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体系

2024-06-14

教材体系(精选12篇)

教材体系 篇1

历史学讲究史论结合, 要求要言之有据, 言之有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 史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阶段史论阶段史论是指在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内, 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 得出具有总结性、规律性认识的历史结论。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就按中国古代史发展阶段特征分为:祖国历史的开篇, 先秦、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时期。所以, 阶段史论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起止时间里的内容为史, 划分理由、特征为论。

章节史论通常是章为论点, 说明了历史看法、历史特征, 节为史实。如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上册教材第一章标题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这是本章的核心问题, 也是15至17世纪欧洲历史的阶段特征。围绕该论点教材搜集了大量历史素材, 并透过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从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这一角度讲了“兴起”过程及原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从资本需求和国际关系方面讲了“兴起”的影响;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从意识形态领域讲了“兴起”的影响;第四节“尼德兰革命”从政治角度讲了“兴起”的影响。这种以史统史的反映某一重大历史活动过程的章节结构, 课文中对各过程分期的看法、各阶段历史事件产生的作用、影响乃为论, 可谓史中藏论。

节目史论一是主要以节为论, 以目为史。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章中第三节“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论, 黑体小字“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并存”、“察举制”、“编户制度”为史。二是个别节目都为史。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为史, 黑体小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都也讲的是史。这是以史统史, 然行文潜台词却是中国的落后, 清政府的腐败, 即史中藏论。

目点史论即每节中黑体字小目为论, 说明该目的知识点为史。如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第二个小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论, 而论证该目的, 如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中央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焚书坑儒等内容则为史。

背景史论背景往往表现为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条件, 交待历史背景的目的则是为了说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背景史论其构成则多是由论统史。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个小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讲的是鸦片战争的根本起因, 课文以“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 危机四伏”及“正当清朝衰落之时,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为观点, 以当时中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表现为史实, 说明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经过史论历史经过反映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但其中往往也带有编史人的观点与看法。如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 教材以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约克镇投降为史, 反映了战争的发展过程, 相应的以每个史实导致的影响、作用为论, 有史有论, 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

结果史论结果是历史事件的结局, 一般而言, 有两种结果, 或是成功, 或是失败。那么,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中, 分析的理由便为论, 依据便为史。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这两点为论, 而《天朝田亩制度》是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领导者争权夺利的天京变乱, 偏师北伐则为史、为据。

意义、影响史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产生现实的或长远的影响, 于是便有了历史意义或历史影响。在历史意义或历史影响的阐述中, 也是有史有论的。如《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材中指出了三点:进步性、爱国性、启蒙性。而论据则分别指向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思想上提倡新学, 主张兴民权, 并对封建文化进行抨击等。

教材体系 篇2

(质量管理体系方面)

二OO四年七月

一、ISO9000标准概述

(一)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1920-1940)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现代工业尚未形成,工厂的规模一般也不是很大,产品质量与技术人员素质和工人技巧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厂逐步向现代化进展,再靠手工作坊式的自产自检已难以保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因此,在客观上就需要建立检验工序,配置专职检验员。

在这段时期内,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展活跃的一些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普遍在工业界建立质量检验制度,也形成了一支专职从事检验工作的检验员队伍,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和出厂交付前进行检验把关。当时的专职检验工作主要是按照各企业或行业编制的文件规定要求,利用当时尚为领先的检验设施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检验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从而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

这种专职检验制度的建立比起工业化大生产前的工人自我控制方法是先进多了,对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工厂信誉起了不少作用,但是,这些专职检验工作毕竟是在产品已成为废品或次品的情况下进行的,有了专职检验员的把关,这些废次品并没有流向社会,不过,工厂的损失是已成定局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渴望能有一种方法可以科学事先防止不合格品的形成,以减少损失,因此,质量管理就从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40-1960)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60-至今)

(二)ISO9000标准发展史

1、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军用标准

美国在采购武器装备时发现,虽然对军火的生产厂家技术要求的很明确,也通过了验收,但在使用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于是美国在50年代军 方提出一个要求,即在合同中提出技术要求外,还要提出质量保证要求,形成了军用标准。

2、世界各国的质量保证标准是在军用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发展到了压力容器和核电站等部门采用,最后推广到普通的民用工业,制定出了相应的质量保证国家标准。

3、质量保证标准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但较分散,在管理及保证要求上有很大差别。

4、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需要,统一各国认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具体负责这方面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ISO/TC176的秘书国是加拿大,主要成员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瑞士等国。

5、通过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花了近7年的时间,终于制定出了一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且被大多数国家等同采用。

ISO8402-87

质量—术语

ISO9000-87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使用指南

ISO9001-87

质量体系—开发设计、制造、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2-87

制造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3-87

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4-87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6、经过各国实践,ISO/TC176通过对87版标准存在的不足,通过修订完善,制订并发布了94版标准。7、94版标准发布以来,世界各个行业均采用该标准要求向第三方申请认证,但TC/176发现,94版标准在执行中仍存在不足之处,该标准对机械加工行业很适用,但在商业、教育等领域实施时存在一定问题,于是在2000年经过改进发布了2000版标准。

(三)2000版ISO9000族标准包括四个核心标准: ISO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2001

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四)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五)ISO9000:2000标准的有关术语

1、ISO9000:2000标准共包括80个术语,其中:

(1)有关质量的:5个

(2)有关管理的:15个;(3)有关组织的:7个;

(4)有关过程和产品的:5个;(5)有关特性的:4个;

(6)有关合格(符合)的:13个;(7)有关文件的:6个;

(8)有关检查的:7个;

(9)有关审核的:12个;

(10)有关测量过程质量保证的:6个

2、几个相关术语:

1)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3)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4)质量方针: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5)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6)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7)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8)产品:过程的结果。

(六)ISO9001:2000标准简述 包括八个大条款。1)范围; 2)引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4)质量管理体系; 5)管理职责; 6)资源管理; 7)产品实现; 8)测量、分析和改进。

(七)关于GJB9001A-2001标准

是一个军用标准,等同采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军用产品的特殊要求编制而成。增加了78个小条款。

二、山工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一)山工贯标认证过程:

 1996年开始贯彻ISO9001:1994质量体系标准。

 1997年11月通过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中心审核并注册发证。 1999年贯彻国家军用标准并于12月获认可证书。 2001年开始贯彻ISO9001:2000质量体系标准。

 2001年7月份在同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2000标准质量认证。

(二)山工的文件体系

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质量手册;

3、程序文件;

4、公司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作业文件;

5、质量记录。

 质量手册:公司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包括以下23个程序文件(按GJB9001A-2001标准要求编制):

1)文件控制程序

2)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3)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4)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5)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6)质量计划控制程序 7)与顾客有关过程的控制程序

8)设计开发控制程序 9)新产品试制控制程序

10)采购控制程序 11)生产和服务控制程序

12)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13)产品交付和交付后活动控制程序

14)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15)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

16)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17)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8)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9)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20)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21)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2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23)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作业文件有59个,涵盖了有关技术、工艺、检验、设备、计量、顾客满意、教育培训、物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质量方针

本公司以“拓展产品系列,扩大市场占有率,树山工机械国际品牌”为经营理念;以“顾客满意是我们的工作标准”为质量宗旨;严格贯彻质量管理标准,厉行管理职责,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践PDCA,实施持续改进,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注:

1、拓展产品系列:就是为满足市场需求和顾客期望,增强公司发展活力;不断改进和研发新的产品;

2、扩大市场占有率:就是在增加产品品种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发展创新优势,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份额,满足顾客需求;

3、树山工机械国际品牌:是我们的目标,要求全体员工真诚团结、同心协作,让我们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4、顾客满意是我们的标准:指全体员工要视顾客为衣食父母,处处为用户着想,人人把好质量关,从自我做起,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并不断持续改进,达到顾客满意。

(四)质量目标

1、产品开发高起点、高水平,实现与国际接轨,每年至少完成两种新产品鉴定。

2、装载机产品质量达到(或保持)一等品要求,争创“山工机械”国际品牌。

3、全面落实山工服务承诺,产品三包一年,保修两年,顾客满意度全年保持在95%以上。

4、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前列。

5、质量改进计划落实率95%以上。

6、强化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损失控制在销售收入的1%之内。

7、经济效益指标(利润)每年递增20%。

以上指标每半年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有关部门评审、诊断,并就发现的问题重新进行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在资源、文件各方面予以协调,责成责任部门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实施持续改进,确保本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方面的要求

(一)培训程序

1、新员工入厂后,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制造部生产和设备管理部门及综合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厂规厂纪、设备、安全、ISO9000标准等方面的岗前教育培训,并组织训练和实习,合格后方可安排到相关部门。接收部门负责进行实/见习期或学徒期岗位技能培训,期满合格后报人力资源部办理转正手续,安排正式上岗工作。

2、复工仍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人力资源部组织其学习劳动纪律和相关工作程序、作业文件,合格后安排上岗。

3、因生产工作需要进行岗位变动的,人力资源部首先安排其进行岗位应知应会培训,合格后再安排上岗。

(二)质量控制程序

1、操作者熟悉并严格按产品图样、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进行加工装配。

2、加工装配完毕,操作者要认真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按要求填写相关自检记录,并交检验员进行专检,检验员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序或入库。

3、产品实现过程中,凡不符合产品图样、工艺文件、检验文件及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的,均为不合格品。

操作者在加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毛坯、半成品及外协外购件时,应及时通知车间技术员和质保部检验员进行处理。对不合格的原材料绝不进行加工装配,对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转序或入库。

(四)设备、计量器具的控制程序

1、设备管理程序

A、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者应认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守则和设备操作规程。

B、实行设备运转交接班制度的车间,交班工人在下班前15分钟完成日常保养工作,认真填写《设备运转交接班记录》,然后向接班者当面交清设备状况。

C、操作者负责按《设备操作与维护保养规程》进行设备的日常、定期保养,并按规定填写相关保养记录。

D、设备故障、事故处理程序

a、一般设备发生故障后,操作者应及时通知车间领导,由车间主任组织设备维修人员等进行现场检查,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抢修。

精、大、稀和机械工业关键设备发生故障后,操作者应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报车间主任、机械员,由车间组织人员分析故障原因,车间自己能排除的故障由自己排除;车间无抢修能力或在一天内不能解决的故障报制造部(设备),由制造部(设备)组织维修人员分析、查明原因后立即修复;两天内不能修复的报主管经理,由主管经理组织进行处理。

b、设备事故发生后,操作者应立即停机,切断电源,保护现场,逐级上报。

一般事故由发生事故单位主管负责人和有关人员,根据“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进行调查分析,并及时报制造部(设备),由制造部(设备)组织处理并报分管经理批准。

发生重大、特大事故当日内由分管经理组织设备、治保、安全、工艺、财务部及事故发生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现场分析,查明原因责任,及时作出处理意见,并报总经理审查后,报请董事长批示。c、制造部(设备)负责按有关规定对发生设备事故的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对隐瞒事故不报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应加重处罚,追究单位领导责任。

2、计量器具管理程序 A、计量器具的使用与要求

a、经检定合格并有有效期内检定合格证书或合格标记的计量器具,方可使用。未经检定和认可、超周期等不合格计量器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使用。

b、计量器具选用应知其测量能力及不确定度,确保测量准确度。使用前应校对“零位”。不准私自拆卸。进行测量时,必须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使用。

c、严禁磕、碰、摔、砸现象及将量具作工具使用,不许放在机床刀架可移动力导轨面上,不得与工具、刀具混放在一起。使用中测量精度遭到破坏,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送质保部(计量)检修。

d、严禁违章操作和超负荷使用。仪器如有故障,使用人员不得随意处理,应立即停机,通知计量部门检修。

e、当发现计量器具不合格时,应对原检测件进行复测。B、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

a、使用者负责进行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

b、计量器具使用完毕,应做到去除工作物、卸除负载、擦净污迹、切断电源、水源,涂油,盖好防尘避光罩;不常用的计量器具的要擦净,涂防锈油。

c、凡存放计量器具的房间、工具箱应清洁、干燥、摆放整齐。计量器具做到入盒、装箱、上架定置定位合理存放。

四、生产工人质量职责

1、熟悉并严格贯彻执行产品图样、工艺文件等有关技术、质量标准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质量记录等)。严格按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遵守工艺纪律。

2、树立“产品质量第一”的质量意识,坚持贯彻“质量是干出来的”、“质量掌握在大家手中”的工作理念,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追求精益求精。认真开展自检工作,做好产品质量的有关原始记录的填写,确保文字清晰、数据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并配合车间和质检部门做好工序质量控制。

3、加强不合格品控制,对不合格的原材料、毛坯、半成品及外协外购件绝不进行加工装配,对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转序或入库。加强与上、下道工序之间的沟通,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车间领导和质保部进行反馈,并主动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从主观上严格杜绝类似质量问题的发生。

构建职业培训教材新体系 篇3

一、原有职业培训教材体系概况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多年来致力于职业培训教材的开发,形成了完整的职业培训教材体系,主要包括培训文件/标准、鉴定考试、培训教材3大类约3600种产品,教材内容涉及212个职业(工种),几乎覆盖了所有通用职业和部分行业特有职业。已出版的教材在职业培训领域有比较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职业培训事业发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教材出版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5年销量在万册以上的教材就多达66种。

1.原有职业培训教材体系分析

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开发,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业培训教材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述教材体系结构可以看到,职业培训教材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系列产品,即用于鉴定考试和用于培训辅导。其中用于鉴定考试的教材经过多年开发,形成了多个系列,根据全国需求开发了适用全国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及配套辅导练习,根据地方需求编写了“1+X职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根据行业需求编写了机械行业特有职业国家技能培训鉴定教材等。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上按照职业等级编写,既有单一等级教材、等级合编教材,也有零起点教材。在教材功能上来分,既有教材又有教辅,同时既有针对理论知识考试的鉴定指南,也有针对技能考核的技能操作强化训练手册。

对于培训辅导教材,主要包括系统性培训的劳动预备制教材和短期培训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教材。

2.原有职业培训教材体系的不足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原有职业培训教材体系还有一定空白,主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行业、企业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外,还开展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相关的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临时性的新技术培训。而我们开发的教材主要服务于职业资格培训和政府补贴培训,不能很好地适应于市场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二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技能培训之外,还有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拓展知识面等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开发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产品,适当拓展出版范围。

三是教材原有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基于原有体系的选题开发和经济效益增长处于瓶颈,必须创新选题开发思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沿用当前的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思路,就是继续向当前没有覆盖的职业扩展。但是,通用的职业已经全部涵盖,即使向未覆盖的职业扩展,规模效应也不大。

因此,在职业培训教材体系重建时,有必要考虑从业者职业生涯终生教育与培训需求,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基础上,围绕职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开发多种用于不同场合、满足不同需求的职业培训教材产品,重新构建职业培训教材体系,开发适应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和培训目的的产品,同时开发方便个人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提升选择相应的产品,以拓展优势市场,进而扩大在职业培训教材市场的占有率。

二、新型职业培训教材体系构建

新型职业培训教材体系的构建要围绕从业者职业生涯终生教育与培训需求,全方位满足企业、行业、培训机构以及具体从业人员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自身业务拓展的需要,开发实用技术类教材和大众生活技能类教材,实现产品体系的拓展。

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横纵两个方面的问题。纵向上主要考虑整体职业生涯培训需求,即每个职业的从业人员都会经过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岗位培训、提升培训等;而横向则应考虑每个职业是否都可以构建完整的体系,每个职业的完整体系的构建方法是否一样。在现实中,不同职业所需知识技能不同,职业晋升方式不同,每个职业不一定都能够构建完备的体系,而且构建方式是不同的。此外,考虑到出版效益,不必每个职业都构建同样的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及每个阶段的不同需求,新型职业培训教材体系可以划分为职业基本素质培训产品、鉴定考试培训产品、岗位技能培训产品、职业技能提升产品和职业拓展产品。此外,每类培训都应该有数字产品,为了突出数字产品的作用,将数字产品单独列出。新型职业培训教材体系如图2所示。

1.职业素养培训产品

职业素养即所有职业或者几个同类职业都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职业基本素质培训,如职业道德、公共计算机和英语、职场人际关系等,同类职业共通性的基础知识,如服务职业必备的礼仪知识等。

2.鉴定考试培训产品

此类产品已经开发的比较完备,文中不再赘述。

3.岗位技能培训产品

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可能在多个岗位工作,可以围绕该职业所包含的工作岗位进行开发,这就是岗位技能培训产品。例如,维修电工职业在职业分类大典中就包含农机电器设备修理工、电工电路仪器仪表装调工等20个工种。根据维修电工所在行业不同,其工作的岗位不同,如建筑电工、工厂电工、煤电工、农电工、物业电工,以及电力行业的电缆敷设工等,可以分别开发各个岗位的教材。

在同一个企业内,对工作流程的不同环节、不同岗位工作也可以开发不同的岗位教材,例如,物流师可以分为仓储和配送、单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岗位。

此外,也可以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或者工作工具的不同开发不同的产品,如营销员岗位,可根据工作对象不同,分为房地产销售员、汽车销售员、保险销售员等岗位;数控车工,由于从业人员所在岗位操作的机器型号不同,还可以针对不同机器型号来开发不同的产品。

4.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产品

此类产品主要用于在职人员技能提升或者知识更新的需要。满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第一,按照知识/技能模块编写,维修电工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识图、测量技术、电气安装、线路敷设、调试和维修(包括动力、照明及控制电路)、电气故障维修技术、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电子线路、集成电路等)、安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PLC、单片机、变频器)等。因此,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形成单独介绍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产品,例如《电动机的接线与维修》《家庭照明线路的敷设》等。

第二,介绍实际工作案例,例如《家庭照明线设计与敷设20例》等。

第三,从市场热点或者新技术模块出发,在众多的维修电工需要掌握的技术中,电动机技术和数控机床电气调试维修是大多数工厂电工都需要掌握的,可以选择这些专项技术开发一些产品。

5.职业拓展产品

这类产品主要包括围绕职业内容拓展开发的产品。例如,LED和PLC成为近年来的电工技术热点,可以开发这类新技术的产品。又如,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普及,可以在计算机操作员职业内容的基础上,开发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计算机培训产品等。

6.数字产品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技能培训和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在职业培训教材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同步开发数字化产品。

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它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与已有产品配套,另外一种是单独开发。配套的产品有与职业培训鉴定教材配套的电子产品(书中素材和案例)、与辅导教材的试题库和练习盘、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教材包配套的素材和案例集、技能操作示范视频、与相关工具书配套的检索系统等。另一种是单独开发相应的产品,如技能操作视频、网络课程等。

二是技能模拟实训产品。例如,维修电工的模拟实训平台,可以模拟真实的维修电工实训模块,可以让培训人员了解电路的构成、元器件的结构和功能、线路故障排除等。

三是学习平台产品。结合网络和移动设备,可以开发在线培训产品,如在线课堂、数字教材、在线学习平台、数字课堂等,为实体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数字产品包中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包括在以上各类培训产品中,对教材使用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职业培训教材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体系并非要一次性的全部开发,而是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发,并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有市场容量的品种,而不是盲目扩展产品数量。在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职业选择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可以开发完备的体系。选择职业时,要重点考虑覆盖大量岗位群的职业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以及从业人员有较高职业追求或者有晋升空间的职业,当然也要兼顾从业人员多的职业,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紧紧围绕鉴定考试。因为鉴定考试类教材是刚需产品,是有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可以利用旧产品推广新产品,为老客户提供新产品,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必须从实际工作出发,加强调研。在走访培训机构、了解培训教师和学生需求,听取原教程/教材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开发符合培训和企业实际的产品。

四是了解同类产品市场情况,掌握市场热点和新技术应用情况,开发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总之,在构建新型职业培训教材体系时,必须从实际工作和市场出发,编写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着重从市场角度考量,而不是从教材体系考量,不求体系完整,而要突出创造价值,取得经济效益。

浅析新教材教学评价体系 篇4

一、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

新教材即时评价体系中的重点是相对应地紧扣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教学重点。它们一般具有承前启后、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例如,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国民收入分配”一框中, 用了四个“想一想”和一个“议一议”构成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其中第三个“想一想”考察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对于这一重点评价要素, 思想政治课应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 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同时, 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即时评价。

突出重点并不是忽视普通知识。新教材的即时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学习重点固然要让学生理解透彻, 掌握牢固。对于一般知识、能力也不能等闲视之。这些所谓非重点知识的即时评价也往往具有独特的功能。如, 第一个“想一想”对“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进行了深度挖掘, 学生要经过反复比较后才能找出根本途径;第二个“想一想”要求学生运用“演绎思维”拓展思维的宽度, 寻找“公共生活消费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第四个“想一想”则用一般带重点, 为解决第三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再评价。最后“议一议”则要求学生综合本部分内容,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思想觉悟, 强调了知识的内化。因此, 对于教材中的即时评价系统要在不破坏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考虑有所取舍和详略得当, 使既抓住了重点, 又兼顾了一半;以重点带动一般, 以一般保证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争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真正达到即时评价的目的。

二、把握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新教材评价体系各评价要素以及它们所处的教材情境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如上例中, 关于“公共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这一评价要素, 它不仅与本部分内容的正文、小字、图表以及其他各评价要素有关, 而且与其他框题中的“消费性质”“财政支出机器作用”“依法纳税”等要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小体系。因此新教材中的即时评价体系固有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仔细地揣摩、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对于新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图表、图片、资料卡等内容的取舍和详略, 应充分注意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 以是否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为依据, 灵活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妥善利用新教材提供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感性材料, 为完成即时评价打好基础。对于新教材前后相同的评价要素, 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加以处理, 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

另外, 新教材的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前面所说的即时性评价外, 还有阶段性评价即各单元后的“阅读思考”和“联系”。和即时性评价相比, 这些阶段性评价更侧重于考察和评价教学效果, 在内容上主要用于诊断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目标上已经达到的程度, 明显地体现了该评价应遵循的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新教材的这一变革,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教学空间变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贴近生活, 使思想政治课越来越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摘要:随着高中教改的推进, 教材评价体系也有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 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但一般知识也不可忽略;把握知识的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体系 篇5

(三)2008年07月18日 星期五 10:52

二.ISO 9000∶2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ISO/TC176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易于理解的语言所表述的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成为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原则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

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原则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原则四: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原则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记忆图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管理的系统方法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过程方法

持续改进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执行经理

三.质量——术语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这一职位名称是ISO9000标准的专用名词,它特指推行ISO9000的组织中主管质量管理体系的高层管理人员。按照ISO9000标准的规定:管理者代表,除了其原有职责外还具有如下三个职责和权限(参照ISO/DIS 9001标准):

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管理的绩效,包括改进的需求;

3.在整个组织内促进“以客户为中心”意识的形成;

此外,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2.什么是内审员?

内审员全称叫内部质量审核员,通常由既精通ISO9000国际标准又熟悉本企业管理状况的人员担任。按照ISO9000标准的要求,凡是推行ISO9000的组织每年都要进行一定频次的内部质量审核,内部质量审核由经过培训的有资格的内审员来执行审核任务。所以,凡是推行ISO9000的组织,通常都需要培养一批内审员。内审员可以由各部门人员兼职担任。

3.什么是QA?

QA即英文QUALITY ASSURANCE 的简称,中文意思是质量保证,其在ISO8402:1994中的定义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

有系统的活动”。有些推行ISO9000的组织会设置这样的部门或岗位,负责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有关质量保证的职能,担任这类工作的人员就叫做QA人员。

4.什么是QC?

教材体系 篇6

关键词:干部教育  教材体系  规律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对行政学院事业发展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加强行政学院教材体系建设,提升教学培训质量和水平,既是行政学院“安身立命之本”的基础性工作,又是行政学院办学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笔者根据《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中关于加强教材建设的有关规定,结合地方行政学院教学培训的实际,在本文中谈了一些对行政学院教材体系建设的体会和设想。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政学院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要从巩固和发展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多渠道并进,开放性、竞争性与日俱增。行政学院只有把教学培训质量搞上去,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巩固和发展行政学院作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是提升教学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二)要从推进行政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的高度来认识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体系建设是体现行政学院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培训结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重要载体。作为行政学院教学培训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它与教学布局的总体要求、与学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在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教材體系建设基础上,扎实推进学科体系建设,为行政学院的教学培训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把握行政学院教材编写的自身特色

(一)教材编写要满足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别的要求

各级行政学院要根据分层次、分类别、规范化要求编写不同的教材,着重建设公务员初任培训通用教材、处级任职培训通用教材、厅局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教材等,以及关于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领导科学、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教材。同时,在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不仅重视重点教材的编写,还要围绕提高学员素质、拓宽学员视野编写和选配好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

(二)教材编写要注重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

要着力进行理论创新,体现理论的前瞻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性,紧抓编写反映党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重点教材,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并将行政和政府管理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材编写计划,更好地服务于公共行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

(三)教材编写要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和提高素质能力的需求

教材与纯粹意义上的科研成果不同,它需要面向学员,立足于推进科学发展和政府建设、政府工作的实际,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为主要目标。教材建设既要研究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更应研究学员的需求,紧密结合学员提高素质能力的要求和解决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此外,要适应政府工作要求,满足提高公务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突出实用性。

三、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打造精品教材

加强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各个环节的精心作业,我们应该统筹规划,通力协作,重点突破,务求实效。

(一)统筹规划,扎实推进

一方面要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等机构,发挥对教材建设的指导协调作用,推进教材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行政学院工作和公务员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教材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实施计划,明确教材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工作重点,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二)遵循规律,突出特色

行政学院教材建设应围绕学院工作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实践要求,遵循教学规律,突出公务员培训特色,注重公务员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推进教材建设改革和创新,探索教学、科研、咨询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确保符合新时期公务员的培养目标。行政学院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将党委、政府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知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补充到教材当中,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人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激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管理,扩大投入

首先,从行政学院的实际出发,加强教材管理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转移重心,拓展管理”,即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并以健全、严密的刚性制度来加以规范。其次,要建立鼓励重点教材研发的激励机制,加大教材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支持教材编写、出版与研究,资助和扶持重点、特色和精品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再次,要把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波.谈谈公务员教育培训教材编写的新要求[J].出版发行研究,2008(5).

[2]陈永青.浅析税务系统公务员培训教材系统化管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研究”(批准号12BDJ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篇7

1 现阶段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发展特点

1.1 职业性与实用性

高职教材不仅要在职业就业方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还应该具有提高学生适应不同工种的作用,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对职业的适应性。高职教材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还要体现其职业性与实用性。

1.2 系列化及多样化的体现

系列化主要表现为高职教材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避免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应当形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及方案,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和编写各类教材,以保证课程多样性的需要。高职教材的多样化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教材种类的多样化以及形式上的多样化。

1.3 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指的是依靠当代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载体,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前提,传统纸质教材作为基础,使学生所学的课程为教材的核心知识。它的配套出版物包含教材资源、服务内容等。立体化教材由教师的参考书、学习指导及试题库等共同组成[1]。支撑教学环境不仅包括教师辅导,也要将电子教案与素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等结合起来。

1.4 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电子科教书籍、音像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等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使用,它们的出现已经将原有传统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性的格局打破。学校不能固步自封,不图发展,要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完善,开发新的电子教材,例如利用电视及网络上的教材等,让教师、学生使用得更快捷、方便。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大投入,努力开发出高质量的配套教材。

2 在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满足各类需求,例如培养以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高端技术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高职教材都存在理论过深、内容过杂、缺乏实际操作相关内容等问题,缺乏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

2.2 教材选用缺乏公正性

现在一些授课教师自主性大,加之经济的诱惑,使得“用收唯亲”“自产自销”的教材成为学校教材选用模式中最为常见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利益。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教材由于出版社的诸如人性、回扣、职称等原因也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之中,监督教材、管理教材及教材评价等都没有实施。这就会使得一些好的教材,例如国家级和省级精品教材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与使用,影响了高职教育使用优秀教材的机会;而不优秀的教材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科的认知程度,可以说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2.3 严重缺乏实训教材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中是一个异常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培养高职人才的特色与目标[2]。这些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各大高职院校的重视,其纷纷建立起属于自己特色的实训基地;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依靠实训基地才能有大的发展,在实训教材的建设上也同样重要。这无疑成为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一个无形阻碍,不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使得当前的实训教材过少。同时实训教材的使用还存在内容陈旧、缺少特色的问题,完整性、独立性、针对性都有待提高。这些都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符,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2.4 严重短缺的高职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

近年来各大职业高校扩招也使得资源短缺的问题愈加严重,从精品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同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的落差进一步拉大,特别是在师资力量比例不平衡,教学工作愈来愈繁重,使得一些教师压力变大,影响其编写高职教材的工作。知识经济革命使得新的职业岗位应运而生,但是职业教育往往落后于社会新职业,缺少针对这些新型职业的技术培训,这无疑是高职教材所面临的全新挑战。教材应该灵活多样,针对性强,更要与时俱进。教师更应该适应这种变化,掌握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新动态,引导学生做好与教材知识脱节地方的补充学习。

3 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3.1 加大教材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职业技术应用人才。因为高职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高校的职业教育特点,所以高职教材建设一定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性。高职学生的层次多样、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生源较复杂。因此,在编写教材时需要考虑低起点与多层次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更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实际与发展的需求,本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教材内容的调整。

第一基础理论教学一定要坚持“适度”与“够用”的原则,不仅要注意其连贯性、系统性,还要注意精简理论,删掉过时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看了就会,能学以致用。为满足学生提升学历的要求,高职教材要在注重基础性、应用性的前提下注意体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第二教材的编写不能随意而为,也不能没有实用性、针对性,最重要的是要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3]。实践教学是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方式。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上一定要有保证,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深化,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要加以重视。

3.2 严把教材选用关,杜绝不达标的教材流入课堂

只有严格把关教材选用,建立健全的教材选书库,才能保障学校教学水平的质量。这不仅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必须到教材备选库中选择,同时要求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多特色的展示与更新,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多方寻求,以教材的质量为选用标准,不能用书唯亲。要进行教材管理部门的跟踪评价、使用评价,做好调查记录,确保没有不达标的教材流入教学中。

3.3 高职教材要细分化,保证针对性与实用性

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高职学生接受理论能力弱。因此,高职专业设置特点要做到明确、直接,有层次性。专业教学要明确培养目标,把就业作为培养的出发点,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如果想要编辑出版更适合专业的高职教材,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其专业的需求来进行编写。教材要推陈出新,按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进行预判,适时更新,要将教材与工作体系的关联度提高[4],如此方可将高职教材做到细分、适用。例如测绘专业的英语教材应侧重仪器的测量、手动绘图的培养;地质专业的英语教材则应该侧重野外勘探、罗盘操作、勾画地质剖面图等具体细节。

3.4 注重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无形之间让高职院校的教师任职要求大大提高。只有不断充电学习,刻苦研究才可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需求。提高教材质量离不开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容停滞的,对于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亦是刻不容缓的。此外,学校与企业要密切沟通合作,定期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培训,进行学习。如此便可以更好地保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加研究型的“双型”师资力量的建设质量,而且也进一步加快了教材的建设速度。对那些能开发精品教材、规划教材项目的教师要在时间与资金、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化改革中教材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要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必须保证高质量的教材。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设,通过深化教材改革,做好教材选用,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以及提高一线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等多方面工作,确保教材与高职教学目标相适应,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正>教材不仅代表着教育理念,而且起着承载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作用,还体现着构成教学内容与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改革成果。高质量的教材对培养优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与知识载体,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等技术人才,能否胜任生产和建设单位的工作,教材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编写出版含有高职特色的教材,是做好高职教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居礼,王艳芳.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10):42-45.

[2]赵华.对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的浅见[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2):137,188.

[3]王华.浅析影响高职教材优化建设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71-73.

教材体系 篇8

一、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1)英语教材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国人们都把英语这门语言当作是一种学习的对象,大都凭借着课本的知识和教师在课堂的教授来从中学习。因此,课本的含金量与我国在英语教育的水平质量与成效成正比。同时,学生也是关键的其中一点,其在此吸收到的知识面范围会影响到英语水平的提高。很多一线教师虽然很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知道怎么把书本知识融入到课堂的教授之中,但是总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专业的学术者研究的成果,自己并不能做出符合学术当中的框架、符合国际需要的文章,不敢大胆地去涉足。这就形成了英语教材的真空理论。

(2)个体方面。这几年来,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教材也在慢慢不断地更新。我在教授的过程当中也和很多同样岗位的教师们面临同样的问题,由对教授方法的热情探讨开始转向到对教课内容的疑惑和思考:究竟现代学生需要的是怎样的英语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变更也不可能脱离学习内容的更新而独立存在。

(3)新初中英语教材使用的迫切需要。很多教师没有跟上学习,思想观念落后,一些教学方法和旧的观念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步伐。他们是基础教育组成的重要部分,并且使用的外语而非二语的英语教材,对用怎样的核心知识构成去教授而感到深深疑惑。这些教师还不得不接受体系所依附的新的理念和不断更新的教材,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教授者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深深的失望。他们急切地期盼能看到学生取得的显著成果,而对于英语教材本身却缺少一定的研究。

二、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解决方案

(1)激发学生动机。现在大多的青少年心理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对新奇世界的巨大的好奇。当代英语教科书应尽量新奇有趣,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很多种的方式都可以去利用,如语言表达风趣幽默。虽然英语注重实践,但当中很多的语法规则、构词法理论、语音规律等不易演示的内容,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过程的困难。但如果语言能够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则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感,诱导学生慢慢地继续学习、阅读。而可爱活泼的内容插画,则能使学生充满学习激情,拓展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绝对不能忽视文章插图的重要性。插图的内容不仅要有广阔的范围,也可以有一些历史的记录画面。当然也可以是一些电脑制图和实景拍摄的照片,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书本内容的印象,实现他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可以举出生活当中的例子来引导学习,让学生可以有更真实的理解与感触。

(2)学好英语离不开激励表扬。教师要通过表扬、赞美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好英语。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态度,一般都是由成功和失败造成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在《动机和人格》中将激励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前文也提到过,英语还是以学生语言表达实践为主的学科,其中也有要学生强记的较抽象的概念内容如语法规律,这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理解和记忆能力。面对较抽象的概念内容,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是不高的,这时就需要用赞美和表扬来激励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3)加强练习。练习是英语教材的重要辅助结构之一。广义的练习不仅指课后练习,还包括单元及课后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等。在课文之后编排一些精心设计的练习,将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也正是教材区别于一般图书的地方。设置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言语实践,使语言知识内化为他们的语言库存,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优美的文章、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生活的美好、亲友情感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要学生养成理性情商:学习语言是逐步摸索认知的过程,涉及记忆、观察、推断和实践等多种能力培养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能够坚持慢慢培养。所以,教材要尽可能使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教材的编者在内容的编排上要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探究其中的规律,不可简单直接地把简论端出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也会不全面。

教材体系 篇9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它向非理性化的特点转化,使课程显得可教和可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1 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相互关系

教材体系指蕴涵着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教材系统。教材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文字,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体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组成的统一整体。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主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课程实施过程前后衔接的两次转化,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必须依靠教学体系的设计和运作来发挥。教材体系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主次比重。为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要实现从教材体系书面语言到教学体系通俗语言的转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采用案例教学、启发探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方法。

2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和中学的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重复较多。第二,存在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按照新课程方案,高校通常设置48-54课时,在授课时,有的教师照章节讲授,面面俱到,但走马观花,虎头蛇尾,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采用专题讲授,但理论上缺乏系统性,教学规范也不统一。

2.2 教师方面的问题

第一,专业背景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综合性很强,对老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授课教师受知识背景和课时限制,在教学中会将重点放在个人专长上,不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另外,有一部分教师是非思想政治类专业的,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原理课教学所涉及到的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比较欠缺,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不高,不能系统性、理论性讲解知识,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第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长期以来,大多数原理课教师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式、方法

3.1 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握各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抓住贯穿课程的主线,使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目标一致。教学中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重点,着重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原理,应着重讲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现代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讲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树立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的信念,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之所在。素材是阐述问题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补充适量的素材,教师准备的素材越丰富、生动,越契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兴趣,就越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最重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理论只有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才会有说服力、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

3.3 转换表达方式

统编教材较多地运用学术语言、书面语言,课堂教学直接面对学生,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用语和表达习惯,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站在理论学术的前沿,善于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感染当代大学生。内容讲解能“深入浅出”,善于运用典故、典型案例、比喻等方式,把复杂的概念或抽象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能正确把握逻辑推理与使用案例的关系,在把理讲透彻的基础上,以理论事,以事助理,使“事理相融”,相得益彰。

3.4 开展互动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由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教学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是学生间的论辩,可以是课堂专题讨论。综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载体。它是制作者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深入钻研和理解,可以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能够使一些抽象概念、理论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崇高的教学境界不在于忘我陶醉,而在于让学生心领神会。为此,教学中应以真诚的关爱了解人,以逻辑的力量征服人,以知识的力量打动人,以美的力量激励人,以人格的力量陶冶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转化的方式、方法。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既要系统的掌握教材体系内容,有重点有选择的讲解,又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他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参考文献

教材体系 篇10

通常教材体系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同时又受制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的加工问题,也就是“教材化”问题。依据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设计教材,需要解决教材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依据什么内部的必然联系而编撰的问题。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充实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又涉及了休闲运动项目的引入问题。因此,构建休闲体育教育的教材体系将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作。

1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它关于对体育教育概念的阐释,也大多是从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层面展开,在此不作累述。本研究认为,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他是体育教育时代性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推动下“休闲”和“体育教育”的两个文化范畴的交集。从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体育教育的过程结构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休闲体育教育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2]。可见基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休闲体育教育,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结果。

如果从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则成为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过程。这样一来休闲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将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体系,还必然涉及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的改造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是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无层次、无特色,交叉重复现象严重[3]。在“三基”论和体质论的高校体育教育阶段,这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21世纪高等教育目标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影响,此种课程内容既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2 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不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没有提出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求[4],从而给予了高校选定教学内容更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希望各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改变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现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部分高校“一窝蜂”式的照抄照搬,其意义及效益大打折扣[5]。目前,真正能够建立起具有地方或本校特色教学内容体系的高校依然是凤毛麟角。

2.3“竞技运动教材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依然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教材化改造。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1978年就被提出,当时的提法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体系”,其含义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6]。然而时至今日“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和规律依然在探索之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依然在通过未经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来实现。尽管各种新的观点和理性认识成果不断出现,但遗憾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多年来进展甚微。

2.4 休闲运动项目开发和准备不足

于光远先生在论述关于“玩的价值”时曾指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7]。从休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种“掌握玩的技术和发展玩的艺术”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还很少见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首先应当解决师资队伍的配备问题,然而从专业院系体育师资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3 休闲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提出的新课题

3.1 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分别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的目标体系[8]。八年来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们的体育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从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技能层面的“休闲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掌握,参与方式层面的“追求过程的休闲”等方面超越了原有的目标体系,而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材体的构建。

3.2 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打破”与“重构”的辨证关系

前面谈到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必然提出了对原有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这一课题,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也不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这一传统问题,又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教材系统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了休闲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3.3 如何处理好不同体育素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体育教材体系的内部逻辑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9]。因此,随着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其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将休闲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纳入教材体系是高校教材体系发展的必然。这样就必然出现了怎样有机融合竞技体育项目、休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共同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性质体育教材的内部逻辑性关系问题。

3.4 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目的的健康性”有机统一

2007年5月颁发的《关于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0]。《通知》的这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和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追求“过程的休闲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休闲的目的,通过体育休闲的过程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的说也就是所选取的教材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助于积极休闲生活方式养成;又要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技巧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方可掌握并运用。

参考文献

[1]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19.

[2]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7-80.

[3]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72-76.

[4]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5]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83-87.

[6]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现代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5(1):123-126.

[7]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88-92.

[8]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9]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52.

教材体系 篇11

母语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母语教材,泛指根据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而编写的供师生教学之用的所有纸质资料(含文字、图片等)和非纸质资料(含音像、视频、光盘等);狭义的母语教材专指母语教科书,即专指作为教程与学程之综合的教科书(textbook)。本研究侧重后者,兼及其他。观照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可以有不同的切入视角或维度。从教材的构成系统来看,有提示系统、文本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和评价系统等;从母语学科内容的总体分类来看,有语言教材、文学教材等。由于各国母语教材本身只是达到“以母语的滋养来成人”这一课程目标的一种凭借和媒体,故我们可由此角度去观照母语教材如何落实自身的教育使命和文化使命。由语文课程论角度观照,母语教材其实是学生学习之“学程”和教师教学之“教程”的共同依托,而从各国母语教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教材因着眼于适宜学生学程而明显转向“学材”、“学本”。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我们就能把握各国母语教材的基本形态特点,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一、完整而有特色的学习体系

这是就世界各国母语教材对学习内容的安排而言的。所谓完整,是指各国母语教材依据本国语言或文学的知识框架而有序排布,以知识学习为线索,以母语能力和智力发展为指向。而且,根据母语学科的认知心理特点,将静态、平面的陈述性知识与动态、实践的程序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林林总总的母语知识在渐进性的自然习得中逐渐转化为母语的运用能力,转化为以思为主、听说读写等全面发展的言语能力。试以澳大利亚英语教材《中学英语》第四册①为例。就横向而言,每个单元有7个板块的内容组成,覆盖了英语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等各个层面,囊括了英语言语实践技能的全部项目。就纵向而言,“语言”、“文学”、“写作”三板块前后之间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序列和训练主线,抽出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单一教材。值得借鉴的是,在这个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融合后的“英语世界”里,静态的知识学习已经活化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中,换言之,语言学习不仅诉诸学生的认知和记忆,更诉诸学生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实践,枯燥、被动、机械式的学习已被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言语活动、言语游乐所取代了。这种从语言学习到言语实践的递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中的一种普遍趋势。

所谓有特色,是指世界各国母语教材围绕“育人”、“成人”的课程价值目标而各呈其美。环顾各大洲、各语种的母语教材,这很难一一说尽,主要表现为设计的趣味化、内容的生活化、选文的多元性。

设计的趣味化。各种言语活动的设计(包括作业),避免单一机械,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爱好,使严肃的母语学习游戏化、轻松化。《德语·思索》主体课本,设计了下述诱导学生进入写作过程的方法②。

1.敲击词语

方法说明:

小组里每个人手拿一支铅笔和一张纸。游戏时不准说话。这要约法三章。由一名小组成员敲击一下桌面,其他小组成员立即写下各自脑海中刚才出现的单词。再敲一次桌面,各人再写下在脑海中新浮现的下一个单词。如此多次敲击,多次记录单词。敲击次数的多少视小组人数而定。几分钟之后,各人都已写下若干单词。这就是所谓的“敲击单词”,一般不应超过10-12个单词。

请您在10-15分钟内用自己记下的所有单词写一篇短文,或者写一个句子。或者,如果愿意的话,可以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换所记下的单词表,用别人的单词撰写短文或句子。

接着朗读各自的短文或句子,并交流这种即兴写作的体会。

2.网式联想思维

学习网式联想思维:

请您拿一张纸,在纸的中央写一个词或一句话或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将这个核心词/句/表达画上圆圈。给自己确定大约5分钟的练习时间。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记下所有您认为与此有关联的词语,然后用线条将内容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如果脑子里又有新内容出现,那就照此办理,思索、记录、连线。借用这种网式联想思维,您就可以动笔撰写文章了。语体由您自己决定。

在班上互相介绍运用网式联想思维的学习体会。

3.自动写作法

当您一个人静下来把自己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自我之后,不妨提笔写些东西。这时,要使自己进入一种完全被动放松的和接受性的状态。全然不去思考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才能和天赋。您要明白,其实写作乃是一种最微不足道的差事。不要预先设定题目,要快速写,快到什么也不去记忆,什么也不去品味。第一句是它自己蹦出来的,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任何时刻都存在着一个我们未知的句子,它在等待着随时被说出来。虽然标点符号如同固定琴弦的结一样必不可少,但它会打断我们的思路。您要不停地写下去,随兴所致。要相信我给您说的这些悄悄话是耐人寻味的。如果不得不中断的话(因为您犯了个小错,可以说是犯错,错就错在这件事并非是在不经意中进行的),那就在写到过于简单明了的一句话时搁笔。

写作练习:

给自己选择一个写作出发点,可以是Breton的文章或者Magritte的漫画或者其他某一幅画。首先对着画端详一会儿,然后按照Breton的方法开始撰写。连续写5分钟不间断。如果思想停顿,就用笔在纸上画个不停。不要管标点。

请利用所写的东西作为素材,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歌。

与同学交流关于这种写作方式的心得体会。并以“自动写作法”对于思索和创作有何褒贬为题,组织一次讨论。

以上敲击词语、网式联想思维和自动写作这几种方法,深入学生的潜意识层面,使本来令学生感觉艰难沉重的写作学习变成文字游戏一般富于情趣,而学生生命深处的潜意识资源又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获得应有的使用价值。

内容的生活化。这体现在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各个侧面,处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语世界就是自己的生活天地,就是日常经历、日常幻想、日常神往的现实生活情景在母语世界中的再现。在写作训练中,表现为学生自主取材、自由命题,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生活的外化。以上援引的写作德语练习其实也是写作教材生活化的典型例子,它们使学生更好地开发和运用自己处在“沉睡中”的思想情感的资源,使之升华到“自觉”意识的层面。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享受到拥有自我、拥有生命的快乐,写作的过程就成为表现自我及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完全同步和谐了。试想:学生还会因“外来”命题而产生“人文”分离之痛苦么?还会因“遵命”而作不堪笔之重负么?在阅读教材中(尤其是低段的选文),尊重童心、激发童趣已成为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编写者的自觉要求。加拿大语文教材《英语文选》(初中用)从每章主题的确立到其中各种文体的选用,都强烈体现这种自觉要求。以第一册为例,各章标题为“朋友和冤家”、“运动”、“旅行”、“神秘”、“海洋”、“音乐”、“信息”、“杰出人物”,该教材以诗、散文、童话、小说、故事、报道、神话、日记、科幻小品、短剧传说、散文诗等各种文体承载加拿大学生所熟悉并爱好的生活内容,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令学生陶醉的童趣,可谓泛读、欣赏皆宜③。这种情形,在各大洲、各语种母语教材中俯拾皆是。这样,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灌输式教学,没有理由“逼迫”学生硬读了。诸如此类,这种对母语作品的阅读过程,既是学习,也是娱乐;既是求知,也是对好奇心的满足;既是关于母语知识和母语智能等的教化,也是生命个体精神上一种愉快的游历。进而推之:如是阅读,实乃学生生命成长之内在必需;如是学习,实属“心灵吮乳”、滋养成人矣!

选文的多元性。包括选文自身的多元性和对选文解读的多样性。凡是优秀的母语教材,其中的选文内容(含范文、例文、语料等)无不包含文化的多味琼液。就选文的文化本源而言,有本国民族传统文化和他国他族异域文化之分;就选文的文化性质而言,有社会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分;就选文的文化归类而言,有母语本学科文化和跨学科文化之分,等等。社会开明、政治开放,母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类型就多姿多彩,母语教材给学生的文化熏陶就丰富多样。法、英、俄、德等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往往以本国作家作品为主或使之占有较高的比例,从而使学生得到浓郁的母语文化的滋养,同时又包容他国优秀作家作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社会成员来自各个民族,更注意多元文化的特点,高中母语教材《文学基础课程》(霍尔特兰尼哈特维斯顿出版社出版)就选入了既跨文化、又跨学科的文本:《圣经》故事、希伯来《雅歌》、沙特格言、伊朗海亚姆《鲁拜集》、印第安人传说、老子《道德经》、道教轶事、禅宗寓言等。母语教材《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在向学生介绍源自西班牙民间的弗莱芒戈舞时,通过“艺术联系”这座桥梁,又介绍了以表现西班牙舞见长的墨西哥画家迪戈·里维拉和相关美国诗人帕特·莫勒及其作品④。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教材编写者鼓励对入选的文本作开放性解读,或者说预先对文本的解读留下了开放的思维空间。编者往往以开放的思维标准去筛选有内涵、有品味的文本,并通过助读系统、训练系统来释放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走向与民主社会相一致的开放化。

二、开放而灵活的结构系统

这是就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的框架形式而言的。正如内容系统多姿多彩、无法定于一尊那样,事实上母语教材的结构形式也没有各国公用的标准模式。固然还有知识主题型或语言功能型的,前者以语言知识或文学知识为线索来建构教材,如以色列的《希伯来语》课本;后者以语言表达功能来建构教材,如捷克等国母语教材。而更具优势的还是走向开放的融合型,以容量深广的大单元取代选文加练习式的小单元,以综合性练习代替狭隘的单项练习,从而将语言和文学、阅读与交流(含写作、口语交际)、选文与训练三个维度交织一体。这是各国母语教材结构形式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发展趋势。

这种融合性的大单元,优点突出。第一,立体动态。它有效地突破了“知识中心”或“学科中心”的天然局限,而以学生语文技能、人文素养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单元之魂),把相关的知识、选文或语段、练习有机串联起来,而学生个体则被置于大量语言实践活动的轴心。第二,综合性强。既要有学科知识“点”,也要有精彩的语篇语段作为“面”,但教与学均不局限于此,不断延伸拓展,破除了母语课之“边界”。第三,情境氛围。语篇语段,不仅仅是阅读的材料,更是借此提供个性化与情境化学习、思考、活动的媒介和平台。在许多练习、作业中,编者常常有意识地模拟设计一些生活情境,使母语学习具有真切的现实感和亲历感。第四,自主选择。大单元的结构,其实就是一种便捷而灵活的教学资源包。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而开设使用的母语教材,资源包所提供给师生教学的是可供选择的丰富材料(含课内精读、课外泛读等),赋予教学双方相当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既为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释放个人才情的大平台,也为学生自由读写设置了驰骋自如的广袤空间。本文以中英对照、译介完整的英语教材《美国语文》⑤为范例,考察这种结构呈现形式。

这套《美国语文》属“文学课程”(供12-18岁用)。它结构上呈现单科综合化的形态。该教材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纵向线索,按编年体的形式将美国200余年的历程划分为6个部分(即初高中6个学年)。每个部分集中体现一个时代主题,包括社会核心问题和相关知识信息。作为美国学生,通过母语了解美国文明的兴衰起落,包括文明的交会(开始-1750年)、国家的诞生(1750年-1800年)、国家的发展(1800年-1870年)、分裂、和解和扩张(1850年-1914年)、不满、觉醒和反抗(1914-1946)、繁荣与保护(1946-至今)。这个宏观框架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积淀人文素养的至佳“导学指南”。教材中的“课”就是大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选文”、“问题指南”、“作品累积”等栏目建构而成,其中名家文选,遴选一个或多个,是学生阅读基本材料和展开系列言语活动的平台。

这种提供教学资源包的大语文结构形式,除了美国母语教材外,在英国《牛津英语教程》、德国《德语·思索》、法国《文学》、日本高中《国语》、加拿大《英语文选》、芬兰《母语和文学课程》等诸国母语教材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从知识型或文选型的单一结构形式,走向大单元、资源包式的复合结构形式,是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结构蜕变的一大趋势。实质上这是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综合化使然,是母语课程理念由“学科中心”或“知识中心”向“成人中心”转换使然。只有在这样的综合教学内容和复合教学结构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优化。

三、多姿多彩的编印艺术

母语教材的质量取决于其内容设计和结构形式,也受制于其“外观”的编印。多姿多彩而又个性独具的的编印不仅是一种借助现代科技的操作技术,更是一种散发魅力、吸引眼球的装帧艺术。这种编印艺术的核心是为了深深打动学生心灵、有效服务于生机盎然的学习进程。

首先是图文并茂。形形色色的图像是映衬文字系统的一个辅助系统,在各国母语教材中占据显著的地位和相当大的比例,对于浓化学生阅读趣味、活化学习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呈现方式又分为插图和照片。照片主要是历史人物、实物、风景等,与文字相配增加了教材的真实感。前面评述的《美国语文》,因是以历史发展为纵线的大母语教材,故编印了大量著名人物的照片,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乔纳森·爱德华兹、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弗逊、托马斯·潘恩、帕特里克·亨利、阿比盖尔·史密斯·亚当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华盛顿·鄂文、亚伯拉罕·林肯、罗伯特·E·李、欧内斯特·海明威、舍伍德·安德森、玛克欣·虹·金斯顿、约翰·阿普戴克、艾米·谭、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等各类历史人物,这些神学家、探险家、政治家、外交家、记者、女权运动先驱、哲学家、作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以其不凡的思想和言论在美国200余年的历史上留下了亮丽的痕迹,而展现他(她)们形象和风采的照片与其光彩熠熠的语言一起被定格在教材中,并将长远定格在年轻一代学子的心灵深处。而书中更多的则是与选文、练习等文字共生并存的各种彩色插图,语言艺术和线条艺术相映成趣。其中,有传神的素描、速写、油画,也有令人捧腹的漫画等,它们以多种色彩和线条镶嵌在文字符号之间,烘托出祖国语言的魅力。在低段的大单元教材中(如德国小学语文教材《我的小画册》),配合故事、小说、神话、诗歌等多种体裁的文本,往往穿插更多的配画,不但能有效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而且其中的名家名画更以其独特的直观形象性而赋予教材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次,讲究技术。这包括:为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彩色印刷,用纸精良,图像之外又配备了大量表格和符号;对教材封面和封底作精致的设计,使其更加美观、有吸引力。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材物质形态的外延也在扩大,就物质形态分类而言,教材有纸质文本、光盘、录音磁带、录像带等。虽然,包括教科书、教辅资料、学生用书等在内的纸质教材,依然占据了主体,但以光电技术为依托的非纸质类教材,正逐渐进入教材系统(如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精通英语教程》即是这种现代科技荟萃式教材)。可以预计,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母语教材和母语教学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概念、新思维。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环顾各国母语教材,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提炼出可供汉语文教材编写和开发的标准模型。事实上,并不存在放之各国皆准的普适性母语教材编写模型。甚至在教育发达的美国等国家,也不存在全国通用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其母语教材自然呈个性灿烂、自由竞争的局面。因此,如何在共同母语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追求具有民族风格、文化个性的母语教材,才是各国母语教育界的美好愿景;也只有在全球视野和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母语教材研制、开发的创造力。今天,学习和借鉴各国母语教材之长,不仅仅是认识各国母语教材的基本特点,更重要的还是透视这些特点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只有确立了自觉、坚定的母语课程新理念,才能赋予母语教材以活的灵魂,并使母语教材的各种特点设计获得真正的意义。对于正处在课程改革攻坚阶段的汉语文教育界而言,既要以开放和开明的姿态去学习、借鉴各国母语教材之长,又要以自信、自立、自创的精神去开辟汉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创思路。这样才能催生民族文化创造力,并日益趋向“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这样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

————————

注释:

①沈娟、李洪金:《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见课题组《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②③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281页-291页、第125页。

④朱明慧:《美国语文教材译介》,见课题组编《外国语文教材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⑤张健鹏、胡足青主编:《美国语文》,同心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教材体系 篇12

教材从具体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三部分: (1) 无机化学基础, 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构成、分类、性质、用途, 物质间的反应、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2) 有机化学基础, 向学生介绍常见有机物、有机物的性质、简单有机反应、有机物与生活; (3) 化学实验, 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安全、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

教材从知识类型上看, 可以分两大块: (1) 元素化合物知识, 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构成、物质的形成、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副族和Ⅷ族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有机物; (2) 化学原理和理论, 向学生简单介绍化学反应的原理、类型、速率,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与生活。

我把新老教材进行对比并结合近十年的教学体会, 从具体知识的承载对象:物质、化学反应、化学实验三个角度来阐述我对教材内容体系的一点感悟。

一从所研究的物质角度来看教材的内容体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 作为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教材对物质的介绍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

1. 原子的构成

教材内容在承接初中内容的基础上, 引入玻尔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构成不同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本身是完全相同的, 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是由于构成这些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的数目不同。教材中引入了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与初中所学元素的概念相比较、融合, 就可以使学生明白: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 (或核外电子) 的数目不同而已;相同元素的原子虽然核内质子 (或核外电子) 的数目完全相同, 但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目可以不同, 一种元素可能会有多种原子。学生就能理解周期表中一百多种元素对应着几百种原子的事实。

教材中还引入了核外电子排布。在掌握了原子的构成后, 学生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原子构成的认识, 可以清楚感受到随着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增多,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性变化, 为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2. 物质的形成

把原子介绍清楚之后, 顺理成章地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形成。自然界中存在的宏观物质就是由原子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 教材中引入了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物质的形成要结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的种类进行考虑。已达稳定结构的原子, 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分子, 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 (如稀有气体) 。未达稳定结构的原子, 由其原子种类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以离子键 (也有特例) 结合成宏观物质;非金属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成分子 (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 , 或原子团 (原子团以离子间或共价键结合成宏观物质) , 或宏观物质;金属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结合成金属或合金。

教材中物质形成部分内容介绍得较浅, 但作为中学阶段已可以解释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形成原理, 而且这一部分知识的介绍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性质非常重要。

3. 物质分类

教材中物质分类部分仅限于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与构成原子、化学键、物质种类多少等因素有关。教材上只介绍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从生活实例入手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 把常见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为了介绍清楚混合物, 教材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 把混合物分为浊液、溶液、胶体。浊液和溶液初中已学过, 这里重点介绍胶体的概念、性质、制备等。为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纯净物, 根据形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的分类是高中的重点, 从电离角度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从化学键角度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从性质上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 从得失电子角度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4. 物质的性质

必修一中介绍了钠、镁、铝、硅、氮、硫、氯、铁、铜等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初学时觉得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凌乱, 但当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过后, 就会发现前面所学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和后续学习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前面所学习的是每一主族、副族和第Ⅷ族的代表元素, 然后利用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就可以将前面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推而广之到其他元素及化合物。这样, 学生就会对周期表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氧气具有氧化性, 可作氧化剂, 根据周期律氟气、氯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 可作强氧化剂;氢氧化钠是强碱, 则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氢氧化铯也是强碱, 且碱性依次增强。

5. 物质的用途

当学生掌握了物质的形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之后, 就能联想到它的用途。教材中物质的用途都是伴随着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介绍而展开的。重在向学生传递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学科思想。如金属钠原子半径较大, 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其原子易失电子, 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所以金属钠一般做还原剂。

二从化学反应角度来看教材内容体系

化学反应作为物质结构性质的体现, 物质用途的依据, 化工生产的原理, 是中学化学的重中之重。教材对化学反应的介绍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

1.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 那原子是如何实现重新排组合的呢?化学键理论认为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 新键生成放出能量。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可以解释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 但没有解释清楚吸收和放出能量时旧键是怎样断裂, 新键是怎样生成的。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化学反应过程, 于是教材引入了分子碰撞理论, 微粒间通过碰撞实现了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

本人认为教材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介绍, 分子碰撞理论是关键, 以分子碰撞理论结合化学键理论才可以较好地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

2. 化学反应类型

教材始终是以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两大反应类型为主线来介绍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 概括出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 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对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整合、拓展、引申。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 使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化学反应, 去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材中为什么要重点介绍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本人的看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人类研究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和放出的能量, 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发展。教材中已用大篇幅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 教材中引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应用的基础上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的介绍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有利于和物理、生物等学科实现交叉。

化学能与热能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原理, 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键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提升, 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化学能与电能向学生介绍了常见电池和发电厂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学会原电池的设计, 这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提升。

4.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

这部分内容是把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进行对接, 让学生了解如何把一个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工生产过程, 使其产生效益。教材在化学反应速率中主要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化办法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限度以可逆反应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化工生产中影响产率和反应物转化率的因素, 介绍了化学平衡原理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有所了解。

三从化学实验角度来看教材内容的联系

中学化学实验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基础的实验技能, 具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教材中只是在《从实验到化学》部分介绍了实验安全知识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实验技能的训练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是在学习物质和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渗透的。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时, 应向学生介绍清楚常见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的原理, 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上一篇:英语谚语学习下一篇:ARM处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