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幼儿教育综述

2024-08-16

韩国幼儿教育综述(共5篇)

韩国幼儿教育综述 篇1

在我国素来就有着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 而且历史“是国家兴亡之学, 民族盛衰之学”, 因此重视历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国内许多历史教育研究者, 将目光投注到研究和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上, 取长补短, 以此来促进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其中教育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以此为后盾, 韩国在教育方面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国家的课程理论, 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课程的课程模式, 逐渐踏入了教育强国的行列。而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文化圈, 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在很多方面存在共通性, 韩国历史教育的成功与经验教训对我国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会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1 对韩国教育的研究

我国对于韩国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自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有关韩国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得以开展。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孙启林的《战后韩国教育研究》和池青山等的《韩国教育研究》、田以麟的《今日韩国教育》、索丰的《韩国基础教育》、孙启林和安玉祥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蔡正默和李光华的《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教育体制》、艾宏歌的《当代韩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动向》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国学者对韩国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 这些研究比较全面的论述了韩国教育的各个方面, 并且在部分内容里也涉及到了有关韩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一些内容。

2 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

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主要有:许华和刘传德的《韩国的历史教学》, 该书认为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的国家, 其历史教学从公元4世纪至今, 尤其是在进入现代之后经过多次改革还了国史教育的真面目, 形成了韩国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特色, 为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为培养振兴韩国经济的大批人才, 作出了重要贡献;赵亚夫的《韩国社会科课程中的国史教育》, 该文以20世纪60年代韩国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为基本视点, 从社会科课程的视角, 结合其6次基础教育改革历史课程的发展线索与特点, 重点阐述了韩国政府对国史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以及在养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方面的基本认识;许斌的《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看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指出韩国的历史教科书具有国家从课程设置和编写体制等方面保证对历史教科书的管理;编写体系上强调历史知识的完整性, 正确处理历史教育传统与发展的关系;内容上强调民族主体意识,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等特点。简而言之, 韩国历史教科书反映出的对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视以及它务实有效的编写形式,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谭菲, 杨柳的《韩国200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述评》, 指出近几十年来, 韩国政府大约每7年就会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一次修订。2009年12月,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发布了新的课程修订标准, 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并总结和分析了韩国200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 旨在对于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沈海燕的《中韩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浅析》主张历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 并通过对比中国大陆、台湾与韩国历史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分析归纳了中国大陆、台湾与韩国历史教育对德育建设的重要作用, 最后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作用, 中国大陆在历史教育中应该进一步整合大中小学历史教学内容, 增强民族精神教育, 重视历史实践教学;尹姬燕的《中韩初中世界史教科书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韩两国初中世界史教科书 (中国的初中教科书名为世界历史, 韩国的初中教科书名为历史, 因为两国教科书比较的是世界史部分, 所以论文中统称为世界史教科书) 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找出各自的优点并进行成因分析, 为中韩两国初中世界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

3 对中韩历史教育比较的研究

对中韩历史教育比较方面的研究有:王铎全、李稚勇编写的《比较历史教育学》是我国第一本在历史教育比较方面权威的专著, 其中第四、五两章“各具特色的历史教材”从韩国的历史教育目标、历史课程发展、历史教育难题等角度对相关情况作了介绍;介绍了韩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思想、体裁和结构、编写和发行等;介绍了韩国历史教育的发展特点是日益加强本国史的教育, 消除曾经的殖民主义论调。不足之处在于当时的韩国历史教育所宣扬的爱国主义并没有得到公众认同, 反而滋生了极端化情绪与夸大历史事实的行为, 这也偏离了历史教育教学目的;余伟民的《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 该文从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育改革角度介绍了自韩国建国以来的历史教育状况, 归纳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目标与课程安排。历史课到底是独立成科还是纳入社会科, 是选修还是必修, 学者之间的观点迥异。他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出版角度分析, 认为新的教科书制度克服了僵化、单一的官僚特点, 更具创造性和动态性;朱煜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该书对中外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纂、叙述方式、图片使用、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 得出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启示;王宏志在《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对韩国教科书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书中指出, 她对教科书的分量很大这一点印象深刻, 足见韩国对于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视度。由于中韩两国近代的类似国情, 因此韩国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客观的、合乎事实的, 书中也反映了中朝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对于某些历史敏感问题, 如台湾问题、间岛的归属问题、朝鲜战争定性上, 还带有本国主义的色彩, 出现了偏差。作者相信随着两国教科书编写者之间的逐步交流, 一定能够有更符合史实, 内容更为公正的教科书出版的;马卫东编写的《历史比较教育》中“各国历史教科书比较”一章, 从历史教科书制度、制约历史教科书编纂因素、历史教科书体裁、历史教科书内容排序方面, 对欧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考察、分析和系统比较。该书在比较的同时, 也评价了各国的历史教育现状, 引以为鉴;钱稼先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论》分析了在韩国历次的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以及注重实现历史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 是当前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作者同时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比较开放, 其教科书的审定制度、教学中对教科书的使用都比较自由。

上述这些研究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韩国的历史教育、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中韩历史教科书比较等方面的内容, 并且根据介绍和比较总结出了一些有助于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启示及建议。但是从总体来看, 我国学者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可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十分的有限, 使得已经形成的研究也不完全是深入研究之后完成的,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简略。因此, 希望从事历史学科教育的同仁, 能更多地关注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 以此促进中韩两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相互借鉴与发展。

摘要:21世纪以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历史教育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正确地了解国外历史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趋势, 以为借鉴, 是十分必要的。而韩国与我国同属东亚文化圈, 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在很多方面存在共通性, 韩国历史教育的成功与经验教训对我国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会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拟就我国对韩国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韩国,历史教育,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索丰.韩国基础教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启林, 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马卫东.历史比较教育[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韩国幼儿教育综述 篇2

近30多年来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同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培养具有先导未来能力的韩国人”是韩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为这些措施的落实做了很多努力。

韩国的职业教育,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两个层次。高中教育可分为人文高中(普通高中)、实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专门学校这三种形式。其中,人文高中和实业高中由教育部门主办,而职业专门学校由韩国产业人力公团(国家劳动部所属的培养产业技术公民的机构)、地方自治团体、公共团体和事业主主办。人文高中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升入大学。实业高中以讲授专业课为主,注重实际技能的学习,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目的,学生毕业时颁发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发学历证书。实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业,只有少数人升入大学。职业专门学校则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只颁发技能等级证书而不发学历证书。

在初中毕业生中,升入人文高中和实业高中的比例一般各占50%。职业专门学校的招生对象虽然规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实际上是高中三年级时分流出来的学生。因此,这一类学校的招生只进行面试。学制有半年制和一年制两种。在这些学校不学文化课,着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大学阶段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高度产业化社会需要的技能长、适应产业现场的技术发展和变化的多技能技术人才等高级技术人才作为目标的。这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分为教育部门主办的和劳动部门主办的两种类型。中央劳动部门所属单位主办的技能大学主要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技能大学在校生中,不仅有人文高中、实业高中毕业生,也有高中毕业后就业几年的技术工人,还有大学毕业后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来学习专业技术的。技能大学的学制比较灵活,既有全日制二年的和一年的,也有二年制夜校。

韩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完善立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韩国为实现《教育立法》和《尖端产业技术立国》的战略目标,加强了职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技能大学法》等法律,还颁布了《为产业内劳动青少年所设置的特别班级标准令》。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与国家法律相应的职业教育方面的地方法律。

第二,保证投入,为提高职业学校的经营水平提供充足的资金。为实现《教育法》的战略方针,韩国政府对教育进行大量投资。1992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22.8%。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相当可观,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京畿道各种实业学校有114所,在校学生86000名。其规模不太大,但所投资金不少。1994年投入15 3.49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1.68亿元),而1995年则增加到241.60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2.64亿元),增加57%以上。投入职业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库的投入占50%,地方财政的投入占1.5%,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占48. 5%。由于经费投入比较充足,办校条件不断地得到改善,学校经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学校都是环境优美,校舍和教育设备完备,师资质量也很高,学校各种设备都很先进。比如安城女子技能大学在两年前买了80台386型电脑,而1995年把它全部换成486电脑。

第三,以优惠政策鼓励人们到职业学校学习。其优惠政策主要有:一、不管初、高中、大学毕业生、在职职工、技术人员,谁都可以到职业学校学习;二是除私立职业学校外,其他职业学校一律不收学费和宿费,只收伙食费;三是政府专门指定一部分职业学校招收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生活保护对象者子女、未就业或未升学者、对国家有功人员子女到这些学校学习;四是对优等生颁发奖学金。由于采取上述各种优惠政策,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还要多。比如京畿道,职业学校和人文高中的在校生比例在6∶4和7∶3之间。

第四,培养目标很明确。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决定培养规格,特别注意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韩国的职业学校都根据该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

韩国幼儿教育综述 篇3

《“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下文中简称为“丛书”)全书共10册,580万字。“丛书”分为“创作编”、“翻译编”和“评论及资料编”三编。其中,“创作编”五册,含“小说卷”三册,“散文·通讯·纪实卷”一册,“诗歌·剧本卷”一册;“翻译编”两册,含“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卷”一册,“民间故事·童话·神话传说卷”一册;“评论及资料编”三册,含“评论卷”两册,“评论卷”、“资料卷”合一册。“资料卷”包括全部作品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17-1949),全部译作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27-1949),相关评介研究的中、韩分国题录和综合系年索引(1927-2014)。

参加本次出版学术座谈会的专家、教授有:驻华韩国文化院金辰坤院长、韩国产业研究院北京分院李玟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郭沫若纪念馆李晓虹副馆长、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吴福辉副馆长、《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编辑部高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动态》编辑部苏玲主编、原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院长文日焕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徐永彬教授、山东大学韩国学院院长牛林杰教授等,以及延边大学朝鲜一韩国学学院、人文学院的一些教授,共计40多位。

另外,韩国《东亚日报》以及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人民网”、《吉林新闻》、《黑龙江新闻》、《辽宁新闻》等媒体采访了此次会议。

学术座谈会首先由“丛书”主编金柄珉教授和李存光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和做编辑说明报告。

金柄珉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在近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众多中国作家密切关注殖民地韩国和韩国人的命运,并以极大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将韩国和韩国人作为文学创作的跨文化资源,奋笔疾书,进而呐喊反侵略、反暴行的时代之音。中国近现代作家的韩国叙事是中外文学史上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韩两国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值得中韩两国学者共同研究的具有互文性的学术研究对象。”

李存光教授在“编辑说明”中表示,此“资料丛书”力求客观、完整地呈现中国有关韩国人和韩国各类创作、译作的原生态情况,即当时固有的真实历史状貌,无论作(译)者持何种立场、观点、审美情趣,也无论作品思想内蕴深刻丰富或浅显单薄,艺术表现精湛圆熟亦或稚嫩粗糙,都没有加以隐讳、遮蔽、修饰、改动。

驻华韩国文学院金辰坤院长在答谢词中表示:“丛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在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术座谈会上,与会者畅所欲言,对“丛书”的内容、意义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在发言中对“丛书”的文献学意义和史料学意义以及“丛书”在资料搜集、查证、校勘等方面的严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指出,“丛书”对于中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中韩两国在近代以来整个世界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经验,这表现在文学和文化的文本中。中韩文学关系是中国与弱势民族文学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或强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将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视同为中西关系。但事实上,中国与周边那些弱势文化之间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其关系更为重要。“丛书”体现出推进世界文学多样性的可能。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等不同学科对“丛书”中的资料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在发言中提到鲁迅先生在翻译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时在后记所写的一段话,“现在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话,只要听这口气,也足够教人害怕了”。鲁迅先生认为,“大中华主义”导致中国人不关心“他人的自己”。“丛书”可谓意义重大,可以推动东亚文明的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在发言中谈道:最近我们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世界主义”。这是全球化浪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扩展以后大家的一种所谓的“共识”。“世界主义”认为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彼此融通已经成为事实。但是“世界主义”确实有很多陷阱和误区。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我们对周边一衣带水国家的状况以及他们的人心、民心究竟了解多少?我们对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文学了解多少?习总书记前段时间表示要加强对周边国家的研究,各个高校纷纷申报国别研究课题。但是这些研究最后很有可能还会侧重于政治、经济和一般意义上的外交关系。想要真正研究他们在想什么,还是要靠文学,而这恰恰是我们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这种忽视久而久之会造成我们的麻木,导致我们对周边国家了解的泛化、粗略化。“丛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我们对周边整个文学关系的重新审视和阅读,也有利于我们下一步跟踪周边国家当下文学的近况。我们能够从“丛书”受到鼓舞,大家齐心协力开展建设性的工作,为我们民族心智的成熟、平和、博大尽我们人文学者的绵薄之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丛书”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还原历史”。具体而言:第一,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丛书”收录的文献都是原初的版本,可藉此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的文本。第二,还原了那个时代完整的中韩文学关系。我们过去凭借的是阅读的印象和零星的研究。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资料,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三,还原了一个现场。这让我们了解中韩关系的真正意义所在,能够走出印象式的、零星的批评。

吴福辉先生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这个题目有着很深的文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政治、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经济与韩国等等,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与韩国的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文日焕教授指出:“丛书”对我们研究中国跨境民族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周边有14个国家,有30多个跨境民族。由于跨境民族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中国已经将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列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丛书”不仅对中韩文学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跨境民族文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就这一点而言,“丛书”为开拓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资料。

山东大学牛林杰教授认为:“丛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将有力地推动中韩跨界叙事的比较研究、中韩现代文学的互文性研究、中韩现代文学的翻译史比较研究。

此外,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以“丛书”的编撰和出版为契机,有必要继续延伸和扩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再接再厉推出《“韩国现代文学与中国”资料丛书》。

文献综述:韩国犯罪电影研究综述 篇4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中, 以“韩国电影文化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5308个结果, 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关键词共计检索出550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价值”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66849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跨文化价值传播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81402个结果。由此可见, “韩国电影价值”的相关论题研究最多, “韩国犯罪电影”相关论题研究最少, 但本文将这二者相互融合, 以韩国电影价值研究为论述主体方向, 重点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实际研究案例, 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张虹 (2014) 在其著作《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 作品中既有真实事件的改编, 又有在聚焦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张力之间的变换。例如:作为韩国犯罪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熔炉》就是聚焦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性暴力事件, 该电影清晰地表述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抨击了学校的道貌岸然与司法过程的不公。 该部影片上映后, 引发了韩国社会的极大反响, 并最终推动了韩国性侵犯罪的量刑标准的提升, 这一成果的取得实属不易。”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不断细分, 对于电影市场本身而言, 有些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也必须引起重视, 这一点事关电影题材之间的诸多变化。当前, 虽然电影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投资, 但在电影行业, 资金、 资本等优质投资的优势也展现出来:首先是票房大制作电影之间的关联性被破坏, 专业人员早就不再迷恋大制作的电影, 而是变为注重观众的兴趣爱好, 作为电影的主要思考因素;其次就是电影院的建立速度也在逐渐放慢。电影院不再通过增加票价来促进票房增加, 而是用适当的价格来吸引观众, 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得起电影。 但是, 我国电影更应当学习的是韩国犯罪电影的题材选取性, 从深层次价值的角度探索电影的内涵价值与社会意义。

张艺璇 (2014) 在其著作《浅析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特征》一文中指出:“近年来, 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能够在某一种高度层面上以惊喜、创意、深刻等人文内涵的角度不断反映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并在影片中不断找寻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的进步与探索。以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特征为例, 其主要具备影片主体之间的彰显民族意识、影片风格之间的突显黑色阴郁、影片叙事之间的独具匠心与升华影片主题等特征价值。并且, 韩国犯罪电影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人物的设置、影片中的意象运用方面均显示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与价值, 并最终成就了韩国电影的辉煌。”1近年来, 电影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外部影响, 着重体现在:由于受到了欧洲金融危机以及各国经济的紧缩政策, 总体来说电影文化创作的增长模式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 特别是根据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电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的经济支柱, 韩国电影产业每年平均投入近3万亿韩元, 约合近500亿元人民币, 这一产业投入比重远远超过我国电影产业的投入比重。并且, 韩国在电影创作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编剧、导演、发行等完善的机制, 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文化产业中也是较为领先的。因此, 我国更加需要从政府政策机制入手, 完善我国电影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根据《“十二五” 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可以看出, 到2015年年底, 文化产业将迅速增加,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 能够建立健全的公平竞争市场、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经营体系, 能够不断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文化价值有明显的增长, 综合效益也有很明显的提高, 随着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政府对电影也极力地推动, 这对电影文化价值传播市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张凤雯 (2014) 在其著作《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一文中指出:“相比韩国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题材, 韩国的犯罪电影大多不是以残暴的电影画面作为描述方式, 而更多的是以电影唯美的画面, 其整体画面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抒发著称。实际上, 韩国犯罪在一方面把这种美渲染地极为绚烂美好, 在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中不断使其饱有深刻的温情。在另一方面, 可以将它作为本来的美好毁灭, 不断挖掘电影潜在的内涵价值, 使其在变成某一种状态时, 既是一种可怕又是一种残忍, 最终形成某种阶段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的统一, 那份真诚充分显现出电影文化价值中的美好与残忍, 在观看的过程中, 足以震撼尘世间麻木的心灵。”2在韩国犯罪题材类型的电影中, 真实是其一大显著的特色, 并最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与反响, 例如:因为电影《辩护人》使得成为韩国社会话题的“釜林事件”再次受到关注, 2014年9月25日进行了复审宣判, 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几十年后被法院认定无罪, 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韩国著名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熔炉》的放映, 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2005年光州聋哑人学校案件的调查重新启动, 并且最终使韩国国会对2011年性侵罪量刑标准重新修订《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 这部又可以被称作为《熔炉法》的法律在韩国国会立法成功后, 曾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电影人的思考。

(二) 国外研究综述

韩国著名学者金钟元和郑重宪在其合著的《韩国电影100年》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韩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每一次电影历史的发展阶段均伴随着韩国政治以及社会的变革, 无论是在政治封锁或开明时, 韩国电影均存在低迷与复兴之间的徘徊, 随着韩国政治形势的不断昌明, 韩国电影最终实现了复兴。在某种意义上,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已, 其想要能够延伸发展出电影文化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韩国犯罪电影都能够开发电影文化传播。需要开发犯罪题材电影文化需要有一些比较特定的特征:电影必须经典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种文化价值能够让社会所接受, 就必须能够影响到社会, 如果电影本身不具有吸引力, 那其发展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也没办法吸引社会民众, 只有具有影响力的影片才能大范围地进行文化意义的传播, 才能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观看, 也只有这样, 文化传播才能够永远被追随购买。例如: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言, 这些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意义与传播就有很好的社会效应, 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都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体现。”3在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的研究特点方面, 应当坚持从商业电影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进行探究, 需要对具体的社会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演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文化价值概念的定义。长期以来, 韩国诸多不同题材的电影凭借其电影作品内涵的广泛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电影界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坚持从电影的社会性价值角度入手。因此, 对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传播而言, 其在发展与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从电影社会性风格角度、电影的影片主题、影片艺术思考、 影片商业性特征、影片制作方式、影片插曲等诸多方面引入社会性内涵价值。

美国学者闵应军、韩国学者朱真淑、郭汉周等在共同编写的《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布局曾经历过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其电影的审查制度曾将公众置于民主、 自由之外, 并使得这种文化绵延至今, 使得电影文化成为韩国一种恐怖的回忆。无论是快乐的, 还是丑恶的, 无论是压迫的还是独立的, 脱离文化的电影历史均是不能存在的, 也是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审视与呈现的。在韩国电影产业布局的调整上, 除了过去多年一直强调的创作制片环节和影院终端建设仍需强化外, 发行环节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迫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 当韩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升级, 整个产业的渠道系统、市场系统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在好莱坞, 世界闻名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要业务职能的企业, 但在国内, 目前公众对电影企业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电影内容生产商层面。”4要想真正体现出电影文化历史脉络的价值内涵, 就需要对电影的无差异特性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论述,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细分以后, 不参照任何市场的特点, 只是考虑市场的普遍性, 仅仅推出一种产品, 使用单调的市场营销组合, 它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尽最大可能来满足所有的观众要求。无差异性的特点就是规格、品类、 格式简单易懂, 这样有利于大规模运作和标准化制作, 有利于降低电影在制作、传播、播放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不足之处表现为:在众多电影中, 一旦有一部分电影实行无差异性市场营销时, 在我国电影行业里就会出现强烈的竞争力, 这时小制作电影就没有竞争优势。比如有一个电影院为了推出电影优惠政策, 而不考虑整个电影行业的价格规定, 忽略了电影的整体性, 这时候制作出的电影, 就是单一性的电影, 不会被观众喜爱。虽然有的电影是大手笔投资, 可是现在我国电影行业内竞争强烈, 小制作电影不被人们接受, 最终会对整个电影行业造成影响, 导致整体收益减少, 阻碍了电影的发展。

二、小结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存在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制片业和下游影院终端都非常庞大的格局, 但本应成为产业驱动关键所在的中间发行环节却非常脆弱。第二, 我国电影产业经过十年产业化改革, 虽然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 国产片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第三, 我国电影产业当前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行业上下游不得不绞尽脑汁, 在有限的“饭碗”里多分一点羹。相比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文化价值, 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该如何进一步地体现, 需要业内人士不断关注与反思, 只有这样, 我国电影才不再只是梦幻的光影, 梦幻才可以照进现实, 种种光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最终会变成一种力量, 真正成就我国电影产业的辉煌与价值。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对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成熟, 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开发意识, 与韩国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开发机制存在很大的出入, 国内在电影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开发力度上、广度上都很不足, 而且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产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 其发展速度已超越了预期, 随之而来的商机也越来越多, 学者对电影内涵价值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从而使得电影产业不断地改进, 业内人士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电影文化与内涵的研究上。

韩国幼儿教育综述 篇5

一、“BK21工程”概述

(一)政策背景

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全球竞争时代,知识创造的质与量成为竞争力的主要标准,国家最重要的课题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新知识和技术的创造性人才。20世纪末,韩国的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学术研究水平低下。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97年度,韩国大学学术研究国际水平(SCI)在世界仅排行第17位,若按百分比计算,韩国大学的科研总量仅占美国的3.9%,英国的13.3%,日本的15.2%,德国的15.5%。1999年,《亚洲周刊》(Asia Week)的一个调查显示,韩国最具竞争力的大学———首尔国立大学在亚洲国家大学中排名为第三位;同年韩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在全世界47个发达国家中排在靠后的位置。[1]为了摆脱这一尴尬局面,1999年,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以“BK 21工程”为核心的大学发展计划。该工程主要以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为宗旨,通过提供奖助学金、海外研习助学金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韩国21世纪研究人才的培养状况。

(二)政策目标与内容

“BK21工程”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作为一项基础结构建设项目,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院,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和人才。第二,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优秀的地方大学,加强地方高校的竞争力。第三,提倡和鼓励大学教育机构广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评价某所大学不是以“名牌大学”为标准,而是要看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实际能力。

“BK21工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研究生研究与学习的资助;第二,改善大学学术环境,实施研究生院专任教授制,减轻大学教授负担,减少大学教授指导的人均学生数,建立包括教师升迁、业绩评比、工资报酬等公平的业绩评估制度;第三,改革大学教育的课程,努力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并加强产学合作;第四,扩充教师的研究室、实验室、电子图书馆和外国人(教师和留学生)专用宿舍等基础设施;第五,改革大学入学制度和大学人事管理制度,缩小本科生定员,扩大招生的地域范围,保障学生对所学专业科目的选择权。[2]

“BK21工程”涵盖了四个学术领域:第一,应用科学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以及机械与材料;第二,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发展对韩国文化的研究;第三,特色(传统)科学领域,重点发展韩国医药及发酵食品;第四,新兴产业科学领域。

获得“BK21工程”的资助需经一系列的程序,先由各大学单独或联合提出申请,后由直属教育部“BK21工程”的计划调整委员会负责组织评审。第一阶段的“BK21工程”实际投资和选定单位的规模见表1、表2显示。

资料来源:(韩)教育人力资源部:《BK21工程说明资料》,2006.6。

资料来源:(韩)教育人力资源部:《BK21工程说明资料》,2006.6。

(三)第一阶段的“BK21工程”的成果与反思

第一阶段的“BK21工程”极大地提高了韩国研究生院的研究力度,为构筑研究生院以研究为中心的体制打下了制度性的基础。首先,政府在高等教育资助方面,开始采用以成功为导向的原则,对研究生院形成竞争性的研究风气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实施“BK21工程”以后,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从1998年3,765篇(韩国整体位于世界18位)提高到2005年的7,947篇(韩国整体位于世界12位)。同时,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韩国博士进入外国大学或著名的研究所。其次,研究经费的中央管理体制和教授业绩评价制度在大学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此外,由于研究生可以得到一部分生活补助,他们能够比较稳定地完成学业,并通过参加国际学术大会等海外研修活动增强了国际性及自信心。

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BK21工程”也存在很多问题。该工程实施的初期,在工程团队的选定和中间评价过程中,SCI论文数等指标占了过大的比重,相对地削弱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与工程团队的协作削弱了大学研究的实用性;资助对象集中在地处首都的大学,削弱了地方大学的研究活动,扩大了首都大学与地方大学之间研究能力的差距;工程管理未能构筑综合体制,对运营的管理不够全面系统;与工程计划所期待的相比,其效果比较低,因此留下了需要反省的空间。

二、启动第二阶段的“BK21工程”

(一)重点目标和推进方向

通过对第一阶段的“BK21工程”的反思,韩国政府为加强研究生院以研究为中心的体制的稳定性,于2006年开始推行第二阶段的“BK21工程”,现正顺利进行。第二阶段的“BK21工程”的目标包括:第一,从2006年开始,每年资助培养2万名以上的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第二,到2012年,SCI论文发表数量进入世界前10位,为此,要建立10个以上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院;第三,大学拥有技术的民间转化率由现在的10.1%提高到2012年的20%,大学项目和知识转化率要达到世界前10位。[3]

为达到上述重点目标,该工程具体推进实施的方向如下所述。

第一,韩国的教育人力资源部(2008年改组为教育科学技术部)在此期间将加速推进研究生院特色化的建设。第二阶段的“BK21工程”要评价研究生院具有什么样的目标,鼓励它们在设定的特色化领域自主地培养研究生。

第二,研究生院作为尖端技术创造及知识生产的基地,为了发挥其作用,应该着重强化生产协作,强化专利、技术转让,强化研究生院与企业共同研究等多种与产学合作相关联的评价指标,培养与工程建设所需相符合的高级人才,推进大学及研究生院不断创新。

第三,为支援所有工程团体能够有效地实现自己提出来的工程目标,必须设立专业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制度。

第四,与第一阶段的“BK21工程”相同,坚持“选择与集中”原则,通过公开竞争,选定科学技术、人文社会领域的优秀团队,给予集中资助。

第五,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效联系,产生出创造性成果。

第六,为使国家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新设地方优秀研究生院。所设研究生院可分属不同部门,使之成为培养体制的一部分,并给予资助。为此,尤其要强化研究生院与地区战略项目、零部件所在产业等中心企业的联系。[4]

(二)支持领域及内容

第二阶段“BK21工程”的总投资为21亿美元,从2006年起到2012年间的投入为3亿美元,旨在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研究生院,支援地方优秀研究生院,提高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水平。

1.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研究生院。发展基础性的技术、适应未来发展的尖端技术、与老龄化社会相关的产业领域等,集中培养10年后可以引领韩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相关技术领域(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支持设计、文化和艺术产业等有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用化领域;支持社会福利研究和地域研究等交叉学科领域;重点培育中小规模的创意性研究团队。

2.建设优秀的地方研究生院,缩小首都和地方大学科研能力的差距,使与地方发展战略相关联的优秀地方研究生院得到特色化发展。

教育人力资源部为此而支付研究生经费(硕士在读生每月50万韩元,博士在读生每月90万韩元,博士后每月200万韩元)和研究生的海外留学经费等,培养符合海外著名企业用人标准的具有工程家精神的研究人才。

(三)进展情况

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6年1月公布实施第二阶段的“BK21工程”,2006年2月收到来自各研究生院的工程申请,经过严格审查后于2006年4月27日确定并公布了受助单位的名单。

第二阶段把工程申请单位分为大型研究团队和小型研究团队。为促进产学合作,确保工程的基本范围,签定培养大学-产业、大学-企业-研究所之间的协作合同,优待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团队。申请条件中,最大的变化是为了给予更多的研究生院参与的机会,每位教授和学生只能参与一个研究团队。

评选以教育活动、研究活动、产学合作、研究生院特色化4个领域为主。地方优秀研究生院的项目应能够促进地区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则强化产学合作。同时,评选还要考虑基础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教育和研究的比重。通过这些程序,选定的结果如表3显示。

1. 科学技术领域(大型研究团队)。

基础科学领域51个,应用(交叉学科)领域107个,总共设立137个项目团队。在此期间,工程为14,000名左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建立了可以专心研究的安定环境。第二阶段的“BK21工程”设立的地方优秀研究生院项目总共59个,每年培养3,000名研究型人才,资助经费为409亿韩元,为减少首都与地方研究力量的差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新型产业的需要,工程通过加大对能源、环境、零件素材、BNT、海洋技术(MT)和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资助,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技术领域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BK 21工程”投资于基础科学436亿韩元,应用(交叉学科)科学1,302亿韩元,总共资助为1,738亿韩元。

资料来源:(韩)教育人力资源部:《BK21工程报道资料》,2006.4.26。

2. 人文社会领域(大型研究团队)。

工程选定了61个研究团队,每年资助1,900多名研究生,资助经费约2,801亿韩元。工程通过建设和发展地区优秀研究生院,选出了17个研究团培养人文社会领域的优秀人才,每年资助400余名研究生,经费大约为60亿韩元。

3. 核心研究领域(小型研究团队)。

主要是指具有创意的各种小规模研究团队,科学技术领域有246个研究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79个研究队,分布于71所大学,总共有323个研究队。“BK 21工程”会给予参与工程的4,100名研究生(硕士生3,000名,博士生1,100名)以资助。资助科学技术领域484亿韩元,人文社会领域90亿韩元,总额为574亿韩元。

4. 高级专业服务工程领域。

医学领域中选定了21个项目团队(总资助为168亿韩元),每年总共培养800名研究生。根据工程团队的不同情况,对每个团队最多给予5亿韩元的资助。工商管理硕士(MBA)领域最终选定了4所学校。对于聘请外籍教授、使用外国教材以及开发海外学术项目等也给予资助。[5]

(四)评估与管理体系

为了改进工程评估体系制度设计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不足,第二阶段的“BK21工程”更加强化了评估管理,要求教育人力资源部与选定的研究团队、研究生院签订绩效合约。在签订绩效合约之前,教育人力资源部先对研究团队的准备工作进行现场调查,每年评估一次,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网上公示,对未达标的研究团队在拨款方面予以处罚。尤其是2008年和2011年,工程在严格的评审过程中实施淘汰制度,通过多个步骤对研究团队进行评估,取消单项未过半或单项排名在最后20%的团体的参选资格,使排位靠后的研究团队与新投标的团队竞争。“BK 21工程”还对最优秀的研究团队追加投资,以提高工程的效果。之后,为构建具有专业性的持续评估管理体制,该工程设置了韩国学术振兴财团常设组织,聘请具有专业水平的评估专家为常委,不仅重视评估结果,而且对研究团队的专业性也同时开展支援活动。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7年9月18日发表了第二阶段“BK21工程”第一年度即2006年度的评估结果,认为在加强研究团队的竞争、优秀研究生的培养、研究成果的产出以及产学合作等方面,该工程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6]

(五)预期效果

第二阶段“BK21工程”所期待的效果,是要培养引导国家发展的高级人才。

第一,培养引导国家发展的核心高级人才。为了实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预期效果,该工程将为大约21,00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约2,400名的博士后,以及新进研究人员(签约教授)提供更多的资助,使他们能够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参与教育研究活动。

第二,提高韩国大学的研究能力。在第二阶段工程结束的2012年,要使韩国大学的研究能力比现在提高20%以上,在SCI论文发表数量方面进入世界前10位。

第三,促进研究生院的产学合作活动。为使产学合作活动获得长足发展,该工程让大部分应用科学研究团队与企业组成产学合作项目团体,运营与产业界有关的教育项目,包括公司与大学签订人力资源交流协议等。

第四,缩小首都大学和地方大学的研究能力差距。韩国地处首都的大学与地方大学在研究能力方面,尤其在科技领域存在较大差距。在第一阶段“BK21工程”的实施中,与首都高校相对比,参与到该工程的地方研究生院的比重仅仅是4%。而地方研究生院的研究团队与地方性产业紧密结合,对于保证区域战略中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因此,第二阶段工程的预期结果是通过培育地方优秀研究生院,将参与到该工程的地方研究生院的比重提高到24%,促进国家科研事业的均衡发展。

第五,通过第二阶段工程,大幅度地增加对研究生院的资助,大大扩充评审研究团的教员数,促进研究生院的特色发展,在更大的空间内推进教育研究活动。

参考文献

[1][韩]教育人力资源部.BK21工程[EB/OL.]http/:/mba.mest.go.kr/main.jsp?idx=040201&brdNo=24&mode=read,2003-03-21.

[2]李炎清.BK21工程;韩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成败得失[J.]教育与职业,2008,(1):68.

[3][韩]教育人力资源部.智力韩国(BK)21说明资料[EB/OL.]http/:/www.mest.go.kr/me_kor/search/search.jsp,2006-07-12.

[4][韩]徐裕美.第二阶段BK21:照亮韩国的未来[EB/OL.]http/:/www.mest.go.kr/me_kor/index.jsp,2008-11-10.

[5][韩]教育人力资源部.BK21工程报道资料[EB/OL.]http://www.mest.go.kr/me_kor/news/notice/broadcast/1256560_11163.html,2006-04-26.

上一篇: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研究下一篇: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