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字发展

2024-06-09

韩国文字发展(精选7篇)

韩国文字发展 篇1

摘要:置于纸媒消亡论的情境下, 从韩国体育日报的定位、历史发展、报道内容的变化、发展前景以及免费报纸和互联网对韩国体育日报的冲击影响、体育纸媒对改善国民体育情结的努力、韩国体育记者的社会地位等方面, 对韩国体育日报的改革发展经验进行梳理。

关键词:体育媒体,韩国体育日报,改革发展

新媒体舆论发展环境下, 传统的报纸已经逐渐消亡, 其影响力已经日渐式微。例如《新闻周刊》 (Newsweek) 于年初宣布停止纸质版的销售, 而转型为数字报业市场的竞争。凡此种种报业变革, 引起了学界对新媒体发展环境下, 传统报纸转型之路的思考[1]。这里以韩国体育日报的当代转型与发展创新为例, 借鉴他国的先进发展经验, 为我国体育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韩国体育日报的发展简史

《每日体育》是韩国第一家体育日报, 于1969年首次出版, 该报传承了日本体育报的报道理念。当时, 大多数新闻文章都集中关注国际比赛中的韩国队或是明星球员。有关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以及世界职业拳击冠军赛的新闻最受读者喜欢。之后《每日体育》开辟了漫画栏目, 最长的一个漫画故事连载了一年多时间, 在当时颇受欢迎[2]。此外, 《每日体育》还做了一些大事记, 如将韩国小姐形象大赛推广为全国新闻。1985年韩国发行了第二家体育日报, 即《汉城体育》 (现在译为《首尔体育》) 。《首尔体育》开发了新的市场营销策略, 如彩色页面和专栏报道。新兴竞争对手《首尔体育》的价格比《每日体育》更具吸引力, 因此, 《首尔体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50%的体育报纸市场。

20世纪80年代职业棒球运动开始风靡。1986年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韩国的成功举办, 促使韩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韩国经济的增长, 体育运动更加流行, 体育产业也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的体育产业以及它的“粉丝”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成就了韩国体育日报的“黄金时代”。从此体育日报成了大产业, 其报纸的日发行量增至100万份。体育报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新的竞争者加入。这一时期又催生出四家体育报纸:1990年创办的《体育韩国》、1995年创办的《京鄕体育日报》、1999年创办的《今日体育》以及2001年创办的《美好的一天》[3]。

21世纪初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体育日报面临着顾客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财政上的挑战。共有三大主要问题困扰着韩国体育报业:1998年的韩国经济危机、2002年免费报纸的引入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新闻。经济危机给体育日报的读者, 尤其是作为主要读者的中产阶级造成了经济上的困难, 他们寻找着更便宜的报刊以代替体育日报, 例如阅读免费报纸和互联网新闻。

2 韩国体育日报的定位

首先, 韩国体育日报给读者提供了赛事的深入信息, 每期超过24个版面, 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版面分配给体育赛事。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体育赛事版块报道的新闻和故事都比其它媒体多。例如:体育日报用4页多的版面来讲述职业棒球项目, 而其它报纸用的版面不到1页。因而, 体育日报能够向读者提供关于赛事的深刻评论、深入分析、详细访谈、全面的人物故事及赛事实况。

其次, 韩国体育日报同样也报道娱乐新闻, 例如报道某些电影、电视剧以及名人[4]。此外, 漫画栏目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有时这些漫画能影响到读者们读报的选择。再加上体育日报报道的一些日常新闻, 如果考虑将体育赛事看成娱乐新闻的一部分, 那么体育报纸的内容就和娱乐新闻没有实质区别。

3 韩国体育记者的社会地位与工作准备

全国与非全国性的报刊记者地位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其中全国性报刊记者的地位很高。全国性报业的就业激烈性都可以与韩国的医生或律师行业的难度进行相比较。全国性的报刊记者大都毕业于韩国最顶尖的学校, 而且他们都将自己认为是社会里的精英与领导。

与一般的全国性报刊记者相比, 体育记者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他们可以和运动员或体育名人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记者和运动员这两者是互相依赖、尊重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平等的关系都会发展成为一种更亲密的关系——朋友或师徒关系, 这点是比较重要的。例如有些球员会请教一些资深记者有关于家庭与合同的问题。记者由这些具体的关系, 可以深刻的了解体育项目的特点及运动员的内心世界, 这样可以将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有所提高。这几年记者和知名运动员特别是世界级的名人之间的关系有些变化, 他们之间仍旧是互相尊重, 但是体育组织为了一些商业利益, 将他们之间的直接联系进行阻碍。尽管记者对这些行为都能理解, 但对于带给读者们不大靠谱的报道也感到无能为力。

4 免费报纸和互联网对韩国体育日报的冲击影响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 韩国互联网和免费报纸的影响力大大增加。网络技术的领航者韩国为其中之一, 上网冲浪是大多数韩国人都能实现的。体育报纸和全国性的主要报纸以比较低的价钱向一些主要的门户网站提供新闻, 让公民在网上就能免费阅读, 所以网上阅读也就变得相当普遍。

首尔、釜山和仁川这些大城市都有发展免费报纸。因为大多数人上下班都使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 平均耗时为一个多小时。体育日报在过去这些在无聊旅程中想消磨时间的人群中很流行。但现在免费报纸已取代了体育日报的位置。免费报纸是通过收集相关一些媒体的新闻而来的, 所以成本很低。由于只有几个记者负责整份报纸, 因而使免费报纸的文章内容与语气都一致。由于是免费的, 而乘客在上下班时也需要用来消磨时间, 所以尽管质量不高, 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的。

纸媒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报摊销售, 而在现今网络信息和免费报纸的进入, 这些公司的财务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使得一些体育日报要么进行公司合并, 要么就是宣告破产, 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到了新记者的招募。以往体育日报的记者是令人羡慕, 竞争又十分激烈的职业, 而如今其受欢迎的程度远不如从前。

互联网和免费报纸的发展要求更多记者与作家可以低薪来公司工作, 以维护其低成本的经营模式。从此出现了一些不够记者资格的记者, 他们也很难通过训练将自身水平提高, 最终导致发表的文章质量不过关。此外互联网和免费报纸的资源非常有限 (如与其相关媒体) , 所有新闻报道都是一样的, 任何报纸都不会开专栏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5]。所以大部分读者都会读到相同的故事和只能看自己想要看的新闻报道, 其它的观点或主张将很少看到。

5 韩国体育日报的发展前景

由于电视、互联网以及免费报纸的不断发展, 韩国体育日报以及全国报业都面临着极大挑战。尽管如此, 体育日报和广义平面媒体在现今的社会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为读者和整个社会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 体育日报需要更加关注它们的专长, 深入的新闻报道和体育赛事的专业分析[6]。此外, 富有挑战性的商业环境要求体育记者成为体育专家而非体育多面手。例如与运动员建立一种实实在在的关系, 对于一名成功的体育记者行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纸媒消亡论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但是伴随着韩国体育市场的发展和民众对体育比赛的逐渐热爱, 我们有理由对韩国体育日报的明天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黄璐.《赶上了网络:卫报新闻传媒体育部案例》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29 (4) :27-30.

[2]黄璐.体育新闻学研究进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2) :94-96.

[3]Dave Saraiva.The Brushback Report:All the Sports News That's Unfit to Print[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2006.

[4]Joseph Torelli.Final Cut Pro for News and Sports QuickReference Guide[M].2nd.Berkeley:Peachpit Press, 2009.

[5]黄璐.新闻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价值发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3, 29 (1) :7-9.

[6]黄璐.从一则体育报道论党报新闻创新[J].传媒, 2013 (5) :69-70.

韩国文字发展 篇2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摘要: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科学论断及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和长远目标,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韩国把发展文化产业当成一项国策,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文化政策韩国文化产业影响

一、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1、增强文化的科技含量,发展文化科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在21世纪,文化作为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韩国在文化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构建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大批适应文化科技的人才,这个培养机制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人才管理系统化。产、学、研联手,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

利用专门院校进行培养。近年来,新建汉城游戏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清江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校等。还在一些大学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共80余种,目前在校学生5000多人。

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如2002年共派出两批180人,培养CEO、中层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各60名。国家为每人补贴6100美元。

加强专业资格培训。委托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并正在逐步规范化。

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培养。自2003年开展文化产业网络教学,计划到2006年共开设21个专业,培养4500名急需实用性人才。由文化产业研究开发中心负责,通过产、学、研联合办学,培养特殊专业的教授级人才。此外,发挥一些非正规院校的作用,向其赋予更多的教学任务。

2、加强立法,理顺文化组织管理机制

韩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立法和政府的组织管理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文化产业的定义,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近两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电影振兴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的内容高达70%左右。

此外,在改革原有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建设的同时,又新建了一些机构组织,初步形成了运作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并且在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基本上都有一套奖励措施。

3、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经费的供给

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第二,国家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先后建立了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

第三,动员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2001年韩国电影振兴公社通过“电影专门投资组合”融资3000亿韩元,保障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第四,政府完善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优惠政策。

4、建立集约化生产机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总体战略是,自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期间,全国共建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至2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全国文化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韩国充分认识到,韩国国内市场规模有限,必须开拓国际市场,才能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其基本战略是,瞄准国际大市场,把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大力开发,促进出口,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赢利。通过加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产品、集中力量开发名牌产品、积极开展跨国生产合作、构筑海外营销网等措施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韩国的文化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1、制定文化政策,理顺文化产业管理机制

产业政策是当前我国宏观 调控的基本手段之一,然而我 国当前涉及文化产业的政策却为数不多。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和文化产业的实际需要完善国家产业政策,从而体现国家宏观经济导向,为文化产业的领导、管理、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对其监测、统计、检

查提供政策依据。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变管 理主办为服务引导。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文化体制进行了一 些改革,但相对于经济体制改 革明显滞后。在管理方面,仍习惯于直接办文化、管文化、管办结合,带来诸多问题,造成社会文化发展始终落后于社会文化需求,结果是经营主渠 道和合法经营受制于宏观审批 管理,发展速度不能满足消费 增长,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的保护神,它不仅保护广大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平等公平的进行交往竞争,而且保证党和国家的意志公平合理的实施于平等的市场主体之上,以最大限度避免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不正常的“寻租”行为,影响了市场主体健康顺利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一个产业,理所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尽管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以后,我国法制化进程迅速加快,制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像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这样的总体法律还尚未出现,因此,我国应该加快法制化步伐,尽早制定专门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方位人才

从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合理个人才培育机制能创造大量的人才资源,所以我们应该: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用人观念,拓展人才渠道,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传统用人上的论资排辈现象,尽管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拓展人才渠道要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次,积极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要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运用机制,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要想出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有大批高水准的编、导、演艺及专业制作人才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要想创作出一流的文化产品,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此外,应该借鉴韩国学校、短期培训、网络和其他媒体、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韩国校园足球发展情况简介 篇3

一、整体规划

韩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包括各级学校足球联盟的运作、组织各级学校的足球联赛、派遣优秀青少年进行海外研修、开展足球特色项目等事宜,并非韩国教育部或文化体育观光部等政府部门牵头,而是由全国足球协会负责。韩国教育部在政策制定上不对学校足球做过多干预和指导,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为学校足球提供支持。如和韩国职业足球联盟缔结协约,向学校提供训练资料和现场指导;联合蔚山市教育厅、首尔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出台了人性涵养体育课设计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1.教育部与职业足球联盟签署协约支持校园足球

协约规定韩国职业足球联盟向学校提供幼儿及少年足球指导教材和视频资料作为小学足球教材。鼓励、支持足球运动员前往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学担任“一日名誉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足球指导。同时,为了普及足球文化,还积极创造条件为小学生提供观看球赛的机会。双方希望借此契机,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足球指导,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足球运动,扩大足球人口。

2.人性涵养体育课设计指导方案

该方案重点强调体育课在培养学生人性涵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传统的体育课开设目的仅仅是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对各个体育项目有大致的理解。实际上,体育课的根本意义还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扬体育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通过足球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直、坚韧、协作、包容等品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热情、有能力、博学的体育人,最终实现成功的体育教育。

二、韩国学校足球的养成体系

韩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较为完整。韩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小学足球队初中足球队 高中足球队一大学足球队的纵向培养体系。学校足球和职业足球形成了自然衔接,学校足球的稳定发展,保证了韩国足球人才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韩国中小学足球的目标是以培养足球兴趣、普及足球文化、扩大足球人口为主,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学业,培养其协作精神和关怀精神,并且有缓解学校暴力等功效。高中和大学则是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很多优秀的足球人才都是从高中或大学足球队直接进入职业足球队。下面以一所普通学校和一所足球特色学校为例,介绍韩国校园足球发展情况。

1.猪山小学

猪山小学是韩国一所普通小学,其足球开展情况具有普遍性。该校每天有两段“足球时间”:第一段是早晨上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踢球,学校安排指导教师,但教师并不教授专业足球技巧,早晨踢球仅仅是学生强身健体的一个方式,培养兴趣爱好;第二段是放学后的“课后课”,每学期伊始,学校征求家长意见,依据学生选择课后课科目情况,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足球是深受家长和孩子喜欢的科目之一。该校学生每月缴纳约29美金的学费,即可在放学后享受足球时间并接受足球指导,而教师的工资则秉承“受益者承担”的原则由学生的缴费支付。

2.浦项制铁高中

浦项制铁高中是韩国一所著名高中,设有专门的体育部。该校足球队是韩国数一数二的校园足球队,曾获多次全韩冠军,并代表国家参加过国际比赛,成绩优异。足球队自1985年创建以来,为韩国足坛培养了多位著名球员。因此如果孩子希望发展足球特长,有成为专业球员的潜质,那么家长往往会在其升初中或高中时,将其送到这样的足球名校进行更为系统和专业的培养。优秀的足球队员将有机会直接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

三、专业足球苗子的培养

1.校内培养

(1)开设体育重点班。为帮助学生实现体育梦想,2014年6月韩国教育部颁布《灵活发展学校体育试行方案》。根据该方案,对校内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给予重点支持,并从2014年起在全国高中开设体育重点班。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设置学生运动员综合支援中心,为体育重点班的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训练方法和心理辅导。

(2)文化课和足球训练两手抓。韩国十分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明确要求学生应在保证正规学业的前提下接受运动训练,避免因训练导致的缺课。设定必修课成绩达标基准,保证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权利和义务;推出e-school项目,学生运动员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网络手段随时随地进行文化课学习。这种体育特长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同时进行,“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机制,让孩子们即使将来无法成为专业运动员也没有后顾之忧,家长也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踢足球。

(3)有较为完善的足球赛制。韩国学校足球竞赛分两种:一是周末足球联赛制度,二是假期中的锦标赛和杯赛。周末足球联赛从2009年起正式实行,分为四级举行:小学足球联赛、初中足球联赛、高中足球联赛、大学足球联赛。每年4到10月举行各级联赛的区域联赛,11月举行决赛即王中王赛。为保障学生的学习,韩国禁止在学期中举办足球比赛。较为完善的竞赛制度为青少年足球选手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并成为选拔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4)职业足球队的支持。韩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选择了对应的校级足球队作为下属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进行技术帮助和指导,并挑选优秀的足球苗子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重点培养。例如之前提到的浦项制铁高中足球队就是韩国十分著名的浦项制铁足球俱乐部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2.校外培养

除各级学校积极培养足球人才外,足协、俱乐部、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也在共同努力促进足球发展。

对于那些希望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孩子来说,除了在学校足球队中接受训练,他们还会在课外到“足球教室”(由退役球员或教练个人开办的足球人才培养基地,如车范根足球教室)、业余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爱好者团体等踢球。这些形式对扩大韩国青少年足球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和学校足球一起,为韩国职业足球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后备人才。

为提高青少年足球基本技能,韩国足协于2014年正式推出了“黄金年龄”(Golden Age)特色训练项目,接受对象为11到15岁的注册球员。主要针对韩国球员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设计,并结合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足球训练经验而成。每年在20个道、市选拔1500名优秀人才,进行每月两次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拔其中优秀的600名青少年在全韩五大区域进行一年三次,每次三天两日的训练。最后优中选优,在这600名中再选拔240名作为精英后备军,在冬季和夏季分别进行五天四夜的集中训练。

韩国国际高中发展述评 篇4

关键词:韩国,国际高中,合作办学,述评

从1990 年代开始,许多招收韩国国籍学生并教授国际课程的国际高中在韩国应运而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韩国国际高中不乏考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毕业生。韩国国际高中的办学经验对我国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颇有启发意义。

一、韩国国际高中办学背景

韩国赴海外升学的中小学生人数增加明显是韩国国际高中发展的重要背景。为了让更多的韩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本国完成高中学业,减少外汇流失,同时,也更好适应在国外大学的本科学习,韩国开始允许国内高中开设国际课程。从2000年开始,韩国中小学生赴海外升学的人数出现了明显增加,此后一直到2006 年,韩国中小学生赴海外升学的人数从不到一万人上升到近三万人。根据KEDI年度报告(2010),韩国2008 学年赴海外就读的学生人数为27,349 人,其中高中生为5,930 人,由于经融危机的影响,2009 学年赴海外升学的人数为18,118 人,其中高中生为4,026 人(见图1)。[1]

其次,韩国发展国际高中也是为了吸引国外学生赴韩国就读。韩国在全国设立了自由经济区(IFEZ),许多国际学校和外国人学校就设立于这些自由经济区当中。2007 年,韩国政府准备投资17806 亿韩元(约106.836 亿元人民币),交由济州道国际自由城市开发中心(JDC)启动并推进,建设12 所可容纳9000 名学生的小学、中学、高中国际学校。2011 年9月,英国的北伦敦学校(NLCS-Jeju)正式开校;2012年,加拿大的布兰克森女子学院(BHA)、公立的韩国国际学校(KIS Jeju)也先后建成竣工。至2017 年,美国的圣约翰学院(ST.Johnsbury Academy)也将落户济州教育城内。届时将会有4 所国际知名英语学校供学生们选择,真正实现“教育中心”。济州岛的国际学校除了吸引韩国学生就读,也辐射周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韩国重金打造的国际教育城,不仅为了截留韩国每年大量外流的留学生,同时还把目光投向整个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

第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韩国未来人才也是发展韩国国际高中的重要原因。韩国设立特殊目的高中当中的国际型高中是韩国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为培养国际专业人才而建立的。从1998 年开始,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7 所国际型高中。这些国际型高中大多数都引入了AP课程,同时所有国际型高中都有去海外升学的学生。

二、韩国国际高中学校类型

(一)韩国国际高中的类型

1.韩国普通高中

韩国普通高中主要开设AP、SAT课程比较多。这些课程主要在下午的课后学习计划(After School Program)中实施。开设IBDP课程的普通高中主要有2 所。韩国的私立学校京畿外国语高中2011年正式开设国际文凭课程(IBDP),是韩国最早开设IBDP课程并得到认证的高中。2009 年韩国革新教育课程公布以后,首尔市教育厅指定公立学校中的首尔国际高中作为国际课程试点。自2012 年起正式开设国际文凭课程(IBDP),同时继续开设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大元外国语高中也开设AP课程,该校实行一校双轨模式,即韩国课程(国内)体系和全球领导项目(国际)体系。国内体系学生组成其他语言部,国际体系学生组成英语部。全球领导项目(国际)体系提供特别的学术模块计划课程,让报考国外大学的学生做好准备。课程围绕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英语来开设,包括有英语文学和英语写作等。根据韩国政府的规定,现在这两个体系已经整合了。这意味着两种体系的分割不再明显。2013 届学生是严格区分两种体系的最后一届学生。2015 年,国内体系学生和国际体系学生比例大致为20:1。

2.韩国的国际学校

根据韩国的法律,国际学校的韩国籍学生比例不得超过学校总人数的30%,经过道级教育厅批准可以提高到50%。这些国际学校主要集中在仁川和济州等地的自由经济区内。这些学校由于学习的是国外课程,一般只能获得外国文凭,申请国外大学。

3.国外学校韩国分校

2005 年,韩国颁布法律允许并积极吸引外国教育机构到韩国设立分校。基础教育阶段的外国学校韩国分校至今仅有两所。一所是2012 年成立的查德威克国际学校,该校开设IB课程,韩国籍学生毕业可以获得韩国和美国的高中学历。①另一所是获得美国新英格兰大学学校协会(NEASC)认证的德怀特学校韩国分校,该校开设AP课程。[3]

(二)韩国国际高中的办学体制

韩国国际高中里属于上述第一类(即韩国普通高中)的学校,主要是特殊目的高中当中两种类型的学校。一是特殊目的高中当中的外国语高中,如大元外国语高中和京畿外国语高中,这两所高中同时也是民办高中;二是特殊目的高中当中的国际型高中,已经开办有7 所,另有2 所计划开办,其中只有清心国际高中是民办高中,其他都是公办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主要是AP、SAT课程(表1)。韩国的自律性高中也有部分学校开设国际课程,如民族史观高中自1998 年以来,开设了19 门AP课程。[4]其它的民办学校还有韩国科学英才学校、大一外国语学校、海云台高中、现代青云高中等。[5]韩国国际高中当中的第二类和第三类学校属于非国民教育系列的学校,绝大多数是民办学校,只有济州岛的韩国国际学校(Korean International School)是公办学校。

数据来源:https://namu.wiki/w/%EA%B5%AD%EC%A0%9C%EA%B3%A0%EB%93%B1%ED%95%99%EA%B5%90

大元外国语高中招生非常严格。该校录取的都是仅限于学习最刻苦的学生。录取过程则与美国大学招生过程有几分相像:学生的整体表现是以GPA来评判的,他们的大考成绩和面试表现都很重要。大元外国语高中每年的学费大概是5000 美元。

对于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大元的成立者Lee Won-Hee博士认为,他觉得虽然大元在不断培养高分学生,这些学生却可能在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路上有所缺陷。公民教育可能还是美国学校更在行。从韩国中考中得分最高的初中生里面挑出想要到美国上大学的孩子,然后将他们分到由韩国老师和高薪聘请的外教授课的全英文班,专攻包括作文在内的取得SAT高分和漂亮申请essay所需的各类技能。而这样的模式,能够激励他们不停地学习。要求相当严格。在完成(韩国)全国统一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外带入以讨论为主的西式教育进行补充。他们每个学年都要比美国高中多出一个多月。[6]

笔者对韩国国际高中的调查发现,从学校数量看,韩国普通高中开设IBDP或者AP等课程的学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首尔国际高中、京畿外国语高中、大元外国语高中和民族史观高中。韩国国际学校有53 所。国外学校韩国分校仅2 所。从课程类型看,韩国开设国际文凭课程(IBDP)的学校有11 所,开设AP课程的学校有41 所,韩国的加拿大BC省海外高中有6 所,美国学术能力测试(SAT)考点为13个。韩国目前开设的国际课程当中,国际文凭课程(IBDP)在韩国的认可程度较高。

(三)国际课程认可情况

韩国国际高中的学生是否还要修习韩国本土部分课程取决于是否希望获得韩国高中文凭。由于普通高中开设的AP、SAT课程不是文凭课程,因此学生主要学习韩国高中课程,获得韩国高中文凭,但一些开设IBDP课程的学校,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IB文凭。国际学校和国外学校韩国分校的学生一般只能获得外国文凭申请海外大学,只有查德威克国际学校比较特殊,该校韩国籍学生毕业可以获得韩国和美国的高中学历。

韩国国际高中的毕业生如果只获得外国文凭,则无法申请韩国的大学,只能取得韩国高中毕业证后,才能参加韩国高考,但是之后的大学自主招生阶段可以把AP课程、托福和雅思成绩作为个人能力证明材料提交。韩国的某些大学也承认AP课程(如延世大学Underwood International College)。目前,韩国教育部不认可IBDP文凭和韩国高中毕业文凭具有等同效力。在韩国读书的韩国国籍学生必须要参加韩国高考才能申请韩国大学,但是韩国学生如果在济州自由经济区内的IB学校具有特别的地位,可以不参加韩国高考而进入韩国大学。[7]

三、韩国国际高中的质量保障措施

(一)政府制定管理政策,规范国际高中发展

2009 年以前,韩国只有外语类特殊目的高中、自主型私立高中的国际班(留学班)和外国人学校可以开设国际课程。2009 年,韩国出台《2009 修订教育课程》,并相应修改了《初、中等教育课程总论》,其中规定“学校可根据需要开设大学预科课程,国际公认教育课程或科目可以作为选修课获得认可。”放开了对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限制。韩国教育部不再干涉高中开设国际课程,而具体的审批权限下放到了道级教育厅。道级教育厅根据本地区情况,根据《教育课程编制及运营方针》进行规范。各校需在开学前把要开设的课程上传到教育厅工作平台,如欲增加课程需书面申请并获得批准。

对于国外考试机构设置考点的政策,韩国和新加坡、我国港澳台地区等一样,不做限制。韩国目前有SAT考点13 个和若干的AP考点。

(二)通过国际认证保障办学质量

韩国国际高中积极通过国际认证,如美国西部学校与学院教育联盟(WASC)、新英格兰学校学院协会(NEASC)、国际学校委员会(CIS)国际认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WASC在韩国认证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国际学校有百年天主教国际学校、查德威克国际学校、大邱国际学校、首尔德威学校、江南国际学校、全球先进学校、京畿道水原国际学校。2015年7 月1 日,首尔国际高中成为韩国教育部属学校中第一所被WASC认证的公立学校。[8]

(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韩国国际高中积极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学校不允许说韩语,除了在韩语课上。平常交流都要求用英语进行。划定专门的English Only Zone(只能说英语区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是建设国际化的教师队伍。韩国政府积极组织聘请高质量的外籍教师,根据韩国政府2008 年11 月进行的统计,韩国公立中小学目前共有4332名英语外教。这些外教均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其中美国外教1812 名,加拿大外教1295 名。此外,所有外教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除了扩充外教队伍外,韩国政府从2009 年起对申请英语教师职位的外籍人士进行英语论文写作和英语教学法考试。[10]学校是被认证过的,教师也需要TEFL等专业资格证书。

三是控制师生比。采用小班化和启发式的教学。许多韩国的国际高中,师生比都较低,比如青罗道尔顿学校,师生比在1:8 左右,全球先进学校师生比为1:6。[11]

四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大元外国语高中通过支教、海外的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精神,通过模拟联合国和海外学生项目使学生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同时,通过阅读书籍,设立目标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领导力。

四、韩国国际高中发展的启示

一是韩国目前对国际高中发展的思路比较明确。政府出台宏观指导政策措施,对于具体办学行为干预较少。通过非国民教育体系的国际学校和国外学校韩国分校允许一定比例韩国国籍学生就读,满足国内需求。通过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借鉴国际经验促进韩国教育的改革,政府选择少数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投入经费培养国际化领袖人才,民办普通高中则成为另一个提供国际课程满足民众海外升学的重要途径。

二是通过国际高中吸引国际学生就读,积极打造区域国际教育中心。韩国通过在自由贸易区设立国际学校和国际高中,提供优质的国际教育,不仅吸引本国学生就读,也吸引了来自中国以及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学生就读。

三是采用一校双轨模式促进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相互融合。一校双轨制可以在同一个学校提供学生不同的选择需求。一校双轨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使得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也可以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打算参加国外考试的同学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韩国的传统文化,2015 年,国内体系学生和国际体系学生比例大致为20:1。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韩国;出口策略

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不仅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强了韩国的国际影响力,可谓名利双收。现有国内外针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分析,缺少实际的载体来实践其理论,文章在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韩国影像业为载体,分析得出韩国文化商品的出口现状,并分析韩国文化商品的出口策略,最后对中国文化商品的贸易提出切实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韩国文化产业现状、出口分析

(一)韩国影视业的发展模式

全世界发展文化产业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式:一是美国模式为市场引导型;二是以英、法等国投入文化资源和财政资源为代表的类型;第三种就是以韩日为代表的政策引导型。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新国策,锁定影视、网游等,即把有限的政府资源集中投入产业发展中。近10年来,韩国影视业异军突起,风靡国际市场,成为韩流文化的佼佼者。

(二)韩国影视业出口分析

1.韩国广播电视产业出口分析

近几年间,韩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出口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各广播电视台出进口地情况分别为:KBS出口节目收益1012万美元,进口节目费用14万美元;MBC出口节目收益893万美元,进口节目费用535万美元;SBS的出口节目收益804万美元,进口节目费用636万美元。

从广播电视台的进出口对象国来看,韩国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出口对象国和地区主要是:中国台湾地区(975万美元),日本(556万美元),中国大陆(476万美元),新加坡(120万美元),马拉西亚(102万美元)。

2.韩国电影产业出口分析

据调查,2004年韩国电影的出口额约为5828万元,比前一年度增加了88%。在2001年第一次突破1000万美元之后,出口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平均每部影片的出口价格达到了301993美元。2005年的出口额为7599万美元,也增加了30%。为了打入美国电影市场,韩国电影通过与好莱坞签订剧本版权合同使出口急剧增加,而出售版权页成为韩国电影进入国外电影备受冷遇的美国市场的一条通道。

(三)韩国影视业出口策略

1.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出口策略

为了促进广播电视节目的出口,韩国政府积极开拓国际广播电视样片市场。每年政府都投入4.7亿韩元到国际广播电视样片市场一些独立制作公司虽然拥有优秀的节目,但却缺乏海外市场的销售能力。因此政府将广播频道使用行业的中小影像制作企业为重点扶持的战略企业,通过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优秀影像的海外出口,从而刺激国内的影像制作。

2.韩国电影出口策略

因为韩国国内电影市场的成长空间很小,仅仅是日本市场的十分之一,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一,电影产业需要加大力度开拓海外市场。目前韩国电影的出口还是偏重于日本、美国、中国等一些国家,而且电影的出口规模也只不过是游戏产业的十分之一,这体现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基础还非常薄弱。为更好的开拓海外市场,韩国政府采用一定的策略。一方面,随着电影制作力量的发展,提高那些原本比较落后的录音、编辑、洗印等后期制作环节的技术含量,从而为电影产业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进行共同制作,学习外国资本运作的方法。

二、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韩国文化产业出口策略,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对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一)应拓展贸易渠道,增强国际合作研发

中国可以通过拓展直接、间接的文化产业贸易渠道,以直接出口文化商品、发展服务贸易、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贸易渠道。还可以通过与外国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以共享国际市场。以中国派格太和为例。派格太和公司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和大型演出承包公司之一,主动与韩国导演姜帝圭合作,凭一部电影就赚下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其中有5个亿的纯利润。

(二)加强文化渗透

当初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时的国际化基本战略就是,把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向世界传播韩国文化。而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有着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此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民族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三)应重点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政府支持的力度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韩国整个国家的战略对策都向文化产业倾斜。而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目前仍存在着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产業的传统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形成的矛盾等问题。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启示: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最好方式是,从国际市场的长远发展出发,以一个能够立足国际文化市场的产业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支持这个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Doobo Shim,Hybridity and the rise of Korean popular culture in Asia, Media,Culture & Sosiety, London, 2006.

[2]Tony Tassell,South Korea proves an attractive option Shares ride a cultural wave driven,Financial Times London (UK),2005.

[3]韩骏伟.国际电影与电视节目贸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忱,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报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5]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韩国文字发展 篇6

一、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

韩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动机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 韩国国内银行产业受制于国内市场的低成长及严格的房地产资产健全性相关规定, 资金运营上受到了限制。同时从韩国国内的角度来看, 随着外国金融机构对韩国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市场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在“资本市场统合法案”和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引发的金融行业融合及开放的进程中, 韩国国内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主要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收益率等收益性指标都出现了下滑的征兆。韩国国内银行的内生增长碰到了难以逾越的阻碍。

其二, 进入中国是为了支持在华韩国企业。这也是在早期韩国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但是中国仍然是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目标国, 在华韩企对韩国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旧很大。

其三, 2006年,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市场对外开放的5年过渡期结束, 2007年即起进入了全面开放期。中国政府解除了对地域的限制和对人民币业务顾客对象的限制意味着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向全部中国顾客提供金融服务。这从制度上刺激了韩国银行更大程度上推进在中国的发展。

其四, 是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据统计, 中国居民的收入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并且从中国政府主导的政策方面来看, 今后中国政府将转变其经济发展的模式, 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会以内需为主展为主要动力。这使得韩国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期望也越来越大。

二、韩国银行在华发展历程

可以把韩国银行在华发展历程按1992-1999年 (第一阶段) 发展准备期、2000-2006年 (第二阶段) 以在华韩企为业务对象的业务扩张期、2007年以后 (第三阶段)

(一) 发展准备期 (1992~1999年)

在1992-1999年即第一阶段,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还尚未充分的显露出来, 在华韩资银行主要针对较早进入中国的韩资企业, 以总公司担保和备用信用证为抵押的形式提供以美元为中心的贷款服务。可以说那时海外扩张的意义仅为其自身, 以与收益性相比更重视以安全的方式运营贷款业务。

中韩建交1个月前的1992年7月外换银行作为进入中国的首家韩资银行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 并作为先行者于次年12月在天津设立了支行。在实现对上海、北京、天津等韩资企业密集的地区为中心设立支行以后, 受1997年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 韩国国内银行产业进行了改组, 在这个过程中由韩国商业银行和韩一银行合并成立的友利银行 (上海) 、新韩银行和朝兴银行合并建立的新韩银行 (天津) 、国民银行和住宅银行合并形成的国民银行对原支行进行了合并, 也撤销了部分办事处,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在华韩资银行的营业活动暂时性的出现了萎缩。

(二) 业务扩张期 (2000~2006年)

第二阶段, 韩资银行在中国以支行的形式营业已经成为了大趋势。该趋势的形成原因是韩国成功的克服了金融危机, 金融系统也得以改进并获得得了新的经营理念, 同时得利于当时中国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政策, 韩资大型企业及中小企业跟随着中国发展的大潮纷纷进入中国, 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

2002-2004年三星、LG、POSCO等韩国主要大型企业以上海为中心对整个江苏省地区进行的投资及生产规模大幅扩大, 关联企业也积极的进入了中国。现代汽车与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也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了中国。由此韩资银行主要扩张的地区也随着韩国企业的发展从第一阶段的北京、天津、上海向青岛、烟台、广州、深圳、苏州、沈阳等地区扩展。凭借在90年代末金融危机中获得的代价不菲的经验教训, 韩资银行也开始将营业模式的核心建立于扩张优良信贷资产上。

同时期内, 韩亚银行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在其与中国工商银行合资的青岛国际银行50%的股权 (以后又扩大到79.1%) , 成为了韩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新的形式。韩亚银行通过对青岛国际银行的收购, 从原有的以韩资企业为中心的支行经营模式中脱离了出来, 收购了一个以中国企业及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营业网点也就自然而然的获得了一个加快对在中国国内市场进行本地化的学习契机。

(三) 本地化推进期 (2006年至今)

2007年以后的第三阶段, 韩国银行的在华支行开始向本地法人方向转变, 出现了面向个人和企业人民币业务扩大的特征。截止第二阶段结束, 在华发展的韩资银行主要以在华韩国企业为营业对象, 偏重于美元业务。此阶段内中国政府依照2001年加入WTO时所作的市场开放的承诺于2006年12月开始实行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区限制及客户范围限制都被废止。受此条例正面影响外资银行开始快速的推进本地法人化。在扩张速度和经办业务方面, 韩国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质量也有了一个飞跃性发展。

截止2010年末, 韩国银行在华共有本地法人5家、分行31家、支行18家、办事处5家在营业。2008年末外资银行总资产与尚未批准进行个人零售金融的2006年末相比增加了68%之多。对外资本地法人银行与对中资银行的规定统一之后 (息差、授信额度等) , 与支行形态相比营业必须遵守的限制更加严格, 但获准经营包括信用卡业务在内的零售金融业务, 这样便可以以中国顾客为经营对象展开业务。

分地区来看, 与将本地法人的总部设立在上海的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瑞穗银行不同的是, 新韩、友利、韩亚银行作为后来者受北京市政府的税金减免、资金奖励等政策吸引, 将总部设立在了政治金融中心北京。而企业银行和外换银行在韩国大企业集中但尚无外资银行本部入驻、并为引入外资金融公司总部提供了优惠政策的天津设立了本地法人的总部。

三、在华韩资银行的发展特征

(一) 本地法人化

2007年允许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本地法人以后开始进入第三阶段, 在华的韩资银行的营业模式和组织形式迎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跳跃性的转变。韩国的友利银行于2007年11月、韩亚银行于2007年12月、新韩银行于2008年5月、企业银行于2009年6月、外换银行于2010年8月均转变为了本地法人。韩国主要银行完成了本地法人的转化之后, 不出意料的话必将会加大开拓攻略中国市场的力度。

目前除了友利银行出资额为24亿以外, 大部分韩资银行都出资约20亿元作为本地法人的运营资金。全部银行在中国本部的组织设置、运营中均有独立的计算机结算、人事、风险管理、法律支持等系统。与以支行形式发展时期不同, 在对存款等的资金调拨、大型企业客户的确保、金融商品的开发、经营战略的设定上中国本部均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二) 金融产品多样化

随着向本地法人方向的转变, 多种多样的面向中国居民的人民币业务也获的批准了。友利银行中国法人在2008年3月获得了经营以个人为对象的人民币业务的许认可并即刻开始开展该业务,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略略迟延的韩亚银行也于2009年2月取得人民币零售业务的许可, 并于2009年9月末在除哈尔滨分行外的其他全部分行开始经办该业务。新韩银行则于2009年9月取得了人民币零售业务许可。

2009年5月27日友利银行作为外资银行中的第6家开始经营借记卡业务, 截止2010年10月已发行了3万5000张。韩亚银行也在2009年11月26日在中国开始发行借记卡。友利银行还于2009年初就经营个人理财商品和期汇、权证等衍生商品提出了申请。除此以外, 友利银行及韩亚银行的顾客2009年初以后可以在中国内使用电子银行, 友利银行的银保业务也于2009年10月从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CIRC) 处获得批准。企业银行以前只在天津和青岛的支分行被允许经营人民币的批发业务, 但在转化为本地法人之后经营的范围扩大到了分布各地的5个分行。

(三) 市场的本地化

随着以中国企业及个人为对象的人民币业务被批准, 中国顾客的数量稳定增长。友利银行的情况是顾客数量在转换为本地法人前仅有5000余个, 现已超过了27000个, 其中的55%左右是中国个人顾客, 预计这个比例在2010年末将超过60%。特别是借记卡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点不足的缺点, 中国个人顾客的存款规模快速的扩大。韩亚银行的情况也类似, 得到来自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优良的上升中的企业、和韩国进出口交易来往密切的企业贷款业务的同时, 吸收的存款量也大量提高, 结果设立法人之前不过6亿元的存款现在正向100亿人民币的目标迈进, 其中来自中国顾客的比重约占80%, 其中来自中国企业顾客的储蓄大幅增长。新韩银行在获得中国国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后, 中国顾客的比重及存款量也呈现急速增加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白康麟, 屠梅曾.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及风险研究[J].亚太经济, 2006, (6)

[2]、李雍.当前金融危机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遇[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9, (7)

[3]、Financial HUB Korea.金融企业进入中国报告书.韩国财政部, 2007

韩国现代建筑发展简介 篇7

韩国现代建筑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战争的结束,促使留学国外,造诣较深的一批韩国建筑师归国服务,系统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背景和国内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选择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来进行国家的重建。在这一时期,有两位学成归来的建筑师对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位是从法国回来的金重业,他设计了法国驻韩国大使馆(图1)。另一位则是从日本归国的金寿根,他的代表作是自由中心。他们两位均受到科布西耶的直接影响。

从1960年代开始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在韩国建筑界被称为是“以地域主义为核心观念”的设计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时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宣扬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于是在这一时期,韩国的现代建筑出现了大量的以传统建筑为原型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手法上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对传统建筑形态的简化、变形、重构等方法来强调建筑的民族特征。如坐落在汉城的象征性轴线——世宗大道的世宗会馆(图2),仁川综合文化艺术会馆等,都采用了将传统的语汇进行现代的表述方法;第二种是借助与民族的特殊审美情趣来赋予建筑表现力。比如金重业设计的汉城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和平之门”(图3),优美的双曲线与他早年的法国驻韩使馆如出一辙,加之结合韩国假面艺术创作的图腾列栓,巨型的天花装饰彩绘等,使整组建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第三种则是寻求传统建筑艺术的空间理念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如金锡澈设计的韩国艺术中心建筑群(图4),就充分地将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塑造和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联为一体。总体上来说,寻求现代建筑艺术与韩国传统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是这一时期建筑师所努力追求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至今,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时期。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一是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民族形式的转化,而是更为深入和多样化,建筑学本体的意义更为突出,二是建筑市场更为开放,有不少国外的设计事务所进入韩国,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呈现。比如由博塔,努维尔和库哈斯联合设计的韩国三星集团的LEEUM美术馆(图5),Florian+ARU设计的Welcomm City等。同时韩国本土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也迅速成长起来,这其中有曹敏硕创立的MASS建筑事务所,从2003年成立至今,他们的作品已遍及世界各地,其作品“Von Erlach House”和“Heyri Dalki Theme Park”(图6)还获得了美国“Progressive Architecture”奖,在上海世博会上MASS事务所设计了以韩国文字为主题的,带有强烈现代艺术风格的韩国国家馆(图7),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HIMMA建筑事务所的女建筑师徐惠林也是当代韩国最具先锋意识的建筑师之一,她赢得了许多国际竞赛。其作品屡屡突破地形限制,并展示出女性天生的柔美与艺术性,她的作品有Heyri艺术村的H-8地段住宅等(图8)。韩国当代另一位知名的建筑师是承孝相,他不仅是第一位获得韩国艺术大奖的建筑师,还是北伦敦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是一位具有哲学思辨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其著作有《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贫困之美》等。

总的来看,韩国当代优秀的现代建筑作品已经摆脱了形式的羁绊,而追求更为本体的自然、空间、生活、材质等元素,这是一种乐观和积极的建筑观,它融于全球化的大趋势当中,并作出了具有自身特点与价值的回应。

摘要:本文按照不同的时间阶段介绍了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并揭示了韩国建筑的未来。

关键词:时间阶段,韩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志疆,艺术的世外桃源——韩国Heyri艺术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新建筑,2010(04)。p96-100

上一篇:住院慢性下一篇:行业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