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信息论文(精选7篇)
油藏信息论文 篇1
0 引言
以B/S方式实现图形化快速、实时地发布区块的整体油藏信息监测结果, 井组的动态、静态和测试信息, 单井各层的注入或产出信息, 以及历史变化情况, 实现以集成、直观、形象的方式, 对动态参数、静态参数、测试成果及其历史对比情况的表现, 可以更好地辅助分析油田开发动态, 进而得出合理的方案, 提高油田开发效益。本文使用Geotoolkit在VS2008环境下进行油藏信息图形的绘制, 使用ActiveX技术实现油藏信息图形在浏览器上的显示。
1 Geotoolkit绘制等值线
GeoToolKit是INT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GeoToolkit提供基于C++/Qt、Java和C#/.NET语言开发的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应用的高性能图形组件。它允许开发人员利用高层次的工具, 能够快速部署先进的数据可视化和分析应用。石油企业服务提供商和软件厂商依靠GeoToolkit图形地球科学来提供应用与开发。业界很多主流软件中的图形显示模块或功能, 均采用了Geotoolkit图形组件, 以提升软件性能、缩短研发时间、减小研发成本。这使得开发者真正专注于如何解决企业勘探开发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难题。本文采用的是GeoToolKit.NET开发库, 包括有Carnac、WellLog、Seismic和Contour组件。
其中Contour就是绘制等值线需要的库。cgContourShape类是Geotoolkit绘制等直线的核心, 它创建了一个等值线图形的对象。cgContourGrid定义了等值线的范围, 其中包含了等值线的数据。cgContourScale定义了等值线的刻度。一个完整的等值线创建过程代码为:
以上代码就是使用Geotoolkit创建等值线的一个完整过程。等值线需要的数据由cgContourGrid创建的对象读取保存, 创建好的cgContourGrid对象会赋给cgContourShape对象的属性中, cgContourShape根据其数据进行等值线绘制。
2 ActiveX控件开发
利用ActiveX控件可以使用户能够在不安装任何软件的情况下, 仅仅通过IE浏览器就可以实现远程的图像访问功能。在用户浏览页面时, 通过Web服务器将ActiveX控件发送到用户浏览器上, 用户只需运行这个ActiveX控件就可以进行远程动态访问功能。选择ActiveX控件的主要原因如下:
(1) ActiveX控件技术是一个标准的控件技术, 它与具体的编程语言无关, 可供Visual C++、Visual Basic、javaScript等应用程序使用。例如可以用Visual C++开发一个ActiveX控件, 然后将这个控件放在其他的环境下使用, 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各种编程语言的开发能力, 而且还可以在不同编程语言之间搭起一个桥梁, 方便程序员进行编程。
(2) ActiveX控件作为一个整体, 应用在控件容器中, 可以提供事件 (Event) 和响应时间, 在容器程序对ActiveX控件进行操作时, 能够返回事件给容器程序, 并有多线程能力, 支持其余同期之间的双向通行。
(3) ActiveX控件被广泛应用在Web上, 编程人员可以创建编写ActiveX控件, ActiveX控件可以作为网页上运行的特殊程序, 被加载到网页上运行。应用ActiveX可以在页面中增加Client/Server能力, 允许在网页中执行复杂的操作, 并可以从服务器或其他的站点上获得数据。例如, 可以为用户的网页添加动画、视屏控件、表格等。
在VS2008环境下, 将程序改造为ActiveX控件, 具体步骤如下:①创建Windows窗体库项目;②更改ActiveX的项目属性, 在程序集信息中, 将“使程序集COM可见”勾选, 选择“生成”选项卡, 并勾选“为COM互操作注册”;③修改AssemblyInfo文件;④生成GuidID;⑤需要实现一个名为IObjectSafety的接口。
经过上述步骤, 一个ActiveX控件就开发完成了。其中接口IObjectSafety是为了让ActiveX控件获取客户端的信任, 其代码为:
将开发好的ActiveX嵌入到网页中显示, 结果如图2所示。
3 结语
本文通过使用ActiveX技术, 将Windows环境下的图形应用程序运用到Web环境中, 使用Geotoolkit进行绘图, 更专业地显示了油藏数据信息。以B/S方式实现图形化, 快速、实时地发布区块的整体油藏信息监测结果, 井组的动态、静态和测试信息, 单井各层的注入或产出信息, 以及历史变化情况, 可以更好地辅助分析油田开发动态, 节约成本, 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月奎, 邬文涛.基于Web Service的异构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与实现[J].软件导刊, 2013 (7) .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管理思路研究 篇2
1 对于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认识
(1) 对于地质数据信息的认识地质数据信息主要是关于地质方面的数据, 主要包括地层、流体、储量等方面的信息, 是对石油开采区域进行了解的最基本的数据信息。地质信息数据是石油勘查人员了解该地区储层储集能力、石油储量、了解地下流体的性质的最基本的数据, 为新油田的预测、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对于整个石油的发现和开采十分重要。
(2) 对于油藏数据信息的认识油藏是指在单一的圈闭中以石油为主的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而油藏信息数据是该信息系统中的石油的产量、开采率、一些信息数值的模拟等数据, 这些数据是优化石油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 为石油的顺利开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油藏数据是否精确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见油藏数据的收集是石油开采前期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3)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地质油藏数据信息涵盖了整个油田开发的静态数据, 是石油企业对于油田开采工作的关键,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准确与否, 直接影响了油田开采施工的技术人员的判断, 是石油开采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因此要加强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管理, 为石油的进一步开采提供数据和技术的支持。
2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的管理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之中, 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尤其在石油企业体现的非常明显,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已经成为石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目前石油企业在地质油藏的数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 对于数据没有进行统一形式的管理目前, 对于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管理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形式, 很多的石油企业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保存形式比较随意, 有的信息数据存放在档案室, 有的信息存储在资料管理人员的电脑里, 信息存储的形式过于个性化, 石油企业的资料管理部门人员流动性很大, 造成很多有用的数据丢失的情况, 对以后数据的应用造成严重的困难。
(2) 数据信息分散存储于各个数据管理库中根据石油企业传统的数据信息管理规定, 各组数据信息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散存储于不同的信息库中。这种规定已经不符合现在信息数据储存的发展趋势。目前, 很多企业都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但信息存储的标准还采用传统的规定。这些不同的数据库的设计标准不同, 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给信息的查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管理思路
(1) 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1对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对于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全周期化管理是对石油的勘探、石油开采过程的评价、新的石油开采技术的开发、石油开采过程的注意事项、石油废弃物的处理等一系列石油开采环节的信息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把石油开采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各组信息对油田的整体开发进行再认识。2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a. 做好关于油气藏的评价信息的收集。油气藏的评价为制定合理的油气藏开发策略和油气藏开发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数据保障。所以对于地质油气藏数据的收集要以油气藏的评价为核心, 对于地震、钻井、测井和生产测试等方面信息进行重点的收集, 为石油的开采提供可靠的依据。b. 做好油气藏描述信息的收集。油气藏的描述信息是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油气藏的数据进行深入了解的依据, 随着对于油气藏描述信息的深入认识, 可以使施工的进度进一步的加快。
(1)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的设计思路1前期研究。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的前期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即 :预可行性阶段、可行性阶段、ODP研究阶段。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预可行性阶段收集信息的重点是关于油田开发的商业价值, 这个阶段信息的收集一定要以是否能够体现油田的商业价值为重点 ;而可行性研究阶段则需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估算油田的商业价值, 这些可行性信息的具体收集需要在ODP设计阶段来进行。2ODP实施阶段。ODP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随钻资料, 对地质油藏有更深的认识。ODP实施阶段要注意随钻项目的三个业务节点, 即 :钻前研究、随钻跟踪研究和开发井钻后的地质油藏评价, 信息收集部门要充分把握这三个阶段, 促进随钻资料的收集。3生产阶段。生产阶段主要是对与产量有关数据信息的收集, 具体包括油藏描述信息和动态地质油藏信息等数据信息。
4 结语
加强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管理, 首先要转变管理思路, 改变以前以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数据收集, 把数据信息的收集的目地变为为石油的开采提供有效的服务上, 积极促进地质油藏数据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为石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慧文.以经济效益为主线高效开发海上油气田[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2002, (03) .
[2]张宝安.关于油田信息化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数字化工, 2004, (12) .
[3]陈尔东, 张文鸣.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石油报, 2009, (05) .
油藏信息论文 篇3
昆北油田切16号构造位于柴西南昆北断阶带西部, 整体为一向北倾伏的斜坡, 局部有小的鼻状构造或断块构造。本区路乐河组 (E1+2) 为该区主力产层, 其沉积相类型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相, 储集空间主要为剩余原生粒间孔、溶蚀孔, 少量微裂缝。区内断裂活动强烈, 相互交叉切割, 与断层有关的局部构造发育, 以断块、断鼻为主。
2 油藏特征
2.1 油藏类型
切16井区E1+2油藏受地层超覆和沉积相带、岩性、物性多重因素控制, 为构造背景上的低孔低渗岩性油藏。顺物源方向油层较为连续, 只是油层品质受相带、岩性、物性的影响有所差别;垂直物源方向同一相带内油水分布受构造位置控制, 不同相带间岩性与物性边界控制油水分布, 油层横向连通性差。总体上地层上倾方向为物性遮挡, 油气富集程度较高, 低部位见边水。纵向连续厚达60-70米的砂体沉积稳定, 但连片分布的砂体在不同部位岩相变化较大, 储层非均质性强, 油层横向连通性有一定变化, 顺物源方向油层较为连续, 垂直物源方向油层横向连通性变差。
2.2驱动类型
依据切16井PVT高压物性分析数据, 计算切16区E1+2油藏弹性采收率为1.0%。由于油比仅为4.75m3/m3, 并且2012 年已同步注水开发, 目前油E1+2藏驱动类型以人工注水驱为主。
2.3油层分布特征及油水关系
切16 井区E1 + 2油藏油层埋深在1680-2230m (油藏中深1860m) , 纵向上共有5个含油小层。各含油小层内广泛发育物性隔层。各井同一小层内油层与隔层的纵向位置不稳定, 横向连片性变化较大, 顺物源方向横向较好, 垂直物源横向连通性变差。单油层厚度介于0.97m-8.0m, 平均单层厚度为3.2m。平面上, 单井油层厚度为4.6-35.8m, 在构造中部切163、切167、切168井区内油层厚度较大, 周边油层厚度相对较小。
2.4压力与温度
地层压力:根据实测压力资料, 计算得到压力与海拔关系, 其关系式为:P = 30.101-0.0093×H;P:地层压力 (MPa) , H :海拔深度 (m) 。相关系数R = 0.958。该区地层按海拔计算压力梯度为0.93MPa/100m, 据地层压力的划分标准, 属于正常压力系统。
地层温度:根据实测温度和深度点, 做出温度与深度关系图, 其关系式为:T=20+0.0318×D;T:地层温度 (℃) , D :地层深度 (m) 。相关系数R =0.8168。地温梯度按地层深度计算为:3.18℃/100m, 属于正常温度系统。
2.5流体性质
地面原油性质:据切16 井区地面原油样品分析结果, 地面原油密度0.8461- 0.8897t/m3, 平均0.862t/m3, 粘度为16.8-69.51MPa.s, 平均43.84MPa.s, 汽油含量在4%-20.0%平均为12.5%, 煤柴油含量在7.2%-69.5%之间, 平均为31.6%, 属于轻质原油。初馏点介于48.8-138°C, 平均为95.4°C;蜡含量介于10.3%-20.1%之间, 平均为14.4%;析蜡温度介于45.0-57°C, 平均为53.8°C, 凝固点介于36.5-42.0°C, 平均为40.3°C。
地层水性质:水分析资料显示, 色微黄-透明、味咸苦, 比重1.044, p H值6.6, 中- 偏酸性。 水型为Ca Cl2型, 矿化度36499-71897mg/l, 平均54068 mg/l。
地层原油性质:在原始地层压力下, 原油体积系数1.0179, 地层原油密度0.8382t/m3, 饱和压力1.582MPa, 气油比4.75m3/m3。室内高压物性样品分析结果, 切16井区饱和压力及溶解气油比低, 属于未饱和油藏。
2.6储层渗流特征
从归一化处理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上来看, 该油藏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 (42.7% ) , 油水两相流动区域窄 (32.7%) , 最终驱油效率 (50.1%) 较低,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高57.7%, 储层亲水。岩心样品资料反映岩心渗透率越低、两相流动区越窄, 水驱油效率越低。
相渗资料表明:随含水饱和度上升, 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降低, 水相相对渗透率缓慢抬升。油藏没有无水开采期, 油水前缘突破至井底, 油井产水后, 产油量大幅度的降低。根据切16井区无因次采液 (油) 曲线可以看出, 依靠提液来维持油田稳产潜力有限, 需实施早期注水, 完善注采井网, 实施“多井少注”、“温和注水”或压裂等改善井筒续流能力的措施改善开发效果。
2.7 粘土矿物及储层敏感性
室内分析化验资料表明:切16井区E1+2油藏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 介于18.1%-28.1%, 平均为18.4%, 粘土矿物含量对储层物性影响明显, 特别是杂基中的粘土。显微镜下主要为云母质粘土或含铁泥土杂基, 呈混杂方式填隙于粒间或围绕碎屑颗粒分布。
X衍射分析显示储层粘土矿物类型主要为伊利石 (I) 、伊蒙混层 (I/S) 、绿泥石 (C) 。其中伊利石和伊蒙混层含量较高, 平均含量分别达53.5%和30.1%, 绿泥石平均含量约16.0%。纵向上取心段粘土含量变化不大, 伊利石随深度加深而比例略有下降趋势, 绿泥石随深度加深而比例有增加趋势, 潜在的油层伤害主要是对绿泥石粘土的酸敏反应。
室内岩心测试不同的注入速度、水敏、酸敏、碱敏等指标对储层造成的伤害进行评价。切16井区储层无酸敏性, 但存在弱速敏、中水敏、中盐敏、中等强度碱敏。因此, 该区储层易受到外来流体的损害, 对各类入井液均较敏感, 应严格控制入井流体的性能, 尽可能提高入井流体与储层的配伍性, 以免对储层造成伤害。
摘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岩心及油水分析化验等资料, 对切16区E1+2油藏油藏特征进行研究, 总结分析了油藏类型、驱动类型、油气水关系、地层压力与温度等油藏特征。
关键词:油藏特征,分析化验,切16区,昆北油田
参考文献
[1]宫清顺, 寿建峰, 黄革萍, 等.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辫状三角洲沉积特征[J].地质科学, 2012, 47 (1) :116-128.
油藏信息论文 篇4
关键词:中石油,油藏分类,砂岩油藏,流度
1 引言
中石油各油区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 以往根据综合因素, 划分出常见的七种油藏类型,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低渗透油藏的划分界限比较简单, 同类油藏的开发效果迥异;油藏的地质特点复杂、主控因素较多, 很难找到标准唯一的判定条件, 不同类型油藏的分类存在多解性;油藏类型划分缺乏简单明确的主线, 层次关系不强。因此, 有必要探寻一种适应中石油开发现状以及满足油藏管理需要的油藏分类方法。
2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目前中石油将已投入开发油田划分为中高渗透层状砂岩油藏、低渗透砂岩油藏、复杂断块油藏、天然能量开发油藏、砾岩油藏、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稠油热采油藏七种常用油藏类型。长期以来, 其一直是油田开发统计分析的基础, 为提高油藏管理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1) 难以适应油田的开发对象的转变。2003年以来探明储量中低渗透、稠油、特殊岩性等复杂油藏储量占80%。尤其是低渗透产量比例也大幅上升, 地位愈加重要。复杂断块和天然能量开发油藏占比逐年下降。
(2) 砂岩油藏的划分界限和方法难以适应管理需求。目前仅以空气渗透率50m D为界限划分中高渗透和低渗透油藏。而随着技术的进步, 新投储量渗透率下限也在不断突破。此外, 目前划分的低渗透油藏在生产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矛盾问题:渗透率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油藏开发效果, 部分油藏的渗透率相同而开发效果迥异。长庆油区渗透率下限远低于吉林油区和大庆外围, 但其开发效果并不逊于后两者。出现这样的矛盾问题说明, 只以渗透率分类过于简单。因此, 需要进一步研究砂岩油藏分类界限。
(3) 很难避免相互交叉重叠, 不利于分析与统计。目前的七类油藏是对常见油藏类型进行的人为“提炼”。虽避免了标准中油藏分类过细过繁的问题, 但缺乏明确的分类主线, 构造、岩性、渗透率和开发方式等均作为过主要分类依据。
3 油藏分类新标准的确定
3.1 砂岩油藏分类界限研究
经过初步研究, 砂岩油藏除渗透率外粘度差异也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需要研究新的砂岩油藏分类界限, 考虑采用流度k/μ代替渗透率K。
选取中石油556个砂岩油藏做为数据样本, 其覆盖石油地质储量109.66亿吨, 占全部储量的72.4%。结果可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砂岩流度界限取值要保证与原渗透率界限 (50m D) 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即两次划分的“匹配储量”应尽可能一致。保持了储量的延续性, 又优化了砂岩分类的储量构成, 分类结果与开发效果有了更好的相关性。
两次划分中“交叉储量”——即中高渗透率储量包含的低流度储量与低渗透率储量中高流度储量——主要遵循两方面原则:
(1) 交叉值最小。
(2) 交叉值均匀分布。
3.2 复杂断块油藏的归化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以华北、大港和辽河等砂岩油田为代表, 产量不断创新高, 带动了整个国内产量的持续增长。2000年以来, 其储量和产量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都在10%左右。从战略和发展趋势来看, 其地位也有逐步减退的趋势。
复杂断块砂岩油藏与常规砂岩油藏相比, 构造上有断层多、断块小、储层平面变化快的特点, 给认识和评价油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指标上也会得到一定反应。比如, 断块越复杂, 井网完善程度、地层能量保持水平、开发综合指标都会有所体现。然而, 复杂断块砂岩油藏在储层类型和特征上与常规砂岩油藏差异不大, 实践当中进行油藏描述和研究的方法也基本一致, 在《油田开发管理纲要》中也未对复杂断块砂岩油藏进行单独划分。因此, 建议将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归化处理。
3.3 天然能量油藏的归化
中国陆相河流湖泊系统沉积, 天然能量普遍不足, 该类油藏占比锐减, 目前年产量在200万吨左右。非注水区块也主要是一些需要但又无法补充能量的复杂油藏。因此, 建议将天然能量开发油藏进行归化。
4 结论与认识
4.1 当前, 油田开发对象有新变化和新需求, 主要集中在高含水期油藏提高动用程度、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突破、稠油油藏转换开发方式、特殊岩性油藏有效开发等方面
油田开发管理方式应及时改进, 适应油田开发非常规时代的要求。
4.2 油藏分类的基本原则
新分类方案以油品和岩性为主控因素, 将油藏分为碎屑岩、特殊岩性和稠油热采三大类。进一步区分岩性特征, 将碎屑岩分为砂岩和砾岩;最后, 按本次研究的砂岩油藏分类标准, 将砂岩细分为中高渗和低渗砂岩油藏。
4.3 油藏分类结果
油藏类型由原来的七类变为五类。分别为中高渗透砂岩油藏、低渗透砂岩油藏、砾岩油藏、特殊岩性油藏、稠油热采油藏。
参考文献
[1]SY/T 6169-1995[S].油藏分类
[2]SY/T 6219-1996[S].油田开发水平分级
[3]李武广.油藏分类体系与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23-127
油藏信息论文 篇5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含水率,Usher模型,油藏开发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发育一系列大中型低渗-超低渗透油田[1]。前人研究表明长庆塞5井区A段为特低渗-超低渗透油藏, 多以岩性油藏为主, 已成为其储产主力。文章结合油田开发实际, 通过对试油试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深入研究含水率与时间,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等方面的关系, 使用含水率预测的Usher模型, 明确了长庆塞5井区A段特低渗透油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从而对该区油气的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 油藏地质情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与河套盆地为邻, 南部与渭河盆地相望, 东部与吕梁隆起呼应, 西部与银川盆地对峙, 具有满盆气、半盆油, 上油、下气的油气分布格局。而该区A段储层具有以下特征: (1) 构造上处于一平缓西倾单斜, 较为平缓; (2) 油层分布稳定, 物性差, 自然产能低, 自然能量开采递减大, 采收率低 (3) 油层渗透率超低, 注水开发时启动压力梯度较大; (4) 油层天然微裂缝的存在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2]。
2 含水率与时间关系
2.1 分析原理
根据美国学者Usher于1980年提出的数学模型, 也称为Usher模型[3], 其微分方程表示如下:
式中:y为模型函数;a为增长速度因子;b为形状因子;ym为极限值。
对上式进行分离变量、积分、整理得:
对于水驱开发油田, 当t趋于无穷大时, y趋近ym, 而ym为极限含水率, ym=1, 则上式得到含水率预测的Usher模型:
为确定上式中参数a、b、c, 对上式取对数可得:
利用最大线性相关系数求出b值, 通过线性回归得到α、β的值, 于是便可得到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模型。
2.2 含水率与时间关系曲线
利用上述Usher模型表达式分析A油藏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含水率变化公式为:
含水率变化规律预测与实际数据对比 (图1) 。
3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在分析含水率变化规律时, 既要明确含水率与时间的关系, 也需要明确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
3.1 分析原理
本次研究采用童氏标准曲线图版法[4], 在童氏标准曲线图版上, 拟合实际生产数据, 从而预测油藏含水上升规律。
该方法公式为:
式中:fw为含水率, 小数;R为采出程度, 小数;ER为给定的采收率, 小数。
把上式中的系数7.5换成未知数X, 则可得到:
式中:fw1为初期含水, 小数;R1为初期采出程度, 小数。
于是得到预测含水率变化规律的表达式:
利用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时, 首先选定采收率的数值, 不同的采收率值有不同的变化曲线。根据采收率值, 只要有采出程度值便可根据曲线得到相应的含水率值。
3.2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该区A油藏标定采出程度17.2%, 根据上述原理, 可得到含水率随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 (图2) 。
4 结束语
(1) 使用Usher数学模型, 能够较好地得到出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实际符合率达到90%以上。同时使用童氏标准曲线图版法, 也能够很好地得到出水率随采出程度的变化情况, 实际符合率达到87%以上, 验证了其可靠性。 (2) 特低渗透油藏含水规律变化因素较多, 除了时间和采出程度以外, 还应该结合其他多种因素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道富, 等.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2]张英芝, 腾加丰, 等.特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及水驱特征规律[J].科技导报, 2011, 29 (14) :51-55.
[3]蒋明, 等.Usher模型的特征分析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 1998, 18 (4) :69-73.
实用油藏软件设计 篇6
1 程序设计
1.1 流程设计
基本思路为, 通过读取常用格式文件或数据库获得数据, 采用J2EE技术进行开发。通过对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的详细分析, 制定本软件的程序流程图, 如图1。
1.2 结构设计
1.2.1 程序结构设计
通过对需求进行分析, 本软件共设计数据读取模块, 处理模块, 图形绘制模块及保存模块四个模块。
1.2.2 数据结构设计
就分析设计层面来说, 面向对象技术提供了更高级的抽象能力以及更多的方法和工具, 如设计模式;就实现维护层面来说, 面向对象技术使代码重用更容易, 且使代码具有可扩展性, 便于软件的维护和升级更新。
因此, 针对井的属性特点和用户需求, 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 将“井”作为一个基本对象, 存储生产数据和属性数据, 封装绘制和计算方法。如图2所示。
2 数据获取
本软件支持Excel文件和Sql Server数据库两种不同形式的数据源, 在应用中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指令。
2.1 Excel文件
Jxl.jar是通过java操作excle表格的类库。他支持目前的所有excel版本, 所具有的功能均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需要。将jxl.jar放入classpath或放入指定的External JARs即可使用。
使用语句如下:
Workbook wb=Workbook.get Workbook (new File (filename) ) ;
S h e e t s h e e t=w b.g e t S h e e t (sheetname) ;
Cell cell1=sheet.get Cell (0, 0) ;
通过读取Workbook, 到读取sheet, 最终得到各个单元格的数据。
为兼容文件中数据的无序性, 本软件采用了以下步骤进行数据读取:
(1) 建立二级生产数据集合, 一级为存放整体数据, 二级为存放单井数据
(2) 建立生产属性类, 比较井名加入二级集合, 当井名不同后, 将二级集合加入一级集合, 依次循环
2.2 Sql Server数据库
本软件通过J D B C数据接口连接到S Q L S e r v e r数据库, 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对象, 利用此连接生产Statement对象, 再利用此对象执行SQL语句, 完成对数据库的查找和更新[1]。主要执行语句如下:
s q l C o n n=b a s e D a t a S.C o n S q l S e r v e r (sql Conn, ip, user, passwd) ;
st=sql Conn.create Statement () ;
rs1=st.execute Query ("sql语句") ;
rs1.next () ;
rs1.get String (“条件”) ;
利用SQL语句比较容易实现数据的排序和分类, 只需在语句中给定排序条件和分组条件即可。一次性取出所需数据, 将结果置于内存中。
3 数据处理
3.1 井轨迹计算
斜度、大斜度井和水平井是目前油田开发的主要井型, 在钻井实施过程中, 要使实际轨迹完全符合设计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必要进行井斜的计算, 以满足工程和地质对井眼轨道控制要求。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可得到井的垂深及各测量深度的偏移量。
实钻轨迹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出各测段的坐标增量, 然后从井口开始自上而下依次累加, 得到各测点的坐标值。
程序中采用了其中较为常见的五种计算井轨迹的算法进行编写, 包括平均角法、校正平均角法、曲率半径法和国内外最小曲率法的算法。具体算法参见《井眼轨道几何学》及《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中提供的十种计算方法。
3.2 层位计算
由于井斜的存在, 斜井在各个层位的具体位置都不相同, 这直接关系到井间距离, 和井的构造位置。因此在绘图时必须考虑到目的层的井位。取到分层数据后, 通过线性方法计算分层深度所对应的斜深和方位角、井斜角, 再通过井轨迹的计算方法计算相应垂深, 绘图时, 标在目标位置。
公式如下
其中, x是目标层斜深, x1、x2是上下测点的斜深, y1、y2为上下测点相对应的井斜角或方位角, 通公式 (1) 计算目标层的井斜角和方位角, 然后即可利用软件提供的5种计算方法计算目标层的垂深等参数。
3.3 坐标换算
3.3.1 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包括坐标轴方向的转换和坐标值缩放两个方面。Java本身坐标轴的方向, 与工程中使用的第一象限为正不同, Java的y轴以我们的第三象限方向为正, 因此在计算时, 首先需要把y坐标反方向。另外, 井位坐标采用的是大地坐标, 而绘图时, 电脑上取点采用的是像素, 单位不同, 需要进行转换。同时, 由于经常需要不同比例尺绘图, 坐标也需要同时随之扩大或缩小, Panel的大小也需要根据坐标范围进行调整
public double set Value (double a, float b) {
a= (a-b) / (scal*ss.cal Screen Scale () ) ;
return a;
}
这里a是目标值, b是选定原点, scal是给定比例, ss.cal Screen Scale () 是屏幕的尺寸, 经过这个函数的计算后, 目标值由大地坐标, 转为像素坐标。
3.3.2 坐标平移
此程序中, 有必要进行原点的选取, 选取方法如下:
(1) 取到井口x坐标两个最值;
(2) 取到井口y坐标两个最值;
(3) 确定x, y最小的值为原点以及确定了绘制范围。
虽然确定了原点, 但原点并不是绘制的最小值, 另外当加入构造后, 构造的最小值将小于原定原点, 这时需要进行坐标的平移, 计算出变化的差值。使用语句如下:
g2.translate (x, y) ;
4 图形处理
4.1 图形绘制
采用java.awt和java.swing图形编程。创建好窗体后, 布置好框架的结构, 在Panel中调用封装在井对象中的绘制方法。最终可在相应的Jpanel中得到井底或目的层绘制日产饼状图及累产柱状图。
4.2 图片保存
首先利用Buffered Image在内存中生成图像缓冲区, 然后建立Buffered Output Stream输出流。通过输出流, 程序就可将字节写入底层输出流中, 再经过JPEGImage Encoder类进行转码, 将数据流转为图片 (jpg) , 并保存。
5 结论
通过一系列设计, 此软件实现了最初设计的目标, 并在辽河马20块化学驱筛选、海1块调驱方案的剩余油研究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图5-1为某块的实际应用图。应用效果良好, 将大量繁琐的工作变得轻松容易, 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更大范围的应用。
摘要:针对油藏分析工作中大数据量处理和效率问题, 利用java.awt和java.swing图形编程方式自行设计了油藏分析软件。通过读取Excel文件或SqlServer数据库, 得到井坐标属性及各项数据, 经过一系列计算, 进行图形的绘制。不仅缩短了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提高了工作精度。
关键词:Java,Excel读取,面向对象,油藏分析
参考文献
[1]Cay S.Horstmann, Gary Comell著.Java核心技术卷Ⅱ[M].陈昊鹏, 王浩, 姚建平, 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62-170
[2]刘修善著.井眼轨道几何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245-249
深化油藏分析系统控制递减 篇7
2012年采油一矿成立开发管理项目组,加强油藏注水、注采工程、泵站管理的三方联动和协调运行,实现一体化管理。同时在采油队继续深化完善以队长为运行组长的“三位一体”开发管理模式,保证预警、分析、对策、实施、跟踪的循环封闭式管理的有效实施。
建立健全关于水井作业效果、油水井开井时率、自然递减等多项重点指标的考核管理规定。生产晨会把注水量及注水站、配水间压力、洗井运行纳入首位运行;组织每月召开下降井组分析会,定期注采例会、水质例会;半年召开一次开发形势分析会;与地质工艺结合开展欠注井专题讨论会、典型单元解剖会;把开发生产各环节做到深入分析和全面跟踪。
2 强化“以水为先”的理念,狠抓水井治理工作
2.1 完善井网,加大欠注井治理力度
2012年秉持以水为先的理念,继续狠抓完善井网工作,实施新投转注27口,大修扶停11口,在完善井网基础上,重点加大了增注工作量,实施89井次。全年各类工作量总计197井次。河4断块转注水井5口,完善了4个注采井组,使3口油井由单向受效转变为双向受效,使2口油井由天然能量开采变为注水开发。部分油井已见到一定效果。例如:沙=下层系的河4-斜更37井,原对应水井河4-22井于2008年1月报废停注后,油井含水上升快,为完善该区注采井网,6月转注河4-38,对应油井河4-斜更37明显见效。动液面由849米上升到476米,日产液由85吨上升到145吨,日油能力由1.9吨上升到4.1吨,初增能力2.2吨/天,含水97.1%保持稳定。
同时,打破常规,利用侧钻井注水完善复杂小断块井网。针对复杂注采井网不完善,转注选井难的问题,2012年在梁60、河10单元实施侧钻井投转注4口,增加水驱储量25万吨。其中梁60-侧22与梁60-侧18B转注后,对应油井梁60-侧26注水见效,日液由3吨上升到6吨,日油由0.4吨上升到3.1吨,含水90%下降到48%。
在井网完善区域,加大欠注井治理力度。实施增注89口,有效69井次,增加合格层67个,初增水量4960方/天。实施增注后共有24口油井见到注水效果,见效前日油能力91.6吨/天,见效高峰期129.2吨/天,目前产能103.1吨/天。
2.2 结合动态分析,强化注采调配
根据油水井生产动态及时调配,共137井次,对应油井均不同程度见到控水稳油效果,有效减缓自然递减。3月水井河135-29对应河110-斜28调配,由10方上升到20方,两个月以后油井见效,日产液25吨上升到34吨,日产油3.4吨上升到5吨,动液面由1570米上升到1390米,该井目前仍保持4.3吨的产能。
2.3 深化及扩展周期注水应用
针对史115、史100、河148等单元,局部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水淹水窜与注采两难矛盾突出的状况,在注采完善的井组上不断探索变周期、变水量、变方向的周期注水方式。史1 15单元把周期注水作为常规注水方式应用。史115-1井组,对史115与史115-4实施了周期15天的交替注水。之后史115-1井含水由57%下降至47%,日液稳定10.8吨/天,日油由4吨/天上升至5.5吨/天,动液面稳定1360米左右。
3 以稳产增油措施为主导,加大油井措施挖潜力度
3.1 立足注采分析,加大重复压裂、解堵实施力度
低渗油藏在油层改造措施上,改变思路,优化选井选层,拓宽压裂、解堵阵地。本着早实施,早受益的原则,年初加大实施力度,上半年就实施10口,截止目前实施13口,初期增能52.8吨/天,累计增油7558吨。其中重复压裂取得较好的效果。史3-14-10井组位于史深100北部,油井5口,对应水井3口,累注13.9万方,由于井距大,长期注水不见效,2011年11月对该史3-15-斜9、-13-斜10实施重复压裂,初增14吨/天,2012年继续对该井组的另两口井史3-15-斜10、-13-斜9实施重复压裂,初期自喷,单井日液12吨,日油6.8吨,含水40%。目前四口井累计增油2226吨。
3.2 加强“找、调、封、射”等技术应用,挖掘层间潜力
加强剩余油监测力度,采取找调封射措施,充分挖掘层间低渗、低能层潜力,同时由断块层间挖潜向低渗层间挖潜拓展。2012年实施补孔改层52井次,初增能力78.9吨,累增油6468吨。史3-11-13井根据饱和度测井,封堵沙三中2解堵沙三中1,日油8吨,含水11%,初增能力6.1吨,该井成功实施为今后低渗高含水油井的治理提供了方向。
4 完善监控预警体系,提升基础精细管理水平
4.1 建立水质监控预警网络,精细水质管理
采油一矿成立水质监控治理小组,通过部署,细化分工,落实管理责任,实现一体化水质管理。每天公示水质监测数据,定期召开水质分析会,由水质监测、治理小组统一部署水质运行,使得水质治理由专业管理转变为一体化管理。
4.2 建立完善抽油井在线监控预警体系,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一是利用抽油井启停井报警功能,根据功图在线指导实施游梁机调平衡52井次、高原机加配重18井次,根据负荷变化调整热洗周期61井次,加药降粘3井次,整改电机滑轨93井次,抽油井平衡率由87.1%增加到89.2%。加皮带用时由平均33.6分钟提高到23.7分钟。二是深入开展“精管理、提时率、强基础”活动,促进日常管理提质提效,大大减少了时率对产量的影响。油井生产时率达到98.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完善抽油井工况预警体系,提高异常井治理成功率。发现异常井116口,治理成功92口,减少作业占产683吨。油井检泵周期达到646天,同比延长28天,有杆泵躺井同比减少33井次。通过数字化信息应用,异常井落实由原来1.5天缩短到2.6小时,当日安排上作率达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