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放松教学法(通用6篇)
课堂放松教学法 篇1
教育应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注重差异、提高素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 除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外, 还需重新审视教师对教学过程、对象、环节和师生关系等因素的控制和调节是否得当, 并摆脱名目繁多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与禁锢,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进而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
一、放松秩序控制
我国的教育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建立起一整套具有浓烈封建色彩的课堂秩序, 这些以森严、刻板、僵化为突出特征的条条框框至今仍在隐隐作祟, 甚至保持着一定的惯性, 持久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
由于工作关系, 笔者有幸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 学生的举止和表情一点不像青少年的所作所为, 而像一群机器人。除非教师指名道姓提问, 学生总是保持沉默, 可谓秩序井然。当向学生问及此事时, 他们都说教师不许乱说乱动。
诚然, 课堂教学应保持良好的秩序, 但良好的标准应该是积极、活跃和主动参与, 而不是庄重、肃穆和死气沉沉。诸如要求学生昂首挺胸、正襟危坐、姿势整齐化一, 略有小动作便视为不规范并予以斥责的做法难免过于迂腐, 实属俗不可耐。在美国, 学生喜欢爬在地毯上听课;在英国, 学生习惯在课堂上吃东西。对此, 教师认为天经地义, 决不横加干涉。当然, 我们并不主张对国外的做法生吞活剥, 盲目效仿, 但对学生过于苛求, 只能制造沉闷的气氛和压抑的心理感觉, 并使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装模作样和严防可能降临的斥责。实验和研究表明, 肌肉和神经处于高度紧张和戒备状态只能导致反应迟钝和精神麻木, 不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如此看来, 对课堂秩序控制过严无疑是以牺牲实质上教学效果为代价, 来换取形式上的井然有序和循规蹈矩, 甚至是对青少年活泼好动天性的扼杀, 理所当然地应予以革除和废止。
二、放松心理控制
活跃课堂气氛不是简单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 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赖以萌发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以人身安全感和人格平等感, 不能使学生担忧自己举止不当和回答失误而招致老师的惩罚和侮辱。
其次, 教师的讲解和组织的操练应有利于学生心理活动高效运转, 有利于创新思维脱颖而出, 有利于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示。设问的内容和方法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 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积极配合。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操练和互动中凭借自己的理解想象尽情发挥, 使想像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控制必须铲除一切阻碍学生思维跳动和辐射的屏障与壁垒, 使他们的理解、想象和求知活动走出狭小的空间, 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骋。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读书而不惟书, 尊师而不惟师, 对书本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多问几个为什么, 甚至敢于提出异议, 敢于进行否定, 而不是把书本奉为信条, 把教师的话句句当真理, 一切唯命是从, 只有这样学生的智力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和释放。
三、放松目标控制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千差万别。因此, 那种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论调完全是一种谬误, 更是对教师的责难。只有承认并允许有差异、有悬殊, 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鉴于此, 教师在照顾绝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和按中等程度进行以班为单位的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课堂提问和布置作业时放松目标控制, 进行分类指导, 而不是搞一刀切, 按同一标准衡量。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教师可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 将不同档次的作业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完成。即便是同一问题, 也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发挥余地,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而不是把最难的问题让最差的学生来回答。反之, 把最简单的问题让最优秀的学生来完成, 形成事实上的嘲弄与藐视。这种以基本要求为底线, 鼓励优生脱颖而出的做法真正使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放松答案控制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 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惟一和绝对的。正如每个人小的时候大人曾一次次地考问:树上十只鸟, 打死一只还有几只?从理论上讲, 其余鸟见状肯定立即逃散。但事实上, 只要有个说法, 还剩几只鸟并不重要, 任何一种答案都有充分的理由。所以教师不能过于自以为是, 对学生的观点简单否定。
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考虑问题难免幼稚、片面, 甚至偏激。对此, 教师不能求全责备, 不能追求完美, 而应允许有偏见, 允许有荒谬, 并以一种平和与宽容的心态去引导和纠正。同时, 青少年还具有强烈的表现欲, 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善于在课堂答问、操练和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只要表现出创新思维的苗头就应予以肯定, 并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和诱导使之进一步成熟。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需要指出, 教师还应善于透过貌似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感触和捕捉创新思维的萌动, 并不失时机地予以激发和诱导, 而不是用一种既定的模式和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 更不能对此轻意扼杀。
五、放松程式控制
按照所谓的正规要求, 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早已胸有成竹, 并严格付诸实施, 甚至照本宣科。殊不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过于程式化和按部就班无异于闭门造车, 纸上谈兵, 最为宝贵的还是即兴处理, 灵活应对, 把教学过程从哲学的理性控制下转变到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感情控制下。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先提问以调动学生兴趣, 然后带着问题听讲。根据教学效果的需要可先组织操练, 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讲解;根据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允许有疑即问, 不必忌讳打断老师讲课;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实际掌握情况打破循序渐进的过程, 省略某些步骤, 直击关键环节;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殊需要, 上课时间由规定时段向课后和周末延伸, 上课地点由教室向户外拓展。总之, 教学程式仅仅是一种手段和过程, 并非目的, 应服从教学效果的需要, 尽可能灵活制定, 不应视为凝固、僵化和一成不变的模式。
六、放松名分控制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几千年封建思想演化的产物, 打有“师道尊严”的深深烙印, 充满着身份、地位、等级观念的浓烈色彩。由于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太久, 以至于许多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恰如文化知识的输灌机, 酷似学生行为监控仪。这种冷酷、薄情的表现不得不使我们大声疾呼, 教师应与学生增进沟通与理解, 使自己的行为更趋人性化, 更具人情味, 更能展示人格魅力, 更加体现人文关怀。
为此, 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父母和长者。只要做到这一点, 就会使关爱和呵护成为一种情不自禁的行为。记得一位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模范教师“透露”自己的成功“秘诀”时, 既无引经据典的高论阔论, 更无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 所讲内容始终围绕一句话, 那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娃儿”。原来, 她在教学中的苦苦探索与不懈追求, 以及对学生博大宽厚的爱心源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一种质朴无华和至纯至真的情感。这种情感正是驱使和激励她的强大动力。如果所有教师都能给学生慈母严父式的关怀, 学校从此便成了学生幸福的精神乐园。
其次, 教师应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教师作为过来者, 其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都高出学生所居的层面, 因而成为师者。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教师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同时, 也得益于学生对自己的完善。如教师所担任的角色都是以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为前提, 离开了学生的协作和支撑, 教师便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条件, 更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教师所发挥的表率作用和感染作用, 以及在教学中得到的业务提高和进步都是学生反向塑造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不应以驾驭、降服和主宰者自居, 时时处处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 而是应与学生平等相处, 以诚相待。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把握他们的感情脉搏, 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 并在此基础上牢牢把握教学和教育的主动权, 出色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课堂放松教学法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放松式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75-01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面临着高考的巨大考验,老师们同学们都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来用,即使是在本应该愉快活动的体育课堂上,学生还是会想要将这些时间都用来多解一道物理题,多背几个单词,他们不想要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到无意义的流汗上。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不得不说是我们的教育的悲哀,虽然教育部门一再重申要给学生减负,但是始终收效甚微。除去应试教育的原因,其实高中体育课面临着这样的局面,我们也应该深度反省一下我们的体育课的教学安排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学生宁愿做题,也不愿意上体育课?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不高。高中阶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动,长期坐着学习,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变差了,再加上平时较少运动,缺乏对于运动的喜爱,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总是找不到适合的或者想要进行的体育运动;而男生则主要集中在喜欢篮球和足球运动,活动的类型较为单一。
2、体育课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不多。一节体育课的几十分钟里,从开始热身到完成常规的各项体育训练结束已经花去了课时的大部分时间,再加上集合和整队的时间,基本上也就剩不了几分钟留给学生自由活动了。这样看来,我们的体育课美其名曰是学生的运动时间,其实实质上还是学生配合着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达到使学生放松的目的。
3、教学方法太陈旧。传统的体育教师总是扮演着监工的角色,将手插在兜里看着学生在一旁完成各种各样的体能锻炼,监督着他们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总是处于一方在上一方在下的不平等地位上,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仅限于演示法、讲授法、小组活动法上面,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缺乏期待,导致对体育课也失去了兴趣。
4、教学形式太单一。传统的体育课堂就等于进行跑步、热身等单调的常规锻炼活动,学生不喜欢却又必须完成。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既然不能够上自己喜欢的形式的体育课,那么还不如就直接舍弃它;与其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种无聊的活动上面,还不如不参加而转身去学习,至少多背几个单词还是能够看见效果的。
要想真正地构建“放松式”的高中体育课堂,我们就一定要针对以上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做出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调整,彻底改掉之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打造一个学生真正喜欢的“放松式”的高中体育课堂,相信这样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的。
1、任务设定要“放松”,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比起其他学科课程,体育原本就是一个较为轻松自由的课程,它并没有像语、数、外这些极为精细划分好了的教学内容,每堂课也没有必须要完成的明确的教学目标。高中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就像是我们的语数外等课程一直在倡导的一样,我们的体育课也应该尝试着去改变,摒弃那些陈旧的,不受学生喜欢的活动,转而开展真正吸引学生的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堂上找到自己喜欢进行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人人参与,创建阳光体育。
2、采用“放松式”的分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分组的放松,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中,分组方式过于单一,常见的就是按照男女生进行分组,这样并不利于高中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也不利于教学形式的变换,使得学生的活动更加受限。要想构建放松式体育课堂,首先我们就需要从学生的分组上做起,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多样的分组形式更易为学生提供放松的环境。比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组成自己的体育锻炼小组,这时学生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按照自己平时的小团体,这样更加易于营造一个放松的环境,通过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来缓解课业压力。除了让学生自由分组外,教师也可以按照多样的分组方式来进行分组,只要注意好分组的合理性就好,适当变换分组也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节奏要“放松”。为了使学生从繁重、紧张的主科学习中放松出来,在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堂节奏应该稍慢,特别是应当避免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都追求运动成绩,而是要舒展自己的身体,活络筋骨,减轻身体的负担,让学生享受于运动之中。为此每一节体育课的课堂内容设计不宜过多,每个环节都要留出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来进行他们自己独有的放松活动,不自由活动时间内的放松方式不做严格规定,学生可以自己安排。
4、构建“放松”的上课环境,创新教学形式。体育课基于自身的独特之处,它的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场所不再拘泥于教室,而是来到了更加宽敞、自由的操场,这里没有明确的界限,不会像教室一般给学生带来受局限,被压抑的感觉,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活动的范围也更加宽敞。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设施可以让学生选择,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将学习的压力释放出来,变成汗水都蒸发掉。
教师也可以借用体育课程自身所独有的特性来开发出更加适合于高中学生的教学形式。例如,男生都爱相互比赛打篮球,但是又苦于没时间,体育课就可以将课堂变成一场真正地篮球赛。又比如班上有很多学生会不同的运动项目,也有很多同学对某些运动感兴趣,却没机会学,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用兴趣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课堂。
课堂放松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策略
一、背景
周一贯老先生在《“生本课堂”教育的原点思维》中指出:“相信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研究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 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功能转变, 昭示着我们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认知体, 而是生命体。
二、生本课堂的主要特点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 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出发, 确定学习目标, 选取学习经验, 优化教学方法, 做到以“生”定教, 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 学生地位的主体性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生本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显著特点, 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摆脱自我和成人的视界, 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 更多地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放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二) 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生本化”的课堂教学既是学习认知的活动, 更是促进生命发展的过程, 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不能单纯以知识获得为目标, 而是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 把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发掘潜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把重结果转变到重过程,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 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生本课堂要坚持民主性原则, 重建和改善课堂人际关系, 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转换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允许学生敢于质疑教条, 追求真理, 成为知识的主人, 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 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正是师生对话、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究冲动和学习热情才得以激发和唤醒,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实现从量变向质变地飞跃。
三、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基于生本课堂的特点, 如何奏响生命课堂的主旋律, 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 这就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 巧用音乐营造氛围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无论高雅与俚俗, 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案例一:我在教《春天在哪里》 (口语交际) 时, 放了一曲《春天在哪里》, 让学生们听完这首曲子后说一说脑海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通过聆听,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通过感官刺激, 把口语交际与学生的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可见, 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地引进音乐, 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地发挥潜能, 更好地入情入理, 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 运用课件激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 就可展开想象、激发创新。
案例二:我在讲《浅水洼里的小鱼》“用不了多久, 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 被太阳蒸干, 这些小鱼都会干死。”时出示小鱼被困情景的画面, 让学生仔细观看, 体会小鱼越来越危险之后, 说一说此时的小鱼可能会怎样?它会怎样挣扎?最想说什么?此时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有的说: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了;有的说小鱼已经喘不过气来;有的说小鱼快死了!还有的说:来人啊!救命啊……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思维, 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创造潜能。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 对于有感情地读出小鱼的艰难处境就水到渠成了。
(三) 挖掘空白激励创造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乐园, 在其精彩的舞台角落中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深挖的空白处。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常常要积极挖掘教材空白;要善于做个“探宝者”, 将学生带入空白处进行挖掘, 并借助教材空白发展其创新求异思维, 锻炼说话能力, 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 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
案例三:我在讲完《坐井观天》后, 给学生留了这样的问题:青蛙跳出井后, 它看到什么, 心里怎样?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窗, 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在自由的想象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同凡响的创造成果。
案例四:我在讲《小柳树和小枣树》时, 让学生们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和秋天, 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们续的结局异彩纷呈, 整堂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由此可见, 引进空白艺术,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诱发他们多思, 从而使生命体不断地生成和进化。
总之, 要想有效的实践生本课堂, 只有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了让生命在知识的阳光中尽情舞蹈, 让我们在生本课堂中努力践行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董奇、赵德成.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8月.
[4]王深根.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经典案例赏析[J].宁波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5]王涛.落实“生本课堂”提高学生素质[J].教学月刊, 2011年10月.
课堂放松教学法 篇4
【关键词】三脑说 换低档 放松的警觉 自我 安全 基于自主性的教学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美国脑科学及精神科学研究专家脑麦克连提出了“三脑说”理论,即人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R—联合体、边缘系统和新皮层。联合体是最原始的脑,它负责常规的饮食、排泄、消化、呼吸等的与物质生存有关的动物性功能,它通常产生自动化、机械化的反应。边缘系统包括联系情感和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杏仁核,还包括位置记忆系统的关键部分——海马,主管吸纳新知识,同时在联合体和新皮层之间起协调作用。新皮层是最体现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特性的脑,它是感觉数据加工的场所,并能使用语言进行复杂的抽象思维。三脑从联合体到边缘系统到新皮层,在认知层面的要求上逐步升高,而在生存层面、生理功能性层面的要求上逐步降低。在一般的情况下,脑各司其职,和谐工作,但是一旦有威胁来临时,我们往往会“换低档”,大脑从新皮层降格到更古老的、更自动的边缘系统和爬行类联合体脑。而联合体不进行更复杂的认知及推理,而只是作出反应等基本的生理本能性功能反应。“换低档总是指向更传统、更熟悉、更粗糙的行为,指向脑不发达时的行”。
对于这一发现,沃吉夫、内德尔、期皮尔伯格等人也通过心理实验证实,当人感受到威胁的时候,特别是这种威胁生成了人的一种焦虑、无助及苦恼的感觉时,人脑不但会转向更低认知及思维水平,减弱人的创造能力,而且会更加偏爱外部动机,忽略内部动机。他们更容易去模仿,更易于被说服,并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当学生在面临着以奖罚为条件的学习时,学习的压力增加,对知识本身进行探究的动机反而降低。外在的名次、期待、奖励成为学习的推动力量。这个时候,高水平的思维被换低档取代了。学生学习的意义感、创造性大大降低。
这一发现,对教育者而言,可以很容易从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具体证明。学生在考场、新教师上讲台、新职员进行面试等等场合,大脑一片空白、短路、暂时性遗忘等现象司空见惯。压力产生皮质醇,皮质醇的积聚对边缘系统中的海马起到破坏作用,从而影响了脑的索引能力。
但是日常生活告诉我们毫无挑战和压力也无助于思维的深入和创新能力的激发。问题是否陷入两难了呢?对于自然知识的扩展来说,存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把构成内在动机的中高度挑战与低威胁和一种普遍渗透的良好感觉结合起来。这种状态称作放松的警觉……放松的警觉保证了学生在一种安全的情境下受到挑战。当学生从事对他们而言是重要的工作时,他们会对工作做出不同的解释。内在的承诺包括一定程度的兴奋感,这种兴奋感能够为加工和模式化提供能量。放松的警觉也包括一种个人的兴奋感与安全感,这种兴奋感与安全感能够允许学生在增强容忍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的同时,去探索新的思想和联系。”
“放松的警觉”意味着“高挑战、低威胁”。一方面,教育者需要意识到只有恰当的不平衡、不确定、不熟悉才能促使脑进行再组织,丰富认知。就是说,对学生来说,新的、不熟悉的探究会成为他们思维活动的兴奋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机,对知识本身的渴求能激起兴奋和活力,而考试成绩的好坏伴随着父母教师的期望、他人的钦羡目光……虽然能让学生为之头悬梁,锥刺股,但这些只是外部动机,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感,从而“换低档”,寻找一些靠得住的思维模式,避免不确定性及模棱两可。另外,如多尔所说,学生们愿意去那个未知的世界冒险,但前提是他们需要感受到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师生都需要一个放松的状态来迎接挑战。安全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安全感,它包括本我的安全感或者说是我认为我是谁的安全感。“那些在我眼中,或者在我所尊敬的人的眼中,贬抑自我的任何事物都可视作对于我的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安全的一种威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这种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合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的。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是以对儿童发展的充分信任、人格的充分尊重为前提的。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的低评价、控制,传达着对其个人的贬抑,对其角色的内在价值的否定,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威胁。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在教师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体现了在教师创设情境下,以尊重、自主为安全前提下的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在强调师生交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完全成了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结构过程。在“放松的警觉”情境下,学生体验着思维、探案的紧张,体验着尊重与理解的放松,这是一种充分体现着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雷纳特·N·凯恩,杰弗里·凯恩等著,吕林海译. 创设与联结:教学与人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吕林海. 学习与教学:一种基于脑的解读.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课堂放松教学法 篇5
关键词:整理活动,恢复,力量练习,学习效果,耐力素质
在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基本部分的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其后的放松整理活动,这样做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现就此谈一下自己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方法。
一、放松整理活动的目的和作用
放松整理活动是消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运动状态”,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积极性方法,它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 促使人体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
2. 有效地缓解由于练习带来的肌肉酸痛。
3. 偿还氧债,加速消除运动时产生的乳酸。
4. 加速下肢血液的回流,保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机能,减缓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
二、针对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合理安排放松整理活动
体育教学所涉及的运动项目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性质,合理选择放松整理活动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中长跑课的放松整理活动。
以中长跑为教学内容的体育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混合供氧能力,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由于剧烈运动时,人体的肌肉活动往往是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这种情况,放松整理活动应以有氧慢跑为主,使人体的内脏器官继续工作来补偿运动时所欠的氧债。
2. 短跳类课的放松整理活动。
这类课主要包括短跑、跨栏、跳高、跳远等,它们除了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和弹跳力外,对学生的力量要求也是很高的,许多学生反映,练习后腿部肌肉有酸痛感。因此,在放松整理活动中,除了要求学生进行一定距离的慢跑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做一些拉伸性练习和倒立练习。
3. 体操、武术课的放松整理活动。
这类课对学生的力量要求较高,尤其是静止性力量,加之多在室内进行,学生的肌肉和神经系统都会产生疲劳。因此,在放松整理活动中,可采用拉伸性联系和游戏相结合的方法。
4. 篮球、排球、足球课的放松整理活动。
这类项目对抗性较强,对情绪的影响也较大,会在无意之中产生较深的疲劳。在放松整理活动时,一般采用有氧慢跑和语言提示放松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放松教学法 篇6
“三固定”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手型练习中应该做到“固定手型”“固定高度”“固定距离”。
1.1 固定手型
在这个层面上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懂得手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应该预先做好触球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动作。手触球时,十指应该自然张开成半球状,手腕稍后仰,以拇指内侧、十指全部和中指的二、三指节触球的后下部,无名指和小指在球两侧辅助控制传球方向,两拇指相对成近“一字形”,两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为什么要使两拇指相对成近“一字形”。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击球瞬间,手指触球到球离手的时间一般为0.075s,但由于传球手型的拇指形状不同,其时间也有差异,“一字形”的手型为0.0734s,“朝前形”的手型为0.0775s。这个时间差的利用,对于一支高水平的队伍来说那可能就是制胜的法宝之一了,当然对于低水平的球队来讲可能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但这个时间差意识应该要树立起来,它可以提高学生对正确手型的潜在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手指对球的本体感觉。
1.2 固定高度
这里说的“固定高度”指的就是,学生在进行手型练习时应该要自觉地将基本传球手型固定在自己的额骨前上方。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传球的高度,所以每个练习者都应该努力的去习惯并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练习中或是在比赛训练中,球的来势是动态的,有时高有时低,有时远有时近,又可能时左时右,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唯一能相对固定的只有你的手型的高度能很明确的表现出来,换句话说手型高度的可控制性强,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当手型的高度习惯了在这个最佳的位置时,你就可以全神贯注地去观察球的来势,进行合理地移动,升高或是降低自己的身体重心,使球的高度始终保持在你的额骨前上方,便于观察来球的情况和传球的目标,掌握场上队员的移动情况,同时对球的可控制性增强。
1.3 固定距离
“固定距离”指的是手触球的点应该是在你自己的脸额的前上方的大约一球的距离处。在这个距离点处击球,一是可以保证自己的视线不受自己的手和来球的干扰,使击球动作能顺利的完成。二是从力学的角度上来讲,这个距离的力矩的大小比较合理,适合于完成前屈迎球动作。在这个位置上击球,肘关节尚有一定的弯曲度,便于继续伸臂用力,有利于改变传球的方向。若击球点过高或或太偏前方,两臂不便于向前上方做伴送动作。若击球点过低,则不便于运用全身协调力量传球。而在这个位置上击球,便于协调全身力量,击球点与两肩能保持相等的距离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使两臂均衡用力,有利于提高传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击球的质量。
2 三弯曲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手型上的问题,提出了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应该保证“三弯曲”,即应该做到“手臂弯曲”“腕关节弯曲”“手指弯曲”以保证对球产生足够的弹力作用。
2.1 手臂弯曲
手臂在传球过程中要适度的弯曲这对于提高传球的速度、传球的准确性、传球过程全身的协调性起到相当大作用。因为,传球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的精心配合的过程,它是通过蹬地、展体、伸臂等动作将力量集中于手腕和手指上的,最后作用于球体上而将球有效传出的。在学生的练习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把手臂伸得直直的。这样既破坏了基本的手型,同时也破坏了击球的整个过程的全身协调性,使球的可控制性大大的削弱了,也无法完成一整套的连贯的动作。在完成手臂弯曲的时候,教师应该要提醒学生要自然弯曲,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肌肉产生的力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系,若肌肉在收缩前适当的被拉长,其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就更大。当面对来球并且抢位不好上肢力量要求用得更多的时候,适当的拉长肌肉的初长度进行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不要夹紧肘部或者是一高一低,夹紧肘部会使手型变形,两拇指容易成“八字型”,也会使肩部的灵活性受到限制;两肘一高一低,会使两臂不能均衡用力,使传出的球偏离传球的目标。
2.2 腕关节弯曲
实际上“腕关节弯曲”要求手部要适当的后仰。手部后仰的动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大腕关节的工作路程,从而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作用于球体上。另一个原因是使腕关节保持一定的紧张程度,使动作的完成更具连贯性,使已经产生的力量的传递途径更具通畅。保证两手的掌心是向前上方的,在最后的击球中使作用于球的合力的方向是朝着前上方飞向目标的。在练习中有一部分学生的手部是前屈或是竖立的,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来球时,手不是主动去迎击,而是被动的触球,而且即使是想主动地去触球在时间上也是仓促的,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2.3 手指弯曲
在实际学习中应该让学生们很清楚的认识到,“手指弯曲”是和“腕关节弯曲”是配套的,要学生体会一下“仰腕手指自然张开成半球形”的动作,充分的体验二者的关联性。在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学生的十指的形状是指尖向上并拢,虽然也是两拇指相对成“一字形”,结果在迎击弹球的时候采取的是扒或撩或拍或捅或搓等等的动作,单单从击球时发出的那种砰砰声音就不难想象可能是手型手指没准备好,而没有那种清脆的弹球的声音,当然的是不能单纯从声音上来判断手型正确与否的。这里应该要涉及到“手感”的问题,“手感”是手指接触球的一刹那的感觉,它是人体各分析系统综合活动形成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表现,也是一种复合的专门化的知觉形式,“手感”的产生与人体的本体感觉有关,也和练习者当时的视觉有关。更和长期训练和练习时形成的人球的默契关系有关。对不同等级的运动员来讲,不同的“手感”,在比赛的现场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手指弯曲”成半球形能有效地增加手指触球的面积,增强“手感”,更容易控制好传球的方向,体会腕前屈带动指前屈迎球并完成弹指摔腕的动作。
“腕关节弯曲”“手指弯曲”是完成击球的过程就像是最后一道精雕细琢的加工阶段,对传球的质量影响很大,必须加以重视。虽然,传球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的协调的过程,但是其中主要是伸臂和手指、手腕的反弹力辅之以蹬地和展体的力量通过和球自身的反弹力形成的合力来击球的。所以说,“三弯曲”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
3 最后一个环节是“一放松”即“肩放松”
这点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体会肩放松,教师只要让学生体会一下耸肩一、二分钟后肌肉的感觉和自然的沉肩的肌肉的感觉就能清楚“肩放松”的意义。在练习中假如把肩关节把得紧紧的,蹬地展体都不自然,而且伸臂的到位程度也受到影响,最后当然是影响传球的方向幅度等等的质量问题。从生理学上来讲能保持肩放松也能防止能量用于不必要的消耗,尽可能的将有限的能量用于需要的地方,充分体现运动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