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油藏

2024-11-29

构造油藏(通用4篇)

构造油藏 篇1

摘要:针对特高含水的构造边底水油藏, 本文采用精细地质建模方法, 首先建立反映隔夹层分布的砂体骨架模型, 然后采用相控建模、确定性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储层参数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检验表明, 储层参数模型与生产动态资料吻合较好, 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储层、隔夹层的空间展布,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油田整体调整方案已经应用于油田现场。由此可见, 采用网格细分、相控建模等方法建立的储层模型更加合理可靠。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相控建模,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地质建模

秘鲁S油田具有强天然水驱、特高含水的特点, 油藏含有多套含油层系、储层非均质性强。为了对该油田进行深度开发, 笔者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精细构造模型, 然后采用确定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策略建立储层参数模型, 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

1 工区概况

秘鲁S油田为近乎南北向低幅长轴背斜构造格局, 其主要储层为白垩系的V和C两个砂层组, 本文主要对V砂层组进行储层建模研究。V砂层组属于河流相沉积, 砂体主要发育在砂层组中部, 厚度为20~30m。V砂层组地层发育相对简单, 可分为A、B和C三个小层。

秘鲁S油田于1979年投产, 共钻井28口, 目前生产井数15口。S油田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发, 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

1.1 沉积相研究

V砂层组属于辫状河沉积, 发育河道、心滩、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沼泽微相。河道微相主要由灰白色、灰黑色、褐灰色中砂岩、含砾砂岩组成, 底部具有冲刷面, 砂岩中见交错层理和纹层理。心滩沉积主要为中砂岩和细砂岩沉积, 砂岩中见交错层理和纹层理, 底部具有冲刷面, 粒度为中等到粗粒。天然堤是洪水期河水漫过河岸时携带的细、粉砂级物质沿河床两岸堆积, 形成的平行于河床的砂堤, 泥质含量较高。决口扇微相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 粒度较天然堤稍粗。河漫沼泽通常为灰黑色碳质泥岩, 并常夹有薄层粉砂岩, 储层物性极差, 通常为非储层或构成砂质储层的隔夹层, 如图1为V-B层沉积微相分布图。

1.2 隔夹层研究

本文将V砂层组储层内部和小层之间存在的多层物性差的砂岩、泥岩或砂质泥岩, 统称为“隔夹层”。从隔夹层的电性特点来看, 隔夹层的电性特点表现为:GR>43API, RT>4.1Ω, AC>80μs/m。

隔夹层的发育是造成河流相储层砂体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其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区隔夹层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 由于隔夹层对流体具有遮挡作用, 底部发育的隔夹层对油井的含水上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 秘鲁S油田地质建模

2.1 储层建模的思路

为了精细刻画单砂体以及单砂体内部的物性变化, 采用如下地质建模思路:

(1) 根据砂体和隔夹层资料, 建立能够反映隔夹层的砂体骨架模型;

(2) 结合前期地质研究成果, 利用确定性建模的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3) 采用相控建模方法, 进行储层参数随机模拟。

2.2 构造模型

构造模型是层面和断层模型的有机结合, 是储层地质建模的基础, 反映了储层的空间格架。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建立断层模型;使用地质分层数据和深度域地震构造层面, 建立V-C、V-B和V-A三个小层的层面模型。

一般而言, 为了描述砂体的三维形态及其内部物性变化特征, 还需要对构造格架模型进行细分, 特别是对垂向网格进行细分。本文采用平行于顶底面不等比例分层的方法, 通过对所有井砂体和隔夹层的统计分析, 根据隔夹层数确定细分层数, 进而得到了各个小层、沉积单元的细分层比例。应用细分层比例进行垂向网格细分, 建立了能够反映隔夹层分布的三维网格模型。

2.3 沉积相模型

研究区目的层段为辫状河沉积, 河道的沉积较复杂;生产井主要部署在长轴背斜构造高部位, 井网控制不均, 同时测井资料较少。采用常规的指示模拟方法并不能较好的描述沉积相的空间展布, 所以本次研究采用确定性方法建立沉积相模型。

对沉积微相平面图件进行数字化, 利用赋值法进行三维确定性建模, 从而建立了该区V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分布模型。

2.4 储层参数模型

相控建模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而是要以此为条件约束建立储层参数模型。储层参数模型能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储层物性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形态, 揭示出储层的内部结构及物性参数的分布特征。

首先分沉积微相统计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特征, 建立其累积条件概率分布;然后在沉积微相的约束下序贯高斯模拟孔隙度;最后以孔隙度模型为软数据, 应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模拟渗透率。如图2为V-B层相控孔隙度模拟实现, 可以看出储层由东偏北方向向西偏南方向展布, 河道微相处的孔隙度、渗透率较好。

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先后对地质模型进行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和抽稀井检验, 可知储层参数模拟前后概率分布是一致的, 储层参数的观察值和模拟值在交汇图上近似为一条倾角为45℃的直线, 这说明所建模型是可信的。

3 结论

(1) 针对秘鲁S油田V砂层组油藏沉积特征, 首先建立能够反映隔夹层分布的砂体骨架模型;其次应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然后在沉积微相的控制下, 应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集层各参数模型, 较好地反映了储集层的空间展布。

(2) 对于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 需要建立精细刻画砂体分布的储层模型。采用确定性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思路、相控建模的原则, 有利于吸收地质家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发挥地质的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丽辉, 邢玉忠, 赵秋忙.相控随机建模在油藏精细描述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29 (6) :21-23

[2]刘建华, 朱玉双, 胡友洲, 等.安塞油田H区开发中后期储层地质建模[J].沉积学报, 2007, 25 (1) :110-114

构造油藏 篇2

1 狮子沟油田概况

1971年8月25日, 青海管理局西部勘探指挥部1270队在狮子沟高点承钻狮中2井, 在1179.00m~1182.00m井段射孔提捞试油, 发现狮子沟油田N1油藏。狮子沟油田Nl油藏为一个近乎完整的北西南东走向的背斜构造, 构造南部被狮子沟断层所遮挡, 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的高点, 油气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油藏钻遇三套地层, 该油藏地层以河流一三角洲泛滥平原沉积为主。储层岩性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的砂砾岩为主, 储层物性中等, 以低孔中渗为特征, 局部中孔中渗, 孔隙度一般在2.5%一30.1%, 平均13.2%, 各小层渗透率级差最高达1950.6, 最小为8.7, 平均达到514, 非均质性强。油田主力开发共7个小层, 合采合注方式开发, 原油粘度6.5m Pa·S。狮子沟油田共开油井31口, 平均核实日产油达45吨左右, 截止2012年12月底核实年产油1.6791万吨自然递减率15.9%, 综合递减率15.9%, 综合含水率74.5%, 含水上升率3.8%。水井开井数20口, 年累注水12.2542万方, 阶段注采比1.66, 累计注采比0.92。为提高油田采收率, 采油厂针对油藏开发特点, 充分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饱和度测井、动态资料分析等手段, 强化老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并从深化老油田特高含水期的油层潜力入手展开论证, 配套形成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系列, 为剩余油挖潜, 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剩余油分布精细研究

2.1 落实微断层

用精细地震解释等技术显现低序级断层。首先理清断块群内部复杂低序级断裂体系形成和演化的规律。然后, 建立复杂断块群构造模式, 揭示断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组合特征和展布形式。在此基础上, 攻关研究形成了精细地震解释、相干分析、井间地震等描述技术, 使低序级断层描述及组合的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已能够准确解释落差10米以下“微断层”。

2.2 识别夹层

用韵律层对比等技术方法找出夹层。厚度薄、稳定性差、横向延伸较短, 增加了夹层识别难度。但夹层定量描述与预测技术却能够对其准确定位。应用沉积学理论, 基本清楚了不同沉积类型夹层分布特征, 建立了曲流河、辫状河和三角洲等多种沉积砂体的相控夹层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高精度测井资料, 识别井点大于0.3米的夹层, 以点带面, 运用韵律层对比等技术手段, 由细到精, 预测井间夹层的分布, 最终建立夹层空间分布的三维模型。

2.3 寻找优势渗流通道

用预测数学模型求解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对于“下面好、上面差”的正韵律高渗透储层, 在经过“大浪淘沙”之后, 加之水的重力作用, 下部就形成固定的“流水通道”——优势渗流通道, 使“水驱油”变成了水的“无效循环”, 而剩余油在顶部渗流较弱的区域富集。封堵“通道”, 就成为“驱赶”剩余油的“对症药”。应用试井监测、示踪剂产出曲线分析等检测技术, 直观地定性判别储层优势渗流通道。通过建立了单因素和多因素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数学模型, 深入“求解”, 预测在不同地质及开发条件下优势通道形成所需的注水倍数界限, 最终实现了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和时机的定量预测。

2.4 地质建模技术应用

用三维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技术还原真实油藏。以前油藏描述只能靠一些简单的二维平面图来实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地质研究技术的结合发展, 展现的油藏也“变身”为三维实体。通过掌握应用PETREL、RMS、EARTHVISION等主流地质建模软件, 完成油田区块的三维地质建模。通过大规模推广应用, 形成了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刻画低序级断层、整装构造油藏精细表征储层韵律段及层内夹层的精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真正实现了油藏三维精细表征, 展现了地下真实的油藏。

2.5 剩余油分布特征

用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精确找准剩余油富集区。油藏经过长期水驱和化学驱之后, 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 寻找剩余油富集区也是难上加难, 而“精细”的要求给数值模拟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设备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突破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规模;加强油藏工程、开发地质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 提出多信息综合应用方法, 充分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集成优化优势, 建立精确的油藏模型, 攻关形成了陆相复杂非均质水驱油藏的剩余油富集区定量描述技术及软件系统, 实现了任意井点井层、任意网格、任意闭合区域的全方位、多指标剩余油定量描述, 剩余油富集区描述实现了定量化、动态化、一体化。平面分布上, 多为孤岛状或窄条带状;从区域分布看, 主要分布在大断层附近、断层边角区和岩性变化带;纵向上, 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较差的低渗透层中。一般来说, 研究微观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有两类:一类是占较多孔隙的连片状剩余油, 它分为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和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另一类是占据较少孔隙的分散型剩余油, 主要有柱状和孤岛状等形式。

(1) 片状剩余油。

(2) 分散型剩余油。

3 剩余油挖潜对策

(1) 把措施挖潜和加强地质研究、精细剩余油分析、注采完善结合起来, 努力调整措施结构。加强油藏构造研究, 精细储层认识, 进行查层补孔完善井网, 增加控制储量。

(2) 根据不同的区块特点, 建立不同类型的注采关系, 使注入水有效驱替油藏剩余油。一是针对低液量、低含水的单元, 主要依靠水井重分层, 增加小层配注量的办法, 来提高油藏动用程度。二是对层间压力相差较大井区, 通过高渗透层堵水, 低渗透层攻欠的办法, 来深挖非主力层潜力。三是对条块分割、井网不完善单元, 简化注采关系。四是对低能量、低渗透单元, 采取区块整体提压、注水井单井解堵等措施, 有效补充地层能量, 满足油井提液需要。 (3) 针对渗透率差异大, 造成层间、层内干扰严重, 水线推进速度快, 低渗透层、小薄层无法充分发挥潜能的现状, 实施细分注水开发方案, 根据各井组不同的地质特点、吸水能力以及连通性的差异, 按照整体考虑、上下兼顾的原则, 采取滚动调整, 跟踪监控的办法, 实施多元化注水。应用剩余油测井技术, 了解层内剩余油的分布状况, 结合吸水剖面、油水井动静态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实施油井卡水、水井调剖、压裂等措施, 控制高渗透层注水, 加强低渗潜力层的注水。

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 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 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 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关键词:构造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

参考文献

构造油藏 篇3

欧601块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头台子村南, 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欧利坨子断裂背斜构造带。该区主要含油层段为沙河街组三段裂缝型火山岩。

2 区域构造演化

本区经历了古新世的拱张、始新世中期—末期的裂陷、新近纪至今的坳陷三个阶段[1]。

沙三期总体上受引张应力场控制。沙三早期, 随着断裂活动的加剧, 发育砂砾岩和火山岩交互沉积;沙三中期, 构造断裂运动进一步加剧, 基底发生强烈拉张断裂, 使得欧利坨子地区基底大幅度下陷, 特别在驾掌寺洼陷以及驾掌寺和二界沟断层之间夹持的条带, 形成了该区域早期的深陷带, 如中央深陷带、二界沟和驾掌寺洼陷。同时, 荣北断层也剧烈运动, 最终成为荣兴屯—油燕沟与驾掌寺洼陷的分界断层;沙三晚期, 该区域构造运动逐渐减弱, 湖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物源供给充足, 多发育高水位背景下的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沙三末期, 区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裂谷盆地早期高差地形基本上被夷平[2,3]。

3 构造形态及断裂特征

欧601井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断裂运动, 在早期拉张和晚期扭压构造运动作用下, 形成了研究区较为复杂的构造-断裂系统, 由多条北东向主干断层和一系列次一级东西向、北西向派生断层构成。

3.1 界西断层 (F1)

界西断层其主要特点是延伸长、长度4.2km, 断距大、走向NE、倾向NW、上陡下缓, 活动期长, 贯穿整个研究区。界西断层在沙三早期、中期和东营晚期构造活动最为强烈, 是控制欧利坨子断裂背斜带东侧的边界断层。

3.2 欧601—欧603断层 (F2)

欧601—欧603断层发育于欧利坨子背斜构造的中部, 区内延伸长度7.5km, F2断层为南东倾逆冲断层, 呈NE走向、倾向SE。欧601—欧603逆冲断层为欧601块和欧603块的分界断层。

3.3 欧42—欧36断层 (F3)

欧42—欧36断层 (F3) 呈NE走向, 为南东倾断层, 南段为正断层, 北段为逆断层。区内延伸长度3.6km, 倾向SE。该断层是欧36块与欧601块的分界断层。

3.4 欧37-58-28断层 (F4)

该断层呈NE走向, 为南东倾断层, 区内延伸长度3.6km。该断层是欧36块与欧37块的分界断层。

3.5 欧46断层 (F5)

该断层呈NE走向, 为南东倾断层, 区内延伸长度1.2km。欧46断层北与F3断层斜交。

另外, 研究区还发育一系列次一级断层, 多与主干断层相交;或与主干断层平行展布, 以张性断层为主。这些派生断层与主干断层一起, 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欧利坨子断裂背斜构造带, 形成了背斜、断鼻、断块、地垒等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

4 区带描述

研究区为依附于界西断层 (F1) 的欧利坨子断裂背斜构造带, 而欧601—欧603断层 (F2) 、欧42—欧36断层 (F3) 将欧利坨子断裂背斜构造带自东向西划分为欧601区带、欧603区带、欧36-37区带。其基木情况如下:

4.1 欧601区带

欧601区带夹持于界西断层 (F1) 和欧601—欧603断层 (F2) 之间, 呈北东长轴方向展布。依附于欧601—欧601断层形成具有二个局部高点的欧601断裂背斜构造, 南部高点在欧气3井附近, 北部高点在欧19-16井北侧。欧601断裂背斜构造高点埋深2 350m, 幅度100m。已投入开发, 有15口井钻遇粗面岩油藏。

4.2 欧603区带

欧603区带夹持于欧601—欧603断层 (F2) 和欧42—欧36断层 (F3) 之间, 呈北东长轴方向展布。欧601井位于该带鞍部, 其南部为欧612断鼻构造, 其北部为北高南低的单斜形态。

4.3 欧36-37区带

欧36-37区带依附于欧42—欧36断层 (F3) , 呈北东长轴方向展布。形成南北两个断鼻构造, 南部欧36断鼻构造高点在欧36附近, 北部欧37断鼻构造高点在欧42北侧。

摘要:欧601井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 构造上东到三界泡潜山、南与热河台断裂背斜相邻、西接董家岗斜坡、北倾没于于家房子洼陷。通过开展该井区沙三段构造特征研究, 搞清了其构造演化规律、整体形态和断裂系统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构造特征,沙三段,欧利坨子地区,断裂系统

参考文献

[1]马玉龙.辽河油区勘探与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2]黄国丽, 高娟, 薛辉.欧利坨子地区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0, 6 (2) :13-17.

构造油藏 篇4

1 区块概况

欢喜岭油田欢2—16-10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部欢喜岭油田高垒带, 被锦2-6-9~欢56断层和欢2-17-10断层所夹持的背斜构造, 构造平缓。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大凌河油层, 油藏埋深1755~1792m, 含油高度37m, 是典型的底水油藏。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沉积。储层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块状含砾砂岩, 泥质胶结, 泥质含量11%。储层物性较好, 平均孔隙度为22.3%, 渗透率为1826.0×10-3μm2, 为高孔高渗储层, 该块底水活跃并且锥进严重。

2 研究内容

2.1 水平井技术适应性论证

根据欢喜岭油田油藏特征及国内外的典型经验, 按照目前水平井适用标准, 欢2-16-10块动态参数、静态参数值均符合水平井部署条件。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水平井技术在该类小断块底水油藏的挖潜中具有如下优势:一是预计水平井产量是直井的2~3倍;二是水平井比直井的生产压差小, 泄油面积大, 在后期开发过程中底水均匀缓慢地上升, 延长无水采油期;三是水平井单控储量比直井大。

2.2 精细三维地质建模

该技术是综合运用地震和储层物性资料对部署区块目的层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展布研究、层内夹层、平面物性分析、沉积微相研究、流体性质分析、动态生产状况分析于一体的综合分析建模技术, 目的是研究剩余油分布。不同类型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欢2-16-10块地质建模研究中, 由于该块大凌河油层顶面构造比较简单, 地质建模的侧重点是研究储层的非均值性以及流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于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控制了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因此, 在地质建模过程中主要采用相控储层建模方法, 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变差函数分析等, 以录测井解释和沉积微相模拟成果做控制, 模拟大凌河油层储层物性及原始含油饱和度。并进行多次随机模拟, 最后选择最好的研究结果在剩余油富集的微构造高点进行水平井部署。

2.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 是该区准确部署设计水平井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欢2-16-10块构造低部位水淹程度较高, 受底水影响, 水淹为连片状, 在微构造高点由于没有生产油井, 水淹比较弱, 油水界面相对于原始油水界面只上升2m, 可采油层高度35m, 剩余油比较富集。

2.4 水平段轨迹参数优化

部署目的层的非均值性、设计水平段长度、油层中位置及轨迹、油水粘度比、隔夹层等因素对水平井动态产生重要影响。水平井轨迹参数设计是否合理, 将直接关系到水平井的整体开发效果。对欢2-16-10块这种开发后期的小构造底水油藏而言, 水平段设计长度一方面受到构造的限制, 并还应根据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进行优化。

2.4.1 平面位置优选

为使部署水平井控制更大的水驱储量, 在满足水平段要有一定长度的前提下, 设计水平井布于构造高部位。同时根据水平井渗流压力动态分析结果, 设计水平井应平行于单一直线边界, 因此, 水平段应基本平行于构造等高线。

2.4.2 纵向位置优选

在水平段纵向位置的研究方面,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根据辽河油田钻井规定, 垂直深度小于2500m的水平井水平段纵向上误差应不超过2m。

(2) 欢2-16-10断块E3S32纵向上为正韵律沉积, 通过该块已完钻井的录测井资料分析, 部署层砂体顶部储层物性较差、含油饱和度低。

(3) 根据该块数模研究结果, 设计水平段位置距油水界面越远, 油井见水时间越晚, 同时油井临界产量在0.9h后有所下降, 油井产量在0.4-0.8h之间时下降幅度较缓。

通过综合分析, 认为该块部署水平井的水平段在油层中的合理位置应是0.8h左右, 距油顶7m, 距油水界面28米。

2.4.3 长度优选

根据目前国内外关于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研究成果, 认为水平井的产量与水平段的长度为正比关系。但由于该块构造比较小, 水平段长度主要受构造控制。利用V S P测井计算的时深关系把预计水平段深度标定在精细解释后的顺水平段方向的地震剖面中, 精确计算在设计深度上, 部署目的层圈闭长度大约为175m, 因此设计水平段长度为175m。

3 应用效果

通过综合研究在该断块实施水平井1口, 水平井投产后, 初期日产油124.2t/d, 不含水。投产后使该块日产油从原来的5t上升到目前的129.2t, 增加可采储量12.8×104t, 经济效益显著, 说明通过水平井技术进一步开发该类油藏是可行的。

4 结论

(1) 欢2-16-10块E3S32段底水油藏在开发30多年后已进入开发后期, 底水水淹严重, 但在靠近断层的微构造高点仍存在一定剩余油。利用水平井技术的优越性挖潜该类油藏的高部位剩余油效果显著。

(2) 欢2-16-10块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成功表明, 目前水平井技术在油藏地质体较落实的情况下, 通过优化设计水平井轨迹, 在减缓底水锥进速度、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可保证该类油藏高效开发。

参考文献

[1]万仁薄.水平井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1]万仁薄.水平井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下一篇:教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