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字

2024-10-11

分析文字(共12篇)

分析文字 篇1

一 引 言

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成为独立学科。此后《语言文字应用》很快成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核心期刊之一,记录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的起步与发展,成为见证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重要平台。如今《语言文字应用》已走过20个年头,对其20年来所发表的文章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基本概貌和发展轨迹,对刊物本身也有积极意义。

《语言文字应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语言文字应用学术刊物,国家级语言学/汉语类核心期刊。杂志刊登语言规划、语言文字规范、推广普通话、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还追踪报道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学术报告、书评、笔谈、资料等。本文以20年(1992年第1期~2011年第4期)《语言文字应用》所发表的1413篇文章①为统计样本,从内容分布、作者人数、篇章性质、文章种类、所用方法、资料来源和学术规范七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本文以先提供数据再进行分析的方式对相关内容作全景式纵览,这样也许能把20年来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及刊物的发展轨迹看得更加清晰。

二 数据与简要说明

(一)内容分布

自1994年第1期起,《语言文字应用》根据内容将所刊文章进行分栏,形成若干研究板块,本文统计以此为基础,对部分类别做适当调整。如1999年第1期《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汉语教学现状综述》,原刊归为网页追踪,本文归入语言教学。统计结果见表1。

《语言文字应用》从1992年第1期到2011年第4期,共有文章1413篇,内容涉及30多个领域。尽管所涉领域繁多,但并非平均分配。20年来,计算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普通话推广、词汇研究、语用研究、汉字研究、语言规范和语言规划等,始终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板块,合计比例高达80%左右,其余20多个研究领域作为临时板块约占20%。这一统计结果与刘艳春(2005、2010)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

(二)作者人数

作者人数包括独著、二人合作、三人或以上和课题组,其中课题组一项包括委员会。本文在统计中以实际参研人数为准。如1992年第1期《“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研制与实践》一文,署名“孙修章”,但文中所述内容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整个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统计中将其归入课题组。有的文章在题目下标注了某某课题组,同时也署上了执笔人姓名,如2011年第1期《关于开展新世纪普通话审音工作的调查报告》,署名“普通话审音工作宣传与意见征集研究课题组”,执笔人为“王敏 姚喜双 魏晖”,本文也归入“课题组”。有的文章是一个大课题中的子课题,也以课题组计。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显示,《语言文字应用》中独著占74.88%,集体合作占25.12%。其中,前十年独著占80.79%,集体合作占19.21%,后十年独著占68.94%,集体合作占31.06%。可见,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正在由“单兵作战”的研究局面向集体攻关研究格局推进。

(三)篇章性质

篇章性质包括偏重理论建构与探讨和偏重解决实际问题两类,前者如《再论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后者如《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统计结果见表3。

《语言文字应用》所刊文章中偏重理论建构与探讨的文章一直占主体,平均比例为68.22%,偏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仅占31.78%,且有逐渐下滑趋势,前十年偏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占36.30%,后十年已下滑至27.23%,下滑了约9个百分点。

(四)文章种类

文章种类包括介绍性文章、建设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其中介绍性文章指着重介绍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的进展等。建设性文章指提出自己的发现、观点、理论、方法或如何解决某些问题等。评论性文章指就某些著作、理论、观点或方法等的讨论、评介或商榷等。统计结果见表4。

20年来《语言文字应用》始终以建设性文章为主,在1413篇文章中,建设性文章有1149篇,占81.32%。介绍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分别占8.84%和9.84%。从历时发展来看,评论性文章在前后十年中的所占比例比较恒定,而前十年的介绍性文章明显多于后十年。

(五)所用方法

在1413篇文章中包括介绍性文章、书评和研究性论文(包括书评之外的其他争鸣文章),本文所统计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的是研究性论文。研究性论文主要有三大类型:经验总结型、理论分析型和实证型。统计结果见表5。

(1)经验总结型。

语言文字应用强调的是应用,实践性很强,将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学科发展具有一定意义。《语言文字应用》中这类文章402篇,占32.68%。

(2)理论分析型。

指作者带有明显的理论意识、理论追求,不满足于具体做法的描述。具体又分为两类:A.理论构建类,如李明洁的《流行语的符号本质及其意指结构》(2011年第4期);B.理论借鉴(或理论应用)类,如张日培的《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规划》(2009年第3期)。《语言文字应用》中这两类文章共计420篇,占34.15%。

(3)实证型。

指用调查、实验、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的类型,依靠数据说话是其主要特点,因此一般认为科学性更强。《语言文字应用》中这类文章有408篇,占33.17%。

总体来看,三类文章比例较为均衡,基本各占三分之一,但发展趋势各异:经验总结型呈下降趋势,理论分析型走势恒定,实证型逐年上升。见表5和图1。

在实证型研究中,有的是定量研究,有的是实验研究,有的是个案研究。在1230篇研究性论文中个案研究数量极少,且在20年中没有明显变化,本文没有将其放入列表。定量研究和实验研究在数量上有非常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见表6和图2。

(六)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中的实地调查包括深入实地观察、录音、访谈、问卷、抽样和测试等,“其他”一项则包括文献报刊资料、网络资料、举例等。统计结果见表7。

《语言文字应用》中来自实地调查的资料占18.94%,来自语料库的占8.70%,其他占72.36%。从历时发展来看,前后十年的变化比较明显,后十年无论是实地调查还是语料库,其比例相比前十年都几乎翻了一番。

(七)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否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如有无参考文献、引文是否注明出处等。孙德金认为“学术规范已经成为判定论文有无学术性或学术性强弱的一个尺度”②,因此我们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统计。对文献的参考在文章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显示:(1)在参考文献中列出;(2)在附注中列出;(3)在附注中列一部分,其余列在参考文献中;(4)在夹注或脚注中列出。统计时把握的标准是,只要是上面4种的任何一种都算有参考文献。统计结果见表8。

前十年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有参考文献的占60%,后十年有参考文献的比例已升至94%,参考文献数量也从前十年的平均每篇5条升至后十年的平均每篇11条。这些数字说明,随着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推进,研究者的参考文献意识逐渐增强,学术研究正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三 分析与思考

(一)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内容广泛,主攻方向明确

《语言文字应用》作为展示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正在努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内容分布上,它通过基本板块和临时板块的有效配合,既突出了重点,又顾及了全面,在反映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主攻方向的同时,也起到了配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调整语言文字研究方向等作用。

一个学科、一个方面的研究的发展,需要两个相互推动的条件:(1)社会发展的需要,(2)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20年来《语言文字应用》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重要平台。比如,面对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多人对现状不满,中学语文教师也希望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者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如语言习得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特点、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教材的科学化、考试的规律等,《语言文字应用》共发表了该方面文章142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实际语言教学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成果。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涉及30多个领域。从1994年起,《语言文字应用》以基本板块和临时板块的形式,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基本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杂志编者对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基本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显示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20年来《语言文字应用》始终以计算语言学、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普通话推广、语言规划与规范等作为基本板块,共发表相关文章700多篇,充分显示了该时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和研究的主体内容与主攻方向。临时板块,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基本功能:第一,宣传、报道国家重要的语言文字政策或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事件,比如1998年第1期“祝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的系列笔谈、2001年第2期“学习宣传、贯彻实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系列笔谈等。第二,及时调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方向,指引研究道路,比如1995年第1期的笔谈《寄厚望于应用语言学》(许嘉璐)、1996年第3期的《关于语言研究的要求与学风的思考》(吴继光)等。

《语言文字应用》作为展示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还具有及时反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点、追踪报道国内外语言文字研究热点的作用,这一特点无论在基本板块还是临时板块都有所体现。前者如自1997年以来我国进入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三个阶段(陈章太、谢俊英,2009),“对语言进行监测和研究,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把语言视为重要资源”“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等,成为这一阶段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李宇明的《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陈章太的《论语言资源》(《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1期)、张先亮、谢枝文的《生态观视野中的汉语言和谐》(《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等文章都非常及时地反映了上述内容。后者如1999年第1期的《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汉语教学现状综述》(徐娟等)、2011年第4期的《国家语言能力、语言规划与国家安全》(戴曼纯)等,都及时地对国内外语言应用研究热点和焦点进行了报道和追踪。

(二)研究者跨学科合作与集体攻关的研究形式日趋凸显

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在集体攻关方面一直强于本体研究,且有逐年上升态势,这既与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密切联系,又与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者正在转变观念、跨出围墙直接相关。

金武刚(1999)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C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收录的核心期刊为样本,对语言学研究进行了统计。在语言学的117篇文章中,独著107篇,占91.45%,课题组方式为0。2005年刘艳春对《语言文字应用》11年中发表的852篇文章做了统计,其中独著689篇,占80.9%,课题组方式45篇,占5.3%。本文对20年《语言文字应用》中1413篇文章进行统计,独著1058篇,占74.88%,课题组方式86篇,占6.09%,加上二人合作、三人或三人以上合作的,集体攻关的比例合计达到25.12%,可见,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在集体攻关方面一直强于本体研究且有逐年上升态势。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往往需要综合的知识,因为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难以用单一方法来完成,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客观上更需要团队合作与集体攻关。许嘉璐曾经感慨地说:“要提倡合作的精神、团队的精神。‘单兵作战’,这是学术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特点和需要。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关键性课题往往需要跨学科、多单位合作、多人参加。但是现在不但学校的围墙跨不出去,连系或教研室的界限也难以打破,其甚者门派森严,同一研究室中也彼此封锁。”③前十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集体攻关合计比例不足五分之一(19.21%),而后十年,通过集体攻关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接近三分之一(31.06%),可见,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者正在打破枷锁、跨出围墙,逐步实现跨学科的通力合作与集体攻关。

(三)理论建构与探讨的研究居多,问题解决导向需增强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在内容上包括两头:一头是理论,一头是应用。20年来《语言文字应用》高举的虽是“应用”的大旗,但却十分重视理论,在未来的发展中,《语言文字应用》应该注意二者结合中的“解决问题”导向。

从《语言文字应用》20年来所刊发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其对理论的重视。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分别从语言学习与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文字教学、语言文字规范、语言规划、辞典编纂、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各自的规律、方法和原则。如佟乐泉的《儿童识字方法的理论探讨》(1996年第1期)从心理学角度比较了“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的利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把识字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常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要顾两头。一头是解决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一头是发展学术。近20年来我们“偏重理论建构和探讨”的文章始终占主体,“偏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还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也许是学科发展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特有现象。但是我们觉得,接下来《语言文字应用》要注意两者结合的导向,因为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而言,解决实际问题是更基本的,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四)评论性文章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介绍性文章前后十年的比例变化,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直接相关,建设性文章一直是研究的主体,则是我国语言文字应用学科整体尚处于初期阶段的必然。《语言文字应用》一直比较重视学术讨论与争鸣,但这方面文章的质、量双向提升,仍是今后应该努力加强的方面。

我国应用语言学以1999年为界,之前处于学科的起步阶段,之后处于学科的发展阶段。在一个学科的起步阶段,对其主要内容(如学科性质、定位、理论、方法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说明和介绍会相对多一些,进入到发展阶段,介绍性文章会相对减少,建设性文章会相应增加。《语言文字应用》介绍性文章和建设性文章在前后十年中的比例变化,直接反映了这一特点。建设性文章始终占据《语言文字应用》的主体版面(80%左右),这是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总体而言尚处于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所决定的。

《语言文字应用》一直很重视学术讨论与争鸣,龚千炎曾在创刊号中提出:“将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学术上不搞‘一言堂’。不同观点的文章,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都可以在本刊发表。”④创刊至今,这一思想得到了相应体现,比如关于语言是否属于生产力范畴,1993~1994年刊登了好几篇针锋相对的文章。然而,该类文章的质、量双向提升,仍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从总体数量上看,20年《语言文字应用》共发表文章1413篇,评论性文章仅有139篇(书评58篇,其他争鸣文章81篇),还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从质量水平上看,赞扬的多,批评分析的少,似乎成了我国书评的通例,而其他争鸣文章有的也需要在学术态度和分析层次上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五)越来越重视数据、定量和实验,个案研究有待增强

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始终具有较强的理论意识,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者也越来越重视数据,越来越重视定量和实验方法。个案研究一直很少,这可能是今后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

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理论意识和理论追求,这一点不仅在前面的篇章性质中有所体现,也体现在20年来理论分析型文章始终占三分之一强。这一特点与《语言文字应用》杂志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理论研究的编辑思想直接相关。应用最忌讳的是凭一时经验或只重个别事例而不注重理论规律的“实用主义”。在应用领域,研究者遇到的对象千变万化,如果没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极容易导致“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又产生了一堆新问题”的情况,因而需要理论的彻底性。《语言文字应用》不仅在收文上重视有理论深度的文章,还专设“语言文字应用理论”板块,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研究者的理论意识,使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一开始就具有相当浓烈的理论色彩。

在研究类型中,经验总结型文章由前十年的46.46%下降到后十年的19.81%,与此同时,“实证型”研究由18.69%上升到46.70%,其中定量研究和实验方法分别由前十年的17.17%和3.87%上升到后十年的45.12%和11.32%,主要分布在语言规划、普通话推广与测试、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计算语言学和儿童语言研究等领域。个案研究一直很少,需要加强。

(六)来自实地调查和语料库的材料性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语言文字应用面向社会的学科性质决定其社会调查的重要性,而对语料库的建设和利用也成了信息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实地调查和语料库前后十年的比例与规模变化,说明了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调查和语料库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研究中努力践行。

20年来《语言文字应用》中使用实地调查资料(深入实地观察、录音、访谈、问卷、抽样和测试等)的研究文章比例已经由前十年的12.63%升至后十年的24.84%,而且深入实地调查的力度和样本规模也越来越大。以2011年第1期的两篇文章为例:向音、李峰的《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研究》,资料来源是作者的1099份有效问卷;柴省三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测验构想效度研究》,资料来源是全国7828名考生的实测数据。

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者也越来越重视对现代科技的利用,对语料库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前十年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的占5.56%,后十年已升至11.64%,比例翻了一倍多。语料容量也在不断扩大,以亿为单位的语料容量陆续出现在有关的研究中。比如杨玉玲的《“这么”和“那么”篇章不对称考察》(2007年第4期)利用的是拥有1.645亿字的清华大学语料库;侯敏的《2010年度新词语解读》(2011年第4期)利用的是拥有10亿字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

(七)规范意识增强,学术研究正朝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伴随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者和《语言文字应用》的学术规范意识日益增强,学术研究正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比如,从参考文献来看,前十年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有参考文献的占60%,后十年已升至94%,参考文献数量也由前十年的平均每篇5条升至后十年的平均每篇11条。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也由前期的不够规范逐渐走向规范和统一。比如,前期的很多参考文献标注序号不统一,如1994年第4期的连续3篇文章,参考文献序号有的标注为①②③(如第96页),有的标注为1.2.3.(如第100页),有的干脆不标序号(如第108页)。1997年起《语言文字应用》对参考文献标注序号加以规范,统一为[1][2][3]……。前期也有一些附注或参考文献的内容不完整。如1996年第3期第93页的“附注”:“本文所引用的广告语,来自以下书刊:1.《现代广告全书》(杨荣刚等主编)。2.《广告语典》(费立群、温玉洁主编)。3.《企业实用广告写作指南》(李学勤主编)。…… 9.《应用写作》1992年第2期。”上述参考著作只给出了作者和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代都没有,而所列的期刊,只给出了期刊名称和出版年期,至于参考的是该刊中的哪篇文章、作者是谁、所在页码多少等等都没有交代。

从文章的其他部分来看,也逐渐由前期的不够规范向更加规范发展。比如,前期有些研究性论文有摘要、关键词,有的没有。从1999年开始《语言文字应用》统一了封面,也开始有中英文提要和英文标题,但不是每篇文章都如此,如1999年第2期,有的文章有中英文提要和英文标题,有的文章就没有。1999年第4期的第一篇和第三篇文章都有中英文标题和提要,第二篇文章英文标题没有,中英文提要也没有。直到2002年,《语言文字应用》的文章格式开始全面规范,趋于统一。作者简介、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附注、参考文献等等,在2002年第1期“封三”的“来稿注意事项”中逐一做了规定与说明,从此《语言文字应用》的每篇研究性论文都有了比较统一的格式与规范标准。

当然,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语言文字应用》在规范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各板块的名称设置从历年来看就不够统一。如有关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的文章,有的年期将其分别设置为两个独立的板块,如2005年第1期、2008年第4期;有的年期则将其设置为一个板块,如2007年第2期、2009年第2期。再如,有关法律语言的文章,板块名称有的设置为“法律语言”,如1996年第4期、2007年第2期;有的设置为“语言与法律”,如2002年第4期;有的设置为“法律语言研究”,如2005年第3期;有的设置为“法律语言学”,如2006年第4期、2008年第4期等。

四 结 语

自《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以来,于根元、王宁、卫志强、朱峰、萧国政等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做过回顾与述评,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见解。在杂志创刊20周年,笔者从上述七个方面,通过对其刊发文章的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试图为同仁提供一份可资参考的资料。有的只是提供一个数据以供参考,不一定某些数量上升就好,下降就不好,数据的升降与否,有时是学科所处特定阶段的特定表现,有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从前面的数据我们已经看到,在过去的20年里,《语言文字应用》作为展示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其自身也随着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而愈加成熟。相信在下个20年,会有更多高质量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成果在这块沃土上问世。

摘要:《语言文字应用》作为展示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已风雨兼程20年,对此间其所发表的1000多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可对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作全景式纵览。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内容广泛,主攻方向明确;研究者以学术建设为主,集体攻关日趋凸显;对实地调查和语料库的重视与利用,加速了实验、定量等研究的发展;从经验向实证推进过程中,研究者的理论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学术规范也日渐加强。个案研究、“问题解决”导向和学术评论的质量双向提升,是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今后需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范围,研究形式,研究方法,学术规范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谢俊英.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的60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9,(4).

[2]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9.

[3]金武刚.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一项来自31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J].社会科学总论,2003,(1).

[4]刘艳春.从《语言文字应用》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5]刘艳春.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6]王宁.语言文字应用的广阔天地[J].语言文字应用,1996,(4).

[7]卫志强,何元建.跨学科时代的语言学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6,(4).

[8]萧国政,李向农,汪国胜.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开拓与进取[J].语言文字应用,1996,(4).

[9]于根元.《语言文字应用》五年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1996,(4).

[10]禹永平.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广阔天地[J].语言文字应用,1994,(1).

[11]朱峰,陈佩弦,王慧,熊红丽.继承.超越.反思.重建[J].语言文字应用,1996,(4).

分析文字 篇2

2、通过对文字的分析讨论,准确总结汉漠拉比法典的地位、内容及宗旨。

3、通过对文字的分析,准确复述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请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7—11页大字部分:

1、三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它们的发源地在 哪里?各自文明的代表是什么?

2、《汉漠拉比法典》的地位是什么?

3、印度种姓制度中有几个等级?各等级的 名称叫什么?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青铜文明。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④首陀罗 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一)感受分析课文7—8页图片文字,思考:

1、古埃及的发源地?统一的时间?最高统治者叫什么?文明成就是什么?灭亡的时间?

(二)分析课文9—10页内容并讨论:

1)古巴比伦的发源地在哪里?习惯上把这一地区称为什么? 2)古代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哪一个?

3)为什么说《汉漠拉比法典》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4)分析课文P10页:“阅读广场”,从中可以看出《汉漠拉比法典》维护谁的地位? 准确总结:

2、古巴比伦的发源地?建立时间?统一这一地区的人是谁?

3、《汉漠拉比法典》的制定者、地位、内容、宗旨各是什么?

(三)分析课文10-11页内容并准确复述:

4、古印度的发源地?文明成就是什么?

5、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小结:四大文明古国 印度种姓制度 标杆题

1、位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是()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2、在法国卢浮宫,解说员指着一块黑色的石柱说: “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 典。”该文物应出自()A.黄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 拓展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首陀罗辱骂前三种姓,就割去舌头;对婆罗门提

出意见,就把滚油灌入耳中和口中;以侮辱方式谬论 前三种姓的姓名,就将烧红的钉子钉入口中。——《摩奴法典》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上述现象反映了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2)这种制度分为哪些等级?(3)这种制度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情感上„„ 能力上„„ 思想上„„ 意识上„„ 知识上„„

战国文字系统内部简化现象分析 篇3

关键词:战国文字  简化  删减  借用  原因

汉字的简化现象,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能找到实证。何琳仪认为“趋简求易,是人们书写文字的共同心理。因此,文字从产生之时就沿着简化的总趋势不断地发展变化。战国文字简化现象,不但在各系文字中普遍存在,而且其简化方式比殷周尤为复杂”[1]。裘锡圭指出:“汉字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简化。”[2]可见,简化在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地位毋庸赘言。汉字从产生之初就沿着简化的总趋势不断发展变化。

在汉字发展史中,战国文字上承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文字简化,下启秦汉后世汉字简化,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大变革的时代,其时的文字也较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的羁绊,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时的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主要表现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而俗体之中最常见的是简体,其简化方式之多样化,几乎囊括了后世所有可见的简化方式。战国文字简化方式的考察对于研究整个汉字的简化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删减类

(一)删减笔画

删减笔画,就是指通过单纯地删减正字形体笔画来达到简化的目的。根据删减笔画数目,可以将之分为单笔简化和复笔简化两类。

1.单笔简化

单笔简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殷商甲骨文时代。它是指对原来不该有缺笔的字减少一笔,诸如横画、竖画、斜画、曲画等。一般说来,这类一笔之差并不影响文字的总体结构,因而并不影响相关文字的释读。

(1)简省横笔

A.元  博三·周33        侯马16·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在构件顶部简省了一横笔。

B.斋  新蔡甲三134   十七年邢令戟,集成1136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件示上部的一横。

(2)简省竖笔

A.归  博一·孔10       郭店·唐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字部件帚下部的竖笔。

B.言  尔玺3076       尔玺4285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一竖笔。

(3)简省斜笔

A.马  博三·周22     博三·周32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右下侧的斜笔。

B.此  博一·孔1      博七·吴2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件匕右侧的斜笔。

(4)简省曲画

A.州 三晋63      先秦编321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了中间的一弯曲笔画。

B.囚(昷)集成2766       包山260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了右上的一弯曲笔画。

2.复笔简化

复笔简化是与单笔简化相对而言的一种简化形式。这类简化形体与通常形体相比较,书写时要减少两笔或两笔以上的笔画。

(1)简省同形笔画

A祸  新蔡乙一15     秦九九11,楚系36

前者构字部件骨所从构件冎包含两个构件冎,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其中一个同形构件笔画。

B.教  包山99      郭店·唐5

前者构字部件孝所从构件耂包含两个构件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其中一个同形构件笔画。

(2)简省处于字形中间的笔画

A.登  包山175(《说文》籀文)   包山27

前者构字部件豆下部表示圈足的笔画处于字形的中间,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这一构字部件。

B.复  新蔡零421     新蔡乙四54

前者构字部件复中间的甘字形笔画处于字形的中间,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这一构字部件。

(3)截除性简省

重  安邑下官钟,集成9707  春成侯钟,集成961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截除了田字形笔画下部的笔画。

B.质  侯马156:24     侯马156:25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截除了贝字形下部的笔画。

(4)其他

A.贞  中山王鼎,铭文选2.880    公厨右官鼎,集成2361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构件鼎表示鼎足的部分的外侧笔画。

B.佥  博四·曹8      包山121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省了上部的构件亼。

(二)浓缩简化

一般是指通过浓缩文字笔画或形体的方式来实现简化目的的一种简化方式。它在战国之前的古文字形体中就有零星存在,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浓缩作为汉字简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逐渐凸显出来。将浓缩笔画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浓缩笔画

士  郭店·老乙9     博一·孔6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中间的竖笔收缩,仅仅与上面的横相接。

B.周  尔玺1196     尔玺1197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中间的竖笔收缩,仅仅与字形中部偏上的横笔相接。

2.浓缩形体

A.岁  陈璋壶      子禾子釜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将左侧部分“匚”浓缩为单笔,里面的部分浓缩为两点。

B.孙  尔玺1212    尔玺121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将右下旁“糸”浓缩为一横、一点的组合。

(三)删减偏旁

删简偏旁主要是针对会意字和形声字提出来的。一般来说,偏旁在文字中都具有某种表意功能,轻易不得省简,然而在战国文字中,不但笔画可以删减,而且偏旁也可以删减。所删简者,包括删减形符、删减音符以及删减同形三个部分。

1.删减形符

所谓“形符”,特指会意字中某一偏旁,或者会意字中某一偏旁的部件。一般来说,简省这类形符会失去会意字或会意字偏旁表意功能。然而在特定的条件制约下,这类简化字任然可以识读。

A.咸  陶录6.9.2    陶汇5.405     集成285叔尸鎛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后删去内中“口”上一横和左侧竖笔。

B.相 玺汇3210     玺汇0788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右侧的“木”旁。

2.删减音符

这是形声字独有的一种简化类型。形声字的音符一般不能省,省声存形就不成其为形声字。然而在战国文字中的确已出现这类特殊现象。

A.违 上博五·三8      上博六·竸12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右上“韦”旁顶部。

B.敬 玺文4172      玺汇336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删去左侧形符“苟”。

3.删减同形

古文字中有许多所谓“即形见义”的“同文会意”字,这类“同文”叠体作为独体出现,其“同文”部分不能省简;如果作为复体出现,则往往可以省简“同文”中的一个或两个部件,这就是所谓“删简同形”。这种简化方式很早就存在于汉字系统当中,战国文字中最为常见。

羽  包山269     包山1号牍

前者所从构件包含两个构件习,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直接删去其中一的一个同形构件习。

B.药  小篆        玺文1·5

前者所从构件艹包含两个构件屮,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直接删去其中的一个同形构件屮。

(四)合文删减偏旁

所删简者,是合文内部某一个字形的部分偏旁,或两个字的部分偏旁。从目前所见例证来看,它与文字载体的形制及其空间大小有密切关系。

司马   玺文合1      玺文合1

将“口”和“马”合并在一起,然后删除重叠部分。

B.司工 玺文合2      玺汇合2227

将“司”和“工”合在一起,然后删去“口”。

1.合文删减笔画

合文删减笔画就是删减合文形体内部某一部件笔画的现象。它在玺印文字和货币铭文最为常见。

空侗 玺汇3972     玺汇3976

删去上部“空”字中竖。

B.工行 货系2963        货系2961

删去“行”字下部两侧外撇之笔画。

2.合文删减数字

就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此类删减多见于货币铭文,删减的内容均为序列数“口十口”中间的“十”。

A.五十五  货系789

删除中间的“十”字。

B.五十八  货系2450

删除中间的“十”字。

这六种都是采用删简的方式,从删简单笔、复笔到偏旁、音符、形符乃至整个同形字体。通过删减的方式达到简化形体的目的。

二、借用类

(一)借用笔画

借用笔画,简称“借笔”,是晚周文字中非常有趣的简化手段。文字的两个部件由于部分笔画位置靠近,往往可以共享这两个部件的相同笔画。这类简化只要安排合理,尚不会影响文字的释读。在战国文字中,借用笔画的简化方式被广泛使用。

和  程训义1-148      玺印汇1875

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构件“口”的横笔与构件“禾”的右下斜笔共享笔画。

B.固  玺汇1604     玺汇0713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构件“古”的横笔借用构件“口”上面的横笔。

(二)借用偏旁

严格说应称“借用相似偏旁”。一字之中两个偏旁或部件如果比较类似,可以借用。

皮  石鼓文·作原       龙岗85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口”形与“又”形体共享。

B.踦  说文小篆      玺汇1684

“足”借“奇”中的“口”旁成形。

(三)合文借用笔画

借用笔画,是一个字之内的笔画共享;合文借用笔画,则是发生在两个字之间的笔画共享现象。外在形式有异,内在实质相同。

A.上下  长沙帛书

“上”的下面一横与“下”的上面一横笔画共享。

B.至于  侯马355

“至”的线面一横与“于”的上面一横笔画共享。

(四)合文借用偏旁

合文借用偏旁,是借用偏旁的外延。当古文字中前后相因的两个字有共同的偏旁时,书写者为求方便,多将后一字的偏旁承前省略。它的实质是合文中下字偏旁承上字省略,形式便是上下二字共享偏旁。战国文字借用偏旁多见于“合文”。这是因为“合文”多是固定词汇,或地名、或复姓、或习语,借用笔画也不会造成误解。

1.有共同部件的借形

(1)借用上部形体

A.之时  上博二·容51

借“时”字上部作“之”字。

B.是日  新蔡零282

借“是”字上部作“日”字。

(2)借用下部形体

A.寡人  集成2840中山王鼎

“人”字借“寡”下形体为之。

B.货贝  睡虎地·日甲103

“贝”字借“货”下形体为之。

(3)借用左侧形体

A.驷马  曾乙146

“马”字借“驷”字左侧为之。

B.害割  郭店·语四18

“害”字借“割”字左侧为之。

(4)借用右侧形体2

A.并立 郭店·太12

“立”借“并”字右侧形体为之。

B.稽首  清华壹·祭3

“首”字借“稽”右侧形体为之。

(5)借用内部形体

旬日 清华壹·尹至1

“日”字借“旬”字中部为之。

(6)借用外部形体

禠衣上博四·昭6

“衣”字借“禠”外部为之。

2.无共同部件的借形

A.司工  玺汇0091      玺汇2227

“司”下借“工”字为之。

B.青中(精忠)玺汇5383

“青”下“口”形借“青”为之。

有相似部件的借形

A.教学 郭店·语一61

“教”字借“学”字成形。

B.旅衣 睡虎地·效41

“旅”字借“衣”字成形。

(五)合文借用形体

合文借用形体是战国文字极特殊的简化方式。即下字所借上字形体仅为上下二字的“共享”形体,而未必一定涉及偏旁。这类字以单字形式出现,却读二字。一般来说,首先读单字本音,然后读该字偏旁的读音。或顺序正相反。这类合文虽属借用偏旁,但所用的偏旁在合文中又是一个独立的字。因此称“借用形体”以区别之。或称“包孕合书”。

A.高安 货系1433

“安”借“高”下成形。

B.子孙侯马355

“孙”字左侧借“子”字成形。

三、简化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社会对文字书写简便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许多下层人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使用文字。汉字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率增高,这对文字的简化产生了新的推动力。例如:

为 赵孟疥壶,集成9679   温县WT1K1:3687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省略了表示大象躯干的笔画,这是因为随着文字被大多数人使用,这就要求其书写形式去繁取简,满足人们趋简的心理,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

(二)文字载体及书写工具因素

战国文字的载体主要有竹简、丝帛、青铜器物、陶器等,书写工具有毛笔、刻刀之类的刀具。文字载体、书写工具不同对文字的形体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由于宽度的原因,可能就需要删去某些部件。用刻刀等工具刻的文字,由于比较生涩,可能会使某些笔画出现断裂甚至缩减。例如:

害割  郭店·语四18

由于这是写在竹简上的文字,而竹简的宽度有限,所以就将这两个字合并,借用“割”的左侧。

(三)书写风格

由于文字用途不同出现了书写风格的不同,有些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书写风格比较端庄,有些用于日常生活,书写风格就比较随意,这同样会导致文字的简化。例如:

容  尔玺3060  公朱左官鼎,集成2701

前者是用于比较正式场合的玺印上的文字,写得比较端庄;后者是用于日常生活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写得比较随意。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简化了许多构件。

(四)书写者文化程度

书写者大部分为普通工匠,其文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文化程度高的书写者,写得比较认真端庄,而文化程度低的书写者,写得急就草率,因而字形简化相对来说比较明显。

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一个主旋律。战国文字简化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加深我们对战国时代文字的认识,有助于研究战国文字形体演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某些文字的演变脉络,对古文字的考释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1]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参考文献:

[1]杨蒙生.战国文字简化[D].安徽: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刘云.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语文课堂的“文字缺失”现象分析 篇4

一教学过程中的文字缺失——“乱花渐欲迷人眼”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 虽形式手段较单一, 缺乏情趣性, 但学生在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中, 打下了语文功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造就了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语文课堂, 华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全都涌向学生, 学生难于有甄别、选择、接纳、消化的机会。

如一次校内研讨课上, 有一位青年骨干教师执教《黄山奇松》一课, 首先以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为引, 借助风景图片欣赏“黄山四绝”;然后图文互映, 赏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接着播放黄山松视频资料, 认识黄山松千姿百态的特点, 拓展链接描写黄山奇松的诗词;最后小练笔, 借助想象, 把你最感兴趣的松树写出来。整堂课运用图片欣赏的时间近二十分钟, 挤占了原本属于品读、感悟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语文课上成图片欣赏课、文史常识课, 缺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从课堂上收获到的只是“黄山奇松”的表象, 而没有深入文字肌理, 从文字的背后领悟黄山松的奇特。大量的图片涌入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汉字表达的朦胧美也跟着丧失。学生没有经历对文字的认读、感知、理解的过程, 语文素养又何从谈起?如今, 像这样的语文课比比皆是, 吟唱、表演、绘画等充斥课堂, 学生的兴趣浓了, 可文字没了, 没有文字的语文课堂犹如失去了灵魂, 即使花样百出, 也毫无“语文味”可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人文因素蕴含于文字中, 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 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教学过程中的文字缺失, 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二板书中的文字缺失——“天光云影共徘徊”

好的板书能点睛指要, 给人以联想和智慧。板书是对文本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揭示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 将教材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复杂、抽象、潜隐的问题清晰、明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秀的板书设计是课堂的再现, 能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板书应有别于数学、美术等学科, 要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借助灵动的文字, 丰盈语文课堂。但小学语文的课堂板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板书的内容关注到文本写了什么, 而没有体现怎么写, 忽视学法指点和语法知识传授。其次, 以课件代替板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依据课件的设定而按部就班地进行, 随着课件播放的结束, 黑板上除了课题, 什么都没有留下。许多老师已意识到没有板书的课堂是有缺陷的课堂, 试图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进行板书, 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既要操控课件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 再去板书, 则显得手忙脚乱。因此, 板书的省却也在情理之中。再次, 图片代替板书, 文字成为图片的旁注, 板书更像一幅画, 画出了所学文本的字面内容。

板书的文字缺失, 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学生无法整理课堂笔记, 对所学内容不能自主及时地巩固复习, 记忆的时效周期大大缩短。教师的板书是学生书写的模仿对象, 学生在看教师板书的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书写运笔规则, 字体间结构的安排。板书中的文字缺失, 也让学生失去了模仿教师把字写工整的机会。

三读书中的文字缺失——“纸上得来终觉浅”

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读是感受语言, 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 以读为本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文本阅读是永远不可代替的。学习语言, 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较大收益的。在实行课改的今天, 语文教学手段日渐丰富、新颖, 教师总是试图在一节课上灌输给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字的咀嚼, 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 文字被教师肢解得无法阅读。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课改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录音磁带、录像配音朗读比自己范读要规范、标准, 指导性更强, 以致传统的阅读形式, 如教师范读、领读、师生共读等渐渐被忽视和冷落。其实, 电子音响设备播放出的声音缺乏生机和情感, 显得机械、呆板。从本质上来看, 多媒体对文本进行了重新包装, 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却削弱了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表面上显得单调, 但实质上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 是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达的。教师范读或领读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他训练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学生只有对文本语言有所感受、领悟, 才能真正吸收到文字的营养和知识的深层内涵。

招贴设计中文字运用要点分析论文 篇5

文字作为招贴传达形象与信息的重要元素之一,既承担着传达画面主题诉求的功能,也承担着传递艺术审美情感的功能。因而文字富于视觉美感,具有审美性是招贴设计中文字需要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字体设计得赏心悦目能够使观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优美的字形、巧妙的组合能够给观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最终更好地实现招贴作品的功用。而呆板、生硬的文字设计则会使观者产生心理上的抗拒,也就难以传达招贴的构想和意图。从一般审美角度来讲,端庄秀美的字体显得意蕴高雅;挺拔工整的字体明快爽朗,富有视觉冲击力;苍劲古朴的字体古香古韵,给人回味悠长的体验。在招贴设计实践中,设计者要深刻理解不同字体带来的审美感受,通过文字元素引导视觉心理,更好地为整幅招贴作品服务。

在招贴设计实践中,文字的个性原则是指设计者在进行文字设计时要遵循作品主题、文化观念、产业背景的要求,打造文字鲜明的艺术风格与个性,以此传达非同寻常的视觉感受。没有个性与创意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唯有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设计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个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将自身的感情色彩和思想融入到文字中,对文字笔画进行合理地变形和搭配,对传统字形进行二次创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软件的出现为设计者实践个性原则提供了更多途径,通过电脑字体的运用能够将手写体和印刷体有机结合起来,产生无可替代的视觉效果,将汉字的个性魅力与传统美凸显出来,使观者感受更加强烈。

招贴设计中字体的科学性原则是指字体设计要服从于视觉生理要求,服从于招贴设计内容和整体需要,力求将视觉生理同审美性相结合,避免只注重形式感的随意性。科学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合理改造文字的字形,在力求规范的同时追求汉字形与意的协调。除了字形要具备科学性外,为了照顾人类视觉生理习惯,设计者还要科学布局文字位置,顺应招贴整体要求。招贴文字设计要有全局意识,兼顾到图形、留白等其他视觉因素,不能主次不分、次序混乱,引起视觉生理的冲突感。

招贴设计中运用文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考虑大众的视觉习惯和心理感受顺序

从视觉生理习惯的角度来讲,人类视线水平方向的移动顺序是从左至右的,垂直方向的移动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当倾斜度大于45度时,视线习惯自上而下移动,而小于45度时,视线则是自下而上移动的。除此之外,字体的不同还会造成视觉动向的不同。譬如:长体字有上下流动之感,扁体字有左右流动之感。在招贴设计实践中,设计者要找出不同字体间的内在联系,充分重视字体视觉方向差异的问题,在进行文字编排时,最大限度地突出招贴主题,引导观者视线由主到次移动,力求使构图中的文字服从于整幅画面,避免与其他元素构成视觉冲突,切忌文字主次不分,造成视觉顺序混乱,从而影响整幅招贴的味道。

(二)要注意把握设计作品的整体基调

定立作品整体基调是形成招贴风格的前提。在整体基调的指引下,设计者对招贴版面的不同字体按照感情倾向和主题风格进行组合,最终形成设计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切忌各种字体忽略整体基调,各行其是、自成一格。字体作为控制画面总体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设计时要注重同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变化,切忌盲目追求风格多样而造成四不像的尴尬。设计者除了可采用统一的方向和个性构建文字的一致基调外,还可协调文字色彩,通过字体颜色与招贴其余部分的组合把握整体基调。此外设计者还可利用字体本身笔画疏密叠加形成的明度对比效果增加画面纵深感和空混感,从而丰富作品画面整体风格。

(三)要注意从主题内容出发设计字体

招贴字体同主题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字体设计始终要从属于作品主题。在实践中,设计者要力求文字造型与招贴主题所传达的象征意义相吻合,细心发掘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特点,注意从主题内容出发,将字体风格同作品内容相结合,构建观者联想思维的通道。譬如,糕点类广告招贴的字体设计要柔软、圆滑,符合作品主题所传达的香甜、松软特点。同招贴主题风格一致的字体设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烘托作用。例如白酒招贴大都选取传统书法字体来展现悠远绵长的韵味,烘托商品特性。又如,主题为“禁毒与戒毒”的公益招贴,巧妙利用“毒”“寿”二字上部的相似性特点,重新把汉字拆分组合,烘托戒毒添寿的主题精神。

(四)要注意字体排列组合的空间运用

传统艺术领域注重内在均衡的节律在招贴字体设计中同样适用。这种动静、疏密的多样统一,纵横、虚实的相伴相生,黑白、曲直的照应对比均可以广泛地运用到字体的排列组合中。一般来讲,招贴语、标题文字排列应疏,详细内容的文字排列则应密。画面中字行距应比字间距稍大,这样便于观者以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快速阅读招贴信息。文字组合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负空间运用是否得当。负空间基本相当于平面设计中的留白。为了突出一部分字体的形态特征,负空间的运用必不可少,这能使文字形成分组排列的“集团式”,构成画面的疏密变化。同样“集团”内部的文字也应具有疏密感,设计者可采用增大小字体间距或调整大字体行距来达到这种效果。为了使组合更加活泼生动,还可变换字体排列的轨迹,如弧形、竖排等等,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五)要注意文字与图形的结合招贴作为图形语言的艺术形式之一,少不了文字与图形的结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和图形的结合以鸟虫字、剪纸字、钱币字等多种形态出现。设计者可以在现代设计观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汉字的文化表现与审美旨趣,将文字与图形巧妙替换、有机融合,使字体更具风格特色和视觉冲击力。对于图形为主体的招贴设计,文字视觉效果应服从于图形,做到既不影响图形语言的表达,又不影响文字信息的传达。对于字体篇幅较重的招贴设计,也要兼顾画面主体的主导地位。

分析文字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有效性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也在不断的改革实施,在教学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更趋于人性化。为了让小学生体验到现在社会的科学发展,并根据语言文字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有效性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改革。

一、小学生语言训练的内容和目标

1.小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

小学生时代是大脑开发最佳时候,也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需要不断的积累语言文字来填充自己的大脑。小学生还处在儿童时期,需要扩大他们的语言词汇、掌握更多的句式,来增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小学生教学过程当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多吸收语文课本当中的新词汇和新句子,增加小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小学生听、读、写的能力。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不断的研究新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准确的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课堂教学,加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

2.小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从当前的小学的学习状态来看,小学生的阅读力能的培养是一个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课程,但是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的,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效率低下。这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忽略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的内容过深,小学生接受不了等。作为一个小学的老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掌握学生语言的运用方面的不足,要让学生根据实际的例子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迁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师要通过运用迁移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小学生语言运用的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留给学生的充足的时间课空间进行课本语句的语言训练,可以让学生有最大限度来表达自己语言的机会。在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与评价和指导,通过老师的评价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提升小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有效性的方法

1.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教学课程改革之后主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雨铃铛》是北师大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十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从儿童的视角捕捉到了下春雨时的生动有趣的情景,倾听了下雨时的声音,赋予了春雨人性化的特征。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会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让小学生认识本课当中的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认字的能力,要求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不但积累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学到了更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2.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对小学生进行梯度训练方法合理安排教学难度。例如《炮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为了革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战争的实质不甚了解,而本课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相距一百多年,考虑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有困难,老师上课前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战争的影片,了解战争的目的、意义,懂得军人的使命是为了祖国的安全,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读懂课文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会激情导入,调动情感,引导学生一点一点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加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3.制造语言训练环境

情景教学法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景设置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欲望,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例如《风》 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十三单元以风和水为主题的一首自读诗歌。 全诗采用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入微风习习的大自然中去,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的融合起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练习仿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总结

小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很多种方法共同合力的影响,加强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把握。 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语言文字教学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振玲.浅谈提升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5):85-86

分析文字 篇7

角点是图像边界上曲率很高的点, 是图像纹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图像信息里含有很多的角点, 在使用原图进行计算的前提下, 角点计算不但可以够保留原有信息而且还可以提高计算的效率。本方法就是利用角点这个纹理特征来进行文字区域的检测。根据图像边缘的方法要对图像边缘进行编码, 图像的分割和边缘提取决定了这种角点检测效果的好与坏, 由于该操作方法操作难度和计算量都比较大, 所以检测效果不是太令人满意。

通过计算点的曲率及梯度来检测角点的方法叫做图像灰度。Harris角点检测算法是通过微积分的运算方法和自相关矩阵的方法来进行角点的检测, 进一步提高文字的提取效率。为了抑制噪声的产生, Harris检测算法是把高斯函数作为检测窗口, 平滑滤波是对图像的第一步处理, 图像中角点检测是对图像的进一步处理, 本文提出了一种视频字幕检测算法其依据是角点检测。

在视频图像中, 背景留下的一些角点也可能被看成是文字区域的角点。为了提高文字区域检测的准确率, 降低提取结果中的噪声, 应先将角点分布图中孤立的角点滤除。因为大量的角点存在于视频图像中的文字区域, 所以从角点分布图中来看, 角点分布密度很大的情况就是文字区域, 而在视频图像中的某些背景区域虽然也含有不够密集的角点, 但是文字区域构成的最小外接矩阵特征与背景区域角点构成的最小外接矩阵特征相差较大。可以利用这些对角点分布图进行过滤, 检测找出文字区域。本文总结了根据启发式规则和角点分布密度的文字区域检测、根据角点聚类的文字区域检测以及根据角点匹配的文字区域检测这三种文字区域检测的方法。

2 插值放大和混合阈值二值化方法

对切割出来的文字区域先进行灰度变换, 然后再插值放大、二值化。先将图片的大小和分辨率都进行插值放大, 以满足OCR软件对输入的图像质量的较高要求, 然后进行二值化。插值方法是一种图像放大增强的手段可以提高图像放大和灰度化之后的文字图片中文字和背景的对比度, 提高二值化的效果。图像增强技术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空间域法和频率域法。把原始图像的灰度直方图从比较集中的某个灰度区间变成全部灰度范围内的均匀分布的方法叫做直方图均衡增强, 本文就用运该方法对灰度化后的文字图像进行增强。在处理实际情况时, 一般先对原始图像的灰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并计算出原始直方图分布, 然后利用某个函数将图像的某个灰度值进行转换, 使原始图像成为均匀的积累直方图分布。

对于背景简单的文字图片, 用全局阈值二值化方法提取文字的效果较好, 而对于背景复杂的文字图片则使用局部阂值的二值化方法较好。如果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不能发挥其优点, 文字的提取效率也会相应的降低, 噪声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图像的细节也不能完整的保存, 只有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效果更加显著。对于背景简单的文字图像, 应该在使用二值化方法之前对文字灰度图像进行增强, 这样能提高二值化识别的正确率, 取得更好的二值化效果。对于背景复杂的文字图像, 首先应选取一个全局阈值把图像分割成几个小图, 因为全局阈值二值化方法在整个图像的二值化过程中只使用一个阈值, 此阈值的产生与整幅图像的灰度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当图像中前景较背景灰度值差距大时, 应该使用全局二值化方法。平均灰度法、OTSU法、迭代最优算法是常用的全局二值化方法。采用二值化方法计算全局阈值时效果更好。

全局阈值二值化和局部二值方法在提取文字后都会混入一定的噪声, 即使很小的噪声也会对OCR的识别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后果是输出内容和原内容相差很大, 所以要利用一定的方法把噪声去除。要想消除噪声, 只能在形态特征上对文字笔画连通域和非文字像素构成的连通域加以区分, 因为二值化后文字图像中的噪声与文字像素值相同。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 避免文字和图像相互混淆, 我们应采取这样一种方法:首先求出每个矩形的连通域, 找出每个矩形的宽度、高度、左上角坐标以及右下角坐标。再找出所有外接矩形高度、宽度值、左上角坐标值以及右下角坐标值出现频率最高的值, 这四个数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文字区域。噪声可能对文字图像边界相连的连通域造成错误的判断, 所以应根据文字区域的四个元素选定一个矩形框, 然后把该矩形框涂上不同于文字的颜色并把文字框住。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多样化以及内容的质量都会对成年和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给人们播放新鲜、积极向上的各类节目, 丰富人们的生活, 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 但是还不能把所有的节目内容进行监控,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更先进的操控方法。

参考文献

[1]杜奇, 向建勇, 袁腾春.一种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法[J].红外技术, 2008 (5) :33-36.

[2]谢毓湘, 栾悉道, 吴玲达, 老松杨.新闻视频帧中的字幕探测[J].计算机工程, 2010 (10) :67-71.

[3]钥建明, 吴立德.一种改进的文字/图形图像的快速分割算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09 (2) :201-206.

[4]季丽琴, 王加俊.视频字幕的自动检测与去除[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8 (13) :15-17.

对鲁迅文字广告的研究分析 篇8

鲁迅先生撰写广告, 始于1907年《〈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 并在其后约三十年的时间里, 伴随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始终, 止于1936年的《绍介〈海上述林〉》一文。1938年, 许广平在编辑《集外集拾遗》时, 将《〈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奔流〉凡例五则》、《〈艺苑朝华〉广告》、《文艺连丛》、《译文》终刊号前记、《绍介〈海上述林〉》六则广告作为附录收入其中。此时, 人们才开始了对鲁迅先生广告作品的关注。在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中, 又收入了《〈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劲草译本序》 (残稿) 、周豫才告白、《〈坏孩子〉附记》、《苦闷的象征》、《〈未名丛刊〉是什么, 要怎样? (一) 》、白事、鲁迅启事、《〈莽原〉出版预告》、编者附白、《〈敏捷的译者〉附记》、《〈未名丛刊〉是什么, 要怎样? (二) 》、《关于〈近代美术史溯论〉插图》、编者附白、谨启、鲁迅启事、《〈毁灭〉和〈铁流〉的出版预告》、《三闲书屋校印书籍》、《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铁流〉图特价告白》、《萧伯纳在上海》、《〈引玉集〉广告》、《〈木刻纪程〉告白》、《〈十竹斋笺谱〉牌记》、《俄罗斯的童话》、《“三十年集”缠上二种》、《〈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牌记》等多篇广告。此后又有《域外小说集》、《唐宋传奇集》、《思想·山水·人物》等十六篇广告被发现, 收于《鲁迅佚文全集中》。但这仍不是鲁迅广告作品的全部, 若再留心收集, 可能还会有鲁迅所拟的广告文字被发现。

二、鲁迅广告实践

(1) 受众定位现实生活中, 利用广告沟通受众, 要了解顾客是谁以及顾客的消费习惯和特点, 并运用合理的手段去捕获特定的有购买欲望的受众的心, 引起他们的注意, 满足他们的需求。鲁迅先生的广告受众定位十分明确。如在《〈死灵魂一百图〉广告》中, 鲁迅先生指出:“精装本所用纸张极佳, 故贵至一倍, 且只有一百五十本发售, 是特供图书馆和佳本爱好者藏庋的, 订购似乎尤就从速也。”, (1) 主要为满足“图书馆和佳本爱好者”的需求。在《〈引玉集〉广告》中指出, 出版画册是为“供中国青年艺术家之参考起见”。 (2) 《〈铁流〉图》则“专为研究美术者印玻璃版本二百五十部”。 (3) 在《〈毁灭〉和〈铁流〉的出版预告》中说:曾各特印“特价券”四百枚, 系为没有钱的读者起见, 并无营业的推销作用在内, 因此希望此种券尽为没有钱的读者所得。在《〈铁流〉图》中又说:“……并承作者好意, 不收画价, 仅欲得中国纸张, 以作印刷木刻之用。惜得到迟了一点, 不及印入书中, 现拟用锌版复制单片, 计四十幅 (其一已见于封面, 但仍另印) 为一套, 于明年正月底出版, 对于购读本书者, 只收制印及纸费大洋一角。倘欲并看插画的读者, 可届时持特加券至代售处购取。” (4) 在《苦闷的象征》中表示:“在初出版的两星期内, 特价三角五分 (5) 。”可见, 从受众定位来看, 出版、出刊是有针对性的, 既有为满足高层读者而推出的, 也有是为了向普通读者提供信息, 为财资不足的读者也花费了心思, 为读者着想, 推广图书, 而不把赚钱作为出书的最重要目的。

(2) 广告内容鲁迅先生的广告主要是书刊广告。如:《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艺苑朝华》广告、《文艺连丛》、《绍介〈海上述林〉》、《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劲草译本序》 (残稿) 、《坏孩子》附记等, 其内容着重于介绍出版的书、刊、画册。例外只有《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 这是一则以单独一页的形式发行的广告。书刊广告向读者宣传和推广书籍, 可帮助读者了解书刊的内容和特点, 并使读者产生购买行为。从广告内容中可看出, 这些书内容涵盖丰富, 有“足以益人, 足以传世”的译文精品《海上述林》, 也有“不阔气的作者的创作”《乌合丛书》, 有引进外国作者的作品, 如《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坏孩子》、《苦闷的象征》、《思想山水人物》, 有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 如《唐宋传奇集》广告;也有当代的作品集, 如《呐喊》、《飘渺的梦及其他》。

(3) 广告文案在广告实施的过程中, 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传播信息的载体与要素。奥格威曾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 广告效果的50%~70%来自广告的语言文字部分。 (6) 尽管广告当时在中国处于萌芽阶段, 但鲁迅先生的广告方案仍具有指导意义。

(1) 从标题来看, 鲁迅撰写的广告名称有直接冠以“广告”的, 如《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艺苑朝华》广告、《〈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引玉集》广告。此外, 标题也有以“启事”、“告白”、“出版说明”、“出版预告”等出现的, 如《鲁迅启事》、《周豫才告白》、《〈铁流〉图特价告白》、《〈木刻纪程〉告白》、《〈莽原〉出版预告》等。

(2) 广告正文是广告文案的主体, 是对广告标题的解释和广告主题的详细阐释, 讲述销售信息。 (7) 鲁迅先生撰写的广告正文, 常运用一些简单技巧来突破读者的心理, 传达图书信息, 引起读者的兴趣。“直接推销式正文”以客观而直截了当的表现手法, 述说要传达给消费者的内容。语言运用符合应用文的特点, 语言简明, 一般采用叙述句式介绍书刊的出版年月、出版者、主要内容和特点、印数、价格、代售处等内容, 风格朴实, 句式运用得当, 有重点语句, 也有对称、排比等句式, 在词语选择上鲜有“差不多、可能、几乎”这种不确定的语言。

(4) 广告目的鲁迅不论在他的广告文案里运用了何等文学语言, 其目的都是为了售书。在为刘半家重新标点刊印的《何典》所作的序中, 鲁迅是这样表述的:“那么, 即使我是怎样的十足的上等人, 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 既要印卖, 自然想多销, 既想多销, 自然要做广告, 既做广告, 自然要说好。” (8) 而在《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的广告中, 鲁迅先生说:“大志向是丝毫也没有。所愿是:无非在自己, 是希望那印成的从速卖完, 可以收回钱来再印第二种;对于读者, 是希望看了之后, 不至于以为大受欺骗了。” (9) 从以上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广告所起的营销效果的认识, 即认为广告的目的在于推销, 而书刊广告的目的就在于推销书籍。

三、广告思想分析

1、广告中反映的进步思想

鲁迅先生的思想特点是紧贴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继承先进文明, 改造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 提出对未来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精神, 希望重塑“民族灵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10)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反映出他的进步思想, 广告也不例外。如在《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中, 鲁迅写道:“……亦欲使我国国民, 知其省其地之矿产而已。……惟望披阅是书者, 含吾国宝藏之将亡, 怜仆等才力之不逮, 一为援手而欲助焉……” (11) 反映出鲁迅先生担忧祖国宝藏外流的心情。鲁迅推荐的书刊, 或反映国外人民反抗压迫, 争取光明和平, 如《铁流》、《俄罗斯的童话》;或介绍国外先进思想和文艺论著, 如《海上述林》, 此书是瞿秋白的译文集, 上卷收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拉法格等人的文艺评论以及高尔基论文选集和拾补等。

2、真实性———提倡广告要“做实事”, 而不能“做假戏”

只有真的声音, 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 是广告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真实是我们评判一则广告的重要依据。鲁迅提倡说实话, 在1934年《书信·致姚克》中, 鲁迅说:“只要写出实情, 即于中国有益, 是非曲直, 昭然具有, 揭其障蔽, 便是公益耳。” (12)

(1) 鲁迅先生认为, 广告的文字表达应有分寸, 不能夸张和虚假。如:在《莽原》出版之前, 《京报》曾刊登一则邵飘萍代拟的广告:“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消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请自本星期五起快读鲁迅先生主撰《□□》周刊, 详情明日宣布。本社特白。” (13) 鲁迅先生认为这则广告“夸大可笑”。亲自执笔重写, 改为:《莽原》“闻其内容大概是思想及文艺之类, 文字则或撰述, 或翻译, 或稗贩, 或窃取, 来日之事, 无从预知。但总期率性而言, 凭心立论, 忠于现世, 望彼将来去。” (14) 广告语对《莽原》的内容作了准确的概括。

(2) 鲁迅先生认为, 广告必须是事实, 不能欺骗。1931年10月26日上海《文艺新闻》第32号广告栏刊发了一则“鲁迅启事”:顷见十月十八日《申报》上, 有现代书局印行鲁迅等译《果树园》广告, 末有“鲁迅先生从他许多近代世界名作中, 特地选出这样的六篇, 印成第一辑, 将来再印每二辑”云云。《果树园》系往年郁达夫先生编辑《大众文艺》时, 译出揭载之作, 又另有《农夫》一篇, 此外我与现代书局毫无关系, 更未曾为之先辑小说, 而且也没有看到过这“许多世界名作”。这一部书是别人选的。特此声明, 以免掠美。 (15) 这是鲁迅针对现代书局的一则不准确的广告所写的。现代书局编印了一部苏联作家短篇小说集———《果树园》, 书中除收入鲁迅所译斐定的《果树园》外, 又收入别人所译的短篇小说五篇。但其封面和扉页署“鲁迅等译”, 而各篇并未注明译者姓名, 此后又在报上刊发更不真实的广告, 称该书皆为鲁迅之作, 鲁迅因此作上文以示清白。

(3) 鲁迅认为好的商品或者服务本身是做好广告的前提

鲁迅主张“不要贴大广告, 却不妨卖好货色”。单页广告《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既是一则广告, 又是一篇体现作者广告理念的宣言。这则广告开头是这样说的:“敝书屋因为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堕落和滑头, 有些不满足, 所以仗了三个有闲, 一千资本, 来认真绍介诚实的译作, 有益的画本, 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宁可折本关门, 决不偷工减料。卖主拿出钱来, 拿了书去, 没有的奖品, 没有特别的花头, 然而也不至于归根结蒂的上当。……因为敝书屋是讲实在, 不讲耍玩意儿。” (16) 这则广告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买书抽彩有奖特别是奖品为美人头像的做法的不赞同, 于是在这则广告中对买东西有奖、名人挂空名等“特别的花头”作了微妙的讽刺。

(4) 鲁迅批评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投机的风气, 希望广告业能遵守职业道德, 净化当时中国的广告市场

在《文艺连丛》一文中, 鲁迅先生说:“投机的风气使出版界消失了有几分真为文艺尽力的人。三闲书屋曾经想来抵抗这种颓运, 而出了三本书, 也就倒灶了。我们只是几个能力未足的青年, 可是要再来试一试。看看中国的出版界是否永远是这么没出息。我们首先要印的一种关于文学和美术的小丛书, 就是《文艺连丛》。为什么“小”, 这是能力的关系, 现在没有法子想。但约定的编辑, 是真肯负责任的编辑, 他决不只挂着一个空名, 连稿子也不看。因此所收的稿子, 也就是切实的翻译者的稿子, 稿费自然也是要的, 但决不是专为了稿费的翻译, 总之, 对于读者, 也是一种决不敢欺骗的小丛书。” (17)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出版界碰到了棘手的问题———“投机的风气”, 这当然不能被接受, 做出版的人应该“负责任”, 出版的书应该是“不欺骗”的书。所以书籍本身首先应是值得阅读的, 接着才是是否做广告的问题。

四、小结

鲁迅先生所撰写的广告内容翔实、文笔朴实、思想进步, 同时指出了当时广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分析文字 篇9

一、目前语言文字训练中的问题

(一)高低年级识字任务安排不当

作为语言文字训练中最基础的识字训练,针对高低年级应该有不同的任务要求。2011版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 ,其中2500个左右要 求会写”。相比较原先的要求有所增加。 所以相对于原先的教学要求 :会认, 会读,会写,会用即“四会”的要求,要有所改变。而现在许多教师, 特别是教龄较长的老教师则不能及时地改变原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对所有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四会”, 没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们的负担,对学生的识字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不能巧妙地利用课后习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大致分为四到五种类型,一是朗读,背诵或者复述等类型的常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二是书写训练,每一年级的第一册书, 二三册书和第四册书都有不同的类型样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汉字书写,为学生树立一定的规范榜样作用。三是常用词语,意为帮学生将自己的语文基础打牢。四则是与课文有关的思考题,从课文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五个类型是存在于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年级才会有的写作题,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五个类型相结合必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掌握水平,但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后题,有些教师只注重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还有些教师竟完全不关注课后题。

(三)对教科书中课文安排的目的理解有所偏差

2011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删减了课文的类型。同一年级的第二册书中课文均为精读文章,第三册书也只有一篇略读文章,且二三册书中课文都控制在26篇以内,然后课文的理解深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加深。这样是在小学阶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训练模式,集中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且这种训练是专门为小学设计,语言平实规范,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某些教师都单单追求考试成绩,集中训练学生考频较高的文章, 对那些更具语言文字魅力的文章一笔带过,这有悖于教材的安排目的,更有悖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对策方法

(一)加强识字任务的有效训练

针对现在的苏教版教材,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阶段教材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地规划学生的识字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基础字词。面对更多的字词内容,教师应该一改之前的“四会”方式,采用 “识字分流”的方式。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要求其多识字,写的任务只限于一些基础的词汇,并且要求学生简单理解学生字词含义即可。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有了之前低年级的基础,现在就把重点放在书写,并自然而然地对字词进行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即可完成。这样一来,便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在三年级课文 《军神》 中,学生识读了刘伯承的 “承”字,但对其的理解只限于名字, 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就会学到“承载”一词,此时便要理解“承”字所蕴含的意思了。

(二)精品文章教材,体验文章特色

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极具价值与特色的文章。或是有特殊技巧,或是表达宏伟的精神,或是华美的语言。 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文章来进行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例如 《长江保卫战》 一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为学生复原了洪水爆发时,战士英勇无畏抗击洪水的情景,感受主人翁们的爱国情怀。“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 黄晓文在腿部扎进铁钉时,“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等语言都极其富有魅力,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品味。

《细胞分析语言文字学研究》序 篇10

这部著作, 是他近年来悉心学习研究的重要成果, 也标志他在治学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他的资格, 为之作序的当为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 由此, 作为后学, 更加深切缅怀黎锦熙、郭绍虞、朱星等, 我心目中、我所敬仰的独具慧眼的大师级语言学家, 他们倘健在, 当会给予我们多少启示、支持与指引呀!由于与鲁川先生相知共事两年有余, 其间“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意气相投, 自认遂为忘年挚友, 这也许是他对我格外垂青惠顾的原因吧。于是, 便不顾辈分资格, 慨然应允为之作序。

鲁川先生是一位兼治计算机信息科学与语言文字学的两栖资深专家。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为我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先后被聘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87年被选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有《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 (商务印书馆, 2001) 、《汉字信息语法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等著作;发表多篇论文, 其中代表作为《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 语文出版社2004) 。

鲁川先生自称他拜的第一位老师为社科院语言所的范继淹先生, 他的语言研究的良好素养, 便出于范先生的导引;他拜的第二位老师为北京大学的徐通锵先生, 由此成为了“字本位”的信奉者与研究者;他拜的第三位老师为徐德江先生, 由此他认识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弊端, 也认识到了“字本位”理论的局限性, 从而接受了徐德江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细胞分析语言文字理论。

鲁川先生总结出徐德江先生在语言文字理论研究上的几个特点是:1.具有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根基上的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2.通过对第一阶段西方人创建的“普通语言学”的深入研究, 大胆提出创新性的新理论;3.对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和智慧结晶的汉字有独特的深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东方人创建的第二阶段真正的“普通语言文字学”新理论;4.按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化, 以“字宝宝乐园”为基地进行了成功的实验;5.提出汉字“科学性、易学性、智能性、国际性、艺术性”的五大特点, 为汉字走向世界, 促进世界学汉语热潮作出了重大贡献。

就上述五点来说, 鲁川先生认为徐德江堪称为哲学家、理论语言学家、汉语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成功的文化教育企业家。鲁川先生对徐德江在语言文字理论研究上的成绩与特点作出的评价, 我认为是他通过深入学习、对比研究之后总结出来的, 是客观、公允和恰当的, 我完全赞同。

鲁川先生认为一百年来外国和中国在语言学文字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没有多少重大突破, 是因为没能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进行研究。徐德江是他所接触到的, 自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细胞分析方法研究语言文字并取得重大成果的第一人。鲁川认为一个语言学家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作支柱, 在语言研究上只能是炒冷饭。他认为在语言文字研究上过分的自以为是, 必然导致糊涂。鲁川在语言文字理论的研究上不断探索、思考、比较、扬弃, 为求得真知苦苦追寻多年。比如:徐通锵认为, 语言是现实的编码系统;鲁川认为语言是知识的编码系统;徐德江认为语言是认识的编码系统。经过比较研究, 鲁川认识到:首先, 人的认识往往与现实不完全一致;其次, 人的知识系统只是通过归纳总结感性认识, 上升而成的理性认识, 而这些理性认识与现实, 同样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人们总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求更加接近现实。故此鲁川认为:徐通锵与鲁川的定义是不够科学的, 而徐德江的观点则既包括了理性认识又包括了感性认识, 而且这些认识在不断深化, 以求逐渐接近现实。经过分析比较, 鲁川接受了徐德江的观点, 即认为语言是认识的编码系统。

鲁川先生在深入学习研究徐德江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细胞分析语言文字理论的基础上, 连续写了多篇文章。他对徐德江的语言文字理论, 作了深入的剖析, 以自己对语言文字研究的多年丰富积累和独到眼光及独特方法, 全方位、分专题作了诠释与探讨, 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些文章均已发表, 现又集结为《细胞分析语言文字学研究》一书出版。

鲁川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 不断学习, 历久弥新, 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研究方法和语言文字理论, 体现了深厚的学术修养。比如:他十分善于将一般的叙述上升为理论, 善于对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字现象用极为精辟的语言概括总结出来, 他还善于将计算机语言应用研究与普通语言文字研究相结合, 形成的理论及创制的术语使人读来耳目一新, 令人叹服。他的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他的图解法, 往往使复杂的理论叙述变得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鲁川先生在古稀之年 (他笑言“古稀今不稀”) , 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新的理论, 不断接受新的知识, 并且兴致盎然地探索真理, 以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追求, 从中获取、领悟生命的真谛。他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全然没有老的概念。他的人格与精神深深感染着他身边的人, 尤其令我感动与敬佩。跟徐德江与鲁川二位先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己, 一心追求真理的精神相比, 恕我坦言, 我感到当下, 语言文字学界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为轻视理论, 二为唯己自闭。

关于轻视理论, 在下不揣冒昧地认为, 是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中大多只注重语言文字事实的罗列与分析, 而轻视语言文字理论的创新与研究;二是在研究中大多只遵从以索绪尔及其流派为核心的旧的西方语言文字理论, 却不能很好地自觉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理论的重要性,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说:“任何实际的行动, 其实都是在一定的‘理论’下付诸实施的, 只是许多时候没有意识到‘理论’在发挥作用。恩格斯说:‘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 可是没有理论思维, 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 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在这里, 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 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地、因而是不正确地思维的最确实的道路。’我们常说的‘科学发展观’, 其实强调的就是指导工作的‘理论’要科学, 不能简单地拍拍脑袋, 这是党风问题。” (《北京日报》2009年12月28日17版)

我国语言文字学界“近百年来一直跟着印欧语的眼光转”, 从理论到方法, 无不带有明显的西学印记。长期以来, 有的人只埋头微观分析或历史回顾, 忽视理论思考和创新, 由此形成的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搜集材料的科学”;有的人虽然注重理论思考, 但是, 总也跳不出由西方语言文字理论形成的固有框架。上述这些, 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在下也就无须再多费笔墨了。这里想多说几句的问题是:很多人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指导思想。党中央提出文化的多元化, 意识形态的一元化, 即马克思主义一元化领导。上世纪50年代, 有人引用马、恩、列、斯的语录, 用于说明语言问题, 但多属于生搬硬套, 并没能采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领会其精髓。“文革”之后, 又有人鄙视马克思主义, 认为其思想已经过时, 于是, 只从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中汲取营养, 以形成自己的所谓“新”理论, 并由此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这样的语言文字研究只能是套搬, 其结果就是亦步亦趋, 跟在西方语言文字理论后面的所谓“接轨”。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之重要性, 以前的不说, 仅就改革开放以来即可看出, 邓小平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步步深入的中国社会变革相结合, 汇集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的智慧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语言文字学界的研究, 作为指导思想亦非常重要。忽视甚至鄙视马克思主义, 作为学界的思潮, 是学界长期以来无重大理论突破与创获的症结所在。

以索绪尔及其流派为核心的西方语言文字理论, 其理论基础是索绪尔所吸取的以华尔拉斯为代表的瑞士正统经济学派的理论。该经济学派的理论存在严重先天缺陷, 索绪尔将其理论和方法引入语言研究之后, 形成了由其奠基而后近百年来不断发展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因而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就不可避免地必然存在严重先天缺陷, 诸如注重形式、注重静态分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 以及表现出僵化和片面性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详见拙文《语言学与政治经济学》, 《汉字文化》2009年第5期) 该理论引入中国之后, 虽然形成了中国现代语言文字之学, 但不可否认的是, 又成为长期以来一直笼罩着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典型的事例就是:关于“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问题的理论探讨。2009年, 上海召开“汉语独特性理论与教学国际研讨会”, (笔者按:在下认为“独特性”研究的提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因为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 离开了共性, 也就无所谓个性。) 出席会议的学者, 有“字本位”的代表、有“词本位”的代表、有“词素本位”的代表。所谓“本位”, 就笔者理解, 当为“基本结构单位”。这些代表似乎都在寻求语言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与会的三方就“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问题, 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三方各持己见, 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在下愚见, 如果认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 那么将口说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说成是“字”, 让人难以接受, 又如联绵词“踌躇”等, 多由两个汉字构成, 其中的一个汉字“踌”或“躇”显然不具备自足义 (笔者按:“自足义”这一术语为鲁川先生首创) , 便难于说通“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如果认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 那么双音节词, 如“国家”, 其中“国”与“家”两个语素分别有音又有义 (笔者按:这里的“义”既包括“自指义”又包括“他指义”。这两个术语亦为鲁川先生首创, 其含义见下文) , 也存在问题。如果认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素, 那么像“沙发”这样的词, 分别由“沙”和“发”两个汉字组成, 但是, 其整体意义又分别与这两个汉字不尽相同, 也存在问题。这些各自理论上存在的缺陷, 构成了会议上辩论各方的激烈争论。

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说“在这里, 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上述三方苦苦争辩, 可能就是在寻求语言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 也就是徐德江先生所说的语言文字的细胞。凑巧的是这也正暗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就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 并由此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可见, 细胞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问题仅仅在于是否自觉运用这一方法, 以及运用得正确与否。上述三方虽然客观上似乎在寻找“细胞”, 但是主观上他们却未必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且, 遗憾的是他们也未能找到语言文字的真正的“细胞”。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细胞分析方法, 并独创地找到了语言文字的真正的“细胞”, 目前就我们所知, 徐德江先生是第一人。

徐德江先生 (2005) 指出:“至今, 语言学界对口说语言和文字各自的‘天然单位’——细胞形态, 尚未做出科学性的分析。特别是对真正的客观存在的, 最简单的一个细胞形态, 未做出科学的分析。这也是影响文字学语言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上述问题, 徐先生出版的大作《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 (同心出版社, 2009年) 作了精妙的解答。徐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细胞”分析方法, 从政治经济学的商品分析中受到启发, 在苦苦求索了近40年之后, 终于找到了口说语言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 并首称之为“语基”, 以及文字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 并首称之为“文基”。

首先, 关于口说语言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 徐德江先生认为:口说语言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是在说话的过程中, 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单个声音, 即听觉能感知的一个单独的声音, 称为“语基”。一切口说语言的细胞, 都是“语基”, 这是人类口说语言的共同特点。

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有两种:一种是只有“自指义”而无“他指义”的“语基”;另一种是既有“自指义”同时又有“他指义”的“语基”。研究“语基”时, 必须彻底排除文字的干扰。比如, 俄文“русский”, “ру”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两个字母共同表示的一个“语基”, “сс”是由两个相同的辅音字母只发一个音来表示的一个“语基”, “кий”是由一个辅音、一个元音和一个半元音三个字母共同表示的一个“语基”, 而一个辅音字母“щ”却是两个“语基”。人们在研究西方口说语言时, 往往总是从字母出发考虑问题, 这就歪曲了口说语言的情况, 不能真实地看清口说语言的特点。 (笔者按:按徐先生的观点, 字母和词之间应当有“语基”。)

口说语言的“语基”内容还可分为 “无字形”和“有字形”两种:“无字形语基”的口说语言, 是“无字口语”, “有字形语基”的口说语言, 是“有字口语”。

有字口语的细胞——“单语基词”的结构中, 第一层次是“语音标独功能” (即音+义+形, 也叫“语材”) 和“语音结合功能 (语法) ”。与无字口语的“语音标独功能 (语材) ”不同的是, 有字口语的“语音标独功能 (语材) ”的因素不只有“语音”和“语义”, 还有“字形”。“字形”同“语义”一样, 都是内容, 而“语音”是物质外壳。“字形”不同于“语义”, 是一身二任:既是“语音”的“所指”, 又是“语义”的“能指”。与无字口语“语音结合功能 (语法) ”不同的是, 有字口语“语音结合功能 (语法) ”的因素, 不只是有“本语音+他语音”和“语法意义”, 同时还有“本字形+他字形”。“本字形+他字形”与语法意义都是内容, 而“本语音+他语音”是物质外壳。“本字形+他字形”不同于“语法意义”, 也是一身二任:既是“本语音+他语音”的“所指”, 又是“语法意义”的“能指”。用图表示:

口说语言的各种单位:词、词组、句子, 是由“语基”构成的。“语基”可构成“单语基词”, 也可组成“多语基词”, 由“单语基词”“多语基词”分别或共同组成“词组”, 由“单语基词”“多语基词”“词组”分别或共同组成“句子”……。

第二, 关于文字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 徐德江先生认为:文字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为“文基”。汉字的每一个字, 就是一个“文基”——汉字的细胞。拼音文字的“词”与“字”是一致的, 每个单词, 就是一个“文基”——拼音文字的细胞。

文字的细胞——“文基” (“字”) 也有两种, 一种是只有“自指义”的“文基” (“字”) , 另一种是既有“自指义”同时又有“他指义”的“文基” (“字”) 。

文字的细胞——“文基” (“字”) 内容还可分为“无音”和“有音”的两种:“无音”的“文基” (“字”) , 是“非字音文字”, “有音”的“文基” (“字”) , 是“字音文字”。人类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非字音文字”, 第二阶段是“字音文字”。

“字音文字”的细胞——“文基” (“字”) , 有“单语基”字音的, 又有“多语基”字音的。汉字的“字”都是“单语基”字音;拼音文字的“字” (即词) 一般是“多语基”字音的。

字音文字的细胞——“文基” (“字”) 的结构中, 第一层次是“字形标独功能 (语材) ”和“字形结合功能 (语法) ”。与非字音文字的“字形标独功能 (语材) ”不同的是, 字音文字的“字形标独功能 (语材) ”的因素不只有“字形”与“字义”, 还有“字音”。“字音”同“字义”一样都是内容, 而“字形”是物质外壳。“字音”不同于“字义”是一身二任:“字音”既是“字形”的“所指”, 同时又是“字义”的“能指”。与“非字音文字”的“字形结合功能 (语法) ”不同的是, 字音文字“字形结合功能 (语法) ”的因素不只有“本字形+他字形”和“语法意义”, 还有“本字音+他字音”。“本字音+他字音”同“语法意义”都是字音文字“字形结合功能 (语法) ”的内容, 而“本字形+他字形”是物质外壳。“本字音+他字音”不同于“语法意义”也是一身二任:“本字音+他字音”既是“本字形+他字形”的“所指”, 又是“语法意义”的“能指”。用图表示:

第三, 对于口说语言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语基”的意义, 徐德江先生作了详细分析。

作为口说语言的细胞 (基本结构单位) ——“语基”, 分两类:一类是只有“自指义”而无“他指义”的“语基”;一类是既有“自指义”同时又有“他指义”的“语基”。

“语基”只表示语音或字形自身, 而不表示其他事物, 这种“意义”就是“自指义”。“语基”表示的不是语音或字形自身, 而是语音或字形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 这种“意义”就是“他指义”。

根据徐德江的理论, 鲁川先生在“字音文字”的研究中, 对字义有了全面的认识:

第四, 运用“细胞”理论, 徐德江分析了汉语与印欧语及其文字在“明确简约”程度上的差别。

汉语的“语基”与音节是重合的, 一个“语基”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语的“单语基词”也就是“单音节词”。汉语的“语基”, 一般都是“自指义”与“他指义”同时存在。印欧语的“语基”, 主要是“自指义”为多数, 同时兼具“自指义”和“他指义”的“语基”, 数量较少。汉语口说语言所以明确简约, 是因为汉语的细胞一个“语基”就是一个音节, 而每个“语基”都是既有“自指义”又有“他指义”。

印欧语口说语言的细胞, 一个“语基”就是一个音节的较少, 多数的音节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基”构成;而且, 一个“语基”同时兼具“自指义”和“他指义”的也较少, 往往是由两个或更多的“自指义语基”组合起来才具有“他指义”。一切口说语言的“词”“词素”并非都是“单语基”的。结构主义没有发现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这个层次, 只注意到“词”“词素”, 所以, 虽然对语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发展到一定程度, 局限使其走向了反面。

汉语的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与文字的细胞“文基”——“字”是一致的。一个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就是一个文字的细胞“文基”——“字”。每一个方块字, 不管笔画多少、部件多少, 都成为一个个相等的方块形, 易于分辨。所以, 汉字也是“明确简约”的优点突出。拼音文字的细胞“文基”——“词” (即字) 与印欧语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是不一致的。一个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与一个文字细胞“文基”——“词” (即字) 完全对应的较少, 大多数都是一个文字的细胞“文基”——“词” (即字) , 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口说语言细胞“语基”相对应。而且, 每个“文基”“词” (即字) 的字母都是线性排开, 字形长短不一, 相差很大。所以, “明确简约”的程度, 就比不上汉字了。

索绪尔从历代语言学家只就文字研究语言的倾向里走出来, 重视了口说语言的研究, 做出伟大的贡献。但他认为在口说语链中, 难以区分出具体的单位, 只好借助文字的单位——“词” (法语称“mot”, 英语称“word”) 来作为口说语言的单位, 这样就将口说语言真正的基本结构单位——“语基”, 即口说语言真正的细胞掩盖起来, 将口说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与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视为一体, 在细胞上就没有分清口说语言和文字的界限。这就是结构主义虽然称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体系, 但却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一个王国”的根本原因。

第五, 运用“细胞”理论, 徐德江分析了“语基”与“语素”的不同。

“语基”也不同于“语素”。《现代汉语词典》称:“语素”即“词素”。“词素”:“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词根、前缀、后缀、词尾都是词素。有的词只包含一个词素, 如‘人、蜈蚣’等。……”可见, “语素” (词素) 既没区分开口说语言和文字的差别, 又不是语言和文字的“最小的”单位。汉语文的“蜈蚣”是一个“语素” (词素) , 但就口说语言来说, 是两个“语基”;就文字而言, 是两个“文基”。而印欧语的一个词根、一个前缀、一个后缀、一个词尾, 就口说语言来讲, 很多是不止一个“语基”;就文字而言, 它们并不是一个“文基” (单字) , 只是一个“文基” (单字) 的部件。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 口说语言和文字的细胞都是以物质外壳为基础的。口说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音, 文字的物质外壳是字形。口说语言的细胞是在说话的过程中, 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单个声音, 即听觉能感知的一个单独的声音, 我们称之为“语基”。文字的细胞就是“文基” (“字”) 。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单个声音是有限的, 所以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的数量是有限量的。文字的细胞——“文基” (“字”) 是无限量的。一切口说语言和文字都如此。

第六, 运用“细胞”理论, 徐德江分析了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 (“单语基词”) 和文字的细胞——“文基” (“单字词”) 其原料与其结构的异同。

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 (“单语基词”) 和文字的细胞——“文基” (“单字词”) , 其原料有同有不同。有字口语和字音文字的原料都是无字口语的细胞——“语基”和书写符号。用公式表示:

而无字口语的细胞——“语基”的原料是“人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人对某事物的认识”。用公式表式:

非字音文字的细胞——“文基” (“字”) 的原料是“书写符号”和“人对某事物的认识”。用公式表示:

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 (“单语基词”) 和文字的细胞——“文基” (“单字词”) , 其结构也都是不同的。需特别强调指明的是, 无论是无字口语、有字口语, 也无论是非字音文字、字音文字, 其细胞结构的第一层次, 都是“标独功能” (人对事物独立性认识) 与“结合功能” (人对事物部分联系性认识) 这两个要素。而不是“音义的结合”。“音”和“义”的结合只是无字口语细胞——“语基” (“单语基词”) 的结构第一个层次即一个要素“标独功能”的组成因素。“音”和“义”的结合既不能代表无字口语细胞——“语基” (“单语基词”) 的整体, 更不能代表有字口语、非字音文字和字音文字的细胞“语基” (“单语基词”) 和“文基” (“单字词”) 的整体。用图表示:

就非字音文字而言, 其细胞——“文基” (“单字词”) 的“标独功能”, 只有“形”和“义”两个因素, 而没有“音”。用图表示:

有字口语的细胞——“语基” (“单语基词”) 和字音文字的细胞——“文基” (“单字词”) 中, 其“标独功能”的因素中, 除有“音”和“义”而外, 还有“形”。用图表示:

可见, 将词的结构说成是“音义的结合”是何等的片面。

上面, 我把徐德江先生的观点做了摘要梳理。徐先生在研究中发现, 当今的语言文字理论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都有片面性, 甚至是错误的。用百年来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解释、解决当前在理论上和教学中的问题, 已经山穷水尽, 在这种情况下, 迫不得已, 徐德江先生只好创建了一些新的术语, 用这些新的术语和新的理论来说明、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 于是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感到十分的顺畅。徐德江先生在《资本论》“英文版的序”里读到恩格斯这样一段话:“一种科学每一次新的解释的提出, 都包含这门科学术语上的一次革命。”于是, 他就放心地、大胆地、实事求是地对语言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进行改造:正确的接受下来;片面的, 重新解释;没有的, 自己创造。这样, 关于什么是元音、辅音、音节、字、词、同音词、构词法、语法……都提出了新的解释。因此他的观点看上去, 就和汉语汉字研究中现存的、完全遵从西方理论体系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格格不入, 这应该是很自然的。对上述徐德江先生的观点, 鲁川先生撰写了《与时俱进地探索语言文字的“细胞”——徐德江语言文字理论评析之三》 (《汉字文化》2009年第4期) 作了精彩阐释。

根据上述徐德江语言文字细胞分析理论, 将语言和文字看作两个王国。口说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基”, 文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文基”。口说语言的各种单位:词素、词、词组、句子, 都是由“语基”构成的。也就是说:词素、词、词组、句子虽然是口说语言的各种单位, 但不是基本结构单位。口说语言的细胞——“语基”有两种:一种是只有“自指义”而无“他指义”的“语基”;另一种是既有“自指义”同时又有“他指义”的“语基”。文字的细胞——“文基” (“字”) 也有两种, 一种是只有“自指义”的“文基” (“字”) , 另一种是既有“自指义”同时又有“他指义”的“文基” (“字”) 。在下窃以为语言、文字的细胞分别用“语基”和“文基”来取代“字本位”“词本位”“语素本位”等理论是科学的。在语言和文字两个王国中, 像“乌鲁木齐”中的“乌”, 是个只用其“自指义”的“语基”或“文基” (“字”) ;而“乌鸦”中的“乌” 是既有“自指义”同时又有“他指义” 的“语基”或“文基” (“字”) 。

徐德江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在语言文字研究中作了联想, 从而有了重大创获。正如上文所引恩格斯所说的话:“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 可是没有理论思维, 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 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徐德江先生则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受到启发:产品的二因素“有用劳动”和“自然物质”, 一旦进入交换, 就产生了质变, 成为商品, 其二因素就变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了, 然而“使用价值”可单独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却不能单独表现出来, 必须在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由此, 他联想到了语言的各个单位也有二因素, 即他所称谓的“标独功能 (语材) ”和“结合功能 (语法) ”。“标独功能 (语材) ” 可单独表现出来, 而“结合功能 (语法) ”却不能单独表现出来, 而必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的结合中才能体现出来。对上述徐德江先生的观点, 鲁川先生撰写了《语言文字单位都是标独功能和结合功能的对立统一体——徐德江语言文字理论评析之五》 (《汉字文化》2009年第6期) 亦作了精彩阐释。

徐德江的语言文字理论研究实践, 正如恩格斯所说, 是运用了唯物辩证法之后, 使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了整理材料的科学。鲁川先生说:人皆曰, 1898年马建忠所作《马氏文通》建立了中国现代语言学。而1998年鲁川则说, 1898年马建忠所作《马氏文通》建立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中国现代语言学。鲁川先生还说: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徐德江是当代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人。鲁川先生称接受徐德江语言文字理论是自己脱胎换骨的过程, 而其于我则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好像把蒙住自己多年的坚韧鼓皮一下子给撕开了。

文字已不再做爱,文字在死亡 篇11

1善良、2凶残、3美丽、4忧郁、5温顺、6好色、7邪恶

在一只夜莺啼血的歌喉中,我和七个女人野蛮地相爱

她们一会儿是亚马逊女人在战场上厮杀,割下自己右边的乳房给敌人下酒

一会儿是狄俄倪索斯的女仆寻欢作乐

数着酒的手指1、2、3、4、5、6、7,从灰烬中将我拉到铺满尸体的床上

1,她的绝望是禁欲和善良在母牛肚子里的私生子,为此,上帝在她的身体里酿造了经血,和创世一样的年纪以阻止男人会走路的石头长出毛和蝙蝠变成哑巴

2,嗜血的蜘蛛,她用山羊的胡子当作春药蛊惑世界她在约翰干涸的头颅里分娩,但是不能等到太阳睁开双眼否则众神们统统都要遭殃,相互之间没有关系和血缘

3,丑陋的女人的心肠,我随手从黑夜的牙齿中抽取一把锋利的刀在你雪白的胸脯上刻下我对生活的厌恶,和一只开屏的孔雀的屁股以此歌颂世人美丽的漂浮在下水道里的油污和他们的上流社会

4,正如我手中没有翅膀的绿苍蝇,你挂在窗台的忧郁的尸体变成一颗石榴树

在二十年后,开花结果,却和天边飞过的盲目的鸟儿成亲

我丈量爱情的尺子在你们的洞房里变成了匆匆老去的岁月,埋在四分五裂的天上

5,宙斯化身的男性的奶牛,你为何躺在一件女用贴身内衣的纽扣里?

那个婊子屁股里的思想怎么能够渴望长出一只山羊的尾巴?

她是虚伪的国王,她会在宣布祈祷之后,开始带着诚意杀光所有人

6,悲剧的舌头,在蓝色的火焰中吐露白色的呜咽,挂在夜幕下的身体被欲望的烧酒撕碎,我躲藏在她的身体里咒骂我自己的灵魂和我那骑在马背上的诗歌,以此向她求婚

7,带着永久的醉意的土壤里,有超现实主义的男人在犁地,象征主义的女人在播种,贫瘠的荒漠里长出破碎的我和晴朗的阉割,诗人已死,把一切美好都忘掉,真正的罪孽还在酣睡,未来主义还没有到来,而现在,我怎么能说我活过?

【文字的死亡】

有一天,我站在正在建设的时代广场前,看着一个疯子,一个男人,他穿着一条十分耀眼的黄色的连衣裙,戴着一个具有某种异域风情的草帽,他在广场上对着每个陌生人笑。他那种癫狂的极尽认真与严肃的态度深深吸引了我,我站在他身后看了他很久。很奇怪,一种严肃、认真地微笑,竟然在一个疯子的脸上出现,带着孩子般的纯真。如同一个世纪以前,疯了的尼采抱着一匹被鞭打的马痛哭。他们都饱含一种诚意的纯真。在这样的纯真里隐藏着最原始、最平静的抗议,如同婴儿的呼吸那般轻盈,轻盈得没有任何力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贡和布勒东在荣誉军人医院值夜班时会在甬道里高声朗读《马尔多罗之歌》。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布勒东这样说:“况且文字已不再游戏,文字在做爱。”如今,当人们谈论伟大诗人艾吕雅关于爱情的文字时,总是说艾吕雅的文字给人这样的感觉:男女都在爱情中享受,也在享受中抗争。其实,那个时代的文学产物大抵如是。这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是所有时代的参照。

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拉伯雷的《巨人传》再到斯特恩的《项狄传》再到哈谢克的《好兵帅克》,我把这些人的作品归入到“文字在游戏”的范畴。而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到卡夫卡的《城堡》到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再到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再到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到耶内利克的《钢琴教师》再到米兰·昆德拉乃至整个垮掉派以及后垮掉派,我把这些人的作品归入到“文字在做爱”的范畴。

但是,现在我却想在布勒东说的那句话再补充一句,时至今日,文字已不在做爱,文字在死亡。时至今日,文字已经不再作为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来对抗社会和一些人,恰恰相反,文字被这个社会和一些人利用,反过来对抗人类,反过来对抗那些需要得到文字庇护的人。

文字的死亡意味着人类生活最美的部分的死亡,意味着人类丧失了抗争的能力。而这最美的部分和抗争便来自于身体以及对身体的想象。

【宣言】

凡夫俗子啊,你们的鼻子里开满了黄疸病

小儿麻痹症和被狗咬过的传统与现实。

当我牵着我深蓝色的马,在未来某个僵硬的清晨推开门

啃着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策兰、曼杰什坦姆、艾略特和达达主义者们“优美的尸体”

用太阳擦干嘴,一一拒绝你们

被蚊子叮了三个包的呼吸。

分析文字 篇12

关键词:联机书写指导,字母连写笔画分析,图域时域,关键点融合,笔段分割与拟合

0 引言

学习单词为字母串结构的文种,字母连写学习是必修内容,也是当前文字书写自动教学系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现有文字书写自动教学系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单体文字或字母的书写方法。笔画分析方法大致分两类: 一类是整字法,即先记录下文字的全体笔画,后对记录笔画逐一分析[1,2,3]; 另一类是笔画法,即每一笔画写完便对该笔画书写效果进行分析[4,5,6]。前者有益于从文字的整体效果角度来评判笔画书写质量,后者指导更为精细,可避免一错再错情况。但总体而言,单体文字与字母笔画结构的复杂度远不及字母连写笔画,因此不能直接将单体文字和字母的笔画分析方法套用字母连写笔画分析。字母连写笔画尽管复杂多变,但构成单词的字母串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加上人们在长期书写过程中形成的连笔共识,使得连写笔迹仍是有规可循。有鉴于此,本文以英文字母连写为例,依据文献[7]提供的英文书写字帖,面向联机文字书写自动教学提出图域时域关键点分割的字母连写笔画分析方法。在图域中获得笔段起止点、交点链向量,通过时域得到x、y方向极点、正弦 π 点向量,构建两域关键点融合向量,通过融合向量将连写笔画分割形成有序笔段模板。笔段模板设定为二次曲线、正弦曲线、直线三大类。模板笔段经最小二乘法获取最佳拟合曲线的系数向量,依据实写笔段关键点与系数向量重构的拟合曲线的贴近度进行连写笔画分析。实验表明,关键点、笔段等误提率达到实用要求。文献[8,9]提出线元分割法及其应用,对比分析,本文方法的笔段分割与拟合效果更好,更适用于字母连写笔画的书写教学。文献[10]为了回避笔段分割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研究无约束英文书写模式的识别。文献[11]通过建立书写笔迹与速度模型识别手写数字,两种方法虽不针对字母书写学习,但为笔画信息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1 连写结构与笔段分类

按字母排序及笔画连接方式,文献[7]中字母二连结构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斜连类,包括a/c/d/e/h/i/k/l/m/n/u等收笔上挑的字母与e的起笔相连,a/c/d/e/h/i/k/l/m/n/u等收笔上挑的字母,正好与i/j/m/n/p/r/s/t/u/v/w/x/y的起笔相连两个子类; 第二大类为横连类,包括o/v/w与i/j/m/n/p/r/s/t/u/v / w / x / y横连,以f / t为先或后字母的横连两个子类; 第三大类为靠而不连,如“fa、kd、oc、ia、vg、xo”等本质上互无连笔结构,但熟练者常常进行无规则连写,“bi、cb、oh、ja、yh”等则完全不可进行连写。本文仅研究第一、二大类,多于两字母的字母串均可分解为两字母连写结构分析。

图1( a) 所示为按文献[12]方法进行前置处理后并叠加了标注信息的“de”连写笔迹图,A为起点,沿箭头方向行笔,以E为终点结束书写; 图1( b) 、( c) 分别表示笔迹x、y方向的时域走向图。笔画完整结构为非标准曲线,无法直接进行完整的笔迹分析。比照范类曲线,该连写笔画可有序分割成五段范类曲线笔段,分别近似为椭圆笔段( A→B段) 、直线笔段( B→Bx段) 、抛物线笔段( Bx→C段) 、椭圆笔段( C→D段) 及抛物线笔段( D→E段) 。在B点以上的上下笔迹存在重叠。

根据图1 分析,各类连写笔画的笔段拟似形状及其数学模型结构归纳为三大类: ( 1) 二次曲线( 包括椭圆类、椭圆弧类、抛物线等) ,如图2( a) 所示a,o,d,k,e中的椭圆类笔段连写示例;( 2) 正弦曲线类,如图2( b) 中x的连写示例; ( 3) 直线类。类别模糊的笔段提供多种拟合模板。

2 分析模板构建

分析模板为连写笔画的标准书写结构经关键点分割所产生笔段的拟合范类曲线,用系数向量表达。

2. 1 关键点向量

遵循任意连写字母串有且仅有一条连写笔画的基本事实,讨论对象限于连写笔画。图域二维笔迹产生的关键点向量记为ΦG,时域单维笔迹产生的关键点点集记为 ΦT。由 ΦG、ΦT综合生成的关键点向量记为 ΦK。

用 Φ 表示具有时序的二维图域坐标向量,由 Φ 获得图域关键点向量记为,关键点为四元结构,前两元为图域坐标,第三元为关键点在向量 Φ 中的时序码,用 τ 表示,第四元为关键点属性码,用 θ 表示。фs为连笔笔画起点,фs= ( xst,yst,τst,θst) ; фe为连笔笔画终点,фe= ( xed,yed,τed,θed) ; фd为交点链,,其中,满足条件,δ 为阈值。

字母连写不可避免会出现笔迹重叠或方向多变现象,为获取隐含关键点,分解向量 Φ 得时域向量 Φx= [фx(0),фx(1),…,фx(n)]= [( x0,τ0) ,( x1,τ1) ,…,( xn,τn) ],Φy= [фy(0),фy(1),…,фy(n)]= [( y0,τ0) ,( y1,τ1) ,…,( yn,τn) ]。通过对 Φx、Φy的单向单调性变化状态、单向极值点信息的分析产生时域关键点向量,记之为Φt= [фxbt,фxpp,фxsz,фybt,фypp,фysz]。关键点元素为三元描述结构,第一元为x或y坐标信息 γ ,第二元为时序码τ ,第三元为属性码 θ 。фxbt为笔画在x方向的极大值点序列子向量,,其中,其余类同; фxpp为笔画在x方向的极小值点序列子向量,; фxsz为笔画在x方向的正弦 π 点子向量,。фybt,фypp,фysz与 фxbt,фxpp,фxsz描述类似。

极点运用单调法生成。正弦 π 点生成方法: 采用单调法获得笔画单调标注向量,若存在某笔段的单调标注向量满足x、y方向单调性均保持不变,则过该笔段的两端点求一条直线; 若该直线与该笔段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视该交点为笔画x方向的正弦 π 点,存入 фxsz。

为方便后续处理使 Φt与 ΦG同维,将 Φt中每个关键点子向量各自增加在时域中缺省的坐标元,相应的向量记为 ΦT。依次对应

按时序码 τ 由小到大融合 ΦG、ΦT得到融合的关键点向量ΦK= [k( xi,yi,τi,θi) ,( i = 0,1,…,m) ]。

2. 2 笔段分割

笔段分割是指在 ΦK中确定可提取笔段的起点与终点,一条被提取的笔段包含 σ( σ ≥ 2) 个关键点。为了将无规则的连写笔画切分成易拟合的规范结构曲线笔段,按“椭圆 → 正弦 →椭圆弧 → 抛物线 → 直线”顺序对 ΦK所包含的曲线笔段进行拟合分割。

算法1笔段分割

输入:ΦK

输出: 笔段关键点子向量Vcut

注释: ΦK对应的变量为Pk 。code( m) 表示笔段拟合类型码,Vcutcode[]储存被提取笔段拟合类型码; Vcut[]存储提取笔段子向量。函数进行关键点重组PkRedistribution( ) ,二次曲线、正弦曲线及直线的笔段分割分别由Conic Put In( ) 、Sinusoidal Put In( ) 、Line Put In( ) 实现。

步骤

Step1i ←0,t[]←0,k ←0;

Step2pd. size( ) - t[k] ≠ 0 ? 是则顺序执行; 否则转Step6;

Step3j ←0,Vcutcode[i]← code( 1) ,Vcut[i][j]←

Conic Put In(pd[t[k]],pk[]),t[k]++;

Step4 Pk[]←PkRedistribution( Pk[]) ;

Step5 i++,转Step2;

Step6k + + ,pxz. size( ) - t[k]≠ 0 ? 是则顺序执行; 否则转Step8;

Step7 j←0,Vcutcode[i]←code(2),Vcut[i][j]←

Sinusoidal Put In(pxz[t],pk[]),t[k]++,转Step4;

Step8Pk. size ≥ 4 ? 是则顺序执行; 否则转Step11;

Step9 求取Pk中x、y方向单调标注向量,存在连续4 个关键点满足( Dx[]∈ ηx) and( Dy[]∈ ηy) ? 是则顺序执行; 否则转Step11;

Step10j ←0,Vcutcode[i]← code( 3) ,Vcut[i][j]←

Conic Put In(pk[]);转Step4;

Step11Pk. size ≥ 3 ? 是则顺序执行; 否则转Step14;

Step12 求取Pk中x、y方向单调标注向量,存在连续3 个关键点满足( Dx[]∈ ηx) and( Dy[]∈ ηy) ? 是则顺序执行; 否则转Step14;

Step13j ←0,Vcutcode[i]← code( 4) ,Vcut[i][j]←

Conic Put In(pk[]);转Step4;

Step14j ←0,Vcutcode[i]← code( 5) ,Vcut[i][j]←

Line Put In(pk[]);

Step15 结束

2. 3 系数向量

采用最小二乘法生成系数向量。待拟合笔段所含关键点数大于或等于拟合所需方程数,直接代入关键点进行拟合,否则,以时序码 τ 差距最大为判断依据,采用二分法在时距最远的两关键点间插入一辅析点( 辅析点从向量 Φ 中提取) ,直到关键点数目足够进行笔段拟合。记待拟合笔段l中新的关键点向量为ΦK(l),包含的关键点数为 σl个。

( 1) 二次曲线: q = ax2+ bxy + cy2+ dx + ey + f = 0 ,由最小二乘法迭代规则知拟合关键点数。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得最佳拟合系数向量及相应的决定系数R珔。

( 2) 正弦曲线: y = Acos( ωx) + Bsin( ωx) + C ,其中,周期T = | Pa. x - Pb. x | 由待拟合理想笔段中与拐点相邻的极大极小值点x坐标确定,拟合关键点数。经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最佳系数向量及相应的决定系数R珔。

( 3) 直线: y = kx + l ,拟合关键点数。经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最佳系数向量及相应的决定系数

3 分析实现

实写笔画分析过程: 求取实写笔画关键点并提取笔段关键点子向量,在提取笔段类型与模板笔段类型一致的条件下,将笔段关键点与对应最佳拟合系数向量还原的规范曲线进行贴近度分析。

实写笔段笔迹点为 ф( xi,yi) ,则xinew= xi+ εx,yinew= yi+ εy,其中为模板笔迹点对应笔段x方向及y方向的坐标中心。

实写决定系数R :

其中,为实写笔段坐标平均值,为由对应系数向量还原的笔段拟合曲线的估计值,ui为实写笔段坐标值。依据实验经验对进行阈值设定,并由阈值划分获得拟合贴近度ξ(i)f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中为实写笔画最终拟合贴近度,wi( i = 1,2,…,n) 为基于笔段笔迹点数的权值,通常情况下长笔段书写比短笔段书写出现的书写质量不佳现象要多。设l为参与曲线拟合的总笔迹点数,li为第i条笔段的笔迹点数,有。系统依据产生相应的指导意见。

4 实验与分析

开发系统硬件主要配置: 7 英寸触摸屏及S3C2440A,32bit ARM920T内核及其控制器,64 MB NAND _ FLASH,64 MB SDRAM等。软件开发环境为VS2005,操作系统为Wince 5. 0,开发语言为C ++ ,辅助开发语言为MATLAB。四线格书写,图域为80 × 80 点阵,前置处理采用文献[12]方法。以文献[7]中“he”连写为例,其模板的各笔段拟合系数向量分别为:

( 1) 椭圆拟合参数D = [0. 63780. 67320. 3741 - 83. 11- 57. 85 2939],标准笔段拟合贴近度2= 0. 9910;

( 2) 正弦曲线拟合参数E = [- 14. 61 3. 6 39. 83 0. 2515],标准笔段拟合贴近度2= 0. 9462;

( 3) 抛物线拟合参数D =[- 0. 564800- 53. 69 - 5. 182 1015],标准笔段拟合贴近度2= 0. 9725;

( 4) 直线拟合参数F = [- 25. 09 450. 86],标准笔段拟合贴近度2= 0. 9915。

图3( a) 为取自一位初二学生在本指导系统实际书写“he”的截图。( b) 为其图域笔迹图,笔迹数据见表2 中 Φ栏,横向两两表示一笔迹点的x、y坐标,ΦG从点迹图中提取,共4 个点; ( c) 、( d) 分别为笔迹x、y方向的时域笔迹图,Φt由时域图笔迹点生成,ΦT对应 Φt中的关键点,共8 个点;( e) 为笔迹实际分割结果,图中被标注的点为笔段分割点。各类关键点数据见表2 相应栏目,ΦK(l)栏中下划线标注点为插入的辅析点。



采用MATELAB求取书写例字中模板笔画笔段的曲线拟合系数向量,并采用计算决定系数R的方式判断拟合贴近度的优劣。“he”连写笔点被顺序分割为椭圆、正弦曲线、抛物线和直线笔段。

实写笔画的笔段l1笔迹点数29,关键点数,与拟合曲线的贴近度为:; 同理有笔段l2笔迹点数33,,R2= 0. 9323;笔段l3笔迹点数12,,= 0. 9462; 笔段l4笔迹点数27,,= 0. 9960。由此得该笔画与标准笔画的拟合贴近度为:,即该单笔画连写字母书写的拟合贴近度为0. 965。表3 为6 种二连字母由不同用户书写50 次的实验数据表。数据表明,系统实时跟踪时间、关键点误提率、笔段误提率等重要指标满足实用要求。

图4 为用户在本指导系统实际书写时系统教学效果截图,( a) 为连写笔画无结构错误,系统给出综合得分72。( b) 为连写笔画有结构错误,系统弹出指导意见“连写字母O弧未封口或者出头了,请按照标准书写”,并同步语音播放该指导意见。

图5 为本文方法与文献[8]方法的笔段拟合效果对比。文献[7]利用线元进行手绘图形笔画分割,图示结果表明相对于联机字母连写笔画的书写指导,本文方法更合理,有明显优势。

5 结语

上一篇: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下一篇:农业公司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