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2024-10-11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通用8篇)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篇1

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对教育的渗透, 现代大学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来, 一种被称作慕课的教学形式, 引发教育界的极大兴趣, 它对包括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在内的传统大学教学, 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利弊对比

慕课是MOOC的音译, 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译为大型开放性在线课程。慕课一词最早由加拿大学者Dava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 这一概念经出现迅速在全球普及开来, 2012年得到井喷式发展。包括哈佛在内的国际著名高校纷纷建立慕课的网络平台, 注册人数数以万计并持续发展。2013年慕课进入中国, 清华、北大和复旦等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宣布启动慕课建设, 加入发展慕课的行列。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 预言它将掀起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慕课相对于传统教学有许多优势, 主要表现在:

第一, 规模大。传统教学的班级往往几十个学生, 而慕课的课程人数不限, 数以万计亦很常见。

第二, 开放性。慕课彻底打破了大学的围墙, 每个人, 只需要一个邮箱, 都可以参与到慕课课程中来。不受年龄、性别、国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聆听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教授的课程, 而且, 全部免费。

第三, 网络化。慕课课程全部在网上完成。教师将讲授的课程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网上,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反复观看课程。为检验学习效果, 课后带有小测验, 小测验以通关游戏的形式进行, 即学生一关一关打过后, 意为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并且获得相关证书。

有位大学英语老师在网上发起一个关于慕课的问卷调查, 填表人数为267人。其中47.22%的人认为参加慕课, 有机会聆听到大师级的人物授课;40.55%的人认为慕课能使得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的教师;42.13%的人认为慕课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还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慕课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总之, 慕课比较吸引学生群体。

慕课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有着显著的优势, 但是也有教育者也指出它的缺点和不足, 认为它在教学方式上并无创新, 无非是用视频而不是面对面的方式来授课, 在一些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课程, 如声乐、钢琴、舞蹈, 是无能为力的。更主要的不足在于, 慕课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态度是个考验, 有数据显示, 慕课的开课率虽然很高, 但是结课率非常低。2013年8月凯斯德尔文在《赫芬顿邮报》上说由圣何赛州立大学三位教授开发和讲授的三门慕课课程的通过率分别只有29%、44%、51%, 远低于预期目标。

笔者认为,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 对于慕课, 也同样不是任何课程、任何学生都适用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二、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引入慕课的利弊分析

总的来说,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采用慕课形式, 由于课程难度和进阶行不太强, 实施起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也易于引发学生参与讨论, 是适合采用慕课这一教学方式的。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 它有一系列优势:

第一, 慕课将音乐大师“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多元的音乐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平台, 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拓展教学范围, 无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第二, 慕课采用网络和现代化教学设备, 打破传统课堂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 教学灵活,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而且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段落,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反复鉴赏。

第三, 由于音乐的多样性, 慕课可以兼顾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音乐个性和音乐爱好,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讨论音乐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慕课真正落实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 更新教学理念。

如前所说, 慕课无法承担技能型和应用型之类的课程, 音乐鉴赏课中难免会有教师针对性地范唱和范奏, 而且, 面对面欣赏教师演唱和演奏, 其效果和看视频、听视频是不同的, 前者有着更生动的感染力, 这也是慕课无法做到的。

三、基于慕课思维的混合式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设计

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有现成的、合适的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慕课课程, 可以直接引入课堂中来。但是可以采用慕课思维, 对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重新设计, 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将互动式教学引入并落实在教学各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基于慕课思维的网上音乐课堂包括四大环节:教学资料的选编、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互动讨论。

第一, 教学资料的选编。教师按照教学计划, 将网上相关的高质量视频或文字资料编辑起来, 分为一个个小单元, 每个小单元为一部分教学内容, 供学生下载。

第二, 教师导学部分。导学是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的一个概括、归纳和提问。导学资料除了视频和音频外, 可将教案分为文稿版和PPT版。文稿版是对主要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 如音乐艺术的分类, 各类艺术的概念、历史、艺术特征、代表性作家和经典作品等。PPT版是文稿版的精要, 将主要作品、观点和音乐知识浓缩汇集, 便于学生厘清每章教学思路, 掌握要点。另外, PPT版应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听赏, 在对问题的探索中自主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的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配套的视频资料编好号码, 以供察看和欣赏。

第三, 学生自学。学生在对文稿进行阅读, 利用视频和网络资料对相应作品听赏后, 对PPT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以个人名义写成以综述、曲目补充、鉴赏分析等为内容的帖子, 以小组为单位对每章拓展思考题制作为主题演讲视频, 反馈在教学平台上。

第四, 互动讨论。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章, 每章按教学内容的不同又可细分子板块, 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大组, 大组下设小组。每一组学生即一章的讨论版的版主, 负责管理、汇集、概述同学的讨论和观点。学生在对每章内容进行自学并回复后, 由负责该章的小组进行概述和主题演讲, 制作成视频。教师随时关注各章的学生自学和回帖情况, 与每章版主讨论, 指导完成各章的概述和主题演讲。

慕课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能够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关注和欢迎, 也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创新遇到瓶颈的反映。随着教育手段和教学理念的现代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还将会有更多层出不穷的手段涌现出来, 教师们需要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观念, 熟练掌握网络和其他现代教学设备, 应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摘要: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相对传统课堂教学, 它有着诸多优势, 也存在一些不足。将它引入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堂, 设计慕课思维下的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切实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方面大有裨益。它对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慕课,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继群, 张军.《高校慕课的发展、优势及建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2]巴增丹.《慕课视野下的教学模式研究》.中国轻工教育, 2015 (3) .

[3]朱晓颖, 李美莹.《慕课本质探微》.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篇2

关键词:高校 音乐鉴赏 传统 现代 平衡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发展学生特长,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鉴赏是学会欣赏音乐,在课程中收获真谛的真实感受。在音乐鉴赏教法上,从理论研究到教学案例,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不断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推动了音乐课程改革朝着人们期许的方向发展。高校音乐鉴赏的课程中,要平衡传统与现代关系,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将教学的切口放在教学实践现状上面,从而进一步将流行音乐音乐鉴赏教学和民族音乐鉴赏教学统一到培养现代高校生的音乐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 高校音乐鉴赏课平衡传统和现代的必要性

西方现代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鉴赏首先接触到的是摇滚乐早期摇滚的音乐来源非常广泛,主要的包括布鲁斯、R&B、和乡村音乐,其它还有福音音乐、传统的流行乐、爵士、以及民间音乐。在教学中,主要以易记、快速和适合跳舞为根基。之后接触到的古典音乐教学,主要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流派。我国目前高校生的音乐鉴赏教学,主要以爱情题材的小情歌和抒情性较强的朴实歌风为主,古典乐舞的传承几乎到了日渐消散的地步。

其中开展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是贯彻国家音乐美育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弘扬民族文化品格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需要,也是实现文化接替的需要。 现代高校音乐鉴赏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投放在流行音乐上面。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广播电视,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充斥着人们听觉神经的同时,也使得高校生的审美标准和音乐鉴赏重点置于流行音乐之上。在大多数学生的认知里,除了流行音乐都是传统音乐,而这中现象使得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着极大的阻碍。现代高校生在面临巨大的课业压力时,因为流行音乐的抒情性和个性化色彩,使得他们极易模仿。节奏明快的摇滚音乐、DJ舞曲、温馨浪漫的小情歌、歌词简单易记的优点,更使得现代中学生音乐鉴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流行音乐的动感与节奏之中。在提倡个性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学生对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即便知晓,也仅仅只是少数几首名歌。

我国现代教育智育第一的观念,使得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大,许多老师为了迎合学生需求,将高校音乐鉴赏课的重点放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之中,依着自身兴趣爱好,在教学中适当夹杂着西方传统音乐,反而忽略中国民族音乐。西化的音乐教学,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受到严重冲击。实践教学不能适应中国国情,不能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现状。校园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流行音乐、金属音乐、电子音乐等等,在音乐文化的发展平台里,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挑战加大,使得民族音乐在实践教学中地位日益削弱。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策略

现代音乐鉴赏教学,在对古典乐和民族乐进行赏析时,往往以纯现代的教学实践方式来解析音乐韵味,但是从现世角度探析,其融合发展将朝着更精益求精的方向前进,音乐鉴赏教学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处于由“下里巴人”向“阳春白雪”过渡时期,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主打以流行音乐为偏重点。教师和学生都沉迷于缠绵悱恻、通俗易懂的音乐之中,将现代的朴实美升华到日常生活之中。佩戴耳机,MP3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教师在这种浓情氛围渲染下,开始极少在现代音乐中融入远古诗经和唐诗宋词元曲。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日渐下降,偏爱流行音乐的问题日渐严重。高校生在音乐实践中,对晦涩的民族音乐缺乏鉴赏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创造性了。因此必须要对学生音乐鉴赏的传统和现代实施平衡。

1.音乐鉴赏在创作中实现平衡

在音乐鉴赏课堂之外中,教师要引导高校生拓宽音乐知识欣赏面,将一些富有民族气息和时代气息的流行和现代音乐融汇到具体的音乐教学之中。不一定要他们做到博古通今,而是让他们通晓现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绚烂之美。在人文内涵上,可以在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中,在《阳春白雪》中,在阿炳《二泉映月》中,在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中,肆意流淌着属于音乐鉴赏的唯美之美。尤其是在音乐教习鉴赏思想中跨越传统与现代壁垒,在轻松的音乐中奏响内心力量的绝妙之音。在对音乐实施科学品鉴之时,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修养都会得到迅捷提升,基础审美能力在科学鉴赏方法中亦然。

2.在对乐器的通透中实现融合

在教学内容中,民歌、器乐、戏曲等内容的融合,都需要平衡传统与现代的比例,这样才使得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电子琴,古筝,吉它、钢琴……自五花八门的乐器中,实现对乐器音色的了解。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创作音乐,积极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学习机会,在正向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创作空间,在互动活动之中,学生创作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在实际的鉴赏活动中就会获得显著成效。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略,对引导他们喜爱民族音乐,进而弥补对民族音乐鉴赏能力落后于流行音乐的错误认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他们自身兴趣,挖掘他们学习乐器兴趣,实现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客观认知。

3.重视感受音乐风格

在音乐风格鉴赏中,要平衡高校实践教学中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就要对鉴赏音乐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民族、地域、流派、时代和表演风格等实施课内外关注。尤其是在时代风格鉴赏中,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关注音乐的人文内涵,借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音乐品质,让他们树立热爱生活的信心,在使学生热爱祖国、了解艺术的进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是音乐实现平衡的一大飞跃。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的音乐名曲,正是其他音乐所不能企及的,在以唯美音乐风格迎合时代中,现代流行音乐里的民族风乐曲《莫失莫忘》、《杨柳》、《琵琶语》、《风居住的街道》等纯音乐的创作,同样要让家长配合学生实施欣赏和评析。endprint

4.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中平衡

音乐鉴赏课是以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音乐技能提升为主元素的文化。要使学生正确认识,音乐在群众文化中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受现代和传统的唯美意境。对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美感的群众文化者而言,要在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中,以美的感觉来直面人生的兴味,对于高校生亦然。实践教学以倾听充分了解音乐背景和旋律,了解音乐起源,以古典的东西,配合现代的眼光,实现时下流行乐与古典节律的完美融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方式,是以体验音乐途径,实现传统音乐与现场音乐体验领域契合的音乐。有条件的家庭,在音乐课外。可以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也可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作曲,体验式音乐课外知识拓展。教师充分掌握音乐教学动态,研究在音乐学和高校生心理变化,以宽广的领域,实现学生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

5.在音乐任务和要求中平衡

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是其培养音乐素养的必修课。在门类复杂的各种音乐作品题材中,要扩大学生视野,就必须丰富学生音乐生活,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一样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树立正确的音乐意识,了解最基本的美学常识。就是这样一种融合音乐基本任务的鉴赏课中,要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学生系统性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融合,是对音乐技能的健康发展,也是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智力和能力的必然要求,在不断的音乐风格作品始终,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任务,在音乐平衡要求中,进一步贯彻音乐平衡理论。在声音艺术中,以音响、节奏、旋律等塑造艺术形象,以音乐教育中融合学生听觉活动,引领他们获得情绪体验、情感共鸣、联想和想象通过音乐活动陶冶情趣、享受快乐、增长知识,培养学生音乐鉴赏(感受力和表现力)能力。

6.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清除教学落伍、古董、难听、陈旧等负面的影响,需要在完善音乐教育体系上下功夫。要以丰富的知识量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学习基本知识,促进音乐鉴赏教学的平衡发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以“高山流水”感受到一种如诗如画的山水境界和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之花绽放的感动,一折“1699桃花扇”里面婉约的乐曲,将学生带入江南的亭台楼榭之中。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要以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实现理论知识、音乐素养、视野、思维和智慧等能力的全面提升。无论是音乐创作的想象力来源,还是创造力渠道和智力开发贡献的综合提高,都要在音乐鉴赏中,实现提升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可以融入现代计算机和电脑资讯实现跨学科综合技能的全面提升的关键。

7.在教学模式中平衡

以可行性音乐鉴赏教学平衡方法,将教学模式和手段倾注到现代化创新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场景,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中活跃他们思维,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联系实践教学,统观课堂内外。在这种完备的生活方式中,实现音乐教学环境的无限提高。以音乐鉴赏教学模式的方向性特征为例,明确教学内容,明确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教学模式深化到具体的音乐教学教法之中,这样教学服务就朝着这一目标在不断前进。二者在互相耦合粘连中,不断朝着改革和深化方向前进,以灵活多样的模式,将高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统一到现代化实践教学之中,最终促成音乐鉴赏教学的目标性特质。

二、 结语

传统和现代的平衡是音乐鉴赏教学在长期的应用发展中成就的,是基于现代高校生的特点来实施的改革。对音乐鉴赏教学来说看,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立足现代社会实际,提高音乐鉴赏课程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从各种方向努力,实现传统音乐教学全面提高的必然方略,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其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柳青.大学生传统音乐鉴赏教学的目的与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

[2]肖伟华.引领潮流 宣扬文化——关于新元素引入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0(12).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当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审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综合类大学中, 艺术公选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而音乐鉴赏课在所有艺术类公选课中最受学生欢迎。

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开设对象为非音乐专业的在校本科生, 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课目设置多元化、加强课程改革对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1. 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前高校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教育要求。

伴随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 一专多能成为选择的标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培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软硬实力兼备, 既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又可通过良好的人文素养彰显个人魅力的综合性人才则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点。因此, 音乐鉴赏课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2. 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代大学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学生渴望成才, 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 渴望自我展示的机会, 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亦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 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有主观愿望。这种愿望从追求个性张扬, 正向积淀成熟魅力而迈进, 这一发展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再满足本专业学科知识的默默学习, 而是希望通过广泛涉猎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培养自身多才多艺的综合能力。“高雅音乐”在社会发展中也正由少数人的纯粹的“艺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平台, 成为人们证明自己个人修养的标尺之一;大学生愿意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3. 目前音乐鉴赏课内容的基本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大多以名作赏析为主体, 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历史时期、地域特点、风格流派划分单元,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各单元的名作赏析均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并贯穿相关音乐常识、人文知识, 将知识点融入具体作品并延伸到课外审美实践中。

存在问题: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和专题问卷调查, 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发现虽然课程内容的设置将音乐的发展重要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 符合“主流”及“传统”;学生对有关曲目都有耳闻, 也能够认同这些名曲的欣赏意义;但缺少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拉美音乐、潮流人物等, 与时代贴近不够, 内容设置呆板, 缺少“时尚”及“雅趣”。虽然学生喜爱的未必是高雅音乐的代表, 但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 成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理由, 自然也就成为音乐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明显反映出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想要了解音乐知识, 但传统的内容专业性太强, 不容易理解, 而学生自身又对流行音乐缺少甄别能力, 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 目前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及存在问题。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 为了上好音乐鉴赏课, 任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元化的视听展现, 每一个专题都想办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导入 (如中国民歌赏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声《劳动号子》) , 力求课堂教学简洁直观。在赏析音乐作品过程中, 浅音乐技法分析、重音乐人文交流, 即尽可能地把每一首音乐作品作为散文、抒情诗赏析, 使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认识到音乐的美, 实现心灵的升华。

存在问题:音乐作品本身虽然有其主题, 有其表现的思想内涵, 但它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抽象艺术。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 没有感情, 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 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 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所以, 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应该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欣赏方法, 从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的不断升华, 然后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对自我的心灵冲击与灵魂净化。据问卷调查统计 (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例) :在高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10%, 在初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50%, 大多数学生没有乐理知识基础、不识谱, 听觉上没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师仅凭借课堂讲授、知识点的灌输只能完成知识和方法的引导。实际的音乐鉴赏课堂不同于音乐会, 不同于CD播放, 一是课堂上只欣赏片段, 二是学生以前未必听过, 感官刺激不足、情感体验无法得到共鸣, 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所以赏析课其实是无赏浅析。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知识标准, 在课堂上随意播放一些不经甄选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或通俗的音乐剧等, 如此种种均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音乐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对音乐鉴赏课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 课程内容改进的设想。

首先, 以往总是基于学生没有音乐基础等思想, 对所有曲目的赏析过程都是浅尝辄止, 学生不懂之处永远不懂。由于不懂之处太多教师讲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 最终收获甚微。其次, 课程涉及曲目内容过多, 仅一个学期就要学习古今中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 内容庞杂, 学生不易疏理。再次, 为了吸引学生, 引入过多逸闻趣事, 影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关注。故在以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设想做以下改进:第一, 在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深入浅出, 以实例对照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第二, 曲目数量减缩, 着重分析重点作品且分析透彻反复聆听, 让学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聆听音乐。第三, 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有机结合, 并针对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 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设想。

(1) 加强课堂讨论环节。结合知识点,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及讨论。讨论学习是一种习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是习惯就需要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设置这样的环节, 但由于学生不习惯讨论或对作品一无所知、言之无物而很少有人参与, 没有气氛此环节形同虚设,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无法调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设置预听环节、让学生课前准备交流资料等以保证课堂讨论环节的顺利实施。

(2) 搭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教师与学生网络教学沟通, 二是学生专项课目的心得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学习可以使学生纵向延伸既有知识, 横向拓宽未知领域;同时, 教师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 使学习更具实效性;再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一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同伴之间的获取, 这一点教师望尘莫及。

(3) 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即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讲授。有这样一节课: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 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堂课效果非常好, 老师的导语一结束立即就有学生要求上讲台, 上台的学生大多精心准备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绍的是巴赫的《G弦咏叹调》, 她是在电影《七宗罪》中听到的这首旋律, 非常喜欢, 随后查找乐曲出处再截好视频, 粘贴乐曲相关资料, 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很多学生口才很好、讲述条理清晰, 能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风采, 不时赢得在座听讲同学的掌声及喝彩。这正体现出教与学互动的实效性, 历来教学互长, 教与学的角色互换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对音乐鉴赏课的多元化课目设置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总结得出:音乐鉴赏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为媒介实施“教师所要讲授的”, 最终使学生经历“深入了解自身所喜爱的”这样一个艺术实践过程。因此音乐鉴赏课应拓展延伸设置多元化的课目。可开设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的“音乐入门”综合课, 亦可开设针对学生兴趣的“欧美流行音乐”鉴赏课, 还可开设时尚的“影视音乐赏析”课及崇尚传统的“戏曲音乐”鉴赏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乐志”, 也可将“中外名曲赏析”分成“中国音乐作品赏析”及“西方音乐鉴赏”两门课程, 等等。

音乐的美好可以带给更多的人以欢乐。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 能说服人, 使人愉快, 而且有一种惊人的力量, 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 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 (《论崇高》) 因此通过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听觉;以杰出音乐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内心情感的表述引发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最终达到普通高校产出“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质优异”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8.

[2]卓菲娅.丽莎著, 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10.

[3]腾守尧.艺术感觉与美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1.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篇4

(一) 多元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是当今音乐教育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议题, 关于多元文化的教育范畴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含义:第一, 是一种教育改革运动;第二, 是一种理念或观点;第三, 是一个教育的改革过程。多元化音乐教育是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 现存与世界的多样音乐形式, 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在尊重和重视, 同时也值得人们去学习。音乐应该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被理解, 对不同音乐的内容、续保高速、风格、表达方式进行学习, 当然音乐教育应该认可世界不同国家拥有的各种文化的音乐种类, 成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在一些发达的国家,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实施, 并有相关的规定来保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国际趋势

1996年4月联合国多元文化会议在细腻召开, 其讨论主题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2001年联合国31届会议通过《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 我们可以看出多元化文化的国际趋势。

对于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来说, 早在1936年首届音乐教育会议上, 焦点就集中在音乐和世界理解或民间的音乐上;1963年东京会议强调了音乐教育中东西音乐的世界, 会议上在深层次上承认了多元的音乐世界观;1966年第七次会议, 其主题是不同层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1988年堪培拉举行主题为“音乐教育的世界性观念”的音乐教育学会会议;1900年主题为“音乐教育面向未来”;1992年提出“共享世界音乐”的概念;1994年主题“传统与变迁”;1996年以“主题音乐作为通用语言来突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从会议的主题和焦点来看, 多次会议都是围绕多元化音乐教育为重要议题, 这也凸显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和研究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

(一) 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体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理念

在现阶段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 首先要处理好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将我国56个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同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相融合。按照实际情况的需求, 以学生所在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为原点, 第一范畴汲取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第二范畴纳入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因此我们要立足与本土的基础上在放眼世界。立足与本体就是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解与认同, 要清晰明朗的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 建立自信、自尊, 主要表现为在精神层面对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 在此基础上为民族音乐文化创造一个可持续传承的空间。我们要以本土音乐为出发点, 最终达到对世界音乐的理解, 要把本体性与全球性融为一体。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已让世界音乐不那么遥远, 各国家、各民族都得到相互尊重, 互通有无。

(二) 实现高校音乐鉴赏课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构想

首先在理念渗透方面: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实施多元音乐文化的同时注重审美性原则, 鉴赏本身就是音乐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能够给予学生多样的身体体验, 通过多样的审美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体现文化性, 把音乐作为文化定位来进行教学与交流, 任何一种音乐都孕育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生命力源于文化, 其生存环境同样是文化, 只有透过民族的文化, 才能真正的体验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鉴赏克重渗透多元音乐文化, 就要注重体现音乐的文化性原则。体现多元性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也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上没有唯一的一种音乐, 也没有唯一的音乐教育,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本土的音乐文化, 还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

其次在实施途径方面:要对音乐鉴赏课的本身有深刻理解, 目前现状来看, 许多高校只开设单一的音乐鉴赏课, 因而对于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是需要实施途径的。一是在课程中渗透, 在不改变原有的课程基础上, 曾设一门或几门多元音乐文化的鉴赏课程, 二是在课堂中渗透, 就是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加入多元音乐文化的内容, 或是在选定的一节课中以专题性音乐文化或地域性音乐文化进行鉴赏的教学。三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渗透, 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融入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中是不容忽视的, 以民族的音乐文化为基础, 在扩展到世界音乐文化的视野。

(三) 相关教学内容的思考

首先在音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纳入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学习内容是可行的, 目前高校引进的教材有美国高校通用教材《世界音乐》, 主要涉及到音乐文化理论的论述和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我国出版的相关著作有很多, 如洛秦教授的《心&音.com—世界音乐人文叙事》, 分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五部分。王耀华、王州编著的《世界民族音乐》, 此书涵盖709多个国家的音乐, 收录428首曲目。其次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汲取学习内容, 目前出版的教材种类多, 如袁炳昌、冯光珏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伍国栋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王耀华、杜亚雄编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

三、结语

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就目前而言, 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一些高校的音乐专业, 已经在相关的课程方面做出尝试。在今后的高校音乐鉴赏课多元音乐文化教学的过程中, 要体现相关的原则和实施途径, 要立足与本土放眼于世界, 为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做铺垫。

摘要:在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中, 多元化成为发展的趋势之一。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也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一些高校的音乐专业, 已经在相关的课程方面做出尝试。从多元音乐文化的视角出发, 探讨高校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思潮涌动, 这种思想在音乐教育中乃至更多的领域中得到了认同和接受。

关键词:音乐鉴赏,多元音乐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篇5

在很多音乐鉴赏课课堂中教学往往是这样进行的:课堂教学就围绕着教学主题的代表曲目, 教师在讲解这一曲目时, 按部就班的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所属流派。

势, 在保持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优秀元素的同时, 俄罗斯的整个视唱练耳教学在探索过程中得到较大的发展。■然后分割作品, 讲解曲式布局、段落结构。分段细讲音乐表现了什么, 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讲解聆听音乐。教师常常讲得绘声绘色, 学生也听得鸦雀无声, 这样的课堂效果看来似乎是无可挑剔, 但这实质是灌输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学生作为音乐欣赏的接受者,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设音乐鉴赏课主要目标, 是通过对音乐知识的讲授,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 从而激励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探索。

欣赏音乐不是一个消极接受的静态过程, 而是一个积极创造的动态过程。音乐欣赏不应太过于关注或接受音乐作品表达了什么, 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什么, 把欣赏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而,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该讲的还是要讲, 是有目标性的、引导性的精讲。学生仍是以聆听为主, 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强调一个环节, 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体验音乐以及定期组织一些讨论式的教与学互动。

参考文献:

[1]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著孙静云译.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一、课前预留课题

一般对于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音乐鉴赏课, 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 但学生只是课堂上的参与者。学生都只是到了课堂才知道要欣赏什么曲目, 是那个作曲家的作品等, 这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果教师在上一堂课结束时预留点时间给学生提示下堂课的教学课题, 并要求学生自愿性的做一些相关的课题的知识预习这将对音乐鉴赏课的教与学大有裨益。

课前预留课题是一个不复杂的教学环节, 不仅给学生下节课参与课堂做好了前提工作, 重要的是把作曲家背景生平介绍这一课堂环节留给学生自己去做, 这样比起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很多教师或许一直忧虑学生对这一环节的配合度。因为音乐鉴赏毕竟只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并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 因而学生不会放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这门选修课上。其实, 在现代的网络社会, 学生可以说是接触各方面信息速度最快、信息量最大的一批人之一。对于他们感兴趣且好奇的知识他们是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的。再说即使是专业课程的作业, 教师也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按质按量的完成, 于是教师就不必有这方面的忧虑。选修这门课的学生都是怀着对音乐美好

[2]张蓓荔.我国与俄罗斯音乐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比较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的想象与兴趣走进课堂的, 音乐方面轻松的课题对他们的课余生活实际也是一种调剂。既不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又能拓展自己的知识, 相信学生们都是乐于参与的。

二、创建轻松、互动的课堂

由于教学条件的改进, 音乐欣赏课一般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多媒体对教师是很好的的教学资源。音乐虽是听觉的艺术, 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够结合视觉功能, 发挥通感的作用, 创设音乐情景, 则能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在上课前的几分钟, 教师可选择一些与课题相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播放, 让学生在步入教室时就有一个悦耳、轻松的氛围。

例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鉴赏这一课程开始前可以播放贝多芬的一些大家熟识音乐作品如《献给爱丽丝》、《G大调小步舞曲》, 理查德.克莱德曼改编的《命运》。这些经典曲目是贝多芬的代表作, 也是离大众的生活更近的作品。这些熟悉的旋律可以使学生更放松、更快的融入课程的主题中。接着以轻松的谈话开始这次课程, 教师跟学生讨论上次预留的课题“你认识贝多芬吗?知道多少?”在这个谈话中, 教师只是作为聆听者与总结补充者, 主要的观点都由学生发挥。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创设一个轻松的谈话氛围, 以及对每个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 以及对他们对课题的认真态度表示鼓励。因为不是专业的音乐史教学, 学生对贝多芬及其作品并不需要做很详细、深入的了解。能获得一些有助于他们进行音乐欣赏的知识即可。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表述的观点进行总结, 给学生更明晰的知识点。

对课题的介绍是学生第一次面对将要欣赏的曲目, 教师对作品的介绍能否激起学生对将要欣赏曲目的兴趣程度, 将成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既要对作品有精确的介绍, 又要避免枯燥的理论化讲解, 这对教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将一些鲜为人知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故事点缀在知识点之上并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欢乐颂》,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旋律就是出自《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歌词是来自席勒所创作的题为《欢乐颂》的一首诗的选段。首先让学生对《第九交响曲》产生一种亲近感。接着介绍贝多芬从酝酿这部作品到最后1 8 2 4年首演经历了三十年, 在结合他的生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造成这三十年磨一剑的原因, 这中间可以穿插一些轶闻小故事, 如莫扎特对贝多芬的盛赞;贝多芬与老师海顿之间在才华上惺惺相惜, 而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关系的不融洽;贝多芬对自己侄子卡尔的溺爱等。最后介绍《第九交响曲》上演的盛况, 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坚持自己亲自指挥, 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谢幕五次仍然掌声如雷, 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而贝多芬对人们的欢呼却因耳疾毫无察觉, 直到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面对观众, 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等。

三、课后拓展

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不应该仅仅限于在课堂。因为每学期一门音乐鉴赏课的可是也只有仅仅的2 4个课时。在课后以及在选修完这门课程后教师与学生在音乐上的交流与沟通也应该是教师需要重视的。在每个学校上百种选修课中选择音乐鉴赏的学生应该是真的爱好音乐, 希望从音乐中获得快乐与知识的学生。音乐并不是他们的专业, 他们只是音乐的“粉丝”。因此在给学生们交流、介绍音乐作品的时就不能像跟音乐专业的人探讨哪位作曲家的哪首曲子和声用的好, 又或者哪位演奏家演奏的哪首曲子的版本最值得称道。而是要探索一条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又能拓展他们音乐视野的路子。现代通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我们应该好好的运用起来。每个班级创建一个爱乐交流的Q Q群是很实际也很便利的一种方式, 这使得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方便也更持久。即使在课程结束后, 教师与学生们也能在这样的一个媒介上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类型, 在生活中听到的好音乐等。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教师不再有着高于学生的学术身份, 都是对音乐积极探索求知的爱好者。这对教师也是很有意义的, 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并喜爱的音乐类型, 有些甚至也是教师没有接触过的。这样也在另一层次上拓展了教师的音乐视野。

教师给学生介绍关于一些关于音乐的电影也是很好的课后拓展的方式,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 电影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电影也是学生们在课后休闲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一种娱乐形式, 如果能在娱乐的同时欣赏音乐并加深对音乐了解, 学生是很乐意去尝试的。音乐电影就是在电影剧本戏剧性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音乐的知识, 让观众能更容易的接受了解音乐。近年来就涌现出一大批很优秀的音乐电影。例如音乐家自传式的《复制贝多芬》、《莫扎特传》、《春天交响曲 (舒曼传) 》、《她比烟花寂寞 (杜普雷传) 》、《悲情俄罗斯 (柴可夫斯基传) 》等;描述二战时的优秀电影《钢琴家》;以音乐为主线的故事性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想飞的钢琴少年》等。电影独有的表现技术及不朽的魅力, 能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它所要传达的东西;电影里有人物、对白、场景也更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音乐, 走近音乐, 最终爱上音乐。

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欣赏教学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教有法而无定法, 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应当提倡推陈出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大胆改革、不断探索, 以新颖的教学形式, 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薛金炎.《交响乐世界》.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1998.3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篇6

一、教师要学会适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和意识;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区别对待“欣赏”与“鉴赏”,真正做到变“欣赏”课为“鉴赏”课。

如,在《生命之歌》一课中,音乐用旋律层层反复、层层递进的手法,把对生活的无奈、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和对不幸命运的勇敢面对表现得非常到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聆听,从音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验音乐的核心内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还可以通过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聆听《地球之歌》,观看灾难过后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音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生命、大自然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与意义。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体验音乐之妙,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有独创见解和自我发现。通过比较、判断,理性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鉴别音乐、感悟音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聆听中感受,使学生简单的“欣赏”行为升华为鉴别、比较的“鉴赏”行为。

二、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拓展

鉴赏音乐,首先要感知它的形式,然后再探究它的内容,要让课本以外的歌曲有选择地进入课堂,并把课外文艺活动的成果呈献给课堂。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可见,音乐鉴赏是较高层次的欣赏,融感官、情感和意志为一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听”,感觉音乐、感知音乐的形式美,引导学生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听觉感受领域,提高和完善音乐鉴赏能力。

如,新版教材歌唱篇中,教材所配备的音像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就可以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世界各国不同的歌唱形式,在教材所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可从学生熟悉的维塔斯的海豚音和韩国影星Rain的约德尔唱法导入,引领学生从简单易学的歌唱形式《约德尔山歌》介入,再引领学生进入世界上最特殊的声乐形式之一《恰克合唱》,继而一步步走进难点“朝鲜板嗦哩”的学唱,让学生真正理解“板嗦哩”被称作“艰难的说唱艺术”的原因。

三、教法要灵活多变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师生交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还要突破“知识传授”的旧有模式,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听完一首歌曲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想。

如,《戏曲篇》一章涉及到了京剧知识。但学生对京剧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对戏曲的了解仅限于戏曲的剧种,因此学生对此最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更改教学思路,在介绍戏曲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时,可以辅助几个动作,特别是在讲解“马舞”时,简化动作的难度,做几个蒙古舞中的“骑马”动作,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场景去表演。有可能学生做得不够完美,但学生的兴趣能被调动起来。

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拓展思路、创新教法,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以音乐为主体进行课堂设计与教学,让音乐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魅力,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碰撞交流中去倾听、鉴别、感悟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无边、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篇7

(一) 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首要的任务是要告诉学生鉴赏什么。音乐鉴赏课是师生之间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双边互动活动, 教师要告诉学生要鉴赏的内容, 鉴赏的目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欣赏音乐的过程, 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明白清晰地告诉学生欣赏的内容, 即感情。感情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音乐作品的感情。音乐作品中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因素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品什么样的感情, 喜、怒、哀、乐等哪一种感情。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 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因此, 要通过音乐作品的赏析来体验其中的感情色彩。第二是学生的感情。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感情同样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学生身处在音乐氛围的熏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 或喜或怒或悲等感情无不来自于音乐作品感情的感染和传递。通过对音乐作品感情的鉴赏和学生感情的融合, 音乐作品很自然地和学生的身心融汇交织在一起, 音乐和人共鸣。因此, 在整个音乐鉴赏课堂中,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导, 使学生明白鉴赏的真正内涵。

(二) 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一般说来, 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主要指学生的听觉能力, 听觉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因此, 音乐鉴赏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强化提高的,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回忆、想象、联想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教师让学生通过多听、多想、多感知、多体验等不断强化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如对音乐旋律、音乐节奏的感知, 对音乐作品局部或整体的感知。历史上众多人物表现出很强的音乐感受力,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等。白居易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又是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琵琶行》可见一斑。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 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 命运相同、息息相关。另外, 行, 又叫“歌行”, 源于汉魏乐府, 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从《琵琶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白居易若无对音乐很强的感受力, 对音乐没有敏锐的把握, 即使他感情体验再深, 作诗能力再强, 也不可能创作出感情与音乐作品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时应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这个着重的是学生对音乐的专注认知, 因为音乐作品的呈现方式转瞬即逝, 注意力能始终让学生对音乐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对音乐的认知可能就会产生偏差, 影响对音乐作品整体的认知, 也就不可能准确、细致地去体验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进一步影响对整个音乐作品的鉴赏。

(三) 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教师要“内外功”兼修。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成败。教师“内外功”兼修, “内功”指的是教师自身素质, “外功”指的是教师为音乐鉴赏课所做的各种努力、物质材料和准备工作。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重视的是教师的“内功”。

毫无疑问,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度决定了音乐鉴赏课的高度, 自身素质高的教师其音乐鉴赏课一定有较高的水准。对音乐教师而言, 教师素质应包括一是深厚的理论知识, 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授课的基础, 因此,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教师自身的能力, 教师要能表现自身素质的能力, 教师是音乐鉴赏课程的“领头羊”, 是课堂的设计师,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把握。同时, 要有指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鉴赏,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鉴赏。因此, 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 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音乐鉴赏课的目标。

总之, 高中音乐鉴赏课大有所为, 是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需要进一步升华美, 在音乐鉴赏课中欣赏音乐的魅力, 让感情和音乐融为一体, 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编辑/牛萌

怎样评价一堂音乐鉴赏课 篇8

首先,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突出以音乐为本体的特点。无论是哪种鉴赏形式,课堂时间的安排中必须要有至少三分之二时间量的音乐出现,这是音乐鉴赏课以音乐为本体的根本体现。如果一节课中连基本的音乐音响都无法保证,那又何谈音乐课呢?一些教师不遗余力地试图用语言文字、图案色彩等各种非音乐的手段去给学生解释音乐、分析音乐,尽管语言组织得非常完美,图片准备得非常充分,但音乐毕竟是非语义的艺术,背离了音乐的本体,而把精力投注在音乐之外的东西上面,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第二,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要教学目标清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每一位教师都认同一堂课必须要有教学目标,但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参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且生搬硬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教参中教学目标的设定遵循的是普遍性原则,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是层次各异,如果单纯的照搬,势必会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完成太多的目标,如果一味的强求,反而会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罗列与堆砌,给人食哽在喉,难以下咽的感觉。如果在目标设定时能相对集中些,哪怕就一个点去极致地完成,课堂的效果也会很好,印象也会更深刻。

第三,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在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达成共识,但很多教师还只是停留在理念认识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完全按着自己既定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在鉴赏感受、分析问题、参与体验、拓展探究等环节,只顾自己的环节进行而全然不顾学生在情感、思想甚至肢体参与上的实际反映。特别是当出现学生的反应与教师设计不一致的时,作为课堂教学引领者的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表现,形成好的课堂生成,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硬往自己既定的内容上拖拽。殊不知,“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在音乐鉴赏中更为适用。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反映,切实突出学生在音乐鉴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课堂生成,才能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进音乐,而不是带着音乐走近学生。

第四,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教学方法适中。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如今的音乐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很多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都给人以很“炫”的感觉。是否方法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越奇越好呢?也不尽然。以多媒体的使用为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产生强烈的新鲜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但是音乐课毕竟不同于其它课程,她更强调的是作为人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有情感体验,有心灵参与的学习中增加音乐素养的音乐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而多媒体课件恰恰存在着内容的程式化、环节的程式化,甚至是思考练习答案程式化的不足。在一系列程式化的教学中,学生能有多少人性化的东西可以接受和展示?能感受到多少音乐对心灵的碰撞和启迪呢?在这种表面华丽多彩的课中传递的音乐知识又有多少能被学生接受并成为他们今后音乐实践中的有用能力呢?此外,大量变幻的影像强烈刺激视觉,势必会冲淡听觉的感知比重,而这也恰恰违背了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一特性。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遵循一个度,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要紧紧扣住前面提到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音乐的手段用最直接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引领学生去鉴赏音乐。

第五,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语言恰当。语言表述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无论是课前的组织导入、课中的讲解评价、课后的小结反思等都离不开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注意艺术性、合理性和恰当性,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分别加以强调。作为教师,语言要契合音乐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情感感召力,在语气语调上也要有丰富的变化,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共鸣,同时要力求简洁准确,避免语言使用的随意性造成学生鉴赏音乐的阻碍。对于学生,教师要尽量引导其用音乐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不能只单单停留在用一些模糊的文学语言甚至不规范的生活化语言来表达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第六,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合理拓展。随着《课标》的贯彻执行,课堂教学拓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到一堂课上的拓展探究,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做适时、适度、适宜的拓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达到的高度,避免空泛的、低质量的伪拓展。如果在课堂中生硬地加入不合时宜的拓展探究,非但起不到良好的鉴赏音乐的促进作用,反而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总之,一堂音乐鉴赏课的好坏,关键看是否紧扣音乐、紧扣目标、紧扣学生,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鉴赏音乐鉴赏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他人课堂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提升我们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即必须突出以音乐为本体的特点、必须要教学目标清晰、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教学方法适中、语言恰当、合理拓展。

上一篇:沿线绿化下一篇:分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