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精选12篇)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篇1
良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初入学的学生, 一般都还不会学习, 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结合学科教材特点和儿童心理特征,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习惯培养中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 总觉得有许多学生在踏进学校校门的时候, 就畏惧数学, 难道数学内容真的枯燥无味吗?如何把要求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 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 这是每个数学教师要面对的问题。那么, 该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就成为数学教师该思考的问题。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 有一些普遍的问题值得教师深思。
一是教师自我认识不到位, 没有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仍按照老一套的“填鸭式”“满堂灌”来进行教学, 目的是要让学生考高分, 但教师却忽略了这样做适得其反的效果, 学生的智力没有得到开发, 情感、意志没有得到培养, 更不要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迟钝。二是教师对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 有的还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 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及聘用与否更是用学生成绩来评定, 一棍子打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式老化, 使得学生不愿听、不想学, 学生也就不可能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四是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没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
二、习惯培养的策略
1.联系生活, 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 学生就会对数学感到亲切, 产生对数学的情感, 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教学“位置”时, 学生认识了“前、后”的含义, 当例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 学生想到放学回家时, 前面的学生列队回家, 后面的学生不能跑上去追赶, 在前面走的学生也不能用脚踢后面的学生。如学习“左、右”的时, 又有学生说, 我们在马路上行走, 都是靠右行的, 在右边走路的学生不能随便横穿公路到左边;做广播操时自己和前后的同学要站成一列, 自己和左右的同学要站成一行。把知识由课内引向生活,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动手操作, 促进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得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知识的内涵, 理解知识的形成。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积极探索的欲望。如学习“8的组成和分解”时, 引入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动物园里小熊的生日, 小猴送给小熊8枝花表示祝贺, 小熊准备把花插在两个花瓶里, 谁能帮帮小熊?怎么插?请一名学生扮演小熊插花, 把花分别插到两个花瓶里, 请学生说说8枝花分成了几枝和几枝?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8的分解图”, 学生用不同数量的插花方法学会了数的分解。又如, 在“图形的拼组”学习中, 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把一张长方形纸变成一张正方形纸, 再用正方形纸折出小风车, 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转换到正方形的过程, 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再利用图形卡片的拼组, 体会图形间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引导学生,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富于思考的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如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可以把学生带到教室外, 让两个同学进行跳绳比赛, 让记录员汇报两个同学跳的次数后, 请学生说说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会想到:两人一共跳了多少下?他们相差几下?还可以让几个学生一起玩游戏, 从游戏中寻找数学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几个玩游戏的学生, 看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会想到: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戴红领巾和不戴红领巾的各有多少人?穿运动鞋和不穿运动鞋的一共多少人?还可以通过插图,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中有一幅插图, 内容是有几只猴子在树上摘桃, 有几只猴子在树下吃桃。为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可以编成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玩得可开心了, 桃子成熟了, 它带着徒弟们品尝。看到这幅图, 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会说:摘了13个桃, 吃了9个, 还剩几个?树上有4个桃, 地上有9个桃, 一共是几个桃?一共17只猴, 地上有9只, 树上有几只?不管学生从什么角度提出数学问题, 不管是否是有价值的问题, 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 让学生从游戏中、故事中、插图中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细心看、认真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4.培养习惯, 完整表述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段的教学, 都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的实施, 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清晰的、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这是小学数学应重视的一个课题。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 一字之差, 含义就截然不同。如“数位”与“位数”的教学, 应借助书面练习或口头表达来训练学生。如20- (7+8) 应该读作20减去7加上8的和, 差是多少?应结合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 指出学生的错误, 纠正学生的口语毛病, 使学生逐步形成说话声音宏亮、表达清楚、符合逻辑的习惯。对于说话不严密的错误,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找出错误所在, 以训练学生语言的严密性, 求得表述的完整和准确。
总之, 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切合实际,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低起点高要求, 从每个细节抓起, 在每节课中渗透,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篇2
学生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更应该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月份我主要在课前预习、阅读积累、规范书写、及时复习四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俗话说,十根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齐,学习上大多数学生已经步入正轨,还有极个别学生偏离轨道,还需要加强教育,拉他们一把。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使学生具备“自知之明”,事先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学会了、哪些地方还不会,老师讲的时候,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懂的问题上,让学生自觉地摸索出一条学习之路,积累一些学习的方法。现在,学生已经把预习当成一种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学完一课,就利用课外时间把下一课读通、读会。刘之源、商慧琳、王蒙源、朱照坤、李卓岳等学生做得很好,只要老师准备讲下一课,这几位学生就抽时间把课文读会,难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学生会自觉地参与预习。
二、经常阅读、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生做作业时,差距较大。好学生能在15——20分钟内做完,并且正确率很高,差学生一节课、甚至把下课时间算上也做不完。那么,做完作业的学生干什么?阅读是最好的办法。每当做作业,就有十来个学生提前完成,其余的时间让他们阅读课外书,遇到好词佳句,主动摘抄到笔记本上。班里的卢亚强、商森超两个学生互相攀比着阅读和摘抄,从开学到现在,已经抄了一本半的读书笔记。内容丰富多彩:
童话、科普、好词佳句、笑话、歇后语、广告词„„在他俩的带动下,张玉杰、陈婉森等同学逐步形成喜欢阅读和摘抄的好习惯。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写话水平,卢亚强等每次写话,篇幅长达三、四页,而且用词造句恰当流利,这不能不说是阅读的功劳。
三、规范书写的习惯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班里的学生都有一套字帖,每学习一课生字,我就指导学生坐好姿态,先描红、再临帖,反复练习,每一笔每一画都规范书写。除了陈亚千、牛泽璇、牛新建、李亚恒几个学生写的字还不够规范,其余的同学均可达标。
四、及时复习的习惯
小学生记得快,也忘得快。为了巩固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督促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每学习下一课,就复习前一课;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小测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易错的生字词在班里经常提醒,不定时听写、提问,使学生把知识记牢固,做到温 故而知新。
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学习习惯;养成;引导;创造;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68-01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伊镇滔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五、“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细心演算。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篇4
一、转变观念,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1. 转变观念是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师要改变“教”的观念, 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要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督促者、协助者, 而不是灌输者。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 开动脑筋, 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 只有老师少讲, 学生才能真正地学。
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高中英语知识容量和难度都在逐渐增大, 而且课文题材广、篇幅长, 长句、难句多, 因此光掌握书本的这些词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篇章理解和深层理解, 重视课堂笔记和语言综合运用, 课后整理和思考;不只是简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还要在课外自己增加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不能只满足教材, 要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加强语音训练, 夯实基础。
2.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有部分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失败归咎于基础差, 或者干脆承认自己不聪明, 而很少有学生认为是由于自己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这种看法, 掌握有效方法, 建立起“我会学”“我能学好”的信念。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的多, 学生活动少, 学生的能力肯定不会提高。要想有进步和收获, 必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方法
1. 扩大词汇量, 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阶段词汇量陡增, 许多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吃不消。教师不仅要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 更要注重词汇记忆方法的指导。
(1) 读音规则
英语单词的拼写和音标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此在平时应引导学生多注意发音规则。如ph的音发/f/, 例如:photograph, physical, phrase, 而gh在单词里有时不发音, 例如:neighbour, thought, bought, night.但有时要发/f/音, 例如:rough, tough, enough.具体如何掌握英语的读音规则, 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观察规律, 总结方法。
(2) 联想法
例如broad, abroad和aboard这几个字母只是顺序不同, 很容易拼错, 那么想什么办法记牢abroad这个单词呢?abroad是出国的意思, 怎么才能出国, 最基本的从学好abc出发, 就有了通往国外的road了。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觉得不仅有趣, 而且觉得有点意思, 能帮助记忆。
(3) 举一反三, 联想拓展
比如, 成功的名词是success, 拓展成动词succeed, 形容词是successful, 副词是successfully。拓展成反义词是fail, 以及fail的固定搭配是fail to do, succeed in doing, manage to do。
(4) 猜一猜
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生词, 不要先急着查阅字典, 应该根据上下文先去猜测该生词在句子或文章中的意思。
在早、晚读时,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体感官, 尽量做到三位一体。指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动口、动手、动脑结合在一起。不只是开口读就可以了, 还应该动手写一写, 大脑记得更牢。如果说读是培养语感的话, 那么写也有助于培养手感。背完5个单词用左手或本子盖住单词, 看着中文自己默写单词, 默写完自己校对。默错的再读、再写、再记。
2. 养成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进步
(1) 预习的习惯
蔡林森“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模式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例如上语法课之前, 我尝试先将含有语法规则和例句的导学案讲义发给学生去看和理解, 然后做相关练习。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 不是老师解疑释惑, 而是请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讲解。经过这样的尝试, 学生不但积极主动地参与了, 而且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在提高。再如, 在上每节reading的新课之前, 要求学生先自己预先课文, 先不管生词, 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将生词划出, 通过上下文去猜一猜词意和词性, 再对照词汇表看自己猜的是否准确或接近。接着做导学案讲义, 并将导学案讲义上的知识点在文中醒目地标出。通过预习, 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 哪些是疑点。
(2) 课外阅读和积累的习惯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至江海。”词汇的积累一定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明白, 高考就教科书上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 鼓励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好词、好句积累本。学生们的总结不仅仅局限在书本, 还包括平时的练习和书刊报纸。
(3)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英文双解词典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如, 牛津高阶英语双解词典。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要学会自己查字典, 通过字典的例句理解相同的单词或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词性, 不同的词义。但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并非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 特别是做英语阅读理解时, 边读边查不仅影响速度, 而且往往读到后面, 前面的就忘了, 一定要把握好查字典的时间, 在做完题目, 猜测词义之后去核对是可以的。
(4) 质疑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后而遭人讥讽, 顾虑重重。这时, 教师要善于诱导,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果平时学生一味地服从老师的权威, 缺乏自己的思考, 不敢提出与教师的讲解有异议的问题, 那么这样的学生是没有创新精神的, 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疑点, 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的兴趣, 形成强烈的探求局面。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其次, 当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如果确实闪耀着新的思想火花, 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 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5) 自测的习惯
我们在每个单元结束后, 都会根据本单元新授内容给学生做一份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测试, 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查漏补缺。现在提倡精讲多练, 学生在平时做大量的练习, 而老师不可能对所有的习题逐个讲解。那么学生除了要自己去钻研理解每道错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外, 还可以通过自测的方法去巩固。如单项选择题, 可以准备一本自测本, 把平时易错的题目先抄好, 但不再给ABCD的选项, 学生根据语境或提示做填空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5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七扭八歪,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地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注重预习与复习。
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勤于专注和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三、参与活动与质疑。
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教学中应强化培养和训练
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功到自然成。②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在口算时,比一比,哪位同学算得既快又对;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哪位同学书写得仔细认真,工整规范;老师讲课时,看谁精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对做的好的要及时表扬、鼓励。③举办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④在评选三好学生,评选班干部时,可把具有良好学习习惯作为评选的一个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较自觉地按学习习惯要求去做。⑤当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不要讽刺挖苦,要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
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影响形成的。如有的教师板书时常潦草、不规范;做题、计算马虎不认真,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养成了不良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一、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
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数学动机后,我又给学生讲了数学的美,如简洁美、平衡美等,以及学好数学的益处。如可以让人的思维更有条理,目的是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爱数学。随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体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随时指导自己的学习。这样有目标地学习,学生才不会觉得是负担,而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目标而做的努力。
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喜欢数学或者喜欢挑战自我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了提前预习的要求,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能力。但也恰恰是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从作业、课堂听讲等方面稍有进步并加以鼓励。在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种做法使学生的目标更具体、直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言于律己、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曾有人做过调查,在所有的课程当中,数学给人事业带来的疲惫程度更高,容易让人觉得乏味、厌倦。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積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把快乐的学习方法带到课堂中去。
三、找到好方法,养成好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变得简单、快捷而有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也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不喜欢的很难适合自己。在课堂中学习不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坐正,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师。当他觉得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个提醒。只要能保证自己的听课效果,不影响他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学习上应该先分配给重要的事情,把不重要的事情放在间隙的时间去做,这样效果会更好。对学生来说,听课最重要,课外也一样。要想写作业,还想看电视,想玩,很多事情放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主次,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合理安排最佳时间,效率才会提高。
总之,从教育实际中得出,一切从小抓起,从头做起。反复训练,对学生养成好习惯是重要的。培养做事敏捷,处理事情果断,要求学生办到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了健康素质,才能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成为坚强的一代。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中心学校)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7
一、预习的习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数学?如果教师就是一句“口头禅”:“回家把明天的学习内容预习一遍。”我想学生肯定是一头雾水, 不知所措。许多学生把预习数学简单地理解为看数学书, 学习时一目十行, 走马观花, 难以深入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也有的学生把课后习题先做一遍就当做预习了。久而久之养成的这种预习习惯, 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减退。指导学生预习数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四步走”: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如“做什么”?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预习的问题, 问题要具有操作性、启发性、适应性;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预习形式可以是“读”“想”“练”“问”等。如预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我是这样设计预习问题的: (1) 阅读数学书, 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画下来, 读一读, 想一想, 看看是否理解。 (2) 找出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 量一量长、宽和边长, 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你发现什么? (3) “做一做”, 你会么?试着做一做。 (4) 回头看一遍预习的内容, 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养成预习习惯, 会让学生对每天的学习内容掌握的更深刻。
二、思考的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关键是“三点”:一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天生懒于思考的学生, 只有不会培养学生思考的教师, 思考的兴趣是思考的动力之源。二是激思。思维不激不活, 学生对数学中的很多东西都充满好奇心,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精心设问, 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利用解题, 锻炼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笪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卞恩鸿性;设计开放性试题, 优化学生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三是激励。失败乃成功之母,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学生学习数学遇到挫折是正常不过的, 教师在学生订正后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学生学习数学取得成绩后要勉励他再接再厉。
三、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可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因此, 对刚学过的知识, 应及时复习, 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 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 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及时“趁热打铁”, 学过即复习, 方为及时, 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 知识有没有记住, 记到什么程度, 能否应用, 应用的能力有多强, 这些学习效果问题, 单凭学生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 记住没记住, 会不会应用, 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 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 对数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 对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 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作业可以使思维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 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 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 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 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四、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 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阅读包含对语言符号 (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 的感知和认读, 对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 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 阅读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确的数学语言;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读写结合, 过程中要频繁转换语意, 要思维灵活。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4点培养数学阅读的习惯。一是以“疑”导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以“动”带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做一做、画一面、写一写。三是以“议”促读。就是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读读议议, 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 从多个不同的侧面, 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 内化知识, 深化知识, 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四是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差别, 来掌握课本知识, 让知识内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8
一、传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学优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给予帮助,使他们进步。在预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让学生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倾听的习惯
第一,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上课时,学生的眼睛都要看着教师,教师讲到哪儿,学生的眼睛就要看到哪儿。第二,教师对重要部分、关键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善于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冷淡,就应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方法。第三,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询问教师,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第四,边听边记。教师要求每名学生在书本的第一页贴上一张空白的作业纸,随时把听到的重点内容记在纸上,养成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3. 作业的习惯
作业不仅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能反映学习态度。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书写规范,作业的格式、数字、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圈注审题,独立完成作业;计算时该用草稿的用草稿算,做后检查;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学生已经自查了,就在记分格旁写上“已检查”,并把自查的草稿准备好随时给教师检查。一开始有些学生会搞形式主义,这时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刚开始时,将每天回家作业分A、B两类,能按教师要求认真执行的学生做A类,这类作业基本上只需用5分钟就能完成,B类作业给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做,B类作业是在A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几题,作业时间是十多分钟。每名学生在家校联系用的“七彩桥”上把A、B两类回家作业清楚写明,还要注明自己是做A类还是B类作业,便于家长及时了解情况。这样双管齐下后,学生自查的习惯明显好转。
4. 改错的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虽然把错题改正了,但是教师重新换一个数据,学生又不会做了。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我要求学生在改错时做到:(1)写出错误原因,(2)写出解题过程。如订正填空时,有算式的必须写出算式,应用题改正时必须用破折号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判断题如果做错必须在原位改正。其次,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在作业、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注明出错原因,做到有错必改,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如何、在何处寻找疑点,指导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第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耐心引导,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养成学生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篇9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主要有:上课前不会预习;上课时精神不集中,不愿动脑;做作业时粗心大意、经常出错;做好作业不会自己检查;还有一些学生字迹潦草,书写格式也不规范;平时不会预习和系统性的复习;考试只关心分数,不会分析失误的原因,等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及要求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能自觉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审题认真全面,作业能独立完成,书写整洁;完成作业后能验算检查等学习习惯。
1. 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要求学生能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等;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当然,课堂上只是专心听讲不足以学好数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比较懒散,对于新的问题和难题,多数都在等待教师的答案或是优等生的发言,而自己只做旁听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体会,使其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
2. 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自学习惯。
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可以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提高课堂上听讲的效率,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更要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教师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如学习“统计”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应的调查,收集好一些相关数据。
“学而时习之”,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遗忘过程先快后慢,及时的复习可以在快速遗忘发生不久阻止内容的流失。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能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及时进行回忆和整理。
俗话说“七分预习,三分复习”,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仔细审题、认真完成的作业习惯。
仔细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地解题,审题的实质是对课题中的文字和符号加以识别,通过对这些文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理解在头脑里建立起课题表象,并明确实现数学知识应用的方法、途径,以及要求达到的目标。
做作业也是为了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反馈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计算仔细、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不抄袭他人的答案,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
4. 培养自觉检查、仔细验算的纠错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教师应督促学生做完练习后,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正确,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查,教学生学会合理的、有效的验算方法和策略,逐步养成自觉检查、仔细验算的好习惯。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作业本、测验卷发下来以后,都应认真检查,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改正。另外也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如课外作业必须在学生自查一遍的情况下,家长才给予复查,而不应越俎代庖。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这种养成教育,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教师要以身作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的影响而形成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精致规范的数学图形、准确无误的数值计算、整洁美观的板书等行为动作,促使学生逐渐改变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 强化培养和训练。
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1)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如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6”与“0”混淆等现象,我专门采取奖惩措施,督促学生改正不良的书写习惯,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同时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克服边做作业边玩的不良习惯。(2)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当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不讽刺挖苦,要耐心纠正、具体指导、期待进步。
3.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对于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数学学习常规中的预习、听课、审题、课外学习和考试等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1)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动手、动脑的自学过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预习什么,同时要指导学生怎么预习:在阅读教材时,学会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逐渐养成边阅读边标注的习惯,并能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一些问题。渐渐地使他们课前能渐渐自觉预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数学课不是听故事,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能跟着教师的讲解去思考。听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不能开小差;要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消极等待教师去完成知识的传授;要提出问题或找出疑点,不能人云亦云;教师要求动手练习的内容要积极配合,勤于动手,不能只听不练。这样久而久之,才可能提高听课的效益。
(3)审题方法的指导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必须让学生学会审题: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先感知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审题时特别要注意发现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充分搜集有用的信息,有效地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好逆向思维的问题:如“比……多(少)、比……大(小)”,究竟谁大(多)谁小(少)需要分辨清楚。指导学生了解数学术语,如对题中“增加到”与“增加了”、“减少到”与“减少了”等文字应仔细分辨,体会其真正的含义。而做计算题时,教师要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和数据,学会观察算式,正确运用运算定律、性质,使计算过程变得更加简便。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
(4)运算方法的指导
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数学基本能力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得重视运算方法指导,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教育学生,使其感到分数丢得有些“心痛”,让学生学会笔不离手,计算时动手打一下草稿,把心算、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运算的和准确度。其次,教师应加强运算速度的限时训练,如进行5分钟测评,提高运算,培养学生好的运算习惯。
(5)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与补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学习不只是做课外作业,及时复习、查漏补缺才是课外学习的主要任务。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首先回想白天所学的知识,看自己记住了多少内容。接着针对忘记或模糊的内容到课本上寻找根源,真正弄明白。然后根据所学、所想、所看,反复思考,进行消化吸收,使之融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最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练习,比如完成家庭作业或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找些有针对性的、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习题。
(6)考试方法的指导
考试是学校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考试中临场发挥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能否转化为学习成果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考前要做好考试的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知识准备与工具准备。考中要规范答卷程序,数学考试卷的结构具有稳定性,试题的排列也是由易到难,故答题一般应按题目的顺序去解答。不过不要在一个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不会做的可暂时放过,先把会做的做完,再去考虑不会做或没有把握的题。另外,尽量留一定的时间进行针对性地检查,以保证答题正确,不留遗憾。
当然,数学学习中还有些具体的方法(如记忆、时间与内容安排等)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要正确地引导,就会帮助学生改变其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有效组织课堂的因素之一,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由于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低下,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学习习惯孰好孰坏,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因此,只有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抓训练,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
摘要: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基本保证。然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并从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容、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措施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现状分析,内容要求,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一、新旧知识的衔接关系。
汉语拼音的声母、单韵母是学生在幼儿班已经学过的内容, 这部分的学习我设计的教学方式多以“展示型”为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知的知识告诉他人。比如:教师说:“我很高兴见到同学们, 我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 谁愿意把自己以前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介绍幼儿园已经学过的单韵母或声母, 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的说:我会读什么, 请听我读一读;我会说什么……在展示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倾听他人的发言, 同时还要求学生发现他人知识点的缺漏。比如:我发现你读得不对, 应该这样读;请听一听, 我好像比你读的更好;我和你的说法不一样……这样既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又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课堂, 与新知识巧妙的融为一体, 教与学都很轻松。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方面进行探讨, 一年级学生不宜长时间静听教师讲课, 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自主学习新知, 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如:第9课ai、ei、ui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1、我的发现。
首先让学生观察本课字母的特点,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的发现点真不少:本课字母ai、ei、ui比原来学习的a、e、u后面多了一个字母, 变成了两个字母组成的韵母;这三个韵母后面都有一个“i”;这三个字母在标声调时只有ui是标在后面的, 写在i的头上, ai、ei是标在a、e的头上等等。
2、我会读儿歌, 会练表演。
学生在欣赏课本中一幅“小朋友在种树, 草地上小鸟跳、小兔乐”美丽的画面之后, 再朗读“小白兔”的儿歌, 并自编动作进行表演, 又从儿歌的学习中发现“白、嘴、尾、在”这几个字中都带有本课新学的韵母, 在读儿歌的过程中随机认识本课要认识的生字。学生不仅学得轻松, 而且从中体会到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点的比较, 从归纳对比中不断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虽然教学本课新知识是重点, 但是, 让学生获取这些新知的过程更为重要,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今后渐渐形成自主学习方法的过程。
三、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标》不要求直呼音节, 不默写声母、韵母, 从表面上看好像降低了对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求, 但实际上是要求教师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字母的框框里解放出来, 不仅教给汉语拼音的知识, 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运用中提高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
比如:第一册教材从第3课声母b、p、m、f的学习就开始编排了看图借助拼音学音节、认字、练说话、跟读儿歌等拼读练习的内容。通过汉语拼音共13课的学习, 有的学生拼读能力很强, 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 而且会直呼音节, 会自读读物, 达到了《课标》中对拼音学习的要求。但是个体的差异总是存在的, 有的学生可能拼读能力还不够, 拼音阶段学习的知识还只是单个的零件, 还没有成为一个能够帮助他学习汉字的工具。即使是那些拼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要想真正变汉语拼音成为学习工具也还要一段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用这项工具的机会, 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才有可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一、创造与孩子相处的轻松氛围
把微笑送给学生。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拥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微笑。在學生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
二、给予孩子班级管理的机会
在班级管理中,成立了班委,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班级的管理,让班委的同学参加纪律管理、卫生管理,以后我还将使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组不同层次的管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轮流担任小组组长、值日班长,都有机会与同学接触,与老师交流,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及时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工作。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一年级有相当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过于溺爱的倾向,为此,我精心准备了家长会的内容,精心布置了教室,营造了与家长和谐交流的氛围,在会上我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去改观一些家长的态度,向家长介绍了孩子的学校情况、学校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对家长进行了教育观念和辅导孩子的培训,认真疏导,细致说理,耐心地同家长分析了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效果非常明显。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一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等方面作了努力。如,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相结合,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创造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第10课第二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看图说话,了解图意;②“借文识字”,自读音节,找出与图相应的短句;③短文朗读指导,理解文意;④扩展活动中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动物爱吃些什么;⑤独体字“小”、“鱼”、“牛”的字形识记。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识一个字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了解字形。教师还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听,听字的读音,听老师范读或同学的朗读;说,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说一句完整的话;读,拼读音节,认读生字,用手指出短文中的字,按词的组合朗读句子,读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顿朗读每个句子;写,对独体字有条件的可以认一个写一个,也可以认写分开,但必须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练写。经过调动眼、口、耳、手这几个器官,形成统一的联系。
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经常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
抓好写字训练。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上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被忽略,而恰恰正是这些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2
一、学生应具有的学习习惯
1. 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 在学习时间里, 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成人不能轻易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在开始学习之前, 提醒学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包括喝水、撒尿、削铅笔、找本子等等;学习时间一开始, 就必须专心学习, 不离开座位, 不干任何其他事情;大人有事也不能打搅孩子, 要等学习结束再说;做事有条理, 文具等学习用品的摆放要有秩序和规律。
2. 养成专心听讲、乐于表达的习惯
能专心听别人的讲话,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 听别人讲话要注视讲话的人, 不东张西望;坚持说普通话, 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语调自然, 语流畅达, 语速适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听说时有礼貌。
低年级:上课时能注意力集中,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声音响亮;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和同学。
中年级:上课专心听讲, 边听边思考;独立思考后能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高年级:参与讨论时, 能抓住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 并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听课、听报告等能做适当的记录。
3.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握笔姿势正确, 做到“3个一”;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做到在任何场合下写字, 只要一提起笔来, 就能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 确保能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力求做到笔画清晰, 间架合适, 行款整齐, 文面整洁, 爱护文具等。
4. 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能及时、认真、限时地完成作业, 完成作业后再做别的事情或玩耍;作业中有错要自觉订正。
低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做错的作业能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中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养成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订正的习惯;做错的作业能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高年级:能先复习再做作业;能按时、按要求, 自觉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做作业时不边做边玩;做作业要有一定的速度;遇到难题能独立思考, 认真完成;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订正;对做错的作业能自觉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做。
5. 养成良好的复习、预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在课前学习内容;能在课后自觉记忆有关的概念、公式、规则或课文的精彩片断等;中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预习学习内容;能掌握一定的方法 (比如归类、比较、积累、运用等) 进行自觉的复习;高年级学生能在课前独立预习,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能在课后根据重、难点和课后习题进行复习。
6.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惜图书, 喜欢阅读, 爱读、会读课外读物并达到规定的量, 善于使用工具书、参考书;阅读时, 能边读边思考, 在读中发现问题, 在读中解决问题, 阅读时, 会圈、点、批、画,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遇到精彩的段落、句子, 能反复诵读, 甚至能背诵下来印在脑子里, 直到心领神会。
低年级: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有关读物读完、读通, 了解大致内容。学会使用字典, 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 不轻易放过, 要认真查字典解决或者向教师、家长、同学请教,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圈画生字、新词, 好词、佳句, 标小结号等。
中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选择有益的读物;阅读时, 边读边想, 读懂主要内容, 遇到不认识、不会写、不理解意思的字、词, 能自己查字典或词典;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不同的符号圈圈画画, 积累好词好句并学习做适当的批注。
高年级:积极主动地选择有益的读物, 阅读时能从读物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吸纳;不仅能自觉查阅字、词典, 还能按需要从报刊、书籍、网络中查找资料, 并作摘录、剪贴和下载;读书时能熟练使用各种符号圈点批画、摘录、做卡片,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做好课堂笔记。
7. 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
有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别人, 发现别人发言中的问题能大胆提出, 敢于对教材内容或同学、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自己的想法;喜欢刨根问底, 在学习过程中,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喜欢一题多解。
8.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乐于与人合作, 在合作中既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在合作中做到既分工, 又合作, 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学会欣赏别人, 并能正确的评价自己。
9. 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习惯
善于观察, 善于向生活、社会学习有益的知识;能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0. 养成记日记、写随笔等书面表达的习惯
留心观察, 认真思考;善于积累, 勤于动笔;注重修改, 书写工整。
低年级:喜欢书面表达, 能经常写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 写好后能读一读, 改一改。
中年级:能自觉地关注当天的新闻趣事, 学写日记和观察笔记, 并逐步养成习惯, 文章写完后反复读、看,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高年级:坚持写日记或随笔,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整理自己的思想, 反思自己的言行, 矫正自己的错误。
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1. 从小抓起, 抓好开端
培养习惯要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 抓好开端。因为学生年龄小时, 学习习惯容易建立, 也易于巩固。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发现也容易纠正。但若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 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 又不易纠正。
幼儿园、小学时期, 孩子比较听话, 这时要以严为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独立意识较强, 这时应以宽为主。“小时严, 大了宽”, 符合孩子心理特点。
2. 点滴抓起, 夯实基础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 微观的, 必须从小处着手, 从点滴抓起, 从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像如何打开书包, 书本如何装进书包, 文具盒摆在什么位置, 读书写字的姿势, 如何答问、发问等等, 这一件件细微的平常小事, 如果训练得法, 日积月累, 就会为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 逐渐形成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 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 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水平的提高, 知识的不断更新, 到了小学高年级, 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 如阅读习惯, 独立思考习惯, 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4. 树立榜样, 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首先,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在精神风貌、生活态度、学习工作等方面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典范, 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学生的身上。其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是比较容易的。因此, 我们要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榜样, 如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工整, 遵守纪律的学生,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5. 明确要求, 严格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某一习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操作的要领, 比如写字的姿势, 以及怎样一步步地完成。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 总是再三叮嘱孩子“要专心听讲……”。可对于孩子们来说, 他们并不知道要怎样做才是具体的专心, 因为小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不是从概念开始,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教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听课习惯的培养, 就要从训练“眼睛”开始的。“眼睛看老师”、“眼睛看黑板”、“×组的小朋友的眼睛都看着黑板了, 非常好。”“小朋友真会听课, 一双小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听着老师讲课, 多专心啊!”通过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来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 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直观的、易行的操作,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坚持不懈, 必见成效。
6. 整体发展, 互相促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坚持整体性观点, 在训练的过程中, 要各方面配合, 协同努力。首先, 培养良好的学风, 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起督促和约束作用, 造成集体舆论, 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其次, 统一步调, 各学科教师紧密配合, 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在不同的阶段突出训练重点;再次,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最后, 家校配合, 要让学生家长了解有关的要求, 督促和帮助学生, 做到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致。
除了学习习惯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习惯、思维习惯、劳动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 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三、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1. 目标具体, 便于操作
我们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某些具体的行为, 而不是学生整个人。所以, 不能笼统地说学生“不听话”、“太闹”等等, 应该理智的分析和找出学生到底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表现, 学生做的哪些事让你不满意?你究竟希望他怎么做?
2.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确定了要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之后, 也许会觉得学生的毛病可真多, 恨不得能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不管教师和父母怎么着急, 学生不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另一个人。我们应该克服急躁情绪,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等这个问题解决了, 再转移到其他问题。
3. 要求统一, 说到做到
学生的不良行为改变起来并不轻松, 必须学校、家庭协调一致, 要求统一。包括家里的其他成人也应该与学校及孩子的父母采取一致的行动, 对孩子提出一致的要求, 并且坚持到底。做不到的就不要对孩子提, 提了的要求要坚持到底。
4注意学生细微的进步
学生的毛病不可能一下子改掉, 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只能逐渐达到改变学生行为的愿望。比如, 一个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 经过努力, 能每天坚持做作业, 尽管作业的质量很差, 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这就是进步, 要给予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其能在此基础上能更进一步。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推荐阅读: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07-09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5-21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11-2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4
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09-02
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11-17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12-11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08-17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09-12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