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经营评价

2024-08-02

油藏经营评价(精选7篇)

油藏经营评价 篇1

目前在油田企业ERP系统中, 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等股份公司的油藏经营管理试点单位, 通过成本中心按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行政架构设置, 来实现对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费用的独立核算。同时采油厂在现状描述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套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剩余可采储量、开发水平、生产管理水平、财务指标管理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评价的油藏经营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就油藏经营评价的体系内容, 以及在ERP系统中油藏经营评价的完善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ERP系统为油藏经营评价奠定基础

在“地上地下统一, 管理单元、工作量、成本投入、产量贡献四个对应”的条件下, 为满足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下财务核算与管理、分析评价的需要, 经过多方讨论和分析评估, 最终确定了目前在ER P系统中的核算模式:ER P系统中成本中心按新成立的油藏经营管理区行政架构设置, 按开发管理单元建立统计型订单。具体的核算办法是:

1. 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发生的成本费用。

涉及各油藏经营管理区费用报销业务, 各油藏经营管理区直接核算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各油藏经营管理区不能直接计入的成本费用, 发生时由财务资产部按照采油厂机关职能部门签认, 统一计入或分配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

2. 内部三级劳务。

作业大队、准备大队、特车大队、集输注水大队、热采大队、水电大队、监测大队、地质所、工艺所、技术检测站等为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提供劳务的单位, 月末按照内部定额、实际工作量, 由提供劳务方 (各辅助单位) 与接受劳务方 (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 双方签认进行内部劳务收入结算, 按照内部劳务成本分类计入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

3. 厂机关费用、分公司分摊费用、辅助单位差异。

不能直接归集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成本, 包括厂机关费用、分公司分摊费用、辅助单位差异, 分别将各项成本要素按照不同分摊依据 (比如产量、职工人数、提供劳务收入比例等) , 分摊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

油藏经营管理是用集成的思维和理念经营管理油藏, 在构建投入产出清晰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基础上, 通过优化投资结构、细化成本管理、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落实管理责任, 达到资源合理利用、成本有效控制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ERP系统中上述核算模式的建立, 为开展科学的油藏经营评价工作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二、ERP系统中油藏经营评价的体系和内容

在目前油田企业的ERP系统中可以按如下设想建立油藏经营评价体系:

1. ER P系统中油藏经营评价的基本体系。

按照油藏经营管理的要求, 评价体系在横向上应包括剩余可采储量经营水平评价、开发管理水平评价、生产管理水平评价和财务指标评价四个子系统;在纵向上应由油藏经营管理区、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不同类型油藏和具体评价参数四个层面组成。如此形成的基本体系具有这样一个特点, 即通过评价, 横向上可以了解任意一个子系统、纵向上可以了解任意一个层面的经营管理现状。

2. ER P系统中油藏经营评价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剩余可采储量评价。按照剩余可采储量品味评价和剩余可采储量价值评价对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进行分值评价和分类评估。 (2) 开发水平评价。结合开发实际对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进行分值评价。 (3) 工程技术水平评价。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按照稠油油藏和其它类型油藏分类及权重进行分值评价。 (4) 财务指标管理水平评价。结合财务管理实际对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进行分值评价。 (5) 经营管理水平评价。通过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剩余可采储量、开发水平、工程技术水平、财务指标管理水平评价, 揭示采油厂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管理水平和存在的潜力及努力方向。

三、关于ERP系统中完善油藏经营评价体系的两点建议

开展油藏开发管理单元经济效益评价, 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提高油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ERP系统中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油藏经营评价体系,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1. 在ER P系统中完善间接性成本的分摊。

在油藏经营评价过程中, 在对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进行还原的同时, 为真实、完全反映采油厂的成本发生情况, 还涉及厂机关费用、分公司分摊费用、辅助单位差异等间接性成本的分摊。目前在ERP系统中还未能实现间接性成本在各开发管理单元的分摊, 只能线下操作。如何在ERP系统中实现按照不同的分摊依据、分摊标准, 对间接性成本分摊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为油藏经营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2. 在ER P系统中深化油藏经营评价的内容。

实施油藏经营管理试点, 是对原有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进行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目前对采油厂的油藏经营管理情况的评价工作已经基本完善, 通过近几年采油厂、油藏经营管理单元各项指标的现状评价、三年滚动方案的修订、地质储量的评价等工作, 采油厂在油藏经营评价方面已初具模型, 但所有工作都是在线下操作。如何在ER P系统中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 可以实时、完全了解采油厂、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评价指标完成情况有待于解决。

油藏经营管理是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交叉的体制、机制和观念的进步。以ERP系统为平台, 以油藏经营评价为核心, 充分发挥ERP系统的载体作用, 实现油藏经营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整体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在油田企业从传统型向管理型、效益型企业转变中作出新的探索。

摘要:油藏经营评价是推行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ERP系统中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 实现以ERP系统为平台, 对于进一步贯彻油藏经营理念、深化油藏经营管理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在ERP系统中建立油藏经营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ERP,系统,油藏经营管理,油藏经营评价

参考文献

[1].蒋海岩, 陈月明, 袁士宝.油藏经营管理中的系统性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6)

[2].李丽红.浅议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9)

[3].刘鹏, 牟朝阳.加强油田企业三级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对策.经济师, 2012 (3)

油藏经营评价 篇2

一、建立完善的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的必要性

1、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是油田开发的需要

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笼统经营模式的制约, 措施管理机制比较陈旧, 在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指导下, 效益观念只停留在了各级管理者的号召中, 并没有落实到各级管理者的具体行动上和上产措施中。一方面原油上产主要依靠简单增加投资、增加新井和措施工作量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 在产量和成本两项指标均完不成的情况下, 只好舍成本保产量, 确保产量指标完成, 最终造成了成本超支, 产量欠产的被动局面。随着油田开采难度的不断增加, 在后备储量接替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受油田自然递减客观规律的影响, 油田要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 必须不断增大措施投入, 依靠措施增油量来弥补自然产量的递减, 在这种情况下, 措施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采油厂整体效益的高低。因此, 创新措施决策评价机制, 不断提高措施效益就显得至关重要。

2、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需要

众所周知, 油田要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有充足的后备储量接替, 必须有一系列技术创新做支撑。在目前后备储量接替不足的情况下, 立足于现有储量、资产和技术装备, 要想实现老区开发水平的稳步提高就需要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 就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地质和工艺技术难题, 否则便无法实现老区的稳产超产。然而, 不论是增产措施效益的高低, 还是后备储量的发现, 都离不开地质开发技术的突破和工艺技术的创新, 简言之, 地质工艺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措施决策及措施实施效果的好坏, 更是提高油水井措施效益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措施效果与责任人挂钩考核机制, 将措施每个环节的管理责任和效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实现地质工艺技术创新, 最大限度降低措施投入成本, 提高措施效益和措施成功率, 最终实现油藏开发水平的稳步提高。

3、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是加强油藏经营管理的需要

采油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实现油藏管理就必须建立整体效益评价体系, 而单井措施效益直接关系到区块的整体效益, 关系到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 产量递减和措施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成本控制难度增大, 为提高措施投入回报,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我们必须强化措施管理, 从细化措施环节入手, 分别制定每个环节的评价管理办法, 确保每个环节做到最好。通过开展措施前期效益论证评比工作, 加强措施投入论证, 提高措施决策水平, 开展措施跟踪评价, 建立措施效益与个人利益挂钩机制, 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确保措施效益不断提高, 实现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采油厂措施管理现状

由于石油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不规律性的特点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采油厂措施管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措施运行机制具有高度的行政计划性, 与油田效益开发原则不协调。

目前各采油厂措施工作量的投入主要受产量指标的影响, 如果原油生产任务紧张, 全厂上下就突击开展措施会战, 把完成产量任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忽视效益原则, 依靠堆砌措施工作量提高原油日产水平。如果按照效益分析的原则, 措施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最大化, 在建立科学准确的措施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 不受产量任务的制约, 而是依据效益的高低决定措施是否实施及投入。

2、措施的实施与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来说, 措施的实施与否应该根据对该井效益的评价结果来决定, 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来决定。但是在产量紧、生产任务重的时候, 措施的实施与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措施的实施与否可能是由于产量紧张, 没有通过客观科学的论证就进行决策实施, 从而导致有些措施投入产出比较低, 不但没有把产量搞上去, 反而造成了较大的成本浪费。

3、注重措施宏观目标管理, 忽视单井措施效益评价。

采油厂的措施产量是按照年初上级部署的措施工作量计划确定的, 按照历史措施吨油成本和措施产量确定措施总成本, 措施效益目标是按照历史目标确定的不高于预计国际油价的吨油成本, 这种部署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按照同类方法, 采油厂一方面将上一级制定的措施目标转移到工程地质部门, 作为技术部门的工作目标, 另一方面根据区块措施工作量将上一级分解的措施总目标切块分解到各采油单位。由于受地下动态不确定、投资不确定、市场油价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措施总目标的预测准确性很低。同时, 措施目标的利益挂钩方法不科学, 没有突出技术人员的责任分工和管理机构的责任分工, 造成单井措施效益评价管理缺位。

4、注重措施的结果评价, 忽视措施的过程评价。

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采油厂措施的运作方法一般是提出人员提出措施方案, 决策人员召开措施分析会论证后, 确定旬度 (或月度) 措施运行大表, 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实施后比较普遍的是开展措施的效果跟踪评价, 而对形成结果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决策人员的分析论证、决策准确程度却很少评价。同时, 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了提出措施的有效性的高低。要提出符合油田开发地下客观规律的上产措施, 必须具有很强的地质专业知识, 以及较强的掌握油藏开发规律的能力。采油厂油水井措施从资料分析论证到措施实施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协作的过程, 其结果目标的实现需要过程目标做保证, 没有过程目标的完成就不能保证结果目标的实现。不对决策环节进行有效评价, 就不能克服措施实施不严肃、随意性的弊端, 就不能准确评价技术人员对油藏开发规律的掌握程度, 就无法将强化油水井分析由定性化的要求转变为量化的考核。

5、注重油井的措施效果评价, 忽视水井的措施效果评价。

油田开发过程中, 注水是基础, 压力是灵魂。强化油田注水, 恢复地层压力, 是油田重新取得开发工作主动权的关键。虽然大家都知道水井的重要性, 但真正到产量紧张时还是以油井为中心。以中原油田采油二厂为例, 笔者统计了近几年的油水井措施工作量及效果:2008年油井措施270口, 增油4.84万吨, 单井增油179吨;水井措施344口, 对应油井增油3.1万吨, 单井增油146吨。2009年油井措施328口, 增油5.46万吨, 单井增油166吨;水井措施320口, 对应油井增油2.85万吨, 单井增油112吨。2010年油井措施326口, 增油4.07万吨, 单井增油137吨;水井措施307口, 对应油井增油1.89万吨, 单井增油135吨。从统计数据来看, 水井措施的增油效果在油田措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油田采出程度的不断增加, 投入的油井工作量逐年增加, 但油井单井增油效果逐步变差, 而水井措施效果要好于油井。因此, 建立水井措施评价方法, 对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水平, 实现效益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三、强化措施管理的对策和做法

建立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就是通过建立措施效益与技术人员利益挂钩的运行机制, 对措施前、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 达到加强措施投入论证、提高措施决策水平的目的, 最大限度降低措施投入成本, 优化措施结构, 提高措施有效率和措施效益。

1、建立多项制度, 科学跟踪评价措施效益

为了提高措施的有效率, 实现措施的最大效益化, 我们建立了科学有效地跟踪评价制度。首先通过建立措施单井效果评价跟踪台帐, 对措施进行“三期评价”, 做好措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期的有效联结, 将措施的培养、实施与巩固有机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建立油水井措施“听证会”制度, 对油水井措施效益进行分析排队优选, 切实做到措施前“四个不能上”, 措施后“四个不放过”, 即:油水井措施资料不全不能上、不经过专家论证不能上、没有会审签字不能上, 不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不能上;措施后不追踪措施效果不放过、不制定巩固方案不放过、不查清无效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再次我们不断完善计量制度、基础资料录取制度, 每月检查评比, 量化排名, 奖罚兑现, 措施决策依据的各项基础工作逐步到位, 从而促进油藏开发水平与措施目标的统一。

2、搞好技术人员绩效评价方法, 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后期, 油藏开发的效果取决于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为了更好地调动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我们转变思路, 成立了油气藏及滚动增储项目组, 制定了项目组考核办法, 对项目组成员实行绩效工资风险管理。通过实行绩效工资与油藏开发效果相挂钩的方式来激发油藏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油藏经营开发的良性循环。其次为准确评价基层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在全厂基层地质技术人员之间开展措施增油有效率排名。每月对地质技术员所提措施的实际增油同当初预测相比较, 每季度末对上一季度措施增油有效率进行排名, 措施增油有效率代表了地质技术员对地下开发规律的掌控水平, 通过创新评价方法, 迫使地质技术员提高自身素质, 深钻地下, 使分析工作由定性的要求变成了定量化的考核。再次我们以“投入产出比”为主要考核指标, 对措施井、新井实行效益评估。通过对新井设立高效奖和井位设计奖, 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分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直接与每个人效益挂钩, 避免了大锅饭思想, 真正的建立起多劳多得考核体制, 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责任感, 对无效措施和无效新井在厂月度生产会上进行通报, 并对全年没有提出措施的油藏动态人员在年度岗位竞聘中降级使用, 以进一步激励各层面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树立“精品”观念, 提高决策成功率

科学准确决策是最大的效益, 因此把好措施实施的决策关, 也是措施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强化措施决策环节管理, 我们成立油水井措施会审小组, 将每一口措施井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优化, 当作精品工程来组织实施。措施会审中, 横向上突出地质、工程、注水、作业“四大系统”的结合, 纵向上突出制定措施方案、编制设计的技术部门与措施组织实施单位“三个层面”的结合, 使措施方案的地质意图能够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上得到较好的体现。同时对会审小组中的专家实行考核, 对专家进行定期更换和淘汰。每月对措施运行会上决策人员对即将实施的措施提出“同意、不同意、弃权”三类意见, 个人、专家实行签名制度, 并写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原因, 措施实施后根据措施的评价效果与决策意见相比较, 评比决策人员的决策成功率。通过决策成功率评比, 将措施的决策责任、决策水平与决策人的利益相挂钩, 不但能提高措施提出人的责任感, 也能增强决策人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的技术水平。

四、实施措施决策评价新机制后的效果

2011年, 采油二厂实施新的措施管理机制后, 有效激励了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措施方案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提高, 油水井措施效果有显著提高, 油田稳产基础得以加强, 油藏开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共实施油井措施264口, 措施有效率88.6%, 有效率提高近11个百分点, 油井措施年累增油4.49万吨, 比2010年增加了0.42万吨;实施水井措施259口, 水井措施增加水驱控制储量328.3万吨, 增加动用储量270.6万吨, 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150万吨和161万吨;对应油井年累增油3.98万吨, 比2010年增加了1.12万吨。

油藏经营评价 篇3

关键词:油田企业,精细化管理,油藏经营管理,经营效益

引言

油藏经营管理是近年兴起的开发技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它将油田开发技术和经营管理策略有机结合,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油藏经营管理具有多专业协同、技术高度集成和数据资源共享三大突出特点, 它贯穿于油藏发现至最终废弃的全过程。实践证明油藏经营管理是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该种经营管理模式作为提高油田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模式在国外已经得到充分应用, 然而我国油田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 我国油田企业油藏经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 国内众多油田企业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 的经营管理者以及国内石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从油藏经营管理的概念、技术管理、经济评价模式及方法、优化决策模式、系统设计、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过程监控与评价、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 国内石油企业也积极吸收和消化国外油藏经营管理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促进了国内油藏经营管理的应用和发展。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人均油气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的20%的实际, 从国家长期稳定的能源保障战略和充分利用油气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角度出发, 把油藏经营管理定义为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获得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和比较高的采收率, 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一定义既突出了油藏经营管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特点, 又反映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因而是比较实用的。

2 我国油藏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现代油藏经营管理认识不够全面

首先是把油藏经营管理看成是领导和管理层的事情, 工作中缺少积极有效的协作, 其次是认为油藏经营管理是油田开发阶段的工作, 与勘探阶段和勘探任务没有联系。

2.2 系统化、精细化程度不够

系统化方面, 还存在着勘探与开发交接现象, 没能实现一体化;在决策与实施上, 存在着宏观决策与局部目标、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没有很好统一的现象。精细化方面, 各类油藏、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没有一套系统的技术管理指标和经济管理指标, 管理的基本单元也不够具体。

2.3 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在进行油藏经营管理时, 应首先制定并实施数据的采集、综合与管理计划, 加大数据质量的管理力度。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油藏经营管理中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管理计划, 并且由于油田企业数据难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有许多方面的数据 (如常规生产测试数据) 不够准确, 影响了油藏经营管理的质量。

2.4 没有明确的多学科协同工作组

国外进行油藏经营管理的工作组通常是按具体油田或项目建立的组织机构, 工作组有绝对的经营权和决策权。而我国的油气田开发工作一直是按油气藏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工程三大块划分的, 学科划分过细, 各学科专业和部门相对独立, 使得无论是管理人员或是研究人员, 均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这样的管理体制不适合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的要求, 制约多学科协同作用的发挥。

3 加强油藏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策略分析

要加强企业的油藏经营管理必须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入手, 以强化成本意识为基点, 以目标成本管理为核心, 加强管理、深化改革, 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体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油田企业必须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即要对油藏实施精细化管理, 对油藏开发进行综合规划, 在油田开发的投资阶段就要树立控制成本的观念, 同时要加强资本运营管理和预算控制, 力争实现对油田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

重视机会成本管理。油田勘探开发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因此必须重视投资决策, 调整和优化投资决策;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优选出符合企业发展的项目, 减少或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应加强投资管理, 对勘探开发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 向项目立案、项目经济评价、方案设计、施工作业、器材供应等挖潜, 使项目所需资金得到有效的控制。

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为了把成本指标落到实处, 有效控制好成本, 必须将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油藏经营主体、工作组和员工个人, 层层签订承包协议, 并与奖惩挂钩, 使责、权、利相统一, 使每个单位每个员工的工作都与市场挂起钩来;实现成本压力的有效传递, 做到横向到达、纵向到底, 形成比较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

扩大成本控制范围。降低成本并非仅仅要降低直接操作成本和各项管理费用, 应把成本放在更大的范围来对待。要对构成成本的全要素进行管理, 既要管好当前可控的操作成本、管理费用, 更要从长计议管好储量发现成本、折旧成本、资金成本、人工成本, 从更大范围、更长时间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应是短期的应急, 而是注重长远的治本措施,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现对油田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4 其他配套措施

油藏经营管理是一项涉及体制、机制、管理变革的的系统工程, 为此, 还需要有一定的保证配套措施。

建立科学的油藏经营管理考核运行机制。对勘探工作考核。勘探工作是油藏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为适应油藏经营管理的需要, 应完善其考核办法。可以采用单位勘探成本指标, 其意义在于可以促使勘探部门不在低品位、难动用的储量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物力, 为开发部门提供可动用的优质储量。

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保证油藏经营管理落到实处。有效的管理体制是油藏经营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首先建立油田分公司-采油厂-油藏经营管理责任主体 (作业区) 的三级管理体制, 同时构建油藏经营管理责任主体。其中, 油藏经营管理责任主体以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基础, 整合采油矿和采油队, 同时进一步强化地质所、工艺所和监测大队三者的整体配合, 形成油藏经营管理单元的责任主体。

以实施ERP项目为契机, 建立全过程的油田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体系。为了搞好油藏经营管理, 必须建立一套全过程的油田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体系。数据采集要以采集方案为指导, 方案应包括原始数据采集的总规划、进一步改进采集数据的规划、推荐的措施和实施的日期、决策数据的监控、数据的处理与应用等。数据采集内容应包括地质、地震、钻井、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地面设施、成本和经济、法律及环境等。

小结

油藏经营管理是油田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它不但涉及到技术和方法的进步, 还涉及思维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油藏经营管理是需要决策者、科研与生产人员共同参与和完成的系统工程。今后相应的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对油藏经营管理技术的认识, 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方式, 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 大力推广和加强现代油藏经营管理, 从而不断提高油田企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常银忠, 加强油田矿区经营管理的思考, 经济师, 2004.

[2]蒋友兰, 胜利油田采油厂油藏经营管理现状分析及建议, 当代石油石化, 2006.

低品位油藏经营财税政策调研分析 篇4

从我国目前勘探开发的实际状况来看, 容易开发的储量和整装大油田都已经进入中后期, 正处于努力稳产阶段, 而我国“低品位油藏”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50.2%, 已开发油田中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单元越来越多, 整装、断块高含水 (>90%) 单元有149个, 储量2.5亿吨, 占29.8%。因而, 研究低品位油藏有着很重大的意义。目前针对低品位油藏的研究主要分为:从微观、工艺的角度来研究开发低品位油藏的策略[1,2,3];从宏观方面定性讨论其开发策略[4,5]。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低品位油藏经营的财税政策的方法。本文主要目的是从开发政策和经营方式上对低品位油藏经营的财税政策作系统的分析研究, 以实现低品位油藏的高效开发, 确保油田稳产上产和扩大经济效益, 延长石油资源的战略接替时间。

一、低品位油藏的定义

低品位油藏是指那些品位相对较低的油藏。油藏的品位是根据油藏的性质、油藏开采的难易程度以及油藏开采的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加以确定的。

在油藏方面, 主要是指那些油藏丰度低、密度大、渗透性差、圈闭幅度小、粘度大的油藏;在经济方面, 主要是指那些开采难度大、投资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油藏。一般情况下, 地质储量丰度小于的油藏、深度大于3 200米的油藏、稠油储量 (粘度大于50ps) 、高凝油储量 (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者, 需特殊工艺的) 、低经济储量 (达到工业油流标准, 开发难度大, 经济效益低的储量) 、一些地质条件特殊的油藏均属于低品位油藏。国内通常把天然形成的未开发低品位油藏称作“难动用储量”;人为形成的长期开采后剩余低品位油藏称为“尾矿”。

综合考虑石油开发政策、地质、开发特征等多种因素, 定义低品位油藏为:在当前的技术、经济和政策条件下, 不具备商业开采价值, 低效或无效开发的储量。按照低品位形成的根本原因, 分两种情况: (1) 未开发低品位油藏:在当前可行的技术条件下, 按照给定的经济和政策条件, 内部收益率小于行业基准收益率, 难于开采的低效或无效的未开发储量; (2) 已开发低品位油藏:经过长时期开采,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及给定的经济和政策条件, 不具备商业开采价值, 低效或无效生产的已开发剩余储量。

二、国内外低品位油藏的开发政策及经营方式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6]和国内外学者对油藏适应性机制的研究, 油藏的适应性主要来源于管理者在与不同开发政策、经营方式的交互作用中经验的自我调节和创新。不同开发政策、经营方式对管理者经验的适应性改变是直接的, 而战略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在于管理者对不同开发政策、经营方式、我国国情和油藏地质开发特征的正确认识, 淘汰错误的认识, 不同开发政策及经营方式对战略和组织结构的改变是间接的, 是通过管理者经验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 开发政策及经营方式不同造成的管理者经验的差异是油藏适应性机制最重要的内部因素。

(一) 国内外不同开发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1.国外采取的主要开发政策

主要包括:折旧政策、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和对企业的亏损采取“转回”和“结转”的税务处理办法等油气激励政策;对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待遇——“资源折耗宽让”;矿权的竞争性现金奖励投标;矿区使用费及出现在石油合作合同中的免交期、投资补偿、提值回收和折耗宽让四种优惠政策。免交期政策是资源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投资补偿是资源国政府在商业发现后参与, 并以油气收入偿付合作方勘探开发阶段的垫付额, 同时给予合作方一定比例的投资补偿;提职回收是对资本性支出成本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也就是允许投资者在成本回收时可额外回收投资额一定比例的成本。

2.国内采取的主要开发政策

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 在能源领域还缺乏灵活的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但在企业内部也给予了开发“低品位”储量的诸多优惠条件。

(1) 原油的收购价一般要高于国内原油的交易价格。目前, 已有专家提出, 应实行滑动的矿区使用费率和各项税率, 以激励开发“低品位”资源。

(2) 作为社会管理者, 国家对石油企业也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统一的税收待遇, 征收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等一般企业固定的税收种类, 不再有特殊的规定。

(3)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 国家依据其占有的资产份额参与石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同时, 国家还依据油气资源的所有权对油气资源开发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 (或矿区使用费) 和矿业权使用费。从调研的情况来看, 仅仅是各个石油公司内部采取的一些优惠措施, 鼓励下属分公司多动用低品位储量。

3.国内外开发政策适应性研究

国外石油财税制度中主要的税种和费用项目都和油藏区块的性质、丰度有极大的关系, 税费上缴的多少直接取决于该油藏区块的丰度和开采难度, 税费负担的分摊合理性较强。但国内目前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油气尾矿和难动用储量的政策, 而是执行的通用税收制度, 其中与石油企业相关的税费只有采矿权价款、采矿权使用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土地使用税五个费税项目。在实际工作中, 上述五个和油气资源有关的税费项目占石油企业税费负担的比例较小, 处于次要地位, 而是通用税制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占主体, 使得我国石油企业的税费负担不能很好地和资源丰度挂钩, 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

我国目前已成为石油进口大国, 能源对外依赖度较高。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我们应该鼓励国内油气田企业多产油。因此, 尽快出台支持开发油气尾矿和难动用储量的优惠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特提出如下建议。

(1) 开发油气尾矿和难动用储量的投入允许在所得税前直接一次性扣减, 不论是否形成资产, 以鼓励投资。

(2) 油气尾矿和难动用储量的油气产品适用5%的增值税征收率, 以使实际税负与中外合作油气田企业处于同一水平上。

(3) 对开发油气尾矿和难动用储量形成的收入, 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税收优惠, 借鉴国外经验, 对油气尾矿和难动用储量形成的所得减免幅度可在25%~30%之间。另外, 当油价处在较低水平时, 如18美元以下时, 可对油气尾矿和难动用储量形成的所得税全部减免。

(二) 国内外不同经营方式的适应性分析

1.国外采取的主要经营方式

主要有小油公司模式、租赁和租让制及合同制方式, 它们本质上是租赁经营、合作经营或参股经营及其组合方式。

2.国内采取的主要经营方式

主要有小油公司模式、租赁[7]方式和采取简化工艺流程及地面配套的措施来降低投资和开采成本的方式。小油公司模式本质上是以几大上市石油公司及其存续企业采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或参股经营的方式;利用股份制的形式, 采取油田、地方、职工等共同参股的形式, 吸引投资者, 扩大企业自有资金的来源降低财务风险、扩大筹资渠道, 坚持就地登记注册纳税和引入地方投资者还可以改善油地方的关系, 解决油地的利益分配关系, 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租赁方式在我国也有尝试。

3.国内外主要经营方式的适应性研究

对比研究发现, 由于国外允许油藏区块私有化经营, 因此, 在储量区块私有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下, 国外的经营方式比我国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尽管都有租赁、合作或参股经营及其组合方式, 但它们的内涵却有差异。国外对租赁对象、合作对象和方式、参股投资者都没有限制, 只要是其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公司即可。我国由于体制限制, 几乎没有企业或个人采用租赁经营方式开发低品位油藏, 有的只是采用租赁设备等方式开发低品位油藏, 对合作对象和方式、参股投资者都有限制。

为了更合理地经营低品位油藏, 应结合油藏的经营效益评价和我国的体制进行经营方式的改革。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出现低经济效益 (投资利润率或成本利润率大于等于0且小于基准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成本利润率) 时, 为原油供给及能源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可减少一部分原油进口, 降低对国外原油的依存度, 节约大量外汇;为国家和地方提供了可观的税收;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增税效应, 对繁荣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可采用油公司自营方式使得效益最大化。出现无经济效益 (利润小于0且毛利润大于等于0) 时, 可采用合作经营方式,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可以有效提高开发低品位储量的积极性。出现无社会效益时, 低品位油藏的开采会给油田企业带来亏损, 可采用租赁方式, 允许小公司自由依法取得油气勘探开发许可。

结语

低品位油藏的开发与财税政策有直接的联系。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低品位财税政策, 结合我国国情和油藏地质开发特征, 本文研究了不同开发政策及经营方式的适应性。

通过分析研究国外采取的主要开发政策、国内采取的主要开发政策, 结合我国国情和油藏地质开发特征, 本文分析研究了国内外开发政策适应性;通过分析国外采取的主要经营方式、国内采取的主要经营方式, 结合国内经营实际, 本文分析研究了国内外主要经营方式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晓庆.介质变形对低品位油藏开发的影响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9, 31 (1) .

[2]毕秋军.孤岛油田零散低品位储量开发实践与认识[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6) .

[3]姚秀田.低品位油藏的注水开发[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7, (4) .

[4]高军等.油藏经营项目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 .

[5]杨玉玲.现代油藏经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 2006.

[6]郭炳发.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

油藏经营评价 篇5

1.1 采油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取得的成效

采油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行, 一方面, 落实了上级下达的产量和成本任务, 形成了采油矿一级的责任预算;另一方面, 采油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把预测的成本指标进行层层分解, 落实到责任单位和相关部门, 把压力纵向传递到班组, 横向传递到科室, 并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 按月进行刚性考核。这种“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方法, 首先强化了机关 (职能) 部门的经济责任, 改变了过去只考核基层矿和小队, 不考核机关的“对下严、对上松”的不合理现象。另外, 在成本预算管理的实际运作中, 实行了“成本超支, 一票否决”制度, 即把各级生产单位的主管领导作为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根据预算确定的成本指标, 把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同领导班子的奖惩任免、职工的奖金挂起钩来。这样, 就把成本控制的责任和压力由上到下传递到各基层操作岗位, 不但使得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让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岗位工人都时刻不忘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从而实现了全方位和全员的成本控制, 有效抑制了成本的上升势头。

1.2 采油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采油企业的预算管理从理论到方法都有了很大发展, 但随着油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在观念和认识上不够重视、全面; (2) 预算指标的测算不够科学; (3) 预算控制不够精细; (4) 预算考评指标的动态管理能力较弱; (5) 预算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2 改进采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突破点

2.1 以强化产量预算为基础, 建立采油企业各油田区块投入产出动态评价模型及年度优化配产机制

从油田企业产量管理体制改革和油藏经营管理总的发展要求来看, 采油企业改变现行的主要按历史产量为主要依据的切块分解方法, 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因素。代之以按动态经济产量配产, 确实是大势所趋。

2.2 以改进预算方法为突破口, 建立并运行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机制

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应以改进现行预算方法为突破口。从各级领导、预算管理部门到预算执行单位和人员, 对加强油田成本预算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应当是一致的。通过预算编制, 能够尽早发现油田未来一年内油气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应将预算不仅仅看作是控制支出的工具, 更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从油田的行业特性来看, 在油气资源、开发条件以及生产管理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存在这样一条规律:油气产量目标决定实物工作量 (包括实物资产运行数量和生产业务量) , 进而决定成本总耗费。为此, 应加强成本投入与实物工作量指标的关联性研究。此外, 国内外企业界已形成一种认识, 即“没有工程师参与的成本控制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因此, 新的预算方法中, 应将经济与技术相结合, 利用工程技术方法形成油气生产各环节的成本消耗定额, 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 使工程技术人员熟悉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建立采油企业成本动因数据库, 这是新模式应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成本动因也称作成本驱动因素, 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和方式。根据成本动因在企业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 可将其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对采油企业而言, 资源成本动因是指油井等油气资产数量、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数量、职工人数等;作业成本动因是指为油气生产而发生的提液量、注水量、井下作业量、油气处理量等。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在管理上有助于采油厂“对症下药”, 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2.4 建立并运行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动态监控机制

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动态监控机制主要由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预警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有机构成。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预警系统是通过全面系统地采集, 反映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执行状况的敏感性指标数据, 抽取采油企业生产经营状态的特征信息, 应用一定的预警方法, 对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执行状况优劣进行现状和发展趋势评判, 并以一定的结果显示手段, 及时地发出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执行状况的预警信息。所谓过程控制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监督、控制预算的执行。对于采油企业而言, 就是在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 对影响采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 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将采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业务量的发生、成本的支出严格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 消除采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无效或不增值作业的发生, 防止成本的浪费和投资的盲目性。反馈控制是最主要的事后控制方式, 它是将采油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 (标准) 进行比较, 发现偏差, 然后采取行动来纠正偏差的控制方式。简言之, 反馈控制就是依据信息的反馈而进行的控制。建立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反馈 (事后) 控制系统就是将采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按旬、月或季进行汇总、分析, 从中发现预算执行的差异, 并进行原因分析, 针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对预算进行调整或对责任中心的行为进行修正。

2.5 改进预算编制格式并形成分专业系统的全面预算评价机制

根据采油企业成本动因分析, 改进后的成本预算编制项目, 不仅可按费用要素列示, 而且可按成本项目列示。产品成本项目分为直接材料、电费、水费、人工成本、修理费、井下作业费、测试检验费、制造费用等项目。这样分类, 能够体现各项人财物资源的用途和职能, 有利于事前分析用于不同目的的费用支出的构成及其合理性。此外, 以上项目与财务决算报表的产品成本计算项目相近, 有利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对比分析。另一方面, 改进后的预算编制内容, 不仅包括采油企业的综合成本计划, 而且要求分采油、注水、集输、井下作业等专业系统编制预算。通过对基本生产过程和各项油气资产的细分, 使成本预算编制深入到不同生产环节、不同设备设施等成本动因中, 达到全方位、分专业系统 (生产作业) 控制成本、考评业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油藏经营评价 篇6

一、深刻理解油藏经营管理内涵,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油藏经营管理源于英语的Reservoir Management, 应该全面理解为:以市场为主导、以油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的艺术或决策, 包括油藏的调控处理、管理等功能。油藏经营的实质是外向的、多维的、经济性的, 也涵盖了公司内部的管理功能。这一概念重视油藏经营, 突出效益, 以不断推动油田开采最优化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

油藏经营管理的关键是以油藏为目标, 以综合经营管理为手段, 以效益为中心, 从事经营管理, 盘活地下资源和地面资产, 群策群力, 优势互补, 重新配置公司内部的各类资产, 促使其增值。油藏经营管理已不仅着眼于地质和工程的综合, 而且还在于资料、工具、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的综合状况。在油藏经营管理中, 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是优化决策、降低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要进一步实施油藏经营管理就要以人为本、统一思想, 切实理解油藏经营的实质, 使每个职工都要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思路上达到统一, 对油藏经营管理要有深刻的认识, 切实把传统的生产管理转变到油藏经营管理上来, 把宏观粗放式管理转变到以效益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上来。

二、建立适应油藏经营管理的运作模式

油藏经营由理论进入我们工作实践, 以效益为中心, 突出油藏经营, 把过去的管理油藏转向经营油藏, 这就对我们的生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要进一步细化油藏经营管理, 建立适应油藏经营管理的精细化运作模式, 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一个多级管理网络。

横向上把影响油藏生产经营的因素进行细化, 分解到不同的责任人。将影响产量因素细化为:油藏管理、井筒管理、自喷井管理、抽油机井管理、电泵井管理、生产运行、综合治理等七个大类;将影响成本因素细化为:电费、作业费、材料费、青苗赔偿费、设备修理费、管线电缆维护费、外部运输费、厂内部劳务、其它杂费等九个大类;同时将生产成本进行全过程分解控制, 使生产和成本一体化。

纵向上由厂领导到油藏经营管理区经理到班组长, 再到岗位员工, 压力层层传递, 层层分级管理, 每个岗位制定量化考核标准, 有制度、有安排、有落实、有兑现, 使比较抽象的生产开发技术指标, 体现在干部员工的具体工作中, 使每位员工真正懂得自己的每项工作, 将经营效益和个人效益一体化;同时成本结算要清楚, 看产量的同时要看成本支出情况, 使油藏经营管理区的工作量跟着产量走, 成本跟着预算走, 生产成本与成本支出、预算管理同步进行, 真正使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动态控制之中。

三、精细油藏开发管理, 提高油气采收率

目前, 中原油田大都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 综合含水高, 递减大, 在勘探工作没有大的突破前提下, 对老油田的挖潜增储尤为重要。此阶段开采挖潜主要对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不连续的剩余油。为提高采收率, 增加可采储量, 运用油藏经营管理的经验, 以区块为对象组织各学科综合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进行方案优选及实施过程的监测, 以求达到老油田最佳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

(一)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1. 继续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是本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主要挖潜对象已转变为高度分散而在局部相对富集的、不连续的可动剩余油, 因此, 首要的问题是研究和采取各种进一步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措施, 经济、有效地把这些剩余可动油采出来。

2. 运用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技术建

立精细三维预测模型, 进行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只有动静结合, 多学科协作, 形成配套技术, 才能搞清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根据搜集到的开发数据, 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进行开发趋势预测, 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一个基础。

(二) 合理的开采措施配置是提高采收率的重点

1. 重视三次采油。

以水驱为主的开采方式所采不出的原油, 是各种三次采油方法挖潜的对象, 如聚合物驱、化学复合驱、微生物驱等。

2. 进一步提高注水采收率的其它途径。

按流动单元完善注采系统, 寻找高效调整井, 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加强分层注水, 调节层间矛盾;调整产液结构, 控制含水上升;水平井等新的钻井技术对开发高含水老油田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分类治理, 优化措施选井, 提高措施针对性。

开发思路必须适应开发现状。对于一个油藏或一个单元, 要有针对性, 科学把握各类油藏特点, 抓住制约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治理方案, 确保开发差的单元变好, 开发好的单元管理更细。要优化措施, 注重效果, 不能草率上措施。要严格考虑到控制措施成本和投入产出效益, 才符合油藏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 细化研究油藏特性是提高采收率的理论基础

油藏经营的基础是对油气藏的精细研究, 要根据各种资料, 按照不同类型油气藏、不同开发阶段, 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断块油藏构造问题的研究, 整装油藏储层、小层问题的研究, 低渗油藏渗透率、非均质问题的动态研究。科学把握各个油藏特点, 对油藏特点的研究细化到块, 组建以区块为对象的多学科协作组, 实施挖潜提高采收率阶段油藏经营管理。

1. 组建区块研究多学科协作组。

根据油藏管理理念及高含水期油藏特点, 组织以区块为对象的多学科协作工作队伍, 深入研究各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难题。充分应用动态监测技术, 把每一个层、块的注水、生产、剩余油情况搞清楚, 把井况腐蚀、套变情况搞清楚。强化技术研究, 把握每一个油藏的开发过程和开发趋势, 对不同油藏、区块, 制定不同的开发技术政策, 解决具体问题。

2. 多学科协同研究是原则。

为了解决剩余油的分布研究与技术措施的最佳配置, 必须进行多学科协同研究。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 各学科均引进或独自发展了一套技术, 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有助于解决开发后期油藏经营管理问题。

要强化地面与地下、工程与地质的结合, 搞好注采调整、综合治理、技术改造等方案编制。通过精细研究, 找到结合点, 进一步优化工程技术方案, 解决开发中的主要矛盾。

四、强化油藏的监督与评价工作

为从总体上监控油藏动态, 确定油藏动态是否与管理方案一致, 进而准确衡量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需要从生产、经营、财务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维护更新和质量监督制度, 使油藏经营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油田开发生产管理信息需要从录入、处理到使用上形成一条龙, 当天发生的生产数据, 当天就可以看到对比、分析和统计结果, 大大提高油藏经营管理决策的速度。同时要提高油藏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 数据采集与管理的监控范围包括:油气水产量、注水及注气量;选定井的系统和定期的静压、流压测试;生产和注入测试;注入与生产剖面;修井和结果记录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另外, 还要完善经济活动分析模板, 生产成本全过程分解控制, 使生产和成本一体化, 解决投入与产出、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财务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前移成本控制点, 优化管理与投入。

2.为了确保方案的执行并确定它是否最佳, 必须对方案进行定期评价, 主要通过对比预测的和实际的油藏动态资料, 来评价它的成功性。为此, 多学科工作组要建立项目成功的技术和经济标准, 然后运用这些标准, 把预测数据 (如油藏压力、气油比、水油比和产量) 与实际数据经常对比。在最终的分析中, 经济标准将决定项目的成败。当油藏动态不符合管理方案或条件有变化时, 要对方案或策略及时进行修正。通过有效的监控和适时的评价, 指导规范生产经营, 进一步优化措施结构、方案和设计,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油藏评价测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篇7

一、油藏评价测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 核测井。

工程测井指的是调查、研究并解决各类建筑工程以及人类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地质问题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种工程地区的地质条件, 客观评价工程地区内的各种油藏问题, 预测建筑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条件变化以及对油气工程的影响, 选择最优的施工地点, 确保油藏评价工程的顺利施工以及正常使用。

当前, 中子寿命、过套管井地层密度、碳氧比能谱以及储层评价测量为测井评价的常用方法。碳氧比能谱法可以完成对各个开发时期剩余油饱和度的测试, 其限制条件为:地层孔隙度不小于15%, 井筒规则, 实施测试前要进行通井及洗井, 并且对地层水矿化度也有具体要求。例如, 于1979年完钻的西xx井, 录井未见油气显示, 并未对其作出综合解释;1990年又利用碳氧比能谱法进行测井, 结果表明, 将碳氧比与Si/Ca加以重叠, 具有油层特征;对13~15层进行射开测试, 日产油34 t。套管井尤其是开发时间较长, 并且采用相关裸眼测井法效用不大的老井一般采取脉冲中子储层评价法。该法以脉冲中子衰减能谱为依据, 可以获取衰减伽马射线以及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 进而可以明确动用层、非动用层以及剩余油分布等相关信息参数。Bxx井经油藏监测仪 (RMT) 测井评价 (表1) , 在523~540.8 m段进行射孔试油, 结果显示该层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2. 电阻率测井。

即借助含水含油饱和度评价法确定未动用油气, 将其与裸眼井电阻率相对比, 对油层水淹度、油藏流体饱和度等情况借助衰竭指数作出定性评价。例如, 伦贝谢公司透露, 截至2003年, 已完成测井八百余口, 其中有一百余口位于中国境内,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经济效益。其中, X井投产后, 产油量0.5 t/d, 含水量为98.2%;Ⅰ4层水油同层, 2006年对其使用套管井电阻率测井仪 (CHFR) 测井, 并将射开层进行封堵, 对Ⅰ4层进行补射, 之后加以开发。目前, X井日产油量平均达28.4 t, 含水降低至61%, 效果显著。

3. 地层测试。

地层测试仪器的作用主要是确定遗漏的潜力层, 同时对二次采油区地层压力实施监测并评价泄油能力。目前斯伦贝谢、贝克休斯等公司均已研制并推出了地层测试仪器。其中, 其伦贝谢的CHDT过套管油藏评价仪以6 m直径的通道进入地层1.5 m的深度, 每次下井最多可以钻6个孔眼, 实现对数个压力的测试, 同时借助泵入式实现对两种以上的地层流体样品的采集。如, X井为1941年所钻, 先后进行7次测试, 共获得压力值5个, 流体样品3种, 借助相关仪器对地层流体进行取样, 钻孔每次堵塞均获取成功。完成测试后实施套管密封测试, 结果显示套管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游梁式抽油机需要与抽油杆、抽油泵配合使用, 由曲柄、连杆、游梁等将将旋转运动变为抽油机的往复运动, 带动深井泵工作, 将井下原油抽到地面。分层注水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 对我国的石油增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 分层流量控制是分层注水方法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中老油田开发过程中注采不平衡问题的积累和非均质复杂断块油层的开发, 使得油田井层间渗透率和压力产生不平衡, 这要求分层注水方法的分层更加细化, 而传统固定水嘴堵塞器存在测调工作量大和流量受地层和注水压力影响的缺点, 因此急需新的替代技术以适应当前注采工艺的要求。恒流堵塞器具有测调工作量小、结构简单及成本低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分层注水流量调节方法。但现有恒流堵塞器存在流量调节精度低和使用可靠性差的缺点。

应用变频调速装置, 能将马达的高速旋转变为抽油机的低速运动, 从而减小抽油机上下冲程负荷的波动, 在降低抽油机自由停车后再启动时的周期性脉动负荷的叠加瞬间冲击力的同时, 保证抽油机电机有足够大的启动转矩。且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过去需要停机更换抽油机皮带轮或通过二次减速装置进行的抽油机运行参数调整, 确保不停机连续生产, 尽可能地节省电能和人力, 提高生产效率。

4. 生产动态测试。

油藏静态变化及动态变化等可以借助生产测井法进行评价。当前我国大多数的油田已经步入注水开发期, 非均质油田的渗透率分布也不同, 这就导致注水剖面及产液剖面前缘也程不均匀状态。只有对高含水层采取调剖堵水, 同时对低含水层采取压裂及酸化等, 才能有效避免综合含水上升, 因此, 准确掌握油层动用情况及油水分布情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 产液剖面, 其主要作用是明确产出层位、每个层位具体的产量、含水率、压力消耗情况及井下流体流动状况等。油管测井及环空测井是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测井方式, 具体方法有密度、流量、温度以及压力等;第二, 注入剖面, 主要作用是明确每个层位的吸入量及管外窜流, 判断剩余油饱和度, 分析出水及油层水淹情况, 进而为具体开发方案的调整及完善创造条件。如, X井为两级三层井下偏心配注井, 每天配注量约为30 m3, 注入剖面测试方法为同位素示踪法及脉冲中子氧活化法。测试结果显示, 总吸水量大致相当, 分层吸收量有所差异。

二、结论

上一篇:小数的初步认识下一篇:消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