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材体系

2024-08-07

大教材体系(共3篇)

大教材体系 篇1

历史学讲究史论结合, 要求要言之有据, 言之有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 史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阶段史论阶段史论是指在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内, 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 得出具有总结性、规律性认识的历史结论。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就按中国古代史发展阶段特征分为:祖国历史的开篇, 先秦、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时期。所以, 阶段史论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起止时间里的内容为史, 划分理由、特征为论。

章节史论通常是章为论点, 说明了历史看法、历史特征, 节为史实。如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上册教材第一章标题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这是本章的核心问题, 也是15至17世纪欧洲历史的阶段特征。围绕该论点教材搜集了大量历史素材, 并透过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从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这一角度讲了“兴起”过程及原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从资本需求和国际关系方面讲了“兴起”的影响;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从意识形态领域讲了“兴起”的影响;第四节“尼德兰革命”从政治角度讲了“兴起”的影响。这种以史统史的反映某一重大历史活动过程的章节结构, 课文中对各过程分期的看法、各阶段历史事件产生的作用、影响乃为论, 可谓史中藏论。

节目史论一是主要以节为论, 以目为史。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章中第三节“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论, 黑体小字“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并存”、“察举制”、“编户制度”为史。二是个别节目都为史。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为史, 黑体小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都也讲的是史。这是以史统史, 然行文潜台词却是中国的落后, 清政府的腐败, 即史中藏论。

目点史论即每节中黑体字小目为论, 说明该目的知识点为史。如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第二个小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论, 而论证该目的, 如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中央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焚书坑儒等内容则为史。

背景史论背景往往表现为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条件, 交待历史背景的目的则是为了说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背景史论其构成则多是由论统史。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个小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讲的是鸦片战争的根本起因, 课文以“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 危机四伏”及“正当清朝衰落之时,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为观点, 以当时中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表现为史实, 说明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经过史论历史经过反映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但其中往往也带有编史人的观点与看法。如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 教材以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约克镇投降为史, 反映了战争的发展过程, 相应的以每个史实导致的影响、作用为论, 有史有论, 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

结果史论结果是历史事件的结局, 一般而言, 有两种结果, 或是成功, 或是失败。那么,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中, 分析的理由便为论, 依据便为史。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这两点为论, 而《天朝田亩制度》是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领导者争权夺利的天京变乱, 偏师北伐则为史、为据。

意义、影响史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产生现实的或长远的影响, 于是便有了历史意义或历史影响。在历史意义或历史影响的阐述中, 也是有史有论的。如《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材中指出了三点:进步性、爱国性、启蒙性。而论据则分别指向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思想上提倡新学, 主张兴民权, 并对封建文化进行抨击等。

浅析新教材教学评价体系 篇2

一、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

新教材即时评价体系中的重点是相对应地紧扣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教学重点。它们一般具有承前启后、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例如,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国民收入分配”一框中, 用了四个“想一想”和一个“议一议”构成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其中第三个“想一想”考察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对于这一重点评价要素, 思想政治课应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 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同时, 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即时评价。

突出重点并不是忽视普通知识。新教材的即时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学习重点固然要让学生理解透彻, 掌握牢固。对于一般知识、能力也不能等闲视之。这些所谓非重点知识的即时评价也往往具有独特的功能。如, 第一个“想一想”对“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进行了深度挖掘, 学生要经过反复比较后才能找出根本途径;第二个“想一想”要求学生运用“演绎思维”拓展思维的宽度, 寻找“公共生活消费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第四个“想一想”则用一般带重点, 为解决第三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再评价。最后“议一议”则要求学生综合本部分内容,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思想觉悟, 强调了知识的内化。因此, 对于教材中的即时评价系统要在不破坏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考虑有所取舍和详略得当, 使既抓住了重点, 又兼顾了一半;以重点带动一般, 以一般保证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争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真正达到即时评价的目的。

二、把握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新教材评价体系各评价要素以及它们所处的教材情境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如上例中, 关于“公共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这一评价要素, 它不仅与本部分内容的正文、小字、图表以及其他各评价要素有关, 而且与其他框题中的“消费性质”“财政支出机器作用”“依法纳税”等要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小体系。因此新教材中的即时评价体系固有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仔细地揣摩、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对于新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图表、图片、资料卡等内容的取舍和详略, 应充分注意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 以是否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为依据, 灵活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妥善利用新教材提供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感性材料, 为完成即时评价打好基础。对于新教材前后相同的评价要素, 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加以处理, 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

另外, 新教材的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前面所说的即时性评价外, 还有阶段性评价即各单元后的“阅读思考”和“联系”。和即时性评价相比, 这些阶段性评价更侧重于考察和评价教学效果, 在内容上主要用于诊断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目标上已经达到的程度, 明显地体现了该评价应遵循的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新教材的这一变革,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教学空间变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贴近生活, 使思想政治课越来越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摘要:随着高中教改的推进, 教材评价体系也有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 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但一般知识也不可忽略;把握知识的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大教材体系 篇3

在本次事件中,窗户上的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小到只涉及两个孩子,小到尚未影响其他同学。而习惯了“管教”小学生的教师,面对违反课堂纪律的事件,其本能反应往往就是及时制止,让学生尽快回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周老师虽然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灵光一现”的想法,让她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就是将这样一个小的事件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在没有伤害到“当事人”的前提下,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一个有关“窗户上为什么能画画”的讨论,自然而然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随时都会发生超出预设的事件。面对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选择无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件,继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可能会是比较保险的做法。但是,这样也会错过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好时机。我们希望教师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拓宽思路,转变视角,多一些随机应变,多一些就地取材,将课堂“小事件”转化为有益的课堂“大教材”。

上一篇: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下一篇:手机电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