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时代

2024-09-03

概念时代(精选8篇)

概念时代 篇1

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 商品的生产已经进入了同质化时代。在同质化的时代, 产品的功能和外形的意义渐渐被激烈的竞争消解, 某个商品独领风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社会媒介化的今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广告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张扬。同质化时代广告的典型特征就是广告诉求的概念化, 通过广告制造的概念来涵化消费者, 最终完成产品的销售。

广告的概念化, 并不是将某种概念强加于消费者, 而是通过利用媒介的涵化功能, 促使消费者认同广告的诉求点, 诱使消费者对其消费。它是一种意识形态, 针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将日常生活审美化、时尚化, 进而创造一种新的“伪需求”。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广告是蒙牛公司的“特仑苏”广告, 如果单从名字上看, 消费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它和牛奶联想起来, 而且“特仑苏”是作为高端产品投放市场, 人为制造的概念将牛奶带入一个具有时尚意味的消费。目前, 国内的广告很多就是在制造概念, 而且是如火如荼, 没有减弱的趋势。概念广告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同时又是大众媒介催化的产物。

一、概念广告与社会身份消费

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媒介化的消费社会。在商品社会, 大众消费的动机仍然是对商品/物的使用价值的消费, 满足的是消费者自身生活的真实需要。而在消费社会, 人们的消费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关注的是商品本身所赋有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商品的) 使用价值在慢慢地消解, 并被交换价值控制和左右。[1]也就是说, 面对同质化的商品, 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商品本身物理性质的兴趣, 更加关注的是“我消费的是什么品牌, 是不是与我的身份、地位相称”。对这种消费动机的变化, 鲍德里亚给出了答案, 他认为, 大众的消费不再是以生产为中心的被动的过程, 它已经成为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性的模式, 我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物, 而是人与商品/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涉及到历史, 文化和传播的所有层面。[2]也就说, 大众消费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构自身存在的过程。概念广告就是对消费动机变化的直接回应。广告作为产品的营销手段, 广告效果是第一位的, 面对消费重心的转移, 广告的诉求点也发生转向, 从对产品的使用价值特性的介绍, 转向制造概念, 制造社会身份认同, 或者说广告能够给商品贴上象征身份、地位和品味的标签, 以便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时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时尚是概念消费的集合。通过广告一厢情愿和无穷尽的涵化, 大众对广告制造的时尚概念形成认同。认同了时尚消费, 大众消费就被消费主义的“伪需求”所掌控。大众为了满足时尚的趋势, 不断的更新着自己的消费品, 就如同赌博一样, 大众投入的赌注一天天的增加而不能自拔。因为时尚消费品使用寿命与时尚变化呈现一种正相反的关系, 所以广告制造的时尚概念促使商品不断地被消费。概念的消费作为社会身份和文化的表征, 大众把消费概念看成是融入某个群体或阶层的工具, 概念消费的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自身建构的过程中, 大众迷恋的是所谓的社会身份、地位和品味, 而概念广告也是粘贴这些标签的高手, 它们的诉求点很精确地击中消费者的软肋, 大众不得不被概念广告所捕获。

二、概念广告与幻觉文化消费

幻觉文化是概念广告的文化基础, 同时概念广告又不断的制造着幻觉文化。“幻觉文化是商业社会的一大特征, 它以虚构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从而诱发人们的占有欲和追随倾向。” [3]概念广告本身就是广告主为了销售商品而制造的卖点, 事实上, 这个卖点只是一个虚构的概念。通过虚构的概念来涵化整个社会, 大众的需求成为了“伪需求”, 这种需求不是消费者真实生活所必需的, 而是广告制造的错觉。正如德波所说:“真正的消费者变成了幻想的消费者”。[1]大众被广告制造的概念所控制, 概念内化于思维, 从而消费者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 认同了概念广告制造的不真实的世界, 最终被概念诱发出了对商品的占有欲和追随某个品牌的倾向。在幻觉文化氛围中, 电视是一个“生力军”, 电视的涵化作用和制造的媒介现实不断的强化着人们对幻觉的认同, 电视提供的幻觉意识形态深刻的影响着受众的思维, 大众对幻觉的迷恋促使他们更多的是顺从幻觉, 而不是对抗幻觉。概念广告利用了幻觉文化, 肆无忌惮的制造着幻觉和伪需求, 处在幻觉文化重重保卫之下的大众顺从了概念广告的意识形态, 认同了广告商制造的概念。“幻觉文化的功能在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人生关怀。” [3]从概念广告改变大众原有的消费意识和观念的作用看, 它和幻觉文化的功能具有一致性, 在相同的作用力方向上, 概念广告的作用被凸现, 大众对概念广告的认同就更加潜移默化。

三、概念广告与炫耀式消费

概念广告的出现也是炫耀式消费催生的产物。在消费社会中, 消费不光是社会身份和文化差异的表征, 消费活动还是一种炫耀自己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方式, 是炫耀式消费心理驱使下的活动。德波认为:“目前这个阶段 (消费社会) 则是经济积累的结果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 并进而导向了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 由此, 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1]德波所说的显现就是消费者的炫耀式消费心理的表征, 因为这种显现是与消费者的名望直接联系, 消费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概念广告直接命中这种消费心理, 通过制造一些与所谓的社会身份, 地位和品位相联系的概念诱使大众消费。通过分析目前的广告作品的特征, 我们可以发现, 所谓的成功的广告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广告中的广告人物大多都是美女、帅哥和成功人士;2.生活的条件也特别优越, 有汽车, 有别墅;3.商品也被贴上时尚和品位的标签。广告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是, 你只有购买了这些商品才能显示你的成功, 你的地位和你的品位。概念广告每天都在重复制造诸如此类供大众炫耀的概念, 不断诱发大众内心深处的炫耀欲望。正如林顿所说, “心理与生理需要, 确切地说是人类行为的第一动因。” [4]通过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当然, 这种心理需求是幻觉文化下的“伪需求”。) , 概念广告成功地打动了消费者, 推销了商品。同时, 消费者也实现了自己炫耀自己身份, 地位和品位的目的。

四、案例分析:蒙牛“特仑苏”等于“高品质生活”

国内牛奶行业的竞争相当的激烈, 同质化程度也较高, 我现在就以蒙牛的广告为例加来分析概念广告。

“特仑苏”是蒙牛的一个定位于高端的牛奶品牌, 它的诞生改变了牛奶广告的创作思维。目前蒙牛围绕特仑苏推出了五个电视广告作品, 分别是“特仑苏悬疑篇”、“特仑苏地球篇”、“特仑苏节日篇”、“特仑苏人生篇”和“特仑苏享受篇”。[5]“特仑苏”的定位是“金牌牛奶, 特仑苏人生”, 而这个定位就是蒙牛制造的时尚概念, 这五个电视广告很好的贯彻了这一理念。它最著名的广告语是“是牛奶吗?不, 是特仑苏。” (“特仑苏悬疑篇”) , 这个广告语是“特仑苏”诞生后的第一个电视广告。从广告语我们就可以看出, “特仑苏”传达的信息就是, 特仑苏不是一般的牛奶, 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电视广告的叙事始终围绕着高品质生活展开, “懂得享受特仑苏, 懂得享受人生” (“特仑苏人生篇”) ;广告中的人物被塑造成成功人士, 具有贵族气质, 超凡脱俗。“特仑苏”被塑造成“高品质生活”概念的象征, 消费“特仑苏”就是在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当然蒙牛的“特仑苏”上市以后, 伊利的高端奶“金典”和光明高端奶的“优倍”也相继问世, 但是“特仑苏”仍然是被认为是中国高端奶的第一品牌。[6]其中的原因是, 一方面伊利和光明的高端奶的推出比“特仑苏”晚了一步, 另一方面是伊利的“金典”和光明的“优倍”的概念塑造力不及“特仑苏”。

总之, 概念广告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而且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 尤其是影视媒介的发展, 广告表现的手段也会越来越丰富, 概念广告的舞台将会更宽广。概念广告充分体现了广告人的想象力, 它的形式也会不断的翻新, 它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摘要:同质化时代的商品广告具有概念化特点, 这种特点是社会文化的因素催生的。概念化广告回应了人们的炫耀式消费心理, 是人们主动建构自身的表征, 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 概念化广告制造着幻想, 人们在幻想当中追逐着伪需求。同质化时代的概念化广告履行着涵化消费者的工作, 向人们展示着新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概念化,广告,生存,同质化,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1] (法)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4] (美) 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特仑苏网.社区TVC下载[EB/OL].http://www.te-lunsu.het/community-tvc-more.jsp.

[6]中国食品商务网.特仑苏领跑中国高端奶市场[EB/OL].http://www.21food.cn/html/news/13/268730.htm.

概念时代 篇2

专题一:原子结构相关概念的学科及教学研讨

——科学概念与教学设计的时代性

主持人:魏锐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场内嘉宾:李宗和 北京师范大学 结构化学 教授

赵河林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王秀忠 山东省实验中学

1、引入专题主题

主持人: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探讨,首先,我们进入专题一原子结构相关概念的学科及教学研讨。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当中,把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列入选修课程当中,那我们为什么把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呢?也就是说在化学科研的发展进程中,有关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对我们学生有哪些意义呢?请李宗和教授谈谈。

2、专家谈学科知识的意义及核心概念

李宗和:现代化学的任务是发现和制备新物质,发现新性能的物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随机性。制备新性能的物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化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预见新性能的物质,例如C60家族是在1985年发现的,但是早在1973年苏联的两位学者以及1980年美国的两位学者先后发表了C60的分子轨道能级,成为发现C60的先导,结构化学的基本理论对于制备新性能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分子设计担当了此任务。结构化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无机、现代有机、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学设立物质结构及性能这门课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他们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也有利于他们从事各项工作。在现代化学当中,有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量子,一个是轨道。量子是指什么呢?指的是物理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轨道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轨迹,而是一系列连续运动的状态,是粒子运动状态的真实存在。

主持人:赵老师你好,你给我们老师一起来介绍一下在化学课程标准当中,对于中学化学学习阶段,需要建立哪些基本概念?

赵和林:各位老师,大家好。正如刚才李教授所讲的,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门课对于中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科角度来讲,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加拿大化学家著名化学家吉利斯皮(R J Gillespie)指出六种化学基本概念为“化学中的主要观念”,构成了现代化学的基础。这六种化学基本概念为:原子、分子、离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如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几何形状;三维化学;动力学理论;化学反应;能和熵。在吉利斯皮指出的六种化学主要观念当中前三条都与我们的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个模块密切相关,也是出于学科这样的考虑,国家在课程标准里面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也有相应的定位。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个模块有四个主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在主题一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有:能级、跃迁;原子轨道、电子云;电离能、电负性。在主题二中,涉及到了比较多的概念,比如: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金属键;σ键和л键、键参数;分子构型、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离子晶体、晶格能;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原子晶体。在主题三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分子晶体。在主题四中,也涉及到了一些核心问题,比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那么应该说,主要的概念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划分的,第一个角度也可以叫第一个维度,是微粒水平。第二个角度是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第三个角度是物质的构成方式。那么说这样的基本概念,相对于我们的传统教材应该说有很多的补充,那么有些老师也讲,一些大学的概念下放到了高中化学教材里面,那么是不是这样的下放是不是不合理呢?我想我们大家要从世界课程改革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从全世界的课程标准或者教材来看,在结构与性质这个模块里面都有最近几年都有较大的发展的确很多大学的化学概念下放到了高中阶段,这也是历史的趋势和必然。比如我介绍美国科学课程的标准涉及到的一些概念,我们来看。比如有,能级、量子数、原子轨道、电子云、构造原理、元素性质、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氢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分子极性、共振结构、偶极距、杂化轨道理论和VSEPR理论;堆积模型、晶胞、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等。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考虑,我们应该从世界课程改革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那么这样的一个改革是符合历史的趋势的。

主持人:王老师你好。关于这些核心的概念,你还有什么补充的没有?

王秀忠:简单说一点。两位老师都从比较高的视角和世界的角度谈了下这个模块出现的必要性。我感觉这些概念非常多,我们需要不需要掌握,需要不需要给学生落实,我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就是按需分配。如果这个东西为我们的认识目标是有需求的,或者是有必要性的,我们要提,而不管这个概念是大学里边讲的还是高中里边讲的。比如说量子力学的结构模型的四个量子数的提出可能会存在一些争议。我想如果出现了这个东西,对我们后续要解决的电子排布问题是不是有一点支撑?如果不学这个,不了解这个,而在认识这些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这个比较值得我们去关注。再一个,我们在日产生活中,认识物质的话,我们直接运用的可能是分子层面或者晶体层面。而我们对于晶体层面的认识关键的是它的基本构成微粒以及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不是要考虑到分子层面呢?而这种相互作用,比如说共价键形成问题,是不是必须要用到要讲的原子结构问题,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多考虑下这些概念的必要性,从而来思考它该不该出现,出现到什么一种程度,一种什么层次。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感谢刚才的几位嘉宾的介绍,让我们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这个模块整体的情况有了一个了解。在这个专题当中,我们就聚焦到一个概念,就是原子结构的问题。我们想它不仅是个基本的概念,还对后续学习有铺垫性的作用。但是在概念教学当中,以及学生的学习当中,会存在很多的困难。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通常原子结构都是排在前面的,它为后面的学习搭建一个基础平台。但是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老师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认识,由此,就值得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到底应该给学生介绍到什么程度,我们教到什么程度。在这些反思之前,我们更核心地关注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老师而言,怎样来理解这些问题,怎么来理解这些概念。如何科学地来看待原子结构模型,如何科学地理解原子结构相关系的科学概念。然后我们自己再去思考怎样去提取对学生发展而言更重要的,再去转化为教学。这个专题我们就从这些基本概念入手,探讨这些概念应该如何理解。请李老师谈下,既然我们都认为原子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原子结构的假说的提出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你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它的意义在哪里么?

李宗和:有关原子的问题在公元前400年希腊的哲学家就提出了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它的提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化了一步。在1803年道尔顿把原子的概念引入到化学当中,建立了原子模型,40年后提出了分子学说。这样,原子、分子论就提出来了。这样对事物的认识就出现了三个层次,一个是原子层次,一个是分子层次,最后就是聚集态形式。我们的教材就是从这三个层次来讲这个问题的。在1903年,汤姆逊又发现了电子,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衍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这些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物质是可以无限再分下去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越来越科学化。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应该说在卢瑟福的时候就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13年,玻尔根据氢原子的光谱然后提出了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排布的模型,这个模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原子。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又建立了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我们对原子的认识、电子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是个飞跃的阶段。这样一来,这种化学认识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使现代化学进入了用数学来描述的阶段,成为了一个有预见性的科学。这门科学建立以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之后,使人们可以预见一个新物质的发现。比如可以预见新物质的性能、结构、包括键长、键角、二面角,它可以预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以及产率,同时可以设计一个化学反应发生时的条件和催化剂的使用。这门学科还能提供较为合理和产率较高的合成路线。所以现代化学已经进入到了现在从实验逐渐走向数学化的阶段,为人们的预见打下了一个新的基础。这样在化学领域,人们就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使化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赵和林:正如刚才李教授所讲,20世纪原子结构的发现为现在的化学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原子结构的相关内容促进了整个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我想我们在学习原子结构的时候,我们各位老师应该有对原子结构学科定位的概括。一般认为原子结构在20世纪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有重大影响;第二,对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理论的影响;第三,对微观世界的结构的奥秘以及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揭示;第四,对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技术发展的影响等等。

主持人:从刚才两位老师的讨论当中,我想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模型,提到原子结构是一个模型和假说,第二个是模型是逐渐发展的。我想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的教学是一个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不是直接灌输式地交给学生相应的概念,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是怎么来的。那么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其中起到了一个推动性作用的事件就是原子光谱。那么,于是就有老师借助原子光谱的事实进行教学设计。那好,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教学案例。

3、王丽老师借助原子光谱的教学片断及专家点评

老师:漂亮的彩虹和精彩的焰火,这些五颜六色的光都因为科学家揭示了原子结构的一些问题而揭示了它们其中的秘密,这些我们最后都明白了是电子在运动的过程中有能量的变化而使我们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光。在电子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光线我们叫光谱,太阳光谱是七色的,彩虹就是太阳光谱,它包含了所有波长对应的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很多种金属元素在火焰上灼烧的时候会显示出特征焰色。为什么每种金属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焰色呢?那么除了金属以外,其他元素是否能产生类似的光谱呢?今天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元素,氢原子的光谱开始了解电子运动的状态。这是一幅氢原子的光谱图,同时我画了一个氢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在这个光谱图中,它对应的有四条谱线,这四条谱线说明了,根据科学家给我们的观点,说明了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时要往外辐射能量的。这个能量是从哪来的?是什么样的过程使它辐射能量?它的能量为什么是一条一条一定波长的光来体现的呢?我们来看下这个演示过程。当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的时候是不会向外辐射能量的,如果我给电子一定的能量的话这个时候,电子就会跳到更高的一个能层上,这个过程我们成为电子的跃迁。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吸收了能量,所以电子的能量升高了,可是电子在这个高能量状态的时候它不稳定,还会跃迁到这个低能量的状态。那我们看到的这个谱线是电子在高能量状态跃迁回低能量状态时放出的能量。这个能量是对应一定波长的光,所以这一种跃迁就对应了一条谱线。那同学又会产生一个疑问了: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为什么会产生多条谱线呢?而且我这里截取的还仅仅是氢原子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谱线就已经有四条,结合我刚才说的和这幅图示,看看是不是能想一想,为什么这个氢原子能产生多条谱线。右侧的图里面,标示了n=1,2,3„„,这里n代表了电子层,我用红圈标示了四种跃迁,这四种跃迁就是上面可见光区对应的四条谱线,通过这个你是否能看出来,它为什么会产生四条谱线?你来说说。

学生:跨越的电子层数不一样。

老师:你说下这四条谱线都是怎么跃迁的呢?

学生:第一条是从第三层跃迁到第二层,第二条是从第四层跃迁到第二层。老师:所以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但是在被激发以后它的不同原子的电子可以跳到不同能层上,不同能层再往回跃迁的时候,就辐射不同的能量。科学家玻尔也是依据以上事实和分析,最早提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也就是原子量子化的最初说法。到现在,我们用来描述电子能量大小已经不是这一个量子数了,我们把它称为主量子数,当它取值不同的时候,就具有不同的能层。在我们同学探究和明白了氢原子的光谱以后,我们再选一种大家熟悉的原子。比如说Na原子,大家想想Na原子的光谱应该是怎样的?这幅图上面一幅就是Na的光谱图,看看跟你们想的一样么?那你就对比这个氢原子光谱和Na原子光谱,你看看有哪些异同?同时对于这幅图,你有哪些疑问?

主持人:王老师你好,看完刚才的案例,你能不能从教学的角度进行点评。王秀忠: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老师认为教学目的就是玻尔模型的建立,我可以把玻尔模型直接呈现出来,它有三个要点,既快又准,还能够节约时间。像刚才的教学设计当中,王老师设计的一个案例。她是从光谱引出了波尔模型,针对这种情况来说,它会多消耗一些时间。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这两种处理方式,哪一种更好呢?更容易在学生那里落实到能力的培养。我么可以直接给出结论,但是孩子们要这个结论有什么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结果是怎样出来的。将来遇到一些陌生问题的时候,他们应该怎样思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玻尔为什么会提出一种量子化的模型,他实际上是在一种不得以的情况下提出的,他要解释这种光谱现象。这是化学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模式,这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

赵和林:正如刚才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原子结构教学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直接给知识,不给过程,忽略了原子的能量观。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过程和能量观?我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作为新课程,要求包含了三维目标,既要有知识技能,又要有过程方法,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光体现知识的结构,那么这样的话很难展现它的过程方法,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原子结构这个知识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教育,而思维方法最大的敌人是结论,结论如果给得太快或者说不清楚过程而直接给出结论,那么必然成为思维的敌人。从知识的产生角度来讲,任何知识都是动态的,由其产生过程、发展变化过程。我们通常只注意知识的结果,而忽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光有知识的结果而没有知识的过程,学生难以体会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不会对化学产生本质的一种兴趣。从教育意义上,我们也无法做到三维目标的意义,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也感受不到科学家创造过程,而在创造过程当中体现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以,我们非常赞同王老师的课堂设计,她是要展现过程的,不仅仅是告诉玻尔的原子模型。两外一个,在体现光谱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体现了原子的能量观,这种能量观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比如元素的性质、电离能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的能量观有密切的关系。化学键的形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也与能量观有密切的关系,再说到物质的宏观结构、晶体结构,比如晶体结构的成因,以及晶体结构的性质,比如晶格能等等,也与能量观密切相关。所以能量观在高中化学3中师很重要的观念。在原子结构这里就开始体现能量观,应该说老师是很有思想的。

4、专家释疑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把这个讨论进一步拉回到学科概念当中。在这个教学片断当中以及在我们对原子结构教学当中,体现了量子化的思想,对于什么是量子和什么是量子化,我们很多老师是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的。李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量子和什么是量子化?

李宗和:微观粒子和宏观粒子的运动是不一样的。微观粒子能够体现出粒子性和波动性,在波粒二象性这个方面体现得很明显。这时候微粒的运动状态和宏观物质的差别很大,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伴随着物理量的变化,物理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比如说,微观粒子运动的时候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角动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这种物理量不连续的变化的最小单位就叫量子。一系列物理量的不连续变化就叫量子化。比如说状态的变化使能量一次次变化,这些变化不连续,那它就是能量量子化;角动量的一系列变化是不连续的,就叫角动量量子化。其实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这种不连续的状况是经常变化的,比如说上个台阶,它就是量子化的,每个台阶的高度就是一个量子。再比如说,人民币也有一个最小的单位,这个最小单位是一分钱,这个一分钱就是一个量子。比如太阳光是由一系列光子组成的,每个小的光子的能量都不一样,一个光子就是一个量子。

主持人:对于原子结构认识而言,量子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这个模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光谱玻尔提出他的模型,通过光谱的分裂来说明能量的量子化。如何通过玻尔模型进一步发展,如果借助光谱的证据再进一步发展原子结构模型呢?我们来观看一个教学的片段。

5、赵和林老师教学片断及专家分析

赵和林:玻尔理论只是解决了氢原子光谱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拿一个电子的原子光谱来说明它就是完全正确的,还要经受其它实验的考验。我们来看多电子光谱对玻尔理论提出的挑战。看屏幕,对于氢原子电子从n=4的电子层跃迁到n=3的电子层时会有一条谱线,但是,对于多电子而言(如Na)电子从n=4的电子层跃迁到n=3的电子层时会出现多条谱线。玻尔理论能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实验呢?这个光谱多条谱线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探寻这后面的秘密呢?这些都是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来研究研究这样的问题。我想大家都想知道这谱线背后的秘密。请大家交流: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从nx→ny产生多条谱线的可能原因?请提出你的假说。我也希望同学们也走走前面科学家走过的道路。四个同学作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6-7分钟,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我认为时同一层电子之间的能量具有差异,因而产生多条谱线,很有可能电子对电子有影响,假说可能是电子层里面含有小电子层,每一层电子之间具有差异。

老师:你们这组来说说。

学生:我认为电子与电子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还有就是电子层之间还有小的电子层,3和3,4和4是不一样的。

老师:怎么理解3和3,4和4是不一样的?

学生:同样是第三层存在能量的要求,第四层也存在能量的差异。老师:你们再来说说。

学生:我们跟他们的意见差不多,电子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可以往下继续细分,比它小的电子层的能量都不一样,所以可以产生很多谱线。第二就是,多电子的电子与电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造成谱线更多。老师:你们再来说说。

学生:电子每一层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层中的每个电子都是不一样的,具有的能量都是不同的,这可能也是造成谱线多的原因。还有就是,每层中可能有更细的分层。

老师:我们来总结下。首先的话,我觉得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关系,就是谱线和能量的关系,以前我们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没有能量观,但是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能够用能量观来认识电子。那也就是说每一条谱线对应一定的能量,一种电子跃迁,这样多条谱线就对应了多种能量差,也反映了电子的多种跃迁。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同一电子层中的电子的能量可能不相同,存在能量的细分。还有他们有很贵的一点,还抓住了对比,一个是一个电子还有一个是多个电子,认识到了电子与电子之间相互的影响,可能造成同一电子层里的电子的能量有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是存在的。玻尔模型之所以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是不是因为氢原子简单啊?不存在多电子的相互作用。看来多电子原子的确对玻尔模型提出了挑战。我们就来想一个问题,既然电子能级的细分能够来解释多电子的情况,而这种细分也反映了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的区域。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了,用玻尔模型中一个量子数n还能不能很好地表征这种能量的细分。因此,玻尔模型经不起多电子原子的挑战,就退出了历史舞台。20世纪20年代新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理论在玻尔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完全遵循了微观粒子所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而宏观物体主要表现粒子性。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了赵老师关于模型进一步发展的教学片断。赵老师,你给我们介绍下你自己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你在设计这个教学案例的时候有哪些思考?

赵和林:在这么一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我首先考虑了这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在现在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第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光谱实验在原子结构产生过程中的意义,不能在过程中体现实验、模型的科学方法。我们在众多的教学课例当中可以看到原子结构的课堂教学有时萎缩为1到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那么这样的原因,有的老师会想高考不考,那么高考考核什么,我们就讲什么。高考考核的是1到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或者价电子排布,那么我就只讲这样的排布模型。让学生记住排布模型,就可以完成考试的要求。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时候对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教学有时候过于科普化,这样的科普化不能带来对电子运动的真正理解,使学生无法摆脱学生对原子结构层的认识。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失去迁移和理解的价值,所以原子结构的教学内容要体现量子化的思想,又在不能介绍波动方程的前提下,要重视实验这条途径,从光谱实验出发,帮助学生揭示电子运动的能量观,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设计了从玻尔模型建构到量子力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在玻尔模型的建构过程中,有科学实验、假说和模型,那么是光谱实验反映了原子结构的一定特征。有了光谱实验以后,光谱实验反映出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个模型,那么玻尔是怎样解决的呢?他提出了一个解说,这样的假说是用量子化的假说,并且用一个量子数n来表征能量的量子化。一方面得出了电子量子化的模型,一方面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问题。但是,玻尔的话呢,他的原子结构模型不能解释多电子光谱实验。多电子原子反映出来的光谱现象更为复杂,这样就促使学生来思考,为什么对多电子原子来讲从一条轨道跃迁到另一条轨道会产生多条谱线。这样的话,是不是也反映着原子的特点,反映着电子运动的特点。那么说光谱实验同样也是在反映原子结构的特征,特别是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这样的话,玻尔的一个量子数就无法圆满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就引出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的诞生。那么量子力学的诞生,促使产生更多的量子数。更多的量子数就可以用来表征电子层能量的细分。电子层能量的细分进而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问题。所以在实验、假说和模型这样三个维度里边,由于实验反映了原子结构,又用假说合理地解释了结构和光谱,那么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原子结构建构过程中的能量观。这样的能量观是通过实验、假说和模型三维互动来实验的,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能量观。我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认识到能量观的价值和意义。

王秀忠:赵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我觉得整个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再一个,确实体现了人类认识原子机构的逻辑顺序。这个地方我们首先是通过光谱发现了问题,比如在玻尔那里也是,他不是主动的提出这个观念,而是遇到了问题,发现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而不是连续的,而去解释这样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假说,这样的假说被证实,形成一种模型。而这种模型只是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一种线状光谱,而没有去深化解释复杂的,包括氢在内。而这些现象的存在又督促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进一步的深化,赵老师在这个课上提出来了,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结构模型。这既遵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又遵循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顺序。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在刚才的两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证据和假说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假说之间的发展,那么在历史发展的当中,也就呈现了课上所说的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我这里回到学科概念上,想请问李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种模型在发展前后,它的概念和模型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呢?

李宗和:玻尔模型是从氢原子光谱提出来的,然后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事实,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光谱是分级的,是不连续的,就必然要涉及到一种轨道,电子在这样的一个运动状态下是一个能量,在另外一个状态下是另外的能量。能量的不连续性就设计出来了,这种设计完全是认为的。但是这种设计又不能解释很多的原子光谱,比如氢原子光谱的复杂性,也不能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现象。还想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去讨论问题,低粒子运动的轨道,任何物质运动都有轨道,还是按照这个想法去走,都有一个轨迹。因此后来就有索末菲的经典理论,又提出来什么椭圆轨道,圆的轨道啊,各种各样的原子轨道,然后再继续解释问题。最后在完全碰壁的情况下,人们才想到走另外一条路,因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非得直线行进,它有可能从另外一个分支,另外一个思想,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和发现这个问题。人们发现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电子也有波粒二象性,是不是在想,在研究物质是不是具有普遍规律,是不是都具有波性和粒子性。有的为什么波性突出,有的粒子性突出,那就再研究一下,所谓的粒子性是指物质本身的重量、体积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它就体现出了。波性呢,是指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小的狭缝出现了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绕射等等。研究后人们就发现,比如像电子它具有一定的粒子性,要形成波性就要创造一种条件,这种条件需要一种细小的狭缝。只有一些体积比较小,运动速度比较快的物质通过狭缝的时候才显示波性。原子和分子中的电子,质量比较小,运动速度高,运动的区域也很小,它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于是人们从这种思路中建立了量子力学模型。用这种模型虽然没有去研究氢原子光谱,也没有研究多电子光谱,也没研究其他光谱,但是用它却解决了氢原子、多电子光谱。在思维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不要死走到底。

6、学科知识的理解误区及释疑

主持人:这样是不是说,科学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变革。从经典的宏观的物体的有规律的有形的行动作为类比,然后又从波动的角度进行思考,它涉及到一种认识方式的转变。我想像刚才李老师所说的,从波动性的角度来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对我们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在我们的理解过程当中,也肯定会有很多的困扰,存在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王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通常我们在理解这个问题上我们存在哪些误区?

王秀忠:量子力学中涉及到的轨道跟玻尔模型中的轨道容易混淆,认为是一回事,这些在我们教学活动中可能存在,这些在我们的学生中也可能存在。因为它是一个词表示出来的,可代表的含义可能不一样。比如体现原子结构的电子云问题,电子云中的小黑点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有的老师可能就认为代表了一个电子,还有的进一步的话,认为是电子曾经出现过的位置,等等这些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想作为老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存在如何回避的问题。

赵和林:刚才王老师谈到了中学生在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一些误区,应该说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是原子结构教学最核心的部分。而这个最核心的部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方面是构建学生的能量观,另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要用一种微观的、统计的思想、概率的思想来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因为是从宏观到微观,所以涉及到了人的认识方式的转变,我们实际上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微观粒子运动特别快,远远又看不见,所以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特点。那我们自然而然的,在学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时候,就用认识宏观物体的方式来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那么这样的话就在轨道、连续等等认识观上存在误差。在一项关于高中生使用教材以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相关概念的研究中发现,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学生认为共用电子对就是对特定电子存在于两个原子核之间,它不会到别的地方去。多达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对电子的运动状态有强烈的轨道观念,认为电子总是沿着某种固定轨迹周期性运动的,那么日常生活中,物质的运动总是会形成轨道的经验被广泛运用到微观世界当中。从科学的发展来看,从卢瑟福模型到玻尔模型,到量子力学模型,这样的发展是个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量子化思想的提出,这在当年对许多科学家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因此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的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在学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转变学生的旧有观念,树立较为科学的观念。

主持人:感谢二位给我们分享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错误认识,也调查了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概念。我们把两个问题分开来讨论,一个是我们应该给学生建立怎样的认识和观念,这可能是存在教学难度的,因为考虑到学生当前的水平,他能接受到什么样的程度。再一个,作为老师,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去看待原子的相关概念,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去理解。接下来我跟各位老师一起来分享一个调查结果。这个结果很有意思,使我们针对4000多名中学老师做的一个调查,是通过网络的形式的调查,然后它反映出对于原子结构我们自己怎么去理解原子结构,就有很多的有意思的想法和结论。那我么来一起看一下这个调查。我们的问题式这样设置的,给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原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是球形对称的吗?A.是(22.07%),B.不是(77.57%)。第二个问题:选择上述选项的理由是?A.电子在核外做圆周运动(7.51%);B.圆周运动的轨道可以有不同的取向(19.24%);

C.有的电子轨道是正圆的,有的是椭圆的(7.25%);D.电子运动用波动方程描述,像波一样振动(22.69%);F.以上皆不对(8.63%);G.说不清楚(11.62)。针对这个问题,李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以指导。

李宗和:既然在原子当中、分子当中,电子的波动性显得突出,因此我们不能用准确的位置跟动量来描述,我们就用一个函数来表示,这个函数就是波函数,来表达它自己的运动方式。对于任何一个单个粒子的用波函数来表示的就叫轨道。所以说在那么小的范围内,速度又快,又具有波动性,干涉和衍射现象非常强,它不可能在一个小的轨迹上做运动。这种运动情况下,我们用轨道来描述,而不是轨迹。轨迹是指某一个时间就对应一个位置,而轨道呢,是指运动状态是怎样的。是不是把这样两个概念建立起来后,老师们就好了,学生也就慢慢明白了。

主持人:那我接着在追问你一个操作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提到了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样就有各种各样的图示来表示轨道的能量。比如说有的图示里s轨道和p轨道的能量是相同的,有的图里又是不同的,那我们又如何去理解这样的轨道能级图,以及氢原子和多电子原子的能级顺序是完全一样的么?以及能量是完全一样的么?

李宗和:不一样,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氢原子一个电子,一个核。它是两个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第三者参加。而多电子原子当中,或者分子当中,它就变了,电子之间有相互干扰,和单个电子相比,它就要综合考虑三体问题,这就跟两个不一样了。它的能量肯定会发生变化。原子轨道的定义是这样的,把原子中的每一个电子看成在核和其他电子平均作用下进行运动的。分子轨道也是一样定义的。

主持人:刚才您的介绍,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一些宏观的类比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把轨道想象成能量确定的一些台阶,这个就确定了,不同的原子,电子数不同,就依次填充在确定的能量台阶里面,就像我们的楼梯一样,那么这样的理解是存在问题的。

李宗和:不管是1s轨道中的电子,还是2s中的电子,还是2p中的电子还是其他层的电子,他们都有可能在整个分子中运动。测不准嘛,只不过是在某个区域内出现的几率大或者小,比如1s在靠核的区域出现的几率大一点,它并不等于在其他位置不出现。比如2p吧,在1s这个位置吧,也出现,在2s、3d的地方也出现。测不准就是只知道它出现的几率,而不知道它确切的位置。任何一个电子的运动都充满了真个空间,不管是在s轨道、p轨道还是d轨道,都是充满了整个空间,仅仅是在某个区域出现的几率大,某个区域出现的几率小而已。

主持人:在使用能级的图示的时候,我看到有的图示表示s跟p的能量是一样的,有的又不是一样的。那么这样的图示是针对什么样的原子呢?

李宗和:对于氢原子来说,氢原子无论是在什么s轨道、p轨道、d轨道,在n相同的轨道上它的能量都相同。那也就是说,氢原子的2s、2px、2py、2pz的轨道能量都相同,所以电子出现的几率应该是各自都相同。就氢原子来说3s、3p、3d这样的几个轨道的能量也都相同。

主持人: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我们讲单电子运动特点,讲氢原子的能级图,如果主量子数n相同,那么这些轨道的能量就是相同的,当引入多电子之后,电子之间的相互

2影响,能级就会发生裂分。

赵和林:所以从实验光谱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氢原子光谱非常的简单,而多电子原子的光谱相对就要复杂。而玻尔的研究首先也是从氢原子这样一个简单的光谱入手的。

主持人:这样从整个系统来看待原子。尽管我们解析的时候把模型进行简化,把它拆分成各种不同的轨道,每个轨道填充多少电子,但是它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体系。

王秀忠:这个跟物化上体系和环境类似,我选取这个对象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其他的都作为环境来考虑。

主持人:既然你谈到体系的问题,我想接着再追问李老师。比如我们在教学中涉及到电离能的问题,涉及到哪个电子先被电离出来,我们会简单的看做是电子填充在不同的能量阶梯上,能量高的就先电离出来。那么电离能就相当于那个轨道的能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呢?

李宗和:其实电离能相当于被电离电子所在能量的负值。电离的时候,哪个先电离出来,靠什么呢?靠你外界打它,看你打什么,你用多大能量就能打出相应能级的电子,所以现在有紫外光电谱,还有一个sps光电能谱,我就打2s、2p和1s,不打其他的,电离的就是它。

赵和林:李老师,中学教学里边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有的老师会认为到,在讲到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问题,比如第四周期,我们先排的是4s轨道的电子,然后再排3d轨道的电子,那么这个电子在电离的时候失去,它又是怎样的一个顺序呢?

王秀忠:我插一句,刚才魏老师提到了这个问题,对于排布,我们的理解不一定是正确的,这种排布不是人为排布的,但是现在我们的理解是人为的排布。电子在里边存在的每一种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假想的时候,一个个塞进去的,先排1s,再排2s。

李宗和:一定要弄清这个问题,它是最外层电子排布,比如说,我有两个电子,排了1s,排了2s,第三个电子排谁呢,先进了两个之后,再说第三个,说的是最外层电子排布。并不是所有电子的排布顺序都是这个顺序。

主持人:也就是说假如新的电子之后,整个体系的微粒数增加了,它会对整个顺序产生影响。

李宗和:所以你在排布电子的时候试这么来填的。书上一再讲最外层电子的排布顺序是怎么怎么样的,这是根据什么呢?一方面是根据,现在能根据计算,以前都是根据光谱实验来完成的。

赵和林:认识这个电子的排布与电离能,都要有一个系统观,不能局部去认识。主持人:在刚才那个题目当中,我去掉了一个选项,我把这个选项补充出来展示给各位老师。刚才那个题目:原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是球形对称的吗?选不是的比是的要多出很多。去掉的选项是这样的,E.p轨道的形状为“哑铃”形,叠在一起不是球对称(22.69%)。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对于2p轨道电子,若图中的红色曲线表示电子概率密度(电子出现的机会大小)相等的线(类似于地理上的等高线)。您认为以下图形哪个可能更正确?

A 17.31% B 7.15% C 64.23% D.以上皆不对(1.98%)E.说不清楚(8.97%)。针对这个调查,李老师您给我们解析下这三个图形具体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以及p轨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到底原子是不是球对称的?

李宗和:A是就电子分布几率来说的,A图对。B图是角度分布图,是用角函数做出来的,C图是用角函数的平方做出来的。对于一个电子的出现几率来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径向部分,一部分是角度部分,而且是整个的平方,即波函数的平方。所以A对。

主持人:这样我们看来,我们用这个图形,它其实是有一个界面的。我们来看下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模型来表达p轨道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展示了另外一种表达的方式,请大家看屏幕,左边表达了s轨道是一个球对称的,我们看到它的电子云分布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面,抽象出来用一个实线表示。右边是p轨道的电子云分布,我们也用实线表示,可以看到在实线的内部出现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在线的外部出现的机会会小很多,但是不代表电子只出现在线内部或者沿着线运动。通过这两种电子云的表达方式,我们再把不同的轨道叠加在一起,我们看看它能形成什么样的形状。这个小点的图是1s轨道的电子云的图形表示,可以看出1s轨道是呈球形对称的,然后2s也是球形对称的,但是2s的半径会比1s大很多。我们接着看2p,2p就有取向了,它的半径跟2s比较相近,但是是有取向的。但看一个p轨道是不呈球形对称的。如果把两个p轨道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轮胎的形状。如果垂直与直面还有第三个p轨道,三个p轨道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球形结构了。我们在接着看,3s也是球形对称的。3p是有取向的,另外一个3p也是有取向的,两个3p加在一起是轮胎形状,如果加上第三个3p轨道,也应该是球形对称的。那么在几个图形当中,我们通过s和p轨道的叠加,都说明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是球形分布的。那我再问下李老师,在我们看到的图形当中有d轨道图形,d轨道的花瓣就更多了,而且有5个d轨道,这5个轨道如果我们要让它叠加在一起的话,它也是球形对称的吗?

李宗和:肯定是。

主持人:那我接着再问您一个问题,在这个模型当中,我们用小点表示了电子云,表示了电子分布的一个情况,这样在我们的教材当中也会给学生呈现电子云的图形,也会呈现电子轨道的图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电子云模型呢?它的这个点是什么含义呢?

李宗和:什么是电子云呢?原来的概念是这么说的,电子云是几率密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几率密度大的地方我们把点弄多点,几率小的地方我们把点弄少点,黑点多是说明电子在这个地方出现的几率密度大,黑点是代表几率密度的,而不是代表电子本身。用黑点表示出电子出现的几率之后,像空中的云,所以人们取名为电子云。

赵和林:那李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现在的教科书上都有电子云图和原子轨道图。这两个图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在今后的使用当中应该如何使用。比如化学键,我们是应该看成原子轨道的组合,还是电子云的重叠?

李宗和:好。第一个要讲的,什么是轨道呢,是电子的运动状态,它具有波动性,就不能用位置和动量来描述,用波函数来描述,现在我们画的轨道图,是那个波函数的函数值,是波函数的函数图象,并不是电子运动的函数图象。几率密度也一样,是波函数绝对值的平方的图象,一定把这个问题跟另外的一个问题分开了。第二个要讲的是,在形成化学键的时候,电子是在轨道上运动的,你用什么来描述呢?你得用波函数来描述它。在研究化学键和分子形成的时候,说的是轨道的重叠,这种重叠还有一个特性,如果是相同符号的重叠,它的波动性增加,如果是相反符号的重叠,它的波动性减小或者相互抵消。在波动性增加的地方形成化学键,在波动性减小的地方不能形成化学键。对于两个轨道相互重叠,重叠之后有一个重叠积分,这个重叠积分的绝对值的平方就是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

主持人:您提到了不确定性,提到了用波函数来进行描述,我想每位老师都想知道科学发展到今天,到底电子是怎么运动的?现在的科学进展有哪些新的结论么?

王秀忠:我们想知道它有没有一个真实的运动的轨迹。能不能表达?

李宗和:就现在来说,我们不能准确说有还是没有,今天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解决了绝大部分实验事实,不仅能解释实验事实,还能预见实验事实,具有绝大部分的合理性。是不是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呢?这也有可能,我们算的能量未必就跟实验相符,那还有待于人们新的观察,新的认识,新的探讨。不要以为到了今天,量子理论就非常完备了,是不是还有其它的?是,还有,比如英国有个应变量理论,它说就能找到轨迹。还有多宇宙理论,平行宇宙,哪个对都要靠实验来验证。

主持人:这也反映了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科学教育的魅力所在。科学教育不是告诉学生科学家很伟大,解决了很多问题,而是对一个未知的世界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这些猜想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我们的孩子如果能知道这些,就会去探索未知的奥秘。在前面分析的案例当中,我们就是从光谱的案例当中来进行引入和讨论,作为认识原子结构的证据,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用一个图像来进行分析,图像也是比较的抽象和困难。我们能不能用形象化的手段,实验的手段来表示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案例。

7、王澜获奖的教学片断及专家分析

王澜:欢迎大家进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选修阶段的学习。我们今天上第一节原子结构,在学习这个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以前对原子结构有哪些认识。比如说以Na原子为例,我们通常用这种原子结构模型认识图表示Na原子结构认识图,我想问下这个原子结构认识图表示了Na原子怎样的结构?

学生:电子层是3层。

王澜:也就是说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每层的能量是否相同? 学生:不同。

王澜:离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能量高。电子是静止的么? 学生:不是。

王澜:那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绕核高速运动。王澜:那2、8、1是什么意思? 学生:每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王澜:必修阶段我们学习过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他提出了行星模型,那么现在就有这么一个问题呢,那是什么原因使科学家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分层排布的呢?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光对我们研究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19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发现很多物质喷洒在火焰上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我今天把三种盐溶解在乙醇溶液当中,然后喷洒在酒精灯上。大家来看下现象,这个是硫酸铜,看下现象,有绿色的火焰;这个是氯化钠的乙醇溶液,应该是黄色的颜色;这个是硝酸锶的乙醇溶液,红色的火焰。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焰色反应。必修阶段我们就学过焰色反应,我们用焰色反应干什么呢?

学生:鉴别物质。王澜:当时科学家却把焰色反应当做是连接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的桥梁,那大家想一想科学家是怎样将这两者建立起联系的呢?大家前后讨论一下。我们请这位女生回答下。

学生:不同颜色的光,它的能量是不一样的。

王澜:这位女生告诉我们,物理课上已经学过不同颜色的光,能量是不一样的。继续。学生:向外辐射的能量也是不一样的。

王澜:也就是说原子发光是向外辐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那么它自己的能量应该降低。也就是说它降低的能量是不一样的。连接两者的是能量的不同变化。我们看,从科学上怎样表示这一过程,我们一般认为,原子在通常状况下能量处于能量较低的状态,在火焰中,原子吸收热,进入能量较高的状态,能量高的电子不稳定,会回到能量较低的状态。这个过程中,能量就会以特定颜色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既然我们知道光的颜色和能量对应,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光的颜色来判断二者之间的能量差。平时我们看到的一种颜色的光真的只对应一种能量么?不一定,比如说,太阳光发出的白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得到七彩的光谱,那我们怎么分析今天焰色反应得到的光呢?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自制的简易分光镜,大家拿着光盘对着光看的时候会有七彩的光谱,是因为光盘能起到与三棱镜相类似的作用。用这个仪器对着灯光看就可以看到分光之后的图象。通过摄像头,图象就可以显示在电脑里边。用这个装置分析下刚才的焰色反应。先看氯化钠的,大家看到了什么?一条或者两条明亮的黄线。再换一下硝酸锶的溶液,可以看到多条红色的线。大家看看刚才拍摄的图象,图象都是由多条分裂的线构成的。那么一条线就代表一种能量,多条线就代表多条能量,我们就在这里添加多条能量的状态。核外的电子能够处于这几个能量状态,就像是图中的小人,这个小人可以站在任何台阶之上,我们就称为能量的量子化。20世纪初,玻尔认为核外电子在核外以一定半径绕核做圆周运动,当它从一个轨道进入另一个轨道的时候,就会吸收或者释放特定能量的光,这就是著名的玻尔模型。玻尔模型的电子层是用能级来划分的,所以称这些电子层为能层。玻尔模型也有它的问题,它解释的光谱是有限的,它只能解释单电子原子。科学家又提出量子力学的理论,成为我们认识原子模型的工具。它认为电子的运动是不确定的,没有确定的轨迹,只能用电子云来表示。电子云小点密集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大,小点稀疏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小。根据量子力学,我们可以解释很多很多的实验现象。但是直到2009年乌克兰科学家才帮助人类检测到单电子原子运动的图象。如果说电子云代表了电子运动的无序性,那么光谱告诉我们电子能量的有序性。光谱是我们做的实验事实,而电子云模型呢,也已经通过实验验证了。那二者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调和呢?我们类比一下,通过能量量子化,把电子云也拆分成能量不同的能层。能。通过量子力学的计算,比如通过这个电子云可以拆分成这两个能量不同的电子云,这两个能量不同的能层形成的电子云叠加起来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电子云。我们结合现在能层的概念再来理解一下Na原子结构模型,这一个个半径表示的还是能级,但是跟玻尔的却不一样了,它是一个概率分布的。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研究过程,焰色反应到线状光谱,再到量子化的猜想,进而建立了玻尔模型,玻尔模型被量子力学模型取代。谢谢。

王秀忠:在教学设计当中有些环节是不是需要,应不应该出现,还是取决于它的功能价值。最终的教学目的是有价值的,并且这种操作是比容易实现的,我觉得还是可以尽量采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弱化的话,可以归结为一种桥梁作用,迈过去就可以,那么是不是必须采用这种方式,那也是根据老师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的。

赵和林:刚才王澜老师谈到了,对于光谱这样一个素材的使用。对于光谱素材的使用,我想谈论如下几点。第一,原子光谱实验的复杂性,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电子跃迁有时候还存在跃迁禁阻的问题。中学教材中大都给的是发射光谱,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面对?我觉得,第一,我们不要再给光谱分类,不讨论光谱仪的实验原理和跃迁禁阻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都要回避。我们只要求学生了解最核心的部分,即光谱上的线可以表征光的能量,线条的连续则是能量连续,线条不连续则是量子化,那么能量从高能量的轨道跃迁回低能量的轨道而来的。玻尔模型说电子是在能量确定的轨道上运动的,所以说光谱的背后隐藏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在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中,教材都有出现,我们应该重视线状光谱的解读,得到的是能量的量子化,不用刻意去探讨经典电磁理论和电子稳定与不稳定的情况。在选修这个模块的时候,物理上这个模块还没有进行,所以在选用光谱的时候要尽量简化,体现其最核心的部分。

8、学科知识释疑

主持人:也就是看我们最核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期望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发展过程当中,它是有一个证据的,那我们就把这个证据凸显出来。如果期望学生建立这样的一个概念,并把这个概念当做后续发展的前提,关注这个概念本身就可以弱化光谱。所以我们的讨论是给老师呈现各种各样的教学可能,供老师进行选择。我给各位老师展示一下教学案中的装置,用硬纸做成的盒子,常见的光盘上是有刻痕的,刻痕就起到了光栅作用。把光盘插进盒子里面,可见光透过狭缝,通过视窗就可以看见光谱的图象。这样我们是通过肉眼来查看光谱。这个仪器是能够自制的。把这个装置跟照相机结合就可以接到计算机里面,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可以让效果更加直观。拓展资源里有关于如何制作这些实验装置。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放到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去,跟其他活动整合。回到核心概念的建构上,很多老师在讲量子化的概念时,很多老师肯定会提量子数。量子数也是一个比较抽象数学的概念,有不同的取值,到底它是什么含义呢?李老师给我们解释一下。

李宗和:比如说一个宇航员从北京出发,去发射中心做飞船上天。首先坐汽车去机场,然后坐飞机到发射中心。这样就经过不同的阶段,在做汽车的时候肯定有一个速度,飞机的时候也有,飞船的时候也有。三个速度放在一起,就标志而来宇航员的运动状态。我们把这样的三个数叫量子数。比如表示能量的量子数n表示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n不同,它的能量就不同。角量子数表示电子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有不同的角动量。磁量子数呢,就表示角动量在磁场方向上的分量。可以这样简单理解量子数。

主持人:那1/2是什么含义呢?

李宗和:你说的是自旋量子数。自旋量子数说的是一种运动状态,是在哪里区分开的呢?是在实验当中把它分开的,比如Na原子光谱,经过一个磁场的时候就分开了,左右两边各一个,具有对称性,一个正一个负。正负二分之一是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磁量子数m有不同的取值,是为了满足数学上某些边界条件而提出的,实际上它也确实是这样的。跟外磁场相互作用的时候,在磁场方向上的角动量大小已经分成了几部分,计算之后跟实际结果一样。所以不要去追问为什么,因为有些是数学结果,有的是实验结果,有些是实验结果和数学结果完全吻合之后确定下来的。

主持人:关于量子数在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王老师和赵老师有什么样的观点?以及你们是在教学当中是怎么处理的呢?

王秀忠:现在存在一种争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量子数究竟要不要。在新课改开始的时候,就有过争议。所以老师们要自己取舍,自己做出选择。

赵和林:量子数讲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会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以及后续概念的理解力。不讲的话会减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也削弱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力。对出不出量子数,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先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层次划分五点。第一,认识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不同与宏观物质,描述方式也不同,可以用统计概率来认识电子的运动状态,也就是电子云;第二,电子层是电子活动的区域,不是现实中有半径的现实轨道,根据能量电子层还可以细分;第三,量子数标记这电子的运动状态;第四,量子数是由波动方程解得的一组数据,量子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第五,能够写出波动方程,并利用数学知识求解。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不出现量子数,但是要保留量子化的思想,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接受。区分高中和大学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鲁科版从2010年取消了量子数,但是仍然保持了量子数的物理意义,量子化的思想以及能级这样的概念,这也是一种处理方式。这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和大学所要达到的水平有所区分,又不影响后续教学。

李宗和:你们说的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你教学达到的目标来确定。这四个量子数对于化学反应的发生、化学键的形成等等相当有用。比如你想把周期表解释清楚,你就必须把量子数的取值范围解释清楚。一切都看实际情况来确定。

赵和林:所带学生的基础好,就可以讲解量子数。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好,我们就可以退而求其次。

李宗和:我谈谈主量子数n,在氢原子中,它决定能量。在多电子原子中,n只起标号的作用,能量是由n和l共同决定的。不能把氢原子的情况套到多电子原子上,也不能把多电子原子套到氢原子上,因为里边有多电子的干扰。我再谈谈能级的概念,它是指能量量子化后的能量值。能层是人为的规定方式,把n相同的轨道规定为一个能层。电离能和氧化值容易混淆,比如说一氧化碳,碳的氧化值是+2,并不能说碳的氧化值是+2,它就打掉了2个电子,有些书上把这个的多样性解释为电离能的多样性,这是错误的。氧化值是形式上的一种能量,是人为规定的,必须把电子给电负性强的,并不是把电子真的给了电负性强的。再说亲和能,电离能是等于轨道能量的负值,并不等于说亲和能就是空轨道的能量。对于电负性,很多老师不强调电负性本身的含义,一句带过。要讲清电负性的相对性和使用电负性的环境。

9、专家给教学建议

主持人:最后请王老师给我们提点关于原子结构教学的建议。

王秀忠:在讲这个知识时,我们要首先明确课标的要求,它要求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跃迁,了解简单运用。对这几句话,我们要有个解读。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学生应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认识思维上的:每个模型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会被否定?将来我们的认识特点是怎样的?再有一个就关注玻尔模型的基本观点和量子力学模型的基本观点。以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为背景,结合咱们的一些栏目,引出玻尔的原子模型,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光谱。光谱就是一个桥梁作用。我的观点是简洁地展示原子结构各种模型产生的背景,和否定以及被改进的原因,简单引入光谱的介绍,通过一个栏目进行设计符合原子结构要求的模型。这个可能是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玻尔模型的。这个观点,我在课上是让学生去思考的,卢瑟福的结构模型是这样的,现在的问题摆出来了,光谱显示不是连续的,而是线状的。让学生先去思考怎样解释,难度可能很大。让学生却体会这个过程,当结果出来时,学生就会有一个对比。我们评价玻尔的原子结构的模型,也可以抛给学生,同时给学生铺设一些台阶。最后引出量子力学的结构。提醒给位老师,这节的知识线索是怎样的,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线索,从而形成我们的教学设计。还有深广度的控制,根据我们实际情况进行穿插。

主持人:如何理解和教授这些概念存在各种争议,我们花了这么大的精力来讨论这些问题,并不是经过我们的研讨就把教学给解释清楚了,我想最重要的是发现其中的教学问题,提供给老师可以借鉴的素材。下面的更大的空间就交给老师去设计了,这也是高中选修模块留给老师们的空间。谢谢!附录:

1、作业

选取本专题涉及的一个学科概念,结合视频学习并通过进一步研读大学教材或查找资料,谈谈你对这个概念有哪些新的认识。

2、拓展资源 ①原子结构与假说

②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续)③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待续)④乳山一中-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学案例 ⑤简易高分辨分光镜的制作

⑥高中化学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学科问题访谈录——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结构化学专家李宗和教授

⑦高中化学教材的研究和编制——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疑难探析

⑧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视角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北师大“新世纪”(山东科技版)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分析 ⑨波耳轨道贡献

概念篇:进入心营销时代 篇3

为了更好地理解价值营销,我们必须了解构成其商业背景的三大推动力,即参与化时代、全球化矛盾时代以及创造型社会时代的到来。通过审视这三个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消费者如何变得更具合作性、文化性和人文精神驱动性。理解了这些消费者变化,我们就会更清楚营销3.0与合作营销、文化营销和精神营销之间的密切联系。

参与化时代和合作营销

在过去的100年里,技术进步为消费者、市场和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营销1.0时代始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技术开发,营销2.0时代则是由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催生的,如今的科技新浪潮正在成为促进营销3.0诞生的主要动力。

自2000年年初起,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主流市场并发展成为所谓的科技新浪潮。新浪潮科技指的是能够帮助个体和群体保持互联互动的科技,它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廉价的电脑和手机、低成本的互联网接入以及开源性软件。在参与化时代中,人们在消费新闻、观点和娱乐的同时也主动创造它们。

推动这种新浪潮科技发展的力量之一是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社会化媒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表达性社会媒体,其中包括博客、微博、YouTube、Facebook以及其他各种社交性网站;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媒体,其中包括维基百科、Rotten Tomatoes和Craigslist等网站。

全球化矛盾时代和文化营销

全球化的确是充满矛盾的,我们至少可以列出两大宏观矛盾。

首先,全球化需要各国高度的经济参与,但并不因此创造出平等的经济体。从经济角度来看,全球化伤害的国家简直和它惠及的国家一样多。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全球化也造成了财富分配失衡的现象。如今,全球有数百万富豪,印度有超过50多名亿万富翁,美国首席执行官的平均收入是普通职员的400多倍。不幸的是,与此同时世界上还生活着10多亿赤贫人口,他们每天仅靠不到1美元

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生计。这便是全球化的经济矛盾。

其次,全球化催生的不是大一统而是多样化的文化。全球化在创造世界统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各国的传统文化。这便是全球化的社会文化矛盾,此类矛盾对个体或消费者来说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

创造型社会时代和人文精神营销

研究表明,尽管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数远低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数,但前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他们是最具表达性和合作性的消费者,对社会化媒体的利用程度也最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动态,他们对全球化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意见左右着其他民众的看法.

概念时代 篇4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文件,广义,狭义,同一关系

一、问题与症结

档案与文件[1]15。而深入研究可知,第一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实际上是一样的,问题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人家的概念用语及指向事物关系。第一,以美国为例,过去我们有关档案若干核心概念的通行对应关系(尤其在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可称为“A档案观”、“R文件观”,既archives~档案,records~文件、记录,documents~文档、公文、记录,Records management~文件管理,Records center~文件中心,Records lifecycle~文件生命周期。王岚博士等近年论证了“R档案观”“、A永久档案观”[2],即这些基本概念在档案领域对照我国档案事物的正确概念,依次应该是永久档案或档案馆档案或历史档案、档案、文件、档案管理、档案中心、档案生命周期。如果“R档案观”成立,那么本文所述以美国为代表的日耳曼语国家的广、狭义档案、文件概念及广义档案与广义文件概念的同一关系随之确立,因为对应我国概念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文件都是records。第二,研究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国际合作项目Inter PARES(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ermanent Authentic Records in Electronic Systems,以下IP为缩写)对archives的定义:Archives:IP1定义为某一生成者的record总体(The whole of the records of a creator);IP2定义为自然人或法人或社会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生成和收到)的document总体,并保存(The whole of the documents made and received by a juridical or physical person or organization in the conduct of affairs,and preserved.)[3]25。从中得到:一,records、documents与archives是属种关系,前者可谓广义档案、文件,后者可谓狭义档案。二,records和documents在这里是同一关系的广义档案与广义文件概念,因为它们面向同一领域同一事物archives时甚至是可以互换的属概念,而在逻辑上只有同一关系的概念才能在同一领域充当同一事物可以互换的属概念。第三,亲自参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国际项目研究的谢丽教授:档案学定义文件联合体中“文件=档案记录=自然人或法人为了达到他们因之而存在的目的或为了履行他们的职能而制作或接收的记录。记录=存储的信息”[4]46。归结起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无论如何具体表述,事实上也有广、狭义档案和广、狭义文件之存在与区别,都有相同的对应关系,这是由事物的内在客观发展规律决定的。

四、归位与到位

我们原来纠结于档案与文件是两种事物或是文件的转化物,而电子档案不从文件源头管理不行、从文件源头管理又越界越位管到别人辖区的矛盾困惑中。相反,在广义档案概念及其与广义文件概念的同一关系中,档案与文件是同一个事物,档案就是文件,电子档案的源头就是电子文件的源头,就是电子信息材料固化或物理载体生成(制作或接收)的始点;电子档案的管理及其如何管理、从何时何处进行管理,都是电子档案自身范围内的事情,不存在越界越位为自己而管到别人辖区的问题,源头管理是到位和全方位管理,否则是失位或缺位管理;电子档案因其属性决定应该和必须源头管理,本质是全息管理而非纸质档案的要息管理,即通过预设程序使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的生成过程同时亦是其归档过程的管理;相对纸质档案的文件期后管理,电子档案源头管理既唯一可行,又具有无比巨大的高效低耗性。与之紧密相连,因为电子档案管理是同一事物且基于其特定属性或一个方面的管理,从组织效能上理所当然应改变九龙治水的做法,由一个职能部门机构负责,以能够真正做到顶层设计,统一规则标准方式,保证全国范围内电子档案的真实可靠性与管理措施的通用性、可操作性和调整改进的适时牲。

扩展开来,在原来的档案与文件概念和关系定位下,包括主流理念在内的我们现有关于档案的重要认识观点从来没有统一过,像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转化物,归档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方式、程序、标志和界限,文件就是档案、档案就是文件,R档案观,R文件观,甚至档案在前论等,都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都有明显的漏洞、不能自圆其说之处或有懈可击。而这些认识观点在档案、广义档案、狭义档案及文件、广义文件、狭义文件概念体系及其内在关系中,都可以得到相应范围和对象间的适当位置和正确立论,限于篇幅有待于另文分析陈述。

参考文献

[1]杨保乐.从文件与档案的定义看文件与档案的关系[J].兰台世界,2013(13).

[2]王岚.文件还是档案?——为records证明[J].档案学研究2009(5):13-16;王岚.法律与学术中的“文件”与“档案”——documents与records关系正理[J].档案学研究,2011(5):4-14;王岚,文件管理还是档案管理?——Records managment正义[J].档案学研究,2015(5):23-29.

[3]潘未梅,方昀.文件档案概念辨析——以Inter PARES项目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4).

概念时代 篇5

在切入正题前我想先问,一个区域是如何出现、在哪里出现以及为何要出现的?我将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研究者们在区域和区域化之间做出了一个有用的区分,把那些相对非计划性的、在相对自然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其内部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地区称为“区域”(region),而将更加主动的,一般是在意识形态驱动下的地区创设的政治过程称为“区域化”(regionalization)。

要理解亚洲区域这个概念的历史,就要明了上述两个概念的区分,并把握两者复杂的互动关系,不仅如此,我还相信,在区域和区域主义兴衰成败及它们何以采用此种形制(很少有人会认为,亚洲区域这个概念仅是亚洲在地图上的呈现)的背后,有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毕竟,“亚洲”仅仅是古代对希腊人居住区以东地区的命名。我假设,区域的形成和区域化都遵循着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或霸权地位的空间生产的模式。就二十世纪而言,大规模的社会空间生产的范例就是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条件下的地区性的民族国家,值得强调的是,在我们的论述框架下,那些在全球资本累积的背景下追求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也应包含其中。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其经典研究中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在生产其所需要的空间时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体系(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2)。这些空间由一些关系构成,这些关系可经由财产权而被抽象化、标准化,被交换并获得确认。在资本主义的空间中,诸如土地和水之类生产的物质要素成为商品。民族空间通常都延续这种空间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民族国家不仅通过保护财产权确保其权威地位,而且还试图将其人民均质化为公民——方法莫过于将公民的忠诚通过民族国家的架构建立在民族共同体之上,而非建立在他们各自真实所属的共同体或生活世界中——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民族国家的均质化倾向当然又在嵌套的构造中被再生产,同一层级的认同感在拥有统治权的民族国家中经由团体、行政区、语言群等得以表达。在空间的民族模式下,文化和政治权威被努力地协调一致。当然这也会制造出民族空间和资本主义空间之间的紧张,最重要的是,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会限制资本主义内在的去疆域化使命的达成。

帝国地区主义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全球资本主义、区域性结构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帝国主义来调节的。在十九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亚洲都笼罩在大英帝国“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控制之下,在这期间,亚洲海上贸易的一些历史网络相应改变并扩大了自己的运作规模和范围。到了十九世纪晚期以及二十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开始被民族主义所支配,为了能够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展开有效的竞争,就意味着要去抢夺资源、市场并满足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需求。这就在帝国主义国家和其试图纳入到自己帝国版图中的殖民地、附属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首先来看十九世纪,殖民帝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英帝国,在亚洲建立起了重要的区域性依赖关系。它不仅强化了一些旧有的关系,还在众多城市(及相关的内陆贸易区)——如亚丁、孟买、加尔各答、新加坡、香港和上海——之间建立了新的关联,它们都是亚洲贸易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殖民期间亚洲贸易的研究都脱离了关于前殖民时期亚洲和印度洋海事贸易的丰富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最终得出的是一个片面的图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十九世纪殖民者在金融、技术、政治军事方面的霸权即使不能说已经消除了这些网络,至少也控制了它。这看起来就像是布克及其他学者所论述的双重经济模式背后的假设。近来关于印度洋——沿着波斯湾地区和阿拉伯海以及南中国海——的研究就显示出了这幅图景有多少谬误。

至少从十三世纪开始,从红海到南中国海的海事区域就反映出贸易路径的内在联系。从十五世纪开始,具有世界性的港口城市马六甲将这些路线连接在一起,季候风把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带到那里,他们期待着返航前由反向季候风带来中华帝国和东方地区的贸易。由中国、印度、犹太和阿拉伯商人组成的网络连同他们复杂的信贷转换系统和贸易技巧使得批发成为可能,并更进一步将贸易扩展到从桑吉巴到中国的印度洋沿海。

根据瑞(Rajat K.Ray)的研究,十九世纪以来的亚洲网络无疑受制于殖民贸易和殖民势力,中国、印度和(巴格达的)犹太人群体的旧有网络拥有长程的信用体系,其金融工具可以在几个国家通用,正是这个原有的网络在某些领域内改变并扩大了他们的经营。商业实践使其能够在欧洲世界的银行、公司与亚洲的零售业主、零售市场之间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如果没有亚洲流动的商人们提供的金融和市场服务,欧洲资本未必能够渗透进来。在二十世纪,这些网络不仅延伸到了更低纬度的非洲和东南亚,而且他们以现代亚洲商业和工业阶级的身份示人,将这三层的殖民经济融入民族和后民族经济中。

就东亚而言,滨下武志对殖民前海事网络和亚洲现代网络之间的多重关联做过详尽的分析。到了清朝,中华帝国的朝贡体系已经转变为以中国的价格结构为基础的商品交易框架。整个朝贡贸易区通以白银为交易结算中介而松散地联系在一起。它成了组织该地区更为广泛的贸易网络的轴心。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暹罗和华南之间的私人贸易受到朝贡贸易的利益驱使得以发展,而当这一地区的贸易减少时,在华南的商人们又会转向别的朝贡区域,例如从琉球到长崎的贸易。朝贡贸易还把欧洲和东亚的贸易连在一起。所以说,尽管朝贡体系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排他性的政治关系,但实际上它反映了在中华帝国朝贡区域内由不同国家构成的松散的管理体系中的贸易机会。滨下武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主导的模式如何凌驾于亚洲贸易的旧有网络之上,他还发现了他称之为“交叉网络”的东西,也就是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出现的中国和印度的海外经济群体。日本的占领及对这一贸易的部分控制为区域融合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在它存在的短暂时间内,其破坏意义远远大于建设性。

再来看二十世纪战争期间的帝国区域形成,民族帝国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形态或是(地理上分散的)团体联盟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并以此为手段使得帝国势力能够获得全球霸权及优势。因此,他们试图建立起普遍的标准、度量衡、通货和法律来强化这种联合,以对抗联盟内可能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战”之后,英国对美国的负债状况以及自身竞争力的下降使得英国人将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强加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上。同时这也是一个殖民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开始越来越多地要求经济和政治平等的时代。帝国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经济联盟,在此联盟中应允了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自治地位和其他的让步,必要的时候还允许其建立名义上的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但在军事上仍受制于宗主国。民族国家的帝国主义反映了对外围地区的战略性再定位,使得帝国的边缘成为帝国力量取得全球霸权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正如阿尔贝·勒布伦(Albert Lebrun)在“一战”后宣称的那样,现在的目标是“将法兰西和远方的法兰西联合在一起,以成就他们共同取长补短的努力”。

但是相比于日本、美国和苏联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势力,老牌的帝国力量中转变成这种区域性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例子要少一些。在殖民地和附属国,伴随着对资源的不断需求和社会动员,帝国主义者在那里建立现代的、非直接控制的制度和机构会更有效。目标就是通过控制银行、交通基础设施、政治制度等动员制度和机构来操控该地区,这些动员制度和机构的建立是为了效仿宗主国的相应的部分(如立法会、训政制度、共产党、伪满洲国协和会等政党)。简言之,与殖民主义和英国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不同,战争时期的帝国主义者其目标指向制度、机构和认同的现代化。他们经常鼓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似性——包括一些反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与军事政治控制的现实如影随形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为了与英国和法国竞争,十九世纪末德国试图在中欧和东欧建立区域性联盟。这一趋势在战争期间得到增强,战前德国的商业影响力在一九三八年达到顶峰,此时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汉娜·阿伦特将日耳曼(以及俄国的泛斯拉夫)运动视作大陆帝国主义的表达,而后来的民族主义者则试图通过民族主义性质的泛德意志运动建立起他们的帝国(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德国在它的那些傀儡国家及受其军事管制的地区建立了欧洲经济“新秩序”,其目的是为德国提供战争支持。尽管如此,仍然有建立起一个围绕着繁荣的德国并连接中欧新的工业综合体以及苏联被占领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区的计划。然而这个统一的欧洲市场仍然是民族主义的德国版本——我们应该警惕那种将其视为欧盟前身的看法。德国的计划从不同的方面都显示出了它不过是一个夭折了的新型帝国主义的版本。

从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一九三二—— 一九四五)开始,日本经济共同体的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东亚联盟”和“东亚共同体”,而后又发展成为“大东亚共荣圈”。伪满洲国就折射出日本帝国性质的根本性转变。韩国和中国台湾真正密集性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在一九三一年之后,而这成了规划伪满洲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策略的一部分。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工业化、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大多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随着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而得以加速。日本战时的帝国与德国的“新秩序”很相似,整个被占领的地区都受制于日本的战争需要,而日本战败则表明了这一新型帝国主义的失败。

这一形式的帝国区域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一种无法持续的张力:创设一个共有空间就类似于由国家建立一个全球竞争的区域以延伸自己的利害,但这种延伸是有失公平的。同理,帝国民族区域经常被早期形成的持久的民族主义偏见所撕裂,这又与国家建立同时发生,特别是在帝国宗主国。换句话说,当试图建立一个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区域时,帝国势力的民族利益使其成为一个无法支撑的区域。

这种帝国主义区域的空间组成又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的附属国和殖民地尚没有与资本主义城市中心完全一体化,资本主义市场关系的基本结构——包括统一度量衡、统一通货以及一些物质和教育基础设施却在殖民地、附属国内或是它们之间被建立了起来。这一双重、交互作用的一体化过程是由殖民国家和大都市的资本家以及上文提到的亚洲的商人共同承担的——通过汇票、期票和其他可流通票据(如中国的“股”和南亚的hundis)。就像滨下武志的研究展示的那样,新加坡和香港是殖民城市,在那里中国和印度的汇款网络交织在一起,而且他们的资源构成巨大的、与西方主导的银行业交互流通的区域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但如果说亚洲人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实践在日常性的基础上产生了相互联系,那么在这个区域的表达中这一点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亚洲的反帝国主义区域化方案

在英国和日本试图在亚洲创设自给自足、互相依赖的区域以维持其帝国势力的同时,与日渐崛起的亚洲民族主义相关的反帝国主义思潮则试图建构该区域的另外一个替代性概念。这些知识分子对“别样亚洲”概念的倡导使得原先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联系被重新唤起,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对亚洲的概念创设是以自身为假设前提的,并且借由当时帝国主义科技和区域融合模式得以强化。

这些亚洲人的亚洲概念在文化活动中表达得最多,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我在这里将探讨其中三位知识分子的努力,他们是冈仓天心、泰戈尔和章太炎,因为在早期,亚洲主义一直是知识和文化方面的尝试,后来被日本军队出于帝国主义的目的强占。冈仓天心最有名的表述莫过于他一九○一年所写的《东洋的理想》一书的开头:“亚洲是一体的。”冈仓天心熟谙中国美术和文化,与南亚亚洲主义者泰戈尔、阿兰达·考马拉斯瓦米(Ananda Coomarswamy)以及美国艺术倡导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ellosa)等人关系很密切,他做了很多工作,以把亚洲美术“建设”成高雅艺术中一个合法和可行的领域,使之适于博物馆和艺术市场。

正是因为对中国和印度高度文明化的美术以及佛教审美价值的认识,冈仓天心发现了在蒙古人及其后来者入侵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亚洲理想的统一体。然而即便是在冈仓天心陈述亚洲理想的同时,他还在努力地为日本在文明开化的西方世界找一个位置,以期使日本成为当时沉沦的亚洲的继承人和领军者。冈仓天心将日本视作幸存者、领导者。“因此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丰富,因为这个民族拥有卓越的基因,引领其认真思考了过去任何理想的方面,其鲜活的二元论精神,在不失本民族古老传统的同时,也欢迎新的事物。”奈良寺就体现了唐代艺术的影响,在日本也还能找到很多商代工艺的烙印。

概念时代 篇6

一、相关概念讨论

本文要讨论的概念与自主学习的设计、操作、评价密切相关, 这些概念本身又易于被混淆, 它们包括:应然的自主学习、实然的自主学习、或然的自主学习。本文试图在对这些概念的讨论中发现自主学习模式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其内在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 应然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提出, 是对现代教育反思的结果。现代教育在取得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少问题, 学者们对之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主张“必须批判和反思教育的现代性, 超越教育的现代性, 为教育寻找真正的生命之根”, 他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实证理性的僭越和价值理性的迷失、科学世界的霸权与生活世界的遗忘和殖民化、实证主义泛滥与科学知识观、主体性与教育过程中的主客关系。他认为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的问题”[1]。这种“关注生命、关注教育中的人”的思想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也成了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指南, 自主学习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考察学界对自主学习的定义, 从而对应然的自主学习特征窥见一斑。关于自主学习, 学界有许多定义, 心理学家庞维国有这样的定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计划、作好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 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同时他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自主学习的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时间是自我管理的, 学生还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2]。这两个定义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依据其定义, 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应然的基本特征:在自主学习中, 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应由学生完全独立或在外界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完成, 学生的能力应得到认识, 学生的感受应受到关注, 学生的权利应得到重视, 其主体地位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

自主学习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的结果。近年来, 国内高校正在进行学分制的探索和改革,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其改革与探索工作也进入深层次的阶段。自主学习是学分制改革与探索的副产品。在学分制条件下, 自主学习有其应然的特征:就功能而言, 自主学习应该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就学习形式而言, 自主学习应当是灵活的;就学习手段而言, 自主学习多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媒体, 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就学习效率而言, 自主学习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学习过程而言, 学生的学习与学生自身的特征有更好的适切性, 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学生有更为明确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反映学生本人的情感特征。

总之,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自主学习应该是高效的、人性的、科学的一种模式。

(二) 实然的自主学习

应然的自主学习就像处于圣坛上的物品, 有其夺目的光环, 充满神秘的色彩。实然的自主学习则是走下圣坛、被摘除其夺目的光环, 抹去其神秘色彩的普通物品, 人们在欣赏它、使用它时, 也不免会注意到其表面的瑕疵, 内在的不足, 甚至因其存在而给周围带来的阴影。

1. 自主学习模式的推行受客观条件制约, 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

从云南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统计情况可以窥见一斑, 具体情况如下: (1) 学校资源不足, 学生没有足够的图书可供选择阅读, 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科与专业, 难以形成丰富的课程体系, 供学生学习时选择。 (2) 学习资源的建设水平与建设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学生进行高质量学习的要求。据云南省教育厅统计, 在YX学院、QJ学院、CX学院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工程项目中, 国家级、省级的项目都相当少。 (3) 学校个性化建设不强,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补性差。相关资料显示, 高校建设的同质化是相当严重的, 来自于同一地区的YX学院、QJ学院、CX学院更是这样, 以国际化办学为例, 这些学校都选择了与之临近的东南亚国家合作, 实现国际化的学生培养, 与之相适应, 几所学校开设了几乎相同的培养留学生的专业, 这个地区的学生自然就很难实现跨学校的选课计划。

2. 自主学习的模式受人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制约。

(1) 学生心理成熟程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影响较大。举例来说, 心理成熟的学生和心理不太成熟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及学习进度方面会有所差异。学生心理较成熟, 往往在考虑学习内容上更为科学, 更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 与自己最终的学习目标更为贴近, 在学习进度上, 学生会自觉地考虑自己已经接受的知识、观点、方法和程度, 他们会自觉地考虑自己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进而预测在下一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因而在学习计划中设计学习中问题解决的预案;若学生的心理不成熟, 就会出现与之完全不同的情景。 (2) 自主学习受教师或学生某些心理特征的影响。学者们对自主学习与教师、学生的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发现并验证了某些理论。在相关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如, 当学生自我效能感过高时, 学生过于自信, 不易于听取他人意见[3]。而在某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的成果汇报会上, 与会者都清楚地看到, 要达到“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自主”的境界, 的确要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其中教师的心理特征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 或然的自主学习

反思应然的自主学习, 考察实然的自主学习, 我们也会思考或然的自主学习。

1. 在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与推广过程中, 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自主学习中心。

而一提及自主学习中心, 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以支持外语学习为目的的自主学习中心上。人们会问:自主学习的推广过程是不是等同于外语学习中心的建立过程?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但到底为什么自主学习模式难以在其他学科或专业学习中得以顺利推广, 即使个别学科硬性使用所谓自主学习的理念, 套用一些做法, 操作过程中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 自主学习是否等同于网络学习?

在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过程中, 计算机与网络的确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不少的便利,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就目前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自主学习这个概念大有让网络学习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趋势, 这主要与学校方面所确立的重心有关, 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更优的环境,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 改善教学条件, 重视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开发,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种类与渠道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多媒体和网络课程显然不是大学课程的全部, 也不是课程形式的最终形式。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与网络学习自然不能同日而语。网络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学习绝不是自主学习本身, 至少不是自主学习的全部。

3. 自主学习模式是否真的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

须实践验证。此外, 不同学科在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时, 必须将自主学习模式的原则进行细化、具体化, 这是一个复杂而颇具挑战性的过程。云南某高校正在进行类似的改革, 其主旨要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学生中心”的模式, 在试点学院的成果汇报会上, 人们已经看到:硬性推广某种模式与学科 (专业) 自身特性之间存在很大冲突, 如何在某个学科 (专业) 内实现自主学习的模式, 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绝不能照搬、套用某种模式。

二、内在逻辑清理

自主学习体系有内在的逻辑, 理清线索, 事关自主学习模式的存在与推广。在自主学习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 存在普适性与特色化、工具主义与人性化追求之间的矛盾, 它需要我们明了其内在的逻辑。

(一) 普适性与特色化

“普适性与特色化的冲突与平衡, 是一个使教育现代化实践常常处于两难, 但又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4]。随着自主学习理论的不断成熟, 实践的不断深入, 人们提出了“自主学习模式”。“自主”的核心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个性化、差异化, “模式”的内涵在于最大可能地让人接受某种行为规则, 最大程度地让人得到同质化。自主与模式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模式越成熟, 学生的自主性越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障, 相反, 学生越能自主, 这种模式也就越成熟。自主学习模式的提出是对个性的承认, 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可, 是学习过程的乐观评价, 是人的认识论的一种更新与发展。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一成立, 就意味着世界是可认识的, 认识的手段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确认与认可, 即问题解决的唯一途径是学生这个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 从自身的角度来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满意结果。自主学习模式的形成过程, 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个性, 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一种封闭的状态, 与此同时, 又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种开放或与外界积极交流的状态。

(二) 工具主义与人性化追求

自主学习, 尤其是学分制语境下的自主学习, 目标是自主。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对计算机、网络、及管理信息化等手段的运用并以之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学分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其主要思想是利用电子手段来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和再度整合的目的, 这种思想的外在特征在于只要科学地利用目前流行的信息化手段, 就可以实现学分制下的自主学习, 这种思想是工具主义的, 对工具的很好利用是无可非议的, 但对工具的过分依赖, 甚至让工具主义泛滥则是不可取的。工具主义的泛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是可以预见得到的。一味依赖工具, 势必导致对学习中的主体———学生的忽视。而自主学习的实现过程就会与其目标本身背道而驰, 偏离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轨道。

三、时代性特征设计

通过以上考察, 我们对自主学习获得了新的认识, 对于自主学习应有的时代特征, 我们有如下的思考。

(一) 自主学习应秉承科学理念, 培养现代人

自主学习应秉承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在思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问题上, 刘尧先生的思想比较有影响, 他提出教育从体制到内容更加开放, 更加国际化, 更具有前瞻性, 必须反映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进展等理念及终身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自主学习应是面向现代人培养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模式。对于现代人的素质, 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几种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阿尔温·托夫勒认为现代人应当有责任感, 具有与人协作能力, 承受大任务的能力, 适应变化的能力, 协调周围关系的能力, 具有办事灵活、行动敏捷的特征[5]。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的学者认为, 现代人的特征是愿意接受新事物, 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 乐于发表见解, 时间观念较强, 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 计划性较强, 普遍的责任感, 信奉并且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等[6]。黄济先生认为, 一代新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创造精神、开放思想、未来理想几个方面[7]。

(二) 自主学习应采用客观的原则

进行自主学习设计时, 应采用客观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学校、学生甚至家长之间的差异。

1. 存在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

这一点在同一学校的不同院 (系) 之间体现特别明显。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某些学科和专业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讲所需条件不那么苛刻。二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多属思辨性问题, 学生对教师不存在非常大的依赖性。

2. 存在不同类型的自主学习。

学生有不同的社会与家庭背景, 从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条件有所不同, 所能进行的自主学习的类型也有所不同。这一点表现在农村与城镇、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学生在选择国外学习或进修机构时, 所受的经济条件的制约是明显的。

(三) 自主学习应采用科学、人性化的方式

目前, 学校在推行自主学习模式时, 很自然地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 这一做法在理论上是无可非议的, 在实践中, 它也的确为学生、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带来了方便。然而,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信息化不能替代自主学习本身, 我们在思考用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同时, 也要用“心”去考虑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否则, 所谓自主学习, 最多也就是玩计算机与网络, 与学生的“自主”根本不挂钩, 更难谈人性化与科学化。

总之,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 我们必须注意围绕现代人的培养目标, 注意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还要结合学校客观现实与学生的实际。

摘要:与自主学习相关的概念很多, 其中, 与自主学习的设计、操作、评价相关的概念尤其易于为人所混淆。自主学习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由其内在的逻辑支撑。弄清概念, 理顺逻辑, 分析、诠释高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过程中的问题与现象, 进而思考自主学习的时代性特征, 对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自主学习,概念,逻辑,时代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67-80.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2) .

[3]林毅, 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

[4]卢晓中.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55.

概念时代 篇7

Web2.0网络时代盛行之下,游客发生在旅游相关网上的各种虚拟活动构成了游客旅游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西各旅游目的地适时开展网络营销,既符合信息密集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江西各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简称DMO)向外推广江西旅游目的地形象、参与旅游业竞争的正确选择。在体验经济及在线消费模式趋势下,本文以八个主要的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为研究对象,经过了解与分析它们相应的网站应用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ICTR-T概念框架,提出改善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应用效果的若干建议。

1 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应用现状

自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践以来,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表一展示了在线旅游市场交易的发展情况,它表明网络时代下旅游相关的供应商、企业及游客的旅游消费模式正逐渐倾向于从线下转移至线上。

数据来源:www.iresearch.com.cn具体来源:http://news.iresearch.cn/Zt/162660.shtml

渗透率是指,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与中国整体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的比例。

据艺恩咨询报告显示,携程网和去哪儿网已入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旅游网站排名,在网站应用中理应存在不少可借鉴之处。比较起见,为了解江西旅游目的地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本文现从网站应用的角度选择了以下十个主要旅游目的地网站(前八个均创建于2006—2012年),各网站Alexa信息如表二所示。

注:数据来源Alexa.cn;PR:Google网页级别技术,0到10级,PR值7以上表明十分受欢迎;空白处为数据空缺;百度收录数量:反映内容原创网站实力及网站权重,取决于内容更新率及外链质量等因素;人均最大浏览量是指子网站的人均最大浏览量。

从表二不难看出,江西的主要旅游目的地网站总体应用状况与携程网、去哪儿网站相比差距较大。仅对江西各目的地网站进行比较可看出: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的PR值在4—6间居多,相比而言,江西旅游网、江西旅游咨询网更受欢迎;大江日报网在信息/内容的提供、网站链接以及人均最大浏览量(其余90%以上子网站的人均页面浏览量为1.5以下)方面远胜于其他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三月来全球最大排名仍为江西日报大江网。总体来说,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的平均指标值(PR值除外)都明显低于携程网与去哪儿网,这表明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还存在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2 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二分析可得出,虽然与江西其他旅游目的地网站相比,江西日报大江网与携程网、去哪儿网数据表现出来的差距较小,但总体而言,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排名太靠后,百度收录量远远不足,受欢迎程度表现一般,这意味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的效果亟待改善。通过访问以上各主要目的地网站,可以总结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多数网站界面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如井冈山以绿色为网站色调,庐山旅游网和江西旅游网以蓝色为网站色调,均在其大部分网页中具有一致性;关于旅游景区的信息比较全面,基本涉及旅游的游、购、吃、住、行等方面,更新比较及时。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改善:

2.1 网页信息/内容

网页信息看似丰富,但网页版面对内容/信息的规划不够简洁:图片过多,重点内容难以突出。如今视网江西旅游网,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游、购、吃、娱),但比较繁杂:首页以图片为形式的广告过于突显,妨碍了景区图片的应有展示,难以突出特色信息;信息以旅游目的地发布的资讯、新闻或文字为主的景点介绍居多,篇幅较大,关于旅游的常识或来自第三方的旅游评价信息较少。

2.2 网站功能

实用性不强,必要功能欠缺。井冈山旅游网的酒店与宾馆在线查询模块设置以时间、标题为检索关键字分类,设置过于简单,相关联系方式、地理位置及价格等(如庐山旅游网)信息不够直观;大多以电话联系为主,交互模块单一化且设置较为隐蔽,仅个别网站如井冈山旅游网设置了“QQ在线咨询”,庐山旅游网设置了“顾客留言”,大多数无法实现真正在线预订,需转换至携程网或天猫(如中国旅游网的旅游旗舰店)才可完成在线预订或交易;针对驴友手记(今视网江西旅游网)的评论跟帖量极少,说明关系互动不足,在线社交不活跃。

2.3 网站链接

网站链接不足,链接质量有待提升。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网站首页(如江西旅游网/智慧旅游)网站链接数量极少,必要链接不足。大江网在网站链接方面虽不乏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网站(如红网旅游、千龙网)、当地电子政务网以及旅游新闻频道网链接,但缺乏与酒店、机票预订网站或携程、去哪儿网的链接,旅游产业链合作伙伴未在网站链接中得到展示。

2.4 在线营销

各旅游目的地不仅在网站建设方面尚待改善,其作为营销策略的实施平台也存在巨大的利用空间。相比携程网上“订阅促销信息,专享特惠”、“国内路线3折起抢订”及“特惠经济酒店”等浓厚的营销氛围来说,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营销氛围过于冷淡,能吸引游客的促销活动过少,营销策略使用痕迹明显不足。

2.5 网页下载速度

部分网页下载速度很慢,如庐山旅游网。

Web2.0时代(以用户自制内容为特征)下,游客通过与他人的连通和互动,将信息、意见和观点传播得更广、更远,游客的虚拟体验成为其旅游体验不可缺少的部分。鉴于此及以上各种妨碍旅游目的地网站效果提升的问题,江西旅游目的地应充分重视基于网络的目的地营销以吸引在线游客,促进江西旅游业发展。

3 Web2.0网络时代下的网络营销活动——IC-TR-T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是指依赖一个集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固定电话网、数字电视网、物联网以及各类电子信息媒体于一体的综合网络环境,利用当代网络技术对以上各种信息媒体进行整合以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的方法、策略和过程。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创造一个网站已经是各级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的必选举措。要了解网络营销的主要功能可从认识ICTR-T概念模式开始。

ICTR-T是由Youcheng Wang(2008)在对旅游目的地网站进行效果评估时提出的一种概念框架/模式。鉴于对网站在发挥信息提供、互动交流、在线交易及关系管理四种功能的认识上,两位学者提出可从五个维度(即技术、信息、沟通、交易以及关系)出发对网站效果进行评估,其中技术是网络营销的必要支持。Web2.0网络时代赋予了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ICTR-T新内涵:

3.1 信息

提供搜索、查询由网站提供的精准且得以及时更新的旅游目的地信息。Web2.0下游客搜集信息的来源范围和信息数量均会突破由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人员设置的特定信息范围和数量,参与虚拟社区活动帮助游客主动获得并比较更多与特定旅游目的地相关的信息。此外,主动创造并分享自己了解的旅游信息、知识及经验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游客体验。

3.2 交流

与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进行有效且持续性的沟通与交流。Web2.0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不仅需要通过自身网站的论坛社区实现在线咨询问答、技术更新换代,还要求网络营销人员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营销创新,如关注社交媒体中网民在线讨论的相关主题,参与社区讨论开展公关活动,积极引导虚拟社区中关于自身形象的相关言论。

3.3 交易

方便地完成设置无缝且可靠的在线交易。Web2.0下在线交易的旅游产品、交易与支付方式等因游客的自主选择变得更具有弹性,交易对象(旅游线路)会因为游客自主需求的个性化变得对标准或统一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难以满足。交易方式和支付方式的多样性设置也是影响游客虚拟旅游体验的因子,成为游客事后参与社交媒体中言论的关注点。

3.4 关系

适时地表达旅游体验感受及享受持续性的会员优惠服务等。Web2.0下游客与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建立关系的途径不再仅限于单独的沟通渠道如电子邮件、在线用户呼叫中心,游客虚拟体验途径的增多要求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必须开始对移动上网设备、GDS以及各类传统沟通方式如电话、邮寄等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对游客关系的管理做到随时随地。

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的应用现状若要得到改进,不仅需在基本功能上实现改进,还需着重考虑在Web2.0网络时代下如何灵活处理网站应用与营销间的关系,以扩大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与竞争力,促进游客虚拟体验质量的提升。

4 关于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应用改进的若干建议

笔者遵循ICTR-T概念框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希望对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应用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4.1 ICTR角度

信息展示中,一方面网站信息集中突显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彰显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线路或景点。另一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重视网站的有效推广。着眼于区域整体利益,增加与当地酒店的链接;增加高质量的网站友情链接,如携程、去哪儿及机票预订专用网等,确保旅游服务的全程与完整性。

沟通与交流中,突出联系方式或在线沟通版块。灵活整合传统电话、网络邮件与Web2.0下社交媒体等多样沟通渠道(如博客、论坛等),或将电话系统升级为在线游客呼叫系统,增强在线实时沟通的便利性。

交易环节中,一方面,适当应用营销策略,鼓励旅游服务供应商参与目的地促销活动,在保持网页基本美观度的前提下,发布有吸引力的促销信息,允许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服务定制,活跃网站气氛;另一方面,保留电话预订、线下支付等传统方式,优化在线交易流程,如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携程或其他B2C)合作。

关系管理中,游前搜集目标市场的需求信息,对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跟进游中的增值服务,减少游客的风险感知;鼓励游客分享游后体验、发表旅游手记、参与社交互动;积极应对游客投诉,做好公关危机。

4.2 T角度

一方面,选择性价比好的网络服务供应商,保障适中的网页下载速度,加强对网络与系统安全防范,确保软硬件环境稳定安全。如数据库系统,在线查询、预订与交流互动等后台支持与处理系统以及网站流量分析软件等。另一方面,为配合营销活动的有利开展,适时升级网络通讯新技术或新程序,如PDA、手机等。

5 结束语

旅游业是江西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也是江西各级DMO应对旅游业竞争形势的必要选择。目前江西旅游目的地网站的应用状况不佳,网站知名度不高,受欢迎程度不足,对目的地推广效果甚微。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ICTR-T概念框架的改进措施,希望对江西旅游目的网站应用的改进有所帮助。鉴于网站运营主体性质的不同,结合网站使用的营销策略及其应用程度自然也不同于盈利导向的携程网、去哪儿网,因此利益相关群体在目的地营销当中的角色及作用也是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由此更系统化的目的地网络效果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有必要得以构建。唯此,未来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才可能在实践与理论发展中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姜旭平.网络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Choi S,Lehto XY,Oleary JT.What does the consumer want from a DMO website A study of US and Canadian Tourists'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7,9(02):59-72.

概念时代 篇8

延时包装系统可以与传统糊盒机及糊箱机结合使用,让瓦楞纸箱生产企业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并有效减少人工、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于电商及物流企业,助推传统瓦楞纸箱生产企业在新市场机遇下获得新商机,顺利完成全面转型并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下面,笔者介绍两款较为典型的延时包装系统,期望能为行业人士的投资决策提供一些帮助。

双面胶/易撕带预贴包装系统

双面胶/易撕带预贴包装系统主要由控制系统、双面胶系统及易撕带系统构成。可以为瓦楞纸箱生产企业的瓦楞包装和卡纸制品包装生产提供简便实用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可根据客户需求单独增加任何设备模块,功能更加多样化。双面胶/易撕带预贴包装系统的主要参数为:双面胶的尺寸为5~26mm;装胶卷尺寸为90~400mm;贴胶长度为30~9000mm;最高生产速度为300m/ min;额定工作功率为15W;整机重量只有5.6kg。

压敏胶/离型纸/易撕带预贴包装系统

压敏胶/离型纸与双面胶最大的区别是施胶方式不同,前者是利用压敏胶与离型纸组成的粘贴方式形成预贴功能,后者利用双面胶进行粘贴。压敏胶/离型纸/易撕带预贴包装系统主要由易撕带放卷粘贴裁切机构、压敏胶涂胶站和离型纸放卷粘贴裁切机构3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易撕带放卷粘贴裁切机构

可使用大卷易撕带(8000米/卷),以节约物料换卷停机时间,张力控制部分能有效保障易撕带粘贴裁切精度。易撕带粘贴长度可根据不同产品长度自行设定。

2.压敏胶涂胶站

将熔胶机胶缸内的压敏胶熔化后,通过齿轮泵、RTD保温喉管输送至AOAC刮枪(涂胶宽度为1~19mm),将压敏胶均匀、平整地涂覆在物料表面上、涂胶长度可根据不同产品要求自行设定。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设置的熔胶机是预贴包装生产的理想选择,其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胶缸内表面有特氟龙涂层,这种材料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任何溶剂。同时,还耐高温,其的摩擦系数极低,具有很好的润滑性,是非常理想的内部涂层涂料。加热格栅及储胶槽的应用有效避免了胶液的碳化,便于胶缸维护操作,也保证了熔胶机工作的稳定性。

(2)系统有独立的超温保护回路和超压保护机构,确保了更加安全的操作环境。

(3)熔胶机使用的喉管、喷枪、胶缸过滤器与泄压阀等元器件都与行业标准相兼容。

(4)铸入式的加热棒能使熔胶机快速升温。

(5)熔胶机具有一系列熔胶速率可供选择,分别适用于不同规格包装箱的生产需求。同时设置了一系列不同规格的容胶量供用户选择。

(6)溶胶机规格遵循全球公认编码规范。

3.离型纸放卷粘贴裁切机构

可使用大卷离型纸(2000米/卷),以节约物料换卷停机时间,张力控制部分能有效保障离型纸粘贴裁切精度。离型纸粘贴长度可根据不同产品压敏胶涂胶长度自行设定。

当待加工产品在糊盒机生产线上运行时,纸板到达折叠部时,压敏胶/离型纸/易撕带预贴包装系统会自动在其表面精准地喷涂一定量、一定宽度、一定长度的压敏胶,然后再粘贴一层离型纸,从而使包装箱具有易剥离特性(预贴包装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压敏胶/离型纸/易撕带预贴包装系统的运行费用低、生产性能好,相比普通双面胶包装设备,其具有更加高效的操作性能。而且,该系统还消除了粘贴专用双面胶所需的昂贵操作费用,至少可为瓦楞纸箱生产企业节约40%的成本。

【概念时代】推荐阅读:

概念书籍07-17

概念复习05-13

概念整合05-29

概念迁移06-05

错误概念06-05

形成概念06-09

概念营销06-10

概念误区06-14

发展概念06-22

概念课堂06-22

上一篇:音乐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分离培养