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教学

2024-06-07

改革与教学(精选12篇)

改革与教学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学校教育包括以传承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以考高分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致使教育成为人们不满意的领域之一。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 人们注意到了包括中、高考未及时跟进改革, 学校行政化管理等诸多因素。但是, 相当数量的教师因存在隐性自卑而形成的“自我”缺失或者“自我”不能得到充分开发, 对教学改革进程的影响, 往往未能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教师怯于改革的表现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最终实践者, 一切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和实施, 就是没有效果的。可环顾教师群体, 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崇拜名师, 菲薄自我。名师是教师心目中的英雄。许多教师对名师赞叹不已, 述说名师如数家珍, 写文章、做演讲、教育学生, 动辄引用名师之言作为自己思想的依据。但是, 如谈及名师成功之道, 他们又会把名师的成功或归于客观因素, 或归于个人才华, 或归于机遇。言外之意, 自己缺少那样的客观因素或者先天才华, 时不时地还会埋怨自己命蹇时乖。结果, “名师工程”建设多年, 仍是名人名师月朗星稀, 而非群星璀璨。

迷信传统, 缺失自我。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和前人留下的深邃教育思想无疑是教育的宝贵财富和今人的教育利器。但是, 许多教师学习教育经典, 不是研究怎样推陈出新和创造升华, 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认识, 而是简单的“复古”或“师古”, 甚至是简单复述或引用前人以为资本。

屈服环境, 埋藏自我。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但像如今这样千校一面、万人一腔的状况, 也实在少见。向时间要质量、向练习要成绩, 几乎成为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法宝”。至今已严重到如此地步:似乎不抢时间、不给学生多留作业, 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并非缺少有真知灼见的教师, 也并不是没有多少教师懂得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更为有益, 而是因为很多教师缺少创新实践的勇气, 不敢为天下先, 看看别人, 看看周围, 终于屈服于环境, 加入了争抢学生时间、加重学生负担的行列。

甘守落后, 游戏人生。还有一些教师, 既不是传统教育的坚定“卫道士”, 也不是素质教育的清醒实践者, 而是教师队伍中的“逍遥派”。有的似乎是“世人皆醉我独醒”, 又不愿“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对教育的弊端看得清清楚楚, 又自觉无力回天, 从而选择游戏人生。有的崇尚“不骑马, 不骑牛, 骑着毛驴占中游”的做人方式。有的本来就是一个追求舒适安逸、缺少责任意识的人。这些教师追求“逍遥”的原因不一, 但行为大体相似:把自己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二、教师自卑的内外因素

教师崇拜别人而不崇拜自己, 崇拜过去而不崇拜现在, 屈服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屈服, 甘于落后而不勇于奋斗, 说到底, 都不过是自卑的另类表现形式。换言之, “自我”不是没有被别人而是没有被自己正确认识和对待, 至少是“自我”还没有充分觉醒。

教师形成这种局面的外在因素, 一是单一培养目标和单一评价方式。人的特质决定了人的各种能力有长有短, 扬长避短才能有所作为, 弃长用短则很难有所作为。但是, 现在的教育说起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实际上培养能够考高分的学生是唯一目标, 德育、体育、美育已被边缘化。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也以此为主。这样的宏观走向, 无情地拆掉了许多教师扬长避短的舞台, 而设定了他们无所作为的结果。

二是畸形竞争环境。现在中小学的升学竞争还是非常激烈。升学竞争的胜利者可以披红戴花, 受到各方赞扬, 得到种种荣誉;而升学竞争的失败者, 不论他的行为是否更有益于学生, 得到的只有领导的冷漠、学生家长的贬斥和同行的小视。面对如此分明的“奖罚”, 谁敢去“创”没有把握的“新”?没有创新, 何来成功?失却成功, 又何来自信?

三是传承教育方式和行政化学校氛围。悠久的传承教育历史造就了学校特有的传承教育模式, 学校传承教育模式又在教师头脑中留下了传承教育的刻板印象。与启发式、诱导式、自学辅导等教育方式相比, 传承教育方式是最单调、最简化、最少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加之学校以行政化管理方式, 强力推行所谓标准化教学, 各种学术思想难以充分展示, 教师的创造空间进一步收窄, “离经叛道”的危险性进一步加大, 教师希冀有所作为也就更加困难。

“同在一片蓝天下”, 魏书生、李吉林、孙维刚等人为什么可以脱颖而出?重要原因就是外因固然重要、强大, 关键还在内因, 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内心深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 至少是缺少自信, 很多时候, 大多数教师缺乏自信并不是自己真的无能, 而是“自以为卑”, 往往是因为工作或生活上遭受了一些挫折和失败, 就背负着失败的阴影越走越远, 由自责而自罪, 由自罪而自弃, 自我熄灭了自信的火花。

具体说来, 有的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初踏教坛, 每个教师都会立志有所作为。但现实中的自我总是落后于理想中的自我, 长此以往, 自责和自卑之心渐长, 自信和自强之意渐消, 最终走向了心灰意冷。殊不知, 理想就是与现实的差距, 同时又是生命的本能, 生命不息, 新理想就会接踵而至。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有的人过高估计自己, 这些人不乏伟大理想与抱负, 但由于不能容忍和接受自己哪一方面落后于人, 而自身又不可能样样优于他人, 其结果自然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感失败。不断经受“失败”的打击, 自尊心经常受到伤害, 最终会使自己不敢直面现实, 变成一个自卑者。有的缘于过低估计自己, 对于这些教师, 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不如意都可能成为他们自我贬低的起因:经受了一两次失败会自惭形秽, 本来是某种教法本身效率不高却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看见别的教师讲了一两节好课, 甚至听见有人赞扬别的教师几句, 也会拿自己作对比, 自责自罪。总是对自己持悲观态度, 夸大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低估自己的力量与能力, 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最终只能落入自卑的泥潭。

历史终究是人创造的, 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为环境和历史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但是, 无论因为何种原因, 也无论才干大小, 一个人一旦陷入自卑, 就会迷失“自我”, 成为一个懦弱的人、一事无成的人。在这种人面前, 小小的困难也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山, 无限的光明也会化为浓浓的阴影。如果心理自卑、“自我”缺失的教师达到一定数量, 他们又处于作为教学改革最终实践者的地位, 教学改革必然要受到制约。

三、超越自卑, 信心百倍地投入改革

在人类的历史上, 外部环境或自身条件严酷却成大业者, 数不胜数。作为教师, 怎么由自卑变为自信、由“无自我”变为“有自我”呢?

第一, 要树立“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认识客观、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基础, 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动力。人只有正确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才能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达到成功的彼岸。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要悦纳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无数的亮点。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 善于发现自己哪怕微小的亮点, 并使之放大、增多, 慢慢就连成了亮丽的人生风景线。二要正确与人比较。自我意识是在与外界交往中,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逐步形成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 接受过多负面信息会自我矮化, 接受过多正面信息会自我膨胀, 所以, 要善于和成功人士做全面比较, 不要只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也不要只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比如, 以魏书生为样本, 从学历、学生、学校、奋斗精神、创新意识、思想方法以及创造贡献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 就不难发现, 自己在本职岗位上有自己的优势, 差距主要在思想、意识、精神方面。这样, 自己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勇气。三要积极提升自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就要努力付诸实施。其中要特别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进行积极的自我尝试。自我效能感即我能做成某件事情的期望与预期, 与成功一般是正相关的, 成功期望和预期愈强烈, 愈能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 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 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尝试, 才能不断发现成功的新支点, 把人生推向成功的顶峰。

第二, 要树立批判意识。每个教师都知道, 只有拿起批判的武器, 敢于并善于肯定和否定, 才能有所创造。但有些人往往止步于经典或权威。一具体到人和事, 就忘记了这个道理。以教育经典“传道、授业、解惑”为例, 其正确的一面不言而喻。但是, 如果把它绝对化, 就会走向谬误, 湮没自我。试想, 如果教师的任务仅仅是“传、授、解”, 那么, 学生的任务无疑只是“承、受、接”。如果那样, 教师只能做个知识阐释者, 学生只能做个活的知识容器, 学生的主体作用何在?教师的能动作用何在?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何在?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既要传道, 更要引道, 引导学生识道、辨道、正道;既要授业, 更要助业, 支持学生探业、研业、用业;既要解惑, 更要设惑, 鼓励学生敢惑、善惑、探惑。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教师的真正价值和教育的真正意义。

第三, 要树立创新意识。一方面, 教师需要以创新做自己攀登的阶梯。因为创新是事物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唯一通途。在创新问题上切忌把创新神秘化。创新可以是有所创造, 也可以是更新自我, 每个教师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条件。另一方面, 创新是教育的时代主题并具有广阔的空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素质教育的推进, 给教学创新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德智体美各育的教材、教法、教育模式, 师德、师风、师表、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等等, 都是教师创新的极好舞台。每个有志教师, 都应投身改革的大潮, 亮丽自己的人生。

第四, 要树立奋斗意识。人人知道, 伟大和艰巨、机遇和挑战、成功和奋斗, 总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不想付出的人, 必将一事无成。然而更多的自卑者, 不是不想奋斗, 而是不敢奋斗。在事业面前怀疑自己的能力是错误的, 归罪于客观因素更是错误的。人的作为就在于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度, 当好世界的“主人”, 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 建设更好的客观世界, 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既应有这样的胸怀, 又该有这样的气魄。

改革与教学 篇2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创造了新的生命,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不再是“以本为本”的教学。它既关注工具性更关注人文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然而,有的教师还存在着不适应性。原因之一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花样,却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实质。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整体入手――自主择读――提炼升华。用图示来解释如下。

文章题材

整体入手 课文内容

思想情感

写的是什么 (感知)

怎么写的 (运用) 工具性

为什么这样写 (探究)

自主择读 积累沉淀

怎么读 (品味)

读出什么 (感悟)

《能源审计》教学创新与改革 篇3

关键词:能源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F239.6-4

1 能源审计的概念和作用

能源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节能法规政策 、技术标准、消耗定额等,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结论;是评价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确定节能潜力的全过程。目前我国的能源审计可分为企业能源审计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两种。

企业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弄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体系,查找企业能源利用存在问题和节能潜力;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

2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我国从80年代由国外引进能源审计,1997年国家才发布了《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对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編写等做了规定。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1月26日才正式发布。因此,在我国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虽然对从事能源审计的机构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却比较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且数量少。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重视和能源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市场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能源审计人

才的责任。但就目前各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看,明显存在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2.2 授课老师缺少从事能源审计的实际经验

由于大多数授课老师没有从事过能源审计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对能源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内容、方法、作用、重点、难点等不明确,大多是照本宣科,所以容易出现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课堂气氛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等情况,教学效果差,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

能源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也需要结合审计案例分析,更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和讨论。但是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课没有激情,且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差。

2.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与大多数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同,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为此,本文作者采取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消了期末闭卷考试环节,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与期末结课论文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可以轻装上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缺口大、业务水平低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在职业务培训或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让中青年教师到能源审计单位参加能源审计现场诊断、数据收集、能效测试、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真切体会能源审计的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发现难点和重点,总结和提高能源审计的技巧;通过亲自编制审计报告,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经过归纳和整理,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教好能源审计课程积累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建议聘请专业审计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讲课,以他们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3.2 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能源审计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能够结合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历,归纳和总结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中选取比较适用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学与用的脱节。同时,对于关键知识点,还可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应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应以能源审计案例等来系统地展现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全过程,使能源审计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能源审计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要做好能源审计工作,其重点是要准确统计被审计单位的能耗数据、弄清楚用能单位的生产工艺及能源流向、正确计算能耗指标体系、分析诊断用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查找节能潜力;难点包括:能耗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报表及凭证的核实、核对、主要工艺或工序能耗指标计算、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网络图及配备率统计表、能耗实物量平衡表、节能整改建议的提出和节能潜力分析、主要能耗指标的对标分析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上好能源审计这门课程的关键和灵魂。

3.3 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本,因此,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能源审计知识与技能的练习环节,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此外,对于比较重要且枯燥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换角色,提前布置课程内容,由学生先分组讨论,选出代表来讲,明显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快乐中体会能源审计知识的真谛和乐趣,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

能源审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外实践环节,与多个能源审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了多个从事能源审计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谈中了解能源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其次,还引导学生在短假和长假期间到这些专业审计单位直接参与能源审计过程,通过参加现场节能诊断、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效测试、能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审计报告的撰写、现场专家评审会的讲解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办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很低,考试内容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易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偏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考核方法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学生考完后也就基本上忘记了所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目的。

本人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对该课程的a考试方式采取了大胆创新和改革,彻底抛弃了学生唯考试而学的做法,把所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再把期末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而是根据平时上课期间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讲课准备情况及效果、课外阅读情况、自觉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以及期末的结课论文水平等,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了期末闭卷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工作后的实际需要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论

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不适用该课程的学校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思路,从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及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尹洪超.企业能源審计与节能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谷学良.建筑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马洪亭,等.能源审计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J].节能,2013,1:4-6.

[5] 于淼,等.浅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J].广西财经学报,2006,19:135-137.

[6] 杜德权,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80-83.

[7] 袁敬,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上旬刊):40,64.

[8] 孙海燕,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5:167-168.

课堂规范与教学改革 篇4

1.我们是否需要规范

要不要规范,与各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关。作为管理者一般都会强调规范的重要性。因为没有规范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就没有效率,在一种无序无效的环境中想要创新,那也很难。但是作为一个规范的执行者,就会反感和批评规范对他手脚的束缚。所以,是否需要规范,有时候是一个矛盾,那么这个矛盾怎样才能够统一?又如何来解决?

比如,有些住宅大楼的楼道上停放着很多自行车、助动车,物业管理部门也没有办法处理。但一场大火以后,居民们就从中吸取了教训,自觉地就把楼道清理干净了。因此,一种规范或要求,当它与执行者或被管理者自身的成长建立一种联系的时候,才能得到有效执行。要不要规范,规范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这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能不能让每一个规范的执行者从内心里感觉到这种规范的必要性。如果是这样,我想这个规范就是一个好规范。

2.我们能为教学改革做些什么

专家们总是希望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够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有系统的理论建构和相应的实验研究。而基层学校的老师们,则往往提出一些“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怎么写”……看来很简单的技术问题。作为教研室,我们做什么?我们就是要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与学校教改的实际及可能相联系,去寻找一个合适的连接点,从而建立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的桥梁。

具有一定高度的理念或理论要为更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需要考虑不同的接受背景。教师、学校、区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用同样的统一的规范去要求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需要把教改和研究扎根于学校,即要有一定的基本方向,又要针对学校实际去思考问题、研究方法。

3.我们心目中的规范是什么

今天我们讲规范,有三个指向或视角很重要。第一是学生的视角,第二是教材的视角,第三是方法技术的视角。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规范和要求,规范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所有课堂规范的建立,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都要去考量这些规范是否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都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和评判。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还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真正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篇5

陈琦 张建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一、引言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朝着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相对立的方向的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有三点:(1)客观主义:即认为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意义和理解完全是由外部事物本身决定的;(2)环境主义: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3)强化:人的行为的后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信息加工理论改变了行为主义不谈内部过程的做法,把研究的中心集中在认知活动的信息流程上,它看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加工和存储等,但是,信息加工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先在的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才得以进行。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也基本不是把它看成是新、旧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只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比如加涅的学习模式就是这样,所以,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有人称之?quot;认知主义“(cognitivism))基本也是与客观主义传统相一致的,即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是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了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过程就是把这种意义移到我们的头脑中。而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建构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当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波普尔、图尔敏、拉卡托斯、库恩等的科学哲学思想、新进化论、以及当今的后现代哲学等。在学习与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受到了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这包括:(1)杜威的经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论: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杜威,1991,pp.248-305)。(2)维果斯基的思想:维果斯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quot;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观察体现在教师活动中的社会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另外,维果斯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维果斯基,1994, p. 189-304)。(3)建构主义的先导当属皮亚杰: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

谈会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改革 篇6

关键字:会计;教学;组织;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62-01

新的会计环境和会计人才市场对当前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需拥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因此,当前会计教学需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人才市场的要求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需要按照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科学的组织会计教学,并运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优质的会计专业人员。

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教学思想相对陈旧。目前,许多高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思想仍停留在以往的电算化阶段上,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是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而产生的。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决定企业较为注重会计的管理和决策,较为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及其增值性;然而会计电算化却较为注重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较为注重会计核算业务及财务会计处理及分析报告;从企业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当前的会计教学仍注重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始终是财会类专业的重点科目。由于企业要求和高校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如这种现状仍不改变,则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当前的会计教学要根据企业的要求实行转变,要贯彻培养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思想,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造及设置。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在以往的会计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会计教学,学生不是主动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会计知识,课堂上较少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学生思维较为闭塞,仅依靠死记硬背地方法来应对学校测验。“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很是滞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运用。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学生可能学会了简单的编制分录,怎样制作报表,但在如何应对和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问题和会计问题方面还显得尤为不足。

(三)教学观念未及时转变。会计教学的教学观念未及时转变,仍停留在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在会计教学课堂上,教师仍居于主导地位,学生都是较为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学生非常依赖教师讲解,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在学习上色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会计教学改革

(一)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应付不断变化并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终身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注重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注重授予学生以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与实践。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学习的能力,使其你能够适应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二)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以便其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谋得自身发展。现代会计环境要求会计人员需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素质,以便适应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企业也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提供财务数据,更要积极地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准确、适时的财务信息,以便企业进行准确、科学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的会计环境复杂多变,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考验财会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是否能够适应职业要求,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并提高自身能力。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三)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当前社会都倡导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当前的会计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教师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被重视。在课堂中教师主要是进行单纯的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进行单向式的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则倾向于是学习的机器,只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整个课堂显得很是沉闷、压抑,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很是闭塞,不够活跃。因此,在教学活動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思考,以便创造一种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多采取多媒体教学,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会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具体运用。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1。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教师可结合丰富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运用具体案例使学生进行分析,增强学生自己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和运用。2.完善会计实验教学,强化会计实验结果。教师可多多收集实际案例,宫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运用已有的会计知识处理各种会计事项,提高自身能力。3.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基地。学校可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基地,是学生在实习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敏,《谈有效实施高校会计教学活动——会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张凤英、刘翠玲,《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财会通讯,2006年09期.

[3]陈之举,《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学改革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

[4]奚园,《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商业会计,2015年02期.

化学课堂教学与改革 篇7

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阶段

众所周知,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 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 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 这样的教学, 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 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 在新课堂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他主状态,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在课堂上做到的是: (1) 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 一般以本节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依据, 以问题为线索,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 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搜索包括目标、知识点、应用方法、疑难问题在内的各种学习信息, 做好预习笔记。 (3) 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通过观察、了解, 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达到初步的预习效果。

比如, 以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为例:教师可以先列出预习提纲: (1) 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2) 钠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说明钠可以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 钠在水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4) 自然界是否存在游离态的钠?为什么? (5) 钠单质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6) 钠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然后, 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搜索包括目标、知识点、应用方法、疑难问题在内的各种学习信息,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发现疑难问题, 做好预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体验钠的性质的研究过程。

二、课程资源生成, 师生探究阶段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教师是资源, 学生也是资源, 还有网络资源, 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我在课堂上做到的是: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如钠在生活中应用的问题和钠在其他领域应用的问题及教师的设疑归纳出来, 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师生共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解疑, 教师随机点拨, 对大多数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知识不再重复讲, 对重点知识教师可适时进行强化。

比如, 在《钠》课堂中, 教师设疑: (1) 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钠和水反应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为什么?可以设计实验探究检验。 (2) 钠为什么具有还原性?请从理论上来分析。 (3) 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从性质上来考虑。 (4) 如果把钠投入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 请推测会出现什么现象? (5) 钠在其他领域有什么应用?让学生合作交流, 共同设计实验来检验是什么气体, 可能有不同的实验方案,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设计能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钠的还原性, 学生可以从原子结构来分析, 进一步理解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根据钠保存在煤油中, 让学生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推测把钠投入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的现象, 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钠的应用, 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和升华阶段

从学习层面上讲, 要有内容展示和展示的精彩, 预习必然做得充分, 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 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为展示做好准备。展示能满足中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特别是在得到同伴和教师的认可时会产生自我陶醉感和成就感,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这种精神愉悦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只是一种引导和指导, 而不是将教材的内容从头到尾地讲解一遍。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 将问题分派到各个学习小组, 由各个学习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起一种监督和课前的引领作用。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因为有了展示, 于是有了挑战;因为有了挑战, 于是激活了课堂。在这里, 个性得到了张扬, 思维得到了开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学生愿学, 乐学, 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我在课堂上做到的是: (1) 结合前两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 确定展示内容。 (2) 结合展示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根据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 合理分配展示任务, 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并规定时间。 (4) 分组展示, 师生互动, 教师随机进行追问, 拓展。

比如, 在《钠》课堂中, 各组可以展示: (1) 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解释 (2) 各组检验氢气的实验方法。 (3) 钠的化学性质中为什么具有还原性的理论。 (4) 把钠投入到煤油和水混合物中的实验现象并解释等。

四、达标验收阶段:

课堂教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内,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因此, 课堂教学达标验收为检测课堂教学, 为教者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堂节奏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课堂教学达标验收是教与学的双向对流。回答、操作、练习以及面部表情等, 都是很好的信息反馈源, 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后, 可以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控制, 课堂信息反馈能使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情绪、学习心态等, 师生双方良性信息反馈循环, 自然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课堂上做到的是: (1) 学习信息反馈, 根据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总结有代表性、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质疑和解疑, 并在组长的带领下做好归纳的总结。 (2) 达标测试, 根据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安排测试内容和测试时间及方式。

总之, 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实践。一是整个教学系统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其他要素服务于学生的这个主体。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主动进取, 自觉自愿地动手动脑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 发展只能是机械的、僵化的。我们的教学越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越具有生命力。因此, 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大钧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7) .

[2]崔允漷, 施良方.教学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8) .

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一、走出“传统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个性的发挥,应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创造力培养能否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观,因为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估的标准,等等。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课堂结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陈腐八股化,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从整体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很不适应创造力的培养的要求。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一种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语文老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是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

(三)评价方式的改革[4]

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将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丧失个性,缺乏能力与创新,这种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考试环节上必须加以改革。

鉴于目前职业教育学生社会经历浅,有关法律知识基本空白,加之教学时数较少,使得所能讲授和练习的内容有限,针对专业及课程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测试的内容设想为:

改革后的考试只通过背是无法过关的。从学生提出的问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会封闭、僵化、呆滞,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什么才是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方针,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有了这样的教学观,教师才能处理好自己、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自主探索的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园丁”虽然是令人尊敬的,但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不仅要给花木“浇水、施肥”,而且要给它们“修枝”、“造型”,即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新课程注重人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教师要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这是让课堂充满生机的方式之一。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再加上一张嘴,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透了。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电脑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借助电脑就可以把知识信息变成图像、动画、影视录象,并附以音乐等,直观、新奇、生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的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又如学完《愚公移山》一文,在讨论愚公是挖山好还是搬家好这一问题时,有人说挖山题看,过去学生往往主要问考哪一章、哪一段、哪一题,而现在,学生主要问如何去理解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从考试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同学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如阅读理解,题目给出的是课上没有讲过的“货物买卖销售合同”的三段规定,要求同学通过阅读回答三个问题,结果该题目60%同学得了满分,30%的同学正确回答了三分之二左右的答题要点,基本达到了考核目的。

总之,《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真正有用人才,毕业生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文化.经济法概论[M].法制出版社,2001.5.

[2]黄和新.中国经济法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3,(6).

[3]马晓燕.合同法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8).

[4]周德藩.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6).

对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究与尝试

王秀清

(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江苏宝应

摘要: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无疑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难、学习难都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话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并落实到作文教学改革之中,全面提升教学成效。作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究与尝试,在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成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尝试

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关键是要突破陈旧教学模式与教学空间的制约,采取更加素质化的教学手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强化技巧指导,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更加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作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一、变“空洞说”为“先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成长进步

部分教师习惯于在作文教学中先是讲上一大通技巧要领,在讲解结束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写作,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并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缺少了可参照的示范,教师空洞的说教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发挥下水作文的作用。在开展作文教学之前,我首先写出一篇下水作文。如在教学描写人物的作文教学时,我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门卫师傅作为描写对象,在教学中将这篇文章投影到幕布上,首先引导学生对这篇作文进行分析,从文章题目的新意、立意的定位、素材的选取到遣词用句的艺术,同时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对于人物描写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等增强直观感知,再结合教师的下水作文,开展模仿写作的难度就会明显降低,对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变“作文课”为“立体课”,让学生在读写中提升水平

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遵循每周2节课的固定教学好,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意志;有人说搬家好,可以巧妙地避过障碍,节省人力、物力;更有人提出既不挖山又不搬家,而是因地制宜地把它建成旅游景点,发挥经济效益。众说不一,而教师也根本没有必要给一个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即便不完善或与权威意见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应否定,而应从特殊角度给予鼓励,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让他们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成为大胆探索与个性丰富的人。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挖掘课内的人文教育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平凡朴实但撼人心魄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只是旧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千万劳动者之一。透过车夫停下车,扶起老女人,搀着走向巡警驻所愈来愈远的身影,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看到他勇于负责的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起于生命,达于精神。”又如魏巍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藤野先生,《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生如子、毫无民族偏见、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父亲”为二十来岁的朱自清蹒跚买橘子的深情背影,身背年幼的邹韬奋元宵看花灯的慈母情怀……均感染了学生。这些平凡琐碎中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内涵,都会让学生一次次地读出珍爱生活的情愫。语

时间,相对于作文教学的要求与难度,都觉得教学时间不足,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在教学中,我经过几年的探究总结,探索出了一条“作文课+读写活动”的写作教学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除了每周2节作文课之外,还设置了1节阅读指导课和2次作文小练笔活动,将每周二的早读课调整为阅读课,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及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阅读指导方面侧重于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重在结合阅读书目的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每学期50—80万字的阅读量拟定课外阅读计划,并细化到每一周。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阅读笔记,将阅读书目和其中的精彩语段摘记下来,日积月累,为作文教学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每周开展的两次小练笔活动放在课后进行,按照教师事先拟定的主题,每周进行评选活动,将优秀习作及进步较大的习作评选出来,并在班级习作园地进行展览,从而通过加大读写量与强化读写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变“教师讲”为“学生说”,让学生在交流中汲取精华

初中作文教学都以教师讲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参与程度与投入程度都不是很高。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取得明显成效。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一些环节,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取而代之让学生多说。还以写人的作文教学为例,我在引导学生分析下水作文之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作文构思,列出作文提纲,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重点介绍本小组讨论的文章间架结构、布局谋篇等方面,每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都安排其他小组学生踊跃发言,对其中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成功之处进行点评,对自己认为不足之处也点出来,以供大家参考。一节课下来,通常要点评到4—6篇提纲,不仅点出成功之处,而且点出不足之处。在学生汇报交流与点评过程中,全体学生都成文教育除了以正面的形象感召学生外,还应该用反面的形象去反思,把握人生的航向。如《皇帝的新装》中狡猾的骗子,愚蠢至极的皇帝,自私虚伪的大臣们,人云亦云的市民,都是揭露人性中灰暗及至阴暗的典型。在与天真无邪的敢说真话的孩子的对比中,要引导学生看清那个被功利主义思想所毒化了的虚荣世界,明白人生不能被虚名浮利所累,而应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又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厚颜无耻的本领可谓炉火纯青,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的是:做人应不畏权势,堂堂正正做人,而决不能做奴颜婢膝的走狗。

新课标为语文教学现状提供了很好的理念与操作方法,也为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思路,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方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是基本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所缺乏的,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应关注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应理解新课标,用积极的态度践行新课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不少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发挥能力的机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许多的彷徨,但更多的是积极应对。语文老师,请在新时期新课标指导下,走好,到那时,你就不会痛苦:谁动了我的奶酪?

摘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应的教育变革作为前提。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关注生命教育,教改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师生用理性的思维与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教与学,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生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养蚕与蚕种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篇9

《养蚕学》 和 《蚕种学》 原来是独立的两门课程,都是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改革需要,从2012年开始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即 《养蚕与蚕种学》,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把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剥离开,单独设立了 《养蚕与蚕种学》 理论课、 《养蚕与蚕种学实习》、 《养蚕与蚕种学实验课》,理论课与实习课、实验课分开设置,而且实验课独立,与课程单独分开,在不同学期开出,造成理论与实验、实习不同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养蚕与蚕种学的教学心得,剖析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具体问题,为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为今后的改革供作参考。

1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目前在课程设置上,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如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重理论课轻实践等现象,大学、研究生、学位等考试主要以卷面成绩为依据,缺乏实践技能评价机制;学生与教师的素质评价,主要是以理论课的成绩或授课的效果为依据。在教学工作量计算,理论课与实验课、 实习课工作量计算不同,实验课、实习课还要打折,实验课工作量为理论课的一半,实习课一周这算5个学时,实习课、实验课按正常开出,课前要做大量的实验、实习准备,如实习试验仪器的清洗和消毒、试剂的配置、试验生物材料的准备、实习场所联系、仪器设备的准备与校正等, 工作量打折,造成教师开出实验课和实践课的积极性不高,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尤其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如饲养一批蚕,从收蚁到上蔟约22天,每天要采桑、喂蚕、除沙、消毒等工作,晚上也要来养蚕, 没有周六和节假日,劳动强度大且技术处理时间集中性强。

2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

大学强调“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校的培养目标应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首先是人才培养,但在教学中却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对本科专业研究不够,因人设专业、课程;第二,对课程教学研究不够,以前课程有几个老师上,梯队培养,有教研室,大家可以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听课,统一出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现只有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可能实行教研室内集体备课、听课。目前很多专业基本无教研室,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教师上的课程各不相同,学科交叉少,一人承担多门课程, 教学团队少;第三,现行职称评定条例重视科研课题、成果,对教学水平重视不够,尤其教材、 教学经验上,没有体现教学的重要性,建议职称评定在分类指导、分类评定时,应更加重视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的重要性, 而不是口头强调重要。

3改善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现状

教学的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在教学的实验仪器、实习设备等方面投入少,教学仪器设备基本没增加,一些先进的生产机具和设备无经费购置, 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实习实验经费少,如现场实习是蚕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利用空余或假期组织师生到企业及生产单位参观,让学生能深入到教学、 实验及生产第一线,学生通过现场实习,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很好地巩固,还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为提高学生了解生产实际有很大益处。 但因经费有限,生产一线一般距离学校远,教学实习经费难以足额支付交通费和住宿费,只能选择近一点的地方去参观实习,学生的生产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实践能力提高较慢。

4 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对课程理论教学也很重要, 由于实验设备少,条件及实验时间少,存在课程实验是老师自己演示实验过程或者验证实验的结论等实践教学现象,学生只能在老师周围围着看, 缺乏动手操作机会。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对养蚕与蚕种学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传统模式的一贯做法是教师包办清洗、制备等准备工作,这种看似节省时间、减轻学生负担,让学会“坐享其成”的办法,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就是来实验室完成操作部分,而不用清洗仪器、准备药品的想法,使学生严重缺乏基础技能锻炼,使得学生在今后毕业论文中或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实施实验。为此,更新传统模式, 将学生引入到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从玻璃仪器的清洗、灭菌,到药品的配制,在老师指导下, 全部由学生完成,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学生明确实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体会准备工作的重要性[1]。在实验中利用实验室的仪器、 设备锻炼试验操作技能,如仪器操作、液体定容、 酸碱滴定、解剖镜、显微镜的使用、胚胎解剖技巧等,同时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参与性实验的设计,明确实验操作程序,检验实验效果。

5理论与实践同步,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环节 (实习、实验等) 很多是分开考核的,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性、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 《养蚕与蚕种学》 理论课讲授时没有实验,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很难理解, 有些甚至听不懂。因此,在课程层次、安排上要合理,特别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合理安排是必须解决的,否则效果不理想,如蚕种催青如何做,蚕卵胚胎发育过程的卵色变化,只是理论讲授,学生看不懂,讲课空洞,学习效果差, 有实物学生边看边学边做效果就不同。建议把养蚕与蚕种学的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放在同一学期,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将实习、实验教学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根据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进行衔接与展示,在经费许可的条件下,为提高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组织师生到企业及生产单位参观。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系统性强、直观全面、生动逼真、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摘要:文章针对养蚕与蚕种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理论与实践分离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见解,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参考。

改革与教学 篇10

1 明确新时期企业对药品保管与养护人员的要求

经对药品经营企业及在岗药品储存养护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显示:

1.1 企业对从事药品保管与养护人员职业能力要求

1.1.1 对工作对象“药品”

要熟悉药品的种类、性质特点、质量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药品储存养护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方法;对工作场所“药品仓库或物流中心”:要熟悉药品仓库或物流中心的布局;对业务操作所用“设施、仪器设备、工具、材料”:能正确选择、使用与维护;对药品“流转凭证”:能正确识别与处理。

1.1.2 对规范行业、企业经营行为及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各种“管理法规”

要明确和熟悉,特别是《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下称GSP(1))对药品保管与养护业务的要求,并能依法规范职业行为。

1.1.3 熟悉药品流通企业业务运作流程与职能要求

要熟悉特别是药品保管与养护在企业中的地位与职能要求;企业依据国家、行业管理法规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等。

1.2 企业对承担药品保管与养护职能的工作岗位及职能要求

1.2.1 药品保管员

岗位职责是对验收合格的药品接受入库,按要求进行合理的分类储存与保管,维护药品质量稳定。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法规对药品仓库的布局要求、熟悉药品仓库常规布局;明确药品仓库库区设置与各类药品的储存条件要求、熟悉药品入库操作程序与要求,按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对入库药品进行分类,结合仓库条件、药品在企业的流转规律确定药品储位并选择合适的堆码方式进行药品入库储存操作(要符合GSP要求);熟悉药品常规保管方法,对在库药品进行日常的质量维护与流转信息、凭证的记录与处理。

1.2.2 药品养护员

岗位职责是对在库储存的药品进行养护和质量检查,维护药品质量的稳定。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GSP对药品在库养护的要求,明确岗位工作内容与要求,熟悉药品在库检查方法及其应用;按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对药品实施养护;掌握“重点养护品种”的划分与确定方法;熟悉一般药品、质量不稳定药品、危险药品、特殊管理药品(2)、中药在库养护技术与管理方法;熟悉不合格药品处理程序与方法;熟悉药品在库养护设施设备的配置、选择、使用与维护;药品在库养护相关流转信息、凭证的记录与处理。

2 为适应企业用人要求,围绕以培养药品保管与养护人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效果

2.1 明确教学目标

以企业发展对药品保管与养护人员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围绕新时期企业对药品保管员、养护员岗位职能要求与对应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把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应用操作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使所培养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

2.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教学模块

以承担药品保管与养护业务部门的相关岗位职能要求,结合教学规律、围绕药品保管与养护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构建药品保管与养护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见图1所示):

基础模块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岗位名称

一、药品保管养护基二、药品入库分类储存保管员

础养护基础三、药品保管养护养护员

图1教学模块

2.3 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模块一:药品保管养护基础

课程介绍:介绍新时期药品储存养护在药品生产与流通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岗位与职能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与要求、课程学习与考核方法。目标是让学习者明确本课程学习目的,初步了解药品流通企业业务流程与职能要求,药品储存养护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承担企业药品储存养护职能的岗位设置及职能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与要求、课程学习与考核方法,为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药品保管养护基础:介绍药品质量稳定的意义、质量变化的形式、质量变化的后果;引起药品质量变化的内因、外因及内外因相互作用与药品质量变化的关系;维护与控制药品质量变化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方法。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习药品保管、养护岗位工作技能,维护药品质量稳定奠定基础。

模块二:入库药品分类储存与保管

介绍法规对药品储存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要求、药品分类储存与保管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药品入库储存的分类依据与分类管理方法、不同类型药品的保管技术措施与管理方法;药品仓库布局与储位分区分货位、货位编号方法;入库药品堆码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堆码操作;药品分类储存保管所用工具、设备、材料的用途、选择、使用和管理;药品在储存保管环节相关流转信息的记录与处理。目标是使学习者熟悉法规对药品仓库的布局及配套设施设备的要求,能按法规及企业要求,对不同类型药品进行入库分类储存与在库保管工作。

模块三:药品在库养护

介绍GSP对药品养护工作要求,工作内容与方法;药品养护技术措施与管理方法及其应用;常用养护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目标是使学习者熟悉法规对药品仓库的布局及配套设施设备的要求、药品养护技术与管理方法,能按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及药品性质特点、出入库规律、仓库条件进行药品在库养护工作。

通过上述各模块内容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了解企业药品储存养护作业流程、熟悉作业操作程序与要求,具备进行药品入库分类储存保管与在库养护的职业能力。模块一是培养药品储存养护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模块二、三是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可根据学习者从事的岗位选学相应模块内容,使保管员、养护员的培养更有针对性,缩短培训时间。

2.4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效果

2.4.1 内容

围绕药品储存养护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根据药品储存养护职业能力形成特点与新教学目标需要,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法优势,以“项目教学法”结合“作业情景模拟[1]操作”、“案例教学法”进行模块教学活动。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目标设置项目→通过作业情景模拟,进行职业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规范与不规范的业务操作案例(我们称其为正反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活动,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这种整合教学法比任何一种单一教学法对学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均要显著。

2.4.2 实践效果

通过上述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活动,即通过岗位工作任务项目的设置、作业情景模拟操作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工作环境与岗位业务工作操作程序及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巩固理论知识又客观地反映企业作业实况与要求,使学习者明确其在企业相关岗位要干什么,怎么干,能充分了解未来从事的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要求、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点。

例如要进行某一麻醉药品的在库养护,学员作为药品养护员,要完成该药品的养护工作任务,他要依据岗位工作任务目标与工作程序:(1)先判断待养护药品的类型是一般还是特殊管理药品(要用到“药品分类管理知识”);(2)麻醉药是特殊管理药品,在养护工作中相关法规有何规定或要求,养护操作程序和方法与一般药品有何区别(要用到“药事管理法规知识”);(3)明确该药品的理化性能有何特征、有哪些储存条件规定,易发生哪些质量变化、影响因素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是哪个、有什么技术措施与管理方法可维护药品质量的稳定,一般应在仓库的哪类库区储存、储存期间要注意什么(用到“模块一的基础知识”);(4)药品在库储存期间要对药品的质量状况进行检查(要用到“药品在库检查、药品质量检验的抽样、质量检验内容、方法等模块三的知识与技术”);(5)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药品有无发生质量变化,如没有变化,为避免药品质量变化应采取什么样的养护措施(要用到模块三“药品养护技术与管理方法”),所用养护措施与管理方法要用到什么样的工具、仪器、设备、材料,如何操作使用(要用到模块三“药品养护设施与设备的知识”);(6)是对反映药品质量与养护工作情况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与处理(要用到模块三中“药品流转信息与凭证的信息记录与填写知识”)。上述岗位任务的完成过程将药品养护员岗位工作流程及工作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通过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及作业模拟操作过程得到综合应用。通过改变在库养护药品品种及其数量进行多次上述模拟操作训练,使学员具备药品养护岗位操作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并转化为职业行为习惯,达到胜任岗位职业工作所需能力的目标要求。利用规范与不规范的业务操作案例的教学过程,可检验学习者理论知识获得与职业能力的形成状况,训练其判断、决策能力,培养其以客观标准进行工作效果评价的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给出某一岗位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可以是文字或录像资料),其中有错误或不规范之处,要求学生观后,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指出错误或不规范之处,并给出正确操作意见或进行现场操作更正。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活动,方便教师、学习者自身或学习者之间检验其理论知识获得与职业能力的形成状况,为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奠定基础。

2.5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效果

2.5.1 内容

教学效果评价从传统的理论考核、校内考核转变成实践操作能力考核与校外用人单位考核。校内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方法:根据药品储存养护业务流程药品入库分类储存、保管养护岗位职能要求与模块教学目标,设置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模拟工作情景,对完成各个模块教学内容学习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形成情况评价;用人单位考核方法:学生进入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由其带教师傅及对应部门根据其完成岗位工作的效果,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情况进行评价。综合校内实践操作能力考核与用人单位考核结果,作为教学效果评价依据。

2.5.2 实践效果

通过校内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特别是用人单位考核,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情况能做出比较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也是目前检验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最为客观、合理的方法。它廹使教学单位、教师、学生、用人企业四方紧密配合,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方便四方需求信息的流动,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就业率的提高、节省企业岗前培训成本和时间,降低人才培养总成本都起到良好作用。

3 教学实施条件

(1)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岗位工作与教学实践经验,能及时了解企业药品储存养护业务运营的新趋势和新方法,发现企业新需求及转化为教学要求并组织教学内容的更新,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与实战能力。在课前能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岗位工作任务项目设计、作业情景模拟实验的设计、案例的搜集与提炼整理,提供岗位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情景、案例;课中为学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操作指导,对职业能力训练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课后对教学活动进行效果评价、总结和改进。

(2)设计和开发出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相关且与真实作业场景相似的情景、涵盖岗位工作职能要求各方面内容的工作任务项目与丰富的正、反面案例用于教学。上述教学材料尽可能以视像形式将理论化的抽象内容及操作情景全面且直观地表现出来,方便采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知识传播,同时最好制备模拟软件,通过软件来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自我评价,减省建实训场所的巨大投入及维护费用。

(3)配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设施与设备。

(4)制定全面、详细、客观地评价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的评价标准与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法。

4 教学实施建议

4.1 教学模块的使用

基础模块是培养药品保管员、养护员职业能力模块学习的基础,建议用8~12学时进行讲授;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模块教学中,建议讲授与正面案例教学各用4学时;项目教学法与作业情景模拟操作、案例教学视学生学习与能力形成情况灵活决定教学用时。

4.2 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学顺序

在基础模块教学中可用讲授法;在职业能力训练模块教学中先采用正面案例教学法说明岗位工作内容、要求、工作程序,然后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作业情景模拟操作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再以反面案例教学活动对学习者理论知识获得与职业能力的形成状况进行初步的检验与评价,然后再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作业情景模拟操作进行职业能力强化训练及拾遗补漏,最终使学习者形成各岗位工作所需职业能力。

4.3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采用条件

要先搭建教学单位与用人企业合作平台;执行中校内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标准要高于企业评价标准,尽量在校内考核达标后,再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减少企业对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形成评价的工作压力,稳定校企合作关系。

5 结语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所进行的药品储存养护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适应了新时期药品经营企业对药品储存养护人才的需求,对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讨。

注:(1)GSP是英文Good Supply Practice的缩写,即良好供应规范,是控制药品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一套管理程序,故又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2)特殊管理药品:指麻醉药品、放射性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

摘要:目的:为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药品储存与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企业需求、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以药品保管员、养护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教学模块、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结果与结论:明确了新时期企业对药品保管员、养护员的要求并确立了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出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块,摸索出适应职业能力形成的有效教学方法及全面、客观、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与方法,为培养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药品保管员与养护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药品储存与养护,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浅析教学风格的改革与创新 篇11

一、教学风格的本原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教学风格问题引起关注,步入经验总结阶段,围绕教学风格进行的专题讨论逐渐增多;从90年代初开始,研究者们通过研究与争鸣,为教学风格立论,促进了教学风格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

对一位教师而言,风格的形成,即意味着成熟,此成熟为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学能力的日臻完美,教学效果获得了成功,是一切优秀教师执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承认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是素质教育的一大基本特点,而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性化的教学。

二、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教学风格当中所蕴含的学识涵养、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等要素,外化表现为教师的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色,而这种个性特色正是影响受教育者个性和教育成效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与其它教育影响力相比,个性影响力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还影响并支配着其它影响力的大小以及影响发挥的程度、强度。另外,教师的个性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具备立体性的,教师个性特色的丰富内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选材,并认真备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严密,但整个课堂教学却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以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成为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效果。总之,教学风格的形成,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显著标志,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艺术化程度提高的标志。教学风格形成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和得心应手,而教学的结巴、生硬与艰涩,则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待形成。在教师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模仿他人、独立实践、自我创造等环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中,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品德修养、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还与学校的教学氛围也有很大关系。在尊重教师创新、强调教学艺术化的学校氛围中,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1、舒展个性,不断创新

教学风格是教师因在师生关系、情理取向等维度上的不同赋值而使教学呈现出的总体特征,具有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是教师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这些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认识前提。教师要对自己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知识多寡、能力高下、品德状况、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深人了解,与此同时,兼顾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个体的专业追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验证评价,逐步形成独特稳定、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时,决不能对他人教学风格进行照抄模仿,也不能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习惯照搬沿袭,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大胆创造,以形成独特的、完美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的创造,既体现在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与独特性上,也体现在教师教学风格渐臻完美上。善于创造,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越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东西,越是能吸引人、打动人,越发具有迷人的魅力,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我的”教学风格。就如当今在中国流行的原生态音乐一样,之所以原生态音乐受到人们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个性是具体事物现实的存在方式,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规定,共性则是对某一类事物的逻辑抽象和理论概括,从本源上来讲,个性先于共性而存在。因此,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立足自我的伟大创造,是教师鲜明个性的生动阐发与形象展示,教师理应在了解自己个性以及教学现实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其次,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完美。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教学风格的发展与完善,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永不驻足,不断超越,追求完美。立足自我,心仪完美,努力把自己的课堂变得至真至善至美,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渐臻完美。“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人为峰”。意志型教师更应该在对专业知识、人生真理的不懈追求中,展示自己顽强品格,来引领学生对科学真理、崇高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进而把课堂变成锤炼学生意志的熔炉。

2、善于总结,不断反思

同时,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不是因时间推移而自然形成的,它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善于反思,把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建立在科学认识、积极反思的基础之上。随着教学的开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必然的,这是因为人都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的缘故。人类的诞生,自然具有了反观自身的本领。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自我才得以产生与发展。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控和体验的“自我意识”,是教师个体的专业灵魂。正是在专业自我的关照下,教师的教学风格才得以形成。善于反思,形成教师教学风格,首先,要求教师明确教学风格的内涵、特點以及基本的教学风格类型,这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认识基础。否则,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将处于自在的状态。

因此,结合实际,科学认识,积极反思,及时反馈,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理智型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对世界、人生进行深人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把课堂变成启迪学生智慧的殿堂。□

改革与教学 篇12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3日

一、引言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应该为物流行业培养既懂物流理论又熟悉物流运作技术的专业人才。在现代物流业中, 仓储与配送是其两大主要功能, 在物流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仓储与配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为顺应现代企业对劳动岗位的需求,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因此,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结合我校《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实践, 提出若干改革思路以供同行借鉴, 希望为本课程的教改活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的具体定位是面向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 培养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从事仓储管理、货运输物、报关、物流控制等工作的“宽口径、综合性、应用性”的初、中级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和物流作业一线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

(一) 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可以从四个层次来描述。首先是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其次是熟悉仓库设备的配备和管理、配送中心的组成及功能分区等;再次是明确仓库的布局和结构, 仓库的入库、保管、出库、盘点及仓库的安全管理及配送管理;最后是学会仓库选址的方法、仓容定额的计算、库存管理的方法、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及配送线路设计优化方法等。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 使学生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 为培养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二) 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资格: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助理物流师”乃至“高级物流师”的职业资格要求;第二层次是职业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流仓储与配送业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和为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所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的管理能力, 满足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是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课程, 在教学中, 既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进行讲授, 又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一) 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 将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仓储与仓储管理概述模块;仓库选址与布局规划能力模块;仓库设备设施配备与管理模块;仓储库内作业能力模块;库存控制管理能力模块;配送与配送管理概述模块;配送线路选择优化及车辆调度能力模块。

2、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不是简单的将书本内容重复,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入库业务流程”的教学, 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 通过设置多个问题, 如入库前准备环节。仓库类型非常多, 面积有大有小, 您的货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呢?这些事情谁来做呢?是不是所有员工都参与呢?有些货物体量比较大, 除了借助人工外还需要准备什么呢?等等, 采用这种层层提问启发式方法, 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各个环节, 而且理解也是比较透彻的。再比如, 对于“仓储合同法律特征”的教学, 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对于仓储业务流程, 可以采取分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仓库布局规划, 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一个不合理的布局规划, 让学生独立钻研, 通过解决问题去掌握知识等等。总之, 对于理论教学, 应在多媒体的环境下,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与之适宜的教学方法, 让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 实践教学。

现代物流已被列入教育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有关部门制定了全新的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方案中已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定名为实训课程。但目前本课程并未脱离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的束缚, 其结果是, 学习内容与职业行为的联系不紧密。对学生来说, 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 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 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 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这就要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多样化, 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知识, 提高其动手能力。

1、校内仿真模拟演练。

充分利用校内的物流实验室, 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内容。我校的实验室目前有物流仿真沙盘、 (金文) 仓储配送管理系统、仓库与配送3D系统, 除此之外, 还在积极筹建自动化立体库。在开展实训项目时,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各系统的操作, 并实施考核,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过关。

2、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

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 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我校目前建立了九江市城西港区、九江市邮政物流、上港物流江西有限公司、九江出口加工区、九江市海关等对口单位。为保证参观的效果, 参观学习时, 应明确参观的目的、要求、方案和实施步骤, 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参观报告。

3、物流职业资格考试。

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物流方面的职业资格考试, 满足具有综合性或较为灵活的工作任务要求。我校目前开展的有“助理物流师”和“物流师”的职业资格考试, 鼓励学生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积极报考。

4、参与物流竞赛。

通过参加物流大赛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校学生分别参加了“现代中欧杯”江西省第二届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佳吉杯”江西省第三届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顺丰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并取了的非常优异的成绩。通过参加物流竞赛活动, 师生们收获都非常大。

四、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因此对本课程的考核也应是多方面的。采取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中, 过程考评占40%、期末卷面占40%、职业技能证书占10%、物流竞赛占10%。

五、总结

目前, 对《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改革的研究98%是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的, 且本门课程的相关教材95%是也是针对高职层次的。要想提高本科层次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在教材建设、理论实践课时比例分配等方面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英丽.案例教学原理及方法在成人护理教改中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报告[A].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许晓春, 林朝朋.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

上一篇:打造强势品牌下一篇:法治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