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通用9篇)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篇1
摘要:体育教学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在新时期构建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国计量学院体育教学新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新课程目标的构建从根本上摆脱了学科中心论,价值取向的重点由知识技术转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来构建一个合理的、与学生需要相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已成为当今体育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教学理念。
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推动,由于近年来受国际体育关注生命、关注东方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理念潮流的影响,并基于新时期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思想和目标的确立,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提高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已不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体育教学应具有多层次的功能和特点,一方面它应具有个性,既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为学生走上社会自觉从事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具有共性,即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将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心理拓展、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应将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课程教学内容:突破技能教育,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长期以来,安全教育游离于高校课程体系之外,缺少必须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必要的逃生技能。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与逃生技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构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势在必行。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还包括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规避职业危害和职业伤害风险;对公共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助;防止和预防流行病、传染病,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从安全教育相关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进行安全教育除了具备必备的安全意识与知识外,安全技能、团队精神及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与体育课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如果要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学校教育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比将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与体育课教学结合更合适,更有效的发挥其课程的价值功效。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内教学与情景模拟相结合。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教学过程注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体差异,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2002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实现体育课程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广大教师不断研讨总结,我校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1)将拓展破冰游戏引入体育课程教学。
随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实施了“自主选课模式”,自主选课模式的实施,使许多不同班级的学生都集中到了体育课堂,这为学生人际交往,适应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同学之间互认识现象普遍存在。“自主选课模式”的实施,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但由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在教学中,我校在学期初始阶段,利用一系列拓展破冰游戏,如1/4张卡片、松鼠与大树等等,打破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进行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的主题教育,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创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2)利用模拟实验室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救护技能。
体育教学的实践特点决定了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损伤的必然性,那么如何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预防与正确处理各种损伤的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按照教学规范一步一步进行,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上课前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对于从事某种运动该如何做准备活动一无所知,对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该如何处理了解甚少,往往因错误的处理方法加重了损伤状况。针对体育教学中的这种现状,我校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建立了模拟实验室,每学期安排一次模拟教学课,通过对人体构造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人体各关节的结构,各器官的功能以及在运动中出现各种状况的原因。在模拟教学中,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法,对生活中曾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各种损伤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出现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护措施,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练习包扎,心肺功能复苏训练等等,全面提高了学生正确预防与处理各种运动损伤的能力。
(3)各专项课教学中有机结合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展,校园安全隐患时有存在,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已为各个高校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板报、广播宣传、领导、教师通过讲话强调等等,缺乏系统性与实效性。加之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对全隐患没有清醒的认识,致使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全面考虑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校将安全教育有机的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在各项体育教学中每次课穿插5—l0min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各种“拳法”“腿法”“摔法”,同时结合各种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各种安全隐患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与技能。每学年我校定期组织“安防大赛”,内容包括各种“拳法”“腿法”“摔法”的演练、消防演习、逃生演习等等。
(4)设置各种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的价值功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三维”体育教学价值观到如今的“五维”体育教学价值观,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不再仅仅是一门以身体运动、技能传授为全部内容的学科,体育的价值应包括“心理的健康”教育,还应包括“适应社会”的教育。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展,在竞争日愈激烈的今天,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我校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在每学期的体育教学中穿插一定课时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如进行野外营救、生命之旅、模拟野营、智运圆桶等等各种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定的目标,就活动本身来说,也许学生不会有太多收获,但通过活动后的分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想,加之教师引导、总结,往往会起到巨大的教育效果,特定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同思想的交流,促使他们发现自身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使他们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快感。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将起着正迁移的作用,使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用拓展训练的模式,补充和延伸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其发展空间也非常大,符合当前健康目标的要求,即身体、心理与适应能力全面地发展…。
4、体育课程资源:实现体育课程资源优化与共享。
体育资源是体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高校体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撑状态,主要包括高校体育人力配置,场地设施条件,文献与信息拥有量和技术资源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等。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也是高校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相对单
一、封闭,致使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认识和了解,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大量的资源被埋没,不能被及时地开发并进入学校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许多有益的校际资源、社区资源及社会其它资源都难以被学校体育所利用。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人力资源的开发上,首先我们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开设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使每个教师专业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促使专业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其次,对于新兴体育课程,如拓展训练,定向运动等,一方面我们聘请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同时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与校外资深拓展培训公司保持密切联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我校教师走出学校,参与社会资深拓展培训公司学习,了解拓展培训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与拓展培训公司进行一些合作,促使体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再次,由于我校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融人体育课程教学,安全教育内容复杂多样,涉及面较广。
5、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是指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价值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1)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由学校督导组和部门督导组组织人员不定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随机听课,检查相关情况,对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其次,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教学动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最后,我校建立教学网络评价体系,学生、教师可自由登陆我校体育军事部网站,对授课教师,对各专项课程进行评价。见图
1(2)对学生的评价。
长期以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技术和技能上所取得的成绩,在给定学生成绩时,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标准有失偏颇,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校在结合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分为理论课成绩评定与实践课成绩评定。见表
1理论课成绩满分一百分,为学生试卷实际所得分。实践课成绩包括:①安全防卫成绩考核。占学生实践考核的10%。这部分成绩由学生互评获得,教学过程中随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队学生自行选定队长,队长的职责负责协调全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学员进行练习,并且在考核时对其他各队进行评价,给出成绩。学期结束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如果学生所在团队考核成绩第一,该团对所有学生均获第一,如果该团对考核成绩最差,该团队所有成员在这一项目上的成绩均为最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②素质考核。占学生实践考核的20%。学期开始就向学生说明本学期素质考核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弱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成绩的获得根据评价标准获得。③专项课考试成绩。占学生实践考核的50%。教学初期,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强弱分成实力相等的若干个团队,学生成绩的获得取决于平时的各团队教学比赛成绩和学期末的考核成绩。平时团队之间的教学比赛获胜对全体队员均可获得相应的成绩,期末考核时,通过对团队整体队员分工是否明确,各岗位队员完成任务状况给定成绩。④学生平时成绩。占学生实践考核的2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矿课、缺课情况,且教学中积极主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为团队组建做出贡献,可获得满分的平时成绩,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旷课、缺课等情况,教师可依据我校制订的标准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实践课成绩相加,便是学生的体育实践课成绩,将之于体育理论课按一定的标准相加,便得出学生最终体育成绩。
6、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在改革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的疑惑与困难,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透射出的大学体育课程价值目标定位与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作为我们今后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现实向导,并据此探索合理而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推进《纲要》的贯彻,为建设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为构建良好的人才素质结构添砖加瓦。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程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的学习和训练方法。这不是体育和娱乐的简单叠加,其实质是一种项目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拓展训练是体育的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功能扩展[1]。这不仅符合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团体的地位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项目是通过各种新的项目活动为基础培训课程,以使用有效、有趣的体验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程度的困难和考验,使大学生在高峰体验的过程中磨练顽强的毅力,加强团结的精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目标。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拓展训练的内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而且还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及功能
1 . 1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
1. 1. 1 灵活性和适应性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方式是不一样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室内、室外均可进行,主要依靠自然环境,而仅仅是为了保证设备和防护装备的安全性,采用不同的方案来设计不同场景的项目,时间、场地及设施都很灵活,许多新研发的项目可以借助自然环境来建立。拓展训练项目是非常广泛的,适合所有年龄和人群的性质,完全可以对各种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培训。
1. 1. 2 刺激性和挑战性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通过挑战项目的各种临时性的,应急处理能不能经历通常身临其境的体验,高海拔的挑战,危险的条件,如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加培训的成员都将全力以赴,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克服恐惧,超越极限,挑战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实现突破的目标。
1. 1. 3 趣味性和开放性
高校公共体育发展还具有良好的乐趣和开放性,在很短的时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的集体意识、共同要面对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在体验中获得知识。[2]
1 . 2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的功能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程可以培养人们的沟通、执行、信任他人的能力和去帮助别人的意愿,而这些都是当今体育教学中其他项目无法实现的。因此,拓展训练的作用是:向内挖掘潜能,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是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优秀的部分上升到峰值。其具体的功能为:培养个人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个人敢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显著改善:自我评价和认识,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增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团队的作用,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归属感,改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地与群体合作。[3]
2 高校公共体育特色拓展课程的理论基础
2 . 1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的心理学依据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体验式的学习,凡是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模式就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模式是:开始于体验,再反省,然后讨论,最后再分析和评估体验。这种体验学习的前提是困难的,因为我们从体验中学习,处理我们的体验,除非符合他们离开的方向、目标、理想、抱负和期望的意义,即这一过程中,新思想、新发现和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反射和分享的过程中,使得许多思考的片段得以拼装组合,而体验的意义在于其他相关的经验形成一个链接。然后,通过思维、感知、分析、分类,从而搜索体验的过程,并最终被概念化、同化,内置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 . 2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的教育学依据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使用了几十年,大部分的体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形式的教学。这种模式的教育在体育教学领域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这种模式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训练系统工程。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总结体育工作者的声音,并被证明是有效的。尽管如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新思维、新模式的行为在当今不断变化,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从小学到大学来说,持续10年教学模式引起了人们的意识的疲劳,当然,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降低。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许多新的体育教学内容,比如跆拳道、健身操、滑冰、荷兰球等项目的出现。但一般来说,是教学内容的变化远多于教学方法的变化。然而,拓展训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训练的理论是基于经验学习,拓展培训的实施过程实际是一种户外运动。所以,拓展训练实际上是体验学习和户外运动的结合体,它不仅涵盖了户外运动时尚的集成思想,还描述了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拓展训练的出现,给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新方法、新思路。它使得人们不再一味的讲究体能、技术的掌握,而是更多地注重个人心智的开发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
2 . 3 高校公共体育拓展课对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本体论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受重视的是“成就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往往被忽略。但在近年来“体验性活动”“体验性学习”“体验性课程”“体验性目标”这类术语出现的越来越多。学校体育课程不再被认为是静态的“跑道”,而被认为是“人生的阅历”。不少高校将体育课程的“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模式不再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而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 构建高校特色拓展课程的体系
3 . 1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的内容
特色拓展课程内容主要以团队协作项目为主,包括渡河、电网、雷阵、信任背摔、七巧板、齐眉棍、翻叶子、罐头鞋、盲人方阵、齐心协力、毕业墙、信息传递、孤岛求生等拓展项目。心理特色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以个人挑战项目为主。如速降、攀岩、高空断桥、天梯、空中单杠、合力过桥等,并以部分体验沟通、思考、协作的拓展游戏为辅,如雷阵、信任背摔、电网等。户外特色拓展课程内容主要以速降、攀岩、空中单杠、平衡木、高空断桥等高空项目的体验和保护技术的学习,以及宿营、穿越、取火、取水、伤病处理等野外生活和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4]。
3 . 2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课程的目标
大学公共体育的发展历程就是让体育回归自然,服务生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简单的“教”,变换成以学生通过各种拓展项目主动性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使学生学习各种技能,掌握了一套增强和保持健康的科学方法,并形成持久性的习惯,以“生活的体育”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拓展训练的精髓,也能达到“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在社会适应和心理在这两个目标的影响健康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3. 2. 1 理论课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不同高校的实际条件,按单个教学班级或合班进行理论教学。主要讲授拓展训练基础理论与拓展训练的课程体系。
3. 2. 2 课堂教学实践课
教师应当根据学期教学大纲,依据不同的拓展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团队建设。学生自选出一名队长,队长应该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学生,并实行队长负责制,同时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3. 2. 3 综合教学实践课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不同,采用场地拓展、室内拓展、户外拓展或采用多种拓展训练项目组合的方式进行训练。
3 . 3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的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现了项目布置—项目操作—团队分享—理念升华的教学过程,在学期结束时的评价也应与之相对应,评价可分为:个人表现分、团队表现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及平时成绩5个部分。教师应客观的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详细的记录,对每一个团队进行挑战时的效率及效果做出评定,同时理论考核及实践考核时要认真准备试卷和器材,公平准确的评价每一名学生的拓展课程。
4 结语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篇3
高校体育文化特色化推动作用
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促进后者,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各个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不同,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教学方式也都不同,每个高校都应该积极的搞好体育文化建设,在以凸显自身特色为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打造特色体育教育品牌,这对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校本,搞好校园体育品牌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优质的体育课、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作为载体,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立足校本,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形成校本特色体育文化。
(一)利用特色体育课,传播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開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求同存异”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二)利用特色运动会,孕育特色体育文化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特色体育文化节,渗透特色化体育文化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放眼地方,实现地方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联动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三、注重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特色化为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是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必须要坚持立足校本、放眼地方、融入民族特色这几个切入点,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胜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
[2]罗军.对21世纪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网络财富,2010,(1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论文 篇4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必须确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实效、实用出发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体质,注重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成都8所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其中学校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纺专、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和相关书籍。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网络、电话及亲自走访部分高校的一些有着多年教学实践的体育教师和专家、相关专业的学者,将资深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思想汇聚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他们对现今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的看法和建议。
2.2.3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37份,回收率为87.4%,教师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96.0%。
2.2.4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在大多数高校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很多高年级和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都未开设体育课程,基本在二年级开设了选项课,在一年级开设选项课还较多,对病弱学生开设保健课有的学校还没重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都反映,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技能等综合指标在高年级普遍有所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规型教学课仍是一、二年级最主要,最基本的课程类型,但是,目前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是不够的,应进一步合理、有效、积极地开设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程,尤其是还应重点关注高年级的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两种课型。自主型活动课中体能课、竞赛活动课,除了开专题讲座、进行技术辅导、考核测验外,主要由学生自主性活动、自学自练、组织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开放型综合课中的俱乐部制教学课既不同于传统的常规型教学课,也不同于自主型活动课,其在教学管理上是开放的,在组织教学的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是综合的。这种课程类型是普通高校今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受学生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课程类型。
3.2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各学校体育课程由于师资人数、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以及学生对一些课程内容的爱好程度与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很难统一。从调查结果来看,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网球为各高校必修项目。其它项目设置有所不同,传统项目田径、武术受到了一定的冷落。新兴项目还较少学校开,不过已有学校起着带头作用,例如定向运动、轮滑、跆拳道等项目在部分高校也逐渐兴起。
3.3学生对体育课程项目选择数量的意向调查
在大学期间学习几个体育项目比较合适?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倾向于每学期一选,可选择一个主项,一个副项,即大部分学生四个学期倾向4次选择项目。而四个学期选1--2项的只占14.2%。不过有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一两个项目,多次都重复的选自己喜爱的项目,以便提高巩固,达到真正的掌握。常规的提法是,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然而,从坚持锻炼的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有不足之处。一是忽略了学生生理方面的变化,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而且锻炼手段也有所不同;二是忽视了生活环境对锻炼的影响,不同项目有着不一样的条件要求,足球需要很多人才能一起锻炼,而乒乓球可能2个人就能一起锻炼,而且受场地限制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另外,大学生体育兴趣特点也与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中小学生兴趣较为广泛、不稳定,对未接触的项目都有一种好奇新鲜感,时而喜欢这样,不久可能又喜欢上其他项目了,而大学生渐渐地对许多体育项目都有所认识,就会选择性的喜欢一些项目,并集中发展它们。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心理的变化,影响着对事物的兴趣的变化。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身心健康,培养一些必备的体育技能外,在教学单元、时数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使学生多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和健身方法。大学生在课程内容和项目的选择上应当有所扩展,并且有深入学习的必要。
4.结论与建议
4.1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设置模式
4.2积极改善体育课程设置
4.2.1合理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将其设置得更具有灵活性,并积极、有效地开设好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程;
4.2.2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课程体系;
4.2.3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结合大纲,选编好实用、新颖的教材;
4.2.4更新教学内容,并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增设自己学校特色课程内容;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篇5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就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改革 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公共课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主要课程,倍受学生的欢迎高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期间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及其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生都有很大影响。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近几年来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培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
二、大
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五、结论
课程改革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所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面对,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化解。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校应从长远目标做起,认真研究体育师资各方面的条件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六、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基本理论教学改革-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钟静 体育学刊 2001年 卷 002期
[2].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健康第一” 张华 王明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 卷 002期
[3].陈水生主编.高校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篇6
关键词:
程序教学法;反债;公共体育课;教学
摘要: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健关操课、排球课、太极拳课教学中进行了“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而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趋于高分一端,从而对“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应用程序教学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斯金纳等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控制论为基本原理,借助专门的.程序教材来实现的,使信息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低化,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它是以学生自觉为主,提高教师劳动效果的一种系统,是寻求最合理地指导学生认识学习活动的方法。80年传人我国,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瞩目,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但用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报道为数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于它的科学性。将一种方法用于一个新领域之前,首先应对这种方法的科学性进行确认和研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运用程序教学法即属此例。
1、研究方法
以齐齐哈尔大学级8个班女生健美操选项课,2000级8个班女生排球选项课和级10个班学生太极拳课教学为研究内容;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将这些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对其基本前提条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程序:(1)陈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陈述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2)程序教学法的实施。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内容和进度均相同,均由同一教师执教。实验组采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法教学,终结评价采用分值评价。
2、2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的分值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方案在班级集体教学下发生的实验效应,说明程序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常规教学法的独特优势。
2、2、1程序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观察能力克服机械模仿,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程序教学法克服了常规教学法中中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学的怎样的弊病。重视了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2、2、2程序教学法有利于班级教学中个别差异的教学从常规教学方法和编班形式来看,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吃不了”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和身体素质方面,而在于学生未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点需要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程序教学法在教学中强调了步步反馈,即每步反馈时正答,学习新内容;误答,复习学习过的内容。这样在一堂课中有几个不同内容的教材出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不会感到厌倦或是出现为难情绪。即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2、2、3运用程序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机结合常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多注重最终结果。而程序教学法强调了教学过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有效调控,排出干扰因素,保证了教学高效地朝着目标前进。程序教学法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3、结论
(1)从健美操、排球、太极拳教学的实验结果来看,程序教学法用于高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是可行的。
(2)程序教学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篇7
一、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教育是一项立足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失却了教育本身的功能, 那么教育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 如果教学过程体现不出体育的健身功能, 那么高校体育课的设置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些高校的教学目标设定的问题, 对于体育课没有进行一定的重视, 造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形式化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体质的增强,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起不到一定好的作用。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虽然造成体育课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 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性都不能有效提高。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并培养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 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而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将对改善体育课堂质量,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起到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遵义师范学院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 在没有一个制度约束的体育课堂上, 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的目的性缺乏一定的认识,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走形式的情况, 没有一定的教学着力点。而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 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来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那么必然将会影响到公共体育课堂的质量, 不能满足一定的体育教学要求。通过构建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教学部门可以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考核和评价, 才能了解体育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教学水平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得体育教师自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跨越。
(二) 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体育积极性的需要。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遵义师范学院在对体育课学生的上课情况的研究中表明,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仅仅注意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不够的, 因为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会忽视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接受情况。以前的观念从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教学评价, 这并不能充分科学地显示教学过程中的完整情况。只有用教学评价体系对老师和学生都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度, 更好地提高他们体育课的学习质量。
(三) 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对课堂教学实施科学管理。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评价体系, 导致无法做到对体育课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教师的教学情况只有教学量的要求而对教学质量没有一定的要求, 而使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将完善体育课堂的教学管理, 为教师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 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于高校的学生在年龄以及经历上有一定的成熟性, 因此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反之则不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针对不同的人群, 采用灵活的体育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参与度,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将决定学生是否喜爱体育课程, 使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引导。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考察将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之一。
(二) 公共体育课堂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内容上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丰富, 因为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不同于中学的体育课程, 只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体育技巧就行了。高校的体育课程需要使学生养成一定的体育习惯, 培养一定的体育爱好, 并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 使学生掌握一项感兴趣的运动。而且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重点突出教学特点鲜明。因此, 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也是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 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学效果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最终要的评价内容,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效果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直观的一种反映, 也是作为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效果不仅反映在学生长期的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上, 也反映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良好课堂秩序上。不仅反映在对课堂内容的良好把握上, 也反映在学生长期的体质指标的提升上。只有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投入了心力, 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学效果也是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之一。
(四) 公共体育课堂中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是影响公共体育教学活动评价的内容之一。教学态度包括高校体育教师对工作的负责任程度以及在课堂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学生的耐心引导等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人, 关爱学生成长等,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因此, 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也是进行体育课程的衡量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 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还应该注意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情况的反馈。遵义师范学院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者认为,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感受, 让学生参与到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中来, 是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必要环节。
四、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涉及到现代化教学的很多方面。遵义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运用了多元化的体育评价指标, 为全面、综合地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评价作为一项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手段,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健全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评判, 还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个人素质进行充分的了解。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校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些实例的调研分析,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钟贞奇.关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1, 7 (中旬刊)
[2]黄小波, 李一玉.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的研究[J].高教论坛, 2011, 8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 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作用。我校自1984年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这为我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培养了体育教师敬业爱岗、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有了创新的空间和基础,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绩。
一、对课程教学的管理
1.规范化的教学
规范化的教学和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培养教师自觉遵守教学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开学教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交教研室审核后按照计划进行教学;课时计划要求撰写详案,在学期末交系上进行检查,如遇有重复内容,要求教师做好改进工作并增加课后评语;课前必须等课5分钟,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允许旷课、迟到、早退或请人代课;建立学生的考勤制度及见习生的登记制度,课中认真授课;期末课程考核根据严格的标准,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实行补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培养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
2.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是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教师进校,老教师以身作则对其进行教学督导,从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帮助。老教师的责任心也影响了我校的一批批年轻教师,大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兢兢业业的工作。在教学中,互相学习,积极创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的探索。
3.重视基础教育
我校开展的公共体育课较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二学期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一些基本技能。三、四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田径、武术、球类、健美操等多种项目中进行选修,学生通过学习该项目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真正体现出我校健康理念——我运动、我快乐。
4.不断修订我校公共体育课程考试大纲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和考核标准,并结合国家体育教育方针、教师的教学反馈、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趋向这几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并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5.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展示,突出风格
因教师所从事的专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学受限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校的规定在教学内容上给了教师较多的自主权,即在规定内容之外教师可根据个人专长适当增加选修内容。例如,在班级安排上考虑性别和专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的结合教学。在整个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除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外,各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并将之运用于教学之中。
6.重视教研室活动的开展
我校体育教研室在开展教研室活动方面进行积极创新。除了沿袭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听课、看课、点评、取长补短和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教学工作经验总结、交流以外,还积极进行创新。在每周固定的时间里,全体体育教师或进行教学比赛,或打篮球,或打排球等。另外,抽取部分教师,如健美操教师、武术教师,来对其他教师进行这些项目的教学培训,弥补部分教师的不足,使之更符合公共体育教学的需要。在整个教研室活动中体现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教研室精神。
二、总结
全体体育教师本着认真、负责和创新的态度进行教学,我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虽然出色,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
首先,我校地处北疆,众多少数民族灿烂的体育文化还未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的开发和引入是我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下一个切入点。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很好地就学生类型的不同而设置。现我校的学生类型分为师范类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因为这两大类型学生的教学任务及目的的不同,下一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校将根据学生类型分别进行设置。第三,在课外活动内容上进行创新,多开展一些学生兴趣较浓的体育项目,并将一些民族体育融入早操活动之中,争取自创一至二套具有边疆民族特点的健身操在学生中进行推广,从而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尹大川.体育健身—高职体育实践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忠.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篇9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是以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为依凭,依托学校运动场馆和器材,围绕学校优势的运动项目和学生喜欢的项目,配备优秀师资的基础上,将普通体育课改变为“体育选修课”,进而发展成为“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双边关系由过去的“教师主体,学生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达到从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发展规律逐步向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使更多学生在这最后一站体育教育中建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健身”的理念和技能,是目前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改革后,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顺高师院校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观念和体制的创新。
1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与背景分析
1.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学体育课正接受着挑战。在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了一个疑问一为何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体育后还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体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坚持技能传授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大范围的“厌课现象。在旧式体育课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为受到学生体育意识以及兴趣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组织形式上面还是以早操、课间操,学生自发锻炼等形式为主。高校的早操、课间操的方式上基本是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广播操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厌倦,流于形式。可见开发课外体育的价值,它是我国高校体育决策层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
1.2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观念的改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踺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更加注重指导性和引导性,强调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多所高等院校正在结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观念,确立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体育改革方案,实行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体制,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大体育框架。
1.3新体制深化和催生了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
随着新体制的开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目前就现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组织形式和特征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自主经营,内部承办,对内不对外,以学生为主体,收取费用优惠廉价,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综合型俱乐部是最早的发展形式,体育俱乐部多以拓展学校优势热门的体育项目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和行为,以促成学生“会学体育,会练体育”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多所高校内得以实施。
(2)学校社团协会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将热爱体育运动中某种项目、某类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缴纳一定的会员费,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按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的形式。多以定期举行体育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体育自主锻炼,培养组织体育活动竞赛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社团和协会将体育作为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把个体的自觉自愿归结在社团和协会相对固定的计划安排内,实行“自主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通过定期的俱乐部活动提高社团和协会的凝聚力,塑造和培养社团团队精神,培养俱乐部活动骨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体育教学型体育俱乐部:运作规律是将传统体育课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授课教师的体育课俱乐部,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俱乐部。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推荐阅读:
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09-20
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07-31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11-16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08-20
高校特色08-29
地方高校特色08-15
行业特色型高校08-20
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研究06-02
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