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概念

2024-07-23

教材概念(共12篇)

教材概念 篇1

基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小学科学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往往会将概念浅化、形象化处理后再组织教学, 应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浅化的界限是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 然而“一些教师在自以为为科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情况下, 宣扬非科学的东西。这是我们面临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 (张红霞语) 。为此, 笔者特意梳理分析了一些概念误读现象及应对策略, 以引发同行们的关注和考量。

一、以谬代真———教师知识体系亟待完善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 因此任何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一个概念,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需要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教学可以浅化, 但却不能不科学。

[概念误读]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 主要研究了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状况变化的关系。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逐个增加垫圈的方式改变拉力大小, 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 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拉力越大, 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 小车速度越慢。

[理性剖析]物理特级教师徐承楠先生认为这样的结论界定细细斟酌起来漏洞百出, 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首先, 我们知道实验刚开始加上去的一个、两个, 甚至多个垫圈时都有可能无法克服静摩擦力, 小车静止不动, 与上述结论自相矛盾。其次, 不难发现这个实验中与力对应的量应该是小车的“加速度”, 虽然这一概念在小学阶段不要求出现, 但教师心里应该明白。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观察小车的运动特点是先慢后快, 越来越快。最后完全可以回避“速度”一词, 可将结论改成:小车启动后, 拉力越大, 小车运动变化越快;拉力越小, 小车运动变化越慢。若一定要出现“速度”这个概念, 倒不如将整个结论改成“小车启动后, 拉力越大, 平均速度越大;拉力越小, 平均速度越小”。

结论改动虽只是寥寥数字, 但对孩子们的概念建构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脑科学理论认为: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前概念是被覆盖的, 而不是被抹掉的。毋庸讳言, 学生的前概念体系非常纷繁, 甚至是杂乱无章, 有正确的, 有错误的, 也有一知半解的。教学的行为可以被看做是帮助学生理顺个体凌乱的观念, 为其分类, 教师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把他们当前的观念与那些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概念性的观念加以区别和整合,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同一概念有一个螺旋上升的建构过程, 小车实验结论改动的意义正在于此。

深入探讨, 教学中概念误读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在宇宙、气象、岩石等知识板块, 教师们的知识积淀显得更加羸弱, 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因是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而避免发生此类现象的方法便是“恶补”。

巧用身边资源, 让知识面变广。小学科学涵盖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三大知识领域, 具有学科知识浅显性、综合性、广博性等特点,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中间还有理化生”的全才。因此, 平时我们就要做个有心人, 有的放矢地从网络、书籍、电视、专家、同行等处汲取各种各样的“营养”, 让自己拥有过硬的知识储备。

抓住研读要点, 让知识点变深。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第一学历中师、大专毕业生占的比例较大, 很多涉及专业性强的知识, 教师很难把握一个度, 容易犯错。我们应在充分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 直面困惑, 从问题入手去夯实自身的知识积淀。

二、以偏概全———教师科学精神仍需增强

“以偏概全”中的“偏”往往表现为一线教师只关注实验结论本身 (即他们眼中的科学概念) , 而忽视探究过程本身 (即所谓的“全”) 。我们求“全”, 是想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丰富的探究过程, 而科学概念自然而然地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起来了, 引领这个探究过程的则是务实、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只可惜追求“知识、技能扎实”的传统教学习惯还存在着巨大的惯性, 教师往往习惯于用一种简单、机械的推导引领着学生的思维, 致使科学思想始终处于边缘, 造成概念教学中的“以偏概全”, 这深深影响着科学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概念误读]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是一堂非常经典的实验探究课, 组织孩子们亲历尺子振动能发声, 皮筋振动能发声, 音叉振动也能发声……所以, 从这些实验现象可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理性剖析]这样的探究过程似乎无懈可击。然而, 深入思考:三种、三十种乃至更多种物体振动能发声, 我们就能推导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无独有偶, 《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一堂“失败”的好课》上刊登过一个类似案例:通过实验知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 怎样处理这类问题呢?诸如在振动发声这个点上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先引领学生做多种物体振动能发声的实验, 再运用逆向思维做了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进一步验证。最后向学生阐述:“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声音, 它不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 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老师也一直在寻找, 也没有找到。所以现在我们只能认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希望同学们也去找一找, 看能否找到某种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果你能找到, 那你就是科学家了。”这一番言语, 巧妙处理了这个科学结论, 还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课外探究的种子, 点燃了科学思维的火花。

解决“以偏概全”问题的对策必须从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入手, 要求教师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严密的探究方法, 形成严谨求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而且, 我们应知晓科学精神培养的艰巨性, 因为精神培养和知识习得有着本质区别, 精神培养需要长期感化体验, 而非靠记忆训练。

透过上述的典型案例和理性分析, 我们便有了直抵内心的诉求:除了要重视科学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外, 还应当非常重视教师科学思想的熏陶, 应基于各类教师培训有效建构和运用科学精神培养的课程模式,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三、以升量石———教师解读能力还应提升

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它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若是教师文本解读意识淡薄, 文本解读视野狭窄, 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文本中深奥的道理, 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曲解文本、窄化文本、冷落文本等现象, 造成课程资源的流失、浪费。

[概念误读]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中的箭头方向一直是个教学难点, 学生非常容易画反。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纠缠于“谁被谁吃”和“谁吃谁”, 试图从这个角度给孩子们加深印象, 降低错误率。

[理性剖析]箭头的内涵意义实际上是能量流动的方向, 被吃关系只是表面呈现出来的信息, 五年级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接受“能量传递”一说。这样的概念修正内化对今后的中学学习很有意义。很凑巧的是近年曾有两次大型活动中上过此课, 笔者对执教者的“箭头”解读作了一个简单统计: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有两堂课, 一堂课中提到了箭头表示的是食物流动的方向, 另一堂还是局限于“谁吃谁”;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有3人执教本课, 2人关注了能量流动, 1人没有。高手竞课尚且如此不容乐观, 何况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学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案例中要求教师能围绕大概念 (Big Ideas) (也称之为核心概念) 组织科学教学,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掌握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将有助于推理模型和发展推理能力的建立。2009年10月, 国际科学院联盟 (IAP) 科学教育项目组总结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 以探究式科学教育为基础撰写出版《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 提出并详细地分析了科学教育的10个原则和14个大概念, 给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以明确启示———科学教育不是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 而是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 用恰当的、生动的教育方法, 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 初步形成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方法, 了解科学精神, 构建一个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 教学时我们应高屋建瓴, 剑指大概念, 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纵向、横向理解, 进一步有效促进孩子们认知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思维的形成。

相关研究还认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 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促进思维发展意义重大。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特点, 是有效认识世界的途径。从知识结构层面分析, 大概念处在“金字塔”的上位, 具有统领的作用, 容易产生广泛的知识、能力迁移。运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 可以让学生有效地组织和记忆知识, 有助于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 关于人们对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 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也不尽然啊!或许改成“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河”更合理些。而且, 这里的“常流常新”, 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知识素养的不断丰盈, 更应该是新旧理念的更迭嬗变, 综合素养的逐步积淀。由此, 在新课程实施数个轮回之后, 我们一线小学科学教师非常有必要沉下心来, 在教学这条道路上做到见微知著, 为最终成为出色的教学组织者和引领者作深度反思。筻

教材概念 篇2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初中英语教材 新概念英语 高中英语教材 育才分流考试 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考前辅导

中美教材中矢量概念的比较研究 篇3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与资源,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意义学习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学习.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分析和比较了中美教材中矢量概念的展开顺序、展开方式的异同.

1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戴维·奥苏贝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他对意义学习的描述.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JP3]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邵瑞珍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给出了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能力.

(3)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的倾向.

上述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外部条件,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是学生的内部条件.其中,第二个条件为认知因素,第三个条件为情感态度因素.

2 中美教材比较

2.1 教材介绍

美国教材:选自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高中物理教材的中译本,《物理:原理与问题·上册》(2008年版),该教材被很多国家选作教材或参考书,是如今美国高中选用最多的一套物理教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这套高中教材是目前我国内地高中使用较多的教材.

2.2 教材比较

矢量内容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它符合有意义学习外部条件中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所以矢量概念的学习可以进行有意义学习.

以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为理论依据,从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的两个外部条件出发,比较中美教材中矢量概念内容的展开顺序和展开方式的异同,从教材展开顺序看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从教材的展开方式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2.2.1 展开顺序的比较——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

中国教材关于矢量概念的内容分别出现在了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美国教材关于矢量概念的内容分别出现在了第二章第二节和第五章第一节.相关内容的展开顺序见表1.

(1)矢量概念与相关概念展开顺序的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第二章、还是在第五章,美国教材都将矢量放在相关概念之前,并且在二维空间上先呈现矢量计算法则,再将其运用到二维力中,其关系如图1.

我国教材在第一章第二节将矢量概念呈现在位移概念之后,并且在第三章中先呈现各种力的相关概念,再以弹力为例在第三章第四节中提出力的计算法则,最后在第五节推广到矢量计算法则,其关系如图2和图3.

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当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的新命题时,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在这三种学习方式中下位学习最简单.所以在编写教材时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好先为学生呈现一个概括性较高的概念,然后逐步丰富这个概念的内容,使每一步学习都是丰富总括概念的下位学习.尽量避免在呈现总括概念之前先为学生讲解一些细碎的概括性较低的概念,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纯的为了使教材中某一章节知识自成体系而把本应是上、下位学习关系的内容硬性拆开,使下位知识不能归属到上位知识中学习,阻断知识的迁移.

矢量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上位概念,在这一概念下再学习位移、加速度、力等这些概括性水平较低的下位知识,使这些知识都能归属到与之相对应的上位知识中.美国教材的这种编排结构增加了下位学习的机会,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生学习矢量概念的难度.

(2)节与节之间展开顺序的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中美教材关于矢量概念的内容都分别出[JP3]现在了不同的两章里面,但在节与节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教材在第二章第二节里首先介绍了矢量的概念,并且给出了一维空间矢量的计算法则;在第五章第一节中将内容深化,给出了二维矢量的计算法则.我国教材在第一章第二节“路程和位移”中呈现位移概念时,所配插图(图4)为二维矢量问题,在“矢量和标量”的“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给出了一个计算位移的二维矢量问题,在其后的“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部分以直线运动的位移为例又给出了一维矢量的计算;在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和第五节“力的分解”中给出了二维矢量的计算法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本教材都出现了两次矢量概念的内容,美国教材将这两次矢量概念内容的呈现明确的分为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呈现解决矢量的概念和一维空间的计算问题,第二个层次呈现解决矢量在二维空间的计算问题.而我国教材虽然将其分在了两个不同章节,但没有明确的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在第一章第二节中两次出现了二维问题,并且在出现二维问题之后又回到了一维问题.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美国教材从一维空间入手,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更加顺利的进入二维空间矢量的学习.美国教材通过渐进的方法使教材的难度螺旋上升,利用教材的这种组织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

2.2.2 展开方式的比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我国教材在第三章第四节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给出:“如果两个孩子用力的大小分别是F1和F2,F1和F2,两个数值相加正好等于200 N吗?”在该问题之后并没有给出答 [LL]案,而是给出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主要的实验器材有橡皮条、弹簧测力计、白纸和小圆环,实验原理是胡克定律.通过这个探究实验,使学生自己得出矢量计算法则.

美国教材在第五章一开始也给出了一个起步实验“2 N+2 N=2 N”,与我国教材相比处理上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美国教材是以任务的形式“用一只弹簧秤测量并记录质量为200 g的物块所受到的重力.”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探究能力也是高中物理学科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物理概念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建立,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实验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主动的将所学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中美教材在展开方式上均选择了实验探究,都是基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虑,但美国的实验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也更有亲近感,中国教材实验的精确性更高,同时考虑力和力之间夹角两个关系,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会更高一些,新奇性也会更高一些,在细节处理上两本教材有所不同,各有利弊.

3 总结

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的外部条件之一是认知因素.学习“新材料前的基础知识”对于新的学习是重要的,所以美国教材在矢量概念展开顺序上更加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一维空间中首先学习矢量概念,可以让矢量概念成为后续物理概念的“基础知识”;一维和二维空间中矢量概念的学习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维空间中学习的矢量概念成为二维空间中矢量学习的“基础知识”.

教材概念 篇4

一、学生先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纵观发达国家的数学教学,可以发现,数学的阅读教学大多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一般来说,数学课文的语言较严密精炼,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典范。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文,能学习其中标准的数学语言,并能有效地促进语言水平的发展。所以阅读教学不应被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忽视。由于粗浅地认为数学就是做题,因此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做题就满足了。学生对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即使教师布置了阅读数学书的作业,也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每次学习新概念前,我都会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积极创设阅读情境,从而让学生为探究问题,发现知识去认真阅读,激发学生数学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二、教师作示范,教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数学教师,因此阅读时除了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阅读后,我再请个别学生谈个人理解,还会找些学习数学较困难的学生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疑惑的地方,然后给出一系列问题或例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再深入地思考这些内容,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最后结合概念的文字叙述澄清概念,并给学生时间在本概念旁边做好笔记。等学生复习时打开教材,能有所依。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以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新教材中的几个概念为例来展示我的具体做法。

例1: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化简后的二次根式里:(1)被开方数中各因式的指数都为1; (2)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通常教材中数学概念的叙述较为抽象。正是由于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缘故,所以学生阅读教材后,谈个人理解基本是把表面意思阐述一遍,如被开方数不能是分数、分式,字母的指数都只能是1。当让学生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老师答疑时,学生都没有问题。我没有急着讲解概念,考虑到学生对条件1中的“各因式”学生真正理解起来会有困难,我给出了三个根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最简。我先让学生思考、讨论、辩论,最终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各因式”,因式首先要是乘法运算,数字系数也是因式。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最简二次根式定义的注意事项并抄写在书上这个定义的旁边。没有分母的情况下,首先要把被开方数因式分解成乘积形式,再看数字系数是否不能再开方,还要看每一项的次数,如果有分母就一票否决。学至此学生才真正领悟了这个概念,而且掌握得很扎实。

例2:无理方程的定义:方程中含有根式,且被开方数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看似简单的定义, 可是我给出两个简单方程后, 又引起学生的一阵大博弈。最终由我详细讲解后, 学生才真正明白了无理方程对开几次方根和根式的位置没有要求。

例3:多边形的外角和定义:对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从与它相邻的两个外角中取一个,这样取得的所有外角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经过长期的概念阅读训练后,学生很清晰地分析出该定义的关键字眼:“每一个内角,两个外角中只取一个求和”。

借助这些教育契机,我教学生如何看书,对数学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的描述(定义),而是要逐字逐句地推敲、思考,尤其是关键字眼处,这样才能揭示概念的科学内涵,正确深刻把握概念。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这样的教育机会,特别把那些看起来平淡,读起来易懂,但学生易犯浅尝辄止毛病的概念选出来作阅读示范,让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钻研课本,发掘潜在知识因素的,对学生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找出概念的关键字眼,包含了几层意思,甚至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挖掘出概念的部分内涵和外延。在做与概念有关的判断、填空或选择题时,学生的高得分率就印证了这样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借“阅读”形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无疑要从书本做起。教师课上和学生一起看教材上的概念,逐字逐句地解读,这样不仅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教材,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深加工信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的好习惯。经过长期专门的“阅读”训练后,学生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看书,学会了做眉批、做摘录。如讲菱形时,我给学生一个问题:若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那么可以直接求出这个菱形的面积吗?如何求?一个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回答说: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教材中是在书边空白处以作旁注的形式给出了这个方法,而大部分学生都注意到了,并自觉地做了重点标记。讲梯形时,学生阅读教材后,我给出一个判断题:梯形位于上面的底叫做上底,下面的底叫下底。一个平时考试都是个位数的学生大声指出:“不对,短的叫上底,长的叫下底。”全班学生为他热烈鼓掌。因为这一点知识在教材中是以括号形式作的额外说明,易被学生忽略,但学生经过长期专门的“阅读”训练后,潜移默化中已经学会看书,抠字眼,读出字句背后的内涵,即使书脚下的“小体字”和书两边的旁注也都逃不出学生的“火眼金睛”。

教材概念 篇5

1.函数概念的引入,学生以熟悉的例子为背景进行抽象,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实数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图象的几何直观等角度整体认识函数的概念.例如,学生可以从已知的、基于变量关系的函数定义入手,通过生活或数学中的问题,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体会用对应关系定义函数的必要性,感悟数学抽象的层次.

2.本节重点是理解函数的定义,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难点是理解的含义,学生要加深理解.

课程目标

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2.掌握判定函数和函数相等的方法.3.学会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素养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数学抽象)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数学抽象)

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直观想象)

4.理解同一个函数的概念.(数学抽象)

5.能判断两个函数是否是同一个函数.(逻辑推理)

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的理解.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教学工具:多媒体.一、情景导入

初中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那么在初中函数是怎样定义的?高中又是怎样定义?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在集合的观点下函数是如何定义?函数有哪三要素?

2.如何用区间表示数集?

3.相等函数是指什么样的函数?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三、新知探究

知识点1.函数的概念

定义

设、是非空的__________,如果对于集合中的_______________,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在集合中都有____________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到集合的一个函数,记作,三要素

对应

关系,定义域

_____的取值集合值域

与的值相对应的的值的集合.思考1:(1)对应关系一定是解析式吗?

(2)与有何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2.区间及有关概念

(1)一般区间的表示.

设,且,规定如下:

(2)特殊区间的表示.

思考2:

(1)区间是数集的另一种表示方法,那么任何数集都能用区间表示吗?

(2)“”是数吗?以“”或“”作为区间一端时这一端可以是中括号吗?

基础自测

1.区间表示的集合是()

A.或    B.

C.  D.

2.已知,则()

A.  B.

C.  D.

3.函数的定义域是.4.已知,.(1)求,的值;

(2)求的值;

(3)求的解析式.

四、题型探究

题型一    函数概念的理解

例1(1)下列对应或关系式中是到的函数的是()

A.,B.,对应关系如图:

C.,D.,(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对于下列四个图象,不可作为函数的图象的是()

A.B.C.D.[归纳提升]

1.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数,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即,必须是非空数集;中任何一个元素在中必须有元素与其对应;中任一元素在中必有唯一元素与其对应.

2.函数的定义中“任一”与“有唯一确定的”说明函数中两变量,的对应关系是“一对一”或者是“多对一”而不能是“一对多”.

【对点练习】❶ 下列对应是否为到的函数:

(1),;

(2),;

(3),;

(4),.题型二   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归纳提升]

求函数的定义域:

(1)要明确使各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函数有意义的准则一般有:①分式的分母不为;②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非负;③要求.(2)当一个函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代数式的和、差、积、商的形式构成时,定义域是使得各式子都有意义的公共部分的集合.

(3)定义域是一个集合,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若用区间表示数集,不能用“或”连接,而应该用并集符号“”连接.

【对点练习】❷(2020·吉林乾安七中高一期末测试)函数的定义域是()

A.B.C.D.

题型三 求函数值

例3.(2019·安徽合肥高一期末测试)已知,.(1)求,,的值;

(2)求的值.

【对点练习】❸ 已知函数,则.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

六、作业

课本页练习、页

本节课主要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在求抽象函数定义域时,要根据特殊函数的规律总结一般规律.WORD模版

源自网络,仅供参考!

如有侵权,可予删除!

对物理教材中的几个概念的理解 篇6

一、“合外力”与“外力之和”

高中《物理》(修订本)第一册中明确指出是“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里所说的“外力之和”是指把作用在系统上所有外力平移到某点(实质上指质点组的质心上)后计算它们的矢量和,“合外力”是指作用在某个物体(质点)上的外力矢量和,不难知道,“合外力”和“外力之和”都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所作的一种运算结果,但它们各自的含义却有差异,表现为“合外力”中的“外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质点)上,“外力之和”中的“外力”是作用在系统内各物体(或质点组)上的外力,它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合外力”是一个与单个物体(质点)相对应的概念,而“外力和”是一个与物体系统(质点组)相对应的概念。

二、“机械能守恒”与“机械能不变”

这两个概念看起来似乎没有区别,其实它们的含意是不同的,“机械能守恒”是指系统内物体仅有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动能若增加(减少),势能就减少(增加),其增加量和减少量相等,系统内与外界没有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而“机械能不变”可以是系统与外界有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只是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系统的机械能数量与系统机械能同时又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其他形式能的数量相等,这种情形有时可以喻称“收支平衡”,例如,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过程中,汽车的动能、重力势能都没有改变,从而其机械能没有改变,这里是以消耗汽油的化学能使汽车克服阻力做功转化为内能为代价,这不是“机械能守恒”,而是“机械能不变”,若汽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行(此种情况实际不存在),汽车的动能和势能均不改变,这是“机械能守恒”,不是“机械能不变”。

三、“合外力冲量”与“外力总冲量”

中学物理教材给出的冲量概念定义是:“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Ft)叫做力的冲量”,按照此定义很容易得到“合外力冲量”概念的定义是:合外力与合外力作用时间的乘积(Ft)叫做合外力冲量,根据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难推知,“合外力冲量”也等于各分力冲量的矢量和,“外力总冲量”是指物体所受各外力的冲量矢量和,那么,“合外力冲量”和“外力总冲量”含义是否相同?

我们知道,冲量概念的严密数学定义是,它是过程矢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物体所受外力冲量后动量发生改变,动量定理就是反映物体动量改变与其所受外力冲量关系的一个物理规律,在推导动量定理时是以时间£内物体受恒定合外力为例而进行的,结论中只提到“合外力冲量”,没有提及“外力总冲量”,其实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相同的。

四、“合外力的功”与“外力的总功”

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存在着对“合外力冲量”与“外力总冲量”含义理解时类似的困惑,若根据中学教材中对功概念的定义,设在时间t和t内物体的位移分别为s和s,学生能够确定时间t和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且知道时间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均为Fs,时间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均为一Fs,但对时间(t+t)内“合外力功”如何计算却存在困难,这时只要教师告诉学生“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含意相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们就知道时间(t+t)内“合外力功”应等于时间t内“合外力功”Fs与时间t内“合外力功”-Fs的代数和,即为Fs-Fs,它也等于时间(t+t)内各外力功的代数和——“外力总功”,即为Fs-Fs。

由上述浅显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所存在的困惑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学物理教材对有些物理概念的定义及含义的阐述不像大学物理教材那样严谨、科学,但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受中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中学教材对有些概念不可能完全追求严谨、科学,此时,教师可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实例作适当地“补充说明”,以期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概念的目的。

对物理教材中的几个概念的理解 篇7

一、“合外力”与“外力之和”

高中《物理》 (修订本) 第一册中明确指出是“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里所说的“外力之和”是指把作用在系统上所有外力平移到某点 (实质上指质点组的质心上) 后计算它们的矢量和.“合外力”是指作用在某个物体 (质点) 上的外力矢量和.不难知道, “合外力”和“外力之和”都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所作的一种运算结果, 但它们各自的含义却有差异.表现为“合外力”中的“外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 (质点) 上, “外力之和”中的“外力”是作用在系统内各物体 (或质点组) 上的外力, 它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合外力”是一个与单个物体 (质点) 相对应的概念, 而“外力和”是一个与物体系统 (质点组) 相对应的概念.

二、“机械能守恒”与“机械能不变”

这两个概念看起来似乎没有区别, 其实它们的含意是不同的.“机械能守恒”是指系统内物体仅有动能和势能 (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之间的相互转化, 即动能若增加 (减少) , 势能就减少 (增加) , 其增加量和减少量相等.系统内与外界没有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而“机械能不变”可以是系统与外界有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只是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系统的机械能数量与系统机械能同时又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其他形式能的数量相等.这种情形有时可以喻称“收支平衡”.例如, 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过程中, 汽车的动能、重力势能都没有改变, 从而其机械能没有改变.这里是以消耗汽油的化学能使汽车克服阻力做功转化为内能为代价.这不是“机械能守恒”, 而是“机械能不变”.若汽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行 (此种情况实际不存在) , 汽车的动能和势能均不改变, 这是“机械能守恒”, 不是“机械能不变”.

三、“合外力冲量”与“外力总冲量”

中学物理教材给出的冲量概念定义是:“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Ft) 叫做力的冲量”.按照此定义很容易得到“合外力冲量”概念的定义是:合外力与合外力作用时间的乘积 (F合t) 叫做合外力冲量.根据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难推知, “合外力冲量”也等于各分力冲量的矢量和.“外力总冲量”是指物体所受各外力的冲量矢量和.那么, “合外力冲量”和“外力总冲量”含义是否相同?

我们知道, 冲量概念的严密数学定义是, 它是过程矢量, 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 物体所受外力冲量后动量发生改变.动量定理就是反映物体动量改变与其所受外力冲量关系的一个物理规律.在推导动量定理时是以时间t内物体受恒定合外力为例而进行的, 结论中只提到“合外力冲量”, 没有提及“外力总冲量”.其实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相同的.

四、“合外力的功”与“外力的总功”

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存在着对“合外力冲量”与“外力总冲量”含义理解时类似的困惑.若根据中学教材中对功概念的定义, 设在时间t和t′内物体的位移分别为s和s′, 学生能够确定时间t和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 且知道时间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均为Fs, 时间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均为-Fs′.但对时间 (t+t′) 内“合外力功”如何计算却存在困难.这时只要教师告诉学生“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含意相同,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们就知道时间 (t+t′) 内“合外力功”应等于时间t内“合外力功”Fs与时间t′内“合外力功”-Fs的代数和, 即为Fs-Fs′.它也等于时间 (t+t′) 内各外力功的代数和——“外力总功”, 即为Fs-Fs′.

教材概念 篇8

一、关于无差异曲线

为什么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对于这一问题, 大部分教材的表述为: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 在增加一种商品消费的同时, 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我认为应该更正为:两种商品都为消费者带来效用,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何商品组合或任何点所带来的总效用都相同。而两种商品都为消费者带来效用, 当消费者增加第一种商品消费 (效用增加) 时, 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外一种商品 (效用减少) 。否则, 总效用将扩大, 从而不再是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实现。这里要注意的是:

1.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 (两种

商品的组合) 的共性是总效用相同。这里, 并没有“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的约束。

2. 在实际情况中, 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

的商品组合时还要受到既定收入和价格的限制。因此, 需要引进消费可能线分析。消费可能线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作出的, 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发生了改变, 则消费可能线就会变动。消费可能线限制了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所能够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的组合。在消费可能线上的点 (两种商品的组合) 正好让消费者耗尽所有的收入。在一般的情况下, 我们都假定消费者花掉所有的收入, 因此, 选择都是在消费可能线上进行的。

3. 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消费者对不同商

品组合的主观态度, 而消费可能线则显示了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商品消费的客观条件, 将两者放在一起, 就能分析消费者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如何实现对各种商品购买数量的最佳组合或最优搭配, 即实现消费者均衡。

二、关于影响供给的因素

●刘秀龙刘秀红

教材概念 篇9

一、精心选材,训练听力

听力可以说是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往往只能听懂只言片语,再利用推理、排除等一些考试策略选择答案。用这样的方式解答题目,实际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可想而知。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经过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训练,无法真正提升听力水平。《新概念英语》作为初中生的听力教材,无疑是最佳之选。以Lesson 1 A private conversation中“我”与青年男女的对话为例:

In the end, I could not bear it. I turned round again. “I can’t hear a word!” I said angril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This i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当学生遇到听写不出来的bear、business、private和conversation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根据前后文语境进行推断,再对照原文反复听,直到能够清晰地听写下来。一开始可能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训练也比较单调枯燥,但随着听写量的增多,听力会逐渐增强。

二、重视朗读,提高表达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频繁的通用语言,不仅具有视觉因素,还具有口语因素,要求朗读者眼睛看着文字,大脑想着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声。可见朗读的作用很大:一方面,它能促进记忆力的提高。学生大声朗读时,注意力容易集中,读过的语言材料在大脑中容易产生较深的印象。另一方面,它还能够促进口语和听力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本区学生受江淮方言的影响,诵读部分元音和辅音时容易出错。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长元音/i:/和短元音/I/,辅音/w/、/v/、/θ/。例如“Pumasare large, cat- like animals which are found in America.”通常是这样划分的:“Pumas are large / cat- like animals / which are found /in America.”中间有三处小停顿,“large”、“animals”和“found”都以小升调处理。而其他词则以平调处理,结尾词则以降调来处理。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节奏等通过听觉感官,可以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新概念英语》课文朗读训练后,表达能力自然也就得到提高。

三、强化背诵,培养语感

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核心便是语感的形成。但语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行。学生只有习得了良好的英语语感,才能熟练自如地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形成真正的基本技能,并最终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初中生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具体环境,语感的培养更多地依赖于背诵经典课文。而背诵作为一种简单古老的学习方法,却是最为直接有效的获知途径。朱光潜谈到读书时就曾说过:“精选几篇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比如Lesson 10 Not for jazz中“Recently it was damaged by a visitor. She tried to play jazz on it! She struck the keys too hard and two of the strings were broken.”这句话不仅含有被动语态,而且意蕴深刻,语言优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记忆,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而且还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大量阅读,积累词汇

词汇积累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无论听说读写怎样重要,都离不开丰富的词汇作为基础。绝大多数英语学习困难的人都是因为词汇问题。没有充分的词汇,就无法听懂别人所说的内容;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可能理解文章意思。离开了词汇,写作和所谓的口语就是空谈。所以,词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新概念英语》里所学习的单词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词汇,所学习的词组和句型也都是最常用的类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随时翻查英汉词典。

以单词duty为例,在小学课本中就曾经碰到“Who’s on duty today?”这样的用法。这里duty指“责任”或“义务”。而《新概念英语》Lesson 11中的duty则是“关税”的意思,并且还会作进一步的拓展迁移。duty是对进出口货物或消费货物所征收的税种,而tax的含义却更加丰富,如income tax(所得税)、individual income tax(个人所得税)等等。当然在查词典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所查的单词。例如在查absent的时候,就应该做到“一目十行”,注意浏览上下与之相关联的其它单词,如absenteeism(旷工)、absentminded(心不在焉的)、absentee(缺席者)、absentia(失踪)、absently(心不在焉地)等等。这样记忆的内容也就不限于单个词语,而是成串成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词汇积累也会更加丰富。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使用信心和水平也随之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积极性将会更加高涨。

教材概念 篇10

一、青春与青春期

青春, 指青年时代、青年时期, 也比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青春一般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一段岁月, 但有时也指心理上的年轻心态。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没有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 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 也就是一个人由儿童向成年成长的过渡时期。

【学生典型问题】

青春就是年轻的时候。

我爷爷今年60岁了, 他已经青春不在了。

“我拿青春赌明天”, 我觉得过好今天, 青春就有意义。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青春的知识时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其错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青春和青春期混为一谈。例如:“青春就是年轻的时候。”“我爷爷今年60岁了, 他已经青春不在了。”二是忽略青春的心态, 例如, “我爷爷今年60岁了, 他已经青春不在了。”“‘我拿青春赌明天’, 我觉得过好今天, 青春就有意义。”

青春和青春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青春是一种心理品质, 而青春期是一段时间经历。对于中学生来说, 青春通过青春期这个人生的时间段表现出来, 而青春期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非青春” (如少年老成等) 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矛盾,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帮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总之, 青春的外在表现是青春期。在青春期中, 要注意塑造学生青春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兴趣与情趣

兴趣是指兴致, 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情趣指志趣、志向、情调趣味或者情意。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 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及其所具有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 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 从而不思进取、精神颓废, 不利于身心健康, 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

【学生典型问题】

从小, 我妈妈就严厉教育我, 让我好好学钢琴。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的钢琴已经是8级了, 我的兴趣是弹钢琴。

看书、唱歌、踢足球是高雅情趣, 而玩电脑是庸俗情趣。

我们班同学最近流行十字绣, 我觉得我的兴趣是十字绣。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兴趣和情趣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其错误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混淆兴趣和情趣的定位。例如:“从小, 我妈妈就严厉教育我, 让我好好学钢琴。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的钢琴已经是8级了, 我的兴趣是弹钢琴”和“我们班同学最近流行十字绣, 我觉得我的兴趣是十字绣”。兴趣和情趣都具有自发性, 都不是被迫强加而形成的。二是对兴趣和情趣缺少正确的认识。例如:“看书、唱歌、踢足球是高雅情趣, 而玩电脑是庸俗情趣。”情趣和兴趣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情操才能说是积极健康的。

兴趣与爱好、情趣与情操都是不同的概念。兴趣从爱好中产生, 自发的个人爱好能够长时间地积淀下来, 就形成了兴趣。当个人的兴趣能够和个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 兴趣就成为了情趣。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 当高雅情趣对个人产生影响并内化为自身的个人品质时, 情趣就上升为情操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梳理清楚“爱好、兴趣、情趣、情操”的演变过程, 辩证地看待爱好、兴趣和情趣, 设置体验环节让学生体验情操的魅力, 形成追求情操的生活态度。总之, 一切都因爱好而生, 情趣源于兴趣, 情操是最终的归宿。

三、诱惑与吸引

诱惑是指吸引、招引, 又指引诱、迷惑。诱惑本身倾向贬义, 多数情况下是指为达到某些贬义的目的而使用的方式方法, 或者是使用不够光彩的手段引诱他人做坏事。吸引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趋势, 当人们对这样的目标或事物产生兴趣和爱好时, 这些东西就会对人产生吸引力, 而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推进。

【学生典型问题】

今天特别想睡觉, 睡觉就是对我的一种诱惑。

妈妈说如果这次考试我能考到90分就会奖励我百元大钞, 所以90分就是对我的诱惑。

我什么都不想要, 我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没有兴趣, 我没有诱惑。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诱惑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其主要错误是混淆了吸引和诱惑。在“今天特别想睡觉”中, 睡觉是一种吸引而不是诱惑, 因为想睡觉并不能持续。在“妈妈说如果这次考试我能考到90分就会奖励我百元大钞”中, 分数和百元大钞都是诱惑。“我什么都不想要, 我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没有兴趣”, 则是缺少诱惑体验的表现。

大千世界, 诱惑很多。五彩斑斓的事物之所以对学生形成诱惑, 首先是对学生有吸引力。但是, 从吸引转化为诱惑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主体的主观认同, 二是能够将对自己的吸引持续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将“诱惑”一词降位为“吸引”, 在增加学生吸引体验的基础上引出学生对诱惑性质的分析, 最后引导学生形成拒绝不良诱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 诱惑源自吸引, 诱惑有好坏之分, 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四、挫折与倒霉

挫折, 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 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倒霉, 亦作“倒楣”, 指遇事不利或遭遇不好的事情, 常用于谴责或因痛苦而呼喊。

【学生典型问题】

小迪去某超市, 因心情不爽而捏碎数包方便面被保安带走。小迪捏碎方便面可能会被罚款, 所以小迪经历了挫折。

妈妈以沉溺网络伤害身体为理由, 拒绝给小迪配备电脑。小迪不能买称心如意的电脑, 所以小迪经历了挫折。

小迪因忘记带公交卡而不得不走路回家, 而在回家的路上又被溅了一身水, 所以小迪经历了挫折。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挫折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主要是混淆了倒霉和挫折的概念。上述典型问题中, “小迪去某超市, 因心情不爽而捏碎数包方便面被保安带走”, 这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不是挫折。“妈妈以沉溺网络伤害身体为理由, 拒绝给小迪配备电脑。小迪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电脑”, 这是不称心而不是挫折。“小迪因忘记带公交卡而不得不走路回家, 而在回家的路上又被溅了一身水”, 是倒霉而不是挫折。

人生难免有挫折, 生活也难免会遭遇倒霉的事。挫折和倒霉的本质区别在于倒霉和我们的成长、成功无关, 而挫折是我们的成长、成功过程中的失败、失利和阻碍等, 挫折和成长、成功紧密相连。倒霉没有好坏之分, 但挫折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带领学生分析清楚倒霉和挫折之间的区别, 在学生充分讨论挫折作用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态度, 从而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的目标。总之, 挫折肯定是倒霉, 但倒霉不一定属于挫折。

五、坚强与要强

坚强, 它的意思为心理承受能力强, 在遇到艰难险阻时, 会勇敢面对, 勇于战胜, 不沮丧, 不放弃。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不怕失败, 不怕挫折, 不怕打击;二是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永远保持对生活的谦卑。要强是指刚强;争强好胜, 不愿落后于人, 但实质上并没有那么强。

【学生典型问题】

小明的叔叔喜欢上了一个女生, 虽然遭到拒绝但现在还一直喜欢她, 我觉得小明的叔叔很坚强。

小明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他, 考试作弊被发现而受到老师批评时却没有哭, 我觉得小明很坚强。

小明的妈妈每天早上都在5:30准时叫醒小明, 并监督小明读英语, 我觉得小明很坚强。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坚强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主要是混淆了要强、坚持和坚强三者的概念。上述典型问题中, “小明的叔叔喜欢上了一个女生, 虽然遭到拒绝但现在还一直喜欢她”, 这是坚持而不是坚强;“小明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他, 考试作弊被发现而受到老师批评时却没有哭”, 这是要强而不是坚强;“小明的妈妈每天早上都在5:30准时叫醒小明, 并监督小明读英语”, 这表现出小明缺少主观的自觉性, 也不是坚强的表现。

坚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树立的人生态度。坚强不等于坚持, 坚强同样不等于要强。目的性、自觉性和克服困难是坚强的三个构成要件;坚持不懈是坚强的表现;逞强、要强则是坚强的曲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明确坚强的标准, 帮助学生寻找个性锻炼的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愿意磨炼意志并让自己更加坚强的人生态度。

总之, 学生在认识坚强品质的基础上愿意磨炼自己的意志, 才是最终的教学走向。

教材概念 篇11

[关键词]物理概念 混淆 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52

中学物理知识点丰富,内容庞杂、概念众多。许多概念并没有像大学教材那样作深入的剖析,且有些概念还互有融合、似是而非,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和混淆。本文从教学实践中选取了几组典型的易混淆的概念,作了简要辨析,诠释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供读者参考。

一、时间、时刻、时间间隔

我们把某一瞬间叫做时刻,在时间轴上它用点来表示。时间间隔则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它对应一段线段。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要根据具体情况才能认清它的含义。例如,有人问你:“研讨会是几点开始?”,他指的是时刻。如果问,“研讨会要开多久?”,则指的是时间间隔。生活中鲜有人会说“时间间隔”,而直接用“时间”这个词,譬如说“给你一周的时间把它完成”,这里的“一周的时间”显然就是时间间隔。

二、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速度和速率都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分别是:

无论是平均速度,还是平均速率,都对应一段时间间隔,只能粗略地描述这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更精准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速度”一词,有时指平均速度,有时指瞬时速度,有时指速率。如天气预报中讲“风暴中心以19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风暴中心的最大风速为30m/s……”,显然,前者指的是平均速度,后者指的则是瞬时速度;再如,汽车速度计现在显示的是100km/h,显然,速度计并不能说明汽车的运动方向,“100km/h”实际上指的是汽车的速率。

需要注意的是,速率是速度的大小,但不能认为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比如,你绕操场跑了一圈回到出发点,你的平均速度为零,但平均速率却不等于零。

三、机械运动、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振动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会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如果某振动物体所受的回复力满足F=-kx,即回复力大小跟位移成正比、方向恒相反,则这样的振动我们叫做简谐运动。

显然,简谐运动是机械振动的一种形式,而机械振动又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机械运动才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四、束缚电子、自由电子、光电子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库仑引力,使得电子被束缚于原子,此电子被称为束缚电子。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如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就很容易丢失,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从原子内跑出来能够自由移动时,这样的电子就叫做自由电子。

金属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该电子与平常的电子没什么区别,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五、平均值、有效值

电流的有效值与平均值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电流的有效值是从热效应等效的角度来定义的,其含义是变化的电流i(交流或脉动直流)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纯电阻R产生的热效应与恒定直流I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纯电阻R产生的热效应相等,则I的数值就是i的有效值。而电流的平均值则是从电量等效的角度来定义的,其含义是变化的电流i(交流或脉动直流)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与恒定直流I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相等,则I的数值就是i的平均值。

对于正弦式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显然恒为零,这在技术应用中并没有多大意义。一般而言,我们所用到的交流电的平均值,是指交流电在一个周期内绝对值的平均值,或者说交流电在正半个周期内的平均值。

七、布朗运动、热运动

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分子的热运动。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水中的花粉及其他悬浮的微小颗粒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布朗运动。做布朗运动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径约1~10微米,在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的不平衡撞击下,受到一种随时间不停变化的合力,导致了微粒的布朗运动。温度越高、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做布朗运动的是颗粒,做热运动的是分子。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八、热量、热能、内能

热量又称为热能,它和内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送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才有意义。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具有热量”。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它和物体的质量、温度等因素有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有人认为“一个物体的内能减少了,一定有另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这是个错误的认识。如物体沿粗糙的斜面滑下,由于摩擦,物体和斜面的内能都增加,这是机械能向内能转化的结果。

概念的掌握向来都不是仅靠死记硬背学得好的,只有深刻理解其内涵,正确认识它与其他物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进一步掌握好物理规律及应用,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将这些难以区分的概念梳理清楚,在教学中做好与类似概念的对比分析,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层层剖析,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避免先入为主地将一个错误的理解根植于脑中,给以后的纠正带来更大的困难。

教材概念 篇12

一、探讨本课程的基础概念, 寻找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课程的基础概念按章节顺序可以列举如下:大学、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与中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法律、“四有”新人。

“四有”新人是结束语, 是画龙点睛的关键词, 告诉我们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

“四有”新人是由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同志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 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 立志为人民作贡献, 为祖国作贡献, 为人类作贡献”演变而来。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为“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把“四有”公民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根本任务”,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理想。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 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

所以本课程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揭秘人的本质, 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等三个基本问题, 即“育人”的基本问题。

基于此, 我认为本课程最为基础的关键词 (概念) 应该是人生价值。要对人生价值进行的解读, 就必须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等问题。人生价值统 领着其他关键词。

如本课程必须回答的一些具体问题:

1.人为什么要上大学? 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吗? 是为了找工 作吗? 是为了赚钱吗? 是为了让父母骄傲吗?

2.人为什么需要理想与信念? 为什么理想还要远大? 为什 么信念还要崇高?

3.当代大学生 什么还 要 讲 爱 国 主义和中 国精 神 ? 爱 国 主 义和中国精神满足了大学生的哪些需要?

4.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为什么道德评价标准是善恶? 道德 为什么追求至善 (做人的超越) ?

5.人为什么需要法律? 为什么法律的评价标准是公正? 法律为什么追求公正 (做人的底线) ?

以上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一个问题, 即“大学、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与中国精神、道德、法律对人生有何价值 (意义) ”?

所以我理解的本课程授课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这样的:大学→人生价值→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与中国精神→道德→法律→“四有”新人。

二、完成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取舍及依据、教学 实施的路径和教学方法, 实现教材内容的“二次化”。

1.大学 (2课时, 讲授)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上大学? 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

人生价值 (4课时, 讲授2课时, 讨论2课时)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讲授: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揭秘人的本质, 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等三个基本问题。这一章是大学生理解贯通本课程的哲学基础, 尤为重要。

讨论:“吃饭为了活着, 活着为了吃饭”。

2.理想与信念 (4课 时 , 讲 授2课 时 , 演 讲2课 时 ) :追 求 远 大 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讲授:人是为了理想与信念活着的, 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人生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 处在人生价值追求的最高层次。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理想与信念。

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3.爱国主义 与中国精神 (2课时 , 讲授 ) :爱国主义和中国 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在于可以满足其人生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尊严感等高层次的需要。

4.道德 (10课时, 讲 授8课 时 , 讨 论2课 时 ) :学 习 道 德 理论 , 注重道德实践,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讲授: 道德的价值在于使自我、他人和社会三种复杂交叉、充满矛盾人生价值关系处于和谐统一 (善) 的状态。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 道德追求至善 (做人的超越) 。

讨论:校园不道德行为调查报告。

5.法律 (10课时, 讲 授4课 时 , 讨 论2课 时 ) :领 会精 神 精 神 , 理解法律体系,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讲授:法律的价值在于划定了做人的底线, 法律的评价标准是公正, 法律追求公平正义。

讨论:经典案例。

参考文献

[1]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A].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上一篇:颞下颌关节脱位下一篇:中学数学专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