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学

2024-11-07

韩国文学(共7篇)

韩国文学 篇1

1 研究背景

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 英语专业是2014 年高考志愿填报人数最多的专业;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11 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为10万人以上, 是本科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专业1。但是, 在全球化背景下, 英语人才的专业素质将经受重大考验, 英语专业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 “英美文学课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既是培训语言基本技能的终端课, 同时又是培养人文综合素质的起始课”。 (胡泓, 1999: 82) 但是文学课的教学常常存在各种问题:文学课“课时紧、任务重”“不实用、不受重视” (刘仪华, 2000) ;文学教育长期沿用“文学史+ 选读”的模式压制了教师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沉闷, 缺乏师生互动 (李应雪, 2011) 。灌水式的传授一直是比较通行的教学模式 (舒伟, 2001) 。针对文学教育的问题, 研究者提出的教学思想和策略包括: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平台和实体资料库,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 (唐文, 2015) ;在老师的引导下, 多层面地运用“ 阐释策略”直接与文学作品进行交流的活动。把教学活动从一种封闭的、单向的传授活动转变为开放的、可变的、多向的和多层次的交流活动 (舒伟, 2001) ;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刘仪华, 2000;侯霞, 2015 等) , 提高学生兴趣, 创建生态课堂 (侯霞, 2015) ;采用“思想灌注+作品解读”的模式,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审美阅读能力 (李应雪, 2011) 。综合来讲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加强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韩国与中国虽同属亚洲, 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上有诸多相似, 但这两个国家国情国策和母语不同, 教育理念与手段存在差异, 然而目前我国针对韩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文学课教学的研究还很少。“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本文希望借助分析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开设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赏析》课程,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中发现其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2 值得借鉴的方面

2.1 教学大纲

1) 选取作品少, 注重深度解读,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不仅让学生“读”, 还让学生“演”。

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开设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选段进行解读和讨论, 甚至是演绎。该课程的课程大纲上写道:“This course off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y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world’s foremost dramatist, to students. Its purpose, is to prepare students to read and enjoy Shakespeare plays on their own. The primary emphasis will be on a close reading of three selected plays. The classroom discussion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Shakespeare’s texts, his stage and audience, problems of staging or representation.”——“对所选的三部文本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和领略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讲授文本的筛选。不求多, 而求精和准。

2) 针对性强的阅读材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难易程度设置

韩国选课多半是校选, 所以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来听英文文学专业课。考虑到这些学生程度不一, 教授在设置课程时将困难部分和简单部分叠加呈现, 以保证任何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由于文学课课时有限, 大学文学教学往往是“行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 课外阅读是大学生文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佘爱春, 2010) 与许多同类韩国大学课程一样, 该莎士比亚文学课中所安排的课外阅读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由此得到预习, 且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阅读材料。在采访中, 李浩田同学对此深有感触。他说道, 自己不是擅长这个科目, 但材料阅读很有针对性, 不光是文本和图书馆中可借阅的书目, 有时甚至是电影推荐和剧本赏析, 既有趣又十分有益, 帮助他顺利融入课堂。

3) 期中考核比重较大, 试题以论述题和简答题为主

韩国的教学持续十五周或十六周, 其中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的一周, 学期结束后不安排实训内容。就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就读的金艺玲同学所言, 她所选的“Shakespeare”这门课中, 中期课题占总成绩的20%, 而期末课题占15%。课题往往是在学期伊始就以网络学堂或课程大纲的方式布置给学生, 不做统一命题, 而是从给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择其一,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 以教师推荐书目为参考, 辅以课程中的讨论结果, 写出自己对于某一命题的理解, 上传到网络学堂作为作业提交。其中, 为考查学生对书目的阅读量和运用程度, 摘要部分要在成文中明确标出出处。评分时, 教师通过考察学生的对书本中文段的摘录、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运用, 以及整体理解为学生打分。也就是说, 光是写出好的课题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延伸才能体现出课堂的意义。

在韩国, 大多数的课程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也占成绩30%。由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对总成绩的影响是同样的, 学生对期中知识的掌握格外重视。此外, 在全韩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 在为期十六周的总教学中, 单独开设一周为“期中复习考试周”, 供学生复习和准备——这点也与当地的期末考试一样。在这一周很多教师会将部分简答题的题目列在纸上, 作为对学生考试准备的辅助, 并提前开设一节答疑课 (学生根据复习的时间安排和掌握程度自愿参加, 不计入考勤) , 帮助学生有效地解答学习中的难题。对期中考试如此看重, 其意义在于敦促学生关注学业, 不要把课程压力全部堆积到期末;另外, 也是对整个学期的前半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效梳理。

考核的试卷内容在期中和期末是基本一致的:考察内容均以课上所学为主体, 试卷中会出少量的判断题和填空题, 而大量出现的是小论文形式的简答题和论述题;如此, 对死记硬背的东西要求少, 而重点着眼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运用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这的确是文学课应该追寻的目标。

4) 教材选择

韩国文学课所用的课本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原版名著;二是经老师整理过的教材资料, 学生自行打印。其中或许有经济方面的因素:韩国教材价格不菲, 且复印出来的书经过复印店的简单装订后亦十分美观。经老师整理过的教材, 涵盖的内容相对精简, 可以完全服务于课堂。课程大纲和网络学堂中会罗列出课外阅读的书目和章节, 供学生自行准备, 不作强制购买的要求。而在一些中国的大学, 管理者强调课程要使用权威教材, 因此往往由任课老师或开课部门指定教材, 但是限于学生水平和课程课时, 往往不能将教材从头至尾利用, 只能重点遴选一些章节, 造成对教材的利用率不高。

2. 2 课堂教学形式

1) 讨论形式:注重讨论成员的变换, 提高讨论质量

韩国大学的选课制度要求, 除必选课 (如英语) 外, 学生可在每学期开学前一个月在网上填写选课申请, 在本专业提供的课程中,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安排进行选择。如此一来, 即便是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 每个人的课表也不尽相同, 这使得他们没有“固定班级”的概念。换句话说, 没有“同班同学”一说, 只有“同上一节课的同专业校友”。于是, 同上一节课的同学下课后几乎不再见面, 少有交集。如此一来, 上课讨论时间大家彼此都客气严谨, 讨论得十分热烈和认真。由于“莎士比亚文学鉴赏”课程面向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大一至大四的所有英语专业学生, 学生的水平参差、年龄有差距, 教师在安排讨论的时候非常注重讨论小组的安排, 每堂课前安排学生重新组合讨论小组。由于小组成员的变换, 学生能在与不同的同学讨论中有更多思想上的碰撞。每次讨论过程中, 小组推选一人, 不光对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梳理, 且对课堂内容进行笔记的记录, 并上传到组内讨论板。这些措施提高了文学讨论的质量, 也更利于学生之间在学术上和交往关系的促进。

国内一些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在固定的班级中, 与班内同学较为熟悉。同一班级共同上大部分的专业课, 选择座位时基本上是互为交好的人一起。小组讨论时同组成员往往不会有大的变化。总是和非常熟悉的同学讨论, 难免有较少的思想碰撞, 讨论过程中也常常因为彼此熟知而出现聊天和偏离主题的情况。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时, 学生碍于同学关系也不忍指责朋友, 但是耽误了有效学习的时间。

2) 应用多媒体辅助:对背景知识的呈现更全面生动;增强学生兴趣, 引起讨论

在以往课堂中所用的板书和口述讲解的方式在现代教学中逐渐展示出其局限性。口述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和难以记录, 而板书的解释力往往存在许多不足, 例如黑板反光导致的视线不佳, 或教师字体风格难以辨认等。相比之下, 通过多媒体和音频的辅助, 可以将许多抽象和晦涩的解读清晰而高效地传达给学生。“现代化教学, 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快速输入信息的加速器。” (马丽娜等2012) 这样的做法, 一来增强了解释力, 二来给课堂注入了鲜活和有趣的动力。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 韩国教师做得很好, 在他们的文学课堂上, 几乎每节课都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时常是音频和视频的叠加, 甚至是网络上对于文学经典的再现。学期伊始, 在介绍莎士比亚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时播放的纪录片, 比其阅读文字更具渲染力和解释力。“课时的限制以及对英美文学本身存在的隔阂, 不能很好地将作者的身家背景、坎坷人生方面进行诠释。”“而电影能够将作者的人生经历、曲折道路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电影中不同年代的描述, 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年代的建筑物的风格、样式, 以及每一个年代人们的服装、款式等, 这些都是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能得知的内容。” (陶冉冉, 2015)

在第三周的课堂中, 教授给学生播放了两节课的《哈姆雷特》, 不时地暂停并加入自己的理解, 并引发学生对给定的问题做探讨和补充。电影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使人容易放松和敞开心扉,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仅收获知识, 而且, 尽管大家在前两周并不乐于开口, 这次却讨论得十分热烈。“教师在课堂上用电脑向学生展示讲稿, 并根据需要插入图像、有声资料和影视节选, 这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马丽娜等, 2012) 这门课程的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而且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学习兴趣。

3 总结

可以看到, 上述莎士比亚文学课的教学理念与我国很多研究者的思想相吻合,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内容少而精”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少且精炼, 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 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合作讨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塑造更好的课程体验;课堂进行中将讨论列为首要活动, 教师注重组织讨论的细节, 使得讨论的方式科学、可操作性强,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热情;对多媒体的广泛而恰当地运用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使学生对所授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 也更利于激发讨论的热情。

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只是对一门课程进行的分析, 而这门课程只是韩国大学英语文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难免管中窥豹。不过, 鉴于在我国的大学文学课程也有类似的课程, 这门韩国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还是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

摘要:该文以韩国首尔市立大学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为例, 结合笔者在韩国当地的采访, 试从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旨在对国内英语文学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韩国课程,文学教学,莎士比亚,差异,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泓.英美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 (4) :82-83.

[2]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6 (4) :147-149.

[3]李应雪.思想灌注+作品赏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新思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1 (2) :120-122.

[4]舒伟.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2) :46-48.

[5]唐文.“启发式”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15, 25 (2) :120-124.

[6]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6 (4) :147-149.

[7]侯霞.基于素质教育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 :82-84.

[8]佘爱春.大众传媒时代大学文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24 (11) :80-82.

[9]马丽娜, 孙艳艳, 栾培慧, 等.中韩民办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 2012 (11) :250.

[10]陶冉冉.原版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 :68-69.

韩国文学 篇2

韩国的女性文学深受父权家长制的影响。从20世纪代韩国现代小说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韩国女性文学大多表现女性对父权家长制的从属,这种从属在作品中通过诸多方面得以体现,如女性是男性的性欲工具、女性必须寄生于男性、女性被社会疏离和法律地位严重低下等。这时期的女性文学虽指出社会上存在女性遭遇不公正对待的问题,但因为作家的创作没有脱离传统的女性观,因此没能为女性指出正确的活动方向,作品的结局大都与现实妥协。当然,个别小说也主张应该改变不利的社会条件,但这只是特例,没能发展成普遍的社会观念。

20世纪20年代宣传自由恋爱的小说和写实主义小说风靡一时。这时期的代表作家有20年代的金明顺、金一叶、罗惠锡,30年代的朴花城、白信爱、姜敬爱、崔贞熙、金末峰,50年代的康信哉和朴景利,六七十年代的吴贞姬:朴婉绪,以及80年代的金知原、姜石景、金采原和梁贵子等。这时期产生了一批留学东京的新女性,她们崇尚自由恋爱,挑战父权家长制社会的妻妾制度,提倡女性解放。因此可以说,传播开化思想是20年代女性文学的主流。

进入30年代,女性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女性文学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中占据了自已的一席之地:、要正确理解30年代的女性文学必须联系两个方面,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惨淡的社会现实与反抗意识,另一个是女性意识在社会上的普遍推广。这时期的女性文学在内容上深刻地揭露了这个特殊时代严重的绝对贫困问题。

50年代的朝鲜战争结束后, (论文范文 ) 美国文化在韩国登陆,与此同时,西欧思潮和现代性也深刻影响了韩国社会。这时期的小说与以往不同,倡导女性在物质上和心理上的独立,这无疑加速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六七十年代,吴贞姬的小说表现出“非小说”特征,旧的小说形式与富于现代性特征的内容有机结合,这成为小说的新鲜看点。

80年代的女性文学重视刻画庸常生活中的女性心理,金知原、姜石景、金采原和梁贵子都在各自的作品里描绘了繁复生活中女性心理上的倦怠和孤独。

到了90年代,女性文学开始从根源上颇有深度地触及女性的个体性和欲求的问题。殷熙耕的《妻子的箱子》《她的第三个男人》,全镜瀵的《幻与灭》,孔枝泳的《存在即是流泪》,李惠敬的《唱歌的女人,不唱歌的女人》,金广淑的《和镜子有关的故事》,吴受妍的《看待事物的七种方法》和郑贞姬的《即将被忘却的午后》等作品大胆地、赤裸裸地展示“性”的问题,作家主观阐释女性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大幸福,严肃而深刻地思考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本文将以20世纪90年代著名女性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剖析“性”“母性”和“女性的主体性”。

一、重解“性”

90年代以前的韩国女性作家虽也涉及性的问题,但是或美化或夸张。进入90年代,这个问题开始被更详细、更明显地表现出来。殷熙耕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以创作大胆著称。在小说《她的第三个男人》中,殷熙耕赤裸裸地描写主人公的性与爱,细腻地描绘了女性的羞耻心和羞愧感。小说主人公“她”和一个已婚男人维持了8年的不正当关系,她精神上自我蔑视,悔恨自己对情人妻子的嫉妒,甚至对情人的爱也使她感到倦怠,连本应满足的男女之欢都莫名地折磨着她。痛苦的她想清算这种生活,但似乎这已经成了习惯,最终也没能果断地结束这种生活。小说中的“她”曾为爱不顾一切,然而被婚姻这个社会契约击溃,对她来说,男女之欢已像毒瘾一样成了戒不掉的习惯。她寻求爱情的.真谛而不得,只能在“习惯”中彷徨:爱情蒸发了,剩下的只有“习惯”了冗繁、烦躁和倦怠的安逸。这也是现代人的世纪末心理。在小说里,爱的行为沦落为不伴随任何责任的、一种普通的心理欲求。从前认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基于爱情的性行为才正当”的价值观被打得粉碎。

一、重解“母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母性的释义也不断地变化。

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和50年代的6・25战争等历史悲剧迫使韩国的母亲在无衣无食的条件下为了家人必须付出极度艰辛的劳动,承受无法言语的痛苦。到了六七十年代,以越南战争为契机,韩国的产业化初见端倪,韩国社会号召年轻女性为了家人和家庭走出家门,走进工厂。就这样,女性从家庭主妇变成了廉价劳动力,从事杂活苦役。韩国社会为进一步巩固国家实力,不断通过大众传媒向女性灌输“只有牺牲自己和献身才能保住家人,国家才能崛起”的思想。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对女性来说优先考虑自己是不道德的,甚至为自己着想都是罪恶的。80年代韩国的民众意识抬头,女性的自我意识也随之悄然复苏,赵海一的小说《冬季女人》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冬季女人》转变了女性看待“性”的视角,给所有女性的思想注入了新鲜空气。它让女性明白女性也可以开放地对待“性”,母性的释义也不再只是传统的“牺牲和献身”,女性应该在家庭中更具主体性,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对当时的女性来说可谓一次思想变革。

如上所述,女性和母性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那么,90年代的母性在文学作品中是怎样的面貌呢?从殷熙耕的《贫妻》中可见一斑。

我是单身女人。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上班。剩下的时间是自由的。在这段时间里我读书,写字,听音乐,随心所欲。但外出是不允许的……

《贫妻》中丈夫“我”偷看妻子的日记,作家殷熙耕借丈夫的眼睛读妻子的内心。这段日记的作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日常生活跟所有为人妻的女性没什么两样,要说不同只有一点:她坚持每天写日记。日记是她的内心独白,在日记里,她记录循环往复的家庭琐事,倾诉想脱离庸常生活的渴望。值得注意的是,她把家当成工作单位,把已婚的自己看成独身女人,她在日记中把自己客观化,把孩子、丈夫和自己的生活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观察。这使女性心理自控和辩难的复杂情状客观化,完成了对一种普遍真相的返照,同时也可看出现在女性爱护家庭和家人的新方式。

三、寻找自我

在韩国怎样学中国文学史? 篇3

关键词:韩国;中国文学史;明代

我在韩国学习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没学过中国文学史,所以不太了解中国国内文学史研究的情况。那,在韩国怎么学习明代文学史呢?在韩国学习中国文学的时候,从两个角度学习中国文学史,一个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角度,另一个是韩国古代文学的角度。随着角度强调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这篇文章要介绍在韩国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方法,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是从韩国中文系角度介绍中国明代文学史;第二是从韩国古代文学角度介绍中国明代文学史;第三是与中国差异。

第一、从韩国中文系角度

在韩国的中文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时候一般需要两个学期,前一个学期学习从先秦两汉到唐代的文学史,后一个学学习从宋代到清代的文学史。课程内容跟中国很相同,先随时间分类,然后学习时代背景、代表文人、代表作品等等。但因为时间的问题,阅读作品的机会很少。本人学过的课本是丁范镇先生写的《中国文学史》,这本书是为了在大学讲中国文学史课写的,概述中国文学史。它凭时代分为八个时代——周代、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每个时代分为四五个部分。各种文体都予以介绍,特别把代表文体重点、详细说明。这本书经常参考几种中国本地的文学史书籍,比如说,解释唐代古文运动的意义的时候参考刘大杰的 《中国文学发展史》、说明中国小说的时候经常参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明代文学由文学思潮、戏剧、小说,一共三个部分构成。在文学思潮部分,以散文史为主,简单说明当时文坛的情况。在戏剧部分,在明代文学史占有分量最大,解释传奇、杂剧、昆腔和昆腔以后短剧。在小说部分,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介绍白话小说。

韩国许多学者还是怀疑这种随时代构成文学史的方法,最近一位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者金长焕,阐述了三种文学史 ————按照时代分类的《中国文学的分类——》、按照文体分类然后探讨各个文体发展情况的《中国文学的王刚——》、按照作品分类的《中国文学的呼吸流——》。通过这本书可以从多种角度了解中国文学史。

第二、从韩国古代文学角度

介绍韩国古代文学的角度之前,简单说明韩国古代文学喝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朝鲜自传说中檀君王俭降世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本土文明,但直到1446年朝鲜世宗颁布《训民正音》,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学,此前,他们只有语言,却没有相应的记录符号——千余年来,汉字一直是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所以,在《训民正音》之前,朝鲜的书面文学作品全部都是以汉字创作的.

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这样,韩国古代文学跟中国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学习韩国古代文学的时候,学习中国文学是不避免的过程。但是两国的重视点有差异。在中国明代文学中什么文体被韩国人重视?小说?戏剧?散文就是被重视的文体。那明代代表文体——小说为什么被韩国人轻视?

从朝鲜半岛流转汉文以来,文坛的主流就是散文和诗。朝鲜也一样,士大夫认为散文是文学的正宗。在朝鲜中期,明代前后七子给朝鲜文坛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几位文人去中国跟王世贞见过面,并且他们认为小说是地位低的人去做的。但是,随着明代文坛的变化,朝鲜后期文人逐渐知道阳明学和公安派,他们受到的影响表现在自己的文章。那时士大夫主动写小说,看起来开始中兴汉文小说,但是由于当时政治情况,朝鲜的国王——正祖对来自中国的“明清小品”以及“稗官杂书(小说)”下达了禁令,对士大夫阶层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检查。这件事件历史上称为‘文体反正。以后明代小品文和小说则被认为是败坏朝鲜王朝文风的元凶。

在韩国古代文学的角度学习中国文学史的时候,没有通行的课本,以教授自己编辑的资料讲课。教授关于选择文学史的相关文章,一边讲文学史,一边让学生阅读作品提高解释文言文的能力。在韩国很难找从韩国古代文学史角度看明代文学史的专业书。其中,韩国古代汉文学者姜明官写的《公安派与朝鲜后期汉文学》(小明出版社,2007,首尔,韩国)比较好,分析地很仔细。先说明文学思潮和明代散文史,然后分析公安派跟朝鮮后期文坛之间的关系。

第三、与中国的差异

从两个角度比较在韩国学习明代文学史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便是两个方面都没提到吴中文学或者吴中四杰。吴中文学是元明转换期在江苏吴中地区的文学集团。这个学期我上元明清文学史课中才学过吴中文学。吴中文学与明代初期翰林院馆阁派文学一起为贵,在中国大多数中国文学史包括吴中文学的篇章。但是,在韩国只有提到高启、吴中诗画什么的。那为什么在韩国一点儿没有介绍吴中文学?

试论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篇4

一、韩国语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目的

1.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文学教育主要以文学文本为基础展开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韩国语词汇、语法之后再接触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是庞大的词汇、语法综合体,其中除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必定存在着大量尚未接触的词汇及语法现象。 即使是以往学过的单词,也会在文本中接触其不同于课本的其他含义;即便是熟悉的语法,在不同语境中,也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 针对文本中包含的诸多陌生单词、语法等,通过查找字典、语法工具书等,认识并掌握,便可极大地增加单词量和语法量。 所以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点,还能够不断发现新知识点,从而拓展知识面。

2.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针对文学文本的学习,不应止步于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其涵盖的信息量是庞大的,因为文本中还蕴藏着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背景、生活习俗,甚至作者的创作理念、个性特征、人生经历,等等,这些信息细节都可以囊括在我们的学习范围中。 因此,文本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热情,更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和多彩的文化领域。 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 不仅能够培养自身的阅读水平及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还能够通过发掘中韩相似的文学文本进行比较学习(作家比较、作品比较等),在比较中达到对中韩文化更高层次、更综合性的了解。 这无形中是对学生个人文学素养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韩国语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问题

1.内 容的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选择的文本过于生涩,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 ,造成老师 教起来单 调 ,学生学起 来枯燥 ,最终不得不浅尝辄止,草草收尾;还有的教师选择的内容过于单一 ,难度较低 ,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 无法获取 多样化的 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水平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 文学文本的内容过于高深或过于简单都有悖于文学教育的目的。

在大学英语专业的文学课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研读英文长篇小说, 但这种方式对韩国语专业的学生显然有些操之过急。 因为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韩国语学习的学生的专业学习为时尚短,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在段、篇、章阅读训练尚有欠缺的情况下贸然接触长篇著作, 会不知从何下手,陷入迷茫,最终可能仅止于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单词查找 、语法学习 上 ,从而对于 整部作品 无暇赏析 ,草草结束 对一本作品的“欣赏”。 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严重挫伤学生自信心。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显然,“一步到位”是不可取的 。 但是如果 教师长时 间让学生 局限于作 品节选 、随笔 、通俗文学 等简单文 本的研读 ,学生无需 对作品除 词汇 、语法之外的信息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便能够毫无障碍地掌控全篇,显然会造成学生思维固化,从而无法达到培养综合文学素养的目的。

2.教 法的选择

正确的文本选择需要搭配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教学中应避免出现单一化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谓的单一化就是在教授文学文本的过程中,仅强调某种单项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对文本的“纯读”,即要求学生掌握词汇、 语法并通篇串联, 最终能够达到熟练朗读水准即可。 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仅注重练习朗读的“阅读”只是语言能力中的一个分支,不探究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和背景知识等内在层面,即使能将文本倒背如流,也只是一知半解,失去了学习文本的真正意义。 再如,教师在教授文学文本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是将梳理后的大量知识点一条条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不用动脑就掌握了 “标准答案”。 这样的灌输无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使学生产生惰性,虽然对一篇或一本文本了解得极为“透彻”,但文本一旦更换,便又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 因此,针对单项能力的培养和填鸭式教学方式, 都将阻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融入韩国语教学中。

三、韩国语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方法

1.文学教育的选材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学文本的选择非常重要。 好的文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事半功倍。 文学文本是一个多角度、立体、充实的架构,正是由于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师在选择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层次、循序渐进地选择文本的长度、难度、深度。

初级阶段可以选择较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现代文学作品,体裁主要以诗歌、散文为主,篇幅则以短篇、中篇为宜,文本中出现的陌生单词和语法不宜过多, 这样引导学生主要在语言层次上读懂、理解文本。 完成初级阶段的铺垫,打好阅读基础后,逐步增加篇幅较长的散文、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节选,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学会探究、分析文本深层次的文学文化背景,提高阅读解析能力。 最终,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更多语言知识点并学会了自主调查、 解析文学文本的多层次架构的基础上,增加文本的难度和长度,即可以适当加入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散文、长篇小说等。 在文学文本的阶段性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实时观察并检测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不可操之过急, 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 随时调整文本的选择方案,每个阶段的间隔时间及文本内容可灵活进行调节。

2.文学教育的方式

针对不同阶段的文学文本选择, 具体的文学教育方式也应随之具备多种多样的模式, 相得益彰的教学方式能够给文学教育锦上添花。 在初级阶段的文本中,引导学生主要偏重于词汇、长句、语法的巩固、拓展。 例如,词汇中偏重一词多义、单词的特殊音变、形变,积累课本上未出现过的词语及其使用方法;长句可以偏重多样化的生活用语、俗语、惯用语和缩略语等,这些在文学文本中出现的概率远远高于课本;而语法则侧重课本中学到语法的延伸使用和新语法的应用。 到达中级阶段后,尝试引导学生针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内容、创作背景、作家信息、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可以结合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也可以结合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把握某一作家的创作特征或某一时代的作品题材、叙事方式、思想内涵等多方面的突出特点。 达到高级阶段后,就可以继续加大难度,使文学教育的方式更多样化。 在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长篇文本,充分了解文本相关表层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布置思考题或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练习,甚至更进一步扩散思维,将中韩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写出针对文学文本本身或文学文本比较的分析文章。

四、结语

中国形象在韩国古典文学中的表现 篇5

关键词:中韩古典文学;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杜翠芳,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中韩两国互为海上邻国,地理位置十分靠近,由于古代中国具备较为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而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中国的藩属国的身份而存在的,因此中国文化对于韩国整个国家来说都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而我们很容易就能在韩国古典文学中发现这种痕迹,中国形象,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有无数的文人风骨,都在韩国的古典文学中得到了较为鲜明的体现。

一、中国文化对韩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中韩两国自远古时期就已有文化交流的记载,经历了商周、汉唐、明清各代的持续交往,中华文化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整个韩国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在韩国的古典文学创作中,韩国古典文学中的相当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中国传统形象的特征。

中国诗歌和小说文本成为韩国文人认识、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而部分抒情叙景诗则以文人出使途中所见的风景和名胜地以及中国传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题材,金陵、泰山、庐山、西湖、岳阳楼等众多中国名胜在朝鲜时期的文人脑海中已经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朝鲜时期,有不少文学作品直接以“中国”为背景,或者把中国人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这样的作品在韩国古典汉文学特别是小说作品中占到了首屈一指的比重。

不论是当时天朝上国的国威与气度,中国文人的情怀与人格,还是九川大地无数俊美的山川景色,都通过两国之间官方的人员交流和民间文学作品的流传而成为了韩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源泉,中国形象也出现了与在本国所不同的描写与传承。尽管在某些学者看来,韩国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借鉴研究存在不妥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尽管韩国古典文学中出现了较多以中国为描写和抒情的对象的作品,但其文化作品本身暗暗地体现出了朝鲜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在借鉴中国文学美学和形象的基础上,韩国的古典文学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美学观。

二、韩国古典文学中中国山水景象的体现

在韩国古典文学中,申纬(1769-1845),借写中国来写朝鲜。他所创作的诗篇按顺序记录了从辽东至北京途中的见闻、在北京的体验和回程中的所见所闻,堪称记录途中所见名胜地的一本“燕行录”。但是在这些对异国山水的描写中,其中蕴含的却是他内心对于故土的拳拳炽热之情

由于国土面积本身上具有的差距,相较于韩国,古代中国所拥有的更具有自然美的山川秀水成为韩国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的描写对象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尽管以中国景色为描写和抒情的对象,但朝鲜人的思想和情感仍是韩国文学生命力之所在,是无法抹去的存在。

三、韩国古典文学中中国文人精神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文人精神是中国形象的外延,同时也是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深厚的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灵魂诗人,陶渊明,就对韩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山水田园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的创作源于新罗末高丽初,其作品最初的创作意识多是描写山水田园的恬静风光,借其暂时的安静与喜悦来试图消除由于自身境遇而产生的内心的焦虑与悲伤。

韩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直接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文学作品是来自崔致远的《和李展长官冬日游山寺》,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曾接陶公诗与酒,仕途名利已忘机。” 这首诗不仅直接提及了陶公的名字明,并且将其与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意象“诗”、“酒”联系在一起,不谙熟陶渊明作品的人是难以揭示其“忘机”仕途名利于尘世的独特人文情怀。这正是那些回避激化的士祸与党争而躲避在山林与乡村的儒生利用中国文人形象,以借鉴陶公之诗来安抚自身那颗因政治斗争所产生的恐惧与不安的心灵,以在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下,表达对世俗价值的否定与自得地徜徉于山水的情怀。

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更是李仁老等高丽文人在欲仕而不得,欲归而不能的高丽后期,用来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心意结的绝响,至此,韩国古典文学中已经脱离了直接引用陶人之诗,而是尝试着对自己憧憬对象的心境进行更为深入的把握,陶渊明形象也得到了某种理想化状态下的理解、接受与升华。

受到与陶渊明相同境遇的还有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屈原身上体现的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优良品质,对许多世纪以来韩国知识分子的高尚贞操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例如,朝鲜第四代王世宗认为, 天下文章 《楚辞》 第一,并认为每个文人都应该懂 《楚辞》。屈原作为中国高洁的义士的形象,已经不仅仅成为韩国古典文学模仿学习的外国灵感,更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结束语:

韩国虽然作为一隅小国,但无论是他本国的文人学士所秉承的精神,还是皇室贵族所推崇的精神,都包含着对自己本国深刻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这就使得中国形象尽管在其古典文学中占有较大的影响力,依然无法抹去其特有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琴知雅.韩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崔雄权.接受与书写:陶渊明与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J].文学评论,2012.

韩国文学 篇6

《旧唐书·东夷· 高丽》中记载 :俗爱书籍 , 至于衡门厮养之家 , 各于街衢造大屋 , 谓之扃堂 , 子弟未婚之前 , 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 又有《文选》, 尤爱重之。

赖于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在韩国的传播, 古代韩国文人对司马相如及其生平了解的非常清楚。在许多韩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司马相如的记载。有的称赞司马相如的才学, 有的评价其人品, 还有不少文人墨客把司马相如或其典故用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朝鲜学者李晬光编纂的《芝峰类说》中便出现多处。

如《芝峰类说人物部》记录“人才, 古人曰 :草木之精秀者英。獸之拔群者雄。張良是英, 韓信是雄……漢有严君平, 司馬相如, 王褒, 揚雄。唐有袁天綱, 陳子昂, 李白……”

《芝峰类说文章部》:“大戴禮云, 黃帝樂曰雲門, 樂章曰詩, 虞書云。詩言志歌永言。詩之名始此……西京之文, 至武帝時盛矣, 司馬相如以詞賦, 子長以史才, 董仲舒以儒學著名。而至于詩則讓于蘇李。”

这里的“西京”指西汉, 文章直接称赞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创作方面的第一人。上面两则记载可以看出古代韩国文人也非常认可司马相如在汉代的文学地位。

朝鲜中期文臣李值在其《泽堂集》《学诗之准则》一文中评论道 :“書曰, 詩言志, 歌永言。記曰, 溫柔敦厚, 詩之敎也。此周詩三百篇宗旨也……今當以三百篇爲宗主 , 熟讀而諷詠之 , 此詩學之本也。楚辭, 詩之變也, 先儒取其忠義懇惻怨誹而不亂。然屈, 賈之外, 流而爲楊馬, 宏侈靡麗, 去性情遠矣。”

李值认为, 诗言志, 而杨雄司马相如的作品太过奢靡绮丽, 远离了诗歌的性情。因此不适合初学诗歌者吟咏。

对司马相如品行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多有司马相如轻薄无节操以及为取悦武帝极尽奴颜之说。贬低之说主要认为司马相如“窃文君”“谄武帝”。同时代的杨雄在《解嘲》一文中写到“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 北齐文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曾提出“司马长卿窃赀无节操”, 宋代朱熹也在《楚辞后语》中评价相如“知其阿意取容之可贱”。对于司马相如品行的争议, 朝鲜文臣张维在其《司馬相如封禪书后人以为死不忘谀》一文中认为“相如之爲此书, 盖未免狃于俗见。而亦欲自发其雄文耳。非有意于媚上也。”

古代韩国的一些诗歌作品中直接将司马相如及其典故拿来用典的现象也非常多。常见的用典包括对“犬子易名”“相如题柱”“千金买赋”等。下面仅举几例用以说明。

新罗时期文学家崔志远《行次山阳续家太尉寄赐衣令充归觐续寿信物谨以诗谢》:

自古虽夸昼锦行, 长卿翁子占虚名。既传国信兼家信, 不独家荣亦国荣。

万里始成归去计, 一心先算却来程。望中遥想深恩处, 三朵仙山目畔横。

诗人刻画了一个离家万历即将荣归故里的青年诗人形象, 他身负国家重任, 其荣誉比衣锦还乡的司马相如和朱买臣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丽文人李齐贤《满江红相如驷马桥》:

汉代文章, 谁独步、上林词客。游曾倦、家徒四壁, 气吞七泽。

华表留言朝禁闼, 使星动彩归乡国。笑向来、父老到如今, 知豪杰。

人世事, 真难测。君亦尔, 将谁责。顾金多禄厚, 顿忘畴昔。

琴上早期心共赤, 镜中忍使头先白。能不改、只有蜀江边, 青山色。

这首词是李齐贤游驷马桥, 想到了汉时司马相如, 不禁由景生情抒发感慨而作。

李齐贤曾作《悼耻菴朴判事》一诗, 悼念因染消渴症而亡的朴忠佐。诗中写到, “惆悵桑君上池水。一杯曾不乞相如”。因为司马相如也身染消渴症, 所以李齐贤把朴判事比作相如, 以示尊敬缅怀。

高丽末期文人权近《游辽东》:

鹤野漫漫道路长。名藩碁布捴雄強。远方慕义修朝聘。诸將宣威拓土彊。驷马敢期題柱志。关人休笑弃繻狂。幸今四海同文轨。最好遊观上国光。

“題柱志”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诗人借用这一典故, 表达了求取功名的壮志。韩国古代的许多诗歌都有对相如题柱的用典。

除了对相如文采、壮志的用典, 韩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不少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佳话典故的应用。

李奎报《草堂三咏竹夫人》“竹本丈夫比。亮非儿女怜。胡为作寢具。强名曰夫人。搘我肩股稳。入我衾裯亲。虽无举案眉。幸作专房身。无脚奔相如。无言谏伯伦。静然最宜我。何必西施颦。”

这三篇诗歌都借“子虚”而感怀。李穑在《归途》中写自己想效仿司马相如作赋讽谏好狩猎的君主, 将其引入正途。任埅则在诗中谈到自己早年也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然而廉颇老矣, 现如今自己沐浴春风江边垂钓。与任埅相比, 郑来侨的“未有子虚赋”, 却透露出更为悲凉的意境。

李穑《昨与韩清城登南山赏花归而有作》

牧老虽衰兴有余, 荊州风采画难如。俯看桃李南山顶, 对坐乾坤四月初。

分辔中途参相府, 联裾南里爱吾庐。日斜高枕吟仍啸, 身世悠悠付子虛。

诗中“身世悠悠付子虛”一句, 道出了诗人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状态。

从创作手法来看, 《子虚赋》《上林赋》假借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 采用对答的方式展开。这种对答方式也是汉赋展开的主要手法之一。金守温的《喜晴赋》, 在人物的设定以及展开方式上均受到《子虚赋》的影响。

“子虚子过乌有子, 相与出入乎百代, 周流乎六合, 宇宙为室庐, 四海为林薮……子虚子乃属乌有子而告之曰, 呜呼噫嘻, 古今一马也, 天地一指也……乌有子曰吁……今我皇明, 定鼎燕云……外薄四海, 物阜民安……於是子虛子猶然以笑……无忧子乃俯而吁仰而叹曰……”

韩国文学 篇7

关键词:从容中内涵,勤勉多情,学会沉默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 通过这一描述, 揭示出他们置身于其间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空间。形象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他主要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如果要探讨殖民时期作家作品所折射出的形象, 那么应该选择站在中间立场进行写作的作家作品。

中日战争后, 伪满洲国朝鲜人文学内部产生了极大的分化。日本称霸东北亚, 建立了帝国主义新秩序。朝鲜人当中有人选择了与日殖民主义合作的道路, 有人选择反抗, 而又有一些作家不顺从也不反抗, 以朴素的中立立场进行创作。这其中有朝鲜诗人白石。

白石于1912年出生于平安北道定州。1930年在朝鲜日报的新春征文中发表短篇小说《母与子》, 在文坛崭露头角。与他同为定州出身的同乡方应模时任朝鲜日报社长, 白石作为朝鲜日报的奖学生于1930—1934年赴日本留学。1935年在朝鲜日报发表了《定州城》, 正式开始了诗人生涯。之后他几乎不写作小说, 以诗歌创作为主。1936年成为朝鲜日报杂志部记者, 出版诗集《鹿》。他还在咸兴永生学校任职英语教师, 后来又回到朝鲜日报做出版部记者, 随后在平安道游历两个月后回到首尔, 于1940年1月左右来到满洲。白石在满洲时曾就职于满洲国国务院经济部, 安东海关。1945年解放后回到故乡, 在朝鲜他主要创作童话, 于1995年去世。

白石游历日本、满洲、朝鲜平安道等地, 没有受日本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摆布, 站在中立立场进行写作活动。本文将以白石作品为对象, 探究其中反映出的华人和韩人的形象。

一、从容中有内涵的美学———中国人的形象

白石与中国人的接触体现在《安东》等作品中。在创作时他还没有来到满洲。在到满洲后的生活中, 白石的诗篇体现出对中国名人、饮食、日常生活以及性格等的关注。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很多中国人。诗《西瓜子, 南瓜子》中出现了品行善良仁慈, 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跨越函谷关的老子;不为五斗米折腰, 回到故乡家中的陶渊明;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白石通过描写在公共浴室不顾他人, 自顾自大喊大叫的瘦子, 凸显出主张“自爱说”的梁子形象。在诗《面对白墙》中, 继《在澡堂》、《西瓜子, 南瓜子》之后陶渊明再次出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田园, 写下了《归去来辞》。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故人又称五柳先生。他是抛官归隐田园的诗人, 过着“孤寂高傲凄凉”的生活。简言之, 白石引用的老子、陶渊明、孔子、李白、杜甫都是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通过列举这些人物, 我们也可以看到白石想象他们一样放空心灵, 智慧生活的心态。

来到满洲后, 白石常用“善良人很多的国家”、“曾经的秦魏”、“支那国人”、“所谓殷商越国人的子孙”来表示中国和中国人。当时白石在满洲, 他把满洲看作中国的一部分, 而不是满洲国,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表达。那么在满洲, 白石看到的中国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诗《在澡堂》中说到中国人在浴室里却对搓澡这样的事儿不感兴趣, 虽然对此不能理解, 但诗人说“悠闲慵懒中, 不管是人生, 生命, 中国人都很珍爱。这样悠远深沉的心灵真好”。在《归农》中的“中国人老王是有钱人, 但他并不贪心, 辛苦地种菜, 为了听百灵鸟叫, 给‘我’租地。老王‘心中很悠然’, ‘我也很安心’。中国地主老王为祈求庄稼丰收, 每年都会去祠堂祭拜。每每这时他都会带着‘我’这个朝鲜人一起去。”从这之中可以看到老王的从容大度。

诗人从“嗑西瓜子、南瓜子”的行为和在澡堂遇见的人们“悠闲慵懒”的日常风貌中发现了“深邃悠远且沉重”的内心世界。这表现出了中国人从容中有内涵的性格。

中国人从容的性格可以说源于中国特有的乐天主义。乐天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天命思想”, 即宿命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 乐天主义根深蒂固。这种乐天主义源于满足于自己现有生活或其他形式的宿命论。不论是老子的无为自然思想, 还是儒教的贫乐思想, 都可以从中找到乐天性的伦理因素。将自己交付与自然的生命状态, 享受艰苦的生活, 那便没有什么可悲观对待的事了。这就是中国人的乐天主义。上述提及的老子、陶渊明、孔子等伟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中国的乐天主义还可以从神仙思想中找到根源。不是消极, 而是积极地生活, 再多走一步就可以达到解脱的境界。这种神仙思想造就了中国人的乐天主义, 所以为了得到好的结果, 就不要着急, 要学会慢慢等待。这种态度支配着中国人的行动、思想, 急功近利得不到好的结果。这种从容悠闲延伸开来就成为忍耐性、适应性、韧性, 这使中国人有了内涵并成就伟大的事业。白石所关注的正是这样的中国人国民性中的一部分。

二、勤勉中有情的美学———韩国人的形象

白石的诗中, 中国人一般以名人或普通人的群体形象而出现;而朝鲜人则多以个人形象出现。这与他在朝鲜生活的经历有关。作品中的朝鲜人有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叔父兄弟等家庭成员和亲戚, 还有许俊、郑玄雄等朋友, 这些诸多人物都悉数登场。那么白石作品中朝鲜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诗歌《许俊》中的朋友“许俊是从纯洁和平的世界来到人间游历的人”, 这说明许俊是内心善良且温和的。许俊出生于平安北道龙川郡, 白石就职于朝鲜日报时, 他们结下了亲兄弟般的深厚友谊。诗人不仅赞扬许俊, 而且将朝鲜称为“晶莹圣洁之泪的国家”、“温暖备至的星光的国家”、“泪光的国家”。晶莹的泪水寓意纯洁善良的品质, 温暖的阳光寓意和平与平和。诗歌《寂静》中爱吃“酸杏儿”的年轻儿媳在下雪的早晨生下孩子。圣洁的初雪带来的祝福和新生儿的降生成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的交感。与此同时, 公公在黑黑的厨房里为生产的儿媳熬海带汤, 他的形象在笨拙中饱含深情。他们正是勤劳朴素的朝鲜人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勤勉而又有情有义的民族, 在集体中共享情谊的人们的形象十分丰满。

诗歌《篝火》中, 人物成对出现, 最后还出现了大狗和小狗这样的动物形象。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和刚通过科举考试的学生, 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老人和做佣工的孩子、新女婿和穷困的亲家公、流浪汉和一家之主、爷爷和孙子、卖毛笔的商人和修补的工匠等, 都在这里抛开身份高低之分, 平等地坐在篝火前烤火暖身。在这样不拘繁文缛节的空间里, 人们之间的感情会加深。“情”正是通过这样分享的空间得以存在和实现的。

韩国人“情”的美学源于悠久的农耕社会共同体。在农耕社会, 集体行为中人们互相帮助, 并收获着一年的果实。在共同体生活中, 人们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产生了情, 这就从朝鲜人的气质中体现了出来。勤勉中有情, 白石所关注的正是这样的韩国人国民性中的一部分。

三、对朝鲜人的自我反省———沉默的美学

白石在许多诗中都提到朝鲜人是勤勉而有情义的, 但同时对成为亡国奴的朝鲜民族进行了自我反思。这些体现在《满鲜日报》发表的《朝鲜人的饶舌》评论中。

“饶舌”是指说很多没用的话。白石看待朝鲜人废话是相当不愉快的。他指责殖民地满洲朝鲜人“不知道安静思考”、“不爱思考”、“终日嚼舌, 没日没夜地说话,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聊地笑”。他认为朝鲜人抛弃了民族主体性, 以为自己跟当地人一样, 没有思考地行动, 这样会导致民族灭亡。所以应该“闭上嘴, 去愤怒, 悲伤, 认真探索”, 然后才可以得到“光明的照耀”、“令人激动的光明”。这是白石对满洲朝鲜人的生活冷静且犀利的批判, 也是对民族的自我反省以及对光明的艰辛探索。白石认为民族之轻重在于魂, 而魂是指“深而沉”的魂。这可以用“默”的精神来表达。“沉默”的字典意义是“不说话, 静静的状态”。“沉默不语”、“保持沉默”、“打破沉默”、“沉默是金”、“百闻不如一见”等与沉默有关的话语有很多。意思是比起说得多, 倾听对方的话并谨言慎行往往会更好。就像人有时该说话, 有时不该说话一样, 人有时该沉默而有时则不能沉默。诗人认为对于满洲朝鲜人来说, 沉默和思索才是他们需要的。作品中的沉默还没有发展到表示挑战和反抗的那种沉默。

诗人提到了印度蓝光“肃穆的沉默”和蒙古“草原寂寥的重量”。诗人自问朝鲜人是丢掉了这些, 还是从来就没有这样的精神, 并倍感悲伤。印度的蓝光象征着最高等级的婆罗门。1947年法律废除种姓制度后, 普通人家也可以用蓝色来粉刷房屋。印度恒河万年的蓝光和无边草原的寂寥, 它们的深度和重量给人以压迫感。也许朝鲜人需要的正是这种重量。

白石作品中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从容中有内涵。中国人从容来源于乐天主义, 而乐天主义则来源于传承数千年的天命思想和宿命论, 以及追求解脱的神仙思想。白石作品中的朝鲜人的形象是勤勉多情义, 这来源于韩民族悠久的农耕社会集体生活。农耕社会中, 在互帮互中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感情, 收获果实。同时, 对于满洲朝鲜人的生活, 白石是带着无限的怜爱进行批判, 同时呼吁人们学会沉默, 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殖民时代朝鲜人真正的自我反省, 也带有韩国人的书生思想。笔的文化———文治思想, 淳朴洁净的自然主义意识与时常自省的意识相结合构成了求进步的书生思想。

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看待形象的视角和标准都不尽相同。将其他作家眼中的朝鲜人、日本人、中国人的形象进行对比, 这样的研究也必定很有意义。笔者今后将再对此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亨镇.正本白石诗集[M].文学村, 2007.

上一篇:课堂放松教学法下一篇: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