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设与改革

2024-10-24

教学建设与改革(共12篇)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1

1 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1.1 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1.1.1 校内会计实践性课程教学方面

目前我们高职会计校内实践性课程教学一般主要是通过《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两门课程的学习来实现。

1.1.2 校内会计实践性教学教材方面

在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教材方面, 我们一般都是采用其他院校开发的会计实训教材, 自己编写的适应本校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会计实训教材却比较少。而现在使用的实践教材中普遍地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 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在现有会计实验教材的实验要求中一般都是要求完成从凭证-帐簿-报表的循环, 即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 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帐簿, 最后根据帐簿编制会计报表, 而省略了审核、监督环节。这说明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 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 这样的会计人员走上工作岗位是不合格的。另外, 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帐务处理中, 需要有更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如一项资产是否采用稳健原则, 是否计提减值准备, 在现有的会计实训教材中, 根本没有会计职业判断的体现。

1.1.3 校内会计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 虽然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人数较多, 但总体上还存在质量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学科知识较差, 表现在会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偏低, 难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 (2) 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主要体现在很多会计教师上了许多年的会计课程课, 但对金融、税收理论以及管理学的知识非常欠缺; (3) 会计课程教师本身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教师的指导和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在实训教学中, 经常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想象。

1.1.4 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不十分完善。

近年来, 学校的会计实验室的建设逐渐得到重视,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1) 、仍停留在手工记帐程序上, 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审计关注比较少; (2) 行业会计的实验项目单一, 大多数是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 其他行业会计的实验项目比较少; (3) 实验项目的内容比较简单, 经济业务不全面, 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特别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如集团公司) 有待开发; (4) 实验项目基本上局限在会计核算上, 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实验内容比较少。

1.2 校外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对于高职会计校外实践性教学, 一般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来完成的。而目前学生的顶岗实习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关会计专业和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真正介入到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实习, 更没有机会进行实际的会计操作实习。

1.3 毕业环节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的现状

我们高职会计专业及相关财务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一般都会忽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过程, 大多数学生只是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但没有真正地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思想、技巧、方法等, 以致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在写作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等。

2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思路

2.1 改革现有的校内实践性教学

2.1.1校内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改革

(1) 调整目前高职会计及相关,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校内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课时量, 尤其是综合性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课时量; (2) 将《会计实训》与《电算化会计》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 即《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 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以后, 在实现手工操作的同时, 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 从原始凭证的输入、记帐凭证的编制, 到自动登记帐簿和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 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和严肃性。 (3) 分学期增设部分岗位模块实训课时, 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 针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开设实训;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应尽量采用真实的, 或者模拟真实材料进行实验,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 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2.1.2校内会计实践性教学教材使用的改革

在会计实践性教学教材方面, 改革现有的采用其他院校开发的实训教材, 而是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 鼓励和支持教师自己编写适合本校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实训教材, 并积极使用校内教师自己编写的实训教材。

新编写的会计实践教程, 应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与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验对象, 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 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 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 从而, 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 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教材所选资料的题型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 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 要考虑到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 对企业供、产、销各个阶段所涉及的业务进行整理, 对一些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 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习资料。在基本资料中设有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 如假发票等, 以解决目前实训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 问题原始凭证或外露或隐含,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 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

2.1.3 校内会计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改革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加强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 有计划有步骤的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 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达到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外可以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来校兼职, 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

2.2 校外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 结合目前的学生顶岗实习方式, 尽可能的使学生能够进入到企业的实际财务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 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 这种实习组织方式, 能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 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 配合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练习,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外实习, 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 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 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 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潜力,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3 改革现有的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程序

2.3.1在学生毕业前两个学期内, 进行撰写毕业论文的动员与集体指导工作;

2.3.2在专业课教师中广泛征求适合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并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3.3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应提前给予耐心指导;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完成以后, 指导教师进行细致的审阅, 写出评语, 并交教务科;

2.3.4教务科对所有的毕业论文进行再次梳理, 分配答辩教师, 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准备工作并由教务科统一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2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建设才能够顺应当下的教育改革潮流,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而由于实验课程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占据比例较大,对其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与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施辅助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c模式;改革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21

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能够有效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并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等,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不利于其知识运用能力和生物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此,在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还应顺应当下教学改革的趋势,加强对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但一些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进而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干涉,甚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高中生物教师还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从而才能顺利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教师在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仪器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压片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而教师则从旁进行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化其对每个实验步骤相关知识的认知的同时,激发其对生物实验课程的兴趣。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从不同角度来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例如根据实验的组织方法可将其分为独立实验、合作实验、模仿实验等。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划分则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教学实验。而不论哪种分类方式,教师都应结合实验教学实际选择更加合适和实用的教学方法,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例如,在利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时,要把握该模式的实施流程,其中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和实施计划、总结与交流等。这种模式主要在于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然后根据现有结果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采取课内或课外实验设计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但由于其较为重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并且其实验结束后的评价方式较为困难,因此,教师还应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有效改革。再例如,验证性实验模式,它主要是对某个任务的具体结果进行验证与总结,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于植物细胞的可溶性还原糖等相关实验的验证未得到进一步考证,通常只能依据教材结论进行判断,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验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并进行适当改革,如将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综合使用等,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施辅助教学手段

身处于信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进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建设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作用,在实际动手实验前,可事先播放相关的操作视频供学生观察和学习,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网络式架构的高效实验教学环境,推动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确保学生对本章内容具备一定的认知后,首先,应对学生展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以及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其次,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实验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先针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探讨,以激发其实验兴趣,并引导其做好任务分工。教师还可以采取视频演示,即利用多媒体将视频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模拟操作等。同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将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如“选择不同颜色实验材料,其实验结果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展开实验。随后可应用探究性实验模式利用显微镜观察苔藓叶片、洋葱、萝卜等植物的细胞,并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工作,以便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应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如列举与本节实验课程有关的生活实例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与建设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的不断完善。例如,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需将每节实验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与记录,并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同时,也需适当结合实验书面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展开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于探究性实验模式则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重视该模式的实验过程,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结语

在现代化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加之现今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其学习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为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发挥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深入发展,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断增强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高职实践教学的定位

(一)对高职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

实践教学和一般教学都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两者具有共性,但实践教学又具有独特的性质。第一,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活动,也不是所谓的教学形式,简而言之,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属性,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向一个更深层次理念的过渡,它同时具备了所有教学模式应该具有的要素。第二,实践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实践二字,高职院校注重的是教学实践性,它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从简单的课堂理论走向社会实践,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一般的教学管理中突破到企业管理等,最终达到各个方面的综合。

(二)实践教学在高职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在高职教育中,教学的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教学计划必须安排得当,一方面要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达到够量,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作为技能培养的服务手段,“够用、实用”是其遵循的重要原则;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它不是辅助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再者,要正确认识和运用实践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和运用特征的好坏决定着创业教育的实施好坏。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理论中了解的社会和企业,而是切身体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区别,对于社会的现实、企业的就业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于就业岗位的技能培养,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二、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课程设置上,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授课,而是增加了相应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还是没能真正体现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性。这些院校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教授,没有设置足够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导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尚不成熟,实践教学的具体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随意安排,学校重视度不够。

实践教学不被重视,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在教师方面,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历,忽略了师资队伍本身要求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重要因素。学校对于教师的选择,无形中让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味注重板书和卷面分数。有的甚至以社会条件的改变为借口,随意决定学生的实践课,或者只是在学期结束时,才简单地上一些实践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时间安排。其次,在学生方面,教师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使学生产生同样的心理,实践课不重要,偶尔上实践课,也是可去可不去,工具也是可带可不带,实践过程中应付了事,根本没有把心思集中在实践操作上。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的矛盾突出。

在高职院校里,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本来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践,但是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简单地从理论就直接回归到实践。如此不完善的教学模式,使得本该相互联系、互为推进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失去平衡,更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授,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偏失。理论教学,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教学目标,结合“一切教学都是为学生适应社会专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服务”的目标原则,但是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就会使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简单的理论回归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想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愿舍弃教学大纲基本的实践教学要求,最终导致两方面都缺失。

(三)实践教学依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规范、目标不明确等“硬伤”。

除了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教学方式外,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偏失的原因。普遍来说,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所花费的费用并不少,经费投入不足就使得实践基地不能正常投入使用。此外,经费不足,无法更新学校的教学设备,导致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到实践整条学习链断开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内外设施不能达到配套规模,即便有好的想法、完整的理念,也会因为缺少实训基地而不得不放弃。这种“硬伤”是造成高职院校教学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四)缺少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师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教育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解决相应问题,但是教师队伍的问题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年轻化、缺少经验、高学历是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大问题,大部分教师只是储备大量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自然无法在管理上作出多大成就,一些教师索性放弃实践努力,一心在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上下工夫,这样,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负责任的教学。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本身就是应该具备较丰厚的理论知识,再结合扎实的实践操作水平,二者应当是并举的。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思想,对实践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当然,首先,要把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有了坚固的根基才能成就更多的建树,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其次,要把实践教学的地位摆正,体现它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的课时,实践课就应该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技能水平。再次,抛弃以往以简单的论文或者考试获取学位证、毕业证的方式,适当加上实践操作的动手考核,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操作机会,增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达到二者的有效结合。

(二)加快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有了实训基地,才能有实践操作的可能,而实训基地的合理利用,又是实训基地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共享实训教学资源。首先,要加强实验仪器统一配置的完整性,全套购进,避免仪器的分散、重复、浪费等问题;其次,实验仪器购进的价格可高可低,要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可以选择相近的专业共同购买配置,功能相近,效果相当的设备,是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共享的;最后,在师资队伍的利用上,对于拥有同样教学水平,掌握同样教学技能的教师,可以鼓励相近专业之间的互通互用。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应有的技术水平,又充分利用了教学实训资源,达到了共享利用,从而解决了资金与设备的矛盾。

(三)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的实践教学教师。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重要因素之一。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是一个关键但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教师缺乏、学历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引进教师队伍时,要充分考虑教师本身具有的能力和可以提升的空间水平。再者,可以采取长远的规划方式,引进有足够提升空间的老师,之后进行教师自身的进修、学习培养等,提供教师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从而给本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更加高能量的血液。对于教师的合理安排,同样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改进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致力于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的课内实训、定岗实行和综合实训课程这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改变传统的只由实训的专业教师评分的考核方法,增设其他成员的评估意见。比如,企业相关的实训技术人员对学生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和反馈,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等,共同构成客观而科学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考核成绩的重要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度重视和对待各种实训锻炼,让高职生在学校里就能够接触到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加强校企间的深度融合,让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缝对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进行人才的对接,实现双方互利。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让企业进行吸收;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也要依赖于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只有那种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离不开学校的依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科技钻研的重大突破。学校作为教育基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而企业则可以提供相关科研实训场所和实训教师,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企业为教学提供专业的实训教师,主动为学校教学提供企业制度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实现校企间的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

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是培养我国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关键前提,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的前进道路仍艰苦而漫长。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趣味中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此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应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学校对校内培训基地的经费支持,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积极进行“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和建设,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8,(05).

[2]刘步中,李建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2).

[3]聂磊.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途径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左振华,刘运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理论导报,2009,(09).

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篇4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研究常用、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内容比较丰富,学生在初学时感觉繁杂而难以入门。为使学生易于理清学习的头绪,在教学中我们始终贯穿“使用场合—失效形式—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结构设计”这一主线,把领头知识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和主要零部件诸如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轴的设计、滚动轴承的选择及组合设计、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及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等内容列为重点内容,在课堂上重点讲授。而把比较易于理解的某些章节,例如: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和选择原则、过盈连接、摩擦轮传动等列为一般性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为了保证自学效果,对每部分自学内容都要列出自学提纲和要求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随后进行检查。这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着重零件参数的合理确定原则、合理的结构设计;强调理解公式建立的前提、意义和应用。至于占学时比较多,而对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又帮助不大的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做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整个内容讲述中注意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在课程内容中针对工程实例增加了创新设计的内容,努力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中,尽可能选用具有工程背景、典型性和启发性的题目。

二、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增加了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5 2学时的讲授课,以少、精、宽、新为原则,注重讲重点、难点,传授学生以思路、方法为主。在6学时讨论课上,设置综合型讨论题目,通过小组讨论和现场讨论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创造条件使优秀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通过上讨论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齿轮传动的设计中,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先由学生自主选择传动方案和设计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合理的设计结果。在课程设计中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们在授课中注重与学生交流,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课堂气氛活跃。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和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例如在讲授机械传动时我们插入了工程应用现场录像,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印象。我教研室很早就购买了比较成熟的机械设计CA I课件和机械设计试题库。还有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给学生播放减速器装拆录像,使学生对减速器中各个零部件的结构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直观认识和理解,并且调动了学生做好课程设计的兴趣。

2.采用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一直是我校的优秀课程。早在2005年时我们就构建了“机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网上习题、网上答疑等教学资源,同时我们把机械设计这门课最新的教学信息都挂在网上及时提供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原则,对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做了以下改革。

1.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意识

机械设计开设了机械零件认知实验、机械性能验证实验和机械创新实验。机械零件认知实验室有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和典型机器。通过参观陈列室的各种机械零部件、简单机构、机械的工作以及实际机械的运动过程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认知实验的进行,增加了学生对机械结构形式、种类和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机械性能验证实验是通过实验现象,证实课堂教学的某种理论或规律等,加强了学生对机械零件性能的理解,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改变了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被动地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实验方式、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有机构组合搭接创新设备、轴系结构设计设备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创新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机械设计创新能力。

2.开放实验室

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打破实验教学受实验学时的限制,改变多年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我们同时面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对实验项目进行设计、改进,自己选择仪器、操作实验过程,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设计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课程设计还是以减速器为设计对象,这些题目能较为全面的反映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会在设计题目中给出明确的、经过验证的设计数据和设计方案,再加上有较为齐全的设计手册、图册和指导书,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改革了这种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做法,要求学生从方案设计开始进行,并把整个设计环节分为方案设计、原理设计、结构设计等几个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鼓励学生敢于否定现有的参考方案和结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还鼓励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手段,如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设计等。我们鼓励并指导部分学生进行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先后完成了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圆锥—圆柱减速器等产品的设计,并运用PRO/E进行模拟仿真,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结果进行虚拟验证,不仅培养了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机械设计课程建设的目标

机械设计课程现在只是院级优秀课程,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建设,最近我们着手申请“省级精品课程”。

(一)加大课程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完善网上答疑系统,及时更新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料。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和内容,争取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三)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资料,优化课程设计题目,努力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低重心、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优化课程内容和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注重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用于创新、自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年的研究与建设证明,机械设计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协调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教学的各个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明刚.机械设计(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TH122.2006.5

[2]张国海等.机械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TH122.2006.5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5

【摘要】在建筑设计类的教学中,设计素描一直都是建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筑设计专业背景的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在建筑设计类教学中的设计素描教学。根据对建筑艺术美学特点的分析、解析建筑设计中出现的艺术性思维、造型的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等,进一步的探讨建筑设计专业中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方向问题,然后以学科发展的角度,思考在设计素描教学体系中的建构。

【关键字】建筑,设计素描,教学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与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素描课程是所有美术教学、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必修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建筑设计类专业如何有效的运用设计素描课程来解决专业课程的需求是目前建筑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形式下建筑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很多建筑专业中的美术教育都在素描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设计素描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加快了设计素描教学的专业化进程。可是从整体的情况来说,设计素描教学还是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于专业设计相关的训练培养和实践还是比较匮乏的,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素描基础变为设计的基础。我们的设计素描教学相对来说不是十分理想,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类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基本上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作为教学的总体方向。主要源于我国的各大建筑类专业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生源基本都是理科类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素描零基础,即便有的同学有素描基础,但也都是短时间的“快餐式”学习。基于这种前提也使得在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多以基础的造型学习为主,主要内容基本都是描绘自然的景观及事物,学生们的起点较低,课程时间较少,也就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设计素描教学中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滞后。我国目前状况下有很多的建筑设计院校都缺乏对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重视,主要体现现在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本质认识不深入,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设计认识不足,我们的教育理念始终滞留在对传统的绘画技巧的培养上面,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导致了学生们在专业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无法合理的、有创意的表达构思。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创新设计素描教育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专业中充分发挥设计素描的重要作用。

(二)不合理制定学习规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不断增加、,在总课时量无法增加的时候,一般都是删减设计素描等基础课的课时来达到目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教师无法按照规划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目标也很难达到。

三、如何改革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建筑设计专业中的设计素描教学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以造型设计的主观功能性为主,提高学生对造型的形态转变能力的思维拓展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设计素描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科学的造型观,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拓展性以及理性思维特点和审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认知表现能力等,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改革思路,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只有结合建筑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的主要目标,进而实施与建筑专业设计理念相符合的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才能加快设计素描教学的专业化,更充分的发挥设计素描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的作用。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一些有着先进的素描教学理念的国际同类院校学习,我们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侧重点,不断深入开发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不断的的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不断的与建筑学的特点相结合,组成多元化、多方向的设计素描教学新体系,将基础素描与结构素描、创意素描在培训中尝试进行创意结合,不断的拓宽素描创作对象的范围,让学生们不再是单一的绘画临摹而是达到对物象进行解构重组的阶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独立的设计能力与审美品位。

四、素描教学方法的探究。

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中的设计素描教学我们根据以往经验和现有的新方法总结出来以下几种教育新方法:

(一)加强对素描的认识。我们应该把素描当作一种思考方式,在建筑学设计专业中一般作为以造型基础为目标的素描,不但是一种绘画的形态,还是一种观察世间万物的方式,就是一种思考方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被人们称为“艺术之母”的素描,一直是“根木的、基础的和辅助的”手段。素描一般就是建筑学者们在构思和形式表达出来之前的一个准备步骤。

(二)建筑设计中的素描特色。我们在建筑中运用到的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绘画素描还是有些区别的。建筑专业中的设计素描加强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强调了设计意识,这些都与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对设计素描教学的内容、形式、题材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建筑外观设计构想,建筑内部透视结构表现,找到建筑中的建筑形体等。

(三)开展主题教学。我们可以针对建筑素描固有的教学特点,设置主体教育,集中有效的专题解决某个问题,比如对形体的透视、结构的分析与解构、空间的建构、超写实额精细描绘、质感的分类表现、肌理的感受与归纳等等,开展专题训练,让学生能快速的建立起清晰的认知、归纳造型规律,自主的建构(美术)设计素描知识体系,最终能灵活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其次,我们可以尝试创意素描。创意素描在一定程度上是素描的造型能力的升华,是对事物的造型美感和形象的表现力的提升。建筑设计专业对于创意素描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敢于打破常规,快速扑捉并表达自己想法,不断的表现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总结语: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专业中的设计素描教学,一定要以建筑设计这一专业的教学(背景)特点作为起点,要符合建筑设计中的造型与表现规律,突破传统的固守于素描教学中的方法,不断的尝试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最终才可以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慧锦.侯宁.尹小宁.建筑学(等)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的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6):623-625

[2]郭旺学.基于建筑设计的素描教学探讨[J].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系[J].高教研究,2012:44-46

实验教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精品课程 创新教育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79-01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加强实验教学精品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精品课程关键在于实施精品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实验教学的质量是体现精品课程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实践性强的学科,比如计算机类实验教学就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大学的实践实验教学,正是为了培养他们兢兢业业工作的良好习惯、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衡量精品课的重要指标。

二、实现实验教学精品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对策意见

与理论课程相比,建设实验精品课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现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增强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因此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转变思想,增强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升级,实验教学应不断有所创新。根据实验教学固有的特点,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除了教材和课件外,重要的是在实验内容、实验平台、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既要不断更新,还必须考虑到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不断开拓、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作为基础的实验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学生也有可能出现“你教什么,我懂什么,其余的东西一概不知道”的状况。作为学生,精品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器的能力。它的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教的基本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能通过基本内容的掌握,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自己能通过自学掌握一种新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通过此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简单微机系统的设计,还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显示了其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所以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教材、课件,但一个好的实验平台是学生获得基本训练,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基本保证。但这样的实验平台对学生的培养不利,学生获得训练的机会减少了,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在做完了全部实验之后,对硬件设计基本不了解,或稍作变动就无从应对的情况。实践证明,采用实验平台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的潜力很有帮助。在此实验平台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课程中提出实验课题,还能自行设计一些小型的系统实验。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主学习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提倡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提高查找实验故障、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当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时,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是实验教师的职责。由于大部分学生有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会以系统不稳定作为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时假如教师直接帮助学生排除故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系统不稳定的现象,找出真正的原因,以逐步提高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是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发生此类问题的几种可能的原因,再提出确定实际原因的方法与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求答案,最后再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而对于实验结果,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而不应直接评价实验结果的好坏。所以说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的人数也明显增多,参与程度逐步加深。

三、结语

实验教学需要统筹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不仅要管理教学还要管理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不仅要管理实验教学质量还要管理实验室投入、实验室绩效;实验教学效果不仅受主讲教师的影响,还要受实验辅助人员的影响;实验听课不仅听实验课程内容,还要看实验环境、实验条件。实验教学管理机构要健全,要统筹实验教学管理职能和条件支撑管理职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管理先行。只有对实验教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并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证实验教学的运行条件,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 

[2]胡仁杰,蒋玮,刘凯等.构建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实施科学规范管理[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

[3]陈厥祥.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实验室建设管理新模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 [4]张锋.精品课程与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7

根据产业技术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专业拟引进德国前沿汽车技术、先进人才培养方式和理念, 与国内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现代汽车技术实践教学平台;培育掌握汽车先进技术, 理解汽车产品研发流程, 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理论、实践及兼职教师队伍;形成开放运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以此为契机, 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改革思路对车辆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以培养精于理论、长于实践的车辆工程领域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

1 车辆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

根据目前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的差距, 对车辆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发展做以下规划:引进国际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整合现有资源, 打造一个包括车身造型创意、整车与零部件详细设计分析、试验验证、制造工艺、生产演示、检测诊断及汽车服务的汽车全生命周期技术流程体系;应用平台条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 最终把实验平台建设成在全国汽车产业有重要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素质综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基地。

2 主要改革与建设内容

2.1 教学与科研实验条件建设

为满足掌握现代汽车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要求, 拟引进当前国际领先的汽车新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该平台将德国先进汽车技术、教育理念与国内产业实际相结合, 实现情景现场教学。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布置方案如图1所示。

图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布置方案

建设先进动力系统实验教学、先进底盘控制系统实验教学、汽车安全新技术实验教学、汽车电子与电器新技术实验教学、汽车电控系统检测与诊断技术实验教学等子平台, 形成体系完备的现代汽车技术实践教学硬件平台, 为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提供支撑。

(1) 先进动力系统实验教学平台

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实验教学设备、涡轮增压汽油直喷发动机实验教学系统、共轨式柴油发动机实验教学系统、多点式汽油直喷发动机实验教学系统、汽油直喷发动机实验教学系统、共轨式发动机实验教学系统等现代发动机技术实验教学设备, 建成完善的先进动力系统实验教学及科研平台。

(2) 先进底盘控制系统实验教学平台

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驻车制动实验教学系统、电子助力转向实验教学系统、ABS实验教学系统、ASR实验教学系统、ESP实验教学系统、主动悬架实验教学系统等先进底盘控制实验教学设备, 构建覆盖当前主要底盘控制技术的先进底盘控制系统实验教学平台。

(3) 汽车安全新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车辆辅助安全实验教学系统, 建成包括电子稳定程序、胎压监控预警系统、安全预警技术、智能安全气囊、现代汽车防盗装置等在内的汽车安全新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4) 汽车电子与电器新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车辆电子电器实验教学系统, 建成包括自动空调系统、自适应前照灯系统、汽车多媒体系统、巡航控制系统、GPS导航系统、CAN总线技术、倒车雷达等在内的汽车电子与电器新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5) 汽车电控系统检测与诊断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故障诊断模拟系统与实训车辆, 能够模拟汽车电子与电控系统各种典型故障, 为学生学习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提供真实的环境, 为汽车电子与电控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的教学及研究提供良好平台。

2.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与行业实际开发流程和开发手段脱节等不足, “现代汽车技术实践教学平台”拟通过以汽车实际开发技术流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内容更新的机制建设, 依托核心课程群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改革, 建成与行业实际开发流程紧密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 依托核心课程群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围绕汽车实际开发流程这一主线, 建设以“汽车理论”, “汽车构造”, “汽车设计”, “车身设计”和“汽车试验学”为主的核心课程群。依托“现代汽车技术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讲授场地与实验教学场地整合, 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 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现状。

(2) 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

改变以往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技术脱节的现状,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及时总结科研成果用于教学, 建立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内容更新的机制, 培养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2.3 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1) 建立校企二元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产品开发体系和开发手段搬进课堂, 同时通过专职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人员来校兼职等机制保持教学与企业需求同步。依托重庆理工大学“两江国际学院”临近汽车产业基地的优势, 探索3年学校教育加1年企业实习的3+1教学模式, 建立校企二元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

(2) 建立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机制, 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依托先进汽车技术平台大力开展科学普及、人员培训、测试认证、技术开发、技术转化等社会服务活动, 发挥平台社会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以上社会服务活动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探索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机制。

2.4 师资队伍建设

(1) 依托“中德中心”实施多批次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计划

依托“中德 (重庆) 汽车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与认证中心”实施多批次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计划, 全面了解先进国家汽车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法。该项目拟选派本学科骨干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8个月的培训, 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资格培训,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培训以及实践操作培训, 取得德国认证的教师资格证书、行动导向教学培训证书、汽车检测诊断实践培训师资格证书。当前正在德国学习, 第二、三批2014年赴德培训人员的选拔工作也正顺利进行;

(2) 建立教师在职培训长效机制和校外专家来校兼职机制

加强学校与业内企业的合作, 依托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青山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试验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制造联合实验室等平台, 建立企业高端人才来校兼职和骨干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等长效机制,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了解行业人才需求。

2.5 实验室运行机制建设

成立“现代汽车技术实践教学平台”管理机构, 完善各子平台的工作章程、和实验室设备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 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建立教师指导、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 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完成对实验室的设备管理、日常运行管理等工作, 设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建立全天候开放的运行模式, 提供更多的时间、设备等资源, 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完成自主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 并利用激励机制, 根据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和课外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给予不同奖励, 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通过搭建现代汽车技术实践教学平台, 广泛开展创新性与探索性实验,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同时依托平台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吸引学生参与到平台的管理与社会服务之中,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贯彻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探索路径。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8

关键词:热工基础,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热工基础》主要是讲授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的一门课,热工基础课程主要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组成,在工科很多专业中占有基础和重要地位。传统的热工基础备课方式是一节一节地教学,这使课程进程较慢,并且把握不到重点,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对热工基础课程现状与原因进行思考,提出热工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一、当前热工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热工基础课程对不同学科没有针对性。热工基础课程作为工科类的基础课程,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由于各专业对热工基础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每部分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但当前热工基础课程在各专业的课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区别并不明显,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各个专业的学习需要,这导致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没法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讲解、因材施教。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不能紧跟技术的进步。当今时代发展飞速,科学技术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当前热工基础课程的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未及时进行与热工基础课程内容相关的新技术,无法反映社会中各行业的工作要求。如经济性高和环保性的超临界和超越临界循环在目前的课本中表达较少,诸如此类的内容在课本上没法表达充分,传统教学课程跟不上时代更新的要求。

(三)创新型教学缺乏。当前热工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在课堂教授的方式,即使设置了研究性实验,实验方式也十分传统。引导学生发挥创新型思维的实验也十分少,而且方式不够先进。另外,热工基础课程不能只学习理论课程,要多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学习。但热工基础课程中设置的实训计划十分少,而且设计性实验不多,这使学生在热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一。热工基础课程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热工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热工基础课程的课时是固定的,一般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热工基础课程有时采新的教学方法,但使用不够熟练,没有较好地与教学进行衔接,并且使用频率较少。

二、热工基础课程改革建设的着重点与过程

(一)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热工基础课程讲授之前必须要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中是否重要的是要考虑热工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联系,保证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另外,教学内容要展现当前相关的新技术与新成果,同时要保证热工基础课程中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实用性,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改革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二)利用新资源,提高获取信息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新时代的各种新资源,如校园的图书馆及网络图书馆及论坛、互联网、热工基础的网站等进行信息获取。这样可以减少在课堂中获取知识较少的弊端,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对热工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

(三)促进老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在进行热工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交流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热工基础课知识。

三、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一)对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建设。热工基础课程的内容多、设计的概念与公式较多,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建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首先,在进行教材选择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精选教材,要求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符合专业的发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如果现存的教材不能满足要求,教师可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编写新教材和习题册。其次,教师要重点教授一些新思想和新技术,更新学生的认识,鼓励学生发现新知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对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建设。根据热工基础课程的性质、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改革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是当前对热工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采用问答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发展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另外,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等,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

(三)对热工基础课程成绩考核进行改革与建设。对热工基础课程的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措施,它决定着学生对热工基础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热工基础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专业要求对热工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及教师必须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朱亚珠.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94-95+98.

[2]章国芳.机械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19-120.

[3]王红艳,唐婵.热工基础类课程模块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75-76.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9

关键词:网页设计,网站建设,教学改革

0 引言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市场对“网页设计制作员”岗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下, 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网页制作知识和技能, 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教学与社会职业岗位要求脱节, 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1 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4个专业均开设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大多对此课程很感兴趣。想要制作出精美的网页, 需要融合各种专业知识。网页制作常用软件有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 学生面对这么多的软件不可避免会产生畏难情绪, 觉得涉及知识面太广, 没有信心能同时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另外, 教学内容陈旧, 不符合市场岗位需求;教学方法不灵活, 常常是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教学, 然后学生通过上机实验验证各网页元素的使用;考核方式单一, 不能综合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学完后, 很多同学仍然不会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 又或者设计出来的网页仅仅只是模仿别人已有成果, 缺乏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课程定位与目标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实践性较强。本课程以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基础为前导课程,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出发, 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具备网页素材搜集、网站布局和规划、网页元素制作、脚本代码编写、网站发布、网站管理和维护等知识和技能, 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 同时也为后续课程《ASP.net动态网页设计》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包括: (1) 理解站点的工作原理, 学会构建网站; (2) 熟练使用Photoshop、Flash等软件处理网页素材; (3) 熟练使用Dreamweaver进行网页设计; (4) 掌握网页脚本语言的使用方法; (5)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2.2 优化教学内容

以往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照教材各章节的顺序展开, 内容不全或比较盲目。而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需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对网页制作人员的要求相结合, 满足市场需要。《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的前导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基础等, 因此该课程以Dreamweaver软件为主线, 设计13个学习情境来优化教学内容, 并为每个学习情境配置了项目实践任务, 如表1所示。

这13个学习情境, 涵盖《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扩展内容, 从简单到难,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且多个学习情境可以交叉进行。教学体系经过实际的授课实践,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演示法向多样式教学方法发展。主要有以下4种:

(1) 启发式:网页设计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 初学时需要多浏览一些优秀网站案例。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网站, 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享受中感受网页设计领域的奇妙, 培养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探索、实践, 并学习。

(2) 任务驱动法:每个学习情境都布置了学习任务。课程体系结构以任务为主线,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后,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知识得到升华。

(3) 项目教学法:将实际的网站设计项目直接在课程上再现, 以项目为驱动, 带动各知识点, 让学生边学边练。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网站开发的流程, 也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速吸收所学内容。

(4) 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扮演实际项目中的甲方或乙方,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并且在考核方式中由学生担当评委, 使学生充分体验不同职业岗位的乐趣。

2.4 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 虽然也能够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荐或推荐评委, 且教师把关的方式开创评委制考核方式。整个评价过程由学生组织、评分, 教师集中点评, 综合考核学生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作品展示具体实施如下:

(1) 期末考试前三周布置《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期末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其中, 平时成绩占总评4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平时作业) 、作品占总评60% (作品展示70%、演示讲解30%) , 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2) 由学生推荐或自荐评委, 且教师把关的方式选取5-6名学生评委 (学生评委要求平时该课程成绩优秀) 、1名主持人和1-2名记分员策划并组织活动。整个展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且由教师监督并点评。

(3) 每位学生依次上台在多媒体教室利用投影向大家展示作品, 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展示过程中, 在座同学可以就作品的闪亮点、所用技术知识等提问, 展示者一一解答。然后由学生评委打分, 计分方法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的原则, 取平均分即为学生作品展示的成绩, 并由主持人在下一个同学展示完后当场公布。

(4)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作品做集中点评, 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努力的方向。

3 结语

通过《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期末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网站的设计, 大部分学生能在课程答辩中流畅介绍并演示自己所设计的网站。通过课程改革,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任冬炎.高职院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 2011 (21) .

[2]贾卫华.基于项目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11 (30) .

[3]翟莲秋.网页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21) .

[4]罗静.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1) .

[5]李小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大众科技, 2012 (3) .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10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业。然而, 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 已经阻碍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

从这些年可以看到, 职业教育是培养特色人才、实用型人才, 已在社会、企业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而伴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 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对房地产市场运作的各环节, 如开发、营销、中介、物业管理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必须十分熟悉, 对每一项专业工作都能灵活操作, 或者是通过某些培训能迅速掌握, 这就要求房地产专业教学在培养人才时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否则就很难满足房地产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这些情况, 为了培养能迅速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 房地产专业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方法,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应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新模式, 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全方面接触实际工作, 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 我们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多方查询, 另一方面在本省范围内对同致地产、老楼不动产、南昌市万盛投资有限公司、新余广泰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和上饶力仁等多家

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至抽象的特点时, 且主要以直观启发为主时, 可采取观察—操作—概括的策略。如在讲授数码照相机知识单元, 教师应该首先确保学生手上都有实物, 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到它, 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和摸索。在进行拍摄活动过程后,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拍摄的数码作品, 教师再进一步具体讲解和分析, 会使学生学得更扎实。

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已知至未知的特点, 且以精讲启发为主时, 应采取自学—精讲—理解的策略。如果教师已经讲解过Word单元的知识, 当在讲到与Word软件接近的软件Wp s单元时, 就可以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进行, 自己摸索着学习, 教师只需要作引导性的提示就行了。

2. 活动设计

为让课堂更活泼和生动, 教师必然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只是教师一个劲儿地在讲授, 那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确实有缺陷, 所以, 应避免教师一味讲, 学生一味听的灌输式讲授,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当在讲到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时, 可以恰到好处地重点讲解和分析, 对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 则需要教师对其系统化的讲授。在进行讲解时, 应尽量多用形象的比喻、设疑和贴近生活的例子等;当让学生进行操作时, 应综合使用Web Quest和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不一定通过反复地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课程的教学重点注重的是精讲精练, 具体运用到公司进行调研, 并向各种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单位咨询了解, 总结出本专业现有的一些问题如下:

1.学生参加工作后, 无法迅速适应企业的生活

有些学生甚至还像原来在学校里一样, 经常迟到、早退、旷工等。

2.有大部分学生一到公司, 缺乏主动性

有些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 刚开始未分派任务, 不愿主动学习, 无所事事。

3. 大部分学生到任后, 无法一下子胜任工作岗位

很多学生, 虽然能很快应聘到工作岗位, 可是他们很多缺乏实战能力, 把工作交到他们手里, 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4. 知识面太窄

有些学生应聘到估价岗位, 可是当让他去做市场调研或者是和客户谈业务的时候, 缺乏相应的知识, 有的甚至连Office软件的操作能力都非常的有限。

5. 缺乏团队精神

6. 缺乏奉献精神

7. 缺乏必要的全面的知识

房地产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营销、估价等知识, 还应掌握管理类知识。

二、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 我们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建立“一个公共技术平台, 多个专业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拓宽基础, 注重实践, 加强能力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以房地产营销为龙头, 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为主线,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走产学结合的路子,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房地产专业实用人才。

实际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 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教师要用醒目的符号标出哪些是重点、难点。信息技术课堂的板书, 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黑板, 但也可以有黑板的存在, 也有电子屏幕。在讲解时应该把投影到电子屏幕上的课件的内容做一些有颜色的、突出重点的标识, 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视觉冲击力。 (2) 演示:在一些必须用到直观演示的教学内容上, 一定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想体现的重点上, 而不是其他无关的信息。 (3) 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门有着极强技巧性的学问, 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围绕学习重点展开, 并能在学生偏离了预定答案之后, 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接近或完全进入正确的轨道。

三、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当代的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要有所更新, 课程的形式也要调整和变化。本文探讨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也有其局限性, 只有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努力, 才能展现出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单嵩麟.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 2004 (1) .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11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7-03

一、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并对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专业以应用型为主,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改进实践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面向沿海地区,面向涉海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广东海洋水产、农业及滨海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于2009年、2013年先后两次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为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保证实践训练四年不间断。课程安排以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基础训练→综合提高→研究创新”彼此联系、依次递进的“四层次”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安心学习本专业的思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课程安排为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专业认识实习、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践)等。第二层次着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课程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专业课程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为主。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等为主。第四层次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践内容以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团学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主。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时间上的“全程化”,内容上的“多层次”,空间上的“立体化”特点。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四年课内教学学时均在2400学时以内,比2009版方案减少约100学时,其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时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文科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0个教学周,理工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5个教学周,实验学时数约占开设实验课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二)推进实验教学课程化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推进实验课程化改革,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带进课堂,与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同时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整合课程内容,改变实验过分依附、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零散、重复、交叉等现状,根据“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重组、更新实验教学项目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在组织2009版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均要求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分别从原有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整合实验内容,单独设置课程。对不具备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按课程群(组)把条件成熟的教学内容作为单独课程来设置,逐渐建立起与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如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开设的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包含了原食品机械、食品保藏原理、饮料工艺学、水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保留原来的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食品工艺课程实验有一个综合、系统的掌握。经过实验课程化改革,学校含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由原来的近600门减少到300门,独立设置的主要实验课程由9门增至71门,实验总学时由204学时增至1224学时。这改变了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和比例,使实验教学内容得以优化,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将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训等实践认知、操作课程置于生产一线进行,建立起包括产品认知、技术认知、企业文化认知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拉近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具有引领性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等开展实践教学,引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践项目,将其内容适当纳入学校实践课程项目和模块,实现产学研用的对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水产类专业构建了“2+X+1”产学研用综合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水产养殖基地同时组织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其中的“2”,即通过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两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技能;“X”,即围绕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解决的一个(或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即掌握一种水产动物(如鱼、虾、贝、藻)的养殖技术。动物生产类专业探索的“4+5+X”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到现代动物养殖场或饲料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的协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熟悉4种主要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5个生产领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帮助企业解决1个以上的生产难题。工程设计类专业与地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工程设计工作室”式的专业实习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项目,贴近市场需求,学生在企业工程设计师以及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锻炼了工程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由校内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逐步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各专业设置1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课程、3学分科研与创新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学分体系。修订《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将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科研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成果分类、分等级记载创新学分,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制度,每年立项资助150项左右校级项目,并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项目;以项目形式资助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支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20余项校级学科专业竞赛,并精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际)级相关赛事,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学科专业竞赛格局,建立了“学院竞赛出作品—校内竞赛选作品—省内竞赛出成绩—全国竞赛出成果”的竞赛运作机制,以赛促学,有效地促进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海大大讲堂”活动,支持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创业沙龙学术活动,活跃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与南海舰队合作开展“军学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守纪、吃苦、献身和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海洋调查、海洋科技文化节、“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寒暑假国内外带薪实习、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完善并贯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习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开放与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学术讲座等各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制订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管理办法。各教学院系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促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按计划进行,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有序、高效。

2.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实践环节教学运行专项检查。在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中,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评估。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等队伍,以期中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情况座谈会、毕业生信息反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状况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以确保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激励机制与“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每两年组织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每年组织教师优秀教研教改论文和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改革酬金分配和教学考核办法,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团学社会实践工作予以计算教学工作量和核拨酬金。支持二级教学单位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赴企事业挂职锻炼,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取得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明显,“三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是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支撑点和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经过不断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4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24个专业获批6类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这占全校本科专业的35.3%;建成1个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7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5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每个专业建成3个左右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学科实验室15个,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共66个。

(二)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学生在各种创新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不少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近5年有56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84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成绩在广东省高校名列前茅;学生发表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300多篇;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学生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专利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如2012届工业设计学生主持研发的“单人份电饭煲”被湛江一家电器生产企业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IT知识并组建“网维团队”,该团队在校期间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通过学校支持,团队大胆创业实践,创建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公司业务得到迅速扩展,近几年每年营业额均超过千万元。

教学建设与改革 篇12

1 进行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管理模式的改革,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方向做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善和加强临床教学条件的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迅速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客观要求。同时,卫生体制改革也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2年,卫生部颁布《卫生部关于加强部属院校临床教学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卫生部教育司制定了具体的《临床教学质量检查标准》,要求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的相关配套法规,特别注重对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顺应新的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以适应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强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2 完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建设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购置先进的、贴近临床实际的模拟设备,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教学平台,其建设管理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来规划。通过对各临床学科实践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及兼顾各学科特点,可达到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实验项目的目的。模拟教学是当前医学改革的热点之一,通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促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同时各种模型、模拟教学设备为医学生创造了实践操作机会,其直观、清晰,可多次重复,显示了教学上的优越性。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立还将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全面实施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的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SCE)。以上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临床诊断和临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3 完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

在本科教学桥梁课的任务中,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再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加之近年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学生像过去那样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有创性操作难以在病人身上反复多次的操作;乳房检查、妇科检查、前列腺检查等一些操作会涉及道德伦理问题;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如在危重病人身上操作,有可能对病人造成危害等等,使临床技能培养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模式的实践,充分开展模拟教学,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病人、模拟场景、各学科技能训练考核模拟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乃至临床技能软硬件条件,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2]。其作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效辅助手段,能有效缓解我校长期存在的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及临床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并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4 进行全新管理模式的实践,可实现临床各实验室资源共享,节约教育成本

我们原有的临床医学各个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场所分布较散,设施落后,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技能培训,无法满足临床高层次技能培训的需求。再者,临床医学临床技能训练项目虽有区别,但均是要求在模拟人设备上进行训练学习的,所以,新的管理模式将突破以往实验室归某教研室所有的“所有制”观念,通过整合临床医学各个专业实验室,避免资源分散、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使学校能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调控,做到“化零为整”,少花钱多办事,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5 利用新型模式管理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建立起临床教学客观评价体系[2]

在临床技能中心的日常运作管理中,我们按照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设计标准,规划将来应用临床考试中心,用于评估我校学生和广东地区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

根据全球教学最低标准的精神,临床综合能力评价的构成,包括:(1)综合理论笔试,主要是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各种能力。试题以临床9个方面的能力为目标,以临床中门诊、住院、急诊不同的情境为基点,以学生毕业实习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测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综合对学生进行评价。经过专家的充分研讨,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疾病谱变化,确定综合理论笔试的学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传染科、精神科等学科,测试包括200道标准化试题,时间3小时。(2)临床实践考试,考核内容遍及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三个领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真实临床场景中,完成内、外、妇、儿、精神科六个病人,每个病人20分钟包括15分钟完成问诊和查体(妇、儿、精神科不要求查体),5分钟完成与该病人相关的5个问题,形式为多项选择题。其中内科2个病人,其他科各1个病人,病人全部采用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避免了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主观性;考试时间2小时,占临床实践考试的75%;另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10个问题,主要测试一些临床操作技能和各种常规检查结果的分析及应用,考试时间40分钟,占临床实践考试的25%。(3)综合成绩的构成,综合理论笔试和临床实践考试各占总评价的50%。通过这种考试的实施,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更客观全面,达到了评价的要求。

这种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方法已得到国内医学教育界的公认。因此我们为O S C E的实施配套符合我们实际的管理模式,即考虑相关的配套建设,使得我们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符合国际评估考核要求,符合政府部门的准入机制,从而得到政府的全面支持,在庞大的资金支持下,我们在建设多站考试中心的同时,更是可利用我们中心的优势,在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希望成为我校将来教改建设的亮点工程。

6 建立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新型管理机制,为申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准备条件

我们在建设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同时,希望在实验室管理、教学、科研、师资、配套等方面不断加强,为申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准备,因此,在中心的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新型管理模式的探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条例,使中心使用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可以为我校今后申办更高办学要求提前做好软硬件的准备。我们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开展相关的教学、培训、科研等工作,能够与国外的大学同行间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

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的有关文件,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我们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管理模式研究的思路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以国际化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按医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需要,突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按照医学一级学科功能统一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开放型实验室管理运营模式,科学合理制定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力求跻身国内同行先进行列,做到五年领先,十年不落后。该平台具有多学科、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网络化、资源共享等特点。

创设“专管共用,对外开放”的管理原则: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管理下,接受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预防医学等医学课程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学任务外,向学生自习开放,方便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操作,及时巩固课堂内容,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与学院信息中心合作,将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进行开放型管理,学生、附属医院住院医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实验室自习训练,实行24小时开放。实验室将积极参加国家、广东省以及本校的继续教育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积极对广东省高校和社会开放。

医学模拟教学虽是新生事物,却代表着临床教学的发展方向,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实践的教学手段,丰富了临床医学如诊断学及内、外、妇、儿等诸学科的教学内容。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立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手段和场所。而有特色结合本土教育情况进行中心运行模式的探讨,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临床教学模式有“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5]和“系统整合式教学”等,其核心均为缩小教学单位、提倡教学互动、增加技能实践、培养临床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建设就充分考虑为小组讨论教学、技能模拟实践和临床病例分析及思维培养提供合适的方式与场所[3],教学功能单位充分模拟实际医疗环境,并购置大量的先进临床教学模型和价值昂贵的生理驱动仿真模拟人系统,如美国METI科技的i Stan模拟人和E C S模拟人,从而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硬件基础[4]。

根据我们上述的建设目标定位与服务功能,我们从实验室整体规划与设计、管理体系与制度的确立、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配置、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技术人员配备与培训等六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创设出能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接轨的高层次、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平台的管理新篇章。

[收稿日期2008-06-06]

摘要: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场地建设、教学设备的配套、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诸多环节的有机结合。为顺应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我校斥巨资引进现代化模拟技术,按国际标准建设医学模拟培训场所,从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临床教学新模式进行的系列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临床技能中心,临床教学,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剑.医学模拟教育和医学教育革命[J].中国医院,2004,8(7):73-74.

[2]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1,28.

[3]秦俭,孙长怡,王征,等.心肺复苏培训方式的探讨-高仿真模拟技术支持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5):937-940.

[4]张介卿,杨玉南,陈沁,等.智能仿真技术在护理技能训练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7,11(9):78-79.

上一篇:党的先进文化下一篇: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