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课程建设改革

2024-10-24

油藏工程课程建设改革(精选6篇)

油藏工程课程建设改革 篇1

油田开发 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试验,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按照国家或市场对原油生产的需求,从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订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产,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对开发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油田保持合理开发,直至开发结束的全过程 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分为①开发前的准备阶段②开发设计和投产阶段③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完善。油田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工作一是详探 1地震细测工作2打详谈资料区3油井的试油和试采4开辟生产实验区;二是进行生产试验,认识油田的生产规律,为油田正式投入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料。选择生产试验区的原则①生产试验区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对全油田应具有代表性。②生产试验区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全油田开发的影响要最小,相邻区域也不要影响试验区任务完成。③生产试验区的开发部署和试验项目的确定,既要考虑对全油田开发具备普遍意义的试验任务,也要抓住合理开发油田的关键问题。④生产试验区也是油田上第一个投入生产的开发区。试油的任务:1了解油层及其流体性质确定油田的开采价值2为确定各个不同含油层面积计算地质储量和确定油井合理工作制度 提出必要的资料 试采的任务 1认识油井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分布稳定的主力油层的生产能力及其常亮递减得情况2认识油层天然气能力的大小以及驱动类型和驱动能量的转化2认识油层的联通情况和层间干扰情况4认识生产井的合理工艺技术和油层改造5落实某些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 油田开发方针正确的油田开发方针是根据国民经济对石油工业的要求和油田开发的长期经验总结制定出来的,要服从“少投入,多产出”,确保完成原油产量的总目标 原则①在油田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指油田地质储量、油层物性、流体物性),高速度地开发油田,保证顺利的完成国家和油区按一定原则分配给它的计划任务。②最充分地利用天然资源,保证油田获得最高的采收率。③油田生产稳定时间长,而且在尽可能高的产量上稳定。④具有最好的经济效果,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地采出更多的石油 层系划分原则①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井能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并有较长的稳定时间和较好的经济指标。②同一个开发层系的各油层特性要相近,油层性质相近包括沉积条件、渗透率、油层分布面积、层内非均质程度③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④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⑤考虑到分层开采工艺水平,开发层系不宜过长过细⑥同一油藏中相邻油层应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意义: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划分开发层系是部署井网和规划生产设施基础;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求惊醒开发层系划分;油田高速开发要求进行开发层系划分。油田开发报告的内容:油田概况 油藏描述 油藏工程设计 钻井采油地面建设工程设计 油田开发方案实施要求 油田开发方案的内容1油藏地质特征2储量计算3油田开发方案的原则和方针 区域勘探的概念和任务 是在一个地区开展的油气田勘探工作 1进行整体调查 2了解地质情况3查明储油条件4给出油气聚齐的有力地带5进行油气地质储量估算6确定有利的含油构造不同时间注水及其特点早期注水及特点:油井产能较高,有利于长期的自喷开采,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和实现长时间的稳产,但投资大,回收期长。晚期注水及其特点:初期投资少,原油成本低,油田产量不可能稳产,自喷开采期短。中期注水及其特点:初期投资少,经济效益好,能保持较长的稳产期,不影响最终采收率 注水方式或注采系统分类边缘注水:是将注水井按一定的方式分布在油水边界处进行注水。适应条件:油田面积不大、构造比较完整;油层结构单一稳定、边部与内部连通性好;油藏原始油水边界位置清楚;油层流动系数较高 切割注水:是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割成为若干区块,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分区进行开发和调整。适应条件:油层面积稳定分布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注水井排可形成比较完整的切割水线;切割区内的生产井和注水井有较好的连通性;又曾有较高的流动系数,使切割区内注水效果能比较好的传递刀生产井排,以便确保达到要求的采油速度;顶部切割注水,适用于中等含有面积,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边外注水结合使用 面积注水:是把注水井和生产井按一定的几何关系和密度均匀的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适应条件:油田面积大,构造不完整,断层分布复杂;油层分布不规则,延伸性差,多呈透镜体分布;油层渗透性差,流动系数低;适用于油田后期强化开采,以提高采收率;油层具备切割注水或其他注水方式,但要求达到更高的采油速度时,也考虑采用面积注水方式;面积注水方式对非均质油藏、油砂体几何形态不规则者尤其适宜。点状注水:是指注水井零星的分布在开发区内,常作为其他注水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适应条件:岩性不均匀且不连通的油层。、面积注水的分类:四点法:(1:2)。五点法(1:1)七点法(2:1)反九点法(1:3)正对式直线排状注水(1:1)交错式直线排状注水(1:1)注采比(n-3)/2油田开发调整 1 层系2井网3驱动方式4工作制度5开采工艺 井网密度定义 每口井所控制的面积(km2/口)微观驱动效率:从注水波及的空隙体积中采出的油量与被注入水波及的地质储量之比剩余油分布:1断层附近2岩性复杂3现有井网控制不住的小砂体4注采系统不完善的5微构造部位周期注水 周期性的改变注入量和采出量再地层中造成不稳定压力场 使流体重新分布 试注水再层间压力下发生层间渗流 增大注入水波及系数 提高采收率 因素:1地层参数2注水方式参数水动力学方法 1周期注水2改变液流方向注水3强化注采系统的变形井网4补充点状和完善状注水系统5提高排液量6堵水和调剖技术7各种组合油藏动态分析:历史拟合阶段 动态预测 校正和完善油藏物质平衡方程再油气开发应用 改变液流方向 周期注水 提高排液量 完善排状注水系统堵水与调剖的技术等 功能 确定原始地址储量 判断油藏的驱动机理 测算油藏天然水侵量的大小 预测未来油藏的压力动态 一般应用 天然能量分析 水侵量计算 储量计算 动态预测 特点1他是零维的 它是由油藏某点计算的2虽然他一般表现与实践无关 但是天然水侵量与实践有关 3虽然压力只是在水与空隙中出现 但他也隐含在其他项中 4是推到他时用的方法计算的而不是逐段的 常见的递减规律有哪些指数递减规律: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变化率为一个常数。直线关系:指数递减类型的产量与时间在半对数坐标上呈直线关系,累计产量与瞬时产量是直线关系 调和递减规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量递减率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其递减率与递减的产量成正比,即递减率随产量的递减而减小。直线关系:对于调和递减规律的产量与累计产量,在半对数坐标上成一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与初始的递减率成正比,与递减初始的产量成反比。而产量的倒数与时间呈普通的直线关系。双曲线递减规律:指的是产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符合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函数。递减周期:产量发生变化时油田产量正好变为初始产量Qi二等十分之一,时间T即是。半周期:产量降为初始产量二等一半的时间。递减类型的判断方法:图解法、试凑法、标准曲线拟合法等。油藏管理的概念及核心是什么?概念:有效地利用人力,技术和金融等可用资源,通过优化开采,以最低的资本投入和作业费用,来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油藏中获取的利润。核心:油藏管理包括进行某些选择:让其发生和使起发生。可以在不进行刻意计划的情况下,听其自然从右仓操作中获得一定利润,也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提高采收率并从同一油藏获得在大利润.简述油藏管理的基本因素对油藏系统的认识程度,油采管理的经营环境,现代化技术.油藏经营管理过程是什么确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开发方案,方案的实施,实施过程的监测与评价

油藏工程课程建设改革 篇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此课题研究上,积极重视教材改革,将教材改革建设与课程质量建设有机结合,除着力重视申请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外,还大力组织校级教材建设项目立项、出版社出版基金申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等多种方案,并尝试建设了一批石油石化类经典教材。其中,学校在全日制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高等油藏工程》的教材改革上,抓住改革机遇,深化教材创新,凸显时代与知识特色,为此,经过学校学院等多方面力量在一年多的改革与实践下,《高等油藏工程》教材改革已初见成效,在试实践的过程中,该课程课堂效果反映较好,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热情的同时,开创了创新的方向。

一、体系建设

该课程教材改革后能够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概念,在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深入浅出,案例生动,结构科学,体例完整,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充分的吸收教材的本意。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教材体系建立紧密围绕着完整性、先进性与立体性的原则。

因此需要调研国内外有关《高等油藏工程》课程教材建设内容,优势互补,同时建立教材网络平台体现先进性与信息化,将传统教学方式与互联网优势相结合。

二、方法创新

1.先进编写理念的引进:本课程教材借鉴国内外同类优秀教材编写经验,同时根据启发式与研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师丰富的经验与严谨的摸索下进行教材体系建立与完善,以开展讨论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不足等形式促进教材的编写。

2.“立体化”教材的尝试:(1)教材大纲要求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采用较详细地编写方式,从结合讨论、矿场实例、最新成果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发展状况,有效解决了书本落后于实际的问题;(2)师生交流课下网络化,促进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创新型教学方式效率更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互动程度。因此,在高等油藏工程授课过程中,兼顾两种授课形式,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方式优势,实现逐步由传统向创新过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仅采用传统板书、多媒体、提问研讨等课上交流的形式,更增添了课下微信公众号答疑、查看网络化教材等环节。

三、内容优化

改革建设后的教材更加富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贴近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勇于尝试,迈开步子,更要不断总结经验,交流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修正路线。本次教材改革在授课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1.“高等”特色,即更加深入的理论讲解与更为细致的案例分析。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油藏工程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让课本不再脱离实际,让研究生学会通过油气藏静、动态资料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认识油气藏和把握油气运动规律,并为科学开发油气藏制定最佳开发方案和开发设计。

2.“实践”特色,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提高。实际上,油藏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已在大学阶段进行了基础性的学习,如果在《高等油藏工程》课上仍然讲授过多或偏于基础理论的内容,会使得学生重复学习油藏工程知识,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效率低下;同时,也不能只讲过于深奥、过于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与应用,毕竟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大学阶段并不是石油工程专业,可能并未系统学习过程《油藏工程》,所以,本课本有效兼顾了两者间的冲突,在兼顾少量初等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延伸,识记基本知识为辅,培养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或新型问题能力为主。

3.“实验”特色,教材中对于重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与实践。目前石油工程学院建成后的一体化教学专业实验室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更多地使用,并且把它使用好。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但不应脱离实践。因此教材广泛吸收经典特色实验,辅证理论研究。同时,我们也努力从高等油藏工程课程角度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更加丰富课程内容。

4.“网络”特色,努力建设教材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提高教学质量。将教材知识网络化开发,完成部分内容的网上阅读、问题反馈、集中讨论等内容。此方面的改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思维的扩大化,不仅仅懂得学习,更懂得结合自身去学习。

5.“先进”特色,多年从事油藏工程科研和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了油藏工程方面的大量宝贵的资料,改革后教材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油藏工程专业保持沟通,将所收集资料通过系统的整理,教学组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与总结,以便充实高等油藏工程的教材中。

总之,高等油藏工程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研究生重要的专业课程,进一步优化《高等油藏工程》课程教材体系的需求迫在眉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内容完善和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当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改革。

学校通过课程教材建设规范管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课程教材建设水平的提高,已建设了一批石油石化类经典教材。如《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石油炼制工程》等传统特色教材均进行了多次修订出版,被国内十多所高校使用,成为石油石化类经典教材。目前学校超过31部教材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摘要:教材改革对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油藏工程》教材改革基本思想重在“高等”理念的贯彻与执行,教材内容选取与讲授要把握好“度”,即为“机理剖析,理论升华,实践外延”。经过一年多的改革与实践,《高等油藏工程》教材改革已初见成效,课堂效果反映较好,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热情的同时为新型课程的建设开创了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高等油藏工程,教材,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姜汉桥,等.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2]李传亮.油藏工程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3]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4]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0-29.

[5]戚志林,黄小亮,雷登生.“油藏数值模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1,(2):90-92.

油藏工程课程建设改革 篇3

摘要:油藏深埋地下,油藏中流体的渗流特性和地下油藏参数的变化都是依靠油藏数值模拟得到,《油藏工程》课程的特点需要借助油藏三维可视化软件对对地下油藏实现具体形象的展现。本文對油藏数模文件的格式、存储组织形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利用OpenGL三维图形库实现了地下油气藏的三维可视化。

关键词:油藏 三维图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J201408,GJ201409)。

【分类号】TE-4

油藏工程课程作为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专门讲授油气田开采机理和方法的一门课程[1]。由于油气藏深埋地下、隐蔽抽象,油藏中流体的渗流特性和油气藏参数变化都是依靠油藏数值模拟得到,学生理解困难。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2]。因此,根据油藏工程课程教学特点,利用OpenGL技术,实现地下气藏数值模拟的三维可视化。

石油行业中常用的地质建模软件有Petrel、RMS、Direct等,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有Eclipse、CMG、VIP等。Petrel建模软件界面友好、过程管理使模型更新便捷快速,RMS的模块相对对,复杂断层处理能力较强;Direct软件可以进行多维互动的储层表征;Eclipse支持多种网格类型并能进行局部网格加密。下面我们以油田常用的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和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数模结果的三维可视化[3]。

1. 基于八叉树的数模文件存取技术

数模结果文件很大,有的达到100G,现有的计算机内存容量、计算和绘制性能有限,难以将海量的空间数据一次性从磁盘调入内存,而必须分块调度,因此需要研究大数据体在计算机中的存储组织技术。

存储组织与三维展示均采用八叉树数据组织结构,是一种用于描述三维空间的树状层次结构,八叉树的每个节点可以看作为一个正方体,每个节点有八个子节点,刚好利用八叉树结构描述。

我们将数模结果的大数据体分成若干小块,采用八叉树技术,即每次将数据体分为8个小块,每个小块再分为8个小块,直到每小块可以很方便地调入计算机内存并展示为止。

存储过程实际上是构造八叉树的过程,上面划分得到的可以在计算机展示的最小块构成八叉树的叶子节点,是分辨率最高、展示的体积最小的节点。如果用户要查看三维数据体的整体,需要将高分辨率的所有节点均调入内存,由于受计算机内存、绘制能力限制,这是无法做到的。人眼在观察事物时,对较远处的场景能够获得的信息相对较少,而随着距离的拉近,对细节的观察越来越详细,因此对远近不同的场景可以采用不同的分辨率(也称粒度)描述,这就是多层次细节(LOD)方法的基本原理[4]。

加载数据的初始时刻采用分辨率最低的数据,可以尽快描述物体大概的轮廓,在绘制数模大数据量的体数据时,效率仍然很高,因为它在最初加载进内存的是分辨率最小的数据,数据量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绘制出来,随着用户放大数据体,分辨率更高的数据块需要进行绘制,直到分辨率最高的数据绘制完成。

因此在存储时,不仅需要存储分辨率最高的数据块,还要存储低分辨率的数据块。我们将分辨率最高的节点称为叶子节点,将8个子节点所表示的体积元素加在一起构成父节点的体积,父节点的分辨率比子节点低,每个父节点的数据量等于每个子节点数据量。8个父节点所表示的体积元素加在一起构成祖节点,祖节点的分辨率更低......,这样最后构成根节点,根节点表示数模大数据体的全体,其分辨率最低,在三维可视化开始加载时首先快速加载根节点,看到整个数据体的全部。

2.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解析与效果展示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数据分为文本格式和二进制格式2大类,这两种格式的文件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文本格式的文件,其格式易于解析,便于软件开发和调试;二进制格式文件读写速度快很多倍,占用更少的存储空间,我们对2种格式的文件都进行了解析,在软件开发阶段使用文本文件格式,在获取实验数据时采用二进制格式,以提高运行性能。

Petrel建立的静态模型包括很多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文本格式文件是.GRDECL。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二进制格式文件也可以在Eclipse软件中使用关键字进行定制输出的,在三维展示时使用的文件一般包括三个文件:

(1)*.GRID文件(*.EGRID文件):存储了网格的相关信息;

(2)*.INIT文件:属性文件,存储了孔隙度、不同方向的渗透率等静态属性;

(3)*.UNRST文件:重启文件,记录了各种动态属性结果,如:含有饱和度、压力等数据。

我们通过编写Java程序,对读到的每一个关键字进行分析,再与实际Eclipse的显示效果进行对比,解析了这些二进制文件的存储方式。

地下油藏三维可视化可以实现多层(多分辨率)的效果展示,图1为最低分辨率(第0层)的展示效果。

3. 结束语

结合OpenGL三维图形库和Java技术编制的油藏三维可视化软件,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提高了教学效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如果学生感兴趣,也可以自己编制该软件,培养了学生编程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传亮?, 油藏工程原理(第2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2] 张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8(6):56-60

[3] 吴永彬等,基于PETREL的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技术[J],钻采工艺,2007,30(5):65-66

[4] 申龙斌,油田勘探开发地质对象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博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0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4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1教学目标的调整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方向,如果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得过于侧重力学理论原理的讲解,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不足,毕竟他们将来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安装、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工作,对于他们而言,真正涉及到力学计算的地方可能不多。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弱化理论分析”,转而侧重讲述力学知识的应用,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掌握力学知识在建筑结构方面是如何应用的,这能够增加力学课程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力学课程的特殊性,除了教学方向上制定的目标外,还应该更加侧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力学体系、授课案例的合理设置,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严密的思维,有助于将来更好的从事工程管理工作。 2。2教学内容的调整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xx,(50)

[2]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安装工程课程群改革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BIM;安装工程;课程群;改革

1安装工程课程群现存的问题

通过综合多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课程群中课程设置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2BIM技术应用于安装工程群改革的必要性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即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最新产物,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在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创建“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为项目各参与方以及最终用户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1]。众所周知,BIM技术因具有协调性、模拟性、可视化、优化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项目建设的全寿命周期中,因此,将BIM技术尽早应用于安装工程课程群中,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行业革新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BIM技术

国家住建部及十几个省市地区已陆续发布多项BIM技术应用推广文件,同时大批项目已纳入BIM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其要求建筑工程领域包括工程造价专业在内的诸多从业者掌握一定的BIM技术。安装工程作为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一大主体,涉及水、电、暖、通、消防、智能化等多项子单位工程,BIM技术在安装工程方面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单个子单位工程BIM模型的建立,管线的综合,动态的演示,更体现在多个子单位工程之间及与土建工程之间多个复杂节点的交叉优化,碰撞检查,可视化漫游等,其不仅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更有利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工序的返工,极大地节约工程成本。因此利用BIM技术对安装工程课程群进行改革迫在眉睫,进而提高学生的职场胜任力。

BIM技术将有利于安装工程抽象知识具体化

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课程群涉及识/绘图、建模、施工、造价、管理等多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其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直观知识理解易但空间想象难的困惑,因此,利用BIM模型的可视化特点及BIM漫游功能将有利于加快学生将安装工程抽象知识具体化。

BIM技术将助推安装工程课程教学多样化

油藏工程模块化教学探讨 篇6

模块化教学法 (M ES) 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 主张以现场教学凸显情境增进感性刺激与知觉映射, 促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深刻理解,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动手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再现知识的逻辑体系, 在逐步熟悉、掌握相关操作程序的同时学会“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 使学生今后能独立面对工作中的任务和困难[1]。波洛格纳 (Bologna) 进程是近年来欧洲高校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高等教育改革内容之一。围绕这一教学改革措施, 欧洲高校普遍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所谓模块化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 (模块) 。其目的是提高整个学习的灵活度, 并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 将培养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该项教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等问题[2]。目前模块化教学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之中。《油藏工程》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 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课程。由于油藏深埋于地下, 学生对油藏难以得到直接的感性认识, 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脱钩。模块化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 因此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在《油藏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 并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是其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便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模块化教学中, 教师只是在开始时利用很少的时间对任务的内容要求进行讲解, 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学生自己写出任务计划书、实施过程、检查评估标准, 并亲手按计划实施任务, 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教师对学生搞不懂的地方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 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遇到不懂的地方, 教师讲清学生应如何做, 为什么这样做。整个操作完成后,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 然后对照课本看是否和书本上的结论一致, 这样在教师帮助下和个人探索中获取理论知识,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 实现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双赢。

认知目标的实现固然十分重要, 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更加重视操作的熟练程度, 因此认知目标、行为操作目标都是重要的学习目标, 它们之间既是互相独立的, 又保持着重要的联系,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加速认知目标的实现, 做到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的双赢是模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4. 师生之间实现了双向信息的传递。

教师负责讲课和指导, 学生的任务是听课和活动, 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来了解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学生采取措施, 帮助他们补充信息, 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只有双向传递的信息, 并不断得到反馈的信息, 才是真正有效率的信息传递。

5. 加大学生参与程度是最高境界的激励方法。

模块化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任务, 这些工作任务按由浅到深的顺序设计, 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 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心理感受, 成功的喜悦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就完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油藏工程》模块化教学的适用性研究

本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该课程是把学生所学的有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油气田开发设计、动态分析、开发调整及油藏管理的系统工程问题。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系统工程所必须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并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知识进行油气田的开发设计和开发动态分析与调整的初步能力。可见通过油藏工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具备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油藏工程教学过程中, 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决定了油藏工程课程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知识点多, 各教学知识点之间既密切联系, 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油藏工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油田开发设计基础、油藏动态检测方法、油藏工程方法、特殊油气藏开发策略、油藏开发调整方法、油藏经营管理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别侧重油藏开发的不同阶段,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油藏动态, 掌握地下油水运移、分布规律, 最终目的是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不能简单地割裂开发。

2. 教学对象抽象, 需要认识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双赢。

油藏深埋于地下, 没有办法对其有直接的、全面的感性认识, 因此需要学生综合多种知识对其形成抽象的认识, 在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操作方法, 即开发调整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动态检测方法。如果形成的认知模型不符合地下实际情况, 就会得到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3. 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油藏工程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多, 这些基本的理论与方法要应用到实际的油藏对象中, 需要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因此, 针对教学知识点, 应该构建合理的教学实例, 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基于以上特点, 油藏工程进行模块化教学研究是适用的、可行的。

四、《油藏工程》模块化设计

按照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根据研究方向划分教学模块、学生的分组管理和编写模块化教材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原则[4], 对《油藏工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 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模块:油田开发设计基础模块、油藏开发动态分析与开发指标计算、开发动态监测方法、开发调整方法[5]。这四个模块之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有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油田开发初期首先进行基础的油田开发设计模块, 然后根据生产数据进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及开发指标计算, 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 利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对油田开发动态进行监测, 伴随着各种开发问题的出现, 最后对油田进行开发调整, 以获取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五、教学模块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实例设计

既然对油藏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块设计, 需要针对已经形成的四个教学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实例的设计, 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补充。在油田开发设计基础模块, 主要的理论教学内容有:油藏模型的表征方法、地质储量的计算方法、开发层系划分方法、开发方式确定、注采井网设计等主要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与油田多年科研合作的资料, 选取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块排2井区为教学实例, 该油藏为一构造简单、边水天然能量重组的油藏。以该油藏为对象, 需要学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 结合油藏的地质、流体、渗流特征, 描述油藏性质, 计算地质储量, 设计开发方式, 部署注采井网等工作。油藏开发动态分析与开发指标计算模块, 主要的理论教学内容有:开发效果分析指标、开发动态预测方法、开发评价方法等内容。该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发动态计算方法内容上, 主要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水驱油动态计算方法。配合的教学实例仍采用上述的排2井区油藏实例, 由于该油藏具有广阔的边水, 在开发中部署的排状生产井网, 边水的驱动能量来源于单方向的南部, 因此可以简单地将水驱过程看成多个一维两相水驱过程, 采用理论教学中的水驱动态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开发动态。在开发动态分析模块, 主要对试井分析原理与方法、示踪剂分析原理与方法和矿场测试方法进行讲解。该部分内容主要是对理论方法的教授, 必须配合矿场的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教材中, 已经列举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实例, 要求根据测试数据对地层参数进行分析, 在此不再赘述。此外, 该部分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数据的分析, 因此需要在计算机房完成相关的实例操作。在开发调整模块, 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层系调整的原则与方法、井网调整方法、工作制度调整方法、开采工艺调整方法和驱动方式调整方法。

六、模块化教学实践与认识

采用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结合最新模块化教学思想提出的,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油藏工程》教学中,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进与完善, 模块化教学过程的优点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接受模块化教学的学生的理解力有了明显地提高, 学生对《油藏工程》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通过调查发现, 能够主动参与其中的学生达到92%以上, 而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也很高, 85%以上的学生反映模块化教学使他们的课堂不再枯燥。模块化教学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 模块化教学也会有它发展繁荣的一天, 但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 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何加入更多的专业因素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有待于同行专家共同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继平.模块化教学与学习迁移[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5) :21-22.

[2]徐理勤, 赵东福.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 2008, (3) :70-72.

[3]姜君霞.模块化教学法的特点及要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 (4) :106-107.

[4]孙红敏, 李晓明.模块化教学法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3) :76-77.

【油藏工程课程建设改革】推荐阅读:

油藏工程方法论文09-24

地质油藏05-11

油藏开发08-07

油藏评价08-11

油藏应用10-22

深层稠油油藏07-22

长8油藏10-14

油藏成藏05-15

砂砾岩油藏05-16

底水砂岩油藏06-28

上一篇:县域招商宣传片解说词下一篇:申报骨干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