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与改革

2024-07-16

教材建设与改革(精选12篇)

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1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构成、数量与质量组合、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学科[1]。该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它是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多学科、跨学科兼有管理学科性质的新兴边缘学科[1]。中药资源学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一门课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据了解,目前全国有57所院校开设此门课程,其中既包括药科大学、中医药类院校,也包括农(林)业大学及综合性大学。但在课程时数、内容、方式甚至名称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教材也未完全统一。我国最早出版且权威性较高的《中药资源学》教材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周荣汉教授主编的,1993年5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2,3]。随后叶万辉、王振月等老师编写的《中药资源引论》于1994年12月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4],供我校中药资源专业本科使用至98级毕业。我国著名的生药学家、第二军医大学郑汉臣教授主编,于2003年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生药资源学》[5]。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文全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于2004年4月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6],在全国有少部分中医药院校使用。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要培养的是掌握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中药资源基础科学研究和新资源的开发,并能进行创新药物开发研究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中药资源与开发专门人才,虽然以上几部教材各有特色,但单用哪一部也不能满足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办学宗旨。

近年来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深化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及经验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逐步优化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确立了中药资源学是核心课程之一的定位,但与中医药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比,中药资源学的教学历史较短,教材建设还很不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还有待于深化,有些基本概念还有待进一步凝练,基本内容和结构还有待于优化和完善[7]。为了适应新世纪中药资源学教学需要,为了满足中医药教育事业需要,推进中药资源学教学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教材的改革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的热潮和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给我国中药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中药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压力。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2004年1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声明:人们对药用植物的采集和消费已经使世界上已认知的药用植物的1/5面临灭绝的危险。在欧洲就有超过1300多种草药被人们使用,其中90%为野生。中药资源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如何在利用中处理好科学开发与合理保护的关系,并保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8]。我们提倡对资源进行有力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最大程度的维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让中国的国粹为世界人们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综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应该是教材的核心内容,并且是主线贯穿始终。应单独以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在各版本《中药资源学》教材的基础上,应当更为细致的总结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存在的问题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措施与对策,如加强中药材的引种和驯化、寻找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及发掘民族药、建立保护区、利用新技术直接生产有效成分等。

同时教材要强调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开发中药新药为主体,同时还可以开发保健食品、食品、饮料、化妆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添加剂等等。逐渐形成大中药产业,带动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本领,笔者认为还应该单列出一章来给学生介绍中药资源研究开发的思路、途径与模式,其中可以包括中药新资源、中药食品、中药化妆品和中药资源多样性研究的思路与途径,道地药材资源、中药新资源、保健食品新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模式等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中药新资源开发的思路、了解如何进行资源研究和开发的途径及利用模式。通过学习让学生详细地了解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进展,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应用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空谈理论,犯形式主义的错误。

2充实丰富部分内容,并引入最新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资源调查

中药资源调查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用一章的篇幅详细向学生介绍中药资源调查的目的和类型、抽样调查方法、及中药资源贮量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和其他版本的教材比较,要更细致,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学经验,让这部分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应用,并在实验和野外实习中使用相应的调查方法,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强他们的能力和信心。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应将中药资源图的编绘写成独立的一章,包括中药资源图的类型、地形图的阅读与使用、中药资源图的编绘。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还应将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等3S技术在中药资源图编绘中的应用给出详细的讲解和说明,让学生了解到现在资源调查中的先进技术,有利于他们在本专业的研究上走得更远。

2.2 中药开发利用评价

这一部分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充实和丰富,可将其分成中药资源评价的目的与内容,评价原则、中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的一般方法、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评价和区域性中药资源的评价这样五个部分。考虑到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中药资源基础科学研究和新资源开发的人才,这一部分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应单立一章,详细讲解。

2.3 中药种质资源

中药种质资源这部分应当写得更细致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种质资源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和源头;是保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保存和研究中药材品种资源是中药新品种选育的需要;对珍稀濒危中药品种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搞清濒危原因,研究开发繁育保存技术,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可以从中药种质资源的概述、现状、考察与收集、保存、评价与鉴定、创新技术等方面来介绍。

2.4 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郑汉臣教授在他的《生药资源学》一书中介绍了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归纳总结生物技术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PCR等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还应介绍现在比较前沿的技术,如药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的引入,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很多曾经荒芜的研究途径重新焕发生机,是研究中药资源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值得中药资源专业的学生掌握、应用并加以创新。

2.5 中药资源种类

有必要分门别类的向同学们介绍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中药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用资源、海洋药用资源、中药保健食品资源、和中药化妆品资源。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让他们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告诉他们中药资源专业有许多可以发展的领域,让大家选择最佳的、最感兴趣的方向自由发展。

3有所删减,有所保留

3.1 有所删减

有些教材中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删除,如“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由于学生在《药用植物学》的中学习过,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也已实践,所以可以删掉这方面的内容。周荣汉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中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了54种植物药和6种动物药的来源、分布等信息,可以将其简化并入“中药资源的分布”和“中药资源区划及开发利用规划”两个章节中。一是因为篇幅有限,学时有限,二是资源的分布同学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得到更丰满的知识,教材可以将规律性、常识性的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有所了解即可,关键还是教给他们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3.2 有所保留

中药资源化学是中国药科大学周荣汉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中的一个特色内容,有非常详尽的介绍,但郑汉臣教授的《生药资源学》中没有提及,他认为其内容与中药化学课程重复,可以删除或与之合并[9],王文全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中也没有这个内容。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我们认为这部分内容应有所保留,以便学生在学习了中药化学后,对中药资源化学有基础的情况下,从另一个层面,另一个高度来更深入的认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当然这些成分不仅包括药用的活性成分,还要引导大家考虑这些活性成分的动态积累以及影响积累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气候因子等的影响。

教材中还应保留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的规范(GAP)内容,因为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就是要在理论指导下,利用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地道药材基地生产优势,建立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保护珍稀中药材资源,以实现中药材商品的优质高效,以及中药材原料产地的基地化、规范化和无公害生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持中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GAP的内容应是《中药资源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10]。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改革应以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以满足中药资源及其相关专业教学需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宗旨,明确中药资源学科发展方向、凝练教材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满足多层面、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且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贯彻“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思想,在展示知识的同时渗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发展后劲,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发展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及时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时代性。

摘要:提出了《中药资源学》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1)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2)充实丰富中药资源调查、中药开发利用评价、中药种质资源、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入最新的研究进展;(3)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中药资源分布等内容有所删减,对中药资源化学等内容应有所保留。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可持续发展,教材

参考文献

[1]周荣汉.关于中药资源学的建立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3-6.

[2]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3]谢宗万.《中药资源学》评介[J].中药材,1994,17(10):45-46.

[4]叶万辉.中药资源学引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5]郑汉臣.生药资源学[M].上海:第二军医出版社,2003.

[6]王文全.中药资源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7]辛文锋,张文生,王永炎.浅论中药资源学学科定位与建设[J].中国药房,2010,21(3):193-195.

[8]陈士林,肖培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6.

[9]郑汉臣.对修订《中药资源学》的几点建议[J].药学教育,1997,13(2):40.

[10]丁平,刘军民,徐鸿华.中药资源学的教学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0,19(4):29-30.

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2

胡丹梅,何平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90)

摘要:如何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校教学中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校热力透平专业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提出了面向电力行业一线,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思路。

关键词:热力透平;教学方法;课程建设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我校一个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传统专业,热力透平类课程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群。热力透平课程群包括《汽轮机原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汽轮机课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热力设备及运行》等课程,主要涉及发电厂中热力透平设备的设计、运行、控制等方面内容。该课程群理论性强,同时又与电力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加强该课程群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旨在面向电力行业一线,建立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同时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现场实践环节的教学训练,加深学生对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所需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对此,我们从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对课程群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紧跟行业发展,优化教学内容

我国“十二五”电力行业发展规划要求提高和优化传统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适应电力行业这种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热力透平课程群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能源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的先进技术为主线,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中。例如,在《汽轮机原理》课程中增加了汽轮机新型刷式汽封技术、超临界汽轮机防止固体颗粒侵蚀技术等相关内容。(2)“超临界发电技术”是目前我国电力工业升级换代、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与装备差距的新一代技术。预计超临界发电机组将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电力工业生产的主要机组形式。为此,课程组自编了教材“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并在热能动力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大纲增加了相关教学内容。(3)根据我国“十二五”期间推动重型燃气轮机和煤气化联合循环行业发展的规划,编写了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教材《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发电》。该教材使用效果良好,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材。

二、面向生产一线,建立多层次交互式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热力透平课程群构建了校内实验教学、校内实践中心及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的多层次交互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有如下几项措施:(1)校内实验教学、校内实践中心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环节分层次开设课程,以保证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开放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电厂应用实验室和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实践场所。同时,引入面向电力行业的应用实践教学环节,各年级的学生可以交互应用这些实验室,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实践内容。(2)完善和组建多个校内教学实验室及实践中心。近几年先后建立了CAI/CAD实验室,建成600MW、1000MW单元机组软仿真系统,研发组建了“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实验台。另外还新增了转子动平衡实验台、轴系振动测量实验台等专业实践平台。目前,我院已经以这些实验、实践平台为基础建成一个上海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组建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超临界发电机组校外实践基地。与多个电厂建立协作关系,校企联合建设了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完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三、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热力透平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密切针对发电企业的工程应用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发电企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为主线,构建了面向学生共性、个性培养的多层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工程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四个部分,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在课程进行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实验来验证专业理论,并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带着问题到动力设备系统实验室和CAI/CAD多媒体实验室弄清楚热力透平的结构和原理。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在仿真机上进行运行操作,进一步熟悉生产设备的运行、控制过程及设备检修的工艺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引入1000MW单元机组软仿真系统,同学们在该实验室可亲自动手在计算机上模拟机组正常运行,变负荷运行,冷、热态启动、停机等操作,以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同学们实际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具有电力特色的教学模式的训练,对发电厂单元机组的汽轮机设备系统和运行方式有了更清晰的理解。(2)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仿真训练、企业实习,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以实验平台建设为依托,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在《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课程的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建设过程中,通过开辟学生第二课堂,指导了20余名本科学生开展创新设计活动。平台建成后,已在数字电液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汽轮机原理等专业课程教学实验中成功应用。学生可以利用已构建的实物仿真平台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动手拆装系统,灵活组态,配合专业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实验,有力地强化了面向电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特色。

四、深入行业一线,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熟悉电力行业生产一线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优秀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根本保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教师培养方式:(1)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程组教师在大型电厂、设计院等部门进行“产学研”实践学习;深入生产现场参加设备调试、系统设计,亲身参与电力研究院、设计院等部门组织的技术监督等工作。(2)组织课程组成员参加行业性的学术会议、研讨会,了解行业前沿科学,参与学术讨论。(3)定期安排课程组教师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倾听一线技术人员反映的现场运行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深得企业员工的认可。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受益匪浅。

五、应用成效

面向行业一线的热力透平课程群建设及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电厂应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从开始,培养了~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1100余名学生。学生通过校内工程实践课程的训练以及驻电厂的生产实习,初步掌握了现代发电厂的操作和工程应用技能。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热能与动力专业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现场实际工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电厂进行暑期电厂实践活动,另外很多学生还参与了电厂、设计院等单位多个技术改造项目。这些工程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的典型事例,有效地推进了企校双赢合作模式的向前发展。近年来学生共计完成科技论文87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其中授权2项;有6篇论文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7篇论文参加上海市“科创杯”并获奖,5篇论文参加“上汽教育杯”科技作品比赛并获奖,2项学生参与的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以来,课程群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不断地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绩。团队老师先后承担上海市教改项目6项、荣获市级教改项目成果奖9项,荣获校级教改项目成果奖6项,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所在的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市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本教学研究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上海市同类型高校热能动力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参考文献:

[1]蒋有录,查明,任拥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优质专业教学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34-36.

[2]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9 ):4-5.

高校考试改革与考风建设 篇3

内容摘要:重视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是我国高校的头等大事,高校通常以考试形式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程度进行检验,考试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不仅能检查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还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摸底。目前,各大高校针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纷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出考试改革的种种方案,以达到规范考风考纪,推动学风建设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考试改革,推动考风建设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高校 考试改革 考风建设 作为高校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一直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基础建设和校风建设的工作。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是用考试形式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用考试评价教学质量、测验学习成绩已成为一种惯式。同时,随着高校考试人数增加、考试规模扩大、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考试相关的考风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严格考风考纪是严正学风、严谨校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一、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高校在改革考试制度时,应该首先明确学校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教学核心,要使高校走出的人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因此,考试制度改革要以加强诚信教育为根本,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做人再做学问,保证为国家输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针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方法:

首先,选择最佳教材,调整教学计划。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能够掌握全新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关键媒介。在选择教材方面,需要高校成立专家组织,共同在繁复混杂的教材中选取最能够体现专业技术知识,最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引导其走上自主创新的学问之路。根据教学内容的修改,相应调整教学计划。高校教学计划要体现出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

其次,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堂安排。高校应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时代创新型人才。课程结构的重新设置,要做到削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建设那些能够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生命力的重点课程。同时,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智能素质的培养,以增加课堂的知识含量为根本,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只有这样,学生在考试环节里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

最后,改变考试程序,变单一的试卷形式为全方位、立体测试模式。现今高校大都是以期末考试为学生能力高低的最终定夺,一锤定音的方法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所以,应该将高效考试划分为学术论文、读书心得体会、创新思维和观点等多维标准。如果是应用型的学科知识就应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是理论型的专业知识就应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灵活变换考试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个人优势,促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加强考风建设,为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扫清障碍

考风建设已成为高校考试改革的关键。良好的考风考纪是对学校整体素质的衡量和考量,在考试过程中严肃考风考纪,公平客观的为每一位考生提供证明自己才能的平台,真实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情况,是高校考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这一点,国家教育部甚至颁发了相关文件,对高校考试纪律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要加强考试管理,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高校针对考试违纪现象制定一整套管理体系,对学生违纪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将监考老师的监考力度纳入问责体制中,如监考老师的散漫、没有责任心、包庇等问题都要严格处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是人生态度。很多学生将作弊看成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观念意识中默默肯定这种违纪行为。所以为了提要学生的精神风貌,矫正他们已经偏离正轨的价值判断,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从思想上做到观念正确、态度明晰、学风优良。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自律意识,坚定学习信念,培养学习热情,减少因违纪现象导致的严重危害,营造一种诚信文明的考试氛围,,促进考风考纪建设。

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4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改革,教材开发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2005—2012年期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15% ,远高于同期全球服务出口8% 的年增长率,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推动了对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增长,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将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纳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相关涉外专业的教学计划。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国际服务贸易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相关教材在内容、体系及编写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对于教材建设与改革很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针对其他课程教材做过比较研究: 全守杰[1]对国内三套《教育管理学》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 侯佳儒和张玉凯[2]对国内8本国际环境法教材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安锦[3]对国内外10本《财政学》教材差异进行分析。本文在借鉴上述相关课程教材比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市面上发行的9本影响力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进行系统比较研究,以期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编写、选用及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样本选择

( 一) 教材选择原则

相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教材而言,《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种类与数量要少得多,英文原版教材很少见。因此,本文选取近年来出版的《国际服务贸易》中文版教材。教材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 系统性原则。所选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包含以下两类教材: 一是内容补充式教材,在传统《国际贸易》教材中增补国际服务贸易内容; 二是专门业务型教材,仅针对教育、旅游、金融、运输等特定行业服务贸易发展与业务操作进行论述。2. 新近性原则。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体系尚处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中,着重选取最近几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以反映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及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3. 权威性原则。本文所选教材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在高等院校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优先选取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

( 二) 样本教材基本信息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以“服务贸易”为题名进行图书检索,按出版日期进行降序排列,依据上述筛选原则,从检索结果中选取9本代表性教材,所选教材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材作者主要来自财贸类院校和设有经济学院的综合性院校,多是国际贸易领域内的资深教师,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及教材编写经验丰富,所撰写教材能较好地反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实践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所选样本教材多为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能反映《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与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其中,陈宪主编的教材和程大中编著的教材出版时间稍微早些,编著体例及体系对后续教材影响较大。

二、差异比较分析

( 一) 教材内容

依据上述9本样本教材的章节内容分布,可以将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归纳为以下13个模块,分别就各教材对每个模块内容的涉及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注: √表示详细论述,△表示简要概述,× 表示没有涉及。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样本教材对内容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差异与特点:

1. 除了刘东升和李小牧编著的两本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做了简化处理外,其他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概述、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多边服务贸易体制等模块内容均有详细的论述。这些模块内容在《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构成现有《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核心内容。

2. 服务业与服务经济原理在教材中主要起着背景铺垫与主题导入作用,相关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有所不同。程大中、陈宪、李慧中、刘东升等编著的教材对此论述均比较系统而详细,占据了2至3章的篇幅; 冯宗宪和郭根龙、汪素芹等编著的教材则是直接入题,开门见山地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及特征等内容,没有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 李小牧和王海文、陈宪和殷凤等编著的教材将服务经济内容融入到国际服务贸易概述中,没有单独立为一章,逻辑上显得更为紧凑。

3. 新近出版的教材大多对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与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细分行业或部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竞争力等内容的处理则走向了两极分化,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有些教材则论述得相当详细。新近出版的教材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有些教材甚至将其独立作为一章内容。

4. 有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创新和特色,比如陈宪编著的教材对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安排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了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4]; 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提供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5],这些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很少涉及。

( 二) 教材内容组织

教材的内容组织需要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与课堂教学要求,一般应在适当的位置安排章节提要、图表、专栏、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复习思考题等内容,便于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现行教材内容组织比较如表3所示。

通过对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 教材每章结束后均安排有复习思考题,但大多是知识记忆性或内容复述性的,同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2. 大多样本教材没有使用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尤其是阅读推荐,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素材线索。3. 专题阅读材料少、形式单一、多以单一案例形式为主,专题阅读材料是嵌入教材内容中的多种素材,如各种专栏、背景资料、经济学家小传、案例分析、重大经济历史事件、重要文献述评等,这些内容嵌入教材的位置灵活多变,可以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整体而言,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对章节组成要素的组织设计不够灵活,版面设计比较呆板、单一,要素组织创新不足,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自主学习需求缺乏充分的关注,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引和素材线索不够丰富,不便于开展启发式课堂教学和探究式自主学习,不利于有效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传播效果,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有待改进。

( 三) 教材逻辑体系

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大多遵循“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架构,只有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采取了“导论―实践―理论―政策”的逻辑体系架构。前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演绎式逻辑思维,即运用已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分析相关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可以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 后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归纳式逻辑思维,试图从各种服务贸易实践问题中归纳其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逻辑体系更适合于理论性偏弱的课程教材。从所考察的九本《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作者偏向于演绎思维式逻辑,但在导论的入题方式、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阐述视角、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涵盖的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教材逻辑体系比较如表4所示。

《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导论的入题方式大体上有间接导入和直接入题两种,间接导入是先阐释产业服务化和服务经济原理及规律,再引入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与特征,而直接入题则不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特征、统计及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多数教材采取的是间接导入方式,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及汪素芹编写的教材采取了直接入题的导入方式。相对于间接导入而言,直接导入有入题快、节约篇幅的优势,但缺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及产业基础的相关分析,不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演化的特点与趋势。

在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块内容,也有教材将劳动价值论放在导论的内容中,主要分析服务的效用与价值特性。蔡宏波、汪素芹编著的教材中运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国际服务贸易原理,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将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也纳入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刘东升编写的教材及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均没有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论述,这可能与两本教材的适用对象有关,前者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后者适用于非财经类院校涉外专业,因而,这两本教材更偏重于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多边服务贸易等内容,有些教材偏重于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介绍,但对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经济效应分析较弱。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包括服务外包、服务业FDI、国别服务贸易实践和部门服务贸易实践,也有教材将服务业FDI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之一,用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的动因,比如李慧中、冯宗宪和郭根龙等编著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对国际服务贸易实践的教学内容是否涉及与涉及的深度,不同教材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三、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教材是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也是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内容,既突出了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特殊性及其适用条件,又反映了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做法及其新趋势。但是,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这一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设得尚不普遍,在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内容编排上有待探索与完善,不同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学科创新、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第一,根据教材适用对象,正视教材差异与创新。如果把《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看作是一种差异化产品,那么不同教材之间实际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是这种替代性是不完全的,但正是这种不完全替代性特征,为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偏好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比如,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应该更多偏向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操作与现实问题。当然,读者也可以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发现问题。实际上,消除教材的差异并不难,汇编一本内容多而全的教材即可,但这样容易造成教材在所述内容上浅尝辄止,缺乏专业深度。因此,作者需要根据教材的适用对象需求,在保证教材核心内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努力追求《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教材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内容选择上的创新与特色,教材内容的组织及编排创新同样重要。国际服务贸易涉及不同经济体、不同细分行业发展及其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内容多而杂。没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全部罗列进教材,可以将相关内容作为阅读材料或延伸材料配置在教材的适当位置。这样既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也可以增强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高教材的可读性,这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通常做法。需要加强课堂讨论素材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和交流探讨,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国际服务贸易导论这一章的后面,可以安排“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的专题阅读材料或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或自主收集和更新数据,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没有必要再另立一章论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了。

第三,增强教材导论的吸引力。不同教材在导论的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对于新入门的学生或读者而言,导论是这门课程的说明书,一个好的导论实质上就是这门课程的广告文案,一个成功的课程导论能帮助学生或读者快速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背景、性质与基本内容,并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学习欲望。如果导论环节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论述过多,会导致入题太慢,对于急于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的读者而言,可能抑制了其继续阅读的热情与兴趣,另外,这些内容与产业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所重复,难以实现导论在整本教材中应起到的作用。所以,《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导论部分可以尽量压缩在一章之内,集中有限篇幅论述好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力图达到背景铺垫与引入正题的双重作用,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不利于快速切入主题。

第四,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门新兴的分学科,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不同作者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认知也不一致,导致现行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差异较大。综合现行教材理论体系,大体可以从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种视角分别加以论述。在教材中应该指出传统货物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局限性及其不足,着重论述一些纯粹阐释国际服务贸易动因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力度,充分挖掘国际服务贸易的独特性,增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理论生命力。

总之,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对学科发展、理论创新及实践操作有重要的总结和推广作用,需要教材编写者在教材开发方面进一步扩大共识、减少分歧,使《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体系日趋成熟与完善。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即使作者不断修订,也难以及时反映国际服务贸易研究与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教材,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以教学大纲为标准,以教材为参考,鼓励学生多参阅不同的教材,并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小组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掘新数据、新现象、新理论和新解释。

参考文献

[1]全守杰.《教育管理学》教材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1):55-58.

[2]侯佳儒,张玉凯.国际环境法教材编写之体系与内容比较[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4):83-96.

[3]安锦.中外《财政学》教材比较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1):95-99.

[4]陈宪.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物理衔接与教材教法改革探析 篇5

提要: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的几大变化为切入点,同时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知识结构安排对比分析,运用现代课程理论揭示造成普遍认为高中物理难学的症结,探索了一些降低初、高中之间台阶的办法,特别对课程、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理课程 数学课程 知识衔接 教材教法

分类号:O4 O12 或G423.3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物理是高中最难学的一门课”也已经成为多年来师生们的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不好物理而放弃物理,进而放弃理科选择文科。但对几届学生的调查得知,这些反映高中物理不好学的同学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初中其实很喜欢物理,并且成绩也不错。

为什么那么多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同学到高中后就掉队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真研读两个学段的教材,同时对比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情况,学习课程理论专著,终于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困难的原因探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台阶,并且跨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

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通常被理想化,高中则要复杂很多,比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

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如力的概念,光波,分子运动论等。

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则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波粒二象性等。

4,从状态到过程。初中物理更多地研究密度、熔点、沸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常量,而高中物理则要研究很多变量的规律,如变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初中以研究状态为主,高中则要更多地注重过程分析。

5,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6,从一维到多维。研究范围从直线扩展到了平面,从只有直线运动发展到曲线运动,数轴已经不够用,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讨论,甚至在分子运动论中要渗透三维空间的概念。

7,从定性到定量,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必要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8,从演绎到归纳。高中不再局限于演绎规律,出现了归纳统计规律,而且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应经验积累,好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数学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在配合物理教学方面确实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9,从零散到系统。初中物理知识比较零散,高中开始系统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开始出现大量综合题,难度大幅度提升。而数学在初中就开始比较系统,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映初、高中数学存在明显的跨度。

10,从宏观到微观和宇观。高中研究对象的线度向两方延伸,在高中万有引力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天体运动,还开始探讨分子运动理论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和规律。

(二)、学生方面也存在着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和方法不适应的问题。对照现行教材不难发现,高中生在第一学期就要面对前述中的七、八个台阶的跳跃,而仅仅经过2个月的发育,他们的思维和智力水平不可能相应发生那么快的发展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巨大转变。所以很多学生在接踵而至的一大堆变化面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应付,有的很快就被绊倒,进而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对老师、学生乃至社会都是很大的遗憾。

(三),教师方面:受高考指挥棒影响,老师在教学中有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盲目拔高的现象。

毋庸质疑,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高考,而高考作为综合的选拔性考试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很多人都信奉“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的理念,所以很多老师追求一步到位,从高一开始就按照高考要求授课,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进行拔高,这样就人为地再次增加了前述台阶的高度。特别是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到上述台阶的存在,不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而是拿自 2 己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带着学生硬往上冲,这就难免不摔跤或者碰壁,使更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遭受挫折。

二、对改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析

很多学生放弃继续学习物理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非常不愿看到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失败和耻辱。同时,这种结果的出现对高中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非常不利;对于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更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探求初高中物理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升入高中后继续爱学并能学好物理,让物理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对改进中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讨

作为对照,我们看到与物理最为密切的数学学科在课程改革后就不存在类似问题,虽然数学比较抽象和枯燥而物理更有趣、有用,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数学学科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比物理少很多。我们发现这并非因为数学教材删减了内容,相反还增加了不少,如视图、概率统计、算法初步、向量代数、极限和微积分等。同时知识点下移现象也很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视图和概率统计等。这些知识中有不少是物理学习中需要用到的内容,而这在旧的中学数学教学计划中是没有的。可见,数学学科的新课程设计不仅衔接良好,丰富完整了自身知识体系,还充分考虑了相关学科的需要,体现了其工具学科的特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材料中新内容太多或太少的效果都不好。新东西太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少,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同化起来难度就大,学起来自然吃力;如果已经熟悉的东西比例太高,缺少新鲜刺激,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兴奋,就会学起来索然无味,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高、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点基本上就分别倾向于前者和后者,因此应该分别对初高中教材做出调整。

根据物理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学各个学段的物理教材编写普遍采用了螺旋式结构,这种模式已经得到物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实践也证明这是物理教材所能采用的最好结构。但相对于数学等学科采用的直线式,前者内容选择组织的要求比后者要高很多,如果“螺距”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跨度太小,就会形成简单重复,使后续学习枯燥无味,跨度太大就会出现目前这种现象。

综上所述,造成目前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个初中段过多重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小学自然课程已经学过的东西,这一螺旋的“螺距”升的太低,甚至给学生造成了物理不过如此的误解。而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需要跨越的 台阶又太高,超出了大多数高一学生的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想法适当增加初中教学内容,并在高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不要盲目拔高,从而缩小二者之间的跨度,使其衔接得更好,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主要以我们本地现行教材为例做一简要论述,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1、适当增加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

可能为了义务教育阶段引导更多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教材越编越浅,不少知识点甚至是小学自然课或数学课的简单重复。对比数学教材,我们发现后者却开始把一些以前的大学才能学到的知识拿到中小学来讲授,如三视图、概率统计、向量代数、导数等,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对这些新知识产生很大的困惑,初、高中间的数学学习也没有出现像物理这样强大的反差,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不能像赞科夫那样片面追求“高速度、高难度”,但也不能走上另外一个极端。不能低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初中过于轻松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能造成他们思维的惰性,产生物理知识很简单,很容易学好的错觉,这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而多学习一些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完全可以接受的知识,则可以与高中衔接起来更容易,而且对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毕业走上社会也是很有好处的。从教学引导发展的角度也应该为初中生创造一定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适当增加初中物理内容并适当提高难度。所增加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提高的幅度需要提前调查研究,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下面仅举几例:

首先让学生在初中就更多地熟悉定量计算,可以降低甚至铺平这个初、高中的台阶。经过七、八年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数学知识铺垫,所以首先应该在初中物理中再多引入一些并不深奥的定量计算问题。比如胡克定律公式F=-kx、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等20多年前在七年级就学习的知识,完全可以作为现在九年级的教学内容。还有动能Ek=1/2mv、重力势能Ep=mgh、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如果能在初中就告诉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也为学生以后适应定量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运动学,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就已经非常熟悉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过多地简单重复实在没意思,因此不妨在初中引入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的概念,尤其在现行课本中运动学已经被安排在九年级,其智力水平完全可以接受。另外,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一安排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变速运动,从而减小初、高中教学内容从常量到变量这个台阶的坡度。另外,这里也可以引入变速运动速

2度的计算,但可以暂不涉及更复杂变速运动位移(路程)的计算,因为学生对平方可能还比较陌生。

如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编排,高中电学、热学等部分中的一些知识也是可以放在初中讲授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2、通过合理编排高中物理教材顺序,分散一部分难点

现代课程论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取,更重视对这些内容组织结构的研究。因为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次序组织教学,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课程”中的“程”字本身就有过程、程序之意。因此,应该结合物理学史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按照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先宏观再微观,先演绎后归纳的顺序来组织教材,而不能简单地只是按照力、热、电、磁、光、原的体系和顺序编写,毕竟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供教学使用的。

以前的高一物理教材很多先讲力学后讲运动学的安排就不如现在这种先学习运动学后学习力学更符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运动学是以现象的描述为主,相对比较形象直观,而力是人们对物体运动原因的进一步探索,其中有很多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

同理,运动的合成比力的合成也更容易理解,因此我建议在高中第一章末或者加速度之前安排一节“运动的合成”,以小船匀速渡河为例引入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力学部分再加以巩固提高,这样要比直接在力学部分集中讲解效果好得多。

另外,功和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这部分知识比曲线运动要容易理解得多,完全可以提前讲述,再在讲解曲线运动的时候再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规律来进行总结和拓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安排。还有,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无论在现代科技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都非常广泛,这么重要的内容安排在选修修部分,对此很不理解。另外,从物理发展史的角度看,前人对动量的研究和掌握早于动能,说明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应该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作为必修内容放在动能之前讲授。

还有波动与电磁场相比,前者要更具体形象一些,后者则更抽象,因此在选修三系列当中也应该把二者的顺序颠倒过来更好。

三、改进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探索

对于目前教材客观存在的初高中知识梯度过高问题,学生显然是无法预知也难以应对的,而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教学。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和弥补:

一、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分别达到了什么水平,要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拓展和引申,创造“近发展区”,进而过渡到新的知识点。初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对学好初中知识有帮助的内容,如动能、重力势能公式。高中教师则不要在高一新授课就开始拔高。

二、如果可能,在服从上级教学进度大框架的前提下,以更多的学生易于接受为目标,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微调,达到分散台阶,减缓坡度,降低梯度的目的。在这方面教研员应该更有作为。

三,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多做实验增加形象直观性,改善教学效果。四,重视学法指导,做好引领,减少学生的迷茫。

事实上,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很大,主要靠教师解决初高中物理学习难度的反差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员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作为上级指导部门制定一套更符合实际的物理课程标准,编写一套更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上策。应该看到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功,但是改革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本文可以把一线工作的经验反馈给有关专家,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在各方努力下编写出一套更好的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改进中学物理教学,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7,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8,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9,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10,王恒友《对一种新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探索》.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6月

1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

1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8月

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6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规模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中职教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从学生的兴趣和长处入手

中职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水平偏低,近90%的学生达不到当地普高录取分数线。只有以学生的兴趣点长处为切入点,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的切合点

要使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针对问题开展教学。

3.改变学科化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实用、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加强对专业相应岗位群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训教学

要多做多练,使学生有更多动手的机会,加强技能训练。

5.改革评价方法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事实上,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会做比背理论更重要,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操作性、应用性工作,而不是研究工作。

6.与时俱进,开展创新

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反映新知識、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更多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

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能力、基本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低的要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特别重视中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按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排序为: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专业操作技能,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组织协调能力。

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的要求甚至超过了专业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的培养,而这不仅是德育课的任务,更需渗透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三、中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措施

由于中职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的出发点

笔者认为,中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有如下两个。

(1)中职生对中职教育的诉求。首先是就业需求。调查表明,70%以上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学校培养获得“一技之长”、能够自立。由此可见,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的首要需求是就业需求。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后,所具备的素质、态度、知识、技能应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当然,中职教育不应仅是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的教育,除此以外,还应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正是学生和家长的第二项需求。教育不仅要教给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更要教给受教育者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过时的时候,但掌握了学习方法,却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继续深造的能力、就业后自学与再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社会上的短期技能培训的优势所在。按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的理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个方面。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等。因此,学生如果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将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如前所述,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技能,但更看重其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以及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因为技能可以培养,而素质、态度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养成。将上述素质和态度的培养渗透在3年教学过程中,正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从上述两个出发点出发,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智力类型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2.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或者即使采用了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但PPT只是代替了教师的板书,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上文提到的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模式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提出工作任务,让学生动手去做,教师在旁指导,在学生掌握了“怎样做”、“做成什么样”后,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这样做”的疑问,这时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这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目前中职教学现状,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中职毕业生更容易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这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工作过程系统化),中间可以穿插角色扮演法;或者采用案例教学法,中间可以穿插分组讨论法。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适合同时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四、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建设

1.选择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也就是教学内容。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内容应当来源于对职业岗位的调研。首先需要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哪个产业,可能就业的岗位有哪些;其次,需要到相应企业调研这些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什么;再次,分析这些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分解为一个个技能点、能力点、知识点,转化为教学中可操作的教学内容。

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步——达到“教学中可操作”的要求。第一,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超出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不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学内容也应当是专业教师能够胜任的,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无法掌握,又怎么可能教会学生;第三,教学内容应当是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如果学校没有相应的场地、设施设备,教学当然也就无法开展。在最后一个环节,职业标准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总之,教学内容既要来源于对产业、职业岗位的调研,也要具有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2.确定教材结构

如果是用任务引领的方式组织教学,那么教材也应与之配合。举例来说,教材可以以这样结构来展开:设项目、任务两级标题,项目相当于传统教材的章,任务相当于教材的节;在每个任务中设任务描述、操作实施、知识链接、评价、拓展提升等栏目。

在教学实际中,提出学习任务,然后在操作实施中给出完成这一任务的流程图、操作要点和操作步骤;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疑问,此时在“知识链接”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是综合的、全面的,可以有效解决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是拓展提升,主要是针对成绩好的学生,为他们指出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的开展。

3.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材要特别突出实践和实际操作,但也要注意避免理论支离破碎,知识点缺失。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好的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内容的掌握。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必须适合内容,不可为形式而形式。

三是先进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仪器,但不可脱离教学实际,要考虑到全国各地学校的水平。

(作者单位:梅州城西职业技术学校)

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7

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实用医学概要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 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渠道, 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 也是教育教学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 以往的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仍然缺乏, 因此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开发显得十分迫切。

一、《实用医学概要》原有教材的问题分析

《实用医学概要》作为药学、药剂、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原有教材的选用, 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 将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两阶段来学习, 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 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 教材理论与实际工作不相结合, 不利于培养职业型人才。主要表现在:第一, 原有教材缺乏“高职”特色, 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羁绊。教材内容多是对本科教材内容的适量删减或是对中职教材的理论知识的适当添加, 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 忽视应用型知识。第二, 内容比较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 而且有些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 缺乏临床应用实例, 与高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第三, 实训部分内容严重不足。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1/3-1/2。但是本门课程教材的实训内容过少, 理论内容过多, 严重制约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对于《实用医学概要》教材改革的探讨与思考

针对原有教材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材发展职业化、市场化、系列化和多样化、立体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学系药学基础教研室结合专业改革, 并经过反复论证, 重组课程体系, 确定了《实用医学概要》教材的编写计划。

(一) 教材编写组的确定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的编写主体主要由学院的教师和来自医院的医生组成。教师熟知教学基本规律, 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而拥有行业背景的医生掌握医院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定, 由这两类主体参编高职教材, 在教材编写形式上保证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和教材的适用性,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成立了由专任教师和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组成的教材编写组。同时, 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 由具有领导统筹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作为编委会负责人, 负责本教材编写前的培训活动、编写计划的制定、职责的分工、督导、协调与定期碰头交流会议的组织与安排。

(二) 教材编写特色

《实用医学概要》教材是对原有教材的改革, 在编写上既保留了原有教材的有用的、合理的成分, 又融入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特色的、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而增加的内容。第一,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结构体系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需要, 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与临床常见病的诊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内容符合工作过程, 体现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特色。第二, 在教材体系设计上, 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以神经系统为例, 在篇首都有本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每篇又相应地分为两章, 分别为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神经和精神常见疾病。这样的编写结构改变了以往的解剖生理与相应系统的疾病分为两本教材两个学期来学习的模式, 比较适合高职学生学制短, 教学内容符合工作过程的特点, 在每个系统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之后, 随即学习相应的疾病, 可以起到知识的互相巩固的效果。第三,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医药卫生行业的实际岗位入手, 根据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要选取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 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在疾病教学中穿插大量病例分析实例与练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在各篇后, 供实践教学参考用。第五, 在编写体例上,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规律, 有利于教师教学及学生自学、预习和复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置每篇内容之首, 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和病例分析居文中, 学习小结、目标检测居每篇内容末。

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在具体细节方面的内容选择问题上, 不同的编写主体会有不同的选取, 如病例的选择和设计, 有的教师可能从病例的典型性角度选择, 有的教师则倾向于治疗方法的新颖性等等。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编写过程中, 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人通过不定期的碰面交流、沟通, 最终得出一个大家比较认可或满意的结论, 进而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和使用效度。

(三) 教材的编写结构

在教材的编写结构上, 本教材也做了适合高职学习特点的改动。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对以往的解剖生理学、诊断学和临床医学几门课程的有机整合, 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理论学习负担, 切实做到“必需, 够用, 实用”的要求。本教材共分为十四大篇, 其中第一篇是“实用医学概要基本知识”, 是关于解剖生理和组织学的基本概念, 以及诊断学的基础知识, 是整本教材的基础篇。第二篇至第十三篇是各论, 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十四篇是临床上常用的“实用技术”, 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 血糖的测定等。在每篇文字内容之中, 根据实际需要, 适当的穿插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等,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了解本学科的相关常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篇末的学习小结, 则是对本篇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的系统的归纳梳理, 方便学生的复习总结。在小结之后附带有目标检测, 题型分为主客观, 是对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 可以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在每篇的最后, 安排有相应章节的实践教学, 主要是给出一些典型的病例供师生讨论, 加深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知识的掌握运用, 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例如, 内分泌系统的实践教学病例就非常典型, 甲亢病症的临床表现在病案中有明显的体现, 如食欲亢进、心慌气短、突眼等等, 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 比较容易判断出疾病类型, 进而实施相应的检查和临床治疗。

(四) 打造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导向的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不是短期行为, 要根据医学实际发展的需要并结合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目前《实用医学概要》教材编写组已制订了详细的教材建设规划, 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为导向的教材建设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积极配合学院, 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与出版单位合作, 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教学资源的研发。教师既开发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有助于教学实施的、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 创造一个听觉与视觉联动、图文与音像交互、教师与学生共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也要积极与电教等有关部门配合, 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建设教学资源, 这一任务既显得十分重要, 又显得十分艰巨。通过此教学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的参考资料, 如网站、题库、课件等, 使教学双方能接触到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内容, 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强, 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单调, 任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形象直观的动画视频, 帮助学生理解。比如, 在讲到细胞膜的几种物质转运方式, 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动画视频, 很生动地演示了几种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五) 教材评价实施

教材评价是衡量教材编写效果的重要一环, 教材出版正式投入使用后,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材编写组广泛收集使用对象对教材的评价反馈,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 通过以下途径展开评价:教材自评、教材他评 (同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该院目前对教材的评价有规范的评价细则, 评价对象也比较广泛, 包括本院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及校外使用情况反馈, 根据量化得分和书面意见, 学院会及时反馈给参编教师, 必要的时间做相应的修改。教材评价工作有助于改进教材编写质量, 提高教材应用效度, 应该做好教材的评价工作。

三、结论

教材建设要想跟得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 对于教师来说, 一定要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 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 使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有深刻的认识, 树立高职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教材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史晓红.简论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

[2]、王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高职高专教材改革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8

1. 高职院校选用非高职教材

由于高职院校专门教材缺乏, 所选用教材比较庞杂。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而本科教材重理论, 轻实践, 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左;内容偏多, 程度较深, 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此类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压缩, 难度方面有所调整, 但是依然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对应用能力的要求。三是针对高职教育院校专门编写并正式出版的教材。但此类教材所占的份额非常少, 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 情况更为突出。四是教师自编讲义。其弊端在于, 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等问题, 只能作为教学教材的一种补充, 而不能独立作为教材, 毕竟它只是个别教师的经验总结,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也不够成熟。

2. 实践教材空缺

现用教材几乎全是理论型的, 指导实践动手的专业教材难得一见, 虽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 所占学时也有明确规定, 但却无专门教材对应理论。虽然有些学校进行了项目课程改革, 但教材的建设十分滞后。

3. 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缺乏沟通衔接

没有根据职业能力进行模块化教学, 教材选用缺乏整体规划, 通常是任课教师选择本门课程的教材, 然后上报。由于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 导致课程难易程度不一、课程内容重复出现等系列问题。

4. 教材内容与职业能力缺乏一致性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将来就业的基础, 所学内容必须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考试一门以上方可取得毕业证。但是用于教学的教材与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缺乏衔接, 学生为了通过考试, 往往需要进行额外的学习或参加培训班, 学习负担加重。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 高职高专教师资源短缺

双师型教师较少, 导致编写教材的人员短缺。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来自于高校的毕业生, 理论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 与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能够聘请到的有实际岗位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不大。因此,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课堂灌输式。

2. 编写教材费时费力但收益不高

教材编写不同于其他, 况且实践性强, 可借鉴的内容较少, 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 编写人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编写和修改。即使是这样, 要想正式出版, 还要经过繁杂的程序, 他们编出来的教材还往往只作为学校自编教材来使用。与此同时, 编写人员通常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写出来后也很少有相应的表彰与较高的报酬。这样, 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质量比较高的教材就不容易出来。

3. 教材出版发行的市场化操作的影响

高职院校发展迅速, 连年扩招, 而相适应的教材缺口较大。因此各出版社都瞄准这一商机, 加紧组织人员编写全新的高职高专教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确实涌现出一批能体现高职特色的教材, 但是很多出版社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 未能严格按照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和要求编写出真正与之相适应的教材。

三、高职教材建设的出路

1. 加强领导, 做好规划。

教材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应成立相应的机构———由行业专家 (含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人员) 、教学专家和本专业有经验的教师组成的教材建设委员会, 以负责本校教材 (主要是专业课程教材) 的编审、评估和研究等工作。

2. 建立教材评审认定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教材评审认定制度, 对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校和评估等方面作出规定。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规范教材的编写工作, 保证和促进教材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教材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 调动各方面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积极性。这个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并由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负责具体执行。

3. 建立教材建设奖励制度。

(l) 教师编写、出版教材要计入教学工作量, 并作为教师职务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

(2) 凡被评为校级以上 (含校级) 优秀教材的作用, 学校要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有关材料要记入本人业务档案。

4. 加强教材建设的研究。

教材的稳定与社会需求急剧变化的矛盾异常突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教材建设的研究, 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教材建设。进行教材建设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找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教材三者关系的平衡点, 直言之, 就是要弄清什么样的教材, 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需要。比如, 如何选取教材内容, 如何处理基本概念、原理的推导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如何把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必需、够用”的“度”的问题, 如何把握教材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问题, 都是教材建设的重要课题, 必须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居礼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9

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搞好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 如何进一步加大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改革的力度, 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 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

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先后形成了“12433”、“零距离工程”、“3 +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按基础平台 + 专业模块构造课程教学体系, 采用机械大类平台 + 汽车服务专业平台 + 宽口径专业方向模块形式, 构建了“12433”、“零距离工程”、“3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重点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基础教学和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 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采用以项目为牵引的驱动教学法,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体系中设置各级项目, 直观体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条件方面的建设

1. 调整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表面上看, 教学大纲编写的改革只是教学形式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方面, 然而实际上, 教学大纲与教学形式中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有密切联系, 如教案和讲稿的编写、教学进度的安排、试卷的设计和分析等。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当涵盖对课程学习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和规划, 应包括: 课程编号、授予的学分、预修课程、教科书及要求的其他参考资料、课程目标描述、课程内容等[1]。因此, 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应突出重点、难点, 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 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鉴于汽车技术、营销理论发展迅猛, 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变化较快, 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应做定期调整。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中基础性内容需保留但要压缩课时量, 预留出空间加入新技术、新理论的内容。每学期结束后总结本学期教学的得失, 对过时淘汰的内容予以删除, 对新增技术、新理论则予以补充加强, 并且预留2—4个机动学时备用。调整后的大纲作为下一学期试行大纲, 参照进行教学实践。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完整、规范, 有明确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突出, 各种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2. 选用教材及编制补充讲义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依据修订的教学大纲选择“十一五”规划教材或者近一两年内出版的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符合我校培养特色的教材, 使用的教材应经常更换版本, 保持教材内容的前沿性, 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若没有适合的教材可考虑自编教材或讲义进行授课。选定或自编教材后, 还应随时注意汽车市场及配件营销的发展以补充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 便于学生对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掌握。并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为相关专业服务的宗旨, 不同专业方向, 教学及补充内容应有所不同。总之, 选用典型教材、积极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配合自编讲义, 结合学院的现状, 将成为教材建设的主攻方向。

3. 构建实践性教学环境

目前校内可以提供实践教学的有多媒体教室、丰田中心、博世实验室等, 校外可以提供实践教学的有森华、博远、运通丰田等汽车4S店, 为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应用型汽车与配件营销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 1) 凭借与汽车行业企业合作的传统优势,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学院与汽车行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与德国博世集团、丰田汽车 (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20多家企业或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 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

( 2) 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依托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每年接纳200余名学生分散在20多个项目中进行生产实习或毕业实践。主要采取顶岗挂职等方式, 让学生得到岗位职业训练。为保证生产实习质量, 实施弹性教学管理, 使教学计划和生产项目协调一致。依托共建实习基地, 真正把在企业环节培养学生的任务落到实处。

( 3) 以“卓越计划”试点为牵动, 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和发展。成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组建由企业冠名的“龙运班”、“丰田班”、“博世班”等专业试点班, 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 开展“基于CDIO理念和设计院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按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组成毕业设计课题组或团队, 成立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加的指导教师项目组, 彼此分工协作且各有侧重, 体现基于团队的项目设计, 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4. 网络教学环境

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室、学生寝室、办公室已连通互联网, 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教学。利用互联网, 让学生了解国外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汽车4S店, 根据教学进度, 引导学生登录“中华汽车网”、“汽车英语网”、“汽配商务网”等相关汽车知识网站, 让学生通过网站收集资料, 了解汽车制造与服务的最新信息,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是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 之前没有修过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全面系统地介绍营销理论知识是肯定不行的。要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学相长, 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 可尝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策划、小组讨论、角色模拟等教学方式。项目策划, 使学生亲身参与课程学习, 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 能启发学生对案例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研究,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和角色模拟, 由学生进行团队分工, 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分工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大量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资料外, 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素质。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包括市场调查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营销活动策划能力、营销文案撰写能力等[2]。

四、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不能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上。鼓励多媒体教学, 可以更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可以事先将课件发给学生, 便于学生提前预习和课下的复习; 利用仿真模拟实验室, 通过汽车与配件实操模拟软件, 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帮助学生课下预习、学习、复习、指导实践和自测自评, 在线答疑和留言簿, 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顺畅地沟通交流[3]。

五、考核方式改革

考虑到汽车与配件营销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 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汽车与配件的营销工作。因此, 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核形式应当多样化, 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方法注重学习过程, 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考查课的考核出勤成绩占20%, 测评成绩 ( 作业、提问等) 占40%, 课堂表现占40%。教学和考核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4]。

对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深入了解汽车行业和当前的市场环境, 培养学生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综合分析能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增加校内外的实习实训环节, 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针对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善教学条件, 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考核方式方法注重学习过程, 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嬿, 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兰文巧.教什么, 怎么教——《市场营销》教学随想[J].职业, 2009, (29) .

[3]王云霞, 等.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12) .

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10

1.1 应用型的特点不突出, 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应用型本科往往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一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 获得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根植于社会, 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选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应优先考量学生的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起步较晚, 尚在探索中前进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部分高校由高职类转型或低层次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以许多教师在选用教材时要么沿袭以前老传统, 要么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省部级以上规划奖励重点教材”等教材, 造成应用型的特点不突出, 高职高专留下的痕迹过强或过于向科研教学型靠拢, 而由本校教师或同类院校编写的精品教材并不多。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有针对性很强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他们在专业设置与培养计划方面下足了功夫, 但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和进行教材管理时没有融入独具本校办学特色的元素, 本校的办学特色在这些环节上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1.2 教材建设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够、信息不畅的弊端

总体而言, 应用型本科教材还是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但是,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材发展较快, 教材建设工作在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始得到重视, 各院校有意识地开始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来解决教材问题。然而, 教材建设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沟通不够、信息不畅的弊端。教材建设部门在制订教材建设规划时, 往往缺乏与教材管理部门的沟通, 只是考虑本校或某出版单位的需要而制订教材建设规划。而教材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并没有把教材的流通情况等相关信息有效地反馈到教材建设环节中去。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之间容易脱节, 相互之间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这种信息不畅容易造成一种教材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情况, 同时部分课程对应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比较缺乏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另外, 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入, 学科、专业在调整.课程体系在不断整合.致使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自编讲义、选修课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等辅助教材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3 教材建设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 缺乏应有的科技含量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异常迅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里。然而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 无论是其教材建设还是其教材管理都滞后于科技发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能合理应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这也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必将紧跟时代的步伐, 为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化的兴起, 教材建设与管理在功能与形式等各方面都应对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信息环境。目前, 由于受到传统思维、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还不能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们还不能实时有效地利用教材信息平台, 并将教材管理部门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三是没有形成一只开放型的教材管理队伍。当前, 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 能很好的承担教材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任务的高层次的人才比较缺乏。他们和一线教师在学历和科研水平方面还不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如果我们还是那些旧观念和做法, 教材管理部门就不能吸引素质好、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人才, 也就无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材管理队伍, 去实现教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也就无法积极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以上种种, 都反映了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材建设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 缺乏应有的科技含量。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发展策略

2.1 加强校校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订教材建设规划时, 重点放在本校具有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上, 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教材的建设力度不够, 从而出现强弱分明, 顾此失彼的情况。如果能够把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势教材资源共享和推广, 那么可以形成博取众长、利益共赢的良好局面。因此, 加强校际之间交流与合作是一剂良方好药。应用型本科强调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以在实践性教学中的部分教材和指导书不能有效地向生产一线过渡或直接与生产一线接轨。因此, 应当在企业中培养中青年教师, 以及从社会和企业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以撰写出一批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教材。以我校福建工程学院为例, 电子系部分教师在GE公司得到培训后, 又与之合作编写“GE智能平台大学计划系列教材”。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有效的支持。

2.2 积极寻求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近年来,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 各级各档高校都把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只有科学准确地定位, 才能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而要办出特色, 就必须找到学校优势建设和特色建设的支点和平台。显然, 积极寻求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是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得以真正体现的前提和基础。教材是实现良好的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 同时教材是教师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基本依据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其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好劣是关键性因素。这就要求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充分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工作, 在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和进行教材管理时, 重点考量与本校办学特色的融合。教材内容要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缩短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的距离, 从而体现教学内容的现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加强教材建设力度与提升教材管理的科学性, 通过积极地自主开发适应本校的应用型本科教材, 适时引进国内外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材, 将本校办学特色的元素融入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全部过程中, 从而形成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2.3 努力促成各方参与、共同建设、协作管理的新局面

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近年来,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下, 以黑板书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在各高校里得到很好的发展, 电子教案、实物教材、声像教材的广泛运用形成了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新形势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新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 就建设环节而言, 为鼓励广大教师编写优秀教材, 并宣传优秀教材成果, 以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政策环境, 高校应建立教材评优、奖优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教材评优、奖优工作, 在教材的写作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明确优秀教材的质量评估标准, 建立起有利于优秀教材不断推陈出新的政策导向。教材质量评价是对使用教材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以促进教材使用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要完善教材评价制度。教材管理方面, 完善数据库建设, 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教材样书库建设, 对教材管理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获取、快速传输、即时交换、及时反馈、高效处理, 通过形成高等学校教材管理与教材出版发行企业管理、教材市场经营销售管理的良性互动, 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 在种类繁多的教材中进行对比、选择, 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也能够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选取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学校各部门为教材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财力、高素质人才、信息技术等支持, 以努力促成各方参与、共同建设、协作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宋慧杰.高校教材创新管理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2) .

机械专业士官教材的改革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机械专业教材 岗位导向性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0-02

军队院校的士官教学目前正经历着从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学历教育向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实一体的任职教育的转型。由于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学历教育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育转型的需求,特别是用于士官教学的机械专业教材,例如,《机械基础》、《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等,存在着诸多与任职教育不相适应的缺陷,成为教育转型中必须重点加以研究和改进的环节之一。

一、机械专业士官教材改革的现实需求

由于岗位需求、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训练)方法的变化,造成机械专业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忽视士官的岗位任职需求,只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导向

例如,《机械基础》士官教材,不仅全面涵盖了各种机械传动机构(平面连杆、凸轮、齿轮、带与链、涡轮蜗杆传动等)和机械零件(轴、轴承、联接件等)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还包括了不少设计、计算以及制造的内容,不仅与部队的装备、设备相脱节,而且与士官学员的未来岗位工作——即针对装(设)备的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和修理相脱节,造成士官学员到部队后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岗位技能和知识,即现有机械专业教材缺乏与士官相关专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岗位指向性不强;

(二)片面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训练零散而不成体系

现有的士官机械专业教材,没有实现理论教材与实践(实验)教材的高度统一,片面注重表层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与提高,特别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综合技能训练项目,造成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士官学员学习后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例如,士官教材《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虽然安排有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以及故障诊断、排除等实践性内容,但是这些实践环节不仅零散而不成体系,而且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传授,结果造成教材上的实践经验变成了理论知识,学员学习后并不能转化成自己的工程能力与素质;

(三)只反映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变革

对于士官学员,现在正逐步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技能的训练融会贯通。因此要求教材要打破传统理论教材与实践(实验)教材(指导书)的界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内容的高效、有机融合,特别是要创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情景,从而适应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编写的原则

为了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实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与岗位工作情景一体化并且边教边学边做,在教材编写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一)岗位工作任务的导向性原则[1]

要选取那些在士官岗位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较多地覆盖机械类课程的能力目标与知识节点的项目(对应岗位工作任务)作为教材的基本构成单元,摆脱过去以机械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为导向的编写原则,同时能够使得每个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让学员在课堂上即能提前接受岗位工作培训;

(二)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情景化原则

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是以士官任职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因此教材的设计要与工作过程相适应,即将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情景设计中,使学员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学”和“做”,在课堂上就接受了岗前培训;

(三)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原则

为适应不同士官培训层次(初级、中级或高级)以及不同培训时间的需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岗位的特点,教材应该采用可裁剪、可拼接的模块化组织结构(模块由模拟岗位工作内容及过程的项目所组成),实现“宽基础、活模块”[2]的教材体系。这样在对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有目的地综合、融合和整合后,就大大提高了教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编写体例的多样化原则

由于士官学员的思维形式趋于表象化,缺乏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教材编写时要树立“学员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图文并茂、以图代文、通俗易懂的原则,尽量摒弃复杂、冗长的语句和庞大的文字段落,代之以简洁生动的文字、直观的插图和简单易行的实验,从而尽可能帮助士官学员提高学习兴趣、快速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三、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编写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在明确了编写原则后,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步骤来开展教材的编写:

(一)士官学员未来岗位工作及能力需求的调研

为提高机械专业教材的岗位针对性,必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士官学员,例如,军械制配、军械修理或空调电站等,在部队所从事的与机械类课程相关的典型岗位工作,以及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情况。调研的方式可以采用院校教员深入相关部队、训练场或演习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邀请部队相关技术保障人员来院校进行交流等等,从而密切教材编写与部队岗位工作的联系。

调研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方面:

1.相關装备、设备:例如,可以了解配备的典型柴油机、机床或空调的机械、液压或电控部分的结构与原理,以及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2.相关岗位技术保障工作:此为调研工作的重点环节。主要是了解在装备技术保障过程中,专业士官所从事的装备使用与操作、维护与保养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修理等典型工作内容与环节,以及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军械制配专业的士官学员在院校的焊接课程中虽然接受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离子弧焊以及CO2气体保护焊等各种焊接方法的“全面”培训,但是因为针对性不强造成学员焊接的特定岗位技能基础不牢固,甚至到部队后要重新学习、巩固才能承担焊接任务,因此这些都是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

3.其他:例如部队对装备的维修保养体制及具体内容、士官人员的使用情况,以及部队装备和士官岗位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

(二)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具体编写规划

在调研工作结束后,应当仔细研究士官各个典型岗位工作对机械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情况,并将其进行合理归纳或分解后有机地融入到机械类各门具体课程中去。考虑到机械类课程和士官岗位工作的特点,机械专业教材在主体结构上可以包括三个大模块,即基础知识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和专业训练模块:

1.基础知识模块

这是在忽略了各士官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差异而所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组成的模块,构成了各机械类课程的通用理论基础。在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必需和够用的准则,不再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即主要是关于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基本应用等机械专业通识知识的介绍,摒弃与岗位工作无关的高难度理论知识(特别是设计、计算等相关内容)。例如,对于《机械基础》课程,可以考虑将常用机构和传动(包括铰链四杆机构、带与链、齿轮、轮系及螺旋机构)、常用零件与联接(包括轴、轴承、弹簧、联轴器、键和销、螺纹以及铆接等)作为编写对象,而且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以及国标标识、更换修理等应用知识的介绍上。

2.基础训练模块

基础训练模块主要由基础训练项目组成,应该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机械类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节点[3],实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的有机融合。这些基础训练项目作为传统理论教材知识体系的分解单元,必须具有均衡性、逻辑性和全面性,因此如何设计综合性的典型工作项目,并使其逻辑清晰、覆盖性强、大小适中,成为基础训练模块编写的技术关键。例如,对于《机械基础》课程,各类型减速器(直齿、斜齿、锥齿以及多级减速器)的拆装就是很好的基础训练项目来源:首先是知识点覆盖面较广(包括了各类型齿轮、轮系、轴、轴承、联接件等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典型应用),其次训练了学员的机械拆装和维护修理能力;对于《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课程,典型液压控制回路中液压元件(包括液压泵、马达、缸以及方向、压力、流量控制阀)的故障检测与排除也是较好的基础训练项目来源:首先是项目包含了典型控制回路及重要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等理论知识,其次训练了学员灵活运用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能力。

3.专业训练模块

专业训练模块主要由专业训练项目组成,主要针对未来士官专业岗位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工作任务,因此不同专业的士官学员将会拥有不同的训练模块。在对部队相关专业士官的典型岗位工作进行调研后,可以结合院校配备的装(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情况来制定。例如针对部队典型装(设)备中机械与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防腐蚀、简易故障診断及修理甚至是战场抢修等等,均可作为专业训练项目的重要来源。专业训练项目的重要特征是真实模拟士官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且是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的高度融合和螺旋上升。因此,士官学员在接受了该模块的培训后,也就提前具备了一定的岗位任职能力。

(三)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试用、评审及修订

在完成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初稿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教学实践,听取任课教员和学员的意见建议,在评审中听取院校和部队专家评委的意见建议,并在修订过程中适当兼顾部队装备的更新以及岗位工作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任职教材的编写质量。

四、结束语

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士官任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只有随着士官任职教育理念的转变、“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一体化专修室的配套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员的培养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并且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健,李继良,曹立庚.关于士官任职导向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职业,2011,2:130-132.

[2]陈民秀,王福良.按任职教育特点构建士官教材体系[J].现代教育,2008,14:204-205.

[3]杨树兴.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268-269.

作者简介:

教材建设与改革 篇12

高等职业 (以下简称高职) 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一种新型的专科教育模式, 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高校或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上截然不同。高职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 根据“按需施教, 学以致用”的原则, 组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不是从学科出发, 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 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

高职数学是高职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根据高职教育的三个显著特点, 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模式, 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取都与普通高校和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存在着较大差异。换句话说, 高职数学教育本质上来说是以应用为目的。高职数学的教学更强调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专业。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 夯实学生专业所需的数学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数学的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选择教学内容。

2. 高职数学课程优化整合的指导原则

高职教育的三个显著特点, 决定了高职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打破普通高校和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系, 进行重新优化整合。那么如何创新高职数学的教学体系, 使原来初等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事物, 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加以解决,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1 目前高职数学教学存在五个方面的缺陷

几年来, 我院数学教研室一班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 不断探索和改革。教材的使用上, 我们先后采用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合编的《高等数学》, 宣立新编写的《高等数学》以及《高等数学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等版本, 教学效果都不够理想。目前高职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型, 未体现“必需和够用”原则;二是比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割裂了数学理论和方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三是比较注重经典学科的内容, 缺乏现代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较难体现为专业技术提供数学工具的教学目标;四是较多注重数学自身解题技巧的训练, 忽视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五是通用的高职数学教材还不能满足不同高职专业的数学教学需要。

2.2 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四个原则

对于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优化整合呢?我们的指导原则是:第一, 注重思想性, 即以数学的思想方法为主线, 使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密切相连, 以达到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的内在要求。第二, 加强实践性, 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技术的培养。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 也是高职数学发展的特征, 对于高职数学绝不能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上的严密性, 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 使所学知识能运用于生产实际。第三, 强调服务性, 即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数学思想方法和技术, 使数学与各专业教学更为融合。尽管数学教学还具有逻辑思维训练等各项功能, 然而, 这些功能应在为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工具的过程中实现。第四, 体现现代性, 即数学必须充分体现现代技术, 教学方法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 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3. 高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教材建设

3.1 高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确立了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上优化整合的“四个”指导原则下,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依据《山西省高职高专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分成七大模块, 分别是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和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简介。每一模块在编写教材时自成一章, 每一模块又分划为若干个小模块 (知识点) 。在知识体系结构的设计上, 力求既突出各模块所特有的功能, 又反映相关内容的联系与综合, 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 将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应用三方面内容优化整合为一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模块, 本模块在课程内容介绍时首先由两个经典的实例 (曲边梯形的面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 四个步骤 (贯穿化整为零, 再积零为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引出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然后通过微积分基本定理建立起定积分与原函数 (不定积分) 的关系, 再从不定积分的每一种基本积分方法对应到定积分的积分方法, 最后到定积分在几何、物理等学科中的应用。这样把三方面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联系, 而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突出了重点 (定积分的应用) , 分散和化解了教学上的难点 (不定积分的基本积分法) 。另外我们在知识的引入和内容的编写上力求新颖化, 即将古典的微积分知识和内容用新的案例、新的方法加以体现。例如, 引入一阶导数应用中的极值概念、二阶导数应用中的凹凸性概念等都采用了新的案例, 这些案例都来自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模块编写中, 我们采用了新的方法, 删去了矢量代数等内容, 避开了烦琐的数学理论讲解, 便于学生的理解, 并有效地压缩了学时, 提高了有限学时的利用率。

3.2 高职数学的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蓝本。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必然要以新的教材来体现。为此, 我院数学教研室一班人, 本着高职教育的三个显著特点和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四个”指导原则, 结合多年来数学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在恰当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 编写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数学教材《实用微积分》。该教材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第一章编入绪论,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本章的阅读和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作用, 了解微积分是怎样创立的和它研究的两类基本问题, 以及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二是根据高职高专工程类专业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面对现实, 淡化理论, 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思想, 突出本质, 特别是注重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对于概念的引入尽可能从实例出发, 对抽象的理论尽量给予直观解释, 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对极限、导数、积分等概念采用了描述性的定义, 对所有定理, 只通过实例或几何直观加以解释而不给出理论证明, 淡化了深奥的理论, 显示出微积分的直观性与应用性。四是案例生活化、通俗化、简单化, 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函数关系式的建立举例中, 编入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办法, 在导数应用举例中编入了股票价格问题等。五是强调数学的思想方法, 全书力求体现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 体现启发式教学和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便于学生自学, 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六是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编入本书, 使学生能结合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 求解简单的数学模型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原理和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以及专业知识的能力, 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七是我们在每节内容后都编入了课堂练习和习题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达到“学中用, 用中学”, 便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八是本书的编写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即从应用的角度来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具备工具功能, 而且还要具备思维训练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也就是立足于综合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运用数学的能力, 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推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实用微积分》的出版, 是我院数学教研室的一项教学研究成果。我们将立足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实际, 不断探索研究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搞好高等数学实验的教学起步工作, 尽快完成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课件的研发制作, 实现立体化教学。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三个显著特点, 结合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分析了目前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的五个方面的缺陷, 提出了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四个原则, 在重构高职数学知识体系的情况下, 实现高职数学教材建设。

上一篇:记叙文如何以情动人下一篇:理论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