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外语

2024-09-17

高校公共外语(精选10篇)

高校公共外语 篇1

一、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

目前, 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一) 中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国成功加入WTO, 科技活动国际化, 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 使得英语正成为像汽车驾照一样的日常工具;所以, 社会发展对学好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 党、政府、高校以及教师都高度重视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问题。

1、中央有关领导曾就英语教学改革问题做过多次专门的批示。

教育部主要领导也多次指示要大力推进以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这些指示精神和决定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另外, 无论是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还是大学英语4、6级考试委员会的专家们都对这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抱有较高的期望。

2、高校对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到位, 决心大

力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同时, 绝大部分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赞成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是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大学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是创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当前, 许多学校都已认识到这一点, 而且正在积极地想办法、订措施, 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具体包括:首先,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各高校提供相应的硬件条件, 这就是校园网和计算机;其次, 学校要重视外语任课教师的重新培训问题;第三, 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逐步建立一个新的学生评价系统;第四, 学校还要逐步提供和完善英语学习环境, 一是扩大双语教学, 用英语讲授专业课。

(三) 大学生对改革公共英语教学的呼声很高。

学好英语不仅是大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和了解国外文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就业、升职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力武器。目前,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 这就要求大学生有真本事。从就业的角度看, 英语好的都能优先找到工作, 而且社会适应性比较强。

(四)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保证。

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可能。最近几年, 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除了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 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基本完成之外, 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 关于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

传统教学大纲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要加强听、说实用能力的要求, 同时也要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翻译技巧和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当然, 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要求可以不一样。基本要求更要注重和强调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要求还应强调语言的文化性和遵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最后基本要求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二) 关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要求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教学模式改革应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在技术上应可实现和易于操作;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和吸收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点, 充分体现合理继承的原则。课堂在新教学模式中仍有重要作用, 要侧重语法、阅读理解、写作、讲翻译技巧的讲解。讲解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教材和多种参考书, 也可以大班讲课, 因为不需要练习听说。

(三) 关于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要求

目前, 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主要有教法偏于呆板、师生关系生疏、重技术和缺少对人格与个性的培养。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向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和班级授课制教法的诸多弊端表明, 现代大学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同时, 必须创设氛围自由和富有个性化的组织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必备前提。在教学法方面, 教师要勤于思考能如何促进教学, 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运用个性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在教学广度形式上, 而且从教学深度层面上对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 真正从教学方法向方法教学转变。在大原则基本统一的情况下, 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开展各种教法交流。

(四) 关于考核方式创新要求

目前大学英语考试仍以客观题为主, 学生只需打勾画圈。作为教与学“指挥棒”的考试传统、守旧, 必然会对师生产生误导, 产生消极的效应。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要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随之变化。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交流与合作、实际运用能力, 尤其是学习过程和对知识技能的应用都应该列入考核要求。以往的只采用终结性评估对老师的教及学生的学进行最终评价的模式要改为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核模块由“听力+读写译”变为“口语+听力+读写译”;考核比重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强调口语和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

注:吉林工商学院院级教研课题“新建应用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成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党和政府以及高校自身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姚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 《滁州学院学报》, 2011 (08) 。

[2]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12) 。

[3]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5) 。

[4]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06年。

高校公共外语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外语 公用外语 教学策略

一、高職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 2012,04:23-29.

[3]魏烨.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9.

高校公共外语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具有代表性的3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分别是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大一至大四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 以了解我国体育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法

对3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60份, 有效问卷342份, 有效回收率为85.5%。其中有效的男生占274份, 女生占72份。

1.2.3 访谈法

对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老师及体育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进行访谈, 了解学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外语多元化语种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态度

n=342

n=34

由表1可以看出,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41%左右喜欢英语, 38%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还有59%的学生不喜欢英语, 也就不喜欢英语课。从表2不难看出,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虽然经过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而课堂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学生的英语学习陷入“为英语而英语”和“哑巴英语”的怪圈。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 有70%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或多或少是基础打不好的缘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 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有60%的学生不喜欢英语课了, 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了。但公共外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必修课是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既然是必修课, 就应该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外语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是可行的。

2.2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的课程调查情况

由表3可知, 经过4年的学习 (2年的教学, 2年的自学) , 只有45人, 所占比例为12%的学生认为能够到达考研或找工作的要求, 接近60%的人认为不可能达到要求, 3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由此要令我们深思, 只有12%的比例算是优秀。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自信能把英语学好, 能够达到将来学习工作的需要, 事实不难看出来, 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参加工作, 评职称, 就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英语职称考试, 评职称的其它条件都容易到达, 就是英语卡了不少的人, 有的考了几年才通过, 有不少人干脆放弃英语, 转入学习日语, 通过几个月的培训, 考试就可以通过。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几个月的日语学习就能通过日语的职称考试, 假如在大学学习2年的日语, 毕业后对付日语的考试不是小菜一碟了吗?接近70%的学生希望公共外语必修课能像公共体育必修课一样, 能够有几种语种供学生选择,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外语。而中国-东盟永久落户南宁, 南宁每年都举行的中国-东盟拳王争霸赛、中国-东盟CBO男子篮球邀请赛、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龙舟邀请赛目前已经成为南宁市一张体育名片, 在国内乃至东盟国家影响广泛。东盟国家与广西的交往更为密切, 调查的3所高校都接收不少的东盟国家的留学生, 如此一来,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东盟国家的友人,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希望能够学习东盟国家的语言。

n=342

2.3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课程语种的调查情况

学生对除了英语课之外的外语语种表4显示, 最高的是越南语, 占到74%, 其次是泰语的65.8%, 日语也接近40%,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感兴趣, 一个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也是跟广西的本地方言有关, 壮语跟越南语比较接近, 易学易说。通过学习东盟国家的小语种,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小语种, 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 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 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对小语种的定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除联合国通用语种 (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外的所有语种;而老百姓通常认为英语是通用语种, 其它语种都是非通用语种, 因此小语种的另一种定义就是指英语以外的其它语种。

2.4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课程基本要求的调查情况

n=342

由表5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课程的授课采用方式比较平均, 但对教室的要求是较高, 目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能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考核的方式看, 学生接纳的是考查及能力测评的考核方式, 学生认为这样的考核方式使摆脱应试教育, 进入到素质教育, 这样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5 学生对师资观点

学生对开设外语多元化课程授课教师要求, 有150人选择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有121人选择外籍教师, 还有63人选择有留学中国2年以上的留学生, 余下的认可社会上的专业翻译人员, 专业的翻译人员有着更多的社会实践的经验。从学生的选择, 有经验的教师和外籍教师所占比例约为80%。面前在广西高校里, 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有外语系 (学院) , 外语系的二外教师, 在本系里承担的教学任务并不繁重, 对于每周增加2次的教学任务, 并不存在困难。

2.6 访谈教师及领导的观点

n=25

从表6可以看出, 只有占12%老师认为学生经过2年的学习才能达到考研或找工作的要求, 而且大三大四还要努力学习英语的读、写、听、说。占72%的老师认为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 只是能够达到毕业的基本条件 (还有部分学生要参加毕业前的学位英语考试) 。84%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开设其它语种,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能够较活跃。68%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东盟国家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就业, 学生经过6年的英语学习, 掌握了基本的知识, 再学基本的东盟语言, 就比别人占优势。通过对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老师及体育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进行的访谈, 老师们反映英语的课堂不活跃, 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对英语不感兴趣, 必然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学生普遍认为枯燥无味, 使得学生是选择性的逃课。但是, 上课时讲授新的知识, 新的话题 (非英语书本上的知识) , 就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到高点, 课堂就很活跃, 效果良好。对于外语语种多元化课程设置, 开设几门外语语种供学生选择性的学习, 老师和领导们都认可, 是可以考虑的开设公共外语语种多元化的课程。

3 对策与建议

小语种, 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 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未来中国教育应大力改革。改革之一的便是外语课, 不该全国性的单一学英语一种语种, 应该多种语言并学列为中国外语语种。

3.1 开设的可行性

有着良好的大环境影响, 教育的改革在不断的变化, 外语语种的多元化选择性的学习是未来课程设置的一个趋势, 广西有这么好的地理环境优势, 人文优势及社会优势, 我们应该必备一个多元化的理念, 迎接社会的挑战。在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中, 学生约有60%不喜欢英语课, 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设几种语种, 供学生选择的进行学习;开设几种语种课程的多媒体教室或者语音室在目前的高校中, 完全能够满足。对于师资的力量, 体育学院的领导与学校教务处的领导进行沟通, 借助外国语学院 (系) 的二外有经验的老师来给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但请到外籍的教师, 难度普遍较大, 师资方面可以逐步改善。在授课的方式上, 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及建议, 多采用讲座式、探究式或者采用几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授课, 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标。在课程的考核方面, 课程开设之初, 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共外语的培养要求是初级掌握小语种的日常交往的读、写、听、说, 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科学知识及体育经营管理。

大胆地进行课程的改革, 不断地进行课程的创新,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的课程开设, 在创新的理念中, 逐步改革。

3.2 开设的必要性

3.2.1 地理优势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提出, “我们要有目的地开展外语教学, 要重实效, 不能搞形式主义, 要因地制宜, 不能一刀切。”广西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广西南临北部湾, 面向东南亚, 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 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3.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严峻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为130万人, 然而, 2010年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今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人数为609.72万人,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下, 11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翻了4倍多。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不例外, 人数翻了接近8倍, 不仅师范院校招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河池学院、钦州学院、百色学院等高校也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 再加上几所独立学院, 2009年接近1000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从面前的就业形式看,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不愿意到乡镇的中小学任教, 城市的中小学基本饱和, 如此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依据网站的调查, 体育教育专业近2年在全国的失业率位于倒数的十名内, 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不容乐观。通过对广西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及老师的访谈, 开设外语语种的多元化课程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能让学生能够在就业时增加砝码, 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就业率, 为将来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外语的基础。

面对现代化的社会, 学生在校将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将有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课程培养的目标要以国家的目标为指导, 结合地方政府及学校的目标, 有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各自的需要, 自主的进行实践活动, 这样给课程设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不得不趋于多元化。

4 结论

我们要充分利用广西的地理优势, 利用广西高校的有利资源。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的课程, 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学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完善的课程设置,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社会适应能力。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外语语种的多元化是可行的, 也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针对广西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外语课程设置情况, 分析、讨论实施公共外语语种多元化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并指出开设外语多元化语种需要具备的条件, 并且在多元化语种的培养目标上,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公共外语,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90-93

[2]胡日查.关于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冷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82-84

[3]周晶.娱乐与健康视角下高校女生体育课程设置多元化研究[J].体音美教学, 2009 (3) :188-189

[4]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高校公共外语 篇4

【关鍵词】高职公共外语 教学内容 构建

引言

近年来,在社会文化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学校的外语课教学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优化,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公共外语课程而言。本文从外语的角度分析了高职公共课程体系的建构,在建构中虽然经历多次改革,但其课程内容模式始终没有更新,缺少高职特色,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之间关联性少。因此高职公共外语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在实践探索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当前高职公共外语课程现状

高职院校的公共外语课虽然是一门文化基础课,最终还是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涉外交流服务,所以,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1]。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改革不断改进的同时,公共课程也相继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但是改革的效果有好有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改革是在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的基础上。有些学校重视行业外语建设,将公共外语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公共外语教师则由外语院系管理或学校其他部门管理;(2)在教学内容上以及课时量上进行一定的减少。经常出现一些学校公共外语课时量大量缩减,由之前的100多课时量缩减至现在的50的课时量;从所学内容上来讲,学多少内容是由专业主任来定,且公共外语课教师归属到个人专业所在院系来管理;(3)课程性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学校把公共外语课变为选修课,任由学生的意志选择,而外语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转教其他课程,或者是为了继续教外语调到其他学校。

二、对高职公共外语课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1.对教学内容设立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掌握高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对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课堂组织模式和课程评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有关理论指导下,对于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分析,确立了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具备的外语知识目标、外语能力目标以及职场素质目标。

2.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高职公共外语课程体系。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对外语相关的课程体系以及结构进行了重构。高职公共外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以社会需求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相关要求和职能进行分析,构建出职业岗位外语技能为主的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体系。另外,外语的语言基础能力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将公共外语教学与职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得外语内容能够有更强的融合性,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行业进行外语学习,这样突出了高职公共外语课程的服务功能,也为高职院校学生以后的就业拓宽了发展道路。

3.加强外语读写能力以及外语口语锻炼。在外语教学当中,英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通过英语教学可以看出,教师普遍教的是“读”和“写”,但是当下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这样的职员,在高职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必须适应社会上大多企业对员工的阅读写作技能提出的特别要求,因此,我们亟需在英语阅读与写作方面狠下功夫,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英语中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进行提升,以期提高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另外,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会写,对于“听说”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陷,例如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学会了“哑巴英语”,并不能有效运用于交流沟通中。尽管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都通过等级考试,但在英语表达上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内容上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职业的竞争能力。当然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的缺陷也不同,这时,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对英语学习进行分类学习计划,从而达到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

4.加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课程的开发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内容排序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过多的注重相关应用经验策略以及概念原理。对于内容排序上应该关注工作过程中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对相关知识的构成要素,着重了解如何运用知识,切实的把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在外语教学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容上的选择,重点放在语言技能的策略性上,而且要注意的是不要以语言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主,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对其辅之以语言知识的讲解。另外,内容的排序上,不要按照常规的段落篇章、语言词汇等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是应该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融合到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公共外语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推进了高职公共外语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并提高了高职公共外语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内容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时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就应该积极寻求应对措施,真正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寒,黄奕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2]彭述初.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高校公共外语 篇5

云南省与越南山水相连, 有3个地州、8个县与越南的河江、莱州、老街三省接壤。沿陆地边界已经开通了河口、天保、金水河等一批国家级口岸。

2011年5月6日, 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意见中将云南省定位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 中国沿边开发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 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 是中央、省委、省政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部署, 是实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大战略的重要举措, 是今后云南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

2011年, 云南省启动实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战略, 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加快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随后制定了《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 由省政府设立专项经费, 支持和鼓励高校开设各个东南亚南亚语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等高校开始培养东南语种人才, 越南语作为第一批开设的专业陆续在各高校开展起来。2011年, 云南大学率先推出允许非英语专业学生选择小语种课程代替大学英语课程的新举措, 极大地提高了小语种在高校本科生中的认知率和普及率。2012年4月3日, 中国云南省教育交流合作推介会在河内举办。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在推介会上表示, 云南省将向越南全方位开放教育资源, 进一步加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交流。

二越南语作为公共外语必修课的培养模式

与专业课程受众范围小, 学习人数少的特点不同, 作为公共必修课, 面对的是整个学校所有低年级学生;作为公共外语, 它又不同于英语——这个全世界范围都通用的语言, 它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越南语作为公共外语必修课,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及所在地区的特色推进越南语作为公共外语必修课的设置。

1. 面向全校适读学生开放, 由学生自愿选读

所谓适读指的是在本学年需要修读公共外语的学生。比如大一或大二的学生。目前中国高校绝大多数都是大一、大二要修读公共外语, 基于这种情况,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可以自愿选择修读越南语作为其在大学期间的公共外语课程。或者由于学生上大学前对越南语并不了解, 学生进入大学后, 学校从多个层面宣传推介越南语课程, 让学生在大二的时候修读越南语代替英语作为这一年的公共外语课程。

2. 针对某些特殊专业, 由学校指定必修

一些涉外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规定让其选择越南语作为公共外语。比如对外汉语、国际贸易、旅游管理、古代汉语、涉外会计、国际物流、信息通讯、软件工程、医疗卫生等专业可以由学校指定让学生修读越南语, 为其今后做更高层次的就学和就业多找一条出路。

3. 作为其他外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纯外语特别是单语种的外语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社会对像越南语这样过去的非通用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些通用语专业的学生加学一门非通用语将是一种更好的课程搭配。

三越南语作为公共外语必修课的优势

作为一门非通用语种, 越南语的使用范围比较受限, 因此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专业教学。但云南省与越南山水相连, 省内各行各业都可能与之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 对专业的人才有一定量的需求, 但更多的是要求具有某种其他专业知识的越南语人才。为此, 越南语作为一门公共外语必修课既满足了社会对越南语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具有外语加专业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 专业加语言, 增强就业竞争力

自中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 大学生就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这除了毕业生人数增多以外, 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技能单一也是其中一大原因。为此, 精一门专业, 懂一至两门外语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求职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将越南语作为一门公共外语必修课, 将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之余, 接触和学习到一门除了英语以外的外语。

2. 多一门语言工具, 多一种思维方式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越南语, 学生可以了解到越南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语言思维特征等, 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散出更多的思维方式, 从而拓宽思考及研究问题的领域和途径, 丰富自己的学业甚至自己的人生。

3. 拓宽见识, 增强综合素质

越南语作为一门非通用语, 大学生中很少有人知晓。而越南作为我国的邻邦,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下都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学习越南语, 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一门外语, 还能增加对汉语和汉文化的认识, 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

四越南语作为公共外语必修课的实践意义

把越南语作为高校公共外语必修课,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掌握一门仅与我们一河相隔的国家的语言, 在实施桥头堡战略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越作为邻邦, 在经贸、旅游、文化交流、民间交往等各个领域皆有密切往来。据悉, 到2014年, 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进口国, 占其进口总额的1/3。中国也是越南旅游市场的最大客源地。而随着老街至河内高速路全程贯通, 国内昆明至河口准轨铁路也于2014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两段交通线路在品质上的提升, 极大地缩短了云南至越南首都河内的距离, 使之前从昆明到河内需要近20个小时缩短为10个小时就可抵达。各类双边贸易会如每年轮流在中国河口、越南老街举行的“中越 (河口) 边境贸易交易会”、轮流在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举办的“中越边境 (东兴—芒街) 商贸·旅游博览会”及各种学术交流会如“全国特色医疗名医暨中越国际医药学术交流会”“中越边境文化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红河流域高校校长论坛”等正有声有色地进行。这些都将从客观上促进滇越各方的进一步交往, 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少不了语言的沟通。当前云南省的越南语教育从师资力量到教学基础资源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靠有限的专业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之除少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较深的越南语专业水平外, 大多数单位更需要有一定语言基础, 再加有一门其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显然, 将越南语作为公共外语课程不但能解决云南省目前师资及教学资源有限的现实问题, 又能给更多学生提供学习语言、拓展知识、增长技能的机会, 为社会输送更有实用价值的新型人才, 对加快实施桥头堡战略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 1999 (4)

[2]马海霞.新形势下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安阳大学学报, 2004 (3)

公共外语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篇6

关键词:公共外语,英语成绩,学习策略

一、引言

我国许多学者像文秋芳, 王立非等对英语学习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证实了正确有效地使用英语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随后的研究有涉及到学习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学习策略的比较, 得出了值得借鉴的结论。本文也试图通过研究集宁师范学院公共英语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情况, 为以后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二、调查研究

(一) 调查对象。参加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随机选取的集宁师范学院2012级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共150人, 按学生2013年上半年期末成绩分组, 成绩大于等于60分低于80分的为低分组, 共75人, 成绩大于等于80分低于等于100分的为高分组, 共75人。

(二) 调查工具和目的。本文采用的问卷调查卷是Oxford (1990) 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 (SILL) 。该量表涉及到6类语言学习策略, 它们是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记忆策略, 情感策略, 社交策略和补偿策略。本文旨在研究公共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大体状况;学习策略对英语成绩是否有影响;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区别等问题。

(三)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问卷是由老师在课堂上发下去, 解释清楚各项答题要求之后让学生进行作答, 答完之后全部收回。收回的试卷当中有5份无效试卷, 都来自低分组学生的试卷, 所以低分组受试学生变成70人。在此之后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PSS 16.0 for windows) 对数据进行分析, 统计出各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不同组的策略使用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经过对数据的统计, 整理结果如下:

对于记忆策略,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分别是3.1185和2.9603, 独立样本P值分别是0.007和0.008。对于认知策略,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分别是2.9905和2.8224, 独立样本P值都是0.006。对于补偿策略,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分别是2.9844和2.9381, 独立样本P值分别是0.416和0.413。对于元认知策略,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分别是3.3304和3.0397, 独立样本P值都是0.001。对于情感策略,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分别是3.1185和2.9603, 独立样本P值分别是0.016和0.015。对于社交策略,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分别是3.0778和2.7357, 独立样本P值都是0.000。对于期末成绩,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分别是88.3733和68.4143, 独立样本P值都是0.000。

三、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所有受试的每个策略平均值大体范围都在2.5~3.4之间, 根据Oxford (1990) 问卷规定:在这个范围内表示策略使用频率为“使用情况一般”, 说明集宁师范学院公共英语专业学生不管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 在使用学习策略时总体上水平都不高, 对于学习策略的使用意识不是很强。

从策略平均值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 高分组比低分组在六大策略使用频率上都要高, 表明高分组学生能够运用学习策略来帮助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从T检验数据P值中可以看出, 除了补偿策略的P值 (0.416和0.413) 之外, 其他所有策略的P值都处在P≤0.05的范围之内, 表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从高低分组的期末成绩的P值 (P=0.000<0.05) 来看, 说明本调查依据成绩对受试进行分组是有意义的。

四、原因分析

高分组之所以比低分组英语成绩好一些, 是因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会运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一) 补偿策略。补偿策略能够使学习者在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新语言进行输入或输出来弥补技巧上的不足。本研究中补偿策略不是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成绩差别的策略。可见低分组学生由于其他策略很少使用, 所以会求助于补偿策略来帮助他们简单地处理一些学习问题, 以弥补知识上的欠缺。

(二)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在学习时选择有效的计划, 制定学习时间, 估计自己的理解, 有效地管理自己学习进程的方法和技巧。高分组比低分组有元认知策略意识去调节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 从而可以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

(三)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与整理的方法和技术,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学习材料。本研究中高分组通过运用包括复述策略、精心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在内的认知策略很好地提高了学习成绩, 而低分组却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这些认知策略。

(四) 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中国学生常用的策略, 主要依靠背诵和重复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记忆策略包括形象记忆和语义记忆。高分组学生倾向于使用语义记忆, 即抽象逻辑记忆, 而低分组学生多用形象记忆。在大学期间, 大部分知识都比较抽象, 需要靠逻辑思维理解记忆,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高分组的记忆策略比低分组更有效。

(五) 社交策略。社交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为学习语言而与其他人进行的互动。学生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和他人进行交流, 可以很好地锻炼用英语思维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从而刺激英语的学习。而低分组学习最大的弊病就是不愿开口说英语, 不愿和其他人进行英语交流, 导致了学习英语的被动局面。

(六) 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规范和管理自己的情感、情绪等方法,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中所需的动机、自信、和毅力, 对语言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低分组学生没有高分组学生学习英语动机强, 在学习中表现出不自信, 不主动, 没有恒心, 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情感策略意识不强, 没有认识到情感策略是可以调控学生学习态度的有效策略。

五、结语

以上调查分析显示, 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可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 因此提高学生的各种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意识, 应该成为公共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策略使用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来指导和培训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学习策略, 从根本上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 York:Newbury House, 1990

[2].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策略差异的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师范类公共外语教学的探究 篇7

一、师范类公共外语学习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和老师的意见有很大不同。首先, 大多数师范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或出于对英语的排斥没有选择外语系; 或出于对自己英语成绩和学习能力的不自信而讨厌外语学习。在他们眼中, 外语是没有用的学科, 是最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学科, 是和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学科。只有少部分师范类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不排斥, 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学习外语是有一定用处的。但是, 这部分学生碍于所能获得的师资力量、外语学习资源、语言使用环境的不足, 逐渐降低了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 出现了吃“高中老本”的现象。其次, 对于教授非英语专业的老师来说, 学生语言基础的薄弱, 对外语学习的排斥, 对非专业学科的不重视, 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回应与互动, 从而出现敷衍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师范类公共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1.适应时代的要求

现代化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这个全方位不仅体现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上, 更多体现在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上。其中, 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众多的企业, 从之前的外企到现如今的国企和私企, 都很重视雇员的外语水平。尽管在校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没有什么直接帮助, 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密度越来越大, 英语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获取上, 还是在公司或部门之间的交流上, 都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要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英语的学习必须从学生阶段抓起。

2.适应教学的要求

师范类院校与其他普通或综合型院校有所不同, 其培养的是教学类的专业型人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后将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今新课程体系下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再只是专注于本学科, 而是要求教师对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立体性、综合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就单一学科来说, 专业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可能会枯燥一些, 但是如果老师能够从各科的角度将其联系起来, 综合性地分析现象、问题, 学生的理解会提升一个高度。比如, 如果初中政治老师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 举例“可口可乐公司”是一家跨国的大公司, 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引进了这个公司的产品, 并且每个人都听得懂“cocacola”的含义, 那么学生在听到政治老师能准确、清晰地读出“cocacola”这个单词的时候, 一定会佩服老师的综合素质。

3.院校综合素质的体现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素质是整个学院综合素质的体现方式之一。近年来, 众多大学生口语大赛、外语风采大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各种比赛的获奖者中不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是对于学生所在院校外语教学水平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会对学院将来的招生以至于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三、师范类公共外语学习的现状和水平

1.现状研究调查

基于师范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态度, 现将调查结果显示如下:a.学生的外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大纲所选的材料兴趣不高, 对于大纲外的知识, 如新闻、娱乐信息较感兴趣, 尤其喜欢老师上课时播放的外国电影。b.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较差, 其中尤其以音体美三个专业为甚。这三个专业由于艺考的特殊性, 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弱, 对教材的依赖和教师的服从性不高, 经常要求老师讲讲课外知识, 或讲解最简单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例如, 美术系大一的新生要求老师放弃讲解课本, 建议老师从26个字母讲起。音乐系学生要求老师带着大家读读单词部分就足够。而体育系学生则大多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索性逃课或打游戏。这些造成了英语教学在非英语专业中不好推广和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

2.外语学习水平分析

师范类非外语系学生作为一个广大存在的群体, 其外语学习的水平很有代表性。成绩优异的学生表现为阅读能力较强和写作水平稳定, 即在做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型时, 能较为准确地寻得答案的出处;在命题写作时, 能进行框架式或填空式的发挥。但是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限制, 其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弱, 发音不太准确, 写作水平不能自由发挥, 仅能按照所给的模板进行背诵及框架式写作。成绩中等的学生则仅仅能在阅读上得到一定分数, 在写作上勉强完成, 如果遇到听力题, 则全军覆没, 口语是哑巴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无论是听说读写都存在很大问题, 其与优等学生的差距也相当大。在做这个课题调查时, 曾研究取样我校计算机系和园林系两个同年级的英语期末成绩, 两个班的授课老师、教学进度、期末试题均完全一样, 但是成绩出现了巨大差异。园林系的学生期末均分在90分以上, 而计算机系的学生期末均分在40分以下。据代课老师反映, 园林系的学生入校成绩高, 上课状态好, 作业完成情况佳, 课上的单词听写成绩也均在90以上, 学习劲头足, 呈现了比学赶超的状况。而计算机系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 是由于学生入学成绩差, 对英语学习排斥, 上课状态不佳, 众多学生在上课时不听讲或走神, 不完成作业, 上课的单词听写经常不交卷, 恶性循环导致几乎全班学生都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高校公共外语 篇8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 对各国教育部门和相关院校公共外语教学进行对比衡量, 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存在单一呆板、陈旧滞后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打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牌, 一味强调专业课的学习, 将公共外语的课时一减再减。而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目的性很强, 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就业, 很多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根本用不上外语, 尤其是原本对外语没有兴趣、基础比较差的同学, 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外语教材单一, 缺乏实用性, 难易度不适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目前, 高职院校大多还沿袭以往“填鸭式”的外语教学方法, 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同时, 由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外语基础普遍较差, 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很多教师对外语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如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授课方式, 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 很少能够真正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教学改革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致使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提出改革方案, 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设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外语课程, 改革教学内容, 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很多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基本参照本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 应进行课程改革, 选择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真实水平的教材,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并建立真正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高职外语课程应按照就业岗位来设置, 把课程设为岗位课程, 通过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构建课程的能力体系, 即确定课程要与学生工作能力相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就业岗位能力分析, 只有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工作能力后才能明确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例如, 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是建筑企业材料员、工程预算员、导游等, 这些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包括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交际礼仪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电话沟通能力、外事接待能力、谈判能力等。根据以上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

整体教学设计遵循六个原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高职院校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来驱动, 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工作中应具备的职业技能, 一个职业技能是一个模块, 加上课程介绍共7个模块, 模块下的项目是学生要完成的实践项目。课程总学时设定为90学时, 两个学期。这些项目语言点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可能接触到的实际工作, 使学生尽早熟悉这类岗位的工作流程, 达到岗位工作所需的各项能力 (见表1) 。

三、以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

外语是一门语言工具, 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不同, 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要从根本上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以往本末倒置的思维方法, 将“灌输式”的理论性教学转为实践性强的“自主性”教学。在外语教学中, 只有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需要加以引导为辅的课堂“自主”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充分发展潜能。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 许多因素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 如学生学习兴趣、动机、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学习策略等, 因此, 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 讲授外语学习策略, 创设良好课堂环境,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提供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为达到教学总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需求、兴趣和爱好等确定不同时期、不同难度的具体教学目标, 选择丰富的和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组织多彩的课堂活动, 运用差别教学评价体系等,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上都有所收获。教师的“教”必须和学生的“学”相辅相成, 必须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以满足高职院校外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总之, 在实施自主教学的过程中, 宗旨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课本让学生自学, 问题让学生提出, 疑难让学生讨论, 结论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要加强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 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真正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教学中存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单一呆板、陈旧滞后,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改革流于形式等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提出改革方案, 提出设定岗位课程, 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采用“自主”教学模式, 运用差别教学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 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教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克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1) .

[2]谭明富.主题性教育以及现实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9) .

[3]史东根.主体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高校公共外语 篇9

关键词: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语;外语软环境;翻译错译;建议

一、研究背景

公共场所标识语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现如今,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进入中国,融入中国的经济,文化与生活。人们生活中标识语,对于不同国家的人们跨国交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威海身为人类宜居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有海岛海岸、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十多种类型。这也要求威海文化软实力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显而易见,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语规范研究能推动这两方面的发展。

二、威海市公共标识语英译常见错误案例及其分类

(一)死译、硬译等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中式英语

死译或硬译是指译者直接按原文词句、结构、内容或顺序译出,对号入座。这样做可能导致译文不符合英语标志语的特点和行文习惯,使其难以理解,达不到交流的目的。例1:国际海水浴场的“公厕”标牌被译为“Public Toilet”

误译:Public Toilet

改译:Restroom

例2:威海幸福公园的部分标志语有些不找边际,把“出口”(exit)译为“Export”。

例3:定远舰的“小心碰头”译为“Carefully hits to the forehead”实在可笑,意思正好相反,为小心地撞头,其实简单的“Mind your head”就好了。

例4:“请勿向海里扔垃圾”译为“Please do not throw trash to the sea”太冗长,应改为“No littering”。

(二)缺乏人文关怀

英译标识语不仅是对外宣传的重要方式,还是感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译文中应遵循礼貌的原则,体现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国情,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令人不很舒服的标识语。

例5:禁止践踏草坪(国际海水浴场)

误译:No stepping on the grass

改译:Take care of the lawn

(三)单词拼写错误

在公共标牌和标识的英译中,不规范的另一原因是单词拼写错误百出。制作者疏忽大意、不懂英语等都是双语标识牌错误百出的原因。拼写错误。这种拼写错误很明显,又广泛存在且极易改正。

例6:成山头的始皇庙介绍牌:“Emperor Qin was a tyrant and was not north remembering.”

分析:原译中“worth”被拼写为“north”, 显而易见是因为标牌制作者不懂英文或制作时马虎大意造成的。

例7:成山头的天后宫标牌:“But the local people prefer to call the goddess lady of sea good”

分析:原译中“god”被拼写为“good”。

(四)语法错误

这種错误主要是翻译标识语的人员对英语不是很了解,无视英语语法规则,机械地翻译。再就是翻译时不注意语境的分析,不了解原文的出发点和意义而盲目地直译造成的。所以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中英文语言习惯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和选择适当的词汇。

例8:“小心落水”(CAUTION! WATER)却被翻译成了“BE CAREFUL, FALLING WATER”。

例9:成山头的始皇庙介绍牌:“People worshiped the Qin emperor in Huiji and made a piece of wood into statue just as they did Xia Yu.”很明显did后面少了一个to。

例10:威海动物园的河马介绍牌:“Hippo is the larges freshwater species of bears are mammals.”本句中出现两个谓语动词,比较级也出现错误,应改为“Hippo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mammal species.”。

三、改善威海市公共标识语的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翻译人员素养。笔者认为威海可由市外办、市地名办、市语委办、质监局等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一个“威海市公共场所标识语翻译专家委员会”,或组织民间翻译团队,或由外籍人士、英语教授等组成的英语志愿者团队, 审核全市公共场所标识语译文。

第二,制定公示语撰写规范。目前公示语制作没有统一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政府的监管,加上译者良莠不齐,迫切需要出台有关公示语撰写和翻译的统一规范。如果全市有了统一标准,供管理者和翻译者遵循,并借此标准对相关人员进行公示语撰写及翻译培训,公示语应用现状必将大有改观。

第三,加强监管与监督。加强对公示牌制作单位的监管。公示牌最终要在制作单位手中完成,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监管。建议政府指定专门部门制作公示牌。制作单位要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译者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加强检查工作,从而减少和避免在公示牌制作过程中产生不应有的错误。

四、结语

路名、站名、公共标志名等城市标识语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其英语标识语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从小反面讲,影响了外国人在该地的生活,从大方面讲,影响了该城市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此我们要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体色彩,这样才能准确地发挥它们在扩大开放以及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卞正东. 论标示语的翻译[J]. 上海翻译,2005,(01).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黄德先,杜小军. 公示语翻译的规范[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4).

[4]蒋琴芳. 公示语语用失误分析[J]. 外语教育教学,2010,(06).

作者简介:李嘉,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本科生在读。

常晓梅,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院长。

高校公共外语 篇10

教学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它是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 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 (吴宗杰, 1995) 。其主要特点为: (1) 研究对象限于自己的学生或教学活动, 一般不挑选测试; (2) 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者在教学中或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般都比较具体; (3) 研究者一般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估者; (4) 研究方法主要属于内省、反思和准实验法 (张正东, 1989) 。Wallace把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感受, 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制订、实施教学方案并解决该问题;评价教学行动的结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新的教学问题, 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根据以上步骤, 笔者设计出本次行动研究的方案:发现问题→假设性分析→解决方法→自我反思→经验总结。

2 教学行动研究在公共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2008级化学系本科A班为实验班, 接受培训和测试;2008级物理系本科A班为控制班, 不接受培训只接受测试。这2个班的学生高考成绩均在90分以上, 都有着6年英语学习的经历。

2.2 研究时间

2009年3~7月。

2.3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师生无结构访谈、教师日志、学生日志、同事观摩课。

2.4 研究步骤

2.4.1 发现问题

在本学期的课堂观察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偏低、阅读速度较慢。而且在四、六级的考试中, 学生在占总分40%的阅读理解题中失分较高。

2.4.2 假设性分析

(1) 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认为阅读和不阅读差别不大、不影响其他语言技能的学习; (2) 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 (3) 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注重应试教育, 擅长于分析文字语法而不善于从总体上通观文章内容; (4) 学生在过去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 (5) 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不够; (6) 教师对阅读效果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

2.4.3 对问题进行调查性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初步假设, 笔者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60份, 收回有效问卷56份, 有效回收率为93.3%, 从问卷调查中得出学生英语阅读速度慢、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阅读兴趣。92.3%的学生认为他们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 并且在遇到生词和复杂的句子时心情比较紧张。

(2) 词汇量有限。98.3%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中生词量过多、句子结构复杂是影响其阅读速度的最主要因素。

(3) 缺乏阅读技巧。95.24%的学生认为缺乏阅读技巧阻碍了其阅读速度的提高, 制约了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

(4) 课外阅读量不足。47.62%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量不足致使他们无法巩固课内所学的单词和阅读技巧。

2.4.4 通过上述调查, 笔者制订出以下行动研究方案

(1) 系统介绍词汇的学习方法。要阅读, 先识字。要想成为一名好读者, 就要认识更多的字 (Haque, 1987) 。在调查中学生反映最强烈, 抱怨文章理解不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词问题。一方面,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 缺乏系统的词汇学习方法, 对词汇掌握得不够牢固。另一方面, 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词汇和短语缺乏反复操练, 只掌握单词的一词一义, 活用能力差。做好以下几点: (1) 在行动研究开始的第一、二周, 笔者每节课抽出10分钟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词汇学习方法。设计和运用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练习。在这种练习中首先要保证生词量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其次是注意词义的“可猜测性”, 即必须保证语境中包含足够的信息以帮助学生猜测出生词的意思。设计和运用根据构词法扩充词汇的练习。英语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词汇是由外来词构成的, 学生使用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第二册) 教材中, 课后练习中的词缀多达26个。教师在帮助学生记住这些词缀的基础上, 通过造句练习使学生活用这些派生词, 从而使学生的词汇量成倍地上升, 帮助学生使用联想法、归纳法巩固所学单词。单词是在记忆中通过广泛的关系网来表征的 (朱纯, 1994) , 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单词在词形、读音、词义搭配方面进行梳理, 形成“词义网络”, 以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 从而有利于词汇知识的存储和提取。 (2) 建立个人词汇本。要求学生把平时学习中易忘、易混淆的单词附上例句记在词汇本上, 并经常复习。 (3) 定期进行词汇测试。对于刚刚脱离中学阶段、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 每两周进行一次词汇测试, 第四周进行一次词汇“汇考”, 可以督促学生定期复习已学过的单词, 并帮助他们把对单词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阅读时心情紧张和注意力不集中 (祁艳红, 2000) , 有的学生在遇到生词量大、句子结构复杂的阅读材料时, 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 理解不连贯。做好以下几点: (1)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熟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行动研究的第一、二周, 笔者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制作录音和剪辑电影来介绍背景知识, 并用PPT软件制作了诸如头脑风暴等热身练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们一方面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消除了阅读时的紧张心理, 另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 (2)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深入浅出的阅读题目。阅读理解题目的难度应由低到高呈等级变化, 引导学生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过渡到深层理解, 最终形成评价性理解。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加强阅读技能训练。针对阅读技能进行培训。 (1) 为了对学生知道和应用阅读技巧的情况做进一步地了解, 笔者于行动研究的第四周, 对学生知道和经常使用的阅读技巧做了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知道一些阅读技巧, 但由于缺乏大量有针对性的实践, 因此学生无法运用自如。成功的阅读有赖于合理恰当的策略使用。学习者, 尤其是不善阅读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有效策略来提高阅读水平 (Carrell, phairs, &liberto, 1989) 。于是笔者针对不同题材、不同写作风格的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技巧, 并让学生在大量的“实战”中操练和体会这些阅读技巧的运用, 以帮助学生有效阅读。阅读策略的培训分3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行动研究的第五、六周, 教师讲解并演示阅读策略, 向学生介绍阅读策略教学的意义及训练计划, 各项策略的定义、用法、使用价值和使用场合。第二阶段为行动研究的第七、八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强化使用阅读策略。教师及时点评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 表扬进步、指正不足。本阶段的重点是逐步从教师指导过渡到学生独立、自主地使用阅读策略并通过课堂练习提高阅读速度。第三阶段为行动研究的第十、十一周, 学生独立使用阅读策略。鼓励学生独立地将策略应用于新的阅读任务, 努力参与小组阅读和课堂讨论。在第十二周进行的师生无结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 学生在为期6周的阅读策略培训中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都有所提高。

(2) 使用整体阅读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后, 笔者于行动研究的第十三周培训学生使用整体阅读法。所谓整体阅读法是指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个别词语上, 而是集中在完整的篇章内容上 (王建新, 1991) 。为了确保学生使用该方法, 笔者选用了生词量适当、篇幅适中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不查字典的情况下, 阅读完文章并做好相应的理解题目。由于时间有限, 又不能查字典, 学生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文章内容的预测和理解上。同时学生在训练中, 跳过与理解无关的词汇, 学会猜测文中关键词的词义。此外, 训练学生根据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预测段落大意, 从而把握中心思想。在这种方法实行的2周中大部分学生在学生日志中反映这种方法对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是有效的, 但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读完整篇文章后却“不知文章所云”, 做题目时还得读文章, 效率偏低。

(4) 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在行动研究的第十四周, 笔者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做了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2。

(1) 克服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使用传统的点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虽然可以获取文章中的某些细节, 但对个别单词的高度注意充其量只能获取对文字表层的理解, 无法达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而且这种方法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难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笔者在行动研究的第十五周训练学生, 让他们有意识地利用末梢视觉扩大视幅, 对一行文字进行较少的切分, 以提高阅读效率。

(2) 克服回视的习惯。回视直接影响阅读速度, 为了克服这种不良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用卡片遮住已经读过的词句, 使回视失去意义。

(3) 克服声读和心读的阅读习惯。声读和心读的阅读习惯不仅有碍于阅读速度的提高, 而且容易忽略语义的理解, 从而影响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行动研究的第十六周笔者先找一些浅显的文章, 让学生在阅读时采用心中默念的方法, 然后检查其阅读效果。

(4) 克服通过翻译理解文章内容的习惯。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了把每个词句翻译成汉语、用汉语理解英语的习惯。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尽量用英语进行思维, 不要把阅读和翻译等同起来。

(5) 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推荐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1) 在行动研究的一开始, 笔者就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学生每月定期上交读书报告, 评出平时成绩并纳入期末总评中, 以督促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2) 推荐课外读物。公共英语学生每周只有有限的4个学时的课堂学习时间。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课外书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学期介绍了《英语周报》、《英语沙龙》、《大学英语》、《英语学习》等杂志及图书馆索书代码和书籍购买地等。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文章, 并把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带到课堂上讨论, 从学生中评选出最佳读者, 给予一定的奖励。

2.4.5 效果评价

在行动研究的第十五周, 笔者就学生对行动研究的评价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3。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次行动研究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映, 知道一些改进的阅读方法却不能保证他们按新方法进行阅读;另外, 课外阅读难以监控, 这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

注:n=56

3 教师反思

通过有意识地研究和思考阅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主动计划、设计、检查、评价、反馈以及进一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 寻求自我完善的教学途径等一系列行动, 加深了教师对阅读教学和词汇教学规律的理解, 加强了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判断力和教学水平。

摘要: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改进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探索性活动。笔者运用行动研究理论对自己所教的一个班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结果证明英语教学行动研究对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是有效的。

关键词:行动研究,阅读教学,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Carrel·P·Gajdusek, L&Wiss.Metalognitive and EFFESL reading[J].Instructional Science, 1998, 18:224~226.

[2]Hague, A·S.What L2can learn from L1foreign language Annals[J].Vocabulary instruction, 20 (3) :217~224.

[3]Wallace M.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张正东.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5]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2:48~53.

[6]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7]祁艳红.师专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87~89.

上一篇:企业简讯下一篇:保护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