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

2024-08-19

教材建设(共12篇)

教材建设 篇1

教材在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高校教材工作主要从教材建设、教材研究与教材供应三个方面着手。高校教材建设是有效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的有效依据, 也是推动高校教材改革的重要动力。所以,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就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与教学改革关系密切, 如何设计教材、管理不同种类的教材、将教材设计与编写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确保本研究的有效性, 笔者以东北石油大学教材建设为例, 详细阐述现阶段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东北石油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积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及办学理念, 切实推动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队伍;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积极推动高校教材改革, 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 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高校教材建设必须遵循创新新原则, 即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与特色制定完善的教材建设规划, 组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参与教材编写、出版, 为专业课程教学、文化教育提供有效的教材依托。新教材的编写要兼顾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要求, 将电子、音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材融合起来, 体现国内内外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2.先进性原则。高校教材选用应遵循先进性原则, 即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 严格控制教材质量, 防止出现低层次教材进入课堂的现象。在必修课程教材的选用上, 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原版教材, 严格按照国家及学校课程标准执行教材遴选政策, 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选修课程教材的选用上, 要积极选用与教师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材, 强调科研的完整性与前沿性, 从侧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二、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经过长期的发展, 东北石油大学教材建设已初成规模, 其体系相对完善, 对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为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质量, 东北石油大学积极选用国家级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主编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教材, 这种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发展。但东北石油大学的教材建设与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教材的优选率不高。因教师或教研室的个别喜好, 大量的职称教材、人情教材涌入学校, 且学校的教材选用机制不健全, 教材监管部门未能发挥监督作用, 以致教材选用的随意性、片面性与盲目性十分突出。二是受教学任务、经济利益、经费投入、自身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学校教师编写的教材数量少、质量不高, 存在明显的商业化行为。三是教材建设经费不足, 教材监管部门所拥有的经费只限于教材预定, 而对教材建设、编写、出版、评优等工作却无能为力, 激励机制严重缺失。

三、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一) 加强教材立项管理工作

一方面, 积极完善教材建设的组织管理, 将教研室、教材监管组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对接起来, 严格控制教材流入与流出, 并建立健全一系列教材编写、管理、评估制度, 使教材管理呈体系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将教材建设的重点放在学科优势的专业教材、有特色的专业基础教材、双语教材、国家级与省级精品教材等方面, 注重教材的立项管理工作。

(二) 加强教材研究与编写

东北石油大学各学院要积极依托学校优势, 发挥各学科的特色, 组织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教授编写高水平教材, 并通过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加以认证, 使教材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三) 进一步完善教材选用的常规管理

教材管理的常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材编写计划、教材选用、教材供应与费用结算几个方面。一方面, 积极做好教材编写计划, 严肃、仔细地完善教材版本、数量、内容等信息, 确保教材编写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组织教材建设与管理单位, 监督教材编写工作, 并审定教材的选用, 及时处理教材选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 坚持“优中选优, 争取最优”的原则, 结合石油学校的特点, 将教材选用与教师岗位的聘任结合起来, 进而推动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

(四)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估、跟踪机制

一是集思广益, 收集师生对教材使用的意见, 让专家组参与教材评审, 及时淘汰不合格的教材, 对教材编写、选用等各环节进行客观、科学评估, 并对优秀教材编写组进行表彰与奖励。二是加大优秀教材建设奖励力度, 对教材编写、选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做出奖励, 让更多人参与教材建设与管理, 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教材管理体系。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北石油大学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将石油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教材编写、选用工作落实到实处,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体系, 培养更多、更优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摘要: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编写教材、选用教材、发挥教材监管部门的作用已经成为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东北石油大学教材建设为例, 对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现状进行了梳理, 并提出了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郭伟.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某高校教材建设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04:113-114.

[2]高景红.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0, 05:19-21.

教材建设 篇2

浅析艺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

通过对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教师英语教学以及现行英语教材的`探讨,提出了艺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指出艺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应将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知识相融合,提高英语的实用性,激发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改善目前英语教学与艺术教学的脱节状况,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更好地为艺术专业服务.

作 者:王丽霞 WANG Li-xia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12) 分类号:G423.3 关键词:艺术专业   英语教学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 篇3

关键词:教材建设 滞后 课程建设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38-02

一、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我国的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的需求,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大步迈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资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高等学校三大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专业建设:是紧密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纽带,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对教学改革来说,又是切入点、龙头。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教学目的、对人才实施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课程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细胞,课程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材建设:教材是固化的教改成果,是体现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优秀教材的出版标志着课程建设的成熟。教材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教学条件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社会需求: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人才能力需求为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

专业建设 → 人才培养质量 ← 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支撑、平台)

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资源基础建设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高校搞教材建设必须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来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要体现到教材建设上来;另一方面,通过编写出版新教材,把课程改革的成果应用到更大范围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从而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教材建设要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但事实上教材建设有时会相地滞后于课程建设;因此,教材建设如何与课程建设更加同步地进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教材建设滞后于课程建设的主要表现

目前高校在基础教学条件建设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如学科建设不成熟、教材出版周期长、审核机制不健全等的影响,表现出教材建设滞后于课程建设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数量、品种“失衡”现象严重

调查一下高校教材市场,某些课程的教材同一名称、同一出版社的版本有几十种,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教材均有几十甚至上百多个品种,而有些课程比如茶叶加工,只有一本90年代的施兆鹏教授主编的《茶叶加工学》,这本教材一方面版本较老,再一方面用量较少,因此现在出版社已经不再出版了,这就使得茶叶加工这门课无教材可选。为什么会出现教材如此“失衡”呢?象高等数学这类课程基本上是每所高校大一新生的公共课,用量都在几千册以上,经济效益的诱惑使出版社、作者对这类教材趋之若鹜,而象《茶叶加工学》这类教材的使用对象比较少,有时全国的订购数量就只有几十本,出版社都无法开机印刷,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这类教材的立项都十分困难。

另外,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环境的日益普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双语教学的任务是作为时代的需求放在了我们面前,教育部提出了一些重点学科使用双语教学。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一些学校为了达到双语教学指标,将一些双语课程盲目立了项,等开课时却找不到适合的教材。由于这类教材既要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相当高的外语水平,双语课教材的出版率很低,可供选用的教材少之又少,因此目前国内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课程的建设。

2、教材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知识信息传递的需求

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当今,纸质教材受其自身特征的局限,远远不能满足知识信息超越时空的传递的需求。编写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从教材立项、编写、试用到正式出版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而现在一些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最长一年,比如金融类、计算机类的教材,如果经过两三年的编写过程,那么教材刚出版就有可能被淘汰。因此现在有许多学科教材的供应远远跟不上課程内容更新的需求,教材以纸质形式出现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电子化的教材的建设已经成为某些专业的急需。

3、“剪刀+浆糊”,低水平教材大量涌现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讲义当著作,第二阶段著作当讲义”,可见好教材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呕心沥血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本学科国内外最新成果的体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是融入了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学术专著。由于高校教材受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以及经济利益等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导致一些作者完全抛开教材质量,盲目编写一些劣质教材,或通过剪刀加浆糊加工出一些大同小异,雷同现象十分严重的教材,一两个月出炉的教材比比皆是,使得教材缺乏科学性、学术性、前沿性。当大量低水平的教材流入大学课堂后,给教师授课,学生吸取知识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国至今没有一本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材,可见我国的教材建设水平已经岌岌可危。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高校教学基础建设共同繁荣

(一)紧跟课程建设步伐,加强教材立项审核管理制度

教材立项是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它的操作程序应该是既严肃又灵活的。目前我国教材出版发行机制还不够成熟,要把高校教材建设全部纳入市场调节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高校教材建设主要靠出版社和高校,高校和出版社对教材的建设要从符合教学秩序和市场规律的原则出发。

1.“出版社宏观调控,高校微观审核”,高校与出版社协作共同组织教材的立项。“十五”以前是高校组织教师申报立项,由于是高校各自组织申报立项,不能从宏观上把握立项规模,容易导致立项的不均衡,因此,教育部从“十五”开始就规定高校和出版社都可以申报,“十一五”开始则改为以出版社为主进行申报,高校对立项的必要性进行审查盖章,这样就可以将高校报到出版社的项目进行宏观上的分类筛选。

2.把教材立项与相应的课程建设、教改立项结合起来,保证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步伐一致。在教材立项审核时,应该根据课程建设的情况而定,保证与重点课程建设和重点教改课题挂钩的教材编写项目优先入围,确保优秀教改成果迅速固化为教材,使教改成果尽快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3.组织教材的立项要完全立足于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组织教材立项要撇开人情、经济利益等因素,立足以下几方面才能提高高校教材建设水平:1)与本校的优势学科、新设置的课程相关立项优先;2)优先本校的某学科领域知名专家立项;3)在本校挖掘专业性强、教材出版率较低的项目;4)筛选出版重复率高的教材;5)筛选立项无新意、内容粗糙的项目。

(二)依靠专家、资深教师,把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教改立项相结合,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有助于将高水平的教改成果迅速固化为教材,有效地改变长期以来教材建设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状况。

北京市“十五”期间在这方面做得卓有成效。如:北京交通大学结合学校的教改项目“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信类教学内容改革与精品教材建设的实践”、“物流专业平台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等教改项目规划建设了多套系列教材近50本。由于教学改革力度大,又集中了高水平的编写队伍,大大提高了教材质量,其中已经出版的教材已有多本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三)加强高校教材管理,进一步完善教材选用、评价制度,促进优秀教材、精品教材进入课堂

教材市场的教材林林总总,令任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无法辨别它的合适性。由于许多高校教材选用流程不规范,制度不完善,一些外力左右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导致教师选用教材随意性比较强,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动,任课教师滥用“人情教材”、“职称教材”、“包销教材”的驱动,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工作量的考虑,一直使用老教材,抵制一些新编的优秀教材,使得学生的知识得不到更新。要做到保证优秀教材进入课堂,就要强化高校教材选用、评价工作,加强教材准入制度建设、教材评价制度建设。

1.做到职权分明,严格执行教研室、各学院和教务处三级管理和审核制度。教研室根据课程设置把好教材初审关,学院充分发挥本院教学委员会的核心作用,召集资深教师逐一鉴定和审核教材征订单,保证本院所选用的每一本教材都是优秀的,最后教务处根据上报材料组织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成员进行全方位地复核、审查,为教材选用把好最后一道关。

2.建立不同学科的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并及时整理总结教材使用效果,以此作为以后审核选用教材的参考。

3.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完善教材评估体系,有助于教师、教材管理者甄别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分析、判别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编制方面的价值,保证师生都能用上优秀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光义.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材建设[J].北京教育,2006(7-8):77

[2]段善利.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3]蒙绍权.高校教材选用工作的哲学探究[J].高教论坛,2006(6):57

语文校本教材建设心得 篇4

几年以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在思考着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贴近实际的语文知识, 让他们能在踏入社会后的工作中有更广泛作用的问题。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以积极健康的思想为原则, 以弘扬传统, 继承民族文化精华为指针, 以情、趣、理为内容编选一些能补教材之缺而学生有必要了解的知识编成课外教材 (姑且称为校本教材) 印发给学生,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我把语文校本教材的编选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 但又有联系。

第一阶段以《百家姓》《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为内容, 对《百家姓》只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基本姓氏即可, 时间用得不多。《三字经》的篇幅虽然有限, 全篇614句, 1700多字, 内容却包罗万象, 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 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言简意赅, 气度恢弘, 绽放出传统文化耀眼的光芒。章太炎先生曾说《三字经》能“启人知识”,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它宣扬的刻苦、尊老、礼让等品质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如其中在讲到教育时, 强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 因为学习环境好, 能使人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就是“昔孟母, 择邻处”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专心一意, 爱岗敬业, 要善始善终, 不能半途而废, 这就是“教之道, 贵以专”的含义。除了师教, 《三字经》还强调了家教“养不教, 父之过”, 这是现在许多家长必须正视的问题。“有养无教”就是罪过。

《三字经》同时是一部最简明的通史, 它清晰简洁, 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无疑是极有帮助的, 因此, 我极力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学生在记诵的过程中, 就会真正体会到我们国家历史悠久,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爱国情感。学习《三字经》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

韩寒在《三重门》里有一段很典型的话“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 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 助人为乐的是雷锋, 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 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 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 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 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韩寒在这里讽刺了学生作文时论据陈旧的现象, 教学生读《三字经》可以让学生在作文时解决“无米下锅”的困难, 当然, 要强调引用时要有创意, 旧瓶子要装新酒。

有人说:我们需要回归自己先天最纯正的文化, 在思想的净化中, 去接受一种伟大心灵的呼唤。《三字经》里面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它以最简洁易懂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编蒲”抄书的路温舒, 悬梁刺股的苏秦, 囊萤的车胤, 映雪的孙康, 这些人物的刻苦精神无不起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作用;亲、孝、悌、友、恭;仁、义、礼、智、信, 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 无不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起到积极作用。人类的智慧要靠文化的传承;人类的伟大是因为有伟大的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有伟大智慧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将这些优秀的东西传教给下一代, 这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第二阶段的校本教材以生活中的惯用谚语为内容。我国地域广大, 民俗丰赡, 在物产、习俗、生活生产、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流传着大量的惯用语, 我从中选编一些健康而通用的印发给学生, 让他们学到课文中很少学到的知识, 并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内容上力求丰富, 有文教类如:“一时劝人以口, 百世劝人以书”“不学无术目光短, 勤奋好学前程远”;有生产类如“阳春三月不出工, 十冬腊月喝北风”“一棵果树三分田, 百棵果树十亩园”;有事理类如“海水无风浪不高, 树上无风枝不摇”“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早逢春”“什么树开什么花, 什么藤结什么瓜”;等等。惯用俗语让学生在情、趣、理中获得受益无穷的知识并培养了他们高雅的道德情操。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材建设 篇5

摘要: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中的基本建设项目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共建教材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开发适合高职教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好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高职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①目前我国高职教材使用比较混乱。教材编写内容重复严重,课程选用教材非常繁杂,而具有高职特色的优秀教材所占的比重相当小。②教材建设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大部分院校选用本科教材。而实践证明,高职与本科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别,本科教育培养的是“专业理论知识能力”而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动手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直接决定教材的使用必然不尽相同。且本科教材偏理论性,知识层面较深,致使部门高职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影响了教学质量。③情景教学模式的教材缺乏。高职教育教学讲究学生“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材建设的原则

①重点原则。主要体现以学生为重点,“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形式掌握各实践教学中的知识技术。且根据各系(部)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扶植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的配套教材出版,促使它们成为学院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龙头。②创新原则。教材建设要鼓励创新,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编排形式,用项目化教学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专业内容按照实际应用关系组织编写教材,与现有教材相比,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出版。③效益原则。教材建设应注重效益,关注学生受益面较宽的公共课、基础课教材的出版。④择优原则。教材建设应注重在教学使用中效果良好的优秀教材和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学科(专业)所需的教材的出版。高职教材建设的实施方法

3.1 建立校企双方教材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具体由高职院校一线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顾问共同组建以完成教材的建设。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一线搜集现场资料,执笔编审教材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技术专家探讨相关的技术精髓,保证教材理论与实际不脱节。

3.2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①按照高职教学特点,教材应主要体现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内容应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及其目标过程为依托,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合,明确规划出学习性工作任务,不必苛求于课程本身的内容系统完整。②教学方式上应灵活运用单元式构架,将工作流程分成N个部分融入到授课内容当中,其中每部分都分成基本知识、实操技能、综合测试三个小节。知识要点和实际操作技能都是围绕着实际工作岗位的须知编写的。尽量保证学生完成所有单元的学习,有能力顶岗实习。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至始至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在教材框架、内容编排、语言描述、选用例题等方面,力求和高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一致,竭力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迷惑和厌学情绪。每个单元所选的习题,均参考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标准。

3.3 深入企业,确定教材大纲。作为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始终认为高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企业。所以,组织专业老师深入到相关专业企业中去,面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生产需求,对教材结构、实训内容等,与现场的培训工作人员进行研讨,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编排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材大纲。

3.4 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市场调研,把关教材选题。获取更多的企业案例资源,使教材能够更贴近于行业应用。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补充高职院校教师对先进技术的缺乏。获取更多的原厂商实训实验资源,加速教材编写的进程。更多得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努力获得用人单位的校审与把关。更广泛的编写资源,可发动创新教材编委会中大量的资源。获得企业的专业市场运作支持,使教材的市场前景更乐观。有利于传播自己的教学成果,扩大院校的知名度。建立教材质量评价、评优制度

教材的质量评价是强化教材建设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对各院、系已出版的国家和省市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在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对教材质量进行评价。建立和健全优秀教材评奖制度,以激励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推动教材建设工作的发展和教材质量的提高。建立教材出版基金。对优秀教材,如获得国家规划教材或省部级优秀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教材,省部级以上的重要教改项目配套教材,作为重大教改项目配套使用的教材,划入学校和系教学改革实验的教材,作为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标志性建设成果的教材,多媒体电子课件配套教材等给予资助出版。申请资助出版的教材必须由系课程责任教授和学科责任教授论证,两位校外同行专家推荐,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系主管领导审批。申请资助出版教材的主编必须是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质量好、并实际担负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教师。

参考文献:

古筝教材建设与创新刍议 篇6

关键词:古筝教材 建设 创新 发展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古时,古筝艺术虽然传播广泛、技巧丰富且流派众多,但是它与很多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是以口传心授的模式进行传承与延续的,在此过程中虽然古筝得到了发展,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和演奏技法已经换了模样甚至是消亡了。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古筝艺术家们逐渐开始的意识到了这种问题的存在,并效仿一些西方艺术形式的教材模式开始进行尝试性古筝教材编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传统艺术形式认知的深入,古筝受众人群越加庞大,给古筝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古筝艺术家们也进一步开始进行符合时代性的探索,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来进行系统、针对的教材编配,并开始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相关音乐知识的讲解。此类教材的诞生让古筝教材的发展真正的步入到了正轨上来,下面笔者针对古筝教材的建设以及发展创新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古筝教材建设的发展阶段(1957年-1999年)

作为现今最受欢迎的传统乐器之一,在旧时由于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所以直到1938年刊印的《拟筝谱》(梁在平)出现才填补了“筝无专谱”的空白。随后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直到新中国成立就没再没有出现系统的古筝教材。1949年之后,随着中国解放,禁锢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精神枷锁被打破,在毛泽东倡导的“百花齐放”的艺术创造大环境下,为古筝无论是在演奏方面还是教材编创方面都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真正标志着古筝教材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则是1957年蒋萍编著的《古筝演奏法》和1958年曹正编著的《古筝弹奏法》两本古筝教材。这两本教材也开启了日后种类繁多的古筝教材编创热潮的大门。下面笔者就发展阶段的一些典型古筝教材进行举例说明。

1.古筝曲集

《古筝曲集》是古筝艺术家赵玉斋于1963年12月出版的一本古筝教材,这也是赵玉斋唯一的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古筝教材。《古筝曲集》可以说是古筝教材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全书共收录了不同派系的古筝作品20首,其中包含为此书新创作新创作的古筝作品7首,赵玉斋于1955年创作的描写新中国成立后幸福生活以及庆祝丰收场景的作品《庆丰年》也收录其中。此外还有改编的潮州筝曲2首,河南筝曲2首,山东地方古曲5首,山东琴书牌子曲2首,云南古曲2首。《古筝曲集》不仅是对众多古筝作品的集成,同时赵玉斋也开创性的将一些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指法、演奏技巧、演奏符号等附于作品之后,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古筝曲集》也真正意义上开创了新的古筝教材形式。

2.《筝演奏法》

《筝演奏法》是焦金海于1987年编创出版的一本古筝教材。这本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乐曲和练习曲,同时也对古筝的历时、构造以及等相关的演奏技法等进行了一定的讲解。焦金海从实际演奏出发进行教材的编配,让这些收录的作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也开创了我国古筝教材针对性编创的先河。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可以用练习曲进行指法、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练习,也可以通过乐曲来更好的理解筝曲中所包含的艺术情感。

3.其它代表性古筝教材

在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古筝教材还有《古筝弹唱》和《汉乐筝曲四十首》。在70年代至80年代古筝教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曲谱集,而是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张景霞,叶燕编著的《古筝弹唱》就是古筝教材发展史上最早的古筝弹唱教材。而史兆元编著的《汉乐筝曲四十首》中更是收集和整理了40首汉乐筝曲,并在教材后将工尺谱编配其后让学习者在运用简谱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掌握传统的识谱技艺,此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参考价值。2000年之后更是进入到了古筝教材发展的成熟阶段。

二、古筝教材建设的成熟阶段

2000年之后,古筝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并且影响力也已经走出国门,在此种大环境下,古筝教材也开始走向真正的繁荣。在这一时期涌现的教材更是有上百种之多,具体的教材类型主要集中于教程类、曲集类、考级类、音像类、练习曲类、文字著述类等几种。

1.教程类古筝教材

教程类的古筝教材是古筝教材发展最重要、最广泛的教材类型之一。教程类古筝教材可以让学习着沿着规范的轨道进行学习,这类教材不仅仅包含作品的集成,但是也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能够由浅入深的根据不同学习程度和进度进行辅助教学。这类教材应用性比较广泛,既能够适合高校的专业古筝学生也适合社会中业余的古筝爱好者。这类教材有《古筝教程》、《古筝基础教程三十三课》、《幼儿古筝教程》、《简易少儿古筝教程》、《古筝弹奏入门》等。

2.曲集类古筝教材

曲集类古筝教材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1)古筝名家的个人作品集成,这类教材作品的难易程度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却极具有古筝名家的个人风格特征。例如徐晓林筝作品集《蜀籁》、《曹东扶古筝曲100首》等;(2)按流派和年代划分的作品曲集,这类曲集往往具有明显的风格流派以及时代特征,对于为了解某一特定风格特征的演奏者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类教材有《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现代古筝曲精选》等;(3)古筝弹唱类曲集,这类古筝教材是九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娱乐性,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此类作品如《古筝弹唱曲与传统乐曲精选》等。

3.考级类古筝教材

考级类古筝教材在众多类型的教材中相对比较特殊,因为受到高校考级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古筝考级类教材相对较少,但权威性却较高。正式出版的有《沈阳音乐学院(专业)音乐·舞蹈考级教材古筝卷》(2000年);《中国筝考级曲目》(2004年);《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曲目》(2004年);《古筝考级曲编》(2004年);《古筝1-10级》(2005年);《天津音乐院校外音乐考级教程古筝》(2007年)等。这些考级类古筝教材大多是集中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古筝作品,而且古筝专家的权威筛选和界定也让古筝教材在古筝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三、古筝教材建设与创新的特点

1. 体例更成熟

古筝教材在近现代发展的过程中,体例的发展也是古筝教材发展的主线,日趋成熟的体例丰富的教材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古筝学习者。而古筝教材在体例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特征更是古筝学习者学习程度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点。(1)规范性:在古筝教材的发展初期,古筝教材是根据作品而定的,由很多不同的却有较有针对性的作品来进行编创教材。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古筝教材已经更加的规范。这种规范主要指的就是教材编创者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们进行针对性的教材编配,让学习者能够在不同阶段都有适用的作品来进行学习与演奏。这也产生了很多作品是专门为了教学而被创作出来的,这种作品的诞生与编集则带有极强的规范性,逐渐摒弃之前那种主要通过单一的作品来训练技巧的形式,让教材真正的达到了效率最大化,每种演奏技巧与样式都能够找到针对性的作品,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系统性:系统性是与规范性并存的。古筝教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从单一的曲谱转向了曲谱、解释性文字以及影像资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形成的教材学习者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能够了解到一定的作品内容、技巧运用等相关知识,在与专业教师学习之前也能够对古筝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这种系统的多位一体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的轻松。普及性:古筝教材可以说是伴随着学习者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如今古筝的学习者已经得到了普及,大多数学习者也主要是以培养艺术素养为学习目的,所以形成的教材要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人进行编配,这样才能够引导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使得教材中的专业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普及。尤其在科技通讯发达的今天,古筝教育不仅仅只存在于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大部分的古筝演奏学习者往往集中于社会之中,将古筝艺术进行普及才是如今古筝快速发展的重要基数。所以要样社会中学习古筝的群体得到具有极其合适的学习模式以及教材,让古筝学习者无论在演奏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长足的认知。

2. 内容更丰富

古筝教材本身是一种教学工具,但是却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思想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古筝学习者除了古筝这件乐器本身之外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古筝教材在形成之初,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教材内容单一,针对性较弱,这是事物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借鉴西方音乐教材模式之后已经让如今古筝教材的内容更加的丰富、详尽了起来,其涵盖面也已经能够满足不同学习人群的需求。从如今种类繁多的古筝教材中我们能够看出,古筝教材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发展,在质量和数量上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受其他乐器和音乐种类影响,古筝教材中的作品内容无论从作曲技法还是情感的表达都更加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笔者在分析中将古筝教材在内容方面的发展分为以下三点。首先新中国建国之初古筝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古筝的演奏技巧上;其次就是改革开放后古筝教材中的内容开始借鉴欧洲或是少数民族的作曲技术理论进行符合古筝音色特质的编创;再次就是编创者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始进行针对教材而创作的作品,这也迈出了古筝教材发展的一大步。最后是通过特殊音色以及新颖的演奏技巧所编创的作品来应用到教材之中,大幅度的拓宽了教材的发展道路。

从古筝教材内容的发展上来看,如今古筝教材并不单纯的仅仅是通过作品数量的罗列而达到古筝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作品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对于古筝教材内容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古筝教材告诉发展的今天,不仅仅是教材中的内容逐渐增多了,对于学习者的以及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学习者从音符到技巧再到作品背后的艺术思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让古筝教材在教授古筝知识的基础上向其它方向进行延伸与拓展。

3.针对性强

当今的古筝教材可以说是正处于成熟阶段,除了以上总结的古筝教材的特征以外,针对性强也是现今古筝教材最为重要成果之一。古筝教材的针对性发展主要集中在九十年代之后,因为这一时期古筝艺术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了古筝艺术的学习中来,从学习群体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儿童、青少年、成人等,从学习需求上也可划分为业余与专业。当学习者群体不断扩大之后,针对性的古筝教材则会应运而生。对于儿童的古筝教材的使用,则多会以基础为主,内容简单而且通俗易懂,因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解能力较差,日常的练琴也需要家长督促,所以主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青少年的古筝教材可以适当的加深并且内容更加专业一些,并伴随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与作品背景知识;成人古筝教材则往往多以乐曲为主,基础知识为辅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如今古筝教材发展中针对性的明显体现,古筝教材的编创这能够采取这种扬长避短的方式进行编配也是古筝教材的发展趋势。除了日常性教学教材之外,最受重视的教材当属各类型的考级教材,这类教材不仅在难易程度上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在作品风格上也有特定的划分,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阶段性的成果检验,让学习者对自己有着更加准确的定位。

结语

古筝教材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大量教材的产生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需要慢慢探索与改进的。笔者认为,在教材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定的乐理知识和和声知识的讲解,而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在教学以中遇到问题才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此方面知识的介绍。还有就是应将多媒体应用到古筝教材中去,辅助纸质文本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习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古筝的魅力。古筝教材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跟几代古筝艺术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种类繁多的古筝教材也基本能够满足大多数学习者的演奏需求,但是在熟练掌握了演奏技巧之后更多的应该追求演奏技术的创新以及作品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只有真正的将古筝演奏技术和古筝美学并重的发展起来再将之结合才能够让古筝艺术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最终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古筝这门传统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赵曼琴.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赵曼琴.赵曼琴教学筝谱[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3]周耕.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独立学院教材建设思考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现状,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学校, 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为国家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起着应有的作用。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基本工具。当前, 独立学院教材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大批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不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推进独立学院教材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现就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体会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一、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材建设观念的影响, 对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重视不够

独立学院顺应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急需和人们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学科专业快速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已经成为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了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以此为契机开发、编写适应独立学院本科层次的教材是时代的需要。但目前各级领导和教学人员对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重视不够, 使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处于无人问津状态。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的高等本科院校, 受传统教材建设观念的束缚, 认为学校的教材建设是研究型大学、知名大学的事情。因此, 对本校教材建设形成“三无”情况, 即无资金投入, 无专职管理人员, 无教材规划, 即使有一两本教材准备编写也很难出版, 使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处于学校、本部、国家“三不管”状态, 限制了教材建设的发展。

2.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滞后于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实现的, 高等学校每一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都将带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 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 需要面对不同的地区经济、文化, 满足千差万别的个体需求。独立学院大多由地方依法管理, 主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随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 而且要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人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体现地方特色, 才能培养出具有本地特色企业需要的人才, 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灵活, 专业调整、更新快, 因此适时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 逐步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才能在市场的驱动下, 满足社会急需行业的需求。专业改革对应课程建设, 教材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为课程改革服务的, 但目前教材的改革和更新周期落后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不能及时反映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与应用本科学生发展存在距离。

3.独立学院缺乏适合教材建设的编写队伍

独立学院的自身属性使教材编写的难度大。教育部明确指出独立学院“优”“独”“民”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的民办属性, 强调优质教育资源参与举办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必须利用本部的智力、人才资源优势, 参加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文件使我们认识到独立学院在办学、管理和教学上对校本部的依托性。教师是教材的编写者和使用者, 是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主体, 教材的编写需要教师从理论到教学的反复实践过程, 一本教材从教师讲课、选题立项、编写、出版至少需要2年或更长的时间, 而独立学院以本部和外聘教师为主的教学运行机制, 受聘教师有临时观点, 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临时受聘的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积累和足够时间的提炼总结;还有的教师的教学经历和知识结构不适合编写教材, 以上原因使独立学院教材建材的编写队伍很难健全。

4.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较少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得不到重视, 其一, 针对独立学院编写的教材品种, 市面上很多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都是传统的本科教材, 偏重理论性;相适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较更少。其二, 独立学院配备的教师一部分来自校 本部和外聘, 专职教师仅仅是一部分。由于教师的稳定性比较差, 不但影响教材的编写而且影响教材的选用, 突出表现在把校本部的教材做成“压缩饼干”来选讲, 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独立学院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不符合独立学院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适用性差;外聘教师往往选择自己承担课程的教材, 对于前期和后续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难易程度和系统优化很难把握, 所以独立学院教材的适用性是选用教材的关键问题。

二、解决独立学院教材建设中问题的探讨

教育部要求, 民办高校要重点做好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充实和完善办学条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关教育专家、教授均指出:“虽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 但抓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现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解决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问题: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转变传统教材建设观念

传统教材建设观念认为, 教材应由研究型大学、知名的大学的教授, 专家编写, 这种观点阻碍了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发展。转变观念, 首先, 要认识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差别的存在。大众化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对高等教育机构按不同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及评价标准分类的。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虽然属于本科层次, 但有其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作为本科院校中的一个独立层次来考虑。其二, 基于对独立学院的合理定位, 教材建设要创建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律的教材建设模式。教育部《关于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编写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教材。”所以, 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应该作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考虑, 制定具体的对策, 鼓励教师编写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教材。

2.教材建设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就业需求

编写教材的主体是教师, 受用者是学生, 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应该考虑民办高校在校生的接受能力, 是量的概念, 二是应该考虑培养学生所需教材的层次和内容, 是质的概念, 体现教材建设以学生为本。目前, 应用本科的教材结构体系趋近于传统的本科教材, 偏重理论, 忽略实践和技能的开发, 缺乏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 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所以, 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未来就业需要, 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突出应用与能力培养, 合理定位, 创新教材体系结构, 建立新的基础理论教材体系、实践教材体系。理论知识适度, 加强应用与实践, 突出行业与地方特色, 建设名副其实的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

3.依托行业创新教材编写队伍, 编写具有不同风格的特色教材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的文件指出, “坚持多样性的原则, 鼓励编写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教材。”在独立学院教材建设中由于有些教师缺乏对于行业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知识积累, 所以首先要解决编者问题。鼓励教师与企业中的工程师、行业中的技师和能工巧匠联手, 吸收他们作为教材的编者, 创新教材编写队伍, 使理论知识和实经验互补, 解决编者匮乏的问题。重点总结、提炼多年积淀、未曾发掘的来自生产实践的宝贵经验和民间传统产品的工艺、材料、设备, 基于行业和产品合作开发教材品种、创新教材内容, 编写出体现地方、行业特色的不同风格的教材, 增加教材的选择范围, 逐步解决独立学院教材的适用性问题;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要紧跟时代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逐步解决教材建设滞后专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是高等学校教师总结固化教学科研成果, 学习充实实践经验的自我完善过程, 是建立独立学院教材编写队伍的长效机制。

4.领导重视、规范管理、加大投入, 建立健全教材建设管理机构

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发展, 观念转变是先导, 领导重视是前提, 逐步建立教材建设的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学校、教务处和教材科三级教材管理机构, 成立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 由热爱教材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和教材管理人员组成, 决策、指导学校教材建设的重大问题。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负责教材建设规划的制定、教材评审、资金的使用等;教务处有负责教材建设的主管处长处理日常教材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教材科 (或教学研究科) 配备专人具体负责教材建设的日常工作;各级分工明确, 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包括教材的选用、编写、出版等制度, 逐步形成独立学院教材选优用新的更新机制;根据国家教材建设规划指导, 建立国家、市部和学校三级教材建设规划, 培养学校教材编写队伍。建立资金保证体系, 学校对教材建设加大投入, 设立教材建设基金, 调动广大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建立教材编写的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教材研究和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学校的教材建设质量,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 教材建设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 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应伴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发展和完善, 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应统筹、协调发展.教育研究, 2004, (1) .

[2]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7) .

[3]周建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倾向性问题剖析——课程改革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 2009, (6) .

[4]邱坤, 钱可强.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中国教育报, 2007-12-13.

由内镜外科想到教材建设 篇8

在此之前, 人们对内镜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内镜种类繁多, 习惯上把经生理自然通道 (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乳管等) 进入者称为内镜;把经戳创 (切口) 进入体腔或潜在腔隙者称为腔镜, 如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等。这2类统称为内镜。内镜主要用于空腔器官或腔隙的观察、疾病的诊治等, 膀胱是所有空腔器官中研究最早的器官, 膀胱镜的发展对内镜的演变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一千多年前我国用葱管导尿, 还是金属导尿管的制成及临床应用, 都为通过器械观察膀胱内状况提供了希望。经过许多人的不懈努力, 内镜的构件和应用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硬式内镜操作的灵活性得到了提高, 并研制出了由目测部硬管和可曲部软管构成的半可曲式胃镜。1952年Fourestier等发明并报道了经玻璃纤维传导的“冷光源”, 光线通过一根由光学纤维组成的导光束, 从体外将“冷光源”传导至膀胱内, 取代了传统的灯泡照明, 这种方法既有充足的照明, 又无膀胱内发热的问题。1957年美国人Hirschowitz根据玻璃纤维可以导光、集束可以导像的原理, 研制成纤维胃十二指肠镜, 标志着从透镜光学的硬式内镜阶段进入到了可屈式纤维光学内镜阶段。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借助微型CCD图像传感器将图像显示至电视屏上的电子内镜, 其具有图像逼真、清晰度高、避免视疲劳和可供多人同时观看等特点, 开创了电子内镜时代。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 腹腔镜术主要在妇科应用。随着光学电视系统以及器械的改进, 1980年德国妇产科医生Kurt Semm在德国首次施行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从而将腹腔镜技术引入外科手术治疗领域, 开辟了腹腔镜外科的新时代。特别是1987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出现, 促进手术性腹腔镜应用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开展。非气腹腹腔镜手术是利用非气腹装置, 机械性地提拉前腹壁来代替气腹, 创造腹腔镜手术所需的空间条件, 目的主要是避免气腹并发症及拓宽腹腔镜手术和适应证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腹腔镜外科正逐渐向微腔镜外科转变, 广义的微腔镜外科指使用直径小于5 mm的腔镜设备进行操作治疗的过程, 近几年使用的腔镜设备其直径通常只有2~3 mm。

大部分内镜所得图像为平面 (二维) 图像, 3D (three-dimensional) 立体镜可获得三维信息。由于在使用中可使患者产生不舒适、头痛等不良反应, 3D系统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多功能的电子内镜已经问世, 它不但能获得组织器官形态学的诊断信息, 而且也能对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机能进行测定。

其他类型的内镜有:荧光内镜, 红外线内镜, 磁共振内镜, 超声内镜, 胶囊内镜, “示踪”和“爬行”内镜等。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 微创外科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的基石, 内镜技术及微创外科已经普及到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乳房外科、肿瘤外科、肝胆外科等。

内镜技术还在迅速发展之中, 如电子影像导航下的内镜被用于各种微创手术。导航手术系统在颅内手术和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应用此技术可以解决内镜本身带来的视觉问题, 这一新的方法被称为影像增强内镜, 又称为虚拟内镜系统。该系统可产生对内部器官的定位观察和三维医学影像显影。

但微创手术即内镜手术也有其局限性, 此时机器人手术出现了。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的主要优点是不易疲劳、图像稳定和便于精细操作, 还可以远程遥控操作, 同时降低了医患之间疾病传染的风险。其被称为机器人手术, 实际上是误称, 更合适的称谓或许是计算机帮助下的自动化操作。

当前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消除手操作时的固有颤抖, 此外, 系统在从手到工具头的转变是可以的, 如3∶1操作, 就是手移动3 cm, 而器械移动1 cm。在内镜影像放大系统的帮助下, 移动比例可使操作更容易、更精确。

内镜外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 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建立了内镜室, 掌握内镜外科知识的医护人员需要量大大增加, 这就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掌握这方面的理论、实际操作及有关护理知识。内镜仅仅是许多新技术中的一种, 新教材只有充分体现这些新技术的知识及相关护理内容, 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不但有利于就业, 而且在工作中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

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教材的作用在于提示、建议、示范, 而非指示、命令、强制。对于教材建设, 要辩论的不应是该不该存在和发展的问题, 而是如何研发、编写和使用的问题。因此, 教材建设应以实用为本、够用为度, 增强实效。针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实际, 减少繁杂的、难度较大的、与实际应用不符的理论内容, 紧紧围绕“做什么、怎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影响”编写教材, 逐步形成以任务为引领的教材模式, 以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效性。编写新教材应“删陈增新”, 虽然有些内容略显滞后, 但在部分基层医院尚在使用, 从实用性出发仍可保留, 如肥皂水刷手法、酒精浸泡手臂消毒法、尿三杯实验等 (第7版《外科学》仍保留) 。同时, 对于一些像内镜外科等内容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让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临床新发展、新动向。蒉

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 “微创外科”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的基石, 内镜仅是许多新技术的一种, 新教材应充分体现这些新技术的知识及相关护理内容, 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探索 篇9

1.数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一门课程知识体系的合理和课本的合适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第一步.一套适合的教材及配套的参考书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等的一个重要保证, 可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章可循, 不再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课程虚无飘渺.这需要不断地从教学中总结经验, 不断地研究现有教材, 借鉴现有教材的成功之处.纵观国际课程改革趋势发现, 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囊括式”课程内容选择模式逐渐被“精选式”课程内容选择模式所取代.国外教材在引入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时, 先给出数值计算的近似结果, 尽量给出几何直观图, 然后给出严格叙述, 做到了数学理论与计算机应用的有机结合, 这是国外教材的突出特点.这样做符合科学发现的规律, 也提供了利用近似计算解决工程等实际问题的范例.随着大量威力强大的专用数学软件的出现, 所做的图形精确漂亮, 赏心悦目, 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 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多数国外教材都比较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适时介绍杰出数学家, 介绍数学概念史等.

好的教学方法能否得到贯彻, 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教材体系.所以, 教材体系的改革应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重中之重.

2.数学教材建设思想

数学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数学概念的建立, 定理的发现, 新思想的形成等, 大多是由归纳类比、直觉猜想、合情推理而得到的.那些严格的逻辑证明和演绎体系是后来补上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向学生展示严谨性的一面, 又要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一面.要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过分强调严谨是不妥的.我们既要重视数学的严谨性, 又不被数学严谨性所束缚.

3.数学教材建设规划

基于数学教材建设的思想, 对每一门数学课, 要求配备三种版别的教材, 分别称为:简读版、精讲版和拓展版.这三个版别的教材, 在内容上有重复, 有补充完善.

(1) 简读版教材编写特点

重点掌握数学知识的机构, 内容简练, 少有证明.该教材的特点是适合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篇幅不大.该教材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材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吸收先进的处理方法, 反映当代的数学的发展趋势.书中简述各部分内容的核心和精华, 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叙述, 尽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书中没有太多太难的知识, 若能掌握书中的精髓, 做到触类旁通, 就会有较大的收益.正如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应当建立一些平台, 在平台上继续往前走.对于平台拿来用就是了, 除少数专家之外, 一般人只要会用, 不必详细了解它的编制过程, 数学的情形也一样.简读版教材就有走向平台的趋势.

(2) 精讲版教材选取

以高等数学为例, 作为中国国内高校工科各专业广泛使用的同济版高等数学, 经过二十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及四次认真修订 , 在内容、结构还是装帧方面, 都更加成熟和完善,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和风格.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叙述详细、通俗浅显、例题较多、便于自学等优点非常适合广泛使用.经典的数学内容虽然要用现代数学的观点与语言来统率, 但仍有必要适当地介绍某些现代数学在经典数学中的“根”.

(3) 拓展版教材编写特点

拓展版中包含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以及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数学背景知识.这些数学史料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思维方式, 增进对数学系统的结构化理解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念.教师要培养自身的数学史素养, 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数学史料, 然后进行筛选, 做好数学史教学资源的储备.教师要本着引导学生数学兴趣的出发点来参编拓展版教材, 更新教材.

4.结束语

大学数学教材体系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它必须贴近新的教育理念, 必须适应新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上要引进优秀数学软件的使用及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 删减一些较难运算技巧的讲解和训练.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的作用体现得更加全面, 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数学素质, 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拙见, 旨在抛砖引玉, 恳请广大同行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刘耀斌, 关于数学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9年12月.

[2]张立震, 工科高校《应用近世代数》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与思考[J]大学数学, 2007年6月.

[3]李广全, 关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9月.

[4]王浚岭, 关于《数学分析》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综述, 数学教育学报, 2005年8月.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探索,实践

0 引言

教材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对企业现状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没有充分了解,因此对学生的培养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教材的编写过程,没有做到校企合编和产学研结合。

1.2 教材编写与选用缺乏集体研究

在教材的选用上,高职院校一般模拟普通高校的教师选择教材,教研室审定报系级审批,最后提交教材行政主管部门采购的方式,这样仅由教师个人选择教材,虽然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缺乏集体研究和监督机制,很容易出现更换教师后,其他教师不喜欢用此教材,而淘汰、更换。

1.3 实习实训教材严重不足

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实践教学,优秀的实习实训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授课用的,优秀的实训教材较少,即使有一些,也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一半,虽有少量教材,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1.4 教材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教材主要以单一纸质教材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综合多种媒体、多种形态、多种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还未形成规模。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媒介已经成为传播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而成为教材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目前这些手段虽然在计算机类教材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其它专业教材中的应用还相对薄弱,教材建设的立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教材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建设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一是优质(纸质)教材向精品发展;二是精品教材向立体化教材发展;三是实训教材向多媒体教材发展,并且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衔接;四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教材评价机制。抓好教师基础文化﹑科技水平﹑业务知识﹑动手能力﹑教材编写水平等方面综合素质提高;加强纵横单位的合作,构建快速高效畅通的出版平台,运用合力弥补各自的不足,建立以学生为本位互利机制,强化宏观指导与微观协调作用。使教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适应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实际需要。

2.1 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要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变,要从为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坚持职业教育教材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和编写方式。

2.2 加强校企合作,加快精品教材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能和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教材内容由相关的情景模式组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下现场锻炼,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授课,共同编写高质量符合高职特色的精品教材。当今,国际化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即是课程的国际化,一个重要表现是所有课程均当体现国际观点,通过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接受国际化观念,不失为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教材的同时,更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教材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将国外职业教育教材的特色和优点和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编写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国情的高质量教材,才能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2.3 适应教学发展,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室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地,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都是教学场所的延伸。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

2.4 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教材质量评价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教材评价体系,并对教材的使用效果情况建立档案。教材评价由校外专家鉴定、校内专家评审和学生调查三部分组成。评价的主体分别是学院教材建设委员会成员、本门课程的有关教师、外聘专家及所授本门课程的班级学生。评价的对象是本门课程教材(正式出版教材、非正式出版教材、讲义等)。从评价的时间来看,教材评价最好在教材的初次选择前进行;另外,学期教学结束后,也应该对教材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在后面继续使用该教材。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必备载体,高职教材建设既要注重市场需求,又要体现超前性、指导性;要适应专业变化,突出职业性﹑应用性。要正确对待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当前教材建设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其建设和开发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好的教材应该具有引领学生进入专业、职业角色,最后

参考文献

[1]雷运清.浅谈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11).

[2]章金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试论“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建设 篇11

[关键词]知行融通型 高职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李瑜芳(1963- ),女,福建龙岩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感技术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28-03

教材是将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转变为教育现实的中介,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客观上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一、现行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高职教育科学理论的支撑,思想性不明确;二是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教材职业性体现不够;三是大都按学科体系编排,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技能性体现不够;四是没有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性体现不够;五是没有按技能学习心理顺序编排,可读性不够。

为了解决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创立了“知行融通”职业教育理论,并依据该理论编著了“十一五”规划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二、“知行融通”理论概述

从先秦到当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知”与“行”之先后、轻重、难易,各有所辩。“知”是包含道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知识在内的人的认知的统称,“行”是包含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在内的人的行动的统称,朱熹提出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的知行观,并指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是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阐述知行观的。传统职业教育中,在学校主要解决“知”的任务,从“知”到“行”的转化则主要由教育主体自行解决,这必然造成一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缺失。时代在呼唤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知”与“行”的双重任务,必须创立职业教育新理论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知行融通”职业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知”可以指导“行”,“行”可以检验“知”并可创新“知”,“知”与“行”不断转化,其境界以螺旋的形式提高,直至达到“知”与“行”融通的最高境界。在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时,“知”与“行”的转化需要条件,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过多次转化,螺旋式提高。

在职业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能力是在“知”与“行”不断转化中螺旋式提高的,职业院校的任务和追寻的目标就是创造条件让教育主体“知”与“行”融会贯通。如果职业院校重视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材、“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教育主体知行转化的条件,并积极创造这个条件,就可能促进教育主体“知”与“行”有效转化、融会贯通。

三、“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建设原则

不同的教材观会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在“知行融通”理论指导下,教材的特点是根据“行”的难易顺序和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依次编入与“行”相对应的“知”,“知”与“行”的内容交替出现、螺旋式展开。教材编写应遵循如下原则:

1.教材“行”体系原则。教材 “行”体系原则是指教材应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践技能培养的体系编写,体现高职教材的技能性,即以“行”的体系代替传统的“知”的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材是按学科体系编排的,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是高职一年级课程的教材,有一部分新生原本是网迷,刚摆脱高考,对计算机操作技能渴望已久,当他们带着好奇感、新鲜感上课时,教师却没有立即让学生操作计算机,而是按照教材知识体系,先讲“计算机系统”“数制概念”“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DOS操作系统”,直到十几个课时过后讲WINDOWS 98的启动与退出时,才让学生上机操作,而这十几个课时的枯燥内容已经扼杀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教材的编写应按哪种逻辑展开,应看教材是适合普通教育还是适合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材的编写过程是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对于已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来说,这种归类一目了然,但对正在学习的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这种归类不符合学习心理。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割裂,学生往往将理论从最低层次一直学到最高层次,当进行实验或实训时,却无法从繁琐的理论中找到指导实践的那部分知识。因此,应以“行”的体系代替“知”的体系,为职业教育教材注入生命与活力。

教材“行”体系原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项目化分解,形成有一定知识与技能覆盖面的一系列的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让学生在研究项目、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习;二是在编写每个项目时,应以实践为主体,将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践中,这样的教材虽然知识体系是断续的,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系统的;三是要求“知”与“行”的内容比例应适度,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

2.教材的职业性原则。高职教材的职业性原则包含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编写教材之前要对生产实际进行调查,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对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的技术要求加以分析;二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岗位为主线,以职业需要为取舍,符合岗位群需求,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三是要明确理论知识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四是要求实践知识与技能以项目为主体展开,让学生亲自动手。总之,教材应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3.教材知行内容的螺旋性原则。由于教育主体的能力是在“知”与“行”不断转化中螺旋式提高的,“知”与“行”需要进行多次转化,因此,“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应根据“行”的难易顺序和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依次编入内容。在编写每个项目时,应先复习必备的理论知识,再呈现简单的技能操作,然后增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再阐述较为复杂的技能,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内容交替出现、循序渐进,这就是教材知行内容的螺旋性原则。

螺旋性原则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肢解知识体系,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为一个个难易不同的实践训练项目;二是教材呈现顺序应按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分类到综合,逐级展开,力求切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三是教材呈现方式要采用知行内容交替模式,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行”后“知”或先“知”后“行”。例如,其中一种模式是要求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项目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然后教师将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入螺旋式发展的学习循环中。

4.教材的教学性原则。教材的教学性原则是指教材应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学。“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适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教室、实验室或车间)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因此要求教材必须有以下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材必须指出与教学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硬件设备的类型、实验和实训材料的种类;二是教材必须有实践步骤,保证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落实;三是教材必须有章节总结;四是教材应有课后练习;五是教材应有教学方法指导;六是教材应有学法指导。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从“行”中追寻自己的实践目的,自行探索思考,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5.教材的可读性原则。“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的可读性原则包含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材应反映时代新技术,介绍学科前沿问题,显现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二是在教材中应合理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三是在教材中应编入学生感兴趣的应用实例,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四是教材风格要与时俱进,文字论述简单明了,数据图表清晰,色彩、开本与排版形式等适应现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情感;五是教材应具有特色,有创新。

6.教材的弹性原则。“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的弹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教材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不同需要,编排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功效、不同时间的训练项目,以利于职业院校和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选择;二是教材中每个项目应将知识按难易程度分开编排,从易到难展开,使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三是在教材中应编入该教材先期课程的知识技能简介和该教材知识的发展方向,为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

四、“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建设实例

根据“知行融通”型高职教材建设的原则,笔者编著了“十一五”高职规划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在编写教材前,笔者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单位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上需要用到传感器,在自动化仪器操作和维修中要接触到传感器。除此之外,在检测岗位和安防工程上也大量用到传感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编写教材时应包含这些内容。

该教材分三篇内容,第一篇是绪论,目的是让师生了解本书结构与教学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概论。第三篇教辅模块是用于辅助教学的,《辅助一实践必备基础知识》《辅助二LEGO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复习本课程的先期知识;《辅助三多传感器系统与传感器网络》《辅助四新型传感与检测技术》属于新技术和传感器应用发展趋势介绍,体现教材的可读性原则;《辅助五实用传感器应用电路集锦》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感器实用电路的自学能力;《辅助六本书部分课后练习解答》方便师生教与学。

第二篇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是该教材的主体,按照“行”的体系编写,按照学生的接受心理将传感器应用“知”与“行”的内容螺旋式展开,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知识和提高传感器应用能力。第二篇编了十五个项目,其中《项目一基于LEGO实践平台的机器人制作》《项目二光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三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四声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五温度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六角度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七光纤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八霍尔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九气敏传感器及应用方法》《项目十力传感器及应用方法》这十个项目属于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是电子类、机电类、计算机硬件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对各类传感器的机理和应用系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拓展知识与拓展能力的训练,提高传感器原理应用电路的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第二篇的《项目十一传感器仪表安装工程技术》《项目十二物位检测与物位传感器安装》《项目十三无损检测技术》《项目十四超声波检测技术》这四个项目属于工学结合项目,是根据传感器仪表安装工技术要求和无损检测资格证要求编写的项目,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将来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项目十五机器人创新设计方法》属于拓展项目,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立性,各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设备情况和工学结合情况从以上十五个项目中挑选项目进行教学,这体现了教材的职业性原则和教材的弹性原则。

以第二篇《项目二光传感器及应用方法》为例,该项目分《光电传感器基础知识》《光电传感器应用方法》《光电传感器应用拓展知识》《光电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方法》四个部分,《光电传感器基础知识》《光电传感器应用方法》是必学内容,《光电传感器应用拓展知识》《光电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方法》是知识与能力的拓展部分,属于选学内容。

采用该教材教授《光电传感器基础知识》时,应先让学生认识各类光电传感器的外观,然后进行实践操作体验,接着再归纳总结各种光电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课堂教学属于先“行”后“知”模式。《光电传感器应用方法》主要是实践,在实验室进行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光电传感器应用拓展知识》主要介绍其他光电传感器的应用方法,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让学生自学。《光电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以一个应用电路设计为例,呈现设计方法,可以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来实习该部分内容,也可作为一份长作业布置给学生,其中设计部分由学生业余时间完成,电路试制部分可由学校提供场所让学生完成。

采用该教材《项目二光传感器及应用方法》教学后,学生掌握了必学的知识:(1)认识了各类光电传感器;(2)掌握了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的特性及应用方法;(3)了解了其他光电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方法。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1)能用万用表测量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的特性;(2)能在实验板上搭建简单的光电传感器应用电路。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等职业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学生通过光电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在创新思维方面得到了锻炼。

教材建设 篇12

1 课程对应的实训室设计

对实训室根据目前市场网站建设的公司架构方式建立工作室, 工作室中专人专机, 采用团队合作方式, 同一网站项目小组的学生在同一组机中, 围成一个圆圈, 实训室配置网站建设所需的WEB服务器 (域名服务器、空间服务器、邮件服务器) , 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域名、虚拟空间、上传到服务器, 让学生能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机器采用最新配置, 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完善的网络设备, 均可高速联接Internet, 机房配备投影仪、实物投影仪, 便于直观教学。实训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全真性

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从仪器设备、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等方面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 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 重视职业素质训练, 强化学生技术能力培养。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训练和灵活性训练, 提供一个比较接近实际岗位以及对技术技能训练的良好环境, 从而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 有目标的进行实践训练,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行构思、设计、创造的空间。

1.2 团队合作

实训室中同一网站项目小组的学生坐在同一组机中, 围成一个圆圈, 由于同一项目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 就方便互相间项目的交流、沟通、资源共享, 使得在开发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好更快地解决, 使项目能很好地完成, 体现了团队合作的作用。

1.3 先进性

实训室的设备具备现代企业正在使用设备的水平, 实践教学的内容跟踪生产的前沿技术, 尽可能反映现代企业先进的技术与水平;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前沿的专业技术和生产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技术含量与技术水平。

2 课程对应的实训教材设计

《网站建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需要, 须摸索出符合新时期高职高专实际的教学模式。为此, 由具备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与多年网页设计工作经验的项目工程师, 根据“以专业技能体系”为主, 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的原则, 编写符合专业操作实训的教材。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制作, 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实训教材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2.1 体现“项目教学”模式和高职教育特色

实训教材主要为高职院校“网站建设”和信息类专业群中Web应用程序设计方向师生使用,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具体的使用对象, 围绕“项目教学”模式进行组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重基础的学科型教材特点。

2.2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优化课程体系

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及技术能力应用需求, 根据“项目教学”模式和特点, “以专业技能体系”为主, 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 符合专业操作实训的特点。自始至终围绕一个真实的网站项目 (案例) 组织教学与实训。教材从网站建设的需求调研、静态原型设计、动态网站开发、网站的测试、网站的售后维护的整个流程来进行设计开发;十分注重对学生岗位能力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书中文字叙述思路清楚, 力求简洁、顺畅;采用启发式编写, 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独立思考的余地和探究开拓的空间, 逐步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 促使他们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并掌握技能。

2.3 教材特色鲜明

教材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项目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体系, 以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 围绕实际案例开展教学活动, 绝不是教基础理论知识和介绍软件产品的使用方法。

(2) 注重对学生实际岗位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内容新, 与新技术紧密结合, 不过时、不落伍。

(4) 操作步骤明确且采用图文并茂的描述方法, 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与容易产生歧义的描述。

(5) 重点强调理论够用为度, 与实践紧密结合, 方法与技术并重, 深入浅出, 循序渐进地介绍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

(6) 案例真实, 实用性强, 有真实案例效果供学生对比, 真正做到学中做, 做中学。

(7) 每章节后配有复习思考题、实训操作训练步骤和实训作业训练, 供学生练习和强化教学效果。

(8) 提供有教学课件、实例源代码和立体化课程教学网站, 供学生下载材料和互动交流学生, 网站链接有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素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通过在实践中对《网站建设》课程应用上面所述的教材、实训室进行教学, 学生的项目制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能以团队的方式制作出与企业要求接近的网站作品,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一波.Dreamweaver CS3网站制作炫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大学生翻译下一篇:锅炉的安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