学生视野[1]。

(二) 重理论, 轻实践。就目前高职生的整体素质来看, 只有少部分学生未制定出明确学习目标、或者是存在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 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状况。对此, 若在实际教学中,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盲目的沿用, 并采取独立性很强的教学方法, 便很难完成预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另外, 现行的机械类基础课程教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高职教育通常都比较注重选拔性与淘汰性, 却常常会忽视课程的实用性, 进而使得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往往都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2]。

二、加强高职机械专业课程组织模式改革实施的措施

(一) 课程目标方面。在进行课程目标的制定时, 应充分重视起知识与技能, 过程、方法, 以及情感和价值观这几方面的科学整合, 以此对传统分科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进行有效弥补, 进而确保分科课程目标能够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学生综合发展本位的转变, 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二)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方面。在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时, 应充分重视起基础性、实用性, 以及时代性特点的体现。一是每个学科在进行主干内容的选择时, 都应选择能够为终身学习提供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同时, 在保留具有较高价值的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还要积极从当代科学研究最新成果中提取更新颖丰富的专业知识, 在对陈旧过时的基础知识进行科学提出的同时, 不断加入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内容[3]。二是各学科都应该重视起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不仅利用实际生活案例设计教学活动,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 以此来促进教学内容与实践生活逐步形成理想的互动关系。同时, 还要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总之, 要想新分科课程内容能够为学生呈现出全新面貌, 就必须要加强改革创新。

(三) 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内容。通常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课程都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与顺序的制定, 并具体表现在教材、教学计划, 以及课程大纲。课程的设置能够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模式集体放映出来。而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 各种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巨大改变, 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以及周期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如, 数控基础应用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内容等方面, 就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企业对其人才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也无法给予充分满足[4]。对此, 高职院校就应该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 通过“2+1”的模式来制定三年制的教学计划, 设置模块化课程, 并将课程结构内容合理划分成文化基础、专业核心和拓展综合素质等模块。同一模块要由同一位教师来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 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要适当安排相应的专职指导教师。通过这种改革, 不仅能够充分保障数控专业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协调发展, 也能够构建出以能力和实践为本位与主线, 以及将项目课程作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从而使得社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 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各种要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课程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 其教师不仅要满足传统意义上双师型人才的标准要求, 还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 否则, 不仅难以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案, , 以及科学控制教学过程, 也无法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做到有求必应, 融会贯通。同时, 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体现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进而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 以及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生产科学的有机整合。因此, 要想全面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水平, 就必须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5]。

(五)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也就是要突破理论、实训课程的界限, 将各学科的理论、实践与技术服务教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 注重教学环境的集中性, 教学活动要由统一教师组织开展, 教学场所应直接选在实训车间等场地, 并通过师生之间边教边做, 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方式来完成各个教学任务与目标, 没有固定的教学顺序与安排, 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结合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 以及实践操作情况来合理调整, 进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及专业技能能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 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但是针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来讲, 并非所有课程都能够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开展, 所以其教学模式的应用还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来决定。

三、结语

总之,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要想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设计出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内容, 以及更加全面的基本技能训练活动,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再学习能力, 就必须要针对现行课程组织模式存在的缺陷, 结合教学与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需求, 创设出新型课程组织模式, 使其能够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职业与技术能力提供直接服务, 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静.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织模式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 2014, 52:14~15

[2]毛文.课程整合在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193~195

[3]张婷.机械类专业中高职专业基础课衔接的实施分析[J].湖南农机, 2014, 5:135~136

[4]宋秋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基础课教材适用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3

一、积极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满怀信心,充满期待

2010年暑假和2011年暑假,我校全体生物教师连续两次参加新课程《国培计划》的远程培训,具体学习了生物课程背景及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课程内容的变化,落实课程目标——生物学概念教学等理论知识;认真观看了朱正威等专家的教学视频片段。2012年本人又参加了全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研读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方案(实验)》,人教版《生物教师培训手册》及相关书籍和培训教材,详细听取和记录了新课程专家对新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观摩了其他省市一线专业教师的精彩授课。学习和培训使我深受鼓舞,让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期待。

二、组织和实施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迷茫和无奈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对新课程内容的变化和结构的调整,感到使用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施教过程中感到有些困惑、迷茫甚至无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驾驭教材

新课程教材和旧教材相比较,教材内容的难度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增加了,增加了许多科学史的内容;同时对课程的结构也做了相应地调整。面对这一变化,有多年高中生物教学经历的本人在备课和组织教学方案时总觉得不适应而需要下大气力学习和调整。

(二)组织教学

1.课时紧张,在特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大。

新课程要求高中生物(理科)完成五个模块(其中三必修两选修)的教学任务,由于在高二年级开始开设生物课程,高三年级要高考复习,实际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用一学年完成五个模块的教学课时很紧张。又由于中考生物成绩所占比例很少,白银市中考生物成绩仅占总分的二十五分之一,所以在绝大多数初中,生物仍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副课而不被重视。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欠缺又加大了在特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困难度。

2.教法运用中,存在有些教法生搬硬套、流于形式的倾向。

新课程“面对全体学生、注重探究式学习”理念的落实,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借鉴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比如用“导学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但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别人用起来很有效的方法自己去做却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觉,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条件制约

实验课教学设备不足和多媒体设备不足严重制约着生物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已在《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见《素质教育》2013第4期)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但在现实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学校仅高一年级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在高二年级才开设的生物课几乎没有用多媒体教学的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问题确实让教师苦恼而无奈。

三、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一)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是提升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能力的首要条件

学习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21世纪生物科学在飞速发展,新课程渗透部分生物科学的前沿知识。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如写教后记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提升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途径。要学习和运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加以完善,从而能熟练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重视教材和《课标》的有效结合,提高整合教材的能力,是提高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能力的必备技能

新课改对教材的要求虽然有开放性和选择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研读教材才能超越教材,做到把《课标》和教材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整合教材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而且能缓解课时紧张的压力,做到深入浅出,在特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三)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让学习和交流为教师提高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起到应有的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流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的交流流于形式的倾向较严重。笔者认为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专家交流或许效果更好,要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效结合,避免生搬硬套,东施效颦。开展有效的校本教学研讨,同校同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由于所处环境相同,面对的实际问题相似,共同探讨更能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如生物实验教学必备仪器和药品的购置、多媒体配置及校园网络建设等,切实为提高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必备的条件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4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走进新课程》还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学习,而且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正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储备知识中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确实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快、学得好。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些方向和价值观传给学生,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孩子学会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另外我们更要承认,态度和毅力对教师而言同样重要。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有毅力成为一辈子的学习者,这样你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一个知识点讲一遍容易,讲上千遍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心甘情愿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讲上几十遍几百遍同一个知识点。处理一件小事容易,处理无数件小事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做好每天处理成百上千件小事的准备,不能忽视任何一件小事的存在,因为每件小事里可能都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

《走进新课程》还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呼唤每一个人的主体精神,注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实现一些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

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走进新课程》真的带我进一步走进了新课程,也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深刻性,确实,要想真正读懂新课程,成功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教师,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另外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体验以外,我想阅读和学习也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林杰梅花中心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5

作者:姜杰

文章来源: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时间:2007-5-1 17:57:03 阅读次数:252

创新 民主 兴趣 发展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反思与体会 吉林省临江市第六中学 姜杰

新课程在我市实施已经整三年了,我们初中物理学科也实施了二年,两年前,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我们亲身体验了新课程,现在应当是我们开始反思新课程的时候了,我相信,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下面是我对物理新课程教学情况的反思: 反思之一:新课程带给了我们什么?

物理新课程实施在我市已有两年,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我们的物理教学时,我们深切体会到,两年来的课改,使学生变了,教师变了,课堂也变了。

(一)学生变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课改最大的受益是学生!这是许多亲历课改的人的共同体会,那么学生们变在哪里呢? 首先,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如果说我们过去教育的一个很大不足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的话,新课改通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按照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注重从自然、生活中的“神奇”现象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最后将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自我发现,乐在其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更爱学习了!

其次,主动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平等对话和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激烈辩论场景,成了课堂中最生动的画面。再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了,突出表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逐步形成。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与技能,还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果说在过去,我们的学生是把教师传授的东西当作真理全盘接受的话,现在的学生则敢于对老师和书本大胆提出质疑,并且越来越敢于向老师提出新问题;过去很多知识是通过教师“教”会的,现在则是由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的。

总之,学生的变化,切切实实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在校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教师变了——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程改革呼唤与时俱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两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每一天参与其中的物理教师切实感受到紧迫感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观念更新了,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观念革命,教师观念实现革命性转变——课程意识明显增强。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更多的是教教材,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而没有课程意识,新一轮课改实验使教师们参与到改革中来,不再是置身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根据学生特点,按照课改的新理念,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具有主动性。其次,教学行为切实转变,突出表现在:

第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一言堂现象明显改观,突出来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服务于“学”,正在逐步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

第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注重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三,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变了——交流、发展、探究的场所

新课程课堂中,教师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创设自主、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教师彻底摒弃了“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学生并没有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经常有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消除了他们在课堂上“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了创新的基本素质。

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关注了学生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注重了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关注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得到允许,学生的尊严得到尊重,强调了人文性,重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新课改的探究教学中,立足于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了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了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反思之二:正视新课程带来的困惑。

(一)课改中教师的一些“不当关注”。

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师的课堂关注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存在着一些“不当关注”比如: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学科成绩”,关注所教学科在平行班级中的排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全校业绩考核中是否影响了自己考核成绩等,表现出教育关注的狭隘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非考试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技能比较冷漠,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很少甚至不予理会,这样就严重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偏离了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不当关注,还表现为仅仅关注选拔性“考试关”的通过,这样,只关注“考前”的一个时间差,急功近利,搞假期补课,买大量练习题册,搞题海战术,对学生的近期发展,尚不能完全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更是难以顾及,可以说这种选拔性“考试”,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牺牲了长期发展为代价的。

而教师的不当关注中,有些合理的、应当的、个体化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造成了“强压牛头喝水”的被动学习局面,这样不但学生在成长中的优势不能发挥,而且会在整个身心上受到压抑,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

将学习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知识采取一种“知识灌输”的方式,甚至进行某种学习方式的强制执行,新课程承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能尽情地去发挥。

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一些教师往往见“物”不见“人”,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进而降低了学校教育中的“育人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师监控下的“机器人”,他们不能乱动,不举手不能回答问题,那些跃跃欲试的表现自己的学生,被教师视为不守本分者会受到声色俱厉的训斥,久而久之,课堂纪律变得有章无序,课堂气氛安静得掉下一根针都可以听见落地的声音,老师满意了,但一个个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的少年儿童却被训练成了胆小怯懦,精神抑郁,情感淡漠,顺从乖巧的“小绵羊”,人格和尊严在缺乏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一点一点的被销蚀掉。

(二)新课程实施后还缺什么?

1、缺乏内因和动力

学校绞尽脑汁组织各种培训,有新课程的理念解读,新课标的学习讨论,集中备课,教学创新课等,管理者用心良苦,“把十八般武艺”样样用上,可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什么?是这突击集中学习,理论培训只是一种外因,是一阵风,风停树静;二是教师们对传统的教育方法根深蒂固,在新课程面前教师显得呆板、迟钝和迷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理性思维,要设法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要力戒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心态,课改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教师教研、读书”活动,持之以恒打造自己的内功,激发内在动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是最佳选择。

2、缺乏创新思维,不“越雷池半步”。

教师思维定势在原来教育教学方法上,习惯于“上课我讲你听,我灌输你吸取,课后我考你做题”的单调乏味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要求师生互相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和主体,我们的教师缺少激情,冲动和灵感,也就缺少了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在轰轰烈烈的课堂场景下,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钻,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3、缺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开发

教学器材及教具比较缺少,每节课都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准备器材,或制作教具,有一些实验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还不能做,造成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利用,特别在我们农村中学,连一些基本的器材还很匮乏,如“研究电磁铁”实验,学校只有一个电磁铁能用,学生只得一个个上前做,试问这样的一节课效率何谈提高,能力何谈培养;“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我校只有一个压强计,还得年年用,年年修,做碘升华实验时缺碘,学校因太贵没有购进,这个实验只能“光讲不练”;农村没多媒体不用说,新教材应配备新挂图,教师还是在用旧挂图,有的根本不配套,投影仪不少,但一个投影片也没有,就连看一次光牒VCD还得将一台彩电搬来搬去,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场所。难道农村中学就只能靠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来搞新课程改革吗?

再者,教学理念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教师、学生去查阅资料、查报纸、杂志、图书、网络。教师可以上网查查,可让学生上哪里去找这样内容图书呢?哪有几个有条件天天上网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呢?这些实现不了,在实施新课改中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只靠教师一个忙,学生不忙,学生就不再是学习的主体了。

4、新人教版物理教材编排内容与顺序缺乏考虑学生实际。

①、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谈化了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一些知识讲的不完整。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知识不能详细的讲,或者不能讲,使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彻底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知识讲授的程度和深度。②、新教材更多强调趣味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淡化讲授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个性得到发展,这使一些学生过多班级和纪律较差班级在教学开展上受到制约,一方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③、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我个人认为将电学内容安排在初中八年级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上册最开始先接触电学,只学习一章《电流和电路》,而后经过一个寒假再继续学习,不利于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的掌握;而整个上册中没有安排公式计算内容,而八年级下册学习《欧姆定律》继而学习《电功率》,很快进入利用多个公式,多个电学物理量,多种电路状态下的复杂计算,学生一时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有部分学生数学计算、分析理解能力一般者,必然对利用公式计算分析题畏而远之,丧失兴趣,而八年级如果没有了学习物理的劲头,对下面内容的学习一定受到影响。

学习电能转化中,反复要提到“能量、动能、机械能、内能”,而这些学生还都不能理解,教师需多加解释;有更多学生反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这两章放在八年级学习中感到学得很困难。如果还像旧人教版物理教材内容顺序安排,学生可先学习较为简单的力学计算后再学习电学计算,加之分析能力也随之加强,学起来就会轻松了。现在的力学内容放在九年级学生学起来却很容易,八年级学习电学却大多都感到困难,像这种只有弊端而少有好处的内容安排法,为什么还要一直安排呢?难道这也是为了一个“新”吗?

4、缺乏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

新课程推进的“瓶颈”,可以说是考核评价机制,“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考试评价制度不作深层次的改革,新课程就难以向纵深的方向推进,评价体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建立多元化、立体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在评价教师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工作业绩;在考核学生时,要全面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在考核学校时,要全方位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绩。坚决废除“一张试卷定终身”、“单纯学科成绩评教师”、“一次考试评学校”的片面的以升学为唯一的政策,否则新课程必然只能是在口头上、教研课上或是低年级得以更好开展,而在更多时间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学生、学校会更多的为考试这一指挥棒服务,如:题海战术、机械机练等等。扼杀的是新理念提倡的自由学习,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建立的考评体系能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助推器”和“润滑剂”。

反思之三: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活动,使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

一、注重学生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化剂。本人于2005年6月——2007年6月和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孙曼利老师联合开展省级教改实验项目《新课程初中物理学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研究》,2005年12月,对临江市六中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有90人参加调查问卷,有 60%非常喜欢,40%一般喜欢物理学科,有86%的同学非常喜欢这个物理教师,而喜欢物理教师的原因有我的幽默教学法和营造的融洽的课堂气氛及平等待人、知识渊博等。

其实,这种“幽默教学法”所反映的绝不仅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个教师的教育风格,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民主开朗的工作作风,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不凡的教育机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这样教师在学生中往往会比其他教师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博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和亲近。

媒体上也曾经公布过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有近90%的人喜欢“幽默风趣、平等待人、知识渊博”的老师。幽默作为一种教育风格和教学方法(或称教学辅助手段),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市场”。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幽默不仅可以消融师生间的消极的戒备防范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它还是一种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催化剂”。

记得我在讲述《焦耳定律》一节后,我让学生复述焦耳定律的内容,而这个学生只答出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二次方和电阻的关系,没有答与通电时间的关系,然后另一同学补充上后,我却对这个学生说:“如果你只有电流、电阻那你的电饭锅做米饭就不需要时间是吧,焦耳10年作了400多次实验才得到这样一个定律,你就这样轻易去掉一条,你能对得起焦耳吗?”结果全班大笑,这一学生也笑了。

“幽默教学法”之所以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兴奋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听课热情,从而提高听课质量,课堂上适当的来点幽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独到的功用。正因为幽默的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心境下摄取教学信息,兴奋愉悦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鱼”“渔”兼得,其效果自然远在那种枯燥刻板、毫无趣味可言的授课方式之上,无怪乎著名教育家斯特洛夫作此评价:“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

(二)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与趣。

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了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首先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故事等,再现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其次,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了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了学生形象思维,再次实施了游戏情景,通过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关注学生意味着尊重和关心学生,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丰富的潜能,都有自己的智能的优势,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学物理教学中内容中充满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的优良品德,同时,可以结合教学,介绍一些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以及坚持真理的事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

(一)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等;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

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让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媒体通信工具搜集各种科技信息,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现在的我校八年级的四个班,已经3――5人一个小组,开展了小制作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多个作品已经初见雏形,如:指南针、潜望镜,还有学生进行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小实验。还举办各种物理知识讲座,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动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次撰写小论文活动,学生将自已的小发明、小制作及参观、实践活动写成小论文,很多同学写的很有创意,其中有30篇优秀论文选送临江市教育进修学校参评,4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

二、注重科学探究

在2005年12月的问卷调查中,其中有一问题“是什么吸引你喜欢物理?”有45%的同学喜欢实验,20%的同学说它有趣,而在最喜欢的物理教学环节中有78%的同学喜欢探究实验,22%的同学喜欢演示实验,而喜欢定义、规律、解题的同学寥寥无几,这说明学生不喜欢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新课程特别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意愿,科学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教师要花大力气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重视过程的同时也要重视结论,还要注重探究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6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对学生的情

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化、显性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体育与健康有机联系的方向转变,这种理念与构想能否真正得到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体育教师,在于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于体育教师对自身扮演角色的认识与理解。

“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履行特定社会义务的社会人群。角色意识对人的角色活动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长期以来,社会已经形成了对体育教师应扮演角色的期盼,体育教师受社会期盼的影响和其角色意识—对自己所担任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其行为倾向的作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角色定位,在学校教育中按照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并以这一角色制约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1当前体育教师角色的错位

受传统教育思想、体育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体育教师已形成的角色定位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相对照,显得格格不入,出现了体育教师角色错位现象。

1.1体育教师成为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施予者

长期以来,受培根、洛克的“感知主义’,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等认知活动理论影响,体育教师习惯于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灌输训练的基本运动知识、基本技能,体育课成为教师进行发展体能、学习技能、强调训练再训练的场所。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掌握的最终结果,使原来内涵丰富的体育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为目的的流水作业,体育教师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忽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兴趣;忽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在身体活动中尽情的张扬和自然的表

达;忽视“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这一体育教学人文性的重要内涵[2〕。一项调查结果说明,“体育教师对自身角色形象的评判为‘运动型’,即以运动实践为主的角色定位,[3〕。

1.2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在学校体育中受到青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地确定在技术层面。体育教师完全变成一个从事运动技术训练的教练员,绝对控制着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严格地按照竞技运动的训练体系来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在教师“训练式”、“控制式”的形式下进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成为最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崇尚师道尊严,往往将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命令式的口气、高昂的语调、强硬的态度比较突出,学生只能惟命是从,别无选择。漠视学生主观上有什么想法,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命令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创新意识被泯灭,师生关系变得极其冷淡。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的第一选择为“朋友型”,说明中学生对与体育教师建立和保持新型师生关系有着较高的期望值[3〕。

1.3体育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

长期以来,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模式中,体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是体育课程专家、学科家的任务。体育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由国家做了相当严格的规定。体育教师对执行国家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就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既定的课程规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体育课程计划,做一个“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体育教师很难结合本地区、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长期缺乏课程自主权,多数教师已经丧失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能力,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内容、评价方法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毫无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目前体育课程“目中无人’,少千篇一律”。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

2.1体育教师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7

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创始人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五指活动”,其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和儿童文学活动五大部分。而它之所以称为“五指”,是因为以上所说的五种活动正像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各个指头相互联成一个整体。近年来,我校对于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度发掘和实践开发,提出了从“五指活动”到“新五指”课程的发展思路。“新五指”课程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又可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发掘传统教育思想和实践资源,以及开发新时期的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新五指”课程的核心与内容架构

“新五指”课程的提出,是基于我校长期以来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自然延伸、文化自觉和办学理念的升华。通过前期的调研和实践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对“新五指”课程内涵理解的基本框架。

1.“新五指”课程的核心

针对当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儿童幸福感缺失的问题,我校明确提出将“一切为了儿童的幸福”作为未来的办学方向和目标。儿童的幸福,不仅仅是指让学生能够在当下的学校学习中表现出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还在于要让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真实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这种真实成长还要能够为儿童的终身幸福奠定一个全面、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标,我校把课程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推进,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挖掘。我校“新五指”课程的重构,是在整体设计和构架的基础上,整合原有的校本德育、学科拓展、主体活动、综合探究、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力图从德(公民与礼仪)、智(学科与探究)、健(健康与生活)、艺(艺术与人文)、创(科技与创新)五个重要的方面来进行,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全面的成长和进步。

2.“新五指”课程的内容架构

我校“新五指”课程体系从德、智、健、艺、创五个方面重构,是在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所需要的以及学校能够提供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新五指”课程建设体系的内容框架。

“德”课程——公民与礼仪,旨在培养具有辨别是非、独立思考、文明礼貌、诚信宽容、世界眼光的幸福好少年,具体包括“看听记讲评新闻”“公益行动”“男孩礼仪”“女孩礼仪”等课程。

“智”课程——学科与探究,旨在促进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学科问题与学科中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具体包括各学科长作业设计、“智慧海洋”跑班课程、“英语阅读”跑班课程等。

“健”课程——健康与生活,旨在指导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具体包括主题实践活动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短课程、生命教育背景下的阅读计划和阳光体育一小时。

“艺”课程——艺术与人文,旨在普及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搭设大舞台,让其展示自我,培养自信,具体包括“艺术大舞台”午间俱乐部才艺展示秀活动和“体验京剧”校本课程。

“创”课程——科技与创新,旨在普及环境保护、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国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各种创新实践平台,具体包括综合实践活动(铁路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环保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和童心创造园——未来机械工程师等综合课程。

我校所提出的五大板块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德、智、体、美、劳一直被视为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一般性认识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普遍接受,而我校所提出的“新五指”课程的五个方面正是对这种传统认识的吸收和更新。

二、“新五指”课程的实施

我校“新五指”课程设置适应不同需求的形式结构,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系统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有形课程与无形课程相结合,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地方性与全球性、预设性与生成性、逻辑性与动态性”的融合与平衡。

“新五指”课程在基础型课程中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践行与创新并形成新的教学原则;二是借鉴陈鹤琴先生“整个教学法”的教学经验,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即以单元为中心,在单元目标下,将各种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整体。

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创设学生的学习交往空间。我校从原有30个班的招生规模缩减至25个班,扩建了学校专用教室,以便能更好地拓展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时空。目前,我校有专用教室25间,实现了班级数与专用教室1:1的比例。我们在三至五年级各保留一间教室,用于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俱乐部的建设,具有提供学习者学习工具(包括学科书籍与网上学习资源)、小组讨论与发表、个别辅导、学生讲座及伙伴学习等多种功能。

我校十分强调基础型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联系与互补。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优势是单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学校课程则是凸显问题情境下的综合学习;基础型课程限于班级和师资而只能采取班级授课制,学校课程则能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各种课程,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学力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型课程有教材、系统、评估和教研保障,学校课程则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鲜活性;基础型课程以教育大纲为基准,学校课程则更善于倾听学生声音,回应学生的需求。

由此,我校在“新五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三个多一点”的建设思路,即多一点实践,多一点动手,多一点选择,以发挥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

我校在“童悟时间”开设了德育校本课程“看听记讲评新闻”,这一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的学习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学生们讨论社会现象的过程既是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也是他们形成主流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我校的春游、秋游方案由班主任教师自行设计,他们在实践中探寻出了混龄活动、亲子活动、主题考察等各种活动形式。校本教材《游戏数学》《生活数学》《应用数学》《戏剧英语》《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等,也都体现了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

针对学生学习差异问题,我们在学校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路径的跑班课程,最大程度地解决“因学施教”的问题。从课程实施的结果来看,两头的学生均对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而中间的学生则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课程加以选择。随着我校选课平台的开发与运用,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我校在构建学校课程的过程中,重点研发了基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学习课程。在“童心问号墙”微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童心创造园——未来机械工程师”项目,该项目以自然学科、劳技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学科,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还为每个年级配置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活动室及相应的微课程。一、二年级指向学习策略培养的桌面游戏和感统游戏,三至五年级指向心理问题干预的沙盘、测量、宣泄和咨询室。我校体育中心的乒乓球、桌球、棋类等,不仅是体育活动设施,也是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有益项目,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心理支持。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感悟

新课程实施至今虽然只有一个学期。设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基本实现,但在教学中也体会颇深,以下是几点感悟,希望能在我们今后的课程实施中作为借鉴。

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几点收获

1.1学生对新形式的体育课充满期待和热情

通过选项式的上课,学生能学到较为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本学期我校高一学生完成了田径教学模块的学习。有近80%的人达到良好,只有3%的人因身体关系和某些特殊原因没能达到及格要求,但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2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方式

如今我在课堂中谈及考试或测验更多的是让学生超越自己,学生也改变了原来学习只为考试,盲目学习的现象,学期初采用的班级内“友伴式”分组结合学习的方式也初见成效,如今每个小组都有组长负责,组员们在学习中能够互助互进,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习有了效率,气氛也活跃了。

1.3新课程的模块教学促动我进步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这促使我们必须更深一层去了解教材。探讨教法。一个内容,几个模块的教学过程,只有更深更透彻的了解教材才能吸引学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示范动作是学生的第一教科书,优美的示范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4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讨,共同进步

在提高教师能力这方面我们学校一贯重视,不仅注重新教师的培养,每年组织师徒结队活动,也要求每个教研组开展有本组特色的教研活动。

2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疑问

2.1学生的差异使选项难于确定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中考的好处在于加强体质,而一届一届的学生在技能方面的下降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能感觉到的。如今的选项教学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而选,可是有的学生9年的体育课下来,让他自己选择时,却无从下手,尤其是女同学几乎是体育盲,还谈什么兴趣?什么选项?我们的体育课如何解决这种“代沟”需要思考?

2.2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与学校师资的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是主体,享有选择学习模块的最大权力,离开这一点选项学习就是失败,但若均按新课程所提倡的按学生和兴趣分项教学。那么学校所面临的教师短缺,比如我们体育原来45人一班一名教师,如今5个班合成4个选修班,有4名教师教。就多了一个人的工作量,由于各选修班人数差别大,尤其是大众喜爱的篮球班男生五六十人。女生四十来人,如果按旧的计算方法我们将面临工作超量却要工分不足,这些矛盾学校如何解决?

2.3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的限制

新课程的开设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提高,如我们想开设健美操需要室内场地和多媒体设施。以我校的规模较小根本无法提供。即使学生兴趣高选择的人多也难于实现。国家教育部门是否考虑过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学校领导会甘心投入这笔资金吗?如我们学校只有两块篮球场地,现在只有高一年级开设选项教学还可以勉强维持,今后三个年级同时开设篮球选修那么场地将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最大障碍。

2.4教师知识的更新问题

目前新课程的学科培训只限于一部分老师,而且理论性较强,没有实际经验,那么如何使全体老师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的知识,做到互相借鉴,共同提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近几年人员流动较多,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我们的大部分力量。从几年来到我校实习的体育院系学生和新教师情况来看。他们这些未来体育教育的新生力量对新课程都毫不了解,等到他们工作后怎么衔接?谁来为他们补上这一课。高校师范类的教育要不要顺应时代,跟上改革的脚步?新教师的过渡期如何缩短?值得考虑?

3小结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篇9

2003年9月,我县小学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使用课标教材。三年来,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因此,我就新课程小学数学实施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本人不成熟的建议。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通过多途径学习和培训,转变了数学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素质。一是县从2002年9月开始就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通实性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初步的了解;二是县继教中心每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课改年级教师组织了专项培训,使这些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据统计,全县三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92.5%,二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87.6%,一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90.8%;三是县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三年来全县参加外出小学数学培训学习的达373人次;四是县、乡(镇)、学校层层抓教师自学和校本研训,努力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空间。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和培训,使教师进一步转变了数学教学观念,对新课程的实施取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大部分数学教师基本能胜任课改年级数学课程。在这短暂的三年间,还涌现出一批课改骨干领导和教师。如各乡镇中心校教管主任,县实验小学的丁质民、余波平、张燕、毛思

一、唐学明,义水学校的郭凤霞、童艳、三里畈小学的陈丽、骆驼坳小学的徐云香、平湖绍博小学的廖慧等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推进我县新课程的实施取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大部分数学教师已进入了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角色,能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各环节。我们从平时视导过程中发现:一是大部分课改年级数学教师的备课非常认真,每课时能把握好新教材的“三维”目标,能作好课前教具和学具准备,预设的教学过程详实,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还能写出教学后的感受或反思,对教学取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大河岸小学的胡凤媛、三里畈黄土坳小学的张先明、凉亭小学的姜威、平湖东冲畈小学的黄瑞涛、河铺小学的汪劲松、余金球、新昌河小学的徐秀珍、白莲小学的兰自芬、张家山中学附小的李金元、李婆墩小学的曹喜红、三里桥小学的涂丽霞、汪凤洁、骆驼坳小学的汪小林、丁雪珍、祠堂河小学的李秀英(代课)、九资河黄石河小学的张百刚、白庙河小学张海燕、周进斌等教师做得尤为突出。其次,能围绕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课标的要求,使教学逐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把互相探究、合作交流、激励评价等教学方法引入了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义水的郭凤霞、实小的张燕、三里畈镇的汪敏、陈丽、平湖乡的廖慧、凤山镇的罗娅婧、九资河镇的田燕、胜利镇的方菊英等就是教学很优秀的数学教师。其三,有相当一部份学校课改年级学生的作业做得非常好,学生书写整洁、答题正确,教师批改认真。如大河岸小学、骆驼坳小学、大崎乱石窠小学等学校作业的整体质量相对较高,还如白庙河小学二年级、匡河祠堂河小学张翠平带的二年级、三里桥小学涂丽霞带的二年级、三里畈小学何庆带的三年级、胜利松子关小学的代课教师丁浩繁带的一年级等学生数学作业质量尤为突出,是全县数学教师学习的样板。

3、数学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一是大部分学校为教学舍得投资,添置远程教育设备,添置数学教学急需的教学用具,为教师的教学准备搭建了有利的平台;二是有部分教师能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一些教具进行教学。

4、数学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小学课改工作启动以后,教研室就小学各学科围绕课改在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范围内下达了18个研究课题,其中,数学课题就有4个。就每学期课题检查情况看,承担数学课题的三里桥小学、大河岸小学、白庙河小学、和河铺小学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实验小学承担的教育部课题“小学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验与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成果更为突出,多篇论文在阶段总结会上获奖。

5、数学教学效果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实施课改已近六个学期,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教学效果,一是从各乡镇、学校期末调考上报成绩情况看,课改年级学生成绩的平均合格率、优秀率都高于非课改年级且呈上升趋势(见下表);二是县实小(含华英)、义水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好,班级与班级相比,人平分、合格率、优秀率三项指标最好的与最弱的相差甚微;三是从视导推门听课情况看,课改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增强,课后练习正确率比较高。

年级03年秋04年春05年春05年秋

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 一90.2%42.8%91.3%45.4%90.73%47.82%92.12%53.4% 二————————92.03%43.7%93.58%49.3% 三————————————93.17%54.28%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抓得不够平衡。原因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以后,很多学校正常的基本办公费用就难以保证,还要考虑教职工的自筹工资,学校难于保证教师外出学习的培训费用;原因之二,少数学校校长抓教师自学、抓校本培训等活动不力,自己不能带头,对教师又没有任何约束,为了应付检查,断断续续地“走”一下学习过场,没有抓到实处;原因之三,工作任务重,甚至有的教师包班,加之家务琐事多,不善于安排时间,学习只有落空。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感悟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理解能力差,不能独立思考;表达能力差,不能陈述过程;应用能力差,不能综合运用。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学习不够,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理解不深,难以适应数学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第二,教师懒惰,进取心不强,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很熟,不去钻研,课前又不愿意作过多的教学准备,认为临时拿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能“顺”着教材内容“教”就行;第三,自以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学建议。

3、重“量”轻“质”,把教学工作只当“任务”而没当成“责任”。存在的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原因。少数教师把完成每天的工作时间当成是得工资的资本,缺乏教师职业修养。只管完成教学时间任务、完成教材内容任务,不考虑学生学得如何、知识掌握得怎样;第二是学校领导的管理原因。少数学校领导工作不深入实际、不深入课堂,以领导自居。有的重计划、不重实施,重布置、不重检查;也有的注重了检查形式,不注重检查效果。如检查备课、作业只数次数,不评价质量,检查结果不向教师反馈,对教学工作做出了成绩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限期整改。

4、教学联系实际不够,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一是教学联系学生实际不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教学同一内容时,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二是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不够,教学只注重理论数据的计算,不考虑计算结果是否与生活实际相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如今春五年级数学练习册第18页第1题:“一种方钢,横截面为边长是0.5厘米的正方形,长是4米。每立方米的钢重7.8千克,这根方钢重多少千克?”学生按题目要求正确解答了结果:这根方钢的体积是0.001立方米(就是1立方分米),重0.0078千克(即0.01克)。很多教师不联系实际,不向学生解释,就题论题,打上对号。

5、教学管理上“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个别学校从领导到老师把搞好工作的目的定位在应付各级检查上,为了应对各级检查和考试,不择手段地蒙混过关,想方设法让检查者“笔”下留情,就是不愿意反思自己工作中的过失。

上一篇:的外贸业务跟单员实习周记下一篇:《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