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健康发展

2024-10-24

经济健康发展(精选12篇)

经济健康发展 篇1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发展规律、讲究发展效益、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 在发展道路上要实现根本改变, 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定要结合本地资源、生态及环境承载力, 寻找适合当地发展产业, 才能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 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 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 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 道路上的拓展, 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进步, 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出现新变化,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快进行,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研发投入不断扩大,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企业管理得到加强, 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及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把加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 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 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经济总量小, 社会物资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在推动经济发展时, 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得更重, 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 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富裕, 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在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 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 更要注重发展得好。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 而且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坚持好字当头, 好中求快, 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 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 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 发展到今天, 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 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 随着地球环境变化, 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 我们也必须为此做出贡献。因此, 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 还是从保护环境看, 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全球经济加快重组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一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劣, 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目前,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 低劳动力成本投入, 科技贡献率低, 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 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 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 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 时间紧迫, 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贯彻落实好党的一“三个转变”, 即:在需求结构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根本性突破。

去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他先后视察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海螺水泥公司、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国通高新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 强调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自主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 正确把握好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以好促快、以质促快, 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协调发展, 提高质量和效益。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实现速度与质量有机统一,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 全国都在很抓节能减排工作, 目的就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市地处山区, 环境较为敏感、环境容量较低, 经济欠发达。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好地统筹起来,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和环境状况, 科学考量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 建立符合市情特点、适应发展需要的产业导向。要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实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环境,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1]《十八大报告》

经济健康发展 篇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发达地区重点抓公共服务均等化,欠发达地区更多关注城乡基础设施和收入的统筹,取得了明显成果。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原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由于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相互交织,其运行状态和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异常艰巨。

关键字: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发展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

在2010年中,我国农村经济亮点: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存在问题: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村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环境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是在国民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运行的。经济发展既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克服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全年能够实现年初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有望达到9%以上。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

2、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形势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财政用于“三

农”方面的支出预算达8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

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

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

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

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

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完善政策措施,创

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1)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主体和生

产方式出现分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在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量稳步提高;瓜果

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畜禽等产品生产主体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转变,集约

化和设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2)强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政府支持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六

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创新农村体制

机制,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和公共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1

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国际

国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

响,也日益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大豆、食用油等产品领域,世界市场供求波动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价格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和动

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强农业基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

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国民经济运行

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

变动等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增强。

2、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当然,在整体的农村问题上,“三农”问题无疑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上,耕地和水资源短缺而劳动力严重过

剩;工业上,供大于求,农村人口多但消费水平低导致需求相对不足;第三产业

上主要是农村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应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

加。

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就必须下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只有农业稳定发展了,经济才能又

好又快发展;只有农民生活富裕了,社会才能稳定的向前发展。

要建立惠农长效机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当前粮价提升空间有限的情

况下,农资价格又上涨过快,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进

一步巩固、完善、强化惠农政策。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制度,确保惠农专项资

金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扩展农业补贴的范围,增加补贴种类,进一步使农民得到

实惠。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惠农政策真正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

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长期以来,农业

基础薄弱,各项建设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

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当前必须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通过大规模实施农村地区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

善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沿海产业大规模内迁,发

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准备,同时对迅速改善农民生活,加速推进

小康建设意义重大。

要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所有产业的基石,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要投入科研力量开展相关农业技术和农用机械的研究,培养农业技术专门人才,加快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的信息化,真正发展成为现代农业。

要保护好利用好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我国是人口大国,有限的耕地决定了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要保护好土地,就要加强土地的监管,建立和

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要用好耕地,就要通过

高效率农业技术提高单位产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努力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支持农业产业化,就要培

育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就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农民分享企业发展

成果;就要同时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运用经济杠杆调整农产品价格,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使粮价合理上涨,真正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就

业渠道,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

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劳动

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增加农民外出转移务工收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

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加快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支持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山区、牧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

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核心与重

心都落在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和优化升级,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即将

迎来沿海企业内迁的大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转移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好农村的人力和土地资源,以农

村的资源优势来帮助内迁企业发展,以内迁企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村

投资建设。这样就能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同时实现内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努力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的一年。我相信,在2010年的下半年,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

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下半年召开的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我们一定会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010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2010年11月16日

《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0年0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经济健康发展 篇3

但现今,全球产业发展进入新一轮变革期,中国产业发展也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亟需突破和升级。一方面,传统沿海发达地区,因各种经营成本的急剧上升和地区政策的倾斜,当地产业面临结构性调整;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和信息的不断进步,内地经济开始崛起,自外向内的新一轮中国产业转移进入高潮。中国产业发展如何规避沿海地区因盲目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低附加值、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如何打赢产业这一场世纪之战,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6月3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南方现代市场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中国兴邦产业集团共同承办的兴邦产业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政府、学界、以及企业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把脉中国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嘉宾发言精选

传统制造业不能丢

龙永图(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

过去几年来,我一直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的传统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人说用8亿件衬衫才换一辆飞机时,我就说这是产业分工而已,只是发展阶段不一样。中国人不仅要做十年的衬衫,还要做五十年、一百年的衬衫,衬衫不一定是廉价的产品,它可以在地铁口或者地下道卖几十块,也可以到伦敦巴黎去卖几百几千块一件。

过去说要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我认为最好的提法应该是,由中国制造走向有更多中国制造元素的中国制造。如果说某一年不制造,只搞创造,建设的都是最前沿的科学实验室、最一流的设计室,这反而不好。

美国人吃了很多的苦头以后,也知道他们要搞工业,要搞制造业。美国的制造业在上世纪70年代曾为美国的GDP贡献了30%;2007年经济危机时,工业对美国的GDP贡献率只有10%。一个国家的工业只占GDP的10%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会造成包括失业在内的很多问题。奥巴马也说,要增加美国的生产,降低美国金融业的比例,发展包括中低端传统工业和制造业在内的各种经济类型,从而使美国新的经济导向建立在岩石上而不是沙滩上。

当然也不排斥某些城市,比如说深圳和广东的一些城市,服务产业的贡献大大的超过制造业,但他们只是中国一小部分而已,我们说的是从整个中国的情况出发。深圳代表不了中国、上海也代表不了中国。中国经济的转型,不能以深圳这样的地区转型来代表,必须以全国13亿人口为基数,把升级的大方向把握住,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我们的产业升级要按照中国国情,用市场化的原则来进行。根据国家发改委对30个新兴省市和地区的调研,全国27个省市区100多个城市都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确实出现了产业重复的问题。这是搞运动,你一搞运动,肯定出问题。

浙江有几十个搞打火机的企业,政府给一些号召,再给一些政策,很多的企业都搞了打火机企业,而这帮人根本不擅长搞这个产业,最后以失败告终。我们搞产业的时候如果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样肯定是10个有10个失败的。

回过头来看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广东提出“腾笼换鸟”没什么不对。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把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把高端的产业引进来。但是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最好的情况就是笼子腾出来了,好的鸟飞进来了,成功实现腾笼换鸟;或者是鸟飞了剩下几个鸟蛋,你要培育它,使它成熟成为一个产业,这就是一个过程。为什么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广东这种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放缓,因为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过程,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还有第三种情况,笼子腾出来了,但是没有鸟飞进来。

所以如何搞产业转移,转什么,什么时候转,都应该由企业家说了算,由企业说了算,政府不能够搞行政命令,否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四万亿救市不现实

钟伟(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周期包括复苏、繁荣、高涨、衰退这四个阶段。美国处于衰退的末期和繁荣复苏的初期;中国属于衰退的初期,俄罗斯、印度处于繁荣末期;欧洲、日本处于衰退的初期到中期之间,澳大利亚以及中东国家处于繁荣的末期。除了美国有比较明朗的复苏势头,世界各国都站在衰退的起点上,中国也不例外。我不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增长有任何值得自我夸耀的地方。

今年我们要讨论的是去库存化。房地产库存巨大,40多亿平米的在建面积,2009、2010、2011三年在建面积足以支撑未来3、4年的销售,而且要跟之前的3年一样火爆才可以,所以房地产行业重新购置土地的必要性很小,你只要等你的同行倒下去把它的土地和公司收购过来就行了。制造业同样如此。将来的3~5年,制造业的盈利水平将不断下降,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将不断地摊薄。

在新兴战略产业方面,我个人看好三个行业。一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商产业,二是页岩油气资源的利用,三跟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相关的领域,比如高科技医疗、生化。

当下我们如何理解中国的经济?一季度好一点,二季度减低,三季度起来,四季度平稳,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一个L型的,今年混个8%没有问题,“十二五”还有三年,达到7.5%的增长也是没有悬疑的,它离我们很近。

有很多人说,政府应该来一轮新的救市措施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企盼着新一轮的4万亿刺激?2009年初的时候搞了,有了成效,但是中国人的产能过剩以及通货膨胀,这都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产业转型一有痛苦就想政府来做刺激,这样的想法太天真。在短期之内,甚至在未来三五内政府出台4万亿的支持政策这是不现实的。

另外,民间投资提出了新的开放领域,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比如说铁路,电力、医疗、教育、市政、银行等。这些领域民间资本进得去、坐得住、做得大吗?不要低估这些行业的复杂性,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要民进国退,民营资本购买垄断性的国有股份,到你持有控股权,这样的过程暂时看不到有太大的希望。这些行业之所以成为垄断行业,在经济学上说,是有其天然属性的。

比如铁路领域,过去十多年时间里显示,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你起到的只是投资人的作用,其他的跟你没有关系,你的义务就是掏钱,你敢进吗?如何引导这些民间资本进入到我们想进的行业中,并且活下来,这不是国务院一纸文件立竿见影就可以见到的。我想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家对此不应该有乐观的想象。

诚信——经济健康发展之前提 篇4

一、诚信的概述

(一) 诚信的基本理论

“内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上不欺天, 君子所以慎独”, 把诚信一词进行了合理的阐述。诚信, 不仅诚且信, 诚, 即是自身要诚实、真诚;信, 则是对外信守承诺、表里如一。“古之所谓正心而诚信者, 将以有为也”, 古往今来, 诚信贯穿在社会的每个发展阶段,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塑造了众多的诚信典故、有为人士, 为世人所推崇。

随着社会的进步, 诚信已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简单的道德伦理, 涉及经济诚信、政务诚信、社会诚信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诚是信的前提, 一言不实, 百事则虚, 仅仅一次不坚守诚信, 则积累起的信誉瞬间崩塌。

(二) 西方诚信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主体的市场经济, 有异于我国社会主义模式的市场经济, 在纯利益化经济环境下, 诚信更趋向于一种契约, 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以法律为保障, 形成的公文式的信赖或承诺, 这种契约式的诚信, 不掺杂人文道德, 依据的就是条条法律条文,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诚信关系, 这与我国传扬的以道德熏陶为出发点的诚信理念不同。

(三) 诚信的分类

如今的诚信诠释不能局限于个人的道德范畴或伦理关系, 而应展开视角, 重新给予定义, 如今常见的诚信主体有政务诚信、经济诚信、社会诚信等, 不同领域的诚信即是相对独立、本质不同的, 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且同时反映着大环境道德修养的高低, 政府诚信是主导和表率, 规范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经济诚信是则是社会发展的保障;社会诚信是基础, 是一切诚信内容的有力体现。

二、诚信与经济的关系

(一) 诚信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 离不开悠久的历史文化灌注, 诚信作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已不仅仅局限于人的道德范畴, 而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诚信这一前提, “诚者, 圣人之本, 百行之源”, 只有做到“内诚于心, 外信于人”, 才能立足各行业领域, 成为佼佼者。

诚信, 是生产资料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并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影响着每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服务、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都是作为企业诚信的一种宣传, 好的口碑并不是仅靠经营手段就可获得的, 一个成功的企业, 需要经历历史的磨砺, 在民众心中才能扎下根, 在行业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 成为为大众所熟悉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

(二) 诚信经济的内涵

市场经济是以国体、法制为基本保障, 以政府为督导, 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模式, 存在其自由性, 也有制度性、法制性, 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多个主体, 政府、市场、企业、人等, 这些主体即有独立分工, 又相互协作, 形成关联的纽带之一就是诚信,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诚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诚信、企业立足市场的诚信、政府对市场督导的诚信, 人自身的诚信等等, 可见, 诚信是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生产资料, 丧失了诚信, 造成政府无信、企业无信、人无信的混乱市场氛围, 那经济不可能得到长足而健康的发展。

如今, 反映诚信的市场一面即是信用, 各个银行将个人、企业的信用联网共享, 规避无信无德的个人和企业给国家造成损失, 而且在一些企业招聘时, 会将信誉作为参考条目, 哪怕你是一个专业素养非常高的特殊人才, 若丧失信誉, 一样会被企业淘汰, 不为录用, 另一方面, 诚信用户坚持守信, 信誉良好, 其信贷额度也会逐步上升, 在处理贷款、抵押等等事项中, 相对都比较顺利, 而丧失信誉之流, 则会经常享受闭门羹。

诚信本身不是经营策略, 不会带来发展、效益, 但却是发展和效益的保障, 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无形财产, 坚守诚信, 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品, 对企业而言是良好的形象, 对社会而言是文化素养。经济与诚信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环境越好, 诚信机会越多, 反之, 诚信度越高, 经济的健康度越高, 可见, 诚信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到一个阶段后, 所必须经历的经济环境, 大力提倡诚信经济, 树立诚信形象, 发展健康经济势在必行。

(三) 诚信与企业关系

诚信, 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企业外部形象好坏的具体体现, 也是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 诚信对企业本身而言, 是激励企业职工、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前提。

完成对外承诺, 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达到的要求等都是诚信的一种表现, 用户通过直接认可了产品和服务, 感受到产品和服务如企业宣传的一样, 则就间接的就认可了企业, 相信了企业的诚信, 在激烈竞争市场经济, 较高诚信度的基础上, 对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升竞争力就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反之, 如三鹿奶粉类典型案例, 就丧失了企业诚信, 最终落得被收购的下场。

此外, 实现对内承诺, 例如兑现职工福利待遇、满足的某些要求等内容, 可以树立企业在职工心中的诚信形象, 说到做到, 如商鞅在变法中, 采用的立木南门的做法一样, 立信于民, 才能让职工有归属感, 形成众志成城的团结范围,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的竞争力, 反之, 企业本身就丧失诚信, 偷工减料、虚夸功能、以次充好等, 那么职工的诚信如何保证?这样的企业谈何竞争力, 早晚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 企业的雇佣关系本身, 也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近几年, 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愈来愈少, 这就是国家对诚信治理效果的积极体现。公平公正、诚信可靠的劳动雇佣关系, 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 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四) 诚信在国际市场的作用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趋提升,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就是以诚信为前提建立起的贸易群体。早期, 个人出国旅游时的一些低素质行为, 给国家形象抹黑, 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诚信影响, 甚至导致许多国家在旅游方面, 贴出对中国公民旅游的诸多限制及负面标语, 这不仅仅导致旅游经济的下滑, 也因为诚信度的丧失, 在其它经济领域形成了恶性后果。诚信是打开国门, 迈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是企业开启通关的金钥匙, 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三、诚信经济的发展策略

当今市场经济中, 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诚信经济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诚信经济依然任重道远, 面对诸多问题, 就要有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具体做法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引导, 加强诚信掌控力

做到诚信经济, 就需要政务诚信作保障, 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督导者, 是计划经济的执行者, 只有积极发挥好政府表率作用和主导功能, 才能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让经济在法制、诚信、健康的氛围中得以发展。首先, 要有商鞅南门立木的宣传, 让大众相信政府诚信, 了解政府诚信不仅口头表述, 而是真正的落到实处, 同时让大众普及诚信经济理念,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其次, 广泛宣传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明确诚信经济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并做好不诚信行为的反面宣传, 揭露违法行为、扰乱经济秩序行为的丑恶事实以警示大众;最后, 要运行社会诚信的积极影响力, 加大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法制教育、诚信教育, 提升大众的思想认识和人文素养, 让诚信待人成为一种习惯, 让诚实守信变成一种社会现象。

(二) 完善经济法制建设

法律, 要求行为人要无条件的遵守, 是对经济建设的一个硬性约束, 加强法制制约也是规范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诚信的法制化, 不仅仅是一项法律条文, 而应是一套法律体系, 对赊销、信贷、融资等诚信交易的多样化, 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法制案例, 在诚信法律规范和诚信的法律执行上予以完善。以解决实际问题、带动实际进步为出发点, 让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行为得到遏制。

(三) 加强市场经济诚信建设

诚信经济的主体是市场,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个体经营者、用户等, 推进诚信经济建设, 就要着力完善各个市场主体的诚信体系, 包括企业的诚信体系、农村信用社诚信体系、诚信的公开体系、企业信用的管理体系等, 让诚信社会化, 让社会成员都认识到对企业诚信的监管责任, 做到反映诚信情况有途径、有力度、有反馈, 逐步塑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篇5

同志们: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乡2004年综合目标管理暨党风廉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和《云南省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切是实

转变和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实行综合目标责任管理,使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新的形象,新的作风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推行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站所、村委会在全乡处于重要的位置,承担着组织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我们所

一、综合目标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全县推行综合目标管理以来,进一步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增强了全县上下抓工作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了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改进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了行政效率,确保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

2003年,是我县推行综合目标管理工作的第二年,在上一年实践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结合石屏不断发展的县情,进一步完善综合目标管理的各项内容,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一年来,与县委、县人民政府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的43个县属部门和12个乡镇,紧紧围绕综合目标考核的内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县上下呈现出了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人人争先创优的好势头,各级各部门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县委、县人民政府年初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经县委、县人民政府严格考核,大部分乡镇和县属部门,都较好地完成了综合目标任务。在各乡镇列入考核的几项经济指标中,在粮食生产上,除四个乡镇稍差一点未完成任务外,其余五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在财政包干上,全县九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其中有三个乡镇完成任务数达到或超过了40个百分点;在农业税的征收上,除个别乡镇未完成任务外,其余八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在烤烟收购均价上,九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其中均价最高的乡镇达13元。

通过各乡镇、各部门一年来的辛勤努力,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2003年,全年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增长33.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85万元,增长14.52;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元,增长5。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2.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7‰。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各部门辛勤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县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一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艰辛努力,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县与周边市县相比,与全州发展速度较快的市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经济质量不高;二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少;三是经济总量不大,增长速度不快;四是经济外向开放不够,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机制不活,民间投资启动难,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仍然繁重等等。

就综合目标管理工作来讲,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乡镇和部门对推行综合目标考核这项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工作还不够重视,导致工作上没有认真抓落实,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地被州综合目标考核扣分。二是有的乡镇和部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还不牢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还很淡薄。三是有的乡镇领导和部门领导甚至连综合目标的内容都不熟悉、不掌握,导致工作被动等。

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加以克服和改进,争取今年的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再创新的业绩。

二、围绕全县发展大局,扎实工作,努力谋求新的发展

经济健康发展 篇6

1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1基本原则

借助于投资人自主结合和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机制,遵循资源最佳配置和构建区域竞争优势的原则,一般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由显示区域分工优势的产业集合即空间定位体现出来,不断地发育、发展出系列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小区,形成极富生命力、竞争力的立体式辐射格局。

1.2模式框架

以各县(市)区、镇为支点,各地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布和产业分流,各市(镇)依功能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主体产业群。同一主体产业则依环节分解在不同的工业小区和乡镇之间,显现出不同的特色。如此,市、区(镇)间功能分工、产业分流、城乡间产业同构、产品分流这一格局,将会自动形成区域内生的乘数效应,因而生产组织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

1.3模式步骤

第一步,归纳提炼我国目前各种民营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5种比较典型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步,通过深入分析目前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确定建立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及其框架;第三步,根据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参照国内目前各种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构建符合吉林省实际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第四步,对此模式进行充分论证和比较,并在一定范围内模拟运行,逐步形成适应吉林省实际、操作性强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2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2.1模式的目标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孕育、发展包括化工、汽车零配件、环保产业等门类齐全、分工协作的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增强产业集聚性、提高产业吸引力,提升吉林省的竞争力。

2.2模式的栽体

根据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分析,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应确定以下几个产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化工产业,重点依托吉林省石化优势,进一步壮大吉林省石化工业;环保产业,重点是各种环保设备的生产和环保工程建设;汽车配件产业,依托一汽集团将汽车配套行业等作为当地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农牧产品深加工,结合农业产业化,依托大成集团、皓月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玉米、肉牛、羊、皮毛、大豆、蔬菜、葡萄、高粮等深加工;医药产业,依托吉林省熬东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治疗心血管等新特药。

可以重点抓住环保产业为主攻方向,并贯穿于所有产业之中。在第一产业,生产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作物,以此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第二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以环保设备生产制造和环保工程建设为主的门类齐全、关联度高的环保产业体系;在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环保会展业、咨询业和流通业,并努力成为环保工人的培训基地和环保专业人才基地。

2.3模式的特色

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为“产业的专业特色+投资的主体多元+运作的市场机制+政府的引导保障+社会的中介服务”。即吉林省民营经济应以市场机制为主体配置资源,鼓励所有投资者到吉林省投资创业,在政府的产业引导和环境保障下,为社会积极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在明确的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对总体产业进行细分,分别由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某一相关的行业,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产业规模,产生聚集效应,通过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具有明显特点的吉林省优势产业,从而真正地带动吉林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吉林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2.4模式的运行方式

吉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明确吉林省的产业方向,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鼓励各方投资者共同参与。在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中,以建设各个相关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区为路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产生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吉林省的产业优势,提高吉林省民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化特色产业为基础,按市场规律进行行业分工,构筑以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医药产业、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2.4.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诸多矛盾(如增加就业、三次产业结构失调、消费低下等)形成成因之一。但信息不畅、资金流动缓慢、物流成本偏高已成为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粮食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物流的发展,盘活吉林省粮食资源的优势,又是一篇尚未破题的大文章。因此,在吉林省发展民营经济的布局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有其战略的地位。

2.4.2市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的产业群体。政府在明确产业方向后,要根据市场规律,进行科学地产业布局,避免各种形式的资源浪费,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4.3从小做起根据城市规划,建立各个工业小区,分别生产某一类产品。在农村,则采取“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邻近村或乡发展相关度高的产品。为此,政府应根据全市产业政策,对专业化特色产业区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并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三通一平”或“六通一平”,对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实施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人区企业的投资成本。在这个特色产业区中,以某一个或几个较大的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投资者共同发展类似产品,逐步壮大规模,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最终形成某一专业的特色产业区。

2.4.4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发挥重要作用产业区的发育、发展过程也是生产的地域分工优势在选择中逐步确立的过程。“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可以充分利用邻里效应,使众多参与者信息共享、互教互学、提高整体竞争技能的“学习型社区”,“创新型组织”,人人都是生产者,都是市场的主体,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将培养出千百万市场竞争主体,而这些市场竞争主体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7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旨在源头减少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坚持生产和资源节约并重,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削减。在生产领域,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节能、节材、节约资源及节约土地,所生产产品的体积小型化和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及产品功能增大化,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在消费领域,减量化原则要求改变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推崇政府绿色采购、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使用一次性用品。

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生产领域,要求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来设计使用标准尺寸的零部件,以便于维修和升级替换,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消费领域,提倡消费者购买耐用的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强调通过强化服务等手段,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减少废弃。

再循环利用原则是循环经济运行应遵循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其再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使其重新返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力、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对重点领域要建立完善资源合理利用的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进入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不仅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各项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大量的企业已经加入到清洁生产的行列。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另外1万多人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5 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最好的国家。

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所谓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指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企业生产,建立企业间的经济循环利用关系,使得一个企业的“废料”变成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废气物和污染的排放,甚至“零排放”。2004年4月,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天津开发区落户。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之后,这种实验将陆续在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进行。

3. 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地探索,中国已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

4. 区域层次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了规划。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辽宁省和山东省。辽宁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法律和经济政策体系,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和产业等多个层面同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力争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山东省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的发展。

5. 开始尝试排污权交易。

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了。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谁就要为此付出相应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排污权”成为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在政府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通过这种市场自动调节的方式,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就将逐渐被淘汰,注重环保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2003年南京下关电场与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第一个二氧化硫排放权协议,后者以每年170万元的价格从前者手中购买了17 000吨的排放指标,合同时效期为三年。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宏观经济效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理念倡导、早期摸索以及局部实验示范阶段,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主要问题还在于中国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截至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律。虽然现有的相关法律已经包含了循环经济的萌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等都有涉及。

三、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1)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到有法必依。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执法必严。(3)加大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者及时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制裁,做到违法必究。

据悉,中国正在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并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上海宣言”指出,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政策引导与经济激励并行

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所占市场比例很小,需要政府采取对策积极扶持发展。政府应大力宣传,多方筹集资金,增大对环保产业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培育有助于环保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向环保产业的方向转移。就目前中国相关政策的建设情况来看,在基本法出台之前,国务院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可以暂时作为指导中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其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较为有利。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同时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依法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工业污染负荷,缓解结构性污染问题。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合理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综合因素,从区域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布局,凡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要给以经济处罚,并限期治理;对群众意见大,影响人民生活的,要实行关、停、并、转、迁,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推动、服务”的作用

1. 指导。

就是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通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规划的编制来发挥作用。环保部门要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有积极性的地区、企业、园区等,并组织专家队伍,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本企业、本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纳入规划,形成可实施的项目。其次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介绍国内外循环经济动态等。

2. 监督。

环保部门作为一个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障这些责任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3. 推进。

环保部门要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试点面除了现有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废弃物,包括废包装、废塑料、废旧家电、厨余垃圾、废旧汽车等重要的生活、工业废物,开展回收、拆解、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示范试点。通过这些试点工作,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

4. 服务。

各地环保部门应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和服务机构及社会各界的科研力量,开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5. 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行为的转变

首先,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使各种资源能够有效地被循环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企业的其他行为,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理念、环境管理方式等也应有较大的转变:(1)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选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符合环保标准;(2)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以减少商品对环境的污染;(3)企业应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废物回收体制。

(六)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有: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如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人类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循环济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划分标准,这样既方便我们消费者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废弃物,增强环保意识;又能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了工作因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七)密切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但现在仍处于早期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所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正确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仍需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个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循环经济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的高排放实现的, 并且这种现状仍在恶化, 已经日益明显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目前有效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汝雄, 王建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 2000, (11) :29-30.

[2]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N].经济日报, 2005-12-16 (5) .

[3]肖利平, 姚咏梅.循环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引擎[J].中外企业文化, 2005, (10) :6-9.

[4]任勇, 陈燕平, 周国梅, 冯东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5) :137-142.

[5]王辉, 郑祥民, 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 2005, (1) :54-60.

[6]雷育武.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环境保护, 1993, (11) :47-13.

[7]任勇, 李华友, 周国梅, 陈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5) :131-136.

论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策略 篇8

假日经济是人们在节假日期间集中购物、集中消费从而带动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主要涉及的是第三产业, 除了支柱产业旅游业外, 还涵盖了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人们在节假日爆发性、集中性的消费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而且节假日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假日经济不是简单的“假日+消费”, 发展假日经济应该是不断满足消费、促进消费的过程, 需要政府、商家、和消费者一起更新观念, 激发创意, 共同营造出假日经济的良好环境。

假日经济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消费相对集中, 时间特征明显。这是假日经济的一大特色, 大量的消费行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发生, 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在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各大商场、超市、娱乐场所、景点, 消费的火爆场面是最有利的证明。二是消费内容多样性。虽然假日经济主要是第三产业, 特别是服务业, 但是其中包括了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 具有综合性。三是假日消费欲望强。在节假日, 平时没有时间进行的旅游、休闲等消费支出比非假期高自不必说, 就连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支出也要比平时高得多, 说明人们在节假日的消费欲望要比平时强。四是城乡区别显著。相对于农村, 城市的假期观念更强, 消费能力更高, 因此假日经济所涉及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城市消费者。五是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消费习惯, 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

2 假日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会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求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过程, 人首先会寻求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 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 必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 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 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必然会追求自由、闲暇等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世界各国都如此。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在中国,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之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提高, 这使得一部分人的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 从吃穿用等物质消费转为更高层次的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费。

2.2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横轴L表示劳动的供给量, 纵轴W表示工资。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 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当工资较低时, 即ab段, 随着工资的上升, 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 会减少闲暇, 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 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 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当工资涨到W2时,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 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 反而会减少。于是劳动供给曲线从W2处起开始, 即bc段向后弯曲, 也就是说, 随着工资的进一步提高, 人们会增加闲暇的数量。

我们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这个问题, 将闲暇看做为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商品。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 从而收入就会降低, 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这样, 我们可以将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看做是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 闲暇的价格提高, 闲暇商品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 消费者会减少闲暇商品的消费, 而增加劳动供给, 这是替代效应。另一方面, 由于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 工资率的上升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暇商品的需求, 这就是收入效应。可以看出, 工资率提高时, 由于替代效应, 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 由于收入效应, 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在ab段, 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增加, 而在bc段, 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弯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 而向后弯曲的部分则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供给, 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因而具有较大的收入效应。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 收入效应尚不足以抵消替代效应, 但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 消费者比以前更珍视闲暇而宁愿放弃收入, 这时劳动供给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 闲暇时间对于人们越来越重要, 在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之后, 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 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1999年开始, 我国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国庆放7天长假的放假办法, 自此, “假日经济”也拉开了序幕。2008年, 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法定节假日方案, 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了115天, 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 现在假日消费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假日消费大大地刺激了需求, 活跃了市场, 增加了就业, 繁荣了经济, 推动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对四大节假日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 (监测20天, 128家企业) 、2011年 (监测20天, 121家企业) 、2012年 (监测21天, 134家企业) 分别揽金139.1亿, 156.9亿和161.8亿元, 销售额屡创新高。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 各地旅游、餐饮业依然火爆, 各商家也围绕“假日经济”做足了文章, 抓住机会扩大品牌商品销售。五一小长假期间, 时尚个性商品、餐饮旅游、品牌服装、金银珠宝、家电商品、数码产品、文化休闲等成为消费热点。可见, 如今的假日经济已经不仅仅是旅游经济, 它的内涵和覆盖面更加广泛。随着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 假日消费的群体将继续扩大。假日经济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新的增长要素, 它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 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升级, 假日经济蕴含着无限的生机,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我国假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假日经济的到来, 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交通、旅游景点、通信、宾馆、饭店、公厕、银行、停车场、医院等基础设施。假日消费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性, 不仅体现在时间上, 也体现在空间上, 即人们于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进行相似的消费, 这样对一些基础设施就会有短时间内过度使用的情况, 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比如, 交通拥挤, 火车、汽车超载, 就连2012年国庆节假期施行的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要高速路段严重拥堵现象;宾馆、饭店客满;停车场及公共厕所设施落后;医疗救助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金融设施不完善, 很多地方不能刷卡消费;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假日经济的发展,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4.2 假日消费对环境破坏力大

人们在节假日集中出游,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就人满为患, 人们对景点内设施和花草树木的破坏, 对绿地的践踏现象严重;游客在景区内游玩, 边走边吃边扔的现象随处可见, 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也很是普遍, 严重地破坏了景区环境;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造成干扰, 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 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 同时, 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 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 对大气污染严重, 直接影响空气质量。总之, 大量事实表明, 旅游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 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会阻碍旅游业进而影响假日经济的持续发展。

4.3 短期经营行为给假日经济带来伤害

消费者在节假日集中消费, 很多商家为了抓住时机赚取利润, 片面追求眼前利益, 经营出现短期行为, 甚至不惜侵害消费者的权益, 例如, 一些旅行社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参团, 然而到达旅游地之后, 一方面, 有些景点过而不登, 犹如走马观花;另一方面, 还有各种各样的隐性消费, 强制消费, 如强制消费者参加自费旅游项目, 频繁安排到购物店购物等。此外, 一些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 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对景区环境粗放式管理, 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旅游发展过程中, 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 市场秩序混乱, 政府管理和调控滞后

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商家的短期经营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坚决制止和打击商家任意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行为, 要维护好市场秩序。然而实际上, 很多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 只是简单做一下记录和安抚, 随后便置之不理或者积压到节后处理, 很少在当时或节假日期间解决的。此外, 节假日期间, 政府应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 协调旅游、交通、工商、通信等部门做好综合服务工作。但是从现实来看, 政府的宏观调控滞后, 出现了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安全无保障、卫生不达标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假日经济的发展。

5 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

5.1 分散消费, 调节供需矛盾

假日经济的许多问题是由消费过于集中导致的, 在节假日, 各种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供不应求, 但是不能因此而一味地增加供给, 否则必然导致消费淡季资源闲置带来的浪费。因为旅游业的季节弹性非常大, 它们往往在90%的时间里生产能力过剩, 而在10%的时间里供给不足, 即“旺季太旺, 淡季太淡”。所以要解决这种供需缺口, 必须使消费从集中化向分散化转变。

(1) 假日制度创新, 实行带薪休假。

我国现行的休假制度时间上太过集中, 导致基础设施的旺季不足和淡季闲置现象并存, 造成巨大浪费。带薪休假制度在许多西方国家早已实施, 在我国《劳动法》中也有规定, 只是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实施。如果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不仅不会降低生产, 反而会促进生产, 扩大生产。带薪休假使得人们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偏好灵活安排, 这样可以大大地缓解旅游高峰的压力, 避免淡季和旺季的巨大反差,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矛盾。

(2) 旅游景点应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

对旅游景点来说, 要缓解“旺季太旺, 淡季太淡”的局面, 可以实行差别定价, 旺季定高价, 淡季定低价, 通过价格杠杆来实现市场调控, 吸引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又有足够闲暇时间的消费者向淡季消费转移, 这样既可以缓解高峰期的旅游压力, 又可以减少非节假日的资源浪费。

5.2 创新假日营销观念和手段

商家应转变观念和手段, 改变老一套的思维方式和服务方式。一是摆脱急功近利的投机意识, 不要把假日经济当做短期的活动去炒作, 而应纳入其长期的营销规划。比如很多商家一到节假日就涨价, 或者降低服务质量, 这样必然会抑制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也会带来节假日后紧随而来的萧条。二是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项目、新产品。以文化引导消费, 提高消费品位, 丰富活动文化内涵, 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 准确定位, 推出特色产品。三是增创地方特色, 以特色吸引人。比如城市郊区的旅游资源就可以进一步开发, 以满足居民双休日出行需求, 开发工业旅游、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

5.3 提高居民收入, 继续促进消费

发展假日经济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们有“闲”, 即有闲暇时间;另一个就是人们有钱。如果没有购买力, 假日经济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稳步提高居民收入, 是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要关注的是农民, 因为目前假日消费的主体是城市居民, 而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此外, 还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他们才会放心地去消费。金融机构则应该放宽消费信贷领域, 简化消费信贷手续, 从而促进消费, 为假日经济服务。

5.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应根据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 有序地调整相关行业和产品结构, 规范市场, 加强管理。面对假日经济的发展, 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 依法发展和治理消费市场, 规范市场行为。如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 大力营造诚信的消费氛围, 倡导公平竞争, 维护消费者权益, 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假日环境。

摘要: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并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国假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从假日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入手, 分析了假日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假日经济,健康发展,消费

参考文献

[1]周维娜.假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问题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 2009, (12) .

[2]包玉香.浅议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6) .

[3]贾薇.我们的假日经济[J].数据, 2013, (2) .

[4]林萍.假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持续发展策略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4) .

经济健康发展 篇9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未属实

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如重要事务听证、重大项目表决、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财务审计等有着健全的制度, 但实际执行力较差。

(二) 集体经济“三资”底子不清

对集体经济尤其是对资金、资产、资源的底子摸不清, 台账记录不全或是没有登记台账, 资金管理混乱, 资产流失严重, 资源搁置浪费, 相关资料没有及时整理归档, 甚至丢失, 资料档案缺乏安全完整性。

(三) 集体经济信息公开不规范

一是信息公开的内容简单, 不全面。二是公开的集体经济的收益、债务、投资等数据笼统, 内容不具体。三是公开内容虚虚实实, 假公开, 没有把真实的全部内容公开。四是公开的随意性大, 信息公开内容由村支书一人说了算, 有的是为应付检查才公开, 做表面功夫。五是想什么时候公开就公开, 公开的时间不确定, 缺乏时效性。六是对集体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的公布, 没有取得较好的公开效果。七是程序不合理, 有的村“两委”重公开程序、结果、办事程序, 轻公开具体决策过程, 尤其是财务的预决算确定、集体重大投资的可行研究、工程项目招投标实情等信息, 基本没有公开;重事后公开, 轻事前公开。如此, 广大群众对村干部重要决策的公开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 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无序, 资源闲置, 缺乏规范化管理

一是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账无实、有实无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村收支项目混乱, 账目不清、白条入账现象严重。村干部公款吃喝铺张浪费, 变相以考察之名, 集体公款旅游的现象严重。收入不全额入账, 公款私存, 私设“小金库”, 账外账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只有出纳, 没有会计, 只有出纳账没有会计账, 没有会计报表。有的会计报表不上报农经站。支出程序、支出审批权限混乱, 一般由村支书或村主任说了算。二是资产管理无序。固定资产不入账, 没有资产账目登记簿, 固定资产处置不当, 资产流失严重。有的村集体资产出让、租赁、承包和资源开发利用没有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投标。有的资产出租没有书面合同或合同签订不规范, 合同条款不完善, 或低价发包, 或发包期限过长, 资产保值增值难以保证, 集体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资源闲置浪费。资源权属不清, 缺乏农村经济管理能人, 资源管理模式落后, 资源难以有效合理开发, 集体经济难以壮大。

(五) 对集体经济监管力度薄弱

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薄弱, 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一是不重视加强党内监督, 没有建立党员议事会和监督员, 没有形成对集体经济“三资”公开工作的监督。二是没有成立由党员、村民代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组成的村民理财小组, 或理财小组被边缘化, 没有发挥其职责作用, 对集体经济“三资”公开没有形成有效监督。三是乡镇政府或街道办的农经站没有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满足于面上的工作, 没有深入村集体了解实际情况。监管力度较弱, 有的甚至发生村干贪污挪用公款的违法违纪案件, 群众意见大, 群众上访案件增多。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对策建议

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一)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实现集体经济的制度化管理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新形势的要求, 进一步构建完善以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 诸如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预决算管理制度、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资产经营管理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资产台账管理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资源台账登记制度、资源开发制度等一整套科学、完整、效能的制度体系, 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实行依法治村。以制度形成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 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实现集体经济的制度化管理。

(二) 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三资”管理, 实现集体经济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 做好资产评估, 全面摸清家底。对村集体“三资”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清查核定, 做好登记。全面清理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对外投资、存货、固定资产和账外资产、资源, 做好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建立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协议、合同, 整理债权债务发生的有关书面证明资料。做好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台账、资源管理台账登记, 做到农村集体经济“三资”台账账目清楚、一目了然、内容资料详实, 确保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的完整性。二是切实规范财务管理, 全面进行账务清理。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部经济收支、资产、资源统一纳入村集体账内核算管理。确保各项收支业务、资产、负债完整准确入账, 保证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严禁公款私存, 私设“小金库”, 杜绝“白条”抵库。以村或组为单位建立健全会计账簿, 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三是建立村民理财小组, 严格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 规范收支程序及款项的相关的记录、合同等资料。四是规范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 统一合同文本。五是做好所有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的合同必须纳入档案安全管理。六是实行资产承包公开招标发包制度, 实现集体经济的规范化管理。

(三) 加大以“三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信息公开力度, 实现集体经济的公开化、信息化管理

一是为了使信息公开不流于形式, 防止走过场, 乡镇政府或街道办要下明文硬性规定, 明确以“三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信息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时间、公开的形式、公开的程序、公开的要求。做到全面公开、及时公开、真正公开, 使信息公开更全面化、真实化、时效化、透明化。二是扩大公开的面, 信息公开要到村、坡、队, 让群众知晓。三是公开的形式要多样化。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是以公开栏为主, 同时, 还可以通过广播、明白纸、会议等其他形式做好工作。四是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问题, 村“两委”都要负责解答, 接受群众监督, 必要的进行转项核查处理。五是对清查的结果由民主理财小组核实确认, 并将核实结果进行公示, 给群众一个明白。六是努力尽快构建融合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流程管理、报表分析、预警提醒、网络公开功能于一体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 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 从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四) 创新集体经济管理模式

因地制宜, 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建立一支以经济能人、村民代表、电脑操作员、财会人员等组成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二是建立完善财会人员队伍, 实行财务人员考核上岗制度, 可以考虑由村委自聘持有上岗证、思想品德好的财务人员。三是实行村级会计委派制, 由乡镇政府公开招聘财会人员充实到各村, 委派的会计人员的组织人事工资福利关系有乡镇政府负责, 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利。对财会人员要加强管理、培训, 提高人员的业务、政治素质。四是实行委托社会专业会计机构代理。五是全面推进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 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 在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 代理服务中心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代理记账协议。六是逐步实现财务工作电算化、信息化。七是农经站要积极主动创新工作模式, 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深入村庄, 掌握第一手情况, 加强报批备案工作。八是建立奖惩制度, 把财务工作纳入对村“两委”的年度绩效考核, 真正把财务管理工作与村委村干的责权利挂钩。

(五) 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机制

一是推选产生村民理财小组, 小组成员中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村民代表。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监督职能, 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否决不合理的开支、决策, 审查财务收支状况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二是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三是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做好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乡镇农经站的主导作用, 督察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 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账薄凭证会计档案、物资使用情况等的检查和审计。乡镇政府组成由分管领导、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业务部门干部组成的检查审计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全面检查工作, 把检查结果纳入村委村干的年终考核。在村集体经济的审计上引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按照《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要求》, 加大对村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使用、“三资”经营收益分配、农民群众关注的集体“三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专项审计力度, 大力推行财务检查、年度审计和村干部任期 (离任) 审计公示公开制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纠正整治, 该行政处分就行政处分, 该经济处罚就经济处罚, 绝不含糊。实现集体经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六) 有效合理使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积极响应中央2012年一号文件精神, 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是采取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方式, 经营集体资金、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 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科学的理财方法, 运用固定资产、闲置资金、土地资源等集体资产, 采取租赁、招投标等方式, 拓宽集体增收门路, 增加集体积累, 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拓宽服务渠道, 增加村民收入。通过在农民土地、新型经济组织建设、闲置资金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 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三是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四是建设新兴经济组织, 依靠本村产业实际、农民愿望, 成立内部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 把主导产业积聚起来求发展, 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

(七)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加大惩戒力度, 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 强化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做好把廉政建设纳入对村“两委”的绩效考核。乡镇纪检部门要加强廉政风险项目排查, 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热点问题的监管, 要加强对资金大的项目、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防患于未然。加强警示教育, 以案明纪。防止和纠正擅自处置集体资源、侵占集体收益、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二是乡镇纪检部门要加强与检察、公安的协作, 充分发挥职能, 形成合力, 加大打击力度, 从而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全面保障农民物质利益,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 从村民因集体经济管理问题而上访的案件中, 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 甚至个别乡村因此引发了集体上访事件, 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的今天, 如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文章拟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谈谈规范和完善管理的建议, 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改善,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英.农村财务监督体制建设[J].商场现代化, 2008, 2 (29) .

[2]张红霞.浅谈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初步探讨[J/OL].中国论文资源库, 2013, (2)

经济健康发展 篇10

在国际财联第41届世界大会开幕之际, 我谨代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大会得到了中央领导及中国科协、财政部、国资委等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得到了国际财联谷口宏主席以及前主席丹尼尔·柏林先生、赫尔穆特·肖纳贝尔先生和康琦塔女士的关心与支持, 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在此, 我们向出席本届大会的所有领导与关心支持这次大会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征得谷口宏主席同意并听取了各地区主席的意见, 本次大会的主题定为:“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与CFO领导力”。

当今世界, 呈现出一种诡谲多变、险象环生的复杂态势。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涛声未落, 欧元区国家及美国的国家债务危机风暴又扶摇而起, 引起了新一轮的恐慌和全球经济的巨大震荡。多变的时局, 让企业遇到了许多前所未遇的新问题, 向企业发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向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时局, 适应形势变化, 调整企业发展方略, 以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是摆在所有企业及其高管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不容敷衍的严肃课题。本届大会的宗旨, 就是要调动全球企业及有关专家的智慧, 共同破解这一课题。

接踵而至的危机引起了全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反思。许多有识之士对传统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 认为应对危机不能再像以往那样, 仅仅从局部、从管理和技术的微观层面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修修补补, 而是应当从全球经济整体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长远和谐发展的宏观角度予以探索, 寻求根本出路。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 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影响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同时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 子系统的优化受大系统的制约。因此, 大系统的整体优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只有大系统整体优化了, 子系统的优化才有保证。

日本著名企业家和管理学家本内多知先生, 从对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观察与研究中获取灵感, 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企业运营新模式。他认为:人类、企业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发展、企业的成长, 都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都要借助自然界的智慧。他在《企业运营新模式——道法自然》一书中深邃地指出:“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 自然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商业活动的启迪。自然界是知识之源......自然界蕴藏着大量的、广泛适用的原理, 人类可以利用, 以创造盈利能力更强的企业、效益更佳的经济体制、更丰富的文化以及更充实的人生。”本内多知先生所说的自然界的智慧与原理, 就是世间万物、个体与整体相互关联、共生共存的原理, 也就是在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谋求整体优化、共同和谐发展的原理。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我们不能否认, 有史以来, 人类在谋求发展、走向文明过程中, 始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片面性与偏狭性: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 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只顾少数人利益而不顾多数人利益, 只顾财富的积累而忽略了思想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提升。正是这种盲目的、片面的、偏狭自私的发展思维与发展方式, 才造成了当今世界的重重矛盾与诸多难题。如果不能克服和纠正这种发展思维与发展方式的历史惯性, 与时俱进地更新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 探索发展新文化, 在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谋求全球经济的整体优化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危机频发而且越来越严重的困境。这应该是这次经济危机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国际财联是一个为全球企业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的国际组织。国际财联历届世界大会为加强全球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届大会, 也是本着加强合作的愿望召开的。我们希望, 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与研讨, 能够探索出一条更加健康睿智、更加合理高效、更加人性化的科学发展新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作为国际财联成员组织之一, 愿意为全球企业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依法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 下有16个行业分会, 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地方、省 (市) 总会计师协会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团体会员。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在改革开放中成立的, 它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标志。协会成立20年来, 在热忱为广大会员服务、进行会员自律管理、协助有关部门推动总会计师职业队伍建设和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 我们学习借鉴国际CFO制度的先进经验, 正在努力推动总会计师制度改革, 提出了总会计师制度应当实现与CFO制度的国际趋同的主张, 得到了有关领导与有关部门的肯定与重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CFO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逐步提升, 成为企业全面运营与全面发展的战略决策者与执行者, 成为一个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担当起这一角色所肩负的重要职能, CFO应当自觉地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领导能力,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表现, 为促进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全球企业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加辉煌的成绩与贡献!这也是本届大会需要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期望在大会研讨过程中, 以及今后在与各国、各地区兄弟协会的友好交往中, 学习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 为中国总会计师制度改革做出新贡献。

本届大会还安排了对低碳经济问题的交流与研讨。低碳经济是一个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 自然也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它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与技术概念, 而是一个内涵极其深邃、意义十分深远、综合性很强的命题, 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将摆脱愚昧, 摆脱盲目与短视, 进入到一个更加理智、更加睿智、科技含量与人文精神更高的新阶段。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变革, 考验着所有人的智慧与良心。

各位嘉宾, 各位同仁, 我们在筹备这次大会过程中, 感到我们有无比丰富的可以相互交流的话题, 有许多问题可以共同研讨。我们彼此之间有极其广阔的合作空间, 能够通过共同努力, 加强全球企业之间的合作, 为世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也是国际财联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

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万事如意!

经济健康发展 篇11

【热点材料】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自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

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征收的,主要用于建设集贸市场、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服务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费开支,至今已征收了20多年。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负担,实现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发生了转变,主要是维护经济秩序和进行市场监管,不再直接参与市场建设。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正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是我国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作出的正确决策。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征收的,至今已征收了20多年。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已经势在必行。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正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要求。

2.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停征“两费”不是政府职能的削弱,而是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3.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促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

【模拟练习】

1. 2008年8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C.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 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行政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C.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D.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4.近年来我国私营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至2007年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私营经济产值增长率居首位。这一材料表明()

A.私营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B.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D.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提高创新力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篇12

关键词:创新力,增加就业,转型升级,经济安全

四万亿元巨额投资对提振中国经济、对保增长保民生战略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居功至伟。但在调结构方面却收效甚微, 低效投资、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也明确显现出来。怎样才能尽快使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甚至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呢?提高创新力无疑是答案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提高创新力是当前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09年我国GDP增长8.7%, 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傲视全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 政策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就业乃民生之本, 09年12月人保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就业情况时表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全年供求缺口达1200万左右。增加就业机会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在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就投资而言, 主要是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的跟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不理想,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还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才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消费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家电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的刺激, 其内生的持续性尚不坚实。出口虽有所回升, 但恢复到危机前的状况已不可能。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姿态创新的方法去对待。在投资领域, 要加大创新力度, 以大量的科技成果带动新产品的开发、产业技术的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在消费领域, 要以创新的思路来解除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束缚, 实现消费的升级换代,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在出口领域, 要研究后危机时代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需求, 通过创新, 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增加国内就业。总之, 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来面对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寻求新办法, 舍此, 我们别无选择。

提高创新力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三十年经济迅猛发展的奇迹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放弃低端生产环节、专注于附加值大的高端环节的情况下, 利用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和环境代价等优势条件, 大量进行工业生产, 在国内需求不足以消化巨大产能的时候, 以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军国际市场。产值巨大, 利润却微薄, 把物美价廉的商品福利送给了他国, 却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负担留在了国内。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但进展不大,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 不能自由主动地升级自己的产品、产业, 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总是受制于人。从产品工艺的改进到新兴行业的发展;从新能源的开发到普遍应用;从新动力汽车的研发到生产推广都需要不断提高创新力的支撑, 唯有如此, 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危机期间, 沿海地区大量的玩具企业破产倒闭, 而龙昌国际却订单丰厚、逆势上扬,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别的厂家拼价格, 龙昌国际拼的是科技。它拥有300多名研发人员, 年投入研发资金3000多万元, 拥有300多项玩具方面的专利, 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对于保持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提高创新力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多少年前我们曾以祖国地大物博而自豪, 时至今日我们再也没有了这份底气,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日趋尖锐。优质资源少, 人均占有量低, 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越来越强。目前, 我国已是世界上铁矿石、铜、大豆的第一大进口国, 还是世界上石油的第二大进口国, 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 08年我国进口原油约1.8亿吨。况且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 煤炭、油气等常规能源可能不再是群雄逐鹿的主战场, 而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谁在新能源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掌握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谁将成为后石油时代的领袖。总之, 在大变革的时代, 对象我国这样的资源贫乏国家无疑存在着一个后发赶超的机会, 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寻找替代资源, 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独立和完整, 才能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提高创新力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人类历史上, 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谁在危机中积极应对、运筹帷幄、未雨绸缪, 掌握了新产业的核心技术, 谁就在下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中掌握了主动权、规则的制定权, 就能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今天的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把握了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占据了科技进步的前沿, 使自己处于经济发展的优势地位, 制定了有利于他们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 把本国落后的产业转移到生产链条的下游国家, 把高附加值产业留在国内, 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既带来了挑战, 也带来了谋求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机遇。一方面危机引发了对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另一方面危机也促使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 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因其浓重的科技色彩而备受世人青睐, 欧盟也把09年定为欧洲创新年, 各主要国家纷纷在新兴领域排兵布阵, 加快创新。我国若不能充分认识到科技竞争的紧迫形势, 紧密部署, 重点突破, 争取在这一轮新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也许若干年后, 我们将突然发现又落在别国身后了。

当今世界各国正进行着一场争夺人才、鼓励创新的智慧大战。目前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在某些尖端领域已位于世界前列, 完全有能力把握机遇迎头赶上。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创新成果的推广利用率低,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为指引, 狠抓落实, 切实提高创新力, 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2]、李永增《危机中的新技术脉动》《瞭望》2009年5、6合期

上一篇:教学建设与改革下一篇:随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