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

2024-05-24

韩国现代(共12篇)

韩国现代 篇1

在韩国真正在高等学府里接受西方的建筑学概念和工程概念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这此后的十年中,有不少西方建筑师和日本建筑师在韩国进行建筑设计,特别是教堂和领事馆,它们大都是一些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现在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就是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是韩国建筑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人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韩鲜战争的爆发,在这一阶段,建筑活动几近停滞。

韩国现代建筑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战争的结束,促使留学国外,造诣较深的一批韩国建筑师归国服务,系统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背景和国内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选择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来进行国家的重建。在这一时期,有两位学成归来的建筑师对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位是从法国回来的金重业,他设计了法国驻韩国大使馆(图1)。另一位则是从日本归国的金寿根,他的代表作是自由中心。他们两位均受到科布西耶的直接影响。

从1960年代开始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在韩国建筑界被称为是“以地域主义为核心观念”的设计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时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宣扬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于是在这一时期,韩国的现代建筑出现了大量的以传统建筑为原型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手法上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对传统建筑形态的简化、变形、重构等方法来强调建筑的民族特征。如坐落在汉城的象征性轴线——世宗大道的世宗会馆(图2),仁川综合文化艺术会馆等,都采用了将传统的语汇进行现代的表述方法;第二种是借助与民族的特殊审美情趣来赋予建筑表现力。比如金重业设计的汉城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和平之门”(图3),优美的双曲线与他早年的法国驻韩使馆如出一辙,加之结合韩国假面艺术创作的图腾列栓,巨型的天花装饰彩绘等,使整组建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第三种则是寻求传统建筑艺术的空间理念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如金锡澈设计的韩国艺术中心建筑群(图4),就充分地将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塑造和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联为一体。总体上来说,寻求现代建筑艺术与韩国传统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是这一时期建筑师所努力追求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至今,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时期。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一是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民族形式的转化,而是更为深入和多样化,建筑学本体的意义更为突出,二是建筑市场更为开放,有不少国外的设计事务所进入韩国,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呈现。比如由博塔,努维尔和库哈斯联合设计的韩国三星集团的LEEUM美术馆(图5),Florian+ARU设计的Welcomm City等。同时韩国本土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也迅速成长起来,这其中有曹敏硕创立的MASS建筑事务所,从2003年成立至今,他们的作品已遍及世界各地,其作品“Von Erlach House”和“Heyri Dalki Theme Park”(图6)还获得了美国“Progressive Architecture”奖,在上海世博会上MASS事务所设计了以韩国文字为主题的,带有强烈现代艺术风格的韩国国家馆(图7),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HIMMA建筑事务所的女建筑师徐惠林也是当代韩国最具先锋意识的建筑师之一,她赢得了许多国际竞赛。其作品屡屡突破地形限制,并展示出女性天生的柔美与艺术性,她的作品有Heyri艺术村的H-8地段住宅等(图8)。韩国当代另一位知名的建筑师是承孝相,他不仅是第一位获得韩国艺术大奖的建筑师,还是北伦敦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是一位具有哲学思辨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其著作有《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贫困之美》等。

总的来看,韩国当代优秀的现代建筑作品已经摆脱了形式的羁绊,而追求更为本体的自然、空间、生活、材质等元素,这是一种乐观和积极的建筑观,它融于全球化的大趋势当中,并作出了具有自身特点与价值的回应。

摘要:本文按照不同的时间阶段介绍了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并揭示了韩国建筑的未来。

关键词:时间阶段,韩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志疆,艺术的世外桃源——韩国Heyri艺术村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新建筑,2010(04)。p96-100

[2]张建华,韩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与民族文化思潮,建筑学报2002(04)P61-64

韩国现代 篇2

各种杂耍都在其中

有高唱着自由民主的未满

和走鬼

满嘴都是美粪,恨毛骂毛侮辱毛

巴不得就要送给别人

别人有半点质疑

就要威胁别人的人身安全

有昧心的真枉法

担任着版主主持人

骂党骂国骂祖宗骂中国人

恶毒的骂的骂厚着脸皮的骂

甚至是不要脸皮的骂

怎么骂都可以

只要你骂与中国有关的一切

你一质问,一怀疑

枉法就可以藏你的帖子于议事区

我不禁要问

这是谁出的钱办这么一个论坛?

出的是人民币?

还是美金?

这是在什么地方办这么一个论坛?

在美国吗?

中国既然这么差

一无是处

那你们还留在中国?

还赖在中国?

现在又有一个一牛道长

吓死人呐

动不动就要剥皮投枪

格律诗和封建扯上了不可告人关系

我想弱弱地问一下道长:

你能跨越唐诗宋词的高度吗?

也难怪

别人叫他:倒长

长这么大了

思想越来越幼稚

诗歌流派有这么多的可笑之人

韩国的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传统 篇3

远看呈圆球形,近看缸体上呈现出一定不规则形状的月缸原原本本地反映了韩国美术的传统和历史,堪称韩国美学的结晶。其釉透明呈乳白色,似有若无地展现出独特的色泽。月缸的另一特点是,观摩赏玩之外还可以用作日常生活的器皿。月缸与碟子同为19世纪朝鲜后期产量最大的生活器皿,当时百姓无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月缸。

圆形白瓷月缸腹径超过40厘米,是韩国固有的陶瓷器皿样式,其制作工艺技术要求非常高。该种月缸在塑型的过程中,坯体很容易瘫软塌陷,因此一般采用上下缸体分别制作,然后相互对接的方式烧制。先将月缸的上下两半分别制坯,进行初烧后拼接起来,进行再烧,因此有时中间会有拼接的痕迹。这时在自然拼接的部位施加力量并用火烧,在烧制过程中,拼接的部分会收缩,因此呈现不规则的圆球形。值得注意的是,陶瓷坯体在烧制过程,是从口沿开始收缩的,所以有时候看上去好像气球的中间部位上系了一根线一般,有稍往内凹的痕迹。

有人可能会问,明明讨论的是韩国现代美术,这里为什么只谈论陶瓷,尤其是月缸?其实,端详月缸,您会发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月缸与韩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韩国现代美术重要分支非常相似,具有一定的西方美术倾向。这种韩国现代美术流派被称为“单色绘画”,与上世纪五六十代发源于欧美的单色画(monochrome)和雕塑作品在形式方面非常相似。基于该种相似性,除去其内容,韩国单色绘画可以看作是单色画的一部分或另一种类型的分支。但是,尽管月缸在材质上与西方陶瓷相似,但是其技法、色彩和内容却与西方陶瓷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韩国的单色绘画与单色画形似但神不似。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们对艺术本质不断提出质疑,西方单色画(monochrome)衍生出了硬边画(hara edge painting)和极简主义艺术(minimal art),硬边画摒弃了以丰富的色彩来表达人们主观感情的方式,而极简主义艺术则通过简化形式和色彩来表现理性的极致。有人认为这些新的风潮通过情感的巅峰和非物质化来实现物质的升华,通过无意义的单色画面来展现空无的世界完美摒弃主观感情的纯粹境界。也有人对这些新风潮做出了批判,认为“过度的洁癖不过是荒芜的空白而已”。

但是,韩国单色绘画在非理性方面与单色画并不相同。韩国单色绘画有将物质升华至精神世界,再回归自然的中性逻辑。因而其虽然以白色为主色调,但又不同于隐约而微妙的中间色。另外,比起平面作品,西方的单色画更多见于雕塑中,其更加强调雕塑、立体、环境等方面,而韩国单色绘画则更重视平面的属性,这一点通过比较月缸的塑型风格和立体风貌也可以明显感受到。

一定要细究形式上的相似性的话,从莱曼(Robert Ryman,1930~)或者皮耶罗·曼佐尼(PieroManzoni,1933~1963)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形式上的相似性和亲缘性。莱曼的作品将不同质感纸张的触感通过视觉呈现出白色的画面,而皮耶罗·曼佐尼拥有毛或棉花质感的白色玻璃纤维作品则超越了平面,赋予平面以变化。

如果说西方的单色画是通过在形式上否认传统绘画的方法论来实现绝对精神的话,那么韩国的单色绘画则像中空的月缸一样,在完美的外形之下,内容空空如也,可以任由使用者装水、放油或是盛放粮食,在填充内容方面充满了自由。由此来看,西方单色画和韩国单色绘画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至今为止,韩国单色绘画或者被理解为在吸收接纳西方现代美术过程中诞生的变种,或是韩国式吸收接纳西方艺术的结果,亦或是在接纳与反抗之间寻找文化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成果。因此,在本次展览和文章中,笔者想要阐明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美术并非是单纯的混血、移植或变种,本文章试图从“视觉触感”和“时间”两个层面对韩国现代美术最具特色的主流美术流派——单色绘画进行更加细致集中的解读。

韩国单色绘画或单色画的特征

韩国单色绘画展现了韩国崇高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通过质朴淡雅的韩国书生文化来理解和阐述。另外,作为多色主义的相反概念,韩国单色绘画在韩国固有自然观和物质观的基础上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细究而言,韩国单色绘画大致可以看作是一种运动、一种风潮,其中蕴藏着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

仔细观察韩国单色绘画的形式,不难发现:平面作画行为有将幻像和载体融为一体的倾向,还有将表面本身的物性极大化或通过重复的方式突显表面的倾向。另一方面,韩国单色绘画还具有通过去除颜料来恢复平面,并试图将材料非物质化的倾向。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将平面撕裂穿破,尝试立体性的疏通;在韩纸上采用水墨画浸润法;通过反复作画来明确突显现平面意识,同时消除作画行为本身的表现性等。

当时的韩国画坛,单色绘画风潮十分盛行,因而出现了所谓“集体个性”化的倾向。这一时期属于韩国现代美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因此,如果细究当时韩国的单色绘画,则不难发现当时在外形上不用彩色的单色绘画已经成为主流,但是画家们在实现各自的单色时却采用了迥异多样的形式和方法论。换言之,画家们虽然都在向单色画这一目的地迈进,但是抵达该终点的方式、材料和技法却又各不相同。

当时的韩国社会正处于刚刚奠定工业化基础、即将走出农业社会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西化做为最重要的标准,大家纷纷争做西化的“快速追随者(fast follower)”。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当时西方绘画的主要流派“单色画”在形式上相似的单色绘画潮流自然也出现了许多追随者,不仅如此,当时几乎所有的绘画形式和技法都呈现出向单色绘画靠拢的趋势。因此,为了对韩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派——单色绘画进行更加明确的定义和阐述,我们应该摒弃一直以来沿用至今的宏观视角,以更加微观、更具分析性的视角来看待单色绘画。

视觉触感

韩国的单色绘画艺术家通常以顺应自然的韩国传统自然观为基础,将留白、观照、气、静中有动、无为自然、风流等水墨画和书法精神概括为“韩国精神价值”并时刻铭记于心。但是这一价值仅仅是囊括了韩国传统思想和精神的广义概念而已,在扩大了理解和阐述的范围之后,韩国单色绘画反而变成了一场模糊不清、不着边际的语言游戏。

基于该种原因,笔者将“视觉触感”设定为韩国单色绘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人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收外部信息,因此触感相对不是十分敏锐。触感是指“外部刺激通过皮肤感觉传达出的感受”,虽然触感仅仅是直接接触或碰撞事物而接收到的感觉,但是在美术中视觉触感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因为,视觉画面本身固有的物质材质感常常会被绘画对象的材质质感取代。举例而言,在画有玻璃杯的图画中,人们感受到玻璃杯的质感就是视觉触感的一种。由此可知,触感与美术的另一重要因素“量感”合在一起能够令触觉和视觉效果加倍,因此十分重要。

单色绘画的视觉触感是肉眼看到并感受到的感觉,它的对象是绘画的基本载体和作画后颜料所呈现的质感。也就是说,这种感觉不是通过双手触碰带来的感觉,也不是视觉看到的空间幻影,而是人们感受到的画面的本身质感。因此,这里所谓的“看”不是看物体或画中的对象,而是将视线置于画面本身而带来的视觉体验。

观众想要获得这种视觉触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一般而言,画面上什么都不画,没有特定的事物或对象,想要从画面本身感受到触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正如在不同的乳白色月缸表面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质感和触感那样,如果能从相似但又存在不同之处的事物中发现较大的差异,就可以认为是真正感受到了这种视觉触感。

单色绘画是看得见但看不出具体画面的绘画,但是观众在看到其载体的瞬间,承载画面的载体会将自身的视觉质感合成为一幅绘画作品。虽然通过平时的视觉体验我们什么都看不到,但是通过视觉触感我们可以感受到曾经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东西。在凝视的瞬间,我们不是在看某一事物或对象,也不再受事物或对象影像的干扰,而是纯粹地感受画面中载体所呈现的质感,这种凝视的真正意义能够和观众的感受融为一体,这便是单色绘画与西方单色画的不同之处,这种感觉如同在听到声音之后,能够通过音色来辨别是何种乐器那样。

自觉的绘画

雕塑家约翰·麦克拉肯(John Harvey McCracken,1934~2011)在胶合板制成的长方形柱子上漆上光亮的油漆,将胶合板固有的质感改变成铁板的感觉。韩国的单色绘画艺术家们也将绘画载体这一平面改换成新的平面,这时的载体不再是原来的载体,而是画作本身的载体。正如用油漆将胶合板变成铁板那样,绘画作品载体在成为载体的同时也成了绘画作品的一部分。

因此,画家们与其说是在作画,不如说是用绘画载体来探究以另一种存在方式的载体。Kwon Yong Yeongu用柔软但不易撕烂的韩纸揉擦载体,使其与画作合为一体;Yun Hyeonggeun虽然在绘画的底板上挥毫作画,但是更重视和载体的一体化。Jeong Changseop利用韩纸的原料楮树皮纸浆,在韩纸上堆砌韩纸,不过无论这种行为再怎么反复,韩纸依然是韩纸。Jeong Sanghwa反复将颜料堆砌再挖空,并填补空白缝隙,颜料虽然被堆积起来了,但依然是画作的载体。Ha Jonghyeon则暂时停下绘画,在帆布的背面涂抹颜料,与在画布正面作画的方法相比,该种作画方法虽然是反向的,但是对他而言,帆布画板依然只是画板而已。Choi Myoung-Young意识到再现式绘画的局限和矛盾,以及绘画的非现实性,开始追求真实存在的绘画。他在物质与非物质,绘画和作为绘画的条件的平面之间,将颜料当作物质,以客观主义载体的形式展现出来。Mun Beom的平面是平面,同时也是材料组合而成的立体块状。他的作品超越了绘画的局限,利用时间的流逝,将画作自身的载体从平面变为立体。这样无需借助视觉影像,即可成为作品。

而Kim Taeksang与Mun Beom反其道而行,在无框架的布料上撒上浓度很低与水相似的颜料,待其蒸发,然后反复作业,朦胧地表现出画作本身。颜料作为材料被载体画面吸收,材料与载体合二为一。Jang Seungtaek的作品给人以按照严密计划完成的感觉。他在胶片纸上分别用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树脂等涂料作业,反复作业后重叠起来,以此来展现平面的深度。他的平面不是一般的平面,而是有深度的反向平面,好像一个有位置但没有大小的点。这个点所展现出的平面类似于几何学中的点,但又不是点,既是一个平面,又是画作的载体。Park Giwon通过素描,使平面看起来更像平面。除去画面的深度,反复的铅笔线条反而让人认识到空间的本质、空间的原型,使得平面更加突出。体积的最小化和画面的高纯度,使得画作更加接近事物的本源。Min Byeonghyeon的照片也是平面的,他指出了照片的平面缺陷,认为照片是通过显像的过程成像的,但是这个像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将实像转移到平面上的虚像。他的照片揭露了照片世界的虚无,同时提出了平面与像共存的新的照片存在方式。由此可见,参与本次展览的作家们对非背景的平面高度关心,他们用独特的新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平面绘画局限性和平面构造的持续关注。

时时刻刻与时间

单色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韩国主要的美术流派,直至今天依然是韩国现代美术的代表性流派,它对物质的非物质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这里所谓的非物质化指的是“消灭物质的精神性”,有别于西方的单色画或极简主义。单色绘画是国际性造型方式在韩国的独特性移植和变种,如果说西方的单色画是“还原事物本体”的概念,那么韩国的单色绘画则通过非物质化来实现精神性的追求。

总而言之,韩国的单色绘画并没有停留于还原平面这一绘画基本条件的层面上,而是通过精神性的接近,同时解决了结构形式和东方精神性内容的问题,具有自主性和独创性。但是,对于绘画而言,精神性到底意味着什么?精神的实体是什么,怎样通过物质克服物质来实现并获得精神性?这里的物质只是与精神性相对立的概念,克服物质实现精神性这一论点是逻辑上的过度飞跃。就此而言,上述结论无法摆脱地区和民族的范畴,仅仅是唯物的西方与唯心的东方这种两分法思维的产物而已。与追求客观真实的西方美术不同,东方艺术向来以展现主客融合的体验为原则,并且东方人相信只有再加上艺术家高洁的品性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但是这一结论忽视了西方美术和东亚美术根本上的不同之处。比较东西方的风景画,二者的差别就能一目了然。如果说西方风景画刻画的是眺望窗外的风景,那么东亚的山水风景画刻画的则是置身于画作之中观赏到的风景。因此,西方的单色画无论是画者还是观者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最终,西方的绘画是通过事物的真实性来展现事物的本质或自我实体,而韩国乃至东亚的绘画向来将对象与画家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人画合一的体验。另外,东方风景画常常刻画桃花源之类虚构的理想世界。如果说西方单色画是对绘画的本质或本源实体的质问和回答的话,那么东亚的传统则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实体,所有的存在、事物与现象都是流动变化的,与其说是追求本质,不如说是过程中的进行时。

由此可知,韩国的单色绘画与西方的单色画或极简主义绘画不同,不是追求本质,而是不停地探索过程。因而作品不是结果或成品,而是在某个持续过程中的暂时停顿。单色绘画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不断向存在迈进,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所以说,比起事物的本质或者自我认同,单色绘画更看重作品与创作者、作品与观众、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最终,单色绘画可以理解为随时间流动行为痕迹不断重叠堆积而成的平面,理解为时间的累积,也可以理解为实际存在于某一瞬间的短暂存在。

空而丰盈

韩国单色绘画不是永远存在的,而是流动变化的,是在变化的过程中突然闯入我们眼帘的存在,创作者将这个瞬间捕捉下来展现于作品之中。也可以说,韩国单色绘画是二律背反,存在而又不在,永续而又转瞬即逝的存在。所以,从西方的观点来看,东亚的传统绘画或者单色绘画都不能归入绘画的范畴。但是,这种单色绘画反映了韩国人的思想感情,存在于思维空间之中,若想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要理解这种以过程形式存在的艺术。该种艺术虽然与西方的“过程艺术”(ProcessArt)在形式上相似,但是就过程中的某个截面或某一瞬间来说,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从西方思维来看,“空而丰盈”是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悖论。只有空才可以填满,和只有离开才能重新归来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本来已经填满,就无法再盛装其他的事物了,因为会溢出来。因此,为了不断地装入新东西,就必须不断地清空。就像在容量满满的计算机硬盘里若想存储新的文件,就必须删除清理掉无用的文件。

因此,韩国的单色绘画不是合理性的、概念性的,而是观念性的,因为其更看重心、想法和感情。在东亚,合理性存在于观念之中。所有事物均不是静止存在的,而是以过程形式存在的现在进行时,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让我们重新回到韩国月缸的讨论上来,月缸是不动的,又是运动的,而且它的外观也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因为观者的视角不同,它的形状也是不同的。月缸这种瓷器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并且月缸的乳白色在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阴天的白色和晴天的白色也是全然不同的。基于此原因,根据月缸放置的环境和条件,由于观者的心情和感情状态不同,有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表情,正可谓是干面风华。如此,观赏月缸时,可以欣赏到月缸在不同时间的截面,同样,韩国单色绘画展现的也是时间的截面。月缸的形态拥有无穷的魅力:大而魁梧,丰满十足,威风凛凛。即使内部是空的,也给人以充盈的感觉。略微凹凸不平的外形略微抵消了一些豪气,看起来非常威风,却又带有轻微的瑕疵,从而显得有几分悠闲自得的从容,给人以心胸宽广、可以依靠甚至可以撒娇的感觉。

月缸的这种外形并非陶工刻意烧制而成的,而是月缸自己形成的。由于缸体过大,所以月缸分成上下两半拼接而成,拼接部分因为无法承受自身的重量从而变得凹凸不平。如此制成的陶器再次入窑烧制后可以重新收缩。也就是说,月缸的外观不是陶工随意决定的,该种外观的形成超越了人类能力所掌控的范围。此时的月缸在窑中经过火烧即可决定自己的外观。也就是说,制壶在人,成壶在自然。韩国的单色绘画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创作者的创作行为在载体上不断积累,从而形成自身的样貌。

韩国现代DCT检测锁定帝目 篇4

亚洲市场颇受青睐

德国帝目集团为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新型双离合变速器DCT7–Speed系列提供有针对性的生产专用检测设备。现代汽车的这一订单证明了帝目集团加大其在亚洲的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这一决策的正确性。“我们的客户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针对市场需求所能做出反应的质量和速度, 这点在快速发展的亚洲汽车市场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帝目集团总裁Stefan Rosskopf先生说, “因此, 亚洲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对我们所生产的高度灵活的模块化检测设备越来越感兴趣。”如今, 公司海外总销售额的一半都来自于亚洲市场。

现代汽车所使用的帝目检测设备以C O M P A C T DRIVE检测平台的模块化构造方式为基础。该方式由标准化的设备模块组成, 这些模块可为客户量身设定, 同时被验证过的程序更可显著减少帝目检测设备上的工程耗时。由公司自主研发的teamsoft.TEST软件可控制整个检测过程, 并确保各传动控制器之间的可靠通信。帝目集团的产品技术涵盖范围广泛, 除了前面提到的双离合变速器之外, 简单的分动箱、高度集成化全自动变速器 (AT) 以及用于同一检测平台上的插件解决方案的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均可进行测试。

传动装置全自动测试平台的模块化机械设计方案

中国市场本土化发展

帝目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内卡河畔的弗莱贝格市。35年来, 该公司为汽车工业、医疗和太阳能技术等领域提供智能化、高品质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公司以研发并组装功能测试设备为主, 产品的主要特点是模块化构架, 以及根据生产流程配备标准化模块。本财年度, 公司预计目标销售额为1.5亿欧元。目前, 公司在全球拥有850名员工, 主要由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构成, 在德国、波兰、中国、韩国和美国均设有生产基地。

该德国自动化专家已落户中国十余年, 从2010年起便开始在全国发展运营子公司。2014年, 帝目集团将在江苏金坛市生产基地实现在汽车工业技术领域内全面的本土化生产。帝目集团将借此契机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和韩国作为测试和组装专家的市场地位, 其产品广泛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变速器和其他汽车配件, 如凸轮正时器、齿轮机电一体机和比例调节阀。2013年帝目集团在韩国首尔建立了分公司, 加强了其在韩国的影响力。通过帝目集团与两个国家更加紧密的联系, 其合作伙伴和客户将能更好地获益于高度贴近客户的市场战略和售后服务。

帝目集团还为医疗和太阳能产业等领域提供装配和检测技术, 在这两个领域, 亚洲也是对于公司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重要市场。公司近期收到的最新订单进一步确定了这一事实:仅2013年最后一个季度, 该公司就接到来自多个组件厂房超过50多台自动串焊机的订单, 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 帝目集团是惟一一家在中国拥有独立生产基地、生产高速自动串焊机系统的海外制造商。

现代现代诗歌 篇5

雨水的美在于滴落

在于遇到风画出优美的弧线

在于遇到屋檐作出短暂的停顿

和敲出大自然的和弦

也在于和大地的接触,无论石头的

草木的,泥土的,雨水都能够

打湿它们,感染它们,并把

优美的韵律蔓延下去

这些都是小溪流的清澈和明亮

这些都是雨水被称为雨滴

最美的部分。她像一位美人

只因一点遐想,远嫁给了秋霜

邻 居

邻居和我同姓,都带着木偏旁

每到春天她们就过来看我

很激动,好像第一次来登门拜访

我们交谈的热烈,仿佛生活

重叠着生活。到了秋天她们再来

因为熟识,有点像不请自来

的意思,她们确实不是来拜访我

而是来向我诉苦:“就算生活

让她们褪尽了所有的色彩

她们还是保持着固有的称呼

意思说,无论她们是橙子树

橘子树、柿子树,苹果树

都怀揣着同样的经纶

与我过一样的生活,事实上是

我们因为命运相似,一直都在相互

代替着对方失眠和醒来”

残 信

燕子是句子的起首字词

水鸭、草木的嫩绿是句子的内容

雨水是标点符号,下得久

代表着有什么东西被省略

虽然这是一封字迹潦草的来信

但掩藏不住种子发芽的心事

当我读到旷野,庄稼决不是

一种摆设,当我读到院子

橘子树和橙子树代表着两个人

当我读到屋檐和窗户

我想到的是此刻自己的现状和心情

虽然这封泛黄的信件是残缺的

但我记得下一页会读到小径

惯 性

一直习惯在写蚂蚁的时候

让蚂蚁钻出洞穴,以弱小的身子

行走在大地,似乎我们已经习惯

看见卑微以小博大的风景

事实上,蚂蚁大部分时间都幽居在

洞穴里,为人间腾出更多的生活空间

好让人类做出更多的梦境

事实上,蚂蚁回归洞穴比钻出

更值得我们讲述:“当一种空成为

另外一种空的寄托,或者希望

云朵也可能会立地成佛”

茄 子

如果生活也是一场反季节

我愿意是缺少水分的,内心空洞的

外表圆润、光滑且带着坚硬的

茄子,因为只有少部分人

才能够看懂你的品质和内心的柔软

疼痛不是流泪就能够诠释的

而生活的滋味,也不是非得彻底改变

自身的形态,才能够彰显

我看见的是:“伤口挽留着色香味

她们相互证明,越美越残忍”

春 天

那么多人,肯定不全是本地的

可能来自湖南,也可能来自贵州

突破秩序是生存的一种法则

就连酉水河也必须通过拐弯,才能够

让贵州与重庆和湖南抱在一起

但对于春天来说,这只是一种解决

温饱的办法,想要更富裕和奔小康

还必须得借巴士盘旋着登高

借火车穿隧道远遁,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巴山突然蹲下来的世界里

触摸到大海摇曳着的盐

动 用

之前,我动用了所有的尖叫

比如种子的、嫩芽的、流水的

甚至是鸟雀的鸣叫,为了赞美

我甚至动用了整个春天

后来,花朵开了,我动用了所有的怒放

比如火焰的、大海的,甚至是

洪涝、旋涡,或者灾难

为了爱,我动用了所有的规则

和秩序。现在,我习惯动用夜色

比如月光、星辰,甚至是闪烁的灯盏

香烟、烈酒,为了平静,或者

永恒的航行,我动用了

所有的痛和罪过

欠 下

对于故乡,我只剩下两个字

欠下,欠下八百里的快马扬鞭

还不够我的一次抵达

欠下万里河山的沸腾,还不够

我的一次心跳,我还可能

欠下风和日丽,但绝对不会

欠下月明星稀,我也可能欠下

爱,但绝对不会欠下流浪

和灰尘。是的,一波三折的水路

九曲十八弯的旱路,足够

我欠下一条命。所以我只能够

用今生为后世准备,用天堂

为地狱准备,以此证明

我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赎罪的心

读 信

每一个字都歪歪斜斜

但她温暖,有个性,特别像

我的母亲。识字不多

但能够把爱讲述完整

有的像水田里的蝌蚪,梦想

成为青蛙,有的像坡地上的

小草,梦想成为海

还有的像小树,像庄稼

像晨露、雨水、云朵和闪电

滚雷,它们是一个世界的

必要元素,初读是母爱

读透是春天。所以母亲才把我

生出来,交给祖国,现在

她给我写信,不是要告诫我

而是在施肥。

关 系

每次去她家,都像抵达大海

但我不是如鱼得水

我和她之间

只是石头和水的关系

有时候是旋涡、波浪、涟漪

但更多的是风平浪静

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是因为

她丈夫生病了

房子卖掉还不够

还得交出自己的肾、血液

以及泪水,不过她拒绝交出肉体

和灵魂。当通过她认识到

社会的时候是因为她突然被

车祸缠上,把完整的乡村删减

成残缺的孤独,围绕孤独

她的孩子弃学南下,成为

缩写版祖国的一部分

就是这样的人,每次去看她

她都对我绽放微笑

就像珊瑚草长在我的泪水中

我多想伸出双手扶住她

让她像一棵树一样长起来

但我只是礁石,除了变质的

韩国魅力与韩国精神 篇6

北京飞往仁川的客机,座位满满的,中国旅客很多。我们一行19人从这里开始了6天的韩国访问。

对于韩国,我们并不陌生。人口不多,贿4800余万。或许是因为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中韩两国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推动人员交流方面,两国从政府到民间也是不遗余力,规模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比如说,韩国来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位居世界之首,2009年全年达64232人,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多出3倍有余。多年来,韩国也是外国人来华人数最多的国度——去年人数略有减少,共319万余人,排在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二。韩国也是中国人最愿意去的国家之一。2009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最多的国家第一是日本,第二便是韩国;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有3万多人,占外国在韩留学生总数的58%。这些数据,足以反映两国在人员流动方面的密集程度。

韩国人的职业素养

我们这个访问团的全称叫“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系统公务员赴韩访问交流团”,访问时间从2010年9月5日至10日,访问内容由韩中文化经济友好协会安排。

访韩期间,有一件小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9月8日晚上,我们一行从首尔飞抵济州岛。出了机场,等到大家全部上了前来接站的大巴,却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件行李,估计是同机到达的另一个访问团遗落的。此时,夜幕沉沉,停车场空荡荡的,已经没有其他旅客。只见司机掏出手机,很着急的样子,四处联络了足足有十几分钟,直到找到失主才将那件遗落的行李提上车,开车送到约定的地点,交还对方。因为处理一件本来与他毫不相干的行李,而耽搁了不少的时间,司机很是过意不去,站在车门旁面向大家鞠躬致歉。这件小事引发我们对韩国人职业素养的议论。回想到数天来为我们服务的司机师傅,个个都是衬衣领带手套,着装整齐,装卸行李一丝不苟。这是不是也从侧面折射出韩国职业教育所培育的敬业习惯的一种长效魅力呢?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职业培训教育,派遣人员赴德国等国家学习,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欢迎中国政府派人前来开展交流合作。”来到济州岛的前一天下午,在青瓦台总统府办公室接待室,韩国总统就业与劳动秘书李基权在会见访问团团长赵立宪、副团长姚莉时爽快地表态。

韩国的职业培训教育确实是从学习借鉴德国、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韩国各界对与中国开展交流合作怀有热情。3月6日上午,首尔市厅经济振兴官郑然赞局长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了访问团代表,就职业培训教育领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据韩方介绍,郑然赞局长在会谈结束后专门向首尔市市长汇报了会谈情况。当天上午、中午、下午,访问团还分别与首尔市厅经济振兴局、劳动与就业局等就职业培训教育进行了座谈,同时实地考察了韩南职业专门学校。

总的印象是,韩国政府对职业培训教育高度重视。比如,政府负责提供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教材费、实习费、住宿费,并提供职业指导、技能鉴定认证和就业推荐。以首尔为例,该市对入学后出勤率达到80%以上的低收入学员,每月给予20万韩元的补助。对选择创业的学员,政府在一年之内每月给予100万韩元资助,同时给予总额8000X韩元的低息贷款(年利息2%)。

我们参观考察的韩南职业专门学校从1957年开始设立,到2010年1月,已有25943名毕业生,就业率100%(韩国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通常都为100%)。

长期以来,在中国,上职业学校普遍被看成是因为学习不好不得已的选择。韩国也曾有过类似的观念。为此,韩国政府在加强引导和投入的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作保障。比如,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经费来源;规定职业大学毕业生享有大专学历和授予产业学士学位,使他们享有与其他人才相同的社会地位。

职业培训教育为韩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普遍勤奋质朴敬业,为韩国服务业的高品质、韩国产品的精细耐用提供了坚实保障,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有意思的是,韩国现任总统李明博就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

“自我革命”的公务员

韩国是世界上人均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全国约有1/4的人口都集中居住在首都首尔,长期以来,这个拥有1000多功_人口的国际大都氘自然也成为韩国交通‘最拥挤的都市’。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首尔市于2004年实施了全面系统的公共交通改革,推出智能交通卡,在公交车线路之间、地铁与公交车之间免费换乘,为每一辆公交车配备了全球定位系统,管理手段在世界领先。”首尔市厅交通企划官韩文哲局长在会见访问团代表时,详细介绍了首尔的交通情况。

这一起始于2004年的交通改革,是由当时的首尔市市长李明博发起的。改革也曾带来过阵痛。比如,刚投入使用的智能卡出现故障,一些司机不熟悉新的行驶线路,招致公众集体反对,市长不得不出面向全体市民道歉。但是,改革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3个月后,问题得到解决,交通拥堵现象大大缓和,公众态度开始转变。

随着限制和鼓励措施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放弃私家车,自觉加入到公交车一族和地铁一族的行列。据韩文哲局长介绍,目前,首尔市95%的人出行都用公交卡。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首尔市公务员目前99.9%以上都坐公交车上下班。具体一点说,在首尔市政府部门工作的1500名左右的公务员中,只有市长、副市长4个人坐专车上下班,其他人一律乘坐公共交通。

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10年前,首尔市政府的局长、副局长等高级官员都是政府提供车辆并由司机开车上下班,公务员也可以自己开私家车上下班。为了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首尔市政府开始“自我革命”,取消了高官的专车待遇,并规定公务员不得开私家车上下班。期间,政府并没有给高官及其他公务员任何交通补贴。

首尔市公务员这种以身作则的举动,为解决“最拥挤的都市”的交通问题发挥了示范作用。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真是值得中国乃至世界任何国家的公务员学习。

韩国人的环保举动

9月7日,访问团一行来到闻名遐迩的清溪川。在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下,眼前突然出现一条风光秀美的小河,但见流水淙淙,鱼翔浅底,市民和游客徜徉两岸,怡然自在,给人一种恍若进入水乡走向世外桃源的感觉。

这条长十余公里、拥有600年历史的小河,见证了韩国人环境保护的决心和曲折历程。

曾经有一段时间,清溪川满目垃圾,沿河两边杂乱肮脏的木棚以及所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水,沿河散发的恶臭令周边居民不堪忍受“为了彻底消除这条嗅水沟”,首尔市不惜代价,从1958年明起历时3年半,用钢筋水泥将整条河盖入地下,在上

面修建了4车道高架桥,从此,高架桥替代小河,横跨城市中心,为人们进出首尔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历史古城的风韵也随之而荡然无存,车流带来的废气和噪音对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

一晃40多年过去了,随着路面的老化,水泥板下的臭水沟开始重新冒出臭气。2002年,时任首尔市市长李明博决定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不惜代价,拆除高架桥,开挖河道,恢复小河原本的清秀风貌。复原工程涉及沿线6万多家店铺、1500多个摊位搬迁,遭到摊主们的集体反对。李明博以及其他公务员为此开展了多达4000余次劝说活动。两年零三个月后,沉睡地下的清溪川终于死而复生。李明博治水有方,名满天下,其在清溪川“洗脚”的照片赫赫然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

据说,现在清溪川的水质已经达到可以饮用的标准,这里还被指定为首尔市鸟类保护区。

韩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决心和举措,堪称楷模。在环境保护方面,首尔还有另一个大手笔一修建世界杯公园。

那是1993年,为了兴建世界杯体育场,首尔市决定关停全市唯一的已堆积了1亿立方米垃圾的垃圾填埋场,出巨资在垃圾场上面建起了首尔最大的公园——世界杯公园。十几年过去了,过去肮脏而不堪入目的场地,早已经变成风景如画的世界杯公园,每年吸引着国外7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

垃圾填埋场消失了,新的垃圾怎么处置?市政府为此兴建了4座大型垃圾焚烧厂。

9月7日,访问团一行来到位于世界杯公园内的麻浦资源回收中心(也叫“麻浦垃圾焚烧厂”)。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的垃圾焚烧处理从2005年开始运营,目前已经发展成国际上最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厂。焚烧垃圾所产生的热能,30%自己供热,70%给附近居民。燃烧后,20%~30%的灰烬用来加工成砖块,供建筑之用。

焚烧厂内窗明几净,焚烧厂外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周边的房价比起以前垃圾填埋场时期已经大涨了近30倍。

“韩国愚公”

“到韩国的思索之苑去看一看一位农夫是如何白手起家的,学一学他的开拓精神。”1995年11月17日,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韩期间,来到“韩国愚公”成范永的盆栽艺术苑,并题写了上面的留言。1998年4月30日,另一位中国国家领导叭、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也到访“思索之苑”。此后,默默无闻的“韩国愚公”和他的“思索之苑”名声大振,中外访客络绎不绝。

9月9日,我们慕名来到“思索之苑”,学习感受韩国农夫创业故事和他那坚毅的开拓精神。戴着顶部穿洞的老式旧凉帽,穿着一套黄褐色粗麻布衣服的苑主成范永早已在门旁迎候。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成范永放弃首尔的生意,只身来到以前专门流放要犯的济州岛,逐步购置了24块地。在这个以“石多”“风多”而出名的小岛上,在这片乱石横生的蛮荒之地,像愚公一样,蓬头垢面,心无旁骛地用锄头铁锤簸箕推车一点点开垦——没有电,就用灯笼照明;没有自来水,就接雨水作生活用水。

为了建造盆栽家园,成范永身上伤痕累累,为此一共做了6次大的手术。经费不足,他就卖掉自己在首尔购置的72多平方米的建厂地皮,卖掉宅地,卖掉生意十分兴隆的店铺,把全部家产都倾注到盆栽艺术苑上,以至于被人看作“疯子”、“神经有问题”。历经几十年的开拓,成范永终于建成了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盆栽“城堡”——“世界上最美丽的庭园”。

盆栽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领导人的造访和褒奖,为当时仍处于困难时期的成范永赢得客源和全世界的关注。他与中国情深意浓,来中国的次数甚至比走亲戚还频繁。2002年明,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外国人,他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千县工程”一周年纪念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了他的“农夫的人生”。

今天,又一批来自中国的老友新朋光临他的宝地,成范永显得格外开心,长寿眉下的一双眼睛一直笑着眯成两条缝。在炎热的中午,老人兴致勃勃地领着大家参观还未对外开放的贵宾区,乐呵呵地在餐厅吧台边上看着大家就餐,一丝不苟地给我们签名赠送他的著作,认认真真与大家交流心得并合影留念。为了表达对中国客人的特殊喜爱,他还专门安排做了长长的横幅,一幅悬挂在石头砌成的颇为壮观的大门顶端,还有-一幅则用于访问团一行在胡锦涛主席题写签字的石碑后集体合影,条幅上写着:欢迎中国公务员访问韩国交流团。

现代韩国的三国小说 篇7

目前公认为韩国最古老的三国小说刊本是17世纪的《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和韩濩 (韩石峰) 的真迹《蜀汉诸葛武候出师表》。四百年里, 不同时期的韩国文人在罗贯中原著的基础上翻译、改写, 出现了三十多个版本的《三国志》和一千余种三国研究书籍。此外近年来, 韩国民间还有《桃园结义》《单骑千里》《三顾草庐》《赤壁大战》等再现三国经典故事的漫画不断出版, 在汉城随处可见的有关刘、关、张、诸葛亮等的民俗信仰的相关资料。

较为有名的作家作品有:韩云龙的新闻连载版, 朴泰远的月刊连载版以及方基焕、朴钟和、郑飞石、金九容、李文烈、黄晳映、蒋正一的翻译版, 乃至金龙焕和高羽荣的漫画三国志。韩国近年来出版的《三国演义》韩文译本、评本、改写本达数十种, 其中以李文烈的评译本最为流行, 迄今销量已达数十万套 (每套10册) 。此外韩国国内还流行着传统音乐板索里《赤壁歌》。

1950年至今, 创作《三国演义》的作者数不胜数。其中代表作家有金东理、崔元顺、许尹成、金东成、李勇浩、金光洙、郑飞石、朴钟和、金久勇、黄炳国、黄锡英、李文烈、郑晓雯、赵成基、张文赫、李东赫 (朝鲜族作者) 等。

表3是从1913年开始到现在韩国出版有代表性版本的分析:

此外也有很多作家以多种形式刊印《三国演义》。下文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版本进行考察。

首先, 介绍一下月摊朴钟和的《三国演义》。1968年出刊的朴钟和的《三国演义》是从对中国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的翻译开始的。1965年《月摊三国演义》开始在韩国日报连载, 到1968年为止总共刊登了一千六百零三次。朴钟和的《三国演义》是至今出版的《三国演义》中最能传达罗贯中原著小说精神的一部作品。

其文章最值得注目的特征便是文章中体现出的美。文中把郑飞石《三国演义》中原本仅叙述了一章的内容, 叙述了足足三章。此外, 把原著小说中的说明部分用台词、事件加以详细描述, 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再者是对人物的描写, 与其它《三国演义》不同, 文章把朴钟和特有的文章表达能力发挥了出来。当然, 他的小说最初出版时, 也有意译错误、单词使用不当等问题, 但此后的发行逐步得到了修正。他的小说的展开大体是以“赤壁-伏龙-凤雏”为定点, 在此之前描述曹操统一中原, 在此之后体现了孔明活跃的戏份, 这与罗贯中的小说中所进行的叙述方式一样, 以对蜀国和刘备的思想进行高度评价为宗旨。

1985年郑飞石的《三国志》第一次出版。2004年7月修订版面世。该版本内容简略, 凭借作者特有的风格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改订版一卷中有檀国大学韩武熙教授的解说, 每本都有对登场人物的介绍, 方便了读者阅读。在修正版中, 对于刘备与曹操的战争、赤壁大战、刘备的益州公约等, 在书中都加以图示并进行详细解说, 达到用视觉轻松理解复杂的军事政治状况的效果。他的小说不像其它《三国演义》版本那样详细地介绍楚汉灭亡和三国统一后的内容。他的《三国演义》叙事的顺序跟朴钟和的《三国演义》类似。

一个广为人知的版本是在韩国销售了一千二百万本的畅销作家李文烈的《三国演义》。李文烈的《三国演义》是韩国代表性的《三国演义》小说, 是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小说之一。李文烈的《三国演义》把作者读到的见解加入到小说当中, 体现了罗贯中的原著小说的个性。李文烈的小说对原文诗句与点评进行了损益并结合了自己的想法, 作者还对描写曹操的优点的部分进行了增加。但是作者的这种试图, 被评论者认为不符合原著精神。而在笔者看来, 李文烈对小说的加工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作者以其特有的创作描写对事件加以渲染, 因此写的及其成功。从这点可以看出, 该书与其它版本的《三国演义》不同, 具有李文烈独有的特点。

与李文烈的《三国演义》相比, 黄皙暎的《三国演义》排除了所有主观判断, 是一部纯粹关注忠实于对原典精神进行翻译的小说。他曾在1986年评译了陈舜臣的《秘本三国演义》 (1976年) , 经过七年的不断努力, 于2003年通过出版社刊印了十卷的《三国演义》。韩国20世纪70年代和80代的《三国演义》小说, 大部分以来自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参考, 到了1992年与中国大陆建交后, 才直接参考了中国大陆出版社出版的书。黄皙暎的版本参考了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的《三国演义》。他集中于对《三国演义》小说进行忠实原文的翻译, 尽可能排除自己的见解。可是他的小说因为沿袭了原有的错误, 还有文法上、单词上的失误, 因而受到了批评。2007年黄锡英通过Any Books, 出版了黄皙暎着、李忠浩插图的漫画版《三国演义》。

金九容作为韩国代表性作家也曾创作过《三国演义》。他的《三国演义》从1974年第一次被翻译到2001年修订版共有三个修订版, 松 (SOL) 出版社发行过由十册汇订成一本的单行册。金九容的作品也致力于对毛宗岗版本的忠实翻译, 按照毛宗岗本的体制原文由一百二十回构成, 就连每回的标题都和毛宗岗本一样。同时, 他也尽力翻译出毛宗岗本里含有的诗句所要传达的意思。

另有方基焕、李元燮两人共同执笔的《三国演义》版本。该书1992年由清华出版社发行, 由十册构成, 一册到五册是方基焕创作的, 六册到十册是李元燮创作的。从六册开始, 着重描写了秦朝的衰败与后三国时期, 作品中大量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 与原著的解说也有所不同。但是这部小说由两位创作风格不同的作家共同执笔, 是一部以他们特有的文体反映故事情节的小说。

韩国现代 篇8

一、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的主要表现

1. 尊重学生变成了放纵学生

学生是现代课堂的主人, 现代课堂提倡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 给学生更多成功感。这本身并没有错, 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走入了误区。学生在课堂上违纪, 教师不敢批评, 即使批评也是就轻避重。学生回答问题, 发表意见, 不管意见是对是错, 是客观还是偏激, 都一律予以尊重表扬。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在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可实际上是在放纵学生、奉承学生, 是对学生发展的极大的不尊重。

2. 多媒体使用泛滥

多媒体走进现代课堂, 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声像结合, 形象直观, 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多媒体也有其局限性:多媒体有较强的预设性, 教师很难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课堂动态生成难以保证;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同时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尤其是对于像语文这样需要透过文字去想象与感悟的学科, 其教学效果有限。可现在很多教师上课不管有无必要, 是否适合, 动不动就声、光、电齐上阵, 多媒体取代了粉笔, 多媒体使用已成泛滥之势。

3.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我学习

现代课堂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许多教师未能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 认为现代课堂以自学为主, 教师对学生的学无需做过多的干预。因此, 在许多课堂上, 学生的练取代了教师的教, 学生表演、学生合作充斥课堂, 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我学习, 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 教师不作为现象日益突出。

4. 合作探究取代了独立思考

现在的课堂, 动不动就讨论, 动不动就合作探究。问题一抛出, 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 就分组讨论, 前后合作。课堂沸沸腾腾, 煞是热闹。讨论合作之后的结果也确实精彩可人。可是, 这些精彩的回答有多少是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呢?在讨论的学生中恐怕有不少是“南郭先生”, 他们或跟着囔囔几句, 或跟着凑热闹、走过场, 或干脆神游八方地等着别人的结论。表面上看似热闹的合作探究其实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消褪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个体思维逐渐变成了集体思维。

二、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探因

以上种种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虽然表现各异, 但究其原因都可归结到一点, 即错误地理解了“现代课堂”中“现代”一词。为说明这一观点, 有必要对“现代”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作出一番辨析。

“现代”, 顾名思义, 现在这个时代。现代是一个时间名词, 是相对于古代和近代而言的。“现代”这个概念往往和时间联系着, 包含着更多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例如, 我们说一个人很现代, 往往是说这个人思想或观念先进, 不同于以前;说一样事物很现代, 往往是指这个事物彰显着先进的思想或包含了先进的科技水平, 不同于先前的陈旧落后。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科技水平的先进, 它们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现代性”是一个科学术语, 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现代性是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是一种观念, 一种思想。“现代性”这一概念彰显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

在区分清楚了现代与现代性这两个概念之后, 我们再来讨论现代课堂教学行为误区的原因就变得简单了。之所以出现现代课堂的种种教学行为误区, 就是因为人们把“现代课堂”中的“现代”理解为一个时间概念, 认为能运用现代手段、现代方法的课堂就是现代课堂, 至于能不能落实现代课堂理念, 能不能达成现代课堂教学目标, 落实和达成到何种程度就不考虑了。这样, 教学行为误区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我们能把“现代课堂”中的“现代”理解为“现代性”的话, 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思考的恐怕不仅仅是课堂上要不要运用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方法, 更要考虑这些手段和方法能不能落实现代课堂的理念, 能不能达成现代课堂的教学目标, 能落实达成到何种程度;能不能有效达成现代课堂所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体现和升华。如果我们能用现代性的眼光去看待和实践现代课堂, 我们也就不会那么迷恋现代的教学手段, 而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了。

三、结语

韩国现代 篇9

Appenzeler博物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Appenzeler博物馆坐落在韩国重要而繁华的崇东区(Chŏng-tong)的正中心。二十世纪末,重要的外交、政治、宗教、教育、和文化机构都被集中在靠近现在德寿宫(Tŏksugung)的这片区域,它是短暂Taehan帝国(1897-1910)的皇家宫殿区。尽管这片区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大部分的建筑物还是没能保持住原有面貌,建筑的相关历史文献更是比预期中难以寻找。可喜的是培材学堂的东翼,即现在的Appenzeler博物馆,从1916年建成至今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和立面,已被首尔政府评为“16号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历史文化区以及环境敏感的遗产区,采取保护修复还是进行开发利用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而Appenzeler博物馆项目也不例外。没有经济利益冲突的人希望老建筑可以得以保留,而有商业利益关系的人则希望对这个地方进行开发。Appenzeler博物馆这个项目目的明确,即通过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居民素养,而非房地产开发。

高楼隔着开阔的广场将培材老建筑环绕着,这为闹市中高层建筑与文化老建筑的并存提供了一个参考。当进入到Sŏsomun街,透过现代建筑的一角望过去时,不难发现建筑师对培林学校老建筑物的用心——即保证它不被周边高层所遮掩,整体风貌一目了然。而且砖砌的老建筑在一群精巧现代的玻璃盒子中并未显得不和谐,甚至坚固的砖砌建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崇东区(Chŏng-tong)的感染力。经过修复的老建筑变为了博物馆,使得崇东区(Chŏng-tong)多了一个有活力的新去处。俗语说“栗子成熟时总是先长壳再长肉”,当老建筑变成了博物馆,这个空虚已久的历史性建筑再一次有了新的生命。

Appenzeler博物馆的功能主要包括一个“实践学习”厅、两个永久展示厅、一个特别展览厅、一个会议厅、一个会见室和一个研讨室。考虑到建筑的总面积,大部分空间给了会议厅。这说明博物馆想提供一个可以讨论韩国教育、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问题的场所,同时博物馆也希望关于韩国国际关系的讨论可以不要只局限与日本之间,而是能包括更多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等。

韩国传统文化和全球化教育的结合

培材学堂是韩国第一个西方现代教育机构,这个事实的意义何在?或者说什么是西方现代教育机构?被美国基督传教士创办的西式学校在韩国现代史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些问题只需去参观趟博物馆,就会得到答案。1885年4月5日的早晨,Henry Gerhart Appenzeller(1858–1902)抵达了港口城市仁川(Chemulpo),即现在的广域市(Inch'ŏn)。几个月后他来到首尔并于7月19日在崇东区住了下来。在那里,William B.Scranton(1856–1922)将Appenzeller介绍给想成为医生的Yi Kyŏm-na和Ko Yŏng-pil两个学生。Appenzeller分别于同年的8月3号和9月7号开始教他们英语,同时,受当时韩国皇室委托又开始教Yi Chong-un和O In-hak Lee,以及另外两个从乡下来的学生。1886年6月8号,一个外事办公室的高级官员带来了一份King Kojong(r.1864-1907)的礼物——个木制牌匾,上面由著名书法家Chŏng Hak-kyo(1832-1914)题字:“培材学堂”,寓意培养人才的地方。

不久,Appenzeller委托韩国建筑师SimŬi-sŏk(1859-1927)建造韩国第一个砖结构学校——培材学堂的校舍。1887年学校基本建成后,韩国、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学生就在一起开始了学习。King Kojong后来又送来10名学生,到1895年学校规模一直扩大,还设立了200名学生的政府奖学金。不同国度、年龄、身份的学生汇集在培材,除了古汉语和基督教义,其它的科目都是英语教学。因此,韩国120年前出现了“全球教育”。1889年,两名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大学入学考试,1895年,Dr.Dalzell A.Bunker(1853-1932)在学校新开设了一个学院并负责课程。1896年,在传教士瑞得夫妇的帮助下,学校新增设了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两个科目。1899年9月8日的Hwangsŏng sinmun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广告,包括一年补习班、3年中学课程、4年大学课程,并且全部英语教学。当然这些努力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1893年Appenzeller回美国休假时遇到了一个以前的学生,已经供职于芝加哥世博会的韩国馆,这使他颇为自豪。在1904年俄日战争日本胜利后,只准讲英语的区域在逐渐缩小。尽管有挫折,但是在殖民时期(1910-1945),培材的全球教育一直在继续,像Sin Hŭng-u(1883-1959)和Syngman Rhee很多培材的毕业生,都出国继续深造。

其实培材学校在120年前就英语教学这一点并不值得深究,值得注意的是Appenzeler创办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训练翻译官或培养员工,而是为了提高那些将会成为基督传教人员或是服务与学校、教堂、国家的人的文化素养。他希望通过将现代理论和韩国传统知识相结合做到这一点。培林学校的总课程也清晰的反应了创建者的思想体系和教学目的。Appenzeler认为英语之所以会大有发展是因为广大的英语写作者,所以韩国的学者也应该积极的运用韩语字母表中的汉字。他是当代犀利的评论家,只用古汉语(韩语字母表中的汉字)写作并为其发展积极努力。他本身就是热爱学习汉字的学生并专心的将圣经翻成汉字。此外,Appenzeler对汉字的热爱也促进了学生在韩国语言和文字上的兴趣,

比如当时的学生Chu Si-gyŏng,后来成为了重要的韩语研究学者,还有后来成为作家的Kim So-wŏl和Na To-hyang。在20世纪20年代,Henry Gerhart Appenzeller的儿子,Henry Dodge Appenzeler作为天鹅出版社的出版商也成为推动韩国语言发展的一员,出版物主要针对关注培林的文学爱好者。期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韩国文学的发展。

相对于让孩子们学习古典文化的传统学校,培材的学生更注重实践,比如通过解剖带血的牛头来了解生理结构。在这里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化学和生物学、以及地理、世界历史、艺术、音乐、戏剧和体育等。总之培材学校为了培养优秀人才给学生提供了生动而饱满的教育。经济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

厂帮忙印刷课本。此外Appenzeler还开设了其他的技术车间像制作刷子和鞋子的车间,允许有经济需要的学生来这里赚取学费。在博物馆内,参观者会看到当时学生印刷的书本,包括《天路历程》的韩版翻译;《Samin pilchi》——关于世界地理的;《Hunmong chahoe》——关于韩国语言的。培材学校印刷厂后来出版了《Hyŏpsŏng hoebo》——韩国第一个周刊杂志;出版了Tongnip sinmun——韩国-英国公报;还出版了Maeil sinmu——韩国第一个日报,最后这个印刷厂变成了Sammun出版公司。

丰富生动的教育与以讨论为主的民主教学法

与培材学校丰富生动的总课程和英语教学同样重要的是:教学注重讨论,注重民主的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互相讨论最后确认自己的选择。此外在一段时间内考虑到社会级别的严格分层,学校将座右铭定位——“最强大的人要服务于社会”。这显示了学校的民主观和平等观。Appenzeler对于那些要带仆人来上学的学生说:“学会不带佣人在身边才是你学习生涯的开始。”Appenzeler关于平等和民主的信念由SŏChae-pil(Phillip Jaisohn)(1864-1951)负责实施到行动中,他和学生组织起一个合作社团——Hyŏpsŏnghoe,即使在周六,社团仍然继续辩论的活动,同时Sŏ教他们如何演讲并鼓励学生去大街上对公众进行演说。

他们会有很多有趣的讨论题目,比如:“关于韩文和中文字符上混合使用的讨论”、“是否必须穿学校校服”、“女士是否应该接受教育”、“学生每天锻炼的必要性”、“让女性站出来大胆的对异性演讲”、“修理公路的问题”、“确认基督教为国家宗教”、“解放苦工”、“建造国家自己的铁路”、“合作社团的成员去公众场合演讲”、“社团的成员20岁之前不可以结婚”、“计量单位标准化”、“买东西不用还价”等等问题。可见Hyŏpsŏnghoe的成员讨论的问题面之广,几乎涉及到所有社会问题。其中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是“男子是否要继续留发髻”,最后的讨论结果是决定剪掉。中间还发生了个小插曲:在做完决定后,一个学生因为害怕逃出去藏在了附近的树丛中,最终他还是被找到了并减去了发髻。Hyŏpsŏnghoe社团的集会活动代表了社会的一个萌芽状态,它为其他重要的团体机构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比如后来的Tongnip hyŏphoe和Manmin kongdonghoe集会。

重视历史资料

在我们正在筹备博物馆开馆的某天,培材大学的南姆(Yoon Choong Nam)教授陪同哈佛大学的戴维(David McCann)教授前来参观。我那时只知道戴维教授对这个博物馆有兴趣,但具体情况并不了解。进入博物馆的院子,他走过去抚摸着建筑上的石雕工艺说,以前自己在韩国的时候经常来参观这个老学校的院子,也常常站在学校东翼建筑的前面静静的看。后来离开了韩国再没进来过。他第一次来韩国是在1966年作为一个和平队志愿者住在安东。在那里的一个小书店里,他找到了一本Kim So-wŏl写的诗集,就是这本诗集改变了他的一生(现在的戴维教授已经是比Kim So-wŏl还要权威的专家,在哈佛大学教授韩国文化)。当进入到按照培材老教室原样修复的体验大厅后,戴维教授说他几乎还能听到Kim So-wŏl的声音,他径直走到讲台上激动地喊着Kim So-wŏl的名字“Kim Chŏng-sik!”当在永久展厅里看到这位诗人的旧照时,McCann教授轻声叹息:“朋友,为什么你走的这么匆促,你应该再呆久一些……”

一周后,教授和他的妻子回来了,那日他的激动仍历历在目。我将唯一一本Kim So-wŏl的诗词合集原稿——《杜鹃花》给他看。教授像捧着一个婴儿般,他的心跳听起来似乎很快,他翻动每一页都是那么地小心。我又拿给他一些1923年Kim So-wŏl在学生时代发表在培材学校杂志上的诗集,他细心研究着这些杂志和诗集,研究了培材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做的翻译和一首叶芝。耶茨做的英文诗,他很激动。他认为So-wŏl以及其同代人已经很好的、透彻的理解了外国文学,而这些诗集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文学的门外汉,这些我没有注意到的材料换来的教授敏锐观察出的潜在价值使我恍然意识到资料的重要性。回到哈佛后,戴维教授派来他的学生Wayne de Fremery,彻底的对这里的材料做了一番研究。

现代企业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 篇10

一、交易费用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交易费用理论是由科斯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的出现”, 并运用“交易费用”来说明“什么是企业”和“什么是企业的边界”这两个基本问题。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产权经济学认为, 所谓交易费用是个人交换他们所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确定其排他性权利所需要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 它是订立和履行契约的费用。

然而, 交易费用的本源在哪里?契约经济学家认为, 其根源就在于契约的不确定性。根据哈特的观点, 交易成本的来源在于:一是在复杂的、无法预测的世界中, 人们很难预测未来事件, 无法根据未来情况作出计划, 往往是计划不如变化;二是即使能够对单个事件作出计划, 缔约各方也很难对这些计划达成一致协议, 他们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背景来理解、描述各种情况和行为, 过去的经验往往不起作用;三是即使签约各方能对未来计划达成一致协议, 也很难将其写清楚。比如, 在出现纠纷时, 法院不能明确这些契约条款的意思, 而无法执行。哈特还认为, 一个不完全契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修正, 并需要重新协商。重新协商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成本, 有些可能是事前成本, 有些可能是事后成本。其原因:一是各方可能会对修正契约条款争论不休, 它既耗费时间, 又浪费资源, 所以是无效率的;二是不仅事后讨价还价过程是有成本的, 而且由于各方具有不对称信息, 可能达不成协议;三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 缔约各方都不愿意作出专用性投资, 这种投资的最佳效率与事实上的投资不足之间的效率损失, 是一种重要的成本。

□文/朱传杰

威廉姆森也对交易成本与不完全契约的关系做了系统研究。他直接把“契约人”作为他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假定条件。威廉姆森认为, 现实中的人都是契约人, 他们无不处于交易之中, 并用各种或明或暗的契约来规范他们的交易。他认为, 交易费用经济学采纳两个重要的行为假定:一是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 缔约者要想签订一个包括对付未来随机事件的详尽的契约条款是不可能的;二是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 仅仅相信缔约者的口头承诺是天真的, 现实中的契约人时时刻刻会损人利己。威廉姆森认为, 所有复杂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作为对付契约不完全手段的可操作的、连续性的决策模式是可观察到的;得不到可履约支持的“许诺”使当事人面临不履约的危险;采用一种市场化和非市场协商的保证条款有助于交易的进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交易和契约都是非常复杂的, 不同的交易需要不同的契约关系。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充满机会主义的世界中, 面对这种类型的交易, 新古典契约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交易关系, 只能有三种选择:一是放弃这类交易;二是将这些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匹配的条件下进行交易;三是设计一种不同的契约关系。为了解决现代经济关系中复杂的交易关系, 需要设计交易专用性程度高且能够持续的交易关系, 这就是所谓关系契约。这种关系契约是随着交易时间的延续和交易的展开, 而不断修正的契约关系。

在具有专用性资产安排的契约关系中, 产生了一种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 即使用市场机制的一种特殊成本, 进而出现一种后契约的机会主义行为, 也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或称“敲竹杠”问题。如何解决“敲竹杠”问题, 许多契约被经济学家设计出来, 比如收益分享契约、成本分享契约以及第三方仲裁等。但由于信息成本过高, 或由于信息不对称, 而无法实现次优结果。由于有限理性、不确定性、机会主义交易费用的存在, 在专用性投资中, “敲竹杠”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法院促使当事人进行谈判以减少“敲竹杠”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有必要创立一种自动履约机制, 使交易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契约是依赖习惯、诚信、声誉等方式完成的, 付诸法律解决往往是不得已的事情。根据这种情况, 一个自动履约的契约就可以利用交易者的性质和专用关系将个人惩罚条款加在违约者的身上。这个惩罚条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的内容是终止与交易对手的关系, 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的内容是使交易对手的市场声誉贬值, 使与其交易的未来伙伴知道其违约前科, 以致不相信该交易者的承诺。当然, 如果交易者发现在这个自动履约的范围以外, 还存在一个比施加的个人惩罚条款损失还要大的收益时, 自动履约机制就失灵了。如果个人具有无限的履约资本, 缔约当事人对所存在的潜在“敲竹杠”现象, 是不在乎的。但是正由于个人履约资本的有限性, 才限制了自动履约的范围。

二、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无论从本质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 都是一种契约关系, 代理经济学可以说是一种契约关系学。詹森和麦克林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 一个人或更多的人 (即委托人) 聘用另一个人 (即代理人) 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 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公司治理中, 委托-代理制的建立过程, 从本质上分析, 就是“交易”活动的过程。自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必然是委托-代理制。如果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交易费用, 那么委托-代理制不管以什么契约来建立, 都将是效率最高的, 其结果都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资产所有者、股东、董事、监事、经理人员和其他相关利益人的福利会达到大家都满意的结果。这就像物理学上没有摩擦力的“永动机”一样, 会永恒地转动。但是这是理想中的事情, 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 公司治理必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委托-代理制来运作, 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委托-代理制难以十全十美, 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只能进行帕累托改进。

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主要有寻找交易伙伴的费用、谈判费用、签订契约的费用以及保证契约条件的履行而进行监督的费用, 即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实施费用和监督费用。这些交易费用的存在, 会降低组织制度的运行效率, 而影响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是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是产生代理成本的基本原因。从规范委托-代理角度研究契约关系, 又可从实证和规范两种角度来研究。从规范的方面看, 主要是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监督的条件下, 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包括补偿性激励, 从而为代理人提供适当的激励, 促使其选择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行动。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 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 企业完全是一种法律假设, 是一组个人契约关系的一个链接。运用这个理论, 一是可以研究在一个既具有债权又有外部股权的混合融资结构的企业中, 企业家为什么让企业的总价值低于他是唯一所有者时的价值, 而且这一结果与垄断体制还是竞争体制无关;二是可以研究为什么企业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失败与企业效率的损失完全一致等问题。

三、产权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对契约的研究是产权研究的核心。哈特和格罗斯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契约是不完全时, 没有在契约中详细规定的那部分权利, 即剩余权利应该归资产的所有者所有。这就从契约角度说明了资产的控制权到底应归谁所有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 在现实世界中, 产权的分配是绝对重要的。

在现代复杂的经济关系中, 契约理论必须解释现代各类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偏爱发行股票?企业的内部债务和外部债务是什么关系?阿洪和博尔顿利用契约的不完全性发展了一个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他们指出, 随机状态控制是一种举债筹资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他们认为, 一个缺少资本的具有能力的企业家与一个富有的投资者之间的不完全长期契约被看作是“纵向一体化”, 由于企业家所关心的是名誉和收益, 而投资者只关心利润, 双方的目的是有冲突的, 即初始的契约结构能否以及如何使当事者的目标达到一致;当初始的契约不能达到一致时, 控制权应如何配置。当重要的变量不能在契约中写明时, 控制权的分配就变得非常重要。不同的控制权会带来不同的资本收益。

四、企业家理论与现代契约理论的关系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市场上, 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中心的企业理论———企业家理论或企业管理者理论, 也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奈特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企业的企业家理论。伯利和米恩斯又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的企业管理者理论。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均是对企业契约理论“只见物不见人”提出了挑战, 将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装置。张维迎认为, 如果说企业契约理论关心的是对企业的“需求”, 那么企业家理论则偏重于企业的“供给”。企业家理论将企业看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装置, 没有企业家 (精神) , 企业就不能生存。奈特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了讨论, 他指出, 在不确定性下, “实施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 首要的问题或功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干?”这“首要的功能”即指企业家的功能。因为不确定性是无法保证的, 企业家不得不承受不确定性。关于企业家的特点, 许多经济学家都做过不同的描述。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是创新者, 能够“改变和革新生产的方式”。卡森认为, “企业家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决断的人”, 是一个“市场的制造者”。鉴于企业的特殊作用,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 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择一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 并让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竞争将他造就成为企业家。

正由于企业契约是不完全的, 企业家市场, 即通常所说的经理市场, 不但要考虑对企业的激励问题, 而且应同时考虑对企业家的控制 (约束) 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控制市场”概念, 这种市场既不同于经理市场, 也不同于资本市场, 而是一种新型市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 既要给企业经理以适当激励, 包括利用股票、股票认股权、影子股票、股票增值分红权、奖金、长期绩效计划、“黄金降落伞”、声誉激励等, 又不能使企业被内部人控制, 以避免丧失控制权。同时, 又要防止被其他企业收购, 尤其是恶意收购。要研究对经理的控制问题, 就要考虑企业经理的主要约束变量是什么, 换言之, 经理的目标函数是什么, 控制能力在经理之间是如何分配和安排的, 激励是如何提供的, 如何识别能力, 如何再分配控制权。罗森的研究表明, 将控制权分配给有能力的人越多, 这种控制权就越有效率。在有能力的经理的边际生产率大大超过无能力的经理的情况下, 最有能力的经理占有最大公司的最高职位。另一方面, 在控制权分配一定的条件下, 对经理的支付结构会在激励和保险之间达成妥协。霍姆斯特姆从约束的方面分析了依靠限制而不是奖励来控制经理人员行为的重要性。实证研究表明, 要设计一个多任务目标的代理链, 使激励方案的重点转移到对代理人所有活动进行平衡的激励方案上来, 对代理人任务的组合可以降低激励成本。

现代人兑现“现代梦” 篇11

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北京版伊兰特的卖点及性能?

答:北京版伊兰特是2003年4月份现代汽车集团在韩国本土推出的最新款第六代Elantra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道路状况和消费者需求对外观、内饰、车体装备和发动机及变速器耐久性等四方面改进后推出的一款经典车型。

外观上,前灯由原来的白色背景增加了黑色背景,使前脸更加高贵典雅;新增雾灯保护隔栏,为其增添了一份细心的呵护;车身后部的设计全面降低了行车阻力,减少了风噪,使汽车行驶效率显著提高。倒车雷达的增加,为驾车者解决了“后顾之忧”,更给女性驾驶者增加了一道安全的保障。

内饰上的点睛之笔要属新增的手机免提系统,方便接听来电,使开车、工作两不误。

请问随着企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你们如何让自己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售后服务与之相适应?

答:在厂区建设上,北京现代公司位于北京顺义区,总面积为六十六万平方米,目前厂房面积为七点三万平方米,对应年产五万辆的产能。伊兰特的上市使厂房面积扩大至十六点二万平方米,达到年产十五万辆的生产能力。2003年3月就已经开始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发动机车间的设备工艺生产线目前已经准备好,一声令下即可投入生产。这些设备分别采购自美国、德国、日本及韩国本土,均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后新的产品上市,我们还将不断扩大规模,做出效益。

另外,为伊兰特的上市,公司先后分三批组织一共150名技术人员赴韩国参加了为期2周的技术讲座,就新车种的机器制作、组装等各方面进行培训。此外,韩国方面也派高层技术人员来北京现代现场传授技艺,做到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及时掌握。我们每过一个阶段都会派员工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学习是一个长此以往的不断的过程。

当然,不得不提到贯穿始终的服务理念——“零距离的温暖”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制订的行动原则——准确、及时、诚信。我们有全国客服服务免费热线,还有多个分机接听,以便于用户更方便与公司联系。另外,客户提出问题后我们会以最快的时间赶到,及时解决,对不能当场解决的也会有详细记录,以便派人现场服务。良好的销售业绩,是与我们追求完美的售后服务工作分不开的。

任何企业能在销售上有不俗的业绩最终还是要归因于优良的质量,你能谈谈北京现代产品开发研制的技术工艺吗?汽车环保是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北京现代是如何做的呢?

答:目前,现代所用的最新科技技术包括现代高新技术发动机和变速器,与行驶、回转、刹车等基本功能一同的安全舒适的CHASSIS技术,BOOY车身、拥有世界最高实验室,可以测试行驶中的空气、阻力、噪音等。还有制造虚拟的道路、行驶噪音等,使驾驶员在虚拟的道路上驾驶,从而能够做出在实际的道路中不能实现的实验。全面的实验,才能更好的避免一切可能的事故发生。

另外,现在都提倡绿色环保,北京现代在车辆排气时所产生的污染最小化、废部件材料的再利用技术的开发、汽车的环保开发、有害物质的削减/处理技术、节能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争取在效益增长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

目前汽车市场上销售价格是很关键的因素,请问北京现代是如何制订汽车销售价格策略?

答:北京现代在销售策略上是不会走价格战的路线的,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不断提升产品配置,提升产品质量,下一步在售后质量上下功夫,出台一些服务上的新举措,提高竞争力。老百姓最终不只是期望价格很便宜,他更期望经久耐用和有好的售后服务体系的产品。

目前很多合资企业都存在着双方或多或少的纠纷、协调及不满,但北京现代却做得很好,这也促进了你们企业的发展,请问你们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答:韩国新总统卢武铉说:“很多韩资大企业有来华投资的意向,但是有点担心怕搞不好,有风险。今天看了北京现代以后,回去就要说如果有什么担心,就到北京,看看北京现代。”这的确对我们是一种鼓励。

我们在合作的开始就明确了大事好好商量,非原则性的事情、小事能够协调的就协调解决;协调解决不了的,如果对整个企业发展有利的话,或者无关痛痒的话,谦让一下就行。当然,双方大事协调方面要讲究策略。抱着虚心的态度去学习,多看别人的长处。作为中方的员工,要严格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刻苦敬业。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请问北京现代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是如何回报社会,同时获得良好的美誉度,最终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答:北京现代在非典时期第一个树立了汽车行业公益形象的大旗,非典过去后又和北京现代信销售店同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会联合举行了九月“尊师重教”大型公益活动。九月初举行“我爱我师”贺卡礼品赠送活动,由我们提供礼品,学生写上祝福话语赠送老师,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九月中旬举办“爱心现代,友爱互助”活动,给贫困大学生捐款。活动当中,还同北京工业大学汽车专业、交通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市场营销等专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帮助学校建立学生实践体系,让学生们能够到北京现代汽车厂参观学习。同时假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有偿实习机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们将把这个公益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在汽车产业大丰收的同时,我们有理由为社会做些什么。

浅析儒学与韩国现代化 篇12

第一, 群体观念。“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主义原则是西方资本文化的特点。“东方儒学圈”内的多个国家在处理彼此关系时, 往往采取稳妥的思路。儒家思想认定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 是群体中的一成员。因此, 群体利益受到损坏, 个人生活也必然受到影响。韩国的企业与西方企业不同, 他重视有能力的高级人才, 同时重视人性, 即使能力不大, 只要诚实地工作, 就不会被社会抛弃。而且在群体内部, 各成员按照以礼相待的根据, 表现出一个大家庭式的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的生活氛围, 彼此在感情上相互依存、相互协作, 为这个“大家庭”的健康发展努力工作。

第二, 重视教育、知识和人才。韩国人民从古代开始就深受儒学“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 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西方国家的的家庭, 生活的中心是夫妇, 但有着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 尤其是韩民族, 在成年结婚后, 子女作为家庭生活的重心, 把子女学习看做养育子女中心。父母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 为使其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现代的韩国高等教育中, 私立大学占绝对多数, 国立只有汉城大学一所, 公立各道一所, 其余几百所大学都是私立大学。这些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一样培养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在重视知识、培养人才方面, 韩国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在政治方面, 儒家文化更是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民族思想中占有相当多的比重, 不光代表朝鲜民族文化的思想体系, 同时指导韩国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点得到韩国各个家庭强烈认可。百善孝为先, 韩国人以此作为伦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秩序, 把这种思想作为约束家庭内的上下行为的指导思想。韩国这一国家, 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 忠孝已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在学校思想教育中, 注重宣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 忠孝一体的思想从韩国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 尤其表现在民间节日以及风俗人情。韩国包括诸多传统节日:春节、十五元宵、端阳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不管在时间还是名称上与中国多个节日相同, 而且其风俗人情也与中国有相似之处, 例如有人去世, 家庭内的成员按亲疏关系守孝, 其间家庭成员不能结婚。这些习俗中不论中国还是韩国, 始终包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 既忠孝为核心的思想方式, 鼓励人们对家庭对祖国的热爱, 最终致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其特有团结互助精神, 民族自信心的建立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儒学文化给韩国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淡薄, 而是随着现代化进程深入发展越来越在新的层次上深刻地表现出来。儒学在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 它的影响基本是以不自觉的历史认同的形式存在着的。然而,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加速到来, 西方现代思想和社会结构正面临重大的转折, 从个性解放到群体和谐, 从理性的物性到感性的人性的反顾正在开始, 面对这种新的转折, 韩国人更加自觉的意识到了儒学文化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人起来呼吁儒学的现代昌明。

任何思想都应当接受时代的变化, 补充新的内容, 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应成为特定的目的和对象, 或为了将现实的矛盾合理化做论证的理论工具。更重要的, 要能提出解决该时代内在病理现象的新价值体系、文化体系。对于如何在现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儒教思想, 是韩国, 也是东亚地区各国遇到的共同问题, 各国的学者们也都提出了许多卓越的意见和建议。

韩国的柳承国教授提出了不少深刻的见解, 值得我们思考。如他说:“生于现代的我们, 须深深体会经传中内在的孔子精神, 继承其肯定的、机能的本质。对于过去社会中, 因时代变迁而不合于现实的儒教思想与制度予以修正, 将之再集合、再构成。”这是主张通过对儒教思想本质精神的把握, 根据时代的变迁, 重新整合儒教思想, 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一原则是可取的。

尽管柳承国教授强调儒教具有“永恒的真理”和“超时代的精神”, 但他对儒教未来发展的设计却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开放性。而这正是柳承国教授从儒教精神中体会出来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他认为, 孔子既讲“损益”, 又讲“吾道一以贯之”, 这就是“将此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构造在历史上实现”。因而, 他又进一步说:“即使在今日, 孔子的‘时中之道’, 在寻求历史意识与新的价值观方面, 实为我们提示出一个新契机。”这也就是说, 只要人们善于体会儒教的精神,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不变的教条, 那么即使在儒教思想中, 也可以寻找到儒教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

韩国儒学在近现代的发展, 带给了我们以启示和一定的借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 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 也必须包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现代化。历史发展到今天, 中国社会快步走向现代化, 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儒学必须适应和推动这种变化, 必须发展和创新。

通过国内外儒学家的不断努力, 儒学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对于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具备无限估量的作用, 如果借鉴合理的话, 利用它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国的健康发展, 都是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值得学者去研究、挖掘、弘扬、创新, 使之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址。

摘要:韩国是一个具有传奇般的民族奋斗史和社会人文特色的国家, 历尽侵淫而不灭, 战后从日本铁蹄下解脱又经内战浩劫, 在短时间内从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变为亚洲的强势国家。其中儒家理论在韩国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儒学,东方儒学圈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8年.

[2]祝瑞开.儒学与21世纪中国———构建、发展“当代新儒学”.学林出版社, 2001年.

[3]宋培荣 (韩) .当代韩国儒学发展之概况.

上一篇:奶牛乳房炎的防制论文下一篇: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