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与改革

2024-06-11

课程建设与改革(共12篇)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1

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汽车生产、贸易相结合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新兴课程; 是为响应我国逐步与国际贸易接轨的时代要求, 适应职场需求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汽车营销理论, 增强就业竞争力, 符合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课程的建设对加强我国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学生就业以及就业后在企业后续拓展空间等方面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搞好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 如何进一步加大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改革的力度, 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 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

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先后形成了“12433”、“零距离工程”、“3 +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按基础平台 + 专业模块构造课程教学体系, 采用机械大类平台 + 汽车服务专业平台 + 宽口径专业方向模块形式, 构建了“12433”、“零距离工程”、“3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重点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基础教学和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 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采用以项目为牵引的驱动教学法,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体系中设置各级项目, 直观体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条件方面的建设

1. 调整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表面上看, 教学大纲编写的改革只是教学形式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方面, 然而实际上, 教学大纲与教学形式中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有密切联系, 如教案和讲稿的编写、教学进度的安排、试卷的设计和分析等。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当涵盖对课程学习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和规划, 应包括: 课程编号、授予的学分、预修课程、教科书及要求的其他参考资料、课程目标描述、课程内容等[1]。因此, 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应突出重点、难点, 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 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鉴于汽车技术、营销理论发展迅猛, 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变化较快, 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应做定期调整。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中基础性内容需保留但要压缩课时量, 预留出空间加入新技术、新理论的内容。每学期结束后总结本学期教学的得失, 对过时淘汰的内容予以删除, 对新增技术、新理论则予以补充加强, 并且预留2—4个机动学时备用。调整后的大纲作为下一学期试行大纲, 参照进行教学实践。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完整、规范, 有明确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突出, 各种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2. 选用教材及编制补充讲义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依据修订的教学大纲选择“十一五”规划教材或者近一两年内出版的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符合我校培养特色的教材, 使用的教材应经常更换版本, 保持教材内容的前沿性, 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若没有适合的教材可考虑自编教材或讲义进行授课。选定或自编教材后, 还应随时注意汽车市场及配件营销的发展以补充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 便于学生对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掌握。并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为相关专业服务的宗旨, 不同专业方向, 教学及补充内容应有所不同。总之, 选用典型教材、积极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配合自编讲义, 结合学院的现状, 将成为教材建设的主攻方向。

3. 构建实践性教学环境

目前校内可以提供实践教学的有多媒体教室、丰田中心、博世实验室等, 校外可以提供实践教学的有森华、博远、运通丰田等汽车4S店, 为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应用型汽车与配件营销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 1) 凭借与汽车行业企业合作的传统优势,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学院与汽车行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与德国博世集团、丰田汽车 (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20多家企业或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 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

( 2) 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依托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每年接纳200余名学生分散在20多个项目中进行生产实习或毕业实践。主要采取顶岗挂职等方式, 让学生得到岗位职业训练。为保证生产实习质量, 实施弹性教学管理, 使教学计划和生产项目协调一致。依托共建实习基地, 真正把在企业环节培养学生的任务落到实处。

( 3) 以“卓越计划”试点为牵动, 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和发展。成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组建由企业冠名的“龙运班”、“丰田班”、“博世班”等专业试点班, 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 开展“基于CDIO理念和设计院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按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组成毕业设计课题组或团队, 成立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加的指导教师项目组, 彼此分工协作且各有侧重, 体现基于团队的项目设计, 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4. 网络教学环境

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室、学生寝室、办公室已连通互联网, 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教学。利用互联网, 让学生了解国外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汽车4S店, 根据教学进度, 引导学生登录“中华汽车网”、“汽车英语网”、“汽配商务网”等相关汽车知识网站, 让学生通过网站收集资料, 了解汽车制造与服务的最新信息,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是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 之前没有修过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全面系统地介绍营销理论知识是肯定不行的。要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学相长, 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 可尝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策划、小组讨论、角色模拟等教学方式。项目策划, 使学生亲身参与课程学习, 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 能启发学生对案例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研究,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和角色模拟, 由学生进行团队分工, 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分工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大量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资料外, 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素质。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包括市场调查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营销活动策划能力、营销文案撰写能力等[2]。

四、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不能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上。鼓励多媒体教学, 可以更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可以事先将课件发给学生, 便于学生提前预习和课下的复习; 利用仿真模拟实验室, 通过汽车与配件实操模拟软件, 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帮助学生课下预习、学习、复习、指导实践和自测自评, 在线答疑和留言簿, 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顺畅地沟通交流[3]。

五、考核方式改革

考虑到汽车与配件营销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 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汽车与配件的营销工作。因此, 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核形式应当多样化, 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方法注重学习过程, 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考查课的考核出勤成绩占20%, 测评成绩 ( 作业、提问等) 占40%, 课堂表现占40%。教学和考核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4]。

对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深入了解汽车行业和当前的市场环境, 培养学生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综合分析能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增加校内外的实习实训环节, 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针对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善教学条件, 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考核方式方法注重学习过程, 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嬿, 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兰文巧.教什么, 怎么教——《市场营销》教学随想[J].职业, 2009, (29) .

[3]王云霞, 等.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12) .

[4]马东利.《机电产品营销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0, (2) .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2

作者:刘道义文章来源:本站上传点击数:970更新时间:2007-6-29

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明确规定: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如何使课程评价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呢?如何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呢?一方面,需要考察和评价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如何学习,即吸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还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学习能力,他就有了终生学习的能力,也就有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即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爱国情怀、国际视野,这些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就要考察和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 + 终身学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单凭一次性考试是绝对不行的。在美国,中学生升学不仅需要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成绩,还需要三位权威人士的推荐信和该生在校学习的成绩,以及该生的一篇作文(说明自己的特点和志向)。据了解,美国许多大学垂青那些全面发展的具有领导能力(leadership qualities)的乐于奉献社会的人才,而鄙视书呆子。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显然,现代评价关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是终身的活动,评价也要伴随终身。“一考难于定终身”,评价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与评价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评价可以成为学习过程的促进剂,不仅局限于考查和测试,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采用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又可称作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较强,除自评、互评外、还有学习活动评比、作业评定、点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平时(诊断性)测验、周记等。形成性评价一般采用描述性评价(定性分析)、等级评定或评分。形成性评价的好处是,可以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空间,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进行比较、归纳、反思、创新。例如,学完有关First Aid单元后要求学生归纳所有的急救情景,回答What new information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 unit? Do you think you would act differently in an emergency now? In what way?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语言知识,也涉及到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形成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启发学生自主评价,自我反思。譬如,教师有时会问:What new language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is unit? In which areas do you need to improve your skills: reading, listening, vocabulary or structures?其宗旨在于肯定进步,重在鼓励,加强信心,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不断提高。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程度的重要途径。中考和高考属终结性评价,以定量为主。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

化程度不高,考试的甄别和筛选性仍然不可避免。为了解决社会诚信度不高、有可能出现“权、钱、情”的腐败现象,考试还不能取消。近来,温家宝总理说过: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经常性。要全面理解素质教育,要把考察素质和考察文化结合起来。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学生既会动脑思考,又会动手实践;既懂知识,又能实际运用。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具有情感、文化、知识、技能、策略素养整合基础上的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所谓经常性,就是要重视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考试和考核还必须进行,但考试制度必须改革。考试和考核应该要设法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降低了。而是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要求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在课下也要关心学生。(温家宝)

外语考试改革的趋势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重视考知识转变为重视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由脱离语境转变为加强语境、语篇化和交际性;由客观题过多转变为增加主观题;由仅有笔试转变为增加听力、口试测试,从而着重考查学生思维、表达、交流的能力。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来自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的消息。2007年是这四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从他们的高考方案可以发现新课标高考大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

新考试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倡导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各个省将实行自己的方案。广东省 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山东省实行“3+X+1”,海南省为“3+3+基础会考”,宁夏则是“ 3+文综/理综”。新考纲增加了选考内容,在选考的范围内,考生有选择性,可以选作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

广东省的考试方案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中学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如果能做到公正、公平、可信、可用,那将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2.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作减法,不做加法,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

新考试方案的要求仅限于高中课程第八级范围之内,不涉及第九级的要求,各省市又可根据地区情况定出要求,例如海南和宁夏07年高考要求低于八极要求。新的高考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减不加,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3.体现探究性,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尤其是对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例如听力测试设有听取信息、分析图片、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填空题。阅读部分以应用性文章为主(通知、广告、报告、新闻、科技等时文性文章等),减少故事性文章,适当增加任务型题型,着重考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语言的综合性与语境化因素,注意真实性、情境性和应用性。有的省考虑取消单项选择题,改用篇章中填语法词的综合性题型;也有的省设置情景考查语言知识的交际运用,将几道题综合成一道题,加强动词词组、固定搭配的考查。另外,新考纲将在书面表达部分增加分值,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根据情景写几个句子或回答问题(15分),第二部分根据所给的任务说明进行写作(30分)。

为了体现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人文素质的考察,广东省打算进行英语口试,以A,B,C,D,E五个等级呈现,满分为50分。英语口试成绩不记入总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英语口语

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新托福考试的特点,便可以发现,我国高考改革的走向与国际上影响重大的考试变革的趋势是一致的。新托福吸收了雅思考试的优点,注重测试考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摒弃了语法结构试题,新增了口语考试,加重了写作的测试力度。而且把考试看作在美国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需的英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综合展现。其中,口试的侧重点是测试复述教授的授课内容、参与课堂辩论并就学术话题交流对话的能力。测试考生的知识结构是否丰满、学业经验是否丰富、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是否良好、口头组织能力是否强等综合素质。听力考试一改过去全由标准的播音员在录音室录制的脱离真实校园生活实际的内容,代之以所有的录音材料是教授的真实授课,课堂内外师生的真实对话。除选择题外,还增加了配对(Matching)、排序(Ordering Questions)和填表(Complete-the-chart questions)等灵活多变的新题型。写作部分则设有综合写作试题:“先听后写”“先读后写”“一听、二读、三写”(150-225字),以及独立论述题作文(300字)。通过这样的考试获得高分的人想必不再会是低能的,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基本上不会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

那么,我们如何改革英语高考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呢?方向是清楚的,答案也有了,但是我们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实施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马运鹏 《光明日报》

新托福考试变化特点解读于健 《中国教育报》

中国高考改革的目标与方向袁祖望 《光明日报》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3

关键词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4-0032-02

随着全站仪、GPS、数字摄影、卫星成图等测量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涌现以及PC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测量数据处理从理论体系到处理方法,从应用领域到使用方法,都处于飞速发展中。计算机和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处理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基于最小二乘的间接平差法已成为主要的数据处理方法,除此以外,用于动态定位的Kalman滤波法和抗差估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数据处理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由传统的计算器计算转向电算、程序自动计算,由传统的一维、二维数据处理转向三维乃至四维数据处理。如何使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以下简称平差)课程建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对平差基本理论、处理方法的需要,值得认真思考。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现代测量技术理论的发展状况,对信息时代下的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1 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平差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测绘类专业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处理常规及空间数据提供必要的技术。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与低年级开设的测量学等基础课程相衔接,还与后续课程密切联系。掌握好这门课程,将为学习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以后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处理提供经验和方法。

测量数据处理是测绘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虽然目前测量数据处理为电算化,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相应软件来完成,但是要获得可靠的测量成果,需要明确软件中数据处理的过程和各设定参数的含义,还要明确软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GPS商业软件不能处理长基线)及其原因。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平差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常规的数据采集手段、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而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为适应当前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作以下变革:即初步建立在信息时代下的误差理论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数据处理方法技术体系。

2.1 理顺教学脉络,根据现代测绘数据处理的要求,建立起教学知识体系平差理论性强,存在着大量的公式需要记忆。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有关内容,通过分析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注意把握两条线:测量误差和平差方法。对于测量误差,按照这样一条主线将其相连:产生原因→精度指标→误差传播→随机模型→验后方差及其检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融合现代空间技术的误差源,并按照误差特性将其分类,由此对相关内容的后续讲解奠定基础。对于平差方法,主线为:平差目的→平差模型→数学模型→参数估计准则→不同模型平差结果的一致性,除此以外,还结合平差方法,对平差在现代空间数据中的应用加以讲解。

2.2 可靠性是现代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可靠性引入平差的教学内容,对可靠性的定义、分类、指标进行介绍,分析其在现代数据处理中的作用,强调平差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并重。

2.3 利用平差语言描述以GPS为代表的空间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在测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对后续空间定位的教学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需要利用平差语言解释这些技术的定位原理与方法。

2.4 理论与实践并重,由实践经验带动理论教学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5 以应用为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

3 实习内容的改革

实习是平差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的同时,也对实习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

3.1 引入MATLAB语言作为实习的基本工具“演草纸”式的MATLAB语言易学易用,功能强大,很好地满足了平差实习中大量矩阵运算的要求,也有助于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

3.2 利用MATLAB的强大绘图功能增加残差的图形分析,误差椭圆的绘制与分析等实习内容。

3.3 保留了条件平差、间接平差等实习内容增加二者平差结果比较的实习,以验证不同平差方法平差结果的等价性。

3.4 增加了利用符号计算推导平差结果的实习

从几年来的实习效果来看,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测量平差课程不但理论性极强,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很高,因此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在常规手段下无法实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在都可以很好地实现。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灵活性,不提倡死背公式,而是重点强调各种平差方法的思路和联系。

5 小结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4

1 改革教学模式

矿山的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安全系统工程, 其主要包括五大系统 (通风系统、提升运输系统、供电系统、供排水系统、压风系统) , 在这些系统内又包括采区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 采煤方式与工艺系统, 工业广场平面布置及产流程等, 因此, “矿井通风与安全”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如果不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将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贯通。在授课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将国内外工程 (煤岩加固、瓦斯抽放、粉尘治理) 实例照片、现场视频、动画和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 让学生身临其境, 较快的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灾害防治技术[4,5]。

2 加强案例教学

由于矿井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火灾、瓦斯、水害、顶板等事故不断。对于通风或五大灾害中某个问题, 选择合适的案例, 并进行分析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的主要过程是案例分析, 而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是学生应掌握和具备一定的采矿安全基础知识, 因此案例教学一般放在每章的最后教学阶段,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4]。如在讲授矿井瓦斯时, 重点讲解区域性防突和局部防突的原理及措施, 并结合某煤矿的具体情况分析在哪些情况下适合用哪种措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等。同时, 可将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讲矿井防灭火章节时, 将煤矿广泛使用的防治煤自燃的工程技术 (注浆、注氮、注三相泡沫等) 介绍给学生;在讲防尘章节时,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泡沫除尘”的原理和技术介绍给学生。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懂得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和防治措施,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1]。

3 注重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 是工程实践课程的一个关键环节[2]。课程设计是矿井通风与安全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实践部分。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多样化, 其任务书包括用安全工程专业与采矿工程专业的传统设计题目, 又包括煤矿现场案例提炼而成的设计题目, 让学生主动思考, 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较短, 为了较好的完成设计任务应2~4人为一组, 分组时注重学生的差异化, 做好任务分工。课程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展情况, 通过QQ群、课程网站等现代化手段增加课程设计的交流机会, 解答疑难问题, 让每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都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在课程结束时, 每个课程设计都要进行答辩汇报,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4 完善实训过程

工程实训能促进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根据煤矿企业的需要, 矿井通风与安全的实训内容包括: (1) 矿井通风。通风机性能测定、模拟巷道的通风参数测试。 (2) 矿井瓦斯防治。瓦斯爆炸演示实验、瓦斯浓度测定, 瓦斯抽放。 (3) 矿尘防治。煤尘爆炸实验、粉尘采样及浓度测定。 (4) 矿井火灾防治。矿井空气成分的测定、灭火注浆工艺。 (5) 矿井安全监控。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组成、使用和维护。 (6) 矿山救护。自救器的检查、佩戴和使用。做好实训工作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加强过程考核, 将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要素纳入考核内容, 由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 确定最终成绩。

5 加强师资建设

现场经验丰富的教师是讲好“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关键。滨州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教学体系还不完善, 师资配置也需进一步优化, 年轻教师偏多,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煤矿安全方向博士;另一方面加强本校教师的培养, 选择基础较好的年轻教师去国内相关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或鼓励教师到相关高校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

6 结论

在讲授“矿井通风与安全”过程中, 笔者通过改革教学模式, 注重案例教学, 加强课程设计, 完善实训环节, 提高师资水平等环节入手,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摘要:矿井通风与安全是采矿专业和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课程内容多范围广,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煤矿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改革矿井通风与安全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注重课程设计、完善实训过程、加强师资建设等环节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矿井通风与安全,教学改革,案例教学,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秦波涛.“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0 (1) :86-88.

[2]魏连江.《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研探索, 2009 (10) :63, 70.

[3]李金龙.关于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校内实训室项目建设的剖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3) :187.

[4]戚兰丽.谈案例教学在技工学校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中的探索[J].科技向导, 2012 (3) :124.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篇5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2

(一)教学内容改革..........................................................................2

(二)教学方法改革..........................................................................2

(三)考核方式改革..........................................................................4

(四)教学模式改革..........................................................................5

(五)师资队伍建设..........................................................................6

(六)教材建设..................................................................................6

(七)教学大纲..................................................................................6

四、实施计划..........................................................................................13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13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 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要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一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内容比较单一。

改革后,三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教学内容变为三个,其中增加的“文化接受”专题,凸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意蕴与精神引领价值,增加的“实用写作”训练了大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在教师教学中,有两种倾向:第一,与中学语文课程区别不清。教师往往像中学语文教学一样,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疑似“高四语文”。第二,与中文系“作品导读”或“文学史”课程区别不清,疑似“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改革后, 首先,区别于中学语文。例如,文学作品欣赏不必要像中学那样集中在字、词、句的记忆和辨析上,而主要应是阐释文章人文内涵,同时,对作者思路、作品结构、写作方法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第二,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要围绕典范作品讲文学鉴赏理论、传统文化思想及写作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打破一个教师始终讲的模式。由三名教师承担三个部分不同内容的教学,如安排写作老师讲实用写作部分,专业的老师教学可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实行四个结合。1.课上课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是指课上文学作品鉴赏和课下扩展阅读结合。2.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是指在写作课堂上,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写作知识活起来,变成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的工具。3.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基础。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文化,数理化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科技相关的文化。4.教学和活动结合。教学和活动结合是指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时,我们就 3 给学生讲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校举行“主题演讲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演讲稿的写作。

(三)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前,以客观题为主,考查语文知识,缺少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查。

改革后,采用大题制,以主观题为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分专题取平均分进行考查,考查全面的语文素养。

试题类型举例:

(一)文学欣赏:一类是文学创作。可以海阔天空任凭想象创作故事(小说),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创作诗歌、散文、剧本。另一类是文学评论。可以就自己读过的一篇或一部作品(传统文学或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论。

(二)文化接受: 一类是背诵、默写文化经典,另一类则是文化思考。可以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进行对比,探讨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三)实用写作:一类是公文写作,第二类是小论文。可以结合专业学习来写。第三类是演讲稿、活动总结、通讯、广告等。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来写。

1.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分三个模块:文学文化、实用写作、书法训练。文学文化要求针对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社会历史热点现象等写一篇评论(不少于1000字),占总成绩50%; 实用写作要求写作应用文作品一篇,占总成绩30%;

书法训练要求临摹硬笔书法或软笔书法字贴一幅,或自已创作书法作品一幅,占总成绩20%。

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正式刊物发表文章一篇,该课程免试,成绩为优秀。

2.考查形式

学生在学习期间可随时上交自己的考查作业,优秀作业期末时要在学校专栏宣传,推荐给相关刊物发表。

(1)评论和应用文作品要有作业封面,作业封面电子版下载地址:大同大学文学院网/wxxy资源下载栏下载。

(2)书法训练按任课教师要求写作品,作品上要体现课程名称、班级、学号、姓名。

(3)每个教学班课程负责人收交本班三个模块课程考查作业分别交给相应模块负责人,由模块负责人组织评阅给出成绩(分别按50分制、30分制、20分制打分),并交回课程负责人。

(4)课程负责人汇总成绩报教务处(登录教务处网报成绩——打印成绩一式两份——任课教师处签字),将打印好成绩单及本学期课程相关材料,按班级学号排序,汇总交文学院教学秘书。

(5)凡免试学生,要求上交发表作品原件、复印件,课程负责人核实后返还原件,保留复印件。

(四)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每周至少安排2课时,一个学期36学 时,有条件的话,“实用写作”最好单独开设一个学期。尽量小班化教学。根据具体内容,可安排三位老师分别讲不同的专题。采用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也可采用教师专题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模式。

(五)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配备师德高尚,有比较渊博的语文学科知识和出色的教学技能的教师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同时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提供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新目标、新理念的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材建设

由于我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三个专题: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建议使用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学语文》等适合教学需求的有相应内容的教材。同时,逐步自编适合学校情况的校本教材。

(七)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校面向数、理、化、工、农、医、艺术、体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必修课程。先修课程:高中语文基础上的广泛课外阅读。本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实用写作、书法训练、山西简史五大板块内容的讲授与研究,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综合运用素养。

2.教学目的

(1)结合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了解、熟悉中国优秀文学成就,提 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结合文化经典作品,了解、熟悉中华优秀文化,以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结合范文,训练写作公文及其他应用文,提高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4)进行书法写作技巧训练,写好钢笔字。(5)了解山西历史文化,增加学生地方认同感。3.教材教参

(1)《大学语文》,吴宝玲、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13年;

(2)《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版),2007年;

(3)《大学语文新编》,魏饴,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6年。

(4)《大学语文》,陈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年;

(6)《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7)《大学新语文》,夏中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实用写作》,余国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实用写作》,张耀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中华文化》,曹顺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一定区别于中学语文。例如,文学作品欣赏不必要像中学那样集中在字、词、句的记忆和辨析上,而主要应是阐释文章人文内涵,同时,对作者思路、作品结构、写作方法做出有深度的分析。第二,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要围绕典范作品讲文学鉴赏理论、传统文化思想及写作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打破一个教师始终讲的模式。由多名教师承担五个部分不同内容的教学,如安排写作老师讲实用写作部分,专业的老师教学可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实行四个结合。1.课上课下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是指课上文学作品鉴赏和课下扩展阅读结合。2.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是指在写作课堂上,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写作知识活起来,变成学生可以熟练运用的工具。3.教学和专业结合。教学和专业结合是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和精神基础。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文化,数理化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一些与科技相关的文化。4.教学和活动结合。教学和活动结合是指 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科技论文的写作,学校举行“主题演讲赛”时我们就给学生讲演讲稿的写作。

第五,改革考试。采用大题制,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内容及时数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文科安排在第一学期、理科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第一专题 文学欣赏(10学时): 第一单元 诗歌(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历史;精读优秀诗歌,掌握诗歌的审美特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通过鉴赏,玩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感悟,咀嚼诗歌的情韵美;通过体味,获得“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

重 点: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 难 点:读出个人的独特的感受 新知识点:诗歌鉴赏方法 第二单元 散文(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散文的发展历史;精读优秀散文,掌握散文的审美特征;领会散文的立意和韵致情味的营造,展开联想,捕捉散文的神韵,培养细腻的情感和审美的眼光,丰富人生的经验;品味散文的 语言;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进行写作实践,提高散文写作的能力。

重 点:对散文进行理性评价 难 点:自己创作散文 新知识点:散文鉴赏方法 第三单元 小说(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外小说的发展历史,理清中外小说互相影响关系;精读中外文学史上的优秀小说,掌握小说的文学特征及其审美特点;透过人物形象,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主题思想;欣赏表达技巧,获得更加细腻、丰富的艺术感觉;充分认识文学就是人学的道理,从小说文本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存智慧和人生经验;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重 点:站在审美的角度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难 点: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作品体现的思想意义 新知识点:小说鉴赏方法 第四单元 戏剧(2学时)

基本内容:从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领悟主题思想的深刻意蕴;把握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品味戏剧语言的特点。重 点:站在审美的角度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难 点:主题思想深刻意蕴的领悟 新知识点:戏剧鉴赏方法 第五单元 网络文学(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分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把握网络文学的特点;了解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作品;结合网络作品,探讨网络文学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学会在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选择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学习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重 点:网络文学的特点 难 点:网络文学创作

新知识点:网络文学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探讨 第二专题 文化接受(10学时): 第六单元 仁者爱人(4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民本仁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把握传统民本仁政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辨析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结合文化经典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仁爱思想,感受以民为本的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第七单元 和而不同(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人际交往、清明政治、繁荣学术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文化经典作品,理解讲求“和而不同”,既需要辩证的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第八单元 胸怀天下(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思想;认识“居 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及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了解“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是我国历代仁人志士薪火相传的一个优良传统;结合文化经典作品,感受作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第九单元 品格修养(2学时)

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中有关“品格修养”的思想;学习前辈贤达,重视个人道德品德培养;懂得提高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只有不断充实提高各种修养,才能使生命活出像样的意义;结合文化经典作品,感受前辈贤达的豁达襟怀、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第三专题 实用写作(8学时): 第十单元 行政事务(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

第十一单元 商务财经(1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广告”“经济合同”等。第十二单元 新闻报道(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消息”与“通信”。第十三单元 学术论文(2学时)

基本内容:结合范文,学习写作“学术论文” 第十四单元 机关公文表达模式(1学时)基本内容:机关公文表达模式介绍 第四专题 书法训练(4学时): 第十五单元 硬笔书法书写技巧与规范(2学时)第十六单元 毛笔字书写与书法作品欣赏(2学时)第五专题 山西简史(4学时): 第十七单元 山西地方史概况(2学时)第十八单元 山西地方史与山西文化(2学时)6.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具体考核方式见《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四、实施计划

我校这次《大学语文》改革是在学校、教务处、学院领导的提倡和支持下进行的。本学期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并且将准备教材和配备教师。第二学期在全校文科先开设,第三学期在全校理科开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改进、完善本方案。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按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五个专题十八个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分五组,成员选择各专业、学科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承担1至2个专题的教学任务,各组教师人数按教学任务的多少具体安排如下:

文学欣赏组:5人左右; 文化接受组:5人左右; 实用写作组:3人左右; 书法训练组:2人左右; 山西简史组:2人左右。

以上各组教师在文学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美术学院中进行选拔。

书法专业不进行书法训练,加强古诗文欣赏的培养;历史专业不进行山西简史教学,加强文学欣赏的培养。

文学学院

2013年11月第三次修订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6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专业;燃烧学;教学改革

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能源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而“燃烧学”则正是研究燃料燃烧过程化学能向热能高效低污染转换的一门专门学科,其内容丰富,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化学、传热传质学等诸多学科门类。重庆科技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已改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于2006年正式开办招生,主要包含电厂热动力和内燃机两个学科方向。然而,作为能源动力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燃烧学直到2012年才开始对本科生独立开课。因此,很多与燃烧相关的教学资源都正在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为更好的提升燃烧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分析相关现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近两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燃烧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燃燒学课程的特点

(1)课程学习起点较高

“燃烧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发展迅速、实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燃烧科学目前正在从一门传统的经验科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基础应用学科。该课程以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为先修课程,其内容涉及面广,尤其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因此,一般来说,该课程设置在大三或大四学年。如果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掌握不够深入,将大大增加课程的讲授难度。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燃烧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整个理论体系还不完备,很大一部分知识内容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如燃烧的动力学反应机理、紊流火焰的传播规律以及污染物的生成和抑制,这些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摒弃对理论知识体系的过分强调,而应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直观认知,从而培养其工程应用能力。

(3)工程应用领域广泛

燃烧学的课程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一方面是燃烧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燃烧的动力学反应机理、火焰的类型及其传播、气液固三种燃料的燃烧以及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另一方面是燃烧应用技术,对于这一部分来说,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定位和服务领域的不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则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如冶金类高校主要关注工业加热设备,汽车类高校偏重于内燃机中液体燃料的燃烧,而电厂热能动力专业则以锅炉设备为主。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千差万别,不像能源动力类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如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有比较统一的经典教材。重庆科技学院在专门开设燃烧学课程之前,相关内容都是集成在锅炉原理的课程中进行讲授。

二、燃烧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紧扣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以及试卷考察重点)。就电厂热能动力专业方向而言,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出承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前期专业基础课)和启下(“锅炉原理”等专业课程)的作用。做到既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热情。对于知识点的讲授,以必需和够用为基本原则,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摒弃对复杂理论公式的过多推导,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领会“学有所用”的丰富内涵。如对于燃烧动力学中最为重要的阿伦尼乌斯公式,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其用于求解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方法,而不是公式本身的来龙去脉。

(2)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燃烧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学,只有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实践环节,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升级和完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大幅度增加课程实验的学时数提供重要保障。我校热能动力实验教学中心是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热力学、传热学以及流体力学实验室。近两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总计投入150余万元用于“燃烧学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先后购置了元素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烘箱、马弗炉、灰熔点仪、在线烟气分析仪、自动量热仪以及本生灯火焰装置等实验设备。通过不断的设计和开发,目前所有的仪器设备已全部投入实验教学使用,初步形成了燃烧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科研平台,实现实践教学的常态化。以我校为例,通过与美国卡万塔公司和三峰卡万塔公司紧密合作,目前已在校内建成两条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垃圾焚烧发电中试生产线。以此为依托,能动专业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多个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乃至本科毕业设计。对于燃烧学课程来说,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气体燃烧器的结构布置以及烟气污染物的处理等内容均放在中试基地进行现场讲解。实践表明,由于能够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工程实际操作紧密关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讲座式教学法串联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安排进行逐一推进,而“讲座式”教学则通过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案例,然后在进行知识点的模块式推进。这样既可节省学时,又满足了学生对知识连贯性的需求,很容易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例如以煤粉的燃烧过程为载体,可以将燃烧反应的动力学机理、燃料的着火与熄灭、热量的释放与迁移以及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等相关内容揉和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主动性的分析和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燃烧学是一门工程性极强的学科,在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原来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这样既便于同学们的理解记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燃烧学是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对学生所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以及课堂教学方法三方面对燃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晶,胡晓红,杨沫. “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2,(33):53-54.

离散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之讨论 篇7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的认识态度的问题;1.2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的问题;1.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问题。

2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方法

2.1 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兴趣。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深入, 研究与开发的起点在不断提高。现今在计算机的研究和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表明, 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 而且是理论问题, 至少是技术方面的理论问题。因此,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 还是应用开发, 都应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适应学科迅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因此, 我们要把离散数学中最基本的方法、计算机问题求解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的要点、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加大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力度, 以强化对学生进行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理解、设计、实现能力的培养。2.2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深化。“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要把经过千年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 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 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之术。因此, 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 把握学科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际和有关措施, 开展关于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研讨, 并明确四个转变:a.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式教育思想转变到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教育思想;b.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思想;c.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思想转变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思想;d.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宽的专业知识, 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较强的适应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生来。2.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改革教学方法。a.精选内容、层次分明。由于离散数学内容繁琐、课时有限, 因此, 我们要结合实际, 精选教学内容, 以“够用”为准、有所取舍, 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重模块化、详略适当的教学安排, 注重基本方法的讲解, 强化基本概念的描述, 重点难点要讲细讲透, 同时要淡化大量烦琐的、含有特殊技巧的不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证明, 并结合其他课程 (高等数学, 数据结构, 数据库, 网络) 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生动、经典应用实例, 让学生从感性的东西里探索出抽象的理论, 这样能充分消化, 产生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来。b.形象描述、引导创新。为了让学生在繁杂抽象的学习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先从直观意义或直观解释入手, 引出实例, 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才能使用讲清讲透。例如:命题逻辑中的“或”具有二义性, 有排斥或、相容或、原子命题, 如果直接给出结论, 学生就会感到抽象, 如果教师先用例子来进行形象描述 (“小张住在二楼或三楼”属于排斥或、“小王正在唱歌或跳舞”属于相容或、“小李每天走四公里或五公里”属于原子命题) ,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对比, 再给出结论, 最后让学生自己创新举例来加深理解, 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了。又比如:“关系”这一概念在讲授时可从多角度举例: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关系 (绕足球场跑步具有自反性、四加五等于九具有反自反性、同学关系具有对称性、师生关系具有反对称性、祖孙辈关系具有传递性) 等来进行举例, 然后再把这个概念抽象化, 这样就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了。c.一题多解、学练结合。在离散数学的学习中, 常常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概念可以给出不同的描述方法, 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所以, 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和方法, 然后归纳总结,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践证明, 一题多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它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 在命题逻辑中判断一个命题公式的类型, 就有真值表、等值演算、主析取范式等方法。学生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去判断命题公式的类型时, 就会发现这些方法各自的利弊, 什么样的公式更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而且学生还会提出疑问:既然运用不同的方法最后判断的结果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方法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通过思考、分析, 学生就会把表面看似相似的内容, 找出其内在联系, 从而达到系统掌握命题逻辑这部分知识的目的。d.开展讨论, 培养能力。离散数学中基本概念、定理、方法较多, 且方法各异, 彼此间缺乏连贯性, 一味单纯地讲究教学, 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枯燥乏味, 往往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 我们要注重讨论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师生互动参与讨论,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研究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具有共同性和相互渗透性的内容, 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充分地、广泛地进行讨论,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 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充分拓展学生视野, 引导他们对已有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深探索, 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相互交流意见的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便于学生形成一种离而不散的知识结构。e.利用网络、完善资源。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概念的繁多, 仅靠上课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掌握明是不够的, 因此, 我们以“以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为教学要素,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院系的教学网络, 建立了较为完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 (包括各章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内容) 、任课教师队伍简介、电子教案、趣味故事、习题解答、习题锦集、教学参考书和参考文献等等, 并计划在今后陆续通过内容更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练习自测系统 (学生在网上作练习, 系统自动判断结果的正误, 并进行学习跟踪分析与管理) 、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学习园地、实验题目与指导、教学录像等资源。这样就可极大地改变了离散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f.设计课题、重视竞赛。实践表明,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最佳切入点与突破口。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 就有较多的离散模型建模题目,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将建模的思想融入讲课内容, 在教学中或网站中引入一些建模题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建模活动。

总之, 我们要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因材施教, 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与综合运用, 多进行教学交流, 对教学的艺术进行探索, 建立比例适当、科学合理的课程师资队伍, 进行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推出有特色的离散数学教材……等等。这样才能搞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3 结论

由于计算机科学是在不断地发展, 而计算机科学中又普遍采用了离散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并且把离散数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据, 同时, 它又不断地向离散数学提出一些新课题和新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密切关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新动向, 不断地追踪和学习新科技, 处理好基础概念与最新科技的关系, 要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追踪新科技的能力, 以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 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改革, 有利于搞好离散数学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耿素云, 屈婉玲.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

[2]程虹.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06, 5.

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8

1 突出课程地位

修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将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定为药学专业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主要培养学生鉴别药用植物的技能。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使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与生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商品技术等课程有机衔接, 为学生胜任中药材种植岗位、中药购销岗位、中药炮制岗位、中药生产岗位和中药调剂岗位工作储备知识和技能。

2 确立课程目标

按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掌握药用植物鉴别基本知识, 掌握常见药用植物形态特征、鉴别方法、化学成分特征、主要功效、入药部位、采收时间、资源分布等, 了解生药原植物与本地药用植物资源, 了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

2.2 技能目标

能对药用植物进行显微鉴别、形态鉴别、基源鉴别, 能采集制作药用植物标本, 能鉴定本地常见代表性药用植物, 能说出常见药用植物主要功效、入药部位、采收时间等。

2.3 态度目标

培养科学态度、协作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初步形成职业能力, 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3 动态设计课程

校企合作, 应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 以培养药用植物鉴别技能为核心, 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与整体设计, 使课程结构模块化, 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一条主线, 2个反馈 (见图1) , 动态设计课程, 使职业岗位指向明确, 职业能力要求具体,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 筛选课程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选取教学内容, 充分反映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要求, 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 满足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为确保中药材质量而制定, 从生态环境、种植到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 每一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因此, 我们精简了与药学无关的植物学内容, 突出药用植物鉴别知识, 适当介绍中药材资源、栽培、加工和利用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识别生药原植物技能, 包括外部形态、鉴别特征、入药部位、药物特性、主要功效、资源分布、采收时间等。通过掌握入药部分及功效, 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茎木类药材、皮类药材、叶类药材、花类药材、果实及种子类药材。每年收集最新信息, 结合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行业专家一起, 制定突出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核大纲, 开发了《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和《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实训指导》校本教材。

5 重构课程模块

(见表1)

6 创新教学模式

6.1 实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能力核心、项目导向”一体化

6.1.1 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

使课程教学符合“教、学、做合一”原则, 在中草药标本园、中草药标本陈列室、药用植物显微鉴别实训室、形态鉴别实训室、野外实训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考核。

6.1.2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多采用“实践到理论”教学方式, 如学习“花及花类药材鉴别”时, 先让学生采集各种鲜花, 教师准备鲜花和花类药材标本, 在多媒体实训室进行观察比较, 相互讨论, “先看后讲”或“边看边讲”。

6.1.3 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

充分发挥课程的职业技能教育作用, 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加大技能考核比例, 规范技能考核标准, 使学生具备鉴别、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能力, 为GAP项目实施储备技能。通过实训, 要求学生能识别教学大纲要求的药用植物品种, 采用鉴别、制作药用植物标本方式进行考核。

6.1.4 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

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教学中, 重视实践技能考核, 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实训内容与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商品购销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炮制工、中药制剂工、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衔接, 以满足岗位需求,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7 丰富教学手段

根据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特点,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

7.1 直观教学

在显微鉴别实训室,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 如实物投影仪、显微示教系统、多媒体课件和中药材标本等进行教学。

7.2 现场教学

在中草药标本园、野外实训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 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 实地鉴别药用植物并说出其主要功效、采收时间、入药部位等, 让学生掌握生药原植物鉴别技术, 强化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识。

7.3 项目教学

通过项目实训, 使学生掌握制片技术、鉴定技术、标本制作技术、药用植物识别等。每年举行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不断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 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7.4 案例教学

培养职业道德, 使学生掌握常用中药材原植物的真伪鉴别技术, 每年举办药用植物鉴别技能大赛。校企合作, 每年举办中药材展览会。

7.5 启发引导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进行对比并讨论观察结果, 从而掌握某种药用植物的鉴别特征与主要功效等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7.6 探究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与讨论, 让学生进行课外小课题研讨, 了解药用植物发展动态, 掌握药学文献资料查阅方法等。让学生在校园或中草药标本园观察药用植物, 并写观察记录。

7.7 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深刻理解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增强学生协作能力, 在实践教师或行业专家指导下,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如对本地、道地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到药用植物种植基地了解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状况, 开展药用植物识别竞赛等活动。

7.8 自主学习

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在线学习。自发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 主动进行技能训练, 以团队形式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实践活动。

8 完善课程资源

8.1 校内教学资源

完善校内实训建设, 校内有中草药标本园及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室。实训室设备齐全, 配置较高, 有显微鉴别实训室、形态鉴别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中草药标本陈列室、药用植物标本陈列室等。

8.2 校外教学资源

开辟了7条成熟的野外实习线路。常德市境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 素有“华中药库”之称, 选择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 如桃花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阳山森林公园、河洑森林公园、花岩溪森林公园等。

8.3 网络教学资源

建立完备的集纸质、电子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制作了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网页 (含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药用植物图片库、课程录像、在线实训、在线作业与答疑等) , 并动态更新。药用植物图片库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和观赏性;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重点突出, 体现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技术性;在线实训、在线答疑和网上互动, 体现了课程的现代性、开放性和趣味性, 深受学生欢迎。学院设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和阅览室, 建立了电子期刊网、电子阅览室, 学生可上网阅览课程资源、图书资料, 检索与课程相关的中文期刊。

9 优化教师团队

对接企业资源, 打造优秀团队, 使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知识结构达到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 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充满创新活力、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研与应用技术研究, 近3年, 团队共发表论文35篇, 主持参与各级课题23项, 获得各种奖励20多项, 为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0 规范考核评价

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注重实践技能考核,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制定实践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加大技能考核比例 (65%) 。技能考核项目主要有制片技术、鉴定技术、标本制作技术、识别技术等。要求学生能识别教学大纲要求的药用植物品种, 采集、制作、保存药用植物标本, 每人至少制作品相好的蜡叶标本和浸制标本各一件, 优秀作品作为教学标本永久保存。近3年, 学生共制作标本1 100多件。用制作标本进行考核, 不仅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又充实了教学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建立反馈机制, 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职业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广泛征集校外专家、校内督导、教学管理者、学生等人的意见, 动态建设课程, 不断提高水准。

摘要:对药用植物鉴别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课程内容职业化, 课程结构模块化, 实践教学技能化, 教学任务项目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资源网络化, 教学队伍双师化, 考核评价规范化。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9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注重概率论部分的教学,弱化了数理统计部分,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大多数对数理统计部分没什么印象,或觉得没学过数理统计。实际上,数理统计是利用概率论作为基础处理各种有实际背景的数据,只要涉及数据的问题都可以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思想来解决。因此,数理统计更实用,在授课时更应该注重此部分的讲解,多用实例加以说明。

1 简化理论推导,多以科学家的有趣故事引出重要结论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定理、性质等结论都很抽象,而且充满着令人眩晕的数学符号,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畏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叙述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得到的这些结论,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看到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经典的关于数学期望的故事。1651年,法国贵族梅雷遇到了一个关于如何分赌注的问题,梅雷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有两个赌徒进行赌博,两人下了一定的赌金,游戏规则是谁先赢得5局,赌金就归谁。但赌了半天也没决出胜负,此时A赢4局,B赢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继续赌下去了,可又不知道如何分配赌金。这个问题可把帕斯卡难住了,他苦苦思考了两三年,到1654年才算有了点眉目。于是他写信给他的好友费马,经两人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A赌徒拿总钱数的3/4,B赌徒拿总钱数的1/4。假设两人再赌一局,结果是要么赌徒A赢,要么赌徒B赢。如果赌徒A赢满了5局,他拿走全部赌金;赌徒A如果输了这局,即赌徒A、B各赢4局,他们就应该平分所有赌金。现在这局赌徒A赢、输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所以,赌徒A应该拿走总钱数的,当然,赌徒B应该拿走总钱数的1/4。通过帕斯卡和费马的一系列讨论,就形成了概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实用的概念———数学期望。

从上面的式子看,数学期望就是随机变量的平均值,在这里就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总钱数。现在应该怎么分,这就要用赌徒A赢输的概率1/2乘上他可能拿到的钱,再把它们加起来。概率论就是从赌博问题发展起来的,成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2 通过大量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实用很强的一门课程,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推导能力、处理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树立新的数学教育观念很有必要,我们认为林业高校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应以数学的应用为主要目的。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教学的重点转到通过讲解数学概念、思想方法以及它们形成和应用的背景,引导学生品味数学思维的特征,理解数学思想,并应用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可以结合林业和野生动物等专业实例讲解基础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著名的“华南虎照事件”。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在陕西发现了华南虎。但是,这一信息引起了网友的强烈质疑。一网友称华南虎照与自家墙上的年画非常像,同时义乌年画厂也证实生产过此年画。2007年12月3日,由来自各方面的专家鉴定此华南虎照为假。严加安院士从网上也看到此消息,并给出结论华南虎照是假的,理由是虎照和年画相似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但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几乎是零。此判断利用了小概率原理,即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通过此例,不但看到了在生活中,概率统计思想无处不在,就连生活中的某个事件也可以用数理统计的思想解释。如果我们在假设检验的教学中,引入此例,学生不单感兴趣,而且还会觉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很实用,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3 与其他辅助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数学本身就很抽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单抽象,而且和其他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生学起来就觉得很枯燥,又理解不上去,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使课堂气氛越轻松越好,这样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就成为必须。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板书难以表达的内容。比如,各种分布函数的曲线图,分布函数的图形随自由度如何变化,一些分布的极限分布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动画演示一些随机现象,等等。这样显示的图形不单漂亮,还很规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我们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定理、例题等内容,减少了板书的时间,节省的时间可以讲解更多的例题和对实例结果进行分析。定理、性质等结论我们可以做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具体的推导过程板书演示,既节省了时间,板书时慢慢讲解每一步推导的原理,又不影响学生的理解。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有关系的新闻报道和视频,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统计软件的学习

数理统计是利用概率论的知识处理数据,在实际分析中,要求数据量要足够大,这样做统计推断才有意义。比如东北林业大学的许多专业,都要到野外进行试验,采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到所研究专业的结果。处理大量的数据如果不利用软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统计软件的学习就成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学习的一部分。我们可增加8学时的实验课,粗略的讲解以上软件的使用方法。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实际处理问题的各条程序的编写。在学校政策范围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数学建模竞赛大多数的题目是处理大量数据,这正是利用数理统计知识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快速的掌握应用统计软件,解决统计推断的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 结语

任何课程教学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有所变化,作为工具学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更应紧密结合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这门课的魅力,让我们在教授中感受这门课的强大。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更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又是数学学科中与日常生活最紧密联系的一个分支。因此教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好这门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继续深造,都很重要。所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是必须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摘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林业院校多数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要着眼于林业院校专业的特点阐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建兰,吴明,孙伟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58-60.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 篇10

1 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要在医学护理专业改革的基础上, 根据专家的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 对在内科岗位的护士的基本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分析, 再进一步列出完成内科护理这一工作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根据《内科护理学》的课程标准要求, 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这一课程包含医学护理所要涉及的基本的工作任务, 坚持以临床护理的基本任务为指导, 以这一学科的技术体系和先进的护理理念为主线, 以护士需要具备的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基本的依据, 按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递进的科学流程, 设计出完成本学科工作的岗位任务, 对于教学模式要进行进一步改革, 学生的考评体系要进一步优化, 对于教学资源要进一步丰富完善。

2 课程改革与建设内容

(1) 认真分析卫生行业对护士的基本的要求, 确定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这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促使这一课程的教学和别的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使得课程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

(2) 根据护理工作的整个流程有效地整合课程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够用为限度, 可以适度的删减一些不必要的理论, 增强实践能力的教学力度,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的学时, 根据行业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 在学校开设学生的认知实践, 有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三个结合、二个系列”的实践模式。所谓三个实践就是理论与实习相结合, 实现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这一目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实习相结合, 实现课程内容和临床需求的无缝隙对接的目标;专业选项和顶岗训练相结合,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 实现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岗位的结合。最近几年, 课程改革小组和多家医院合作, 开设课内科护理这一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 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的起始就能够亲历学习的场景, 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学生见习、实习和模拟训练为主, 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达到了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的教学目的。

(4) 创新教学方式, 多角度开发学生的训练项目。医学院校要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和医院对护理这一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开设一些理论和操作一体化的教学项目, 逐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路径的转变, 改革呢绒包括学生参加训练的课时、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流程的设定和训练场地选择。这些环节的技能培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基本的教学流程:第一步实施单项技能训练;第二步实施计算机模拟技能训练;第三步实施标准化患者综合训练;第四步实施顶岗实训;第五步实施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

(5) 对与学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内科护理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它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课程的改革中, 做到引导学生怎样学和怎样做的改革方向上来, 首先要从任课教师怎样教入手,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上要善于研究病历, 运用病历分析法, 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能偶亲身感悟护理工作的性质, 同时要注意多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 在课前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课件, 辅助学生学习, 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益。

(6) 改革考核办法, 有力引导学生学有所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试严格实行考教分离, 在题库中随机抽题, 学生的考试题库要由课题组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编写, 内容涵盖面要广泛, 能够客观的检测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技能的考核采取分阶段“三级考核”的模式。所谓“分阶段”就是课程分项考核、课程结业考核、实习前培训考核和出科考核;“三级考核”就是小组考核、教师考核和院级考核。根据考核的办法和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

3 结论

总之, 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与建设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内容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核心。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内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也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和现代护理理念。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实际, 提出了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内科护理,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志凡.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 .

[2]刘经蕾.建设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的探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 (4) .

[3]黄双丽, 安秋月, 李丽华, 等.我校护理本科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5) .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11

【摘 要】针对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编程和算法设计能力,分析并指出了在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开发实验平台,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据结构与算法 实验改革 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32-03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课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配套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与算法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现算法。从近年实验情况来看,在上机编写程序实现具体算法时遇到的种种问题,效果不容乐观,学生很难按时完成实验所要求的内容。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经过多年实验教学分析,发现普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课程抽象,实验难度大

数据结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面对抽象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困难,基本每本理论教材在呈现概念时都会受到多方面限制,比如篇幅的限制,省略了算法细节部分或只给出伪代码,由学生自己补充,学生需要将算法用程序设计方法实现,完成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程序设计并上机调试运行。对编程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来说,就会出现不小的困难。

(二)实验相关资料偏少

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实验前又没有更多的相关实验资料进行预习,仅靠看课本理论和实验时的几个学时难以完成实验所要求的任务,也就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基础薄弱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是第四学期开设,对于很多先修课程要求高,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生进校第一、二学期学习,第一学期学习过程序设计思想,第二学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由于大部分同学高中没接触过计算机语言学习,对过程程序设计思想还没掌握透,第二学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学习又开始,学习非常吃力;导致常用的一些语法结构,如指针和结构体等内容难于理解。而这些语法恰恰是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时的难点,也正好是学生完成数据结构实验必须掌握的内容,这给部分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编程语言难

数据结构与算法编程语言描述主要用到C++语言,并大量用到了指针、链表和结构体等运算,这部分内容正好是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点薄弱的环节,导致学生很难用高级语言将教材中的算法描述出来,由于问题的堆积、实验的欠账,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间抄袭程序或实验报告的现象。

(五)编程技巧差

普通学生在低年级只编写过功能单一、结构简单的程序;而从功能单一的简单程序向涉及算法和稍复杂程序的数据结构编写过渡学习时,需循序渐进的方式和细致的引导,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学生一下从简单编程直接到复杂的程序设计,不仅不适应,且设计技巧性较差。

二、实验教学改革目标的提出

根据以上学生实验时出现的诸多问题,特提出该课程的实验改革目标:

一是紧密配合理论教学,通过相关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算法思想和具体实现等各个环节的整体理解,强化学生“结构——算法——编程”三者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思考和发现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因材施教,让原本不同水平和能力起点的学生通过数据结构实验,能力和水平都有所提高,并且有兴趣有信心学好数据结构课程。

三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比如团队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全方面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三、调整实验项目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内容主要是编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巩固和强化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尝试对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项目进行重新设计,主要内容有:

针对编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们开发了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在该平台上可获知实验相关的更多内容,通过平台引导学生重点回顾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数组和指针等有关操作。通过这些辅助手段,使学生对将要编写程序的一些语法和程序规则有所复习和掌握。还可通过平台对实验原理的动画演示,得到帮助和启发,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实验内容。

每个实验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安排,依据实验教学目的,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所要达到的不同实验教学目标,以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实验项目都设置基础必做题和附加选做题两部分内容。这两类实验都需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必做题相对简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于该部分题目,学生容易完成,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学习信心;选做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各个实验项目中的必做题均设计详细的实验准备内容,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前预习准备工作;主要在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保证基础弱的同学学习兴趣,也提高了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动手能力。例如,与线性表一章理论教学相配合的实验项目是多项式加减法,这个实验是对线性链表的建立、插入、删除、遍历等进行综合运算,对数据结构与算法第一实验内容来说稍有难度,可作为选作题或增加实验学时。在与栈一章理论教学相配合的实验项目是迷宫,这部分实验内容要求掌握回溯法和栈的基本运算等知识,有一定难度;用括号匹配作为必做题,能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四、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实验前学生必须先预习和熟悉实验教学平台,了解实验内容的目的和要求,理解算法,描述语言的语法,查看相关资料,写预习报告。

通过多年实验教学中实验完成情况分析,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语言掌握较好,大部分学生能按时完成实验项目,其它专业的学生实验完成情况较差;由此,实验编程语言可以因学生而异,除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外,其它专业主要采用C语言描述,并且可增加前期语言学习时间。只有编程语言掌握扎实,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才能很好地完成。

开发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该平台主要包含有课程介绍、在线课程、互动学习、下载资料等模块。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详细讲解和实验原理分析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数据结构问题制作为教学动画,借助形象的案例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学内容利用Web页面为基本元素出现在站点中,学生通过访问站点来进行交互式学习。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解决学生实验时无从下手的局面,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平台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线课程是教学平台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对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该平台从实验预习,到实验原理算法的演示,再通过在线课堂的视频教学、在线测试题训练及各种原理进行拓展教学。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较抽象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能顺利进行程序编写,该教学平台还包含有18个flash动画用于原理算法演示,主要包括栈和队列、线性表、递归、查找与排序、树、图等内容,每个flash动画都有实验原理及主要代码实现过程,能更加形象展示数据结构的原理。例如:栈是一种先进后出的数据结构,在对栈原理进行动画设计时,根据用数组实现栈的特点,采取对栈先进行初始化的代码模块来对栈进行初始化,之后运行相应代码模块观察压栈出栈过程,同时还能观察到栈中数据的变化。在大部分flash动画演示过程中,flash页面左侧是代码部分,能体现当前执行的代码,并与右侧的动画演示及讲解分析一一对应。演示过程中如用户需要重新开始,还可点击“重新开始”按钮。这些flash动画演示将代码与动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的代码转换为有形的动画,大大方便学生学习和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如对栈原理进行动画演示的flash点击界面中压栈代码动画效果,该动画效果包括等待入栈的数字入栈的动画效果和位于等待区域的数字前移的动画效果。等待入栈的数字、入栈的动画效果和位于等待区域的数字前移的动画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压栈的动画效果图

该平台互动学习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实现动态交互的功能,教师能添加、更改、删除各种资源,学生、教师可以查看各种资源库里的资源。同时,学生可从平台上下载练习题和测试练习题资料,练习题有主要算法描述,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每个章节的算法原理,测试练习题有自动报错功能。

五、改革数据结构实验考核方式

让学生对以前所做实验作一个分析和总结。具体操作方案如下:首先将学生自由分组,小组成员共同从以前做过的实验项目选做题中选择一个进行程序的分析设计和编码实现,要求考虑程序的编写规范,程序的执行效率等方面。考核时,由实验教师从该小组随机抽取学生到讲台进行讲解和演示,根据程序完成情况和学生演示情况,决定该小组成员的平均得分,而每位学生的具体得分由小组成员内部根据该学生在该程序实现中的工作情况决定。通过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达到互学互助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环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托一门编程语言以及所开发的实验教学平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进行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准备的合理设置,帮助学生在实验课上找到自己的最好学习方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兵.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络学习题库的研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

[2]朱洪浩.数据结构课程“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15)

[3]马晓波,王翠茹.《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赵耀红,孙宇.数据结构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04)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12

关键词:服装工效学,课程建设,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更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而具体的工作。它是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搞好课程建设工作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有利于人才培养。《服装工效学》是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服装工效学隶属于人类工效学, 既是一种综合的边缘学科, 也是一门以人为中心, 以服装为媒介, 以环境为条件的系统工程学科。本课程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 将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围绕创新型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规范教学行为, 完善教学条件, 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突出双语教学、服装工效的综合应用和研究性实验教学特色, 使本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同类学校的一流水平。

一、服装工效学学科的发展

我国于1984年才开始试办服装工程专业, 尚未形成服装理论、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管理、服装营销等各个层次的基础科学框架和培养体系。为了适应高等服装教育的跨世纪改革, 1999年以来, 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精神, 国内各高校都调整专业, 整合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计划, 提出新的教学设想。特别是服装纺织行业近年的结构调整、产品升级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推动了纺织服装科技进步, 使得原来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旧教材已经不适应新纪世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 亟待编写规划新教材,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强化课程教学要求。像服装人体工效学这门课程, 国外的高等服装院校已经形成课程体系并开课多年, 而仅近年来才在国内服装高校开课, 并且至今未形成统一教材, 且教学内容不一, 教学大纲的编写也是差别很大。

纵观世界服装发展史, 西方自文艺复兴至20世纪前10年、我国古代及传统服装的礼制程式, 无论是西洋女装的裙撑、束身衣, 还是我国妇女的船型小脚鞋、十八滚的直身旗装, 它们都是过多的禁锢人的工具及炫耀身价的手段, 为此服装显得那么残酷而不通人性。人类自觉地、能动地把实现“衣服适应人”这个目标并入科学系统的研究范畴, 而让它成为独立的学科, 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它受西方人类工效学的影响, 引发出人们对服装人类工效学课题的思考。服装工效学被看作是人类工效学的分支学科。人类工效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欧洲, 形成于美国, 是解剖学、运动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人类与机械用具之间的最佳配合, 以求人类在机械文明中得到最大自由度的学科。即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 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 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使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科学。

二、服装工效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重大举措, 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 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管理方式的深刻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教学机构应不断更新和适应时代发展, 努力将课程建设作为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努力把“服装工效学”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结合现代高性能服装技术及人体先进的测量技术的发展, 不断调整、改革教学内容,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将“服装舒适工效”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使之成为教、科、学一体化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三、服装工效学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国内外的调研, 结合作者近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 认为服装工效学就是以人-服装-环境为系统, 从适合人体各种要求的角度出发, 对服装设计制造提出要求, 以数量化情报形式来为创造者服务, 从而使人类能够根据人体工效学的观点来指导服装设计者科学地设计服装, 指导服装生产者科学地加工服装, 指导服装消费者科学地选购服装与穿着服装, 以保障人类有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活环境。它涉及人体心理学、人体解剖学、环境卫生学、服装材料学、人体测理学、服装设计学等学科, 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服装工效学这门课主要讲述服装环境与服装、人体结构 (含人体测量学) 与服装结构、人体生理和服装、人体心理与服装、安全防护与服装的基本理论, 并就各类服装工效学运用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是: (1) 人类工效学、服装人体工效学基本概念, 服装工效学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发展简史等; (2) 服装气候与服装, 含环境大气候、服装微小气候、服装传传湿机理、人体热生理、服装气候与寒暑着装等; (3) 人体形态特征结构, 包括形态、运动机构、体表与皮肤机能、体型与选型、服装定型 (规格) 与人体部位等; (4) 人体计测, 含测量工具介绍、人体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及动静计测方法等; (5) 服装与人体生理、心理, 包含皮肤生理与服装、肌肤触压感与着装、着装与皮肤卫生;服装与人的知觉心理、服装色彩与人的心理等; (6) 各类服装的工效学应用设计及性能介绍。

四、服装工效学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 教师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高级职称教师主讲,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 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鼓励博士生、研究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例如, 笔者所在学院服工教研室《服装工效学》任课教师中, 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50%;4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0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0%,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为70%;年龄结构合理, 并已形成梯队。45岁以下教师后续教育 (含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硕士生、博士生、国内外访问学者等) 人数占88%以上。同时为了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使他们能够顺利适应教学以及科研工作, 主要采取了要求青年教师广泛听课、抓好上讲台前的试讲、进行青年教师讲稿、课件的评选措施。课程组奖励教师不断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强调教师应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组织教师进行调研学习, 开设专题讲座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新技术。

(二) 课程体系改革。

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处理本门课程与其它服装相关课程改革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先进, 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方法与手段,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力争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与管理, 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和制作服装-人体表面产热、散热原理, 辅以人体模型讲述人体变形与服装变形等工效关系。建立专门网页, 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师生互动、交流教与学和心得。

(四) 重视教材建设。

采用系列化的优秀教材, 如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及参考书, 在教学中建立系统的相关学科的资料库, 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 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全体教师自行编写、制作相关学习材料。计划在建设周期内出版《服装工效学》、《服装舒适性与防护功能》等省、部级规划教材。

(五)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高度重视《服装工效学》课程服装热舒适及人体计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实验教学中侧重以基本操作为主的综合实验能力培养, 从而使科研和教学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开拓学生的视野, 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 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积极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六)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 鼓励青年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评教制度, 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蓼芫, 於琳.服装工效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张正国, 张迎梅, 张文定.强化精品意识, 创建精品课程[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2:51~53

[3].陈东生.服装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吉林工学院学报, 2000, 21 (2) :31~33

上一篇:缺乏自信下一篇:舒适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