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资源论文

2024-07-19

文字资源论文(共8篇)

文字资源论文 篇1

信息技术课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如下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以《修改文字》一课为例, 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挖掘“高效性”学习资源让课堂“精”起来

《修改文字》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 在以往的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教师对每个知识点、操作技能的讲解都分别使用一个素材, 且教学素材之间毫无联系。而我在本课教学时, 只将处理过的《春天在哪里》的一段歌词作为教学资源 (如下图) , 使本课所有知识点 (输入文字、修改文字、文字移动及复制与粘贴) 完美地体现在对该资源的操作中。我先由歌曲欣赏导入, 再出示处理后的歌词, 引导学生如何对文档中“少字”、“多字”、“文字次序颠倒”等内容做处理, 最后总结修改文字的方法。本课的资源选择, 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精炼、流畅。

●捕捉“生成性”学习资源让课堂“亮”起来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并根据“生成”及时创设新的教学活动主题。在本课中,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暴露出各种真实的、原生态的想法:其一, 少字时, 不管其内容是否相同, 都采用直接输入文字的方法, 不能体会“复制粘贴”的作用;其二, 有的学生不会灵活使用“复制粘贴”;其三, 能正确理解“复制粘贴”的作用, 并能灵活运用。面对以上种种生成性问题, 学生本身可能并不知情, 但教师应该把握时机, 因势利导, 让“意外”成为课堂的新资源。这样的资源, 不会使学生觉得“输入文字”枯燥, 也不会觉得“复制与粘贴”是在进行机械重复性的劳动, 更多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自己的实践、琢磨、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教育的资源”, 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资源, 有效的利用能让课堂更显生机。

●拓展“整合性”学习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在本课的练习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 渗透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以语文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 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我根据《修改文字》一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要求, 以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拟人写作手法及作文仿写等内容为练习的主线, 把《修改文字》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 并提供三个练习巩固知识, 其中练习一、二主要让学生感知拟人和写实手法的区别, 并让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任务, 巩固插入点的选择、复制粘贴及删除文字等的方法;练习三, 我选用了中年级语文中的仿写作为资源, 既可以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 使学生有话可写, 同时渗透了调整顺序、插入点、删除等知识点, 让学生在实际创编作品的环节中感悟信息技术知识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 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任何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最终的对象是学生。因此, 我们在挖掘教学资源时, 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 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选择、补充或调整, 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文字资源论文 篇2

工作之余,闲暇时间有限,读者愿意点击你推送的文字就是一种认可。往往我们喜欢看成熟老练的文字,受到的启发更多更大。自己却喜欢如我般不成熟的文字,这些缺陷的文字背后,作者有血有肉。他们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文字不求呈现事物的原貌,却能看清思维的脉络。你知道他的痛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他和自己没有区别,只比自己多写了几篇文字。

不遮掩文字的粗陋,不刻意修饰文字的状态,任何人打眼一看便知分晓。知道阅读蹒跚文字的读者都有一颗宽容的心,有老友也有新朋。自己不能装,知根知底装也装不像,所以没了顾虑,唯有真实表达,不夸大事实,不隐藏真相,不有意拔高,不故作高深。心态反而放松,书写反而平和,感谢前来捧场的你们。

公众号最大优势,在于隔空找到自己最亲近的人,无论家人还是朋友。他们想知道你的近况,知道你就在那里,在想什么,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一览无余。

文字时常提醒生活中的自己,骚扰着身边和不时加入的陌生朋友。会在第一时间将心中最重要的感触写出来,说出去,对我很重要,对你我不说。即使这些这字不是生活中的痛点,也许有一天你会遇到同样的困扰,于是你想起文字里曾有一句两句建议和不成体系的回复。你可以翻找查看,也可以写下留言,愿意将知道的说与你听,虽然不起眼但有意义。

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絮絮叨叨,自言自语。在和自己的交往中,发现了自己有多么的无知和不专业。每一本书、每一篇文字、每一个领域都能看到别人的成长,都能吸收足够的养分,也会激励自己不断的前行。这些呈现在眼前的思想和知识让我知道路还很长,无知还很长,千万别装,一装就穿帮。

这种不装的心态让自己没了负担,反正也写不好,索性写下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算是对岁月的见证。

常常自己给自己宽心,文章写的再好也是在传递信息。只不过别人文字像酒店里的美酒佳肴,自己的文字是自家餐桌上的家常便饭。朋友来家坐坐,别客气,至少饿不着你。高兴你就自己下厨,炒上几个菜,放上一壶酒,边吃边喝,边喝边聊,谈谈你我的故事,彼此的过往。

文字原本可以这样书写,它永远是个载体,我们不是它的奴隶。

也会问自己,每天的文字浩如烟海,别人为什么来光顾你这条弯弯的小溪。

海有海的壮阔,河有河的奔腾,溪有溪的潺潺,宁静自然,流向海的方向。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种形态,一滴水、一朵花、一片叶,各自活出独特的存在。呼吸着风雨,沐浴着阳光,无拘无束的攀援,自由自在的生长,从未打扰,从不强求。

每篇文字都会有特定的主题,这一篇写的太散,自己扫都扫不起来,满院都是。思想的一次放纵,自我的一次放逐,任其挥动自由的翅膀,在天空翱翔。一个不靠谱的写者,一帮宽容的朋友,我们真实的存在,我们真实的生活。

文字是一面镜子,照见真实的自己;

文字是一杯清茶,偶尔沁你的心脾。

文字资源论文 篇3

作为语文教师,我清醒地发现,东阿古镇的山山水水正是一本打开的鲜活生动的语文学习用书。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不断与学生一起沉醉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中。

一、身临其境,再燃诗情

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之,吟之,学生浮想联翩,深深陶醉于其优美意境中。我们古镇的山山水水其实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篇,让学生身临其境,定能收诗情大发之奇效。例如,我组织文学社的学生去参观杜甫曾光顾过的石门山时,我和学生惊喜地发现,在石门古隧道的开口处,路北侧,有一棵松树深深扎根于岩石缝隙中,曲曲盘旋,迎风挺立。见此意境,我不由灵机一动,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诗句赞美眼前的劲松。岂料学生早有会意,脱口吟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文来,听到优美的诗句回想在山谷中,我不由为学生的精彩表现叫好。更巧合的是,路南侧还有一棵苍老的大榆树,此时正值深秋,黄叶落尽,在大榆树的枝杈分明有一个乌鸦窝。见此情景,学生不待我点拨,又一次诗情勃发:“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此情此景,让我深有感触: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用诗意盎然的慧眼追寻这些身边的语文资源,这样的教学方式正是最好的情景教学。

二、旁征博引,质疑思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寻名人足迹,走好人生路”主题活动。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对与古镇有关的黄石公和曹植,学生提出了自己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认同山东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赵承凤所主张的黄石公是东阿古镇魏院人这一观点,一种认同黄石公其实是张良杜撰的人物这一观点;对于曹植墓内有无珍宝,学生也形成了有和无两种观点。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双方通过请教老师、查找资料、向文化站人员请教等途径,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向对方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旁征博引,质疑思辨,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吹拉弹唱,好戏一台

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关于永济桥的研究”这一课题活动中,自行结合组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爱好特长进行明确分工,擅长美术的学生负责临摹桥两侧精美的图案,擅长数学的学生则细细测量桥的长宽高,擅长写作的学生则用优美语言赞赏所看到的石栏两侧活灵活现的狮子、猴子,喜欢摄影的则不断调整角度,拍下了永济桥的美景。展示课上,这些学生有的操作电脑展示相关图表和照片,有的声情并茂背诵歌咏永济桥的诗句,有的则条理清晰汇报研究方案和成果。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与精彩表现,既让老师满意,更让他们自己亲身体验到合作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四、课内课外,穿针引线

对有价值的课外资源,如能结合教学时间、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地方课程资源与课本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弥补课本资源的不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观察、想象、思维、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习惯,做到举一反三,达到内化、生成、运用的效果。

1. 课前导入引用乡土资源

毫无疑问,经过选取的语文课本内容很生动,但有的内容学生没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其概念是模糊的,陌生的。如在执教《晏子使楚》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晏子治理东阿古镇的故事,不但缩小了古人晏子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感,备感亲切,而且激发了学生想更多了解晏子的求知欲,为本文学习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2. 课中学习穿插乡土资源

执教《伯牙绝弦》时,我引导学生体验俞伯牙和钟子期可贵的友情,但从学生的表情中明显感觉到他们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于是我结合少岱山上的管仲亭,娓娓动听向学生讲述管鲍之交的真实故事,学生大为动容,我也深感此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总算得以达成。

3. 课后实践体验乡土资源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内容理解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加以佐证。例如,执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有对卢沟桥狮子的精彩描写,为了让他们更直观欣赏这些狮子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我布置了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课下去观察学校附近永济桥的狮子,既让学生消化巩固课堂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综上所述,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着眼于盘活学生家乡故土的山光物态,我们的语文教学肯定能让师生共享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美景。

参考文献

[1]张平.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二次开发的方法举隅[J].新课程(小学),2008(12).

文字资源论文 篇4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简要汇报我局语言文字工作情况。

海兴人文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2所,其中:小学68所(县直小学1所,乡镇完全小学51所、不完全小学16所),初级中学10所,普通高中1所,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各1所。

教育局始终把大力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努力推进教育系统率先实现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进程,局机关和各学校用语用字基本规范,全局工作人员和各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全面达标,机关、校园宣传标志随处可见,教师、学生会话交流规范准确,普通话正在逐步成为机关公务用语,已经成为教学用语和校园用语。教育局在圆满完成市语委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时,为协调和管理全县的语言文字工作发挥了基础、示范、枢纽和辐射的作用。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工作组织

教育局在2002年就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责成一名副局长具体分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研室,具体开展日常工作。

语言文字工作已列入全局工作议事日程,领导小组成员带头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对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并将其纳入全县各学校常规管理当中,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了语言文字工作专、兼职干部,逐步建立了以县语委办牵头,行政管理与教研管理并重,遍布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有力地保障了语言文字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大力宣传,营造环境,创设应用氛围

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今年来,教育局向各学校发放宣传材料2000份,局机关的办公室、会议室设置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标语牌,中小学、幼儿园设有永久性的宣传标语牌,育红小学、第二中学还开辟了语言文字工作宣传橱窗,使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每年推普周期间,教育局都要组织教职工书法大赛、规范字书写大赛。自2008年以来,全县教职工1800多人次参加比赛,有力地加深了教师规范化用字的意识,教师们的教学计划、教案、学习笔记中规范化程度逐年提前,不规范字逐年减少,写一手好字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结合元旦、国庆等节日,在全县师生中开展普通话朗诵比赛。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和校会,组织好每次“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在班会、校会上把“推普”作为主题,以此促进师生自觉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水平。

二是开展“啄木鸟纠错行动”,扩大宣传范围。每年推普周期间,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生1000余人开展“啄木鸟纠错行动”----查找不规范用字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对县城9条主要街道两旁的宣传栏、单位名称、店铺招牌、路标站牌、标语广告等用字(含汉语拼音的拼写)情况进行检查,查找不规范用字,并将查找到的不规范用字进行登记、拍照,汇总后形成报告,把不规范汉字加以纠正,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此外,各学校还把活动延伸到校园每一个角落,组织学生对校园标语、班级板报、作业等进行细致检查,一旦发现不规范用字或错字、漏字便发出“警报”,并立即予以纠正。每个班级还召开“纠正错别字,啄木鸟行动”主题班会,宣传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重要性。除了学校开展的活动,同学们还自发地相互监督,帮助同学纠正一些错误的发音,指出一些用错的文字。自2006年以来,共发现错误323处,全部予以纠正,净化了县城街道的用语用字,也提高了学校师生的用语用字意识。

三是“小手拉大手”活动,突出应用效果。教育局利用2006年创建中小学普及普通话为契机,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展“双推”工作,普通话逐步成为校园语言。调查中,语委办发现许多孩子在学校熟练的使用普通话,放学后又说起了方言。原来,家庭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家长的普通话意识亟待提高。因此,语委办在全县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提倡学生回家也讲普通话,鼓励学生在家做父母的“小老师”,帮助家长学说普通话,督促家长说好普通话,带动一家人讲好普通话。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多家长在农村老家的环境中适当用方言交流,外出务工或在工作环境中使用普通话,与孩子沟通时一定用普通话,家庭成员全部养成了讲普通话的习惯。使普通话逐步由校园、家庭推广向社会推广,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从严要求,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水平

一是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相结合。学校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语言文字水平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聘用的重要依据,实行达标上岗制度。教研室直接负责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狠抓落实,同时教育局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普通话培训,目前全县全县已有2000余名教师接受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占到教师总数的100%,积极地提高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二是语言文字工作与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学校根据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总要求,编写了全校通用的校本教材,例如育红小学的《海兴简介》、第二中学的《弟子规新解》等;同时,小学、初中分别在一年级、初一开设了写字课,自编了教材,印制了练字专用纸,对学生进行规范用字的专讲专练。几年来,组织全县中小学生规范字书写大赛成为了我们的惯例,自08年以来,我们组织全县中小学生规范字比赛6次,参赛作品两千多件,其中育红小学刘敬泽同学的软笔书法作品获得了2010年第二届全国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一等奖。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已成为我县教育系统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力载体之一,为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保障,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三是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主题活动。利用每年的“世界华人少年作文大赛”,在全县各中学征集作品,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格纸书写,一式两份,一份用于全国比赛,一份用于县级评比,并把作品以乡镇、学校为板块进行展览,这既是学生作文水平的展览,也是学生规范字书写的一次展览,使师生规范字书写的意识步步加深,自2009年以来,用于展览的华人少年作文300余件,有力地深化了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四是突出局机关的龙头作用,展现示范效果。教育局在抓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展现示范效果。将普通话作为对外、对内工作的第一语言,坚持在对外交往中使用普通话。

四、总结经验,正视不足,形成长效机制

对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要求和评估标准,我县教育系统语言文字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工作在全县开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个别学校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普通话尚未普及,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用语用字的规范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尽快加以解决。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统筹指导,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断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内涵建设,深化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为契机,切实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三是进一步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建设,不断提高全县师生学法、用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切实依法推进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四是进一步强化各乡镇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努力提升农村学校师生的语言文字水平。要在乡镇学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普通话活动,形成师生人人自觉学习普通话、自觉使用普通话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农村学校的“校园语言”。

文字资源论文 篇5

从20世纪以来, 我国的语言学界一直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视为指导语言学研究的经典, 并把其中的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理论奉为金科玉律。其实,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根据拉丁语与拼音文字的关系在其著作《范畴篇·解释篇》中指出:“言语 (口语) 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 而文字则是言语 (口语) 的符号。”①他的这种语言文字观就成了以后欧洲语言中心主义的鼻祖。到了19世纪,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才秉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进一步提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并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既然是音响形象的堆栈, 文字就是这些形象的可以捉摸的形式。”②总之, 他认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是:文字只是表现语言和记录语言的工具, 是语言的照片, 是语言的附庸。

而中国的语言学界也多附奉索绪尔的语言文字观, 而不顾汉语汉字的特点, 也大讲文字 (包括汉字) 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是语言的书写工具等。

徐德江先生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敢于向中外语言学权威们挑战, 勇于坚持真理, 不畏任何压力和阻力, 经过多年的探究, 终于创立了关于语言文字学的新理论。首先提出口语与文字并生论, 语言与文字的两个王国论以及从语言的细胞——“语基”和文字的细胞——“文基”来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析, 从而彻底摆脱了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长期误导, 打破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的错误“公理”, 使语言文字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关于语言与文字的研究, 张朋朋的《文字论》和申小龙的有关论著也功不可没。他们的这种新探索、新理论, 不仅为当今语言文字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 同时对汉语的第二语言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因为长期以来, 外国学子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学生被“汉语汉字难学”所困惑。其实, 只要把语言与汉字的关系搞清楚, 并相应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编写出以汉字为本位、按汉字字形系统为纲的实用教材, 所谓“汉语汉字难学”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在这方面, 北京语言大学的张朋朋教授已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和总结。

中西语言的文字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不同的功能是由西方拼音文字和以形表义的汉字的不同特点所致。

西方的拼音文字是西方语言 (口语) 的书写工具。由于西方的印欧语系是一种形态丰富的曲折型语言, 其语音形态提供了该语言的词法、语法、语义各方面较完整的信息, 因之, 西方语言必然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所以“拼音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的说法是天经地义的, 语言与文字的这种必然关系也是无可厚非的。

汉语汉字则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拼音文字。

汉语是孤立型的语言, 是以意统形、轻形重意的语言。而汉字又是以形表意的文字, 是记录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 但不是记录汉语语音的符号或工具。汉字的信息不是靠语音来传达, 而是以形表意来传达。汉字以意象结构直接体现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部蕴涵, 它不仅作为“第二语言” (即书面语言) 而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 而且由于汉字以独特的方块字形来储存信息认知信息, 这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阐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汉字的表意功能, 早在中国汉代学者扬雄曾在《法言》中就明确指出:“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这里的“言”, 即指人们口说的语言, “书”, 则指书写的文字;“心声”与“心画”均指代表思想感情的“意”。连西方的索绪尔对汉字的表意功能也不否认, 他曾说:“对汉人来说, 表意字和口说词都是表意的符号。”③汉字是汉语书面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文章的“细胞”。正如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中说:“文字有意以立句, 句有数以连章, 章有体以成篇。”六朝时代的文论学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也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句之清音, 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 知一而万毕矣。”说明汉字与句子的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非常密切, 其中的“本”和“一”均指“字”是起点。总之, 在中国古代书面语言中, 汉字是根基。

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总是以汉字的研究为中心。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所说:“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可以截然分开, 中国古代语言学离开了文字学就好像无所附丽。”深谙英语和汉语的许国璋先生也说:“从语言的书写形式 (汉字) 出发, 去研究语言, 这是汉语语言一开始就有的特点。”“汉语的文字学即是研究古代汉语演变的历史语言学。”④

在中国语言学中, 作为研究核心的汉字, 其表意功能特点决定了汉语所独有的特点, 即强调主观意念, 以意统形, 重视语义分析, 并顾及言外之意, 重视“言”与“意”的统一, 注重语言的韵律、韵味的表达。这些皆为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最明显的特点。

关于中西语言不同的特点, 王力先生曾在《中国语言理论》一书中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是指西方语言有严格的形态变化之“语法”, 而汉语则是没有语法而有“人治”, 即重人的主观意念而忽视形式。关于古代汉语不研究语法是有其原因的。陆俭明先生曾在1986年8月21日给全国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的信中也提出中国语言学为什么不研究语法的问题, 他在信中说:“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相当悠久, 只是过去不叫语言学, 而叫‘小学’。值得注意的是,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里, 只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部分, 唯独没有语法 (也谈到一点语法, 但大都包括在训诂之中) , 这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不重视汉语语法的研究?这跟汉语的特点是否有关?”

其实,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的语法界曾经探讨过“中国为什么没有文法学?”他们的答案是:第一, 中国的文法本来很容易, 很简单, 因为中国语言里没有那么繁复的“表意方法” (指类似于西方语言的形态变化) , 所以即使拙笨的人, 也只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指通过多次阅读由表意的汉字连成篇章) 。第二, 表意的方块汉字隐没了口语中的语法现象, 因为每个汉字就是一个词, 古人习惯于重意轻形, 往往把语句结构上的问题当成单词 (即汉字) 本身的表意来说明。“训诂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总之,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小学”中, 文字学以《说文解字》之学始终是处于“小学”的主导地位, 音韵、训诂也是围绕着文字学来进行的。注重对文字的义理分析, 同时也重视对文字的音韵和释义的研究。因此, 在传统的中国语言学中只有“小学”而独没有语法学的观念, 也就没有语法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主张“文以载道”, 因此, 对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通经致用”。正如清末学者张之洞在《说文解字证序》中所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训始;欲通音训, 必自《说文》始。”这种“识字通经”的指导思想贯穿将近两千年的汉语研究。

总之, 中西方语言文字关系的不同, 其实质则是中西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西方语言先有形态框架而后有拼音的字、词、句;而汉语则是先有表意的汉字后有由字连成的词、句、章、篇体。可以说西方语言是语言决字文字, 而汉语则是汉字决定书面语言。

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字具有共同的功能, 文字是创造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美国的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 (1818—1881) 在他的名著《古代社会》一书中说:“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出现和用象形文字写文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他的这种观点加以赞同。⑤

同样, 汉字的最大功绩是记载并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不论经、史、子、集无不以汉字载之, 中国历代文体诸如诗、辞、歌、赋、词、曲、小说、杂记、记传、骈体文以至书信、日记等文献经典, 无不由汉字为载体, 因此可以断言: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可谓功大莫焉。有人提出废除汉字, 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 岂不是数典忘祖!

汉字自甲骨文至今历三千年而不衰, 是有其顽强生命力的, 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需要, 是中国每一历史时代的需要。正如著名文字学家唐兰曾说:“中国文字有五六千年的有历史, 而且现在还活着, 还在使用着。这是文字史没有的。是什么力量能使它有这么长的寿命呢?如果它不能适应中国语言的特点, 不能适应当每一个时代的需要, 它能活到现在吗?”⑥

一些外国的学者和汉学家也对汉字的功能和对文化的作用也都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如以编著《中国科技史》而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汉字有很多同音词, 用拼音拼出来的英文字母根本无法表达其意思, 而从汉字一看便知。”“迄今为止,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成功地用汉语拼音写成。”⑦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表示了相同的意见, 他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 并非出于任何愚蠢的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 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⑧

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书面语言, 和以拼音文字为载体西方语言相比, 汉语则言简意赅, 纯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有方块汉字的三倍, 电脑打字汉字比拼音文字快三倍。在联合国的六种文字文本中, 属汉字本最薄, 这些都是当今公认的事实。汉字的这些优越性其核心在于汉字的信息储存量大大超过一切拼音文字。

从此我深深感到汉字的优越和伟大, 有人提议汉字为我国第五大发明, 我双手赞成。

参考文献

徐德江《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 同心出版社, 2009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张朋朋《文字论》, 华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毕可生《让文字回归伟大与光明》, 见张朋朋《文字论·代序》,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 商务印书馆, 1959

刘勰《文心雕龙》, 中华书局, 1987

王充《论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王力《中国语言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89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5

文字资源论文 篇6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文字本身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特别是对语言感受力不强的人来说,它不过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冷硬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干瘪语音,甚至是一堆“乱码”、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模糊世界”。语言文字是文章的第一要素,读文章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须从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开始。教师应如何着力指导学生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呢?那就是加强朗读的指导,让语言文字打通文章与其他艺术类之间的联系,呈现“画面”,还原“情景”。

一、初读文章,“描摹”画面

语言文字其实是最具内涵,最具张力的画面。初读文章,便应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这也应该是我们努力追寻的目标。

“初读”非“粗读”。初读要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读文章想画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初读文章时,要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这样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心神相通,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如在上《冰花》一课“小童看到的冰花是什么样的?”;《识字2》“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美景?”;《盘古开天地》一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神?”;《水乡歌》一课“来到江南水乡,我看到了……”这些要求我们在初读文章就要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立体化,产生形象的画面感,从而在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把意象中的画面与文字结合起来,然后再通过具体的语言和文字来丰满画面。

二、抓具有画面感的语言,“丰富”画面

语感的其中一个要素是画面感———阅读时能够发挥想象,脑海里浮现出清晰的画面,这就是对语言的形象感知。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教学时要依托文本进行指导、训练。

哪些画面语言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关注生动形象的词语,如《开天辟地》中的“一翻身”、“坐了起来”、“咔嚓”等这些诉诸画面感的语言,学生并不陌生,只要读好,语言文字变成了画面,大神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再如,上《识字5》“沙滩、贝壳、脚丫;海鸥、海风、浪花;珍珠、鱼虾、海带;港湾、渔船、晚霞”虽然只是词串,但词串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展现了美丽的大海。每组词串是同一主题的四幅画面,无疑,一读而过是不行的,要结合词语的含义及课文插图来联想。可让学生分组练读后,说说读到哪一个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不上来,教师可以作渲染和补充,帮助学生与现实或意象中的海联系。理解词语,让画面丰满,丰满画面,让词语具体生动,逐步实现,一说到海,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跃出这样的词,映出这样的景,信手拈来,活学活用。这就是把词语读成画面。

其次,关注画面感很强的语段。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株柳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粝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段文字的画面感极强。朗读时,教师通过三次想象把学生引入一幅延展的图画(一想经历虐杀生灵、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时,柳树是怎样的;二想象它撑不过去时,是如何鼓励自己的;三想象它在苦苦撑立时,平原柳树是怎样的。)还原“情景”,进入一种浓烈而不艳俗,高雅而又可攀的两极相融的美。丰满画面,才能读懂一棵柳树,读懂一种精神,悟得人生的一个道理,最终领悟作家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

三、关注修辞语句,“补白”画面

我们知道,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产生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的效果。抓住这些语言,细细品味,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如《北大荒的秋天》:“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这里的拟人,突出北大荒丰收的欢乐,如果只是反复朗读,难以体会句子的深意。可以让学生细读后,想象,原野上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地里挺拔的高粱正在“乐呵呵地演唱”。它们在笑什么唱什么呢?是因今秋自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欣慰地笑?是为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民的勤劳而自豪地唱?大豆和高粱真的能发出笑声、演唱歌曲吗?你读了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请学生朗读,读出欢悦的气氛。

这样教学,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体会了词句的真正含义,既培养了理解能力,积淀了语感,还积累了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抓语言的留白处,“再创”画面

苏教版教材不乏表达的留白处,这些会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回味。抓好文本的留白处,对语言文字的画面进行“再创”,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意境和内涵,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言语实践的机会。

如文本中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插图,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故事背后究竟藏着些什么?一句句点到即止的话语,都是对语言文字的画面进行“再创”的好素材。有了文本内容的铺垫,学生的写话不会陷入“无米之炊”的窘境。如《蚂蚁和蝈蝈》的第二自然段:“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此时,如果抓住“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蝈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产生丰富“声像”,搭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文章的意境,走进小动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和创造,从而深化了理解,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云房子》一文,可启发想象:“小鸟们叽叽喳喳叽叽喳,会干什么说什么呢?”再如《朱德的扁担》一文中:“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可引导学生想象:“大家是怎样劝的,朱德又会怎样说。”抓住教材中语言的留白,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虚拟、空灵的文字,再创出画面和情景,就一定能丰富课文内容,激发丰富的情感,进而生成新的语言。

文字资源论文 篇7

关于文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占主导地位的便是仓颉造字这一传说。实际上, 文字是经过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 根据实际生产生活需求逐渐发展而来的。在远古时期, 当口头语言的交流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时, 有必要将事情和思想记录、保存下来, 从而创造了文字。文字能够把抽象的思想视觉化, 完成了听觉系统到视觉系统的转变, 使语言通过文字符号得以保存和传播。

随着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文字设计也开始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文字设计是在文字结构定型之后, 以基本的字体结构为依据, 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创新文字的形式。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文字设计开始讲究艺术效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加速了文字设计方式的多样化, 不同字体的笔画量感、形态比例、以及装饰形式都有了新的探索。文字设计逐渐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 适应时代特征, 并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杂志书刊、包装应用等方面。

二、文字设计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一) 良好的识别性是文字设计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

作为各个民族记录、保存和交流思想的一种符号, 其良好的识别性是文字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文字设计的目的是信息传播, 这时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程度的识别性。如果是单纯地为了设计而设计却不去多方面地考虑识别因素, 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文字设计传播的信息, 在视觉上就没有养目、悦目、醒目的和谐之美。

文字设计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不仅要给大众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还要使读者、观众通过欣赏来认知其中蕴涵的特殊文化形态。文字设计独特的认知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产品属性, 读懂产品语言时, 能够发挥其它信息传播媒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 独有的审美性是文字设计具有特殊的情感内涵及作用的关键

汉字的形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中国的书法艺术就是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上创造而来的, 把汉字本身具有的形体以优美的形式感书写出来。而文字设计不同于书法, 它是在文字结体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文字独具的情感内涵视觉化。文字的形体结构美与文化内涵美同时对文字设计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及作用。

文字本身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而其形体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原始的象形文字就有象征性的内涵, 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符号, 是在不同环境和应用途径中为渲染气氛而产生的独特装饰风格。文字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包装、书籍装帧、标志、影像等领域。在这些具体应用中为人们的信息沟通开阔了新的天地, 使人们潜移默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和领悟到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与色彩浓厚的情感意蕴。

(三) 夸张的娱乐性是文字设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又能达到视觉审美目的的重要条件

文字设计的娱乐性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欣赏活动, 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审美愉悦。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需求, 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文字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产品, 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好的文字设计能让人醒目、悦目、养目, 既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又达到了视觉审美的目的。

好的设计之所以受人们欢迎, 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感, 促进设计产品与人们之间的沟通, 达到设计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精神上的享受带给人的快感会超越物质的享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字设计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或产品与人们沟通的一种“形象”方式。在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中, 文字设计彰显了企业的文化理念, 在表现形式上和识别性上, 强调文字造型元素的表达, 加强视觉冲击力, 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并能够很好地接受他们的产品, 促进消费。

三、文字设计的方法

(一) 文字字体设计的原则

1.准确性。好的文字设计应该具有准确的识别性, 在视觉传达中要有准确性。如果不能明确地传达内容, 也就没有了设计的意义。文字设计应具有明确的含义, 传达出它的思想内涵, 符合文字符号的内涵要求, 将其内容主题体现在文字设计中。

2.可识性。文字作为信息传播的符号, 记录和保存思想文化的载体,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传达和交流。成功的文字设计不仅字形结构富有美感, 具有设计感, 还应当具有文字的可识性。如果失去了可识性, 再好的设计也会令人无法认知, 难以理解, 很难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所以在文字设计过程中, 不应失去文字的语言传达功能, 而应当以识别性为基础, 巧妙地进行设计。

3.艺术性。文字设计形式的美与丑可以用视觉感受来衡量。当文字设计具有将其内涵传达出来的形象特征时, 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 适合人们的心理、生理需要时, 文字设计便有了美的特征。在文字设计中, 美体现在对笔画、结构以及设计过程的整体把握, 协调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达到文字符号与传达内容的一致性。

文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传达, 在文字设计过程中应当做到上述的三点:准确性、可识性、艺术性。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渗透, 才能做出好的文字设计。

(二) 文字设计的表现形式

文字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具有一定的设计法则。文字设计总地来说主要是针对文字的笔画造型、空间配置和色彩搭配等进行设置、主张和谋划。汉字本身具有的形体、笔画、结构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变化范围, 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文字设计更加让观众感受到身心愉悦, 从而达到文字设计的目的。

1.笔画减省

笔画减省是指在文字设计时, 根据文字笔画的结构、形态减去可有可无的笔画而不影响文字的辨识性, 从而使整个文字结构简洁、条理清晰。笔画减省的结果应该使其更具有序的美, 成为有条理的图形化形象。笔画减省作为文字设计的一种手段丰富了文字设计的创意表现形式。

2.局部影绘

文字设计中的局部影绘就是文字局部的黑影平绘。这种设计方法能够简化文字结构, 增强文字形象的轮廓感, 并且加强了文字的重量感, 使整体构成富有节奏感, 改变了文字构成要素, 有了面的突破, 增加了文字的厚重感,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局部影绘的图形成为单纯、简洁的几何形态。

3.拆分重构

顾名思义, “拆分重构”指的是文字设计时对文字进行笔画拆分、打散并且重新组合。在拆分的时候要考虑文字本身的含义, 重构时可以加强或减弱笔画在字义上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才能得到文字含义加强的效果, 使文字内涵得到充分发挥。文字的拆分重构改变了文字原有的结构形态, 重新组合构成, 需注意有些文字笔画位置的改变与其它文字的重复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因此拆分重构这种手法对文字设计来说要慎重、恰当地运用。

4.笔画替换

文字笔画替换的设计分两种, 一种是在文字笔画上进行形象添加或替代装饰;另一种是文字笔画整体的替换, 用各种各样的物形模仿文字笔画, 起到文字的作用。这两种手法都是文字向图形转化的途径。这就要求文字笔画替换后的形体和含义之间要高度吻合, 使表达主体含义突出, 使观众一目了然。

除了上述的几种表现方式外, 文字设计还有很多表现形式, 总之, 在文字设计时要不断地去创新, 探索新方法, 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提升文字价值。

四、文字设计在具体应用中所体现的美感

(一) 文字设计在 LOGO 设计中所体现的美感

在标志设计中, 文字作为logo是最常见的, 经设计的文字构成特征明显, 形象感强, 具有可塑性。文字在logo中的应用多采用将文字转化为形象构成标志, 或形象转化为文字, 以及文字和图形结合构成标志。

在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标志中, 分别把文字“工”和“中”符号化, 在logo中用来表达明确的含义, 具有非常强的简化倾向, 能够很好地抓住银行的特点, 而且所表达的意义醒目明了。文字作为logo设计的元素, 通过形象化处理达到反映主题, 传递信息的目的。

(二) 文字设计在包装应用中所体现的美感

包装是指在搬运或储存产品时, 为了方便储运, 保证商品的质量和价值, 便于促销等因素而采用恰当的材料或容器来保护商品, 使其免遭不良外在因素的破坏。包装应符合产品运销的需要, 主要分为销售包装、组合包装和运输包装, 其中销售包装与文字设计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它具有宣传促销的作用。而销售包装离不开版面中各要素的传达设计, 其中又包含有信息传达的具体而理性的要素。优秀的包装设计因精心设计的字体形象而魅力十足。包装字体设计的关键是加强文字设计与商品品牌的表现力。商品包装上的文字既是说明又是商品的广告。文字设计能够使包装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三) 文字设计在招贴广告中所体现的美感

文字在招贴广告上的应用主要是标题或正文字体编排。也有以文字为出发点进行创意的。在招贴中的标题文字和正文, 主要是将有关内容和信息以简洁的文字形象表现于醒目的位置, 加大信息传达的力度。文字编排在画面中根据构图的需要, 变换为点、线、面等不同的形态, 加强画面的表现效果, 使整个画面富有变化, 有韵律感。以汉字为主体的招贴设计, 能够在字体结构形态以及字体组合形态所显示出的文字含义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 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感, 从而赋予主题内容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 文字设计在书籍装帧中所体现的美感

书籍装帧形态的整体构成是运用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设计元素, 通过设计师的艺术表现来传达书籍内容的核心。其中文字设计是书籍装帧最基本的构造。书籍中文字的编排讲求内文、标题、页码等要素的精心布置, 以及字体、符号、字距、行距的细微调适, 疏密变化合理, 具有层次感。版面形态要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感。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设计原则和内容去表达丰富的信息, 根据书籍内容和需求设计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字形态, 使书的内涵得到实现, 体现内容神态之美, 提高书籍设计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五、结语

文字资源论文 篇8

仔细翻看这本经书就会发现其不同于平常经书, 通篇只有图画没有文字。我们不禁会产生众多疑问, 此经书讲的到底是什么?其实, 这本经书中的简笔画便是文字, 通过简单的图画传递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形文字。因这些简笔画传递的是关于东巴教文化的内容, 故将这些“文字”称作为“东巴文”。如若认为“象形文字”是简单易理解的, 仅需对其所描绘的简笔画的意思来进行理解即可读懂《东巴经》, 那便是自作聪明。据史料记载, 东巴文字大约有1600字左右, 而《东巴经》却是个庞大的工程, 有“万卷经书”的称号。如此庞大的工程怎么会依附在一个个小小的东巴文字上发展起来呢?这就要归功于形似而意不同的东巴文字。虽说东巴文字以简笔画形式表现, 但若细节略有差别, 意思就截然不同, 不可完全以理性推理的模式来学习和阅读。基于此, 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传延至今就主要依靠于“世袭制”的东巴,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沿用至今, 所以东巴文又有被称之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美誉。

一、东巴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东巴文最初是出现在岩壁上, 以岩画的形式来记录, 继而慢慢有所改变, 出现在可以随身携带的木板上, 以木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们开始进行狩猎之后, 便用动物的皮制成书, 作为书写东巴文字的“记事本”。随着物质生活各方面的匹配齐全, 制纸工艺的产生, 东巴文的记载也转战于纸上。东巴文主要是以简笔画的粗线条形式来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由此可以看出, 东巴文字的形成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具有极强的象形性。正因东巴文字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随后在大洋彼岸也刮起了东巴风。

在大洋彼岸较早对于提及到东巴文的著作, 是由法国人太伦·拉科佩伦1894年在伦敦出版的一本著作《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 其中收录了部分《东巴经》的手抄本。而法国著名学者巴克 (BOCOT) 教授也造访当地, 随后将此次造访纪实录入《LESMSOS》著作中。而在国内对东巴文字的研究是由以和志武为代表的研究团体共同对东巴文进行研究, 由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的《纳西象形文字谱》对东巴文字做了初步的认知, 对文字结构的构成进行分批比对讲解。但目前的书籍记载并没有明确的关于东巴文字在视觉艺术设计中的特色、突破点的较为明晰的探究。作为艺术设计者, 我们应赋予其新生力, 挖掘其内在潜力和价值。

二、东巴文字独特的视觉艺术

现在的时代是一种快节奏、量产的时代, 一些新生事物成为引领时尚的主流。但并不是时尚主流完全被“新生”所引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些新生主流反倒是会促使人们对过去的某一个时代、事件、人物等产生“忆”、“怀旧”、“复古”感。所以, 一些文学界、设计界大师如中国文学界的和志武、日本的设计师浅叶克己等人开始对东巴象形文字展开深入研究, 将5000年前就产生的东巴文字进行整理、研究、创新, 赋予其新的含义, 寄予希望。使这种古老的美学开始升温, 慢慢回归到了时尚“T台”。

东巴文对所描述的事物形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他们对所要描述的事物的表现经得起推敲。在对某种物品的某个时间、状态如“空”、“满”、“溢”的表现, 简单直观看是以容器的器壁内“点”的多少、密集度来进行较直观的描述。

“空”字则是在曲线弯曲凹陷的容器内一片空寂、无杂点, 意为没有、空空的意思。又如“饿”字的表现则是线条勾勒出的一个人腹部鼓起, 但腹腔内空空, 指代“饿”、食不果腹的意思。

“满”字则是在曲线弯曲凹陷的容器内有诸多实心小圆点充满整个容器。同理“饱”字的表现则是线条勾勒出的一个人腹部鼓起, 且腹腔内部有许多形如细沙的小点填充满整个腹腔, 意为有食物“饱”的意思。

“溢”字则是在弯曲凹陷的容器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实细小如沙的圆点, 并且顺着弯曲的容器壁内侧向外蔓延开去, 直至容器口顶端溢出来, 给人的感觉犹如刚斟好的啤酒, 啤酒泡沫向外溢出的感觉。

通过以上三个字对东巴文的表现形式、文字的构成进行梳理, 我们可以看到东巴文的表现对于美术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基本三要素进行合理的运用, 从而构成文字框架、明确传达所表现的字 (词) 意。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东巴文字的写实性与超强的象形性。

三、东巴文字的发展前景

我们可以突破一定的局限性, 将东巴文字不作为单个字来识记、理解, 而是将东巴文看作为元素, 运用其中的一个元素或几个元素, 在招贴中加以运用。将东巴文中对于食物的描绘应用到餐饮行业, 在对餐饮行业的宣传招贴、包装上运用, 即能增强产品的趣味性, 又可以运用人的“好奇心”增加对产品的关注度。就如日本设计大师浅叶克己就已经在对产品的外在包装设计中灵活运用到东巴文字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同时, 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有趣的东巴文象形文字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平常以招贴作为媒介进行产品宣传, 会引起人们的好奇, 引发共鸣。在礼品方面书写成祝福语既有“心意”又有“新意”。在日常的电脑、手机等作为聊天“提趣”的形式, 增加情趣, 这不仅有助于烘托气氛, 更增强活跃度。在这里的研究日本要比中国先行多年, 并且现在日本对于东巴文化的热爱也成为了主流趋势。

四、总结

千年以前东巴文的主要职责为记事、纪实性质, 作为东巴教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出现、发展。而今我们除了对于这种远古时代的艺术进行保护之外, 还可以合理开发, 寻求创新, 唤醒沉睡千年的美学, 使之发挥其巨大的潜力, 从而丰富当代对美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丰富我们的视觉艺术和对古典美感知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国瑜, 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喻遂生.纳西东巴形声字研究纲要[A].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G].成都:巴蜀书社, 2003.

[3]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郭贸来.视觉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培养核心价值观下一篇:数据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