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教材

2024-05-11

文字教材(精选5篇)

文字教材 篇1

自2006年2月15日起包括48项审计准则的新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后, 审计学教材用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阅读了不少2006年2月之后编写的审计学用书, 发现这些教材用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文字上, 都较多地借鉴了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的《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虽然《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从内容上来说是比较完整的, 但笔者个人认为, 由于2006年2月之后编写的审计学教材用书在文字表述方面都较大程度地借鉴了《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中的写法, 所以现在市面上影响力较大的这些审计学教材在文字表述上也不免留有很深的翻译烙印, 普遍存在生硬、深奥甚至是不通顺、不符合汉语习惯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给广大的审计从业人员、学生、考生学习审计、掌握新审计准则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此, 笔者就以2011年版的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审计考试辅导教材为例, 浅谈其文字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相关的定义解释过于深奥, 不够浅显易懂,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审计考试辅导教材上关于审计抽样的定义是:“审计抽样, 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教材为了更好地解释审计抽样这个概念, 接着又作了补充说明:审计抽样能够使注册会计师获取和评价有关所选取项目某一特征的审计证据, 以形成或有助于形成有关总体的结论。在这个定义以及它的补充说明当中, 均又含有另一个定义:总体。而什么是总体呢?教材又不得不再次做出相关的解释:总体, 是指注册会计师从中选取样本并期望据此得出结论的整个数据集合。这个关于总体的定义, 其实又嵌套了另一个定义“集合”, 这不免令人追问:那集合又是指什么呢?真可谓越解释越复杂了。

依笔者看, 审计抽样这个定义完全可以这样表述:审计抽样,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所有项目中抽取一部分的项目 (每一个项目均有可能被抽取到) 进行审计, 根据对抽取到的项目的审计结果推导出对所有项目的审计结论。这样表述就显得简单多了, 而且也更便于广大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记忆。

2. 教材的某些表述中嵌套了另一个定义或概念, 但教材对所嵌套的定义或概念却缺乏相应的解释。

例如:关于分层的描述:“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 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将总体分层”。但何谓变异性?何谓重大的变异性?教材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种解决方法是如前文笔者所强调的, 一个定义中应尽量避免再嵌套另一个定义或概念, 这样既可以便于读者理解, 又可以避免越解释越复杂、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所以, 关于分层的解释, 笔者建议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所有的项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将总体分层。在这里用很大的差异性代替重大的变异性, 虽然只是变动了两个字, 但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当然, 表述中也不是不能嵌套另一个定义或概念。如果在表述中嵌套了另一个定义或概念, 那么就需要采用第二种解决方法:对所嵌套的定义或概念进行必要的解释, 否则就会令人不知所云。

二、词语方面存在的问题

运用了某些不常见、读起来很拗口的词语, 并且相同一个词语在整本教材中不断地出现, 显得词语很单调、匮乏。例如, 在很多章节当中不断地用到“识别”, 笔者认为“识别”这个词在汉语中并不常见, 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而且, 在教材中不断地、重复地使用一个词语, 一来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确切的意思, 二来也显得很单调, 词汇量过于匮乏。因此, 根据不同的情形, 完全可以把“识别”这个词语分别换成“辨别”、“发现”、“寻找”或者“找到”等, 这样意思就显得更清楚明白、更加准确, 而也不过于单调。例如, 教材中的“识别风险”就可以表达为“发现风险”, “识别和了解相关控制”就可以表述为“寻找相关控制并了解相关控制”。

三、语句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很多语句的表述不符合中文习惯, 因此显得很生涩, 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语句表述顺序。

在审计教材当中, 经常有“怎么怎么样, 以怎么怎么样”这样的表述, 即先说结果然后再说目的。例如, “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 它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 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虽然这种表述方法有时也是可以的, 但笔者认为, 以中文的习惯, 更多的时候我们更习惯于说“为了什么什么样的目的, 而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 上述句子的表述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 它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而为了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需要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并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

2. 语句表述方式。

语句有着很明显的翻译痕迹, 不符合中文的习惯。例如, 在教材的第五章“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以及第六章“审计、审阅和其他鉴证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这两章中, 有多处提到“导致没有防范措施能够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笔者认为, “导致”这一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 很显然它是从英文的“LEAD TO”翻译过来的, 有非常明显的翻译痕迹。缺乏专业性, 使得教材缺少内在吸引力。它完全可以换成另一种表述:“这种不利影响无法予以消除, 也无法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这样才更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

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例如教材第七章“审计目标”当中有这么一小段话:“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执行一些客户接受与保持的程序, 以获取如下信息: (1) 考虑客户的诚信, 没有信息表明客户缺乏诚信; (2) 具有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 (3) 能够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什么叫“执行一些客户接受与保持的程序”?这一语句不像是出自审计人员之口, 也不符合中文的习惯, 而且在表述上也确实别扭。笔者认为可将上述关于审计目标的这段话改为:“为了获取以下信息: (1) 客户是否诚信; (2) 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 (3) 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信息;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实施一些程序。”

3. 语句表述欠精炼。

辅导教材中某些语句的意思是相近的, 但在表述上却没有将其进行整合, 而是不断地重复着相近的意思, 读起来显得不简练。例如, 在第五章“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这一章中, 有这么一段文字表述:“注册会计师收取与客户相关的介绍费或佣金, 可能对客观和公正原则以及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原则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导致没有防范措施能够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不得收取与客户相关的介绍费或佣金。注册会计师为获得客户而支付业务介绍费, 可能对客观和公正原则以及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原则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导致没有防范措施能够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不得向客户或其他方支付业务介绍费。”

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的表述显得过于啰嗦, 可以将它整理成为:“注册会计师无论是收取与客户相关的介绍费或佣金, 还是为获得客户而支付业务介绍费, 对客观和公正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应有的关注原则均可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情节严重的话, 这种不利影响便无法消除或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因此, 注册会计师不得收取与客户相关的介绍费或佣金, 也不得向客户或其他方支付业务介绍费。”

4. 语句表述不完整。

审计考试辅导教材中有些语句的表述显得重复, 但有些语句的表述却又不完整。例如, 在第十三章“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这一节当中, 提到应当从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但在这节的各小标题当中, 却将“了解被审计单位”这几个字省略。例如, 教材262页第二个小标题原本的意思应该是“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 但在教材中的表述却变成“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 令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明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只是作为指导考生复习和学习之用, 并不替代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用书, 也不作为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指定用书, 但是自2006年2月15日起包括48项审计准则的新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发布, 至2009年又启动了对38项审计准则的修订的这一过程, 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国际趋同的历史性突破, 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的审计从业人员越来越依赖于利用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去理解、把握新审计准则。毋庸置疑, 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已成为大家学习、把握新审计准则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 由于其他的审计学用书在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审计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 这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审计考试辅导教材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使得几乎所有的审计学教材用书在文字表述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该辅导教材同样的文字表述问题。

古人云, “其文不美, 其行不远”。如果想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学好审计, 理解、把握新审计准则, 那么就需要对审计教材用书的文字表述问题予以修正改进。

笔者认为, 首先审计考试辅导教材的文字表述问题应当引起大家的关注, 不仅是审计界、教育界人士要关注这个问题, 而且要引起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关注与重视。唯有大家都重视、关注这个问题了, 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普遍征询审计界人士的意见、教育界工作者的意见, 在文字表述上不断地推敲、改进, 才能使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在文字表述上更加规范、更接近于行内话, 也更加浅显易懂、通顺流畅, 既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又能体现出审计的本质。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广大的审计从业人员、学生、考生更好地去掌握审计的实质, 而不是“晕倒”在复杂的、生硬的文字表述中。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文字教材 篇2

【关键词】语言 教学 内容 方法 有效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小课题为载体的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研究”(2012YQJK17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7-02

一、《语言文字应用》教材解读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实践目标: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意识的增强,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应用的联系性,提高语文的实践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作为我国首次推出的一本专门针对语言文字应用方法的高中语文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内容编排都极其精致、科学。

《语言文字应用》中涵盖了汉语言的方方面面,以逻辑思维为主要排列顺序,从汉字入手,经过词语,再到语言,最后形成语言的艺术。主要内容包含了汉字造字法、字音字形的辨认、成语辨析、病句解析,修辞写作等等。在章节的安排上设置了课堂活动、工具箱等易于学习进入学习情境的设计。

二、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安排策略

课堂有效性,指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所教内容的接受程度,并不是表面上一堂课讲了多少教学内容,如果学生没有从课堂得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即便课堂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课堂也没有有效性。提升课堂有效性,首先教师需要合理、科学的做好课前的教学安排。对于《语文文字运用》教材来说,提升课堂有效性,教师需要从以下2个方面去安排和准备:

1.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准备

《语文文字运用》课程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程,但实际上它的教材内容对于汉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内容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严格意义上某些学习内容已经超出了高中必修阶段所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又都是以之前所学为基础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之前对教学内容做好一定的相关性准备。所谓的相关性准备,也就是说将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文字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关联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温故”,从而起到对新学知识的“知新”。

2.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

《语文文字运用》是选修课程,对于繁杂深厚的教材内容来说,教师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去将所有的内容都详细讲解,这是课时不足与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的客观矛盾,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语文教师只能够通过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功夫,将重点、难点进行合理的取舍,并且要将这些知识讲到位。

三、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方法策略

良好的教学准备和安排,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去讲授已经选定的知识,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达成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情境导入教学策略

情境导入是一种“说来简单,做来复杂”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下被许多语文教师应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语言的学习需要环境的烘托,情境的导入本就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在情境导入的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导入的合理性,与所教内容之间的关联系,还要注意学生的联想能力,才能够正确的把握方法,达到情境导入教学的目的,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开始就可以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宫廷剧作为情境引入,利用已有的视频素材,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清代康熙皇帝的博学多才,然后通過引子部分,康熙皇帝题写的“曲院风荷”错别字的故事引入本文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采用情境导入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子的内容和视频素材所展示的皇帝的文采飞扬之间的对比,来让学生加深对错别字的记忆深刻,有利于聚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更有助于后面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从而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

2.探究活动教学策略

《语言文字应用》是一门探究性的课程,采用探究性活动教学更能够符合课程特点。例如在《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述了一般常见的错别字后,不妨开展“给城市洗把脸”的课堂活动,通过多媒体提供一些城市广告牌照片,让学生自主选择照片,通过对照片中的广告牌、街道牌匾中的错别字的发现,并分析错别字的类型、讲述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避免写出这种错别字的方法,形成一个课堂小课题,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自由进行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将《语言文字应用》这本选修教材的教学价值达到最大化,是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种研究没有终点,只有在不断地摸索中、实践中,才能使其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咏梅,孟庆茂.新课程下的学业成就评定:观念与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

语文教材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篇3

[本栏导读]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是落实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家语委2013 年批准设立重大课题“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符合性调查研究”( 编号ZDA125 - 13,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承担,主持人苏新春) ,以求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规范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检查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并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本身的完善与应用提出建议。课题组选择了我国有较大影响、使用时间较长的4 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为调研对象,分成6 个小组。这里选刊的5 篇论文,分别从整体、词汇与读音、汉字结构、偏旁部首、汉语拼音等具体方面进行论述,对存在的“失范”现象、类型、原因作了探讨,并对有关标准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摘要:<正>[本栏导读]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是落实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家语委2013年批准设立重大课题“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符合性调查研究”(编号ZDA125-13,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承担,主持人苏新春),以求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规范状况有更深入

文字教材 篇4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落实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意义

( 一) 语言文字规范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

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纵观我国整个20 世纪,社会的每一次大动荡、大变革中,都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变化与改革。社会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反切注音到注音字母再到汉语拼音、从古代句读到现代标点符号、从传统汉字到简体规范字的变化,还有与时俱进的读音变化、异形词变化。这段历史因而被称为饱含着社会政治影响力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一百多年来,几乎每一个“年代”都留下了语言文字的更革痕迹。仅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就先后研制颁布了一百多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社会用语用字、语文教学、出版印刷、辞书编纂、新闻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汉语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推动了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并不是静态、停滞的。“规范化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社会语言生活的需求”( 李宇明,2001) 。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研制出来,并随着社会变化而与时俱进地调整与完善的。如关于规范汉字,先有《简化字总表》( 1986) ,后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988)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 ,再有《通用规范汉字表》( 2013) ; 如关于汉字部件,先有《信息处理用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 1997) ,后有《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 2009) 、《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 2009) 。还有其他多种标准,都先后推出了多个不同的版本,前后或有沿革或有替代关系。那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以下简称为“语标”) 是否得到落实与执行,本身的制订是否科学合理,都非常值得关注。因此,推广普及、检查落实,应与国家语标的研制同等重要。

( 二) 学校教育是落实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2001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国家大法”。该法的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列举了12 种语言使用环境,居第二位的就是“学校教育”的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1)学校教育的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它在全社会不同领域中有着特殊性质与作用: 1. 学校教育与教科书是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最重要的一个应用领域。它与词典、新闻报刊、公文等领域相比,最大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规定性与范本性。2.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语言、心智、知识的“启蒙”“成长”期。这个时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具有重要影响。3. 当下的学生就是将来社会的栋梁。学生具备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整体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便捷渠道。4. 学校教育具有规定性的制度要求,最容易收到语言文字规范教育的良好效果。因此,提高学校教育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对做好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工作、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学校语文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许嘉璐( 1998) 早就指出,“古代的语言文字规范主要把教育作为主要支柱”。而在学校教育与教科书中,首当其冲的是语文课与语文教材。语言文字既是语文教学的直接学习对象,也是学科知识、品德教育的载体。学生在一步步掌握汉语汉字正确书写、应用规律、提高母语能力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知识与情感。中小学语文教材必须要做到“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的语言应准确、规范”(2)。

许多学者对提高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都表示过关切。李宇明( 2004) 认为语言文字规范文件可以直接指导语言生活,但更需要通过语文辞书、语文教科书等来引导语言生活。李行健( 2005) 对中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发表过一系列重要意见,认为有些作家的作品语言文字的使用可能不规范,选入教材时要做合理的加工注释,不能原封不动地照办; 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加强语言规范意义重大,语言规范教育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 规范标准应不断地完善。陆俭明( 2011) 认为制定语言文字规范与标准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已有的规范与标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需求。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为了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为了提升国民的语言能力,为了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要加速研究制定有关语言文字的各项规范与标准。

落实、推广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与法规,已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在落实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问题上,尚处在“自在”阶段,由各教材“自行控制”。有的教材还停留在主要是做知识传授,而没有把身体力行地落实、推广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作为一项硬任务来贯彻。全国范围内对所有教材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还缺乏完整、系统的检查评价。我国基础教育由“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纲多本”,各地各出版单位的“多本”教材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情况如何,尚心中无数。中央电视台这两年热播的“汉字听写大会”反映出全民对识字写字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选手在汉字书写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部件结构、笔画笔顺的正确书写,还有基础教育阶段的识字量问题,都说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还不容乐观。

( 三) 调查对象与基本状况

我们主要选取了四套出版时间较长、有较广使用范围的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作为调查对象(3),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标点符号组还增加了湖北教育出版社与河北大学出版社的两套教材。调查范围以语文教材课文正文及注释为主要内容,兼及课后练习,有的还涉及教师教学参考用书(4)。

调查所依据的是国家颁布的有关词汇、汉字、拼音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参照使用到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共有16 个。其中词汇部分1 个(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读音部分1 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数字用法1 个( 《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 ,汉字部分8 个(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字序( 笔画序) 规范》《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汉字部首表》《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 ,拼音部分4 个( 《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标点符号1 个( 《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 -2011》) 。考虑到标准之间的承继关系,尽管有的晚出,若属前一标准的沿用,则仍使用前标准。如《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是1999 年颁布的,它的制定原则是: “鉴于通用字笔顺规范已经公布,这次制定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笔顺以通用字笔顺规范为基础,……20902 字中的7000 个通用字,沿用通用字规范笔顺。……”故本调查使用的仍是1997 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另外还考虑到教材发行与标准颁布之间的时间差别,所使用的是教材刊行时仍在有效期内的规范标准,如字种字量统计时,用的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1988) ,而不是《通用规范汉字表》( 2013) 。

使用的方法为普查法,对所调查的语言文字项都建立了专题语料库,力求做到具体全面周详,对调查项出现的教材册数、课文数、教材位置、上下文语境等,都一一予以载明。

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看各教材对各种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都有比较强的贯彻意识,并在教材的语言文字部分加以落实与运用。多数规范标准如汉字笔画笔顺标准、汉字部首标准、异形词标准、异读词标准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能做到行之有据、教之有本,有的还执行得相当严格。在同一部教材的不同内容中,表现出课后练习的规范程度比较高、课文正文次之、页下注再次之、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末之的特点。这样的差异与教材内容的正规性有着对应关系。课后练习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通常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能直接掌握。而课文正文除了教材编纂者的加工外,还有的是直接选编自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对它们是否要加工、加工程度如何,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与现行语标是否吻合的问题。由于教材出版源自多家多门,教材编纂出自多人多手,教材呈现语言文字的方式多种多样,低中高不同年级的要求不同,课文来源有自编、选编之分,课文语言有古、近、现代之别,也会导致教材存在较大差异。当然,还有一部分“失范”原因来自标准本身。总的来说,语文教材中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范”现象。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落实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材在落实语标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 一) 不同语标在教材中贯彻落实的宽严程度不一

国家颁发的语标主要集中于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如词汇的书写表达、读音表达、汉字的结构拆分与书写排序,也就是通常说的语言文字的“硬标准”。而对所谓“软标准”的意义、搭配规则等则很难有规范标准。异形词是词汇方面的标准,但主要属书写形式; 异读也可算作词汇方面的标准,但主要落在字上,且主要是静态音,基本不考虑动态使用中的语境音。语标注重于语言文字的形式,也就成为它能够“发力”、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的地方。语标的颁布往往有“草案”或“初稿”,后有修订版、正式版的推出,可见国家主管部门对语标的制订与颁布是相当慎重的。可调查结果显示,重形式、重操作性、审慎编制、不断修订的语标,执行起来却不能完全令人乐观。语文教材现状可喜可忧处并存,这是值得重视与反思的。

所谓可喜之处,就是有的语标贯彻落实得相当不错。如汉字“四定”中的定形就做得较好。通过我们的抽查,特别是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调整过的和容易混淆的汉字笔顺的抽查,包括汉字的笔顺和笔画数,基本上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又如定音也较理想。一般字的读音有字典词典,多音异读词则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计显示,教材中对异读词的处理较为重视用页下注的方式,页下注释词中的异读词保持了异读词规范标准的设计初衷,结合义项解释进行异读甄别,这一类型的异读词标音情况主要集中在中高学段。

所谓可忧之处,就是有的语标贯彻落实得不够,有的甚至还相去甚远。如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声母是21 个,y、w是作为i、u前没有声母时而采用的不同写法。显然这样的规定只是书写形式上的变通。可教材均把y、w看成是声母,认为现代汉语共有声母23 个。又如《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拼写普通话基本上以词为书写单位”,可教材中符合规定的例子并不多,如“沐浴( mùyù) 在春风里”,而多是“鼎( dǐng) 沸( fèi) ”式的分字拼音方式。再如规定句子开头字母要大写,人名的姓与名的首字母要大写,这在教材中也普遍没有做到。联系到笔者这两年参与的福建省二级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在各地抽查的语言文字知识笔试卷中,应试对象中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各级学校的教师与学生,首字母大写都是失分最多的一项。这与语文教材中对此未能予以足够重视,是有一定关系的。又如汉字偏旁与部首,这是汉字教学中的老问题,虽然《汉字部首表》是2009 年才颁布的,但其基本沿用了1983 年的《汉字统一部首表( 草案) 》,可教材中还是有部首立部失范的情况。如《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中的正式名称,到教材中却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通”,在讲授偏旁部首时随意更名,或自创名,或用俗名,或更换代表字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病字框”成了“病字旁”,“句字框”成了“包字头”,“围字框”成了“方框”,“设字边”成了“殳字边”。又如“柔”字,语标归入“矛”部,可教材归入“木”部。就近就俗改字改名称,仍习惯性地按传统义旁来归部,而不是严格按照现行的“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外到里”的取部规则。这都显示语标在教材中的落实还远未达到统一规范的程度。

( 二) 不同教材之间在贯彻语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同教材在贯彻落实语标时,存在着宽严不一的差距。有的执行得好些,有的执行得差些。教材编纂出版由“一纲一本”走向“一纲多本”,就是赋予了教材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教学大纲”是纲要,是指导,是原则,是专门给各教材留下自由发挥空间的。可语标不同,这是标准,是硬性要求,只能遵守与执行,执行之为规范,违背之则为失范。在所检查的多部教材之间,时不时可以看到在执行落实同一语标时的差异。

如“儿化韵”的拼音,《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儿化韵尾要写成r。如“儿童”应写为ertong,而“花儿”则要写成huɑr。有的教材能照此执行,如“献出一点儿爱心”中的“一点儿”注音为“yì diǎnr”,“又挖了一会儿”中的“一会儿”注音为“yí huìr”。可多数教材将“一点儿”写成了“yì diǎn er”,将“一会儿”写成了“yī huì er”。

如“分词连写”,《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确规定要按词为书写单位。有的教材能照此执行,如“沐浴( mùyù) 在春风里”“嚎啕( háotáo) 大哭”“尸骸( shīhái) ”。可多数教材采用的仍是“鼎( dǐng) 沸( fèi) ”“艰( jiān) 辛( xīn) ”“俸( fèng) 禄( lù) ”“脍( kuài) 炙( zhì) 人口”式的逐字拼写方式。

汉字的笔画与笔顺是执行得比较好的语标,但在少数字或局部问题上,教材之间还是存在着不一致、不规范或有差异的地方。如《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规定了5 种主笔形与附笔形,其中可分为平笔笔形与折笔笔形,光折笔笔形就有26 种。各教材在小学低年级识字阶段对笔画教学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有的是集中在一册中教学,有的是分散在多册中教学,可教材教学的笔形数多少不一,如苏教版有24 种,而四种教材共有的笔形只有16 种。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到底在小学低年级应该讲授多少笔形? 应该讲授哪些? 在具体字的笔画笔形教学中也存在差异,如“风”的第2 笔“乁”,人教版和语文版称为“横折弯钩”,苏教版称为“横折斜钩”。

( 三) 同一套教材的不同内容贯彻语标的力度不一

我们对教材的考察包括课文正文、页下注、练习、教师参考书等。总的来看教材的不同内容不同组成部分在落实语标时存在等级区别。如异形词的规范,在课后生词中异形词的出现为零,呈现出课后生词部分严于页下注、页下注严于课文正文的趋势。其原因是课后生词体现了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性更强。虽然教材中不同位置存在若干差异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差异其实是不应该出现的。教材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只应该有有无之别、详略之别,以便于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但不应该出现正误之别,否则极易造成教与学、教科书与教师手册、练习与答案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又如偏旁部首的名称在语标中是很明确的,但在教师用书中不同的称呼、不同的说法随处可见。如北师大版“二上”称为“厂字旁”,苏教版“二上”称为“厂字头”,而语标中规定是按该字的读音来命名,应为“厂”字; 人教版“一下”称为“衣字旁”,北师大版“六下”称为“衣补旁”,而语标中规定为“衣旁”( yīpáng) ; 语文版“一上”称为“双耳旁”,苏教版“一下”称为“左耳旁”,而语标中规定为“双耳”( shuāngěr) 。

语文教材的课文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历代的传统经典之作,因年代的不同,用语用字习惯有所相同。为了保证原作历史面貌的真实性,不随便更改原作是对的。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用随文作注的方式加以说明则是必要的,即原文是历时的,注释是当下的。如对异读词的调查,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课文正文中出现的异读词分别有49、44、45、43 个,而在课后生词中出现的只有1、0、3、0 个,说明教材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内容中对异读词的出现还是控制得比较严格的。

语标的制订是经过专家们认真研究、广泛调查、多方验证的,反映了我国当前语言文字使用的发展趋势及规范要求。我国语言文字教育历史悠久,关于汉语汉字的构成与要素多有俗名别称,可它们毕竟是针对不同时代的不同使用状况。现行语标应该是更适用于当下的语言文字现状,一旦颁布,就应该得到执行,方能真正做到学校教育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如汉字部件“阝”,《现代汉语常用字及部件名称规范》定名为“双耳”。其实在传统汉字中它包含了两个,分为左耳旁与右耳旁,字异显示出义异,左耳旁与山有关,右耳旁与城邑有关。但在现代汉字,其意义隐而不显,故字形统而不分了。在“阝”部件下的4 个例字“队帮椭坠”,分属原来的两个偏旁,这时再以左耳旁或右耳旁称之显然就不合适了。

三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订与推广的思考

教材中较多存在“失范”现象,有的还与语标本身有关。加强语标制订的科学性,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也是今后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的。

( 一) 加大语标的宣传推广力度

国家制订、颁布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是相当审慎的。标准一旦公布,就要宣传推广,下大气力落实,树立其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这方面有的语标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异形词表”在2001 年作为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时,讨论得相当热烈,各种意见纷至沓来。一些权威词典也有自己的传统做法,如《现汉》习惯性的处理办法是用“也叫”“也作”,有的是用“主见条”“参见条”,有的是并排而列,前为正,后为异。但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公布后,新闻出版、辞典工具书、教材公文,都广为落实,到目前为止,第一批异形词规范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而当时准备公布的第二批异形词,尽管准备工作也做得很充分,但最终没有走入语标之列,故现在实际使用上仍是差异较大,各词典也是仍按自己的传统各行其是。宣传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还有《通用规范汉字表》,在颁布后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多场宣讲活动,各用字单位、出版单位的遵循都比较到位,故它的普及推广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在这次评估所涉及的语标中,公布时间长、宣传贯彻力度比较大的语标,执行的效果普遍比较好。如《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2001) 与《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 2009) ,显然前者的效果要更好些。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主管部门,还应及时检查语标的落实贯彻情况,这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或是通过行业协会,或是通过科研课题,对一些重要出版物进行检查评估,也都是应予采用的措施。

( 二) 新语标要与已有语标尽量衔接并保持一致

新的语标推出当然有新的考虑,会根据当下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做出新的规范。但如果不是特别的必要,对已有语标或初稿不要随意更改创异。特别是与已有语标有叠加、扩展、充实关系的语标,有意识地保持原有语标的内容与原则,对新语标的推广和普及是很有好处的。如《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1997) 对7000 个通用字的笔顺作了细致的描绘。后来的《GB13000. 1 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 1999) 所收字扩大到20902 个。它在“规范制定原则”的第一条就清楚地注明“20902 字中7000 个通用字,沿用通用字规范笔顺”。这就将后者是对前者的扩大、包含关系的特点完全展示出来,7000 个通用字的笔顺得到了完全继承,而扩展到更多汉字的笔顺则成为后者的最大特点。其实,前7000 字的笔顺不可能没有可商之处,可作为语标,保持整体的统一、稳定甚至固定一段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又如《汉字部首表》( 2009) 收了201 个部首,它是对26 年前的《汉字统一部首表( 草案) 》( 1983) 的修订与完善。它在部首总数上与前者保持了一致,而对变更了的内容在“前言”最醒目的位置加以说明。除第11 条是新增内容外,前10 条都是对变动内容的说明。变动内容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正形附形部首的调换,二是根据笔顺规范带来的部首排序变化,三是增加的附形部首。这样做就极大地保证了《汉字部首表》( 2009) 在完善中的稳定。而有的语标制订或修订就有点任性或霸道,对旧有语标已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作的变动也不是最佳选择。这种情况在今后是要尽量避免的。

( 三) 制订语标要兼顾学科上的严谨科学与大众的方便运用

制订语标是很严肃、严谨的事,要有充分的学科理据。但有的时候也不能走向极端,因为语标毕竟是要全民大众来遵照执行的。只有能够为全民大众遵照执行的才是好的语标。可现在有的语标考虑学科理据多,考虑大众普及运用少,与社会使用习惯相去甚远。如教材中关于现代汉语单韵母的数量与《汉语拼音方案》的说法普遍不合。所有教材均说是6 个,可语标中说是10个。其实10 个是从音位来说的,包括了音位的条件变体。可这样的专业知识要在高校现代汉语课中才会介绍到,对一般民众及中小学生来说,出现于不同音素前的3 个音都用“i”来书写,而看作是一个单韵母,这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与习惯的。又如“分词连写”,是《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的一条重要规定。循其理,当它出现在整句整段地使用汉语拼音时,这条规定才显得是必要而合理的。可汉语拼音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汉语汉字的注音工具,特别是在中小学生阶段,在遇到生字难字僻字时才会用到汉语拼音,这时“按词连写”就往往不是那么必要了。在以识字为主的中小学教学中,在不是整篇整段的拼音书写文本中,是不是可以对分词连写不作出特别的要求。又如部件的称呼,《现代汉语常用字及部件名称规范》规定对成字部件“按其读音命名”。将“彡”这一部件命名为“shān”。固然“彡”有形音义,但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收了近万个汉字的通行字词典都没收录,《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通用规范汉字表》没收录,每年逾十亿字语料的统计字表中也不见其身影。以“shān”来作它的部件名称相信会难倒相当多的人,远不如教材中普遍采用的“三撇”说法来得通俗易懂。

中小学语文教材要更好地落实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在语标制订、颁布、推广上多做工作,做好工作,更需要语文教材的编纂单位、使用单位有强烈的语言规范意识,以切实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规范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J].辞书研究,2004,(4).

[2]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J].语言文字应用,2001,(2)

[3]陆俭明.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与标准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2011,(4).

[4]桑哲.规范语言文字,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访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先生[J].现代语文,2005,(5).

文字教材 篇5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以下简称新教材)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增加了诸如文字、表格、图片等教材辅助材料。这些材料使得新教材富有直观性、启发性、情感性、生动性。蕴涵着广大编者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良苦用心,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更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现以新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例, 谈谈文字辅助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新教材文字辅助材料的编写特点

新教材中引用的文字辅助材料包括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铭文碑刻、报纸杂志中摘取的片段材料, 或从诗歌、小说、剧本, 对联、歌谣、传说等文学作品中选取的材料。以引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争鸣、阅读与思考、探究活动等方式呈现。按照功能和作用的不同, 这些文字材料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 学习建议型

如单元导引就包括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介绍、学习要点等, 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本单元知识前, 就能抓住核心问题, 增强历史学习的目的性。通过要点提示、学习建议等, 学生的学习能够紧扣核心、突出重点, 并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起中外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二) 新课导入型

位于正文前面, 通过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文字, 诸如历史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介绍, 某位历史名人或普通人对本历史人物的评述, 或截取该历史人物活动的一段叙述以及后人评价该历史人物的一些诗文等, 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

(三) 补充拓展型

对正文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 或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化以及对正文中所提到的重要事件、重要概念的解释等, 以使历史表述更加充实完整, 并可进一步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 如“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

(四) 探究学习型

即由材料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体现探究性, 赋予启发性, 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 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 如“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

二、新教材文字辅助材料的运用策略

(一) 投石激澜, 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是与动机密切相连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而, 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与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内容庞杂, 概念论断多, 文字枯燥, 教学难度有增无减, 我们的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学而乏味。事实上, 如果教师能够认真挖掘, 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的辅助材料, 不但能够牢牢吸引学生, 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教材内容和重点。

【案例一】在第三单元第三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的教学中, 笔者引用了课文中三段材料。一是“引言”:“无论身材、思想、性格都不像法国人…… (限于篇幅, 笔者删略, 以下同) 他的兴趣不在享受人生而在征服世界。……而在各方面却是典型的意大利人, 这个人就是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笔下的拿破仑·波拿巴。”二是“历史纵横”:“拿破仑晚年说过,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三是“资料回放” (恩格斯《德国状况》) :“对德国来说, 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 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 是革命与原理的传播者, 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教师以“引言”为“兴奋剂”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拿破仑其人的兴趣。当“拿破仑战争”“打得”学生精疲力竭时, 又以材料二作为“调料”, 调节学生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在本课结束时, 又以材料三作为一杯“清茶”提供学生课后的谈资与思考, 让学生意犹未尽。三段材料在开头、中间、结尾的运用使得整堂课兴趣盎然、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三段材料的解析、思考, 解决了本堂课的重点, 即拿破仑对法国的改造;也突破了本堂课的难点, 即拿破仑的战争性质问题。

(二)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情境是渗透在任何学习过程和迁移中的潜在影响因素。适宜的情境可以克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保持, 有利于学习的强化与迁移。在教学中贯穿情境教学, 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创设史实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由此启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联系, 激发学生情感, 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二】第五单元第五课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讲“香港回归问题”时, 笔者运用了书中的“资料回放”, 即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他说:“关于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如果中国……不把香港收回……则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 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再现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画面, 并配上邓小平的上述录音,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邓小平的伟大气魄, 感受其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硬原则立场,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邓小平如此强硬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背景, 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爱国情感得到提升。同时, 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让他们学会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 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研究历史, 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与动机等。

(三) 补充完善, 拓展视野

新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 使得教学内容写得过深过专。而且教科书限于篇幅和结构,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往往比较抽象。针对教材现状, 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关辅助文字材料, 拓宽学生视野, 补充、解释教材中难懂的概念, 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案例三】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中有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马克思支持、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教材对此仅以“系统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一笔带过。笔者认为如此轻描淡写是难以让学生理解马克思这一重大活动的。因此, 在教学中引用“资料回放”即马克思给库格曼的信, 并补充了《法兰西内战》的有关材料让学生从中寻找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总结: (1) 没有乘胜向凡尔赛进军; (2) 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 (3) 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4) 过早地放弃自己的权力。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巴黎公社革命的最大的教训: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构, 夺取政权 (即暴力革命思想)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巴黎公社革命和马克思的论断对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作业:给马克思写一封回信, 告诉他, 他的重要论断是怎样影响俄国和中国革命的。

这段文字辅助材料的运用和补充拓展,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拓宽了教材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了马克思的远见卓识, 从而加深了对马克思这位伟大导师的敬仰之情。

(四) 彰显主体, 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开放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新理念。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新理念的需要, 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了许多创新, 增加了诸如“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栏目, 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在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

【案例四】在《圣雄甘地》教学中, 对甘地如何评价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笔者在教学时运用了教材中的两则材料, 一是“资料回放”: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 在甘地去世的前10年就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 或许他不会成功, 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 人们永远牢记着他。”爱因斯坦说过:“后代的子孙将无法相信, 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物。”二是补充材料: (1) 甘地是“神的化身, 真理的代言人”; (2) 甘地是“矫揉造作的阴谋家”, “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 “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叛卖者”; (3) 甘地是印度“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 印度自由的灯塔”。

甘地是印度现代史上非常复杂的人物。教材介绍的甘地奇人怪事令当今这些“90后”的学生匪夷所思并充满好奇, 而仅凭教材内容无法真正了解甘地。因此, 教学中在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提供许多关于甘地的参考资料,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如杜危、吴耀宗合译的《甘地自传》, 任鸿皋、宁明编的《论甘地》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开展讨论、自主探究, 最后要求学生撰写《我心目中的甘地》。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 加深了对甘地的了解, 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三、运用文字辅助材料的几个原则

有效挖掘、合理利用历史文字辅助材料, 有利于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因而, 这应该成为每个历史教师的自觉行为和不懈追求。同时, 运用文字辅助材料进行教学必须坚持适度、适时、实用、用实等原则, 否则文字辅助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 适度原则

教材辅助文字材料众多,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别, 所以教学中对辅助材料的运用应坚持适度原则, 不可一个不用, 也不可堆砌泛用。

(二) 适时原则

课堂教学是有节奏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 教学时对辅助文字材料的运用应该适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掌握教学的“火候”。

(三) 实用原则

新教材辅助文字材料众多, 不可能全部予以运用, 在实践中应坚持实用原则, 即应选取典型的材料积极运用。何谓典型、实用, 就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材料, 能拓宽学生视野的材料,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能感悟历史的材料,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材料等。

(四) 用实原则

【文字教材】推荐阅读:

图形文字07-20

网页文字05-09

文字符号06-09

解读文字06-26

文字输入07-03

文字改编07-11

文字创新08-01

文字排版08-01

文字交流08-02

文字跳跃08-02

上一篇:工程风险问题下一篇:从动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